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y260.com - 茶叶文化】

如何将政和工夫红茶冲泡与“闽红之骄”地位相符合的口感呢?好茶需要交给会泡茶的人,才能将茶叶的特征展现至茶汤中。本文简要介绍如何冲泡政和工夫五个基本要点。

1、茶叶好。茶叶应避免潮湿高温,不可与清洁剂、香料、香皂等共同保存,以保持茶叶的纯净。冲泡一杯红茶的份量,约需一茶匙或3克左右的茶叶。

2、水质好。冲泡用水以泉水为佳,其空气充足,能够引发红茶内蕴的香气。

3、茶具好。政和工夫茶叶芬芳的味道,必需选用适当的茶具搭配,以此衬托出它独特的韵味。

4、温度好。先温壶(杯),将茶壶与茶杯用热水烫过,再将适量的茶加入茶壶中,立刻注入沸腾的开水,水温宜维持在90~100℃的水温,这样可以提高茶叶内含物的浸出率,充分展示红茶的“色艳、香郁、味浓”的特点。

5、时间好。放入茶叶,注入热水,将壶盖盖上,使红茶的香气与味道能充分的在热水中释放出来。叶片细小者约浸泡2~3分钟,叶片较大则宜闷置3~5分钟,当茶叶绽开,沉在壶底,并不再翻滚时,即可享用。

CY260.com扩展阅读

家庭冲泡政和工夫的方法


如何将“福建三大工夫红茶”政和工夫冲泡到极致?关键在于冲泡的步骤与细节。家庭中冲泡政和工夫不要求程度上的繁杂,但细节决定成败,因此冲泡时需要注意以下五点小细节,才能泡出一杯好茶。

1、新鲜的冷水注入煮水壶里煮沸:因为水龙头流出来的水饱含了空气,可以将红茶的香气充分导引出来,而隔夜的水、二度煮沸的水或保温瓶内的热水,都不适合来冲泡红茶。

2、注入正滚沸的开水,以渐歇的方式温壶及温杯,避免水温变化太大:一般茶壶的造型,都有一个矮胖的圆壶身,是让茶叶在冲泡时有完全伸展及舞动的空间。

3、谨慎斟酌茶叶量:冲泡浓茶,每人用1茶匙的量(约2.5g的茶叶量),但是想要泡出好红茶,建议最好以2杯的红茶叶量(约5g)来冲泡成2杯,较能充分发挥红茶香醇的原味,也能享受到续杯乐趣。

4、将滚水注入壶里泡茶:水开始沸腾之后约30秒的时间,水花形成像一元硬币大小的圆形时,来冲泡红茶,最适合不过的了。

5、静心等候正确的冲泡时间:因为快速的冲泡是无法完全释出茶叶的芳香,一般专业的茶罐上,都会专业的标示出茶叶的浓度大小,这关乎到茶叶冲泡闷的时间。

基本的冲泡工夫红茶的要素


基本的冲泡工夫红茶的要素!红茶茶量投放与绿茶相同。茶具用玻璃杯、瓷杯、或宜兴紫砂茶具均可。中、低档工夫红茶、红碎茶、片末红茶等,一般用壶冲。冲泡中不加调料的,叫“清饮”;添加调料的,叫“调饮”。中国绝大多数地方饮红茶是“清饮”,在广东一些地方也采用“调饮”,有特殊风味,营养价值也更高。

基本的冲泡工夫红茶的要素:

(1)茶器选择。尽量使用材质为瓷质、紫砂、玻璃制品的茶具。

(2)冲泡之前先要烫杯。用沸水烫温茶杯、茶壶等茶器,以保持红茶投入后的温度。

(3)掌握好茶叶(珍田阁茶厂)的投放量。投茶量因人而异,也要视不同饮法而有所区别。

(4)控制冲泡水温和浸润时间,冲泡的开水以95℃~100℃左右的水温为佳。浸泡时间视茶叶(珍田阁茶厂)粗细、档次来衡量。

(5)将泡好的红茶倒入杯中一般要用过滤器,以滤除茶渣。

(6)红茶泡好后不要久放,放久后茶中的茶多酚会迅速氧化,茶味变涩。

(7)浸润红茶不能单凭茶色来判断,因为不同种类的茶叶(珍田阁茶厂),颜色会稍有不同,也会随冲泡时间的长短而改变色泽。原则是细嫩茶叶(珍田阁茶厂)时间短,约2分钟;中叶茶约2分30秒;大叶茶约3分钟,这样茶叶(珍田阁茶厂)才会变成沉稳状态。

