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文化。

“熟茶之父”邹炳良研发渥堆发酵技术所在的勐海茶厂,被誉为普洱茶界的“黄埔军校”,在他之后享誉云南茶界的不少茶业领军人物,均师出这里。资料图

作为全国最大也是唯一的普洱茶原产省,云南的普洱茶产地有许多,茶企也分布各处。但无论茶企在何地,往往都无法与昆明脱离开来。作为云南省省会城市,昆明拥有最优的经商资源,是最适宜的商品集散中心。所以,对云茶行业来说也是一样,昆明聚集了这个行业内最大份额的财富,昆明茶商的沉浮,也代表了整个云南茶业的沉浮。财富力量的积聚

普洱茶的历史已有上千年,但普洱茶真正成为一种广受欢迎的商品,并帮助一批人聚集起自己的财富,是从2000年以后才开始的。在昆明茶界,一些对普洱茶历史有所了解的人还记得,1988年云茶原料就曾出现过一次抢购风。昆明葳盛茶叶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张明春说,那时是因为刚刚改革开放,省外尤其是沿海省市的商人出口茶叶的速度加快,所以到云南这个相对闭塞的茶叶原料大省来收购。但当时的收购动作过大,随后导致许多云南的国营制茶厂原料积压而陷入被动,包括昆明在内,整个云茶也安静了下来。

这一静,就又过了十几年。

当然,在这十几年中,云茶并非无所作为,而是在积聚力量。1973年,与昆明茶厂的吴启英等人一起研制出普洱熟茶渥堆发酵技术的邹炳良,被称为“熟茶之父”。但事实上,不只是在人工发酵普洱茶技术上,在云南的普洱茶商界,邹炳良同样是一个受人尊敬的前辈。1999年,已经于勐海茶厂退休的邹炳良与卢国龄携手,创办了安宁海湾茶业公司,立志“为天下人做好茶”。凭借在普洱茶行业数十年的丰富经验和精湛的制茶工艺,短短几年迅速崛起,海湾成为了普洱茶业界的知名企业。

普洱茶一战成名

海湾成立之时,昆明乃至云南茶界几乎没有几家民营茶企,有的只是国营茶厂。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早于邹炳良,一个年轻台胞就已经大胆步入了当时还鲜为人知的云南普洱茶业。那时大陆还没有几个人意识到普洱茶中蕴含的巨大财富,远在台湾的胡皓明却已看到了无限商机。这大概与邓时海先生率先在台湾出版了那本震惊全国的《普洱茶》有关。

1997年,胡皓明与妻子的哥哥王熙群,共同创办了昆明台联茶叶公司,这就是云南茶马司茶叶有限公司的前身。台联公司成立后,胡皓明二人又发现作为一个茶叶流通的集散地,昆明还缺少专业的茶叶交易市场。两人便与当时刚进入茶业的马顺友共同创建了位于昆明北城金实小区的云南茶叶批发市场。后来,更名为茶马司的公司再度专职从事茶叶生产,成功创造了自己的普洱茶品牌,并得到许多来自港澳台的普洱茶商人的认可。一直到现在,云南茶马司还与海湾一起,并列为被业内所推崇的老牌茶企代表。

而对于云南普洱茶行业来说,2002年可能也是让全国人民认识到普洱茶财富价值的一个契机。2002年,当时已经在普洱创立自己的茶叶公司的王霞,跟随云南团赴广州茶叶博览交易会参展。在会上,王霞的宫廷普洱茶获得了优质茶评比大赛“普洱茶王”的称号,以16.8万元/两的天价拍卖成交。就算是在整个中国茶界,也从未出现过如此高的价格,更何况是当时还并不被人重视的普洱茶。由此,云南普洱茶可说是一战成名。而普洱茶的商机,也被全国的投资者看在了眼里。wWW.cy260.COM

昆明,作为普洱茶原产地的省会,本身就具备了汇聚和流通的良好优势,所以,源源不断的省内或省外的投资者,都开始向昆明聚拢,寄望于在刚刚兴起的普洱茶商业中淘到一些金子。随着普洱茶市场逐渐升温,一家又一家茶企不断冒了出来。

创富精英相继发力

前面说到,2000年时,马顺友就与胡皓明等人创办了当时最大的云南茶叶批发市场。随后,马顺友的同乡马开雄也加入到茶叶市场的经营中。两家市场因为位置靠近,规模较大,如今已经被业内以所在的区域合称为“金实茶城”。随着经营茶叶市场,马顺友对普洱茶有了更深的了解,逐渐加入了一些普洱茶研究组织。此外,他还成立了云茶集团,下设九玖茶业有限公司,开始亲自涉足茶叶生产领域。

与马顺友同年,张明春也因为兴趣进入了茶业。但张明春的野心不大,最初只是嫌昆明的茶文化气氛不浓,而干脆自己开设了一家韵味独特的小茶馆。无心插柳柳成阴,张明春的小茶馆随着普洱茶行业的兴起而越做越大,2004年注册成为公司,且因为未曾参与炒茶而在2007年避免了过大的损失,以坚持茶叶品质和控制企业生产规模而稳步发展至今。现在葳盛公司的规模依然不算大,但因为注重普洱文化的研究推广和产品品质优良,在业内颇受好评。

要画云南普洱茶的地图,邹炳良研发渥堆发酵技术所在的勐海茶厂,就是一个需要被高亮标注的地方。勐海茶厂被誉为普洱茶界的“黄埔军校”,在邹炳良之后享誉云南茶界的六大茶山掌门人阮殿蓉、把普洱茶拍卖出第一个“天价”的王霞等不少茶业领军人物,均出自这里。阮殿蓉1998年到勐海茶厂担任厂长,四年后就自己在昆明创办了云南六大茶山茶业有限公司。她在勐海茶厂的时候就成功地将厂子扭亏为盈,创出“大益”的品牌,自立门户后依然强势,“六大茶山”迅速成为云南普洱最知名品牌之一,尤其为广东一带的普洱茶收藏家所推崇。因为她在普洱茶界的巨大影响,有人甚至将她与邓时海并称为普洱江湖的“泰山北斗”。

