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y260.com - 茶叶文化】

叭岩冷:布朗族种茶始祖

澜沧县布朗族地方史《奔闷》典籍记载,叭岩冷是布朗族千余年前。率领部属在芒景一带定居的首领,娶傣族领主女儿为妻,被傣族领主封为管理布朗族的“叭”(基层官衔)。叭岩冷临终前曾嘱咐部民说:“到我死后,留下金银终有会用完之时,留牛马牲畜,也终有死亡时,留下这宝石和茶叶给你们,可保布朗人后代有吃有穿。”在布朗族的《祖先歌》中有唱词唱到。

布朗族是远古濮人的后裔,是澜沧江流域的原住民族。在古濮人曾经生存过的故土上,随手便能捡起一块块余温尚存的石斧、石刀。这些石斧、石刀都已是4000多年前的珍贵遗物了。古濮人在参天古木的大森林穿行了几个世纪,并在此过程中,完成了各民族支系间的重构——濮人中分离出了布朗族、佤族和德昂族。但无论怎样分离,有一样东西却始终依附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那就是茶。

岩冷的纪念雕像

布朗英雄叭岩冷以睿智的远见,率领族人用原始的工具,开辟了举世瞩目的万亩古茶林,为中华灿烂的民族文化及源远流长的茶文化留下了壮丽的史实。他生前领着族人开始对茶进行人工培植和移栽,并给这种饮用佐料“得责”(茶)取了一个特殊的名字叫“腊”,意为绿叶,为后来傣族、基诺族和哈尼族爱尼人、卡多人所借用,均称茶为“腊”。

他率领着部属来到了云雾缭绕,古木参天的芒景山。他们把在森林里发现的野生大茶树上的茶果和枝叶扎成一个结,作为标记,并在做了记号的野茶树四周刨松土,洒上火灰,让茶籽落地后自然生长,再把长成的茶苗移植到部落居住地的四周,随用随采。

茶叶神奇的功效越来越为周边各民族所依赖,并逐渐成为日常生活的必须品。

当时,周边的芒景一带都是傣王的领地,叭岩冷每年采了春茶,便带上最好的春尖去觐见傣王。

频繁的往来,傣王相中了这个既有英武之气又颇具胆识和谋略的年轻布朗头人,便把自己的第七个女儿许配给叭岩冷。由于傣族和布朗族的联姻,茶叶种植在整个傣王统治区域内,得到极大的发展,奠定了的基石。迄今已有1300多年、刻有傣文的记载芒景历史的残碑现今还向人们讲述着这段历史。

在布朗族的《祖先歌》中有唱词唱到:“叭岩冷是我们的英雄,叭岩冷是我们的祖先,是他给我们留下了竹棚和茶树,是他给我们留下生存的拐棍。”如今,依山而居的各民族,无不依托着大山和茶园繁衍生息,他们对这片古老的家园有着极深的情感,这种情感从第一个祖先叭岩冷起至今一千多年始终都没有变过。

扩展阅读

饮茶式样如此丰富的布朗族


布朗族是我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人口约8.2万,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双版纳的勐海县布朗山、西定、巴达山区一带。他们是古代“濮人”的后裔,是最早种茶的民族之一,素有“古老茶农”之称。布朗族饮茶的独有方式包括吃“得责”生茶和口含“腊”茶、吃酸茶、吃烤茶、煮青竹茶等几项内容。

口含“腊”(茶):随着布朗族对“得责”野生茶的认识加深,经过人工种植、驯化、转化成栽培型茶叶即“腊”后,需求量也增加,发展到大面积种植的新阶段,布朗族人日常把“腊”(茶)采下来带在身上,劳动时累了就把“腊”(茶)放到嘴里含着,用口含“腊”的方式来消除劳累,保健身体。

在勐海县布朗族居住区,大凡宾客临门,热情好客的布朗人总会端上一杯浓郁香醇的茶水,客来敬茶是布朗人的传统礼节。在长期的种茶、制茶实践中,布朗茶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们用土方法制作茶饮方式,虽然没有现代化的精细加工,但却味纯色正,颇具地方特色。

