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y260.com - 茶叶文化】

邦东茶历史文化背景介绍,仅供参考。

1、新石器遗址

老邦东遗址:位于海拔1230米,距邦东乡政府东北公路里程7千米的老邦东街营盘山。出土石器有石斧、石锛、石锤等。出土器物还有陶片、炭屑,陶器以夹砂陶为主,文化层堆积面积1万平方米。昔归遗址:位于邦东乡政府东公路里程28.7千米的澜沧江边,东连澜沧江,西接邦东乡至昔归的乡村公路,北距渡口2千米,海拔810米。遗址文化堆积厚度约1.5~2米,面积1万平方米。出土遗物有炭屑、黑陶片,石器类型有砍砸器、刮削器、石锛、石斧。属忙怀型文化,打制的石器如有肩石斧,制作工艺和形制特征相似而又区别于忙怀类型。

有关资料记述这一类遗址的居民可能是一种夏处高山、冬居深谷的半定居、半农牧、半渔猎的社会经济生活,大致认为是临翔区最早的人类氐羌系、白濮系、百越系先民。史载2200多年前的濮人就开始种茶。2、茶马古驿道“明洪武十八年(1385),麓川(今瑞丽)土司思伦法率众10余万人攻景东,打通临沧地区通往景东等地道路”。缅宁(临翔)至景东的驿道(东北线)由县城起,经丙兔、五台坡、璋珍、邦包,到邦东街,过澜沧江嘎里渡入景东,沿途有新石器遗址、邦东古镇遗址、嘎里渡遗址等古迹,境内古道东端并是缅宁佳茗忙麓茶的产地。从邦东街往北,经大石(云县大朝山西镇),到勐麻(云县大寨),再到云州(云县城),是当时盐茶等大宗贸易往来的主要干道。虽然山川险阻,万水千山,途中行旅艰难,既无舟楫之利,又无车马之便,交通运输仅靠人背马驮,然商业贸易尚称发达,流通亦畅。内、外贸易均备,国外运至缅甸腊戌、仰光;省内到云县、耿马、景谷、墨江、昆明诸地,向国外输出茶叶,虫胶等产物。当时马帮盛极一时,拥有骡马少则二、三头,多则数百头,大马帮并配有武器。密林深处随时可见“山间铃响马帮来”。3、邦东古镇遗址:距邦东乡政府东北公路里程7千米的老邦东街,老邦东新石器遗址旁。民国年间在老邦东街设置邦东镇,是当时缅宁县除县城之外的唯一的重镇,集市繁荣。云州、缅宁通往景东的古驿道在此镇交汇。其开市年代已无据可查,这里的客商以景东、镇沅、云州、缅宁等地为主,其次是外地大宗商运马帮偶有在集市上歇脚贸易。《缅宁县志》记载:本县市集“又次为邦东乡之邦东街,以甲寅日为集,以盐茶为大宗,上至勐麻大寨,下至戛里江渡,市场较为繁盛”。古镇的街面至今可见百年来马帮遗下的痕迹。4、嘎里古渡:位于邦东乡政府东10千米的澜沧江边,近邻昔归新石器遗址。清朝始设摆渡,渡口设店子,往来客商可歇脚休息住宿。《缅宁县志》载:“《云南通志》澜沧江上渡,即本县之嘎里渡。距城东140里,为通景东要津,设船以渡”。渡口是缅宁至景东、云州至景东两条古驿道在邦东古镇交汇后过澜沧江的重要交通要塞,清光绪、宣统年间,县内外,省外客商在此设盐号。民国时期,邑人杨来卿、邱月楼设长兴号,景东人苏三保设允丰号,邑人邱歧山、嵩玉三设同庆号,景东人王义贵设义兴号,先后在嘎里渡经营以盐茶为大宗的水上营运,是当时两地货运的重要通道。1986年改设昔归渡。5、造纸古作坊遗址:遗址位于邦东乡政府以北10千米,雪山主峰东麓。清末民初,有几户人家到这里开办造纸作坊,以竹、石灰、滑皮水为原料,开创缅宁(临翔)造纸业先河,并世代相承。至今造纸作坊保存完好,尚有一、二户人家继续经营。

cY260.com编辑推荐

立顿红茶历史文化


立顿是全球最大的茶叶品牌。它既代表茶叶的专家,又象征一种国际的、时尚的、都市化的生活。一百多年来,立顿始终保持着历代相传的优良品质和芳香美味。

立顿从一开始就从产品层面上对茶进行了创新。1890年,立顿创始人托玛士·立顿爵士到斯里兰卡寻找优质茶叶。在斯里兰卡,他将茶叶种植变成了一种精细高贵的艺术,而经过其拼配的茶有一种独特清新的风味。在“从茶园直接进入茶壶的好茶”广告诉求的引导下,立顿爵士通过努力让茶成为深受英国大众欢迎的饮品,质量高,且价格适中。

