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y260.com - 茶叶文化】

拿出收藏的宜兴茶具,倒在朋友赠送的婺源绿茶上,一柱温水被注入,伴随着热气的蒸腾,有阵阵的清香。茶的清香给我嘈杂的心带来安宁。

过了一会儿,把第一杯茶倒出来,看着茶杯里起伏的淡绿茶汤,仿佛是一个少年的心脏在跳动着,它蕴含着无穷的力量和青春的想象力,只需一滴水就可以把水面上的小水珠抖掉,几片茶飘浮在水面上,仿佛在诉说着任性的一面。少年无忧无虑的生活。浓浓的清芳刺激着大脑的中枢神经系统,使我们想起了一个非常圆润的少年,在大脑中画出一道美丽的弧线。带着少年的心,渴望着品尝一杯茶,茶在入口感到一种灼热而麻木的苦涩。这并不完全是对青年的描绘,它看起来很美,但却很苦。记得我十几岁时的沉重书包,回忆我唯一一次失败,回忆我第一次的心…

茶滑入腹部,使呼吸充满浓烈的茶香。其实,追求的是青春的旋律,年轻人活泼的心灵必然会引出不和谐的音符。这种暂时的振荡远离本源,酝酿出珍贵的苦涩,在记忆中留下永恒的芬芳。

站起来再加一点茶,再喝一杯,这时水里的茶和叶子已经很清楚地分开了,都已经完全浸透了。新茶的苦味和泡沫被第一杯水冲走了,没有一丝痕迹,如果第一杯茶是年轻人的居所,那么第二杯就代表一个中年人,渗透进来的茶叶稳定地落在茶杯的底部,就像一颗稳重而平静的中年人的心专注于冲泡茶汤一样,冲走了艾德的叶子使汤不像原来那么绿,它是温柔和不安的。当茶在口中时,它会立刻感到醇香和微甜。

喝第三杯茶,生活的滋味已经到了老年。生活在老年就像一片叶子在杯底。它无限延伸,用宽广的叶子保持着周围的宁静,清淡的绿茶汤诠释了老年人在名利微薄的世界里看世界的心情。它不再是苦茶,而是一种甘甜的味道,它使我明白了每次我去探望亲戚时祖母的平静和快乐的笑声,父亲举起杯子时的骄傲的笑声,母亲说再见时眼中的泪水。

清清三杯茶,品味人生。青春是苦的,中年是甘醇,老年是甜的。我希望自己像一杯精致的绿茶,让有限的生命散发出淡淡的芬芳。

扩展阅读

非洲喝茶礼仪 连敬三杯


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喝茶礼仪,在非洲撒哈拉地区待客就是用三杯茶,薄荷茶待客也是撒哈拉的古老传统。

对于非洲撒哈拉地区的人来说,茶和爱情一样在生活中不可缺少。不过他们喝茶从不用开水泡,而是加入鲜薄荷叶煮。

每天清晨,菜园子的菜农都会将新鲜的嫩薄荷草运到市场上,十来支捆成一小把卖给顾客。人们无论在家,还是上班工作,薄荷茶是不能没有的。

早晨起来喝杯薄荷茶,搭上一点面包就当早餐了。稍有地位的人,干脆不吃早餐,一上班走进办公室,就喊着茶工送茶并代买早点。在单位的行政费用开支中,都列有这笔专项款。喝薄荷茶是撒哈拉地区的古老传统,民间还流传着一个富有人生哲理的谚语:“爱情如蜜一样甜美,生活如薄荷一样苦涩,死亡如荒漠一样无情。”这些,也就成了用三杯薄荷茶待客的传统之由来。撒哈拉地区的人对客人来访总是十分高兴,主人一般都会走出院门或到帐篷外迎候,见面后非常亲热地拥抱欢迎。客人进门,宾主席地而坐,交谈之前,一般要请客人饮薄荷茶三杯,以此显示主人的真情。按照古老的谚语解释,奉茶三杯分别表示“祝福、忠告和提示”。第一杯祝爱情如蜜一样甜美,第二杯要记住生活如薄荷一样清香苦涩,第三杯则提醒生命有限、死亡无情。主人当着客人的面,往小茶壶里放入茶叶和几片鲜薄荷叶,放在小炉子上煮开,然后将茶水倒进一只只加入白糖的小茶杯里,茶水浓似咖啡,上面还飘着一层夹带碎茶叶的白糖泡沫,此时满屋子都散发着特有的清香甘甜气息。

