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y260.com - 茶叶文化】

现如今,不仅仅是我国茶文化不断发展,世界各国也逐渐衍生出了不同饮茶的风俗。在中国乃至世界各国,都有着许多丰富多样、内涵丰富的茶俗。除了中国、日本广为人知的茶俗外,其实在亚洲的许多国家也有着饮茶的习惯,各自的茶俗也别具一格。下面和小编一起来领略亚洲各国茶俗吧。

韩国成人茶礼

韩国茶礼又称茶仪,每年5月25日是韩国的茶日,年年都会举行茶文化祝祭。而韩国成人茶礼是通过茶礼仪式,对刚满20岁的年轻男女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一般先是主持人请成人者、赞者同时入场,会长献上蜡烛,副会长献上鲜花。之后成年人进场向父母、宾客致礼,主持人致成年祝辞。在进行献茶时,成人者合掌致答辞再拜父母,最后父母答礼。

新加坡茶俗

新加坡独有的“长茶”逐渐了旅客们十分欣赏的一种民族表演艺术。所谓“长茶”是把泡好的红茶加入牛奶,然后由冲泡者把奶茶倒入罐子里。表演者一只手拿着盛满奶茶的罐子,然后倒进另外一只手拿的空杯子,两只手的距离约在一米之间,来回需要七次。在来回倒茶的过程中,要求奶茶不能外溢的。由于“长茶”的杯子相对较大,喝起来相当过瘾。喝茶者一边品茶,一边欣赏精彩的倒茶表演,心情也会变得轻松愉悦。

斯里兰卡茶俗

斯里兰卡人喜欢喝浓茶,茶叶又苦又涩,他们反而感到津津有味。该国锡兰红茶是世界四大红茶之一,红茶畅销世界各地。他们饮用红茶时一般不加牛奶,他们觉得加奶会降低茶的香味。在斯里兰卡,你可以买茶,也可以喝茶。但是最好不要加奶,他们会觉得加奶是损害茶香味的俗套行为而加以鄙夷。

泰国茶俗

泰国人喜爱在茶水里加入冰块,热烫的茶水一下子便冰凉,甚至冰冻了。人们便舒心地一口口品饮,这便是泰国人热衷的冰茶。在泰国当地人并不会太喜欢喝热茶,通常外地人会点饮热茶。而在泰国北部地区的人们,有喜欢吃腌茶的风俗。腌茶,其实是一道菜,吃时将它和香料拌和后,放进嘴里细嚼。其法与中国云南少数民族的腌茶一样,通常在雨季腌制。

印度茶俗

与斯里兰卡人不同,印度人却偏爱喝奶茶。同时也喜欢喝一种加入生姜或是小豆蔻的“萨马拉茶”。印度人传统饮茶方式较为特别,把茶倒在了盘子里用舌头舔饮。另外绝对不能用左手递送茶具,因为左手是用来洗澡和上厕所的。他们会觉得这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

亚洲地区的国家茶俗具有着非常独特的民族性,这些风格各异的茶俗,听起来会让人感到诧异,但却是极富内涵,富有趣味性。大家有机会不妨可以去这些国家,领略风情独特的茶俗。

CY260.com编辑推荐

领略武夷山茶俗文化


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地福建武夷山,不仅山水迷人,而且此间“大红袍”、“正山小种红茶”以及山间绿茶同样令人齿颊留香。与中国其他茶乡相同的是,这里也有历史悠久的茶俗。不仅有大家耳熟能详的功夫茶——十八道茶艺,还有散落在民间各种风格迥异的茶俗。

武夷山的农村有着一种普遍的茶俗一“客来敬茶”,以茶会友体现了武夷山人重情好客的美德和传统礼节,敬茶则表达了武夷山人对客人的问候和敬意。

流传千年妇女茶俗。由当地市区驱车北行,至吴屯乡红园村下山庙桥头下车,徒步行过蜿蜒一公里的石块与鹅卵石村路后,上午十时,记者来到当天摆茶主人——六十九岁的祝树芹家中。只见满头银发的她正在门口热情招呼同村姐妹进屋入席,而厅堂内圆桌上已依序摆好十副碗筷,茶点则是甜槠、豆渣饼、地瓜干、南瓜籽等十余式农家小吃。

祝树芹老人介绍,这一习俗的形成已有千余年历史,虽然起源年代无从考证,但这种习俗在她婆婆的那个年代就很普遍。她说,以前在农村,男人上山下田做活,妇女忙完家务之余,相互串门聊天,消闲遣兴,其间配着茶水和农家小吃,久而久之形成一种习俗,成为妇女聚会话家常的一种形式,于是,这种聚会由母带女、婆带媳而得以一代一代相承。