制散茶:布朗族善于种茶制茶,也很喜欢饮用自制毛茶。他们将采来的鲜叶,在热锅中翻炒杀青,待鲜叶开始变色、变软时,将其放在竹席上用手搓揉成条状,然后均匀摊放于阳光下。晒干后,就制成了布朗人日常饮用的晒青茶。用这种方法制成的散茶就是现在制作普洱茶所用的原料——晒青毛茶。用开水冲泡布朗人自制的晒青茶,茶汤黄绿明亮,入口醇厚回甘,满口生津,饮后使人神清气爽。

制作竹筒茶:将新鲜的茶青放在锅内翻炒,使之散发青草气,趁热塞进香竹筒内,直到填满为止,用笋叶封口后扎紧,然后将竹筒放置于火塘边烘烤,烤时要不停翻动,当竹筒表皮烤成焦状,待其冷却后竹筒茶就做成了。饮用时,剥去外层竹子,取出呈圆柱形的茶柱就可以用沸水泡饮或煮饮了。这种方法制成的竹筒茶,茶香中隐隐透着竹香,且清香持久,茶汤滋味爽口清凉,饮后使人心旷神怡。

吃“得责”生茶:布朗族古代把野茶作为野菜,当“佐料”食用,称为吃“得责”生茶。至今澜沧县景迈、芒景的布朗族上山干活时,带上冷饭、腌菜、辣椒和盐巴,吃饭时摘上一把生茶“制作烤茶:烤茶是把茶摘回来,经锅炒、手揉、晒干以后,把茶放入小茶罐中,在柴火上烤香,然后加入水熬成茶汤来喝,据说喝了这种茶能使眼睛明亮,头脑清醒,不疼痛。他们把烤茶当作常备保健品而饮用。烤茶浓郁香醇,也是布朗人待客之上品。

制作青竹茶:布朗族居住地区到处生长着竹子,在过去,布朗族人民还有喝青竹茶的习俗。喝青竹茶是一种方便而又实用的饮茶方法,而就地取材是青竹茶的特点。当地居民在离开村寨务农,在野外劳动或进山狩猎时,想喝清茶解乏止渴,便随手砍下野山竹,截成竹筒,下部削尖,插在地上,当作煮茶器具;或找几块石头堆成临时小灶,把竹筒放在“小灶”上,再向筒内加上山泉水,然后找些干枝落叶,堆放于竹筒四周燃烧。当筒内水煮沸时,将适量茶树的鲜叶放入竹筒内,继续烹煮,将煮好的茶汤倒入事先已削好的小竹杯内,即可饮用。这种“青竹茶”将山泉水与青竹香、茶香融为一体,滋味浓醇、爽口,别具一番滋味。

布朗族居住、生活的地区气候温和,物产丰富,自古就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善种植茶树,茶也是他们重要经济来源。因而,在与茶的密切接触中,逐渐形成了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用茶方式。

云南少数民族之布朗族茶俗


思普区的布朗族,从古至今就是一个种茶历史悠久,饮茶习俗普遍的民族。布朗族主要分布在我国云南西双版纳自治州,以及临沧、澜沧、双江、景东、镇康等地的部分山区,西双版纳是布朗族最集中的地区。布朗族在古代是濮人的一支,是云南最早种茶的民族之一,有“古老茶农”之称。

酸茶

酸茶的制作方法是:采摘夏秋茶一芽三四叶及较嫩的对夹叶、单片叶,蒸或煮熟后,放在通风、干燥处7天至10天,使之自然发酵,再装入较粗长的竹筒内,压实、封口后埋入房前屋后地下干燥处,以土盖实,埋一个多月后即可取出食用。布朗族吃酸茶习俗非常古朴,一般早、晚各吃一次。在家中燃起火塘,焖上一锅饭,烧上一些辣椒,男女老少围坐在一起。吃饭时,从竹筒中取出酸茶,放入口中,慢慢咀嚼。这种酸茶具有解渴、提神、健身和消除疲劳等功效,是美食与保健食品。

