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热的花茶。

北宋是我国历史上茶叶生产的重要时期。当时,茶叶作为重要的商品,种植区域较前代更为扩大,制作工艺也更为严格和精细,茶叶产量不断增加,新的品种不断出现。与此同时,文人墨客在品饮之余,著书立说,写下了大量以茶为题的文章、著作。此外,由茶业引起的农民起义也时有发生。所有这些,使茶业成为北宋社会经济过去。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之上,就北宋茶业的发展状况及原因,略作论述。

北宋茶业的发展,首先表现为产茶区域的扩大。据陆羽《茶经》记载,唐代时全国产茶州军为43个,可以认为此数字基本反映了唐代茶叶生产规模。而宋代绍兴末年仅东南十路就有60个州,242个县产茶。虽然此数字统计于南宋,不能确切代表北宋产茶区域,但反映了从唐至宋几百年间,我国产茶区域不断扩大的事实。又据《宋史》和《文献通考》记载,北宋产茶地区,江南有十州五军;两浙有十二州;荆湖有七州一府一军。其中江南的江、池、饶、信、洪、抚、筠七州和兴国、临江两军,两浙的处、温、衢三州,荆湖的鼎、澧:岳丨归、峡五州为《茶经》所未提及,此非陆羽的疏忽,而是唐代时这些地区尚未产茶的缘故。仅此,北宋产茶州宰便比唐代多了17个。《太平寰宇论,土产》也载,北宋产茶州军凡58个。故就产茶地区而言,北宋茶叶生产的规模无疑超过了唐代。

其次,北宋茶业的发展还表现为制茶工艺水平的提高。《茶经》论载唐代制茶工序为六道,但无详细操作过程。据《北苑别录》载,北宋制茶工艺有所简化,操作要求非常严格。具体如

1、蒸茶茶芽再四洗涤,取令洁净,然后人甑,俟汤沸蒸之。

2、榨茶:茶既熟……须淋洗数过,方人小榨去其水,又入大榨去其膏。先是包以布帛,束以竹皮,然后大榨压之,至中夜取出菜匀,复人前入榨,谓之翻榨,彻晓奋出,必至于干净而后

3、研茶每水研之,必至于水干茶熟而后已。

4、造茶:凡茶之初出研盆,荡之欲其匀,操之欲其腻,然后人圈制纟夸,随过黄有方。

5、过黄:初人烈火焙之,次过沸汤iWS之,凡如是者三而后宿。一日,逐过烟。焙之火了欲烈,烈则面炮而色黑;又不欲烟,烟则香尽而味焦。但取其温温而已。

从这些记载看,北宋对制茶工艺、技术要求甚高,并形成了一整套严格和精细的操作程序。当时还将制茶过程总结为择之必精,濯之必洁,蒸之必香,火之必良几个原则。通常,文献中关于生产技术如此详细的记录,不可能为前人文献的重复,《北苑别录》所载又是北宋著名茶园北苑的生产情况,故当反映了北宋制茶水平的提髙。张舜民《画墁录》也指出:迨至本朝,建溪独盛,?采培制作,前世所未有也。

制茶水平提髙的直接结果,便是北宋茶叶品种的增多和质量的提高。唐《国史补》载,唐代优质贡品名茶有41个品目;而北宋仅北苑茶园一地所贡名茶便达41个品目。至于茶叶质量,宋徽宗曾赞誉:近岁以来,采择之精,制作之工,品茅之胜,烹点之妙,莫不胜造其极。随产茶区域的扩大和制茶工艺水平提高,北宋茶业的发展还表现为茶叶产量和茶税收人的提高。北宋通商前,六榷货务岁课茶约1440万斤,淮南十三场约865万斤,四川地区茶年产量约3000万斤。这样,北宋茶叶的年产量可达5000万斤,数量相当可观。唐宋时各地产茶量的变化情况,日本学者加藤繁认为,唐时茶业尚未兴盛的江南西路,至北宋未茶产量已跃居全国首位;唐时不产茶的荆湖南路,也跃居全国第4位。与此同时,北宋政府的茶税收人也相应增加。东南六路的茶课岁人大都在百万缗以上,最高时景德年间为500万缗。蔡京也说祖宗禁榷无法,岁收净利凡三百二十余万贯。显而易见,此收人比起唐代中叶开始榷茶时的40万缗年茶税人要多得多。⑪_

