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y260.com - 茶叶文化】

李东是大昌号的掌门人,习茶,做茶多年,他与茶相互侵染,举手抬足间透着一种儒雅。对茶的悟性极高。从这篇《普洱茶三字经》详解就可以看出来。

原文:

席要洁,器得净;气要匀,心得清;神要聚,体得松;指要柔,臂得弯;普洱茶,分生熟;

生茶寒,熟茶温;选择水,看酸碱;泡生茶,弱酸好;泡熟茶,弱碱好;自来水,矿泉水,

均不好;纯净水,山泉水,是为上;泡老茶,高水温;泡新茶,低水温;香靠冲,汤靠吊;

壶悬否,看水温;出汤时,看茶性;茶性强,出汤快;茶性柔,出汤缓;分茶汤,要低斟;

嗅茶香,要细闻;品滋味,啜饮之;清若兰,飘九畹;苦和甘,心自明;人生味,寓其中;

茶是儒,贵礼雅;茶是佛,长至善;茶是道,重摄生;惜茶心,存感恩;品好茶,多自在。

详解:

席要洁,器得净:茶席整洁,茶器干净,乃修茶第一步,有的茶庄,公道杯外侧茶垢连连,很不雅观,玻璃器皿,干盐擦洗冲净,沸水煮开即可,紫砂、陶瓷也一样清洗无妨。

气要匀,心得清:呼吸顺畅,吐纳自然,气匀方能心清,清心才能寡欲,去除杂念,抚平心绪,心境开放,心思腾空,以空灵之真心去感受茶。

神要聚,体得松:聚精会神、心无旁骛,注意集中,才能品出茶之妙。品茶时可以沉默寂静,也可以闲谈。但若以品茶为目的,则应该是以话佐茶,而不是以茶佐话。然后必须在端正身姿的前提下放松身体,方可做到后面的“指柔”和“臂弯”等动作要领。神聚体松,即所谓张弛有度,把身心调整到轻松状态。

指要柔,臂得弯:手指要柔软而非僵硬,手臂要弯曲而非僵直,这样习茶和品茶时才有利于准确、优雅地把握和操作茶勺、茶壶、茶杯等茶具,防止操作不到位甚或失误的情况出现,导致事茶之谬。

普洱茶,分生熟:普洱茶有生茶和熟茶之分,主要是生产工艺的不同,包装上都要注明的,生茶汤色橙黄,熟茶红浓。

生茶寒,熟茶温:生茶性寒,适合体热、胃热易上火者,有清火之用,熟茶性温,对胃寒者较好,有暖胃之用。

选择水,看酸碱;泡生茶,弱酸好;泡熟茶,弱碱好:饮用水,多数是弱酸性水,近年来,出现弱碱性水,生茶,适合用弱酸性水冲泡,熟茶,最好用弱碱性水冲泡,这样,更能彰显茶的特点。

自来水,矿泉水,均不好;纯净水,山泉水,是为上:自来水,硬度大,矿物质含量高,矿泉水,矿物质含量也高,对茶的水溶性物质的溶出不利,不能彰显茶的香气、回甘等茶韵。硬度小、酸碱度适合的山泉水较好,纯净水,适当养水,增加水的可溶性氧含量,也很适合泡茶。

泡老茶,高水温;泡新茶,低水温:泡普洱茶的水温很关键,老茶,茶性内敛,要高温去激发,新茶,茶性张扬,适当降低水温,亦能表现茶性。

香靠冲,汤靠吊:普洱茶的香气的彰显,在注水时,要有意识的去冲,让水与茶融合充分,香气就表现得好。茶汤的软滑细腻,要靠吊水来促成。冲与吊的配合,可能就是泡茶之妙了吧。

壶悬否,看水温:无论是用紫砂壶泡,还是用盖碗泡茶,注水时,除了表演的需要,日常事茶,是否高悬注水?关键看冲泡时对水温的要求,高悬吊水,可以降低水温,低冲注水,可以保持较高的水温。

出汤时,看茶性;茶性强,出汤快;茶性柔,出汤缓:普洱茶冲泡的出汤时间的控制,是泡茶之关键,不同的茶,不同的冲泡阶段,出汤时间不同,才能保证茶汤始终保持适度的茶浓度,忽高忽低,都是冲泡中要避免的,不熟悉的茶,事茶前,应反复冲泡多次,方能掌握。

分茶汤,要低斟:斟茶时,要把茶壶或公道杯放低,靠近茶杯边沿,这样一可以避免把茶的香气冲散挥发掉,尽量保持茶汤品质;二可以防止杯中产生气泡。茶杯中如果泛起明显的气泡,也会稀释掉茶香,同时也是很失礼的情形。

嗅茶香,要细闻:普洱茶的香气,较为内敛,追求沉稳、悠长,是一种“成熟之美”,不论嗅干茶,还是杯香、茶香,都要缓缓吸入鼻腔深处,细细去体会,热嗅杂味,冷嗅茶香,不可搞错。

品滋味,啜饮之:稍微用力将茶汤吸吮入口,可以自然地发出声响,并适度地“咂吧”嘴,目的是唤醒和调动口腔中的味蕾神经进行辨味,茶汤应该沿着舌头的两侧流动,然后分三口徐徐咽下,在这过程中充分感觉普洱茶层次丰富、质感各异的滋味,并达到口齿生津的效果。

清若兰,飘九畹:早在唐宋,文人骚客就爱用兰花的味道来形容茶香,普洱茶中见兰香者甚多,九畹,指距离,语出屈原《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王逸注:“十二亩曰畹”。

苦和甘,心自明:唐人皮光业诗曰:“未见甘心氏,先迎苦口师”,将茶看成苦口婆心启人心智的良师。而无论苦中有甘,先苦后甘,品者自可从中领悟,或许心如明镜,却不足以为外人道。