作为联合利华的品牌,立顿在我国大中城市中占有相当大的市场份额。其以高档消费场所为突破口,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方式,如在电影电视片中出现、在各种时尚杂志的文章中出现、在网络小说中出现等等,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把立顿品牌深埋在消费者心中。经过长期的品牌经营,现在,喝立顿茶已成为高级白领的象征。虽然立顿在欧洲市场有强大的广告宣传,但在中国市场一直采取低调处理的方式,较注重终端网络建设,少投放硬性媒体广告。就产品而言,立顿茶多为红茶、奶茶,以欧洲风格为主,较少涉足中国传统茶。

在红茶包深受消费者认同之余,立顿也在推出了全新的绿茶包和茉莉花茶包等符合中国消费者口味的茶包。并在2004年推出了包括奶茶和柠檬茶在内的速溶茶系列。2005年又推出袋泡草本茶系列。

湖北当阳仙人掌茶历史文化


细说绿茶:湖北当阳仙人掌茶

仙人掌茶属绿茶类,产于湖北当阳境内的玉泉山,制成后的仙人掌茶,外形扁平似掌,色泽翠绿,白毫披露;冲泡之后,芽叶舒展,嫩绿纯净,似朵朵莲花挺立水中,汤色嫩绿,清澈明亮;清香雅淡,沁人肺腑,滋味鲜醇爽口。初啜清淡,回味甘甜,继之醇厚鲜爽,弥留于齿颊之间,令人心旷神怡,回味隽永。

据《全唐诗》第178卷、《当阳县志》及《玉泉寺志》记载,始创于唐代玉泉寺,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创制人是玉泉寺的中孚禅师。

史载:“唐时,玉泉山玉泉寺的中孚禅师不但善品茶,而且还善制茶,创制了一种形如仙人掌的扁形散茶。据查,中孚禅师俗姓李,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族侄。上元元年(公元760年),他云游到金陵(南京)栖霞寺时,却逢其叔李白逗留于寺,于是中孚禅师将此茶献于李白。李白品尝后,觉得此茶清香滑熟,其状如掌,并了解了该茶产于玉泉寺,又是族侄亲手制的仙人掌茶,为此欣然提笔,取名玉泉仙人掌茶,并作诗一首,以颂之。从此,玉泉仙人掌茶名声大振。”

加工工序

仙人掌茶加工时,经蒸汽杀青、炒青做形、焙干定型三道工炒青做形又分头青、二青、做形三个步骤,是形成仙人掌茶独特外形的关键工序。头青炒法主要采“抖”,并须抖得快、散得开;二青炒法采用“抖”、“带”结合,使茶叶初具条形;该茶掌形的形成,主要是通过“做形”。其法是交手四指并拢,拇指分开,平平地伸入锅内,采用“抓”、“按”等手法炒制,力求茶叶扁平挺直,约七成干时,进行烘干定形序加工而成。

仙人掌茶、李白、诗

《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咏茶诗。这首诗写名茶“仙人掌茶”,是“名茶入诗”最早的诗篇。作者用雄奇豪放的诗句,把“仙人掌茶”的出处,品质、功效等作了详细的描述。

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并序)

余闻荆州玉泉寺近清溪诸山,山洞往往有乳窟,窟中多玉泉交流,其中有白蝙蝠,大如鸦。按《仙经》,蝙蝠一名仙鼠,千岁之后,体白如雪,栖则倒悬,盖饮乳水而长生也。其水边处处有茗草罗生,枝叶如碧玉。惟玉泉真公常采而饮之,年八十余岁,颜色如桃李。而此茗清香滑熟,异于他者,所以能还童振枯,扶人寿也。余游金陵,见宗僧中孚,示余茶数十片,拳然重叠,其状如手,号为“仙人掌茶”。盖新出乎玉泉之山,旷古未觌。因持之见遗,兼赠诗,要余答之,遂有此作。后之高僧大隐,知仙人掌茶发乎中孚禅子及青莲居士李白也。