(8)调制牛奶红茶。配制方法:先将适量红茶放入茶壶中,茶叶(珍田阁茶厂)用量比清饮稍多些,然后冲入热开水,约5分钟后,从壶嘴倒出茶汤放在咖啡杯中;如果是红茶袋泡茶,可将一袋茶连袋放在咖啡杯中,用热开水冲泡5分钟,弃去茶袋。然后往茶杯中加入适量牛奶和方糖,牛奶用量以调制成的奶茶呈桔红、黄红色为度。奶量过多,汤色灰白,茶香味淡薄,奶量过少,失去奶茶风味,糖的用量因人而易,以适口为度。

政和工夫功效


福建政和工夫红茶可以帮助胃肠消化、促近食欲,可利尿、消除水肿,并强壮心肌功能。

政和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政和在宋朝盛产名贵的芽茶茶叶,徽宗政和五年(1115年),芽茶选作贡茶,喜动龙颜,徽宗皇帝乃将政和年号赐作县名,政和由此而来。同治十三年(1874年),江西茶商来政和倡制工夫红茶,轰动一时。光绪十五年(1896年),用大白茶所制的“政和工夫”红茶,成为闽红三大功夫茶之首,留洋苏联、欧美……享誉海外!政和工夫,起源有近千年历史,民间传说,南宋以前,茶为何物,当地群众并不知道。有一仙人看到此处茶树生长茂盛,茶叶可制成茶中佳品,因而化为乞丐入村讨茶水喝,一村妇拿出一碗白开水,乞丐认为这村妇太过吝啬,连一杯茶水也不给,但当他进一步问清,当地人竟连茶为何物都不知道,自家也是喝白开水之后,乞丐就带村民至茶树前,教其辨认茶叶,并教他们采摘和初制,村民泡饮之后,感到芳香扑鼻,入口回甘,饮后神清气爽,于是茶叶的制法从此流传了下来。“政和工夫”,闽红三大工夫茶的上品,按品种分为大茶、小茶两种。政和工夫茶以大茶为主体,扬其毫多味浓之优点,又适当加以高香之小茶,因此高级政和工夫茶体态匀称,毫心显露,香味俱佳。红茶犹如风姿绰约的风韵少妇,充溢着绽放的热情和美艳的成熟;红茶那琥珀般醇厚的颜色,淡淡的苦涩,那沉淀了生活般的质感,优雅、小资、高贵政和工夫”,因其精制手续精细,颇费工夫,故得名。它外形条索紧细、匀齐,色泽乌润,富有光泽;泡开后叶底红艳而明亮,香气馥郁,隐约之间颇类似紫罗兰的香气;滋味醇和而甘浓,既宜于清饮,又适于掺和砂糖、牛奶。一百多年来“政和工夫”历久不衰,蜚声于国内外,畅销俄、美欧等国,曾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等国内外多项奖。

政和工夫制作流程


红茶按其性质分为三种:工夫红茶、小种红茶、红碎茶。其中工夫红茶的制作流程有着相同之处,以政和工夫基本制作流程为例,一同了解工夫红茶的制作工艺。

政和工夫制作流程

1、萎凋

初制政和工夫的第一道工序为萎凋。萎凋是指鲜叶经过一段时间失水,使一定硬脆的梗叶成萎蔫凋谢状况的过程。经过萎凋,可适当蒸发水分,叶片柔软,韧性增强,便于造形。同时,也是形成政和工夫茶叶香气的重要阶段。

2、揉捻

茶叶制作工艺中“揉捻”目的是在成形并增进色香味浓度。同时,由于叶细胞被破坏,便于在酶的作用下进行必要的氧化,利于发酵的顺利进行。

3、发酵

制作过程中,发酵使叶色由绿变红,形成红茶红叶红汤的品质特点。其机理是叶子在揉捻作用下,组织细胞膜结构收到破坏,透性增大,使多酚类物质与氧化酶充分接触,在酶促作用下产生氧化聚合作用,其它化学成分亦相应发生深刻变化,茶叶颜色发生变化。

4、干燥

干燥是将发酵好的茶坯,采用高温烘焙,迅速蒸发水分,达到保质干度的过程。

政和工夫红茶怎么保存更好政和工夫红茶的保存


产自于福建省的政和工夫红茶正是以其非常独特的茶香以及甘醇的口感得到了许多茶人们的喜爱。但是有不少的政和工夫红茶,会在茶叶市场有优惠的时候,一次性购买非常多的茶叶回家保存。但是在如此长时间的保存过程中,茶叶经常会发生霉变。那么,政和工夫红茶怎么保存好?