人生味,寓其中:周作人说:“茶道的意思,用平凡的话来说,可以称作忙里偷闲,苦中作乐,在不完全的现世享乐一点美与和谐,在刹那间体会永久”,但此种乐,依然在苦中得之。事茶的过程,既是开启心灵之旅,享受精神愉悦的过程,同时也是体会人生真谛的过程。事实上它并不能把人完全带离凡尘,而是让你在品茶中腾挪出另外一个空间俯看俗世,审视自我,人生百味,尽在其中。

茶是儒,贵礼雅:中国茶文化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儒释道三教精华,于儒,便是注重“礼”、“雅”的中庸和谐之美。

茶是佛,长至善:由“茶禅一味”到“吃茶去”的着名公案,便可知茶和佛教的极深渊源。而佛门慈悲,与茶的善性共通。国内诸多寺庙古刹,藏有不少上乘普洱。

茶是道,重摄生:道家养生古名为摄生,即以老庄“天人合一”思想为宗旨,太极八卦阴阳五行学说为指导,运用四时调摄、风水环境等多种方法——特别要指出的是其中包括茶养——来达到性命双修、身心健康之目的。

惜茶心,存感恩:真正的好茶,汇集和浓缩了阳光、土壤、水分、植物的精华,无愧于大自然的杰作,再加上人的辛勤劳作、和经验智慧,是种植、采制、冲泡等富有技术含量和高超工艺的劳动过程的结晶,因此真正懂得品茶者,会珍惜茶中所凝聚的缘分,也会发自内心地感谢造物的恩泽。

品好茶,多自在:品好茶可以做两种理解,一是品尝好的茶,即作如此断句:“品-好茶”;二是把茶品尝好,即作这般断句:“品好-茶”。只有这两者的完美结合,才是圆满的事茶过程,感受茶带来的自在与安逸。

Cy260.com精选阅读

品茶"五字经" 值得慢慢体会


茶叶苦中有甘是暗味。苦尽甘来是真味。好茶总是先涩后香,人生总是苦中藏乐。先甜者,往往后苦,先苦者往往后甜。人类发现和利用茶叶源于中国,据记载,人类最初利用的是茶叶的解毒功能。数千年间,先人最早是嚼吃茶叶鲜叶,接下来大致经历了煮鲜叶汤、煮干茶汤、点茶、泡茶,直到如今出现各式各样的冲泡方法。人类对茶叶的利用也大致经历了药用、食用、饮用三个大的阶段。

我们中国人逐步形成对茶的饮用习惯,以及发展到喜爱甚至痴迷,在于了解茶叶是一种健康性饮品开始,逐步上升到了认同它是一种精神性和文化性的饮品。但是,当我们回归事物的本质和基础,茶叶如今带给饮用者的感受和作用可以归纳为五个字:色、香、味、形、效。这5种感受是我们直接能够感知到的。

品茶五字经

“色”和“形”是我们的眼睛看到的。干茶的颜色及其茶汤的颜色、干茶的形状及其在水中展开的形状带给我们的是视觉感受,茶叶的“色”和“状”不仅可以用来区分茶叶的类别和品质档次,又能带给我们美好的视觉享受。

“香”是我们鼻子闻到的,闻茶香,闻的是干茶的香、冲泡以后的叶底香及其茶汤香。

“味”是我们口腔品尝到的,直接的是入口时的味道,另外还有喝了茶汤的回味。

茶叶的“效”却不是直接的、不是立竿见影的,需要积累。也就是说,只有当我们长期饮茶,茶叶对我们人体的健康功效才能够显现出来。人类利用茶叶的核心基础和主线是茶叶对人体的健康功效。现代科学技术已经在茶叶中找到了超过500种的物质,正是这些奇妙的物质以及他们的奇妙组合,茶叶给人类带来了健康。

消费者喝茶的最基本需要,就是茶叶的“色、香、味、形、效”,而这其实都是茶叶的物质基础。

购茶买茶同样

作为茶叶的生产者和经营者,我们要念好这个“五字经”。我们应该尊重茶叶的本真性,也就是茶叶的真色、真香、真味、真形、真效,尤其是对于传统中国茶,那些在茶叶生产中使用化学添加剂,以改变茶叶的“色、香、味、形、效”的做法是绝对不能允许的。同时,我们还应该帮助消费者建立正确的茶叶品鉴取向,从而实现茶叶生产和消费的良性循环。让消费者真正体会茶叶的“色、香、味、形、效”!

详解白族的三道茶


白族散居在中国西南地区,主要分布在风光秀丽的云南大理,这是一个好客的民族,大凡在逢年过节、生辰寿诞、男婚女嫁、拜师学艺等喜庆日子里,或是在亲朋宾客来访之际,都会以“一苦、二甜、三回味”的三道茶款待。

制作三道茶时,每道茶的制作方法和所用原料都是不一样的。

第一道茶,称之为“清苦之茶”,寓意做人的哲理:“要立业,就要先吃苦”。制作时,先将水烧开。再由司茶者将一只小砂罐置于文火上烘烤。待罐烤热后,随即取适量茶叶放入罐内,并不停地转动砂罐,使茶叶受热均匀,待罐内茶叶“啪啪”作响,叶色转黄,发出焦糖香时,立即注入已经烧沸的开水。少倾,主人将沸腾的茶水倾入茶盅,再用双手举盅献给客人。由于这种茶经烘烤、煮沸而成,因此,看上去色如琥珀,闻起来焦香扑鼻,喝下去滋味苦涩,故而谓之苦茶,通常只有半杯,一饮而尽。

第二道茶,称之为“甜茶”。当客人喝完第一道茶后,主人重新用小砂罐置茶、烤茶、煮茶,与此同时,还得在茶盅中放入少许红糖,待煮好的茶汤倾入盅内八分满为止。这样沏成的茶,甜中带香,甚是好喝,它寓意“人生在世,做什么事,只有吃得了苦,才会有甜香来”。