此外,北宋茶具的精美和以茶为题的书籍、文章的大量问世,应是北宋茶业发展的又一表现。当时的长沙,是北宋茶具制作的中心之一,其民间工匠所制茶具,不但种类齐备,而且质量高。长沙茶具,精妙甲天下……凡茶之具悉备。⑫长沙匠者,造茶器极精致,……士夫家多有之,置几案间,'但知以侈靡相夸,初不常用也。官僚士大夫家中大都拥有这些精美茶具,以作装饰,并相互攀比夸耀。地处岭南的雷州,茶具制作水平也很高。周去非曾说:雷州铁工.甚巧,制茶碾汤瓯汤匮之属,皆若铸就。余以比建宁所出,不能相上下也。⑭在茶文章和书籍方面,唐代传世仅《茶经》、《煎茶水记》、《十六汤名》三本。而北宋则有陶毂的《荈茗录》、蔡襄的《茶录》、宋子安的《东溪试茶录》、黄儒的《品茶要录》、沈的《本朝茶法》、宋徽宗的《大观论茶》、熊蕃的《宣和北苑贡茶录》;另有叶清臣的《述煮茶小品》、唐庚的《斗茶记》、梅尧臣的《南有嘉茗赋》、苏轼《叶嘉传》、黄庭坚《煎茶賦》等。这些书及文章不仅在数量上超过了唐代,且对茶树的种植、茶叶的采制、煮烹乃至日常生活中的斗茶活动,都详细地予以记载。应该说,它们的写作和问世,是北宋茶业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北宋茶业发展的写照。

总之,在唐代的基啤上,北宋茶业取得了相当大的发展。

 

cy260.com小编推荐

简述:温州“平阳黄汤”的发展史


创始于清代的浙江名茶—温州黄汤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以其优异的品质,倍受茶友青睐且一度被列为贡品,是浙江主要名茶之一。在20世纪30年代初期,每年有千余担运销上海、营口、天津、北京等大城市,而后因多种原因停产,加之原先茶叶加工由农民手工操作,缺少系统、书面的文字记载,以致平阳黄汤加工工艺逐渐失传,茶市上不见其影。

为了恢复平阳黄汤的加工工艺,让历史名茶重放光彩,早在1987年,在浙江省平阳县农业局工作的高级农艺师林平与平阳县水头名茶开发场的卢立浣、陈积柱开展合作,共同从事黄汤茶叶的加工研究,经过十多年的反复试制,一套完整的“平阳黄汤茶叶加工工艺”终于出炉。

以平阳县农业局高级农艺师林平为组长的科研团队经过多年潜心研究和试制,攻克了揉捻、发酵、闷烘等三道茶叶加工工艺关键技术,成功开发出平阳黄汤加工工艺,并加工成品茶叶,进行了多年的研究与摸索,平阳黄汤产品终于在2009年研制成功并少量上市。成品茶其外形为雀舌形,且具有嫩黄油润、汤色嫩黄明亮、香气嫩爽、滋味甘和鲜爽、叶底金芽壮美、嫩黄明亮的特色,得到市场充分认可,目前,黄汤芽茶批发价高达每公斤2000元。

探索温州黄汤茶叶发展史


创始于清代的浙江名茶——平阳黄汤(温州黄汤)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以其优异的品质,倍受茶友青睐且一度被列为贡品,是浙江主要名茶之一。

在20世纪30年代初期,每年有千余担运销上海、营口、天津、北京等大城市,而后因多种原因停产,加之原先茶叶加工由农民手工操作,缺少系统、书面的文字记载,以致平阳黄汤加工工艺逐渐失传,茶市上不见其影。

为了恢复平阳黄汤的加工工艺,让历史名茶重放光彩,早在1987年,在浙江省平阳县农业局工作的高级农艺师林平与平阳县水头名茶开发场的卢立浣、陈积柱开展合作,共同从事黄汤茶叶的加工研究,经过十多年的反复试制,一套完整的“平阳黄汤茶叶加工工艺”终于出炉。

以平阳县农业局高级农艺师林平为组长的科研团队经过多年潜心研究和试制,攻克了揉捻、发酵、闷烘等三道茶叶加工工艺关键技术,成功开发出平阳黄汤加工工艺,并加工成品茶叶,进行了多年的研究与摸索,平阳黄汤产品终于在2009年研制成功并少量上市。

成品茶其外形为雀舌形,且具有嫩黄油润、汤色嫩黄明亮、香气嫩爽、滋味甘和鲜爽、叶底金芽壮美、嫩黄明亮的特色,得到市场充分认可,目前,黄汤芽茶批发价高达每公斤2000元。

黑茶茶企资料:勐海茶厂的发展史


黑茶茶企资料:勐海茶厂的发展史

1939年云南中茶公司董事会,作出创办“佛海实验茶厂”的决定,委任范和钧先生为厂长;