时至2004年,云南普洱茶的财富魅力已经初步显现,更多外来民间投资者也开始加入市场。彼时马顺友和马开雄在金实的茶叶批发市场已经取得了成功,一个来昆多年的福建商人吴家力也选中了这一项目。吴家力投资做茶叶市场的策略就是高起点,最初建设时砸下巨资,凭借足以媲美金实茶城的规模和高品质的服务,康乐茶城也迅速得到了省内外茶业商的认可,并一跃而与“北金实”并驾齐驱,成为业内人士口中的“南康乐”。

2007年以前,普洱茶越炒越夸张,无论大小民营资本都挤破头往里钻。本地民营资本的代表之一就是昆明起家的诺士达公司。资本雄厚的诺士达2006年加入茶业竞争,推出颇具云南特色的“七彩云南”和百年老店“庆丰祥”两个茶叶品牌,并以独特的旅游购物连锁店的经营模式在茶业突围成功。

待到人们普遍遭受到“普洱神话”破灭的打击,诸多真假难辨的投资者或投机者被淘汰出市场后,人们发现,留下来的往往都是那些当时抵制住了诱惑、扎实做茶的投资者。在云茶进行自我反省和沉淀的同时,昆明如贡润祥一样另辟蹊径钻研普洱茶新产品开发、深加工的企业也开始崭露头角。他们和那些蛰伏已久的云南茶企中的中流砥柱,现正暗暗发力。

本报记者武艺漩史惠芳

CY260.com编辑推荐

专访中国普洱茶终身成就大师邹炳良先生


专访中国普洱茶终身成就大师邹炳良先生

在一个晴朗的初冬午后,笔者有幸拜访了邹炳良老先生,领略“传说”中一代宗师精彩的普洱人生。踏入海湾茶业的那一刻,春城十一月的暖阳倾泻于身,和煦的微风裹携着缕缕陈香扑面而来,引领着我们随香而行。在茶韵四溢的会客室,邹老步履稳健地走进来,和颜悦色地招呼我们喝茶。

看到精神矍铄的邹老,不禁让人觉得是不是岁月故意给邹老留了情,让时间在这位奋斗了半个多世纪的老人面前暂停了脚步?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态,给予了邹老先生如此从容、温暖而淡定的笑容?

有人曾这样写到:“邹老本人也如同普洱陈茶一样,色如宝石般深红纯粹,质如美玉般温润透彻”。

(一)心系普洱情洒勐海

让我们先来回首2007年春天。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首届中国普洱茶商务大会上,邹炳良先生被授予“中国普洱茶终身成就大师”荣誉称号,这是实至名归的桂冠,是对邹老先生情注普洱茶产业,对普洱茶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至尚褒奖。

荣誉的背后,如果没有心血与汗水的付出,一切都是不可想象的,这得从。他告诉我们,自己无法停止对普洱茶的热爱,在接下来的岁月中,希望继续能为茶学、茶业奉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人们常说:人生如茶。邹炳良老先生走过的不仅仅是如茶人生,而是一种把自己的生命与心血真正融入到了普洱茶中,闻茶香,品茶味,体茶韵,与茶相伴,一路辉煌走到如今的别样人生。面对着这样一位深爱着普洱茶,深爱着这份事业,愿意把自己一生倾注在普洱茶身上的茶人,我们除了敬佩,除了敬仰,那就只有一个心愿,愿以后的做茶人以邹老先生为典范,共同促进普洱茶和整个茶产业的发展,在未来的几十年,几百年后,都能弥漫着邹老先生的普洱茶香。(作者:唐自波)

走进海湾-老同志创始人邹炳良先生!


走进海湾茶业,我们先从海湾茶业的创始人普洱茶界泰斗邹炳良和卢国龄先生的了解开始。那开始于1957年的沉淀......

邹炳良,汉族,生于1939年,云南祥云县人。原在邹炳良先生及卢国龄先生的正确领导下,在海湾人遵循邹炳良先生“为天下人做好茶”的质朴理念、传承创新、坚持不懈的努力下,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形成了集普洱茶原料、发醇基地,普洱茶精加工基地及营销中心产供销一体化的现代普洱茶领军企业。

1999年5月,邹炳良先生被聘为“中国99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专业审评组专家”,同年6月和次年6月被聘为云南省第一、第二届“云茶杯”名优茶审评专家。

『2002年』邹炳良先生被聘为普洱茶国际名优产品评比专家组专家。

『2006年』邹炳良先生被评为“全国食品安全工程技术先进个人”。

『2006年』邹炳良先生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被授予“中国普洱茶终生成就大师”荣誉称号。

『2008年』中国茶文化国际交流协会在香港成立,邹炳良先生被聘为协会顾问。

邹炳良、卢国龄:浅论普洱茶拼配


拼配是茶叶精制加工厂毛茶验收定级,精制加工,半成品拼配三大环节之一。

产品质量的优劣,原料的使用价值发挥得如何,通过拼配体现出来;通过拼配使茶叶的色、香、味、形符合标准,符合贸易样,成交样;通过拼配才能做到产品质量的稳定性,一致性,才能以质量创品牌,增效益。

1、拼配的技术要领

普洱茶体形粗壮肥实,不像红茶、绿茶那样苗条紧细,拼配时除应注意运用常规的拼配技术达到拼配的目的外,还要注意扬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之长,凸托出普洱散茶粗壮肥实的外形风格和内质风味,使产品别具一格,称雄于国内、国际茶叶市场。

我们认为:普洱散茶的拼配技术要领可归纳为12个字:即“扬长避短,显优隐次,高低平衡。”

所谓“扬长避短”主要是指发挥云南大叶种粗壮肥实、苗锋完整的产品风格,使原料经济价值最大限度地发挥。因为,每一个厂的产品,由于原料的特点和所采用的工艺不同,都有长处和短处。如某厂生产的普洱茶,他的原料来自多个茶区的春、夏、秋茶,从总体上讲,春茶生产出来的精制茶身骨重实,滋味浓醇,而夏、秋茶生产出来的精制茶身骨轻,梗长条泡,净度差,滋味欠浓,且各茶区之间、同一茶区范围内不同时间地点的茶,它的香气、滋味和外形的塑造都有各自的优缺点,长处和短处,拼配前要把各茶区的在制品分开,春、夏、秋茶分开,根据自己产品的特点,尽量发挥长处,克服短处,以长盖短,突出自己产品的风格。

