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y260.com - 毛尖茶叶】

信阳毛尖

历史渊源及生长

信阳毛尖,又叫“豫毛峰”。产于河南大别山区的信阳市的山区,俗称“五云两潭一寨”,即车云山、连云山、集云山、天云山、云雾山、白龙潭、黑龙潭、何家寨。俗话说,高山云雾出好茶,“五云两潭一寨”海拔较高,多在500~800米之间,高山峻岭,峰峦叠翠,溪流纵横,云雾弥漫,所产毛尖茶品质最优。

关于信阳毛尖的泉源,有许多传说。据传,它最初叫“口唇茶”,是由于九位仙女为了造福人世,化作九只画眉鸟,在仙茶园里衔来茶籽,种到车云山上。冲泡之后,从茶杯中升起的袅袅雾气中会现九个仙女,一个接一个飘然飞去;品尝起来,满口清香,满身愉快,还能够医治疾病。由于茶是仙女用口唇采的,以是就叫“口唇茶”。

陆羽所著的《茶经》,把信阳列为天下八大产茶区之一;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尝遍名茶后挥毫赞道:“淮南茶,信阳第一。”1915年,信阳毛尖漂洋过海,加入巴拿马万国展览会,一举夺得金奖;1990年,龙潭牌特级信阳毛尖在天下名茶评选中夺得总分第一名,荣获国家金奖。信阳毛尖不仅走俏海内,在国际上也享有盛誉,远销外洋。

品质特点

“形美、色翠、香高、味浓”是信阳毛尖的品质特点,信阳毛尖形状细秀匀直,显峰苗,色泽翠绿,白毫遍布。内质汤色嫩绿、鲜亮,香气鲜嫩高爽,醇香回甘,叶底嫩绿明亮、细嫩、匀齐。特级品睁开呈一芽一叶初展。

信阳毛尖具有多种强身健体的作用。其含有厚实的蛋白质、氨基酸、生物碱、茶多酚、糖尖、有机酸、芬芳物质和维生素A、B1、B2、C、K等以及水溶性矿物质。具有生津解渴、清心明目、提神醒脑、去腻消食、抑制动脉粥样硬化以及防癌、防治坏血病和防御放射性元素等多种功效。常喝毛尖茶,还能降低血压。常饮茶的人血液中胆固醇含量比不饮茶的人要低三分之一左右。

CY260.com扩展阅读

仙人掌茶文化历史渊源及品质特点


仙人掌茶历史渊源及发展

仙人掌茶,又名玉泉仙人掌,产于湖北当阳境内的玉泉山。该处远在战国时期就被誉为“三楚名山”,山势巍峨,磅礴壮观,翠岗起伏,溪流纵横。

据《全唐诗》第178卷、《当阳县志》及《玉泉寺志》记载,仙人掌茶始创于唐代玉泉寺,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创制人是玉泉寺的中孚禅师,此僧俗姓李,是诗人李白的族侄。每当春茶竞相迸发之际,他就在珍珠泉水汇结成的玉泉溪畔的乳窟洞边,采回茶树的嫩叶,运用熟练的制茶技术,制出扁形如掌、清香滑熟、饮之清芬、舌有余甘的名茶。

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中孚禅师云游江南,在金陵恰遇自己的叔叔李白,以此茶作见面礼。李白品饮之后,觉得此茶外形“其状如掌”,内质“清香滑熟”,与自己品尝过的许多名茶相比,别具一番风味。又听说此茶是在玉泉寺新创制出来的,遂命名为“仙人掌茶”。

目前玉泉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地之一,游客络绎不绝,仙人掌茶也是游客慕名必尝的佳茗。仙人掌茶作为玉泉寺待客之珍品,制作绵绵不绝。1962年这里办起了玉泉寺茶场,1981年开始恢复仙人掌茶的试制工作,一举成功,并多次被评为湖北省的优质名茶。

品质特点

仙人掌茶外形扁平似掌,色泽翠绿,白毫披露;冲泡之后,芽叶舒展,嫩绿纯净,似朵朵莲花挺立水中,汤色嫩绿,清澈明亮,清香雅淡,沁人肺腑,滋味鲜醇爽口。初啜清淡,回味甘甜,继之醇厚鲜爽,弥留于齿颊之间,令人心旷神怡,回味隽永。

关于北港毛尖的历史渊源


岳阳名茶——北港毛尖历史悠久,至今已有千年之久。北港毛尖不仅为现代的名茶,在唐朝时期就已经很有名了。

唐代斐济《茶述》中列出了十种贡茶,邕湖就是其中之一。唐代李肇《唐国史补》有“岳州有邕湖之含膏”的记载。相传,文成公主当年出嫁西藏时,曾带去邕湖茶。

北宋范致明《岳阳风土记》载;“邕湖诸山旧出茶,谓之邕湖茶,李肇所谓岳州邕湖之含膏也,唐人极重之。见于篇什,今人不甚种植,惟白鹤僧国有千余本,土地颇类此苑。所出茶,一岁不过一、二十两,土人渭之白鹤茶,味极甘香,非他处草茶可比并,茶园地色亦相类,但土人不甚植尔。”

明代黄一正辑注的《事物绀珠》列出了今茶名99个,古制造茶名101个,其中岳州出的黄翎毛,岳阳出的含膏冷属古制造茶名。明代张谦德《茶经》也有“岳州之黄翎毛、含膏冷”茶的记载。

