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y260.com - 茶叶文化】

福安传统的茶叶品种是绿茶,制作比较简易,只有杀青、搓揉、干焙三道工序,茶农家家户户都可以生产。然而,生产“工夫红茶”就没那么简单了。制茶过程分为初制和精制:经过萎凋、揉捻、发酵、干燥四个步骤,使新鲜茶叶中的多酚类化合物适度氧化,做成有条索的红毛茶,保持芽叶完整,红色红汤。然后,再经过筛分、切断、风选、拣剔、复火、匀堆等工序,分成各级的商品茶。坦洋工夫茶严格拼配取料,确保“色艳香浓,鲜纯清甘”的品质,即外形条索圆紧匀直,色泽乌黑油润,叶底色佳耐泡,汤色红艳明亮呈金黄色,有桂花的浓郁芳香,滋味鲜浓、醇厚、甜和。既适于清饮,又宜于“调饮”,调和糖和牛奶。坦洋工夫红茶,以小叶种为原料茶精细加工而成,其外型细长匀称,带金毫,色泽乌黑,当地茶农也称“乌龙”、“乌茶”。“坦洋工夫”茶制作工艺流程如下:

1、采青

春茶一般在谷雨后开采至立夏后七天左右结束。夏茶在夏至前后,秋茶在立秋采摘。采摘的嫩度对工夫茶质量影响颇大,过嫩则成茶香气偏低,滋味较苦涩;过老则味淡,成茶正品率低。及时采是宝,过时采是草。茶叶的采摘讲究时间,“采茶其时,太早则味不全,迟则神散。”“其日,有雨不采、晴有云不采;晴,采之。”采茶最佳时间是中午,这个时候茶叶上的露水刚被蒸发。标准采法是采摘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鲜叶要求芽叶肥壮、不带鱼叶和鳞片,无病虫伤害、无异杂、无损伤,严格实行分批、分品种、及时付制,保持鲜叶的新鲜度。

2、萎凋

有日光萎凋和加温萎凋(雨天则用加温萎凋)它是形成茶香味的基础,萎凋的过程是鲜叶生理失水的过程。以室内自然萎凋较佳,有利于提高萎凋质量,但限制条件较多,目前大多采用萎凋槽萎凋。萎凋室要保持通风良好,槽体内温度一般控制在20-30℃左右,具体温度和风量的掌握依据鲜叶含水量而定,一般原则为“先高后低”;萎凋的摊叶厚度一般为10-15厘米,每隔20-30分钟翻叶一次,以获得茶叶萎凋均匀一致。一般萎凋时间4-6小时,萎凋叶叶质柔软,手捏成团,松手不易弹散,嫩梗折之不断,叶面失去光泽,色转暗,青草气大部分消失,略有清香,减重率达38-40%,为萎凋适度。

3、揉捻

其目的一是将青叶揉捻成条索;二是通过揉挤出茶汁,使之凝于叶表,有利于内含物的混合接触和一定程度的转化。其方法:采用55型或大型揉捻机,揉捻室避免强光直射,室内温度宜低,湿度宜稍高;采用轻压长揉的方法把茶叶搓揉成条状,时间掌握在60分钟左右,使茶叶的成条率达到85%以上,细胞破损率达80%以上,茶汁溢出不滴流,使之条形紧结,初步形成其成品外形特征。

4、解块

主要目的是解散茶团,降低叶温,使叶内某些有效成份不致因受热剧变,干燥后可减少团块。使用解块机械会影响到高档茶的条索外形,因此“坦洋工夫”茶以手工解块效果为佳。

5、发酵

发酵是工夫红茶加工的独特阶段,也是茶叶品质形成的关键环节。它使茶叶中的多酚类物质充分氧化,形成红茶色、香、味的品质特征。红茶的发酵实际上从揉捻时就开始,因此揉捻时室温宜低。发酵温度控制在25-28℃,空气湿度一般要求80%以上,空气流通,使氧气供给充足,发酵充分均匀,整个发酵过程一般维持2-3个小时待发酵叶青草气消失,自然释放出桂花香、果香,叶色呈鲜明的铜红色为适度。

