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y260.com - 茶叶文化】

紫砂陶刻又叫“刻绘”、“雕刻”,是现代紫砂装饰中最常见的一种方法,在成品进窑烧之前先刻好内容,紫砂陶刻装饰是一种集文字、绘画、书法与器型于一体的特殊装饰手法,可以让整款紫砂壶即古朴妍美,又富有文化蕴含,将实用与艺术完美结合。

文人、书画家积极参与和提倡的陶刻装饰,将文字、书法、绘画、篆刻融于壶艺、茶艺之中,是紫砂陶装饰的主流。

最早的紫砂专著《阳羨茗壶系》提及“镌壶款识”时说:“时大彬初倩能书者落墨,用竹刀画之,或以印记,后竟运刀成字,书法娴雅,在黄庭、乐毅间……次则李仲芳,亦合书法。若李茂林,朱书号记而已。仲芳亦时代大彬刻款,手法自逊。”“沈子澈……尝为人制菱花壶,铭之日:‘石根泉,蒙顶叶,漱齿鲜,涤尘热。”一‘陈用卿……款仿钟太傅(钟繇)帖意,落墨拙,落刀工。”

陶刻装饰史上最具影响和作出巨大贡献的,当推清代嘉、道年间的陈鸿寿(字曼生)及其“曼生壶”。陈鸿寿为了自娱雅兴,亲自参与设计了多种以光货为主的造型,比较简洁,壶型可装饰面较大,利于装饰,请紫砂艺人杨彭年等人制作,由他自己及江听香、高爽泉、郭频迦等人题铭并刻画,开创了紫砂壶艺的独特艺术风格,是陶刻装饰上的一次飞跃性升华,自此打开了紫砂步入艺术殿堂瞠的通道。陈曼生等人凭借他们的学识素质,提出完整的总体设计,讲究造型的形制,施工制作以形而定,或需精工细作,或求粗犷豁达,选泥或粗或细,或调砂或铺砂,形式和工艺协调,色泽相宜。曼生壶主要是由铭文为主的陶刻装饰,以贴切的文学艺犬彩砵强的铭文及其自成一格的书法,布局独具,装饰表现不拘一格,镌刻的刀法与壶形、壶名及其铭文相映成趣,其艺术特点与风格整体追求文化和艺术的高品位。特别是其铭文,充满了文人的雅趣和儒家思想的人文精神,,直接表达了设计者和参与者的思想和艺术水平。

自陈鸿寿开创陶刻壶铭新风之后,又有朱石楳、瞿应绍、邓奎、胡公寿、梅调鼎、徐三庚等一批书画家积极参与其事,对紫砂陶器向艺术的升华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进一步发扬光大了这门装饰艺术。

清末,宜兴有名的书画金石家崔克顺、陈懋生、陈研卿、沈瑞田、卢兰芳,碑刻家韩泰等,是造壶店商聘请的兼职陶刻的宜兴文人,他们笔法老辣,技艺纯熟,讲究布局的程式化与完整性,亦具风采,雅俗共赏。陈少亭(少庭)、任淦庭等就是师从卢兰芳的著名陶刻艺人,同时期的陶刻艺人还有饶寿川、戴雪生、杜顺六等人。

紫砂陶刻的师承徒习制是从邵云如开始的。邵云如,字筠如,又名祖庆,笔名北岩、北研、北岩生、蜀麓山人,斋号适然轩主,约出生于19世纪80年代,享年48岁。邵云如祖籍宜兴川埠上岸里(今川埠乡紫砂村),其父邵赦大时迁居蜀山,并在蜀山北厂开陶器店。邵云如自学成才,擅长花鸟画,有署刻癸亥春月、己未春月、壬戌仲冬等年月的作品存世。他陶刻的作品,布局匀称,陶刻功夫深厚,富有金石和陶刻味。邵云如陶刻用印有:“适然轩主”印为小篆阳刻长方印;“北岩”印为方形,两字一阴一阳;“筠如”印为小圆印,阳文篆书。

cy260.COm小编推荐

紫砂陶刻升值潜力极大


在如今的紫砂收藏领域中,紫砂装饰成为考量其收藏价值多少的重要一环。其实,自古以来装饰工艺就是提高传统陶瓷质量和艺术价值的极为重要的手段,尤其是宜兴紫砂壶,因里外不施釉,就需要有较高的制作水准及装饰,以满足不同层次使用者的需要。在五百年的发展中,由文人雅士所倡导的注重其文化内涵,集诗、书、画、印为一体的文人壶风格,一直受到爱壶之人的推崇。