清代《致富奇书广集》(疑十七、十八世纪问世)又有岳州邕湖产含膏茶的记载。清代黄本骥《湖南方物志》有“岳州之黄翎毛,岳阳之含膏冷,唐宋时产茶名”的记载。还引用唐释齐己邕湖茶诗一首云:“邕湖为上贡,何以惠寻常,还是诗心苦,堪消蜡面香,碾声通一室,烹色带残阳,若有新春者,西来信勿忘。”

2020都匀毛尖及其历史渊源


民国《都匀县志稿》上记载:“茶,四乡多产之,产小菁者尤佳(即今都匀市的团山、黄河一带),以有密林防护之。”而且说都匀毛尖茶在1915年在巴拿马万国食品博览会上茶获优奖。

黔南《农业名特优资源》(黔南州农业区划办公室主编,1988年6月)上说:“都匀毛尖茶有悠久的历史,成名也较早,据史料记载,早在明代,毛尖茶中的鱼钩茶、雀舌茶便是皇室贡品,到乾隆年间,已开始行销海外”,“1982年6月,在中国名绿茶评比会上,毛尖茶名列中国第二,仅次于南京雨花茶”。

《都匀市志》(贵州人民出版社,1999年4月):“都匀毛尖茶:原产境内团山黄河,时称黄河毛尖茶。该茶在明代已为贡品敬奉朝廷,深受崇祯皇帝喜爱,因形似鱼钩,被赐名鱼钩茶。1915年,曾获巴拿马茶叶赛会优质奖。……1982年被评为中国十大名茶之一。”

《都匀县志稿》卷十一“祠庙寺观”中记载:“西岳庙,在长秀(今都匀团山一带),旧建,乾隆间毁,知府宋文型重建”。在重建西岳庙时,宋文型刻立有《重建西岳庙碑序》。宋文型在碑序中说:“庚子岁(即清乾隆45年,1780年)余守匀疆,兼理厂务茶园一局,中在间有西岳王之庙,奉为本厂之神”,“爰是捐俸五十两,命薛允忠督造重修”,希望“镇彼西方,维兹厂局”以求“上裕国课,下佐工商”。

由此可知,早在二百多年前都匀就已经有了官办茶园,而且直接由知府兼理,规模已经不小了,以至关系到“上裕国课,下佐工商”之大事。都匀毛尖茶在清乾隆年间,生产规模颇大,行销各地是无争的事实。

信阳毛尖茶品质特点和制作工艺


信阳毛尖的驰名产地是五云(车云、集云、云雾、天云、连云)、两潭(黑龙潭、白龙潭)、一山(震雷山)、一寨(河家寨)、一寺(灵山寺)。这些地方海拔多在500-800米以上,高山峻岭,群峦叠翠,溪流纵横,云雾弥漫。乾隆时有个拔贡叫程悌,常游车云山而留有一诗:“云去青山空,云来青山白,白云只在山,常伴山中客。”黑白两潭景色更是绮丽诱人,清时张铙有诗描述:“立马层崖下,凌空瀑布来。溅花飞霁雪,暄石响晴雷。直讶银河泻,遥疑玉洞开。缘知龙伯戏,击水不能回。”这云雾弥漫之地,丝丝缕缕如烟之水气,滋润了肥壮柔嫩的茶芽,为制作独特的信阳毛尖提供了天然资源。

上等优质原料是炒制名茶的基础。信阳茶区属高纬度茶区,四季分明,茶园比南方开采晚、封园早。每年隆冬季节,冰雪封冻了高山,覆盖了大地,万物失去了生机,唯有茶树傲寒而立,青枝绿叶,茶花次第怒放,浓香溢人,煞有春意,似乎在向大自然宣告——我是强者。人们为了给这强者注入更强的活力,每年都及时对茶园进行封根培土,增施有机肥。茶树借助这特殊力量和休养生息的机会,贮存了大量的养分,满足了翌年生长需要,加之深山区阳光迟来早去,所以这里茶叶内含物丰富,特别是氨基酸、儿茶素、咖啡喊、芳香物质、水浸出物等含量,均优于南方茶区,为南方茶区所不及。这里采茶期分三季:谷雨前后采春茶,芒种前后采夏茶,立秋前后采秋茶。谷雨前后只采少量的“跑山尖”,“雨前毛尖”被视为珍品。每逢采茶季节,满山遍野身着红、绿衣的采茶姑娘,似仙女下凡,似玉蝶翩翩起舞,用她们纤细的嫩手,一朵朵、一芽芽的采摘细嫩芽叶。你怎会想到1千克特级信阳毛尖竟然需10万多个芽头。这里凝结了多少采茶姑娘的心血啊。“谁知杯中茶,朵朵皆辛苦”,可想信阳毛尖的采摘标准要求是如此严格。特级毛尖一芽一叶初展的比例点85%以上;一级毛尖以一芽一叶为主,正常芽叶占80%以上;二三级毛尖以一芽二叶为主,正常芽叶占70%左右;四五级毛尖以一芽三叶及对夹叶为主,正常芽叶占35%以上;要求不采蒂梗,不采鱼叶。80年代后期,新开展的特优珍品茶,采摘更是讲究,只采芽苞。信阳毛尖对盛装鲜叶的容器也很注意,用透气的光滑竹篮,不挤不压,并要求及时送回荫凉的室内摊放2-4小时,趁鲜分批、分级炒制,当天鲜叶当天炒完。

