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y260.com - 茶叶文化】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这句留在《鹿鼎记》后记之中的一句话,既是金庸对自己主要作品的总结,又是对自己一生追求的概括:半生倚天屠龙,半生笑傲江湖;半生白马啸西风,半生一笑泯恩仇;半生浮华,半生清茶。在金庸筑建的那个独特的武侠世界里面,尽管江湖纷争不断,血雨腥风浮沉涤荡,刀光剑影银瓶乍迸,然而最终都将是“过眼云烟消散,半生功名除非”,正所谓“落得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侠客们也当孑然离去,了无牵挂。因此金庸所谓的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固然为真性情,然而就“侠客”本身的命运归宿而言,却有如那一杯清茶,在经过半生浮沉以后,江湖风云了然于心,最后参破红尘,归于平静。换而言之,陶渊明或许就是金庸心中那个侠客最终应该拥有的归宿。

金庸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在他出生之时,查家有3600亩田地,租户有上百户,因此金庸的父亲查枢卿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大地主然而查枢卿不是那种土地主,他受过西洋教育,属于那种过渡时代的中西混杂的人物。金庸生母名叫徐禄,19岁与金庸的父亲查枢卿结为夫妇。查枢卿与徐禄感情甚笃,先后生下五子和二女,金庸是老二。1937年,日寇侵入江南,他的家乡袁花惨遭轰炸,查枢卿夫妇带着全家逃难,徐禄得急症病亡。当时,13岁的金庸尚在嘉兴读书。然而最大的打击并不在此,20世纪50年代初,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金庸的父亲、大地主查枢卿被地方人民政府判处死刑——枪决,这对金庸来说当然是难以想象和接受的悲剧。这段经历在金庸生命中留下了不可愈合的伤痛,金庸本人对之也是绝少提及。少时富贵,青年坎坷,老年功成名就,金庸可算是走过了中国士大夫最普遍的命运,因此也对他的作品产生了极大的影响。Cy260.COm

CY260.com编辑推荐

茶禅荷韵 浮生若茶


喜欢做一个生活简单的人,喜欢用一些简单的文字来诠释自己的生活。就如同放在我面前的这一杯茶水,没有繁锁的泡茶工序。放茶,倒水,然后等待,茶好了,干萎的茶丝也舒展开来,变成一片片饱满的茶叶,释放着清新的气息。水是万物之灵,精神萎靡的茶丝也在水中获得了新的生命,欢快地在水中沉浮不定,最终平静下来。冒着带有浓郁茶香的热气,沁人心脾。简单至极,却乐在其中。

常幻想在清爽的早晨,手里拿着一杯冒着热气的茶水,缕缕茶香缠绕着古老而悠长的钟声回荡在晨雾中,绵延不绝。那弥漫在空气中的茶香夹在那远处古刹里传来的悠远的钟声之中,直达人的心灵,静心,清心,明心。可惜的是,我没听到过那充盈着无尽禅意的钟声。还只是以为这一杯茶也许就已经够了,毕竟,有心则灵。

人的灵魂总是被太多太多的事情束缚着。回到家,静静的泡一杯茶,使灵魂获得短暂的释放。当你从忙碌的生活中解脱出来的时候,哪怕只有一瞬间,这杯茶,也是值得的。

茶中有禅,茶禅一心,更能清静人的灵魂。茶能清心去火,禅能静心明性。茶禅一味,却是人间难得的境界,多少人一生向往的境界。其实真正的境界,不需要向往,而是感受。曾经见过许多人炫耀自己的茶是在佛祖菩萨面前祈福过的,而我却认为那不过是人心里的一点自我安慰而已。禅,无处不在。心,才是最重要的。

同一种茶,可品出迥然有别的意味,笔者曾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失意的年轻人来到古刹,慕名寻找一位高僧问禅事,以解烦忧。入定般端坐的老僧静静地听着失意人的倾吐,一句话也没有说。稍顷,老僧吩咐小和尚拿来一壶温水一壶开水。老僧先给失意人用温水沏了一壶茶,年轻人不解其意,呷了一口,摇摇头,抱怨茶叶无味。老僧微微一笑,又用开水沏了一壶茶。片刻,禅房里氤氲着茶的醇香,经久不散。失意人再次尝茶,顿时一股略带苦涩的清甜在舌尖弥漫开来,失意人不禁满满地饮了一大杯。老僧笑道:温水沏茶,茶叶只浮在水面;而沸水冲茶,茶叶屡经沉浮,茶的原味与清香自然散逸开来。失意人顿悟:原来这世间芸芸众生与茶无异,只有栉风浴雨、饱经风霜且经得起岁月沉浮的人,才能散发出生命的清香啊!

