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y260.com - 茶叶文化】

中国古代文学最高成就代表者之一的苏东坡,从茶文化的故乡四川走出去后,当官、饮茶、作诗、作画一路流离,与其他宋代文人一到,把茶文化推向高峰。端午前,一场苏东坡以及他最爱的茶和竹有关的茶文化盛事,在他曾经流连过的苏坡桥宽庭举行。这是对一代文豪和饮者的纪念,也是对茶文化的传承。

苏轼

茶香四溢的人生

在中国文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茶文化在其中已经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无论是文人墨客,还是升斗小民,在生活中总是留下了形形色色有关茶的话题。纵观我国茶史,这个看似平常却又浓缩了历史精华的饮品衍生出了诸多意味深长的生活情趣,而中国文人与茶之间的故事更是数不胜数,苏轼则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苏轼爱茶众人皆知,在他的文学创作中与茶和品茗相关的作品也是数不胜数。特别是在仕途遭遇连续的打击后,苏轼必须在精神上找到一个支点支撑自己,他不同于李白可以抛开一切的外在影响去纵情山水,苏轼是一个忧国忧民的士大夫,所以茶成了与之相伴的好友。也成就了苏轼茶香四溢的传奇一生。而有关苏轼与茶的故事,也并非三言两语就能讲完……

爱酒不善饮爱茶更善品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首来自苏轼《水调歌头》中的名句,使得人们对苏轼留下了爱酒的印象。其实,苏轼爱酒却并不善饮,他曾作诗自嘲“吾少时望见酒杯而醉”。而对于茶则不一样,他连夜办公要喝茶:“簿书鞭扑昼填委,煮茗烧栗宜宵征”(《次韵僧潜见赠》);写词咏诗要喝茶:“皓色生瓯面,堪称雪见羞;东坡调诗腹,今夜睡应休”(《赠包静安先生茶二首》);睡前梦醒也要喝茶:“沐罢巾冠快晚凉,睡余齿颊带茶香”(《留别金山宝觉圆通二长老》,“春浓睡足午窗明,想见新茶如泼乳”(《越州张中舍寿乐堂》)。茶,已经成为苏轼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此外,苏轼品过的茶也可谓是数不胜数,他在《和钱安道寄惠建茶》中所云:“我官于南今几时,尝尽溪茶与山茗。”其中:“白云峰下两旗新,腻绿长鲜谷雨春”,是杭州的“白云茶”;“千金买断顾渚春,似与越人降日注”,是湖州的“顾渚紫笋茶”和绍兴的“日铸雪芽”;“未办报君青玉案,建溪新饼截云腴”中的“新饼”产自福建南平,“浮石已干霜后水,焦坑闲试雨前茶”中的“焦坑茶”产自粤赣边的大庚岭下……此外,还有四川涪州的月兔茶,江西分宁的双井茶,湖北兴国的桃花茶等等,不一而足。在品茶的种类上,苏轼可谓当之无愧的大家。

而对于爱茶之人来说,苏轼所作的《汲江煎茶》更是经典中的经典:“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这首诗生动地描述了苏轼为了饮一盏好茶,不惜在夜间摸着黑,踩着石头,临江取水的场景。当他取水完毕回到家中,一边生炉煎茶,一边坐听松涛。煎好之后,不顾空腹,忍不住海饮三碗,却又造成了失眠,只好坐听打更之声以盼天明。

对细节无比执著

苏轼对烹茶十分精到,有所谓“饮茶三绝”之说,即茶美、水美、壶美。茶美自不必说,苏轼坚持认为水也是泡出好茶的重要组成元素,他曾在《求焦千之惠山泉诗》中说道“精品厌凡泉”,其对烹茶细节的执著可见一斑。

在苏轼谪居宜兴蜀山讲学时,非常钟情金沙泉水,常遣童仆前往金沙寺挑水,童仆不堪每日往返劳顿的辛苦,悄悄在水桶里装上了普通的河水,但却被对水非常挑剔的苏轼所识破。后来,苏轼准备了两种不同颜色的桃符,分别交给童仆和寺僧,每次取水必须和寺僧交换桃符,如此童仆就无法偷懒了。此外,苏轼对烹茶煮水时的水温掌握十分讲究,不能有些许差池。他的经验是煮水以初沸时泛起如蟹眼鱼目状小气泡,发出似松涛之声时为适度,最能发新泉引茶香。煮沸过度则谓“老”,失去鲜馥。

苏轼不仅自己汲水、生火、煎茶,对于磨茶也很精通。他还曾设计一种提梁式茶壶,烹茶审味,怡然自得,题有“松风竹炉,提壶相呼”的诗句,后人将他设计的这种提梁壶称作东坡壶。

坐请坐请上坐茶敬茶敬香茶

长期的地方官和贬谪生活,使苏轼足迹遍及各地,从四川到浙江,从宋辽边境到岭南、海南,为他品尝各地的名茶提供了机会。在这当中,有关苏轼饮茶的趣事也是层出不穷,最令后人难忘的,莫过于他在莫干山中做出的那“坐请坐请上坐茶敬茶敬香茶”的千古绝对。

关于这个对子的故事版本相当多,但较为被认可且广为流传的版本是:当时任杭州通判的苏轼在一次外游中,路经莫干山,并来到一座庙中小憩。庙里主事的老道见他衣着简朴,相貌平常,对他相当的冷淡,只是应付地说了声“坐”,又对道童说了声“茶”。待苏东坡坐下交谈后,老道方觉得客人才学过人,来历不凡,又把东坡引至厢房中,客气地说道:“请坐”,并对道童说:“敬茶”。二人经过深入交谈,老道才知道来客是著名的大诗人苏轼,顿时肃然起敬,连忙作揖说道:“请上座”,把苏轼让进客厅,并吩咐道童:“敬香茶”。

苏轼在客厅休息片刻,就起身拜别老道,这时老道急忙请苏东坡为其留下墨宝留念,苏轼淡然一笑,挥笔写道:“坐请坐请上坐;茶敬茶敬香茶。”老道看罢,立刻觉得脸上火辣辣的,羞愧不已。从此以后,这个对子也被后人用来作为警示“势利眼”的典故,并广为流传。

深知茶性以茶治病

苏轼喝茶、爱茶,与他深知茶的功用密不可分,他曾在《仇池笔记》中的《论茶》一则中介绍,茶可除烦去腻,用茶漱口,能使牙齿坚密。而民间所传苏轼不仅用茶治好了文彦博的痢疾,更维护了大宋的体面。

相传有一年,北宋皇帝过生日,辽国派遣特使来祝贺,苏轼受皇命前往作陪。前宰相文彦博当时已至耄耋之年,作为宋朝的名臣,文彦博曾在宋辽战争中打退辽兵无数,成为辽国既敬又怕的人物。辽国特使提出要夜访文彦博,苏轼陪同其前往。当他们到了太师府,文彦博却面带难色地把苏东坡叫到一边,悄声说道:“近日老夫患了痢疾,一天要上十多趟厕所,只怕在饮宴中有失体统。”对此,苏轼则显得胸有成竹,镇定地说道:“潞公尽管以茶代酒,我带有太皇太后赏我的龙团,你放心到堂前陪客吧!”