信阳毛尖品质好,端在炒中成。信阳毛尖炒制工艺独特,炒制分“生锅”、熟锅”、“烘焙”三个工序,用双锅变温法进行。“生锅”的温度140-160℃,“熟锅”的温度80-90℃,“烘焙”温度60-90℃,随着锅温变化,茶叶含水量不断减少,品质也逐渐成。“生锅”是两口大小一致的光洁铁锅,并列安装成35℃-40℃度倾斜状。“生锅”用细软竹扎成圆扫茶把,在锅中有节奏地反复挑抖,鲜叶下绵后,开始初揉,并与抖散相结合。反复进行4分钟左右,实成圆条,达四五成干(含水理55%左右)即转入“熟锅”内整形;“熟锅”开始仍用茶把继续轻揉茶叶,并结合散团,待茶条稍紧后,进行“赶条”,当茶条紧细度初步固定不沾手时,进入“理条”,这是决定茶叶光和直的的关键。“理条”手势自如,动作灵巧,要害是抓条和甩条,抓条时手心向下,拇指与国外四指张成“八”定形,使茶叶从小指部位带入手中,再沿锅带到锅缘,并用拇指捏住,离锅心13-17厘米高处,借用腕力,将茶叶由虎口处迅速有力敏捷摇摆甩出,使茶叶从锅内上缘顺序依次落入锅心。“理”至七八成干时出锅,进行“烘焙”;烘焙经初烘、摊放、复火三个程序,即成品优质佳的信阳毛类。上等信阳毛类含水量不超过6%。

信阳毛尖初制后,经人工拣剔,把成条不紧的粗老茶叶和黄片、茶梗及碎末拣剔出来。拣出来的青绿色成条不紧的片状茶,叫“茴青”,春茶茴青又叫“梅片”。“茴青”属五级茶,拣出来的大黄片和碎片末列为级外茶。经拣剔后的茶叶就是市场上销售的“精制毛尖”。

为了适应市场经济需要,1994年元月,原信阳行署经专家论证,决定将同纬度、同工艺、同质量、同地区生产的毛尖茶统称为信阳毛尖。这是一个科学而明智的举措,起到了“地尽其利、物尽其用、人尽其才”的作用,从而使信阳毛尖产地扩大到9个县(区),形成了中国第一个名优茶生产基地。

2003年2月19日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正式批准信阳毛尖注册证明商标,信阳市茶叶协会受信阳市政府委托,成为信阳毛尖的注册人。证明商标是公益性商标,可授权符合条件的单位使用。该证明商标规定:信阳毛尖证明商标的使用范围必须是东至固始县泉河流域、西至桐柏山大别山交界处、北到淮河沿线、南至大别山北侧信阳市行政区域内符合信阳毛尖品质特点和加工工艺的茶叶。

中国十大名茶之信阳毛尖的相关知识(相关文章)

1信阳毛尖简介。

3信阳毛尖品质特点特征。

4信阳毛尖的历史传说和发展历程。

5信阳毛尖的历史传说。

6信阳毛尖的品质特点和历史传说。

7河南名茶信阳毛尖详述。

竹叶青茶文化历史及品质特点功效先容


竹叶青历史渊源及生长

竹叶青又名青叶甘露,属于扁平形炒青绿茶,产于山势雄伟、风景秀丽的四川省峨眉山。峨眉山产茶历史悠久,竹叶青茶与佛家、玄门的渊源甚长。茶之郁勃,随世而进。

西汉末年,释教传入中国。由于长时间的坐禅容易使僧徒们疲倦、困窘,而茶因有提神益思、消除疲劳等功效,因此成为最理想的饮料。据《峨嵋读志》载:“峨眉山多药草,茶尤好,异于天下;今水寺后的绝顶处产一种茶,味初苦终甘,不减江南春采。”宋代诗人陆游有诗曰:“雪芽近自峨眉得,不减红囊顾渚春。”明代,峨眉山白水寺(今万年寺)种茶万株,采制入贡。

现代峨眉竹叶青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创制的名茶,其茶名是陈毅元帅所取。

1964年4月的一天,陈毅元帅一行途经四川,来到峨眉山时,在山腰的万年寺休息。老僧泡了一杯新采的绿茶送到陈毅手里,一股馨香扑鼻袭来,陈毅喝了两口,味醇回甘、清香沁脾,顿觉心旷神怡,劳倦顿消,连问:“这茶产在那里?”老和尚答道:“此茶是我们峨眉山的土产,用怪异工艺精制而成。”陈毅又问:“此茶啥个名字?”老和尚答:“还没有名字呢!请首长赐个名字吧!”陈毅谢绝道:“我是俗人、俗口、俗语,登不得大雅之堂。”经老和尚再三请求,陈毅喜悦地说:“我看这茶叶形似竹叶,青秀悦目,就叫‘竹叶青’吧!”。今后与我国琼浆同名的峨眉竹叶青茶,有了自己的名字。

在峨眉山报国寺有一茶联:半壁山房待明月,一盏清茗酬知音。峨眉山不仅可赏山景品好茶,厚实的茶文化亦很值得寻找。

品质特点

用于制作竹叶青茶的鲜叶十分细嫩,加工工艺十分精致。一样平常在清明前3~5天开采,尺度为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初展,鲜叶嫩匀,巨细一致。适当摊放后,经高温杀青、三炒三凉,接纳抖、撒、抓、压、带条等手法,做形干燥。使茶叶具有扁直平滑、翠绿显毫,形似竹叶的特点;再举行烘焙,茶香益增,成茶形状雅观,内质香气高鲜;汤色清明,滋味浓醇;叶底嫩绿平均。