是啊,浮生若茶,就像歌里唱那样:“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也许,只有遭遇一次又一次的挫败,像茶叶一样顶得起炽热的沸水,才能释放生命本身所深蕴的内涵和力量。

茶若人生 沉时坦然浮时淡然


喝茶,只有两个动作——拿起和放下。喝茶就是这么简单,拿起,然后放下。而人生,看起来繁杂的一切,其实又何尝不是这么简单?有些事何必纠结于心?有些人何必纠缠不清?很多时候,看淡一些,看轻一些,世事原本可以像喝茶一样,不过拿起和放下罢了。

茶不过两种姿态:浮、沉;茶人不过两种姿势:拿起、放下。浮沉时才能品味出茶叶清香;举放间方能凸显出茶人风姿;懂得浮沉与举放的时机则成就茶艺。

人生如茶,沉时坦然,浮时淡然,拿得起放得下。待这茶尽具净之后,自有人会记得你是如何的真香满溢。

低调的人,一辈子像喝茶,水是沸的,心是静的。一几,一壶,一人,一幽谷,浅酌慢品,任尘世浮华,似眼前不绝升腾的水雾,氤氲,缭绕,飘散。茶罢,一敛裾,绝尘而去。只留下,大地上让人欣赏不尽的优雅背影。安静一点,淡然一点,沉稳一点,随意一点。

品茶,品人生百态。在一杯茶面,世界安静了下来,喧嚣、浮华如潮水般地褪去,茶——人在草木间,只剩下最纯净的自己,在这一刻,茶与禅是如此地默契,茶……融水之润、木之萃、土之灵、金之性、火之光,禅:冥思、纯厚、枯寂、洞彻,解茶之旷达随心,释茶之圆融自在,金木水火土乃茶之五性,茶与禅,乃至真至拙至天然……

懂不懂茶并不重要,千利休禅师说:“须知茶道之本,不过是烧水点茶”。喝什么茶也不重要,适合自己的茶才是好茶。喝茶就是“忙里偷闲,苦中作乐”。每个茶人心中都有一方清雅净土,可容花木,可纳雅音。日日在此间醒来,不问凡尘,静心享受其中!人生如茶,沉时坦然,浮时淡然,沉浮之间,淡然处之。

饮茶,就是品味一种文化。人生如茶,沉时坦然,浮时淡然,月色朦胧,将尘世喧嚣冲泡成手中的一杯茶,任汤色一点点淡去,慢慢读懂茶的品格与韵味。当你用心品茶时,茶叶绽放出的美丽、茶香亦是不同。茶之道,茶知道,守一怀净土,盈一眸恬淡,因为懂得,所以慈悲。愿每个人,在纷呈世相中不会迷失荒径,可以端坐磐石上,陶醉茶香中。

人生若茶,或冷暖或浓淡,何必刨根问底


岁月清浅,人生无恙。坐拥一季烟尘,时光煮雨,沏一壶茶,品一抹香,悠然于岁月。浅携一抹淡然,静赏繁华,寻一丝暖,雅一首诗,微醉于红尘。细品岁月,浅抒人生。

人生若茶,满也好,少也好,争个什么!浓也好,淡也好,自有味道。急也好,缓也好,那又如何?暖也好,冷也好,相视一笑。眸里芬芳,蝴蝶自来;心若淡然,岁月清浅;你若向暖,人生无恙。