第三道茶,称之为“回味茶”。其煮茶方法虽然相同,只是茶盅中放的原料已换成适量蜂蜜、少许炒米花,若干粒花椒,一撮核桃仁,茶汤容量通常为六、七分满。饮第三道茶时,一般是一边晃动茶盅,使茶汤和佐料均匀混合;一边口中“呼呼”作响,趁热饮下。这杯茶,喝起来甜、酸、苦、辣,各味俱全,回味无穷。它告诫人们,凡事要多“回味”,切记“先苦后甜”的哲理。

云南普洱茶知名人:朱卫东


“壶里乾坤大,杯中日月长。”到双江喝茶不喝双江沙河精制茶厂的“东半山”系列朱氏普洱茶,你等于没有喝到好茶,更没有品尝到双江的味道,就像到了北京你不去长城等于没到北京一样。双江,秘境临沧里一个太阳转身的地方,一个汉子,怀着对普洱茶的一颗赤诚之心,从一个种茶人,一路走来,一蓑烟雨,八千里路云和月,终成境界。

1987年,朱卫东在澜沧供销社走上了种茶之路,四年的种茶路让他了解了普洱茶,爱上了普洱茶,并在心中暗暗许下此生定与普洱茶结缘,一定要在普洱茶树上结出自己的事业之果。四年的种茶中,一个学习的机会让他不仅会种茶,更让他学到了制茶的技术。到精制普洱茶历史最老的学习,让他初步掌握了制茶技术。“老朱”以驰名中外的勐库大叶种茶为原料,采用传统的普洱茶工艺,经过层层质量把关,生产出了远近闻名的东半山系列品种。2006年,朱卫东的双江沙河乡精制茶厂顺利通过国家食品生产许可证核查,并取得QS市场准入资格,为普洱茶的研究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茶文化传播机构的王美津博士,在参观访问茶厂时结识了这位“嗜茶无度”饱经风霜的制茶汉子,在品尝了老朱亲手泡就的普洱茶后饶有兴味地在他的居室的墙壁上留下了“吃茶无度”的题字,并附题“双江朱卫东制茶一流”的赞誉。

欢迎大家补充说明或者推荐名人,补充名人资料请评论补充。推荐名人请联系本站或者注册本站会员发帖。

李茂连:普洱茶冲泡知识


喝的普洱茶多了,就会有这样一种体会:不都是普洱茶,怎么滋味那么不一样。这里的学问不小,不同情况下冲泡的普洱茶味道是截然不同的。先不说山头不说品种,单单从茶叶外形出发,普洱茶的冲泡就有一番大学问。

一、新、老、生、熟

首先,确定所泡普洱为“新、老、生、熟”中的哪一类。

新生茶

茶性上较接近绿茶,冲泡中要避免出现“熟汤味”,因而水温要略低,出汤要快。关键在于把握好其原料特征,如茶树品种、茶区特点、树龄、生态等。原则上滋味浓强的水温略低,浸泡时间要短,滋味清淡的则相反。

新熟茶

正常情况下,新茶与老茶相比,有一些不足之处,例如茶汤不够透亮,香气不够纯正,滋味不够醇厚,而且常带有一些令人不是很愉快的感觉,比如“堆味”和较重的苦涩味等。

新熟茶的水浸出物溶解很快,所以要尽量做到扬长避短,通过高温洗茶以去杂味,略降温冲饮,冲泡节奏略快以避免苦涩味和“酱汤”状。完整地冲泡品饮新茶(从浓到淡到无味),可以确定茶的贮存价值。

老生茶、老熟茶老茶一般要求高温醒茶、高温冲泡。相对来说,老生茶投茶量要低于老熟茶,而冲泡水温老熟茶要略高。对于许多老生茶,在泡与泡的间隔开盖,使叶底稍稍降温后再续泡,会有不一样的感觉,不妨试试。历经多年时光的沉淀,有的老茶因贮存不当而有异味,可通过高温和多次洗茶来尽量排除,选用陶壶或紫砂壶冲泡对杂味也有很好的修正作用。

二、条索松紧重实程度

一般而言,较紧结重实的茶投茶量较小,而冲泡水温略高,水温高可以充分醒茶。紧结茶一散开,溶解速度就会很快,所以投茶量相对要少。

对于有些年头的紧结重实的茶要注意控制冲泡的节奏,通常是“前紧后松”,洗茶慢,出汤快,经过出汤较快的数泡之后,可以缓一缓节奏,让茶休息休息,你会惊喜发现,一杯好茶又在手中。

三、粗老、细嫩程度

较细嫩普洱(如宫廷普洱)不耐泡,多可用“留根冲泡法”,即每泡茶汤不出尽,以保持其滋味的稳定性。

水温也要适当控制,避免“煮茶”,尤其要杜绝高温、多次、长时间洗茶而导致茶内有效成分的无谓流失,失去品味和饮用价值。粗老茶因内含物减少则要大大增加投茶量,延长冲泡时间,可采用高温冲泡,甚至煮饮。

四、发酵程度

发酵过度的茶叶,需用沸水冲泡,并延长浸泡时间,反之则出汤要快,否则就浓如酱汤难以入口。

五、匀齐整碎度

茶叶较碎,其浸出物溶解也快,出汤相对的就要快。

六、储存情况

好的原料、好的加工、好的储存,这样的茶品就是最好冲泡的,浓淡冲相宜,怎么泡都好喝。若储存中略有问题,如稍有杂味,则可适当增加洗茶次数。若是茶品因储存不当发生了变质,就算再贵的茶也都不具备品饮的价值了。

“透”和“闷”

“透”和“闷”,是普洱茶的冲泡技巧。把握“透闷”技法,视普洱茶嫩度状况而定。一般说来,嫩茶以透为主,多透少闷,老茶以闷为主,多闷少透。“透”:指的是冲泡过程中不加盖(杯盖、壶盖等),快速降温,使茶香自然而缓慢挥发。“闷”:是指冲泡过程中,加盖(杯盖、壶盖等),通过保持相对温度,发掘茶品香气。