6、干燥

目的是在热能作用下,终止继续发酵,蒸发多余水份,散发青气提高香气,使茶叶形状固定下来,达到毛茶成品要求烘焙干燥,分水焙、复焙、炖火。揉叶经散解后,进行水焙,至六成干,薄摊晾索,以利茶梗水分散发。然后高温复焙。经拣剔将梗、片和成形不了的茶条除去,最后加焙炖火,即低温久烘,温度由高到低,炖火时间约8—10个小时。采用焙笼烘焙或烘干机干燥,掌握“高温初烘,低温复火”的原则,初烘温度掌握在110-120℃,摊叶厚度2-3cm,每隔5分钟翻拌一次,足火后成品水份控制在7%以下。

7、精制

毛茶通过复火、滚圆筛、抖筛、平圆筛、风选、撩筛、紧门、拣剔等精制工序,根据茶条粗细、长短将茶叶分为本身、圆身、轻身及片茶、碎茶、末茶等4路或5路,然后分路加工,形成条索紧细、外形匀齐美观,净度良好的外形特征。

精选阅读

坦洋工夫工艺


历史上坦洋工夫在初制过程中,要着重掌握好萎凋工艺,在高山茶区则十分重视加温发酵的技术处理。坦洋工夫的精制一般采用多级付制,主产品回收的办法,由于其产区辽阔,科学地拼配高山、平地,春夏秋季原料,取长补短,相得益彰,使坦洋工夫红茶保持稳定的规格要求和质量标准乃是精制的关键。

坦洋工夫红茶试制成功后,经广州远销西欧,很受欢迎。此后名声就不胫而走,大批茶商接踵而至,入山求市。自光绪六年至民国二十五年(1881一1936)的50余年,坦洋工夫红茶每年出口都在500吨左右,其中以1898年为最盛,出口量达1500吨。坦洋街长一公里,设茶行达36家,成为福安市的主要红茶产区和周围七八个县的集散地,产品远销荷兰、英国、日本、东南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当前随着国际贸易格局的变化和国际市场上,尤其是东欧、英、俄等国对茶叶需求量的增长,发展坦洋工夫红茶的生产,扩大出口创汇,具有十分广阔的前景。

坦洋工夫红茶的制作工艺制作全过程,果断收藏


坦洋工夫茶具有养胃暖胃和驱寒,经过发酵烘制而成,茶多酚在氧化酶的作用下发生酶促氧化反应,这些茶多酚的氧化物能消炎,保护胃粘膜,养胃暖胃,还是助消化的良药,这么好的茶制作过程并不简单,那么下面就带大家了解下坦洋工夫茶的制作工艺~~~~

坦洋工夫红茶的制作工艺

坦洋工夫是福建省三大工夫红茶之一,相传于清咸丰、同治年间(1851一1874),由福安市坦洋村人试制成功,迄今已有100多年。产区分布很广,以福安市坦洋村为中心遍及福安、柘荣、寿宁、周宁、霞浦及屏南北部等地。以当地有性群体种为原料,外形紧结圆直匀整,带白毫,色泽乌黑有光,内质香气清鲜高爽,汤鲜艳呈金黄色,滋味醇厚,叶底红匀光亮。条索圆紧匀秀芽毫金黄,色泽乌黑油润有光泽,汤色红艳清澈明亮,滋味清鲜甜和爽口,香气醇厚桂花香,叶底红亮匀整,深受消费者青睐。那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它的制作工艺。

一、鲜叶采摘:选择晴天采摘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品种以福安大白茶,福鼎大毫茶为佳,鲜叶要求芽叶肥壮、及时付制,保持鲜叶的新鲜不带鱼叶和鳞片无病虫伤害、无异杂、无损伤,严格实行分批、分品种、及时付制,保持鲜叶的新鲜度。