竹叶青茶可以解渴消暑,解毒利尿。其味清香适口,其色微黄淡绿,其汤晶莹透亮,具有生津止渴、消热解毒、化痰的功效。清热,消炎,利尿通络。内含皂苷、糖及维生素A、C,有清热、消炎、利尿通便之功效。《本草纲目》中称:“味苦寒、无毒。治疗小便不通、出刺、决肿、明目去翳、破胎堕子、下闭血。养肾气、逐膀胱邪逆、止霍乱、长毛发。主五林、月经不通、破血块排脓、痔瘘并泻血逐膀胱邪逆、止霍乱、长毛发。主五林、月经不通、破血块排脓、痔瘘并泻血、眼目肿痛及肿毒,治浸淫疮并妇人阴疮。”

青砖茶历史渊源


青砖茶主要产于鄂南。以后发展到汉口、襄阳等地,已有六百多年的生产历史。青砖茶首先从羊楼洞开始生产。2015年国际茶叶委员会因此授予赤壁市为“万里茶道源头”,羊楼洞为“世界茶叶第一古镇”。羊楼洞不仅是世界著名中俄万里茶道源头,还是青砖茶、米砖茶的鼻祖,始于汉晋,兴于唐宋,盛于明清。也是近代中国重要的茶叶原料供应和加工集散中心,影响了汉口和九江两大茶市的发展。

青砖茶历史渊源

鄂南地区茶事甚早,传说三国时东吴士燮、庞统、神医华陀曾在此采茶作药,医护将士。魏晋时,采茶叶已在鄂南地区初步发展,如晋代陶潜的《续搜神记》中所载:“晋武帝宣城人秦精,常入武昌山采茗。”(按:今鄂南全域晋时属武昌郡,其时武昌郡统七县,惟鄂南有大山。从地理沿革看,武昌山当属幕阜山一脉)。晋代著名道学理论家、医学家、炼丹家葛洪曾在赤壁葛仙山、黄葛山、随阳山等处修行十余年,采茶煮茶,潜心著述,写成道家著名典籍《抱朴子》,对中国古代化学和制药学的发展作出了前所未有的贡献。

到了唐代,“长江中游的茶叶在唐代取得空前的发展,这种发展得助于当时迅速兴起的饮茶之风”。鄂南茶叶不仅列为贡品,还加入国家商贸,采茶叶空前发展,茶叶种植亦在民间广泛出现。今赵李桥所辖羊楼洞松峰山上的一株千年老茶树,相传植于唐太和年间(公元827年前后),它见证了唐代鄂南茶叶的辉煌。《太平寰宇志》载:“鄂州蒲圻、唐年(今崇阳、通城)诸县,其民……唯以种茶为业”。茶圣陆羽在《茶经·茶之出》中云“江南出鄂州、袁州、泉城红、泉城绿、吉州。”鄂南各县唐时统属鄂州,唐时鄂州以江夏郡产茶为最,而鄂南各县则是江夏的主体辖地且是最适宜种茶区域。毛文锡在《茶谱》中说:“鄂州之东山、蒲圻、唐年县,大茶黑色如韭叶,极软,治头痛。”可见鄂南在唐代就以药用大黑茶而蜚声茶界了。唐时鄂南的茶叶还为民族之间的文化友谊沟通作出了贡献,据《唐国史补》记载:唐中央政府赏赐给附马都尉吐蕃王松赞干布之茶叶即采自岳、鄂、赣三州。

宋代实行茶马交易及榷茶(茶叶国家专卖)之制,鄂南产茶更盛,《宋史·地理志》载:“岳鄂(今鄂南地区)处江湖之都会,全邵屯兵,以扼蛮獠,大率有材木、茗诧(诧即茶)之饶……”。随之国家定“榷茶之制,择要会之地”,将荆湖北路之岳州、鄂州定为榷茶之地,年定上交国库榷茶247万斤。《宋史·食货志·下五·茶上》载国家规定茶叶主要品种有二类:“曰片茶,曰散茶,片茶蒸造实卷模中串之”。这种所谓的“片茶”,系将茶叶蒸后压成饼状,即今洞庄砖茶之雏形。

元明时,鄂南已成为湖广区域最重要的产茶区域。《明史·食货志》载:“产茶之所,湖广以武昌为首,然当时以兴国军(今通山、阳新一带)为最著。”《湖广通志》:“武昌茶出通山者上,崇阳、蒲圻者次之。”明代中期,为了茶马贸易的需要,当时产于蒲圻、咸宁、崇阳、通山、通城及湖南临湘一带的老青茶,运至羊楼洞(今赵李桥)加工后,大批销往蒙古等边疆地区。羊楼洞成为鄂南茶产销集散中心即从是时起。当时,羊楼洞一带出产的茶叶为了降低运费,减少损耗,便于长途运输。改变了宋代以来用米浆将茶叶粘合成饼状的办法,采用先将茶叶拣筛干净,再蒸汽加热,然后用脚踩制成圆柱形状的帽盒茶。这种“帽盒茶”,即今赵李桥青砖茶之滥觞。

