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y260.com - 茶叶文化】

饮茶无法摄取茶不溶于水的成分,茶叶的不溶性成分包括纤维素、蛋白质、脂类、脂溶性维生素、不溶性矿物质等,其含量高于可溶性成分。而食茶则能弥补这方面的不足,不但能高效地利用茶的保健效果,还能减少茶渣,更加环保。

事实上,食茶虽不如饮茶盛行,但历史却更加悠久,除了最出名的抹茶法,在国内的一些地区还保留着独特的食茶法。茶叶专家陈郁榕老师将为本期《茶周刊》说一说食茶。

明朝之前食茶是主流吃茶法

人类利用茶叶就是从食茶开始的,最早的方法是生嚼茶叶,此后为烹煮做菜或茶粥。

在《晏子春秋》中就有“茗菜”的记载,在《晋书》中有“茗粥”的记录。唐宋时,将茶鲜叶蒸软加工成的团茶、饼茶,有龙凤团饼之称。

宋徽宗的《大观论》里,有关于饮用时将茶磨成粉末状冲饮的内容,具体讲到泡茶时怎样碾成粉,如何用筅搅拌茶水等。这种饮用法就是将茶与水混合搅拌均匀后全部服下,确切地说就是食茶法的一种。

从唐朝开始散茶的加工法逐渐完善,到了明代朱元璋下诏“罢造龙团”开始,茶叶的生产逐渐以散茶为主,饮茶才在这个历史变革中逐渐取代食茶占据主流。

粉末状茶冲饮法在唐宋时候传到日本,演变成今日的抹茶法,并与日本文化相结合逐渐形成日本茶道,一直流传至今。

现在,在国内一些地区的少数民族聚居地,还保留着独特的食茶法,比如基诺族的凉拌茶、布朗族的酸茶、土家族的擂茶等。

少数民族的传统食茶法

在现如今的中国,少数民族的传统食茶法、茶叶与烹饪的结合、抹茶法等,是依然存在的食茶法,但其推广程度,与饮茶法相比,只能算“非主流”。

凉拌茶:来自云南基诺族的传统食茶法,做法是将茶嫩叶揉碎,加入切碎的黄果叶、辣椒、大蒜、适量的盐,再加少许泉水,拌匀后当菜吃。

擂茶:土家族的擂茶了解的人较多,是将茶鲜叶和炒熟的花生、芝麻、米,以及生姜、盐、胡椒等放入镭钵中,锤压成糊状,然后冲水食用。

抹茶法:抹茶是用碾茶(一种遮荫栽培的嫩叶绿茶)磨成非常细微的茶粉,其氨基酸含量较高,滋味鲜爽,苦涩味少。冲饮法为,在抹茶粉中加入热水,用茶筅快速搅拌,将茶与水拌匀直至起泡,便可饮用。

陈郁榕,原福建省茶叶质量检测站站长,全国茶叶标准技术委员会委员

CY260.com编辑推荐

茶料理既可饮之也可食之详细介绍


茶叶入膳,用茶来料理美食,取茶叶的清香,使茶与食物完美结合,为菜肴锦上添花,成为茶香满溢的茶膳。概括来说就是以茶佐膳,以茶入膳,以茶为膳,好茶好膳。

茶叶富有色香味形四大特点,能饮用,能调和滋味,增加色彩,又具有药理成分,所以茶叶菜肴一般都具有双重功效,既可增进食欲、又能防治疾病和增强人体健康。

茶叶不仅沏茶可用,茶水参与饮食也是不错的选择。在我国唐代以前,烹茶一般都加入芝麻、食盐、瓜仁、桃仁等佐料,故茶名也都以主要佐料冠称。唐代陆羽始提出煮茶不加佐料,以表明茶的真香味。

茶叶入膳,用茶来料理美食,取茶叶的清香,使茶与食物完美结合,为菜肴锦上添花,成为茶香满溢的茶膳。概括来说就是以茶佐膳,以茶入膳,以茶为膳,好茶好膳,所以说用茶是妙品,能清方位上品。“茶”,它含有三百多种化学成份,如蛋白质,氨基酸,氨基酸,碳水化合物,维生素,还有茶多酚等人体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有助于消化,能够提神,降血脂,血压,抗疲劳和女士们最喜欢的减肥等作用。“茶”除了它本身的养生作用之外,还有一种更深沉的概念,那就是“茶”也是一种文化。它包括了“茶叶、茶艺、茶道”,茶叶是指茶的种类,茶艺是茶的艺术表现,茶道即是茶的精神。“膳”即是每天人体必须摄于的食物,故人云:“膳,美食也!”可以说茶膳是一种既传统又时尚的膳食,而茶膳就包括了茶菜,茶点,茶汤。如何才能吧“茶”与“膳”完美的结合,成为“茶膳。就必须经过有心人的烹调,妙手地撮合,再加以雕琢。才能成为一道道上等的茶膳(茶菜,茶点,茶汤)。

用茶来料理美食,尊重所选用的茶叶的特性十分关键,葱、姜、蒜、五香粉等重味的作料很容易就盖过了茶香,所以传统茶餐一般是粤菜和淮扬菜中才有,中餐中最经典的茶馔莫过于淮扬菜中的“龙井虾仁”。龙井茶的清香中和了虾的腥味,也提升了它的鲜美,而这道菜的“灵气”,则有点“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味道了。随着新中餐潮流的发展,一些重口味的菜品,如川菜也引入了茶膳,茶香虽然若有若无,却很像交响曲中偶尔出现的三角铁,并不张扬,但清亮的音色却给乐曲增添了层次。