二、萎凋:萎凋以室内自然萎凋较佳,有利于提高萎凋质量,但限制条件较多,目前大多采用萎凋槽萎凋。萎凋室保持通风良好。槽内温度一般控制在30℃~35℃左右,具体温度和风量的掌握依据鲜叶含水量而定,一般原则"先高后低"。萎凋摊叶厚度一般为10-15cm,每隔20-30分钟翻叶一次,以获得茶叶萎凋均匀一致。一般萎凋时间为4-5小时,萎凋叶叶质柔软手捏成团。松手不易弹散,嫩梗折之不断,叶面失去光泽,色暗绿,青草气大部分消失,略有清香,减重率达30%~40%,则萎凋适率。

坦洋工夫的辨别如何识别坦洋工夫红茶


坦洋工夫红茶源于福安的坦洋村,是福建省有名的”闽红“三大工夫茶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坦洋工夫红茶的发展也与日俱增,现在市面上可以很容易买到坦洋工夫。要买坦洋工夫就得懂得如何识别坦洋工夫,那么如何识别坦洋工夫红茶呢?

识别坦洋工夫红茶可以从茶叶形状、色泽、干茶的香气等方面来鉴别,识别坦洋工夫红茶主要在以下几个关键点。

1、香。质量好的茶叶,一般都香味纯正,浸人心脾。若茶叶香味淡薄或根本无香味的,或者有异味的,则不是好茶叶。如茉莉花茶是许多消费者所喜爱的,这种茶有浓郁的茉莉花清香。如无这种香气或有其它气味,则说明该茉莉花茶质量较差。

2、色。包括外观的色泽及汤色。新茶外观干硬疏松,色泽新鲜,一般呈嫩绿色。老陈的茶叶则紧缩暗软。选购茶叶时,外观颜色应以纯而泽为好,杂而暗为次。茶叶的汤色以明亮清晰为优,暗而深为劣。

3、形。指茶叶的外形。各种名茶都有它的外形特征,千姿百态。不同的品种有不同的鉴别方法:有的品种要看它的茸毛多少,多者为优,少者为劣;有的品种要看它的条索松紧,紧者为好,松者为差。质量好的茶叶外形应均匀一致,所含碎茶和杂质少。

4、味。是指茶水的滋味。新茶汤色澄清而香气足、陈茶则汤色变褐、香味差。就绿茶、红茶来说,质量好的绿茶口感略带苦涩,饮后又感鲜甜,且回味越久越浓。若苦涩味重,鲜甜味少的则为次茶。红茶口感甜爽为好,苦涩为次。

如何识别坦洋工夫?最简单的方式,最直观的方法便是从色,香,味,形识茶叶,这也算是一种基本的茶叶知识。

坦洋工夫的知识


坦洋工夫至今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曾和国酒茅台相媲美,被称为国茶,畅销20多个国家,是英国皇上的专用茶。

产地

坦洋工夫产于福安市的白云山麓,白云山麓生态环境优美,地理条件独特,常年云雾环绕,正所谓好山好水出好茶。

历史发展

坦洋工夫屡屡为国争光:当年清朝深受鸦片毒害,华夏财富源源不断被掠往英伦三岛,但令人骄傲的坦洋工夫,却能从大不列颠帝国虎口夺食,为中国争回无数真金白银;公元1915年,其声誉更达到一个历史巅峰:与国酒茅台一起荣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实乃工夫不负有心人,坦洋工夫亦醉迷天下爱茶人!今日,坦洋工夫不但是福建省著名茶叶品牌,还获得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批准的标准本土产品。

制作工艺

坦洋工夫制作过程分为初制和精制:经过萎凋、揉捻、发酵、干燥四个步骤,使新鲜茶叶中的多酚类化合物适度氧化,做成有条索的红毛茶,保持芽叶完整,红色红汤。然后,再经过筛分、切断、风选、拣剔、复火、匀堆等工序,分成各级的商品茶。坦洋工夫茶严格拼配取料,确保“色艳香浓,鲜纯清甘”的品质。

