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文化。

3月26日讯:赵朴初先生一生爱茶,且常以茶禅入诗,深得茶中真趣。

以茶寓佛理。朴老的许多茶诗,常借茶寓佛理。如他有一首著名的茶禅诗:“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诗化用唐代卢仝的“七碗茶”诗意,引用唐代高僧从谂禅师“吃茶去”的禅林法语,自然贴切,生动活泼;空灵洒脱,饱含禅机;体现茶禅一味的佳作,为世人所广为传诵。

朴老常以茶会友,以茶悟道。安上法师送碧螺春给朴老,朴老吟诗:“好参微旨赵州茶,清味领禅家。”讲的是茶禅一味。一次,他请剧作家曹禺一同喝茶,说:“清心须清腹。我最喜爱的是早上起来,泡上一杯好茶。”曹禺问朴老:“你喝茶,可有禅意?”赵朴初说:“但以喜心喝茶,就有禅意。”此言颇得禅茶三昧!

1983年,朴老赴日本访问,恰逢高僧大西良庆108岁生日,朴老作汉俳多首为之贺寿,首首不离茶。其中一首曰:“惠我以汤盘,历历孤明一字禅。将心与汝安。”主人赠以茶盘,诗人贺以茶诗。茶话欣同,如坐春风。朴老的这次访问,在中日茶文化交流史上,又增添了一段友谊佳话。1991年,“中日茶文化交流800周年纪念”,朴老又欣然题诗一首:“阅尽几多兴废,七碗风流未坠。悠悠八百年来,同证茶禅一味。”

以茶养生。朴老平生不喝酒,不抽烟,唯一的嗜好是喜欢喝茶,自称“茶篓子”。早年,他曾吟诗“冷意初凝借茗浇”,表示了用喝茶驱寒的心情。即便在病中,他也饮茶,所谓“舌存堪味茗”。晚年更是“茶香朝夕药香俱”。朴老还曾写了一首通俗诗《老人何所好》,内中有这样几句:“老人何所好?陈醋与新茶。陈醋助饱食,百忧驱海涯。新茶烫心胸,文思发奇葩。”言自家心声,得茶中真趣。

茶,是朴老一生的钟爱;茶更是他传播中华文化,抒发爱国情怀的载体。“茶经昔读今茶史,欲唤天涯认故乡。”朴老的一生,犹如一杯清香四溢的清茶,香播四方,风流永存!

延伸阅读

茶诗:联句诗


联句是旧时作诗的一种方式,几个人共作一首诗,但需意思联贯,相连成章。在唐代茶诗中,有一首题为《五言月夜啜茶联句》,是由六位作者共同作成的。他们是:颜真卿,着名书画家,京兆万年(陕西西安)人,官居吏部尚书,封为鲁国公,人称“颜鲁公”;陆士修,嘉兴(今属浙江省)县尉;张荐,深州陆泽(今河北深县)人,工文辞,任吏官修撰;李萼,赵人,官居庐州刺史;崔万,生平不详;昼,即僧皎然。诗曰:

泛花邀坐客,代饮引情言(士修)。

醒酒宜华席,留僧想独园(荐),

不须攀月桂,何假树庭萱(萼)。

御史秋风劲,尚书北斗尊(崔万)。

流华净肌骨,疏瀹涤心原(真卿)。

不似春醪醉,何辞绿菽繁(昼)。

素瓷传静夜,芳气满闲轩(士修)。

这首啜茶联句,由六人共作,其中陆士修作首尾两句,这样总共七句。作者为了别出心裁,用了许多与啜茶有关的代名词。如陆士修用“代饮”比喻以饮茶代饮酒;张荐用的“华宴”借指茶宴;颜真卿用“流华”借指饮茶。因为诗中说的是月夜啜茶,所以还用了“月桂”这个词。用联句来咏茶,这在茶诗中也是少见的。

茶诗:茶


《茶》

如果我是一杯无味的白开水,

你是一缕碧翠的茶丝,

那么,从你进入我滚烫身体的那一刻,

你就彻底地改变了我的世界。

我惊奇地发现,

我的生命开始有了色彩,

越来越深,越来越深。

那是一种梦幻般的色彩!