紫砂陶的装饰手段很多,雕塑、印花、贴花、镂雕、浮雕、剔红、描金、陶刻、纹胎、泥绘、珐琅彩、粉彩、炉钧釉、包锡、镶铜锡、镶嵌与复合材料、胎中加砂、磨光、贴花纸等,其中应用最为广泛的装饰方法就是陶刻。

擅长紫砂绘画陶刻工艺的邵民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宜兴紫砂陶在成型后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装饰,而装饰形式中最常见的、历史最悠久的就是陶刻。“紫砂陶刻的基本步骤是在紫砂器成型之后,未进窑烧制前以刻刀在紫砂坯体上进行书画刻绘。”

陶片上刻字,在中国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考古学者在山东邹平县丁公村一座4200年前的古遗址中发现了一件刻有至少11个字的文字陶片,一下子将中国书法史推进了近一千年,这种文字早于甲骨文,是目前中国境内发现的一种最早的文字。

紫砂壶中的文字陶刻装饰兴始于明代,在清嘉庆、道光年间已日趋成熟。民泰先生告诉记者:“清代陈鸿寿所创制的"曼生壶"系列可以说是一个代表,它掀起了成规模和体系装饰紫砂陶的高潮。”

民泰先生介绍,陈鸿寿的参与使当时的紫砂壶一改过去的繁琐,设计出简洁、明快、新颖、美观的造型,线面结合较多,体现了设计功能与形式的统一,大面积的空白,留得干净利索,让诗、书、画尽情发挥,从而将诗、书、画、印集为一体,达到完美统一。所以,陈鸿寿与诸名匠的合作也就成了“壶随字贵,字依壶传”,此举一直影响至今。

今天的陶刻艺术,题材已极为广泛,不但注重形式、内容、手法、陶刻技巧,以及陶刻家的文化素养,也已经注意到了陶刻应该有它本身独立存在的表现形式,而不只是把书法、图案搬移到壶体之上。民泰先生表示,如今人们越来越看重紫砂装饰的重要一点就是来自于审美需求和把玩的需要,一把紫砂壶若配以名家大师的精美绘画陶刻,其市场收藏价值也水涨船高,升值潜力极大。“几年前我曾经跟顾绍培大师一起合作制壶,当时顾大师烧制的壶,市场价已非常高,而经过我的绘画陶刻之后,紫砂壶市场价又再次提升了数万元,如今这把壶的价值仍在不断上涨,可见紫砂装饰对提升紫砂壶收藏价值的重要性。”民泰先生也建议紫砂收藏爱好者,在收藏当代新壶时,多选择当代名家烧制并有当代书画名家陶刻的紫砂壶,收藏和升值潜力空间都比较大。

紫砂靠的是内在的文化积淀


紫砂壶历来为人们所推崇,因它使看似简单的泡茶饮茶多了几分特别的韵味,同时也给人以一种赏心悦目之美感。每每和朋友们聊天畅谈时,泡上一壶好茶,相聚的时光更添滋味,紫砂也成人们情感的纽带,好的紫砂壶能与人同存在一起同乐共娱,它能为人解人间之烦恼。紫砂壶有活气,这与中国的文化和文人不可分割。紫砂壶蕴含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总能给人一种风雅高洁的感觉。

