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y260.com - 茶叶文化】

侗家没有品茗的习惯,却有常年吃油茶的习俗。只要去过侗乡的人,都忘不了那清香爽口、填饥解渴、脆甜味浓、别具风味的“煮油茶”。

清明前后,风和日暖,草发清香,茶抽嫩芽,正是采摘春茶的好时节。每年这个时候,都柳江畔、苗岭山旁的侗家姑娘都会背上口袋,三五成群,一边唱着山歌,一边把采下尖嫩细小的茶叶放入袋内;有时兴起,还会随手摘取一片树叶放入口中,吹奏侗歌曲调。那悠扬的歌声和婉转的曲调,随风荡漾在山坡上空,给人一种浪漫、抒情的感受。

侗家所采的茶,有采自栽培的茶树,也有采自山上自生的野茶树,品种繁多,如粗茶、细茶、大叶红果茶、节骨茶、刺茶、苦茶、甜茶、八担紫叶茶等。采摘的茶叶,先用开水略烫一下,使其柔软,然后把它塞入蒸糯米饭用的木甑内,用手压紧,约一寸厚时就可隔着一层丝瓜布,再继续煮,自然粘合,取出晒干或晾干,所形成的像盘子一样的茶饼,就成了侗家常年储备的“煮油茶”佐料了。

“煮油茶”侗语叫“记协”,一般每天吃两次。第一次是清晨出工前,第二次是下午收工后,连同正餐共四顿。农忙之时,常常送到工地上去吃。侗家人非常好客,如遇客人到家,随到随以“油茶”相敬。煮油茶由家中主妇操作。四方形的火炕上,架着一口铁锅,待锅里的茶油滚滚,将晒干的糯米饭粒(有的地方叫阴米)放入锅内,立即撑腰膨胀,形状如金球。米花炸好,又炸黄豆或花生。然后往锅内放入一把籼米,炸焦时从茶饼上撕下茶叶一起炒拌片刻,闻到香味,立即冲入冷水滚开一阵,再用自制的竹篾漏勺过滤,味浓的油茶水即成。这时候,主人视在座人数往矮桌上摆碗筷,每个碗里放入一勺油炸米和一撮黄豆或花生,冲半瓢油茶水,连同筷子一并递给客人,说:“请吃茶”,但第一碗必须首先递给在座的长者,或上宾,以表敬意。客人吃完后,将空碗递还主人,主人依次摆在桌上。吃油茶的人即使有十个八个,主人绝对不会把茶碗递错,因为主人在桌上排列空碗时,心中是有数的。

第二次往碗里加入切成小片的糍粑、糯饭、籼饭、熟红苕等食物,面上放米花、黄豆、泡入茶水后,依次又递给每个客人,再次说:“请吃茶”,如此三番五次。客人如果吃饭了,就连同碗筷递还主人,或放在桌上,表示不吃了。主人客气,劝你再吃一碗时,你就说:“我只吃一点茶了!”那末,主人就只在你的碗里放些米花和黄豆。侗家的这种吃油茶礼俗,即文明,又礼貌。

这种“煮油茶”,吃在嘴里,甜香酥脆,喝入肚内填饥解渴,还可治疗轻微的感冒、泻肚等疾病,起到提神醒脑、消除疲劳的作用,是侗家必不可少的常年饮料。

延伸阅读

侗族油茶


侗族人喜喝一种类似菜肴的油茶,认为喝油茶可以充饥健身、祛邪去湿、开胃生津,还能预防感冒。对长期居住在山区的民族而言,油茶实在是一种健身饮料。

做油茶,当地称之为打油茶。打油茶一般经过四道程序。

首先是选茶:通常有两种茶可先用,一是经专门烘炒的末茶;二是刚从茶树上采下的幼嫩新梢,这可根据各人口味而定。

其次是配料:打油茶用料通常有花生米、玉米花、黄豆、芝麻、糯粑、笋干等。

第三是煮茶。

如果打的油茶供作庆典或宴请用的,那么,还得进行第四道程序,即备茶。备茶就是将事先准备好的食料,先行炒熟,取出放入茶碗中备用。然后将油炒经煮而成的茶,捞出茶渣,趁热倒入备有食料的碗中供客人吃茶。

接着是奉茶,一般当主妇快要把油茶打好时,主人就会招待客人围桌入坐。由于喝油茶时,碗内加有许多食物,因此,还得用筷子相助,所以,说是喝油茶,其实是吃油茶。吃油茶时,客人为了表示对主人热情好客的回敬,赞美油茶的鲜美可口,称道主人手艺不凡,总是边喝、边啜、边嚼,在口中发出“啧,啧”声响,表示称赞。

由于油茶加有许多配料,操作较为复杂,所以,有的家庭,每当贵宾进门时,还得另请村里做油茶高手制作。

最有趣的是“吃油有趣的是“吃油茶”一词,还是侗族未婚青年向姑娘求婚的代名词。倘有媒人进得姑娘家门,说是“某某家让我来你家向姑娘讨碗油茶吃”。一旦女方父母同意,那么,男女青年婚事就算定了。所以,“吃油茶”一词,其意并非是单纯的喝茶之意。