到了清代,康熙皇帝在亲征噶尔丹后,废除了明代的茶马司和马市,开放了汉蒙民族的民间贸易,羊楼洞供边销的帽盒茶制造业更加兴盛。乾隆五十一年至六十年间(1786-1795),山西茶商进入羊楼洞设茶庄制茶,当时著名茶叶生产厂家有三玉川、巨盛川,每年生产帽盒茶约40万公斤。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国际市场对红茶的需求,鄂南的“蒲邑四乡皆产之,而种植较盛、获利颇多者,厥惟南乡,以其近羊楼峒(洞)茶市也。”而鄂南的崇阳,这时也成为一个重要的茶叶产区:“筛茶之男工,拣茶之女工,日夜歌笑,市中声成雷,汗成雨”。“同郡邻省,各处贩客云集,舟车肩挑,水陆如织。”成为湖北著名的茶市。道光年间,广东帮茶商到羊楼洞收购精制红茶。1840年,羊楼洞有红茶号50多家,年制红茶5万担,供出口欧洲。

清中后期,随着制茶技术的改进,现代真正意义上的青砖茶开始出现了。嘉庆二十年蒲圻贡生周顺倜所作《莼川竹枝词》云:“三月春风长嫩芽,村庄少妇解当家,残灯未掩黄梁熟,枕畔呼郎起采茶。”“茶乡生计即山农,压作方砖白纸封。别有红笺书小字,西商监制自芙蓉。(原注:每岁西客于羊楼洞买茶。其砖茶用白纸缄封,外粘红签,题‘本号监制仙山名茶’等字。芙蓉山在西乡)”关于青砖茶正式生产的时间,学术界一般认为始自咸丰末年即1861年。根据查证,我们认为青砖茶出现的时间应该还略早一点。宣统年间修订的《崇阳县志》记载:“今四山俱种茶,山民借以为业。往年山西商人购于蒲圻羊楼洞,延及邑西沙坪,其制采粗叶,入锅火炒,置布袋中,揉成,再粗者,入甑蒸软,取捎细叶洒面,压做砖。竹藏贮之。贩往西北口外,名黑茶。道光季年,岁商麇集,采细叶曝日中,揉之不用火。阴雨则以炭焙干。”可见在道光末年已有成形的青砖茶出现。关于这一点,《蒲圻志》里也认为羊楼洞黑(青)砖茶的出现是在“道光、咸丰年间”。由于受当时条件所限,初期的砖茶制造工艺较为原始:“砖茶庄之制砖方法,初极幼稚,即置茶于蒸笼上,架锅上蒸之,蒸毕倾入斗模内,置压榨器中,借杠杆之力,压成砖形,随即脱模置放室内,任其自干,数日后即可装箱起运。”这种压制砖茶的方法和机械压制方法相差无几,唯当时的干燥方法是放置半成品任其自干,与采用锅炉蒸汽烘干稍有不同。其法后有所改善:“由杠杆压榨器改为螺旋式压榨机,制成之砖,较为紧结”。

信阳毛尖的品质特点


信阳毛尖又称豫毛峰,属绿茶类。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河南省著名特产之一。主要产地在信阳市浉河区(原信阳市)、平桥区(原信阳县)和罗山县。由汉族茶农创制。民国初年,因信阳茶区的五大茶社产出品质上乘的本山毛尖茶,正式命名为“信阳毛尖”。

信阳毛尖具有“细、圆、光、直、多白毫、香高、味浓、汤色绿”的独特风格,具有生津解渴、清心明目、提神醒脑、去腻消食等多种功效。1915年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与贵州茅台同获金质奖,1990年信阳毛尖品牌参加国家评比,取得绿茶综合品质第一名。信阳毛尖被誉为“绿茶之王”。信阳毛尖品牌多年位居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第3位。2017年,中国茶叶区域品牌价值评比中,信阳毛尖以59.91亿元位居品牌价值排行榜第二名。

名茶产区:信阳市浉河区车云山、集云山、云雾山、天云山、连云山、黑龙潭、白龙潭、何家寨,俗称“五云两潭一寨”。

信阳毛尖的色、香、味、形均有独特个性,其颜色鲜润、干净,不含杂质,香气高雅、清新,味道鲜爽、醇香、回甘,从外形上看则匀整、鲜绿有光泽、白毫明显。外形细、圆、光、直、多白毫,色泽翠绿,冲后香高持久,滋味浓醇,回甘生津,汤色明亮清澈。优质信阳毛尖汤色嫩绿、黄绿或明亮,味道清香扑鼻,劣质信阳毛尖则汤色深绿或发黄、混浊发暗,不耐冲泡、没有茶香味。

恩施玉露的历史渊源及故事传说


恩施玉露茶是中国传统蒸青绿茶,选用叶色浓绿的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鲜叶经蒸汽杀青制作而成。日本自唐代从中国传入茶种及制茶方法后,至今仍主要采用蒸青方法制作绿茶,其玉露茶制法与恩施玉露大同小异,品质各有特色。今天就来了解下恩施玉露的历史渊源及故事传说。

恩施玉露的历史渊源

恩施当地盛产茶叶,而恩施玉露则是这众多茶叶中的佼佼者,其外观洁白如玉,带有丝丝透亮的绿色故得名“玉露”。

恩施玉露在《中国茶经》一书中记载,恩施玉露最早发源于清朝康熙年间,由恩施一茶商所制作,其烘焙方式与现在的恩施玉露茶叶极为相似,这就是恩施玉露最初的发源。随后,恩施玉露的制作工艺日渐完善,名声也逐渐打响。

在中国近现代,恩施玉露就已经远销中国的多个省市,甚至还远销日本等其他国家。在新中国成立后,恩施当地使用了无性繁殖技术,并将这种茶叶大面积推广,将失传已久的蒸青工艺重新拾起,而恩施玉露也随之发扬光大。

