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y260.com - 茶叶文化】

中国是茶的故乡,喝茶是中国人民日常生活习惯,我们之中谁没喝过茶呢?但是若要考问有关茶的礼仪,就不是人人都清楚了。尽管自古以来我国茶经、茶道论述颇多,可是现实生活中,各地饮茶规矩却大相径庭。

沏茶

茶叶容易沾染其他杂味,故而应保存在密闭茶筒中。沏茶时,宜用竹或木制的茶匙摄取茶叶,忌用手抓,以免手不洁净造成污染,或混入杂味。若无合适茶匙,可将茶筒倾斜对准壶口、杯口轻轻抖动,使适量的茶叶抖入壶或杯中,接着可将开水倾入,将盖儿盖好,5分钟后即可饮用。所沏之茶,要浓淡适宜。我国多以花茶、绿茶招待客人。

上茶

家庭待客,视情况,由晚辈或女主人、男主人亲自上茶。公务场合,招待宾客,一般由服务人员用茶盘送上。上茶顺序是先客、后主,先上司、长者、女士,后陪同、晚辈、男士。人员众多,则应从主宾、主人起,由近而远,渐次而行。将茶端至客人面前,略躬身,说“请用茶”,也可伸手示意,说声“请”。

敬茶

客人进入客厅前一两分钟,就应把茶沏好,待客人落座后,即把茶端送到客人面前。以右手持茶杯托,左手护杯,从客人的左后侧,双手将茶杯递上。茶杯放在客人面前右手附近,杯耳应朝向客人右手位置,便于客人端杯饮用。使用无茶托杯子,则以右手持杯耳,以双手姿态捧上。避免在客人正前方上茶,不可单独使用左手上茶。客、主双方人多,亦可预先将茶杯放在茶几上,先沏小半杯,待客人落座后续水,一可保证茶可充分沏开,二可让客人喝上热茶。

客人喝过几口后,应及时为之续水,以表主人殷勤之意。

受茶

主人以茶相敬,客人一定要报以谦恭、礼貌。特别是女主人或尊长者为自己上茶、斟茶时,作为客人、晚辈,应当起身、以双手状捧接茶杯。即使是服务人员为自己斟茶,也应表示适当谢意,如说声“谢谢”,或点头致意。

谈话开始,未进入正题前,可少许喝一两口,但交谈关键时刻,精力要集中,最好不喝,一是不分散自己的注意力,同时也是对对方的尊重。在谈完主要问题以后,或一段紧要谈话告一段落后,才好品茶、润嗓子。

如喜欢此茶,可适当赞美,这是对主人盛情招待的感谢,也是礼貌的需要。不喜欢,可以不喝,但不可评头论足,显露不悦之色,更不可向主人提出其他过分要求。

品茶

喝茶虽说不像喝酒、喝咖啡那样小口、少量,但也不能像喝水那样牛饮。喝茶称品茗,讲究的是品尝,这不仅是指味觉享受,而且也是礼貌要求。所谓品,应该是慢条斯理,小口啜饮,且不马上咽下,而是让其在口中停留片刻,让茶的醇香发挥出来,令其在唇、鼻之间回荡,尽情享受它带来的愉悦。

端茶杯时,右手持杯耳,无杯耳者,则以右手握杯之中部。注意饮茶时不要双手捧杯,或托杯底部,或手握杯口。有茶托者,只以右手端杯,不动茶托;也可以左手将茶托与茶杯一同端起,再以右手端杯饮用。

饮盖碗茶,可用盖儿将飘在表面上的茶叶轻轻荡去,不可当众将茶叶吃进口中;茶热,不可用嘴吹气,使其降温,只能待其自然降温后饮用;饮茶不出声;需要续茶时,把盖儿取下、靠在到茶托边上,注意不要把盖儿翻过来放。温文尔雅品茶时,应适量,不可一杯一杯没完没了。

西方人士习惯喝红茶。饮用红茶如同饮咖啡,往往会配糖、奶,其规矩也同饮咖啡一样,只可用匙搅拌,不得用匙舀饮,不用匙时,将匙放在茶托上。

茶会

茶会,也称茶话会,是对内对外经常采用的聚会形式。外交团中举行用茶会,如同酒会、咖啡会一样,只设坐椅、茶几,不排座位,招待规格不高,但对饮茶礼仪却很讲究,饮名茶,使用名贵茶具,略备点心、小吃等。(外交部礼宾司原参赞:马保奉)