摆开酒宴,免不了又是一番寒暄。辽国特使见文彦博面容清癯,须发皓然,不禁叹道“久仰潞公大名,百闻不如一见,潞公鹤发童颜,何异当年。”而文彦博则举起茶杯道:“岂敢、岂敢,特使过奖了,老朽年事已高,不胜酒力,今日只能以茶代酒,还望特使不要怪罪。”宾主一直畅饮至夜半方才尽欢而散。酒席上,文彦博始终端坐,没有上一次厕所,其礼仪完全维护了大宋朝廷的体面。

事后文彦博心中不解,感觉今夜的茶叶特别芳香,呷了几口,很是解乏爽神,三五杯下肚后,肠胃上的疾病似乎也开始有所好转,初始担心的痢疾,完全没有丝毫的影响。为此,文彦博特意拜访苏轼,问是怎么一回事。苏轼笑答道:“那日潞公所饮并非龙团,而是姜茶,一半蜀地的真茶和一半生姜细颗,用新汲水浓煎出来的。姜属热,能温肠胃,茶属凉,能去火解毒。这一凉一热,能调平阴阳,饮它无病则防病,有病则治病。家人用它,很是灵验,所以才请潞公一试。”文彦博听后,不断地点头感叹。

之后不久,在汴京的市井中,姜茶便广为流行起来。人们为了记住它的由来,特意给它取了个雅名,就叫“东坡茶”。

斗茶斗智茶墨结缘

在唐宋时期,文人雅士们以尚茶为荣,不仅嗜好品饮,而且参与采茶、制茶,于是斗茶之风兴起,人们聚集一堂斗茶品茗,讲究的还自备茶具、茶水,以利更好地发挥名茶的优异品质。这种“茗战”之乐,使得众多文人墨客为之趋之若鹜。范仲淹的《斗茶歌》曰:“北苑将期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

相传有一天,司马光约了十余人,同聚一堂斗茶。每个人都拿出了自己收藏的最好茶叶、最珍贵的茶具等赴会,先看茶样,再闻茶香,后尝茶味。经过一系列的比斗,苏轼和司马光所泡的白茶脱颖而出,但苏轼带来泡茶的是上雪水,水质好,茶味纯,因此比司马光的白茶更胜一筹。苏轼心中高兴,不免流露出得意之状。

司马光心中不服,便想出个难题压压苏轼的气焰,于是笑问苏轼:“茶欲白,墨欲墨;茶欲重,墨欲轻;茶欲新,墨欲陈。君何以同爱两物?”众人听了拍手叫绝,认为这题出得好,以为能把苏轼给难住。哪知苏轼胸有成竹,微笑着在室内踱了几步,从容不迫地欣然反问:“奇茶妙墨俱香,公以为然否?”茶墨有缘,兼而爱之,茶益人思,墨兴茶风,相得益彰,一语道破,真是妙人妙言。自此,茶墨结缘,传为美谈。

晒茶会上的古琴演奏者

苏东坡深研佛理,亦精通茶道,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咏茶诗词。对饮茶一道,东坡深得独到之秘。同时,他对于茶叶、水质、器具、煎法,都颇有研究。从他的诗词中可略见一斑:

《试院煎茶》诗:“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蒙茸出磨细珠落,眩转绕瓯飞雪轻。银瓶泻汤夸第二,未识古今煎水意。君不见昔时李生好客手自煎,贵从活火发新泉。又不见今时潞公煎茶学西蜀,定州花瓷琢红玉。我今贫病常苦饥,分无玉碗捧娥眉,且学公家作茗饮。博炉石铫行相随。不用撑肠拄腹文字五千卷,但愿一瓯常及睡足日高时。”

诗中谈论煎茶要注意火候的问题,其描述茶、茶汤、茶具及茶效,一气呵成,引人入胜。

《西江月》:“龙焙今年绝品,谷帘自古珍泉。雪芽双井散神仙,苗裔来从北苑。口汤发雪腴酽白,盏浮花乳轻圆。人间谁敢更争妍。斗取红窗粉面。”

词中提到以谷帘珍泉煎烹龙焙绝品,乃是人间茶品之极致。

《汲江煎茶》:“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

诗中前段描写月夜临江烹茶的情趣,后段则以茶茗与自然的翻覆变化,反衬世事的无常而平抚自己悲苦的境遇。

《水调歌头》:“已过几番风雨,前夜一声雷,旗枪争战,建溪春色占先魁。采取枝头雀舌,带露和烟捣碎,结就紫云堆。轻动黄金碾,飞起绿尘埃,老龙团、真凤髓,点将来,兔毫盏里,霎时滋味舌头回。唤醒青州从事,战退睡魔百万,梦不到阳台。两腋清风起,我欲上蓬莱。”

此词记述了采茶、制茶、点茶的情景及品茶时的感觉,描述得极为生动传神。

约会苏东坡享受茶文化

——本报与宽庭、茶风雅颂杂志主办的晒茶会精彩纷呈

2014,成都,宽庭,晒茶会,竹……

宋代,苏坡桥,斗茶,苏东坡,画……

一场茶会跨越千年,让宋代茶文化在苏东坡曾经居住流连过的地方重新演绎。茶会的张罗者,是一个网名叫“宽庭女主人”的成都“茶痴”,经营着一家茶文化主题餐厅。她与成都著名茶人王龙组成了一个团队,多年来致力于成都茶文化的弘扬,每逢初夏,他们就会盛邀成都茶人,举办一次晒茶会以茶会友,渐渐地在成都知名茶人茶客中产生了极大影响,每次茶会应者云集,不少知名专家成为座上宾。这次他们不仅请来了徐金华(徐公)、钟渭基、王天成、刘贵民、何修武等著名茶文化方面的专家,还邀请到了著名历史学家谭继和、四川博物院魏学峰副院长、著名辞赋家李镜、著名画家杨志立等。来自四川、云南、重庆、青海、广东等地的600余位爱茶人士,在2014年5月30日的下午“邂逅”苏东坡与宋代的茶文化。此次活动由成都日报社、宽庭文化主题餐厅、茶风雅颂杂志社主办。

从来佳茗似佳人

一走进宽庭,就看到了十分明显的标志牌:“可以清心”竹文化主题茶会。红毯两边淡淡的墨竹画,引导着“可以清心”晒茶会主会场的方向。进入会场发现,原来有这么多的爱茶人,其中还有这么多的时尚美女!“从来佳茗似佳人”,当年苏东坡的这一诗句,也许正是他参加茶会有感而发的罢。

真是好不热闹!晒茶园里早已经是人头攒动,除了绿树鲜花,就是穿着既时尚又传统的男女茶友,茶园的小路两旁,有空的地方,全部摆好了各式各样的茶席,各种色彩各种质地的桌布,衬着风格各异的茶具,点缀着各自适配的各型摆设,各种插花、各种器具……,各种摆设,看得人眼花缭乱,真好似刘姥姥进了大观园!

因为是竹文化主题茶会,好多茶席的摆设和取名都与竹有关,比如“满竹一茶”“竹林闲趣”“轻雨”“空山”等等茶席,不仅仅将桌面的茶席布置得十分有意境,而且还巧妙地利用了所处的场地,有的将竹林地铺上了一层绿纱,放置了茶炉、童子;有的将四川的大熊猫与山石、竹叶、竹筒茶相结合;有的利用现场石磨当茶桌……有的极简,一片竹帘一个茶壶三只茶杯即可;有的极奢,一把老银壶,几只名窑瓷杯,价值不菲。晒茶园中,但见美女美服、笑靥玉臂,烧水洗盏、泡茶分汤……30多道茶席,每一个都有笑盈盈的茶人,行云流水一般地奉出一杯杯香茗,有红茶,也有绿茶;有新茶,也有老茶;有黑茶普洱,也有青茶大红袍;有热茶,也有冰茶……真是热气腾腾、香气缭绕,各种好茶尽现、各类茶友尽欢……同时,晒茶会上还有与茶相关的禅服和茶服,有高端大气的蜀绣屏风及围巾展,有金丝楠古典家具展,也有来自云南专门研究香草的老师随手采来香草做成熏香,还有当下流行的酵素产品、果蔬萃取……

苏东坡茶与竹

随着悠远嘹亮的笛声,下午3点半,晒茶会的开幕式正式拉开序幕。“茶,可以清心,深深浅浅,浓浓淡淡,知己故交,独自成趣。竹,亦可以清心,青青几枝,疏疏几叶,月下清影,窗前墨色。”伴随着优美的男女声朗诵,“可以清心”晒茶会盛大开启。

茶与竹是苏东坡人生中的挚爱,这位品茶的高手,给我们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欲把西湖比西子,从来佳茗似佳人”(后世人辑成的名联)、“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苏东坡还是一位画竹的高手,“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是他留下的名句。苏东坡与文同一起,开创了中国独有的“文人画”!苏东坡是天才的文学巨匠,也是爱茶、懂茶、种茶、痴迷茶的极品茶人,他还是一位茶壶的设计师,传说提梁茶壶的样式,就是东坡先生发明的。

为纪念苏东坡先生,主办方把这次晒茶会分为“茶之韧·竹之贞”、“茶之恋·竹之情”、“茶之雅·竹之文”、“茶之柔·竹之劲”、“茶之静·竹之清”五个环节,将苏东坡最爱的竹与茶交织一体,通过舞蹈、丝竹演奏、现场作画、茶百戏表演、斗茶等一一呈现给大家。