喃咪茶

喃咪茶是蘸喃咪吃的茶,勐海县打洛等地的布朗族以茶当菜。吃法:将新发的茶叶一芽二叶采下,放入开水中稍烫片刻,以减少苦涩味,再蘸喃咪吃。有的甚至不用开水烫,直接将新鲜茶叶蘸喃咪佐餐。

青竹茶

青竹茶是布朗族在野外劳动时的饮茶方式。其制作方法较为奇特,在劳动间歇时,布朗人在地头边燃起火堆,将刚砍下的香竹砍成长短不一的竹筒作煮茶和饮茶的器具。竹筒长30厘米至50厘米,装入清凉的山泉水后放在火堆边烘烤,待水沸腾后放入随身携带的晒青毛茶稍煮片刻,煮好后即可倒入若干短竹筒内,分送众人饮用。这种青竹茶将山泉水与青竹香、茶香融为一体,滋味浓醇、爽口。喝青竹茶是一种方便而又实用的饮茶方法,一般在离开村寨务农或进山狩猎时采用。

土罐茶

布朗人还采用土罐茶招待宾客。这种土罐茶是将晒青毛茶放入一个小土罐中,在火塘边慢慢烘烤,并不停地抖动,使茶叶能均匀受热。待罐内的茶叶散发出阵阵香味时,再注入开水,稍煮片刻即可倒出饮用。

布朗族也将茶叶作为祭品、礼品,甚至姑娘们的陪嫁品。赕佛、建新房、入寨式、祝寿、订婚和结婚等,茶叶、酸茶都是布朗人之间表达心意、传递感情的礼品之一。布朗族说亲谈婚时,小伙子要带去一盒槟榔到女方家,姑娘要送还一些礼物,其中有:粑粑一个、芭蕉一串、草烟一包、茶叶一包,由姑娘请伙伴送到小伙子家。

千百年来,布朗族一直保留着种茶饮茶的传统习俗,他们每迁徙到一个地方,一般都会在那里种下茶树,开始新的生活。因此,有布朗族寨子或曾经有过布朗族寨子的地方,其附近几乎都有古茶树。在布朗山、西定、巴达和打洛等地,最早种茶的均是布朗族。布朗族擅于制作晒青毛茶和酸茶,有吃酸茶、喃咪茶和饮青竹茶、土罐茶的习俗。

带你领略布朗族的食茶与药茶


在著名的普洱茶产地勐海县,居住着一个独特的民族——布朗族,他们是古代“濮人”的后裔,是最早种茶的民族之一,也是云南最早用茶的民族。在中国茶文化史上,茶经历了饮用、食用和药用三个阶段,这几个阶段,至今在布朗族的用茶方式中仍有遗留。布朗族的用茶方式可谓多种多样,除了饮用外,仍然还保留以茶入药、以茶入食的古老习俗。

在勐海,说起布朗族食用茶,最具特色的恐怕就是布朗族的酸茶了。酸茶是布朗族独特的茶类产品,这种以茶为蔬,腌而食之的用茶方式较为原始古朴,是布朗族先民用茶方式的遗留。

制作酸茶所需鲜叶必须选用较成熟的叶片:叶片有光泽,尚柔软最好。太嫩,制成的酸茶会太烂,口感不好;太老,纤维多,难以咀嚼。采摘的叶片不能留梗,否则,不但影响外观,而且还影响口感。将采摘的鲜叶倒入沸水中,并适当搅拌,当叶片煮熟,即可捞出,控水。把煮熟的茶叶趁热装在土罐里,放置在阴凉的地方,需要7-10天不等,发酵时间视气温而定。发酵程度的控制,是决定酸茶滋味和香味的关键。将发酵适当的茶装入新鲜的大竹筒内,边填边压,必须填紧、压实。接着用芭蕉叶塞住筒口,然后用大块芭蕉叶盖住筒口,再用篾片绑紧。最后,把竹筒埋在自家后院中,以土盖实。因地中温度较低,竹筒内的茶不仅不易变质,反而埋在土中的时间越久,茶叶中的苦味会变得越淡,酸味也越浓、回甘也越好。保存得当,埋得越深,时间越长(最长时间可保存3-4年),滋味也越是酸甜可口。