2007年,恩施玉露获得了地理标志产品认证,得到了地标产品保护,在仅一年的时间内就被授予了“湖北省第一历史名茶”的光荣称号,2014年,恩施玉露的制作工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使得这种茶叶为天下人所熟知。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恩施玉露更成为了一种网红茶叶,去年热播的《延禧攻略》中就出现了“恩施玉露”,乃是娴妃爱喝的茶叶品种。这一下子让恩施玉露更加深入人心了。

恩施玉露的故事传说

关于“恩施玉露”称谓的最原始来历,有着几种不同的传闻:

一是“魏说”相传,清雍正三年(1725)年前后,西坪尧阳松林头(今西坪乡松岩村)老茶农魏荫(1703-1775),勤于种茶,又信奉玉露,每日晨昏必在玉露佛前敬献清茶一杯,数十年不辍。一夜,魏荫在熟睡中梦见自己荷锄出门,行至一溪涧边,在石缝中发现一株茶树,枝壮叶茂,芬芳诱人。魏荫好生奇怪,正想探身采摘,突然传来一阵狗吠声,把一场好梦扰醒。翌晨,魏荫循梦中途径寻觅,果然在玉露仑打石坑的石隙间,发现一株如梦中所见的茶树,细加观察,叶形椭圆,叶肉肥厚,嫩芽紫红,青翠欲滴,异于他种。他喜出望外,遂将茶树移植在家中的一口破铁鼎里,悉心培育,经数年压枝繁殖,株株茁壮,叶叶油绿。便适时采制,果然茶质特异,香韵非凡,视为家珍,密藏罐中。每逢贵客佳宾临门,冲泡品评,凡饮过此茶的人,均赞不绝口。

一天,有位塾师饮了此茶,便惊奇地问“这是何好茶?”魏荫便把梦中所遇和移植经过,详告塾师,并说此茶是在崖石中发现,崖石威武似罗汉,移植后又种在铁鼎中,想称它“铁罗汉”。塾师摇头道:“有的罗汉狰狞可怖,好茶岂可俗称。此茶乃玉露托梦所获,还是称‘恩施玉露’才雅!”魏荫听后,连声叫好。

二是“王说”。相传,恩施西坪尧阳南岩(今西坪乡南岩村)仕人王士让,清雍正十年(1732)中副贡,乾隆十年(1745)出任湖广(今湖北)黄州府蕲州通判,曾筑书房于南山之麓,名为“南轩”。

至于魏说和王说这两则关于恩施玉露的传说则是来自于民间对恩施玉露茶的描述,恩施玉露曾经作为贡茶,有着非常高的地位,寻常人家喝的不多,再加上恩施县内是该茶的主要产地,于是关于恩施玉露的传说自然不胫而走,这传说从某种层面上也反应了当时人民对恩施玉露的喜爱,也丰富了该茶的文化底蕴。

清乾隆元年(1736)春,王与诸友经常会文于南轩,每于夕阳西坠,徘徊于南轩之旁。一日,见层石荒园间有株茶树异于他种,遂移植南轩之圃,朝夕管理,精心培育,年年繁殖,枝叶茂盛,圆叶红心;采制成品,乌润肥壮,气味超凡;泡饮之后,香馥味醇,沁人肺腑。乾隆六年,王奉召赴京,晋谒礼部侍郎方望溪,以此茶馈赠。方侍郎品其味非凡,便转献内廷。乾隆帝饮后,甚喜,召见士让询问尧阳茶史,以其茶乌润结实,沉重“铁”,味香形美,犹如“玉露”,赐名为“恩施玉露”。

水仙茶的历史渊源


早在清道光(1821年),小湖镇(时属瓯宁县,今建瓯市)大湖村便发现有人工培植水仙茶。清道光《瓯宁县志》记述:“水仙茶出禾义里(今小湖镇),大湖之大山坪。其地有岩叉山,山上有祝桃仙洞。西乾厂某甲,业茶,樵采于山,偶到洞前,得一木似茶而香,遂移栽园中。及长采下,用造茶法制之,果奇香为诸茶冠。但开花不结籽。初用插木法,所传甚难。后因墙倾,将茶压倒发根,始悟压茶之法,获大发达。流通各县,而西乾之母茶至今犹存,固一奇也。”另有小湖镇大湖村民传说清道光年间,苏氏到邻村祝墩村岩叉山砍柴,在山顶祝桃洞口发现一株茶树,并折枝插植成活,并以制乌龙茶工艺采制。

另据《永春地名录》记载;“……湖洋公社是驰名中外的闽南水仙的产茶叶区,是全县种茶最早的地区之一。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仙溪农民郑世报为求生计,到鼎仙岩烧香礼佛,得观音托梦:“人北行,见木杉,住草亭。手艺成,带回乡,可小康。”郑世报遂携子外出远行,至闽北武夷山,见林木参天,搭草寮住下,在当地受雇种茶制茶。武夷山一带在乾隆年间就栽培出一种叫“武夷水仙”的乌龙茶,郑世报细心揣摩,学得栽培、制作手艺。咸丰年间,郑世报父子从武夷山带回100株茶苗,在鼎仙岩栽种,得水土灵气,精心培育成功。又仿照武夷山制茶工艺,糅合自己的经验,制出的水仙茶色黄味香,入口舌润喉甘,堪与武夷水仙媲美。

后由海外华侨广为传誉,扬名东南亚。鼎仙岩附近茶圃年年扩大,仙溪几乎户户种茶制茶。20世纪初,鼎仙岩水仙茶被广泛引种到永春五台山等地,遂称“永春水仙”。解放后,闽南10余县市相继引种,遂称“闽南水仙”。