在古琴的伴奏下,一位90后舞蹈家的《竹梦》,把“茶之韧、竹之贞”表现得淋漓尽致。最为精彩的是“茶之恋、竹之情”环节:竹笛演奏的《乱红》将观众带入了潇潇翠竹林。接着茶艺师演绎宋代苏东坡茶诗竹画意境——“松风竹炉、提壶相呼”。随后一个深沉浑厚的男中音,开始朗诵林语堂先生对苏东坡一生的总述:

1037年,四川眉山诞生了“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实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假道学的憎恨者,一个瑜伽术的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心肠慈悲的法官,一个月夜的漫步者,一个诗人,一个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他,就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苏东坡。

舞台上出现了读书的苏东坡。家童因为得到好茶,跑来报告苏东坡。嗜茶如命的苏东坡十分高兴,立即叫夫人前来点茶。在沉稳欢愉、畅快淋漓的男声朗诵中,苏东坡的《试院煎茶》画面情境再现:

“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蒙茸出磨细珠落,眩转绕瓯飞雪轻。银瓶泻汤夸第二,未识古今煎水意。君不见昔时李生好客手自煎,贵从活火发新泉。又不见今时潞公煎茶学西蜀,定州花瓷琢红玉。我今贫病常苦饥,分无玉碗捧娥眉,且学公家作茗饮。博炉石铫行相随。不用撑肠拄腹文字五千卷,但愿一瓯常及睡足日高时。”

茶百戏与斗茶

茶百戏始于唐兴于宋。宋人喝茶十分讲究,除了好喝还要好看,在汤茶上作画蔚然成风。由于受到宋徽宗和朝廷大臣、文人的推崇,宋人把茶百戏做到了极致。在这次晒茶会上,茶人王龙为观众演绎宋代“点茶法”,他将茶粉与水融合,用茶筅击打茶汤,形成乳白色汤面,再以一枝翠竹当笔,一杯茶水当墨,在黑色宋盏茶碗中画一枝翠竹。精彩的表演让观众大开眼界。

斗茶也是一种始于唐兴于宋的“雅玩”,古称“斗茗”“茗战”,比拼的是茶叶质量。此次晒茶会“斗茶赛”,一共收到茶友送来参赛的34个茶样。评委《茶风雅颂》杂志主编王龙、云南著名茶人胡建芳,用“双密码感官审评法”,评出了一二三等奖。

对于此次晒茶会,著名茶专家徐公和四川博物院副院长魏学峰都给予极高的评价。作为熟知历史和书画的专家,魏学峰说:在苏坡乡的宽庭晒茶园举办的晒茶会,具有着别的地方不可比拟的历史文化意义,当年苏东坡曾经在这里办学修桥,他又是画墨竹和文人画的开山式人物,今年宽庭的晒茶会以竹为主题,以茶为载体,以地方文化为背景,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值得发扬光大!

“从来佳茗似佳人”,本届晒茶会,爱茶的人们在初夏的好时光,体会了一番与佳人约会般的茶会、与宋人苏东坡相会的茶会、与青青翠竹相约的茶会,也体会了一下与茶宴相约的茶会。

失而复得

茶百戏

茶百戏又称分茶、水丹青、汤戏、茶戏等,是一种能使茶汤纹脉形成物象的珍贵文化遗产,其特点就是仅用茶和水,不用其他的原料就能在茶汤中显现出文字和图像。

有关茶百戏的来历有见于五代至北宋人陶谷的《清异录》,他在《荈茗录》中记载:“茶百戏茶至唐始盛。近世有下汤运匕,别施妙诀,使汤纹水脉成物象者,禽兽虫鱼花草之属,纤巧如画。但须臾即就散灭。此茶之变也,时人谓之茶百戏。”可见,茶百戏始于唐代,而兴于宋代。

由于受到宋徽宗和朝廷大臣、文人的推崇,茶百戏在宋朝达到了其艺术的巅峰。蔡京曾在《延福宫曲宴记》写道:“宣和二年十二月癸巳,召宰执亲王等曲宴于延福宫,……上命近侍取茶具,亲手注汤击拂,少顷白乳浮盏面,如疏星淡月,顾诸臣日:此自布茶。饮毕皆顿首谢。”这当中描述的就是宋徽宗常召集大臣比试点茶、分茶技艺,还亲自点茶、分茶赐宴群臣的盛况。

此外,许多文人如陶谷、陆游、李清照、杨万里、苏轼等都喜爱分茶,留下了许多描述分茶的诗文。陆游在《临安春雨初霁》中描述了分茶的情景:“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陶谷在《荈茗录》中记载:“茶百戏……近世有下汤运匕,别施妙诀,使汤纹水脉成物象者,禽兽虫鱼花草之属,纤巧如画,但须臾即就散灭。”

元代后茶百戏技艺开始逐渐衰落,清代后至今未见分茶的详细文献记载。武夷山茶人章志峰于2009年春初步恢复了分茶技艺,可以在茶汤中现出文字和图像。图案保留的时间也从古代的瞬间延长到2小时至6小时。Cy260.cOm

文人墨客

爱斗茶

斗茶是评比茶叶品质和比试品饮技艺的一种活动,也被称为“斗茗”、“茗战”,在我国古代,斗茶是文人墨客最为青睐的一种“雅玩”,而斗茶技艺的起起伏伏也成为我国文化的缩影。

根据史料记载,斗茶始于唐代,当时称为“茗战”,后于宋代盛行,称为“斗茶”。宋代斗茶的主要方法是点茶法,比试内容则分两方面:一为茶色,即饼茶和碾成细粉的抹茶的色泽。二为汤花,即指汤面泛起的泡沫。宋代的梅尧臣在《李仲求寄建溪洪井茶七品云愈少愈佳未知尝何如耳因条而答之》中详细描述了宋代斗茶时茶汤的品次:“忽有西山使,始遗七品茶。末品无水晕,六品无沉柤。五品散云脚,四品浮粟花。三品若琼乳,二品罕所加。绝品不可议,甘香焉等差。一日尝一瓯,六腑无昏邪。”

受游牧民族的文化影响,元代后斗茶活动开始衰落,但元明清时期依然有斗茶存在,明·程嘉燧在《再过杭州访许成之同鲍溪父话旧》中记载:“湖头城角雨如麻,宿酒残歌夜斗茶。”清·金农在《吉祥寺泉上十韵》中云:“惜哉无名缁,绿尘斗茶荈。明朝续水缘,石鼎携松筅。”

相比宋代花样繁多的斗茶模式,现代的斗茶内容显得较为单一。由于泡茶法无法在茶汤中形成各种图案,因此当下的斗茶主要比试内容就是茶叶的品质以及冲泡的技艺,并不强调斗茶的艺术性。但近年来,随着诸多斗茶技艺的逐步恢复和普及,斗茶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期,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现代人又能在茶香四溢中重新领略这充满古风的娱乐活动。

Cy260.com精选阅读

与茶有关的对联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为国饮”。而楹联作为最小单位的独立文学作品,浓缩了汉语的精华。古往今来,骚人墨客在与茶结缘的同时,很自然地,也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茶联。如“诗写梅花月;茶煎谷雨春”、“泉从石出情宜冽;茶自峰生味更圆”、“拣茶为款同心友;筑室因藏善本书”、“茗外风清移月影;壶边夜静听松涛”,等等,或情辞俱美,温润可感;或言简意赅,发人深省。

“小住为佳,且吃了赵州茶去;曰归可缓,试同歌陌上花来”。记得知堂老人在《泽泻集》中,曾对日本的“茶道”有一精辟的解释。他说:“茶道的意思,用平凡的话来说,可以称作‘忙里偷闲,苦中作乐’,在不完全的现世享乐一点美与和谐,在刹那间体会永久。”此语用来形容茶联亦不为过。有些茶联,虽然通篇无一“茶”字,却也很好地体现了中华茶文化的古风今韵与博大精深,以及人们对平凡生活的理性思考。如贵阳图云关一茶亭有联云:“两脚不离大道,吃紧关头,须要认清岔路;一亭俯瞰群山,占高地步,自然赶上前人。”这副茶联,写景寓理,言近旨远,看似与茶无关,但它悬于茶亭,自有深意在焉。又如杭州“茶人之家”的“得与天下同其乐;不可一日无此君”,这副茶联,也是无一“茶”字而尽得风流。

