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y260.com - 茶具资讯】

一杯清茶,可以消暑,可以消闲。用不同的茶具泡不同的茶,把茶味、质感发挥出来,也是一种生活的情趣。市面上不再是紫砂壶一枝独秀,传统材质的茶壶古老当时兴,重新流行起来,新式的茶壶往往因为新式的茶类款款而至。炎夏将到,你会选择哪种茶具与你为伴?

铸铁壶

铁壶文化是首先在日本流行起来的,最早可追溯至江户时期,距今有数百年历史,从2012年开始回潮。市面可以买到的铸铁壶,未必都是来自日本,大部分是台湾或者内地制造,手工打制与模具制作的,价格也相当迥异,因此市面上的铸铁壶从几百元到上万元的都有。

市面上的铸铁壶,纹路样式多数沿用日本南部铁器的小格、龙甲、线纹、樱花等传统纹路,着色纯朴,纹样细腻古朴。铸铁壶之所以回潮,还有茶友们对它养生价值肯定的因素——铁壶在煮茶时由于火焰的灼烧,会释放人体易吸收的二价铁离子,起到一定的补铁作用。有茶友反映,铁成分会让水更具柔性,还原茶香。因此,在茶友的心目中,铸铁壶兼具了实用和收藏的价值。

保养方式:就是经常使用。在壶尚有余温的时候用茶巾擦拭,时间长了壶身外部就会散发天然光泽。

配对茶类:茶友们一般不会把茶叶直接放到铁壶泡,而是用来提高水质再泡茶。

玻璃壶

玻璃壶的热销,是跟近年来大热的花草茶息息相关。

玻璃材质无毛细孔,不会吸收花茶的味道,方便大家变着花样冲泡可以有上百种搭配的花草茶,全透明的质感又可以让人欣赏茶叶、花草、果粒在冲泡过程中伸展的姿态。泡茶不但享受一杯茶的结果,还要欣赏茶叶在壶中绽放的过程——玻璃壶就这样被赋予了浓浓的文艺气息。

玻璃壶的样式不多,不外乎在外形的高、矮、肥、瘦上做文章,而质地的不同就决定价格的高低。市面上玻璃壶有耐热和不耐热之分。不耐热玻璃的使用温度一般为“-5至70摄氏度”,耐高温玻璃的使用温度可高400至500度,且能承受瞬间“-30至160摄氏度”的温差。虽然花草茶不主张用100℃的开水冲泡,但作为泡茶+煮茶工具,商场的销售人员大多会建议消费者购买耐高温而轻盈的高硼硅玻璃壶。同样的耐高温玻璃壶,国产与进口的价格相差一倍左右,主要差别在于轻盈度和外观的设计。

有专家提醒,目前国内市场上尚不存在所谓耐热钢化玻璃产品或者是钢化耐热玻璃产品,耐热玻璃壶上一般都会贴有相应标示,注明使用温度、使用范围等。如果购买时发现标称耐热玻璃但是价格却很低,就要考虑其真实性。

保养方式:首次使用前,最好用醋或柠檬汁洗净。冲泡茶后,先用温水冲洗,然后将壶倒放在平整的清洁布上,让水自然流下、风干,避免留下水痕。如果长时间不使用,就避免壶口朝下放在储物柜内,这样内容易积存不洁净或陈腐的气味。

配对茶类:花茶、花草茶。

紫砂壶

紫砂壶是陶器茶具的佼佼者,早在北宋初期就已“成名”造型简练大方,色调淳朴古雅的特点,外形有似竹结、莲藕、松段和仿商周古铜器形状的,明代大为流行。

由于成陶火温在1000-1200摄氏度,质地致密,既不渗漏,又有肉眼看不见的气孔,能吸附茶汁,长时间使用,紫砂壶的颜色会变得越来越自然,而在壶内泡着的茶会渗进壶体内,使壶蕴含茶味。

目前市场上销售的紫砂,主要来自福建、宜兴、台湾三地。福建紫砂其实使用的也是宜兴的砂,只不过是在福建加工而已。其中台湾紫砂壶砂质比较细腻,不同于其它两地产的紫砂,相比之下更适合泡乌龙茶。壶的价格从百元至几千元不等。

保养方式:虽然紫砂怕油、怕脏、更怕摔,但如果买来紫砂放着不用,将严重影响其色泽,更不利于其保值增值。圈子里行家说“紫砂的生命在茶海里,不能侍茶,紫砂就失去了生命的光彩”,可见“养”壶才是紫砂收藏的正道。