其实,撒哈拉人喝薄荷茶的风俗是他们在与自然环境抗争中积累下来的。撒哈拉地区昼夜温差大,也是“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的地方。人们常年住在野外帐篷里,薄薄一层地毯或一张羊皮底下就是沙地。地下的湿气侵袭,常使他们腰背酸痛、腿脚无力。而茶能提神醒脑,糖可以提供能量,薄荷则有解热祛寒的功效。可见,薄荷茶是最适合他们的保健养生饮料。

撒哈拉人爱喝绿茶,消费量之大在世界上数一数二。尽管游牧民生活比较贫穷,可是最喜欢饮用原装的中国绿茶。在茶叶店铺里,木箱包装的中国绿茶堆积如山。撒哈拉地区国家都在我国派驻有绿茶采购团。不过,撒哈拉人不爱喝新绿茶,而喜欢陈年绿茶。即便送给他们最高级的新绿茶,加上薄荷一煮也都成“中药汤”味了。

品味云南大理白族的三道茶


今年盛夏之际,我有幸到祖国边陲的“七彩云南”考察,领略了南国独有的自然风光和异地民情,遂于激情难抑之际将切身感受记录下来,权且作为对此次考察的一点交待。

闻名遐迩的大理在彩云之南,有着诗一般的意境。这里苍山叠翠,洱海含烟,蝴蝶蹁跹,令到访者仿佛置身于一副浓墨重彩的山水画中。那天,我随着人流在人文历史厚重的大理古城中漫步,绕看了巍峨耸立的三塔,拜谒了佛都著名的崇圣寺,观赏了风格独特的“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白族民居,饱览了大自然赋予大理那迷人的旖旎风光和“风花雪月”的绮丽景色,真是心旷神怡,流连忘返。其中最为打动我的是,我在热情好客的白族同胞的且歌且舞中品尝到了情深意浓的“三道茶”。

在大理喜州民居“宝成白族茶道”里品尝三道茶,既可欣赏魅力四射的歌舞表演,又能放松身心,祛除旅途疲惫,实乃人生一大享受。据考证,早在一千年前的南诏时期,白族就有了饮茶的习惯,而三道茶在唐代的《蛮书》中也有记载,可谓历史悠久了。

“三道茶”是由烤茶发展而来的,白族人称其为“绍道兆”。起初白族只是用来作为学艺、求学、经商、婚嫁时长辈对晚辈的一种祝愿,后逐渐演变成了招待贵宾的一种方式。南诏时期,白族的先民就有用花椒、生姜和茶叶一起煮食的习俗。此外,茶的兴起与佛教的兴盛几乎可以说是同步的,佛教自汉朝传入我国以来,便与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茶的历史和文化隽永而深沉,其中寄寓了人在道德、伦理、宗教、艺术等诸多方面的人文理念。据《茶经》记载,僧人在两晋时期即以敬茶作为寺院待客的礼仪,到了唐朝,随着禅宗的盛行,佛门嗜茶、尚茶之风也更加普及。偏居于西南一隅的南诏大理国是一方崇尚佛教的乐土。南诏后期,佛教被奉为国教,寺庙众多,饮茶之风盛行,一时之间,民间争相效仿,使饮茶这一雅事在大理成为一种流行时尚。唐朝中后期,随着佛教在大理的兴起,寺庙里倡导坐禅饮茶,香客和游客也便热衷于饮茶止渴了。岁月蹉跎,沧海桑田,饮茶在大理进一步发展完善,并以一种崭新的方式呈现,成为白族饮食文化中一道靓丽的风景。1638年,地理学家徐霞客到云南的大理鸡足山过元宵节时,曾被僧众以“三道茶”招待。他在《滇游日记》中有“注茶为玩,初清茶,中盐茶,次蜜茶”的记述。如今,“三道茶”由唐代发展到明、清,再到现在,内容更加丰富,韵味更加浓郁,被赋予了更多的文化内涵。

第一道茶叫“苦茶”,其味甚苦,寓意着“要立业,先要吃苦”的做人哲理,代表了人要经历的艰辛与苦难。有道是人生苦短,岁月漫长,创业艰难,苦字当头。这正如孟子所言:“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面对苦境,我们惟有学会忍耐并让岁月浸透在苦涩之中,才能慢慢品出茶的清香,体味出生活的原汁原味,从而对人生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在制作第一道茶时,他们先把上好的茶叶放入陶罐中用文火边烤边抖,直至茶叶微黄并发出清香味时才冲入开水,这时茶罐内就会发出隆隆声响并冒出水泡,由于声如响雷,所以这道茶又叫雷响茶。