侗族的饮茶风俗


侗家没有品茗的习惯,却有常年吃油茶的习俗。只要去过侗乡的人,都忘不了那清香爽口、填饥解渴、脆甜味浓、别具风味的"煮油茶"。

清明前后,风和日暖,草发清香,茶抽嫩芽,正是采摘春茶的好时节。每年这个时候,都柳江畔、苗岭山旁的侗家姑娘都会背上口袋,三五成群,一边唱着山歌,一边把采下尖嫩细小的茶叶放入袋内;有时兴起,还会随手摘取一片树叶放入口中,吹奏侗歌曲调。那悠扬的歌声和婉转的曲调,随风荡漾在山坡上空,给人一种浪漫、抒情的感受。

侗家所采的茶,有采自栽培的茶树,也有采自山上自生的野茶树,品种繁多,如粗茶、细茶、大叶红果茶、节骨茶、刺茶、苦茶、甜茶、八担紫叶茶等。采摘的茶叶,先用开水略烫一下,使其柔软,然后把它塞入蒸糯米饭用的木甑内,用手压紧,约一寸厚时就可隔着一层丝瓜布,再继续煮,自然粘合,取出晒干或晾干,所形成的像盘子一样的茶饼,就成了侗家常年储备的煮油茶佐料了。

煮油茶侗语叫记协,一般每天吃两次。第一次是清晨出工前,第二次是下午收工后,连同正餐共四顿。农忙之时,常常送到工地上去吃。侗家人非常好客,如遇客人到家,随到随以油茶相敬。煮油茶由家中主妇操作。四方形的火炕上,架着一口铁锅,待锅里的茶油滚滚,将晒干的糯米饭粒(有的地方叫阴米)放入锅内,立即撑腰膨胀,形状如金球。米花炸好,又炸黄豆或花生。然后往锅内放入一把籼米,炸焦时从茶饼上撕下茶叶一起炒拌片刻,闻到香味,立即冲入冷水滚开一阵,再用自制的竹篾漏勺过滤,味浓的油茶水即成。这时候,主人视在座人数往矮桌上摆碗筷,每个碗里放入一勺油炸米和一撮黄豆或花生,冲半瓢油茶水,连同筷子一并递给客人,说:请吃茶,但第一碗必须首先递给在座的长者,或上宾,以表敬意。客人吃完后,将空碗递还主人,主人依次摆在桌上。吃油茶的人即使有十个八个,主人绝对不会把茶碗递错,因为主人在桌上排列空碗时,心中是有数的。

第二次往碗里加入切成小片的糍粑、糯饭、籼饭、熟红苕等食物,面上放米花、黄豆、泡入茶水后,依次又递给每个客人,再次说:请吃茶,如此三番五次。客人如果吃饭了,就连同碗筷递还主人,或放在桌上,表示不吃了。主人客气,劝你再吃一碗时,你就说:我只吃一点茶了!那末,主人就只在你的碗里放些米花和黄豆。侗家的这种吃油茶礼俗,即文明,又礼貌。

这种煮油茶,吃在嘴里,甜香酥脆,喝入肚内填饥解渴,还可治疗轻微的感冒、泻肚等疾病,起到提神醒脑、消除疲劳的作用,是侗家必不可少的常年饮料。

浅谈侗族人的饮茶风俗


饮茶习俗在我国各个民族都有不同,侗族人虽然没有喝茶品茗的习惯,却有一年四季吃油茶的习俗。清香甘甜的油茶,提神醒脑,焕发精神,兼有祛除湿热,防治感冒、腹泻之效。它几乎成为侗族人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客至,好客的侗家人必用油茶招待。

侗家人并没有品茗的习惯,却有常年吃油茶的习俗。只要去过侗乡的人,都忘不了那清香爽口、填饥解渴、脆甜味浓、别具风味的"煮油茶"。

清明前后,风和日暖,草发清香,茶抽嫩芽,正是采摘春茶的好时节。每年这个时候,都柳江畔、苗岭山旁的侗家姑娘都会背上口袋,三五成群,一边唱着山歌,一边把采下尖嫩细小的茶叶放入袋内;有时兴起,还会随手摘取一片树叶放入口中,吹奏侗歌曲调。那悠扬的歌声和婉转的曲调,随风荡漾在山坡上空,给人一种浪漫、抒情的感受。

侗家所采的茶,有采自栽培的茶树,也有采自山上自生的野茶树,品种繁多,如粗茶、细茶、大叶红果茶、节骨茶、刺茶、苦茶、甜茶、八担紫叶茶等。采摘的茶叶,先用开水略烫一下,使其柔软,然后把它塞入蒸糯米饭用的木甑内,用手压紧,约一寸厚时就可隔着一层丝瓜布,再继续煮,自然粘合,取出晒干或晾干,所形成的像盘子一样的茶饼,就成了侗家常年储备的煮油茶佐料了。