延伸阅读

百岁寿星的饮茶经


茶,是中华民族的国粹。茶文化,是我国饮料史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它的历史源远流长,有着多彩的表现方式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茶文化中的养生术,更是以其独特的魅力,深受国人尤其是老年人的青睐。千百年来,演绎了许多生动有趣的饮茶经,而百岁寿星的饮茶经,更是弥足珍贵,值得世人细细品味。

茶,作为饮料,是中华民族的国粹,也是人们日常起居的必需品,是“开门七件事”之一。许多百岁寿星对饮茶情有独钟。在饮茶品茗这点上,不分男女,没有贵贱,有身居山村的穷人,也有寓居都市的富人;既有随世俗沉浮的士子,也有看破红尘的僧侣。如有“现代太极拳泰斗”之称的吴图南平生就喜欢喝茶,一杯在手,日夜不断。唐代120岁的高僧从谂,人称“赵州禅师”,在佛坛创“赵州门风”,其中便有“吃茶去”的禅法,以诠释“平常心是道”。清代有位百岁寿星李庆远,他生前十分欣赏清代学者陆陇其的这段话:“足柴足米,无忧无虑,早完官粮,不惊不辱,不欠人债而起利,不入典当之门庭,只消清茶淡饭,便可益寿延年。”

李庆远说:“此真养生之妙诀,益寿之良箴也。得此可以长生,不必采灵药,炼金丹也。”

根据不同的季节喝不同的茶叶,使其“各尽其能”地在体内发挥作用,是寿星们以喝茶达到养生目的的喝茶方式之一。河南省漯河市107岁的丁富妮就是这样一个典例。她春饮花茶,夏饮绿茶,秋饮青茶,冬饮红茶。有人对她的饮茶方式表示不解,她解释:春天饮花茶可以散发冬天积存在体内的寒气,促进人体阳气的产生;绿茶性味苦寒,夏天饮之可以消暑去热,解毒止渴;青茶不冷不热,秋季饮之能消除体内余热,恢复津液;而红茶味甘性湿,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冬季饮之能助消化,补身体,使身体强壮。

作为茶叶的发源国,我国有着名目繁多的各类保健茶,擂茶就是其中的一种。湖南省桃花县的百岁寿星范香秀对当地的擂茶也情有独钟。其做法是:将茶叶、花生、芝麻等放进擂钵内,然后用木棒挤压,速度由慢变快,一圈圈地擂起来,最后变成糊状。值得一提的是:该地是我国的长寿地区,当地人都有吃擂茶的习惯,范香秀的长寿与其吃擂茶也不无关系。此外,老人的枕头也很特别,她的枕芯内装的是茶叶和谷壳,而现代医学证实:用茶叶做枕芯,确实可以起到醒脑明目的作用。

喝茶有益,但凡事不可过度,喝茶也是如此,喝茶过多会导致体内电解质紊乱,甚至导致心肺功能异常。因此民间有不饮过浓茶、不空腹饮茶、不饮隔夜茶等说法。中国民主同盟盟员、著名生物学家、104岁的陈纳逊教授在步入老年之后,每天只喝五杯左右浓茶;上海静安区的袁敦梓、毛惠琴是一对百岁夫妇,袁老先生的饮食起居极为严格定时,就连每日品茶也有规定,他一般在上午10时和下午3时各饮一杯绿茶。3时过后,绝不再饮。

那么,饮茶为何有延年益寿的功效呢?祖国医学认为,茶能清心神,醒睡除烦;凉肝胆,涤热清痰;益肺胃,明目解温。李时珍《本草纲目》云:“茶苦而寒,最能降火。火为百病,火降,则上清矣。”现代医学则指出:人的衰老与体内不饱和脂肪酸的过度氧化作用有关,而这种氧化又和一种叫自由基的物质有关。茶叶中的多酚类化合物和咖啡碱及维生素C、E等对自由基有着很强的清除效果,这便是茶能养生益寿的奥秘所在。

茶道流程、饮茶、品味文化


饮茶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人的一种习惯,但正确的饮茶方式并不是每个人的意愿。很少有人能展示茶道的完整运作过程。茶道是我们祖先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如果我们能把它发扬光大,它也是一件美丽的事情。十三个茶道操作流程如下:

第一:干净的手和有鉴赏力的器皿

配老大红志茶盘

也就是说,洗手,茶的卫生是很重要的,首先要介绍茶莲,请客人喝茶,然后欣赏:茶是陶器用的,以景德镇瓷器或宜兴紫砂壶为上品,这是喝茶前要有一个放松的心情。

第二种方法:热饮杯和热锅

茶具用沸水清洗一次,目的也是为了卫生和清洁,同时预热茶具,使茶叶的味道更香,将沸水倒入紫砂壶、清水杯、香杯、茶杯中,有朋友说这叫卫生保温。

第三条路:马龙进入宫殿

把茶放在器皿里,也就是把茶放入茶壶的过程中,名字听起来不错,程序简单,性能可以适当地添加到花式,更具茶的魅力。

第四种方式:洗茶

将开水倒入壶内,使水与茶接触良好,然后迅速倒出,目的是去除茶叶表面的不洁物质,过滤掉未结的茶叶。

第五种方式:酿造

再把开水倒进锅里。在浇注过程中,将喷口点三次。不要一次灌满罐子。茶道的程序很漂亮。只有这一步是常用的。有所谓凤凰三点的表演,向来宾致敬。

六路:春风

这一切都是为了表达技巧和美感。水应该高于壶口。用盖子刷茶末,把浮在上面的茶去掉,只喝茶,不要让浮在上面的茶进入你的口中。

第七种方法:密封罐

盖上茶壶盖,以保持茶壶中冲泡的茶的香味。用开水倒出锅体也是目的。

八通:分杯

为了准备开始喝茶,用茶夹将香杯和茶杯分组,放在茶托上,以便添加茶。

第九道:玉液回锅

将茶壶中的茶轻轻倒入清水杯中,让每个人都能品尝到相同颜色、香气和味道的茶,给人以精神享受和感官刺激,简而言之,就是给每个客人一杯茶。

十道:分锅

然后将茶汤分别倒入每位客人的香杯中,并将茶道的程序茶倒满7美分,以示对客人的尊重。

第十一条:带茶来

双手放在客人面前,注意倒茶的礼仪,这是中国古代饮茶礼仪的基础。

第十二道:闻香味

这是客人开始感到孤独的一步。客人把茶汤倒进茶杯里,闻着茶杯的香味。最好是喝醉了,对主人的茶表示赞赏和钦佩。

第十三条路:品茶

现在我们终于可以喝茶了。哈哈,客人用三个手指拿起茶杯,慢慢地喝了三口,然后放下。他们可以在交谈中继续这样做,展示茶在交流中的地位和不可或缺的身份。

饮茶仪规和茶道


饮茶发展,有所规则,是从唐代开始的,这主要体现在《茶经·六之饮》中。“夫珍鲜馥烈者,其碗数三。次之者,碗数五。若坐客数至五,行三碗;至七,行五碗;若六人以下,不约碗数,但阙一人而已,其隽永补所阙人”。除了普通饮茶仪规外,唐代已经形成宫廷茶文化圈、文人茶文化圈、大众茶文化圈、僧侣茶文化圈,不同文化圈的人饮茶自然也就有不同的规则。

茶道的创立则是唐代饮茶文化的最高层面,即精神方面的内容,这是唐代茶文化的突出表现。陆羽创造了以“精行俭德”为中心的茶道思想,只不过没有使用“茶道”这个词而已。诗僧皎然首次提出了茶道概念,把品茶过程归纳为3个层次。卢仝又在《走笔谢孟涑议寄新茶》中生动描绘了饮茶的7个层次。刘贞亮将茶叶功效概括为10项,《茶十项》一文说:“以茶散闷气,以茶驱腥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疬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可雅志,以茶可行道”。刘贞亮的茶十德比较具体,包含了茶叶对生理及精神方面的功效,其中“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志”,“以茶可行道”4条纯粹是谈茶的精神作用。至此唐代茶道已经形成。

陆羽之前,饮茶和“瀹蔬而啜”一样,自然也就不会怎样讲究道,有道也不会大行。但陆羽通过《茶经》对如何采造茶叶,怎样烹煮,应备有哪些茶器和如何饮用一一加以总结和倡导以后,把茶叶的饮用,由单纯的防疫治病、充饥解渴,提高和发展为一门专门的技艺和学问,这时,也只有到这时,我国才开始重视和产生讲究饮茶之道。