常闻玉泉山,山洞多乳窟。

仙鼠如白鸦,倒悬清溪月。

茗生此中石,玉泉流不歇。

根柯洒芳津,采服润肌骨。

丛老卷绿叶,枝枝相接连。

曝成仙人掌,似拍洪崖肩。

举世未见之,其名定谁传。

宗英乃禅伯,投赠有佳篇。

清镜烛无盐,顾惭西子妍。

朝坐有馀兴,长吟播诸天。

细细品读,你会豁然开朗,有许多发现。不但是仙人掌茶。好山(玉泉山)好水(多玉泉)好寺(玉泉寺)好人(名人李白、僧中孚)好文章(此名诗)才能营销好茶。如今,仙人掌茶作为当阳的特产,流转于人们心中就是明证。其二,你会发现,如今的茶界营销思维,甚至仍没有超越唐朝,出书拉名人赠品泼墨,这不和唐朝李白一个套路?其三营销讲故事,李白会不会品茶、懂多深的茶?不得而知,但讲的好,“真公常采而饮之,年八十余,颜如桃李。”,诗中又言“仙鼠”、“采服润肌骨”等。故事、功效一应俱全。

欢迎

安化天尖茶历史文化及发展


安化天尖茶由来、历史、分类知识

天尖茶的由来

天尖茶是安化黑茶中唯一的散茶系列。天尖茶在明清时就定为了贡品,主供皇室天子品用并奉为珍品,故名天尖。

天尖茶的历史

明·洪武24年(公元1391)朝廷额派贡茶,安化每岁贡芽茶22斤(合现在13千克),后将大桥、仙溪、九渡水和龙溪采制贡芽茶地史称『四保贡茶』产地。安化天尖、贡尖在道光年间定位『贡茶』入朝,之后就有了皇帝用茶为天尖、朝廷臣子用茶为贡尖之说。

天尖茶的分类

天尖、贡尖、生尖在安化历史上被称为“三尖”茶,是安化黑茶的上品,采用谷雨时节的鲜叶加工而成,曾经是西北地区的贵族饮品,清.道光年间(1825年前后),天尖和贡尖列为贡品。供皇室饮用。“三尖”茶是以黑毛茶为原料加工而成,滋味醇厚,品质稳定,是安化成品黑茶中的佳品。“三尖”茶采用蔑篓散装,是现存的最古老的茶叶包装方式。

天尖茶的包装

一直以来使用古老的四方形状的竹篾篓包装,这种包装有助于空气干湿流通,能使天尖黑茶自然发酵自醇。

天尖茶的外形

外形色泽乌润,条索匀整、洁净。

内质口感清爽鲜活,松香突显、持久、滋味浓厚鲜甜,汤色橙红通透明亮,叶底黑润乌亮。

天尖茶的工艺特点

天尖茶沿用上世纪50年代的加工工艺,并对加工过程中的关键技术进行了透彻分析,更好的控制了茶叶的品质,滋味更加醇厚,品质更为稳定。

天尖茶具有消食、消脂、调节生理代谢等功效,长期饮用效果更佳。

坦洋工夫的历史文化与传说


坦洋工夫在艰难的环境下,传出一片天地,当下为国人自豪骄傲的时期。曾一度风靡世界的坦洋工夫是如何出现的呢?

坦洋工夫其诞生过程,充满着传奇色彩,伴着两个美丽的传说,至今广为流传。

一、传说清雍正年间,坦洋胡氏家族有个叫胡福四的年轻人(即胡桂禹,坦洋胡氏第四世,出生于康熙61年,即1722年,他老人家活到七十岁,仙逝于1791年),当时依父兄之命,从水路前往广东办事,途中,在广州附近水域遇风翻船落水,幸遇一过往船只搭救,船上的主人是一对母女,是某英商洋行买办的眷属,买办大人见胡福四机灵俊朗,十分赏识,有意相携,得知这个后生来自茶乡,就透露以商机,说是洋人喜欢一种红茶,这种红茶是一个少数民族制作,因为产量极少,英商往往重金都求之不得。

热心的买办大人,将这种红茶的基本制作方法告诉给了胡福四,并嘱咐其返乡如法制作,说是如果能做出来,那么做好后可运抵广州,由其洋行销往海外。胡福四回到坦洋,便依法试制这种红茶,经过一番努力,最初的坦洋工夫红茶从此面世。这种制法后来渐渐传开,乡人竞相仿制。

二、相传清朝咸丰元年,坦洋有位胡姓茶商外出做生意,途中在一客栈遇见一位建宁茶客身患痢疾,那人上吐下泻,病情万分危急。事茶者往往心善,胡姓茶商见状,便以坦洋出产之茶,加生姜、红糖泡冲为药,那人服下之后,仿佛神迹出现,病情大为好转,并很快康复。

为报答救命之恩,建宁茶客与胡氏结拜为兄弟,并传他一门独特的私家红茶制法。后来胡氏回家以坦洋之茶为原料照法一拭,发现制出的新茶品质果然不凡,外人品过,也赞不绝口。因为此茶以坦洋当地茶叶为原料,且制作工艺颇费工夫,胡氏有感而发,称之为“坦洋工夫”。

普洱茶的历史背景


普洱茶的历史背景什么是好的普洱茶?