天下的好文字都是灵异之鸟,有坚韧的翅膀,能与茶香一道穿越岁月风尘,传递生命体验、情感温度。譬如苏东坡是懂茶爱茶的名士,一生写有茶诗多首。据清梁章钜的《楹联丛话》记载,旧时杭州有一家“藕香居”茶室,于坡仙任职杭州时所作的诗歌中各撷取一句,集成一联:“欲把西湖比西子;从来佳茗似佳人。”此联令人叹为观止,很有一种天造地设之感。其实,类似坡仙的这种审美感知,千百年来,一直在各色人等的心头激荡推涌。譬如《金瓶梅词话》记西门庆第一次在李桂姐家请客,在上茶的时候,应伯爵就曾以一曲《朝天子》加以调侃,也是以好茶喻美色:“这细茶的嫩芽,生长在春风下。不揪不采叶儿楂,但煮着颜色大。绝品清奇,难描难画。口儿里常时呷,醉了时想他,醒来时爱他。原来一篓儿千金价。”

茶联我倒是颇做过一些的,譬如“佳茗宜于高处赏;良朋喜自远方来”、“活水源头涵道妙;清茶好处得天和”、“壶内冰心真淡泊;瓯中春意自氤氲”,等等。

与女子有关的茶俗


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民族众多,其饮茶习俗千姿百态,各呈风采。

茶在民间婚俗中历来是"纯洁、坚定、多子多福"的象征。明代许次纾在《茶流考本》中说:"茶不移本,植必生子。"古人结婚以茶为礼,取其"不移志"之意。古人认为,茶树只能以种子萌芽成株,而不能移植,故历代都将"茶"视为"至性不移"的象征。因"茶性最洁",可示爱情"冰清玉洁";"茶不移本",可示爱情"紧贞不移";茶树多籽,可象征子孙"绵延繁盛";茶树又四季常青,以茶行聘寓意爱情"坚贞不移",又寓意爱情"永世常青"、祝福新人"相敬如宾"、"白头偕老"。故世代流传民间男女订婚,要以茶为礼,茶礼成为了男女之间确立婚姻关系的重要形式。"茶"成了男子向女子求婚的聘礼,称"下茶"、"定茶",而女方受聘茶礼,则称"受茶"、"吃茶",即成为合法婚姻。如女子再受聘他人,会被世人斥为"吃两家茶",为世俗所不齿。

民间向有"好女不吃两家茶"之说。"三茶":旧时在江浙一带,将整个婚姻礼仪总称为"三茶六礼"。其中"三茶",即为订婚时"下茶",结婚时"定茶",同房时"合茶"。也有将"提亲、相亲、入洞房"的三次沏茶合称'三茶"。"三道茶":举行婚礼时,还有行"三道茶"的仪式。第一道为"百果";第二道为"莲子或枣子";第三道才是"茶叶",都取其"至性不移"之意。吃三道茶时,接第一道茶要双手捧之,并深深作揖。尔后将茶杯向嘴唇轻轻一触,即由家人收去。第二道依旧如此。至第三道茶时,方可接杯作揖后饮之。

订亲茶

男女双方确定婚姻关系后即举行定亲仪式。这时双方须互赠茶壶十二把并用红纸包花茶一包,分送各自亲戚,谓之"定亲茶"。

亲家婆茶

女儿出嫁后的第三天,父母亲要去看望女儿,称谓“望朝”。望朝时,父母亲要随身带去一两左右的“谷雨”前茶、半斤烘青豆、二两橙子皮拌野芝麻,这种茶称为“亲家婆茶”。

请新娘子茶

新娘子家的亲戚、好友和客气的老邻居,都要在新娘子出嫁的当年请新娘子去喝茶。如系远亲,也可在一年的正月里。新娘子回娘家做头趟时补请。

打茶会

年轻的嫂嫂、年长的婆婆每年在本地村坊里,要相互请喝茶3--5次。当地人称“打茶会”。一般,事先约好到哪家。主人在约好的那天下午,就劈好柴,洗净茶碗和专煮茶水的茶罐,在家等候着姐妹们的到来。客人一到,主人就拿出她珍藏在家中石灰缸、甏、罐的细嫩芽茶,撮上一撮放在茶碗里,并加入各色佐料,再冲入沸水,双手一碗碗地端到客人面前桌上。花花绿绿的茶汤,边品茶边拉家常。她们之中,有的拖儿带女,有的手拉孙儿孙女,有的边做针线边品茶叶,淡笑风生,热闹非凡。

毛脚女婿茶

还未出阁的大姑娘家里,来串门作客的小伙子特别多。因此,姑娘家都要备上好茶,招待来客中的“未来女婿”。

三碗茶

春节期间作客,女主人先给客人端上一碗甜茶(糖汤),然后送上一碗烘青豆加胡萝卜丝的咸茶,再后泡上一碗细嫩的香绿茶。

新娘子茶

望朝之后,婆婆要到新娘子的娘家请亲家的亲属好友和长辈们到新娘子家去喝“新娘子茶”。

苏轼的茶诗茶词


词萌于唐,而大兴于宋。宋代文学,词领风骚。宋代茶文学在茶诗、茶文之外,又有了茶词这样一个新品种。宋以后,元明清及现代,茶词创作不断,但佳作不多。

苏轼的《西江月》别开生面,对当时的名茶、名泉和斗茶作了生动形象的赞美:

龙焙今年绝品,谷帘自古珍泉。雪芽双井散神仙,苗裔来从北苑。

汤发云腴酽白,盏浮花乳轻圆,人间谁敢更争妍,斗取红窗粉面。

苏轼《行香子》:

绮席才终,欢意犹浓,酒阑时高兴无穷。

共夸君赐,初拆臣封。看分香饼,黄金缕,密云龙。

斗嬴一水,功敌千钟,觉凉生两腋清风。

暂留红袖,少却纱笼。放笙歌散,庭馆静,略从容。

酒席已终,但大家意兴阑珊,于是继续茶会,进行斗茶。有人拿出皇帝赐赏的北苑产密云龙茶来,金丝饰面。斗茶会中红袖,笙歌助兴,煞是热闹。但没有不散的宴席,终归人去馆静。

苏轼《水调歌头》描写建安茶的采摘、加工、点试、品饮和功效:

已过几番雨,前夜一声雷。旗枪争战建溪,春色占先魁。

先取枝头雀舌,带露和烟捣碎,结就紫云堆。轻动黄金碾,飞起绿尘埃。

老龙团,真凤髓,点将来。兔毫盏里,霎时滋味舌头回。

唤醒青州从事,战退睡魔百万,梦不到阳台。两腋清风起,我欲上蓬莱。

你看过哪些与茶有关的电影


古今中外关于茶的电影,有很多经典电影成为永恒,影片通过虚构的故事来反映茶的传承和追求,展示了茶的独特魅力,以及茶里所反映出茶的文化。以茶为主题或者线索的影片很多,其中不乏优秀作品,十部各有千秋、涉及中外的茶主题电影。

以茶馆见证了一个时代的革命——《茶馆》导演:谢添。简介:本片曾获1983年第3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特别奖、文化部1982年优秀影片奖特别奖。世纪之交,古老的中国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巨大变革。老态龙钟的大清王朝摇摇欲坠,六君子的鲜血无法阻止历史车轮的滚动,老北京城的上空风云变幻,波谲云诡。影片围绕这样背景下的一个京城茶馆——裕泰茶馆在三个历史时期的兴衰和其间交错出现的不同人物的命运,反映了旧社会人民所经历着的种种苦难。

影片《茶馆》在体现原著精神的时候,以生动的银幕形象,显示了一个人生真理:对待生活,斗争比妥协有出路,主人公“裕泰”老板王利发的生活道路,为这条真理作出生动的注释。

日本茶道祖师的悲歌——《利休》导演:敕使河原宏。简介:利休是日本著名的茶道祖师,但最终却因为理想与性格上的差异死在丰臣秀吉的手里,在茶道的历史上留下一抹血痕。这部电影丰满的塑造了利休,让大家了解这样一个日本茶道的始祖,拥有怎样的人生,又是怎样走向终结。

二战中的残酷和意式幽默——《和墨索里尼喝下午茶》导演:佛朗哥·泽菲雷里。简介:二战期间,一群不同文化背景的妇女每天都要到英国驻意大利使馆同大使夫人喝茶,本片讲的就是她们的故事。