1940年实验茶厂正式开始建厂;

1941年完成基础厂房建设试验生产第一批滇红;

1942年因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而终止生产;

1944年曾一度复业而又立即停产;

1950年新中国成立后,由军部接管本厂;

1952年重命名为“中国茶业公司佛海茶厂”;

1953年重命名为“中国茶业公司西双版纳茶厂”;

1954年重命名为“云南省茶业公司西双版纳茶厂”;

1959年重命名为“思茅专区勐海茶厂”;

1961年重命名为“勐海县茶厂”;

1963年重命名为“云南省勐海茶厂”;

1973年昆明茶厂研制出普洱茶加温渥堆工艺,我厂也转入此类产品生产;

1976年云南省召开普洱茶生产会议,要求加大生产渥堆熟茶,并决定茶品标号,我厂标号为2;7452、7572已开始投产;

1985年香港南天贸易公司开始向省茶司定制8582青饼,由我厂制作;

1988年勐海茶厂大益牌商标正式启用,此时只生产砖茶;

1989年该年6月10日获“大益”牌注册商标证书;

1994年大益牌七子饼茶开始生产,并逐步筹备股份制公司;

1996年按照国企改制的要求,新设立了勐海茶业有限责任公司;

2004年该年11月勐海茶厂由博闻集团成功收购,并于该年底完成改制,生产逐步恢复;

2005年11月25日率先取得食品生产质量安全(QS)许可证;

2006年1月1日全面启动防伪系统.

祁门红茶的特点与祁门红茶的发展史


祁门红茶产于黄山市祁门县,祁门红茶的发展史应该从清光绪年间,有百余年的生产历史。祁门红茶的特点也与众不同,来一一说明。

祁门红茶的发展史:创制于光绪年(公元1875年),已有百余年的生产历史,可追溯到唐朝,茶圣陆羽在《茶经》中留下:“湖州上,常州次,歙州下”的记载,当时的祁门就隶属歙州。

1875年前后,祁门人士胡元龙借鉴了外省的红茶制法,在祁门加工出了红茶。以其独特的“祁门香”享誉国内外,被称为“茶中英豪”、“群芳最”,曾两度荣获国际金奖、四次获得国家金奖。

回顾祁门红茶的发展史,曾历经三度兴衰。也导致现在的祁门红茶成为未来最有前途的红茶类产品,当然不包括绿茶和其他茶叶类混合比较。

这就给祁门红茶的特点一些不同的概念:香高、味醇、形美、色艳来总结是最适合不过了。

祁门红茶的特点冲泡红茶一般采用壶泡法,首先将茶叶按比例放入茶壶中,加水冲泡,冲泡时间在2—3分钟,然后按循环倒茶法将茶汤注入茶杯中并使茶汤浓度均匀一致。

信阳毛尖不一样,信阳毛尖的冲泡方法和他不同,毕竟信阳毛尖是绿茶类,因此大家不要把不同茶类的特点相互比较。

高档祁红外形条索紧细苗秀,色泽乌润,冲泡后茶汤红浓,香气清新芬芳馥郁持久,有明显的甜香,有时带有玫瑰花香。祁红的这种特有的香味,被国外不少消费者称之为“祁门香”。

金骏眉茶叶知识金骏眉的产地及发展史


金骏眉是茶叶中的一款品种,在我国的众多茶叶中属于出名的茶品,下面和茶网小编我要为大家带来的是有关金骏眉茶叶知识的相关介绍,让大家来了解下金骏眉茶叶哦。

金骏眉茶,属于红茶中正山小种的分支,原产于福建省武夷山市桐木村。由正山小种红茶第二十四代传承人江元勋带领团队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通过创新融合于2005年研制出的新品种红茶。

金骏眉之所以名贵,是因为全程都由制茶师傅手工制作,每500g金骏眉需要数万颗的茶叶鲜芽尖,采摘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内的高山原生态小种新鲜茶芽,然后经过一系列复杂的萎凋、摇青、发酵、揉捻等加工步骤而得以完成。金骏眉是难得的茶中珍品,外形细小紧密,伴有金黄色的茶绒茶毫,汤色金黄,入口甘爽。

