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文化。

张佳龙是中国高级工艺美术师,著名壶艺家。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会员。生于江苏宜兴丁蜀镇,是著名的紫砂壶艺人、陶瓷艺人、工艺师,代表作品有石瓢一粒珠仿古等!

从小生于陶都制壶世家,从小深受先人制壶艺术的熏陶,并受到多位名师指点。所制作品稳重大方,古朴精炼,无论方壶圆壶,以全手工制作而成,造型端正,实用性极佳,作品被国内外多家博物馆收藏。

生于蜀山上袁村陶艺世家。

1965年前东坡书院读书,毕业后伯父学艺。

1968年进宜兴紫砂工艺厂,从师朱可心先生学艺

1970年受聘紫砂工艺厂技术辅导并带徒传艺。

1971年参加厂内的注浆、辘轳车成型等技术革新。

1973年在厂内承师第一成型车间任班长、带班生产及负责技术辅导。

1975年由厂委派至周边地区尹家村、大浦、西望、洋渚等村开发紫砂陶生产带徒数百名,致富周边农村。

1978年在厂技术科研制紫砂成型工具,负责全厂数百名成型生产工人的工具制作和改进,并技术辅导。

1981年在紫砂厂研究所任专业造型设计和创新工作,创作《六棱犀皮壶》获亚太地区陶瓷评比一等奖。

1982年制作《四方抽角壶》获全国陶瓷评比二等奖。晋升助理工艺美术师。

1983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造型设计班”进修一年。

1987年制作《鹊桥提梁壶》,被收藏于北京中南海紫光阁;创作《传炉壶》获无锡市新产品开发大奖赛一等奖。

1988年制作《竹节系列》等五件作品参加香港紫砂春年---当代宜兴陶艺展”,并随团赴港作艺术交流活动。

1989年晋升工艺师,创作《六方竹节》组壶,被江苏省陶瓷作品评为三等奖,被全国陶瓷评比中被评为设计二等奖,在首届国际陶瓷精品大奖赛中荣获二等奖。

1992年第二次随团赴香港作紫砂展览和艺术交流活动;制作《富贵如意壶》入选中日传统工艺品联展;创作《年年有余壶》被征为工艺美术珍品,收藏于北京中国工艺美术馆。1993年晋升高级工艺美术师。

1995年应邀赴马来西亚吉隆坡举办茗壶展;应邀赴新加坡举办茗壶展;

1996年应邀赴德国柏林举办紫砂茗展。

1999年部分精品参加上海首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名人名作艺术展”;创作《冰纹提梁壶》收藏于南京博物馆。

2000年应邀赴日本举办紫壶阁紫砂艺术精品展

2003年《一粒珠》入选中国第七届全国陶瓷艺术设计创新评比

2008年《石瓢》在北京茶博会获得金奖。

 

编辑推荐

紫砂壶艺大师--崔龙喜


崔龙喜先生专攻紫砂艺术创作,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并爱好收藏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历史遗存,在他的诸多的壶艺作品之中,都能体现出传统文化和收藏给他带来的灵感和作品中深邃的文化内涵。他用一颗布满着激情创造的心,用灵巧的双手,创造出布满个性的龙喜紫砂壶艺。

崔龙喜,男,1957年生于江苏宜兴,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江苏省工艺美术协会会员、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苏博物院民间收藏家协会研究员,宜兴方圆紫砂集团龙喜砂宝创作室首席设计师,紫叶陶社社长。

自幼酷爱陶艺、并受前辈裴石民老师的启蒙教育,从艺以后得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张守智老师和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蒋蓉老师的艺术指导,所制部分作品由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毛国强老师铭刻宜兴,古称阳羡。是闻名的陶都,早在七千年以前居住在这里的先民们就已经把握了制陶的技术,陶文化具有十分久远的历史。在现代的宜兴城,自古以来阳羡茶就著称于世,唐代诗人卢仝有:“天子未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的诗句,可见,是茶和紫砂的伴生,使宜兴城具有了更多的迷人之处。假若没有了茶或者没有了紫砂,宜兴城的今天也不会让茶人和壶友有如此的眷恋!