我双手接过一位金花递过来的茶盅,凝神屏息地细细端详,但见白瓷蓝釉花的无耳锥形茶盅上绘有蓝蝴蝶花,构图简洁明快,给人一种清雅大方的感觉。虽然小盅内的茶水只够喝一两口,但这是白族“酒满敬人,茶满欺人”的尊客例规,故至今还有“茶盅要小,酒盅要大”的俗谚。我轻轻地咂了一口,感觉香味浓郁,味苦性凉,苦中带涩。据说这具有烤茶的特殊馥郁的茶还有清心涤肠的功效。所以,此时此刻,品尝着苦中带着香醇味道,确有一番韵味。

第二道茶叫甜茶,是用大理的特产乳扇、核桃和红糖为佐料,冲入清淡的大理名茶“感通茶”煎制而成的。此道茶甜香爽口、甜而不腻,暗喻了“苦尽甘来”的人生意境,代表的是人生经过困苦的煎熬和岁月的浸泡后,奋斗时埋下的种子终于发芽、成长,获得了累累硕果。这是对勤劳的肯定,更是对付出的回报。就像我们在鸟语花香、明月清辉下品尝甜美的果实时就能感受到生活的快意一样。

第三道茶叫“回味茶”,又叫香茶,透着甜、苦、麻、辣多种滋味。这道茶是将大理上好的蜂蜜、花椒、姜片、桂皮研成粉末后按比例放入细瓷杯,冲入苍山雪绿热茶调制而成的。因花椒、桂皮、姜片性辣,蜂蜜味甘,绿茶味苦,故而五味杂陈,融于一体。辣在白族的语言发音中与“亲”谐音,而姜在白语中有富贵之意,所以这道茶表达了宾主之间亲密无间和主人对客人的祝福(如恭喜发财、大富大贵)。它把甜、香、苦、辣、沁、润调和得妙趣横生,寓意生活有滋有味,苦尽甘来,饮时别有风味,令人回味,回味茶也便由此得名了。它告诫人们,凡事要多“回味”,切记“先苦后甜”的哲理。这道茶代表的是人生的淡境。一个人的一生,要经历的事太多太多,有高低,有曲折,有平坦,有甘苦,也有诸如名利、权势、富贵荣华等等的诱惑。要做到“顺境不足喜,逆境不足忧”,需要淡泊的心胸和恢宏的气度。如果一味沉湎于成功或失败之中,把身外之物看得太重,太过执着,就会作茧自缚,陷入生活的泥潭而不能自拔,丧失了许多人生乐趣。所以,这道茶清清楚楚地告诉我们:对于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我们不妨看得轻些淡些,不要让生命承受那些完全可以抛弃的重负。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的人生境界。

细品“三道茶”,犹如品味人生,“麻、辣、辛、苦、甘”五味俱全,令人百感交集,回味无穷。假如你具有一定的人生阅历,经历过悲欢离合,起起落落的境遇,相信一定会拍案叫绝,陷入深思。人生之旅,举步维艰,创业之始,充满曲折,渗透着苦涩与困窘。经过苦水的浸泡,经过艰苦奋斗,在困境中奋力前行,殚心竭力,磨炼筋骨,换来的是香气浓郁,最终赢得了丰厚的回报,以硕果累累,成就斐然来尽显生活的甜蜜与快乐。人生终究会归于平淡,苦的不觉其苦,甜的也不觉更甜。只有千帆过尽,历经沧桑后,才能淡然视之。

茶道既是饮茶的艺术,也是生活的艺术,更是人生的艺术。驰名中外的白族“三道茶”,烤出了生活的芳香,调出了事业的主旋律,烹出了历史的积淀,体现了“一苦二甜三回味”的人生哲理,也寓寄了三种人生境界。当我们在酒足饭饱、悠闲品茗之时,不妨让这饱含智慧的茶香慢慢沁入我们的生命之中,感悟人生如茶、芳香宜人的真谛。

尽管三道茶喝完了,但“一苦二甜三回味”的人生哲理时常在我的脑海里萦绕,让我有无穷无尽的回味,更使我真正领悟了大理旅游界的一句名言:“大理,一生不能不去的地方”。

三道茶,一生不能不喝的好茶!(刘羽)

