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文化。

如果说瓷器与茶有着密切的关系,那么漆器与茶的缘分就显得浅了。

茶乃南方之嘉木,漆亦为江南之特产。远在东汉晚期瓷器发明之前,漆器已拥有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成就。浙江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朱漆木碗,表明距今六七千年前,人们已掌握了髹漆工艺。而楚汉漆器的丰富多彩,更展示了当时制漆业的灿烂成就。

我国的茶文化,自汉代以后,开始慢慢兴盛起来。从文献记载看,汉时王褒《僮约》已有烹茶尽具‘酉甫’已盖藏”及武都买茶杨氏担荷”语。晋代杜毓则撰有《荈赋》一篇。及唐宋圣茶仙们独钟瓷器,视漆器若无睹。出土文物也表明,崭露头角的东汉青瓷已能生产出多种类型的饮茶器皿。可以这样说,漆器天然不是茗饮之具,而茗饮之具天然是瓷器。

这种漆、茶无缘的情况,与古人对漆器及饮茶有着客观科学的认识有关。漆器虽然能髹饰雕琢出绚丽的画面和玲珑的图案,但对人体有不良影响,在100度高温下,这种情况尤为明显。而饮茶讲究的是原汁原味,清纯自然。两者如同水火。但也有例外。这里介绍的二件茶壶,均出自清代著名制漆匠师卢葵生之手,由此我们可以领略到作者高超的制作技艺和典雅的审美追求。不过这两件茶壶是实用,还是仅供观赏,就难以考证了。

卢葵生,名栋,生活在清代嘉庆、道光年间的扬州。当时的扬州经济繁荣,百工云集,文化艺术盛极一时。卢家世业漆工,祖父映之,父慎之,均制漆名手。钱泳《履园丛话》,有云:大而屏风、桌、椅、窗槅、书架,小则笔床、茶具、砚匣、书箱,五色陆离,难以形容,真古来未有之奇玩也。乾隆中有王国琛,给卢葵生以丰厚的滋养。顾千里在《漆沙砚记》中称其尤擅六法,优入能品,交游多文学之士”。因此凡是他创作的漆器,无不有很高的艺术鉴赏价值。这两件收藏于故宫博物院的漆茶壶,以锡为胎,巧妙地借鉴和模仿紫砂茶壶的造型和装饰,漆茶合璧,成为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其一,角屑灰锡胎漆壶,通高12.5厘米。漆灰中掺有牙质或角质沙屑,从而使褐黑色的漆皮表面呈现出黄白色的碎点,灿若繁星。壶身正面刻四言铭文四名:读得意画,赏及时花,竹炉细煮,聊试新茶”。背面刻坡雪斋茗具”,及署款小石铭,湘秋书,葵生刻”。其二,梅花纹钢胎漆壶,底径14.2厘米。由于先在锡胎上敷黑色漆灰,然后再罩上若干道紫漆,故而刻器从造型到色泽,皆酷似紫砂茶壶,若非细察,几难分辨。壶身一面刻有梅花纹,因漆层丰厚,刀痕很深,颇具钝拙老辣的趣味。另一面刻四言铭文:竹叶浅斟,梅花细嚼,一夕清淡,几回小坐”,落款葵生”和镌栋”字小方印一枚。

卢葵生生活的时代正当制壶名家陈鸣远之后,许多文人雅士都参与制壶,自篆自刻上诗书画印,所谓字随壶传”,壶随字贵”。而这种风气也给卢葵生的创作以很大的影响。从这二件仿紫砂漆壶看,卢葵生对紫砂壶有很高的鉴赏水平。尽管借壶铭点明主题,是受陈鸣远等的影响,然而在壶形设计和表质处理上,却避免了陈氏的那过于精细,不免纤巧”的弱点,而以大彬壶为旨归,追求古朴稚拙、自然天成的艺术美感。

 WwW.Cy260.cOm

扩展阅读

新手选购茶壶:如何选购一把“称心”茶壶


泡茶容器,一般以陶壶为主,此外尚有瓷壶、石壶等。上等的茶,强调的是色香味俱全,喉韵甘润且耐泡。而一把好的茶壶,不仅要外观美雅、质地匀滑,最重要的是要实用。

新手选择一把茶壶时,应注意一下几点:

