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文化。

宜兴的独特材质——紫砂,造就了我们广大的能工佳匠,造就了宜兴这个陶都名片。他们创造的宝贵财富和一件件留存于世的精美工艺品,就是工艺的证明、品质的证明。所以说——紫砂是一种特质、紫砂是一门工艺、紫砂是一种品质、紫砂是一门道德!

传统的经典紫砂器,人们最喜欢的莫过于石瓢壶,而石瓢一般分为两类,一为子冶石瓢,二为景舟石瓢,因为石瓢的实用非常的强大,直流嘴,它的出水很少有其他壶型能够匹敌。

子冶石瓢,因其壶身比较高,所以它的壶口收的比较紧,很多壶友会反应说子冶的壶口小,清理茶叶或者是投茶非常的不方便。

而景舟石瓢,它壶身比较矮,所以壶口比较宽大,非常便于投茶和清理。但大家发现了,它的壶钮,不像子冶石瓢那么好拿,景舟石瓢的壶钮是牛鼻钮,比较矮,非常的不好拿捏。如果把壶钮做高,拿起来方便了,但造型会变得很突兀,非常的不好看,会显得很笨重。

我们来看下顾景舟原型的景舟石瓢,因为其容量比较大,足有500多CC,壶钮大了,非常的好拿捏,但我们平常使用紫砂壶,总不见得拿那么大的容量来泡茶吧。WwW.Cy260.coM

一般两三百容量的比较常用,景舟石瓢虽然壶钮比较小,但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景舟石瓢的壶盖比子冶的大,拿壶盖,可以直接握住边缘的盖边提起来,因为盖边宽出来一部分,这个拿捏非常的顺手。

小编推荐

紫砂大师顾景舟


顾景舟(1915-1996)原名景洲,早年别称瘦萍、武陵逸人、壶叟,宜兴川埠上袁村人。顾景舟出生于紫砂世家,18岁随祖母邵氏制壶。20世纪30年代到上海仿制历代名作,临摹时大彬、陈鸣远、邵大亨之作。

顾景舟做壶60余年,心摹手追明代、清代、民国诸名家,有过之而无不及,每器必精心构撰,出手皆成华章,形成了雄健而严谨、流畅而规矩、古朴而典雅、工精而秀丽的艺术风格,被誉为壶艺泰斗、一代宗师。他视紫砂为生命,承前启后,融古铸今,一改清初以来紫砂壶纤细繁琐、堆砌繁华之气,追求壶体线条的流畅舒展,权衡比例的协调秀美,注重造型的简朴大方,在20世纪40年代就有“寸壶竟有斗米贵”的声誉。

1988年4月,顾景舟被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顾景舟不仅壶艺精湛,几十年如一日读书学习,博闻强识,有深厚的学养,且知古鉴今,著书立说,编著并出版《宜兴紫砂珍赏》一书,发表数十篇学术文章。

顾景舟以其广博的学识,高超的技艺,在大陆、台湾、香港、日本、韩国等地区和国家的工艺美术界享有极高的声誉;他培育了一批又一批出色的紫砂技艺人才,其中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徐汉棠,中国陶瓷大师周桂珍、李昌鸿、张红华、潘持平等人,可谓桃李满紫园。

2009年11月23号《十一头提梁壶》拍得313万;2010年05月16日,顾景舟制吴湖帆做书画的《相明石瓢壶》拍得1232万;2010-06-04《矮僧帽壶》拍得313万;2010年8月2日甚至一对紫砂杯就拍到了20万的高价。顾景舟为名副其实的壶艺泰斗,身价最高的紫砂艺术大师。

掇只这把壶,为何会被顾景舟如此推崇!


宜兴的独特材质——紫砂,造就了我们广大的能工佳匠,造就了宜兴这个陶都名片。他们创造的宝贵财富和一件件留存于世的精美工艺品,就是工艺的证明、品质的证明。所以说——紫砂是一种特质、紫砂是一门工艺、紫砂是一种品质、紫砂是一门道德!