武夷山盛产茶叶,人们自古就流传着用茶汤沐浴的习俗。据说,浸泡在弥漫着香味的茶汤中,不仅能使皮肤滑爽清净,通体舒畅,而且还有防御疾病的功效。在闽北的武夷山茶区,人们流传着这样一种传说:古时有一年夏天,武夷山区发生瘟疫,人畜死亡惨重,首领武夷君率百姓向玉皇大帝祈求消灾,感动了南海观音菩萨,遂唤七仙女下凡,从玉池取些圣水,点化在九龙窠岩壁上的3棵茶树上。是夜,山民们梦见一位面黄肌瘦满身疮痍的老太婆,用岩茶烧水沐浴,结果返老还童,变成冰肌玉肤、体态轻盈的少女。次日,人们纷纷用岩茶沐浴,果然疾病全消。为感谢岩茶的救命之恩,武夷君率众敲锣打鼓,为仙茶树顶礼膜拜,并将身上的大红袍披在茶树上(这就是著名的“大红袍”良种名称的由来)。从此,武夷山区开始了茶浴的习俗。

茶俗:香茶一杯迎客来


凡是到过武宁的人都有这样的感受:只要你进了门,主人必先奉茶一杯。茶有菊花茶、芝麻豆子茶、炒米茶、玉芦茶、薯砣茶等等。

泡茶用的菊花既非供观赏的盆菊,也非药用杭菊,而是植于田边地畔茶园篱下的“茶菊”。寒露或霜降期间,菊花盛开,农人将菊花采至家中,掐去花蒂,揉碎花瓣,洗净晾干,以盐渍之,装入罐中压紧封口,数日后便可用泡茶,储藏经年不坏。菊花茶有以单一的菊花入茶的,也有拌有多种佐料,较为普遍的是以桔皮冼净晾干,剪成细粒,再以芝麻相杂,与菊花一同盐渍储存,冲泡后杯中橙红与青白相间,色味俱全。

炒米茶俗称“米炮茶”,以糯米浸泡晾干,放入大锅内爆炒,加熟黄豆拌和,饮时用温开水冲泡,放糖或放盐,既能充饥又能解渴。行旅客商或外出求学多以此作干粮。平时家中也多有储备,尤以春节前后为最,多以此茶待客。

薯砣茶为武宁特有。秋冬时节,山背人把地里红薯收回家,洗净切成小小四方块,或是鲜薯砣,或是晒干蒸熟又晒干储藏的干薯砣。煮熟后撒上熟芝麻、花生米,碗面上飘着几片茶叶,味道特别,乡风独醇,是山背人待客的头道茶。

亚洲各个国家的不同茶俗


东南亚主要的饮茶国家有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文莱等。这些国家人民,受华人饮茶风习影响,历来就有饮茶习俗。饮茶方式也多种多样:既有饮绿茶、红茶的,也有饮乌龙茶、普洱茶、花茶的;既有饮热茶的,也有饮冰茶的;既有饮清茶的,也有饮调味茶的。平时可见到的几种特色饮茶方式,现择要介绍如下:

(一)新加坡和马来西亚肉骨茶

肉骨茶,就是一边吃肉骨,一边喝茶。肉骨,多选用新鲜带瘦肉的排骨,也有用猪蹄、牛肉或鸡肉的。烧制时,肉骨先用作料进行烹调,文火炖熟。有的还会放上党参、枸杞、熟地等滋补名贵药材,使肉骨变得更加清香味美,而且能补气生血,富有营养。而茶叶则大多选自福建产的乌龙茶,如大红袍、铁观音之类。吃肉骨茶时,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就是人们在吃肉骨时,必须饮茶。如今,肉骨茶已成为一种大众化的食品,肉骨茶的配料也应运而生。在新加坡、以来西亚,以及中国的香港特别行政区等地的一些超市内,都可买到适合自己口味的肉骨茶配料。

(二)泰国腌茶

泰国北部地区,与中国云南接壤,这里的人们有喜欢吃腌茶的风俗,其法与出自中国云南少数民族的制作腌茶一样,通常在雨季腌制。腌茶,其实是一道菜,吃时将它和香料拌和后,放进嘴里细嚼。又因这里气候炎热,空气潮湿,而用时吃腌菜,又香又凉,所以,腌茶成了当地世代相传的一道家常菜。