1、壶的造型与外观不仅要有美观,而且要便于置入茶叶,容水量要足够,壶嘴的出水要流畅,倾壶倒水时能使壶内滴水不存为佳。

2、壶的精密度是指壶盖与壶身的紧密程度,密合度越高越好,茶壶口与出水的嘴,要在同一水平面上,壶身易浅不宜深,壶盖宜紧不宜松。

3、壶味略带瓦味,倒可以用,但是若带火烧味或其他杂味,如油味或人工着色则不可取,需尽量无泥味和杂味。

4、茶壶的质地,主要看胎骨及色泽,胎骨坚、色泽润为佳;能适应冷热急剧之变化,不渗漏,不易破裂。

5、壶的特性与茶的特性相互配合为佳,质地能配合所冲泡茶叶之种类,将茶的特性出来。

6、泡茶后,茶汤能够保温,不会散热很快,能让茶叶成份在短时间内适宜浸出。

7、壶把的着力点要位于(或者接近于)壶身受水时的重心。

把握以上几点,就可以为自己选购一把称心如意的茶壶了。而现在很多人选茶壶时,又多以紫砂壶为首选。一般认为,紫砂壶用来泡普洱熟茶,台湾乌龙茶、铁观音等半发酵茶最能展现其独特的茶味特性。

选购紫砂可以根据三平法进行选择,即壶的嘴、钮、把,三点成一线,上下落差不得超过5毫米。壶嘴不能低于壶口,则茶水不满而容易倾出;壶把和壶口相平,呈现平衡感;上把与下把要在同一垂直线上。

科学选茶壶


讲究饮茶者,亦必然同时会讲究茶器、茶具和茶壶,尤以当代的饮茶之风已入化到艺术的境界,因此,茶器、茶具和茶壶更为人们所考究。所以会喝茶的人,当把赏壶作为品茶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好茶需用好壶泡,茶壶一体才有味。

自古以来,人们对茶壶的选择以陶器为上,锡次之”为标准,而陶壶中,首推紫砂壶。张教授说紫砂壶的选择就四个字:泥,形,火,工。英雄不问出处,未来名家一定来源于今天的非名家精品制作者中。特别是对当代砂壶的收藏,更要将目光注视于非名家中的佼佼者。他们当中有的已经脱颖而出,成了名家,壶的价格自然水涨船高,即使依然默默无闻,但始终很本分认真地倾心于自己热爱的工艺,也因此得到无价的美感。在收藏之前,先必须学习一些砂壶的历史以及制作知识,至于制壶者曾跟哪位名师学艺、作品为哪家博物馆收藏、获过多少金奖、银奖,这样的宣传听听便罢,不可盲目相信。炒作厉害的砂壶是没有什么升值空间的。张教授推荐三不看:一不看证书”,二不看职称”,三不看印章”。看什么呢?看砂色是否纯正,看壶型是否典雅,看做工是否精良,看窑火是否适中。壶的取料要讲究,壶的整体要有美感,火候要稳定。此外,喜欢喝茶的朋友还一定要试试沏茶是否实用。

现场制壶

陶都宜兴有着悠久的制陶历史,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古老的陶瓷艺术和文化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陶瓷艺术名家和制陶名匠。著名陶艺家陈亚萍就是杰出的女性代表。她生于紫砂陶艺世家,自幼跟随母亲著名陶艺家李碧芳学习紫砂壶艺。在制壶实践中,她时刻牢记母亲做壶先作人,作好人,做好壶”的教诲。不断总结先辈和他人的壶艺经验,博采众长,技艺日趋精湛,作品在海内外有很高的声誉。其壶艺作品造型优雅大方,施艺严谨,凝聚着秀雅浑成的气质。线条挺拔、流畅,壶体骨肉亭匀,光润和谐,神韵兼备,透露出真与美的气息。这次活动专门把她宜兴请来,为北京的壶友茶友现场表演制壶技艺。从打浆、切泥块、打泥条开始到切壶墙泥头并接头,再到打身筒,最后壶成形,整个过程一气呵成,虽是速成,仍让胡友们啧啧称叹,活动进行当中,她还一边制壶一边回答壶友提出的问题,为壶友介绍紫砂壶造型、制壶经验,介绍铁转盘、木拍子、矩车、搭子等制壶工具,还向大家展示了专门从宜兴带来八把紫砂壶。通过这样一种亲身体验和交流的一个过程,大家对陶都”江苏宜兴(古称阳羡)的紫砂壶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壶友说壶

品名茶、赏紫砂历来就是文人雅士之喜好。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紫砂感兴趣,它早已不是文人墨客的专利。闲暇时,品口功夫茶、把玩紫砂壶,那时,可进入一种神仙的境界。好茶必好壶”,寻壶买壶,颇多乐趣。一位壶友说买壶讲究眼睛一亮”,看到了,爱不释手,就买下来,精心去养,越养越好,仿佛有灵性,与壶之间,渐渐产生一种不可名状的情感,平添品茗的无限情趣。难怪行家告诉说,壶是有生命的。

