茶叶种类。

关于茶艺和茶叶审评,多数人都曾见过或有所耳闻。两者的中心议题都是茶叶,主角都是茶叶工作者,配角都是茶具和水,过程类似:用水冲泡、用心品茶。关于两者之间的区别,却少有人深究。茶人洪治对此有以下认识和理解。

一、定义不同。茶艺即泡茶与饮茶的技艺,茶艺美的六要素是:茶美、水美、器美、境美、人美、艺美。茶艺是中国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形式。茶叶审评是检验茶叶品质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审评员运用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对茶叶产品的外形、汤色、香气、滋味及叶底等品质因子进行审评,从而达到鉴定茶叶品质的目的。

二、历史不同。茶艺历史悠久,已有1000多年的传承和积淀。茶叶审评始于近代,不足百年,有了茶叶标准之后才有茶叶审评。1953年湖南省安化茶厂修建的茶叶审评室据说是中国最古老的。

三、目的不同。茶艺追求美,在泡茶手法上,茶艺师力求发扬茶叶优点,尽量规避、淡化茶叶缺点,将茶叶冲泡过程和效果做到尽善尽美。所以,茶艺是唯美的艺术。茶叶审评以鉴定茶叶品质为目的,是格式化、严谨的科学。

四、主角不同。茶艺主角是茶艺师或高级茶艺师,要求具备包容、谦逊、真诚的品德修养,以文化为底蕴、以技巧为基础、用艺术来提升,诠释对茶叶的理解。茶叶审评的主角是评茶师、高级评茶师,要求评茶人员具备感官分辨能力,熟悉制茶流程,拥有评茶基本功。

五、场地环境要求不同。茶艺对于场地没有具体要求,只要环境优美、空气清新即可。茶叶审评则必须在采光、空间、设施等要求较高的审评室中进行。www.cY260.Com

六、设施不同。茶艺设施需要茶席、茶具、品杯、托盘、茶道六用、茶荷、环境装饰、背景影响、背景投影等。茶叶审评设施需要评茶台、样茶柜架、审评茶具、评茶盘、称茶器、叶底盘、吐茶桶、审评用水等。

七、茶具不同。茶艺对于茶具没有要求,可以是盖碗、紫砂壶、瓷壶、玻璃杯、铁壶等,只要茶艺师使用得心应手,符合茶艺主题即可;茶叶审评要求使用统一的标准评茶杯、碗、勺,以尽量减少审评误差。

八、方法不同。茶艺对于投茶量、用水、水温、浸泡时间没有具体要求,以适茶、适人为宜。茶叶审评一般投茶量为3克、用沸腾的开水浸泡5分钟(少数茶叶如铁观音5克浸泡3分钟),通过提高茶汤浓度,放大茶叶的优缺点来鉴别茶叶品质。茶艺有点像即兴文艺表演,比较随性;茶叶审评如运动员的万米跑体能训练,比较严苛。

九、着装不同。茶艺对于服装没有具体要求,只要简单、典雅、合体就行。茶艺审评工作人员一般只能穿白大褂。

十、内容不同。茶艺是以茶为主题、有关美的系统工程,体现形式和精神的统一。艺茗轩茶艺培训张雪然老师认为,学习茶艺是茶人一生的修行。茶叶审评相对面较窄,是关于鉴定茶叶品质的局部工程。前者要求知识面广,侧重品德修养;后者要求知识面相对较窄,侧重视觉、味觉、嗅觉、触觉等感官灵敏度和经验积累。

Cy260.com精选阅读

茶艺类型与特色


中国饮茶历史悠久,从古至今中国人品茶有其独到之处,不仅利用了茶的自然属性,而且认识了茶的精神属性,饮茶文化源远流长,传统茶艺类型多样,以其主导阶层和艺术性质来分有文人茶、禅师茶、富贵茶、仕女茶、工夫茶、孺子茶等六大类型,各类都有其特定的历史条件和文化背景的烙印。

茶叶品饮的方法很多,以茶类可分为绿茶品饮、红茶品饮、乌龙茶品饮、花茶品饮、紧压茶品饮等。以添加佐料于否可分为清饮和调饮,清饮可品饮茶叶的真香真味,调饮因民族、地域、风习而异,且意义不同。现代茶艺在生活中有两种主要表现形式,一种为休闲型茶艺,另一种为表演型茶艺,在社会活动中有不同的功能。