配对茶类:一般认为用来泡台湾的乌龙茶、铁观音等半发酵茶最能展现茶味特色。

瓷器茶具

瓷器无吸水性,音清而韵长,瓷器以白为贵,约1300度左右烧成,能反映出茶汤色泽,传热、保温性适中,对茶不会发生化学反应,泡茶能获得较好的色香味,且造型美观精巧,适合用来冲泡轻发酵、重香气,如文山包种茶。

最常见的瓷器茶具有白瓷茶具、青瓷茶具。瓷器茶具的花色比紫砂更具观赏性。它的图案或清新俊朗或清淡悠扬。另外,目前由于陶瓷新工艺新技术与新材质的深度开发,瓷器茶具的家居装饰的品种也越来越丰富,一些新瓷器茶具中还加入各式花样图案,来满足青年消费者的喜好。

白瓷以景德镇的瓷器最为著名,青瓷茶具则主要产于浙江、四川等地,尤以浙江西南的龙泉县内的龙泉青瓷最为有名。龙泉青瓷以造形古朴挺健、釉色翠青如玉著称于世。另外还有产于四川、浙江等地的黑瓷茶具,广东等地产的仿古仿旧茶具都是各具特色。

保养方式:一把新买的茶壶,可用茶汤或茶煮的方法,去其土味,一段时间后即可开始拿来泡茶。泡过的茶壶,应该尽快地去渣、清除干净,以免茶叶酸馊,使其味道久久难以去除,并形成茶垢。

配对茶类:花茶、红茶、白茶和乌龙茶

CY260.com编辑推荐

紫砂壶的宜茶特性


1.宜兴紫砂壶“千度成陶”,壶中有非常多呈回旋状的双向循环的气孔,好的紫砂壶能达到百分之五十的气孔率。这是能沏好茶的一大重要的原因。

2.比起金银铜锡一类的金属器皿来,宜兴紫砂壶不含有任何金属杂味。

3.宜兴紫砂壶胎体较厚实,一旦注入开水,不会有烫手的顾虑,冬日,热水也不会很快冷却,这一点尤其能使茶沏得更香。

4.紫砂壶另一鲜为人知的特点是:置于屋中,用它盛水会冬暖夏凉,软化水质,几乎是一口微型的井。

5.紫砂壶还能使水质净化,一般我们不倡导喝隔夜茶,可是宜兴紫砂壶盛了茶水,即使盛夏,到了第二天不仅不馊,还可以饮用。据科学研究发现,宜兴紫砂壶中的一些微量元素对人体健康十分有益。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可以进行一个实验:高档绿茶3~5克,用—把泥料好的宜兴紫砂壶,和用路边摊贩处买来的泥料差的低档壶,以同样的水,同样的手法沏泡,经过一晚放置,第二天清晨观察壶中的茶汤,泥料好的壶里倒出的茶汤汤色清纯,人口依然有茶香,而泥料差的壶中的茶汤汤色浑浊,并且有异味。

有位多年经营碧螺春的茶叶老板,开始习惯了用玻璃器皿沏泡碧螺春,以便让客人观看碧螺春风姿绰约的茶舞。后来,他尝试用紫砂壶沏泡碧螺春后,发现茶汤不仅滋味更醇更香,而且比玻璃器皿多一泡香味(即玻璃器第三泡茶水的香气就会明显下降,而以紫砂壶沏泡,第三泡依然有与第二泡近似的香气。)

郑板桥、张岱、李渔,乃至近代无数文人、书画家都对宜兴紫砂壶情有独钟,除了为其拙朴敦厚的美感所陶醉,也由于他们深知宜兴壶沏出的茶的香更浓、味更醇,且出茶率高,如果养护得当,沏茶味道会更佳。

人们在泡茶的实践中,还总结了紫砂壶的五大优越性:

[色香味保全]

高含铁量的紫砂泥,经1200℃左右的高温烧制后,分子重新排列,形成鳞片状结构,并生成大量开放式和封闭式的双重气孔,独特的高致密度的多孔状物理结构,具有较强的吸咐力。因为有双重气孔,透气不渗水,故泡茶时色不变异、香不涣散、味不耽搁。

[元气恢复快]

紫砂壶泡茶虽可越宿不馊、久置无杂气,但长期不用又存放不当,自然免不了会有异味。只需用沸水冷水交换冲洗几遍!壶的元气又可恢复,泡茶仍可得真味。

[无茶可生香]

紫砂壶经久使用,内壁会积聚“茶锈”形成“茶山”,以致不放茶叶注入沸水,也会有茶香。调砂掺砂、辅砂等手法,更改善了壶的肌理结构,“茶山”生成更易。

[不裂不烫手]

紫砂壶传热缓慢,握持不会炙手。因其材质特殊,冷热急变性能好,寒冬腊月注入沸水,也不会因温度急变而爆裂。(但朱泥类的壶除外,需要当心,泡茶前最好要温壶)

[越用越光润]