幼嫩的茶叶容易闷熟,过闷,会使香气不易显露,水味重。故浸泡时,应多透少闷,以透为主。

粗老原料的茶叶,质地厚实硬脆,“粗老味”重,以高温和闷透结合的浸泡方法,能获得甘而醇的品质风格。“高温”闷泡,逼出“粗老气”,“透”则释放“粗老味”,勿使其存留茶叶之中,使茶叶滋味甘甜醇和不滞钝。

“透闷”原则,不仅仅指普洱茶冲泡的“透”与“闷”,也是选择茶具时应注意的,茶具的透气性强弱、散热性好坏对茶味的影响很大。透气性好、散热快的茶具(如盖碗、紫砂薄胎壶、玻璃茶具等),适宜冲沏嫩度较高的普洱茶;

反之,质地厚实、壁厚、密度大、散热慢、容水多的茶具(如紫砂厚壁壶、瓷器、石器、容量多的大壶),适宜冲沏原料较粗老的中低档普洱茶。

尹俊:茶旅游打开普洱茶生意经


尹俊于1992年大学毕业后分到昆明的一家证券公司工作,1995年从昆明来到上海,出任云南某证券公司上海分公司的总经理,年薪6位数以上。2002年,证券市场熊气弥漫,尹俊离开上海回昆明休整,一位多年世交、堪称普洱茶权威的长辈找到了他,极力劝说他做普洱茶生意。虽然没多少兴趣,尹俊碍于情面开始试试水。

小试牛刀遭遇挫折

准备做普洱茶生意后,尹俊跟着长辈,用半年的时间几乎跑遍了云南所有的茶商。他学会了区分野生茶和台地茶;学会了识别春茶、夏茶和秋茶,懂得了春茶、秋茶的价格要比夏茶高出30%左右。

2005年1月,满怀信心的尹俊回上海创业,在浦东联洋社区附近开了一家茶庄,专门经营普洱茶。这个店面足有250多平方米,除了一楼的店铺,二楼还有专门的茶室,供顾客一起喝茶、品茶用。尹俊之所以选择此地,是因为他觉得附近居民素质较高,多属有一定消费能力的年轻白领。但没想到,茶庄的生意并不好做,因为很多人对普洱茶都十分陌生。他不明白,在海纳百川的大上海,英国红茶、哥伦比亚咖啡有人喜爱,偏偏云南普洱茶少人问津。尹俊遇到了大凡创业者都会遇到的难题:“客户在哪呢?”

一边是连续几个月门可罗雀的250多平方米的店面,一边是每个月6万元的租金,他着实感受到了创业的压力。

有一天,几名自称普洱茶“老法师”的人,被朋友从浦西介绍到浦东尹俊的茶庄。几个“老法师”也算有素养,说话比较客气,对于茶庄的环境也表示认可。尹俊自然不敢怠慢,立即端上“95枣香砖”(普洱茶的一种)。没想到,“老法师”喝了几口后连连摇头,纷纷表示了不屑和轻视。看到这个场景,尹俊狠心打开一块价值数万元的“紫天砖”,重新端到几个茶友面前。这个茶还可以喝喝!”听到这个评价,尹俊几乎晕过去了,一怒之下将他们赶走了。

小试牛刀即遇挫折,一般人遇此冷清,或许会惊慌失措,怀疑自己原先的判断,从而选择激流勇退,认输出局;或许会被动守望,靠坚韧的意志熬过创业初期的寂寞。尹俊却不同。他选择主动出击,培育市场、开发市场。他连出四招,迅速建立信誉,聚集人气,培养客户,很快便在市场上站稳脚跟。

“茶旅游”打出一片天

尹俊开始思考,怎样才能赢得茶友的信赖,怎样才能吸引和笼络茶客,怎样才能开拓市场、把自己的经营品牌打出去。

尹俊注意到,不少茶友对茶的质量表示不信任,往往都要他解释半天。“如果能看看生产过程,我们就放心多了!”一位茶友不经心的话引起了尹俊的注意。是呀,随着普洱茶身价的猛涨,市场上鱼龙混杂,部分茶商以次充好蒙骗茶友的事情时有发生,甚至出现猪圈发酵普洱茶的丑闻。尹俊分析了普洱茶市场鱼龙混杂的局面,决定先要做出诚信的品牌,来赢得茶客的信任。“如果我能带领他们看看茶厂,那不是效果会很好吗!”由此,尹俊萌发了组织“普洱茶之旅”的想法。

2005年8月,第一个“普洱茶之旅”的旅游团诞生了。尹俊带领11名茶友飞赴云南芒市,组织现场观看普洱茶的原料采摘、加工制作等,这一招打消了老茶客的顾虑,赢得了良好的口碑。旅游回来之后不但销量大增,而且茶友之间的“口碑效应”也达到效果,很多茶友慕名而来,销售业绩一举扭亏为盈,每个月的营业额迅速达到10万元。

尝到甜头的尹俊,于今年5月份再次组织了“普洱茶之旅”。

“组合拳”聚拢新老客户

有了“旅游”带来的效应,尹俊的创新热情更高了。他推出一系列促销活动。

首先,从去年开始,尹俊也引进了会员制。按照他的要求,如果茶友购满5000元的茶叶,那会自动成为其会员。当然,会员享受一定的服务,比如再购买时会有相应的优惠措施;如果有好茶到货,也会优先向会员推荐。另外,“普洱茶之旅”的参加人员也主要从会员中选拔。

其次,尹俊开办了普洱茶讲座。毕竟大多数上海市民对于远在云南的普洱茶还十分陌生,尹俊便从云南搬来“老法师”办讲座,为茶友传授、普及普洱茶的基础知识,让大家在品茶的同时,了解普洱茶的历史文化。古老的,热情的少数民族朋友,都让追求新鲜时尚的上海人兴奋不已。这一招,吸引了一批年轻的新茶客。