休闲型茶艺随处可见,通过茶艺活动过程,调节精神状态,传递友情。表演型茶艺是对历史上、生活中的茶俗、茶礼、茶艺或茶道的挖掘、收集、整理、提炼,溶进现代科技,使其具有一定的观赏性,其类型大体可分为民族型、地方型、宫廷型、文士型、寺院型、少儿型、科普型。它们都有各自的品饮技艺和文化意蕴,在茶艺过程中流动着美的旋律。

在品饮技艺上以乌龙茶品饮技艺尤为精湛。茶艺是饮茶风习和品茶技艺的艺术结晶,具有东方文化的深厚意蕴,茶的品味清芳,茶艺的流韵典雅。

龙井茶的审评


龙井茶色泽翠绿,香气浓郁,甘醇爽口,形如雀舌,具有“色绿、香郁、味甘、形美”四绝的特点;而龙井茶的审评内容主要是评外形,平色泽、评汤色、评香气、评滋味、评叶底、评龙井茶的级别以及产地等8大类。

1、外形审评:龙井茶外形的基本特征:扁平,叶包芽不分叉,体表无茸毛,较绿润。

2、茶汤色泽的审评:高档茶的汤色多为嫩绿、嫩黄,中低档茶和失风受潮茶的汤色偏黄褐。

3、香气和滋味的审评:产于西湖区梅家坞、狮峰一带的龙井茶,如制茶工艺正常,不带老火和生青气味的特级西湖龙井和特级浙江龙井在香气和滋味上有明显的区别;西湖龙井嫩香中带清香,滋味较清鲜柔和;而浙江龙井带嫩栗香,滋味较醇厚。

4、叶底的审评:主要是评色泽、嫩度、完整程度;即把杯中的茶渣倒入长方形的搪瓷盘中,再加入冷水,看叶底的嫩匀程度。

5、龙井茶的级别审评:龙井茶的级别与色泽有一定的关系,高档春茶,色泽嫩绿为优质龙井茶,嫩黄色为中等龙井茶,暗褐色为劣质龙井茶;除外,夏秋季炒制的龙井茶,如果色泽青暗或灰褐,则为劣质龙井茶;如色泽较暗绿的为机制龙井茶。

6、新茶与陈茶的审评:当年所产制的茶叶称为新茶,前一年炒制的为陈茶,新茶较有光泽,而陈茶和失风受潮的茶叶色泽较灰暗;如果在新茶中掺入陈茶,则干茶的整体色泽较花杂。

7、春茶与夏秋茶的审评:如果这两种茶都是新茶,可从干茶的色泽上来加以区分;如果这两种茶的色泽已“老化”,失去了新茶特色,就必须以开汤后评叶底来区分,如果叶底较绵软的则为春茶,如叶底较刚硬的就为夏秋茶。

8、龙井茶糙米色的审评:只有部分狮峰特级龙井茶的“明前茶”具有天然的糙米色,即淡黄嫩绿色。因狮峰的茶园日照强度较小,早春气温又低,开采早的幼嫩鲜叶,叶绿素a含量低,叶黄素含量高,呈嫩黄色,经炒制后的龙井茶具有天然糙米色,这是狮峰龙井的一大特色,也是品质优良的标志。

茶道与茶艺的内涵


在中国茶文化中,茶道是核心。茶道包括两个内容:一是备茶泡茶的技艺、规范和品饮方法,通常称为“茶艺”;二是精神内涵、境界妙用,也就是品茗之中寓含的陶冶情操、修身养性、启迪智慧的妙用。广义的茶道,应该是包括茶艺在内的;狭义的茶道,与茶艺并列,也就是上述“精神内涵、境界妙用”的部分。