紫砂壶表有粗细砂粒排列,用之愈久包浆愈厚,色泽光润,气韵温雅,所谓“摩挲宝爱,不啻掌珠,用之既久,外类紫玉,内如碧云,成为奇物”。

茶因寺名 寺以茶荣


明洪武以降,朝廷为了减轻农民负担,减少农民为贡茶所花费的时间,改龙团为散茶,天心岩(山北)一带的茶叶开始代替御茶园(溪南)的茶进入贡茶行列。这时的天心寺已有研制出了一整套制茶工艺,而且还发现了茶的入药功能。明初举子雷镒进京赶考,路经天心寺,因中暑而昏厥于路旁,为寺僧所救,以茶药之,遂得救,后高中榜首,以大红袍披茶树报恩。从此“大红袍”之名不胫而走。

永乐初年,明成祖命礼部尚书胡潆踏遍名山大川以寻访张三丰为名查寻建文帝的下落。永乐17年,胡潆得知张三丰正归隐武夷后,便率小队兵马直奔武夷山,遍访各寺院宫观,无果而终。因其耽迷于天心寺的禅茶,目睹了僧制茶全过程,聆听了举子报恩“大红袍”的传说,被浓浓的茶香所陶醉,而在天心寺恋栈月余,后把天心禅茶带回进贡皇上。品了天心贡茶后,明成祖龙颜大悦,遂正式诏封天心禅茶,为“大红袍”正名,降旨天心寺“精耕勤灌,嫩摘细制,世代相传,岁贡入京。”同时敕封天心寺为“天心永乐禅寺”,扩充构体,极一方盛概。两块圣旨碑和两尊石龙至今犹保留在禅寺内,见证了天心永乐禅寺茶因寺名、寺以茶荣的辉煌历史。“大红袍”由此位居万茶之尊,并无可替代地成了武夷茶的代名词。

宋代茶盏因何拍出天价


宋代建窑油滴茶盏

林桢武

一件宋代建窑油滴茶盏近日拍出了近8000万元人民币的天价,成为今年瓷器拍卖的一匹黑马。9月15日,在纽约佳士得“临宇山人”专场上,南宋油滴天目茶盏以150万美元至250万美元的估价,经过20多分钟竞价,最终以1030万美元落槌,加上佣金,约合人民币7800万元。2011年,伦敦苏富比一件宋代建窑银毫茶盏拍出110.52万英镑,约合人民币1175万元。不久前,本报刊发了《建盏受宠茶知道》一文,提醒藏界关注宋代茶盏这一品种,这次宋代建盏拍出天价,印证了这一类藏品的珍贵。

流传有序

这次拍出天价的宋代建窑油滴盏为传世品。1935年,这件宋代建窑盏在日本被评为“重要古代艺术品”,2015年注销了这一认定,从而获得上拍的机会。另外,它曾是日本显赫家族黑田家的藏品,之后为日本著名藏家安宅英一所得,最后由关东宋瓷收藏大家临宇山人入藏。

古代艺术品传承因素非常重要,往往是催生拍卖天价的重要原因,很多买家看重藏家身份,愿意追逐名流旧藏。当然,这种流通形式提供了更为可靠的真实性和价值参照。

临宇山人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收藏瓷器,他尤酷爱宋瓷,收集了不少名家的旧藏。这次专场拍卖推出了钧、定、磁州、龙泉、越窑、吉州和湖田等宋代各大名窑的拍品28件,宋代建窑油滴盏是其中较为知名的一件,引起藏家的关注。

其实,建窑名品天价成交早有先例。日本静嘉堂藏的建窑曜变天目盏,为三菱弥之助旧藏,购自大正年间(1912——1926年),成交价为167000日元,在当时值1000多套别墅。日本人对宋代茶盏的崇拜达到宗教的程度,甚至不惜以生命为代价,这与日本崇尚茶道的历史渊源有关,其中有着特殊的文化背景。

独特符号

什么样的古陶瓷有可能拍出天价?主要看它的“颜值”有多高,能否代表一个时期的巅峰之作。目前能超出一般价格的有宋五大名窑、元青花、成化斗彩、清珐琅彩等,建盏因为是宋代斗茶的工具,又是宫廷的贡品,加上是名家旧藏,拍卖地点在纽约,故有可能被超高值估价。

为什么宋代建盏会得风气之先,受到追捧,这与制瓷产地在当时为贡茶产区有关。早在唐代晚期,福建地区的茶叶生产就非常繁荣,品茶方式颇多,其中斗茶渐成风气。唐冯贽《记事珠》就记录有“建人谓斗茶为茗战”,建阳一带的斗茶起码可以追溯到唐五代。到了宋代,北苑成为贡茶产区,在这里为斗茶用生产的茶碗自然就流行起来,并且跟茶叶一起作为朝廷的贡品。从蔡襄的《茶录》、宋徽宗的《大观茶论》以及南宋审安老人的《茶具图赞》,都详细记载了这种以点茶法为茶艺方式的程式,包括茶具使用。