掇只壶,看起来简单,制作起来,难度却是极大的,越简单的壶型,越是包罗万象,也越能评判工的好坏。

《宜兴县志》中记载的这把千金之壶是一件被称为“掇只”的紫砂壶,“掇只”是紫砂壶造型中特有的一种壶型,造型像是把许多球状和半球状堆积到一起,由于掇在汉语里有连缀堆叠的意思,因此,这种造型的壶被称为掇只壶。《宜兴县志》中记载的掇只壶之所以价值连城,一个重要原因是它出自宜兴制壶大师邵大亨之手。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顾景舟在《宜兴紫砂壶艺概要》中云:“经我数十年的揣摹,觉得他(邵大亨)的各式传器,堪称集砂艺大成,刷一代纤巧糜繁之风。从他选泥的精练,造型上审美之奥邃,创作形式上的完美,技艺的高超,博得一时传颂,盛誉之高,大有‘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之慨。”

“大亨掇只壶”,壶身长近一尺,高过六寸,壶色浑厚深沉,莹润如玉,造型古朴端庄,稳重,气度不凡,充分体现了邵大亨精妙绝伦的壶艺技术。清朝高熙《茗壶说》云:“邵大亨所长,非一式而雅,善仿古,力追古人,有过之无不及也。其掇壶,肩项及腹,骨肉亭匀,雅俗共赏,无飨者之讥,识者谓后来居上焉。注权胥出自然,若生成者,截长注尤古峭。口盖直而紧,虽倾侧无落帽忧。口内厚而狭,以防其缺,气眼外小内锥,如喇叭形,故无窒塞不通之弊。”

此壶四海壶具博物馆收藏近35年,被海内外紫砂界以及紫砂泰斗顾景舟一致推崇经典中的经典,光器之祖,“壶中之王”。

精品石瓢有何特点?


宜兴的独特材质——紫砂,造就了我们广大的能工佳匠,造就了宜兴这个陶都名片。他们创造的宝贵财富和一件件留存于世的精美工艺品,就是工艺的证明、品质的证明。所以说——紫砂是一种特质、紫砂是一门工艺、紫砂是一种品质、紫砂是一门道德!

“石瓢”与“掇只”、“匏尊”、“仿鼓”等传统壶形,在紫砂行内称作“跌不破的形”。

徐汉棠曾就“汉棠石瓢”谈及精品“石瓢”壶的特点,他认为应“造型简练,古朴大方,端庄稳重,刚韧有劲,敦实调和”,显示出“神韵齐全,风度大气,实用大方”。

从壶体看,须刚中寓柔

两条抛物线结合,构成“石瓢”壶体:一条从口到身与底的转折处,一条从底中心到底与身的转折处。两条抛物线要运用得当,结合恰当,感觉刚中有柔。

从壶盖看,须和顺有劲

“高石瓢”壶盖粗看平展,细看中高周低,中点和边沿的高程应有1毫米差距。盖板线要圆整有颈、丰润挺秀、厚薄适度,下边与口结合严密,上边与盖面交接和顺。

从壶钮看,须缓转匀称

盖上的钮为拱桥形,高矮、跨度要符合比例,变化丰富。桥中央最狭,慢慢向两面坡状下延至盖面,与盖的结合处要形成三分之二椭圆形,交接若明若暗。拱洞也是三分之二个椭圆,与盖面结合缓转匀称,与桥体形成呼应。桥的两坡对称。

从壶流看,须比例恰当

壶流为直筒暗接,续出自然。长短、粗细恰当,不可相差丝毫。嘴端1厘米左右是直形,直形以下渐粗并漫延入壶身,似从壶身生出。流的角度要恰到好处,面要平整,内孔要圆,内径是出水口最小,越往里越大,出水劲冲,不涎水。

从壶把看,须自然流畅

壶把与壶流对称,壶把内外都是和顺流畅的三角形线条,把与壶身续出自然。把的横断面外圆内平似圆头三角形,使用舒适。

从壶底看,须匀称统一

壶底部围棋足与底面结合清晰利落,布局呈等边三角形,间距匀称,轴线不偏,整体统一。

细品紫砂壶之石瓢


紫砂壶发展已经百年历史,历史遗留下很多经典的器型,如石瓢,仿古,西施等等,不同的器型,有着不一样的魅力。其中以石瓢最受业内人士关注。

石瓢以骨肉亭匀者为美,崇骨力、厌肥肿;慕简洁,恶重饰。除整体形制有几点平行之要求外,其流、盖、身筒、钮、把亦是自得章法——

流:

流嘴面应当平而挺。从嘴面到流体的边缘线的角度要清晰明朗,干净利落,如有楞角、菱角的处理皆为面貌萎靡之下策,不可取也。

由嘴平面到流的暗接根部之前端三分之一处应成直线,如此则能显秀,随后应渐渐舒展放开,与壶身的连接,其意非流接壶,其势应由壶身引出相接,若树之新枝,浑然天生。

盖:

整体要求盖面平而挺。最忌中间显隆起状。盖之关键还在于盖面到盖沿的线条过度,必须呈自上而下之缓缓走势,如此则能显出一个压字。

身筒:

身筒外观整体形制为一几何三角形(亦有人字称谓者),此形由上而下,即口沿至下部之过渡尤其关键。自口沿到下部的三分之二处为直线,忌太鼓、虚肥,愈挺愈佳,此为石瓢之骨力所在,应显硬骨凌宵之意。底部到壶墙的线条应为,自底部中心往外走势,线条上抛走成有上托之感,宛若平掌曲指,尽显壶之托力,此曲折处系石瓢含肉所在。万物阴阳需调和,无肉则虚亏,有肉则含力。若如此,壶身上下,则圆直相接,流畅和谐。加上盖往下之压力,二力相遇自然也就产生了张力,如此壶遂饱含气度。

钮:

钮,(依壶型不同也有称的子的)壶之制高点,力巧能拨千斤,有定神之功。正面平视看壶,在立面上除了透视原因,盖与壶底呈弧线之外,钮才是正直意义上的曲线,在一个又一个三角形的力度组合中,起到了整体线条过渡连接与调和的作用。钮孔勿高,高则显得突兀。钮之两端要求若隐若现,给人以遐想。若干要素处理得当,则刚柔互济,壶自有神。

把:

与流同理,把之衔接及整体形态以壶身为基础,根据壶身的体形,确定壶把的硬和软,关键地方就是把的三角处理。把应依身筒而生,非强接于壶,不欠不赘,不张扬、不委顿,且流把呼应,如此壶便现筋。

石瓢之款式非一致,各种款式又各有讲究,虽绿肥红瘦,但大的要领不出辙。曼生曾于彭年之壶上刻“不肥而坚,是以永年”,余以为是石瓢壶永远之精髓所在。如上所述,一把壶若有了生机、有了气,有了神,有了筋骨,骨肉亭匀自是不言自显了!而一把壶的外在形制之美,又总能熨贴我们心灵深处的某种怀想。

可谓人生得一石瓢好壶足矣!

石瓢紫砂壶之前世今生


石瓢壶的传统说法是陈曼生设计的,但从文献来说,现有传世的文献都没有“石瓢壶”的记载。

其文献有

一.1813年农历四月二十日,朱石梅摹仿,郭频迦题签的《茗壶二十品》,记载了陈曼生设计的二十款壶,其中有“石銚壶”、“匏瓜壶”、“葫芦壶”,却没有“石瓢壶”。(见《紫砂壶全书》129页)

二.1909年版《虚斋名画录》,摹印了庞元济(1864——1947)收藏的八件曼生壶式,有一款和“瓢”壶相像的壶。

三.1937年版《阳羡砂壶图考》刊发了八件曼生壶式,没有“石瓢壶”(见《紫砂壶全书》135页)

四.1988年台湾潘燕九先生著《诗书画印带茶香别册·刀书茶趣》载有《十八学士图》,也没有“石瓢壶”。(见《紫砂壶全书》120页)

五.《紫砂春秋》刊登了上海学者郭若愚先生所考证的曼生十八式,依然没有“石瓢壶”。(见《紫砂壶全书》120页)

从实物看

从现有实物看,与石瓢壶有点关联的紫砂实物,有五件:

一石铫壶,杨彭年制,陈曼生铭,壶铭:“铫之制,抟之工;自我作,非周穜。”从文献看,郭若愚与朱石梅都把“石銚壶”列为第一壶式。

二.石銚提梁壶,杨彭年制,陈曼生铭,铭文“煮白石,泛绿云,一瓢细酌邀桐君。”壶为上海唐云先生收藏。和此壶铭文一样的还有收藏于上海博物馆的提梁瓢壶。(见《中国紫砂茗壶珍赏》87页)一壶铭用于两款壶名不同的壶,说明两壶都与“石”和“瓢”有关,是“石瓢壶”内在意蕴的心声。