人生,往往因为太在乎,所以痛苦。因为怀疑,所以伤害;因为看轻,所以快乐;因为看淡,所以幸福。

事实上,世界上很多事情都没什么大不了,不至死,那就能去生活。一辈子,免不了,会磕磕碰碰,会跌跌撞撞,要的是要有一颗积极明媚的心,和一份豁达,柳暗花明,清香自来。

虽然不能时刻保持着现在这一刻的平静和理智,乃至豁然开朗,但不痛快的日子总会离去。如茶,你用滚烫的水冲泡它,它便热情四射;若是你只是静置它,不去理会,它终究要冷却。生活不就是这样吗,反反复复,百炼成钢。

其实人生何必太清醒?做粥要放三分米,七分水。处事要三分为己,七分为人。对朋友要三分认真,七分宽容。对家庭要三分爱,七分责任。看文章,三分在看,七分在品。喝酒要到三分醉,七分醒。三分…七分…,不过是人生的掂量。

让生活淡一缕浮华,让世界留一半清新,让心境,明如水,淡如茶,静如禅。在喧嚣里,安定一颗纷杂的心,盈盈浮世,弹去尘埃,淡然生活。

人生就像一张有去无回的单程票,没有彩排,没有重来,多珍惜眼前的,你现在拥有的,做自己想做的!

心若静如茶,风奈何?


心静了,才能听见自己的心声,心清了,才能照见万物的本性。不甘放下的,往往不是值得珍惜的,苦苦追逐的,往往不是生命需要。人生的脚步常常走得太匆忙,所以我们要学会,停下来笑看风云,坐下来静赏花开,沉下来平静如海,定下来静观自在。心境平静无澜,万物自然得映,心灵静极而定,刹那便是永恒。

一把陈壶,装上二月的新绿,岁月的炉火,烹煮云水生涯,日子在茶中,过得波澜不惊。桃花酿酒,春水煎茶,多么诗意,多么风雅。我真的不忍心告诉你,我人生的杯盏里,淌着的永远是一杯无味的白水。

世间本无如来,心中有则有、心中无则无。一花一天堂,一草一世界;一树一菩提,一土一如来;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净,心是莲花开。佛,无处有,佛,又无处不在。心中若有美,处处莲花开。水不洗水,尘不染尘。

人生不可能一尘不染,没有一点杂质,就像水清则无鱼。人生有一点点甜,也有一点点苦,有一点点好,也有一点点坏,有一点点希望,也有一点点无奈,生活才会更生动、更美好、更韵味悠长。再好的人也不会十全十美,再美好的爱情也不可能纤尘不染,你若试着包容,就会发现这个世界并不像你以为的那样糟糕。

别让人生,输给了心情。心情不是人生的全部,却能左右人生的全部。心情好,什么都好,心情不好,一切都乱了。我们常常不是输给了别人,而是坏心情贬低了我们的形象,降低了我们的能力,扰乱了我们的思维,从而输给了自己。控制好心情,生活才会处处祥和。好的心态塑造好心情,好心情塑造最出色的你。

静静的过自己的生活,心若不动,风又奈何。你若不伤,岁月无恙。

你若愿等茶不负你


你若愿等茶不负你

茶苦,如生活。苦涩,有时清淡如绿茶,有时浓郁如普洱。茶的形成是磨练的积淀,在烈日下发芽开花,在骤雨中成长,在疼痛中被分离,在烈焰上焙制,终用沸水沏煮。经历重重苦,方能流香。

浮生不在,茶语清香,注一湾水,取一瓢茶,入壶、出汤、浓稠甜蜜。观而赏其妙,闻而悦其香。

中国人有一个说法:“茶如隐逸,酒如豪士;酒以结友,茶当静品。”喝酒可以熙熙攘攘、呼朋唤友,而喝茶还真是一件清静的事。

喝一杯茶是一种茶缘,在不同的地点品饮守候着不同的缘分。结缘,无论是结人缘,结茶缘,还是结佛缘,结法缘,都体现在一个“善”字上。

从“禅茶一味”角度而言,结缘者结四缘:结人缘,结善缘,结茶缘,结佛缘。以此心此缘创造善因善果,成就善因善果;从茶人角度而言,缘分本就是一杯茶,生命伊始,茶在土壤里生根、发芽、开花。

在千千万万的人当中遇见你所要遇见的禅者和茶者。在千千万万年当中,时间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好赶上了,那也没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地问一声:噢,你吃茶了吗?