酸茶是布朗族自食、招待贵客或作礼物的一种腌茶。每当夏季,布朗族家家户户几乎都要做上许多酸茶。特别是年轻男子提亲订婚,一筒酸茶是送给姑娘家必不可少的礼物。居住在勐海县布朗山乡老曼峨的布朗人,结婚前,男方的母亲就必须制作好酸茶。结婚时,要拿着一筒制好的酸茶到女方家去。酸茶一般不出售,多自用。布朗族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上山不带饭可以,不带茶不行”。这里指的就是酸茶,布朗人常常会带酸茶到山上劳动时吃,当然也会在家里火塘前吃。在燃烧的火塘前,男女老少围在一起,边闲谈,边取出酸茶嚼食,茶叶酸甜、清香,喉舌清凉回甜,别具风味。

另外,喃咪茶也是勐海布朗人传统的食茶方式。据相关史料和口碑传说,过去,布朗族在政治上曾处于傣族领主的附庸地位,因而与傣族人民保持着密切的关系。通过长期与傣族接触,在饮食、生活上也受到傣族的影响。喃咪茶就是其中的一种。“喃咪”是西双版纳地区对一种独具当地特色的蘸水称呼。“喃咪”是傣族语,“咪”的意思是搅拌或拌合。“喃咪”是用多种材料拌合而成的糊状食物。“喃咪”食用前要拌入辣椒、花椒、大蒜、芜荽等佐料,常用各种生菜蘸食。“喃咪茶”也就是蘸着“喃咪”吃的茶,是打洛、西定等地布朗族以茶当菜的一种吃法,即将新发的茶叶一芽二叶采下,放入开水中稍烫片刻,以减少苦涩味,再蘸“喃咪”吃。有的甚至不用开水烫,直接将新鲜芽叶蘸“喃咪”佐餐。居住在西定的布朗人就喜欢将新鲜的茶叶直接蘸喃咪食用,他们用豆豉、芫荽、辣椒或茄子制成“喃咪”,并把它当作吃饭时的一道菜。

千百年来,布朗族人不仅实践总结出一整套制作酸茶的工艺,也总结了一套用酸茶治病疗疾的方法。将酸茶放入口中细嚼慢咽,茶味酸、香间杂、甘爽俱备。这种酸茶具有解渴、提神、健身、消除疲劳等功效。

在山上劳作时,常会碰到一种当地人称之为“火辣子”的毛毛虫,皮肤一旦接触到它,就会感到火辣辣的疼痛。这时,布朗人就会就地摘几片新鲜茶叶,在口中嚼碎后,敷在皮肤上来减轻疼痛。

布朗族人日常把茶采下来带在身上,劳累时就把茶稍加咀嚼后放到嘴里含着,用口含茶的方式来消除劳累、保健身体。随着布朗族对野生茶的认识加深,需求量也增加,经过人工种植、驯化、转化成栽培型茶叶后,发展到大面积种植的新阶段。

布朗族的用茶方式就像一部民族茶文化史,不但记载了布朗族的历史,蕴含了布朗人的智慧,也寄托了布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中国茶文化史上,茶经历了饮用、食用和药用三个阶段,这几个阶段,至今在布朗族的用茶方式中仍有遗留。布朗族在今思茅市和西双版纳州均有居住。

濮人为云南种茶始祖之说


东晋·常璩(公元347年或稍后)的《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着乎尚书……其地东至鱼复,西至表棘道,北接汉中,南极黔涪。土植五谷,牲具六畜,桑蚕麻苎,鱼盐铜铁,丹漆茶蜜……皆纳贡之”。上述记载表明商周时期蜀之茶已作贡品。据吴觉农《茶经述评》称:当时所指巴蜀包括今四川省及云南、贵州两省部分地区,故贡品中有云南茶。又据《史记·周本纪》载,周武王在公元前1066年率南方八个小国讨伐纣王。八国即庸、蜀、羌、鬓、微、卢、彭、濮八个部族国。其中鬓族濮族均祖居云南,鬓族分布在今牟定县,濮族分布面广,周秦时期称为百濮,其后裔分支很多,历代称呼为朴子、朴子蛮、布朗;蒲蛮、古刘、哈瓦、德昂、崩龙等。