煮油茶侗语叫记协,一般每天吃两次。第一次是清晨出工前,第二次是下午收工后,连同正餐共四顿。农忙之时,常常送到工地上去吃。

侗家人非常好客,如遇客人到家,随到随以油茶相敬。煮油茶由家中主妇操作。四方形的火炕上,架著一口铁锅,待锅里的茶油滚滚,将晒干的糯米饭粒(有的地方叫阴米)放入锅内,立即撑腰膨胀,形状如金球。米花炸好,又炸黄豆或花生。然后往锅内放入一把籼米,炸焦时从茶饼上撕下茶叶一起炒拌片刻,闻到香味,立即冲入冷水滚开一阵,再用自制的竹篾漏勺过滤,味浓的油茶水即成。

这时候,主人视在座人数往矮桌上摆碗筷,每个碗里放入一勺油炸米和一撮黄豆或花生,冲半瓢油茶水,连同筷子一并递给客人,说:请吃茶,但第一碗必须首先递给在座的长者,或上宾,以表敬意。客人吃完后,将空碗递还主人,主人依次摆在桌上。吃油茶的人即使有十个八个,主人绝对不会把茶碗递错,因为主人在桌上排列空碗时,心中是有数的。

第二次往碗里加入切成小片的糍粑、糯饭、籼饭、熟红苕等食物,面上放米花、黄豆、泡入茶水后,依次又递给每个客人,再次说:请吃茶,如此三番五次。客人如果吃饭了,就连同碗筷递还主人,或放在桌上,表示不吃了。主人客气,劝你再吃一碗时,你就说:我只吃一点茶了!那末,主人就只在你的碗里放些米花和黄豆。侗家的这种吃油茶礼俗,即文明,又礼貌。

这种煮油茶,吃在嘴里,甜香酥脆,喝入肚内填饥解渴,还可治疗轻微的感冒、泻肚等疾病,起到提神醒脑、消除疲劳的作用,是侗家必不可少的常年饮料。

藏族富有特色的酥油茶风俗


我国是一个由56个不同的少数民族所组成的大国,每个民族的风俗习惯也不同,尤其是饮茶风俗,如主要分布在我国西藏,在云南、四川、青海、甘肃等省的部分地居住的藏族。藏族所居住的地方地势高亢,有“世界屋脊”之称,空气稀薄,气候高寒干旱,藏族人以放牧或种旱地作物为生,当地蔬菜瓜果很少,常年以奶肉、糌粑为主食。而“其腥肉之食,非茶不消;青稞之热,非茶不解”;可见,茶成为了藏族人不可缺少的一种饮料。尤其是富有特色的酥油茶,是每个藏族人每日不可缺少的食品,而且与藏族人的生活紧密相连。

酥油茶是一种在茶汤中加入酥油等佐料并经特殊方法加工而成的茶汤。而酥油,是把牛奶或羊奶煮沸,经搅拌冷却后凝结在溶液表面的一层脂肪。而茶叶一般选用的是紧压茶中的普洱茶或金尖。制作时,首先将紧压茶打碎,然后放在壶中,并加入适量的水煎煮20-30分钟,再滤去茶渣,最后把茶汤注入长圆形的打茶筒内。同时,再加入适量酥油,还可以根据需要加入事先已炒熟、捣碎的核桃仁、花生米、芝麻粉、松子仁之类,当然还应放上少量的食盐、鸡蛋等。接着,用木杵在圆筒内上下抽打,当打茶筒内发出的声音由“咣铛,咣铛”转为“嚓,嚓”时,表明茶汤和佐料已混为一体,酥油茶才算打好了,随即将酥油茶倒入茶瓶。

热情好客的藏族人常用酥油茶待客,而且他们喝酥油茶,还有一套很有趣的规矩。当客人被让坐到藏式方桌边时,主人便拿过一只木碗(或茶杯)放到客人面前;接着主人(或主妇)提起酥油茶壶(现在常用热水瓶代替),摇晃几下,给客人倒上满碗酥油茶;刚倒下的酥油荣,客人不能马上喝,而是首先和主人聊天。等主人再次提过酥油茶壶站到客人跟前时,客人便可以端起碗来,先在酥油碗里轻轻地吹一圈,将浮在茶上的油花吹开,然后呷上一口,并赞美道:“这酥油茶打得真好,油和茶分都分不开”。客人把碗放回桌上,主人再给添满,就这样,边喝边添,不一日喝完,热情的主人,总是要将客人的茶碗添满;假如你不想再喝,就不要动它;假如喝了一半,不想再喝了,主人把碗添满,你就摆着;客人准备告辞时,可以连着多喝几口,但不能喝干,碗里要留点漂油花的茶底,这是藏族人一种长久以来的习惯和珍贵礼仪。

