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y260.com - 茶叶文化】

记者从河南省巩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获悉,该市一座中晚唐时期墓葬中出土的一件唐三彩,日前被专家认定为国内首个再现中国“茶圣”陆羽煮茶形象的唐代三彩器,这也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与陆羽形貌相关的实物资料。

这件被专家命名为“陆羽煮茶图”的唐三彩,施黄褐釉和绿釉,粉红色胎,右侧为一坐俑,左侧一风炉上置有茶鍑,二者共坐于一个长方形底板上。坐俑高约11厘米,头裹绿釉襥头,身着一件窄袖圆领长衫,端坐于一亚腰形圆座上,身体微微前倾,神情专注于身前的茶鍑,左手抚于左腿上,右手执瓢,好像随时准备分茶。

“此件三彩器的出土,为研究陆羽形貌和唐代茶事提供了直接依据。”考古队领队、巩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刘富良说,“出土这件三彩器的唐墓里有墨书砖墓志,记载着墓主人张氏夫人葬于832年,距陆羽离世仅28年,当时人们对陆羽的形象的刻画可能比较接近‘真容’”。

根据釉色和胎体专家判断,陆羽煮茶三彩器出自巩义黄冶窑。巩义是唐三彩的主产地,生产唐三彩的主要窑口黄冶窑,距发现陆羽煮茶图的唐墓仅有1公里。

2015年5月,为配合基建,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委托巩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一建设工地进行考古发掘,从编号为M226的一座晚唐墓中出土瓷器、三彩器、铜器、银器及墨书砖墓志等25件(套)文物,其中茶碾、茶罐、执壶、茶盂、风炉、茶鍑等一套三彩茶器,都与《茶经》一一印证。

“该墓有明确纪年,成套的茶具与陆羽像伴出,又能与文献相互印证,研究价值非常高。”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院长杭侃教授说,“墓室非常小,只有4平方米,说明墓主人等级不高,恰恰因为其等级不高,说明当时饮茶已经非常流行。”

Cy260.com精选阅读

茶圣陆羽不恋故里 爱他乡


陆羽的故乡究竟在哪里不是关键,却能反映出对茶文化的迥异态度

茶圣陆羽是湖北天门人,湖北的茶文化源远流长,但随着竞争加剧,湖北茶叶的“前辈”频频被福建、浙江等外地茶市请去,“反认他乡是故乡”。

日前,在武昌首义园茶叶市场新闻发布会上,湖北省陆羽茶文化研究会秘书长石爱发透露,湖北虽然与陆羽结缘,却没有延续好这份“缘”——湖北茶文化多与“麻将”联系在了一起。

市内的汉口茶市、一品天下、香港路、陆羽茶都等茶叶市场,最初只从事茶叶生意,后来为了丰富业态,让买茶的客人歇歇脚,逐渐形成了楼下卖茶,楼上棋牌室休闲的格局。然而,现在棋牌室反客为主,人们去茶楼,娱乐成了主要目的,茶水都是赠送的,如果要续壶,才另外收钱。据了解,每年,湖北茶叶种植面积309万亩,面积仅次于福建,但销售渠道的档次远远不及福建,名气也不响亮。我省只有两家茶叶厂商产值过亿。

很快,湖北的陆羽也被“请”走了。福建、河南、浙江、重庆等地多个茶叶市场都打出“陆羽故乡”的牌子。而重庆的茶楼已经摈弃了麻将,取而代之是纯粹的茶道表演、品茶、交友。一壶上好的普洱,可以卖到上千元。

“陆羽的故乡究竟在哪里,不是关键,却能反映出对茶文化的迥异态度。”武昌首义园茶叶市场负责人称,将打造一个武汉人纯粹喝茶的地方。

六角井和茶圣陆羽


在祥符寺西边的谷地里,有半亩茶园。相传是唐代小灵山寺的僧人所植,在茶园的边上,原有一个茶寮,茶寮旁有一井,叫六角井,也叫茶房井,如今井还在,而茶寮巳早无踪影。

别小看祥符寺的这半亩茶园,这可是无锡茶叶的老祖宗,以前的香客文人,凡到祥符寺都必到这茶寮,用这六角井水烹茶晶茗。由于茶香泉甘,深得晶茶之人称赞,也算得上祥符寺一绝吧。