三.半瓢壶,杨彭年制,铭文:“曼公督造茗壶第四千六百十四。为庠泉清玩。”此壶收藏于上海博物馆。(见《中国紫砂茗壶珍赏》89页)

四.瓢壶,杨彭年制,陈曼生铭。铭文“不肥而坚,是以永年。曼公作瓢壶詺。”它很像《虚斋名画录》中的一品,却不在任何文献记载之中,但人们都把它作为陈曼生创作石瓢壶的实物。

五.石瓢壶,杨彭年制,瞿子冶书画、陶刻。铭文:“冬心先生,余藏其画竹研,研背有竹一枝,即取其意。板桥有此,一纵一横,颇有逸情。子冶藏板桥画,盖仿梅花盦者,仿梅道人子冶。”壶把下印“彭年”,壶盖铭“宜园”,壶底印“吉壶”。现收藏于上海博物馆。(见《中国紫砂茗壶珍赏》89页)

从文献,从实物看,石瓢壶都是从“石銚壶”、“半瓢壶”、“瓢壶”、“石瓢壶”一步一步演化而来,而“石銚壶”是从宋代周穜送苏东坡“石銚壶”,东坡为之作歌,后到清初,周送苏的“石铫壶”为诗人、书画家尤荫收藏。于是有了陈曼生“铫之制,抟之工;自我作,非周穜”的故事,并由此慢慢演化为“石瓢壶”。为此,我曾做考证“石瓢壶伴着东坡诗风来”,因之,第一款名实相合的石瓢壶是杨彭年与瞿子冶合作的“子冶石瓢”。

陈曼生从苏东坡、尤荫的故事得到灵感,设计过“石銚壶式”、“瓢壶式”、“匏瓜壶”等,瞿子冶和杨彭年创作了“石瓢壶”。在陈曼生与瞿子冶之间,杨彭年经历了从“石銚壶”、“瓢壶”到“石瓢壶”的全过程,因之可以说随着陈曼生、瞿子冶的直接参与,石瓢壶在艺人杨彭年手中从草创到完成,壶名从小名(石銚壶)到大名(半瓢壶、瓢壶)再到学名(石瓢壶),成为“文人与艺人牵手”的结晶。

作为一个佐证,到了清代同治、光绪年间活跃的“玉成窑”,有三枚“三叉石銚壶”传世之作,还有五则壶铭与苏东坡、周穜及其尤荫的石銚壶相关。其一,何心舟、王东石合作的提梁壶,其壶铭“石铫尤水邨画东坡石铫图丈一藏计澹石处,仿其意,以作茗器,愧不能似。东石”尤水邨,是收藏东坡石銚壶的画家尤荫(1732——1812)。其二,何心舟制壶,梅调鼎作铭“量力学东坡,学得东坡小。一样铫煎活水茶,吃吃无人晓。到底学坡难,且学周穜好。若有人兮似长公,我亦千年了。赧翁”其三,光绪五年落款“石銚,己卯八月,赧翁”的壶,光绪五年是1879年。其四,梅调鼎还有三则壶铭说及坡仙、周穜的往事。一是“羡煞周石铫,种底赠东坡,老雅人谁造,千载犹完好。自入天家,遗制从图考;匠心巧砖,沙瓮草不坏,前贤妙。赧翁题,山农学制。”二是“东坡石铫阳羡陶,一瓯睡足日正高,优孟岂不孙叔敖。赧翁题,山农刻。”三是“原物已归天上,遗风尚在人间,漫道区区茶具,令人忆煞坡仙。赧翁题,山农制。”三铭文均从苏轼《石铫诗》化出。

陈曼生于1822年去世,瞿子冶于1849年西行,活跃于1862年同治年之后的《玉成窑》梅调鼎等诸位大家,制作的和陈曼生形制相似的“三叉提梁壶”,依然称其为“石銚壶”,其中有赧翁署名的“己卯年八月”即1879年的“石銚”壶。此时“子冶石瓢”已闻名遐迩了。

由此我们可以说,石瓢壶的经典之作,一是“子冶石瓢”壶,二是“景舟石瓢壶”,其他丰富多彩的石瓢壶都是在这两款壶基础演变的。有人曾以书法作比,说“子冶石瓢”瘦劲挺拔,似中宫收紧、法度森严的柳体,而“景舟石瓢”则是大气磅礴、中正丰腴的颜书了。此比很值得玩味。

瞿子冶是1849年去世的,“景舟石瓢壶”是1948年制作的,两款壶至少相距一百年。今天多彩的石瓢壶则是近几十年的事了,时代变了,创新的脚步快了。

世间石瓢紫砂壶,你见过几种?