品质特点

坦洋工夫红茶,以小叶种为原料茶精细加工而成,其外型细长匀称,带金毫,色泽乌黑,当地茶农也称“乌龙”、“乌茶”。它的外形条索圆紧匀直,色泽乌黑油润,叶底色佳耐泡,汤色红艳明亮呈金黄色,有桂花的浓郁芳香,滋味鲜浓、醇厚、甜和。既适于清饮,又宜于“调饮”,调和糖和牛奶。

坦洋工夫的传说


坦洋工夫的传说一:雍正版

传说清雍正年间。坦洋胡氏家族有个叫胡福四的年轻人(即胡桂禹。坦洋胡氏第四世。出生于康熙61年。即1722年。他老人家活到七十岁。仙逝于1791年)。当时依父兄之命。从水路前往广东办事。途中。在广州附近水域遇风翻船落水。幸遇一过往船只搭救。船上的主人是一对母女。是某英商洋行买办的眷属。买办大人见胡福四机灵俊朗。十分赏识。有意相携。得知这个后生来自茶乡。就透露以商机。说是洋人喜欢一种红茶。这种红茶是一个少数民族制作的。因为产量极少。英商往往重金都求之不得。这位热心的买办大人。还将这种红茶的基本制作方法告诉给了胡福四。并嘱咐其返乡如法制作。说是如果能做出来。那么做好后可运抵广州。由其洋行销往海外。胡福四回到坦洋。便依法试制这种红茶。经过一番努力。最初的坦洋工夫红茶从此面世。这种制法后来渐渐传开。乡人竞相仿制。

坦洋工夫的传说二:咸丰版

相传清朝咸丰元年。坦洋有位胡姓茶商外出做生意。途中在一客栈遇见一位建宁茶客身患痢疾。那人上吐下泻。病情万分危急。事茶者往往心善。胡姓茶商见状。便以坦洋出产之茶。加生姜、红糖泡冲为药。那人服下之后。仿佛神迹出现。病情大为好转。并很快康复。为报答救命之恩。建宁茶客与胡氏结拜为兄弟。并传他一门独特的私家红茶制法。后来胡氏回家以坦洋之茶为原料照法一拭。发现制出的新茶品质果然不凡。外人品过。也赞不绝口。因为此茶以坦洋当地茶叶为原料。且制作工艺颇费工夫。胡氏有感而发。称之为“坦洋工夫。

以上便是关于坦洋工夫红茶的的来历与传说。不妨作为茶友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加深大家对坦洋工夫红茶的了解与认识。

坦洋工夫茶生产工艺


鲜叶采摘选择晴天采摘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品种以福安大白茶,福鼎大毫茶为佳,鲜叶要求芽叶肥壮、及时付制,保持鲜叶的新鲜无异杂、无损伤,严格实行分批、分品种、及时付制,保持鲜叶的新鲜度。

萎凋

以室内自然萎凋较佳,有利于提高萎凋质量,但限制条件较多,目前大多采用萎凋槽萎凋。萎凋室保持通风良好。槽内温度一般控制在30℃~35℃,具体温度和风量的掌握依据鲜叶含水量而定,一般原则“先高后低”。摊叶厚度一般为10-15cm,每隔20-30分钟翻叶一次,以获得茶叶萎凋均匀一致。一般萎凋时间为4-5小时,萎凋叶叶质柔软手捏成团。松手不易弹散,嫩梗折之不断,叶面失去光泽,色暗绿,青草气大部分消失,略有清香,减重率达30%~40%,则萎凋适率。

揉捻

采用揉捻机,揉捻室避免阳光直射,室内温度宜低,温度宜稍高。采用轻压长揉的方法,时间掌握在60分钟左右,是茶叶的成条率达到85%以上,细胞破损率达到80%以上,茶叶溢出而不滴流,使之条形紧结,初步形成其成品特征。