紫砂壶,生来就是文人雅士的通灵宝玉。文人的参与,提高了紫砂艺术的品位和身价。历来紫砂壶对社会有影响,吸引了不少文人。紫砂作品已步入高层次欣赏收藏品的殿堂,它不仅保值、增值并体现了社会发展各个历史时期的艺术价值和社会地位,同时也包含了紫砂文物的价值,名人佳作不仅“价埒金玉,而且为四方好事者收藏殆尽。

紫砂走到今天无不是靠传承和弘扬,而如今的紫砂热并不是空穴来风,她是有底蕴的,她是有文化积淀的。而且依照瓷库中国专家的说法,紫砂艺术还是一整套在实践中摸索并日趋成熟的工艺程序、制作技法、装饰手段,都是传统民族文化的重要内涵。所以我们要强调紫砂制作人员一定要从全手工成型学起,把坭片攘接成型法熟练到得心应手的境地,这决不是守旧,犹如国粹京剧,一招一式、一腔一韵都得从头开始,只有这样才能练就扎实的过硬的基本功,在紫砂的造型创作上承载文化积淀和文化元素,营造出自己的真正心灵空间和形象物体。(编辑:杨哲)

紫砂壶的刻绘知识


紫砂壶

紫砂壶大体分为光货,花货,筋纹器。在紫砂壶中刻绘是非常常见的一种装饰手法也是紫砂壶装饰的主要形式,通过在壶上留下诗词歌赋、花鸟虫鱼、山水人物等,使紫砂壶增加了文学、书法、绘画、篆刻等艺术内涵。

紫砂壶刻画讲究刻出的字要清晰、圆润、贯通、分明、横平竖直,归结起来为五字真言“划、竖、撇、踢、捺”。刻出来的画,要主意刀法的浮沉利钝、深浅宽窄,要一脉贯通,能够体现出原画的神韵、气度。

陶刻的装饰方法分为清刻、沙地刻、阴刻、阳刻和着色刻。清刻是指不着色的刻画,主要用来塑造字画粗线条部分;沙地刻指在壶身上刻出一块区域,并让这块空间呈现出凹凸不平、犹如沙地的金石效果;阴刻指刻画出的线条或字画是凹进去的,反之就是阳刻;着色刻指刻出效果以后辅以颜色,增强色彩感。

陶刻的刀法主要有双刀正入法和单刀侧入法。双刀正入法指的是在陶坯表面先用毛笔画上所需要的字画,然后从线条的两面下刀进行刻画,要求严谨、工整,营造出篆刻的金石效果。单刀侧入法,无需草稿,直接用刀在陶坯上进行刻画,可以自由发挥作者的技术和想象,轻重虚实、粗细大小都要有作者一手把握,难度较大,但也更具自由深远的意味。

对于最常见的款识刻画,一般分为四种形式:

一、写泥刻款,指当紫砂壶还未完全干时,就用钝一些的铁笔或竹刀进行刻画。

二、湿泥刻款,指在陶坯近于干硬状态时用锋利的铁刀进行刻画。

三、干坯刻款,指陶坯已经处于干硬状态时,先用毛笔绘稿再用钢刀刻画。

四、描边剔泥刻款,指先用较细小的刀勾画轮廓,然后再逐步提出其中的部分。

紫砂壶的刻绘装饰是由最初的款识署名演变发展而来的,最早见于元代“且吃茶,清隐”的草书。后来由于茶事的兴盛、文人士大夫的参予而得到不断发展,到了清代陈曼生时期发展到一个高潮。书法字画本身就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通过精妙的手法施于紫砂壶上之后,使得紫砂壶本身的价值和内涵又有了丰富,也为我们这些爱壶的朋友们提供了更多乐趣。