传说唐朝的时候,茶圣陆羽四处游历,遍访天下名茶,听人说在这马山岛上西钮有名泉好茶,便欣然上岛去寻找这心中的所爱,到了西钮,用小山泉烹茶品茗,觉得十分过瘾,就在这岛上住下来,每日煮茶细晶,写他那部流传千古的《茶经》,同时也到岛上各处游玩。

这天陆羽前往龙头游玩,经过祥符寺时,忽闻一股异香,这陆羽是什么人,可以说是茶痴,一闻之下立刻陶醉,原来时间正好是清明,寺中老僧采下新茶正在加工,被这陆羽闻到,惊为天物。他立刻掉转马头,直奔祥符寺而来,来到寺中,向寺僧一打听,连忙央求寺僧舍一点来尝尝,出家人慈悲为怀,立刻允应了他的要求,这陆羽不仅对茶痴迷,同时对饮茶的水也特别讲究,平时出门都自带泡茶之水。这天他带的是小山泉之水,这泉天下有名,可是水在马背上颠簸之后,水的味道变质了,这陆羽十分发愁,忙问寺僧,寺里可有好水,寺僧回答说寺里尚未挖井,只有殿旁一泉,寺里僧众烧水做饭所用.这陆羽心中一凉,不过好茶在手,怎么舍得放过,水无名气也罢,连忙叫随从去取了一壶来马上烹茶,水开了一冲茶,香气四溢,刚开始到口中,涩中钮甜,饮后感到清爽甘甜就留在嘴里。更让这陆羽吃惊的是,想不到这寺中泉水甘洌清甜,实在是泉中上品,这么好的茶配上这么好的水,真是珠联璧合。

自从这茶圣陆羽认定后,这样符寺的茶和泉名声大振,文人骚客,善男信女,进得寺来饮茶成了必做的功课,而且风气日盛,到了明代,为了方便游人饮茶,寺中特将这佳泉掘出,这就是今日的六角井。

陆羽:誉为“茶仙”,尊为“茶圣”,祀为“茶神”


陆羽,被誉为“茶仙”,尊为“茶圣”,祀为“茶神”。陆羽一生嗜茶,精于茶道,以著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而闻名于世,对中国和世界茶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他也很善于写诗,但其诗作目前世上存留的并不多。他对茶叶有浓厚的兴趣长期实施调查研究,熟悉茶树栽培、育种和加工技术,并擅长品茗。唐朝上元初年(公元760年),陆羽隐居江南各地,撰《茶经》三卷,成为世界上第一部茶叶著。《全唐文》中撰载有《陆羽自传》。曾编写过《谑谈》三卷。他开启了一个茶的时代。

陆羽传说之一《茶经》

陆羽生活的年代正是“安史之乱”前后,中国文化史上儒释道三家并行,南方则儒禅汇流。

陆羽第一次到江南,结识了时任无锡县尉的皇甫冉,皇甫冉是状元出身,当世名士,为陆羽的茶事活动提供了许多帮助。但对陆羽茶事活动帮助最大而且情谊最深的还是诗僧皎然。皎然俗姓谢,是南朝谢灵运的十世孙。皎陆相识之后,竟能结为忘年之交,结谊凡四十余年,直至相继去世,其情谊经《唐才子传》的铺排渲染,为后人所深深钦佩。皎然长年隐居湖州杼山妙喜寺,但“隐心不隐迹”,与当时的名僧高士、权贵显要有着广泛的联系,这自然拓展了陆羽的交友范围和视野思路。陆羽在妙喜寺内居住多年,收集整理茶事资料,后又是在皎然的帮助下,“结庐苕溪之滨,闭门对书”,开始了《茶经》的写作。