茶俗:香茶一杯迎客来


凡是到过武宁的人都有这样的感受:只要你进了门,主人必先奉茶一杯。茶有菊花茶、芝麻豆子茶、炒米茶、玉芦茶、薯砣茶等等。

泡茶用的菊花既非供观赏的盆菊,也非药用杭菊,而是植于田边地畔茶园篱下的“茶菊”。寒露或霜降期间,菊花盛开,农人将菊花采至家中,掐去花蒂,揉碎花瓣,洗净晾干,以盐渍之,装入罐中压紧封口,数日后便可用泡茶,储藏经年不坏。菊花茶有以单一的菊花入茶的,也有拌有多种佐料,较为普遍的是以桔皮冼净晾干,剪成细粒,再以芝麻相杂,与菊花一同盐渍储存,冲泡后杯中橙红与青白相间,色味俱全。

炒米茶俗称“米炮茶”,以糯米浸泡晾干,放入大锅内爆炒,加熟黄豆拌和,饮时用温开水冲泡,放糖或放盐,既能充饥又能解渴。行旅客商或外出求学多以此作干粮。平时家中也多有储备,尤以春节前后为最,多以此茶待客。

薯砣茶为武宁特有。秋冬时节,山背人把地里红薯收回家,洗净切成小小四方块,或是鲜薯砣,或是晒干蒸熟又晒干储藏的干薯砣。煮熟后撒上熟芝麻、花生米,碗面上飘着几片茶叶,味道特别,乡风独醇,是山背人待客的头道茶。

武宁茶俗:香茶一杯迎客来


武宁县种茶制茶历史悠久。宋代就有“绿丛遍乡野、户户有茶香”的记载。《图经读志》云:“武宁皆产茶宋时名曰红茶”。当时,成为中国名茶之一,出口珍品,上贡朝庭。

旧志载:“武宁为县,僻在万山中……其俗淳朴,其民力本。”乡风纯正,民俗淳厚,凡待人接物、婚嫁寿丧、节日喜庆,都有一套约定俗成的规矩。

茶俗:香茶一杯迎客来

凡是到过武宁的人都有这样的感受:只要你进了门,主人必先奉茶一杯。茶有菊花茶、芝麻豆子茶、炒米茶、玉芦茶、薯砣茶等等。

泡茶用的菊花既非供观赏的盆菊,也非药用杭菊,而是植于田边地畔茶园篱下的“茶菊”。寒露或霜降期间,菊花盛开,农人将菊花采至家中,掐去花蒂,揉碎花瓣,洗净晾干,以盐渍之,装入罐中压紧封口,数日后便可用泡茶,储藏经年不坏。菊花茶有以单一的菊花入茶的,也有拌有多种佐料,较为普遍的是以桔皮冼净晾干,剪成细粒,再以芝麻相杂,与菊花一同盐渍储存,冲泡后杯中橙红与青白相间,色味俱全。

炒米茶俗称“米炮茶”,以糯米浸泡晾干,放入大锅内爆炒,加熟黄豆拌和,饮时用温开水冲泡,放糖或放盐,既能充饥又能解渴。行旅客商或外出求学多以此作干粮。平时家中也多有储备,尤以春节前后为最,多以此茶待客。

薯砣茶为武宁特有。秋冬时节,山背人把地里红薯收回家,洗净切成小小四方块,或是鲜薯砣,或是晒干蒸熟又晒干储藏的干薯砣。煮熟后撒上熟芝麻、花生米,碗面上飘着几片茶叶,味道特别,乡风独醇,是山背人待客的头道茶。

婚俗:大红花轿娶新娘

武宁既是茶乡,又是江西省两大歌种之一的武宁打鼓歌和四大茶戏之一的武宁茶戏的故乡。

茶喝三道 杯有余香


三毛说:“茶喝三道。第一道,苦若生命;第二道,甜似爱情;第三道,淡如清风。”--题记

落日的余辉中,我应邀推开那扇门。桌上,有一盏热茶,在氤氲着淡淡的清香,一边,一台简单的收录机里,一曲二胡正缓缓拉着,空灵而悠扬。

一时间,我有些恍惚,你笑着看我,告诉我,这是阿炳的二胡曲,叫《二泉映月》。

这是我第一次听阿炳的《二泉映月》。也只是在这一瞬间,我感受到了里面某种摄人心魄的心酸,那声音欲罢不能,让看我毫不犹豫地开始沉迷起来。

你依然笑笑,递上那盏茶,拉了我在桌前坐定,你说这是支自述式悲歌,听它会让你想到“天降将大任于斯人也”,听它会让你知道对人世的关怀,对自我的思考,仿佛一种同在的命运感。