黄茶的历史渊源


中国茶号称六大种类,即绿茶、红茶、青茶、白茶、黄茶、黑茶。从近年产量看,六大茶类中,绿茶仍占主导地位,其次为青茶(乌龙茶),再后为红茶、黑茶、白茶,黄茶居末位。

说到黄茶,是“知道的人多,喝到的人少”。其原因是:“名气大,产量少”。一是产区比较窄,仅限于四川雅安、湖南岳阳、安徽霍山等传统地区;二是产量和销量很少,黄茶在茶叶总量中所占的比重,小到了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地步。但我们对黄茶的认识切不可由此而产生偏颇,黄茶以其独特品质和深厚底蕴,在我国六大茶类中占有不可或缺的一席之地。

黄茶的历史可追溯到我国的唐代时期。通常将黄茶分为“品种黄茶”和“工艺黄茶”两种类型。因茶树品种形成的黄色的茶称“品种黄茶”。“工艺黄茶”则是通过炒制过程中采用独特的“闷黄”工艺而改变了茶的色泽和内质。“工艺黄茶”的出现较之“品种黄茶”要晚很多。我们现在所说的黄茶大多指的是“工艺黄茶”,也就是现在的黄茶必须是经过“闷黄”的工序。

叶色由绿变黄,故名之黄茶。黄茶的现世出于偶然——据说是由于绿茶加工操作不当而来的。绿叶变黄对绿茶来说是品质上的错误,而对黄茶来说,则要创造条件促进黄变,促使茶坯在水热作用下进行非酶性的自动氧化,形成黄色,这就是黄茶制造的特点。黄茶从绿茶演化而来。因为制作技术不好,含水量较多的茶叶干燥不及时,引起黄变,绿茶变成黄茶。由于这种“闷黄”(闷堆焐黄)现象的发现,由此发明创造了黄茶的制造方法,也由此产生了茶的新种类——黄茶。黄茶基本工艺虽然近似于绿茶,但在制茶过程中多了一道闷堆工序,是其与绿茶的基本区别;黄茶虽然属于轻发酵茶,但却不归为半发酵的乌龙茶类(即青茶),它是一个独立的茶类。此外还有另一种说法,因茶叶储存不善而得到黄茶。这两种说法归结起来,黄茶的惊奇现世都可以说是“纯属偶然”。可以说,人类的许多发现、发明和创造都往往源于“偶然”,这是十分奇特有趣又有启迪意义的现象。

黄茶是我国独有的茶类。黄茶分为黄芽茶、黄小茶和黄大茶三类。黄芽茶的代表主要有君山银针、蒙顶黄芽、霍山黄芽等;黄小茶的代表有北港毛尖、鹿苑毛尖、温州黄汤、沩山白毛尖等;黄大茶的代表有皖西黄大茶、广东大叶青等。湖南岳阳为中国黄茶之乡。黄茶独特的“干茶黄、汤色黄、叶底黄”三黄品质特征,与绿茶“干翠绿、汤碧绿、底嫩绿”交相辉映,遂成天趣。黄茶以其色泽金黄、香味鲜醇,深为饮茶者喜爱。蒙顶黄芽、霍山黄芽历史上都是入贡的,那时老百姓想喝还喝不到呢。窃以为,任何茶类和茶品之所以能得以产生、存在、延续和发展,都有其合理性、科学性,还有其独特性。茶类之间,不可厚此薄彼,不可相贬相损;要倡导包容共存,共同发展。

五盖山米茶历史渊源


五盖山米茶,产于湖南省郴县的五盖山。这里产茶,品质优异,据清嘉庆《郴县县志》记载:“茶,郴属均产,以五盖为佳也”。茶叶品质,尤为位于海拔1000至1400米的碧云庵万惠庵、两江口一带所产为冠。由于冬无严寒冰冻,夏无酷暑高温,终年气候温和湿润,光照弱、雾气大、漫射光多、风速小,昼夜温差较大,有利于茶叶的肉质发育,往往成为湖南优质名茶生产的最适宜区域。

五盖山米茶历史渊源

五盖山米茶,产于湖南郴州的五盖山。该山为岭南山脉之一,山峰耸立,直插云霄,峰顶常年被云雾、雨、露、雪所盖,故称五盖山。五盖山山势雄伟,绿林苍翠,涧流淙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土质肥沃,为花岗岩母质发育的灰砂土,堪为种茶之佳境。人称“五盖山七十二峰,峰峰有宝;一峰无宝,也有黄连甘草”,可见这里资源之丰富。五盖山茶早在明代已被列为贡品。当时多系清明时采摘“末开苞”的嫩芽制成。相传所制茶叶“一升茶有一升米重”;冲泡时,杯中热气,初时犹如一朵白云盖碗,然后呈线状袅绕二尺余散去;杯中茶芽芽尖朝上,柄端朝下,有几起几落,饮之“茶味清洌,颊齿留香”,但那些“体弱未惯饮者,只可半盅;多则顷即昏眩,汗出涔涔”,此茶性烈,由此可见。

米茶冲泡后,杯中热气初时犹如一朵白云盖碗,然后变为线状袅绕上升至二尺余才散去;杯中茶芽芽尖朝上,柄端朝下,几起几落,品饮后觉得“茶味清冽,颊齿留香”,饮后余香生津。。由于米茶特别珍贵,当地人们连祭祀庙里的菩萨之前,也要先饮上好的米茶作为洗涤肠胃,以表对菩萨之敬意,祈祷菩萨保佑自己。