原则上要从普洱茶的原料、加工工艺和贮放环境条件三个方面综合评判。往往好的原料、精湛的加工工艺和科学的贮放方法获得的普洱茶,最能反映出普洱茶的陈韵。同时体现普洱茶甘滑、醇厚、活顺的主要品质特征。

要选购到质量上乘的普洱茶,就要具有正确识别普洱茶的品质的知识和经验。

关于普洱茶商品价值的认识,无论是谈茶叶内在本身,还是讲包装茶叶的纸张、厂家、牌号、销售价格,都应从专业学科角度去识别茶叶,并树立科学正确的理念。

对于一个初尝普洱茶的人具备一定的茶学知识是必要的,鉴别茶叶好坏需要茶叶审评的基本常识。如果具备了这些常识,在选购普洱茶时就会发现,被称之为老的和好的普洱茶,价格高的普洱茶,无外乎就是勐海茶厂、昆明茶厂、临沧茶厂、下关茶厂、普洱茶厂20世纪70年代、80年代生产的产品。原因是什么呢?这与当时计划经济年代,各厂家生产普洱茶注重原料选择和工艺技术密切相关;这些厂家对于普洱茶品质的形成,以及把握后期贮放时间的长短,都有着丰富的经验。

现在普洱茶生产企业新增了许多,其中不少生产企业生产的普洱茶质量不差,但由于一无标准,二无企业自己的产品特色,生产中仍一味地配合商家生产传统形式的“老产品”。如昆明茶厂、临沧茶厂两个茶厂目前已经不存在了,但是类似这两个厂家的产品,市场中却不少,仿制出来的这种茶叶商品意味着什么就不言而喻了。所以说,对于商品茶价值的认识,作为消费者,应该从茶叶本身品饮后的感觉来判断。作为研究者,则应该在品饮后结合产品的来源、生产厂家、包装真实性综合地作出评判。

而消费者要选购得到自己满意的普洱茶,了解普洱茶不同历史的产品特性、产品的形成、其代表性的产品,这是最基本的要求。

如20世纪40年代生产的普洱茶代表是中茶牌圆茶,印有红印、绿印市场上流通的已很稀少。

20世纪60年代后中茶牌圜茶改制成七子饼茶,印有红印、绿印,后来又增加了蓝印,这类产品也不多。

进入20世纪70年代,为适应市场发展的要求,发酵普洱茶诞生了,这就是被今天称之为发酵普洱的普洱茶。

但是有一点是值得消费者注意的,这类普洱茶在选料上较粗老。用较为细嫩原料生产的宫廷普洱茶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事了。选购和贮藏普洱茶,有了这些基本常识外,还须掌握后面的知识。

五盖山米茶的历史文化发展及名称由来


五盖山米茶叶外形芽头紧秀重实,米粒大小。据说一筒茶有一筒米重,“米茶”之名,由此而来。

一、五盖山米茶名字的由来:

五盖山米茶是绿茶,它生长在五盖山上,相传所制茶叶“一升茶有一升米重”,因此得名于五盖山米茶。

二、五盖山米茶的历史文化发展:

1、五盖山米茶,产于湖南郴州的五盖山。该山为岭南山脉之一,山峰耸立,直插云霄,峰顶常年被云雾、雨、露、雪所盖,故称五盖山。五盖山山势雄伟,绿林苍翠,涧流淙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土质肥沃,为花岗岩母质发育的灰砂土,堪为种茶之佳境。

2、人称“五盖山七十二峰,峰峰有宝;一峰无宝,也有黄连甘草”,可见这里资源之丰富。

3、五盖山茶早在明代已被列为贡品。当时多系清明时采摘“末开苞”的嫩芽制成。

4、相传所制茶叶“一升茶有一升米重”;冲泡时,杯中热气,初时犹如一朵白云盖碗,然后呈线状袅绕二尺余散去;杯中茶芽芽尖朝上,柄端朝下,有几起几落,饮之“茶味清洌,颊齿留香”,但那些“体弱未惯饮者,只可半盅;多则顷即昏眩,汗出涔涔”,此茶性烈,由此可见。