你,轻轻地,缓缓地在舒展,

我,柔柔地,紧紧地将你围绕。

我听见,你在歌唱,

我看见,你在舞蹈;

那歌声,像是从天使喉咙里发出的天籁,

那舞姿,就像美丽的花儿在纵情地绽放,

啊,因为你,我的世界已经美轮美奂!

你不顾一切地在我身体里沉坠,

而我也依然默默地在你身边守护,环绕。

但渐渐,你露出了忧郁的神色。

你惊恐失去青春的容颜,

你害怕时间会磨消我的热情;

可你要知道,

我们早已相依相溶,永不分割。

终于啊,

你不再挣扎,不再彷徨,

而是恬恬地,静静地,

沉在了我的最深处。

哦,亲爱的,

我们的结局,

酿就的是一杯苦甜相溶而又芳香四溢的茶……

禅茶一味:茶月诗情 茶香月明家望诗


人越把自己弄得匆匆忙忙,读诗的闲适体验也就越少,更不要说做诗的雅兴了。前日,喜得同行周家望新上市的一本诗集《茶月诗情》,翻了又翻,读了再读,竟有诗情画意久违之感,顿觉光阴荏苒、俗物缠身消磨我辈几多雅趣。

古典诗词以典雅著称,而朴拙常在,唐宋两代遗留下多少令后人捧读不尽的诗篇。而家望兄的习作篇什,虽无意与古人比肩,却属得其精髓而咏叹,自铸伟辞以抒怀。集中,分“春、夏、秋、冬”四章,共二百余首,佳构连连,颇有可观。

师情浓浓,友情深深,皆是为人敦厚的诗人最沉醉的歌咏题材,句句从心底流溢而出,读之令人怦然心动。譬如《恩师赐茶试饮敬题》一诗,词句恭敬有加而情意蕴藉:“明前龙井出西湖,火焙青芽值万铢。借得富春江上水,绿烟香透紫砂壶。”一幅师徒同坐、款款啜茗的温情画面跃然纸上。而五言诗《早春寄友人之和田》则流露出诗人胸襟浩荡、囊括古今的风采:“浩荡天山雪,莲花绝顶开。长风几万里,乘兴踏诗来。左帅(左宗棠)曾挥剑,林公(林则徐)亦遣怀。和田春色好,弓月照轮台。”

苏轼的茶诗茶词


词萌于唐,而大兴于宋。宋代文学,词领风骚。宋代茶文学在茶诗、茶文之外,又有了茶词这样一个新品种。宋以后,元明清及现代,茶词创作不断,但佳作不多。

苏轼的《西江月》别开生面,对当时的名茶、名泉和斗茶作了生动形象的赞美:

龙焙今年绝品,谷帘自古珍泉。雪芽双井散神仙,苗裔来从北苑。

汤发云腴酽白,盏浮花乳轻圆,人间谁敢更争妍,斗取红窗粉面。

苏轼《行香子》:

绮席才终,欢意犹浓,酒阑时高兴无穷。

共夸君赐,初拆臣封。看分香饼,黄金缕,密云龙。

斗嬴一水,功敌千钟,觉凉生两腋清风。

暂留红袖,少却纱笼。放笙歌散,庭馆静,略从容。

酒席已终,但大家意兴阑珊,于是继续茶会,进行斗茶。有人拿出皇帝赐赏的北苑产密云龙茶来,金丝饰面。斗茶会中红袖,笙歌助兴,煞是热闹。但没有不散的宴席,终归人去馆静。

苏轼《水调歌头》描写建安茶的采摘、加工、点试、品饮和功效:

已过几番雨,前夜一声雷。旗枪争战建溪,春色占先魁。

先取枝头雀舌,带露和烟捣碎,结就紫云堆。轻动黄金碾,飞起绿尘埃。

老龙团,真凤髓,点将来。兔毫盏里,霎时滋味舌头回。

唤醒青州从事,战退睡魔百万,梦不到阳台。两腋清风起,我欲上蓬莱。

品茶得趣


旅游中,当人们跋山涉水到口渴汗流的时候,手头若有一罐茶饮料,开而啜之,顿令人浑身舒爽。如果家里来了不速之客,来者准备谈几句话急着要走,那么临时冲泡烫茶敬客,没有必要,而取易拉罐待之,既方便又礼貌。不过一般人公休假日,亲朋好友小叙,“晤言一室之内,放浪形骸之外”(《兰亭序》)互无戒心,牢骚全无顾忌,议论海阔天空。在这种情况下,人手一只易拉罐,未免太扫兴。俗话说:“手拿罐头,呒啥话头。”所以,传统的泡茶实在不可少,边品茶边聊夭,茶助文思,茶提诗兴。因此,自古以来,茶的瘾君子一般精行俭德。但是,有一个时期,朋友与运动并不并存,清茶小叙,也可能半句牢骚惹来一身祸水。现在这种品茶聊天的清福又回来了。二三其人,清茶相叙,谈笑一阵,口中无辫子,莫怕挨棍子,乘兴相会,坐久而散。这真是“尘心洗尽兴难尽”,笑口常开可延年。

在《岩栖幽事》中有这样一段话:“品茶,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七八人是名施茶。”所以,即使到茶馆“吃茶去”,也是二三人相约为佳。不过到茶馆吃茶也是有意义的。

何时开始有茶馆,这是无法确定的。古代民间卖茶水的事早有记载。当初在漫长的驿道旁,荒村野渡边,半路亭中,分径岭上,古人为了照顾旅客,设摊卖茶,放桌放凳供休息,这种茶寮在前几年公路不通的边远山区还能见到。他们烧开水的风炉是三眼长火弄,40度向上接连烟囱,每只灶眼上放一只“来烧罐”,客来一把柴火,半支烟功夫,水就沸腾了,原来这种“来烧罐”是用做砖瓦的陶土制造的,壶高20厘米左右,壶腰直径不过22厘米,腰以下渐小,底直径10厘米,底部有锥状“漏斗”突入壶腹,从而增大了受热面积,所以,水容易烧开。三把罐子交替受热,供应开水神速。在村镇集市的形成中,茶馆也应运而生,为农民销售产品有个落脚点。而在城市,茶馆进一步发展,馆内陈式也不断变化,从长条桌到八仙桌,从大堂到内设雅座。以清初北京馆为例,当初店堂内设长案,茶叶与开水分别计资,有自备茶壶和茶叶者,可只买开水。茶客以旗人为主,虽官至三四品者,亦携鸟笼入坐茗憩,与马夫走卒杂坐攀谈,而一般显要则不入茶馆。

据古文记载,江宁(今南京)乾隆未叶始有茶馆,从“日色亭午,座客常满,或人凭阑而观水,或促膝以品泉”的记述,这种茶馆是相当文雅的。而同治初年,上海的茶馆,有的可供鸦片,有的茶馆在“每日未申之时,妓女联袂而至”,可见相当混乱。旧社会,湖州城内有十多家茶馆茶楼,友会聊天的,谈论诗文的去处都有,而大多数茶馆是生意人交流信息的场所。解放后,茶馆一度是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普及科技知识,破除迷信的阵地。后来,茶馆一度衰落了,因为运动中无知己,人心隔肚皮,何必品茶聊天自掏晦气。改革开放后,茶馆又兴旺发达了,但是似乎只适应市侩们的需要,一般退休职工可望不可进,只好自备茶瓶,三三两两相叙公园边沿阶石,排排坐消磨个把小时,茶水虽凉,阳光温暖,要想说的话吐出为快,心中一乐,真是清福。

趣看中国的奉茶之道


我国历来就有“客来敬茶”一民俗。古代的齐世祖、陆纳等人曾提倡以茶代酒。唐朝刘贞亮赞美“茶有十德”,认为饮茶除了可健身外,还能“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唐宋时期,众多的文人雅士如白居易、李白、柳宗元、刘禹锡、皮日休、韦应物、温庭筠、陆游、欧阳修、苏东坡等,他们不仅酷爱饮茶,而且还在自己的佳作中歌颂和描写过茶叶。最基本的奉茶之道,就是客户来访马上奉茶。奉茶前应先请教客人的喜好,如有点心招待,应先将点心端出,再奉茶。