《茶经》唐陆羽


《茶经》唐陆羽撰。羽字鸿渐,一名疾,字季疵,号桑苎翁,复州竟陵人。上元初,隐于苕溪。徵拜太子文学,又徙太常寺太祝,并不就职。贞元初卒。事迹具《唐书·隐逸传》。称羽嗜茶,着经三篇。《艺文志》载之小说家,作三卷,与今本同。陈师道《後山集》有《茶经》序曰:陆羽《茶经》,《家书》一卷,毕氏、王氏书三卷,张氏书四卷,内、外书十有一卷,其文繁简不同。王、毕氏书繁杂,意其旧本。张书简明,与家书合,而多脱误。家书近古,可考正。曰七之事以下,其文乃合三书以成之,录为二篇,藏于家。此本三卷,其王氏、毕氏之书欤?抑《後山集》传写多讹,误三篇为二篇也。其书分十类,曰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图。其曰具者,皆采制之用;其曰器者,皆煎饮之用,故二者异部。其曰图者,乃谓统上九类,写以绢素张之,非别有图。其类十,其文实九也。言茶者莫精于羽,其文亦朴雅有古意。七之事所引多古书,如司马相如凡将篇一条三十八字,为他书所无,亦旁资考辨之一端矣。

“茶神”陆羽与瓷偶人陆鸿渐


陆羽生时被人誉为“茶仙”,死后被奉祀为“茶神”。可是“茶神”这一带有浓厚宗教观念色彩的神灵偶像,究竟意味着什么呢?也许在世人心目中认为,陆羽虽然离开了人世,但他的灵魂依然存在于冥冥宇宙之中,仍在掌管茶事的职司,能对人间的茶茗物质世界施加神灵的影响。

所以,人们在默默地祈求“茶神”保佑,茶叶生产能年年丰收,这正如有联语所云“千秋祀典,旗枪风里弄神灵”(上饶陆羽泉下联)——这两句话正好反映了古代的茶民们有祭祀陆羽的习俗,祈祷“茶神”保佑茶园“旗”肥“枪”嫩,茶茗丰收,崇信神灵的情景。

而开茶社茶馆的店主则更是祈求“茶神”能保佑生意兴隆,财源滚滚;这位陆茶神似乎也给一些生产茶陶器具的作坊带来了好运。

据唐李肇在《唐国史补》卷中《陆羽得姓氏》(及有关陆羽轶闻)记载:“巩县陶者多为瓷偶人,号陆鸿渐,买数十茶器得一鸿渐,市人沽茗不利,辙灌注之。”

这段话的大意是说,在唐代河南府巩县地方一些制陶作坊,为了能多销售茶器具,专门烧制了一个瓷偶人,名曰:陆鸿渐(陆羽),买数十件茶具的顾客方赠一鸿渐。在市井开店铺售茶者,将这位难得的瓷偶“茶神”放在煎茶炉厨上供奉祈福,可是每当茗市不利,生意冷落时,店主就将心里的怨气,迁怒于鸿渐,往瓷偶(“茶神”)头上浇筑沸汤。

陆羽《茶经》解读之7


原文:棨(1),一曰锥刀。柄以坚木为之,用穿茶也。

注(1)棨:音启,锥子。

解读:棨,又叫锥刀。柄用硬木制成,用来给饼茶中心穿孔。

原文:朴,一曰鞭。以竹为之,穿茶以解(1)茶也。

注(1)解:搬运之意。

解读:朴,又叫鞭。用竹制成,用来把饼茶穿成串,以便搬运。

原文:焙(1),凿地深二尺,阔二尺五寸,长一丈。上作短墙,高二尺,泥之。

注(1)焙:烘干,指烘焙饼茶的地沟。

解读:焙茶,在地上挖地沟深二尺,宽二尺五寸,长一丈,沟上两边砌矮墙,高二尺,用泥抹平整。

原文:贯(1),削竹为之,长二尺五寸,以贯茶,焙之。

注(1)贯:穿茶的圆竹条。

解读:贯(圆竹条),用竹子削制而成,长二尺五寸,用来穿饼茶烘焙。

原文:棚,一曰栈,以木构(1)于焙上,编木两层,高一尺,以焙茶也。茶之半干,置下棚;全干,升上棚。

注(1)构:架。

解读:棚,又叫栈。用木做成架子,放在焙上。分上下两层,层高一尺,用来焙茶。晾至半干的饼茶,放在下层,至近全干,移到上层。

原文:穿,江东、淮南剖竹为之。巴山峡川纫(1)穀皮(2)为之。江东以一斤为上穿,半斤为中穿,四两、五两为下穿。峡中以一百二十斤为上穿,八十斤为中穿,五十斤为下穿。穿,旧作钗钏(3)之钏字,或作贯穿。今则不然,如磨、扇、弹、钻、缝五字,文以平声书之,义以去声呼之,其字以穿名之。