5、米茶冲泡后,杯中热气初时犹如一朵白云盖碗,然后变为线状袅绕上升至二尺余才散去;杯中茶芽芽尖朝上,柄端朝下,几起几落,品饮后觉得“茶味清冽,颊齿留香”,饮后余香生津。

6、由于米茶特别珍贵,当地人们连祭祀庙里的菩萨之前,也要先饮上好的米茶作为洗涤肠胃,以表对菩萨之敬意,祈祷菩萨保佑自己。

7、五盖山不仅茶叶好,泉水亦好,郴州南7.5公里的园泉,水味甘醇,水质清洁,水色晶莹,水温冬夏相近,用以沏茶,香气清洌,滋味鲜甘,唐代诗人刘禹锡盛赞饮五盖山米茶后“悠扬喷鼻宿醒散,消峭彻骨烦襟开”。

8、说明饮这种香气扑鼻的茶叶,头脑即刻清醒,胸中的烦躁也一扫而光了,面对不少名士,都曾慕名前往郴州,取水煎茶,饮之为快。

9、唐代陆羽曾品评了天下各地名泉共有20处,五盖山郴州南7.5千米处的园泉,被陆羽称为“天下第十八泉”。

10、该泉水质清洁,水色晶莹,水温冬夏无异,恒温18℃左右,用以沏茶,香气格外清纯,滋味尤为甘美,古时历代名士过往郴州,都慕名前往,以一饮米茶、园泉水为快。宋代留下的“天下第十八泉”石刻,至今还完好地保存着,成为郴县八景之一。

11、五盖山米茶制造方法业已失传。1980年以来,经湖南省有关单位组织力量多次试制而成功。产品经湖南省名茶评比和有关单位鉴定,均获得高度评价,被誉为湖南名茶中的一颗明珠。

普洱茶知识:云南景谷茶叶的历史文化底蕴


普洱茶知识:云南景谷茶叶的历史文化底蕴

景谷是云南普洱市的一个傣族彝族自治县,历史上是普洱茶主要产区之一。在茶叶的始祖、种植、加工、经贸、商道、茶庄、企业、标样、品牌等方面都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底蕴,值得挖掘弘扬。

一、茶叶始祖发现在景谷

木兰是被子植物的代表,茶树起源于笫三纪宽叶木兰,这已被学术界所公认。著名的景谷宽叶木兰(新种)化石,1978年正式由中国科学院北京植物研究所和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描述发表,就发现于普洱市景谷盆地芒线,景谷宽叶术兰(新种)化石,时代定为渐新世,是第三纪晚渐新世植物群遗迹,距今约3540万年,是以宽叶木兰(新种)为主体的植物群化石,在地质古生物学上被称为“景谷植物群”,仅见于景谷盆地,也是我国少见的渐新世植物群。继后,云南省地矿局区域地质调查所又在景谷芒线重测了该剖面,并于1982年命名为“三号沟组”,地层厚度大于1592米,时代修改为早中新世。据地质古生物学家调查考证后认为,我国木兰化石只有两个种,一是宽叶木兰(新种),只产于云南景谷,其时代为第三纪晚渐新世;二是中华木兰,产于云南的七个县,其中就有普洱市的三个县:景谷、景东、澜沧,中华木兰较宽叶木兰晚,时代为晚笫三纪中新世。距今约2500万年。由于景谷芒线埋藏最早的宽叶木兰的出土,为引证茶树的最原始产地在滇西南地区增添了古植物依据。地质古生物专家论证,茶树即是由宽叶木兰经中华木兰演化的结果,景谷发现中华木兰化石的地点在景谷煤厂,景谷是茶树发源的一个中心地带。

二、景谷茶叶的生长种植

景谷有野生大茶树,栽培型大茶树、古茶区。有关史料记载和调查证实,今正兴镇黄草坝村干坝子山岭的大尖山、困庄大地、大水缸三处,有野生茶林2000亩,其间有许多数百年的大茶树,困庄大地有一株树高20米,基部干径88厘米,幅宽16.5米,树龄约400多年。凤山乡顺南光山的2300~2500米高的山上,有野生茶树1000亩,与镇沅田坝野生茶树接壤。景谷乡文山村大黑石岩山,有大黑龙潭野生茶林1000亩,茶树干径在30厘米以上,山下两侧为景谷、凤山的茶叶产地。景谷乡文东卡村大中山,有野生茶林500亩,益智乡大田村大绿山,有野生茶林500亩。可以说这些与茶树起源地带是密切相关的。