金骏眉茶叶知识

产地:金骏眉产于福建省武夷山市的桐木关地区,桐木关地区海拔高,环境独特,对于茶树的生长十分的适合。

类别:金骏眉茶叶属于红茶品种,属于高端的红茶茶品,是在正山小种红茶的制作基础上经过一定的改良制作而成。是一种发酵类的温性茶品。

特性:金骏眉茶叶颜色以黑色为主,略带金黄色,色泽鲜亮光润;茶叶外形厚重茂实,条索紧结,略带有些许茸毛;茶香浓郁,闻起来带有淡淡的水果香气;品饮起来味道鲜醇爽口,沁人心脾,具有一定的高山岩韵。

功效:金骏眉茶叶具有提神益思、强心解痉、抑制动脉硬化、抗菌消炎、抑制癌细胞、利尿等反面的作用,经常饮用有着很不错的保健功效哦。

普洱茶仓储发展史:从香港仓到健康仓


普洱茶仓储发展史:从香港仓到健康仓要谈论仓储发展史,我们首先要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产销格局。普洱茶有边销、内销与外销。普洱茶的仓储概念是诞生于外销。普洱茶的外销长期以香港的本地消费及转口贸易为主。因此,在某种程度上,普洱茶的外销史就是普洱茶的港销史。普洱茶的仓储史是附属于港销史的。

这说的是,1950年到1978年的情况。其后的情况要复杂得多,不再是港销与港仓一统天下,其他地方的消费市场与仓储也蓬勃兴起来了。而且外销带来的两次普洱茶热,一次是80年代的西方社会的热,另一次是90年代的台湾热,最终这股热潮传递回大陆,形成了2003年以后的大陆普洱茶热。

普洱茶的外销变迁,其实就是出口转内销线路:香港(1950—1978)-日本、法国(1978—1989)-台湾(1990—2002)-大陆(2003至今)。

下面白马非马,将围绕这条出口转内销路线图,来梳理普洱茶产业的变迁大逻辑。并在产业发展逻辑的基础上,揭示普洱茶仓储发展脉络……

普洱茶的龙门一跃(三级跳):先后与西方主流健康价值、中国主流文化接轨,并在大陆完成产业链崛起。

1978年,有香港茶商将普洱卖往日本,引起了日本的普洱茶热。1979年,甘普尔先生成为了云南沱茶在欧洲的总代理商。这意味着,普洱茶的外销继传统的香港、东南亚市场之后,西方主流国家的市场也迅速打开了。

自1978年开始的普洱茶健康热可以用以下两个故事来说明:

据老茶人邹家驹撰文介绍,香港利丰公司林芝铭小姐用人工发酵云南普洱茶设计了一个冠名“美的青春茶”小包装卖往日本。被世人视为经济动物的日本人很快发现了云南普洱茶的妙用,视其为中国古代传来的“神秘茶叶”。日本媒体介绍,好的云南普洱茶需要两三年发酵期,产量难以提高,货一直不够卖。商家有个通病,东西越少越狂抢。从1978年开始,每届广交会日本商社都蜂拥而至,大肆抢购普洱茶,不问真假不问质量,有数量就行。

据下关茶厂宣传资料,云南沱茶(外销)是下关茶厂开发研制的新产品,三十多年来经久不衰,受到消费者的喜爱。该产品1975年开始试制,1976年在广州商品交易会上首次亮相,并获得外商好评,1979年香港天生行罗良先生陪同甘普尔先生到广州参加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签订了由甘普尔先生在欧洲独家经销云南沱茶的长期协议。之后批量出口,销往法国、意大利、德国、西班牙、卢森堡以及东南亚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深受消费者喜爱,享有“减肥茶”、“益寿茶”之美称。

如果说,普洱茶的传统外销地区贡献了普洱茶的大众品饮价值,即低档的廉价日常饮料,虽然也有一些有钱人、读书人在喝它,但都是将其当成普通的茶品;那么西方社会则发掘了普洱茶的神奇保健功能,让其脱离了引车卖浆者流的“低级趣味”,与西方主流社会的健康价值接轨,从此普洱茶交了好运。这是普洱茶的第一跳。

90年代,台湾为普洱茶穿上尊贵的文化外衣,让其成为最具历史感、最神秘、最原生态、最具品饮价值的中国茶,不喝显得没文化,不做普洱茶显得没追求,变成投资收藏界的宠儿。台湾人的第二跳之后,就是大陆人在2003年开启了惊天动地的第三跳,让普洱茶红遍大江南北,全国人民疯狂追捧与炒作。

如果说,日本人、法国人玩的是健康股,台湾人玩的是文化股,更多的还是停留在概念股阶段,那么大陆人就将这些概念股进行放大,并落实到强大的普洱茶产业链,让普洱茶真正雄起并傲视中国茶界!