这就是说,在《茶经》和最初的茶道中,陆羽和大家在讲究饮茶之法的同时,一开始就提到和就具有精神的一面。而这精神的一面,不是来之于其他,恰好正是从茶文化的淀积中承继过来的。

《茶经》提出的茶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换句话说,也就是要求饮茶者饮茶时要修心养性,效做这样的人。陆羽《茶经》中饮茶之道要求做精行俭德之人的这条,如溯其源,我们由《晋书》桓温和陆纳传以茶果待客和伴酒并视之为是“素业”,即可找到其根缘。当然,当时在中唐陆羽、皎然等倡导茶道之时,关于茶道文化的精神内涵,并不只是要求做“俭德”之人一点,至少从皎然的看法中——“唯有丹丘”才知茶道的“全尔真”,其内容自然是极其丰厚的。

8世纪继陆羽《茶经》之后唐朝的另一本茶书《茶述》,其对茶和茶文化特点的概括:“其性精清,其味浩洁,其用涤烦,其功致和,参百品而不混,越众饮而独高”这几句,对茶道在物质上如何更好愉悦人生,在精神上如何自我陶冶修养,说直接些,有点现在茶道宣扬的“和敬清寂”的韵味了。

茶文化之饮茶的基本礼仪


中国是礼仪之邦,礼仪是表示尊敬的礼节与仪式,礼是思想与精髓,仪是外在的程式表现。“礼出于俗,俗化为礼”,礼仪本无定式,只是在人际交往中,逐渐形成了约定俗成的方式以示律己和对人的尊敬。

茶本性恬淡平和,喝茶也讲究一种氛围。喝茶并不主张繁文缛节,但保持基本的和谐礼仪也很重要,最终才可悦己悦人。基础的礼仪会让茶喝的更加轻松与惬意,让我们在喝茶时得到身心的享受。

一、礼:基础原则

礼仪基础原则即是“礼”,它是我们的行动的精神内涵。很多时候,即使我们并不知道特定的礼仪规则,只要怀有一颗敬意与宽容之心,就不会破坏茶的氛围。茶事礼仪大致可概括为四点:

1.遵守与自律

遵守与自律要求人自我要求、自我约束,不可妄自尊大,每一位参与者都该自觉遵守一定的规则。

2.敬人与宽容

在茶事活动中,要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更多的包容他人,不可失敬于人。

3.平等与从俗

事茶时,该有颗平常心,对所有的对象都必须一视同仁,给予同样的礼遇;且宜入乡随俗,与大多数人的习惯一致。

4.真诚与适度

事茶时需以诚待人,适度得体,不卑不亢。

二、仪:外在程式

基于“礼”的精神内涵,也就形成了“仪”的外在程式。喝茶宜静。尽量用微笑、眼神、手势、姿势等示意,也一般不用动作幅度很大的礼仪动作,而采用含蓄、温文尔雅、谦逊、诚挚的礼仪动作,含而不露。

1.喝茶前的基本礼仪座次

座次现在已不甚讲究,茶道也主张“主随客便”“不分尊卑”。但在需要讲究的场合时,也会体现主与客的敬意,面对主人,主人的左手边的是“尊位”。顺时针旋转,由尊到卑,直到主人的右手边。另外,在一些地方忌讳“对头”坐,也就是头对头和主人面对面的坐,这样坐时难免有些尴尬。实在避免不了“做对头”的情况,可让小孩子来坐这个位置,或者如果人实在多,主人也一定会拿出宽容的态度,对于一个懂“礼”的人也不会成为问题。

着装

茶的本性是恬淡平和的,因此,品茗礼仪要求着装整洁大方,女性切忌浓妆艳抹,大胆暴露;男性也应避免夸张怪诞,如留长发、穿乞丐装等。试想,与服饰乖张的人同饮茶,难免会注意力转移,反不能专心体味茶之真味。

此外,女性的淡妆表示对人的尊重,但品茶时,尽量避免涂抹味重的化妆品,会影响茶的香气。同时,喝茶前如果方便,不妨洗个手,尽量避免长指甲,也是对茶的敬意。总之,品茶时,着装需整洁得体。