影片中多次出现英国式茶饮的场面,并以茶具被摔坏表现平静生活的终结,故事本身不新鲜,甚至过于戏剧化,不过意式幽默将一切过度的drama调和得恰到好处,缺失的交代也显得不那么重要。战争的创伤、成长的苦难在人格坚韧之下无非都是无病呻吟的配角。

一杯绿茶的爱情——《绿茶》导演:张元。简介:姜文与赵薇主演的电影《绿茶》,可说是以茶释爱的代表作品。不停相亲的比较文学专业女硕士吴芳(赵薇)每次和相亲对象约会时都会点一杯绿茶,在与新的相亲对象陈明亮(姜文)约会时,她告诉对方点绿茶的原因是曾被一名叫朗朗(赵薇)的女孩告知,从一杯茶可以预测一个人的爱情……

产茶大镇的文艺小清新宣传片——《茶色生香》导演:孟奇。简介:《茶色生香》讲的故事发生在湖北产茶大镇——谷城五山镇。每年阳春三月,这里花红茶绿,人声鼎沸,茶叶的丰收让茶农们忙得喘不过气来。他们就跑到城里的劳动力市场找人来当采茶工,以质论价,按量付钱。

电影讲了发生在采茶期间的爱情故事,通过对茶人爱情的演绎,反映了新时期茶园人的生活和思想,带有浓厚的地方广告色彩,不过通篇干净清新,轻松自然,算茶主题电影中的佳作。

看户田惠梨香和周渝民——《斗茶》导演:王也民。简介:据史料记载,“斗茶”,源于唐,而盛于宋,关于斗茶的作品早有留传于世者,如宋代茶人唐庚的《斗茶记》和同朝代范仲淹的《和章岷从事斗茶歌》等。如今这一蕴含着中国千年茶文化的特殊竞技活动,被日本和台湾的影人合力搬上了大银幕,于是含有日本茶道文化的电影《斗茶》诞生了。

电影以陆羽和他的《茶经》开篇,黑瓷茶具泡黑金茶的斗茶场面穿插其中,将中国茶文化与日本茶道融合在一起,结尾道出茶人真理:怎样才能做出最好的茶?一定要提醒大家,拍这部电影时,周渝民的颜值是在顶峰……

寻个美丽的茶园洗涤心灵——《龙顶》导演:任钊萱。简介:我国第一部以林改为背景、以茶叶为题材的电影《龙顶》。“认为钱是最重要的”市侩之人,通过一方龙顶茶园,涤荡了自己那颗已经市侩的心,对人生有了新的感悟,找到了自我。影片中反复出现美丽茶园,以及杯中茶叶上下飞舞的特写,展示了茶人精神上的美好追求。

喝茶版的人鬼情未了——《爱有来生》导演:俞飞鸿。简介:由俞飞鸿导演,并携手段奕宏一起主演的电影《爱有来生》,虽然从电影名字中看不出与茶有何关系,但在影片中茶却成了重要的起承因素。影片多次出现泡茶的镜头,沉甸甸的茶壶,抓进壶中的茶叶,表面看只是电影中不经意的点缀而已,但于结尾处,正是曾经反复出现的那一句“茶凉了,我去给你续上”萦绕在观众心中几日难去。历经转世也无法完成的爱,如同那一杯渐渐冷去的茶,不免令人暗里唏嘘。

假装是电影的史上最详尽紫砂壶制作过程解析——《壶王》导演:潘镜丞。简介:这是一部以茶器——紫砂壶为主题的电影,名字就叫做《壶王》。

“人走茶凉”的完美演绎——《菊花茶》导演:金琛。简介:本片曾获上海和莫斯科大学生电影节奖。菊花茶,在影片中一直是条清晰的主线。电影本身讲的只是淡淡的爱情,但是两位主演的羁绊却延续了下去,这是起点,结局我们也已经知道。在时间的角度上,现实冰冷又强大,让人无奈。人走茶凉,那句简单质朴的“有我呢”是否还时常会在耳畔回响……

茶,作为中华文化的代表,一直深受广大影视编剧的青睐。通过这些电影,感受到了茶文化的博大精深,也仿佛闻到了影片中飘出的悠悠茶香。

朱元璋与灵山茶的故事


朱元璋是濠州(今安徽凤阳)人,兄弟姊妹五人,他排行老五。在他17岁那年,父母和3个哥哥因遇上灾荒和瘟疫相继死去,姐姐出嫁。贫穷到极点的朱元璋只好到皇觉寺去当和尚,寺庙虽然以济善为本,但也因朱元璋赤贫,在寺庙里只当个仆人,整日打水扫地。后来庙里也缺粮断炊,老和尚只好让他芒鞋托钵到淮西一带(今信阳一带)化缘。当时官场腐败,“盗贼”横行,他如同飘萍一样到处流浪。第二年农历三月初一来到了灵山寺,灵山寺和尚对他还算不错,不管白天化缘有无收获,都让他吃好穿暖,在这里第一次喝到了灵山茶。云游7年,有4年是在灵山寺度过的,身体也慢慢壮实起来。24岁时天下已经大乱,胸怀大志的朱元璋又回到濠州。他的好友汤和劝他参加起义军,正欲去寺庙占卦,不料寺庙起火,走投无路,于农历闰三月初一加入郭子兴的起义队伍。

由于他身强力壮,作战勇敢,很快得到提拔,同时郭子兴将义女马氏嫁他为妻。郭死后不久,他便成了起义军队伍的首领。

在转战江淮时,又是农历三月初一,吃了败仗,幸好离灵山不远,他便只身逃往灵山寺。因他穿一身戎装,与和尚又分离几年,和尚们看见他,似曾相识,但又不敢贸然相认,只得不厌其烦地问他姓甚何名,朱元璋此时哪里敢透露真名实姓,见问得不耐烦,提笔在寺庙的墙上题诗一首:

战罢江南百万兵,腰间宝剑血犹腥。

山僧不识英雄主,只管叨叨问姓名。

这首诗向和尚们说明了他就是当年的朱元璋,现是义军首领,和尚们一看心里都明白了。于是以礼相待,赶忙准备饭菜,敬上一杯灵山茶。和尚们看他身上还有几处刀伤,便按医书上介绍的方法,用九龙潭中水,浸泡灵山茶,替朱元理擦洗伤口。说也奇怪,朱元璋在连续擦洗后,疼痛逐渐消失,经过一夜的休息,伤口全部痊愈。第二天清晨,由和尚指点从马放沟到天花板桥投奔自己的主力部队去了。

当上皇帝的第三年,想起自己能有今天,应该好好感谢灵山寺的菩萨保佑,因灵山寺曾使他体魄强壮,吃败仗遇难时又得到庇护和茶水治伤,他虽然因当过和尚这段不光彩的经历而痛恨寺庙,并下令让全国一半和尚还俗,但灵山寺应该特殊。又一想,我如今是天子,我当年题的诗不知和尚们保存没有,如果保存下来了,寺里的和尚更要优待。他曾想:或许菩萨真的能保佑。为了巩固帝业,他决心亲往灵山降香。于是派一使者先到灵山调查那首诗的情况,并对那使者交待:“如果那首诗还保存着,立即回应天府禀报,那首诗如果被毁无存,将当年毁诗和尚和主持僧一并押进京城。”使者接旨后很快来到灵山。原来朱元璋题诗后,和尚们怕元军过来找麻烦,赶快用暗红色石灰涂抹一层,搜捕朱元璋的人没有搜到,更没有见到题诗,灵山寺也就在兵荒马乱中相安无事。但当年参与涂抹的和尚听使者的来意后一个个都吓跑了。唯有一个有才华的和尚陈大同未走,他吩咐其他和尚赶快又用水冲去表层暗红色的灰层,隐隐约约地露出原来题诗的痕迹。并指着这些痕迹向使者介绍:“朱洪武皇上的题诗是天子题诗,我们这个小庙岂敢保留,就是留下来鬼神也要犯愁,所以我们才施以法水,涂抹一层予以保护,但仍然盖不住天子的旨意,所以至今还有痕迹像龙泉冲牛一样。”