建国后,普洱茶的产销格局变迁如下:

01

1950年-1977年

普洱茶外销香港

做旧技术催生仓储与熟茶事业

广东茶叶进出口公司、港商主导的香港、东南亚普洱茶市场。这是低档大众口粮茶时代。

五六十年代,云南没有茶叶出口权,故普洱茶的外销产销格局,由拥有出口权的广东茶叶进出口公司,以及拥有销区话语权的香港人所保持。50年代,香港茶商不但是销售主力军,还是生产主力军。因为50年代初期,他们采用人工做旧技术,复制号级茶,并将快速陈化后的普洱茶大量供应茶楼。由于拥有先进的技术,于是香港茶商向东南亚与广东调原料,生产做旧普洱茶。做旧就是熟茶与湿仓茶的前身。可以说,香港人在五十年代初研制的做旧,开启了普洱茶的仓储时代,以及其后的熟茶时代。此外,越南、泰国的“边境普洱”也在兴起。

五十年代,广东进出口公司的成品茶在香港不太好卖,因为没有经过做旧。广东为打开成品茶市场,于是在50年代后期破译香港的做旧技术,并于60年代初期形成广东普洱茶的技术风格,并将成品茶大量出口香港。在广东普洱茶的冲击下,香港丧失了生产普洱茶的优势,转而大量向大陆进口普洱茶成品。广东普洱茶,是带有广东烙印的熟茶,其跟后来的云南现代熟茶风格差异很大,其采用广东毛茶、云南毛茶与越南毛茶进行发酵,故生产出来的成品,被称为“广云贡饼”。

在云南没有茶叶出口权的年代,云南茶叶进出口公司每年向广东茶叶进出口公司提供原料,用于生产普洱茶,出口香港。当然,广东公司用得最多的原料还是广东原料,云南青只是配角。广东公司也会向云南计划调拨成品茶,但数量有限。

70年代初期,云南取得茶叶自营出口权,自然想生产成品直接出口,于是派人去广东学习做普洱茶,加以改进提升,从而诞生了划时代的现代熟茶。熟茶在1975年试制成功,通过参加广交会,引起了香港茶商的极大兴趣。香港茶商将云南普洱茶(特指熟茶)出口到日本,引起了日本普洱茶热,并介绍法国人甘普尔来做沱茶,引起了西欧国家的普洱茶热。

于是,从1978年起,云南开始在普洱茶国际贸易中崭露头角。但真正取得统治地位还是在九十年代完成的。

02

1978年-1989年

保健价值逆袭西方社会

肇庆开启普洱茶洞藏时代

这是普洱茶健康价值传播到西方主流社会的时代。也是全国人民都来生产普洱茶,出口日本与西欧的时代。也是最混乱的一个时代,大量过期烘青、炒青用来渥堆生产普洱茶,这样的普洱茶不但不好喝,苦得像中药,而且对身体没好处,这让追求健康而来的老外情以何堪!最终普洱茶因供过于求,以及质量信誉问题在日本等国家销量萎缩。

但因祸得福,过了混乱的八十年代,自然要正本清源,万法归宗,最终奠定了云南的江湖地位。因为,通过市场的教训,商家意识到普洱茶还是云南产的最正宗,因为其有核心武器——云南大叶种晒青原料,以及先进的熟茶渥堆技术。普洱茶等于云南普洱茶,慢慢就在90年代形成共识,并在2003年以后通过云南茶界的努力争取(制定云南独享的排他性标准),最终于2008年写进国标里——云南之外产的普洱茶,属于非法。

八十年代,云南普洱茶的出口量只能排第二,广东普洱茶出口量比云南大得多。从1980年开始,四川、重庆、贵州、湖南、海南、江西等地也在生产普洱茶,多的生产几百吨,少的几十吨,甚至几吨,都来蹭普洱茶出口的热度。香港人只认广东与云南产的普洱茶,但为了利润,还是将其他省份五花八门的普洱茶买过来,转手卖到日本等国。

80年代的普洱茶出口热,也让肇庆防空洞仓储横空出世,从而终结了普洱茶只是藏在香港之格局,开启了90年代台湾仓、广东仓、昆明仓、大马仓等早期地域仓储热潮。

之所以出现肇庆仓,是因为80年代广东茶叶进出口公司生意太好,要准备的存货太多,仓库装不下,有人打起了防空洞的主意,就诞生了继香港仓之后全球第二个地域仓——广东肇庆仓。