你浅浅地啜了一口茶,看向窗外,眼里,是怡然自得,也有一种不知名的忧伤。

从来不知道,一盏茶,一首曲,可以让你有这样一段娓娓的轻轻述说;从来不知道,这个黄昏,可以让我这样静静地感受着这样的一份恬淡。

是的,是恬淡!看,此时香渺渺,韵袅袅,仿佛如云之飘逸,如雾之妙曼,如风之清灵……

于是,爱上了悠扬的二胡曲,爱上了淡淡的茶香,和低低轻述的你。

一直很感激,在我的生命里,可以有着那样一段为人师表的生涯,让我在这一段生涯里认识了这样一个你。

乡村的校园,一到晚上便十分静谧,我经常会在那样的夜晚坐灯下,或批改,或备课,或写上一些只有自己才能看得懂的文字。往往这样的时候,你也会从寝室过来,带上暖壶,让两盏清茶在渐渐浓了的月色中一道又一道地暖了又凉,浅了又满……

我很奇怪为什么你会这样喜欢茶。

每一次看你翻动着灵巧的手指,然后提壶,举杯,冲水,刮沫,压盖,低斟,那一招一式如行云流水,忽急忽缓,有柔有刚,仿佛一个精通茶道的老者在展示着他精湛的茶艺。

你依然笑笑,你说你喜欢喝茶,是喜欢一杯茶的韵味和它那独有的魅力,你说一杯茶用开水漫过茶叶看似那么简单,却有着尘世里千丝万缕的牵连,初尝时有浅浅的苦涩,之后是淡淡的清香,仿佛一种久抑于心中的拨开云雾,和经历了一种一种情怀后的恬淡--恰如你面对着那一双双求知的眼睛,初时懵懵懂懂,后来清澈明亮。

我这才细细端详起来,看那简陋的白色瓷杯,杯身有典雅的兰花图,杯顶有白雾在缭绕盘旋,杯中有茶叶舒卷有致,宛然那一季的春色正在这清澈的水中无言地释放着生活的苦涩,而曾经的褶皱曾经的不平已然渐渐摊开,渐渐舒展,渐渐绽放出生命中那一缕缕淡淡的清香。

因为你的茶,因为你的这番话语,我更喜欢这样的日子了。想到那小小的三尺讲台上,有那么多如你我的人正燃烧着热血,每天面对的是那么多的孩子和他们那满是求知的眼神--原来教与学,本身就有无穷尽的乐趣啊!

是淡泊的生活,是如水的日子,每天我就这样忙碌在校园里,渐渐养成了一份淡泊闲适的心境。看杯中的茶叶在水里慢慢舒展,慢慢沉浮,心里满是那种去留无意的闲散和宠辱不惊的淡定。

尘世浮躁,人生苦短,若能忙里偷闲捧得一杯香茗,守一份清心,凝心静气里,该自有一番温润且意味深远的悠悠乐趣。这样的时候,多么希望会有那么一天,我可以找到那有雕花的格窗,古香古色的案几,抚着琴,焚着香,斟一壶茶,与你,浅浅慢品……

后来,我告别了三尺讲台,告别了我生命中最难以忘怀的岁月,以至于现在每每想起时,都会有一种说不出的疼痛。

但,我很欣慰,你一直守着那方净土,用你那一如既往的热忱和一如既往恬淡的心境。

一晃已是十多年的光阴。

想到阡陌红尘,终于可以这样和你相依相伴,我嫣然一笑。

慢慢的,就养成这样的习惯了--常常捧着一杯茶,慢慢地细细品着,看杯中的茶叶经沸水一泡慢慢地舒展开来,那种美,美得让人凝神屏气,此时若能迎着阳光看去,那嫩绿的芽片会在茶汤中上下翻滚,有细小茶素,晶莹着,闪灼着,交相辉映着,宛然一片春的生机;而茶水之色则素净淡雅,仿佛早春三月烟雨空蒙中的一片新绿,那水气氤氲,香如幽谷之兰,无意中便沁人心脾,芬芳隽永;而茶叶,则像女子着衣裙在迎风慢慢地起舞,在旋转、在翩迁、在娥娜、在摇曳,直让人想起苏东坡的那句“从来佳茗似佳人”。