(三)印度尼西亚的冰茶

在一日三餐中,印度尼西亚人民认为中餐比早、晚餐更重要,饭菜的品种花样也比较多。但他们有个习惯,不管春、夏、秋、冬,吃完中餐以后,不是喝热茶,而是要喝一碗冰冷的冰茶。

凉茶,又称冰茶,通常用红茶冲泡而成,再加入一些糖和作料,随即放入冰箱,随时取饮。

(四)越南的玳玳花茶

越南毗邻中国广西,饮茶风俗很有些与中国广西相仿。此外,他们还喜欢饮一种玳玳花茶。

玳玳花(蕾)洁白馨香,越南人喜欢把玳玳花晒干后,放上3-5朵,和茶叶一起冲泡饮用。由于这种茶是由玳玳花和茶两者相融,故名玳玳花茶。玳玳花茶有止痛、去痰、解毒等功效。一经冲泡后,绿中透出点点白的花蕾,煞是好看;喝起来又芳香可口。如此饮茶,饶有情趣。

武宁茶俗:香茶一杯迎客来


武宁县种茶制茶历史悠久。宋代就有“绿丛遍乡野、户户有茶香”的记载。《图经读志》云:“武宁皆产茶宋时名曰红茶”。当时,成为中国名茶之一,出口珍品,上贡朝庭。

旧志载:“武宁为县,僻在万山中……其俗淳朴,其民力本。”乡风纯正,民俗淳厚,凡待人接物、婚嫁寿丧、节日喜庆,都有一套约定俗成的规矩。

茶俗:香茶一杯迎客来

凡是到过武宁的人都有这样的感受:只要你进了门,主人必先奉茶一杯。茶有菊花茶、芝麻豆子茶、炒米茶、玉芦茶、薯砣茶等等。

泡茶用的菊花既非供观赏的盆菊,也非药用杭菊,而是植于田边地畔茶园篱下的“茶菊”。寒露或霜降期间,菊花盛开,农人将菊花采至家中,掐去花蒂,揉碎花瓣,洗净晾干,以盐渍之,装入罐中压紧封口,数日后便可用泡茶,储藏经年不坏。菊花茶有以单一的菊花入茶的,也有拌有多种佐料,较为普遍的是以桔皮冼净晾干,剪成细粒,再以芝麻相杂,与菊花一同盐渍储存,冲泡后杯中橙红与青白相间,色味俱全。

炒米茶俗称“米炮茶”,以糯米浸泡晾干,放入大锅内爆炒,加熟黄豆拌和,饮时用温开水冲泡,放糖或放盐,既能充饥又能解渴。行旅客商或外出求学多以此作干粮。平时家中也多有储备,尤以春节前后为最,多以此茶待客。

薯砣茶为武宁特有。秋冬时节,山背人把地里红薯收回家,洗净切成小小四方块,或是鲜薯砣,或是晒干蒸熟又晒干储藏的干薯砣。煮熟后撒上熟芝麻、花生米,碗面上飘着几片茶叶,味道特别,乡风独醇,是山背人待客的头道茶。

婚俗:大红花轿娶新娘

武宁既是茶乡,又是江西省两大歌种之一的武宁打鼓歌和四大茶戏之一的武宁茶戏的故乡。

中原茶俗大起底


哪有不会喝茶的中国人,茶在中国存在了几千年,已经成为了我们吃饭喝水一样自然的习惯。中国人将喝茶作为待客必不可少的部分,古时候的中原人,有自己独特的茶俗:待客讲礼仪,沏茶分粗细。

中原,地处中国版图中心,是指以河洛地区为中心的黄河中下游地区,范围相当于今河南省及其毗邻地区,包括山西东南部、河北南部、山东西部、安徽西北部、江苏北部等大片区域。

中原人把茶分为“粗茶”“细茶”两种。所谓“粗茶”,就是指手工采集的树木叶子,如竹叶、柳叶、枣叶、梨叶等,经过炒制加工后制成的茶。不要以为用“粗茶”待客有失尊重,其实“粗茶”沏出的茶味道更浓、韵味更鲜。而且,有些粗茶,竟然是招待贵客的“必备法宝”和“保留节目”。如中原人家用两叶一芽的茶叶制成的菊花茶,用开水冲泡后,茶叶膨胀开来,在杯中犹如盛开的菊花,不仅形态优美,而且味道芬芳。所以,只有贵客临门,他们才会拿出菊花茶来招待,故而中原民间有“不是贵客不制花”的说法。