据媒体报道,上世纪80年代,广东是全国茶叶消费大省,还是茶叶的生产及出口大省,肇庆占广东省茶叶出口量的十分之一。作为茶叶货源基地,肇庆每年为省公司采集茶叶超过2000吨,而当时省公司茶叶年存量约5000吨。货源多时,各仓库都堆满了,剩余的只好堆放在公司内的空地上,常常是堆成十几米高山丘似的,上下用油布包起来,但一遇到阴雨天,就必须提前将货物转移。

时任肇庆茶叶公司第一任老总的黄总想到一个办法:租防空洞存放。当第一批送到防空洞存放的普洱出仓后,竟受到了香港买家的一致好评。从那以后,防空洞成了存放普洱的宝地。现在肇庆市城区已有六七个防空洞用来存放普洱。最有名的要数七星岩的象山防空洞,近4000平方米的地方,从1985年沿用至今。不少爱茶人士都十分青睐肇庆的防空洞普洱茶。

资料显示,他们不但藏茶,还利用防空洞恒温恒湿的特点发酵普洱茶。

03

1990年-2002年

投资收藏市场启动

地域仓储勃兴

80年代的普洱茶出口西方国家热,引起了马来西亚、韩国人,尤其是台湾人的关注,一些小圈子里开始喝普洱茶。为什么这些小圈子非常重要,因为里面的人大都有经济基础,读过一些书,这些人参与进来,最擅长的事莫过于为普洱茶贴金。

如果说,香港人在七十年代后期,将普洱茶的保健功能作为卖点,吸引了日本人、法国人的极大兴趣,从而为原本不入流的普洱茶贴上了神奇功效的金,那么以台湾人为代表,包括韩国人、马来西亚人无疑就为普洱贴上了文化的金。于是普洱茶的历史文化价值、品鉴价值、投资收藏价值、原生态价值被挖掘出来了。

既然谈历史文化,那肯定要寻宗问祖。四川、贵州、湖南、重庆等地的普洱茶肯定要跳过,连生产了数十年普洱茶的广东也要跳过,越南、泰国被归为“边境普洱”也要跳过,要追溯到云南这个原产地来。这还不算,对普洱茶进行号级茶、印级茶、七子饼茶三个时代的断代,认为“一代不如一代”,于是号级茶被神话,被这些有文化的喝茶人、研究茶的人、卖茶人奉为神明,顶礼膜拜。

于是他们要去云南寻根,一定要跑到普洱茶的龙兴之地——易武看看。1993年,全球首次破天荒的普洱茶国际研讨会在思茅召开,为他们来云南寻根大开方便之门。其也通过到易武凭吊与复制老字号的辉煌,续接了普洱茶的先天祖气,从此普洱茶打通了任督二脉,凭借文化普洱的名义,在中国茶界三花聚顶,五气朝元,开启了波澜壮阔的普洱茶大时代……

台湾人的加入,让89年萧条下来的普洱茶市场,又热闹起来。90年代的普洱茶产销格局是,云南生产,地域仓储开始遍地开花,台湾玩文化,主导产业话语权。但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台湾普洱茶靠文化起家,但真正将台湾普洱茶市场推向高潮的,还是普洱茶神奇的疗效。

台湾茶人石昆牧在《真实的台湾与普洱茶近年史》一文中说:

台湾普洱茶收藏,起于邓时海教授于1991年-1994年间开始系统整普洱茶历史与部分茶品。此时有—群台湾政商、学界、医界、宗教界、IT界等爱好者开始收藏。1995年12月《普洱茶》一书正式发行,开启普洱茶茶品系统研究之始。

时任台湾大学食品研究所所长、卫生署参亊孙露西教授于1993年开始研究普洱茶,证实1986年法国研究报告,普洱茶能降低三酸甘油脂与胆固醇,其效果比西药安妥明还快且无副作用,1999年媒体公布此份研究报告,瞬间台湾普洱茶市场兴起,也带动1995年12月邓时海教授出版《普洱茶》一书的销售及影响。1999年是台湾普洱茶兴盛始启。

台湾普洱茶崩盘,是因为香港媒体于2001年勘查港粤普洱茶湿仓,又前往云南国营厂,由谢姓廖姓台商带领进入参观紧压车间、渥堆车间、毛料仓库。而后在11月周刊发表,极其丑化,中伤普洱茶制作、紧压、仓储。兴也健康,败也健康,台湾普洱茶市场至此崩盘。然而紧接着,2002年广东市场兴起。

地域仓储之所以在90年代开始遍地开花,是因为台湾人开启了普洱茶投资收藏时代。以前普洱茶藏在香港,是一种以品饮为目的的快速仓储陈化技术。也就是在高温高湿的仓库存放三四年,茶叶变旧了,就大量上市交易,用来品饮消费。香港人已经将茶叶快速转化了,可以现喝,大家没有必要买一大堆茶,摆起来慢慢喝,都是喝多少买多少,其他地方也就没有建仓的动力。