关于政和工夫红茶的保存方法可以分为几点。

其一,就是容器。关于茶叶所储藏的容器,其实必须要保证其实没有任何异味的,而且是干净的。而且茶叶非常容易吸收到周围的空气之中的异味,而且会发生霉变。因此,为了避免这些问题的发生,装茶叶的一些容器则必须是清爽没有任何异味的。

其二,容器的封闭型。如果储存茶叶的容器封闭性非常好的话,那么茶叶的储藏时间也就相对地会长一些。此外,还必须在容器的口处用一两层赶紧的封闭纸来分封闭茶叶罐的口,如此就可以避免茶叶接受到潮湿的空气以及一些带着异味的空气,如此就可以避免茶叶变质。

其三,储藏的地方。将茶叶放置于容器之中的话,就必须要给容器找到一个阳光不经常照射到的地方,而且还必须是干燥的。如此,才能够令茶叶的储藏更加的有益,降低其吸潮的机会。

政和工夫的来历


历史记载政和工夫始于1826年。在武夷红茶出现之后,传至政和。而政和工夫的出现则是又一场矿工起义开始的。

矿工起义失败

明正统七年,朝廷官吏欺压爆发了以叶宗留为首的银矿工人起义。义军征战在在闽浙赣各省一带,影响深远。但不久即被朝廷镇压,银矿却从此衰落,不少人失去了生计。叶宗留起义失败被杀后,他的后人躲到了遂应场。虽然没有再受到追击,但如何谋生呢?

政和工夫由来的传说

传说,一位外乡人到此,他看到山崖间的奇枞,因而入村问叶氏人家讨茶喝,主人捧出的竟是白开水。外乡人起初怪主人家刻薄,后来才知道他们不识奇枞。外乡人便将茶叶采摘和加工技术传授给叶氏人家。茶做出来,清香扑鼻,入口回甘,饮后神清气爽。回头再看外乡人,竟然杳无无踪迹。叶氏人家才知道是仙人给他们指茶来了。

于是,便给山崖取名仙岩山,茶取名仙岩茶。一种是具有高山品质的小叶种茶,一种是政和大白茶。如今全县最老的植株,人称“茶栲”的政和大白茶依然在村头伫立。叶氏定居遂应场,世代种茶做茶,子孙开枝散叶,人口一天天多起来,取代了原先的吴姓和董姓成为主要居民。

闽红工夫系政和工夫


闽红工夫系政和工夫、坦洋工夫和白琳工夫的统称,为最早的工夫红茶,福建特种茶之一。三种工夫红茶产地不同,品质风格各异。各自拥有自己的消费爱好者,百年盛兴不衰。

政和工夫。产于闽北政和县,创制于19世纪中叶,产量达500吨,历史上很有名气。以政和为主,松溪以及浙江庆元等地所产的红毛茶(乌仔),集中政和加工。政和全县山岭重叠、丘陵起伏,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为18.5℃,年降雨量为1600毫米以上,茶园多开辟在缓坡处的森林隙地,土层深厚、土质微酸,茶树生长繁茂。

政和工夫品种分大茶、小茶两种。大茶由政和大叶茶树鲜叶制成,外形条索紧结,肥壮多毫,色泽乌润,汤色红浓,香气高而鲜甜,滋味浓厚,叶底肥壮尚红,是闽红三大工夫的上品。小茶系用小叶种茶树鲜叶制成,条索细紧,香似祁红,但欠持久,汤稍浅,味醇和,叶底红匀。政和工夫以大茶为主体,扬其毫多味浓之优点。又适当拼以高香的小茶,因此高级政和工夫,体態匀称,毫心显露,香味俱佳。百年前,政和工夫一经问世,即享盛名。

坦洋工夫。源于福安境内白云山麓的坦洋村。清咸丰元年(1851)坦洋村业茶的胡福四,引进崇安小种红茶制法,经过改进试制成功,并以“坦洋工夫”标名,经广州运销西欧,很受欢迎。此后,茶商纷纷入山求购,接踵而来开设茶行,周围各县毛茶逐渐云集坦洋,坦洋工夫名声,不胫而走。自光绪六年至民国二十五年(1881--1936)的五十年间,坦洋工夫每年出口均上万担,其中1892年出口3万担,坦洋街长只一公里,设行达三十六家。20世纪50年代中期,先后建立福安茶厂、水门红茶初制厂,引进并繁殖大白茶、福云等优良品种,1960年产达5万担。产地分布福安、寿宁、周宁、霞浦、柘荣等县,迄今有150年历史,是闽东的历史名茶。1989年福安茶厂“白云山”牌坦洋工夫获国家轻工部优质产品奖。