流传至今,云南茶区还有布朗、哈瓦、德昂等少数民族。据许慎《说文解字》说;这些称呼都是由“濮”蛮”二字的音源而来,只是译音取字不同而已,百淄是言其多,非一迹之可循故谓之百;又据史料记载,潜人曾向商王朝献短(或曰矩)狗;清·顾炎武《日知录》也说,明清时期规定云南顺宁府的蒲蛮以矮犬为贡品;《华阳国志·南中志》记有:亮定南中后将永昌郡濮民数干部落移至云南郡和建宁郡囤田。由上可知淄人祖居云南的历史长久,分布面也广,当地有适宜种茶条件,故有濮人为云南种茶始祖之说,这与上述商周时期云南以茶为贡品是吻合助。

先秦时期南方民族。由于部落分散,支系众多,不相统属,又有"百濮"之称。濮分布在长江中游巴楚地区及其西南,相传曾参加[[周武王]]伐纣的战争。周宣王时,楚国内讧,王弟叔堪曾逃难于濮地。春秋初,楚渐强大,开始向濮地扩张。周平王时,"楚蚡冒于是乎始启濮";楚武王时,又"开濮地而有之"。至楚庄王初,濮人势力仍盛。楚四周民族趁楚大饥群起叛楚,百濮也在麇人率领下"聚于选。将伐楚"。选在今湖北枝江一带,可能是当时濮人聚居之地,麇人可能是百濮部落的首领。楚庄王在打败各族后,很快强大起来,"并国二十六,开地三千里",楚地濮人大部被征服,逐渐同楚人融合,并与楚人、蛮人、戎人等共同创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楚文化。

中国西南古代族群名。又称“卜”、“百濮”。商周时,分布在江汉流域及其以南,后散居今四川、贵州、云南等地,与百越(见越)杂处。约公元前16世纪,濮人向商汤王朝献过珠玑等产品。约公元前11世纪,濮人与庸、蜀、羌等人一起参加了周武王灭商的牧野之战。周宣王初(公元前827),楚国的叔堪因争位而避难于濮人地区。周匡王二年(公元前611),濮人与麇人伐楚。周景王二十二年(公元前523),楚人复以舟师伐濮。后来很多濮人部落被楚国合并。战国至汉朝时,组成夜郎国(今贵州和云南的部分地区)的种人中,有濮人成分。东汉的永昌郡(今云南大理和哀牢山以西地区)内有“闽濮”,与僚、越等人杂居。三国时,濮人居住在蜀国的南中诸郡(相当于今四川省大渡河以南和云南、贵州两省),向蜀国纳贡赋。蜀国平息了孟获等的叛乱后,迁濮人数千落于云南郡(今云南省大理州、楚雄州的部分地区)、建宁郡(今云南曲靖)地区。唐朝时,云南地区有文面濮、赤口濮、黑僰濮,曾向唐朝进贡。此后,史籍关于濮人的记载就很少了。

濮人与越人聚居地区产珠玑、玳瑁、象齿、文犀、翠羽、菌、鹤、短狗和丹砂(朱砂)等。濮人曾以丹砂、短狗等方物向中原王朝进贡。濮人有“折齿”(凿齿、断齿)的风习。

日本茶道始祖轶事


我在夏天喜欢摇一把扇子,可惜大多容易损坏,这几年常用的只有两柄没事,还是日本产的。东西不贵,但精美之余耐用,还透着一股禅味,当然了,那是咱大唐之遗风。再就是喝茶,日本那几个岛子能有什么好茶啊,可人家就本守着古朴的精气神,虽说底蕴不厚,却怎么看、怎么像那么回事儿。

