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具资讯。

什么是竹木茶具,顾名思义,竹木茶具就是指利用竹木制作的茶具,但是这种竹木茶具和现代茶具是有很大的差异的,我们现代人大部分采用陶瓷茶具,对于竹木茶具了解甚少。

隋唐以前,我国饮茶虽渐次推广开来,但属粗放饮茶。当时的饮茶器具,除陶瓷器外,民间多用竹木制作而成。陆羽在《茶经·四之器》中开列的28种茶具,多数是用竹木制作的。这种茶具来源广、制作方便、对茶无污染、对人体又无害,因此,自古至今,一直受到茶人的欢迎。但缺点是不能长时间使用,无法长久保存,失却文物价值。只是到了清代,在四川出现了一种竹编茶具,它既是一种工艺品,又富有实用价值。主要品种有茶杯、茶盅、茶托、茶壶、茶盘等,多为成套制作。竹编茶具由内胎和外套组成,内胎多为陶瓷类饮茶器具,外套用精选慈竹,经劈、启、揉、匀等多道工序,制成粗细如发的柔软竹丝,经烤色、染色,再按茶具内胎形状、大小编织嵌合,使之成为整体如一的茶具。这种茶具,不但色调和谐,美观大方,而且能保护内胎,减少损坏;同时,泡茶后不易烫手,并富含艺术欣赏价值。因此,多数人购置竹编茶具,不在其用,而重在摆设和收藏。

在历史上,广大农村,包括产茶区,很多使用竹或木碗泡茶,它价廉物美,经济实惠,但现代已很少采用。

 

小编推荐

古代茶具


茶具,其定义古今并非相同。古代茶具,泛指制茶、饮茶使用的各种工具,包括采茶、制茶、贮茶、饮茶等大类,陆羽《茶经》就是这样概述茶具的。现在所指专门与泡茶有关的专门器具,古时叫茶器,直到宋代以后,茶具与茶器才逐渐合一。目前,则主要指饮茶器具。《茶经》中详列了与泡茶有关的用具28种、八大类,对茶具总的要求是实用性与艺术性并重,力求有益于茶的汤质,又力求古雅美观。

茶具对茶汤的影响,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表现在茶具颜色对茶汤色泽的衬托。陆羽《茶经》之推崇青瓷,“青则益茶”,即青瓷茶具可使茶汤呈绿色(当时茶色偏红)。随着制茶工艺和茶树种植技术的发展,茶的原色在变化,茶具的颜色也随之而变。二是茶具的材料对茶汤滋味和香气的影响,材料除要求坚而耐用外,至少要不损茶质。

中国茶具,种类繁多,造型优美,兼具实用和鉴赏价值,为历代饮茶爱好者所青睐。茶具的使用、保养、鉴赏和收藏,已成为专门的学问,世代不衰。本文就茶具的发展历史、种类和产地、选择和使用及各茶类所用茶具作简单介绍。其中,宜兴紫砂壶和景德镇瓷器因普遍使用,将得到较多的篇幅。

茶具又称茶器具,茶器,有广意和狭义之分:广义来说:是泛指完成泡饮全过程所需设备,器具,用品及茶室用品亦统称为茶道具。狭义意来说:仅指泡和饮的用具,即主茶具。

茶具,是我国古代茶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讨论茶具史的兴衰,也可以看到茶文化的历史背景,中国古代茶具也有其本身独到的发展过程,从中还可以看到陶瓷制造的艺术造谐,过去对这方面作系统研究的文章尚不多见。笔者不揣浅陋,试对古代茶具的概念及其种类作一个初步探讨,并主要论述唐宋以来茶具的发展进程及其社会原因,文章只是抛砖引玉,欠妥之处,请专家们斧正。

古代茶具分类


在中华茶文化中,对器的选用十分讲究。茶具也称茶器,最初都称为茶具。如王褒《僮约》中的“烹茶尽具”,指烹茶前要将各种茶具洗净备用。到晋代以后则称茶器。到唐代,陆羽《茶经》中采制所用的工具称为茶具,把烧水泡茶的器具称茶器,以区别其用途。宋代又合二为一,把茶具、茶器合称为茶具。

一般来说,狭义的茶具,主要指茶杯、茶碗、茶壶、茶盏、茶碟、托盘等饮茶用具。广义来说,是指与饮茶有关的所有器具。

古代茶具依其用途不同主要可分为八类:

一是生火用具,如风炉、灰承、笤、碳挝、火筴等;

二是煮茶用具,如鍑和交床等;

三是烤、碾、量茶具,如夹、纸囊、碾、拂末、罗合、则等;

四是水具,如水方、瓢、竹夹、熟盂等;

五是盐具,如鹾簋和揭等;六是饮茶用具,如碗和札等;

七是清洁用具,如涤方、滓方和巾等;