坦洋工夫的品质特点;条索紧结圆直,茶毫微量金黄,色泽乌黑、油润、香气高爽、滋味纯厚、汤色红艳、叶底红亮。其中坦洋、寿宁、周宁山区所产工夫红茶,香味厚,条索较为肥壮,东南临海的霞浦一带所产工夫红茶,色鲜亮,条形秀丽。

坦洋金猴:是福建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1995年创制的坦洋工夫红茶的新产品,1995年获福建省名茶奖和第二届中国农业博览会银奖。其品质特征:外形紧细弯曲,芽头肥壮,色泽乌润滑亮,金黄的茸毛拥簇着茶身,似金丝猴,由此得名。鲜香高雅,滋味醇厚,汤色红艳明亮,金圈环绕,颇富观赏情趣。

白琳工夫。产于太姥山白琳、湖林一带。太姥山地处闽东偏北与浙江毗邻,地势较高,群山叠翠,岩壑争奇,茶树常种于崖林之间,茶树根深叶茂,芽毫雪白晶莹。19世纪50年代,闽、广茶商在福鼎经营加工工夫红茶,广收白琳、翠郊、蹯溪、黄岗、湖林及浙江平阳、泰顺等地的红毛茶,集中白琳加工,白琳工夫由此而生。初期采用小叶种为原料,20世纪初,福鼎合茂智茶庄充分发挥福鼎大白茶的特点,精选细嫩芽叶,制成工夫红茶外形条索紧结纤秀,含大量的橙黄白毫,具有鲜爽宜人的毫香、汤色,叶底艳丽红亮,取名“橘红”,意为桔子般的红艳、工夫独特,在国际市场上很受欢迎。自此福鼎大白茶成为白琳工夫的主要原料。

白琳工夫系小叶种红茶,当地种植的小叶群体具有茸毛多、萌芽早、产量高的特点,一般的白琳工夫,外形条索细长弯曲,茸毫多呈颗粒绒球状,色泽黄黑,内质汤色浅亮,香气鲜纯有毫香,味清鲜甜和,叶底鲜红带黄。

政和工夫茶叶


政和工夫为福建省三大工夫茶之一,原产于福建北部,以政和县为主产区。松溪以及浙江的庆元地区所产的红毛茶在政和加工,亦属政和工夫。

政和境内山岭重叠、丘陵起伏,海拔200-1000米,年均气温约18.5℃,年降水量1600毫米以上,相对湿度78%,全年无霜期达260天左右。茶园多开辟于缓坡处的森林迹地,土层深厚肥沃,土壤酸度适宜。所种植的政和大白茶良种,叶色浓绿具有光泽,芽梢粗壮肥大,芽心满披白毫,色黄绿略带微红,水浸出物及多酚类化合物等内含物丰富。

政和工夫的茶叶初制经萎凋、揉捻、发酵、烘干等工序。成品茶系以政和大白茶品种为主体,适当拼配由小叶种茶树群体中选制的具有浓郁花香特色的工夫红茶。故在精制中,对两种半成品茶须分别通过一定规格的筛选,提尖分级,分别加工成型,然后根据质量标准将两茶按一定比例拼配成各级工夫茶。成品茶条索肥壮重实、匀齐,色泽乌黑油润,毫芽显露金黄色,颇为美观;香气浓郁芬芳,隐约之间颇似紫罗兰香气;汤色红艳,滋味醇厚,既适合清饮,又宜掺和砂糖、牛奶调饮。

政和工夫按品种分为大茶、小茶两种:大茶系采用政和大白茶制成,外形条索紧结圆实,内质汤色红浓,香气高而鲜甜,滋味浓厚,叶底肥壮尚红;小茶系采用小叶种制成,细紧,香似祁红,味醇和,叶底红匀。

近几年,政和县着力打响茶品牌、做强茶产业,几家茶叶龙头企业致力打响政和工夫红茶品牌,政和工夫红茶的生产又重现生机。目前,政和工夫已注册成了商标。全县生产政和工夫红茶的企业9家,年产红茶1500吨,其中高端红茶近600吨。高端政和工夫红茶制作采用开春时高山区采摘的上等茶叶,限量制作,因而政和工夫具有独特的高山品质特征,产品供不应求,销售市场涉及福建、北京、广东、上海及东北、西北10多个省市,少量出口欧洲。随着市场的拓展,政和工夫的知名度也越来越大,不少高端产品在省内外茶王赛中获奖。政和工夫的价值也迅速提升,高端产品每公斤最高价卖到3600元。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文化相关文章,《政和工夫冲泡基本要点》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种类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