景谷的栽培历史也是悠久的,正兴镇黄草坝董、杨二姓家就栽种有“南宋茶”,先为自种自食,以后渐为商品出售,至今已有九代人了。景谷民乐乡有百年以上的大村秧塔大白茶,有钟山乡勐麻、龙塘的大叶种茶山,有景谷乡苦竹山、马鹿山茶山。民国时期,景谷街年销茶100吨,民国26年(1937)销售茶叶550吨。景谷茶区以江河为中心的生产区域,在小黑江上游、景谷河、大村河、新村河、文绍河等流域的半山区或山区均为茶叶产区。民国23年(1934)、景谷县属茶区有8个区18个乡,成为云南著名茶区。1949年时,全县有茶园11000亩,采摘面积10200亩,产茶128吨。

三,景谷茶叶的加工特点

清代民国以来,景谷茶叶的加工全部过程均为手工操作,茶农把茶叶从茶树上采摘下来先杀青、再揉捻,又晒干成毛茶。史料载曰:“晒青茶乃普洱茶种类。农家采之、炒之、揉之、晒之而成”。毛茶按采制季节分为春茶、二水茶,谷花茶、阳春茶四类。各类毛茶经初加工后,还要进行人工拣剔、把老叶、粗茶、黄片、茶梗、杂物剔除,即为商品毛茶出售。晒青茶的手工加工方法,一直沿用到1952年。而精加工的普洱茶早在清代就有了,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景谷街人李文相创办制茶作坊,用优质晒青毛茶作原料,土法蒸压月饼形团茶,又名“谷茶”。光绪二十八年(1902),团茶运销下关,被私商“茂恒”、“永昌祥”仿制成“碗形茶”,经昆明、昭通运到四川叙府(今宜宾)、沱江一带销售。茶商大作广告“沱江水,下关茶,香高味醇品质佳”。于是该茶畅销无余,并被誉名沱茶,随后又以产地称为下关沱茶、云南沱茶。团茶的加工,奠定了沱茶的雏形,景谷为云南沱茶的原产地。“景关茶”,又叫“谷庄茶”,采用景谷晒青茶作原料,在下关加工,故称“景关茶”,质量甚佳。民国时期,景谷县有私人加工作坊15家,加工团茶(分四两装、五两装、)、小饼茶(二两装)、大饼茶(八两茶)、方茶、茶膏等。方茶模制有福、禄、寿、禧字样和无字两种,有字的为礼品茶,无字的为普通茶。团茶5个为筒,方茶四块一包,小饼茶10个一筒,大饼茶7个为筒,故称“七子饼茶”。大包装,以竹篮内衬笋叶,分层装实,封口成件,.分类入仓待运。新中国成立后,商业部确定景谷为边销茶产区,1959年景谷县茶厂在县城建成,1960年初投产,以县内原料加工心脏形宝焰牌紧压茶,六、七十年代,景谷茶厂生产的“宝焰牌”紧茶,我看见内飞票为下关茶厂,实际是在景谷茶厂生产的,我亲眼所见,专销西藏。当时,我不理解这是什么意思,便问了我的老朋友茶厂的李希白师傅,他对我说,“藏人认这个宝焰牌子”,他为我解开了这个迷。李希白师傅之子李文庆先生,现在还保存有景谷县茶厂生产的心脏形紧茶。1978年,省定景谷边茶为政治任务,1967年以后、景谷茶厂又制方块紧压茶,生产“景谷茶砖”,年加工成品250吨,调供下关茶厂原料150吨,1978年当年县茶厂加工茶叶441吨,创最高水平。1980年调整产品结构,增加外销茶品种,扩大内销茶加工量。1960年~1990年,30年间共加工边销紧茶7497吨,年均加工250吨,为边销、内销、外销三大茶类之首。1979年,景谷县茶厂用晒青毛茶5~10级作原料,制成普洱茶调供出口,1980年投入批量生产,1983年获得了国家对外贸易部“出口产品,质量优良”荣誉证书,1986年创年加工量212.3吨的好水平。自1980年至1990年累计加工普洱茶成品1565吨,年均加工157吨。值得一提的是,省里过去制定的“滇青毛茶收购标准样”,就是由景谷县茶厂制样的。上面我亲眼所见的这些景谷茶叶加工特点值得继承、弘扬和发展。