另一位壶友谈起他自己的玩壶经验。最初他也认为只求有好茶,好壶就不必强求了;如果没有好茶,再好的紫砂壶又有何用?好比煮饭时最在乎的是米,至于锅,有那么重要吗?可是后来随着与壶接触的增多,越来越觉得喝茶本来就是追求一种境界,休闲养性,甘苦自品,怎能用米和锅的关系来比较?如果想解渴,喝矿泉水就可以了,何须解囊破财?有好茶,没有一个称心如意的紫砂壶,岂不是明珠投暗?所以,所以后来他也同其他喝茶玩壶之人一样,置办好几把壶,不同档次的茶,不同种类的茶,用不同的紫砂壶泡,品味不同的茶趣、壶趣。

一位姓赵的壶友说道,都市生活,常常让人有种烦燥不安的感觉,渴望一种安宁、惬意、有文化品位的生活方式,来调剂一下躁动的心绪。忙碌了一天,静静的品一品茶叶的清香,观赏一下紫砂壶,品味其中的文化与韵味;或去茶店,泡上一杯清茶,生津醒目,与茶友壶友探讨茶经壶道,你一言我一语,大嘴神侃,更兼天下大事,世界风云,名人轶事,生活趣闻,尽在清茶一盏中。

最后,壶友们一致认为,玩紫砂,玩茶壶,本身就要有素养,无论资格新老,知识深浅,资产多少,大家要平等对待,善意交流。收藏,是一种美育,而不是玩物丧志”,其目的是在美的享受中陶冶情操,积极端正的人生观和收藏意识。

科学选壶

我国茶具丰富多彩,琳琅满目,最早有关茶具的文字记载始于西晋,古往今来,现代茶具更以其式样新、名目多、做工细、质量上乘而著称。在众多质地的茶具中,贵的有金银茶具,廉的如竹木茶具,此外还有用玛瑙、水晶、玉石、大理石、陶瓷、玻璃、漆器、搪瓷等制作的茶具。目前市场上有许多仿冒的假壶,不仅毫无收藏价值,若用来泡茶,还影响身体健康。张先生称,垃圾壶”是市场经济下的特殊产物,而且当今的垃圾壶远多于五百年来任何一个时代。垃圾壶用泥低劣,外形恶俗不堪,有的为追求外观上的亮丽,还在砂料中掺加玻璃水、釉水,有的为了掩盖泥质的低劣,壶体上打鞋油、上蜡,显得异常光亮。这样的壶万不能买。行内人常说:制壶者壶若其人、人如其壶,”此八字同样适用于玩壶者。选一把好壶,抵一万把垃圾壶。通过张教授以及国家质检总局高剑锋主人对壶与健康、茶与健康的讲解,大家都对壶与健康生活的密切关系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选好壶,用好壶,告别垃圾壶”,让中国的好壶惠及国人,走向世界。

 

茶壶怎么开


新的茶壶需要开壶,这样泡出的茶叶味道更佳,开壶方法也很简答,只需要三步。

茶壶的开壶:

1、将壶身同壶盖分离,置于锅中,煮至将沸之时,静置5-10分钟。

2、在壶中置入茶叶,温火一段时间,自然凉干即可,倒去壶中水。

3、此法应该适合于泥土味不是很重的壶,用于冲泡铁观音等茶。方便易行。

养紫砂壶的方法:

①将豆腐放进茶壶内,放一倍水煮1小时。豆腐所含的石赍有降火的功效,而且可以将茶壶残余的物质分解。

②将甘蔗切开后,放在煲内。没有甘蔗,可以放些糖,然后再煮1小时。甘蔗的天然糖分,能够让茶壶得到前所未有的滋润。

③挑选自己最喜欢的茶叶,放人茶壶内煮1小时。这样茶壶便不再是了无生气的死物,脱胎换骨后,吸收了茶叶精华,第一泡茶已经能够令茶人齿颊留香。

④专壶专用,一壶侍一茶。因紫砂的胎体结构比较特殊,而能够吸附茶汤中茶浸出物,井能够散发所泡之茶的气味。

⑤常常擦拭。在泡茶的过程中,用棉质的带有所泡茶汤的湿茶巾对壶体进行擦拭,可有效促使茶壶变得干净整洁。

开壶的目的:

新出窑的紫砂壶是没有太多光泽的,黯淡无光的,也不能直接用来泡茶,所以新壶首先需要开壶,其目的就是除去壶内的泥土味及火气。

南部铁器的老茶壶


南部铁器,指的是江户时期的“南部藩”所产的铁器制品,约在今日日本东北部的岩手县境内,其中又以盛冈及水泽两地为最主要的产地。如今是岩手县的著名特产,用传统铸造法,以及使用手工打造的生铁制品。其制品有:铁瓶(铁壶)、急须(茶壶)、火钵(火炉)、瓶垫、茶托、铁锅、风铃、以及花瓶等种类。

细腻的纹样和厚重的着色是南部铁器的特征,和陆奥的小京都——盛冈的历史一样悠久,是盛冈引以为傲的传统工艺品,其古老历史要追述到400年前。

南部铁器的“南部”二字约来自400年前,南部信直(战国时的武将)修筑了盛冈城,作为藩主的他,开始拥有了这片土地。盛冈盛产砂铁、岩铁等优质的铁资源,以及川砂、粘土、漆、碳等原材料,这对铸物业来说,有这些先天优势条件是再好不过的了。南部信直请来了铸物师——铃木缝,和釜师——小泉五郎七、有坂、藤田等人。从此,盛冈开始了铁器的制造。

南部历代藩主对产业和文化一直十分关心。八代藩主——利雄公特别喜欢茶道,不仅是他身边的人,就连城里的武士、商人都受其影响,爱上了茶道。御用釜师制作的汤釜(煮水用的铁锅),被幕府和各藩主作为送礼佳品,使得“南部铁器”名声大噪。

茶道的盛行在藩内形成了各个流派。8代藩主利雄公统一了藩内的茶道,并且拜师在第三代御釜师——小泉仁左卫门的门下,尝试自己制作茶具。当时的上层社会,视茶道为重要的社交活动之一,官员之间的交往都是在喝茶的同时建立的。此时,流行一种新的煎茶法,小泉仁左卫门尝试改变现有的喝茶用具,思考着“用铁瓶代替汤釜泡茶”。于是,在汤釜上镶嵌一个壶嘴,添加一个壶把。改良后的铁瓶比汤釜使用起来更方便,很快就被广泛传播。此后南部铁瓶的发展,基本上就没脱离这个雏型。

明治41年,大正天皇还是皇太子时,到东北地方巡查,参观当地各县的特产。岩手县南部藩主御釜师制作的铁瓶和汤釜,也被列在行程之中。如此一来,东京为首的全国各大报纸刊登了这一事件,使得南部铁瓶和汤釜的知名度上升、人气大涨。与陶土烧制而成的土瓶相比,更显其坚固耐用的特性,因此广受当时民众的喜爱。

据称,用铁壶煮过的水能释放出二价铁离子,形成山泉效应,使水口感厚实、饱满顺滑。用此水泡茶,可有效去除茶中的霉味,从而提升口感。因此,老铁壶已成为当下不可或缺的煮茶利器。

近些年来,由于人们越来越追求生活质量,催生出越来越多的茶道中人,铁壶的收藏爱好者也越来越多,于是,老铁壶也成了古玩妙器,成了玩家、藏家的热追。

紫砂壶,传世之精品


中国自古就有品茶的传统,可谓是茶的故乡。而正所谓,水为茶之母,壶为茶之父,自从流行用壶泡茶之后,古人对茶具也可以说是越来越讲究。

精美雅致的紫砂茶具有着防腐透气之效果,在江苏宜兴黄龙山及周边地区的紫砂矿,是远古地壳变化形成的页岩、砂岩的粘土矿,主要成分是石英颗粒、水云母、高岭石等,矿物中富含硅、钙和氧化铁。古宜兴三亿年前是一片汪洋,各种无脊椎动物包括各种螺贝、鱼蚌类极为丰富,在地壳内外力作用下,海洋地貌和沼泽地貌相交融,形成了页岩矿脉,使其紫砂纯矿,具矿物油脂感和珠玉温润的特质,这就是分布在宜兴黄龙山的紫砂矿,不同矿层的分布所含矿物成分不同,大致形成紫泥、红泥、黄段泥、绿泥、青灰泥等五色斑斓的原始矿料,高温烧成后呈现的色彩更是变化奇丽,也正是宜兴的岩溶地貌,蕴含天地之灵气,构成特殊的地质结构,使得宜兴紫砂具有大自然的造化之美。