宜兴的紫砂文化具有至少六百多年的历史,在这漫漫岁月当中,宜兴的老艺人们一代又一代的抟土做壶为生,流传到现代,历代的艺人们所做的砂壶大多已散失,流传下来的也已是带着历史的沧桑与变幻,但抟土做壶的技艺一直被勤劳聪明的宜兴后人所传承并发展着。

龙喜砂宝壶艺--崔龙喜先生制的紫砂壶,所用的紫砂泥从1997年起就开始检测,也是宜兴市第一位对紫砂产品严格检测者,保证使用原矿紫砂泥,在紫砂泥中绝不添加染色化工料,真正为热爱茶道、壶道者吃出健康、用出文化。

周桂珍:追求完美的壶艺大师


周桂珍,1943年生于宜兴丁蜀镇,1958年进入紫砂工艺厂。是紫砂大师王寅春的高徒,也得益于紫砂艺术大师顾景舟的悉心指导,在紫砂工艺方面取得了相当的成就。她曾与丈夫高海庚合作,创作了诸多既合于传统法则又融入现代新意的作品,并将青铜器、玉器等传统造型工艺借鉴到了紫砂艺术之中。同时,她努力攀登紫砂艺术高峰,创作的作品造型典雅、线条流畅、色泽甜美、儒雅大度而极富现代气息。在《中国现代汉语辞典》中进行搜索,“完美”指完备美好,没有缺陷。但词条又特别指出:“完美”是心里遐想的世界,是人们渴望得到并追求的一种理念和动力。而周桂珍的紫砂壶艺恰恰将人们带入了一个遐想中的紫砂世界,其作品有无尽的内涵。

周桂珍于1943年出生于宜兴丁蜀镇,1958年进入紫砂工艺厂。在紫砂大师王寅春的带领下,学习紫砂成型的基本技法和知识。王寅春是个不爱说话的人,学生们只能站在边上看他如何操作。而与此同时,顾景舟大师也常到周桂珍所在班组来,周桂珍就不失时机地向顾老请教,学到了不少难得的技巧。而且,在跟顾老学习的时候,顾老对大家的基本功要求也很严格,比如打泥片,每天都规定要打多少、打多高,不能一边厚一边薄。每天打好的再喷些水,用木锤子捶了,明天重新打。等明天打完了,捶掉,后天再打……后来有人在形容周桂珍打泥片时这样说:她打泥片时敲打的轻、重、快、慢之节奏感很强,非常有韵律,犹如一首打击乐曲。周桂珍坦言,在自己的一生中受顾景舟影响非常大,甚至可以用亦师亦女来形容他们之间的关系。让周桂珍最有感触的是,顾景舟要求他们一定要创新,要创造自己的东西。这让周桂珍受益一生。

1985年是周桂珍创作的一个分水岭。在此之前,她主要以学艺为主,一些创作也多是与先生高海庚合作。比如“集玉壶”、“扁竹提梁壶”、“鼎纹立足壶”、“四季如意壶”、“追月壶”等。1978年,由高海庚设计、周桂珍制作的“集玉壶”被选为国家领导人出访外国的礼品。

1985年高海庚不幸去世后,周桂珍强忍莫大痛苦,振作精神,倾心注力于壶艺创作,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她1989年的作品“环龙三足壶”、“云泉壶”分别获轻工业部中国工艺美术协会颁发的“陶瓷美术设计”奖;同年作品“玉带提梁壶”获亚太地区陶瓷美术精品展一等奖;1995年其作品“真知提梁壶”获江苏省陶艺创新评比特别奖。