再次,品茗会也是重要的活动。每逢新货、好货来临,尹俊总会聚拢茶友,开办一次品茗会,让茶客们相聚一堂,品茗聊天。因为档次较高,多以会员为主。尹俊筹办的一次品茗会,人数达到50人以上,品尝市价上万元的一块“紫天砖”。这一招,拉近了买卖双方的心理距离,更用“温柔圈套”将茶客们牢牢拴住。

通过一系列的推广活动,尹俊的茶庄声名鹊起,慕名而来的茶友络绎不绝。几乎从上午10时开门,就有茶友来喝茶了,每周固定前来的回头客非常多,目前营业额每月达到了15万元,利润在2万元左右。尹俊计划,在上海再开3家新店,业务尽快向南京、杭州、宁波、合肥等地扩展。文/黄美姣,该文是一篇旧文,仅供参考。

邦东“牛”人


曾经有人说:冰岛归来不喝茶。我却不以为然,在云南,好茶太多,只是大家更多地认识了班章、易武、冰岛、昔归等等(此处排名不分先后。)走完冰岛,我决定再去距离临沧城区六十多公里的邦东乡看看。

“一览众山小,一吐停不了。”九曲十八弯的盘山公路,让我实在吃不消。迫不得已,大家晃晃悠悠地下了车,赶紧看看远处的风景。

都说帅到没朋友,我看未必,一个路过的邦东乡村民就主动招呼我上了他的摩托车,“一览众山小,摩托最好跑”,很快就来到了朋友的茶园。

牛乐,一个朋友的朋友,虽说这关系有点远,但是听说他打理的茶园在邦东颇具规模,今日特登“山门”拜见。

牛乐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大”,他整个人都比我大一号,声音非常的浑厚、低沉,握手也很有力度。他的茶园里古树交错生长在乱石堆中,茶树下的泥土厚且松软,各种寄生植物杂生,春茶芽翠绿而饱满,牛乐对每棵茶树都如数家珍。

他拉我站上了一块巨石,俯瞰整片茶园。他说:“陆羽说,好茶生于乱石,你看这些茶树,是不是跟茶圣说的一模一样?”

“这里所有的茶喝的都是大雪山上流下来的泉水。”

“你信不信,连土都是甜的!”

他告诉我,虽然这些茶树都不是他的,是从村民手里租来的,但接手那天起,他就开始不断地告诉村民要有“有机生态”的理念。他希望十五年后,当茶园还给村民时,比起十五年前要更好!

牛乐是个东北爷们儿,跟我算半个老乡。

我好奇地问他为什么会不远万里从大东北跑到云南来。

“还不是为了一个姑娘。”

“十年前,就是她,让我喝上了云南茶,后来,跟着她一路喝到了云南。“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北方人比较简单,他们有一种天生的幽默感。吃晚饭的时候,我发现他跟我一样都是左撇子。

他夸我:“你们左撇子好啊!聪明!”

我也抱拳:“谢谢哈,你们左撇子也聪明!”。

“哈哈哈哈……”

我们聊起做茶的事情,他说他会确保每一片叶子从茶园到茶杯的每一个环节都是天然纯净、无污染的。如果足够干净的好茶,第一泡根本就不用洗茶。”我做的茶,我自己都会带头来喝第一泡。”

古树出好茶没错,但好的原料也要遇到对的人。牛乐对茶的尊重与执着,让我觉得他是与邦东这片古茶林最匹配的人。

一泡好茶,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人对了,茶就对了!

李师程:普洱茶是我人生重要的支柱


6月18日,在“一眼三国”的云南江城县,面对壮观的牛洛河万亩茶园,云南省文产联茶叶专业委员会主任、云南民族文化研究会会长李师程先生,首次接受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记者的专访。这位被云南普洱茶香熏染了65年的茶人深情地说:“普洱茶是我人生一根重要的支柱。

记者:有人说,您出生于易武的普洱茶世家,从小受茶的物质基础,形成了易武历史上众多的手工作坊和老字号茶品牌,并创造了辉煌的易武“茶庄文化”。历史上的40多个茶庄、40多个品牌,是与易武当时的历史条件相适应的。

产生于清代的茶庄文化,有自己的生命力,应该传承和保留。正由于挖掘、整理、传承了易武手工作坊的生产模式,才引来了众多的韩国人、日本人、台湾人、香港人和广东人,才有了一批又一批的茶客到易武寻茶、做茶。“易武模式”适应了易武茶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满足了茶客对易武茶的特殊需求。

记者:最后问一个问题,你和您的弟弟妹妹都是易武“安乐”老字号的传人,您怎么看待自己家族的这个老字号品牌?

李会长:我和我的弟妹们是易武“安乐号”的第四代传人。“安乐号”种茶、制茶的始祖为李氏十四代孙李祖培(字鸿宗)。清嘉庆年间,高祖鸿宗到易武做生意,看准茶叶发展的大趋势,决定从事茶叶。道光四年(1824年)曾祖举家迁到易武,见易武街土地开发余地不大,就到离易武街5公里远的地方落户,决心在此开发能与易武街一比高低的茶园,所以把这个地方叫“易比”。道光三十年,高祖鸿宗去世,曾祖李开基(字肇业)继承父业,并于道光二十五年至咸丰五年间,历经乡试、会试,经学政选拔上报朝廷为贡士,后由于赴考途中生病,缺考殿试,朝廷敕授“例贡进士”,皇清敕“修职佐郎”之职,成了监督采办贡茶的“专职茶官”。祖父治家有方,事业有成,至光绪年间已办起了茶店、药店、将易比发展成有六七十户人家的、可与易武街一比高低的大寨子,并创建“安乐号”茶庄。

曾祖去世后,祖父李炳荣继承茶庄。1925年,祖父去世,留下不到3岁的独子李定伟——易武安乐号的第三代传人,我的慈父。2004年,在易武茶业再度兴起时,我父亲李定伟带着我大妹李春仙办起了茶厂,恢复了安乐茶庄。2008年4月12日晚上九点,父亲在易比去世。安乐茶庄由大妹李春仙掌管。