一般所谓的日本茶道是指抹茶,即把生茶叶蒸青后干燥,然后弄碎挑掉筋脉,将挑选的叶肉片碾成细粉,以芽为原料的叫“浓茶”,其余的为“薄茶”,该饮法也称淹茶,在碗中注入熟汤,搅拌均匀后一起喝下。另一种饮法是煎茶,和中国差不多,在茶壶里泡过后来喝。在日本,煎茶道比抹茶早五百年,成为茶道的时间却晚了二百年,创始者有石川丈山及隐元隆琦,公认的始祖则是一位“卖茶翁”。

卖茶翁生于德川幕府的1675年,出生地在佐贺县,父亲是医生,11岁出家龙津寺,法号月海元昭,14岁随师父化霖禅师去长崎唐三寺,拜访过中国僧人,吃到了武夷茶。15岁徒步千里,到万福寺参加了黄檗禅文化活动。22岁开始只身云游,遍访高人。29岁已具有自由通达的诗文才智,仰慕唐人的煎茶三昧之风流生活。

过了整整50年的禅僧生活,卖茶翁十分厌倦当时僧侣社会的^***,念念不忘重振宗风,曾作诗曰:“将为传宗振祖风,却堪做个卖茶翁。都来荣辱亦何管,收拾茶钱赈我穷。”61岁时,他在东山开了一间叫“通仙亭”的小茶店,燃起茶炉,摆上钱筒卖起茶来,他在酒旗上写道:

“百两不嫌多,半文不嫌少,

白喝也可以,只是不倒找。”

这时,他的思想已经转向“非僧非道又非儒”,神仙的色彩十分浓重,他把茶汤叫做“仙液”;茶客称为“仙客”;卖茶的担子则成了“仙窠”。其诗曰:“白云为盖设茶筵,千岁风光异玉川。我有通天那一路,何须六碗达神仙。”这位卖茶老头虽然黑面白须,还是个秃头,却不受身外之累,煞是自得其乐,自赞道:

老来安分,为卖茶翁。乞钱博饭,乐在其中。煮通天涧,鬻渡月花。

74岁时,卖茶翁写下唯一的传世之书《梅山种茶谱略》,描述了茶传入日本的简史,介绍了神农、陆羽、卢仝等茶祖的事迹,从种茶、制茶、赏茶一直说到茶思想,他说:“智水满于内,德泽溢于外之余,始及于风雅茶事。”这种思想在下面这首诗中,表达的极为充分:

酒偏养气功如勇,茶只清心德似仁。

纵使勇功施四海,争如仁德保黎民。

到了晚年,卖茶翁门前宾客盈门,功利之徒拼命收集他的各种用具。81岁时的9月4日,他选择四件紫砂茶具送给好友,将其他全部所有,一把火烧个精光,使之化为灰烬,归还给了大地。89岁的时候,卖茶翁坐化而去。但他那首《仙窠烧却语》却像一把火炬,从此照亮了日本茶道的黑暗天空。

维吾尔族茶俗


茶也是维吾尔族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饮料,可以说是“不可一日无茶”。

若至维吾尔族人家作客,一般由女主人用托盘向客人敬第一碗茶。第二碗开始,则由男主人敬。倒茶时要缓缓倒入茶碗内,茶不能满碗。客人如不想再喝,可用手将碗口捂一下,即是向主人示意:已喝好。

喝完茶后,还要由长者作“都瓦”(默祷)。作都瓦时,要将两手伸开合并,手心朝脸默祷几秒钟后轻轻从上到下摸一下脸,“都瓦”即告完毕。主人作都瓦时,客人不能东张西望,嘻笑起立,需待主人收拾完茶具后,客人才能离席,否则视为失礼。

维吾尔族人分居于新疆天山南北,饮茶习俗也因地域不同而有差别。北疆人常喝奶茶,一般每日需“二茶一饭”。喝奶茶时,常以一种用小麦面制成的圆形面饼“馕”(为民族传统面食)佐食。北疆伊犁地区的妇女还有在喝完奶茶的液体后,再将沉于壶底的茶渣和奶皮一起放在口中嚼食的“吃茶”习惯。南疆人则常喝清茶或香茶。