“细茶”指的是从茶树上采摘下来的鲜叶,经过加工制成的茶叶。在中原人眼中,“细茶”是“纯茶”,而粗茶是杂茶,但两者之间并没有等级尊贵之分,只是味道不同罢了。细茶中,尤以绿茶、红茶最受欢迎。中原人饮用的绿茶,大多是当地的毛尖茶。此茶具有“细、圆、光、直、多白毫、香高、味浓、汤色绿”的独特风格,有生津解渴、清心明目、提神醒脑、去腻消食等多种营养价值,被誉为“绿茶之王”。此茶春夏秋三季采摘,其中,秋茶产量极低,但味道极佳,故有“秋茶好喝舍不得摘”之说。在河南地区,有一首民谣唱道:“早茶留着送朋友,晚茶留着敬爹娘。”它唱出了中原人对朋友的真挚情谊和对父母的孝敬之心。

在中原,家中凡有客来,主人做的第一件事便是为客人执壶沏茶。中原的茶俗很特别:所用的茶具必须是新洗新用,洁净无瑕的。在他们看来,用带有茶渍、茶垢的茶具为客人沏茶,是对客人的不礼貌、不尊重。另外,中原人沏茶也有自己独特的茶道—首杯茶为“洗茶”,不能给客人喝,须倒掉;二杯茶需滚水沏大半杯,谓之“情深似海慢慢聊”;三杯茶方可沏满杯,谓之“敞开心扉满心待”。而茶过三杯之后,便要倒掉,重新为客人换上新茶。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原的乡村,有些人家待客时还喜欢为客人沏上两杯茶:粗茶一杯,细茶一杯,让客人同时品味不同种类的茶叶,充分体现了主人对客人的热情与尊重。

上述中原为可人沏茶在现在爱茶之人品茶的步骤有体现。

如今我国统一成一个有广袤疆土的大国,中原人的茶俗也随着交流成为全国共同的茶俗。虽然现在不同地方的茶俗有所不同,但都是一脉同支,我们信仰是相同的。

与何作如一起喝老普洱


普洱何作

在普洱茶界,虽然何作如接触普洱茶的时间只有十几年,可是,他的名声好,威望也高,有些人说,要想喝到宋聘号,或者红印,就得找何作如,他是唯一舍得拿出这些价格上百万或者几十万元的普洱老茶来请客的人。我接触下来,老先生之所以威望高,不仅出手大方,更在于他一直在研究普洱老茶,包括用自己的努力去恢复老普洱的做法,在这个领域,他更是默默的前行者。

因为每日被贪恋茶的人包围,何作如训练了他的广东籍司机一套泡茶的技术,司机长相朴实,泡起茶来,却神态俨然,能够保证第一泡和最后一泡的茶汤无区别。他先是在深圳渐渐出名,成为“深圳第一泡”;慢慢在广东也红起来,大家开玩笑说是“广东第一泡”;现在全国各地爱茶人的都扑过来找何先生喝茶,于是玩笑升级了,被称为“国泡”。

可是这天何先生对“国泡”不满。原来昨天泡茶时候发生了状况,某一泡茶汤出来过快,从壶嘴出来的瞬间,那一段茶汤的颜色过淡,没有到达何先生的标准。他立刻说,这是水,不是茶。“国泡”不高兴了,今天何先生就自己动手泡茶,说要教育教育大家如何泡茶。他泡茶,有一套自己的章法,与众多的茶人迥然不同。

其实接触下来,何先生又活泼又好玩,可是到茶上他就一丝不苟起来,完全不放松。这从他随身携带的器物上就能看出来,如果按照细节纠缠,可以与陆羽《茶经》里的很多器物对应,却是高科技版。先说炉子,德国产的电热陶瓷炉,加热迅速稳定,可以保证持续高温,而且坚固好用。“我不喜欢电磁炉,那个会影响水的结构,不保证好喝。”然后是铁壶,这是他专门从日本定做的,上面有自己的款。不过他说不是赶时髦,泡老普洱需要高温,铁壶壁厚,加热均匀,能保证壶内的水温到100摄氏度,不会像随手泡那样经常水不够开就跳掉。而且他自己定做的铁壶,出水特别有冲击力。“老茶如中药,需要有力的冲击,才能产生聚热效应,让老茶的效果发挥出来。”

何先生对老茶非常珍惜,每次喝茶前计算人数,然后按照自己的方式选择用多大的壶、多少克茶,在他心目中,都有系统。他是学理工出身,在他的各种物件中,也有古人不会用到的东西:日本产的电子秤,专门用来称每次的投茶量。每次茶量按照人头计算,不能多也不能少。