酥油茶对补充体力缓解高原反应真的很有效,而且酥油茶具有极高的热量,淳香可口,喝上一口,精神顿爽;甜甜咸咸的,有比较浓的奶味,不过确是补充体力的好东西。同时,常喝酥油茶还具有生津止渴、提神醒脑、防止动脉硬化、抗老防衰、抗癌等的功效;因酥油茶中的芳香物质,能溶解脂肪,帮助消化,尤其是生活在西藏高原牧区的藏民,缺少新鲜蔬菜和水果,主食牛、羊肉。除外,由于缺氧,高寒地区的人排尿量要比平原地区人的排尿量多一倍,因此,藏族人只有靠喝酥油茶来维持体内水分的平衡和正常的代谢,并且喝茶可以补充缺乏的维生素。同时,牛羊肉属于酸性食物,经人体消化后会产生一定量的氢离子,它会使人体血液偏酸性,出现胃酸过多、便秘、疲劳等症状,而饮用酥油茶后,在人体内可产生一定量的氢氧根离子,这能使人体内的酸碱维持平衡;所以,藏族常喝酥油茶,也为自己提供了一种简便有效的防病保健饮品。

侗家“煮油茶”习俗


侗家没有品茗的习惯,却有常年吃油茶的习俗。只要去过侗乡的人,都忘不了那清香爽口、填饥解渴、脆甜味浓、别具风味的“煮油茶”。

清明前后,风和日暖,草发清香,茶抽嫩芽,正是采摘春茶的好时节。每年这个时候,都柳江畔、苗岭山旁的侗家姑娘都会背上口袋,三五成群,一边唱着山歌,一边把采下尖嫩细小的茶叶放入袋内;有时兴起,还会随手摘取一片树叶放入口中,吹奏侗歌曲调。那悠扬的歌声和婉转的曲调,随风荡漾在山坡上空,给人一种浪漫、抒情的感受。

侗家所采的茶,有采自栽培的茶树,也有采自山上自生的野茶树,品种繁多,如粗茶、细茶、大叶红果茶、节骨茶、刺茶、苦茶、甜茶、八担紫叶茶等。采摘的茶叶,先用开水略烫一下,使其柔软,然后把它塞入蒸糯米饭用的木甑内,用手压紧,约一寸厚时就可隔着一层丝瓜布,再继续煮,自然粘合,取出晒干或晾干,所形成的像盘子一样的茶饼,就成了侗家常年储备的“煮油茶”佐料了。

“煮油茶”侗语叫“记协”,一般每天吃两次。第一次是清晨出工前,第二次是下午收工后,连同正餐共四顿。农忙之时,常常送到工地上去吃。侗家人非常好客,如遇客人到家,随到随以“油茶”相敬。煮油茶由家中主妇操作。四方形的火炕上,架着一口铁锅,待锅里的茶油滚滚,将晒干的糯米饭粒(有的地方叫阴米)放入锅内,立即撑腰膨胀,形状如金球。米花炸好,又炸黄豆或花生。然后往锅内放入一把籼米,炸焦时从茶饼上撕下茶叶一起炒拌片刻,闻到香味,立即冲入冷水滚开一阵,再用自制的竹篾漏勺过滤,味浓的油茶水即成。这时候,主人视在座人数往矮桌上摆碗筷,每个碗里放入一勺油炸米和一撮黄豆或花生,冲半瓢油茶水,连同筷子一并递给客人,说:“请吃茶”,但第一碗必须首先递给在座的长者,或上宾,以表敬意。客人吃完后,将空碗递还主人,主人依次摆在桌上。吃油茶的人即使有十个八个,主人绝对不会把茶碗递错,因为主人在桌上排列空碗时,心中是有数的。

中华茶文化:广西侗族“打油茶”


有句老话说:“茶万千,三江鲜”。在广西的三江县,茶叶和茶油尤为出名,茶叶因其茶质好、品位高而闻名。茶油因其味道浓香、清凉甘甜、提神醒脑、延年益寿而美名远扬。

如今,三江县茶叶产业实施"质量第一,信誉第一"工程,统一经营管理,开展茶农、加工企业和茶叶销售公司综合评定,落实茶叶联作制管理模式和质量追溯制度。目前,茶叶收入是当地农民增收的主渠道之一。三江茶叶深入实施品牌战略,并举办了首届广西“三江春”茶文化节。近年来,三江茶叶在广西和全国茶评中共获41项金银奖,是广西无公害茶叶生产示范基地县。

“打油茶”是侗乡待客的最高礼仪之一。用茶油爆炒少量米粒,放入茶叶一起翻炒,轻轻捶打,再加适量的井水,用文火煮成茶汤。茶汤盛碗后放入作料,如阴米(阴干的糯米饭粒用茶油炸成的米花)、猪肝、粉肠、虾米、糍粑、汤圆、饭豆、黄豆、花生米、葱花、生姜、花椒,等等。这种油茶的制作过程,在侗乡称为“打油茶”。当您步入侗乡,好客的侗族人民会请您到吊脚楼品尝油茶。三江侗乡油茶的特征是:味道浓香、清凉甘甜、提神醒脑、延年益寿。油茶是半饮半吃的多味美食,也是宴会的必备食品。