解块

主要目的是解散茶团,降低叶温,使叶内某些有效成分不致因受热剧变,干燥后可减少团块。但使用解块机会影响到高档茶的条索外形,因此“坦洋工夫”红茶实际制作中以手工解块效果为佳。

发酵

发酵是工夫红茶加工的独特阶段,它使茶叶中多酚酶物质充分氧化,形成红茶色香味的品质特征。红茶的发酵实际上从揉捻时就开始,因此揉捻时室温宜低。发酵温度控制在22℃~24℃,空气温度一般要求80%以上,空气流通,使氧化供给充足,发酵充分均匀,整个发酵过程一般维持2-3小时,待发酵叶青草气消失,出现桂花香、果香,叶色搭补呈鲜明的铜红色为适度。

干燥

目的是制止继续发酵,蒸发水分,达到毛茶品要求。采用焙笼烘焙干机干燥,掌握“高温出烘,低温复火”的原则。初烘温度掌握在90℃~100℃,时间为15~20分钟,摊叶厚底2~3cm,每隔5分钟翻拌一次,至八成干左右,中间摊凉1~2小时。复火温度掌握在50℃~60℃为宜,时间为20~30分钟,摊叶厚度3~4cm,每10分钟翻拌一次,足火后成品水分控制在7%以下。

精制

毛茶通过抖筛、平圆筛、手拣等精制工序,分精茶条粗细、长短,去除影响成品茶净度和色泽的杂物及片茶、碎茶、末茶等,形成条索紧细、外形匀美观、净度良好的上等“坦洋功夫”红茶外形特征。

紧压成型

干燥的散茶,经高温蒸软后,依买主所需而紧压成型,有茶饼、颗粒型、柱茶型,各种工艺造型及散茶类等。大小、轻重规格随客户需要而成型。

坦洋工夫为国争光


坦洋工夫茶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战果累累。从清朝年间起,坦洋工夫已经为国争光,驳回颜面。

坦洋工夫屡屡为国争光:当年清朝深受鸦片毒害,财富被英伦三岛大量掠夺,坦洋工夫从大不列颠帝国虎口夺食,为中国争回无数真金白银。公元1915年,其声誉更达到一个历史巅峰:与国酒茅台一起荣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实乃工夫不负有心人,坦洋工夫亦醉迷天下爱茶人。

坦洋工夫名称的变化

1371年(明洪武四年),福安坦洋村民发现野生“坦洋菜茶”。

1851年(清咸丰元年),福安坦洋村胡氏成功试制“坦洋工夫”红茶。

1875年(光绪元年),安徽籍闽官徐干臣返乡,将坦洋工夫种苗及工艺带回祁门,始创“祁红”,其后,坦洋工夫工艺又由祁门传到云南,称“滇红”。

坦洋工夫的荣誉

清代·坦洋工夫成为英国王室特供茶

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

2007年11月,中国申奥第一茶

2008年2月,“坦洋工夫”成功注册为“中国证明商标”

2009年3月,“坦洋工夫”成为“福建省著名商标”

2009年10月,“坦洋工夫”获得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批准的国家标准,成为第一个获得国家标准的本土产品。

坦洋工夫茶的生产工艺


鲜叶采摘

选择晴天采摘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品种以福安大白茶,福鼎大毫茶为佳,鲜叶要求芽叶肥壮、及时付制,保持鲜叶的新鲜无异杂、无损伤,严格实行分批、分品种、及时付制,保持鲜叶的新鲜度。

萎凋

以室内自然萎凋较佳,有利于提高萎凋质量,但限制条件较多,目前大多采用萎凋槽萎凋。萎凋室保持通风良好。槽内温度一般控制在30℃~35℃,具体温度和风量的掌握依据鲜叶含水量而定,一般原则“先高后低”。摊叶厚度一般为10-15cm,每隔20-30分钟翻叶一次,以获得茶叶萎凋均匀一致。一般萎凋时间为4-5小时,萎凋叶叶质柔软手捏成团。松手不易弹散,嫩梗折之不断,叶面失去光泽,色暗绿,青草气大部分消失,略有清香,减重率达30%~40%,则萎凋适率。