茶叶入馔不仅限于中餐,在日本料理中也有茶餐的影子,多数是以抹茶制作各种糕点--现在抹茶也在西式蛋糕中被大量运用,微微的苦配上低调的甜,典型东方审美,有节制的优雅。欧洲人更加彻底,他们从茶叶进入他们的生活开始就食用它们,在中国的茶叶刚进入欧洲上流社会时,绅士、淑女们已经在泡茶后将茶叶单独配搭黑胡椒和海盐一起享用了。

吃茶餐,讲究茶的属性,但更重要的也许是“心”。一味清淡的白茶,几乎没有味道,但白茶的境界,就是干净优雅,要用心去品尝,用来烹制水果、蔬菜,别有风味。绿茶浓淡相宜,入馔时清淡的可以做成一味绿茶豆腐,浓郁的直接和茴香一起做成煎饺,并不拘泥形式和规矩。爱茶的人,必定有一颗开放的心,欣赏每一种茶的美,春天里喝花茶,芬芳怡人,后背会微微沁出细小汗珠,让人倍感舒爽。每时每刻,都能感受到茶在不同情境、不同心境中的美态,而当茶与食材相遇,也会擦出不同的火花。

也许,你在家烹饪茶餐,也可以这样随性,烹饪时倒入茶汁,炒菜时放入泡发的茶叶,做面食加入研磨好的茶粉,将茶叶直接食用……爱生活的“懒女人”,甚至可以直接泡一杯浓滑普洱茶,在炖肉汤的时候加入,让茶香去搅乱一锅肉香。

茶叶吃起来有苦涩味,所以用其做菜一般只取茶汤。茶因为品种不同而有不同的茶香,这应视菜的主要材料来决定取哪种茶相配。如铁观音冲泡之后散发浓郁的兰香,茶性清淡,适合泡出茶汤做饺子;而烹虾、蒸鱼适宜用绿茶汤;普洱茶适合做卤水汁;碧螺春适合将茶叶捣碎混合一起做羹汤。有一款叫茶焖豆腐,是将50克乌龙茶与800克老豆腐放入锅中,加上适量清水,放置在旺火上烧开,然后转文火清炖。待豆腐煮成金黄色时捞出,切成一方一方的盛盘,食用时配上咸酥花生即可,那叫一个香!

米饭是中国家庭的餐桌主食,想吃到清香扑鼻的米饭,并不一定要用新米,用茶水烧饭就可以获得色、香、味俱佳的饭食。最令人称奇的是,茶水烧饭还有去腻、洁口、化食和防治疾病的好处。茶多酚是茶叶中的主要物质,可以增强微血管的韧性,降低血胆固醇,抑制动脉粥样硬化;茶水中的单宁酸,有遏制过氧化脂质生成的作用;茶叶所含氟化物,是牙本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质;因此,常吃茶水煮饭,可以防治心血管、中风、牙齿变坏等疾病。

此外,茶叶馒头,取新茶100克,加沸水500克左右,制成浓茶汁,加鲜酵母发面。蒸制馒头,色如秋梨,味道清香。别有风味的茶叶面条,取上等茶叶100克,加沸水500克制成浓茶汁,以此茶汁和面擀成的面条,下锅不糊,而且极新鲜爽口;若制成凉面,味道更佳。茶叶粥,将10克绿茶置锅内,加清水煎煮,取浓汁约1000毫升,加入50克粳米、白糖及400毫升的清水,煮成稠粥。它具有健脾利湿、益气提神、止痢杀菌、消食止渴的功效。

茶与饮料相配能品出新口味。茶叶啤酒,饮啤酒时,往酒中对入接近1/3的冷茶水,味醇至极,微苦中蕴藏舒爽。茶叶酸奶,在酸奶的制作中,加适量茶汁,制成的酸奶色泽嫩绿,口感细。如果在制酒过程中加入乌龙茶,还可制成有乌龙茶香、醇和爽口的乌龙茶烧酒。茶叶果冻,将果汁中加入茶汁,芳香物质等制成果冻,润滑爽口。茶叶冰激凌,在过滤后的茶汁中加入鸡蛋、奶粉、稳定剂和砂糖,经凝冻硬化而成茶叶冰激凌。色泽翠绿,感觉清新,并具营养和保健功能。

泰国腌茶:可以吃的茶叶


茶、可可、咖啡被称为世界三大饮料。茶,做为一种保健饮品,逐渐是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每个地方喝茶都有自己特有的风格、习俗,泰国则有腌茶的习俗。不过呢,泰国腌茶其实是一道菜。

泰国北部地区与中国云南接壤,这里的人们有喜欢吃腌茶的风俗。腌茶一般在雨季制作,所用的茶叶是不经加工的鲜叶。制作时,姑娘们首先将从茶树上采回的鲜叶,用清水洗净,沥去鲜叶表面附着的水后待用。腌茶时,先用竹匾将鲜叶摊晾,使其失去少许水分,而后稍加搓揉,再加上辣椒、食盐适量拌匀,放入罐或竹筒内,层层用木棒舂紧,将罐(筒)口盖紧,或用竹叶塞紧。静置两、三个月,至茶叶色泽开始转黄,就算将茶腌好。

腌好的茶从罐内取出晾干,然后装入瓦罐,随食随取。讲究一点的,食用时还可拌些香油,也有加蒜泥或其他佐料的。

腌茶,其实是一道菜,吃时将它和香料拌和后,放进嘴里细嚼。又因这里气候炎热,空气潮湿,此时吃腌茶,又香又凉,所以,腌茶成了当地世代相传的一道家常菜。

其实腌茶在中国云南也有这么一种习俗。居住在云南省德宏地区的景颇族、德昂族等兄弟民族,至今仍保持着腌茶这种以茶作菜的食茶方法。有机会去云南游玩的朋友,不妨去常常这种另类茶的美食!