注(1)纫:搓绳。

(2)穀皮:楮树皮。

(3)钗钏:妇女头上的饰物。

解读:穿(贯穿饼茶的篾绳),江东淮南劈篾做成。巴山峡川用楮树(通称构树)皮做成。江东把一斤称上穿,半斤称中穿,四、五两(唐代实行十六两制)称下穿。峡中则称一百二十斤为上穿,八十斤为中穿,五十斤为小穿。这个“穿”字,过去作钗钏的“钏”字,或作贯穿。现在不同,磨、扇、弹、钻、缝五字,字形还是按读平声(作动词)的字形,读音却读去声,意思也按读去声的来讲(作名词)。穿字读去声,用“穿”来表示一个计量单位。

原文:育(1),以木制之,以竹编之,以纸糊之。中有隔,上有覆,下有床,旁有门,掩一扇。中置一器,贮煻煨(2)火,令熅熅(3)然。江南梅雨时,焚之以火。(育者,以其藏养为名。)

注(1)育:藏存保养茶的器具。

(2)煻煨:音唐偎(tángwēi),热火灰。

(3)熅熅然:缓和的火,温温热。

解读:育,用木制成框架,用竹篾编成,再用纸裱糊。中有间隔,上有盖,下有托盘,旁开一扇门,其中掩起一扇门。中间放一火盆,盛有炭火灰,保持温热。江南梅雨季节时,烧明火除湿。

茶神陆羽的故事


陆羽字鸿渐,唐玄宗竟陵(湖北天门)人。不知所生,有寺僧收育之。既长,以易自筮,得渐卦曰:“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乃以陆为氏,名而字之。及长聪俊多能,学赡辞逸,诙谐纵辩。诏拜太子文学不就职,隐苕溪,自称桑苎翁,羽嗜茶,始创煎茶法,着经三篇,言茶之原,之法,之具尤备,天下益知饮茶矣。

时鬻茶者,陶为其像,置炀突间,祀为茶神。民间尊之为茶圣。

陆羽字鸿渐,一名疾,字季疵是复州竟陵人(在今日的湖北天门县)生於唐玄宗至唐德宗年间(公元733~804年),得年七十来岁,在古时候是很长寿,但是他的一生却很坎坷,刚出生时,便被父母遗弃河边,被龙盖寺的智积禅师收养,在寺中,他不但学得了识字,也学会了烹茶事物。陆羽虽然容貌不佳,说话有点口吃,但是聪颖好学,幽默机智,若东方曼倩之俦。因为是孤儿,无姓无名,有一次,他拿《易经》卜卦,得到一卦辞:鸿渐于陆,其羽可为用仪,意思是说:水鸟到了高平地,它的羽毛可以编成文舞的道具。陆羽看这是一吉卦且和自己的身世相合,很高兴,便以陆为姓,羽为名,以鸿渐为字。

陆羽在寺中受了不少苦,後来不堪忍受,便逃离而去。曾经当过戏子,多扮丑角,显示了他幽默机智的才能。十三岁的时候,得到竟陵太守李齐物的赏识,不但赠他诗书,还推荐他到火门山的邹夫子那里学习。十九岁时学成下山,常与好友—诗人崔国辅一起出游,品茶鉴水,谈诗论文。陆羽有很高的文学造诣和颜真卿、张志和等一批名士相交甚笃。