紫砂壶作为贡品跻身于皇宫,深受明清皇家的青睐,特别是装饰了富丽华美的珐琅彩和泥绘画面,立即身价倍增,加之官宦文人画家对紫砂壶的推崇喜爱,促进了紫砂器的繁荣发展。大大提高了紫砂壶的价值,在《阳羡茗壶系》中就有这样的记载:“一壶重不数两,价重每一二十金,能使土与黄金争价”。

茶的故乡在中国,瓷器也是中国的代名词,所以古代中国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输出的商品主要为丝绸、瓷器、茶叶和铜铁器4大宗。明代后期至清代中期,宜兴紫砂壶与中国茶叶一起由海路销往欧洲的丹麦、葡萄牙、荷兰、德国、英国、俄国等国家,赢得欧洲上层社会人士的青睐,柄寸之壶,盈握之杯,声誉骤起,是欧洲皇室和上流社会客厅里最珍贵的陈设品,紫砂壶多采用贴花、浮雕、镶金等装饰工艺,以迎合欧洲人的审美情趣。清初向日本的输出,中后期形成商品化大量外销东南亚各国。到民国前后,通过上海、香港外销的紫砂陶器一度十分火爆,形成了“宫中艳说大彬壶、海外竞求鸣远碟”的真实写照。

而今紫砂昔日的魅力不减,是她以数两盈盈的载体,凝聚了太多的文化元素,她涵盖了地质地貌学、人文历史学、陶艺美学、包含了茶文化、养生文化等等,我们作为一位学者不仅要探寻紫砂文化更深的奥秘,还有责任把具有皇家文化元素的紫砂陶艺传承光大。

习近平总书记曾“三论中国茶”向世人阐述“茶—中国博大精深传统文化最亮丽的符号之一!”茶艺与紫砂壶品都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天人合一的艺术品。

未来,我们应该将中国的好茶传播到世界各地,且传递中国茶文化的理念,让世界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而紫砂艺术与茶文化相结合,才更好的诠释了茶文化的内涵,让人们能对茶文化有更深的认识。

龙泉青瓷茶壶


龙泉青瓷,浙江省龙泉市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龙泉青瓷的烧制始于1700多年前,宋代达到鼎盛。是中国乃至世界陶瓷史上烧制年代最长、窑址分布最广、产品质量要求最高、生产规模和外销范围最大的青瓷历史名窑之一。

2003年02月14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龙泉青瓷”实施原产地域产品保护。

产品特点:

龙泉青瓷传统上分“哥窑”与“弟窑”。哥、弟窑之说来自明代记载:“宋处州龙泉县人章氏兄弟均善治瓷器。章生二所陶名章龙泉,又名弟窑。章生一之哥窑其兄也。”是否真有兄弟二人,已无可考,但说明了两种不同的龙泉青瓷产品:一种是白胎和朱砂胎青瓷,称“弟窑”或“龙泉窑”,另一种是釉面开片的黑胎青瓷,称“哥窑”。

“哥窑”出现于南宋中晚期,与著名的官、汝、定、钧并称为宋代五大名窑,特点是“胎薄如纸,釉厚如玉,釉面布满纹片,紫口铁足,胎色灰黑”。“哥窑”以瑰丽、古朴的纹片为装饰手段,如冰裂纹、蟹爪纹、牛毛纹、流水纹、鱼子纹、膳血纹、百圾碎等加之其釉层饱满、莹洁,与釉面纹片相映,更显古朴典雅。此类产品以造型、釉色及釉面开片取胜,因开片难以人为控制,裂纹无意而自然,天工造就,更符合自然朴实、古色古香的审美。

“弟窑”胎白釉青,釉色以粉青、梅子青为最,豆青次之,被誉为民窑之巨擘。弟窑青瓷釉层丰润,釉色青碧,光泽柔和,晶莹滋润,胜似翡翠。青翠的釉色,配以橙红底足或露胎图形,产生赏心悦目的视觉效果。南宋中晚期起,尤其是在元代,运用露胎的作品大量出现,人物塑像的脸、手、足等,盘类器物内底的云、龙、花卉等,装饰独具神韵。

现代的龙泉青瓷忠实地继承了中国传统的艺术风格,在继承和仿古的基础上,更有新的突破,研究成功紫铜色釉、高温黑色釉、虎斑色釉、赫色釉、茶叶未色釉、乌金釉和天青釉等。

产地环境:

龙泉位于浙江西南部,毗邻福建、江西。境内丛山耸峙,溪流纵横,风光秀美,瓷土资源蕴藏丰富,山高林密,燃料充足。龙泉溪位于瓯江上游,水运畅通,烧制成的龙泉青瓷通过水运直抵温州港口。优越的自然环境为龙泉窑生产青瓷提供了十分优越的条件。