建盏为什么那么出名?宋徽宗《大观茶论》记载“以惠山茶,建溪异毫盏,烹新贡太平嘉瑞茶,赐蔡京饮之。”这大概就是名闻遐迩的茶品三宝了,皇帝赐茶还要点名用建盏,说明当时建盏非常名贵,皇帝的珍爱大大提升了这种茶器的身价。

日本人对建盏的定位,一是曜变,二是油滴,三是兔毫。日本室町幕府时代的美术论著《御饰记》称:曜变为世上罕见之物,值万匹绢;而油滴为第二重宝,值五千匹绢;兔毫盏值三千匹绢。当一种器物从实用器转化为艺术品的时候,这些难得的纹饰就成为文人雅士追逐的对象,到了收藏家的手里自然就划分出各种“品”,可资衡量其珍贵程度。这一次拍出天价的宋代建窑油滴盏,釉面光润,碗的内外遍布星星点点的斑点,是烧造时自然窑变形成的。这种斑点呈现银灰、灰褐、黄褐色的混合,分布疏密有致,像漂浮水面的油渍,又状如鹧鸪羽毛花纹,因此又称鹧鸪斑。建窑油滴盏窑变釉是釉料中二氧化铁遇不同温度而形成的,呈色千变万化,犹如流星霰雨,给人无穷的想象。

现在,人们开始强调收藏的文化性,就是在器物之外体现的丰富的文化信息,而不仅仅是艺术性,或者是珍稀性。宋代茶盏作为古代茶文化的象征性符号,有文化的支撑和依据,所以才会拍出天价。

助推收藏

艺术品收藏有多种途径。拍卖公司强调传承和出处,当然价值要高出很多。不能由此认为拍卖高值的东西民间就没有,或极为稀少,这是一个严重的误区。同类的藏品,拍卖成交价与民间转让价往往有天壤之别。由于瓷器成批生产的特点,往往一类东西出品量较多,不像书画或青铜器,一般少有复制。

宋代产茶盏的名窑不少,工艺各有特色,比如吉州窑的玳瑁碗、树叶碗,以及其它形形色色的窑变釉茶碗,都是很有收藏价值的,其品位也都差不多。目前民间流传的宋建盏和其它窑口的茶盏数量不在少数,人们还重视不够,价格不是很高,正是入藏的好时机。近年发现北宋河南一些窑口如段店窑等,仿制的建盏非常相似,釉面几无区别,只是胎骨偏灰色,窑变品种也多,有的以前从没见过,比如红釉天目盏等,年代到代,工艺也很不错,都是值得收藏的。宋代建盏,民间古玩店或地摊也时有出现,有的还有“进盏”和“供御”款,应引起瓷器藏家的关注。

目前还有数量不少的很有品位的古代陶瓷在各地流散,包括宋代各个窑口的茶具。专题收藏也好,个别类型研究也好,都是一个良好的收藏时机。

张富如:因爱茶而成茶商


人们喜欢茶,大多是从懂得欣赏茶之淡淡苦涩而开始,随着时间流逝愈发对其产生某种难以割舍的依恋。张富如更是如此,从认识茶叶到喜欢茶再到成为茶商,对茶的喜欢不断的加深,使之将兴趣延展成事业。

谈到和茶的缘分,张富如透露,他从小对茶就有着浓厚的兴趣。“老家有茶园,家里从种茶、采茶,到买茶、卖茶都做。长大一点后,我也会去家里的茶园把茶采下来,再经过炒制,磨研、烘干等工序之后,就成了现在人们外面买的绿茶,要喝茉莉花茶,那就需要在绿茶基础上再加工。”采茶的工作需要起得很早,而加工茶只能放在晚上进行,“加工茶总要把茶炒到很软的程度,然后用大型的专业研磨机研磨到很细,才能保证茶叶的品质和口感,有时采茶都是上百斤,晚上总要熬到很晚,甚至连睡觉的时间也没有。”坚持了一段时间,张富如觉得单纯依赖自家茶园,产量还是不够,不如拓宽渠道把“量”提上去,“要找人代加工,前提必须到达一定的斤数,自己家采的茶叶不够数量的时候,就要从农民那里收购茶叶。”手中囤积大量茶叶后的张富如开始尝试茶叶经营,“开始挣几块钱,但能挣到钱就是一件很让人兴奋的事情,之后越来越专注,生意也就越做越大。”