朝廷听说陆羽很有学问,就拜他为太子文学,不久又叫他做太常寺太祝但是陆羽不爱做官,根本不去。他曾作诗云:“不羡白玉盏,不羡黄金垒,亦不羡朝入省,亦不羡暮入台,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是陆羽悼念师父智积禅师的诗,也可以看作是他的自况.陆羽对当官毫无兴趣,唯独嗜茶如命,二十一岁时,他为了研究茶的品种和特性,离开竟陵,游历天下,遍嚐各地的名水和名茶,常亲身攀葛附藤,深入产地,采茶制茶,一心扑在研究茶上.上元初,更隐居在苕溪(今浙江吴兴),专心着作。他积多年经验,终於写出了中国第一部,也是世界第一部研究茶的专着《茶经》。全书三卷十篇:(一)茶之源—记茶的生产和特性;(二)茶之具—记采茶的工具;(三)茶之造—记采茶的季节,时刻,晴雨等;(四)茶之器—记茶的加工及其用具;(五)茶之煮—记煮茶的方法;(六)茶之饮—记饮茶的方法;(七)茶之事—记历史方面嗜茶的人事;(八)茶之出—记茶的出产地区;(九)茶之略—略述从造具始到饮茶止;(十)茶之图。记述详备,将茶的性状,品质,产地,种植,采制,加工,烹饮方法及用具等,皆尽论及。此书成了开茶书先河,以後的百馀种茶书皆源於此。陆羽的《茶经》,是唐代和唐代以前有关茶叶科学知识和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茶经》一问世,即为历代人所宝爱,盛赞他为茶叶的开创之功。宋代陈师道为《茶经》作序说:“夫茶之着书,自羽始.其用于世,亦自羽始.羽诚有功于茶者也!”

陆羽亦曾隐居在今日的江西上饶市广教寺多年,在他的隐居处筑有山舍—陆鸿渐宅。宅外有茶园数亩,并凿有一泉,水清味甘,被论为“天下第十四泉”—陆羽泉,泉边石圈上“源清流洁”四个篆字是清末知府段大诚所题,至今仍保持完好。陆羽在此以自凿泉井,烹自种之茶而自得其乐。唐代诗人孟郊在《题陆鸿渐上饶新开山舍》一诗中,盛赞陆羽的清雅高洁。

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和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陆羽对茶的研究为人们的饮食生活做了很大的贡献,所以死後不久,便被人们奉为茶圣,茶神。在湖北天门县城北门外,有一处着名的井泉人称“文学泉”,泉後有一碑亭,内立石碑,正面题“文学泉”背後题“品茶真迹”。碑亭後面有座小庙,是“茶圣”陆羽庙,石壁嵌线刻有陆羽小像,正在端坐品茗,极有风致。在当时,陆羽像大多为陶瓷制品,为茶商和茶肆老板所供奉。

《因话录》载:陆羽性嗜茶,始创煎茶法,至今鬻之家,陶其像置於炀器之间,云宜茶足利。

《唐国史补》载:巩县陶者多为瓷偶人,号陆鸿渐,买数十茶器得一鸿渐,市人沽敬不利,辄灌注之。

《唐书》载:时鬻茶者,至陶羽形,置炀突间,祀为茶神。

《大唐传载》载:陆鸿渐嗜茶撰《茶经》三卷行於代,常见鬻茶邸,烧瓦瓷为其形貌,置於灶釜上左右为茶神,有交易则茶祭之,无则以釜汤沃之。

陆羽《茶经》解读之3


原文:凡艺(1)而不实(2),植而罕茂。法如种瓜,三岁可采。野者上,园者(3)次。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笋(4)者上,牙(5)者次。叶卷上,叶舒次。阴山坡谷者,不堪采掇,性凝滞,结瘕(6)疾。

注(1)艺:指种植。

(2)实:指种子。

(3)园者:人工栽培者。

(4)笋者:指像笋一样肥壮的茶芽。

(5)牙者:指像犬牙一样,瘦小的茶芽。

(6)瘕:音假(jiǎ),腹中肿块。

解读:种茶不用种子而是移栽茶苗的,通常长得不太茂盛。种茶的方法像种瓜一样。种后三年即可采茶。茶叶的品质,野生的好,园圃栽培的较次。在向阳山坡,林荫下生长的茶树,刚长出的茶叶带微紫色的为好,叶子长大呈绿色则差些;茶芽肥壮似笋者其芽叶为好,对夹叶中的芽细小如牙,这种芽叶较次;叶缘向叶背卷曲的嫩叶为好,完全展平的近成熟叶子较次。生长在背阴的山坡或深谷的品质不好,不宜采摘。因为这种茶的性质凝滞,喝了易腹胀。

紫者上,绿者次

笋者上,牙者次

叶卷上,叶舒次

陆羽《茶经》解读之2


原文:其树如瓜芦(1),叶如栀子,花如白蔷薇,实如栟榈(2),蒂(3)如丁香,根如胡桃。(瓜芦木出广州,似茶,至苦涩。栟榈,蒲葵之属,其子似茶。胡桃与茶,根皆下孕兆至瓦砾,苗木上抽)。