关于“打油茶”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在很久以前,有一个侗族姑娘父母早年双亡,到姑妈家生活,纺纱织布,其乐融融。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到邻村参加文化交流活动,在那里不但学到唱侗歌大歌,而且学到油茶的制作工艺回家后,她教妇女“打油茶”,后来家乡的妇女“打油茶”的工艺越来越高,她的知名度也逐日提高。这位姑娘一天三餐饮茗茶,即“打油茶”。她不仅形象美丽如西施,而且心地善良,裁缝艺精。有一年秋月的甲子日,侗族地区的人们为了一睹她的风采,在她门前的田野上堆满装饭的笋皮,像小山一样。她架桥铺路,积善成德,德艺双馨,一辈子五福临门,活到了九十九岁。在湘、黔、桂三省区交界方圆数百里,她是一位功德卓着的“萨老”(祖母),有侗家“女神”的称号。每月初一和十五,人们以香火敬之,以油茶祭之。

侗族饮茶习俗|侗族茶文化


“豆茶”

贵州黔东南一带的侗族同胞,把“豆茶”象征为“吉祥如意”的“喜茶”。

豆茶是用米花、苞谷、黄豆、炒米等经过特别加工后和茶叶一起入锅煮制而成,分为“清豆茶”、“红豆茶”和“白豆茶”三种,喝之香甜可口。

清豆茶一般节日饮用,饮时各村各寨的人会聚,将各自自制的豆茶献出,大家一起吃,并边吃边唱边跳舞,成为侗乡的一大“游艺茶会”。

红豆茶用于子女行婚姻大礼时喝。煮红豆茶时还要加入猪血汤。喝红豆茶时,新郎新娘同站于堂屋门前迎客。将一碗碗豆茶放在托盘上,由新郎新娘共同托着,向贺礼宾客献茶。

白豆茶用于长者过世时喝。煮白豆茶时则要加入牛血汤。喝白豆茶时,由死者儿女用托盘托茶,向前来祭奠的来客献茶。

“打油茶”

广西一带的侗族同胞,喜喝油茶(打油茶)。打油茶所用茶,有砖茶,也有新采摘的鲜茶叶。清明前后,侗族姑娘们成群结队地上山采茶。鲜叶采回后,先放在锅里蒸至煮黄,取出沥干水,加入少许米汤揉搓后用明火烤干,装入竹篓,吊挂于灶塘上熏烤。制打油茶时,先将铁锅烧热放油入锅,油熟后将茶叶倒入锅中翻炒,至茶叶发出清香时加入芝麻、生姜等佐料炒片刻,然后加水煮沸即成。

待客时,将沸茶水盛入装有肉丁、鸡丁、豆粒、葱花、香菜、花生等食品的碗中,美味可口,油而不腻。但喝油茶时,需当心不要让滚烫的茶水烫伤嘴唇。

打油茶是侗族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日常饮料。一天到晚可随时制作,随时饮喝。侗族人好客,并总以茶待客、以茶交友。客人至主人家喝油茶不能客气,不然是对主人的不恭。喝够了只要将主人发的一双筷子架到碗上,主人便不会再斟茶给你。侗家男女青年还以喝油茶作为相恋相爱的媒介。

“十五茶”

十五茶流行于广西侗族自治县等地。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夜晚,男青年三五成群地去他村走寨。寨中的姑娘则会聚集于某一姑娘家,等小伙子们到后以打油茶款待。喝茶前还要先对歌,由女方问,男方答,答对者方能喝茶。女子献茶时先于一只碗上放两双筷,目的是试探小伙子是否有对象。待对方用歌对答后再行第二次献茶。这时,则有碗无筷,以试探小伙子是否聪明。再次答歌后则开始第三次献茶。这时一只碗放一根筷子,是探问男方是否有情于女方。答对后再第四次献茶,这时即一只碗放一双筷,表示成双成对,两心相印。

西藏饮茶风俗


居住在青藏高原的藏族,由于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日常生活中以酥油和糌粑为主要食品。不论男女老少,达到人人皆饮的程度,很多人家把茶壶放在炉上,终日熬煮,以便随取随喝。当地有一种风俗,当喇嘛祭祀时,虔诚的教徙要敬茶,有钱的富庶要施茶。他们认为,这是“积德”、“行善”。所以,在西藏一些大的喇嘛寺里,往往备有一个特大的茶锅,可容茶水数担,在朝拜时煮水熬茶叶,供香客取喝,算是佛门的一种施舍。在男婚女嫁时,藏族兄弟视茶为珍贵礼品,它象征婚姻美满和幸福。

西藏有“世界屋脊”之称,茶叶是当地人民补充营养的主要来源,因此成了西藏人民不可缺少的生活食品。目前,西藏的年人均茶叶消费量达15公斤左右,为全国各省、区之首。

人们说,没有喝过酥油茶,就算没有到过西藏高原。初喝酥油茶,第一口异味难耐,第二口淳香流芳,第三口永世不忘。千百年来,在与严酷的自然条件作斗争时,藏族人民创造了酥油茶文化。围绕茶文化,还有茶会,贯穿于交友、节庆、离别、爱情等聚会中。