仪表

此外,基本姿势诸如坐姿、站姿等,对于专业人员有一定的规定,但对于平常喝茶也必不细究,但须避免掏耳朵、随地吐痰等不雅举止,做到基本的得体,不卑不亢,平常心即可。

2.喝茶时的基本礼仪叩指礼/伸掌礼

主人给我们倒茶时,主人一般会给客人伸掌礼,客人的回礼礼节是扣指礼伸掌礼,两者都表示感谢之情。

叩指礼是大家常见的,传说是微服私访的乾隆某天在某处,因为某种原因拎起茶壶就给纪晓岚、傅恒等人倒茶,众人大惊,情急之下,纪晓岚“屈指扣桌”而示磕头,从而形成了一种敬礼。叩指礼的姿势:大拇指的指尖对食指的第二指节,伸直屈着的食指和中指,用食指和中指的第二节的面,轻轻点击你面前的茶桌的桌面三下。

伸掌礼表示“请”与“谢谢”,主客双方均可采用。两人对面时,均伸右掌行礼对答;两人并坐时,右侧的一方伸右掌行礼,左侧的一方伸左掌行礼。伸掌的姿势:将手斜伸向所敬奉的物品旁边,四指自然并拢,虎口稍分开,手掌向内凹。手腕要含蓄用力,动作不轻浮。行伸掌礼时应欠身点头微笑,一气呵成。

忌“一口闷”或“亮杯底”

茶本是滋味和精神的饮料,品茶时,如不是很渴,就别“一口闷”了。否则茶岂不成了“解渴的蠢物”?

尽量避免抽烟、喝酒

喝茶时,尽量避免抽烟。如果实在忍不住,不妨在五泡之后,征询一下主人和宾客的意见,得到同意以后方可吞云吐雾。刚刚落座,就开始发烟,则略显不敬了,不妨坐下来,先细细品一品茶也是乐事。此外,正式的茶会场合,还是避免喝酒出席。因为茶道是陶冶人的性灵的一种艺术,重在渲染一种气氛,一身酒气难免会破坏了和谐的氛围。

避免吐茶

第一泡的第一口茶汤,即是自己并不喜欢,也不可当着主人的面吐了出来,当然,茶已变质除外。否则这是极大的失礼,甚至有一种挑衅的意味。

此外,谈吐也应落落大方,避免高声喧哗。

最后品茶结束,如果茶还不错,不妨称赞下主人的茶或是茶室,也不失为是对主人盛情接待的一种肯定。

中国人喝茶,历来都是以礼待人,客来敬茶。茶礼讲究自然,不必拘于一格。优雅并非追求这些一招一式的形式,但开始习茶时,不妨先按照大家约定俗成的方法进行,熟练掌握基本方法之后,才能升华到“道”的阶段。

《茶经》之器


风炉(灰承):筥、炭挝、火筴、鍑、交床、夹、纸囊、碾(拂末)、罗合、则、水方、漉水囊、瓢、竹筴、鹾簋(揭)、碗 熟、盂、畚、札、涤方、滓方、巾、具列、都篮。

风炉(含灰承):以铜、铁铸之,如古鼎形。厚三分,缘阔九分,令六分虚中,致其污墁。凡三足,古文书二十一字:一足云:“坎上巽下离于中”;一足云:“体均五行去百疾”;一足云:“圣唐灭胡明年铸。”其三足之间,设三窗,底一窗以为通风漏烬之所。上用古文书六字:一窗之上书“伊公”二字;一窗之上书“羹陆”二字;一窗之上书“氏茶”二字,所谓“伊公羹、陆氏茶”也。置滞(土旁)[土臬],于其内设三格:其一格有翟焉,翟者,火禽也,画一卦曰离;其一格有彪焉,彪者,风兽也,画一卦曰巽;其一格有鱼焉,鱼者,水虫也,画一卦曰坎。巽主风,离主火,坎主水,风能兴火,火能熟水,故备其三卦焉。其饰,以连葩、垂蔓、曲水、方文之类。其炉,或锻铁为之,或运泥为之。其灰承,作三足铁柈抬之。