所谓“显优隐次”主要是指半成品品质的“优”、“次”调剂。因为半成品品质都是单机筛号茶,由于原料的地区之别、级差之别、季节之别、山区和坝区之别,发酵程度轻重、好次之别、各筛号茶又有大小、长短、粗细、轻重之别,其品质有高有低,有优有次,对其中某一筛号茶来说,用茶叶审评八项因子全面衡量,可能某几项因子较好,具有这几项因子的优势,另几项因子较次,成为劣势,拼配时要尽量把筛号茶的优势显现出来。同时要尽可能地减少劣势茶的拼配比例,使成品茶显现出优点,隐去缺点。如用某一茶区原料生产的7级3号普洱茶,条索松扁,多梗含片,但汤色红浓,滋味醇厚,拼配时可选用另一茶区条索紧实的大号茶或该地区上一级的大号茶做面张,拼入下一级的中下段茶,这样外形的缺陷就被“隐去”,内质的优势就显现出来。

所谓“高低平衡”就是以标准样或贸易样、成交样为依据,把品质高的调低,低的调高,使之平衡。同级各筛号茶,由于茶区不同,季节不同,山坝区不同,加工来路不同(本身路、圆身路、轻身路),拣剔净度不同,品质参差不一,需要平衡。并且普洱茶的初制(渥堆)由于受温度、湿度、空气、海拔、水质、茶叶含水量、原料储存时间长短的影响,在发酵过程尚未用仪器、电脑控制的今天,发酵程度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忽轻忽重,品质忽好忽次,香气、滋味、汤色、叶底一批与一批不一样的情况,有的会造成滋味上的干差万别,更需要平衡。高低平衡贯穿整个拼配的始终,各级半成品品质高与低,以及成品茶八项因子的高与低达到了平衡,就保证了产品质量的相对稳定。

2、拼配应注意的调剂

(1)条索与外形的调剂条索是外形四项因子中的一项最主要的因子,拼配时要首先掌握条索符合标准,特别是面张茶的条索要符合或稍高于标准,只要面张茶的条索用得好,中、下段茶的条索稍次也无碍大局。如拼配某一级别主茶的面张条索松泡或较松,就应不拼和少拼,可选用高一级的面张茶降低使用,然后拼入稍次的中、下段茶,抓住了面张茶的主要因子,就抓住了外形的整体。

(2)半成品原料的季别调剂普洱茶原料来自春、夏、秋茶。春茶由于茶树生长旺盛,芽叶肥壮,内含有效物质丰富,果胶质含量多,加工出的半成品,条索紧实,身骨重,滋味浓醇,叶底较嫩;夏、秋茶由于气温较高,茶叶生长快,对夹叶多,易老化,果胶质含量少,加工出的半成品,条索较松,身骨较轻,多梗含片,滋味稍淡,外行内质都不如春茶好。不同季节生产出来的茶叶质量不同,春、夏、秋茶必须分别发酵,分别堆放,按照本企业产品特点,合理调剂拼配比例,使成品品质均衡一致。

《茶录》论茶


色:茶色贵白。而饼茶多以珍膏油其面,故有青黄紫黑之异。善别茶者,正如相工之瞟人气色也,隐然察之于内。以肉理润者为上,既已未之,黄白者受水昏重,青白者受水鲜明,故建安人开试,以青白胜黄白。

香:茶有真香。而入贡者微以龙脑和膏,欲助其香。建安民间皆不入香,恐夺其真。若烹点之际,又杂珍果香草,其夺益甚。正当不用。

味:茶味主于甘滑。惟北苑凤凰山连属诸焙所产者味佳。隔溪诸山,虽及时加意制作,色味皆重,莫能及也。又有水泉不甘能损茶味。前世之论水品者以此。

藏茶:茶宜箬叶而畏香药,喜温燥而忌湿冷。故收藏之家,以箬叶封裹入焙中,两三日一次,用火常如人体温温,则御湿润。若火多则茶焦不可食。

炙茶:茶或经年,则香色味皆陈。于净器中以沸汤渍之,刮去膏油一两重乃止,以钤箝之,微火炙干,然后碎碾。若当年新茶,则不用此说。

碾茶:碾茶先以净纸密裹捶碎,然后熟碾。其大要,旋碾则色白,或经宿则色已昏矣。

罗茶:罗细则茶浮,粗则水浮。

候汤:候汤最难。未熟则沫浮,过熟则茶沉,前世谓之蟹眼者,过熟汤也。沉瓶中煮之不可辩,故曰候汤最难。

熁盏:“凡欲点茶。先须熁盏令热。冷则茶不浮。

点茶:茶少汤多,则云脚散;汤少茶多,则粥面聚。钞茶一钱七,先注汤调令极匀,又添注入环回击拂。汤上盏可四分则止,视其面色鲜白,着盏无水痕为绝佳。建安斗试,以水痕先者为负,耐久者为胜,故较胜负之说,曰相去一水两水。

《茶录》论茶器


茶焙:茶焙编竹为之裹以箬叶,盖其上,以收火也。隔其中,以有容也。纳火其下去茶尺许,常温温然,所以养茶色香味也。

茶笼:茶不入焙者,宜密封裹,以箬笼盛之,置高处,不近湿气。

砧椎:砧椎盖以砧茶;砧以木为之;椎或金或铁,取于便用。

茶钤:茶钤屈金铁为之,用以炙茶。

茶碾:茶碾以银或铁为之。黄金性柔,铜及喻石皆能生(钅生),不入用。

茶罗:茶罗以绝细为佳。罗底用蜀东川鹅溪画绢之密者,投汤中揉洗以幂之。

茶盏: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熁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盏,斗试家自不用。

茶匙:茶匙要重,击拂有力。黄金为上,人间以银铁为之。竹者轻,建茶不取。

汤瓶:瓶要小者易候汤,又点茶注汤有准。黄金为上,人间以银铁或瓷石为之。

古代茶事进程录


一、原始社会

神农时代传说茶叶被人类发现是在公元前28世纪的神农时代,《神农百草经》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之说,当为茶叶药用之始。

二、西周

据《华阳国志》载:约公元前一千年周武王伐纣时,巴蜀一带已用所产的茶叶作为“纳贡”珍品,是茶作为贡品得最早记述。

三、东周

春秋时期婴相齐竟公时(公元前547---公园前490年)“食脱粟之饭,炙三弋五卵,茗茶而已”。表明茶叶已作为菜肴汤料,供人食用。(据《晏子春秋》)