茶叶既可以喝又可以吃


对于中国人来说,喝茶是很多人的一种习惯,但少数人有吃茶的嗜好在云南,吃茶却是随处可见的。许多少数民族的饮茶方式与汉族有很多不同,除了饮茶,他们也热衷于将茶叶做成各种各样的食物来吃茶。

西南地区各民族“吃茶”习俗的历史与现状进行大规模调查后发现,在茶叶原产地及其周边的若干个省的山区,苗、侗、瑶、傣、仡佬、土家等族人民至今仍保存着客来请“吃茶”的习俗。

我国西南地区是世界茶树原产地中心,利用茶的历史至少可追溯到3000年前的西周时期。从生晒药用、熟食当菜、烹煮饮用到今日之冲泡直饮,茶已成为全世界青睐的健康饮品。西南农业大学教授刘勤晋说:“除少数民族‘吃茶’外,边远山区的汉族也有‘吃茶’的习俗。‘吃茶’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在茶中加入许多佐料或香料,和着一起吃;一种是把茶跟粮食加在一块儿。在23个‘吃茶’民族中,有16个在‘吃茶’时把茶末也一起咽下去!”

在云南地区有很多民族也有这样的吃茶习俗:

苗族同胞,有爱喝八宝油茶的习惯。据说“一日不喝油茶汤,满桌洒菜都不香。”八宝油茶的烹调比较复杂,先将玉米(煮后晾干)、黄豆、花生米、团散(一种米薄饼)、豆腐干丁、粉条等分别用茶油炸好,分装入碗待用。与其说它是茶汤,还不如说它是茶食更恰当。喝在口中,满嘴生香。它既解渴,又饱肚,还具异域风味。

傣族的腌茶,是将新鲜茶叶放在陶缸里密封保存,几个月后腌好,即可取出凉拌而食。而布朗族的腌茶,则要于每年冬初采来老茶叶蒸熟,晾干水分后装入竹筒中,埋入土里数月,待遇到喜庆之事或有贵客,才取出撒上辣椒、盐以此款待,也可直接嚼食,别有一番风味。

竹筒茶,傣语称为“腊跺”,是传统普洱紧压茶的代表品种。既有茶的醇厚滋味,又有竹的浓郁清香。

凉拌茶,攸乐古茶山的基诺族人传统的饮茶方法。在炎热的夏天,基诺人上山劳动,吃饭时,就会采来一些一芽一叶的新鲜茶叶,在地上挖个小坑,用“冬叶”垫上,将采来的茶叶放进去,加上盐、辣椒等调料,用山泉水一冲,做成一道独具风味的特色菜。

“吃茶”习俗的分布与古茶区关系密切,其原料多是自采自制的当地大树茶,而当中国茶文化发扬至今,各式的茶道,都比不上少数民族最朴实的“吃茶”方法。

“食茶”、“订茶”和“下茶”


在汉族习俗中,许多当地把“提亲”一事称为“食茶”,意指男方媒妁前去说媒,如女方有意向,就以池茶、煮蛋等方法款待。如今浙江省的中部及其他一些当地还在沿袭这一陈旧的传统习俗。

婚事有眉日后,举行订亲典礼,称“订茶”,意指以茶为标志物,男方以重礼相许表诚心,女方无异议,则会收下,并热心款待男方来人。故称乾宅致送坤宅之聘金曰茶金,亦称茶礼,又曰代茶。女家受聘曰受茶。”宋吴自牧《梦粱录》卷二十“嫁娶”,记载宋时男女双方相亲中意,“则伐柯人通好,议定礼,往女家报定。若丰厚之家,以珠翠、首饰、金器、销金裙档及缎匹茶饼,加以双羊牵送”。清孔尚任的《桃花扇”媚座》中有“花此彩轿门前挤,不少欠分毫茶礼”的描绘。

清金圣叹《三吴》诗“十五女儿全不解,逢人容易便留茶”,也是对小姑娘好心的调笑。今闽南、粤东、台湾等地,民间订亲仍以茶为礼,女方承受男方的聘礼仍称“受茶”。浙江京兴、江苏南通也有此俗。湖南邵阳、隆回、挂阳、郴州、临湖等地,订亲则称“下茶”。

旧时在湖北的孝感一带,男方备办的礼物中,有“山茗海沙”,实为茶和盐。茗生于山,盐出于海,取“信誓旦旦”之意。在浙江金华一带,还有喜婆送给新郎的“鸡蛋茶”或“子茶”,指定让新娘吃,涵义生子。

徽州“吃三茶”习俗


今天小编想给大家聊聊著名的安徽吃茶习俗--“吃三茶”。

安徽的徽州是指如今的绩溪、休宁、祁门、黄山一带。这里自古就是茶乡,出产的黄山毛峰、祁门红茶、太平猴魁等茶叶闻名于世。基于茶乡的陶冶,徽州人自古就嗜好饮茶,而且形成了一些饮茶风俗。