现在,张富如有自己的。“在云南,当地人从事普洱茶树种植,我经常就会到西双版纳等地按时收货,加工成成品后,注上自己的产品标识,很有成就感。”目前,天津有不少张富如的连锁店,作为天津福建茶业商会常务副会长,他会经常和在津的福建茶商共同探讨茶叶销售的前景与未来。

“1997年,我从福建来到天津,本来是抱着考察的心态,却深深爱上了这个充满浓浓人情味的城市,天津人好,城市也好,我就选择留在这里,把我喜爱的事业做得更大。”张富如如是说道。

中国制茶史


中国制茶历史悠久,自发现野生茶树,从生煮羹饮,到饼茶散茶,从绿茶到多茶类,从手工操作到机械化制茶,期间经历了复杂的变革。各种茶类的品质特征形成,除了茶树品种和鲜叶原料的影响外,加工条件和制造方法是重要的决定因素。本文就制茶历史做简单介绍。

(一)从生煮羹饮到晒干收藏

茶之为用,最早从咀嚼茶树的鲜叶开始,发展到生煮羹饮。生煮者,类似现代的煮菜汤。如云南基诺族至今仍有吃“凉拌茶”习俗,鲜叶揉碎放碗中,加入少许黄果叶,大蒜,辣椒和盐等作配料,再加入泉水拌匀;茶作羹饮,有《晋书》记“吴人采茶煮之,曰茗粥”,甚至到了唐代,仍有吃茗粥的习惯。三国时,魏朝已出现了茶叶的简单加工,采来的叶子先做成饼,晒干或烘干,这是制茶工艺的萌芽。

(二)从蒸青造形到龙团凤饼

初步加工的饼茶仍有很浓的青草味,经反复实践,发明了蒸青制茶。即将茶的鲜叶蒸后碎制,饼茶穿孔,贯串烘干,去其青气。但仍苦涩味,于是又通过洗涤鲜叶,蒸青压榨,去汁制饼,使茶叶苦涩味大大降低。

自唐至宋,贡茶兴起,成立了贡茶院,即制茶厂,组织官员研究制茶技术,从而促使茶叶生产不断改革。唐代蒸青作饼已经逐渐完善,陆羽《茶经·之造》记述:“晴,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即此时完整的蒸青茶饼制作工序为:蒸茶、解块、捣茶、装模、拍压、出模、列茶晾干、穿孔、烘焙、成穿、封茶。

宋代,制茶技术发展很快。新品不断涌现。北宋年间,做成团片状的龙凤团茶盛行。宋代《宣和北苑贡茶录》记述“宋太平兴国初,特置龙凤模,遣使即北苑造团茶,以别庶饮,龙凤茶盖始于此”。龙凤团茶的制造工艺,据宋代赵汝励《北苑别录》记述,有六道工序:蒸茶、榨茶、研茶、造茶、过黄、烘茶。茶芽采回后,先浸泡水中,挑选匀整芽叶进行蒸青,蒸后冷水清洗,然后小榨去水,大榨去茶汁,去汁后置瓦盆内兑水研细,再入龙凤模压饼、烘干。龙凤团茶的工序中,冷水快冲可保持绿色,提高了茶叶质量,而水浸和榨汁的做法,由于夺走真味,使茶香极大损失,且整个制作过程耗时费工,这些均促使了蒸青散茶的出现。

(三)从团饼茶到散叶茶

在蒸青团茶的生产中,为了改善苦味难除、香味不正的缺点,逐渐采取蒸后不揉不压,直接烘干的做法,将蒸青团茶改造为蒸青散茶,保持茶的香味,同时还出现了对散茶的鉴赏方法和品质要求。这种改革出现在宋代。《宋史·食货志》载:“茶有两类,曰片茶,曰散茶”,片茶即饼茶。元代王桢在《农书·卷十·百谷谱》中,对当时制蒸青散茶工序有详细记载“采讫,一甑微蒸,生熟得所。蒸已,用筐箔薄摊,乘湿揉之,入焙,匀布火,烘令干,勿使焦”。由宋至元,饼茶、龙凤团茶和散茶同时并存,到了明代,由于明太祖朱元璋于1391年下诏,废龙团兴散茶。使得蒸青散茶大为盛行。

就不太合适,不能长期大量饮用。

(四)从蒸青到炒青

相比于饼茶和团茶,茶叶的香味在蒸青散茶得到了更好的保留,然而,使用蒸青方法,依然存在香味不够浓郁的缺点。于是出现了利用干热发挥茶叶优良香气的炒青技术。炒青绿茶自唐代已始而有之。唐刘禹锡《西山兰若试茶歌》中言道:“山僧后檐茶数丛……斯须炒成满室香”,又有“自摘至煎俄顷余”之句,说明嫩叶经过炒制而满室生香,有炒制时间不常,这是至今发现的关于炒青绿茶最早的文字记载。经唐、宋、元代的进一步发展,炒青茶逐渐增多,到了明代,炒青制法日趋完善,在《茶录》、《茶疏》、《茶解》中均有详细记载。其制法大体为:高温杀青、揉捻、复炒、烘焙至干,这种工艺与现代炒青绿茶制法非常相似,参看附录中绿茶制造工艺。