是平淡如水的日子,你一直忙碌着,学校里各种各样的事务也曾经让你累的一回家便蒙头大睡,但往往也会看到夜深人静时你的埋案疾书。我无以说清我心头的那种不舍,却也只能在这样的时候,娴熟地斟上一杯你喜爱的茶,让那一缕缕淡淡的醇香缓解你那一刻的劳累。

三毛说:“真正的快乐,不是狂喜,亦不是苦痛,在我很主观的来说,它是细水长流,碧海无波,在芸芸众生里做一个普通的人,享受生命一刹间的喜悦,那么我们即便不死,也在天堂里了。”我只希望在这样的悄悄流逝的时光中,让生活里那些酸甜苦辣在能这一注浇灌之下,慢慢沉淀,慢慢融解,慢慢地消逝。只留下满是茶香的氤氲空气中,这份细水长流的快乐。

四、

这个有雨的夜里,想起三毛曾说“茶喝三道。第一道,苦若生命;第二道,甜似爱情;第三道,淡如清风。”很喜欢这句话,看似品茶,却也是实实在在的人生吧。

我倚窗而坐,许是沿袭了你的习惯:只一杯茶,伴一首悠扬的乐曲。杯中,那绿的芽翠的叶慢慢舒展着浮沉着,馥郁的香气在那瞬间开始弥散开始袅袅升腾了--第一道,涩涩的,有点苦;第二道,是那浅浅的甜;第三道,淡淡的,是萦绕在舌间的那份回味甘醇,和杯中遗留的缕缕醇香……

是啊,任时光飞逝,任岁月流转,我只愿这样做个如茶般淡然的女子,在那纷纷扰扰的尘世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淡定而从容。

三个女人一杯茶


俗语说“三个女人一台戏”,台湾朱家三姊妹的这台戏,唱成了一本书———《下午茶话题》。泡上抢鲜的秋观音,与三个台湾的成年女子相会在这本轻松自然地书里。

本书的作者:朱天文、朱天心、朱天衣,她们是台湾作家朱西宁和翻译家刘慕沙的女儿,是胡兰成的弟子,是被题赠“张爱玲接班人”的后继者。

此书是她们十多年前,也就是她们三十多岁时,在《自立早报》上为专栏“三重唱”所写文章的合集。当时和现在依然单身贵族的朱天文,当时相夫教子和后来曾经从政的朱天心,以及当时和现在依然丁克的朱天衣,在本书里,她们为同一个主题写不同的文章,而且,全是生活文章,用朱天文的说法是:“存活派”。

打开封面,很惊讶地发现,冷不丁一看,三姊妹的签名其实很像,根据笔迹可以看性格的论调,不免感叹,怪不得有人说她们三姊妹很像,对于“很像”的论调,朱天心在书中做了很多小小的反驳,比如披露了三个人的星座,朱天文:处女座;朱天心:双鱼座;朱天衣:金牛座。其实,从生日上就不难看出来,三姐妹的生日其实很接近,从小生活在同一个家庭,并且有同一个老师,是有很大可能很相像的。但如果就此武断,那可就错过了一本有趣的聊天书了。

细细品味三姊妹的文字,便会发现很大的不同,就出版简体字版一事来说,朱天文很精算师似地洞悉各种有可能出现的异想,她在一开始就告诉我们———“我们无意倡导任何观念和准则,我们只是谦卑地陈述一些事实,陈述此时世有人亦如此过活。”而朱天心则展开她一贯的探索众人心灵的目光,考虑着她们当年的谈话“哪些话题已过时?哪些又还正在一场场下午茶里热烈地讨论着?相同在哪儿?差距在哪儿?”至于一向表现得非常自我的朱天衣,干脆对此不表态。

读过朱天文的小说和散文,读过朱天心的小说和散文,没读过朱天衣除本书之外的文字,仅就朱天文和朱天心来说,抛开了那些她们文学类文字的装饰成分,忽然就发现,其实,朱家姊妹也是蛮八卦的女人,而且基本上算得上非上班族的标准宅女。

记得曾经说,朱家三姊妹在我眼中是被当做“中国的勃朗特姐妹”的,虽然写作风格、身世生平、性格爱好迥异,却都各自有成就,即便不能作为世界名著的作者,却也是古老东方传统文化下独立自主的新女性写照。