“石瓢”最早称为“石铫”,“铣”在《辞海》中释为“吊子,一种有柄、有流的小烹器”。“铫”从金属器皿变为陶器,最早见于北宋大学士苏轼《试院煎茶》诗:“且学公家作名钦,砖炉石铫行相随。”

“石瓢”最早称为“石铫”,“铣”在《辞海》中释为“吊子,一种有柄、有流的小烹器”。“铫”从金属器皿变为陶器,最早见于北宋大学士苏轼《试院煎茶》诗:“且学公家作名钦,砖炉石铫行相随。”

苏东坡把“金属铫”改为“石铫”,这与当时的茶道有着密切的关系。苏东坡贬官到宜兴蜀山教书,发现当地的紫色砂罐煮茶比铜、铁器皿味道好,于是就地取材模仿金属吊子设计了一把既有“流”(壶嘴),又有“梁”(壶提)的砂陶之“铫”用来煮茶,这“铫”也即后人所称的“东坡提梁壶”,这可谓是最早的紫砂“石铫壶”。

有文人元素注入的“石瓢壶”,注定在以后的发展中书写着不寻常的发展历史。从清代陈曼生创制石瓢壶开始,历代制作石瓢壶的名家非常多,包括瞿子冶、顾景舟、徐汉棠等;由于不同的壶艺师对石瓢壶的理解不一、审美观念也有不同,所以历代留存的石瓢壶风格各异。目前市场上常见的石瓢壶,主要包括高石瓢、矮石瓢(汉棠石瓢)、瘦瓢(子冶石瓢)和满瓢(景舟石瓢)四种。

石瓢壶的起源,还得从一个故事说起:据传,陈曼生在做官之余,经常微服简从,漫游于市井中,偶而或淘选古物,加以收藏。一日,忽然见到一个乞丐,行乞于街角,前置一石器。曼生观看其器许久,未曾得见。于是近前捧起细细的看,只见这件器形状独特,似瓜非瓜,虽显陈旧,却难掩其典雅古朴的面貌。观看它的底端,竟有“元人邵氏定制瓢器”字样,曼生不禁大喜过望,立马取出纹银二两购买下来。

曼生得了这件东西如获至宝,匆匆回到家里清洗干净,再细一看果然乃一元代石瓢也。曼生乃紫砂玩家,依这个造型制壶的心情油然而生。于是以石器为原形绘壶再加上壶盖、壶嘴以配之,经过易稿数百次,终成壶式,起名曰“石瓢”。

后来历代壶艺师制出的石瓢壶,或是极力模仿曼生原作、或是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以改造设计,于是便出现了高、矮、瘦、满等各种造型的石瓢壶。

1、高石瓢造型解析

高石瓢造型简练,古朴大方,端庄稳重,刚中有劲,敦实调和。壶的体形是以两条抛物线结合而成,一条是从口到底的转角处,一条是底中心至底的转角处。盖上的桥梁的(钮)是最关键之处,高矮跨度都要有符合比例的形,变化较大,壶嘴称为直筒暗嘴。

壶底部三足称围棋足,形如围棋子。足与底面结合清晰利落,显示出一把壶的神韵齐全,风度大气,实用大。

2、瘦瓢(子冶石瓢)造型解析

子冶石瓢壶身是较为明确硬朗的三角形形体,底部和腹部线条比较平滑,壶口较小,比较秀气,亭亭玉立;壶把的安装,把形是较为明确的三角形,非常有力度且比较张扬。壶底比较平坦,但不能内凹,圆形三足是暗接的,过度要和顺流畅。壶盖比较厚实,钮为弯管形,与盖的交接处是暗接。子冶石瓢被称为是三角形,在紫砂壶造型应用中最完美的体现。