在西藏,每个藏胞家庭,随时随地都可以见到酥油。酥油是每个藏族人每日不可缺少的食品。酥油是从牛、羊奶中提炼出来的。以前,牧民提炼酥油的方法比较特殊.先将奶汁加热,然后倒入一种叫做“雪董”的大木桶里(高4尺、直径l尺左右),用力上下抽打,来回数百次,搅得油水分离,上面浮起一层鲜黄色的脂肪质,把它舀起来,灌进皮口袋,冷却了便成酥油。现在,许多地方逐渐使用奶油分离机提炼酥油。

酥油有多种吃法,主要是打酥油茶喝l也可放在糌粑里调和着吃。逢年过节炸果子,也用酥油。藏族群众平日喜欢喝酥油条。制作酥油茶时.先将茶叶或砖茶用水久熬成浓什,再把茶水倒入“董莫”(酥油茶桶),再放入酥油和食盐,用力将“甲洛”上下来回抽几十下,搅得油茶交融,然后倒进锅里加热,便成了喷香可口的酥油茶了。

藏族常用酥油茶待客,他们喝酥油茶,还有一套规矩。当客人被让坐到藏式方桌边时,主人便拿过一只木碗(或茶杯)放到客人面前。接着主人(或主妇)提起酥油茶壶(现在常用热水瓶代替),摇晃几下,给客人倒上满碗酥油茶。刚倒下的酥油荣,客人不马上喝,先和主人聊天。等主人再次提过酥油茶壶站到客人跟前时,客人便可以端起碗来,先在酥油碗里轻轻地吹一圈,将浮在茶上的油花吹开,然后呷上一口,并赞美道:“这酥油茶打得真好,油和茶分都分不开。”客人把碗放回桌上,主人再给添满。就这样,边喝边添,不一口喝完,热情的主人,总是要将客人的茶碗添满;假如你不想再喝,就不要动它;假如喝了一半,不想再喝了,主人把碗添满,你就摆着;客人准备告辞时,可以连着多喝几口,但不能喝干,碗里要留点漂油花的茶底。这样,才符合藏族的习惯和礼貌。

茶祭风俗记载


在我国五彩缤纷的民间习俗中,“茶”与丧祭的关系也是十分密切的。“无茶不在丧”的观念,在中华祭祀礼仪中根深蒂固。

祭祀用茶早在南北朝时梁朝萧子显撰写的《南齐书》中就有记载:齐武帝萧颐永明十一年在遗诏中称:我灵上慎勿以牲为祭,唯设饼果、茶饮、干饭、酒脯而已。

以茶为祭,可祭天、地、神、佛,也可祭鬼魂,这就与丧葬习俗发生了密切的联系。上到皇宫贵族,下至庶民百姓,在祭祀中都离不开清香芬芳的茶叶。茶叶不是达官贵人才能独享,用茶叶祭扫也不是皇室的专利。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都在较大程度上保留着以茶祭祀祖宗神灵,用茶陪丧的古老风俗。

用茶作祭,一般有三种方式:以茶水为祭,放干茶为祭,只将茶壶、茶盅象征茶叶为祭。

在我国清代,宫廷祭祀祖陵时必用茶叶。据载同治十年(1871年)冬至大祭时即有“松罗茶叶十三两”记载。在光绪五年(1879年)岁暮大祭的祭品中也有“松罗茶叶二斤”的记述。而在我国民间则历来流传以“三茶六酒”(三杯茶、六杯酒)和“清茶四果”作为丧葬中祭品的习俗。如在我国广东、江西一带,清明祭祖扫墓时,就有将一包茶叶与其它祭品一起摆放于坟前,或在坟前斟上三杯茶水,祭祀先人的习俗。茶叶还作为随葬品。从长沙马王堆西汉古墓的发掘中已经知道,我国早在2100多年前已将茶叶作为随葬物品。因古人认为茶叶有"洁净、干燥"作用,茶叶随葬有利于墓穴吸收异味、有利于遗体保存。

历古以来,我国都有在死者手中放置一包茶叶的习俗。像安徽寿县地区,人们认为人死后必经"孟婆亭"饮"迷魂汤",故成殓时,须用茶叶一包,并拌以土灰置于死者手中,这样死者的灵魂过孟婆亭时即可以不饮迷魂汤了。而浙江地区为让死者不饮迷魂汤(又称"孟婆汤"),则于死者临终前除日衔银锭外,要先用甘露叶作成一菱形状的附葬品(模拟"水红菱"),再在死者手中置茶叶一包。认为死者有此两物,死后如口渴,有甘露、红菱,即可不饮迷魂汤。原来在封建迷信中,人死后要被阴间鬼役驱至"孟婆亭"灌饮迷魂汤,目的是为了让死者忘却人间旧事,甚而要将死者导人迷津备受欺凌或服苦役,而饮茶后则可以让"死者清醒",保持理智而不受鬼役蒙骗。故茶叶成为重要的随葬品。

茶在我国的丧葬习俗中,还成为重要的“信物”。在我国湖南地区,旧时盛行棺木葬时,死者的枕头要用茶叶作为填充料,称为“茶叶枕头”。茶叶枕头的枕套用白布制作,呈三角形状,内部用茶叶灌满填充(大多用粗茶叶)。死者枕茶叶枕头的寓意,一是死者至阴曹地府要喝茶时,可随时“取出泡茶”;一是茶叶放置棺木内,可消除异味。在我国江苏的有些地区,则在死者人殓时,先在棺材底撒上一层茶叶、米粒。至出殡盖棺时再撒上一层茶叶、米粒,其用意主要是起干燥、除味作用,有利于遗体的保存。