揉捻

采用揉捻机,揉捻室避免阳光直射,室内温度宜低,温度宜稍高。采用轻压长揉的方法,时间掌握在60分钟左右,是茶叶的成条率达到85%以上,细胞破损率达到80%以上,茶叶溢出而不滴流,使之条形紧结,初步形成其成品特征。

解块

主要目的是解散茶团,降低叶温,使叶内某些有效成分不致因受热剧变,干燥后可减少团块。但使用解块机会影响到高档茶的条索外形,因此“坦洋工夫”红茶实际制作中以手工解块效果为佳。

发酵

发酵是工夫红茶加工的独特阶段,它使茶叶中多酚酶物质充分氧化,形成红茶色香味的品质特征。红茶的发酵实际上从揉捻时就开始,因此揉捻时室温宜低。发酵温度控制在22℃~24℃,空气温度一般要求80%以上,空气流通,使氧化供给充足,发酵充分均匀,整个发酵过程一般维持2-3小时,待发酵叶青草气消失,出现桂花香、果香,叶色搭补呈鲜明的铜红色为适度。

干燥

目的是制止继续发酵,蒸发水分,达到毛茶品要求。采用焙笼烘焙干机干燥,掌握“高温出烘,低温复火”的原则。初烘温度掌握在90℃~100℃,时间为15~20分钟,摊叶厚底2~3cm,每隔5分钟翻拌一次,至八成干左右,中间摊凉1~2小时。复火温度掌握在50℃~60℃为宜,时间为20~30分钟,摊叶厚度3~4cm,每10分钟翻拌一次,足火后成品水分控制在7%以下。

精制

毛茶通过抖筛、平圆筛、手拣等精制工序,分精茶条粗细、长短,去除影响成品茶净度和色泽的杂物及片茶、碎茶、末茶等,形成条索紧细、外形匀美观、净度良好的上等“坦洋功夫”红茶外形特征。

紧压成型

干燥的散茶,经高温蒸软后,依买主所需而紧压成型,有茶饼、颗粒型、柱茶型,各种工艺造型及散茶类等。大小、轻重规格随客户需要而成型。

坦洋工夫的茶叶文化


在中国红茶高峰论坛上,来自全国各主要红茶产区的茶界人士及与会专家普遍认为,世界红茶始于武夷“正山小种”,热于福安“坦洋工夫”。近几年,“坦洋工夫”在国内红茶市场频频发力,带动红茶消费热潮。

1851年,坦洋村茶农胡进四率先自制“坦洋工夫”红茶成功,远销二十多个国家与地区。据史料记载,清咸丰年间,“会英商购买华茶,以坦洋出产为最”。“坦洋工夫”问世后64年,即1915年,在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获金奖,名动英伦三岛,风靡欧洲,成为皇室宴会必备及王公贵族私藏的珍稀饮品。

2007年,“坦洋工夫”11款新产品联合晋京,在人民大会堂公开展示,因其生态、和谐、健康、高贵的文化内涵及消脂、健胃、“三抗三降”(抗肿瘤、抗氧化、抗辐射;降血脂、降血糖、降血压)的保健功能,受到首都各界人士欢迎,被指定为中华名人特供茶、“申奥第一茶”等,在国内掀起新一轮红茶热。