四、西汉(公元前206--24年)

公元前59年,已有“烹茶尽具”,“武阳买茶”的记载,这表明四川一带已有茶叶作为商品出现,是茶叶进行商贸的最早记载。《僮约》

五、东汉(公元25--220年)

东汉末年、三国时代的医学家华佗《食论》中提出了“苦荼久食,益意思”,是茶叶药理功效的第一次记述。

六、三国(公园220-265)

史书《三国志》述吴国君主孙皓(孙权的后代)有“密赐茶荼以代酒”,是“以茶代酒”最早的记载。

七、隋(公元581--618年)

茶的饮用逐渐开始普及,隋文帝患病,遇俗人告以烹茗草服之,果然见效。于是人们竞相采之,并逐渐由药用演变成社交饮料,但主要还是在社会的上层。

八、唐(公元618--907年)

唐代是茶作为饮料扩大普及的时期,并从社会的上层走向全民。

唐太宗大历五年(公元770年)开始在顾渚山(今浙江长兴)建贡茶院,每年清明前兴师动众督制“顾渚紫笋”饼茶,进贡皇朝。

唐德宗建中元年(公元780年)纳赵赞议,开始征收茶税。

九、公元8世纪后陆羽《茶经》问世。

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日本僧人最澄大师从中国带茶籽茶树回国。是茶叶传入日本最早的记载。

唐懿宗咸通15年(公元874年)出现专用的茶具。

十、宋(公元960--1279年)

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76年)开始在建安(今福建建瓯)设宫焙,专造北苑贡茶,从此龙凤团茶有了很大发展。

宋徽宗赵佶在大观元年间(公元1107年)亲着《大观茶开》一书,以帝王之尊,倡导茶学,弘扬茶文化。

十一、明(公元1368--1644年)

明太祖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设茶司马,专门司茶贸易事。

明太祖朱元璋与洪武24年(公元1391年)9月发布诏令,废团茶,兴叶茶。从此贡茶由团饼茶改为芽茶(散叶茶),对炒青叶茶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1610年荷兰人自澳门贩茶,并转运入欧。1916年,中国茶叶运销丹麦。1618年,皇朝派钦差大臣入俄,并向俄皇馈赠茶叶。

十二、清(公元1644--1911年)

1657年中国茶叶在法国市场销售。

康熙8年(1669年)印数东印度公司开始直接从万丹运华茶入英。

康熙28年(1689年)福建厦门出口茶叶150担,开中国内地茶叶直接销往英国市场之先声。

1690年中国茶叶获得美国波士顿出售特许执照。光绪31年(1905年)中国首次组织茶叶考察团赴印度、锡兰(今斯里兰卡)考察茶叶产制,并购得部分制茶机械,宣传茶叶机械制作技术和方法。

1896年福州市成立机械制茶公司,是中国最早的机械制茶业。

有关于邹族茶文化介绍


邹族分布于南投县、嘉义县和高雄县境内,人口约六千多人。该族分为三个语言群:阿里山群(邹语)、四社群(沙河鲁阿语)和简仔雾群(卡那布语),同时有着丰富的茶文化,下面就详细介绍丰富的邹族茶文化。

日出、云海、神木、小火车,阿里山风景区凭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美景享誉世界,但是可别以为这几项就是阿里山的全部样貌了。除了鬼斧神工的壮阔景致外,以邹族与茶乡构筑的人文风景,展现了阿里山婉约如水的另一个样貌。宁静清幽的早晨,在露水丰沛的茶园步道漫步;云雾缥缈的午后,品尝清香养生的茶香风味餐;明月朗朗的夜晚,与邹族一同高歌同舞一曲“高山青”。

阿里山的茶名声响当当,生力茶厂的茶叶荣获过特等奖,香味后韵更是挂保证。在黄老板两代的经营下,除了拥有茶叶工厂,另设有茶香风味餐厅和茶叶DIY体验区,让你动口又动手,体验阿里山茶的特有清香。

“高山青”中壮如山、美如水的少年与姑娘,指的就是邹族男女。今年才创立的优游吧斯,是以邹族语“富足安康”为名的部落文化园区,走进哈莫馆观赏各种狩猎器具,听工作人员讲解先民与山猪搏斗事迹,精彩的故事让洋洋特别着迷,还有茗茶、咖啡、餐厅与手工艺品展售,现场品尝或挑个伴手礼都不错。

龙云休闲农场位于海拔1500公尺的高山上,后方有小径通往阿里山森林。民宿的主人为了与四周的景致融为一体,特别引入绿建筑的概念。高低参差的屋舍与远处的梯田美景相呼应,倾斜的屋顶可躺在上面欣赏星空,房内陈设走自然极简的风格,大面窗户引入室外的青山做为装潢。在山林气息间舒服的睡一觉,是到阿里山不能错过的体验。

乐野部落原名Lalawuya,是“枫树林”的意思,不过现在枫树都转变成茶园了。这里有两块特别的巨石,一块叫“战功石”,旧时邹族勇士在这块大石上刻出锯齿痕迹以计算战功;另一块是“鸟人石”,四公尺高的巨石让小洋洋更显娇小,传说邹族有个勇士可以直接跳上巨石,被称为鸟人。听了这两位勇士的故事,想跟他们看齐的话,不妨挑战一下雅吾玛斯或顶石棹步道,锻炼强健的体魄。

以上就是对丰富的邹族茶文化的详细介绍,希望对大家了解邹族茶文化有所帮助。

滇红之父:冯绍裘


冯绍裘来到云南的时候38岁,他以技士的身份随中茶公司专员郑鹤春来到云南。郑鹤春是袁嘉谷的学生,在云南、广东、安徽、杭州等地做过官,他的人脉和与上层打交道的经验是冯绍裘所不具备的。

他们考察了宜良茶业后,经过大理、云县,到达顺宁(今凤庆)。立即,他就被顺宁凤山茶园奇怪的茶树资源所吸引,当时的中国茶人还不知道中国有一个这样的大树茶产区。尽管已是十月中旬,但顺宁的大茶树仍然葱郁繁茂,白毫浓密、叶大芽长。这些1908年种植的大叶种茶树一直未经台刈,已经高达丈余。冯绍裘在凤山茶园采摘一芽两叶的鲜叶十多斤,分别制成红绿茶各一斤多。