“安乐号”和易武所有老字号一样,是易武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安乐号”强调做茶先做人,我祖父在做茶、行医时,常常免收穷苦人家的医药费,免费让乡邻吃饭,特别注重与易比、易武各少数民族和睦相处,竭力营造百姓安居乐业、茶人平安快乐的氛围。

祖辈忠君爱民的传统,深深地影响了我们。父亲在辞世前告诫我们:“只要求你们一辈子做好人、做好茶,家庭要团结,茶庄要和睦,兄弟姐妹要扭成一条绳,发展茶业,复兴祖业。”

作为曾经谋划并推动过地方经济发展的政府官员,我对云南茶产业健康发展寄予厚望;作为云南民族茶文化研究的学者,我被民族茶文化的无穷魅力深深感染;作为易武“安乐”老茶号的第四代传人,我对所有的“老字号”情有独钟。

我人生有很多支柱,普洱茶产业和文化是我人生一根重要的支柱。

普洱茶泰斗——张顺高 (三)


文/杨普龙

三任所长,茶科所成为云南茶叶科技中心

从上沃尔特回国后,先生就被任命为云南省茶科所所长,接替蒋铨老所长。所长的职务,为先生施展才华、实现抱负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也平添了责任:把茶叶科学技术变成茶叶生产力,出成果、出产量、出人才、出效益,把茶科所变成全省茶叶的样板,科技中心。

由于十年文革的动乱,茶科所已是科研停顿,生产水平低下,人才缺乏,生活水平、工作条件都极其落后,已经跟一个山乡农技站相差无几。这样的茶科所,可想而知有什么知名度和影响力了。没有了影响力,没有了权威性,还谈什么生产力、号召力,怎么可能引领云南茶叶?把茶叶科学变成生产力就成了一句空话。因此,整顿势在必行。先生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

首先就是改善科研人员的生活科研条件。在上级的支持下,茶科所修起了围墙,院内搞起了绿化,建起了科研大楼、民族风格的行政办公楼和图书馆,并兴建了职工宿舍,添置了一批大型仪器设备。其次是健全了科研体系,组建了栽培、品种、制茶、生理生化、开发、植保、茶机、情报资料八个研究室。并健全了组织管理机构,制订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

机构健全了,机构的运行需要有人才。先生大胆起用年轻人挑重担,并一次性引进了9名大学生,提拔了一批科技干部,同时还派出28人到全国各地进行对口培训和进修,派出5人去日本、斯里兰卡研修,经常请一些专家学者到所里来做学术报告,在所内展开知识竞赛等。这一系列的措施,大大提高了茶科所的科技力量和科技人员的素质。

按照党的方针政策,对50年代以来形成的冤假错案进行了平反昭雪,落实党的政策,搞好职称评定与晋升工作,形成了一个奋发向上的良好环境,激发了科研人员的活力与创造力。

把茶科所本所茶园建成示范样板和科技中心。全面进行深耕改土、兴修水库,全面实现了喷灌,茶园进行了承包管理。一系列的措施,茶科所试验示范茶园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单产由1980年的104斤,提高到了1985年327斤,并且全部在三级以上。茶科所单产800斤的高产试验茶园、300-500斤的丰产样板、100多种品种的全国品种圃,以及丰富多彩的茶树种质资源圃,接待着每年数以万计的省内外参观者,络绎不绝的到云南茶科所来参观、学习、取经。

根据省委、省政府和农业厅的部署,茶科所向各茶叶主产区、农场,派出技术组,与当地茶叶部门联合开辟新茶园、改造低产茶园、推广丰产及良种样板和试点。每个点从设点考察、方案制定、组织管理及经费落实、指标制定等,先生都亲自参与,甚至细致到生活条件、下乡补贴都一一制定。在下乡补贴上,先生从实际出发,根据艰苦程度,以远高于城市的标准发放,大大提高了科技人员的积极性,茶科所举办的样板点,全部取得成功,在广大茶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增强茶科所信誉、提高茶科所公信力的同时,也为当地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和利益。

同时,先生还利用茶科所在科研上的优势,把科研成果大力推广到农村,使之转化为生产力,比如云抗系列优良品种的大面积种植、低产茶园改造、云海白毫系列名茶的创制等。一批具有前瞻性的研究项目也在先生的主持下得以开展,如园林式复合生态茶园研究、国家星火计划、省茶叶综示区、茶树太阳光谱等。

先生在学术上的另一个重大贡献是创立了《云南茶叶》杂志,并利用这一舆论武器,向全国大力宣传云南茶叶,宣传茶科所的技术成果和学术思想,宣传科学种茶,进行学术、技术、经验和信息的交流。

通过三届九年的任职,先生领导的茶科所成为云南名副其实的茶叶科学制高点和学术领地,受到各级领导的肯定和鼓励。1983年,先生被选为全国少数民族地区先进工作者代表到北京,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并受到国家劳动部、国家民委、中国科协三部委的联合表彰。

林经翔:深山寻普洱古茶树


图为:林经翔站在千年过度型野茶树下

据马来西亚《光华日报》报道,一次偶然,叶可达20公斤,但因茶叶水份多,一般产出的晒青茶大约只剩5至5.5公斤,过渡型野茶无法量采,价位高,制成茶饼要推广并不容易,或许单看价码就经叫人咋舌。

所以,他表示,过渡型野茶无法普遍化,而他的做法,就是通过“体验”的方法,以小包装散茶出售,让大家都能够在能力范围负担的情况下,让茶友有机会品一品这千年珍品,也算无憾今生了。

外观判断3种古茶树

林经翔说,古茶树可分为3种,第一是深山原始野茶,也是最古老的茶树,生长在海拔2000至2500公尺之间,由于它自然生长无人管理,树身长势直上云霄,主干和旁支分明,树身粗大而且壮硕。