徽州人喜欢饮茶,当地流传的“吃三茶”,它具有两种含义:一是每天早、午、晚三次必须饮茶;二是接待贵客的“吃三茶”。

徽州人每天都离不开茶,每天按早、午、晚三次饮茶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早晨起来洗漱后的第一件事就是饮上一杯热茶,这杯热茶会使人觉得浑身血脉通畅,茶香盈口,精神爽快。到了中午饭后,更是离不了茶。他们在中午饮的茶多为酽茶,这样的茶有助于消化、健胃和去油腻。晚饭后,在庭院里歇凉时,品着香茶,觉得十分惬意和舒适。在劳碌了一天之后,饮杯香茶有助于消除疲时,品着香茶,觉得十分惬意和舒适。在劳碌了一天之后,饮杯香茶有助于消除疲劳。在冬日,全家人围着火盆,饮茶品茗,畅谈聊天,更是觉得畅快和喜悦。正是由于他们每日不离饮茶,所以当地有“饭可不食,茶不可少”的说法。

至于接待贵客的“吃三茶”,则是指枣栗茶、鸡蛋茶和清茶。徽州人受传统影响较深,待人接物很讲究礼节。即使是平日有客人来,第一件事就是给客人敬茶。如果是贵客造访,就要上三种茶。第一道是枣栗茶。这种茶不是用枣和板栗泡的茶,而是就着蜜枣和糖炒板栗吃茶。第二道是鸡蛋茶,就是用五香煮鸡蛋佐茶。第三道是清茶。这种“吃三茶”不仅款待贵客时饮用,就是全家人过春节或春节期间亲戚来家拜年时也吃。

吃三茶”不同于待客的就餐和饮茶解渴,吃的时候重在品茶,要在很闲适的环境里优哉游哉地品茶。如今人们生活节奏快,没有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品茶,因而传统的“吃三茶”也只有在部分老年人中流行。

徽州人饮茶很讲究。首先,是讲究水的质量,徽州地区多山,山上多泉水,平时用山泉水泡茶是他们的首选。其次,是经过沉淀、净化的河水,井水居于末尾。当然与自来水相比,他们更喜欢用井水泡茶。茶壶里一般都有个网筛,以便滤出茶渣。

在徽州地区还流行一种本地的“茶道”。这种本地流行的泡茶、品茶的程序,较为细致,大体分为以下十几个过程。如静气(思想专一无杂念)、焚香(给茶神陆羽敬香)、涤器(洗净茶具)、烫盏(用沸水消毒)、赏茶(给大家看茶色、茶形,闻茶香)、投茶、洗茶(用鱼眼泡沸水清洗茶叶)、注汤(注入沸水)、敬茶(饮者闻茶香、观茶色)、品茶、上食(奉上豆千丝、水果等食品,以佐品茶)、论茶(议论茶的品位、优劣)。这种茶道注重环境氛围,追求汤清、气清、心清和境雅、器雅、人雅。基于此,才能达到以茶立德,以茶陶情,以茶会友,以茶敬宾的目的。

走,去泰国吃腌茶


在泰国有两种异乎寻常的习气:一是高温吃火锅,一是烫茶加冰块。烈日炎炎,但在不少的酒店外面,有着很大的霓虹灯招牌:“××闻名牛肉火锅”。这时,桌上放上了一个煤炭烧得通红的大铜火锅,火锅边的一条小烟囱从炉底伸起,炉水欢腾,一碟碟生食物摆满台桌,逐个顺次下锅,其味鲜美无比,吃来也不觉热,由于室内有凉气,温度只在摄氏十度以下,这就发明了一个虚伪的冬季吃火锅的情形。

喝冰茶则是由茶店仆人先端来滚烫的热茶一杯,接着又端来一个盛满了冰块的盘子,让你把冰块,一块块地往热茶中扔,一杯热火朝天的茶马上冷却,大家就一口口地舒服地呷起来。

在泰国,人们特别喜爱喝冰茶。到泰国人家里做客,主人要为客人端上一杯冰茶或冰水果汁。在饭店用餐前,侍者也是端来滚烫的热茶,接着端来盛满冰块的盘子或高脚杯,把冰块放到热茶中。少顷,热气腾腾的茶便冷却了,人们就舒适地呷起来。不仅喝茶放冰,泰国人饮用其他饮料,如可口可乐、柑汁、啤酒、咖啡也放冰块,吃西瓜或菠萝等水果不仅放冰块,还要沾着盐水或辣椒末吃。

泰国北部地区,与中国云南接壤,这里的人们有喜欢吃腌茶的风俗,其法与出自中国云南少数民族的制作腌茶一样,通常在雨季腌制。腌茶,其实是一道菜,吃时将它和香料拌和后,放进嘴里细嚼。又因这里气候炎热,空气潮湿,而用时吃腌菜,又香又凉,所以,腌茶成了当地世代相传的一道家常菜。

茶为“喝”还是为“吃”


茶为“喝”还是为“吃”

有人认为喝茶,要削尽繁枝,有好茶,老老实实吃上一杯,何必让茶道茶文化一类叠床架屋,弄得一杯茶也吃不安呢?可是,在南宋都城临安,终究吃茶者多,喝茶者少,遗风不灭,杭州人至今都要讲“去梅家坞吃茶去!”味道就变了。

《梦粱录》里的临安,“四时卖奇茶异汤”,冬天卖的七宝擂茶,据说是用花生、芝麻、核桃、姜、杏仁、龙眼、香菜和茶擂碎煮成茶粥单卖,这般吃法,操作起来好比捣年糕,吃者好比吃八宝粥,要紧的是吃,不是喝茶汤了。宋人还喜欢弄些香料,把龙脑珍菜、菊花之类与茶在一道,茶香吃进花香,花香吃进茶香,吃进口里,吃出了一股香气,一种味道。 

南宋咸淳年间,日本高僧大应禅师到了余杭径山寺,深研佛学之余,把当时流行的抹茶做法、吃法一并学会,带回了日本,慢慢发展为“茶道”。看日本人行茶道,便知抹茶是研成细末的,放入茶盏,注入沸水,茶汤浓如豆羹,小筅帚一搅,卷起千堆,待冷却后,一吃而光。南宋时虽有撮泡茶的套路,但是大家都不买账。 