筥:以竹织之,高一尺二寸,径阔七寸。或用藤,作木楦如筥形织之。六出圆眼。其底盖若莉箧口,铄之。

炭挝:以铁六棱制之。长一尺,锐上丰中。执细头,系一小,以饰挝也。若今之河陇军人木吾也。或作槌,或作斧,随其便也。

火筴:一名箸,若常用者,圆直一尺三寸。顶平截,无葱薹句鏁之属。以铁或熟铜制之。

鍑(音辅,或作釜,或作鬴):以生铁为之。今人有业冶者,所谓急铁,其铁以耕刀之趄(炼而铸之。内抹土而外抹沙。土滑于内,易其摩涤;沙涩于外,吸其炎焰。方其耳,以令正也。广其缘,以务远也。长其脐,以守中也。脐长,则沸中;沸中,末易扬,则其味淳也。洪州以瓷为之,莱州以石为之。瓷与石皆雅器也,性非坚实,难可持久。用银为之,至洁,但涉于侈丽。稚则雅矣,洁亦洁矣,若用之恒,而卒归于铁也。

交床:以十字交之,剜中令虚,以支鍑也。

夹:以小青竹为之,长一尺二寸。令一寸有节,节以上剖之,以炙茶也。彼竹之筱,津润于火,假其香洁以益茶味。恐非林谷间莫之致。或用精铁、熟铜之类,取其久也。

纸囊:以剡藤纸白厚者夹缝之,以贮所炙茶,使不泄其香也。

碾(含拂末):以桔木为之,次以梨,桑、桐、柘为之。内圆而外方。内圆,备于运行也;外方,制其倾危也。内容堕而外无余木。堕,形如车轮,不辐而轴焉。长九寸,阔一寸七分。堕径三寸八分,中厚一寸,边厚半寸。轴中方而执圆。其拂未,以鸟羽制之。

罗合:罗末,以合贮之,以则置合中。用巨竹剖而屈之,以纱绢衣之。其合,以竹节为之,或屈杉以漆之。高三寸,盖一寸,底二才,口径四寸。

则:以海贝、蜗蛤之属,或以铜、铁、竹匕、策之类。则者,量也,准也,度也。凡煮水一升,用末方寸匕”,若好薄者减之,故云则也。

水方:以稠榜木(原注,音胄,木名也。)槐、楸、梓等合之,其里井外缝漆之。受一斗。

漉水囊:若常用者。其格以生铜铸之,以备水湿无有苔秽、腥涩之意;以熟铜、苔秽;铁,腥涩也。林栖谷隐者,或用之竹木。木与竹非持久涉远之具,故用之生铜,其囊,织青竹以卷之,裁碧缣以缝之,细翠钿以缀之,又作油绿囊以贮之。圆径五寸,柄一寸五分。

瓢:一曰牺、杓,剖瓠为之,或刊木为之。晋舍人杜毓《荈赋》云:“酌之以匏”。匏,瓢也,口阔,胚薄,柄短。永嘉中,余姚人虞洪入瀑布山采茗,遇一道士云:“吾,丹丘子,祈子他日瓯牺之余,乞相遗也。”牺,木杓也。今常用以梨木为之。

竹筴:或以桃、柳、蒲葵木为之,或以柿心木为之。长一尺,银裹两头。

鹾簋(含揭):以瓷为之,圆径四寸,若合形。或瓶、或缶。贮盐花也。其揭,竹制,长四寸一分,阔九分。揭,策也。

熟盂:以贮熟水。或瓷、或砂。受二升。

碗:越州上,鼎州、婺州次;岳州上,寿州、洪州次。或者以邢州处越州上,殊为不然。若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晋杜琉《荈赋》所谓:“器择陶拣,出自东瓯”。瓯,越州也,瓯越上。口唇不卷,底卷而浅,受半升以下。越州瓷、丘瓷皆青,青则益茶,茶作红白之色。邢州瓷白,茶色红;寿州瓷黄,茶色紫;洪州瓷褐,茶色黑;悉不宜茶。

畚:以白蒲卷而编之,可贮碗十枚,或用筥。其纸帊以剡纸夹缝令方,亦十之也。

札:缉栟榈皮,以茱萸莫木夹而缚之,或截竹束而管之,若巨笔形。

涤方:以贮洗涤之余。用楸木合之,制如水方,受八升。

滓方:以集诸滓,制如涤方,处五升。

巾:以絁布为之。长二尺,作二枚,互用之,以洁诸器。

具列:或作床,或作架。或纯木、纯竹而制之;或木或竹……,黄黑可扃漆者。长三尺,阔二尺,高六寸。具列者,悉敛诸器物,悉以陈列也。

都篮:以悉设诸器而名之,以竹蔑,内作三角方眼,外以双蔑阔者经之,以单蔑纤者缚之,递压双经,作方眼,使玲成。高一尺五寸,底阔一尺,高二寸,长二尺四寸,阔二尺。

《茶经》之具


籯:一曰篮,一曰笼,一曰筥。以竹织之,受五升,或一斗、二斗、三斗者,茶人负以采茶也。(原注:籯,音盈,《汉书》所谓“黄金满籯,不如一经”。颜师古云:“籯,竹器也,容四升耳)”。