“另外两种则是过渡型野茶与百年乔木古树茶,两者主要生长在海拔1500至2000公尺之间。过渡型野茶树是部落祖先古时种遗至今,经过进化的茶种,主干一般在下方开始分叉往上长;而百年乔木古树茶则比较像自家栽种型的(困鹿山古茶园的就是一个例子),当初考虑到方便采摘而稍加矮化处理,后因继续生长而形成上端开展的形态。”

除了“长相”,林经翔说,千年的过渡型野茶与百年乔木古树茶的茶叶也有不同,前者较为光滑油亮,所含的微量元素最高,分子结构最细,泡出来的茶汤晶莹剔透、细腻柔滑、香味醇厚毫无苦涩味,令人回味。

李易霖:让吉盛祥普洱茶成为APEC国宴用茶


2014年中国APEC首脑峰会期间,各国及地区领导人品尝到了来自彩云之南的吉盛祥普洱茶。云南吉盛祥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易霖说,吉盛祥普洱茶能成为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国宴用茶,这是自己未曾想到过的,但回头看,这是一种偶然,也是一种必然,因为专心做事的人,一定会有好结果。

屡败屡战的亿万富翁

李易霖是郑和故里昆阳人,出生在下方古城村一户普通人家,父亲是村里百货店的小老板,母亲务农。15岁那年,李易霖初中毕业,父亲给了他10万元钱,他一会儿卖百货,一会儿卖蔬菜,一会儿开旅店,一会儿开餐馆,一连换了十多种行业,第二年就把父亲的积蓄花光了。母亲很伤心,为他的“不争气”暗自流泪,父亲却没有责怪他。也许是缘于父亲的一再迁就,李易霖还是不停地换着行当,以每年10万元以上的亏损,连续亏了10多年。

李易霖不断地失败,不断地总结,就是不服输。26岁那年,他和朋友合伙经营矿山,一次性就获得了100多万元的利润。从那以后,李易霖的生意直线上升,几年后又到东川发展,凭借生意场上敏锐的洞察力和顽强拼搏的斗志,加上当年磷矿石价格不断飙升,他在东川三年赚到一个亿。

卖掉矿山买进茶山

成了亿万富翁,李易霖却患上了抑郁症。“我去看过两年心理医生,有一次心跳过速,一次跳两百多下。”

2007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李易霖来到西双版纳勐海县,发现这里有一座光芒山,满山上百年、上千年的茶树苍翠茂盛。他在山上转了一圈,认为这里的“气场”很适合自己,是上天赐给他的“富矿”。

之后,李易霖突然宣布卖掉矿山,买进茶山。2007年11月16日,李易霖成立了云南吉盛祥茶业有限公司。

要做就做最好。李易霖不断投入巨资打造他的茶叶王国。他到过全国著名的茶产地考察,投资研发100多种产品,适合各类人群,在全国6个省市设立办事处。他还收来老木头,在光芒山上建盖古木建筑,建起了吃住玩一条龙的体验式茶庄园,集旅游观光、养生度假、生态美食、茶叶加工、茶文化体验等功能为一体,客人可以在这里零距离接触古茶,在茶艺师的指导下亲自制作茶饼,带走属于自己的个性茶品。

李易霖的茶业集普洱茶种植、生产、加工、销售、茶山旅游度假、茶文化传播、茶艺师培训为一体,成就了一个全产业链综合型企业,拥有12000亩生态古茶树基地,做成了全国名优普洱茶生产企业。在勐海工业园区建有29亩、年产3000吨的普洱茶厂;在昆阳拥有3900平方米的老木茶家具厂;在昆明经济开发区设有2100平方米的仓储物流中心;在昆明康乐茶城建有460平方米的茶艺培训学院;在昆明开设有多家直营旗舰店,经销加盟商遍及国内外。

茶道的修行和永不放弃的追求,治愈了李易霖的抑郁症。

普洱茶再放光芒

2014年中国APEC首脑峰会上,中国准备了采用古法传承手工技艺制作的吉盛祥普洱茶——“七子饼”。这些茶均甄选自云南易武、革登、攸乐、莽枝、蛮砖、倚邦和光芒山古茶园,一芽一叶都源自原生态的古茶树。

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布置方案总策划赵春阳表示,界的光荣。希望云南普洱茶能借这次在最高规格会议的展示机会,练好“内功”,发展壮大,真正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将普洱茶产业做强做大。

吉盛祥普洱茶能成为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国宴用茶,李易霖用12个字总结了心情:压力巨大、使命光荣、感慨万千。对于茶道,李易霖有独到见解,他是郑和故里人,郑和也是世界茶叶输出第一人,他要用郑和精神来实现中华茶文化的复兴。

普洱茶三大健康里程碑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富裕,而汽车等代步工具和机械化的普及使人类的运动减少了,大量的营养物质积累对人的身体造成极大的伤害,各种隐性的疾病综合形成的亚健康群体不断扩大,很多精英为了攀登一个又一个事业高峰,身体超负荷运转,久而久之,事业有成,身体不成,由于在奋斗和竞争中压力不断增加,精神负担加重的同时损伤了自身的免疫系统。

这种亚健康状况在遇到外界因素刺激后终于发病倒下了,赢得了世界,失去了自己。

世界卫生组织也经过了多年的研究,经过各国医学专家多次讨论和反复验证,在世界医学学术讨论大会上提出了指导人类健康的三大里程碑:1、饮食平衡;2、有氧运动;3、心理调整,这就是世界着名的维多利亚健康宣言。而普洱茶的功效正能贯穿这三大健康里程碑。

首先在饮食平衡中推出了六大健康饮料,其首选的就是茶,以下是葡萄酒、豆浆、酸奶、菌类汤、骨头汤。由于当时对普洱茶没更好更深认识,从现在起这角度来看,普洱茶的内涵和功效,不但应在首选中成为之最,更重要能让普遍大众都能了解和得益。从健康的角度上来讲,预防大于治病;从经济的角度,统计结论,1元钱投入到保健和养生上,可省去8.6元的治疗费用。如长期喝健康、卫生的普洱茶,不但能使您保持健康、保持活力,同时能延年益寿,增寿十年以上。现在全国都在提倡和谐,大家仔细想想,这和谐建立的前提就是健康。