历史渊源:

龙泉是浙江省历史文化名城,以生产青瓷著称,庞大古代窑址支撑起了著名的龙泉窑。据考证,青瓷的诞生始于汉代,瓷器质量以浙江的越窑为最好。

20世纪70年代以来,浙江丽水地区陆续发掘一批三国两晋时期的古墓,墓内出土的瓷器与越窑瓷器略有差别,被推测为龙泉窑早期的产品,龙泉青瓷源于五代越窑“秘色瓷”的历史由此向前推进了600多年。

宋元之际,龙泉弟窑青瓷的烧制进入鼎盛时期,经过历代窑工的智慧和技巧,这里烧制出青如玉、明如镜、声如磬的青瓷,青瓷“绚烂之极,复归平淡”的审美境界正符合宋代美学思想,客观上也促进了宋代青瓷的发展。南宋时龙泉烧制出晶莹如玉的粉青釉和梅子青釉,更是让龙泉青瓷的发展达到顶峰,前后辉煌了数百年。除此以外,青瓷在世界范围内都受到瓷器爱好者的喜爱。

然而,到了明中后期,随着皇室品位的改变,龙泉青瓷逐步走向衰落,到20世纪初,龙泉青瓷窑火几乎完全熄灭,曾经窑火通明的窑址群已荒废为一片荒丘,只留下遍地的碎瓷片。

生产情况:

1957年,按照周恩来总理“要恢复青瓷生产”的指示,浙江省由八位专家组成仿古小组,在第二年春天点燃了恢复龙泉青瓷的第一炉窑。

经过五十年的恢复发展,龙泉青瓷步入了一个全新的繁荣期,不但艺术瓷在国内外打响了品牌,而且日用瓷也在当今绿色环保潮流中有了更大的市场,包装用瓷和工业瓷也在加大开发力度。

2009年,龙泉青瓷企业数126家,从业人员6000余人,行业生产总值为3.2亿元。

2010年,龙泉青瓷产值达6.3亿元。

2012年,龙泉青瓷行业生产总值达到11亿元,并以年均22%的增幅增长。

2013年,龙泉青瓷全年产值超过12亿元,企业已超过700家,从业人员更是超过1万人。平均每1000个龙泉人就有一位工艺美术师,其中,中国工艺美术大师4位,中国陶瓷艺术大师5位,省级工艺美术大师16位。

质量要求:

一、压坯

(一)分泥

批量少的品种,抓泥分刃要准,以手掌刮泥,制成光滑泥团,轻置模底中心,防止空气跑进泥团;批量大的品种,切成泥条。压坯泥料应保持清洁,防止污染,不得粘有其他杂质,一般用塑料布遮盖,保持水分均匀,防止硬化。

(二)放模

放模要正,对开模要合缝后放入车头,轻敲压平。进刀平稳,刮边平,转数足,做到坯体饱满,厚薄均匀,里无刀痕,外无蚯蚓纹。

(三)脱模

脱模时坯件水分掌握在19—21%,脱模时轻放,不能损害坯体,不得强制脱模。完工坯件,应逐件检验,保证质量,不合格坯件应及时按实际情况做出处理。

二、注浆

(一)灌浆

灌浆要对准模内中心,防止溅浆和水泡打入模内。吸浆成型时间视模具吸水状况与坯件规格厚度和重量确定。每次灌浆之前,搅拌泥浆一次,使泥浆悬浮均匀,防止沉淀。

(二)倒浆

坯件达到规定厚度以后,开始倒浆。倒浆时,边旋转模身边倒浆,让浆均匀流出,注意与泥浆与空气的对流,防泥浆闭塞出口。倒浆以后,应把模放平干燥或送入烘房干燥。

三、脱模

(一)脱模时,应轻拿轻放,大件产品用石膏板托底取坯,防止损坏坯件,禁止强制脱模。

(二)脱模水分应控制在19—21%范围内。

四、印坯

(一)制柄、顶等印坯

用手搓制稍大于模型,表面光滑,放入模内,用力压实,以模缝吻合为准。

(二)脱模时间

视模具吸水程度,一般间隔10—20分钟脱模。

(三)印花

将泥料做成大于花面无纹痕光滑厚薄均匀的薄饼放入花模,用手指从中心向四面轻压,使花纹清晰饱满。

(四)保水

完工坯件应放在平整潮湿的石膏板上,用湿布盖好,放入水房内保持水分,2—3天后交下道工序粘接。

五、修坯

(一)修底

修底应满足:

①毛底坯件:底部修平,无铁钉状凸起,底缘厚薄均匀,深浅与内径一致,无起棱现象;

②托底坯件:托底部分要与托饼大小一致,或稍大5毫米能放进托饼为宜;

③平底坯件:底要修平,保持棱线,刮去棱缝。

(二)修唇与子口

①唇要修成圆形,进刀从外到里或从里到外,厚薄均匀,高低一致,不单边,无薄刀口棱边现象。

②有子口坯件,子口转角处要修成95°—110°。同一品种坯件角度要一致,内径统一,比盖稍宽0.5毫米—1毫米为宜。

(三)修坯水分

湿坯水分应保持在12—16%,干坯水分保持在5%以内。

六、手工修坯

(一)灌浆口余泥要刮净、修平,整齐均匀,大小一致;刮缝要平,有棱边的要刮去棱缝;底脚端正平稳,剔除0.3毫米以上的浆粒,削去疙瘩,填补针孔和缺肉部位。

(二)修好坯体用笔蘸清水擦洗刀痕、粗糙部位,使表面细腻光滑,花面线条清晰。

(三)修咀、柄、顶、耳、环等部位等附件坯体时,注意坯体的粘接面,用湿布包好,保持水分。

七、粘接

(一)粘接过程

①粘接时,应将粘合的配件对准主体中心,成直线,高低一致。用刮刀在合处撕成不规则纹痕,涂上粘接泥浆,校正部位,轻压粘合,用笔轻擦去外溢泥浆。

②粘壶柄、咀时,先钻出水洞眼,洞眼大小视坯体大小而定。洞总面积要大于咀断面15%左右。

③杯、壶类坯体柄、咀不能高出口部,咀比口矮2—3毫米。有粘接部位的按粘接部位粘合。

④粘空心的柄、顶、耳、环等附件时,先在空心部位上一层釉,并在非显见处钻排气孔排气。

⑤粘花面时,要对准粘接部位,先涂土薄浆,粘合后用手指从心向四周轻压,排出余浆和空气;粘线条时保持粗细均匀,弯曲自然,刚劲有力。

(6)粘合部位不够紧密的地方,用刮刀轻按、修补。溢出泥浆用笔擦洗干净。

(二)主、附件水分差距

粘接主、附件水分差距控制在2—3%范围内。

八、刻洗

(一)刻洗时,刮缝要平,不得留有明显的浆粒和疙瘩,及时修补针孔,修平坯面。用笔蘸清水擦洗刀痕,使坯体光滑细腻、花纹清晰。

(二)洗坯时,轻指轻洗,不能过分用力,每指洗二到三笔。

九、素烧

(一)准备

①素烧前,逐件检查坯件质量和干燥程度。

②装炉坯件水分控制在5%以下。

③按品种规格不同,采取不同的装炉方法,除少数品种外通常为仰烧直装。

(二)装炉

装炉时要轻放,防止破损,装炉放置均匀。

(三)烧成时间和素烧温度

烧成时间,视品种规格和炉内空隙大小而定,素烧温度为750℃—820℃。

(四)冷却

烧成后让其自然冷却后出炉,仔细检验坯件质量,无变形、开裂、烟熏为合格。

十、上釉

(一)上内釉

①碗杯类釉要注在坯里中心,转动坯件倒釉,揩去釉尾。上第二次釉,要调转坯件方向,重复进行一次。

②壶类等坯件上完釉后,以口对准壶嘴吹去洞孔釉水,防止闭塞。瓶类先在口部补水后上釉。

③花罐等有洞眼相通的坯件,要先塞孔,后上釉。

④上内釉坯件水分小于5%。

(二)上外釉

①坯件浸入釉缸,使釉水满至坯件口沿,壶类坯件先闭住壶嘴,防止外釉流入。

②下身和底部较厚的坯件,先用笔在底部补水或湿水一次再施釉,防止浸入釉网。

③坯体取出釉缸,揩去釉珠,稍停一二秒钟使釉水干燥硬化,然后放到碗桥上,毛底坯件可用丝网或海绵印底后上架。

④外釉与刨底手工操作的,底釉要揩净揩匀,高矮一致。

⑤上外釉坯件水分≤5%。

十二、刨底

(一)毛底坯件底边釉要刨光刷净,切勿伤损胎骨,里外两边厚度视坯件大小而定,一般控制在2—3毫米。

(二)托底烧制坯件,刮去接触托底部位釉层,逐件配好垫饼。

(三)所有坯件,都要在底边内外两边釉层部分刮成30—60度斜角,防止流釉。

(四)合烧子口部分,应刷一层石英浆或者氧化铝浆。

十三、烧成(燃气梭式窑)