茶艺与茶道这两方面的内涵,在中国茶文化最重要典藉《茶经》中同时得到了体现。被后人誉为茶圣的唐人陆羽在《茶经》十章中,除了介绍茶的性状起源、制茶工具、造茶方法、煮茶技艺、要领与规范之外,还阐明了富有哲理的茶道精神,并强调“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这“精行俭德”四字,便成了传统茶道的基本思想内涵。陆羽的忘年交、诗僧、茶人释皎然在《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一诗中云“一饮涤昏寐,情思爽朗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首次提到“茶道”一说,这里的“茶道”,寓含“饮茶之道茶艺)”与“饮茶修道(茶道)”的双重内涵,可以说就是茶艺与茶道的统一,也就是广义的“茶道”。宋徽宗赵佶的《大观茶论》中把茶道精神概括为“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四个方面,明清时代的一系列茶文献诸如明代朱权的《茶谱》、张源的《茶录》、许次纾的《茶疏》等,又使得茶道的理念更为丰富完备。

茶艺的缘起与成长


茶艺出自茶道,始于唐代,因此,又有称其为茶道、茶礼的。首见于唐代封演的《封氏闻见记》: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这是世界上第一次出现茶道一词,表明中国是茶道的发祥地。从《封氏闻见记》中可知,唐时茶道已在王公贵族中广为流行,并形成了一定的茶道程式。而唐代贡茶的发展,又对推动宫廷茶艺的形成与完善,提供了条件。据《新唐书·地理志》载,唐时的贡茶地区已发展到十六个郡,可见规模之大。唐代李肇《国史补》载,当时各地为了使进贡的茶能赶上宫廷清明宴,还出现了日夜兼程将茶送往京城的急程茶。1987年,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出土的唐代宫廷使用的金银茶具、秘色瓷茶具以及琉璃茶具等,是迄今世界上发现最早、最完整,而史料又未曾作过记载的茶珍贵历史文物,它更帮助人们了解了唐代皇宫饮茶的豪华与饮茶的具体方式。

所以,茶艺乃是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从长期的饮茶实践过程中,根据茶的特性,以及与饮茶紧密相关的饮茶环境、茶具配置、冲沏技能、品饮艺术入手,再结合地方风俗、文化特点,总结出来的一套饮茶礼法。它代表了主人对茶基本精神的理解或者是主人、客人的一种亲和与敬重。自唐以后,随着社会的发展,茶艺慢慢走向社会,为人类交往和经济发展服务。

茶艺在中国古代,如唐朝宫廷的清明宴茶会、宋代的斗茶、明清文人的茶宴、寺院的普茶。以及现代百姓招待客人的客来敬茶、广东、福建的客家功夫茶,还有少数民族形形色色的饮茶习俗,里面都蕴含着茶的道和艺,但与生活紧切结合,所以比较接近实际,不像日本茶道那样过于程式化。

中国现代茶艺,发展成为规范化操作程度的要算是台湾茶艺。台湾陆羽茶艺中心,致力于普及乌龙茶的泡茶技艺,通过多年的教学与实践已经形成了百姓积极参与,并与众多茶艺馆紧密结合的一种大众饮茶消费的形式。应用的器具包括茶罐、茶萼、茶壶、茶船、茶巾、茶汤、茶档、茶盘、茶盂、水壶等。

中国茶艺更多的是以表演形式出现的,如陕西仿唐宫廷茶艺、上海仿清文人茶艺、云南三道茶茶艺、福建乌龙茶艺、浙江龙井茶茶艺、湖南擂茶茶艺、江西禅茶茶艺、山西五台山佛茶茶艺等等。

少儿茶艺是近几年先后在上海、杭州、北京等城市和地区逐步发展起来的一项活动,培养少年儿童的饮茶兴趣,通过饮茶技艺的培训,促进了少年儿童精神素质的提高,对他们的心身健康是十分有利的,把中国人很多传统美德通过茶艺活动得以继承和发展。

茶艺与茶道的结合


在唐代繁华的社会里,物欲横流,很多人追求一种奢华的物质生活,“物精极、衣精极、屋精极”是他们的生活目标。人们相互争斗和倾辄。社会流行着奢侈和虚夸之风。当时有正义感的文人士大夫们,对这种奢华之风非常不屑,他们常聚在一起品茶、探讨茶艺、博古论今无所不谈。

茶道创始人陆羽(唐朝)着有《茶经》一书,陆羽用自己的一生从事茶文化的研究,他对茶叶的栽培与摘采;茶具、茶器的制作;烹茶时水源的选择;烹茶、酌茶时身体的动作进行了规范和总结,并赋予茶道一种特殊的文化内函,即饮茶、赋茶、以茶示俭、以茶示廉,与文人茶道的精神是极为吻合的。