3、满瓢(景舟石瓢)造型解析

景舟石瓢壶身线条比较饱满,底部和腹部是小弧面,连成较为圆滑的圆锥体,壶口较大,降低了总体重心,产生一种横向感觉。壶把的三角形比较弱化,相对粗大一点,但也不失力度。

壶底有一定的弧度,三足称围棋足,形如围棋子,足与底面结合是明接的,清晰利落。壶盖较薄,盖边圆润,钮为散开的三角形大钮,更具圆弧感,与盖的交接处要似明似暗,看得清但不明显。景舟石瓢造型简练、古朴大方、端庄稳重、刚劲有力、敦实调和。

4、矮石瓢(汉棠石瓢)造型解析

汉棠石瓢继承了顾景舟大师石瓢壶刚劲、挺直的等腰三角形骨架,且更加强调每个点上都有力度,犹如弯曲的钢丝或弯弓之状。

在此基础上又加了几分浑厚,添了几分丰满,使之有骨有肉,温润可爱。线型上则采用直线与弧线的连接方法。壶身口沿下延基本为直线,再往下则与壶体弧线相连。壶嘴前段接近直线,后段则是一段反弧线相连。这样的处理使得壶嘴更有力度感。前段虽为直线,由于错觉效果看上去会有一点外扩,正好与传统石瓢壶嘴外翻成喇叭形之意吻合,只是幅度有所减小。

总结石瓢壶共同特点:

壶身呈梯形,曲线柔和流畅,造型浑厚朴拙;钉足呈三角鼎立状支撑,给人以轻灵而稳重之感。壶嘴简洁见力度、壶把多呈倒三角势,与壶身之型互补,形成和谐的美学效果;平压盖及桥钮干净利索、比例恰当,充分体现出秀巧精工为上的特点。

高石瓢高挑挺拔、矮石瓢稳重典雅、瘦瓢精巧干炼、满瓢圆润饱满,四种石瓢既有不同又和谐统一,充分满足不同爱好者需求。石瓢壶之所以能够成为最受欢迎的紫砂款式之一,也正是来自于其本身的简约大气、实用便捷、博大包容。

为什么你的紫砂壶会出水不好?


很多壶友在买壶前都会询问一下,这壶出水好不好。对于爱壶之人来说,实用性自然是很重要的,在倒茶时出水不好,是很影响心情的。

那么,紫砂壶出水不好,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今天就简单与大家聊一聊。

紫砂壶的出水其实有很多的因素,我们主要讲关键的两个点,壶型、做工与壶孔、茶叶。

因为壶型与做工,壶孔与茶叶都是二者相关的,所以放在一起讲。

我们先说壶型,有些壶型的先天限制,注定出水不会太好,如三弯流和流根部的位置太高的壶型。(注:并不是绝对)

但像石瓢这类的炮管直流,一般来说根本不用试出水,一定是非常顺畅的。

同时如果是做工有问题,壶流内没有清理干净,或是流壁太厚,内部通道很细,这时候出水也不会好。

如果壶盖很严密但其壶钮上的进气孔太细,负压的原理也会造成出水不畅。

那么是不是一定三弯流的出水就不会好呢?

当然也不是,这就是下面说道的壶孔和茶叶的问题。

独孔、网孔、球孔都是为了出水顺畅,一些高三弯流的壶一般都会装球孔,能保证充足的水流面积,使出水更好。

同时其也与泡什么茶叶有关,一般来说,球孔壶适合喝铁观音,叶大梗少,不易堵塞;网孔适合普洱黑茶类带梗的发酵茶。

选对了配型,出水自然就不是问题了。

所以想紫砂壶出水要好,特别注重实用的壶友们,在挑选紫砂壶时,建议选择直流这类的,而且,最好是选用网孔或者球孔的,独孔较之更易堵。(文章来源:紫砂文化馆;

为什么方壶比圆壶要贵?