四、昔日的景谷茶叶经贸

清代景谷的茶叶贸易为官商经营,茶商多为官吏。“清雍正七年(1729)设普洱府,攸乐设同知,威远(今景谷县)、镇沅、恩乐设流官,争茶山之利。”这是《滇云历年传》中的记载,说明当时景谷的茶叶产销受官府控制,到民国时期,景谷茶叶的贸易较大发展,经贸扩大,商家增多,自民国元年(1912)景谷区出现私营茶庄后,景谷街成了景谷、景东、镇沅三县的茶叶交易中心,每年春茶上市期间,举办“春茶会”,外地客商马帮云集,周围茶区振泰、塘房、民乐、钟山、凤山等地出产之茶,云集入市,交易兴旺。据有关史料记载,民国9年(1920),县属茶区,年产茶30万斤,运销滇西。景谷县境内,每逢牛羊街期,四山八路之茶汇集大街小巷,商农之间自由成交。县内茶叶购销集市主要是景谷街、龙塘(民乐)街、海孜街、抱母街、威远大街。民国26年(1937),仅景谷街年成交茶叶1.1万多老担,成交额22万银元。民国36年(1947),景谷街年购销0.8万担,春尖茶每担购价200银元,一担茶换米最高930斤,最低500斤,为茶价最好时期。交易的茶商有行商和坐商两种,行商有来自四川、昆明、维西、宣威、腾冲、下关、新平、普洱等地的商人,多为季节性经营,坐商有当地资本较丈的富户。民国时期,景谷县晒青毛茶经下关加工的“景关茶”,散销至省内外藏区,部份私营作坊加工团茶、饼茶、方茶,运销省内外。昔曰景谷茶叶的经贸,在整个普洱茶市场中占有重要的份额。

五、历史上的景谷茶马古道

昔曰景谷有东线、南线、西线、北线马帮古道。东线即从景谷县城出发经威远渡口、那养坡、猛丙、小白庙丫口、暖里、橄揽树丫口、勐乃、高桥、芒谷、铁厂、西萨到普洱,全程三个马站、(一个马站30公)。再经磨黑东上把边江、通关、墨江、元江、杨武、峨山、玉溪到昆明,全程15个马站,往返需时一个月,这叫“官马大路”。从县城到磨黑的马道是由县城经铁厂、宽宏、岔河、刮风丫口、黄栗山到磨黑、全程4个马站。南线即从县城到勐主,从勐主到思茅、从勐主到谰沧。西线从县城到临伧,从县城到勐夏、双江。北线从县城沿官马大路经芒冷、芒玉、龙塘街、文连至景谷街,又经振泰草皮街、里崴、文井至景东,再往南涧、弥渡、到下关、中甸、德钦达西藏。滇西后路马道中的景谷茶叶出境运销,多走东线和北线两条“官马大路”。

六、1949年后的茶企业

1959年景谷县茶厂建成,1960年初投产,主要加工边销紧压茶,当时厂房面积1200平方米,备有分筛、风选、土烘房,蒸茶、压茶等加工机械10多台,职工70多人,为国营企业。1980年随市场的变化,加工经营范围扩大为边销、外销、内销3大类,1981年茶厂归属县茶叶公司,实行加工经营独立核算。1986年深化改革,与茶叶公司合并经营核算,成为收购、加工、经营的中型企业。1987年调整关系,归县计经委领导,实行承包泾营,据有关资料显示,当时茶厂有建筑面积1.12万平方,其中生产用地5524平方米,职工109人,加工机械有35台,年可加工茶750吨,实际加工量1988年达511.3吨,1990年完成加工量392吨,加工经营产品有:出口普洱茶、边销紧压茶、内销花茶、配茶、普洱大叶青、春尖、春蕊等17个花色品种,产品销往港澳地区及省内外市场。1990年8月在县城北郊石板村建年加工成品1750吨的精制茶厂,1992年投产。生产15年后,2007年,景谷县茶厂拍卖给云南茶马司茶叶有限公司经营。

七、开发发展前景

景谷茶叶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底蕴是深厚的,开发好茶叶始祖(景谷宽叶木兰)之源,可以扩大在国内外的地位和知名度,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恢复生产好清代景谷“谷茶”(月饼形团茶),以及三十多年前生产的“心脏紧茶”、“景谷砖茶”,可以扩大对海内外的销售面。近年台湾出版的《普洱壶艺》上就有景谷茶厂“七九景谷砖”的照片图样,还有多位台湾茶人对品味景谷茶砖的赞语。修建具有规格挡次的景谷茶楼、茶艺馆,与茶文化寻根、科考、旅游、经贸结合起来,打响景谷“茶祖之乡”让这个品牌而走向国内外。