还有个说法,杭州早年有酒馆无茶坊,只不过富人有了聚会宴饮,会招些茶博士来来往往,热闹煞也。后来宋室南迁,汴京开茶坊的习俗南渐,茶馆在临安一家接一家地开起来,且在茶汤巷一带成了气候,成为茶馆一条街。茶馆虽然吃茶,但是点心也是重头,你看今天在杭州坐茶馆,无论青藤或门耳,那些各色吃食消闲果儿的消耗,分量不会少于茶汤。南宋的擂茶,现在无处可买,但在保留擂茶习俗的湖南乡下,待客吃一顿擂茶,是要摆上十数个碟子的,炒米、炒黄豆、炒绿豆、炒包谷……一路吃下去,好比是在吃饭了。 

至于文人雅士,骚人墨客说到茶,可吃,可咏,可品,可分,就是不提“可喝”。分茶这一活计,知识分子很喜欢,说白了就是闲来无事,弄把小筅帚筅筅茶汤,由泡沫形状,茶末游移,想像出金戈铁马,杏花春雨,生离死别,聚散无常。只要胸有点墨,胡思乱想,就能成全分茶好事。 

还有斗茶一节,是茶农做了新茶后的一项趣味赛,比比看,谁的茶神完气足,做得好,以便卖个好价钱。斗时一是要观汤色,色纯白表示茶质鲜嫩,颜色青、黄、灰、红,均不足取。二是要汤花匀细,紧咬盏沿,倘若咬不住,粘不牢,汤花飘零,便稍逊风骚。斗茶三局两胜,可是,茶汤入口的那股子鲜味,居然完全避而不谈。这些南宋人士呵,他们的想法,真有些怪呢,有了他们的积习与遗风,杭州人喜说吃茶,不说喝茶,也就不足为怪了。

茶,到底为“喝”还是为“吃”?


骚人墨客说到茶,可吃,可咏,可品,可分,就是不提“可喝”

有人认为喝茶,要削尽繁枝,有好茶,老老实实吃上一杯,何必让茶道茶文化一类叠床架屋,弄得一杯茶也吃不安呢?

可是,在南宋都城临安,终究吃茶者多,喝茶者少,遗风不灭,杭州人至今都要讲“去梅家坞吃茶去!”味道就变了。《梦粱录》里的临安,“四时卖奇茶异汤”,冬天卖的七宝擂茶,据说是用花生、芝麻、核桃、姜、杏仁、龙眼、香菜和茶擂碎煮成茶粥单卖,这般吃法,操作起来好比捣年糕,吃者好比吃八宝粥,要紧的是吃,不是喝茶汤了。宋人还喜欢弄些香料,把龙脑珍菜、菊花之类与茶在一道,茶香吃进花香,花香吃进茶香,吃进口里,吃出了一股香气,一种味道。

南宋咸淳年间,日本高僧大应禅师到了余杭径山寺,深研佛学之余,把当时流行的抹茶做法、吃法一并学会,带回了日本,慢慢发展为“茶道”。看日本人行茶道,便知抹茶是研成细末的,放入茶盏,注入沸水,茶汤浓如豆羹,小筅帚一搅,卷起千堆,待冷却后,一吃而光。南宋时虽有撮泡茶的套路,但是大家都不买账。

还有个说法,杭州早年有酒馆无茶坊,只不过富人有了聚会宴饮,会招些茶博士来来往往,热闹煞也。后来宋室南迁,汴京开茶坊的习俗南渐,茶馆在临安一家接一家地开起来,且在茶汤巷一带成了气候,成为茶馆一条街。茶馆虽然吃茶,但是点心也是重头,你看今天在杭州坐茶馆,无论青藤或门耳,那些各色吃食消闲果儿的消耗,分量不会少于茶汤。南宋的擂茶,现在无处可买,但在保留擂茶习俗的湖南乡下,待客吃一顿擂茶,是要摆上十数个碟子的,炒米、炒黄豆、炒绿豆、炒包谷……一路吃下去,好比是在吃饭了。

至于文人雅士,骚人墨客说到茶,可吃,可咏,可品,可分,就是不提“可喝”。分茶这一活计,知识分子很喜欢,说白了就是闲来无事,弄把小筅帚筅筅茶汤,由泡沫形状,茶末游移,想像出金戈铁马,杏花春雨,生离死别,聚散无常。只要胸有点墨,胡思乱想,就能成全分茶好事。

还有斗茶一节,是茶农做了新茶后的一项趣味赛,比比看,谁的茶神完气足,做得好,以便卖个好价钱。

斗茶

壹要观汤色,色纯白表示茶质鲜嫩,颜色青、黄、灰、红,均不足取。

贰要汤花匀细,紧咬盏沿,倘若咬不住,粘不牢,汤花飘零,便稍逊风骚。

斗茶三局两胜,可是,茶汤入口的那股子鲜味,居然完全避而不谈。这些南宋人士呵,他们的想法,真有些怪呢,有了他们的积习与遗风,杭州人喜说吃茶,不说喝茶,也就不足为怪了。

茶类篇绿茶种类-西湖龙井


“西湖之泉,以虎跑为最,两山之茶,以龙井为佳”。(明高濂《四时幽赏录》“龙井茶,虎跑水”,这是闻名中外的旅游胜地杭州西湖的双绝。好茶好水,为美丽的西湖增添了光彩,宋代诗人苏东坡曾有:“欲把西湖比西子”,“从来佳茗似佳人”的诗句。西湖龙井茶就产在杭州西湖的群山之中,历史悠久。早在唐代陆羽《茶经》中就记述有天竺和灵隐两寺产茶。