维吾尔族人的饮茶方式仍是沿袭我国唐宋时的煎茶或煮茶法。煮茶用具,北疆大多使用铝锅,而南疆喜用铜质长颈茶壶或陶瓷、搪瓷的长颈茶壶。喝茶时均用茶碗,一般用小碗喝清茶或香茶,而用大碗喝奶茶或奶皮茶。此外,还有人喜食将糖放进茶水煎煮的“甜茶”和用植物油或羊油将面炒熟后,再加人刚煮好的茶水和少量盐的“炒面茶”。

蒙古族奶茶


真正的奶茶源自蒙古族奶茶种用青砖茶与牛奶而制成的纯天然奶茶。而人们的潜意识里认为奶茶就是奶与茶的组合,如英式奶茶、台湾奶茶、港式奶茶等风味的奶茶,其实组合方法加上不同的配料,就可变幻出不同风格、不同味道的奶茶来了。那么如何煮出纯天然的蒙古族奶茶呢。

蒙古民族喜好砖茶之习俗,究竟源于何时,无法考证。但是,在历史上砖茶得宠于蒙古族人民,据记载,清朝康熙时代,内地一些商人携带砖茶、米面、布帛杂物等到蒙古腹地,易去蒙地各种物产。其中除以米面、布帛直接易皮毛外,其余杂物均以砖茶定其价值。砖茶有“二四”、“二七”、“三九”之别。所谓“二四”者,即每箱可装二十四块砖茶,价值约三十三元(银元),每块砖茶重五斤半,价值一元二角左右。“三九”茶则每块约价值六角左右,亦当做一元币通行。有时,砖茶价值急剧提高,一些商人深入偏辟地区以较少的茶,换取较多的畜产品,以一块砖茶换一只羊或一头牛。从那时起,草原上就产生了以砖茶代替全羊馈赠亲戚朋友的习俗。后来砖茶取代货币的资格才渐渐消失了,恢复其饮料的本来面目。

蒙古奶茶被蒙古族人民称为“仙草灵丹”。这是由于茶叶中包含着丹宁、氨基酸、精油、咖啡因和维生素C、D、B等丰富的营养成分,有强心、利尿、健脾、造血、造骨、提神醒脑和强化血管壁等药用功能,还有溶解脂肪,促进消化等作用。因此,茶叶尤其是砖茶逐渐在蒙古族人民生活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一日无茶饮,心虚头晕,饮食不香,夜不能寐。传说,成吉思汗时期,蒙古兵出征无须带更多的粮草,有了砖茶,便等于有了粮草。人饮砖茶水,耐渴、耐钒、精神爽快;马食砖茶渣子,胜过草料之功能,日行百里,无疲倦之样。

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他们还摸索出丰富的熬茶技术。如熬红茶是将无杂质的水,用铜质家具煮沸,然后把捣成粉状的茶放入,再放入少许食盐即可饮用。这样的茶,清香扑鼻,维生素不受破坏,有很强的消化作用。煮奶茶是将在已经熬成的红茶里,放入适量的牛、羊鲜奶,使茶的红变为乳白色即可。奶茶有浓郁的奶香味,可口绵甜,增加食欲。

蒙古民族特别喜欢喝青砖茶和花砖茶,视砖茶为饮食之上品,一日三餐均不能没有茶。若要有客人至家中,热情好客的主人首先斟上香喷喷的奶茶,表示对客人的真诚欢迎。客人光临家中而不斟茶,视此事为草原上最不礼之行为,并且将这事迅速传遍每家每户,从此不斟茶之户的名声衰落,各路客人绕道而行,不屑一顾。如若去亲戚朋友家中作客或赴重大的喜庆活动,要是带去一块或几块砖茶,那将是认为上等礼物,等于奉献“全羊”之礼,不仅大方、体面、庄重、丰厚,而且可以赢得主人的赞誉。