使者查清情况后,立即赶回京城向朱元璋汇报,这就更加坚定了朱元璋亲往灵山寺降香的决心。于是向所辖的府、州、县发出圣旨,各级地方官员依旨作了迎接准备。罗山县令还专门去灵山向老和尚打听朱元璋的饮食爱好,和尚们也准备好朱元璋爱饮的灵山茶。

选个什么日子到灵山,他历数前两次日子,均是三月初一,而且起兵讨元也是三月初一,三月初一,洪武发迹。便决定仍在三月初一上灵山。

洪武三年,为了不让世人留下他求菩萨保佑江山的话柄,只带几个心腹秘密前来。三月初一,朱元璋第三次来到灵山寺,这次降香与前二次自然不同,不吃斋饭,而是山珍海味。和尚们拿出灵山一枪一旗的灵山茶,这茶是朱元璋过去未曾见过,更没曾喝过的。当汝宁府派来的巧厨师精心地用九龙潭中的泉水沏泡好灵山茶送到朱元璋面前时,朱元璋打开茶杯盖,一股沁人肺腑的清香直扑口鼻,未曾入口,便产生了一种飘飘然欲仙之感,一口茶进去,舌尖首先有一种浓郁的醇厚之味。朱元璋虽说当了皇帝,有天下各种贡茶,但此时只觉得哪一种名茶也赶不上灵山茶。一杯茶没喝完便对身边的说:“这杯茶是哪位官员沏泡的,给他连升三级官”。跟随他的一个贴心师爷忙说:“那是汝宁府派来的厨师沏泡的”。意思是他不是什么官员,无法升官。朱元璋也听出了那位师爷的意思。但这杯清香甘甜的茶水使他兴奋得无法克制,再次传旨:“他是厨师也要升三级官”。那位师爷只好照办。一边嘟哝着发牢骚:“十年寒窗苦,何如一盏茶。”

朱元璋一听这位师爷的嘟哝,知其因为没有给他这位有才者连升过三级官有意见,便对他说:“你刚才像是吟诗,只吟了前半部分,我来给你续上后半部分:‘他才不如你,你命不如他。’”

就这样,那位厨师连升了三级官。朱元璋降香后即下旨拨一笔巨款,将灵山寺原来的三层殿修成七层大殿,外带厢房。亲笔写下“圣寿禅寺”横匾,封陈大同为金丘峰禅师任主持僧,赐他半副辇驾到京城免费游览。并命州县要在灵山一带大种茶叶,每年贡必须是一枪一旗的灵山茶。从那以后灵山周围大种其茶,当地不少山因种茶改为茶山(彭新)、茶沟(李家寨)、茶坡等。明朝修的《河南通志》载有河南地方唯一名茶:“罗山茶产在汝宁府信阳州。”明代灵山茶在淮南独占鳌头,与朱元璋的提倡不无关系。

茶人故事:“大国茶匠”肖时英与普洱茶的故事


千年国饮不知孕育了几多“大国茶匠”,他们世代传承的是手艺,更是精益求精的专业态度和敬业精神。对中华民族来说,工匠文化一脉相承,是一种生活中的伟大。日前,在普洱举行的第十五届中国普洱茶节上,人们被4位“大国茶匠”的故事深深打动。四位“匠人”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和把握世界一个可触摸的片段,以过硬的产品向世人展现了一种人格投射和审美视角。现在,让我们从春天出发,探寻“大国茶匠”们与一片叶子的故事。

“台地茶之父”肖时英:一生只育一株苗

年近九旬的肖时英老人,在茶界被称为“云南无性系茶叶之父”,民间也有人称他为“台地茶之父”。

在这超过一个甲子的漫长岁月里,肖时英和他的爱人张木兰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为大叶种茶树选育优良品种,进行无性繁殖的扦插育苗。

1954年,肖时英和爱人张木兰就研究出了“以苗育苗”的新方法。多年以后,他们又解决了云南大叶种不易发根的难题,将大叶种的扦插成活率提高到了80%以上,使大面积台地茶的推广成为可能。今天,在云南广为种植的“云抗10号”“雪芽100号”“矮丰”“云梅”“云瑰”“木兰一号”等都是他们所选育。其中,1987年“云抗10号”被审定为国家级良种,现已成为云南茶区种植面积最大的无性系茶园。

1992年,退休后的肖时英又和妻子自掏腰包,在思茅区大寨垦建立了130多亩的“生态立体茶园”。他们将茶树修剪成立体形状,形成两个采摘面,并配种发芽期不同的两个品种,产量提高了两倍,并有效地调剂了劳动力,首创了新型“立体生态茶园”模式。

如今,老伴张木兰已先他而去,但肖时英依然坚持他们夫妻年轻时的信念:与茶相伴,研茶为乐。“回顾我这一辈子学茶、研茶、种茶、制茶、教茶、评茶、写茶的实践与收获,深感自己的茶人生是探索、开创、丰富和幸福的。”肖时英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澜沧古茶董事长杜春峄:半个世纪的茶妈妈

杜春峄50年如一日地和一片树叶子打交道,被人们亲切地称为“茶妈妈”。

50年前,15岁零两月的杜春峄进山,用脚步丈量万亩古茶园的每一寸土地,开山制茶,并精心养护了1700余年的邦崴茶王树。50年来,她一直践行手工制茶的“工匠精神”,爱茶护茶,亲力亲为。

茶妈妈对澜沧古茶的产品有一种骨肉般的情感。从采摘、摊青、杀青到毛料分类评审的每一个环节,她都要据当时的各种变化来进行精准细微的把控。关键时候,她全天要审评52个茶样,光泡茶的水就要用掉16升装的山泉水两桶半,一口茶汤走过她的喉舌,她能品出苦、涩、甘、薄、醇、水……10多种细微的变化。

她像熟悉自己的孩子一样熟悉原叶原料。当一款熟茶产品发酵时,她知道它该洒多少水、开多大窗、盖多厚的被子。

和茶打了一辈子交道的杜春峄知道,要想古茶长久存世就要保护好古茶树。2010年,云南遭遇百年大旱,杜春峄发起了“古树保护供养活动”,倡议天下爱茶人积极捐出供养款,保护古茶树。她向政府提出意见和建议,以立法的形式保护古茶园,更亲自上山下寨,指导茶农留采,保证景迈山一年整体采2季留1季,并实现了澜沧古茶景迈山的合作社80%的茶树连续多年遵循这个方法,让1000多年的活化石健康地延续下去。她还成立了“春億古茶文化基金”,专门用于古茶树的养护、对茶农的培训计划以及民俗、民间文化的推动。

闻名世界的“经营之圣”稻盛和夫说:“一个企业家要像匠人一样用放大镜观察产品,用耳朵倾听产品的哭泣声”。茶妈妈在多少个夜里无眠,她真听得见001、0085这些倾注着她心血的产品每天生长的声音。

普洱贡茶制作人李兴昌:没有秘籍的传承人

在普洱市困鹿山下有一位60多岁的彝族老人,守着母亲留下的百亩古茶园,不借助任何机器,固执地依照古法做着他的普洱茶,这位老人就是普洱茶(贡茶)制作技艺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李兴昌。

李兴昌家世代都是普洱贡茶的制作人,这个古法技艺到他这儿已经是第八代传人了。

90多岁的老母亲,30年前曾经做过一件令众人不解的事,花一生积蓄买下了当年专门为贡茶提供原料的困鹿山皇家古茶园上百亩古茶园的经营权。

李兴昌牢牢记往母亲郑重叮嘱的两件事:第一,对困鹿山上1万多亩古茶园进行实地考察,整理茶园的相关资料;第二,要管好自家茶园,世代相传的做茶手艺不能荒废。30年来,凋落不堪的古茶园在李兴昌的精心守护中重获新生。

按照家传,古法贡茶的加工程序特别繁复,有72道工序,36天的周期。而每一道手工制作的工序,李兴昌认为都必须用心揣摸,比如杀青环节就必须据锅中叶子的多少老嫩程度来决定火候、翻炒的快慢和抛撒的高度,李兴昌制作的茶饼拿起来可以吹得透,摔在地上却不散。这门历经百年传承下来的手艺,之所以能进入国家非物质保护遗产的名录,是和其世代传人的敬业精神和对其每道工序的精愈求精分不开的。

如今,作为普洱贡茶制作技艺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李兴昌四处演示和传承普洱茶制作技艺,并创办了“普洱茶制作传习所”,前来学艺者络绎不绝。李兴昌的儿子也在他的严格要求下,努力学习这门古法制作祖传技艺。