八是藏陈用具,如畚、列具、都篮等。根据质地的不同又有陶土、瓷器、玻璃、漆器、金属、竹木茶具等。

陶土茶具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由硬陶发展成釉陶,直到晋朝才较多采用瓷茶具,唐朝时瓷壶[也叫注子]、瓷碗、白瓷为主要的茶具,宋代时黑瓷、青瓷、白瓷等较为流行,茶具的制形方面出现了茶盏[茶盅]、茶壶也有常见的莲花瓣形发展成瓜棱形,元朝时景德镇青花瓷最为鼎盛,闻名于世,明朝时宜兴的紫砂陶土茶具又与瓷器争齐斗艳,名噪于世,此时的景德镇在青花瓷的基础上又创烧了“斗彩”、“五彩”、“填彩”等驰名中外。到清朝时,陶瓷茶具的生产达到了空前鼎盛时期,形成了以瓷器和玻璃器为主的局面,朝庭内外多以瓷器为佳品。

古代茶具名家


李义心

号茂林,嘉靖~隆庆年间,生卒不祥。为“四大家”后的制壶名手,善制作小圆壶,世称“名玩”。排行第四,故又以“小圆壶李四老言”得名。其子李仲芳也是制壶名手。

邵亨裕

(明)万历--(清)顺治。原名文银,时大彬弟子,制壶浑圆丰满、工巧简单中见精致,饶有时门风格。

惠孟臣

(明)万历--(清)康熙间人。江苏宜兴人。书法绝类褚遂良。其作品朱紫者多,白泥者少;小壶多,中壶少,大壶最罕。所制壶大者浑朴,小者精妙,亦大彬后一名手也。

陈子畦

明天启--清康熙间人。善仿徐友泉壶,为时所珍,或云即陈鸣远之父。

陈鸣远

(清)顺治--康熙间人。字鸣远,号鹤峰、石霞山人、壶隐。工制壶、杯、瓶、盒,手法在徐友泉、沈子澈之间,所制款识书法,雅健胜于徐、沈,有晋唐风格,传器甚少。

惠逸公

(清)乾隆--道光间人。逸公制壶形式大小与诸色泥质俱备,工巧一类,可与孟臣相伯仲,故世称「二惠」。孟臣制品浑朴精巧俱备,逸公则长于工巧,而浑朴不逮。逸公书法楷行草书俱备,楷书尤有唐人遗意,而竹刀钢刀俱备,刻镌或飞舞或沉着。其壶泥色最奇,小壶亦有佳者,莫若手造大壶之古朴可爱也。

陈鸿寿

字子恭,号曼生,乾隆~道光年间(1768—1822),原籍浙江钱塘。着名的“西泠八家”之一。文学、书画、篆刻都精好。他在宜兴任过三年县宰,喜爱紫砂,曾手绘十八壶式,请杨彭年及其弟宝年、其妹凤年等按式制作,然后由陈曼生及其幕客江听香、高爽泉、郭频迦、查梅史等铭刻书画装饰,世称“曼生壶”。曼生壶底部常用“阿曼陀室”、“桑连理馆”印记,把下有“彭年”印章。陈曼生对宜兴陶业的振兴,有非常大的贡献。

邵友兰

(清)乾隆--同治间人。所用印章有椭圆式带边纹的“阳羡邵友兰制”,还有带边方章“友兰秘制”,小印楷书“友兰”二字,铭刻一般署“二泉”所作。

葛子厚

(清)乾隆--道光间人。缪颂游宜兴时,子厚为其制壶。

潘仕成

(清)嘉庆--咸丰间人。广东番禺人。字德番。先世以盐贾起家,在广州建别业名“海山仙馆”,收藏法书名画极富。所制茗壶盖唇外阴文篆书“潘”字印为识,至今流传,粤人名之曰“潘壶”。

邵大亨

嘉道年间制壶名家,年少时就享有大名,人们称其制壶“其佳处,力追古人”,所作品技艺高超,造型奥遂。他仿古和创新兼备。其作品选泥精练,做工绝妙、大气,“大则肥,小则瘦”,“嘴把胥出自然若生成者”,“盖直而紧,虽倾侧而无落帽忧”,有“一壶千金,几不可得”之誉。是一位承前启后的紫砂技艺名师。

黄玉麟

清道光二十三年(1842)~民国庆3年(1914)。

原籍苏州,曾被苏州吴大聘请在家制壶。所制茗壶,多圆式,用泥讲究。作品洁圆润,精巧工整,并创紫砂工艺假山石景、奇峰巍峨、瀑布小桥、亭台房舍,使人清心悦目。作品《鱼化龙壶》现藏宜兴陶瓷物馆。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古代竹木茶具的介绍》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具资讯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3茶具资讯请访问茶具资讯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