一杯茶在手,人缘、茶缘、善缘、法缘、佛缘尽在其中。

在一壶茶里,每一片茶叶都不重要,因为少了一片,仍然是一壶茶。但是,每一片茶叶也都非常的重要,因为每一滴水的分芳,都有每一片茶叶的本质。

布施,犹如加一片茶到一大壶茶里,少了我这一片,看似不影响茶的味道;其实不然,丢进我这一片,整壶茶就有了我的芳香。虽然我施的很小,也会充满每一滴水。

一片茶叶丢到壶里就被遗忘了,喝的人在喜欢一壶茶的时候并不会去单独赞叹一片茶叶。一片茶叶是不求世间名誉的,这就是以清净的心去施,不求功德、不求福报,只是尽心尽意地奉献自己的芳香。

一壶好茶,是每一片茶叶共同创造的净土。说珍惜世界,先学习在社会这壶茶里,做一片茶叶!当我们这样想时,喝茶的时候就特别能品位其中的清香。

品茶是品茶人心的回归,心的歇息,心的享受,心的澡雪。因此,品茶时要有一个最佳的心理环境即心境,才会真正体味到品茶的真谛,获得精神上的享受。

茶说:我就是一杯水,给你的只是你的想象,你想什么,什么就是你。心即茶,茶即心。

世上好茶数不胜数,有些茶,你或许此生无份,有些茶你可能避而远之,由此便产生“好茶”、“坏茶”。然而,任何一种茶,都各有其佳处,茶无好坏,只有喜欢与不喜欢,适合与不适合。珍惜每一杯茶,与其相遇也是人生一茶缘。

茶等的是一个懂它的人,人等的是一杯倾心的茶,你若愿等,茶不负你。

紫砂上的潘若骏书法


“风来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雁渡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故君子事来而心始现,事去而心随空。”潘若骏喜欢《菜根谭》里的这句话,这是他的心境,也是他的艺境。

年逾花甲的潘若骏,上世纪80年代曾就读于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系中国书法艺术专业,得书法大家欧阳中石先生真传。他曾隐居四川乐山大佛之侧十年,育兰养性,挥毫怡情,临池不殆,终有所成,早已加入中国书法家协会,曾任天津市塘沽区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观其书法,格调清新高雅,沉着端庄,俊朗而又飘逸,古朴而又华美。

欧阳中石先生评价潘若骏书法有“飒飒清朗”之致,潘若骏则将这份“清朗”完全刻在了壶上。

潘若骏的好字刻在壶上,壶也便成了好壶。以刀代笔、刀笔生花的潘若骏,其书刻的所有壶铭,均经过精心构思,总是文切意远,雅趣横生。把持其壶,品读其铭,顿觉风格隽永,意境悠远。这样的好壶,无疑会启迪心智,陶冶性灵。将紫砂壶的实用性与艺术性有机结合,将紫砂壶打造成为文化壶,是潘若骏的追求,也是他的贡献。

紫砂茗壶为雅物,镌刻有雅文雅字的紫砂茗壶便更是雅物了。近见潘若骏先生书刻的“室雅兰香”石瓢壶,细细品赏之余,遂对“雅”字平添了一分理解与心仪。

看到潘若骏刻在壶上的“室雅兰香”四字,油然想起郑板桥的那副对联“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还有刘禹锡《陋室铭》中的“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今人所寓,皆喜起居舒适而环境幽雅,倘若再置诸案头一把古雅温润的茗壶,那主人不须自言,其品位就立现了。室雅兰香,确能使人远离尘嚣,思接千古,别有一番境界。