冯绍裘对这两个茶的评价是:一红一绿,宛如一金一银,使人不胜欣喜。红茶样——满盘金色黄毫,汤色红浓明亮,叶底桔红,香味浓郁,是国内其他省小叶种红茶所未见。绿茶样——满盘银色白毫,汤色黄绿清亮,叶底嫩绿有光,香味鲜浓清爽,亦为国内绿茶所稀有。他们立即将茶样邮寄到香港,受到负责销售的富华公司的高度赞赏。

就是这两斤凤庆茶,间接促进了云南中国茶叶贸易股份公司的正式成立。

冯绍裘,字挹群,1900年生,湖南衡阳人。按他自己填写的简历,他是保定河北大学农科毕业,喜好足球,著有《祁红茶品质分级之研究》、《红茶制造法》、《叶绿素于红绿茶制造之研究》等书,并发明了木质三筒手摇揉茶机、动力与脚踏两用式烘茶及揉茶机等。曾任湖南省立茶叶学校校长,茶事实验厂厂长,江西修水茶叶改良场主任,经委会农业处技士,祁门茶场技术员等职。可见,冯绍裘识能上能下,工资也能高能低的。

云南中茶公司一成立,就委派冯绍裘为顺宁实验茶厂厂长,建盖厂房,赶制竹木茶器具,并向茶农宣传如何改制红茶。六月,他们生产一批红绿茶,和宜良制茶所的红绿茶样一起寄往香港,请中外茶师品评。中外茶师均认为:顺宁茶比较优秀。但CHARLESHOPE的茶师认为茶梗比较明显,叶底稍灰。冯绍裘立即写了一份不短的报告,认为茶梗问题由多种因素造成,一是茶叶是春尾茶,更不好捡剃,二是捡茶女工缺乏训练,三是大叶种本身的原因。

随后,他改进技术,培训工人,加强管理,红茶品质不断提高,与佛海茶厂范和钧一起,开滇红茶之先河。建厂同时,茶厂在东山双营盘自购茶园五十余亩,培植茶苗,作为示范;向省政府申请两万五千元的修路补助,方便茶叶外运;这些都对当地经济产生深远影响。

1942年,日军占领腾冲,冯绍裘非常担心,送全家7口回湖南老家,离开顺宁。是否回滇,他犹犹豫豫,毕竟,战场的形式瞬息万变,顺宁离前线太近。在回滇半路上,他受到中茶安化茶厂邀请,又折回安化,出任待遇和职位都下降了的副厂长。

解放后冯绍裘出任中国茶叶公司中南区公司副总经理兼汉口茶厂厂长等职,在红茶生产和出口方面作出了很大贡献,并当选中国茶叶学会顾问,湖北省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64年,他出差回到云南,在勐海、凤庆研讨红碎茶分级问题,看到凤庆茶厂的变化,他感慨万千。后撰写《“滇红”史略》一文,记念他在云南的工作。(来源:普洱杂志)

周重林品茶沉思录


1.除了做茶的人,没有人会懂这款茶。

2.所谓懂,只是概率事件。

3.要求喝茶人了解茶的全部,肯定是喝太多农残超标的茶。

4.茶离开制茶人,就再也与这个母体无关。

5.要了解茶是什么,首先要了解茶不是什么。

6.茶不是咖啡,不是酒,不是可乐,不是在药店里的保健品。

7.所谓懂,是别人表达出你想说的而已,这只是一个言辞技巧问题。

8.茶与儒释道没有一毛钱关系,有关系的是你的认知与行为。

9.可以穿着西服正襟危坐地喝茶,当然也可以穿着茶服喝茶。

10.有选择比没有选择好。喝什么茶,用什么器,选什么水,穿什么衣,干卿何事?

11.选择即排斥,有时候是前缀,绿茶,红茶,普洱茶……有时候是后缀,茶人,茶党,茶文化……越分类越复杂。

12.也有简单的,「吃茶去」「粗茶淡饭」「禅茶一味」,换个场合会是「阿弥陀佛」之类。

13.「白茶为什么不是红茶与绿茶」这类问题,有笑点,也有发人深思的地方。

14.喝茶的人没有必要知道六大类,没有必要读书,知道《茶叶战争》又不会涨工资。

15.「茶气」就像「人气」「剑气」一样,有时候超火爆,有时候没有,这取决于谁在引导,以及被引导的是谁。

16.选择一款茶忠贞不渝,比择偶难得多。

17.所谓懂茶,不过是运气问题。

18.按照茶人守则修行,是为自己带上枷锁,钥匙永远在别人手上。

19.嘴巴的味道远不及心底的味道重要。

20.人为主,茶为客,是茶人。反之,是茶奴。

21.我们喝茶的时候,大部分时间都在谈与茶无关的事。

22.茶疯子,茶痴,茶怪,茶仙只是一种修辞,拉的是人气,不是茶气。

23.你所能见的茶叶世家,有时候只有一代。

24.我们对茶的认知,才刚刚开始。

云南无性系茶树之父——肖时英


从开创云南无性系茶树良种(指扦插技术育出的茶树)选育、创建现代新茶园、首创大面积茶子直播法、倡导生态经济茶园到提出过渡类型茶树……被称为“云南无性系茶树之父”的肖时英,1933年出生于湖南新化县。曾在当地一家茶厂当了1年工人后,考入武汉大学茶学专业。大学期间,他首次见到云南大叶茶标本,就被吸引住了。在大学里,他认识了张木兰。1953年大学毕业,肖时英带着爱人张木兰前往勐海茶叶试验场工作。

很快,夫妇俩就成为骨干,据介绍,当时云南的茶树虫害多、产量低,他们开始了茶子育苗、茶树扦插、茶树嫁接、茶树高位压条等繁殖方法试验。经过多年的试验摸索,云南大叶茶的扦插成活率由原来的百分之几或是百分十几,提高到了80%以上。解决了云南大叶茶扦插不易发根的难题,为后来运用扦插技术奠定了基础。

“原来云南的茶树都不进行修剪,产量很低,1960年,我首先对茶树进行修剪试验,通过5年试验,总结出了一套修剪理论。”肖时英称,当时冒着很大的风险,因为不知道该修剪多少、修剪后会不会减产等。