紫砂壶的刻绘工艺


紫砂壶作为一种富有艺术性的手工制品,蕴含一种情趣,其灵魂可以说是文人趣味。宋代诗人苏轼住在宜兴时,就喜爱一种提梁式砂壶,即“东坡壶”。至明代,出现了供春壶,供春原是文人吴颐山的书僮,多年侍读,受到文人习气的濡染,刨制出造型新颖、胜似金玉的“供着壶”。时大彬则改前代的大壶为精致的小壶“干奇百状信手出”,风范一变。这也是与大彬游历娄东时,多与陈眉多、王世贞等文人名士交流有很大关系。清代名手杨彭年,干脆与文人陈曼生合作,由陈设计式样,杨来捏制,再由陈于壶身刻制书画,最终入窑烧制成壶。难怪后世将杨彭年所制壶称为“曼生壶”。此后,不少书画名家都有亲镌书画的壶器。

紫砂陶刻是紫砂与其他艺术相融合的,诗、书、画、印常常作为壶的画面构成因素紫砂陶刻的刀法主要有双刀直人法、单刀加刀法、三刀法(由双刀直人法和单刀加刀法演变而来)、沙地法、冲刀法等等,而双刀正入法和单刀侧入法是最重要也是最常见的两种技法。双刀正入法是指两面用刀起底,刻出的底面为三角底、平圆底、沙地自然形底等,犹如碑碣石刻,比较端庄严谨。单刀侧入法则运刀需胸有成竹,下刀可轻可重,虚实结合,恰似信马由缰却自然流畅。

紫砂陶刻的刻绘形式主要有五种,分别是素刻、阴刻、阳刻、描黑以及通身刻绘。素刻是指直接用刀刻绘后而不加任何颜色的装饰,这种方式是选刻绘后烧制而成。阴刻是作品刻出来的效果是凹下去的效果,可想而知阳刻就是刻绘效果是凸起来的。

描黑则是指在素刻之后对刻绘的图案描绘一种叫聚丙烯的人体彩绘所用无毒颜料。最后的通身刻绘指的是壶身与壶盖的刻绘组合起来是幅完整的画,两者刻绘是相连的。

紫砂传统装饰技法之点砂


紫砂点砂装饰,是紫砂传统装饰技法之一。所谓点砂,它根据艺人所设计的要求,在壶胎上以紫砂壶胎本色泥砂颗粒或他色泥砂颗粒点缀于壶体或壶体局部。

点砂装饰一般服从于主题立意的需要,或呈满天星状,或呈雪花状,或呈桂花状,或呈纹式状,或在艺人所构图设计的纹饰中点砂成“海浪”、“大浪淘砂”、“一线星空”等等图案。

它始于明代,是根据“铺砂法”、“调砂法”、“掺砂法”等发展演变而来。它从初期用缸砂、生砂、熟砂逐渐转变为纯紫砂泥砂颗粒。方法上亦从泥片中和砂、掺砂、层层隔砂、里外满砂、表面铺砂到纯紫砂壶表点砂装饰,加强和深化了创作主题。“珠粒隐隐,更自夺目”。

紫砂点砂是在壶体成型基本完成后才开始进行的,比在壶体成型还没开始即在泥片中调砂、掺砂或泥片表面铺砂,工艺要求更高。它要达到点砂所要求的效果,工艺更复杂,更细腻。

它要注意所选泥色的融配,要注意所选泥质颗粒的粗细,要在壶坯表面一颗颗将泥砂镶嵌,用工具修整,和壶表胎土完全平整一致,然后再将选饰的紫砂颗粒用工具一点点弄到清晰,使其完全以泥色、泥砂的本来面貌呈现于所要表达的内容上。它呈现点点金星、闪闪银星,似碧空群星闪耀,似大海浪里淘砂,丰富而又耐人寻味。

紫砂壶的造型及装饰艺术


宜兴紫砂始于北宋,盛于明清,名家辈出,代有精品。历代紫砂壶是反映时代风尚的产物,而某个时代的品味,也规范其紫砂壶的造型及纹饰。纵观其历史发展及演变,一般都表现为由粗趋精、由大趋小、由简趋繁,复又返朴归真从简行事的过程,即经历古朴、华丽、淡雅三个阶段。陶都名器紫砂壶就是中国工艺品发展及演变的缩影。