俗话说:酒满茶半。奉茶时应注意:茶不要太满,以八分满为宜。水温不宜太烫,以免客人不小心被烫伤。同时有两位以上的访客时,端出的茶色要均匀,并要配合茶盘端出,左手捧着茶盘底部右手扶着茶盘的边缘,如是点心放在客人的右前方,茶杯应摆在点心右边。上茶时应向在座的人说声“对不起”,再以右手端茶,从客人的右方奉上,面带微笑,眼睛注视对方并说:“这是您的茶,请慢用!”奉茶时应依职位的高低顺序先端给职位高的客人,再依职位高低端给自己公司的同仁。

以咖啡或红茶待客时,杯耳和茶匙的握柄要朝着客人的右边,此外要替每位客人准备一包砂糖和奶精,将其放在杯子旁(碟子上),方便客人自行取用。

趣看奉茶之道


我国历来就有“客来敬茶”的民俗。

古代的齐世祖、陆纳等人曾提倡以茶代酒。唐朝刘贞亮赞美“茶有十德”,认为饮茶除了可健身外,还能“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唐宋时期,众多的文人雅士如白居易、李白、柳宗元、刘禹锡、皮日休、韦应物、温庭筠、陆游、欧阳修、苏东坡等,他们不仅酷爱饮茶,而且还在自己的佳作中歌颂和描写过茶叶。

最基本的奉茶之道,就是客户来访时马上奉茶。奉茶前应先请教客人的喜好,如有点心招待,应先将点心端出,再奉茶。

俗话说:酒满茶半。奉茶时应注意:茶不要太满,以八分满为宜。水温不宜太烫,以免客人不小心被烫伤。同时有两位以上的访客时,端出的茶色要均匀,并要配合茶盘端出,左手捧着茶盘底部,右手扶着茶盘的边缘,将点心放在客人的右前方,将茶杯摆在点心右边。上茶时应向在座的人说声“对不起”,再以右手端茶,从客人的右方奉上,面带微笑,眼睛注视对方并说:“这是您的茶,请慢用!”

奉茶时应依职位的高低顺序先端给职位高的客人,再依职位高低端给自己公司的同仁。

以咖啡或红茶待客时,杯耳和茶匙的握柄要朝着客人的右边,此外要替每位客人准备一包砂糖和奶精,将其放在杯子旁(碟子上),方便客人自行取用。

“铁观音”的来源趣说


喝惯乌龙茶,我对其中的精品“铁观音”情有独钟。“铁观音”是我国乌龙茶的佼佼者,驰名海内外。它的发祥地在福建省安溪县西坪镇,这是世人公认,从无争议。我曾去过安溪多次,但从未涉足西坪。去年冬初,我在参加安溪县国际茶叶高峰会期间,专程走访西坪镇,探觅“铁观音”原产地胜迹。

西坪距离安溪县城不远,有着便捷的公路直通。进入西坪,山路逶迤,群岭拱抱,地势险峻,呈现出一种殊异的景观。我一路上放眼四望,一垄垄的茶园弯转交织,由近至远波漫延荡,环带形的茶树丛,从山脚到山巅梯次层叠,工整有序,锦绣般的大地旖旎秀丽铭茶案坊。虽然时序已是冬日,山岚雾霭依旧恋恋不舍地在无际的茶山中袅袅飘忽,树青叶绿勃勃生机。我心想,这样的山,这样的地,怎能不长出好茶叶呢!