秦巴毛尖茶叶的产地制作知识及历史文化先容


秦巴毛尖生产于陕西省镇巴县,为镇巴秦巴雾毫开发公司所生产,该产物是陕西省继第一个通过专家判定的名茶秦巴雾毫之后,所研发出来的又一绿茶新品。

镇巴县有着悠久的产茶历史,据传在秦汉时代这里就生产雌鸡岭毛尖贡茶,厥后改称“中园毛尖”、“定远毛尖”、“镇巴毛尖”,该茶属于晒青茶,以“紫阳毛尖”面市。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新的名茶品种逐渐替换了品位较低的晒青茶。1987年西北地区绿茶新秀——秦巴毛尖研制成功,并在同年的6月通过了专家的技术判定。

秦巴毛尖的产区地处巴山要地,这里具有优越的生态环境,北边是高峻的秦岭,西北寒流因其阻挡不得南下;南方是千谷万壑,温暖的气流被牵引缓慢北上,这里因此成了西北的降水中央,年降水量最高可达2600毫米以卜,雨热同期。优良的紫阳槠叶种茶树就生长在这峰峦叠翠,竹术交荫,溪涧飞流之中。在花果飘香的高山云雾滋润之下,沃土甘霖的滋养之中,茶长得芽肥叶壮,内质优异。经有关专家研究,秦巴茶区是我国少有的“高香茶区”。由于纬度高、海拔高、云雾概率高,这里的茶没有污染,含有厚实的硒和其他物质,持嫩性强,适制性好,是制作名优茶的好质料。

秦巴毛尖的制作选择一芽二叶和一芽三叶初展的春茶鲜嫩芽叶做质料,经由摊放、杀青、凉爽、揉捻、解块、毛火、足干而成。制品的形状细紧,色泽绿润,显毫,汤色明亮,香气栗香高久,滋味回甘浓醇,叶底完整嫩绿。农业部专家检测后以为“质量上乘,适销北方市场”,“陕西义一茗,秦巴毛尖茶”。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原所长阮宇成研究员品过秦巴毛尖后题词:“秦巴名茶放荣耀,毛尖一杯精神爽”。

原产地域产品相关背景介绍


原产地域产品是指利用产自特定地域的原材料,按照传统工艺在特定地域内所生产的,质量、特色或者声誉在本质上取决于其原产地域地理特征的,并按法定程序批准以原产地域名称进行命名的产品(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17924—1999)。1883年《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1891年《制止商品来源的虚假或欺骗性标志马德里协议》等,均对地理标志和原产地命名问题做了相应保护规定。1991年12月8日缔结的《与贸易(包括假冒商品贸易在内)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简称知识产权协议、TRIPS协议)中的第三节,第22条1—4款,把地理标志与商标、专利、版权并列,作为一项独立的知识产权加以保护。TRIPS协议中还专门对葡萄酒和烈性酒的地理标志进行额外保护,这充分表明原产地域产品保护制度的重要国际地位和重大影响。

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完善,地理标志已经成为一项国际公认的知识产权而受到保护,在推广民族精品,提升国际竞争力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欧盟有原产地域保护产品1000多种,法国423种,其中法国的香槟酒、干邑酒尤负盛名,其有效的保护措施和成熟的管理制度受到各国的重视。在不断吸取和借鉴国际有效做法和先进经验管理的基础上,我国的原产地域产品保护工作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1999年原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了《原产地域产品保护规定》和《原产地域产品通用要求》,标志着具有中国特色的我国原产地域产品制度正式确立。经过3年多来的努力工作,在武夷山市委、政府以及茶叶界的资深人士的重视支持配合下,武夷岩茶产品其品种大红袍、名枞、肉桂、水仙、奇种等受到国家原产地域产品保护。已有61家武夷岩茶产品生产加工企业获准使用国家原产地域产品保护专用标志向社会进行了公告,并按《武夷岩茶》国家标准GB18745—2002和实物标准样品GSB16—1542—2002组织生产加工,建立了质量标准检验体系,做到产品出厂前,检验在武夷岩茶产品上粘贴武夷岩茶原产地域产品保护申报办防伪监控专用标识上市,打造诚信,树立品牌产生了积极的示范作用和广泛的社会影响。

武夷山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武夷岩茶原产地域产品保护申报办

二OO四年十月二十六日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文化相关文章,《邦东茶历史文化背景介绍》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种类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