(五)从绿茶发展至其它茶类

在制茶的过程中,由于注重确保茶叶香气和滋味的探讨,通过不同加工方法,从不发酵、半发酵到全发酵一系列不同发酵程序所引起茶叶内质的变化,探索到了一些规律,从而使茶叶从鲜叶到原料,通过不同的制造工艺,制成各类色、香、味、形品质特征不同的六大茶类,即绿茶、黄茶、黑茶、白茶、红茶、青茶。

(1)黄茶的产生

绿茶的基本工艺是杀青、揉捻、干燥,当绿茶炒制工艺掌握不当,如炒青杀青温度低,蒸青杀青时间长,或杀青后未及时摊凉及时揉捻,或揉捻后未及时烘干炒干,堆积过久,使叶子变黄,产生黄叶黄汤,类似后来出现的黄茶。因此,黄茶的产生可能是从绿茶制法不当演变而来。明代许次纾《茶疏》(1597年)记载了这种演变历史。

(2)黑茶的出现

绿茶杀青时叶量过多火温低,使叶色变为近似黑色的深褐绿色,或以绿毛茶堆积后发酵,渥成黑色,这是产生黑茶的过程。黑茶的制造始于明代中叶。明御史陈讲疏记载了黑茶的生产(1524年):“商茶低仍,悉征黑茶,产地有限……"。

(3)白茶的由来和演变

唐、宋时所谓的白茶,是指偶然发现的白叶茶树采摘而成的茶,与后来发展起来的不炒不揉而成的白茶不同。而到了明代,出现了类似现在的白茶。田艺蘅《煮泉小品》记载:“茶者以火作者为次,生晒者为上,亦近自然……清翠鲜明,尤为可爱”。

现代白茶是从宋代绿茶三色细芽、银丝水芽开始逐渐演变而来的。最初是指干茶表面密布白色茸毫、色泽银白的“白毫银针”,后来经发展又产生了白牡丹、贡眉、寿眉等其它花色。

(4)红茶的产生和发展

红茶起源于十六世纪。在茶叶制造发展过程中,发现日晒代替杀青,揉捻后叶色红变而产生了红茶。最早的红茶生产从福建崇安的小种红茶开始。清代刘靖《片刻余闲集》中记述“山之第九曲处有星村镇,为行家萃聚。外有本省邵武、江西广信等处所产之茶,黑色红汤,土名江西乌,皆私售于星村各行”。自星村小种红茶出现后,逐渐演变产生了工夫红茶。后20世纪20年代,印度发展将茶叶切碎加工的红碎茶,我国于20世纪50年代也开始试制红碎茶。

(5)青茶的起源

青茶介于绿茶、红茶之间,先绿茶制法,再红茶制法,从而悟出了青茶制法。

青茶的起源,学术界尚有争议,有的推论出现在北宋,有的推定于清咸丰年间,但都认为最早在福建创制。清初王草堂《茶说》:“武夷茶...茶采后,以竹筐匀铺,架于风日中,名曰晒青,俟其青色渐收,然后再加炒焙……烹出之时,半青半红,青者乃炒色,红者乃焙色也”。现福建武夷岩茶的制法仍保留了这种传统工艺的特点。

(六)从素茶到花香茶

茶加香料或香花的做法已有很久的历史。宋代蔡襄《茶录》提到加香料茶“茶有真香,而入贡者微以龙脑和膏,欲助其香”。南宋已有茉莉花焙茶的记载,施岳《步月.茉莉》词注:“茉莉岭表所产……古人用此花焙茶”。

到了明代,窨花制茶技术日益完善,且可用于制茶的花品种繁多,据《茶谱》记载,有桂花、茉莉、玫瑰、蔷薇、兰蕙、桔花、栀子、木香、梅花九种之多。现代窨制花茶,除了上述花种外,还有白兰、玳瑁、珠兰等。

由于制茶技术不断改革,各类制茶机械相继出现,先是小规模手工作业,接着出现各道工序机械化。除了少数名贵茶仍由手工加工外,绝大多数茶叶的加工均采用了机械化生产。

信阳因茶叶而更有魅力


毫无疑问,中国的茶叶走过各朝各代,于文明积淀和生活碎片之中,已有了丰富的精神和面貌。多看一眼茶叶走过的路、曾经有过的好样子,是一件有意思、有意义的事。

那片片精致的叶芽赋予人类独特的生活方式及其自有的精神气质,我们回望历史时空,蓦然发现,茶,已成了一种趣味,一种风尚,乃至一种美学。

喝茶,算是流行的物质消费,亦可算是时尚的精神消费,长衫旗袍的岁月已逝,重要的是今天,我们怎样看待那“色彩斑斓”的信阳茶呢?