文人茶道在陆羽茶道的基础上溶入了琴、棋、书、画,它更注重一种文化氛围和情趣,注重一种人文精神,提倡节俭、淡泊、宁静的人生。茶人在饮茶、制茶、烹茶、点茶时的身体语言和规范动作中,在特定的环境气氛中,享受着人与大自然的和谐之美:没有躁杂的喧哗、没有人世的纷争,只有鸟语花香、溪水、流云和悠扬的古琴声,茶人的精神得到一种升华。它充分的反映了文人士大夫们希望社会少一些争戈,多一些宁静;少一些虚华,多一些真诚。茶具的朴实也说明了茶人们反对追求奢华的风气,希望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可以说“文人茶道”是一种“艺”(制茶、烹茶、品茶之术)和“道”(精神)的完美结合。光有“艺”只能说有形而无神,光有“道”只能说有神而无形。所以说,没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和良好品德的人是无法溶入到茶道所提倡的精神之中的。

茶道被文人视为一种陶冶心性、体悟人生、抒发情感的风雅之事,有独酌自饮的清幽,也有集会联谊的雅趣。

茶艺的类型与特色


中国饮茶历史悠久,从古至今中国人品茶有其独到之处,不仅利用了茶的自然属性,而且认识了茶的精神属性,饮茶文化源远流长,传统茶艺类型多样,以其主导阶层和艺术性质来分有文人茶、禅师茶、富贵茶、仕女茶、工夫茶、孺子茶等六大类型,各类都有其特定的历史条件和文化背景的烙印。

茶叶品饮的方法很多,以茶类可分为绿茶品饮、红茶品饮、乌龙茶品饮、花茶品饮、紧压茶品饮等。以添加佐料于否可分为清饮和调饮,清饮可品饮茶叶的真香真味,调饮因民族、地域、风习而异,且意义不同。现代茶艺在生活中有两种主要表现形式,一种为休闲型茶艺,另一种为表演型茶艺,在社会活动中有不同的功能。

休闲型茶艺随处可见,通过茶艺活动过程,调节精神状态,传递友情。表演型茶艺是对历史上、生活中的茶俗、茶礼、茶艺或茶道的挖掘、收集、整理、提炼,溶进现代科技,使其具有一定的观赏性,其类型大体可分为民族型、地方型、宫廷型、文士型、寺院型、少儿型、科普型。它们都有各自的品饮技艺和文化意蕴,在茶艺过程中流动着美的旋律。在品饮技艺上以乌龙茶品饮技艺尤为精湛。茶艺是饮茶风习和品茶技艺的艺术结晶,具有东方文化的深厚意蕴,茶的品味清芳,茶艺的流韵典雅。

美女茶艺师张盼的茶艺人生 平静和自信


茶艺是一种文化。茶艺在汉族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又广泛吸收和借鉴了其他艺术形式,并扩展到文学、艺术等领域,形成了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汉族茶文化。茶艺起源久远,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它包括选茗、择水、烹茶技术、茶具艺术、环境的选择创造等一系列内容。

在我市,就有一位女孩从事茶文化传播。一方茶席是她的舞台,她与茶为伴,举手投足间无不散发着茶的幽香。她是一位茶艺师,近日,记者与她相约,和她一起赏壶品茗谈茶道。

大学毕业后学习茶艺

我原来并没想到自己会成为一名茶艺师,大学毕业那年,也曾和许多同学一样想找一份适合自己专业的工作。当时,家里开了一间茶楼,由于人手不够,便让我过去帮忙。从那时候起,我开始接触茶艺,到目前为止我已经是从业7年的茶艺师了。

最初接触茶艺的时候,我刚刚22岁,跟很多同龄人一样非常浮躁。接触茶艺之后,我整个人发生了转变,变得平和了。当时家里茶楼缺少茶艺师,家人便把我送到西安跟随专业茶艺师学习。我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到西安刘如轩茶艺馆学习,没想到在听完中国茶艺名师林治老师的授课后,我对茶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茶艺可不是简简单单的泡茶、喝茶,它背后的学问深着呢。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五彩斑斓的茶具、甘香醇美的茶叶、丰富多变的茶道及茶饮养生怡情知识,盈盈一杯茶,凝聚的是中华民族古老优美的文化传统。我大学是学中文的,有了中文基础做铺垫,学习这些知识对我来说并不难。经过系统的学习,我逐步成长为一名合格的茶艺师,而且对茶艺越来越痴迷。后来,我又到云南学艺。在学习过程中,我发现当渐渐进入状态后,好像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在推着你不断往前走,有时练习几个小时都不觉得累。