有人觉得何先生经常把散落在桌面的老茶捡起来放入壶中,是因为这些茶价值昂贵,其实并非如此。他说,之所以珍惜老茶,还是惜取老物的感觉。喝茶时,我对杯底存留的茶渣略微犹豫,他立刻说,快喝掉,都是天地精华。

杯子则是民国的粉彩人物杯,比一般的闽南工夫茶杯略大,用来喝普洱,应该正好。这晚用的壶是一把老朱泥壶,何先生在泡老普洱前,会把壶身放在未盖的铁壶上加热,也就是蒸一下,之后再用热水淋壶。

这里也有他的道理,别人淋壶一般是激发茶香,他却是因为老茶往往有陈味或浊气。他说,紫砂的好处是透气不透水,下面的热气一逼,茶里的浊气能瞬间消失。

按照何先生惯常的做派,走到哪里还有几件测水的工具,测量酸碱度,测量水中固态物融解度,如果不符合要求,他会不顾忌主人面子,叫司机去他的车里拿水。随身带水是他的习惯,经过多年研究,他发现水与茶的配合,需要考虑到酸碱度和矿物质,最好酸碱度在7~8之间,而矿物质含量不能太高,否则就妨碍茶味的释放。他说,他不喜欢很多矿泉水,包括法国的依云,因为矿物质含量不对,掩盖了茶味。我们这一天是在深圳“紫苑”喝茶,这里的老板,也是老朋友阿诚知道他的习惯,所以早就把他喜欢的农夫山泉带来了。

不过虽然水合格,何先生还是千叮嘱万叮嘱身后负责添水的小姑娘,要注意加水的时间,他一般是一壶水泡三壶茶,水烧开一次就基本用完,不能反复烧滚。

“小小一杯茶,光拿水温来说,就和器皿、压力、水质、气候、海拔都有关系。比如在昆明泡普洱,和在深圳肯定不一样。我是相信科学的,所以会随身携带这些仪器。”

万事俱备,今天的客人有6位。包括一位香港的气功师傅,据说他是何先生发现过少数几位不靠喝茶就能感受到老茶质量好坏的,他的主要判断,是拿着老茶在手中感受。另一位是江苏某烟草公司的,完全靠闻,据说一闻就知道老茶的好坏。

这日我们喝的第一泡是“蓝印”。这是印字家族的茶中的“第二号”,仅次于“红印”。何先生说,这饼茶有60年历史,因为存放的缘故,稍微一抖就散了,不需要用茶针戳碎。何先生说要渐入佳境,要我们从低往高里喝。所以,这味茶还没喝好,就开始期待下面一泡会是什么。

他随身携带着巨大的茶筐,里面放着各式老茶。他的老茶,很多是从拍卖会上得来。一般人会觉得,随身拎着装有价值连城老茶的茶箱走来走去未免有点夸张,可他性格就是这样的“名士派”,他当年从拍卖会上买来唐琴“九霄环佩”,有一段也是跟着琴走来走去的。

有个故事,台湾普洱茶的宣传者邓石海一次给人讲茶,看到何作如来了,就开玩笑说:“我是普洱茶的‘耶稣’,但是现在‘上帝’来了。”他的意思是,他是布道者,真正拿得出茶来喝的人,才是“上帝”。现在一饼蓝印大约320克,价格是28万元,我们6人喝一泡需要16克,价格摆在那里。

何先生笑着强调:“我没有毛病。”这些茶都是早年收的,那时候价格便宜,要是现在的价格,“痛死我”。把老茶拿出来和大家共享,一直是他的爱好。这也是他对人生的态度——好东西,放着不动,就不能算好东西。

他按照他的程序,一丝不苟,泡茶开始,先把紫砂壶放进老茶,然后在日本铁壶上蒸腾之,这也是门技术,一般人掌握不了分寸。在日常茶具之外,他还带了沙漏。沙漏很简单,是计算时间的。所有的茶都越泡越淡,老普洱也不例外,何先生想要他的每泡茶保持均衡的口感,所以特意将前两泡茶留下当作茶引,以便给后面越泡越淡的茶做平衡。

他并不洗茶,很多人觉得老茶不够干净,可是何作如说自己做过分析,已经陈化50多年的老茶,茶里面的各种微生物很活跃,所谓的脏,也就是一点点陈味。他说,蒸已经将陈味散掉了,剩下的,都可以入口。

每道冲茶,他的力度掌握很有技巧,用滚水去激荡壶中的茶,因为这样才能冲开茶叶,出汤迅速。他也掌握时间和温度,前面都是30秒出茶汤;在时间和温度冲突的时候,他会看重温度,毕竟人是活的。每三泡茶,合在一个大公道杯里,然后再分给众人喝,而这时候,一壶里的水也正好用完。后面帮忙倒水的人要尽快添加,保证水烧开的速度,不能让壶中的茶醒太久。