专业生产安溪铁观音茶叶拥有1008亩生态茶园

安溪栽培乌龙茶已经有千年历史,“铁观音”从古至今较为一致的说法有三百多年,源自一株(也有说是两株)茶树苗。但是,这株母本茶树在哪里?一说在尧阳村,一说在松岩村。这次,我到西坪,相继去这两个村进行实地考察。两个村各自认定“铁观音”最早源出的所在,均位于山涧岩缝之中,高耸突兀之处,那确实是能生产出好茶的地方。两个村现在对这两个地方十分看重,进行精心整治,兴建纪念碑、亭,吸引游客,以示荣耀。但是,碑亭标志的茶树虽然也有相当年岁,粗壮的茎干外皮皱裂流露出饱经风霜,可惜已不是母本原株。

坚持“铁观音”源产在尧阳村的,主要依据这样一个故事:1736年,也就是清乾隆元年,尧阳南阳有位读书人王仕让,勤奋好学。一日,在书轩旁偶然发现一株生态奇异的茶树,爱不释手,遂移植在书轩圃内,精心培育,适时采摘精制。果然,制成的茶品非同一般,色香味俱佳。次年,王仕让进京,特意带上这一茗茶敬送礼部侍郎方苞。方苞转献内廷,乾隆皇帝饮品之后大加赞赏,“以其茶乌润结实,沉重似铁,味香形美,犹如观音”,于是赐名为“铁观音”。有说乾隆皇帝不仅赐名,还为之亲笔题词。尧阳村族姓谓王,又因王仕让的缘故,这一“铁观音”来源的说法,被称为“王说”。

坚持“铁观音”源产在松岩村的,主要依据另一则故事:1725年,也就是清雍正三年,松岩村松林头茶农魏荫,笃信观音菩萨,每日晨昏都要以清茶三杯敬奉。数十年如一日,其虔诚之心感动了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忽有一夜,观音菩萨赐梦,让他在蒙间见到一株葱郁温润的茶树。第二天清晨,魏荫遵循梦中指引,终于在打石坑石崖峭壁上找到一株异于他种的茶树。魏荫如获至宝,把它移植在家中的一口破铁鼎里,用心护育,亲自培土、莳草、浇水,采撷制作的茶叶,果然是上品。“奇为观音所赐,又茶紧结沉实似铁,故名曰‘铁观音’。”松岩村族姓谓魏,又因茶农魏荫培育制作,这一“铁观音”来源的说法,被称为“魏说”。

两则故事说来生动有趣。从这两则故事可以看出,“铁观音”来源于西坪无疑,但是具体母本原株在哪里,怎样得名的,双方各执一词,坚持己见。特别是因何叫“铁观音”,一“仕”一“农”,大相径庭。在考察中,我询问再三,查阅资料,着力求证,但是都找不到足于作为依据的历史文献。从故事本身分析,“魏说”过于虚幻,扑朔迷离,有浓厚的神话色彩,实难令人信以为真。“王说”也有诸多不一致的地方,茶树的发现,有说是王仕让在书轩旁发现的,有说是王仕让偕友游南山发现的;“铁观音”的命名,有说是方苞,有说是乾隆皇帝。王仕让一位乡村仕人,与大名鼎鼎的大学士方苞有何交情,乾隆皇帝是否喝过“铁观音”,是否题过词,都无从考证。看来,故事纯属一种民间传说,是尧阳王族与松岩魏族商品营销的谋略。这种谋略颇似现代社会市场竞争中,推介品牌所采取的手段。

七碗茶诗


《七碗茶诗》

(唐·卢仝)

日高丈五睡正浓,军将打门惊周公。口云谏议送书信,白绢斜封三道印。

开缄宛见谏议面,手阅月团三百片。闻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

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仁风暗结珠蓓蕾,先春抽出黄金芽。

摘鲜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至尊之余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

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

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山上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风雨。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堕在颠崖受辛苦。

便为谏议问苍生,到头还得苏息否?

这首诗即有道家羽化成仙的浪漫主义情调,又有儒家的治世精神。茶人即使在羽化成仙的意境里,也不忘为民请愿,想的是茶农的辛苦和国家的兴衰。当时贡茶使用量之大,让茶农与督茶都身感疲备,“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所以又有了许多正直的督茶为民请愿,在送去贡茶的同时,也送去了规劝皇帝的诗文,减少了贡茶的数量,也减轻了茶农的负担。这就是茶人精神的伟大之处。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赵朴初的禅诗茶趣》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