2010年,“坦洋工夫”红茶跻身“中国红茶十大品牌”,产量达到6400吨,产值9.46亿元。目前,福安有5万多茶商在北京、太原、上海、福州、银川、广州及海外等地区建立“坦洋工夫”名人会馆、茶城、专柜、专卖店3000多家。曾经几近销声匿迹的“坦洋工夫”以所向披靡之势纵横茶市,产品热销国内各大中城市以及美国、日本、韩国、东南亚、俄罗斯和欧盟等国家和地区,5家专业生产“坦洋工夫”红茶企业入榜“2010年度中国茶叶行业百强企业”。据2010年《茶业蓝皮书》公布,以“坦洋工夫”等为代表的福建红茶,走在中国红茶消费风潮的前列。据不完全统计,仅去年以来,国内红茶品牌数量就暴增近百种。

追寻坦洋工夫的历史


坦洋工夫历史文化深远,盛誉繁响于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国家。在大清皇朝的大背景下,坦洋工夫为国争光,带动坦洋村茶叶的发展。

坦洋工夫茶的历史

相传清咸丰、同治年间(公元1851--1874年),坦洋村有胡福四(又名胡进四)者,试制红茶成功,经广州运销西欧,很受欢迎。此后茶商纷纷入山求市,接踵而来并设洋行,周围各县茶叶亦渐云集坦洋。坦炒工夫名声也就不胫而走,自光绪六年至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881—1936年)的50余年,埕洋工夫每年出口均上万担,其中1898年出口3万余组。

坦洋街长一公里,设茶行达36家,雇工3000余人,产量2万余担。收条范围上至政和县的新村,下至霞浦县的赤岭,方圆数百里,境跨七、八个县,成为福安的主要红茶产区。运销荷兰、英国、日本、东南亚等二十余个国家与地区,每年收外汇茶银百余万元。

当时民谚云:“国家大兴,茶换黄金,船泊龙凤桥,白银用斗量。”后因抗日战争爆发,销路受阻,生产亦遭严重破坏,坦洋工夫产量锐减。50年代中期,为了恢复和提高坦洋工夫红茶的产量和品质,先后建立了国营坦洋、水门红茶初制厂和福安茶厂,实行机械化制茶,引进并繁殖福鼎大白茶、福安大白茶、福云等优良茶树品种,1960年产量增加到5万担,创历史最高水平。

后因茶类布局的变更,由“红”改“绿”,坦洋工夫尚存无几。近年来,经有关部门的努力,坦洋工夫又有所恢复和发展,1988年产量达8000余担。至今,坦洋工夫已经闻名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坦洋工夫产地“福安”


好茶之所以为好茶,天时地利人和三大要素必须面面俱到。福建出好茶,被列为福建省三大工夫红茶之首——坦洋工夫,来自福建福安。

坦洋工夫,原产地在福安市社口镇坦洋村,位于闽东最高的峰峦——白云山麓。福安常年烟云缈缈,雨雾蒙蒙。其地理条件独特,生态环境优美,俗话说的好“好山好水出好茶”。

福安境内的白云山风景区是“国家地质公园”和“国家风景名胜区”。而制造“坦洋工夫”红茶的原材料“坦洋菜茶”就是生长在生态环境如此优良的白云山麓。

白云山麓气候环境

白云山麓境内山峦起伏,群峰竞秀。其中海拔千米以上的高山达31座。雄居于西北面的白云山,主峰海拔1450.2米,挡住西北寒流的侵袭,成为福安晓阳、社口、穆阳、康厝、坂中等茶区的天然屏障。白云山山峦耸峙重叠,丘陵起伏。福安地处低纬度,属于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构成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光照充足,夏长冬短,无霜期长的特点。

在中国与福安有大致相同自然条件的只有台湾的阿里山地区。因近海的缘故,云雾湿润天气较多。晴天过后即使是的一场小雨,也会出现云雾,增加了空气相对湿度,呈现“雨天满山云,晴天遍地雾”,造就了“湿而不暑,湿而不瘴”的特殊小气候。