“水会于海,云翔于天。道之所混,孰后孰先。及子虽殊,同升太玄。舍彼玄冕,袭此云冠。遗情市朝,永志丘园。静犹幽谷,动若挥兰。”这是晋人陆机所作赠潘尼诗,在2009年西泠印社出版社出版的潘若骏书法作品集《禅诗精选》一函四册中,便有潘若骏所书此诗。多年来,潘若骏兼修诗、书、茶、禅,并使之融为一体;当他找到紫砂壶这个十分适宜的载体后,便倾情创作,把自己的才思全部投入到这片艺术天地中。他的紫砂作品,只见功力,而不见功利,因而无缰无锁,无滞无碍,自由而自如,真是近乎“静犹幽谷,动若挥兰”了。

近年来,潘若骏又在广西钦州坭兴陶器和江西景德镇瓷器上行刀骋艺,创作出一批精品力作,也给自己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你若心浮,只须饮盏茶


喝茶只是一种生活方式,懂不懂茶不重要,每天喝茶才重要!

常会遇到一些朋友,提及茶总是小心地说:自己不懂,即便是喝茶,也是随便喝喝。不管这谨慎的态度是不是谦虚,其实懂不懂茶对大多数人来说不那么重要。如果喝了某个茶感觉还不错,能接着喝下去就足够了。

茶,不是功课,不是束缚,不是只有“懂”的人才有资格爱茶。喝茶是享受,本着享受和放松的心态去喝茶,暂时不必想着去弄懂它,反而会越喝越懂。要是一开始就认定自己不懂,对茶有隔阂感,岂不是越来越不懂?

你或许认为,那些每天和茶打交道的人,或者那些一开口就很专业的人,肯定很懂茶。可真正追问起来,他们大多都会说自己——“所知有限”这不是谦虚。茶文化博大精深,每一种茶,都有自己的特性,宛如芸芸众生,有谁敢说:能看懂每一个人?懂茶?不懂茶?有那么重要么?

茶中自有一份静,其实懂不懂茶,真的不重要;重要的是,每天喝茶。好茶在手,一人得幽,二人得趣,三人成品。于尘世偷来闲暇时光,不失为人生之乐事。

都说,茶可清心,那么喝茶时,把身份放一边,把虚荣放一边,把贪欲放一边。茶,承载不了那么多。以平常之心,喝盏中清茶,得惬意时光。喝茶,真的只是一种生活方式。

中国茶道:静可虚怀若谷、可洞察明鉴


茶道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也被认为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是一种很有益的和美仪式。中国茶道是“饮茶之道”、“饮茶修道”、“饮茶即道”的有机结合,包括茶艺、茶德、茶礼、茶理、茶情、茶学说、茶导引这七种主要义理。中国茶道以“四谛”为总纲,即和、静、怡、真。

茶汤

“和”是中国茶道的灵魂,是中国茶道的哲学思想核心。茶道的“和”其实就是中国佛、道、儒三家思想杂揉的具体体现。我们应该知道“和”的思想,并不是儒家独有的。儒、释、道三家均提出了“和”的思想,三者之间还是有差别的。儒家重视礼义引控的“和”。道家倡导纯任自然的“和”,反对人为的规范。佛家推崇的则是超越现世的主客体皆空的宗教形式下的“和”。儒家的“和”,体现中和之美;道家的“和”体现无形式、无常规的自然美;佛家的“和”,体现规范之美。

中国茶道融合了儒、佛、道三家思想,而突出了道家“自恣以适已”的随意性;迎合了中国民众的实用心理。这正是区别于日本茶道的根本标志之一。和谐——中国茶文化不朽的灵魂。

茶心

“以茶待客”是中国的习俗。有客人来,端上一杯芳香的茶,是对客人极大的尊重;即使客人不来,也可通过送茶表示亲友间的情宜。宋代的《东京梦华录》记载:开封人人情高谊,见外方人之被欺凌,必众来救护。或有新来外方人住京,或有京城人迁居新舍,邻里皆来献茶汤,或者请到家中去吃茶,称为“支茶”。

在现代生活中,以茶待客,以茶交友,通过茶来表示深情厚意,不仅已深入到每家每户,而且也用于机关、团体,甚至成为国家礼仪。不论是宋代汴京邻里的“支茶”,还是现在的人们以茶待客和茶话会,茶都是礼让、友谊的象征,都是亲和、和谐的体现。