总而言之,90年代之前,普洱茶是低值消费品,普洱茶的产业链条形成了生产与仓储专业分工之格局。也就是云南与广东作为生产方,为降低库存,增加资金周转率,往往以销定产。也就是生产方靠规模产量、资金周转与低库存赚钱,而香港人通过仓储再加工赚钱。普洱茶才生产出来,是半成品,要通过仓储才是成品。这样一来,大家分工明确,各赚自己应该赚的钱,配合非常默契,即云南、广东赚半成品加工的钱,香港赚仓储后期加工的钱。

但80年代中期横空出世的广东肇庆仓打破了“大陆生产,香港仓储”之格局。肇庆仓的出现,开始是偶然出现的“基因突变”,因为仓库不够摆,将茶叶放进防空洞。不料香港人非常认同防空洞仓储。加上80年代香港的地价房价已经很高了,大规模仓储茶叶变得不经济,其恨不得能找到新的“小弟”来替代自己仓储。

有了港商的大力支持,以肇庆为代表的大陆防空洞藏茶事业开始蓬勃发展,广东不但肇庆,而且其他地方也在探索洞藏,昆明也有圆通山防空洞藏茶。在很长一段时间,连云南产的普洱茶,都要拉到广东肇庆洞藏一段时间,再销往香港,从而开启了继香港仓之后的普洱茶洞藏时代。

与此同时,云南人也没闲着。80年代普洱茶生意非常火热的年份,加上特区建设热,云南省茶叶公司就想到离香港最近的深圳特区淘金,这样既把茶叶出口生意做了,为国家赚取宝贵的外汇,又支援特区建设,是不是很爽的事!于是,1988年底云南茶叶公司在深圳设立子公司——深圳富华茶叶公司,以富华公司定制茶的名义开发香港市场。因富华公司在深圳有仓库,普洱茶在仓库里放一段时间,再运香港,故非常受茶商欢迎。富华公司的仓库,可以算深圳仓的鼻祖。现在深圳房价这么贵,在深圳大规模藏茶不经济,早年深圳还是为普洱茶仓储事业做了很大的贡献。

到了90年代,普洱茶的投资收藏价值被台湾人挖掘起来,那些在销区收藏茶叶的人,肯定要建仓,从而推动台湾仓、大马仓、韩国仓等等地域仓之兴起。我们可以看到,香港之外的地域仓兴起,开始是为了货物周转(中转仓库)与降低仓储成本(相比香港仓储费用极低)——肇庆仓,后来是为了投资升值。

投资收藏推动年份茶交易火热,台湾人、马来西亚人等普洱茶新贵,不但到香港淘老茶,也跑到云南找茶。但云南省公司与茶厂没有仓储成品的传统,除了积压的滞销货外,其提供的都是新茶。他们经常跑云南也辛苦,加上差旅费不断增加,但是又需要昆明有合作伙伴帮他们组织货源。昆明的一些茶商抓住了这个巨大的商机,一边帮外商向厂家下单定茶,一边在昆明建仓存储年份茶,卖给台湾人、马来西亚等外商,在淘了普洱茶第一桶金的同时,也在90年代开启了昆明仓时代。

需要特别指出的一点是,随着90年代兴起普洱茶投资收藏热,复制号级茶、印级茶、早期七子饼茶成为了一门非常赚钱的生意,大量的假老茶就是在90年代到21世纪初生产出来了,让人趋之若鹜,奉为神明!直到现在做假老茶,还是一门赚“白粉的利润,不用操杀头的心”的“绝好”生意!!

04

2003年-2007年

(仓储的大盘时代)

大陆普洱茶兴起

普洱茶进入了干仓时代

虽然普洱茶进入了干仓时代,但直到2008年之前,市场上的茶品良莠不齐,湿仓茶可以说泛滥成灾。

这里要说一下香港传统仓储的霉变现象。香港的完整仓储是由入仓与退仓构成。入仓,就是将茶叶放入密封高温高湿的环境下让茶叶快速转化。在入仓过程中出现发霉现象,没必要大惊小怪,因为其原理跟熟茶渥堆一样,都要利用微生物来发霉。

对霉要一分为二来看,益生菌我们欢迎,杂菌与腐败菌要控制在食品安全范围之内。在密封的高温高湿的环境下,茶叶转化其实是很难控制的,在产生大量的益生菌的同时,也会滋生许多杂菌与腐败菌。我们通常说的“霉变”,是指杂菌与腐败菌多的情况。对于入仓后有一定“霉变”的茶,就要用退仓技术来清除杂菌与腐败菌。