五盖山不仅茶叶好,泉水亦好,郴州南7.5公里的园泉,水味甘醇,水质清洁,水色晶莹,水温冬夏相近,用以沏茶,香气清洌,滋味鲜甘,唐代诗人刘禹锡盛赞饮五盖山米茶后“悠扬喷鼻宿醒散,消峭彻骨烦襟开”。

说明饮这种香气扑鼻的茶叶,头脑即刻清醒,胸中的烦躁也一扫而光了,面对不少名士,都曾慕名前往郴州,取水煎茶,饮之为快。

唐代陆羽曾品评了天下各地名泉共有20处,五盖山郴州南7.5千米处的园泉,被陆羽称为“天下第十八泉”。该泉水质清洁,水色晶莹,水温冬夏无异,恒温18℃左右,用以沏茶,香气格外清纯,滋味尤为甘美,古时历代名士过往郴州,都慕名前往,以一饮米茶、园泉水为快。宋代留下的“天下第十八泉”石刻,至今还完好地保存着,成为郴县八景之一。

五盖山米茶制造方法业已失传。1980年以来,经湖南省有关单位组织力量多次试制而成功。产品经湖南省名茶评比和有关单位鉴定,均获得高度评价,被誉为湖南名茶中的一颗明珠。

砖茶的历史渊源


砖茶内地不多见,主要是供给边疆民族饮用。《唐史》就有“嗜食乳酪,不得茶以病”的记载。由于他们肉、奶食品吃得较多,因此“宁可一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砖茶成为他们生活中的必须品便是理所当然的事了。

砖茶起源于唐代太和年间,是我国内蒙古、新疆、西藏、宁夏、甘肃等西北民族居民生活的必需品,也为日本、俄罗斯、英国、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所喜爱。由于边疆民族肉、奶食品吃得较多,蔬菜较少,而喝茶既可消食去腻,又可补充人体所需的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故有“宁可一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之说,砖茶已成为他们生活中的必需品。数百年来,砖茶以其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功效,与奶、肉并列,成为西北各族人民的生活必需品,被誉为“中国古丝绸之路上神秘之茶、西北少数民族生命之茶”。因此,历年来我国生产的砖茶以边销为主。

自1992年开始,国家建立了国家储备制度,规定了边销茶原料储备品种及边销茶成品储备品种。规定边销茶原料储备由产区定点生产企业代储,边销茶成品储备由销区供销社主营公司代储,储备所需资金由代储单位向当地开户银行申请贷款解决。

为有计划地组织边销茶生产,国家建立边销茶生产基地,落实定点企业组织生产。以保证边销茶的数量和质量。根据市场行情,国家适时调整边销茶原材料和成品的价格,规定边销茶的指导价格。市场开放以来,国家虽然逐步放开对边销茶的特殊管理,但边销茶销售价格20多年来变化不大,加工、包装后基本上是保本销售。

从2004年以后,砖茶的经销逐渐放开,除了供销社以外,厂家也开始在当地进行直接销售。但是,国家和各地政府对于砖茶的“照顾”政策一直没有改变。比如内蒙古政府对于负责砖茶经营的内蒙古供销社每年在仓储、进货等方面给予融资政策方面的扶持,以此来保证全区的砖茶供应。

秦巴毛尖茶叶的产地制作知识及历史文化先容


秦巴毛尖生产于陕西省镇巴县,为镇巴秦巴雾毫开发公司所生产,该产物是陕西省继第一个通过专家判定的名茶秦巴雾毫之后,所研发出来的又一绿茶新品。

镇巴县有着悠久的产茶历史,据传在秦汉时代这里就生产雌鸡岭毛尖贡茶,厥后改称“中园毛尖”、“定远毛尖”、“镇巴毛尖”,该茶属于晒青茶,以“紫阳毛尖”面市。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新的名茶品种逐渐替换了品位较低的晒青茶。1987年西北地区绿茶新秀——秦巴毛尖研制成功,并在同年的6月通过了专家的技术判定。

秦巴毛尖的产区地处巴山要地,这里具有优越的生态环境,北边是高峻的秦岭,西北寒流因其阻挡不得南下;南方是千谷万壑,温暖的气流被牵引缓慢北上,这里因此成了西北的降水中央,年降水量最高可达2600毫米以卜,雨热同期。优良的紫阳槠叶种茶树就生长在这峰峦叠翠,竹术交荫,溪涧飞流之中。在花果飘香的高山云雾滋润之下,沃土甘霖的滋养之中,茶长得芽肥叶壮,内质优异。经有关专家研究,秦巴茶区是我国少有的“高香茶区”。由于纬度高、海拔高、云雾概率高,这里的茶没有污染,含有厚实的硒和其他物质,持嫩性强,适制性好,是制作名优茶的好质料。

秦巴毛尖的制作选择一芽二叶和一芽三叶初展的春茶鲜嫩芽叶做质料,经由摊放、杀青、凉爽、揉捻、解块、毛火、足干而成。制品的形状细紧,色泽绿润,显毫,汤色明亮,香气栗香高久,滋味回甘浓醇,叶底完整嫩绿。农业部专家检测后以为“质量上乘,适销北方市场”,“陕西义一茗,秦巴毛尖茶”。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原所长阮宇成研究员品过秦巴毛尖后题词:“秦巴名茶放荣耀,毛尖一杯精神爽”。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文化相关文章,《名茶信阳毛尖茶品质特点历史渊源及生长先容》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种类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毛尖茶叶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