丧葬时用茶叶,大多是为死者而备,但我国福建福安地区却有为活人而备茶叶,悬挂"龙籽袋"的习俗。旧时福安地区,凡家中有人亡故,都得清风水先生看风水,选择"宝地"后再挖穴埋葬。在棺木入穴前,由风水先生在地穴里铺上地毯,口中则念念有词。这时香火绕缭,鞭炮声起,风水先生就将一把把茶叶、豆子、谷子、芝麻及竹钉、钱币等撒在穴中的地毯上,再由亡者家属将撒在地毯上的东西收集起来,用布袋装好,封好口,悬挂在家中楼梁式木仓内长久保存,名为"龙籽袋"。龙籽袋据说象征死者留给家属的"财富"。其寓意是,茶叶历来是吉祥之物,能“驱妖除魔”,并保佑死者的子孙“消灾祛病”“人丁兴旺”,豆和谷子等则象征后代“五谷丰登”“六畜兴旺”;钱币等则示后代子孙享有“金银钱物”“财源茂盛”“吃穿不愁"。

关于茶的礼仪风俗


我们中国人饮茶有4千多年的历史时间,早就变成大家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部分。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被包括在这个列表中,这显示了喝茶对中国人的重要性。

饮茶的风气在中国历史悠久。听说,在公年290年以前,我国南方有个弱国叫吴国,君王在酒宴重臣时,钟爱用酒把重臣们灌醉。在其中有个叫韦昭的重臣流量不大,君王就要他以茶代酒。从这以后,文人便开始以茶接待宾客。以茶待客是中国人的一种习惯。当客人进门时,主人马上端来一杯香气扑鼻的茶。喝茶时,气氛轻松愉快。

到了唐代,饮茶已成为人们的一种习惯。据说,这种习惯还与佛教相关。从公元713年到741年,当寺庙里的僧侣和信徒在“冥想”期间打瞌睡并长时间进食时,老和尚想出了一个让他们喝茶来刺激脑神经的方法。从此,这种方式传播到世界各地。

与此同时,唐朝的富裕家庭也设立了专门的房间来炒茶、品茶和读书,称为茶室。

公元780年,唐代茶叶专家陆羽总结了他种植、泡茶和喝茶的经验,写了中国第一本茶叶书《茶经》。在宋代,皇上宋徽宗用茶宴接待重臣,亲身着手煎茶;清代宫廷内不但宴席用茶,并且还要茶款等国外使节。现在,每年元旦和春节等重大节日,一些机构团体经常举行茶话会。

在中国,茶已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人们把煎茶、品茶作为一种艺术。自古以来迄今,我国全国各地都下设不一样方式的茶馆、茶楼等,北京市热闹的前门大街旁总有专业的茶楼。

人们在那里喝茶、吃点心、欣赏文艺演出,休息和娱乐一举两得。在中国南方,不仅有茶馆和茶馆,还有一种茶馆。这些茶棚大多位于风景优美的地方,游客可以在那里喝茶和观赏风景。

喝茶有喝茶的习惯。以茶为例。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爱好和不同种类的饮茶。北京人爱喝花茶,上海人则喜好绿茶。中国东南部的福建人喜欢喝红茶等等。

在一些地方,喝茶的时候,你也喜欢在茶里加一些调料。例如,湘南的一些地方经常用姜盐茶招待客人。不仅有茶叶,还有盐、姜、炒大豆和芝麻。喝茶时,你摇一摇,然后喝下去。最后,你把大豆、芝麻、生姜和茶倒入嘴里,慢慢咀嚼香味。因此,许多地方也称之为“饮茶”茶。

泡茶的方法在不同地方也有自己的习俗。在中国东部,大型茶壶是首选。客人走进门,把茶放入茶壶,用开水冲洗,泡茶后倒入杯中,并邀请客人使用茶。有的地区,如我国东西部的福建龙岩地区的工夫茶,不但茶器独具一格,并且沏法也很非常,产生了与众不同的茶艺造型艺术。

在中国各地,喝茶的礼节也不一样,在北京,主人端上茶来,客人应立即站起来,双手接过茶杯,说声“谢谢”。在中国南方的广东省、广西省,主人家端上茶后,得用右手指弯曲后缓缓的敲三下桌面上,以表感激。在另某些地域,顾客想再次饮茶,杯子中需留些茶叶茶,主人家见了会再次加茶叶茶,假如将茶叶茶所有倒完,主人家觉得你已不喝过,也也不让你加茶叶茶了。

闽南的饮茶风俗


福建盛产茶,福建人对茶自然情有独钟。闽南民间有“宁可百日无肉,不可一日无茶”的俗语;闽北山民也有“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的俗语。在许多地方,人们均有早晚饮茶的习惯,对茶的依恋几乎到了迷醉的地步。