坦洋工夫的茶艺表演


我国茶文化历史悠久,过去品尝一壶坦洋工夫,一共有23道工序。尽管现在泡茶没有那么复杂,为了保存饮泡坦洋工夫的茶艺茶道。

一、介绍茶具:茶艺六件,随手泡,茶六用、茶荷、茶船、紫砂壶、品茗杯、闻香杯

二、嘉叶共赏(赏茶):首先观赏干茶,以好茶饷客.坦洋工夫外形细长匀整,带白毫,色泽乌黑有光,内质香味清鲜甜和,汤鲜艳呈金黄色,叶底红匀光滑。其中坦洋、寿宁、周宁山区所产工夫茶,香味醇厚,条索较为肥壮,东南临海的霞浦一带所产工夫茶色鲜亮,条形秀丽。茶艺师观茶,意念把日月精华,天地灵气皆聚于小小的茶荷之中。请大家观赏茶的外形。

三、孟臣净心(温壶):泡好一杯茶,要做到茶好、水好、火好、器好,叫做“四合其美”。明代制壶高手孟臣是著名的制壶大师,后时将上等的紫砂壶称为孟臣壶,孟臣净心,是先将紫砂壶烫热。

四、高山流水(温杯):将温壶之水倒入品茗杯温杯。晶莹的水线上下起伏,连贯不断,为我们勾画出一幅秀美的山水风景。坦洋入宫(投茶):将茶叶置于壶中。茶叶用量,视茶叶的紧密程度酌情放入紫砂壶中。

五、芳草回春(洗茶):温润泡,它的目的在于润泽香茗,使茶叶逐渐舒展,茶香呼之欲出。

六、分承香露(再次温杯):将温润泡的茶汤,倒入闻香杯中,分杯入杯。

七、悬壶高冲(正式冲泡):好茶还需巧冲泡,这一泡为正泡,冲泡时要做到高冲低斟。悬壶高冲又称凤凰三点头,表示主人向客人“三鞠躬”,以示对客人的礼貌和尊重。

八、春风拂面(抹茶):冲泡中浮有茶沫,用壶盖轻轻将浮起的茶沫抹去。

九、涤尽凡尘(用随手泡水冲壶):洗去壶身外的茶渣、茶沫。

十、内外养身:将温润泡的茶汤浇于紫砂壶上,润壶、养壶,使其内外加热,温度一致,使壶内茶叶充分伸展,聚拢茶香。

十一、若琛听泉:将温杯之水倒入茶船水方之中,这段时间,也是为了让茶壶中的茶叶充分伸展,充分浸泡。

十二、游山玩水:端起茶壶,在茶船上逆时针方向荡一圈,目的在于除去壶底附着的水滴。

十三、关公巡城:分茶入杯,将壶中茶汤均匀斟入闻香杯中,俗话说茶倒七分满,留下三分是情意,我们愿将这份浓浓的情意,献给各位嘉宾、各位朋友。

十四、韩信点兵:将壶中精华分承各杯中,使茶汤浓淡一致。

十五、高屋建瓴:将品茗杯反转置于闻香杯上

十六、乾坤旋转:双手旋转闻香杯,先闻茶香。

十七、斗转星移:将闻香杯中的茶汤旋转倒入品茗杯中。

十八、空谷幽兰:双手扰杯,搓杯闻香,随着杯内温度的逐渐降低,杯底散发出不用的芬芳,有高温香、中温香、冷香,值得细细体会。

十九、三龙护鼎:请您用右手拇指和食指拿住品茗杯的杯沿,中指托住杯底,呈三龙护鼎状,手心旋转至内侧,表示对朋友的尊重。

二十、鉴赏汤色:欣赏茶汤颜色深浅变化。

二十一、敬奉香茗:下面为各位来宾敬茶

二十二、共品佳茗:品字三个口,一小口,一小品慢慢喝,用心体会茶的美。第一口,轻轻一啜,第二口,往舌顶吸进,第三口,趁热喝尽,慢慢品味。正如范仲淹说:“不如仙山一啜好,冷然便遇乘风飞”。

二十三、茶仓归一性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完美结合,是中国茶道精神的具体体现。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文化相关文章,《坦洋工夫制作的工艺》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种类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