这种趣味,这种风尚,这种美学,在信阳人的生活中,融合得花落无声,绵延得温情四溢。

今天,茶经济已是信阳发展途径上一个点的突破,聚点为面,茶经济这个点亦成为信阳发展面上一个美丽的点,在改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时下,这个绿色的点尤为难能可贵。

信阳种茶始于东周,名于唐,兴于宋,盛于清,历史悠久,茶文化源远流长,至今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1915年,信阳毛尖茶与贵州茅台酒并驾齐驱,同时获得了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如果说信阳有一张名片,那就是“茶”。信阳获得的许多国家级荣誉称号之中的“中国十佳宜居城市”,就是因为信阳的茶。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属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区的信阳,日照充足,雨量丰沛,山水相依,泉明林翠。“北国江南、江南北国”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自然生态条件使信阳成为我国北方的边缘茶区,绿色的茶园装扮了信阳的山山水水,增添了信阳的无限魅力。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乡面貌的变化,经济基础的坚实,老百姓生活的富足,好山好水的信阳显得更美了。山水好,人更好。信阳人喝茶喝得滋润,喝得气色好。以茶为媒介,信阳人广交天下朋友。一方山水造就了一方美景,信阳的茶更是锦上添花。茶园、茶馆,茶哥、茶妹,把信阳装扮得愈加妖娆多姿。信阳可谓因茶而美丽。去年12月1日,市委书记王铁在全省茶产业发展工作会议上如此表白,真是此言不虚。

资料显示,“十一五”期间,信阳市茶园每年以15万亩至20万亩的速度增长,由2006年的65万亩发展到目前的150万亩,开采面积达90万亩,我市用5年时间,把过去2300多年发展的茶园面积翻了一倍还多,茶叶年产量达3.6万吨。全市茶叶总产值和综合产值已从2006年的8亿元和10亿元增长到目前的33亿元和40亿元,分别增长了4倍。

因茶而美·粥姑娘|此生,只为不辜负


于茶最初的记忆,是年少的那个冬季,一缕茶香向正处于寒冷的我袭来,只知道那是红茶,上下散发着沁人心脾的芳香,令我无限遐想。时隔多年,那种温暖气息不曾遗忘,时时回味。

多年的打拼,有了自己的家庭事业,猛一回头却发现快要丢了自己,外面世界似乎变的好快,我似乎也快被这个社会所遗忘。不喜欢太多的人际关系交集,只想做点自己喜欢的事,来寻找内心的那份安宁,同时经济相对保持独立,在这初衷下便有了茶木人工作室。

如果喜欢,就坚持

从茶客一下子过渡到茶人,一切都很新鲜,有趣……

本以为凭着自己的一腔热情与爱好就能经营的很好,可过程并不象想象的那么简单。一路走来,才发现当初并没有做好准备。为此犹豫过,迷茫过。

“如果喜欢,就坚持。”家人温暖、贴心的支持话语,再次给了我动力,从此走向专业的习茶之路。对于70后的我来说,是有挑战的。因为人生观里,觉得女人在家做好贤妻良母足矣,不要太过折腾。但有种声音似乎一直在耳边回响:我是爱茶的,茶于我就像孩子和家一样,为此我要不遗余力。

茶师,无关年龄

习茶之前,我原以为茶的世界是简单的,可现实却没那么简单。学习领悟,迷茫颓废,以致于有一段时间我很抵触习茶路上带给我不愿看到的浑浊。

后来,在爱人的指引下认识了我的习茶老师——陶冶。第一次接触这位85后茶人,说实话刚开始是有点抵触的,和一个孩子学,总想着开玩笑。可当坐下没10分钟,小陶老师的学识与对茶的认知,以及一次次的开导与交流,让我从内心里肯定了他,开始正面直视茶。原来,茶师,无关乎年龄。茶的世界,仍是美丽纯净的。

茶,值得你一辈子去学习

每次为茶,行走在茶山,总给我全身的愉悦。一次又一次领悟生命的意义、敬畏,对人生观的改造与升华。人在草木间,带着自身的气息与大山亲密接触,山中点滴瞬间让我感动好久,金钱和地位在这显得毫无价值。我很想分享给爱茶爱生活的茶友们,分享是件快乐的事,同样快乐也会传染,相信你们会和我一样爱上茶带给自己的改变:

做为一个不装的茶人,可以不懂茶。因为茶是值得你学习一辈子,要学会谦卑、分享、付出,越分享越快乐。爱茶,就要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去呵护她,这是侍茶的恭敬心。每片叶子都来之不易,要正确的引导爱茶之人习茶、护茶、喝茶。茶是入口喝的,用嘴品的,而不是说的。建立茶的正确品饮价值,是茶木人工作室成立的初心,于我来说也是一种守心。

我也经常对走进茶木人工作室的有缘人说:茶会改变一个人,它让我的灵魂有了归放和寄托,以及安心。此生,只为不辜负。

因茶而美·陆希玮|Fall in love with Puer


编者按:

现在很多年轻人,很少能找到自己热衷并会一直坚持的事。幸运如希希,不仅找到了普洱茶,作为一生最爱。还有亦师亦友的父亲指导教茶,有通情达理的母亲一路支持,而她本人的心态也是极好,学茶不是任务,生活更是因茶而美。

从小到大,做什么事我都是三分钟热度。不论是跳舞、画画、美声、钢琴,还是书法,开始时都是满腔热血,但没有一件是坚持超过3个月的。前例多了,老爸老妈也就随我了。而茶不同,它是迄今为止,我做过的唯一超过3个月并且坚定会一直做下去的事。

某一天fallinlove

2013年底大学毕业回国。闲时,偶尔会坐着与老爸喝喝普洱茶。忘了某个下午,像往常一样喝着平日里的普洱,同样的环境、同样的喝茶人,一起感受每一泡茶汤带出的表现。

爱上一个人,或许就在她温柔挽起发髻的那一刻。我也一样,就在某一泡突然就陷进去了。而后全国各地到处跑,去上海、杭州、广州、昆明,参加开展啦,我们去看看吧”。没想到他们居然答应了,车立马掉头开往温州机场,同时手机立马下单订了机票。6点10分,去机场快一个半小时到达,慢的话要两小时。可以说说走就走,连换洗的衣服都没时间拿。父母当时对自己的支持,现在回想起来都无比感动。

一方水土养一方茶

爸爸很爱普洱茶,屯了不少茶,品类也相对丰富。对普洱茶的感知在爸爸与老师的指导下进步很快。每到茶季,都会随老爸上云南茶山。去了之后,更加明白一方水土养一方茶了。

从家人朋友口中听到的永远没有自己体会到的深刻,第一次上茶山超级激动。下了飞机,茶农大哥来接我们,虽然4、5个小时的山路绕的人有点头晕,但心情却越来越雀跃,第一眼见到的是山路斜坡上,终于亲身体会到什么叫生态茶。晚饭后喝茶,听爸他们聊普洱茶,从混采聊到单株、从小树聊到古树、从工艺聊到存储。“一方水土养一方茶”,在离这片古茶树生长最近的地方,用滋养这方土地的水冲泡,喝着从古茶树上采摘新制的茶,印象深刻的可以说至今都难以忘怀。

第二天,起身去古茶树生长的地方。四五个小时的来回山路,它在深山老林里,世外秘境,好像隐秘地不想被人找到,只想安安静静地耸立在天地之间,它是最纯粹的,心中的一份说不出来的感动油然而生,哦,原来这就是它!

而后跟着茶农大哥几个小时杀青、揉捻、理条、摊晒,几乎彻夜未眠的经历,我很激动,天哪!原来是这样。从此在学茶的过程中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以前书本上的工艺讲解是读了又读,死记硬背,却依然难以记住,亲身亲历后,立马记住。晒干以后,抓一把冲泡,这是我第一次从采摘到制作全程跟踪的茶,没有隐瞒、没有欺骗,它以最真实的状态呈现,带了些许青味,清新的香气与难忘的醇厚!

学茶不是任务,生活因TA而美

学茶不是任务,是生活中的闪光!在里面磕磕碰碰都觉得乐在其中!在杭州工作后,家里也在存了些茶,置了张茶桌,淘了些心仪的茶具,下班后,给自己泡杯喜爱的茶,一个人坐着喝,可以喝一整晚,然后舒坦的入睡。有朋友说,你只有在喝茶的时候安静,吃饭睡觉都不老实,莫名戳中笑点。

希希有个学茶笔记!是宝贝,每次品茶感受,每次自己的思考与感悟,每次与前辈老师交谈的学习记录,理论知识、实际感受,一闪而过的许多困惑,模棱两可的矛盾题,都记录在这里。不知不觉已经写了不少,还有很多需要去完成,还有很多疑问需要去解开,还有很多实践要去做,未来会产生更多的困惑,不怕!待我慢慢摸索,总有豁然开朗的一天。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教你怎么因茶制宜选茶具》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具资讯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