1987年,肖时英夫妇正式调入中国院(当时为茶树良种场),他和爱人选育出了云瑰、矮丰、云梅、短节白毫等多个无性系茶树新品;1992年,肖时英首次提出邦崴大茶树是介于野生与栽培茶树之间过渡型茶树,是研究茶树进化的宝贵样株。

选育一个新茶种不容易,有时需花费八九年时间,退休后,肖时英仍然投入了大量的物力财力,继续选育茶树新品种。这么多年来,从城里到茶园,他往返数百次,而且很多时候都是靠步行。认识肖时英的人都知道,他几乎把全部精力都放到了茶上,生活并不富裕,一直过得很节俭,但对于他的研究成果,他都是免费传授的,很多时候,他还倒贴钱进去。

他告诉记者,现在他又筛选出5个新品种,不过还未命名,由于没有经费,目前还无法进行推广。

邹家驹:普洱茶的日本之战——连载(一)


疯狂的日本人

云南人工发酵普洱茶(简称熟茶)问世后不到两年,香港盛传普洱茶消肥减瘦,降血脂血糖,抑制脂肪肝和改善便秘。在此之前,不管是民间传说还是史书记载,普洱茶的药用价值仅停留在消食去腻比一般茶叶功能彰显的层面上。香港利丰公司林芝铭小姐用人工发酵云南普洱茶设计了一个冠名“美的青春茶”小包装卖往日本。被世人视为经济动物的日本人很快发现了云南普洱茶的妙用,视其为中国古代传来的“神秘茶叶”。日本媒体介绍,好的云南普洱茶需要2、3年发酵期,产量难以提高,货一直不够卖。商家有个通病,东西越少越狂抢。从1978年开始,每届广交会日本商社都蜂拥而至,大肆抢购普洱茶,不问真假不问质量,有数量就行。当年日本经营普洱茶的有横滨日中贸易、新光贸易、丸成商事、神户东荣等二十多家商社。云南供货能力有限,每年只能提供两、三百吨数量。

云南出口数量追不上日本的消费热潮,引出了普洱茶发展历史上的怪胎:广东、贵州、四川、湖南等省先后用小叶种烘、炒青茶叶渥堆发酵供应日本市场。据日本大藏省通关统计,到1980年5月末除绿茶外的中国发酵茶叶进口数量已经达到了1260T,大大超过79年的940T,估计全年进口量将达到2000T(见图)。几千吨真假“美猴王”拥进日本,牌子名目繁多,有“窈窕茶”、“瘦身茶”、“减肥茶”、“蜂腰茶”、“云南铭茶”等等,质量良莠不齐,价格差距悬殊。中国发酵茶叶在日本市场迅猛发展和不成熟的乱相,给竞争对手提供了机会和口实,有人利用媒体攻击普洱茶加工过程中产生霉菌。质疑霉菌的社会舆论当头一棒,打晕了消费者,普洱茶销售几乎处于停滞状态。

从日本大藏省的茶叶进口统计资料可以看到,日本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已经开始从广东口岸进口中国人工发酵茶叶,但数量小,销售对象主要是中国侨民。广东的发酵茶,香港俗称广东陈茶,主料是越南茶和本地绿茶。广东1965年进口越南毛茶500吨,67年至69年进口2000吨,71年至73年进口1000吨。云南从1956年开始到“文革”结束,每年调供广东100吨左右晒青毛茶参与拼配发酵。云南茶数量少,车水杯薪,在广东陈茶中不起主导作用。广东陈茶原料不同,虽经发酵,销售时也打着普洱茶的名,却明显没有云南大叶种晒青茶发酵后的特殊药理作用。微生物同云南大叶晒青茶的人工结合,扭转了广东陈茶在日本市场十多年徘徊不前的被动局面,在短短的时间里敲开了日本主流社会的大门。世上的事,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微生物是块敲门砖,敲开门后却被视为可能污染净土带来危害的霉菌。

日本人有个特点,业内竞争异常激烈,但遇到共同威胁和可能得到共同利益时极容易结盟行事。丸成商事株式会社洪维成先生携夫人飞往北京,代表经营普洱茶商社向总公司反映日本普洱茶市场困境,请中国派出代表团调查情况,解决市场乱相,解答普洱茶相关问题。

会晤北京

丸成商事既卖乌龙茶又卖普洱茶,因而总公司通知广东云南各来一人参加与洪维成先生的会谈。广东茶叶进出口公司特种茶科连少利科长和我分别从广州和昆明飞往北京。会谈在东华门前出口大楼一楼洽谈室进行,中方由中土畜总公司茶叶处陈奭文副处长主谈。洪维成先生在日本出生,祖籍福建,会讲闽南话,他介绍了日本近几年市场变化情况,重点谈的是普洱茶。日本传统喝蒸青绿茶,除少数人接触发酵红茶外,总体对中国其它特种发酵茶认识了解不多。

经日本科研机构研究,证实云南普洱茶对血脂降低有特殊功效。现在不仅华侨喝,越来越多的日本人已经开始关注普洱茶。他谈了几个市场问题:一是日本人习惯喝的绿茶不发酵,对茶叶制做有微生物参与感觉陌生,喝普洱茶说有霉味,希望中国方面能对普洱茶中的霉菌做出合理解释。二是假货太多,鱼目混珠,造成许多日本人在花钱赎买他们对发酵茶的无知。当他们发现上当受骗,会怀疑甚至抛弃普洱茶。三是商家只顾当前利益,夸大宣传,不正确引导容易造成市场大起大落。洪先生的意思是日本特种茶经营商家邀请中国近期内去一个调查团,理顺市场关系。

洪维成的北京之行,其实是总公司驻日本代表处促成的。面对混乱的市场,众商家纷纷上总公司代表处反映,请求帮助支持,解答有关普洱茶的技术问题。一段时间里,翻译王营环应接不暇,可他不熟悉普洱茶,无法解答连串的提问,特别不能轻易回答有关霉菌的问题。代表处里只有福建而没有云南来的同志,处理普洱茶事务显得力不从心,不久后升任总公司副总经理的马克谨代表担心普洱茶市场走偏,因而出了一个让商家直接到北京反映的建议。

(陈奭文副处长1978年率领中国茶叶贸易代表团首次访问日本)