紫砂壶的制作成型都是由手工操作的,以泥片镶接法成型,也有模制的,造型变化多样,不受时代局限。制坯的工具,在明代还极简单。金沙寺僧制壶只用一把竹刀,所谓“削竹为刃,刳山土为之”,到了清初,制壶工具即增加到数十种,主要有椎、碓、钗以及圭形、笏形、贝形、月形和蝎形等工具。后来制壶工具又增加了搭子、拍子、转盘、直尺、矩车、线梗、明针等;而制造工具的原料也有竹、木、角、石和金属等等。各种各样的工具,适应于各种不同的用途,所谓“意至器生,因穷得变”。

紫砂壶造型艺术

紫砂壶如按造型形式分类,可分为几何形体造型、自然形体造型、筋纹器造型及水平壶和茶器造型四类。在紫砂壶生产的不同历史时期中,几类造型的壶均有制造,但每个时期生产的主流却有所偏重于不同造型、艺术风格及发展趋势。其造型工艺特点及装饰艺术简要介绍如下:

一、几何形体紫砂壶造型,俗称“光货”。光货造型讲究器皿的立面线条和平面形态的变化,以及形体各部位之间的比例关系,或辅以一些简洁的线条装饰。

二、自然形体紫砂壶造型,俗称“花货”。花货取材自植物、动物的自然形态,最能代表制壶艺人的匠心独运,以造化为师。

三、筋纹器紫砂壶造型,是将花木形态规则化,结体精确严格,制作精巧的一种陶瓷造型类别。其特点是将形体分作若干等分,把生动流畅的筋纹组成于精确严格的结构之中,形成一个完美在整体。

紫砂壶陶刻装饰艺术

紫砂壶陶刻装饰艺术,是由制壶艺人署名刻款及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装饰形式,最早见于元代铭壶“且契茶、清隐”五字草书。至明代,供春、时大彬等名家所制紫砂壶都铭刻着作者的姓名和制作年代,一般都刻于壶的底部或壶盖子口或壶把下等不显眼处。如供春制树瘿壶把下刻有铁线小篆“供春”二字;时大彬制凤首印包壶壶底镌“万厉丙申时大彬制”二行楷书。后来,由于茶事业兴盛和紫砂壶的社会影响,追求书法艺术和铭刻趣味,不仅是制壶人自己落款题词刻于壶上,而且还吸引了社会上不少精于品赏的书画家、金石家及文人墨客,他们也纷纷介入紫砂,出样订制的挥毫饰壶。同时,刻画装饰的部位也都移至壶的肩、腹、盖面告示显眼处了。

紫砂茗壶一般不上釉,以其本色特性称著。清乾隆至嘉庆年间,一度在紫砂壶上施炉均釉、用珐琅、粉彩绘图案和在壶表包锡、镶玉、描金的装饰,或进行抛光及金银丝镶嵌等装饰工艺,也可使产品别开生面,流光溢彩,另创一种艺术风格。现代讲究紫砂本色,故很少采用此种工艺。此外,还有用本色泥在紫褐色壶上绘画的泥绘工艺。除了各式茗壶,紫砂还用来制作茶杯、花盆、文具、挂屏或陶塑、杂件等。

当代紫砂茗壶的制作技术及装饰艺术,在吸收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又有了空前的发展。紫砂泥色彩的调配更加运用自如;纹饰采用了浅浮雕、印花、贴花、书画镌刻及金银丝镶嵌等新工艺;造型也更加新颖别致。新一代富有开拓精神的壶艺师在茁壮成长。他们的作品,仿创结合,构思新颖,制作精湛,展现出百品竞艳的时代气息,把紫砂壶艺术推向一个新的水平。

徐新芳

紫砂仟筒制刻双美


紫砂是中国传统品茗器具,源自明武宗正德时期。自古至今紫砂以其材料独特稀缺,工艺变化多端而著称。历代制壶匠人创意不断,与文人合作后,艺术风格更显现独特的文化价值。

近日,福州路文化街上的上海笔墨博物馆举办“寅客堂宜兴紫砂精品收藏展”,汇聚了紫砂精品上百件。展品精选自上海的紫砂藏家孟寅先生二十多年来的收藏,他从九十年代初开始收藏紫砂壶,至今藏品已达五百多把,从清代古壶到现代名家壶。