茶艺带给我平静和自信

我很庆幸从事了这个行业,让我可以和很多茶艺大师近距离接触,学习到精湛的茶艺并品尝到最好的茶叶。还记得当初跟随林治老师学习的时候,我品到了一壶好茶,那是一款大红袍,汤色明亮,口感醇厚,特别香醇。

不仅如此,茶艺也改变了我整个人的状态。可以说,茶艺带我走进了国学殿堂,它给予我自信和平静。在学茶艺之前,我性格内向,不喜欢主动与人沟通交流。学习了茶艺,我内向的性格得以改变,开阔的视野和茶艺清高淡雅的底蕴让我自信起来,即使在众人面前进行茶艺表演我也不会胆怯。

最初学习茶艺时,我以为只需要掌握住动作就可以泡出好茶,具体操作后才知道,泡茶过程中要把茶的六要素融为一体,要实在地感悟这杯茶,通过自己的感觉把茶艺词说出来。茶是有灵气的,我们拿到的茶叶都是经过种植、管理、加工等一系列程序才得以变成一壶茶,所以我们要给予每粒茶叶该有的礼遇。泡茶需要经验,需要泡茶人把茶艺表演抛开,把心里的杂念抛开,平心静气的才能泡出好茶。茶艺是一种人生艺术。人生如茶,在紧张繁忙之中,泡出一壶好茶,细细品味,通过品茶进入内心的修养过程,感悟苦辣酸甜的人生,使心灵得到净化。因此,在生活中,茶叶也成了我很好的知己。每当遇到烦心事,我总会通过泡一壶茶来平静心气,调节自己。

努力传播茶文化

喝茶是一门高深的学问,每一种茶的冲泡方法都不相同,而且非常讲究。乌龙茶一般使用的是,而红茶则使用白瓷器,这样泡出的茶才色味俱全。茶艺师不同于其他人的地方,就在于对茶的理解不只停留在感性的认识上,而是对茶文化的精神有着充分的了解。

在很多人看来是一杯单调的茶,但是在茶艺师手中就成了美的享受。不断有看过我茶艺表演的人找到我,希望跟我学习茶艺,我便每年筛选50名待业且喜欢茶文化的大学毕业生,对他们进行集中培训,使他们成为茶艺师之后能找到满意的工作。

茶楼是一个老行当,但茶艺师其实是一个新行当。茶艺在融合汉民族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广泛吸收和借鉴了其他艺术形式,并扩展到文学、艺术等领域,形成了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汉族茶文化。因此,茶艺师就如同茶文化的使者,将中国的茶文化用最直观、最生动的艺术形式展现在大家面前。目前,我市拿到茶艺师资格证的人数还不算多,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用自己所学,为传播中国茶文化作出贡献。

近代饮茶方式和功夫茶艺


近代饮茶方式主要有三:

一是盖碗式。乃近代饮茶最主要的方式,上至朝廷、宫府,下至民间,都以盖碗饮茶,清朝康熙年间画家冷枚的赏月图,最足以代表这种茗饮方式。

二是茶娘式,自古以来民间最主要的饮茶方式,即以大茶壶冲泡分饮,乾隆年间画家丁观鹏所绘的“太平春市图”最能表示此种饮茶方式。

第三种饮茶法则是功夫茶法,主要流行于闽南广东地区。这种饮茶法是从唐朝陆羽茶经中演变而来,饮茶时先将泉水贮藏于茶壶之中,放置烘炉上面煮水,等到水初沸,把武夷岩茶投入宜兴壶之中,用水冲之,盖好盖子,再用热水浇壶身,然后倒出来品饮,这种饮茶法的特色就是以水淋壶身,目的在于发挥茶性,到了后来更使用温润泡,内外双重引发。