“云南茶农”董祖祥:有机种茶闯新路

作为普洱茶主产区,多年以来,普洱市坚持发展扩大有机茶园的种植,全市现有有机茶园30万亩。

说起有机茶园的发展,董祖祥是一个不得不说的人物。他是南屏镇整碗村土生土长的傣族农民,他曾做过木材加工,砍伐过森林,后又种了5万亩人工林“赎罪”;他曾是村里的养猪、养鱼大户;也赚了些钱,但他总认为这些不是自己喜欢做的事。后来他想到了种茶,觉得种茶才可以把乡亲们的劲儿拧在一起,把事情做大。

1999年,董祖祥在自家的30亩地上开始种茶,后来又创办了公司。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听人介绍了“欧盟、美国有机认证”这件事,他明白了这是世界生态食品的最高标准,这与他一开始就下决心做清洁、安全的茶饮料的初心是一致的,他认定自己要做一个“绿色、有机、生态”的企业。他从此坚持在茶园里不使用农药、化肥、除草剂,代之使用的是粘虫贴、生物治虫、羊粪等有机肥料。他跑云贵地区收购山羊粪,他认为山羊是吃草的,不存在人工饲料的二次污染。当每年病虫害高发时,他除了用粘虫贴、灯光、家禽捕捉外,甚至还动用人工去捉虫。经过三年的土壤转换,他的2000多亩茶园终于获得了欧盟、美国的有机认证。

近几年来,祖祥有机茶的出口单价平均超过35美元/公斤,个别产品创下每公斤2000欧元的纪录,批量出口日本的有机茶叶也曾达到480美元1公斤。祖祥有机茶园的发展还带动了周边的,绿色生态茶园已建成20000多亩。

由于董祖祥一丝不苟地坚持,他的庄园已连续8年获得了欧盟、美国的有机认证。2014年,他又投巨资对茶叶加工生产线按欧盟有机标准(GMP)进行改造。今年春天,符合有机标准的茶叶生产线投入生产,董祖祥的“一个集生产、加工、旅游体验为一体的全方位的有机生态茶庄园”梦想即将实现。

“茶园如果仅有绿色,那还少了风骨和韵味。”这是民营企业家董祖祥的一贯理念。他的普洱祖祥高山茶园有限公司就是一个不但“绿色”还强调“有机生态”的茶园,今天,董祖祥正带领他的家族团队逐步完成从一个农户向现代化农庄的巨变!

茶有关的对联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为国饮”。而楹联作为最小单位的独立文学作品,浓缩了汉语的精华。古往今来,骚人墨客在与茶结缘的同时,很自然地,也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茶联。如“诗写梅花月;茶煎谷雨春”、“泉从石出情宜冽;茶自峰生味更圆”、“拣茶为款同心友;筑室因藏善本书”、“茗外风清移月影;壶边夜静听松涛”,等等,或情辞俱美,温润可感;或言简意赅,发人深省。

“小住为佳,且吃了赵州茶去;曰归可缓,试同歌陌上花来”。记得知堂老人在《泽泻集》中,曾对日本的“茶道”有一精辟的解释。他说:“茶道的意思,用平凡的话来说,可以称作‘忙里偷闲,苦中作乐’,在不完全的现世享乐一点美与和谐,在刹那间体会永久……”此语用来形容茶联亦不为过。有些茶联,虽然通篇无一“茶”字,却也很好地体现了中华茶文化的古风今韵与博大精深,以及人们对平凡生活的理性思考。如贵阳图云关一茶亭有联云:“两脚不离大道,吃紧关头,须要认清岔路;一亭俯瞰群山,占高地步,自然赶上前人。”这副茶联,写景寓理,言近旨远,看似与茶无关,但它悬于茶亭,自有深意在焉。又如杭州“茶人之家”的“得与天下同其乐;不可一日无此君”,这副茶联,也是无一“茶”字而尽得风流。

天下的好文字都是灵异之鸟,有坚韧的翅膀,能与茶香一道穿越岁月风尘,传递生命体验、情感温度。譬如苏东坡是懂茶爱茶的名士,一生写有茶诗多首。据清梁章钜的《楹联丛话》记载,旧时杭州有一家“藕香居”茶室,于坡仙任职杭州时所作的诗歌中各撷取一句,集成一联:“欲把西湖比西子;从来佳茗似佳人。”此联令人叹为观止,很有一种天造地设之感。其实,类似坡仙的这种审美感知,千百年来,一直在各色人等的心头激荡推涌。譬如《金瓶梅词话》记西门庆第一次在李桂姐家请客,在上茶的时候,应伯爵就曾以一曲《朝天子》加以调侃,也是以好茶喻美色:“这细茶的嫩芽,生长在春风下。不揪不采叶儿楂,但煮着颜色大。绝品清奇,难描难画。口儿里常时呷,醉了时想他,醒来时爱他。原来一篓儿千金价。”呵呵。

茶联我倒是颇做过一些的,譬如“佳茗宜于高处赏;良朋喜自远方来”、“活水源头涵道妙;清茶好处得天和”、“壶内冰心真淡泊;瓯中春意自氤氲”,等等,但我到底是个市井中打拼的俗人,最看不得茶楼上的红男绿女,拿足架子,抿一口茶,半闭上眼睛,晃悠着身子,作出两腋风生的模样,好像很有一些天外之想。而事实上,他此刻用力在想得最多也就是“我还真是个雅人啊”罢了。

清代官人与湖南黑茶的故事


清代后期茶马互市以及茶叶交易得以继续进行,茶叶的主要供给地是陕西、四川和南方的部分产茶地区,而负责茶叶运输的主要是西北、山西等地的商人,清代后期茶马互市中的甘商分为东西二柜,据左宗棠奏《变通办理甘肃茶务疏》载:“溯甘省茶商,旧设东西两柜。东柜之商,均籍山、陕,西柜则皆回民充商,而陕籍尤众”。

清代末期,运销西北地区的茶叶,除了陕西汉中茶叶外,南方茶叶(主要包括湖南、湖北、江西以及四川的茶叶),尤其湖南黑茶,几乎占领市场。

太平天国农民运动和陕甘回民起义的爆发,使西北茶叶贸易通道受阻,生意萧条,无人承领茶引,茶商拖欠课税。光绪元年(1875年),年事已高的陕甘总督左宗棠受命于危难之际,就任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同期整顿西北茶务,左宗棠实行四大措施。

一是豁免历年积欠,消除茶商顾虑。规定“豁免积欠课银,停止应征杂捐”[见《甘肃新通志》卷22《建置志·茶法》]。这一措施调动了茶商的积极性,许多商人改营茶叶。

二是另组新柜,恢复茶销规模。左宗棠整顿原有东西二柜,又组织了新的茶叶组织

神农氏与茶的传奇故事


茶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在民间很多居民都是用查来接待客人,茶已成为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礼节。而民间也一直流传着神农氏与茶的故事。

古代有一位神农氏,立誓遍尝百草,用来制药,以解除百姓疾病之苦,因此数次中毒,但都凭借丰富的自救经验而死里逃生。

有一天,神农氏又进山采药,翻山越岭,不辞辛劳。到了中午,火辣辣的太阳在天上照着,不觉有些口干舌噪起来,便寻找就近的水源,以解口渴之苦。忽然一片树叶飘到眼前,拾起一看,竟不知何物。

神农氏本就有遍尝百草之誓,这次当然也不会错过。但由于几次教训,也不由得慎重起来,看看叶子,颜色清绿可爱,还有一股清香扑鼻而来。凭着丰富的经验,神农氏知道它应该属于无毒的一种,便伸出舌头舔了舔,竟是苦涩异常。神农氏马上断定它是一种止渴提神的药,就是这种药,衍生出后来品类繁多的茶叶家族和博大精深的茶文化。这肯定是神农氏所始料未及的。

看完这个故事,是不是对茶又有一种全新的认识呢!