开始几泡的茶汤,又浓又厚,而且充满了内敛的香。不过,何先生说,老茶最厉害的还是体感,而不仅是口腔感受。到了七、八、九泡,每个人的身体都开始放松,有种暖意从身体内部外散。这时候,他开始延长泡茶的时间,每泡要多延续20秒,这样才能保证出来的茶汤还是如同开始的那样醇厚。

现在老茶流行,经常有人将老茶泡到没有颜色,或者一点滋味都没有了还在泡,何先生对此不屑一顾:“老茶的质感不能缺失,虽然不能光看外面的颜色,可是,那种都没有颜色还在泡的,不是珍惜茶,是不懂装懂。”

满口的甜香慢慢弥漫,每个人都觉得很舒服;也有人喝何先生的茶,喝到虚浮的感觉,那是身体特别敏感的人。我们就是觉得浑身由内而外的暖热,人虽然还坐得很端正,充满松快感,像是做完一场剧烈运动。何先生的手机里,有很多朋友发给他的短消息,说的就是喝完他的茶的感觉,都和我们类似,其中不乏知名人物。他哈哈一笑,想喝可以,想拿不行。他说,前两天有大人物到深圳,喝他的茶,中间人动员他送一泡,结果,他装没有听见。

当茶叶冲泡到20多次的时候,何先生开始往里添加最先的一、二泡茶汤作茶引,这时候虽然靠压茶来增加茶汤厚度(也就是延续茶的浸泡时间),茶汤之淡还是不可避免,茶引适当其时。只有喝到这时候,才算明白所谓的老茶不一定是没有劲道筋骨的,只要是茶好,泡得好,最后出来的茶汤还是极其有诱惑力。

泡久的茶汤感觉很丰厚,何先生解释说,这是因为里面有茶油融解。“蓝印”属于早期产品,当时的选材未必精良,很多是老枝老叶,但就是这种选材,造成整个茶饼多年后的厚重。现在老茶流行,假茶越来越多,何先生说笑话,说有些人拿羊皮包的普洱给他喝,说是山西过去的富户家里挖出来的。“假的不能再假,其实很简单,喝到真茶就知道什么是假的了。”只不过现在一般人喝到真老茶的机会比较少罢了。

“蓝印”泡了28泡,出现枣香的时候,何先生放弃了,他说,这个已经60年的老茶其实还可以出味,不过需要煮了,放在铁壶里,加上适量水熬煮出汤,然后把这几次煮出的汤混合,照样好喝。“打包我的剩茶,现在都成了一件抢手的事情。”他说。

何先生打开了自己的茶箱,各种老茶他都带着,并且都是古董水准的号级茶。何先生说,他觉得,茶就是喝的:一小袋同兴号,已经成了粉末;宋聘号的老茶最多,他拿出了其中拆好的一袋,这是准备和陈云号的若干碎茶一起,拼起来给我们喝的。“我喝了这么久,基本能明白各种茶叶的特征,看着碎片,就明白哪种茶会是什么味道。比如老叶多的茶,口感就甜;梗多,就有劲道;黄叶主要决定茶汤的香味,我看了我这里的两包陈云和宋聘的特点,陈云号药香浓郁,宋聘已经有80多年了,力量很大,所以我把它们两者根据比例合起来,宋聘11克,陈云7克,混合起来让你们尝尝。”

我们还是不可避免地要俗气地提到价格,宋聘号的价钱现在是100万元一饼。何先生解释,他当年买的还算便宜,15万元一公斤,所以还能请大家喝。“不过现在也少了,一年拆两饼,还不是因为价格,而是越喝越少,害怕有一天喝不到了。”

相比起前面泡“蓝印”,何先生现在的手法更谨慎。前面第一泡茶汤,这次是直接拿给我们喝了,老茶特有的滑,一下子就明显表现出来。第二泡,更是滑与甜具备,何先生非常高兴地说,快点喝,这两泡茶,加起来有百年历史了,基本上已经进入化境,任何一滴都不要浪费。表面的那些泡沫,有人管其叫龙珠,何先生的喝法是,先喝这些龙珠,然后再一口饮尽。“我喝到这些老茶时候,才觉得自己的一生没有白来。”老茶喝到后面,真正产生了酣畅感,只觉得每个毛孔都在发热。