正清和雅

“静”是中国茶道的灵魂,“和”是因“静”而“和”的,没有“静”的氛围和境界,“和”只是一份残缺的心灵。中国茶道是修身养性之道。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必由之路。

感悟到一个“静”字,就可以洞察万物、思如风云、心中常乐。道家主静,儒家主静,佛家也主静。古往今来,无论是羽士、高僧还是儒生,都把“静”作为茶道修习的必经之路。因为静则明,静则虚,静可虚怀若谷,静可洞察明鉴,体道入微。可以说:“欲达茶道通玄境,除却静字无妙法。”

沏茶

中国茶道正是通过茶事创造一种宁静的氛围和虚静的空灵的心境,当茶的清香浸润着你的心田的时候,你的心灵就会在虚静中显得空明,你的精神就会在虚静中升华,你将在虚静中与大自然融和交汇,达到“天人和一”的“天乐”境界。

刘建国:顾客“求茶若渴”以宝石相赠


成都茶楼会所客人跟着刘建国云南采茶。

“刘总,你一定要分点茶给我,我老婆脖子上这个绿宝石项链给嫂子戴起!”年初,某集团公司董事长找到刘建国,因为特别喜欢他的普洱茶,为了想分点茶,赖在他店上不走了,甚至宝石想走只为分点刘建国亲手揉制的普洱茶。

在位于成都新都区的中国贵达茶都,国际在线四川频道独家专访了建国普洱茶行的老板刘建国先生,听他娓娓讲诉和云南普洱茶的前世今生。

从小茶山长大倒普洱血本无归囤货40吨

刘建国,祖籍湖南,父母早年响应国家号召在云南普洱市澜沧县支教。因此,刘先生是在澜沧县的茶山中长大的。小时候寒暑假就在茶山上跟着茶农们采茶,揉茶,2000年大学毕业后在澜沧从事毛茶生意,主要从茶农手中收购毛茶给大厂上货。

2007年,那一场普洱茶的疯狂炒作,毛茶高的时候卖到100元一斤,低的时候10元钱一斤都卖不出去。在这场普洱茶的“经济危机”中,许多倒卖普洱茶的人都深受其害,一些厂家也或倒闭或跑路。刘建国在那场危机中亏损了200多万,而手中则囤积了40吨的普洱。

“守着堆积如山的普洱茶,却连饭也吃不起,这就是当时的窘况。”刘建国对国际在线四川频道如是说。

一无所有来成都打拼他的普洱事业逐渐扎根开花

堆积如山的普洱茶,卖不出去,刘建国只好将其放厂里发酵,做成熟茶囤积。2008年,一无所有的他拿着从亲戚那里借的一些钱,转战成都创业。

当时为什么来成都呢?刘建国说,当时觉得成都的教学质量比普洱好很多,为了孩子读书的问题,也是为了开拓新的市场来成都的。

刚开始,刘建国在成都南门天府茶城开了个店铺招商,只做普洱茶。“但是成都走不动古树茶,最穷的时候,真的饭都吃不起,5元钱一饼,我都卖过,卖几十块钱好吃饭啊。”

这样的境况持续了半年,有个大公司定了300套礼盒,10多万的货款。“当时也是亏本卖的,有了运作的资金,我就不急,只要吃得起饭,那几十吨的普洱茶,就不会贱卖。”

因为茶叶品质好,慢慢地,刘建国在天府茶城站稳了脚跟,后来又在成都五块石开了普洱茶专卖店。随着规模的扩大,他成立了成都香韵典故普洱茶业有限公司,又在西门上开了一家会所。这是成都的第一家仓存式普洱茶会所。据说现在为止在成都仍然是第一家哦。

到今天,刘建国在成都已经打拼了七年,今年,他一口气在位于成都新都区的中国天府茶城开了楼上楼下两家店铺,楼上是建国茶行,主要做普洱茶的高端定制,楼下是澜沧古茶专营店,专卖澜沧古茶。