在此书中,作为血亲来说,女性之间,有很多话题可以说得相当地开诚布公:俗到吃穿住行美容养生,亲到父母公婆亲戚儿女,远到境外,近到超市,浪漫地做梦,世俗地吃醋,冷静到性教育,荒唐到旧情人,对付沉溺游戏的丈夫,应承难懂的婆婆……朱家三姊妹娓娓道来的各种人情世故中,其知性美在家常话题里自然流露,闲闲适适地,让人感到熨帖,一句句简单而不再那么玄雅的句子,充满了纯粹的平凡女性的观念,这平平淡淡、从从容容、简简单单的生活,是我们所有人的琐碎。这份平实的亲娱亲欢,质朴踏实,让人信服。

掩上书的时候,华灯初上,窗外金风送爽,灯下我独自读书,不由想起来,古人云“人生得一知己可以不恨”,面对从小长大的另外两个拥有共同成长经历,更重要的是共同爱好的“半知己”,还真是让人羡慕不已呢。

蔡健

在时间里,煮一杯茶,品生活的香


在时间里,煮一杯茶,品生活的香。茶的叶子,在纯净的水中浮沉,舒展,然后绽放,归于平淡。人生的过程也就是这四个阶段吧!

最初的少年,如刚沁入水中的茶叶,在爱情和事业中选择,徘徊,几起几落,沉沉浮浮,茫茫然的勇往直前,打拼着自己的一片天地。勇敢,无畏,哪怕是沸腾的水中,也会置身无憾。

到了青年时期,在各种各样的场合里,亲身经历了,懂得了收放自如的分寸。于是,舒展的如雄鹰般翱翔,搏击着蓝天。确定了目标,努力向上进取,全身心的投入,不问结局,不管困难。

真的到了中年了,年华正好,中流砥柱,尽情绽放。在事业上循序渐进,稳打稳扎。责任与义务,双肩都是力量。儒雅与智慧并存,知识与阅历同在。那就盛开吧,放射出所有的能量,扛起生命大旗,一步一个脚印的踏踏实实的过好每一天,做好每一件事,去爱身边的每一个人。

渐渐老去了啊,一切归于平淡。静了下来,静静的做一顿早餐,静静的等一段流年,静静的包容着岁月的欠缺,静静的执手无言。仿若茶叶与水的最后痴缠,在安静中,彼此融入了彼此的全部。

爱茶的男人,是值得托付的。能与茶相伴,必定是温厚而踏实的,温暖而深情的,不会善变,性情稳定而深沉内敛。爱茶的女子,是值得怜惜的。她们温柔细腻,知书达理。不会去强求,知道进退,明白人心。能在茶香中浸泡的温和,是最具内涵的涵养。

一杯茶,渐渐凉了,留在唇齿间的余香缭绕,甘甜于心。沉浮中,茶叶走过了一季的轮回。短暂啊,光阴。像极了这杯茶的瞬间。就请珍惜吧,那握在手中的幸福,和品尝在心底的回甘。

这壶茶,轻煮心事,淡品余味无尽。

品味唐伯虎的茶画


说起唐伯虎,人们很自然地就会想起电影《唐伯虎点秋香》,想起电影中他临场作画解救相府之情节,令人不能忘怀。唐伯虎的画,的确了得,他一生作过不少画,茶画是他画作中重要的一部分。因为唐伯虎的茶画,是明代茶画的主作,明代茶画的一绝。

明代的茶艺思想,有二个突出特点,一是哲学思想加深,主张契合自然,茶与山水、天地、宇宙交融;二是民间俗饮不断发展,茶人友爱、和谐的思想深深影响各阶层民众。所以,明代的茶文化中,也突出地反映了这些特点。茶画,作为茶文化的重要部分,当然离不开这些特点。

唐伯虎一生爱茶,与茶结下不解之缘。他爱茶,喝茶写茶画茶,《事茗图》是他茶画中一幅体现明代茶文化的名作。画中,他用自己熟练的山水人物画法,勾勒出高山流水,巨石苍松,飞泉急瀑。这些景色,或远或近,或显或隐,近者清晰,远者朦胧,既有清晰之美,又有朦胧之韵。在画的正中,一条溪水弯曲汩汩流过,在溪的左岸,几间房屋隐于松、竹林中,房下是流水,房上是云雾缭绕。此景,让人一看,宛如世外桃源。