展品中,一对大仟筒特别惹人注目,它是著名的民国七大紫砂名人任淦庭(1888—1969)和他的高足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徐秀棠于1958年合作的(见图),高43cm,老泥料全手工制作。此筒由任淦庭临画,徐秀棠刻字。筒上渔舟图栩栩如生,摹刻的书法字迹铁画银钩,书画结合堪称珠联璧合的神品。

好的紫砂作品既是艺术工艺的体现,也与作者的知名度、技艺特点息息相关。此次展品汇聚了五十多位紫砂工艺大师的作品,有当代工艺美术大师顾绍培的作品“高风亮节”套壶,顾大师嫡系传人顾婷和张守智合作的“智婷壶”,有当代制壶高手陈国良的“鱼乐壶”,还有以薄胎技艺独步江湖的壶坛怪杰唐彬杰的“侧角方瓢壶”等等。此外,还可以看到非常独特的寅客堂珐琅彩紫砂壶,这项技艺十分难得,在紫砂壶上运用珐琅彩装饰艺术,紫砂与珐琅相结合,凸显了雍容华贵的皇家宫廷风格。管诚

紫砂壶上刻绘学院派


砂与壶结缘,紫砂壶便是壶中群芳之冠;紫砂壶与书画家结缘,便更添独特的艺术气息。伴随紫砂壶收藏热,紫砂刻绘随之步入新天地,一些造诣深厚的书画家以刀代笔,以紫砂壶为载体进行艺术创作,并在圈子里形成热潮。“学院派紫砂刻绘研究会”在山东艺术学院应运而生,并通过一次大展而声名远播,成为北方紫砂刻绘艺术的引领力量。研究会会长、山东艺术学院教授刘光和他的同道也被称为“八刀客”。

刘光的工作室陈列着各种形式的紫砂壶、紫砂罐刻绘作品,都是他在宜兴刻绘后带回的。他说,以前紫砂壶上的图案大都是由工艺美术师或陶艺师画的,他们在技术上非常纯熟,但在艺术创作理念上较单一,难免出现“千壶一面”的现象。书画家在紫砂壶上写字画画,随性自在,把创意和灵感直接带到壶上来,使巧思妙构的书画和质朴自然的紫砂壶融为一体,更能体现中国传统艺术的独特魅力。

在立体的壶上作画,笔墨情趣与宣纸上的平面水墨大有不同。所以,在构图和装饰效果上,要有一些新的构思,这对画家来讲也是一个难点。刘光教授表示,学院派紫砂刻绘的意义在于将喜爱紫砂刻绘的艺术家集中起来,大家一起研究探讨,吸收各种艺术形式,在刀具使用和刀法上都有所创新,不同的壶形、材质选择不同的刀具、刀法,更好地表达出紫砂壶的神采意韵。随着实践和研究的深入,将出版学院派紫砂刻绘的书籍。

记者获悉,有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加入紫砂刻绘的行列,构成一道独特的紫砂文化风景线。

线条装饰在紫砂壶造型中的运用


紫砂陶的装饰线多种多样,如皮带线、凹线、圆线、鳝肚线、碗口线、鲫背线(分单双)、推迭线、飞线(亦称活线)、翻线、云肩线、弄堂线、隐线、侧角线、阴角线、阳角线、方线、盖口线、盖口上翻线、腹线(凸线、凹线、双复线)等20余种,具有代表性的线条则有灯草线、子母线、云肩线、凹凸线以及云水纹、花瓣纹和菱纹等。