紫砂壶方器中,以四方形器为最多,多见的四方形器有方斗壶、升方壶、高方壶、扁方壶。

此种类型,虽为方器,亦有变化,但每条边线均为直线,面为平面。这是方壶的最基本造型。

四方形器中,四边为曲线或阴或阳之变化,形体对称,构成了四方壶的另一种变化。方器紫砂壶由于形状的特殊,制造工艺也非常特殊。

做壶的匠人们有一句行话叫做“一方抵三圆”,同一个老师做的壶,即使是同种泥料,方器也总比圆器贵一些。

但匠人们又常说:“宁做十圆,不做一方。”明明方器比圆器贵,那为什么不愿意做方器呢?我想,大概是因为,方器实在是比圆器要难做。

方形紫砂壶工艺性对来说更难

方形紫砂壶在工艺上比圆形紫砂壶更难把握,特别是纯手工壶,构思要合理,比例要得当,线条要流畅,非常考验创作者的功力,制作一把方形紫砂壶费时费力,方形紫砂壶不在乎有多少个面,更在乎层次感和立体空间感。

方形紫砂壶对泥料要求比较严格

通常以“底槽青”泥料制作,烧成后让砂粒在壶身上似隐似现,反而让人感到老而不枯、新而不嫩、粗而不润、娇而不艳的混沌感觉。这就是方货区别于一般其它种类紫砂壶的工艺特色。

方形紫砂壶观赏价值更高

方形紫砂壶要求比例准确、口盖紧密平整、块面挺括、线条利落、气势挺拔、力度到位,其工艺水平毫不逊色于其它造型。因其难度较高,所以生产数量相对较少,观赏和收藏机制更高。

紫砂方壶泡茶有什么讲究

方壶制做工序复杂,片与片相接时较为困难,成品率也较低,其最关键之处,在于泥料要练得极为匀称。

由于方壶所具有的内部角度,使茶叶不易滚动,水流极易被阻塞;但方器的外观造型更为新颖,引人注目。用方壶来泡普洱熟茶,能使普洱的陈味尽出。

为什么壶一定要干净?


养壶一定要干净,不仅仅是为了好看。

一把好壶如果跟对了主人,日渐泡养,就一定会有盈润包浆,仿佛如玉一般。但一把好壶,如果遇上了一个“邋遢”的主人,那它也会变得“邋遢”,失去魅力。

那么怎样的一把壶才能算得上干净呢?至少需要做到以下两点。

不留茶垢

科学研究表明,茶垢主体构造是茶叶与泡茶水中的钙盐、镁盐之类沉积附着在茶具表面。再加上茶叶中的呈色物质参杂其间,形成我们平日所见到的茶垢的颜色。

我国民间流传着:“喝茶不洗杯,阎王把命催”的俗话,这句话着实是危言耸听,过于吓唬人了。

诚然,茶垢中确实含有茶多酚与金属元素形成钙、镁等化合物。但是否含有重金属化合物,则取决于茶叶的质量和泡茶用水的水质。

只要饮用来源正规的茶叶与水,则可不必对茶垢中的重金属过于担心。

真正让茶垢变得有危害的是其中滋生的霉菌。近年来,霉菌与霉菌毒素对食品的污染日益引起重视。

研究表明,霉菌对人体健康会造成的危害极大,主要表现为慢性中毒、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

霉菌喜潮湿,茶垢正是霉菌的温床。所以说如果每天用结了茶垢的器皿茶喝,对健康绝对不利!不止是紫砂,其它的喝水用具也是一样!需要清洗干净!

为了自己的健康,建议您一定要定期清理、去除紫砂壶的茶垢。

小贴士:去除紫砂壶茶垢的方法

用小苏打或者食用盐蘸洗,切不可使用化学清洁剂。也不可用醋、鸡蛋壳等,因为紫砂壶会吸附味道。

没有异味

新买来的壶只要没有打蜡或者添加过量的氧化物,是没有特殊的味道的。紫砂壶会有异味,往往是在使用或者保存的过程中沾染的。

紫砂独特的多气孔结构,特别适合用来泡茶,也特别容易沾染异味。

放的离厨房近了可能会有油烟味,放的地方潮湿了可能会有霉味,不小心沾到化学洗剂了也会有味……

要想紫砂没有异味,使用时一定要注意手部清洁(比如不可涂抹护手霜),存放时一定要放在通风透气的地方。

小贴士:去除紫砂壶异味的方法

先将壶内注满开水,稍晃数下倾出,待稍稍降温后之后没入凉水中(防止惊裂),反复多次,就可以去除异味。(来源:紫砂文化馆,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景舟石瓢的壶钮,为什么不好拿?》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具资讯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具资讯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