注(1)瓜芦:即皋芦,茶的大叶变种。

(2)栟榈:即棕榈。

(3)蒂:是连接花果处的梅花托。

解读:茶树的树形像皋芦,叶形像栀子,花像白蔷薇,种子像棕榈子,蒂像丁香蒂,根像胡桃树根。(瓜芦树出产于广州,像茶,味很苦涩。棕榈属于蒲葵一类,其种子与茶子相似。胡桃树与茶树都能生根于瓦砾之中,而往上抽生新枝)。

茶花

茶果、茶籽

原文:其字,或从草,或从木,或草木并。(从草,当作茶,其字出《开元文字音义》;从木,当作,其字出《本草》;草木并,作荼,其字出《尔雅》。)其名,一曰茶,二曰槚(1),三曰蔎(2),四曰茗,五曰荈(3)。(周公云:槚,苦荼。杨执戟云:蜀西南人谓茶曰蔎。郭弘农云:早取为茶,晚取为茗。或一曰荈耳。)

注(1)槚:音假(jiǎ)。

(2)蔎:音设(shè)。

(3)荈:音川(chuǎn)。

解读:茶字,从字源上说,有的从属草部,有的从属木部,有的并属草、木两部(以草为部首是茶字,在《开元文字音义》中有记载;以木为部首,是字,在《本草》中有记载;既有草又有木为偏旁部首的,是荼字,在《尔雅》中有记载。)茶的名称,一称茶,二称槚,三称蔎,四称茗,五称荈。(周公说:槚,就是苦荼。杨雄说:蜀西南人称茶为蔎。郭璞说:早采者称为茶,晚采者称为茗。有的称为荈。)

原文:其地,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

解读:种茶的土壤,品质上等的茶生在风化石性的土壤上,中等的茶生在砾壤土上,下等的茶生在黄泥土上。

茶园

陆羽《茶经》解读之4


原文:茶之为用,性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1)、甘露(2)抗衡也。

注(1)醍醐:牛奶中提炼出的精华。

(2)甘露:甜味膏露。

解读:茶的饮用,因为它属寒性物,所以最适合于品行端正有节俭美德的人饮用。人们如遇发热口渴、胸闷、头疼、眼涩、四肢无力、关节不畅,喝上四五口茶汤,其效果与最好的饮品醍醐、甘露不相上下。

原文:采不时,造不精,杂以卉莽(1),饮之成疾。茶为累也,亦犹人参。上者生上党(2),中者生百济、新罗(3),下者生高丽(3)。有生泽州(4)、易州(5)、幽州(6)、檀州(7)者,为药无效,况非此者。设服荠苨(8),使六疾(9)不瘳。知人参为累,则茶累尽矣。

注(1)卉莽:杂草。

(2)上党:今山西长冶。

(3)百济、新罗、高丽:当时都是朝鲜半岛上的国家。

(4)泽州:今山西晋城一带。

(5)易州:今河北易县。

(6)幽州:今河北大兴一带。

(7)檀州:今河北密云。

(8)荠苨:桔梗科植物,根形似人参。

(9)六疾:古时指阴、阳、风、雨、晦、明六气过度导致的疾病。

解读:如果采摘不及时,制造不精细,夹杂有野草败叶,喝了就会生病。茶和人参一样,产地不同,质量差异很大,甚至会带来不利影响。上等的人参产在上党,中等的产在百济、新罗,下等的产在高丽。出产在泽州、易州、幽州、檀州的品质最差,作药用,没有疗效,更何况比它们还不如的呢。倘若误把荠苨当人参服用,将使很多疾病不得痊愈。明白了对于人参的比喻,低劣茶的不良影响,也就可以尽知了。

陆羽《茶经》解读之8


三之造(茶叶采制)

原文:凡采茶,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间。

茶之笋者,生烂石沃土,长四、五寸,若薇蕨(1)始抽。凌露(2)采焉。茶之牙者,发于丛薄(3)之上。有三枝、四枝、五枝者,选其中枝颖拔(4)者采焉。其日有雨不采,晴有云不采。晴,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