灶:无用突者。

釜:用唇口者。

甑:或木或瓦,匪腰而泥。篮以箅之,篾以系。始其蒸也,入乎箅;既其熟也,出乎箅。釜涸,注于甑中,(原注:甑,不带而泥之)。又以彀木枝三亚者制之,(原注:亚字当作桠,木桠枝也。)散所蒸芽笋并叶,畏流其膏。

杵臼:一名碓,惟恒用者为佳。

规:一曰模,一曰棬。以铁制之,或圆、或方、或花。

承:一曰台,一曰砧。以石为之。不然,以槐、桑木半埋地中,遣无所摇动。

襜:一曰衣。以油绢或雨衫单服败者为之。以襜置承上,又以规置襜上,以造茶也。茶成,举而易之。

芘莉:一曰赢子,一曰蒡莨,以二小竹,长三尺,躯二尺五寸,柄五寸。以篾织方眼,如圃人箩,阔二尺,以列茶也。

棨:一曰锥刀。柄以坚木为之。用穿茶也。

扑:一曰鞭。以竹为之。穿茶以解茶也。

焙:凿地深二尺,阔二尺五寸,长一丈。上作短墙,高二尺,泥之。

贯:削竹为之,长二尺五寸。以贯茶焙之。

棚:一曰栈。以木构于焙上,编木两层,高一尺,以焙茶也。茶之半干,升下棚;全干,升上棚。

穿:江东、淮南剖竹为之;巴川峡山,纫谷皮为之。江东以一斤为上穿,半斤为中穿,四、五两为小穿。峡中以一百二十斤为上穿,八十斤为中穿,四五十斤为小穿。穿,旧作钗钏之“钏”字,或作贯“串”。今则不然,如“磨、扇、弹、钻、缝”五字,文以平声书之,义以去声呼之,其字,以“穿”名之。

育:以木制之,以竹编之,以纸糊之。中有隔,上有覆,下有床,旁有门,掩一扇。中置一器,贮塘煨火,令煴煴然。江南梅雨时,焚之以火。(原注:育者,以其藏养为名)。

《茶经》之煮


不起凡炙茶,慎勿于风烬间炙,熛焰如钻,使凉炎不均。特以逼火,屡其翻正,候炮出培塿状蟆背,然后去火五寸。卷而舒,则本其始,又炙之。若火干者,以气熟止;日干者,以柔止。

其始,若茶之至嫩者,蒸罢热捣,叶烂而芽笋存焉。假以力者,持千钧杵亦不之烂,如漆科珠,壮士接之,不能驻其指。及就,则似无穰骨也。炙之,则其节若倪倪如婴儿之臂耳。既而,承热用纸囊贮之,精华之气无所散越,候寒末之。(原注:末之上者,其屑如细米;末之下者,其屑如菱角)。

其火,用炭,次用劲薪(原注:谓桑、槐、桐、枥之类也)其炭曾经燔炙为膻腻所及,及膏木、败器,不用之。(原注:膏木,谓柏、松、桧也。败器,谓朽废器也。)古人有劳薪之味,信哉!

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原注:《荈赋》所谓“水则岷方之注,挹彼清流”)。其山水拣乳泉、石池漫流者上;其瀑涌湍漱,勿食之。久食,令人有颈疾。又水流于山谷者,澄浸不泄,自火天至霜郊以前,或潜龙蓄毒于其间,饮者可决之,以流其恶,使新泉涓涓然,酌之。其江水,取去人远者。井,取汲多者。

其沸,如鱼目,微有声,为一沸;缘边如涌泉连珠,为二沸;腾波鼓浪,为三沸;已上,水老,不可食也。初沸,则水合量,调之以盐味,谓弃其啜余,(原注:啜,尝也,市税反,又市悦反。)无乃(卤舀)(卤监)而钟其一味乎,(原注:(卤舀),古暂反。(卤监),吐滥反。无味也。)第二沸,出水一瓢,以竹环激汤心,则量末当中心而下。有顷,势若奔涛溅沫,以所出水止之,而育其华也。