给客人斟茶时,茶碗不能有裂纹,一定要完整无缺,有了豁子也不吉利。往碗里倒茶的时候,一定要把铜壶或勺子拿在右手里,从里首倒在茶碗里。茶不可倒得太满,也不能只倒一半。用手献茶的时候,手指不能蘸进茶里。可以多少晃荡一下,但不能把茶撒出来。倒茶的时候,壶嘴或勺头要向北向里,不能向南(朝门)向外、因为向里福从里来,向外福朝外流。给老人或贵客添茶的时候,要把茶碗接过来再添茶,不能让客人把碗拿在手里,由主人来添茶。新熬的茶在未喝之前,不管什么时候,都要首先向天帝、山水土地、火神等分别作为德吉泼洒,之后才能开始倒茶。主客的座位要按男左女右排列,贵客、长辈要按主人的指点,在主位上就座。每次倒茶,都要按照年龄的大小,从长者开始依次敬茶。茶喝到半碗以后,就要给客人添茶。锡林郭勒等地,主人先给客人敬一碗茶,然后把茶壶放到客人面前,让客人随意自倒自饮。但是第一碗茶一定要敬。客人喝完茶以后,其中一个最长者要端着茶碗,说唱《茶的祝词》。主人和其他客人要一起接着长者的尾音说道:“扎,愿祝福应验。”把碗里的茶喝完,把勺子从锅里拿出来,就可以上路了。在牧民家作客要大方,实在,无拘无束,这样主人就会更加接近,更加热情,认为是最真诚的客人光临。反之,主人不但不产生好感,而且认为客人大虚伪,不好交往。如果你少要茶或不想喝茶,可用碗边轻轻地碰一下勺子或壶嘴,主人就会明白你的用意。

在牧民家里喝茶,方法要得当,这样才能真正品尝出味道来。先将炒米按需要放入碗里,再放少许奶酪后倒入奶茶。一边谈话,一边慢慢喝,等把第二碗茶唱完,在浸泡过的炒米上放一点酥油、白糖,再放一些干炒米然后拌匀,尝一尝,香、甜、酥、脆一口嚼,绝妙的滋味,使人真正体会到草原牧民生活的甜蜜。再次到草原作客的心愿油然而生。

布依族“姑娘茶”


饮茶,以茶水待客,也是布依族人的习俗。一有客人来到布依族人的家中,主人往往先递上烟,然后敬茶。

布依族人用的茶叶都是自采自制,有时也上山去采些和茶叶一样能泡开水饮用的其他植物的嫩叶,然后和茶叶一起进行加工,再加入金银花制成混合茶叶。这种混合茶叶的味道特殊,芬芳醇美,还具有清热提神的作用,泡出来的茶水是很好的饮料。在贵州北盘江畔布依人居住的地区,出产一种坡柳茶,以前曾作为地方名产进贡给皇帝。坡柳茶加工精细,成色均匀,质地优良,茶味醇正,是茶叶中的上品。现在的坡柳一带,家家户户都善于加工茶叶,饮品也很讲究。

布依人制作的茶叶中,另有一种茶叶很有特色,相当名贵,而且味道别具一格,这就是“姑娘茶”。姑娘茶是布依族未出嫁的姑娘精心制作的茶叶,每当清明节前,她们就上茶山去采茶树枝上刚冒出来的嫩尖叶,采回来的通过热炒,使之保持一定的温度后,就把一片一片的茶叶叠成圆锥体,然后拿出去晒干,再经过一定的技术处理后,就制成一卷一卷圆锥体的“姑娘茶”了。这种圆锥形的“姑娘茶”,每卷约50~100g重,形状整齐优美,质量也格外优良,是布依地区茶叶中的精品。平时,布依人家制好了这种茶叶都不拿出来出售,只作为礼品赠送给亲朋好友,或在谈恋爱、订亲时,由姑娘家作为信物赠送给情人。意思是用纯真精致的名茶来象征姑娘的贞操和纯洁的爱情。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叭岩冷:布朗族种茶始祖》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