注(1)薇蕨:一种较原始的多年生草本植物。

(2)凌露:趁着有露水时。

(3)丛薄:杂草丛生的地方。

(4)颖拔:肥壮。

解读:采茶都在(唐历)二月、三月、四月间。

茶芽如笋的肥嫩芽叶,生长在有风化碎石粒的肥沃土壤上,可长到四、五寸。幼嫩芽叶好像刚刚从土中长出的幼嫩薇蕨。清晨带着露水时就去采摘。茶芽细小如牙的(对夹叶),常生在杂草丛生的茶蓬上。一个茶树枝条上可发出三个、四个、五个新芽叶,选择其中肥壮的采摘。天下雨时不采,晴天有云也不采。天晴时,采来的芽叶,先上甑蒸,再捣碎,然后放在圈模中拍压成茶饼,接着进行烘焙至干,穿成串,包装好,茶就可以保持干燥了。

新抽出的芽叶

如嶶嶡始抽

鲜叶

压饼制茶

仿制的唐代饼茶

原文:茶有千万状,卤莽(1)而言,如胡人鞾(2)者,蹙缩(3)然;犎牛(4)臆(5)者,廉襜(6)然;浮云出山者,轮菌(7)然;轻飙(8)拂水者,涵澹(9)然;有如陶家(10)之子,罗膏土以水澄泚(11)之;又如新治地者,遇暴雨流潦之所泾。此皆茶之精腴(12)。有如竹箨(13)者,枝干坚实,艰于蒸捣,故其籭簁(14)然;有如霜荷者,茎叶凋沮(15),易其状貌,故厥状委(16)悴然。此皆茶之瘠老者也。

注(1)卤莽:粗略、大概。

(2)鞾:靴的异体字。

(3)蹙缩:蹙,音促(cù),皱缩。

(4)犎牛:即峰牛,一种野牛。

(5)臆:胸部。

(6)廉襜:指牛胸前细微的褶皱。

(7)轮菌:盘旋状。

(8)飙:音标(biāo),大,这里泛指风。

(9)涵澹:水波动。

(10)陶家:制陶者。

(11)澄泚:音邓此(dèngcǐ),沉淀澄清。

(12)腴:音鱼(yú)。

(13)箨:音唾(tuó),竹笋壳。

(14)籭簁:籭,音斯(sī);簁,音筛(shāi)。竹筛子。

(15)凋沮:萎败败样子。

(16)委:通萎,萎凋。

解读:饼茶外观形态多种多样,大致而论,有的像唐代胡人的靴子,皮革皱缩着;有的像野牛的胸部,有细微的褶皱;有的像浮云出山屈曲盘旋;有的像轻风拂水,微波涟涟;有的像陶匠筛出细土,再用水沉淀出的泥膏那么光滑润泽;有的又像新开垦的土地,被暴雨急流冲刷而高低不平。这些都是品质好的饼茶。有的叶像笋壳,茎梗坚硬,很难蒸捣,所制茶饼表面像箩筛;有的像经霜的荷叶,茎叶凋败,样子改变,外貌枯干。这些都是粗老的茶叶。

原文:自采至于封七经目,自胡靴至于霜荷八等。或以光黑平整言嘉者,斯鉴之下也;以皱黄坳垤(1)言嘉者,鉴之次也。若皆言嘉及皆言不嘉者,鉴之上也。何者﹖出膏者光,含膏者皱;宿制者则黑,日成者则黄;蒸压则平整,纵之则坳垤。此茶与草木叶一也。茶之臧否,存于口诀。

注(1)坳垤:音奥碟(āodié),高低不平。

(2)臧否:音脏痞(zàngpǐ),;臧,好;否,坏。

解读:从采摘到封装,经过七道工序;从类似靴子的皱缩状到类似经霜荷叶的衰萎状,有八个等级。有的认为,光亮、黑色、平整是好茶的标志,这是下等的鉴别方法。有的把皱缩、黄色、凹凸不平作为好茶的特征,这是次等的鉴别方法。若既能指出品质好的原由,也能指出差的原因,才是最会鉴别茶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压出了茶汁的就光亮,含着茶汁的就皱缩;隔夜制成的色黑,当天制成的色黄;蒸后压得紧的就平整,马马虎虎的就凹凸不平。茶与其它草木叶子都是一样的。茶的质量好坏鉴别方法,有一套口诀。