凡酌至诸碗,令沫饽均。(原注:字书并《本草》:“沫、饽,均茗沫也。”饽,蒲笏反)。沫饽,汤之华也。华之薄者曰沫,厚者曰饽,轻细者曰花,花,如枣花漂漂然于环池之上;又如回潭曲渚青萍之始生;又如晴天爽朗,有浮云鳞然。其沫者,若绿钱浮于水湄;又如菊英堕于樽俎之中。饽者,以滓煮之,及沸,则重华累沫,皤皤然若积雪耳。《荈赋》所谓“焕如积雪,烨若春敷”有之。

第一煮沸水,弃其沫,之上有水膜如黑云母,饮之则其味不正。其第一者为隽永,(原注:徐县、全县二反。至美者曰隽永。隽,味也。永,长也。史长曰隽永,《汉书》蒯通着《隽永》二十篇也。)或留熟盂以贮之,以备育华救沸之用,诸第一与第二、第三碗次之,第四、第五碗外,非渴甚莫之饮。凡煮水一升,酌分五碗,(原注:碗数少至三,多至五;若人多至十,加两炉)。乘热连饮之。以重浊凝其下,精英浮其上。如冷,则精英随气而竭,饮啜不消亦然矣。

茶性俭,不宜广,广则其味黯澹。且如一满碗,啜半而味寡,况其广乎!

其色缃也,其馨(上必下土右欠)也,(原注:香至美曰(上必下土右欠)。(上必下土右欠)音使。其味甘,槚也;不甘而苦,荈也;啜苦咽甘,茶也。

茶道中饮茶环境的要求与设计


所谓茶境就是指茶道活动的环境,茶道是在一定的环境下所进行的茶事活动。环境同样可以陶冶、净化人的心灵,因而需要有一个与茶道精神相一致的环境。茶道活动的环境不是任意、随便的,而是经过精心的选择或营造。

茶道环境基本上可以分三类,一是天然存在的自然环境,选择清静、清洁、清雅的场所,或松间石上、泉侧溪畔,或清风丽日、竹茂林幽。这里不需要人为的布置,四季景物变化就是最好的布景,风声水声鸟鸣声就是最好的音乐。在大自然的气息中、在绿水青山中品茗,更能品出茶之真味,体悟茶的超凡脱俗的意境,更能净化人的心灵、高扬人的精神品格。

二是人工环境,如僧寮道院、亭台楼阁、画舫水榭、书房客厅。选择幽静高雅之所,亦不需刻意布置,约好友三二人,无拘无束,放怀烹点,间得赏乐、观画、谈禅、咏诗的助兴。优游于茶艺之中,将物质生活转换提升为精神生活。

三是专设环境,即专门用来从事茶道活动的茶室。

茶室包括室外环境和室内环境两方面。茶室的室外环境是指茶室的庭院及相关建筑和环境实施。茶室的庭院往往栽植青松翠竹等常绿植物和花草。如果是在庭院进行茶道活动,四周的亭台水榭及山石林木最堪入茶,如果有一池春水或一曲回廊,则更能增加茶道的神韵,所以江南园林最适宜于茶道活动;茶室的室内环境是指茶席及相关器物的布置状态。除茶席外,室内还往往有挂画、插花、盆景、古玩、文房清供等。尤其是挂画、插花,一般不可少。茶道活动最先给人以潜移默化影响的就是环境,这就需要在茶席设计、环境布置上下功夫。在茶席设计中,茶几、铺垫、茶器、插花(盆花、盆景)、挂轴、相关工艺品等的摆放位置也很重要,诸如墙上字画和壁挂的取择、博古架上器物的陈设、花架上花盆及花品的选择等,都是要认真考虑的因素。在背景布置上可以借鉴中国传统绘画中“高、远、深”的透视法,以传统山水画或古典诗词为主题,以强化茶的古典美。代表东方文化的茶室环境布置,要有浓郁的东方文化色彩。

总之,茶道的环境要清雅幽静,朴素自然,使人进入到此环境中,忘却俗世,洗尽尘心,熏陶德化。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饮茶之礼:茶经、茶道论述颇多 饮茶规矩却大相径庭》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