周桂珍擅长光素器,她认为,一件好的东西,不用加任何修饰就能看出它自然的美,才算最高境界。以“韵竹提梁壶”为例,本体是一个椭圆,壶嘴、壶把、提梁都是椭圆形体的舒展和延伸,处处体现着线条的张力。另一个特别之处在于以竹子衬托的壶把,竹节并非同样长短,而是各有灵性,可以看出制作者纯熟的功底。她的另一件名作“玉匏提梁壶”取材于生活中处处可见的大葫芦,壶身丰满玉润,憨态喜人。提梁为三叉形藤蔓,线条圆润饱满,将葫芦顶部平剖即为壶盖,壶摘则是葫芦的蒂蔓,壶嘴微弯,拙朴可人。综观这件作品整体,贯穿了周桂珍匠心独运的手法和艺术处理,整个作品既形神兼备,又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准,超乎前人地达到了和谐统一、形神兼备。充分体现了周桂珍作品“造型典雅、线条流畅、色泽甜美、儒雅大度而极富现代气息”的特点。顾景舟曾经说过,紫砂壶造型难就难在一个非常简略的轮郭线里,把壶身、壶嘴、壶把融为一体,加以组合,并要注意立体造型时三度空间细微之处的体积转换变化。而周桂珍无疑做到了这一点。

对于“全手工做活”,周桂珍持高度认同的态度。她认为,“全手工”的功力是非常神奇的,即使是同一种作品,也不可能做出完全一样的东西,而且随着艺术眼光的提高,对自己壶艺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这就会要求一个艺人不断地学习提高。而反之,如果图省事,用石膏模型做壶,作品的造型、神态就不是自己可以控制的,做出的作品也只会是“千壶一面”,没有神韵及内涵,充斥着一股匠气。

对于紫砂业现在一片大好的形势,周桂珍始终保持一种清醒的认识。她认为用“人才辈出”来形容现在的紫砂行业是可以的。因为,过去只有十几个工艺师,现在则不同,大师很多,而且还在不断涌现一拨又一拨优秀的艺人。但是,还是需要居安思危,有危机意识。一些老前辈传承下来的技艺,需要一代一代地传承。

不过同时周桂珍也表示,紫砂工艺发展到现在这种程度并不容易,当代的从业人员要懂得珍惜,并且把紫砂工艺的传承当成义不容辞的责任,不断地追求,精益求精。同时又要做正确的选择,很努力地学习传统紫砂工艺。任何事情都有一个过程,任何人都不会不经过努力而一炮打响。整个紫砂界的全体艺人有义务也有能力守护好这份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它发扬光大。

张德海:福建制壶名家


张德海-福建制壶名家,代表作品有《六柏》,与裘桂林是同们师兄弟!柏原-未见史载,尝见一出土小壶款识为「荆溪邵柏原制」因知其姓邵,观其传器风格,应系清初制器好手。所见传器形制多变,风格敦古朴厚,所刻款文亦多雅致。

署款格式有先钤椭圆小章「荆溪」於右上首,左下方钤「柏原」篆字阳文方章(如此器);亦有於壶底正中钤上「荆溪邵柏原制」六字阳文篆印者;亦有钤「柏原」篆字长印於诗文右上首者;

亦有纯以钢刀阴刻「柏原」两字楷书者。传器紫砂、朱泥、段砂皆有所制,尤以朱泥为夥。拙着《荆溪紫砂器》收有修五款朱泥壶,底款:雪松轩玩 柏原,墙款:修五。柏原制器,常见不拘泥於传统古式的形制,常有令人意料之外的惊喜。此器底镌「雪松轩玩 柏原」,墙款为「修五」,款书闲雅,刀工简洁流畅,散发着浓冽的文人气息。

汪生义-汪生义是老辈制壶高手。据云,吴云根、朱可心曾在他门下学艺。

银壶精选!手工银壶是“煮水”“泡茶”的佳选择吗?


壶在中国茶文化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一泡好茶,不仅需要优质的水,也需要一把合适的壶,再加上茶艺师的技艺,才能最好地展现出茶的品质。近年来,银壶受到了爱茶人的青睐,随之而来的是银壶质量良莠不齐。

“水为茶之母,器为茶之父”。壶在中国茶文化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一泡好茶,不仅需要优质的水,也需要一把合适的壶,再加上茶艺师的技艺,才能最好地展现出茶的品质。近年来,银壶受到了爱茶人的青睐,随之而来的是银壶质量良莠不齐。

银壶煮水泡茶有哪些优点?