大抵上,闽南人嗜乌龙茶,福州人好花茶,闽北人喝乌龙茶和绿茶,闽东人则饮绿茶。因此,八闽形成富于地方特色的茶文化。福建人饮茶,从茶具、水质、用茶种类到斟饮的各个程序均备极考究。唐、宋时兴的“斗茶”遗风在各地仍历历可寻。其中以闽南人的“茶道”和客家人的“擂茶”最见功夫。福建人种茶、饮茶已有千余年历史。宋代始,武夷山茶即已蜚声域内。宋代,武夷山建立御茶园。从明代开始,泉州府所产乌龙茶也成为贡茶。明正德年间,仅南靖一地,年贡茶叶76斤。清代以来,随着茶叶转输入欧洲,福建茶叶更名扬海外,英国人尤嗜闽茶,在英国诗人拜伦和爱德华·扬的诗行中均出现“武夷茶”的名字。据茶叶专家考证,欧洲人的“茶”字读音与闽南方言茶的发音有直接的俗缘关系。

闽南人饮茶讲究“水、火、茶具”三要素。闽南人认为,茶具越用越珍贵,长年泡茶之壶,壶内“结牙”(即茶垢),老辈人说“结牙茶壶”即使不放茶叶也能泡出茶香。水以泉水为佳,民间有“山泉泡茶碗碗甜”之说。火则以炭火为主,烧水至“三沸”再置于“盖瓯”中冲泡。人们喝茶“功夫”之细,与清代并无二致。

闽南一带,客来无茶等于失礼。泡茶时,先将壶水烧沸,然后将小茶壶及口不盈寸的小茶杯烫热。冲泡时,壶口距茶壶约1尺余,斟茶时手却放得很低,称之为“高冲低斟”。这温壶、烧壶、运壶、斟茶的规程一气呵成,自成妙境。所砌之茶,水色金黄,清香扑鼻,回味甘醇。尤其是那斟茶,几个茶杯相挨,要来回斟至七八分,谓之“关公巡城”,最后几滴浓茶,也要分滴各杯,称“韩信点兵”。主人给谁添茶,谁便要以右手中指、食指三叩桌面。据说当年乾隆帝微服出访,为大臣斟茶。大臣诚惶诚恐,用两指三叩桌面,以示两脚跪地三叩头。相因成习,遂成了闽南及广东潮汕一带茶俗之一。这一习俗在泉州最明显。

汉族茶士的饮茶方式与风俗


说起如何饮茶好像所有爱茶之人都再了解不过,风俗也略知一二,下面给介绍一下汉族的饮茶方式与风俗

汉族的饮茶方式,大致有品茶和喝茶之分。大致说来,重在意境,以鉴别香气、滋味,欣赏茶姿、茶汤,观察茶色、茶形为目的,自娱自乐,谓之品茶。凡品茶者,得以细啜缓咽,注重精神享受。倘在劳动之际,汗流夹背,或炎夏暑热,以清凉、消暑、解渴为目的,手捧大碗急饮者;或不断冲泡,连饮带咽者,谓之喝茶。

不过,汉族饮茶,虽然方式有别,目的不同,但大多推崇清饮,其方法就是将茶直接用滚开水冲泡,无须在茶汤中加入姜、椒、盐、糖之类佐料,属纯茶原汁本味饮法,认为清饮能保持茶的“纯粹”,体现茶的“本色”。而最有汉族饮茶“纯粹”,体现茶的“本色”。而最有汉族饮茶代表性的,则要数品龙井、啜乌龙、吃盖碗茶、泡九道茶和喝大碗茶了。

文士茶是早年流行于江西婺源文人学士中的传统茶俗,也是用盖碗品饮,盖碗又称“三才碗”,代表天、地、人的和谐。文士茶讲究饮茶人士之文雅、饮茶环境之清雅、饮茶器具之高雅,追求汤色清、气韵清、心境清以达到物我合一、天人合一的境界。

在汉族饮茶风俗中,除了广东福建等地的工夫茶以外,讲究一些的一般是用盖碗来泡茶。许多地方都有用盖碗泡茶的习惯,但以四川最有代表性。不但茶馆里用盖碗,普通家庭里也喜欢用盖碗。盖碗是三件套,盖,碗,托。用盖碗泡茶确实既方便有实用,既可揭盖闻香,又能观赏茶汤。能趁热喝,还不烫手。早在唐代就有了带托的茶盏了,据说是唐代府尹崔宁的女儿发明创造的,她嫌端茶盏时烫手,就想了个办法,把蜡烛烤软,上面放个小碟子,就成了盏托,不烫手了,传到工匠那里,就制成了带托的茶盏了。四川的茶博士用盖碗沏茶成了一门技术,甚至是绝技。长嘴大铜壶,青花瓷盖碗,茶托茶碗一串串从茶博士的手里飞出去令人眼花缭乱,却都能准确地落在客人的桌前。茶博士离得很远冲茶,如同蜻蜓点水,有的还能做出花样动作高难度动作。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侗族的吃“煮油茶”风俗》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