到了宋代,上天竺香林洞产的香林茶、宝云洞产的宝云茶和下天竺白云峰产的白云茶,已列为贡品。宋代诗人苏东坡在诗中就有关于白茶的吟咏:“白云峰下两旗新,腻绿长鲜谷雨春”。于若瀛《弗告堂集.龙井茶歌》云:“西湖之西开龙井,烟霞正接南山岭。飞流密泊写幽壑,石磷引曲片云冷。拄枝录源到上方,松枝半落澄潭静,铜饼试取烹新茶,涛起龙团沸谷芽。中顶无须优兽迹,湖山岂惧固金沙。漫道白芽双井嫩,未必红泥方印嘉。世人品茶未尝见,但说天池与阳羡。岂知新茗煮新泉,团黄分列浮瓯面。二枪浪自附三篇,一串应输钱五万。”

明代高濂《遵生八笺》说:“杭之龙泓茶,真者天池不能及也”。龙井为泉名,古称龙泓,位于1700多年前的老龙井寺右侧。传说明正德年间掘井时,从井底挖掘出一块大石头,形如游龙,故名龙井。老龙井寺是五代乾祐二年(公元949年)兴建的,称为“报国看经院”,宋代封为“寿圣院”,绍兴三年(公元1133年)改称“广福院”,庆元二年(公元1196年)辨才僧自天竺寺归老于引,便亲自经营,寺院大有起色,招徕许多游客,龙井茶也因此闻名于世。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也载:“老龙井有水一泓,寒壁异常,泯泯丛薄间,幽僻清奥香出尘,寰岫壑萦回,西湖已不可复睹矣。其地产茶为两绝品,郡志宝山、香林、白云诸茶乃在灵竺葛岭之间,未若龙井之清馥隽永也”。明代田艺衡在《煮泉小品》中亦云:“今武林诸泉,惟龙泓入品,而茶亦以龙泓山为最。”明代屠隆诗云:“采取龙井茶,还烹龙井水,……茶经水品两是佳。”

到了清代,康熙皇帝在杭州创设“行宫”,把龙井茶列为“贡茶”。另据传说,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曾到龙井峰山下胡公庙品饮龙井茶,饮后赞不绝口,兴之所至,将庙前十八棵茶树封为“御茶”,如今仍生机盎然,供游人观赏。

清代陆次之《湖71杂记》记述:“龙井,泉从龙中泻出,水在池内,其气恬然,若游人注视久之,忽尔波澜涌起。其地产茶,作豆花香,与香林、宝云、石人坞、乘云亭者绝异,采于谷雨前者尤佳。”

西湖龙井茶集中产地狮峰山、梅家坞、翁家山、云栖、虎跑、灵隐等地,处处林木茂密、翠竹婆娑,一片片茶园就处在云雾缭绕、浓荫笼罩之中。这里具有得天独厚的生态条件,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温度16℃,年降水量1500毫米左右,尤其春茶季节,细雨蒙蒙,溪涧常流。土壤深厚,多为沙质壤土,唐代陆羽《茶经》中所说的“砾者上”,正与优良品质的龙井茶生于砂壤土相吻合。龙井茶区的茶树品种,芽叶柔嫩而细小,富含氨基酸与多种维生素。优越的自然条件和优良品种,为龙井茶优良品质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先天条件。

龙井茶的采制技术相当考察。龙井茶采摘有三大特点:一是早,二是嫩,三是勤。历来龙井茶采摘以早为贵,茶农常说:“早采三天是个宝,迟采三天变成草”。明代田艺衡在《煮泉小品》中曾有“烹煎黄金芽,不取谷雨后”之句,说明高级龙井茶向来就强调要早采。通常以清明前采制的龙井茶品质最佳,称明前茶,谷雨前采制的品质尚好,称雨前茶。另外龙井茶的采摘十分强调细嫩和完整。只采一个嫩芽的称“莲心”;采一芽一叶,叶似旗,芽似枪,称“旗枪”;采一芽二叶初展的,叶形卷如雀舌,称“雀舌”。通常制造1公斤特级龙井茶,需要采摘7—8万个细嫩芽叶,其采摘标准是完整的一芽一叶,芽长于叶,芽叶全长约1.5厘米。龙井茶区的茶农,每到龙井茶采摘季节,绿色的茶山上几乎天天可以见到三五成群的采茶姑娘,身挎茶篓,用熟练的双手像鸡啄米似地采摘着细姨的龙井茶。长期以来,形成的及时分批采摘制度已经代代相传,习惯于按标准采大留小,一般春茶前期天天采或隔天采,中后期隔几天必采一次,因此全年茶叶生产季节中要采摘30批左右,采摘次数之多是龙井茶特有的。

带你领略布朗族的食茶与药茶


在著名的普洱茶产地勐海县,居住着一个独特的民族——布朗族,他们是古代“濮人”的后裔,是最早种茶的民族之一,也是云南最早用茶的民族。在中国茶文化史上,茶经历了饮用、食用和药用三个阶段,这几个阶段,至今在布朗族的用茶方式中仍有遗留。布朗族的用茶方式可谓多种多样,除了饮用外,仍然还保留以茶入药、以茶入食的古老习俗。

在勐海,说起布朗族食用茶,最具特色的恐怕就是布朗族的酸茶了。酸茶是布朗族独特的茶类产品,这种以茶为蔬,腌而食之的用茶方式较为原始古朴,是布朗族先民用茶方式的遗留。