功夫茶艺

功夫茶起源于宋代,盛行于广东的今潮汕地区及福建的漳州泉州一带潮汕功夫茶,是融精神、礼仪、沏泡技艺巡茶艺术、评品质量为一体的茶道形式。

功夫茶器具精致,泡工独特,饮用程式亦相当讲究。这不但是他们工余饭后的一种消遣,享受,也是他们交际往来的一种工具,更是迎宾敬客的重要手段。功夫茶的茶具小巧玲珑,非常考究。一套茶具,一般为一壶三杯,也有两杯和四杯的。泡茶用的水,以泉水、井水为最佳。泡制工夫茶采用的是乌龙茶叶,如铁观音、水仙和凤凰茶。乌龙茶介乎红、绿茶之间,为半发酵茶,只有这类茶才能冲出功夫茶所要求的色香味。

泡制时先将水烧开后冲茶。冲时要掌握以下几个要领,即:"高冲"、"低洒"、"括沫"、"淋盖"、"烧杯热罐"、"澄清"等。功夫茶以浓度高著称,初喝似嫌其苦,习惯后则嫌其他茶不够滋味了。

标准的功夫茶艺,有后火,虾须水(刚开未开之水),捅茶,装茶,烫杯,热罐(壶),高冲,低斟,盖沫(以壶盖将浮在上面的泡沫抹去),淋顶十法。潮汕功夫茶一般主客四人,主人亲自操作。首先点火煮水,并将茶叶放入冲罐中,多少以占其容积之七分为宜。待水开即冲入冲罐中之后盖沫。第一冲杯,以初沏之茶浇冲杯子,目的在于造成茶的精神,气韵彻里彻外的气氛。洗过茶后,再冲入虾须水,此时,茶叶已经泡开,性味俱发,可以斟茶了。

斟茶时,四个茶杯并围一起,以冲罐巡回穿梭于四杯之间,直至每杯均达七分满。此时罐中之茶水亦应合好斟完,剩下之余津还需一点一抬头地依次点入四杯之中。潮汕人称此过程为"关公巡城"和"韩信点兵"。四个杯中茶的量,色须均匀相同,方为上等功夫。最后,主人将斟毕的茶,双手依长幼次第奉于客前,先敬首席,然后左右佳宾,自己最末。

喝茶和吃茶的区别定义


有人认为喝茶,要削尽繁枝,有好茶,老老实实吃上一杯,何必让茶道茶文化一类叠床架屋,弄得一杯茶也吃不安呢?可是,在南宋都城临安,终究吃茶者多,喝茶者少,遗风不灭,杭州人至今都要讲"去梅家坞吃茶去!"味道就变了。

喝茶和吃茶的区别定义

《梦粱录》里的临安,"四时卖奇茶异汤",冬天卖的七宝擂茶,据说是用花生、芝麻、核桃、姜、杏仁、龙眼、香菜和茶擂碎煮成茶粥单卖,这般吃法,操作起来好比捣年糕,吃者好比吃八宝粥,要紧的是吃,不是喝茶汤了。宋人还喜欢弄些香料,把龙脑珍菜、菊花之类与茶在一道,茶香吃进花香,花香吃进茶香,吃进口里,吃出了一股香气,一种味道。

南宋咸淳年间,日本高僧大应禅师到了余杭径山寺,深研佛学之余,把当时流行的抹茶做法、吃法一并学会,带回了日本,慢慢发展为"茶道".看日本人行茶道,便知抹茶是研成细末的,放入茶盏,注入沸水,茶汤浓如豆羹,小筅帚一搅,卷起千堆,待冷却后,一吃而光。南宋时虽有撮泡茶的套路,但是大家都不买账。

还有个说法,杭州早年有酒馆无茶坊,只不过富人有了聚会宴饮,会招些茶博士来来往往,热闹煞也。后来宋室南迁,汴京开茶坊的习俗南渐,茶馆在临安一家接一家地开起来,且在茶汤巷一带成了气候,成为茶馆一条街。茶馆虽然吃茶,但是点心也是重头,你看今天在杭州坐茶馆,无论青藤或门耳,那些各色吃食消闲果儿的消耗,分量不会少于茶汤。南宋的擂茶,现在无处可买,但在保留擂茶习俗的湖南乡下,待客吃一顿擂茶,是要摆上十数个碟子的,炒米、炒黄豆、炒绿豆、炒包谷……一路吃下去,好比是在吃饭了。