陈奭文副处长说,“前年我带中国茶叶贸易代表团首次访问日本,那时中国特种茶在日本主流市场刚刚起步,数量小,问题没有那么多,今年发展特别快,情况不一样了,有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中国特种发酵茶销量大增,必然影响日本本土不发酵绿茶的销量。”中国是世界茶树的原产地,中国悠久的茶业历史、丰富的茶事经历和社会实践积累,是中国茶叶加工工艺和茶品多样化的天然创发基础。中国出现形式多样、程度不同的茶叶发酵方式,先后发明和使用了酶促变化、湿热作用、渥堆作色、自然氧化和微生物发酵等加工方法。

陈副处长说话声音不大,但中国茶叶的厚重历史给予她充足底气评说日本竞争对手:“日本只生产蒸青绿茶,发展上只停留在绿茶阶段,自己没有发酵茶,就说不是好东西,以攻击霉菌来否定微生物发酵没有社会实践认识和科学根据。”她认为日本不产特种发酵茶,双方在这个领域的合作前景更加广阔。洪维成先生反映的情况很好,有助总公司通盘考虑,制订一套管理日本市场的方法。

陈副处长晚上设宴招待洪维成夫妇一行。席间讲定,总公司近期组织一个小组赴日本,重点调查解决普洱茶问题。第二天一早,总公司九处(茶叶处)业务员李振基、广东连少利和我陪洪维成夫妇去爬香山。李振基在北京工作,外事活动多,以前又出过国,穿了一套西装,走热了解开全部扣子,看上去还顺眼。

我和连少利没西装,穿参加广交会得的外事服装补贴费做的中山装,全部解开扣子似乎不协调,走热了只好解开上面几棵扣子。洪先生的风衣似乎比中山装要飘逸一些。丸成商事是进口普洱茶的大户,北京之行顺利,洪维成先生心里高兴,爬山时情绪很好,六十来岁的老人了,不休息,一口气从山脚爬到山顶,我们跟着都感觉吃力,连少利干脆躲到半路一个亭子里休息去了。

(右起:连少利、洪维成、邹家驹)

酵兮绿兮

接到通知,让去日本,我感觉意外,公司里还没人出过国,这等好事怎么会落到我头上。原来确定去三人,总公司李振基,广东茶叶公司党委书记姜振礼。广东去了领导,云南只能去科长或业务员。潘意如科长刚从外贸局业务处调来,她没学过或搞过茶叶,去日本回答霉菌问题,她没有把握,思想有顾虑,好事就这样落到了我头上。领了500元的出国服装费,我去做了一套西装。

记得广东茶叶进出口公司的经理叫王汉民,姜振礼去日本,介绍书记日本人听不懂,故以经理相称。那时在许多企业里,书记还比经理管用。在总公司眼里,云南省公司的经理是生产型的,广东开埠早,经理是外贸经营型的。姜振礼前年8月才率西欧茶叶贸易小组转了一大圈回来,这次又出去了。

(前左一总公司九处张维俭处长、前二洪维成、前三姜振礼。右后一连少利,后二洪夫人,后左一邹家驹)

日本知道普洱茶是绿茶后发酵的茶品,因而只进口熟茶。青饼(生饼)没发过酵,日本人拿样回去同他们不发酵的蒸青茶一对比,心里明白是怎么一回事,从来没下过单。有一日本商社订了一批250克方砖,因我方出错,盒上印的是普洱方砖,盒内装的是青砖,第二年就没了定单。普洱茶从进入日本的那天起,质疑茶叶有霉的问题就没有停止过。群马株式会社的用户东西物产(株)扳本敬四郎先生多次反映普洱茶有霉味,有霉,要求公司对这一问题作一解释,以便对消费者宣传。扳本敬四郎出版一本《中国针灸》杂志,自己又亲身推广中国针灸。他进口云南普洱茶,又在每期杂志上出文章介绍普洱茶,可客户提问他却回答不出来。对几次交易会上的回答不满意,他竟然飞到昆明,要亲自到普洱茶产地看个究竟。

(左起:邹家驹、黄又新、宋文庚、扳本敬四郎)

黄又新和我陪扳本敬四郎到西双版纳转了一圈。回到景洪那天,他说普洱茶发酵工艺同日本纳豆发酵和鲜鱼发酵工艺一样。他详细告诉我们,北海道渔民将鲜鱼放在陶罐里,盖帽缘用水封口,存放三年让鱼发酵长毛才食用,价钱还挺贵。鲜鱼发酵三年才食用的事我也听其他日本人讲过,只是没他讲的详细。我们去转菜街子,他指着傣族酸笋说是发过酵的,我说晚上弄给他吃。他买了一饼野蜂蛹,回到宾馆,在手心里倒上几只蠕动的蜂儿,一口生吞活咽下去,弄得黄又新和我起了一身鸡皮疙瘩。景烘热,宾馆没有空调设备,全部门窗都打开透气。那时我们不知道桑拿足浴是怎么一回事,他请黄又新站他身上踩背,我在一边奇怪得发笑。

临行日本前一天,陈奭文副处长召集我仨开了个会。作为开场白,她谈了一段话。前年年中去日本,重点考察蒸青茶生产、加工技术,先后参观日本茶叶科研机构、茶农经营的平原、高山茶园,以及大中小规模不同的毛茶初制和精制厂,采茶加工机械、抽气充氮机械、包装纸等专业厂。组员刘典秋(后继陈彬藩等之后担任福建茶叶进出口公司经理)和吴雪根还在茶农经营的蒸青茶初制厂实习制茶技术,并写出日本蒸青茶生产加工技术考察报告。第二年初,福建省首次办理7吨蒸青茶空运日本,抢新上市,每吨售价人民币18000元。除去运费,每吨比一般贸易方式多卖6000元,共多创汇42000元。

尽管外贸部通报表扬了此事,随后越来越搞不下去了。日本专家一走,机器还是日本人送的机器,品质下来了,日本农林省又作梗,鼓动茶农闹事,结果我们造成积压。74、75、76连续三年召开蒸青茶座谈会,真是用尽心力,去年又在浙江金华蒋堂农场开会,帐算下来亏了。反省一遍,搞蒸青茶是用我们的弱项碰日本的强项。我国特种茶有优势,是强项,日本不会搞发酵茶,在他们是弱项。我们要以强制弱,对日市场的工作重点要转过来放在特种茶上,扩大生产,多宣传介绍推销,这样同蒸青茶也避免了正面冲突。