因为喝得多,何先生把它手中老茶都按照特性分类。比如宋聘号也分了老和新,“红印”则分了有纸包装和无纸包装,他说,组合这些茶的特性,才能泡出醇厚、柔软和有特殊香味的茶汤。他总结,要喝好老普洱茶,必须有五个条件,缺一不可:有钱,有闲,有探索精神,有学识,最后,还得有哲思。最后一点最难,很多人,压根不觉得喝茶还要思考。

他觉得自己虽然是学理工科的,但是骨子里有文人精神,所以才每次喝老茶都很幸福——“来找我喝茶的人络绎不绝,可我把道理讲出去,他们未必听。很多人,还是看价钱喝茶。”

他说,现在有些地方请他去做慈善活动,他泡茶给到场的人士喝,每人捐款,用作善款。“那就至少两万元一位。”在这些场合,他又会对这些价格很是认真。

如果仅仅满足于喝老茶,那么何先生有喝不完的老茶。他从前是某大品牌的笔记本公司创始者,笔记本行销海内外,拥有大量资产,后因为美国商务部判其倾销,他一怒之下开始打知识产权官司,最后胜诉,厂也关门了。生意不做之后,开始享受人生。偶然的机会,在香港一个老朋友那里喝到了号级普洱,那是十几年前的事,老普洱的价值被发现不久,价格尚未离谱。何先生说他立刻拿出大笔资金,在各个拍卖会和老茶行收老普洱,成为收藏号级茶和印级茶最多的茶人之一。

要喝出老茶的价值,在他看来,必要研究。首先的问题是,研究老茶为什么好喝,他不是那种听故事的人,他说,因为学科出身,无论做什么,他总想讲出科学道理。首先拜访的是香港最早做

茶俗之客来敬茶


我国历来就有“客来敬茶”的民俗。早在3000多年前的周朝,茶已被奉为礼品与贡品。到两晋、南北朝时,客来敬茶已经成为人际交往的社交礼仪。唐代颜真卿《春夜啜茶联句》中有“泛花邀坐客,代饮引清言”。唐代刘贞亮赞美“茶有十德”,认为饮茶除了可健身外,还能“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

当今社会,客来敬茶更成为人们日常社交和家庭生活中普遍的往来礼仪。俗话说:酒满茶半。奉茶时应注意:茶不要太满,以八分满为宜。水不宜太烫,以免客人不小心被烫伤。有两位以上的访客时,用茶盘端出的茶色要均匀,并要左手捧着茶盘底部,右手扶着茶盘的边缘,如有茶点,应放在客人的右前方,茶杯应摆在点心右边。上茶时应以右手端茶,从客人的右方奉上,并面带微笑,眼睛注视对方。

以咖啡或红茶待客时,杯耳和茶匙的握柄要朝着客人的右边,此外要替每位客人准备一包砂糖和奶精,将其放在杯子旁或小碟上,方便客人自行取用。

当然,喝茶的客人也要以礼还礼,双手接过,点头致谢。品茶时,讲究小口品饮,一苦二甘三回味,其妙趣在于意会而不可言传。另外,可适当称赞主人茶好。壶中茶叶可反复浸泡3至4次,客人杯中茶饮尽,主人可为其续茶,客人散去后,方可收茶。

敬茶是国人礼仪中待客的一种日常礼节,也是社会交往的一项内容,不仅是对客人、朋友的尊重,也体现自己的修养。

一起感受中国茶道的虚静之美


中国茶道审美文化的最显著特征之一,即乃虚静之美也。

追溯历史,早在先秦时代,诸子百家对于虚静之说,就曾经有过种种论述,云: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天地之本也……虚静之说,本是根底于道家的审美学说。虚者,即虚无之谓也。就大处来说,天地本是从虚无而来,万物本是由虚无而生。至于就小处来说,即如我国茶道审美文化中的这个虚静之美,其“虚”与“静”之间的辩证关系则亦不例外。这就是说,静乃始于虚也。有虚才有静,无虚则无静。虚静之间的辩证关系之真谛,即在于此。

中国茶道的虚静之美,极富我国传统审美文化的特色。比之日本“茶道四规”中所言的枯寂之美,亦称沉寂之美、静寂之美,两者有着本质上的差异。这是因为,日本茶道文化属于禅道文化,亦即佛门文化的性质。故尔就日本茶道来说,他们在茶事操作的程式中,在茶道审美的过程中,其一招一式,一举一动,都需要表达佛门的教义并教规。这就正如日本禅师寂庵宗泽所说的那样:茶意即禅意也。