制作酸茶所需鲜叶必须选用较成熟的叶片:叶片有光泽,尚柔软最好。太嫩,制成的酸茶会太烂,口感不好;太老,纤维多,难以咀嚼。采摘的叶片不能留梗,否则,不但影响外观,而且还影响口感。将采摘的鲜叶倒入沸水中,并适当搅拌,当叶片煮熟,即可捞出,控水。把煮熟的茶叶趁热装在土罐里,放置在阴凉的地方,需要7-10天不等,发酵时间视气温而定。发酵程度的控制,是决定酸茶滋味和香味的关键。将发酵适当的茶装入新鲜的大竹筒内,边填边压,必须填紧、压实。接着用芭蕉叶塞住筒口,然后用大块芭蕉叶盖住筒口,再用篾片绑紧。最后,把竹筒埋在自家后院中,以土盖实。因地中温度较低,竹筒内的茶不仅不易变质,反而埋在土中的时间越久,茶叶中的苦味会变得越淡,酸味也越浓、回甘也越好。保存得当,埋得越深,时间越长(最长时间可保存3-4年),滋味也越是酸甜可口。

酸茶是布朗族自食、招待贵客或作礼物的一种腌茶。每当夏季,布朗族家家户户几乎都要做上许多酸茶。特别是年轻男子提亲订婚,一筒酸茶是送给姑娘家必不可少的礼物。居住在勐海县布朗山乡老曼峨的布朗人,结婚前,男方的母亲就必须制作好酸茶。结婚时,要拿着一筒制好的酸茶到女方家去。酸茶一般不出售,多自用。布朗族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上山不带饭可以,不带茶不行”。这里指的就是酸茶,布朗人常常会带酸茶到山上劳动时吃,当然也会在家里火塘前吃。在燃烧的火塘前,男女老少围在一起,边闲谈,边取出酸茶嚼食,茶叶酸甜、清香,喉舌清凉回甜,别具风味。

另外,喃咪茶也是勐海布朗人传统的食茶方式。据相关史料和口碑传说,过去,布朗族在政治上曾处于傣族领主的附庸地位,因而与傣族人民保持着密切的关系。通过长期与傣族接触,在饮食、生活上也受到傣族的影响。喃咪茶就是其中的一种。“喃咪”是西双版纳地区对一种独具当地特色的蘸水称呼。“喃咪”是傣族语,“咪”的意思是搅拌或拌合。“喃咪”是用多种材料拌合而成的糊状食物。“喃咪”食用前要拌入辣椒、花椒、大蒜、芜荽等佐料,常用各种生菜蘸食。“喃咪茶”也就是蘸着“喃咪”吃的茶,是打洛、西定等地布朗族以茶当菜的一种吃法,即将新发的茶叶一芽二叶采下,放入开水中稍烫片刻,以减少苦涩味,再蘸“喃咪”吃。有的甚至不用开水烫,直接将新鲜芽叶蘸“喃咪”佐餐。居住在西定的布朗人就喜欢将新鲜的茶叶直接蘸喃咪食用,他们用豆豉、芫荽、辣椒或茄子制成“喃咪”,并把它当作吃饭时的一道菜。

千百年来,布朗族人不仅实践总结出一整套制作酸茶的工艺,也总结了一套用酸茶治病疗疾的方法。将酸茶放入口中细嚼慢咽,茶味酸、香间杂、甘爽俱备。这种酸茶具有解渴、提神、健身、消除疲劳等功效。

在山上劳作时,常会碰到一种当地人称之为“火辣子”的毛毛虫,皮肤一旦接触到它,就会感到火辣辣的疼痛。这时,布朗人就会就地摘几片新鲜茶叶,在口中嚼碎后,敷在皮肤上来减轻疼痛。

布朗族人日常把茶采下来带在身上,劳累时就把茶稍加咀嚼后放到嘴里含着,用口含茶的方式来消除劳累、保健身体。随着布朗族对野生茶的认识加深,需求量也增加,经过人工种植、驯化、转化成栽培型茶叶后,发展到大面积种植的新阶段。

布朗族的用茶方式就像一部民族茶文化史,不但记载了布朗族的历史,蕴含了布朗人的智慧,也寄托了布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中国茶文化史上,茶经历了饮用、食用和药用三个阶段,这几个阶段,至今在布朗族的用茶方式中仍有遗留。布朗族在今思茅市和西双版纳州均有居住。

出家和尚脱俗凡 食谷吸茶在人间


茶意境

佛教对饮茶的重视,使得饮茶逐渐成为寺院制度的一部分。寺院中设有“茶堂”,是禅僧辩论佛理,招待施主,品尝香茶的地方。寺院内演说佛法的戒集会之处称“法堂”,法堂设有二鼓,居东北角的称“法鼓”,居西北角的称“茶鼓”。茶鼓是召集众僧饮茶所击的鼓。宋林逋诗曰:“春烟寺院敲茶鼓,夕照楼台卓酒旗。”寺院专设“茶头”掌握烧水煮茶,献茶待客;并在寺门前派“施茶僧”数名,施惠茶水。

佛教寺院中的茶叶,称作“寺院茶”,一般有三种用途:供佛、待客、自奉。《蛮瓯志》记载,觉林院的僧人“待客以惊雷筴(中等茶),自奉以萱带草(下等茶),供佛以紫茸香(上等茶)。盖最上以供佛,而最下以自奉也。”