陈副处长提了几条意见:一.小组任务以普洱茶为主,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回来提一个对日经营方案。二.乌龙茶的问题由广东负责解答,普洱茶的问题由云南负责解答。普洱茶微生物发酵,情况较为特殊,是一个敏感问题,回答解释要作好充分准备。三.小组要在总公司驻日本代表处指导下工作。四.主动拜访日本最大的蒸青茶商户伊滕忠株式会社。

第二天,我们登上北京飞往东京的航班。

(未完待续)

郑炳基的普洱茶经


初闻茶香

这是一次机遇,但也是一种缘分,郑炳基如是说。

郑炳基从小爱茶,但他以前从来没做过茶叶生意。有次去云南出差,约了几个朋友喝茶。有人跟他说,现在云南的烟、药、花、矿都已经过时了,云南茶叶品质好,又缺乏行业领袖,值得关注。于是,他开始四处打听,寻找合适的机会。

2004年10月,经朋友介绍,他听说云南普洱县茶厂要改制的消息,立刻进行接洽。仅仅15天,也就是2004年10月23日,郑炳基斥资2100万,完成了对云南普洱县茶厂的收购。对于郑炳基这样大手笔的运作,有朋友说他太冲动,但郑炳基自有主张:普洱茶厂是云南历史上普洱茶生产企业的“四大家”之一,有历史渊源,又拥有自己的茶园基地,虽然在当时的生产状况并不太好,但是郑炳基认为它成为茶叶产业行业领袖的潜质不容忽视。

他笑着对记者说,当时他其实自己都不爱喝普洱茶,收购的时候随身带的还是铁观音。但是,他很清楚地知道,从此他必须用心来品尝这道飘香的普洱茶。

继尝苦涩

不爱喝普洱茶的郑炳基对这道普洱茶其实心里早有一定准备,但却不曾料到这茶会如此的苦涩。

这是一个差不多快要倒闭的国有企业,茶农大量流失,茶园满地荒芜。他进去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重建茶厂基地。整顿生产环境。他派人到外地聘请了有经验的茶农。用专车把他们接到普洱县来,帮他们盖好了住房让他们安心在茶园工作;为了有效控制茶叶的农残含量,他还鼓励茶农养猪积蓄农家肥用于茶园施肥。如是种种,郑炳基终于让这些茶园重焕青春。

一年后,他带着这些凝聚着自己无数心血的普洱茶亲自走市场。可是,那时的市场流行的是老茶,对他刚刚出产的新茶,不管质量如何价格多少,任郑炳基磨破嘴皮,就是不买账,甚至连代售都不肯。这让郑炳基的心跌到了谷底。2005年他计划销售80%,留存20%,但最后结果才销售30%N40%,积压整整1400吨普洱茶,整个仓库堆得满满的,也堵住了郑炳基的心。紧接着,经销商解约、员工大量辞职,资金困难,公司陷入困境,郑炳基体验到了那种苦涩的滋味,但他始终坚信,自己会等到成功的那一天。

终品甘甜

皇天不负有心人。随着云南马帮进京,媒体对的三个要素,一是不要发霉的。二是要选大厂的,第三就是不要买价格太贵的茶。文/刘云

茶痴博士揭国良 只因为热爱


在黄山工业园区黄山华绿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谈起揭国良,大家都说:“碰上工作,他就是个工作狂;撇开工作,他就是个热衷公益的大男孩。”

揭国良,今年33岁,浙江大学茶学博士,现任黄山华绿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研发销售总监。2008年,揭国良大学毕业后,放弃了大城市的优越环境,选择了黄山区,一呆就是7年。他到企业后,利用自己所学知识,全身心投入技术攻关中。几年来,他牵头或参与了茶系列功效成分综合提取新工艺研究、太平猴魁电热一次成形新工艺应用及连续化生产线研发等试验研究。

说起刚到黄山区的时候,那是2008年的夏天,因为做实验的物品都是茶叶、红枣等一些易变质物品,不能隔夜,揭国良常常通宵泡在实验室,有的时候和团队一起,有的时候只有独自一人,非常辛苦。后来因职务变动,他需要经常外出参加各类展会或者拜访客户,但还是喜欢隔三差五地就去实验室,和科研团队一起攻关。揭国良对工作非常严谨,常对员工说:“日常拿出的报告和数据必须是建立在扎扎实实的分析、检测的基础上,不能照搬书本知识,我们从事的是食品行业,安全是首位,身为科研人员要做的是对产品品质的绝对掌控。”

他非常痴爱茶,连自己儿子都取名为尚茗。为了大山里新鲜的茶叶,他放弃了很多外面单位抛来的橄榄枝,连办公桌上摆放的都是研发的各类茶粉、茶饮料,逢人谈话三句不离本行。“在我眼中,他就是个工作狂。你有过半夜收到老板的工作邮件的经历吗?”销售团队成员之一的邵丽这样形容眼中的揭国良。今年3月初,揭国良出差去上海拜访客户,返程时选择了火车,到达合肥已是凌晨。他没有歇息,而是马不停蹄地赶回黄山区。第二天早上,同事看见他时都很淡定,因为这样的事情,不是第一次。他说:“每次拜访客户后,都会得到很多意见和建议,这些都需要我们马上分析研究,拿出对策,第一时间让客户感受到我们的专业和态度。”

他不仅是个工作狂,还非常热爱公益。2014年,黄山区团委发起“倾心微公益点亮七彩梦”爱心助学活动。他得知消息后,第一时间认领了两个孩子的梦想并及时送上了孩子心仪已久的书本,还发动自己的研发团队全部参与到活动中去,最终,完成了11个孩子的“微梦想”。事后,笔者与之交谈,究其热衷公益的原因,他本人表述,这或许就是骨子里的一种情结,无关乎功利和名誉,只因为热爱。

7年来,他取得了不俗的工作成绩,同时他自己也获得了黄山市首批青年科技创新人才、黄山区第六批专业技术拔尖人才、黄山市第二届五四青年奖章、黄山区“最美青工”等荣誉。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熟茶之父”邹炳良风云录》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