线条装饰在我国陶器上的使用可谓源远流长。彩陶纹饰中的线条运用变化万端,主要以它的二维平面形态,如折线、曲线、直线、点线来适应造型的变化。这种蕴涵着主体审美情感及想象力的线条,为中国绘画线条规定了最原始的审美价值取向,并对我国的青铜器、玉器的纹饰乃至其后丰富的工艺美术作品,自然撚也包括紫砂陶的装饰用线,起到开山的作用。紫砂壶的线条装饰,其实是茶壶造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具有代表性的立体线条有灯草线、子母线、云肩线、凹凸线以及云水纹、花瓣纹和菱纹等20余种。这些线纹的运用,既是一种装饰的艺术手段,又起到确保器体质量的作用,可以增强成型时粘接处及边缘部分的应力,也就是增加了实用功能。

这种特征在筋囊器和光货茶壶上表现特别明显,有的线、纹应用于器口、器底和器足,可以增强体的牢固,使造型更趋于安定和稳重,有的是增强造型的韵律和节奏,使之质感完美;有的是导致造型的端庄大方以及各个镶接处牢固;有的是一种以瑜掩瑕的艺术手段;有的则使方形器形的突出部分“匿角藏锋”,气韵潇然。

玩家述说紫砂壶的陶趣


我在收藏古陶初期就喜爱与水相关的陶器,而陶器收藏与日常生活发生直接联系,是从紫砂壶开始的。一个偶然的机会,认识了“北京老壶”宋双才先生。宋先生收藏有六百余把老紫砂壶,对紫砂壶研究颇深,有独到的见解。他提出的紫砂壶“五美”说,激发了我收藏紫砂壶的兴趣。

宋双才先生的“五美”说,包括和之美、融之美、用之美、奇之美和隐之美。他认为,紫砂壶适合于各种茶,能冲泡出最好的效果。无论是高贵的普洱、龙井,还是茉莉花茶,置于紫砂壶中,都可氤氲出最醇正的香气,流淌出最本真的色泽;紫砂壶融方圆刚柔,不仅造型上有方圆之分,壶身、壶把、壶嘴有不同的组合,壶上的线条更是有曲有直、刚柔相济。气质刚强似猛士,曲水流长处也自有侠骨柔肠;紫砂壶的美存在于使用当中,将沸水注入壶中,观壶色莹润如玉,闻茶香袅袅而来。拿来摩挲把玩,心中顿生愉悦亲近之感。紫砂材质特殊,这是一奇。它具有双重气孔结构,泡茶隔夜不馊。紫砂壶表现力强,又是一奇。每一把都有不同,变化多端,幻化无穷;虽然仅是一抔泥土,却能化高贵于其中。紫砂壶表面无釉色,不以浮华悦人而藏温润光泽于泥内,只有在不断使用当中才会越来越美。这种含蓄、深沉的姿态也是一种人生的启迪。

受宋先生的影响,我在收藏紫砂壶的起步阶段,就严格区分作品壶和商品壶。平时用的壶,选几百元一把的普品。有心收藏的壶,就格外挑剔,重质量不求数量。为了提高眼力,先后去了几趟宜兴,拜访了汪寅仙、何道洪、王小龙等紫砂壶大师,受益匪浅。虽然阅壶无数,其中不乏天价壶,但收入囊中的却寥寥无几,一则是名家壶的市场价格已远远高出实际价值。再者,现在的制壶人普遍走入一个误区,把工艺的精细复杂做到极致,以求好的卖相。殊不知,壶不拙不成器,那些散发着浓重“机器味”的所谓手工壶,让人兴味索然。于是,我把收藏的目光投向老壶,收藏了一些清代和民国时期的紫砂壶。前不久,买到一把清早期的紫砂壶,虽然其貌不扬,却古拙大气,壶身上留有明显的手工拍打的痕迹,抚摸品赏,浮想联翩。现代工艺师的壶我也收藏了几把,完全凭个人喜好,看着顺眼,没考虑保值升值。虽然看的多买的少,但对紫砂壶还是兴趣浓厚,无论走到哪儿,只要见到紫砂壶的商店,就凑过去和卖家攀谈,增长见识。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紫砂陶刻装饰历史的积淀》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