陆羽《茶经》解读之5


二之具(茶叶采制用具)

原文:籝(1),一曰篮,一曰笼,一曰筥。以竹织之,受五升,或一斗、二斗、三斗者,茶人负以采茶也。(籝,《汉书》音盈,所谓黄金满籝,不如一经。颜师古云:籝,竹也,受四升耳。)

注(1)籝:音盈(yíng),竹编的篮子。

(2)筥:音句(jǔ)。

解读:籝,又叫篮,又叫笼,又叫筥。是用竹编成的,容积五升,有些一斗、二斗、三斗的,是茶农背着采茶用的。(籝,《汉书》音盈,所谓黄金满籝,不如一经。颜师古注《汉书》说:籝,是一种竹器,可以装四升东西。)

原文:灶,无用突(1)者,釜(2)用唇口者。

注(1)突:烟囱。

(2)釜:锅子。

解读:做茶的灶,不要烟囱(使火力集中于锅底)。锅,要用锅口有翻出唇边的。

原文:甑(1),或木,或瓦,篚腰(2)而泥。篮以箅(3)之,篾以系之。始其蒸也,入乎箅;既其熟也,出乎箅。釜涸,注于甑中。又以穀木(4)枝三丫者制之,散所蒸牙笋并叶,畏流其膏(5)。

注(1)甑:音争(zèng),具有带孔隔板的蒸桶。

(2)篚腰,圆腰。

(3)箅:音闭(bì),这里指竹编的篮子。

(4)穀木:楮木。

(5)膏:这里指茶汁。

解读:甑,木制或陶制,腰部用竹篾打箍,并用泥封好。竹篮作蒸箅放甑内,并用竹篾吊起来(使其易放进和取出)。蒸叶时放入篮内,蒸熟了,从篮内倒出。锅里的水煮干了,从甑中加水进去。还用三叉的楮木枝翻拌在蒸的叶子,使其均匀,防止茶汁流失。

原文:杵(1)臼,一曰碓(2),惟恒用者佳。

注(1)杵:音储(chǔ),捣物棒槌。

(2)碓:音对(duì),用来捣物的石臼。

解读:杵臼,又名碓,以一直用来捣茶的(没有异味)为好。

原文:规,一曰模,一曰棬(1),以铁制之。或圆、或方、或花。

注(1)棬:音圈(quān),圈形无底模。

解读:规,又叫模,又叫棬(音圈,圈形无底模),用铁制成。这种圈模有圆形的、方形的和花形的。

陆羽《茶经》解读之6


原文:承,一曰台,一曰砧(1),以石为之。不然以槐、桑木半埋土中,遣(2)无所摇动。

注(1)砧:音真(zhēn),切或捶东西垫在底下的物体。

(2)遣:使其之意。

解读:承,又叫台,又叫砧,用石头制成。也可用槐木、桑木半埋在地下,使其不动摇。

原文:襜(1),一曰衣,以油绢(2)或雨衫、单服败者为之。以置承(3)上,又以规置襜上,以造茶也。茶成,举而易之。

注(1)襜:音掺(chān),古代一种短的便衣,这里指布状物。

(2)油绢:丝绸之类。

(3)承:台子﹑桌子之物。

解读:襜,又叫衣,可用油绸布或穿坏了的雨衣、单衣做成。把这种布铺放在承台上,布上放圈模,用来压制饼茶。压好一块后,取出饼茶,再压下一块饼茶。

台上铺襜

襜上置圈模

原文:芘莉(1),一曰籝子,一曰蒡筤(2)。以二小竹,长三尺,躯二尺五寸,柄五寸。以篾织方眼。如圃人土罗(3),阔二尺,以列茶也。

注(1)芘莉:音皮利(pílì),筛状物。

(2)蒡筤:音旁郎(pángláng),一种筛状用具。

(3)土罗:筛土的筛子。

解读:芘莉,又叫籝子,也叫蒡筤。用二根各长三尺的小竹竿,制成身长二尺五寸、宽二尺、柄长五寸,并用篾编织成有方眼的筛床,这种筛床好像种菜人用的土筛,用来列放(刚压制出的)饼茶。

压制出的饼国置筛(芘莉)上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河南巩义出土“茶圣” 陆羽煮茶三彩器》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