茶意境

“寺院茶”按照佛教规制具有不少名目。每日在佛前、祖前、灵前供奉茶汤,称作“奠茶”;按照受戒年限的先后饮茶,称作“戒腊茶”;请所有众僧饮茶,称作“普茶”;化缘乞食得来的茶称作“化茶”等等。平时坐禅分六个阶段,每一个阶段焚香一枝,每焚完一枝香,寺院监值都要“打茶”,“行茶四、五匝”,借以清心提神,消除长时间坐禅产生的疲劳。

历史上许多僧人以煮茶、品茶而闻名于世。唐代著名诗僧释皎然,善烹茶,能诗文,留下许多有名的茶诗。他的《饮茶歌消崔石使君》诗,赞誉了剡溪茶的清郁隽永的香气、甘露琼浆般的滋味。诗云:“越人遗我剡溪茗,采得金芽爨金鼎。素瓷雪色飘沫香,何似诸仙琼蕊浆。一饮涤昏寐,情思爽朗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

茶意境

五代十国时,吴僧文了善烹茶,游历荆南,被称之为“汤神”,授予华定水大师上人的称号。宋代南屏谦师妙于茶事,自云:“得之于心,应之于手,非可以言传学到者”。宋代有一种倾注茶汤于碗中使汤纹形成各种物象的游戏,称作“茶百戏”。僧徒福全擅长茶百戏,能使汤纹组成一句诗,并列四碗可组合成一首绝句。由此可见佛教徒对于茶事的鉴赏研讨可谓精妙非凡。

后世尊为“茶圣”的陆羽,虽然不是僧人,但却出身于寺院,他一生的行迹也几乎没有脱离过寺院。三岁时,被竟陵西垱寺智积禅师收养。智积禅师嗜好饮茶,陆羽专为他煮茶,久之练成一手高超的采制、煮饮茶叶的手艺。他遍游各地名山古刹,采茶、制茶、品茶,结识善烹煮茶叶的高僧,并不断总结自己的经验,吸收前人的成就,著成《茶经》一书。书中论述了茶的形状、品种、产地、栽培、采制、煮饮和茶具等问题,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茶叶专著。

茶意境

佛教寺院的饮茶习惯,对整个社会饮茶风俗的许多方面都有影响。宋代浙江余杭径山寺经常举行由僧徒、施主、香客参加的茶宴,进行鉴评各种茶叶质量的“斗茶”活动,并发明了把幼嫩的优质芽茶碾成粉末,用沸水冲泡调制的“点茶法”,即现在我们常用的冲泡茶叶的方法。

名冠中外的宜兴紫砂陶壶,是茶具中的珍品。相传,紫砂陶壶是明代宜兴金沙寺中一位不知名的老僧创制的。他选用精细的紫砂细泥,捏成树瘿形坯胎,采用特殊的烧制方法制成。烧出的紫砂壶不仅造型简练大方,色调淳朴古雅,而且有很好的保味功能,泡出的茶汤醇郁芳馨,深受人们的喜爱。

茶意境(

茶之渴望


春季,哪怕已至暮春,空气中依然是飘满茶香的季节。

近来,各茶产区已到盛产时节,各种宣传活动、推介活动、茶会活动、茶席交流等,如火如荼,热热闹闹地,竞相开展,这也展现出了茶产业蓬勃发展的峥嵘景象,可喜可贺!

上周末,第二届中国·金坛雀舌茶道会在位于江苏省金坛茅山旅游度假区的江南茶都精彩开幕,同时,还举行了江苏省第十六届“陆羽杯”名特茶评比发布会,参加茶道会和发布会,以及“雅集两岸茶友、闻香金坛雀舌”茶席会的游客,不仅了解了金坛雀舌成品茶:条索匀整、状如雀舌;干茶色泽绿润,扁平挺直;冲泡后香气清高,色泽绿润,滋味鲜爽,汤色明亮,叶底嫩匀成朵明亮,还参观了由本周刊携南京熹园茶空间茶艺师布下的主题为《春·绿野秀》的茶席,“春色撩人”、“绿野仙踪”、“野鹤闲云”、“秀外慧中”四道茶席古意而清丽,以不同的茶席席意,向各方来客诠释了金坛雀舌茶的文化内涵,也为各位嘉宾展示了金坛雀舌的无穷魅力。

然而,就在各个活动进行的过程中,尤其在基层举办的活动中,你会慢慢发现,尚有一些人对茶艺师有些误解,以为无非就是一些青春美少女,在舞台上、在茶台边,表演一下泡茶而已。也有一些人对茶、茶艺、茶道、乃至茶文化十分有兴趣,却没有渠道和老师来了解学习和加以指导,这是对茶文化的了解渴求。

事实上,在生活水平已经得以很大提高的百姓中,有的想在刚装修的家中布置一个幽静雅致的茶室;有的想在自己的书房放置一张品茗休闲的茶席;有的想在自己的办公室里,只放一只飘逸杯或随手泡,就能享受片刻的心绪放飞;甚至,即便没有那么多空间和时间,也想了解与熟悉中国几千年流传下来的传统文化,这又是一种对茶文化探求的渴望。

还有一大群人,本就是时常把盏品韵的行家里手,他们更多的是对茶之本性、茶之历史渊源、茶之用水、茶之用器、茶之用席、茶之活动、茶之跨界合作、茶之经济影响、茶之产业发展、茶之背后所藏故事、茶之所承载的一切……这更是一种对茶文化深层面的渴望。

……

我想,我、你、他,以及我们、你们、他们,都有一份茶之渴望!

但愿,这份茶之渴望也能如现在的季节,芃芃然有朝气,熹熹然有希望,晕染成茶界的另一片春色!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茶还可以这样吃之食茶篇》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