俗茶清水里品味禅机


俗茶清水里品味禅机(

禅的本源是人,因为没有人就不会有谁把禅这个概念提出来。而茶的本源是一片叶子,一片绿的叶子,充满着鲜活的气息。这片鲜活的叶子被放在热锅上炒,目的只有一个,保存住这份鲜活,不让他腐烂掉。而人在这个世界上何尝不是被“贪、嗔、痴、慢、疑”这五欲煎炒,有哪个大彻大悟的人没有经历过种种磨难呢?最后智者觉悟了,成了修行的人,就像叶子被翻炒了无数次后,终于成了茶。

成了茶不是只为了成为茶,就像修行者不是为了只成为修行者一样。修行是为了救渡众生,茶成为茶是为了把芬芳留给大众,这都是一种奉献,一种大爱。茶被放在开水里浸泡,修行的人开始在人世间宣讲宇宙的真理,修行的人成了佛,茶成了香茗。后来修行的人喝上了茶,品出的就不是茶香而是禅理了。

一杯茶最简单的道理就是你泡了第一杯,味道会很浓。第二杯就会淡些,第三杯,第四杯,后来就成一杯清水了。这就是禅理。事物都是在不断发展变化,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我们要学会用运动的思维去思考问题,就如佛家所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喝茶虽说是俗事,但要从茶里领悟到人生真谛就是动了禅心,你喝的茶就不是俗茶,而是禅茶了。

茶生活民谚


宁可一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藏、蒙)

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病。(藏、蒙)

藏人茶饱肚,汉人饭饱肚。(藏)

宁可三天无油盐,不可一日不喝茶。(藏)

茶叶两头尖,价格时时变。

茶是草,客是宝,得罪茶商不得了。

二两茶叶一斤盐,斤半茶叶有衣穿,改善生活在眼前;一斤茶叶十斤钢,四斤茶叶百斤粮,建设祖国富双强。

吃饭靠禾蔸,用钱靠茶蔸。(湖南湘潭)

茶是露水财,不肥自己来。

男耕田,女采茶,老婆婆带娃娃,不荒一丘田,不老一蔸茶。

清晨一杯茶,饿死卖药家。(广东)

年头三盅茶,客符药店材无交家。(福建福安)

东南路里水泡茶,城西两路罐茶,北路河里油炒茶。(陕西汉中地区略阳)

勤俭姑娘,鸡鸣起床,梳头洗面,先煮茶汤。(赣南客家)

早茶晚酒黎明亮。(深圳)

茶好客自来。(深圳)

好茶一杯,不用请医家。(广州)

茶逢知已千杯少,壶中共抛一片心。(指广州老茶客,一盅在手,互诉心曲)

妇水夫茶。(江西表陵)

君子之交淡如水,茶人之交醇如茶。

早晨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

平地人不离糍粑,高山人不离苦茶。(湖南江华)

客来敬茶。

一天三餐油茶汤,一餐不吃心里慌。(鄂西士家族、苗族自治州)

好茶敬上宾,次茶等常客。

客从远方来,多以茶相待。

清茶一杯,亲密无间。

宁可一日无油盐,不可一日无茶。

饭后一杯茶。

头苦二甜三回味。(云南白族三道茶)

贵客进屋三杯茶。(侗族)

若要富,种茶树。(云南华坪县傈族、勐海县傣族)

萝卜就热茶,闲得大夫腿发麻。

古蔺罐儿茶好喝,麻辣鸡好吃。(四川、古蔺)

不喝一碗擂茶,枉到桃花源。(湖南桃源)

欧洲人喜欢喝红茶,非洲人喜欢喝绿茶,香港人喜欢普洱茶和六安茶,京津人喜欢花茶,上海人爱喝龙井茶。

若要山区富,茶园单产下工夫。(浙江)

若要富、种茶树,茶树是棵摇钱树。(云南凤庆)

跑面指导技术十年,收效不及承包一年。(云南凤庆茶区科技人员)

早晨三杯茶,郎中饿得爬。(湘西城步苗族,意为主人要敬客人四碗茶,四季平安)

喝别人烤的茶不过瘾。(彝族烤茶)

白天皮包水,晚上水包皮。(江南一带茶馆)

无茶不成仪。

烟酒是亲家,烟茶是冤家。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三杯茶来品味生活》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