关于中国茶道审美文化中的虚静之说,对于日常品茗审美而言,并非空泛,仔细品味,有助于在品茗生活中更好地获得审美感悟。其实虚静之说并不玄奥,只需明白一点,即静乃始于虚也,在内心世界的空间里,在受到外物之苦时,在品茗审美之前,需把心灵空间的挤轧之物、堆垒之物,尽量排解开去,静下神来,定下心来,开始走进品茗审美的境界,静静领悟茶之色、茶之香、茶之味、茶之形的种种美感,以及赏鉴茶道文化生活中的择器之美、择水之美、择侣之美、择境之美。这一切,不正是属于虚静之美的境界么﹖

历代诗人兼茶人在从事咏茶的创作生活中,在茶道审美的感悟并吟咏中,自然皆离不开亦虚亦静的精神氛围与精神境界。尤其当心灵世界的静氛形成之时,则更给茶道审美感悟并咏茶创作营造了最佳契机。

禅有禅悟,茶有茶思。就茶道审美与咏茶创作来说,茶悟出茶思,茶悟出茶情,茶悟出的是不失茶氛的灵气,茶悟出的是不失茶韵的美感,这一切皆跟所谓禅悟迥乎其异。需知,由茶悟而升华,即堪达于无穷美妙的艺术境界,甚至达于像卢仝在《七碗茶诗》中所讴歌的那般如梦如幻,如恍如惚,如通仙灵,如御清风的诗性境界。这正是中国茶道及其审美文化,包括虚静之美所达到的一种最高精神境界和艺术境界。

中国茶道审美文化中的虚静之说,实质上是指心灵世界的虚静,至于外界环境的宁静,兼顾即可。只要自我心灵不失虚静,则茗叙也罢、说笑也罢、听曲也罢、赏戏也罢,在啜茗中兴之所至,或则朗吟,或则放歌,或则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皆无不可。无怪蜀都一带茶馆,历来盛行摆龙门阵,那就叫做静中有闹,闹中有静,雅中有俗,俗中有雅。这可以说是虚静之美的一种动态样式,动态风貌罢。

领略纳西族的茶俗——“龙虎斗茶”


中国是世界茶叶的故乡,种茶、制茶、饮茶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又是一个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的国家生活在这个大家庭中各族人民有着各种不同的饮茶习俗,真可谓“历史久远茶故乡,绚丽多姿茶文化。

纳西族聚居于滇西北高原的玉龙雪山和金沙江、澜沧江、雅砻江三江纵横的高寒山区,纳西族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而且也具有悠久饮茶历史,土语称茶为“勒”,纳西人热爱饮茶,茶是他们的待客饮品,更是劳作一天后家人围坐在火炉边的质朴享受,并成为纳西人每日必不可少的传统饮料,生活在云南玉龙雪山下丽扛一带的纳西族人,有着悠久的文化,他们也是嗜茶爱茶的民族。在这里除了流传着“油茶”、“糖茶”、“盐巴茶”的饮茶习俗之外,还流传着以茶治病的一种奇特的喝法――“龙虎斗”。

“龙虎斗”的纳西语是“阿吉勒烤”,其制法是先把一只拳头大小的小陶罐放在火塘边烤热,然后装入茶叶在火塘上继续烘烤,边烤边不停地抖动陶罐,以免把茶烤焦,待茶叶烤至焦黄发香时,向罐里冲入开水,顿时罐内茶水沸腾、泡沫四溢,待泡沫溢出后,再冲满开水,稍煮一会儿茶即熬成。这时,在洗净的茶盅里斟上半杯高度白酒,将滚烫的浓茶倒进茶盅中,冷酒和热茶相遇,立即发出悦耳的响声,纳西族人把这种响声看做是吉祥的象征,响声越大,在场的人就越高兴。响声中茶香酒香四溢,可谓“香飘十里外,味醇一杯中。

”这种龙虎斗茶不仅风味独特,而且是纳西族人治疗感冒的传统秘方。有些人还特地在酒盅里加上一个辣子,喝上一盅这样的“龙虎斗”,保你周身发汗,四体通泰,无比舒畅。纳西族用茶和酒冲泡调和而成的“龙虎斗”茶,被认为是解表散寒的一味良药,因此,“龙虎斗”茶总是受到纳西族的喜爱。

纳西人对茶有一种特殊感情,在纳西人的生活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尤其是具有治疗感冒功效的“龙虎斗茶”,不仅是纳西族神秘色彩的茶俗,而且也寄托纳西人热爱生活,愿与客人共同追求美好未来的情愫。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一起来领略亚洲各国茶俗》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