相比常见的陶瓷、紫砂等材质的壶,用足银烧水壶煮水、足银泡茶壶泡茶,有哪些优点呢?我们可以由表及里来看一看。

纯净结实经久用

一方面,银壶的材质纯正,极少杂质,不会有什么不利于身体的物质析出(高品质的银壶纯度可达到99.9%)。陶瓷、紫砂等材质,时间长了就会析出内含铅锌等杂质,影响使用。

另一方面,银是柔韧性很强的金属,即使有磕碰,也很容易维修。紫砂、陶瓷、玻璃等材质的壶磕碰即碎,维修困难,许多爱壶之人都有过痛失好壶的经历。因此,银壶可以长期使用,乃至传承后代。

泡茶煮茶两相宜

​​

银壶泡茶不沾染茶气、不易结茶垢,一把银壶可以泡各种茶。明朝许次纾在《茶疏》中写到:“茶注以不受他气者为良,故首银次锡。”

某些其他材质的泡茶壶长期使用后会形成茶垢,茶垢则会滋生很多细菌,茶垢中还可能含有亚硝酸盐等致癌物,这些对人体健康都是有害无益的。

爱茶之人遇到好的老茶,往往泡完后,还要煮一次或两次。用银壶泡完茶,可以直接把银壶放到电陶炉上煮,无需换壶。注意看好火候、别让茶汤溢出就是了,非常方便。当然,银壶也可以直接用来煮茶。

消除异味口感好

​​

黑茶、白茶,都是耐存放的茶种,但长期存放就有可能混入异味,特别是南方湿仓霉味严重。银壶煮水泡茶,去除霉味的效率要比其他材质的壶高很多。笔者曾用一款湿仓熟普做过对比,不锈钢随手泡煮水陶瓷盖碗泡茶,霉味要第五泡后才去除;银壶煮水陶瓷盖碗泡茶,霉味在第二泡后就已去除了。

绿茶、生普等好多品种的茶都会有与生俱来的苦涩感,银壶煮水甜润顺滑,可以部分抵消化解这种苦涩感。有些品质差的茶,如果随意泡煮茶会让口感要求高的茶友感到难以下咽,用银壶煮水泡茶则会有明显改观。

扬香添韵提茶品

按照发酵度由低到高,茶可分为绿、黄、白、青、红、黑六大类,不同发酵度的茶叶所表现出来的香气、口感各不相同,人们对六大茶类的评判标准也不一样。银壶适合冲泡各类茶,对于不同发酵度的茶起到不同的促进作用,能够发扬茶的香气,增加茶的口感韵味。

绿茶、黄茶、白茶属于发酵度比较低的茶,银壶煮水冲泡,能够使更多的糖类物质、芳香类物质以及氨基酸释放到茶汤中,发扬茶汤香气的清幽,增加茶汤的醇和与鲜爽以及甘甜。

​​

乌龙茶和红茶,重内质,香气滋味是重中之重。银壶煮水泡茶时能够使茶叶中丰富的芳香类物质、糖类、氨基酸、茶黄素及果胶类物质析出增加,茶汤香气高扬,口感更加醇厚、甘甜、鲜爽和润滑。

黑茶为后发酵茶类,发酵度很高,香气比较内敛、重口感。市面上的黑茶大多经过较长时间的仓储,茶叶活性较低。银壶煮水泡茶,在去除异杂味的同时,凸显茶叶的香气,还能够迅速激发茶的活性,增加茶业内涵物质的析出,茶汤顺滑淳浓。

想了解银壶的朋友可以关注:匠心-手工银壶,微通道:295607215了解更多银壶知识

只要您喜欢纯手工银壶,愿以心相交。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著名壶艺家——张佳龙》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具资讯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3茶具资讯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