(一)点火应满足:

①蒸发期:蒸发掉坯体中残存水分,升温至340℃以上;

②氧化期:烧去釉中的有机物,升温至960℃;

③保温期:主要使窑内温度均衡,保持在1050℃以下,保温2小时以上;

④还原期:使高价金属元素还原为低价金属元素而发色,升温至1300℃—1320℃。

(二)熄火后,让其自然冷却。

十四、质量要求

(一)产品分类

日用青瓷产品分类按GB10813.1中规定执行。

(二)技术要求

①外观质量

日用青瓷外观质量应符合GB10813.1中4.8的规定。

②吸水率

产品吸水率不超过1.0%。

③抗热震性

160℃至20℃热交换一次不裂。

④釉面色差

釉面色差不大于△E6(NBS)。

历史文化:

哥窑弟窑

传说古代时在龙泉曾有兄弟二人烧窑。哥哥的烧造技术比弟弟高明,招致弟弟的忌恨。为破坏哥哥的声誉,弟弟就偷偷地在哥哥配好的釉料中添加了许多草木灰,而哥哥全无察觉。烧好后开窑一看,瓷器釉全裂开了,裂得很有趣味,有的像冰裂纹,有的像鱼仔纹,还有的像蟹爪纹。心地善良的哥哥见此情景惊呆了,怎么办呢?只好拿到市场去处理,没想到一到市场,人们对这种带有裂纹的青釉瓷产生极大兴趣,一抢而空,于是哥窑便由此而闻名天下。而弟弟仍烧造青釉瓷器,质量总是略逊于哥哥一筹,人们称其为弟窑。

祭碗窑

这是一个关于祭碗窑的故事。有一个善良、美丽的姑娘叫叶青姬,她的父亲叶老大带领窑工们正为窑主烧制一批宫廷祭用瓷:但是,不知道什么原因,烧了一窑又一窑,尽是些歪头劈脑的废品。眼看工期将到,窑主发怒,宫廷派来的监工更是恼羞成怒,扬言这最后一窑再不成功,就要把叶老大一家和所有窑工全部问斩。

善良、刚毅的叶青姬,为了拯救父亲、家人和相濡以沫的窑工们,纵身祭窑。

失去女儿的叶老大,强忍悲痛,对烧窑更加谨慎了。终于,叶老大烧出了温润如玉、清脆韵致、明滑透亮的青瓷。大家都说,这是叶青姬的化身,所以才烧出如此精品。为了纪念叶青姬,窑工们称她为“九天玄女”,世世代代供奉在自己的窑场里。同时,将贡品瓷器以龙泉方言称作“青瓷”,谐音“青姬”。

怎么挑茶壶


挑茶壶的时候一般有四个标准:小、浅、齐、老。茶壶也有几人份的区别。也以著名的山水或书画等制造的受人喜爱。

1、挑茶壶的样式:

壶的式样很多,有小如桔子,大似蜜柑者,也有瓜形、柿形、菱形、鼓形、梅花形、六角形、栗子形等等,一般多用鼓形的,取其端正浑厚故也。

2、挑茶壶的色泽:

壶的色泽也有很多种,朱砂、古铁、栗色、紫泥、石黄、天青等等,还有一种壶身银砂闪烁,朱粒累累,俗谓之抽皮砂者,最为珍贵。

3、挑茶壶的大小:

但不管款式、色泽如何,最重要的是宜小不宜大,宜浅不宜深,因为大就不工夫了。所以用大茶壶,中茶壶,茶鼓,茶筛,茶档……等等冲的茶,那怕是用一百元一两的茶叶,也不能算是工夫茶。至于深浅则关系气味,浅能酿味,能留香,不蓄水,这样茶叶才不易变涩。

茶壶的讲究:

除大、小、深、浅外,茶壶最讲究的是:三山齐,这是品评壶的好坏最重要标准。办法是:把茶壶去盖后覆置在桌子上(最好是很平的玻璃上),如果壶滴嘴、壶口、壶提柄三件都平,就是三山齐了。这是关系到壶的水平和质量问题,所以最为讲究。老,主要是看壶里所积成的茶渣多寡,在前面已经说过了。当然,老,字的讲究还有很多,例如什么朝代出品,古老历史如何,什么名匠所制成,经过什么名家所品评过等等。但那已经不是用一般茶壶的问题,而是属于玩古董的问题了。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传世佳品漆茶壶》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具资讯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具资讯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