,茶王树,景迈......所有的名山茶,都可以提前预定,即使是珍稀的品种。“都是几十年的兄弟伙,再稀少紧俏也还是拿得到”,刘建国说。

刘建国只做明前茶。他说,清明前后相差一天,颜色都不一样。茶跟人都在变化,人一年年在长大,制茶的手感和技艺也在一天天进步。

每年景迈山的茶,刘建国都会做30斤左右。“今年的景迈茶,就比五年前的货好。原料、做工、屯料,你对茶付出多少,它就回报你多少。”

别人的茶,卖1500一斤,我卖2000元一斤,仍然走得好。为什么?“这就是做茶人的秘密了。人工费也不一样,人家一个人揉得,我八倍人工揉。选材要求高、制作工艺上不追求效益,而是采用古老的做贡茶的手法。而且工序上都由我最后把关的。”

每年的二、三月刘建国会亲自回云南制作茶叶。从采茶、杀青、揉捻、晾干每个环节都亲历亲为,把关质量。亲自选最好的古茶树,走好几里山路,背着辛苦采摘的茶叶。茶的制作过程也是非常辛苦的。好多顾客只认刘先生做的茶。有的顾客就在当地等,全程观看做茶的过程。

千年古茶树。

每年春节后,刘先生开始做预订,私人定制。先付款,5万起订。因为是预订,最终根据不同茶品,他收取10%-15%的加工费。算下来价格也仅仅是市场价的三四成。

如果您不放心,或是想体验,他可以带着您一起前往普洱各大茶山选材,体验茶山生活,全程监督摘茶、炒茶、揉茶、晒茶、收茶、压制全过程,确保买到放心高品质普洱茶。

普洱茶品种繁多,有的品种产量极少,若不提前预定,过了时间可能有钱都买不到。“今年清明后,有个上市公司的董事长和夫人慕名前来,想预订一款稀有的普洱茶。那时候已经来不及了,这个老板不由分说,送了我夫人一条南非绿宝石项链,叫我分点茶叶给他。”

喝茶若成瘾,此生可付深情


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

人无痴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

——张岱

瘾、癖、痴,无一不带着“病”字,在中国传统的审美中,中庸才是可取之道,过犹不及,所以凡事太过痴迷皆是病态,成瘾成癖为人所不齿。即便有“瘾君子”的雅称,也不过同“梁上君子”一般,此君子非彼君子。

与中国中庸之道背道而驰的,反倒是从中国哲学中汲取营养的文学家们。诗仙李白爱酒,说白了就是“酒鬼”,即便没什么癖好的诗人,他们总归是醉心文字啊。

不然哪来“诗魔”、“诗鬼”这些称号,也就不会有“两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这样的诗句了,所以文学的真理似乎在两极,中庸在文学艺术里终归有点不吃香。

与此同时,文人雅士对茶的钟爱也渐入佳境,自古至今,茶痴、茶鬼、茶魔不在少数,有人说,爱茶的最高境界,是茶人,似乎又回到中庸的调调上来,但在笔者看来,这是经历了痴、鬼、魔的轮回,得大道,顺自然的境况。

《花姑子》中一句台词“至于花姑子开始寄聪慧于娇憨之中,最后托深情于淡漠之间,由此可知娇憨是聪慧的极端,冷漠是感情的顶点。这就是仙人吧!”在此来诠释茶人也未尝不贴切。

寄聪慧于茶的澄澈,托深情于茶的淡泊,茶对爱茶之人来讲,又何尝不是聪慧与深情的顶点呢?喝茶成瘾,必定要喝到骨子里,当茶与人融为一体,又怎分得出哪里是茶的清香,哪里是人的高贵?

茶本性淡,没有酒的浓烈,更没有毒品的勾魂,它不过以独特的清、苦、涩、香安然于人世间,却依然让无数淡泊名利,不慕荣华的人痴心以待。说到底,茶拥有的魔力,是喝茶人自身的性灵,因为惺惺相惜,所以一往而深。

遇到喝茶成瘾,爱茶成癖的人,要细细交流,好好端详,被茶香熏陶已久的灵魂,往往有你意想不到的魅力与神奇,当相对茶一盏,便会无比认同张岱那句“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痴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

喝茶若成瘾,此生可付深情。当真?当真!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金庸的茶道江湖:浮生若茶,茶若人生》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