诸葛亮与普洱茶的故事


相传,在汉建兴三年(公元225年)春,蜀汉丞相诸葛亮请膺南征,平息南中诸郡叛乱。“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一路上虽遇艰难险阻,孟获蛮兵的顽强抵抗,但诸葛亮凭着深明天文地理,熟谙韬略兵机,运筹帷幄,实行兵战与安扶相结合的策略。加之饥餐渴饮、夜住晓行,所到之处,秋毫无犯,深得民心。渡过金沙江以后,势如破竹,攻无不克,每擒孟获,以仁义相待,若其不服,则备马送出营寨,放他归去重整兵马再战。

有一次,诸葛亮率兵离开西洱河,沿哀牢山南进途中,军士来到桃花江畔的桃叶渡口,因触江水瘴气中毒,纷纷晕倒于沙滩,在万分危急之时,得到当地蛮濮人相助,送姜茶汤解毒而康复,送茶叶含在口中避染瘴气,才得以渡过桃花江作战。

诸葛亮看到茶叶如此神效,即命王平、吕凯率军士以当地蛮濮人为向导,到哀牢山中采购茶子。赵云、魏延率兵过江后,分兵两路围歼蛮兵,于盘蛇谷第七次擒住孟获,押往塔郎甸诸葛亮帐前。诸葛亮仍以仁义相待,令解去绳索,问孟获今服不服?孟获跪于帐前说:“七擒七纵,自古未尝有过,安得不服乎!天公威也,南人不复反矣。”诸葛亮请孟获入帐,设宴庆贺,委任孟获照旧掌管南中事务,所占之地尽皆退还。孟获及所胁从的部族酋长、蛮兵无不感戴,欢呼跳跃。

至此,南中已平定,副将王平、云南太守吕凯受命在哀牢山中向蛮濮人采购的数十驮茶籽已驮运到,诸葛亮于7月亲率一支军队继续南进,深入裸濮、乌蛮、金齿、锅搓、羌尼人居住的地方,察看山川河流,体察民情,安扶民心,赠送茶籽和礼物,传授农耕技术,教民预防瘴毒。所到之处无不深受各族酋长、族人的欢迎,并以丞相赐物和地名为荣。

诸葛亮经过一月的艰苦跋涉之后,回到斑鸠峰下的坝子安营扎寨。数月来不毛之地的征战之后,看到这里青山绿水,景致诱人,便触景生情,思念起翠竹掩映的隆中茅庐,于是在帐中挥毫写下“思茅”二字。次日邀约各酋长会盟,诸葛亮坐在轮椅上,右手持鹅毛扇,左手拿着书写的“思茅”二字说:“此地就称思茅吧!”接着他倡导各族团结,广植茶园,发展生产,共谋生计。当地一酋长跪拜双手接过写有“思茅”的绸绢,众酋长胜感荣幸,欢呼丞相赐地名。由于部族语音的原故,欢呼中喊的都是“思茅”的谐音,有的喊思摩!有的喊思么!有的喊西卯!

诸葛亮在思茅小憩数日,让军士们在坝子边的小河洗澡、洗马后,班师返回。8月底“遂至滇池”,在滇池边受到孟获及当地酋长土官的热烈欢送,诸葛亮就此作出部署,留王伉、吕凯守四郡;吩咐孟获勤政驭下,善抚居民,勿失务农,即回蛮邦。安排完毕即起程返回成都。

诸葛亮回到成都后,云南各郡各部落每年都有“象齿矩狗、丹漆茶蜜纳贡”。为筹划北伐中原再兴汉室,诸葛亮拨出银两,派得力将校和军士随纳贡的云南部族人到滇西南采购、驮运茶叶,以备军需和商贸之用。从而促进了滇西南各地茶叶种植面积的扩大。

千百年来,不管历史怎样沿革变迁,诸葛亮在各族人民心中的崇高形象,总是无羁无束地传颂着。在思茅当年诸葛亮路过的地方有孔明山,洗战马的小河称洗马河,思茅城北郊斑鸠峰下诸葛亮扎营处建有“诸葛故垒”。清乾隆三十二年(公元1767年)后,重建毁于兵燹的“诸葛故垒”,改称“诸葛营”,营地中建武侯祠,塑有诸葛亮及琴童、武将的雕像。诸葛亮还被尊为茶祖,在思茅的同乡会馆举办“茶祖会”,每年农历6月19日,各茶庄茶号和各地商旅都要聚在一起,举行隆重的祭茶祖仪式,恭读祭文,演出文艺节目,以祭祀孔明兴茶的功绩。

清道光《普洱府志》卷十二载:“旧传武侯遍历六茶山,留铜锣于攸乐,置鋩于莽芝,埋铁砖于蛮砖,遗梆于倚邦,埋马镫于革登,置撒袋于慢撒。因以名其山,又莽芝有茶王树,较五山茶树独大,相传为武侯遗种,今夷民犹祀之。”

拓展阅读:诸葛亮为什么要七擒孟获?

诸葛亮的心意在北方,又知道南人叛乱问题严重,便用马谡提出的“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策略,要孟获心服口服。因此便笑着将他放走再战。诸葛亮对孟获七擒七纵后,仍要继续放他走。(关于七擒七纵的具体过程在正史中没有明确记载)孟获及其他土著首领终于对诸葛亮彻底信服了,不肯离去,孟获说:“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您代表着天上的神威,南中人不会再反叛了。)”于是带领蜀汉大军到滇池,与诸葛亮盟誓,蜀军成功平定南中。

孟获后来迁为御史中丞。蜀军归还后,因诸葛亮一反两汉以来委官统治、遣兵屯守的惯例,采取“不留兵,不运粮”,重用地方势力,保障他们的利益的政策,任用马忠、吕凯等人采取怀柔政策治理南方,大量起用当地少数族的上层分子,此后南中再没有发生过大规模叛乱。

如此看来,诸葛亮、孟获都是普洱茶扩大规模种植功不可没的历史人物!

陈国义与八八青饼的故事


陈国义先生是广东汕头人,出生于1948年,1950年随父亲到香港,父亲是海员,因父亲长期在外,自小时候开始,陈国义先生的独立生活能力就很强,且善于思考,有着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充满活力、充满自信的性格,他热爱生活、热爱自然……

“茶艺乐园”就是由陈国义先生所创办,创立的时间是1988年,距今已有26年历史。其总部坐落在香港九龙深水步荔枝角长顺街11号,那是一所老房子,房子坐落在一条老街上,房子很大,房子里面很典雅,内容很丰富,就好像一个博物馆。陈国义先生于1993年开设茶艺课程推广中国茶艺,建立香港新一代品茶文化风气,分享饮食健康的意识。经多年不断创新及努力,茶艺课程学生遍布世界各地。并在1996年冲出亚洲,在加拿大温哥华设立零售网,让世界各地的人仕均可品尝到“茶艺乐园”各种优质茶叶。于2008年陈先生应邀成为香港大学校外进修课程“中国茶文化”的导师。

20世纪80年代初,陈国义先生在台湾经营石油生意时,结缘于同行黄先生,黄先生十分喜爱品茶,是茶道高手。受益于黄先生的影响和点化,陈国义先生开始研究茶叶,并逐渐的喜欢上茶叶。天性使然,有一天陈国义先生突然感悟人生的意义,觉得石油产业是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的污染,人们应该关爱自然,享受自然,陈国义先生不希望自己是大自然的破坏者,于是在1988年毅然放弃了赚钱的石油生意,一举投资茶叶经营。

陈国义先生在普洱茶领域有两件脍炙人口的事为人们津津乐道:

第一件事是当今玩普洱茶、收藏普洱茶和品饮普洱茶的人们都非常熟悉的“八八”青饼。其实“八八”青饼被发现、名称来历以及被市场认可,其中有着一些很有趣的故事。

根据陈国义先生讲述,在1993年的时候普洱茶并不为人们追捧,普洱茶是买方市场,做普洱茶的生意很辛苦。

当时,陈国义先生在茶商中实力十分雄厚。有一天,一位名叫陈强的先生慕名登门拜访,自称是审评的评委认为该茶芳香可口、汤醇味厚、回甘自然、生津效果好,是高山乔木茶中的上品。“五谷丰收”圆茶因为是在香港这个国际都市获得大奖,所以现在为世界各地的普洱茶爱好者收藏。

每一次喝完一泡好茶后,陈国义先生总是喜欢在海滩上、在山间小道上、在闹市的小巷里,或者一个人在静静的小房间,感受着迷人的茶香、美妙的茶味和诱人的茶色带给他的温馨和舒适。茶叶让他宁静、让他遐想、让他沉醉,他为自己选择了茶而自豪、而骄傲。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有关苏轼与茶的故事》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