勐海茶产创始人:李拂百年普洱茶路


2010年9月7日晚9时,李拂一先生于台北过世,享年109周岁。

作为一个普洱茶历史的研究者,惊闻此讯,一种悲痛、失落、空洞的感觉充斥内心。毕竟,李拂一先生是我们和遥远的清朝、普洱茶的过去、金三角那个混沌时代的时空连接点。他是大清边疆最后的见证人,是普洱茶雄起的缔造者,云南合作事业的实践者,是金三角这个边境怪胎的助产士,是在今天的西双版纳,但那时西双版纳是普洱府辖地的一部分,并且,普洱又曾经是这些茶外运的主要通道,因此,普洱茶就以大地方命名了。在清代,普洱茶的销售主要有四个方向:一、通过四川的叙府(今天的宜宾)运往四川、湖北、京城等地;二、通过老挝、越南出口香港、南洋;三、通过大理、丽江运往中甸、大凉山、西康等藏、彝地区拉萨和成都方向。这三条路运输的都是紧压茶(早期成都方向也是散茶为主)。第四路为云南本省销售,主要是散茶。

那时,滇茶进藏道路艰辛,除去大雪封山的时间,每年只能跑一个来回。沿途还时常发生的土匪抢劫、寺院搜刮、部落之间的战争,军队的劫掠也使这条路成本奇高。杨守其他们发现的这条新路虽然要穿越两个国家,运输路程加长,运输方式也混杂着马帮、汽车、火车、轮船等形式,但终究是现代化运输为主,没有土匪,安全性非常高,同时,时间、金钱上也都大大地节省了。

民国时期,边地的公务员工资是很低的,但土地并不要钱。李拂一为补贴家用,申请了百余亩茶山,于1930年,在佛海开起了自己的茶庄——复兴茶庄。当时,佛海主要生产蘑菇头紧茶,这种茶虽说制作工艺比较麻烦,但用料粗老,价格低廉,西藏方面需求量极大。复兴茶庄也是生产紧茶,年产量二三百担。此外,佛海还生产另外两种茶,一种是砖茶,一种是圆茶(现名七子饼茶),主销缅甸、泰国。经常往来于其间的李拂一也想改革,他发现泰国、缅甸的咖啡馆都在卖印度、锡兰(今斯里兰卡)红茶,如果能用勐海茶制作成红茶,市场前景无限。1934年,他将自己试制的红茶寄到汉口,请专业评茶师审评,认为品质优良,气味醇厚,但不知何故,最终没有形成生产。

也是在1934年4月,李拂一以体弱多病为由,辞去南峤县(辖今勐海县勐遮、景真等地)教育局长,回佛海担任教育局长,这样可以更好地照顾茶庄的生意。那时,佛海最大的茶庄是腾冲董家(总号洪盛祥)开设的洪记(经理姓叶)和鹤庆张相时(总号恒盛公麝香号)开设的思茅恒盛公号,这两家资金充足,运输量也比较大。洪盛祥由于在缅甸、印度经营石璜、翡翠、茶叶等物资,资金相当充裕,并与当时主政的英国殖民者关系密切,因此,他们可以在沿途印缅各地委派自己的代理人帮助包装、理货、联系陆运海运等。而那些中小茶庄做这些工作则需要花很高的成本,加上中小茶庄银根紧张,他们往往要向印度放债人借高利贷,茶运到印度的葛伦堡等待和藏商交易的时候,他们又急于出手,好还掉债务。而此时,洪记就开始降价倾销,压低市场价格。当这些小商人以较低的价格卖掉茶叶离开葛伦堡后,洪记又把茶价提起来。这样,吃亏的永远是中小茶庄。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李拂一联合佛海当地的中小茶庄,成立佛海茶业联合贸易公司,李拂一任经理,由公司负责在沿途寻找代理,在加尔各答、葛伦堡租用仓库,统一运输,统一销售。一时各茶庄如周文卿的可以兴(李拂一最忠实的盟友)、马鼎臣的鼎兴号、王球时的时利和(后加入反对联运的阵营)以及一些边民的合作小茶庄纷纷加入。

浅话“茶”字的起源


在古代史料中,茶的名称很多。在公元前2世纪,西汉司马相如的《凡将篇》中提到的“荈诧”就是茶,西汉末年,在扬雄的《方言》中,称茶为“蔎”;在《神农本草经》中,称之为“荼草”或“选”;南朝宋山谦之的《吴兴记》中称为“荈”;东晋裴渊的《广州记》中称之谓“皋芦”;此外,还有“诧”、“奼”、“茗”、“荼”等称谓,均认为是茶之异名同义字。唐代陆羽在《茶经》中,也提到“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总之,在陆羽撰写《茶经》中,对茶的提法不下10余种,其中用得最多、最普遍的是荼。由于茶事的发展,指茶的“荼”字使用越来越多,生有了区别的必要,于是从一字多义的“茶”字中,衍生出“茶”字。陆羽在写《茶经》时,将“荼”字减少一划,改写为“茶”。从此,在古今茶学书中,茶字的形、音、义也就固定下来了。

茶叶在中国西周时期是被作为祭品使用的,到了春秋时代茶鲜叶被人们作为菜食,而战国时期茶叶作为治病药品,西汉时期茶叶已成为主要商品之一了。从三国到南北朝的三百多年时间内,特别是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佛家利用饮茶来解除坐禅瞌睡,于是在寺院庙旁的山谷间普遍种茶。饮茶推广了佛教,而佛教又促进了茶灶的发展,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所谓“茶佛一味”的来源。到了唐代,茶叶才正式作为普及民间的大众饮料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转李东《普洱茶三字经》详解》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