至于文人雅士,骚人墨客说到茶,可吃,可咏,可品,可分,就是不提"可喝".分茶这一活计,知识分子很喜欢,说白了就是闲来无事,弄把小筅帚筅筅茶汤,由泡沫形状,茶末游移,想像出金戈铁马,杏花春雨,生离死别,聚散无常。只要胸有点墨,胡思乱想,就能成全分茶好事。

还有斗茶一节,是茶农做了新茶后的一项趣味赛,比比看,谁的茶神完气足,做得好,以便卖个好价钱。斗时一是要观汤色,色纯白表示茶质鲜嫩,颜色青、黄、灰、红,均不足取。二是要汤花匀细,紧咬盏沿,倘若咬不住,粘不牢,汤花飘零,便稍逊风骚。斗茶三局两胜,可是,茶汤入口的那股子鲜味,居然完全避而不谈。这些南宋人士呵,他们的想法,真有些怪呢,有了他们的积习与遗风,杭州人喜说吃茶,不说喝茶,也就不足为怪了。

论品茶与喝茶区别


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自古就有饮茶的习惯,而形成的茶文化是中华五千年历史的瑰宝,如今茶文化更是风靡全世界;茶,可谓人人会喝,如果是说品茶,可不是人人会品的。喝茶与品茶有着本质的区别,喝茶的目的在于解渴,为了满足人的生理需要,补充人体水份不足,尤其是在剧烈运动、体力流失之后,大口大口的急饮快咽,直到解渴为止。而品茶,则品茶的目的却不是为了解渴,重在精神,将饮茶看作是一种艺术的欣赏,生活的享受;品茶要在‘品’字上下功夫,仔细体会,慢慢品味。

茶这玩意儿,是一件很怪地东西,需要慢慢品尝,才能体会其中滋味,如你狼吞虎咽,风卷残云状的喝茶,是万万感受不到茶的美妙;而品茶,真正的内涵便是品生活,有了这一个“品”字,生活就有了味,人生就充满了无穷乐趣。如鲁迅,其除了平时在家喝茶外,还经常邀三两友人或亲属去茶馆啜茗,以茶联谊,且往往与人边品茗,边谈心,甚至研究写作;古建筑园林专家陈从周教授说:“我是一个爱茶若命的人,品茶是生活中的快事。没有它,恐怕如今一个字也不能留在人间”。除外,女作家冰心赞美茉莉花茶:一杯橙黄色的、明亮的茉莉花茶,茶香和花香融合在一起,给人带来了春天的气息,尤其在品过之后有一种不可言喻的鲜爽愉快的感受,健脑而清神,促使文思流畅;作家宗璞在《风庐茶事》中写道:“饮茶要谛应在那只限一杯的‘品’,从咂摸滋味中蔓延出一种气氛,成为文化,成为‘道’,都少不了气氛,少不了这种捕捉不着的东西;而那捕捉不着的东西却又是从实际中来的”。

喝茶离不开水,俗语说:“水为茶之母”,水质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茶的醇正与苦涩,因此,品茶尚须品水。据说我国古代品水名人刘伯邹曾将天下的水评成了七个等级,为当时饮茶者提供了一个品水的标准;而且苏东坡也提出了“活水活火,三沸而止”的烹茶要诀,所谓“活水”,就是泉水、江水、井水,三者的质地是不同的,也就是陆羽所谓的“泉水上,江水中,井水下”;谓“活火”就是有焰的炭火。有了活水活火,还要掌握火候,三沸而止,茶味才清酽,所谓“三沸”,水开时“其沸如鱼目微有声为一沸,缘边如涌泉连珠为二沸,腾波鼓浪为三沸”,过此“三沸”,则“水老,不可食也”。

品茶进入了境界,会有一番美妙的议论,如善于品茶的林语堂的“三泡说”,即茶在第二泡时最为妙;第一泡如一个十二三岁的少女,第二泡为年龄恰当的十六岁女郎,而第三泡则已是少妇了。又如日本禅师这样说茶:“一杯有清新甘味,二杯有人生苦味,三杯有老年涩味;茶,慢慢品之,方能静心!茶,静心品之,方能识味。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茶艺和茶叶审评联系与区别》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种类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