在通风透气、温湿度降下来的环境下,茶叶中的微生物会继续变化,益生菌会增多,杂菌与腐败菌会减少。当杂菌与腐败菌在安全范围以内,我们就说仓退得干净,在安全范围以外,就会觉得仓味重,仓很难退干净。

所以,我们对湿仓茶要科学辨证地看,不能一棍子打死。高温高湿只是表象,怎样将杂菌与腐败菌控制在安全范围内才是关键。现在香港的仓储技术已经在湿仓基础上进化,变得安全可控得多,不能简单的说港仓一定就是湿仓茶。即便是湿仓茶,也要辨证来看是否可以喝。

干仓不需要退仓,因为其没有入过高温高湿的仓,其主张茶叶密封自然存放,将湿度严防在75%以下,湿度低了许多,茶叶的微生物作用就没有湿仓茶激烈,也会产生不同于湿仓茶的菌群,以益生菌为主,杂菌、腐败菌少。这就是干仓茶为什么闻起来没有刺鼻的仓味的原因。最多是茶叶存放久了比较沉闷,需要在通风透气环境下“醒茶”。

为什么会出现干仓概念,是因为高温高湿的环境下存茶,茶叶虽然能快速转化,但茶叶往往会霉变。在普洱茶不值钱的年代,消费者认为其就是一种低档的东西,便宜就好,品质没必要去过多追究与较劲。

但日本人、法国人把普洱茶当保健品卖就不一样了。如果普洱茶过不了安全关,老外是不买账的。于是我们看到80年代做了普洱茶的药理实验,证明对人体有益,特别是“降三高”作用明显。为消除日本人对“发霉”的误解,就要研究微生物怎样参与后发酵,以证明“发霉”是健康安全,对人体有益的。

从70年代末期开始,普洱茶的加工与仓储已经提升到食品安全、保健价值的高度上来。90年代,台湾人在宣传普洱茶的品鉴审美价值、越陈越香价值,其对普洱茶的要求,不但是健康、安全,还要好喝、颜值高,越存越好。显然香港传统的高温高湿存茶,无法满足这一消费升级之需要。于是在九十年代酝酿,到了2001年市场上开始出现了干仓概念,并将香港传统仓储贬低为湿仓。

2003年大陆普洱茶市场兴起,开始大家受香港传统仓储影响深,随着干仓概念的普及,到了2005年以后,干仓取代了湿仓,成为行业共识。

2003年-2007年,是普洱茶仓储的大盘时代,藏品良莠不齐,只要是片树叶说是普洱茶,都会有人要,傻傻收藏起来,期待若干年后解决女儿的嫁妆,与自己的养老问题。虽然2005年以后干仓概念已经深入人心,但用湿仓茶来投机获利的还是非常多,也就是说那是湿仓与干仓并行其道的年代。

在这个年代,天量茶叶存放在东莞,东莞也取代了香港、肇庆,成为了藏茶之都。

05

2008年-2014年

(仓储的小盘时代)

自然仓大行其道

科技仓引领未来

2007年,普洱茶价格冲顶暴跌,市场上的天量库存动不了。于是普洱茶进入了小盘时代,也就是选择古树茶、品牌茶来建仓。这时普洱茶也进入专业仓储时代,不但以东莞为代表的广东仓技术成熟,而且北方仓、西北仓、华东仓、华中仓,等各种销区地域仓兴起来了,原产地仓储也在兴起,勐海仓、思茅仓、景谷仓、临沧仓等等不一而足。

这个时期,不再是湿仓与干仓并行,而是干仓一统天下,大家都有意识地选择干仓存放,并摸索出干仓自然存放之道,于是各地的自然仓成为最主流的仓储形态。与此同时,人工控温控湿的技术仓也在兴起,并研究微生物与仓储的转化,打造科技仓。

被否定的湿仓,在这一时期借助技术仓之名义,获得新生。高温高湿虽然有弊端,但其能让微生物大量繁殖,加快茶叶转化时间。那我们通过技术手段,让微生物大量繁殖,又让杂菌与腐败菌控制在食品安全范围以内,这就是技术仓兴起的原因。

目前自然干仓大行其道,随着微生物科学深度介入普洱茶的后发酵,技术仓已经披上最时髦的外衣,将以科技仓的名义,在未来与自然仓并驾齐驱!定向培育与选择菌群就是黑科技之一,也就是今后你需要什么样风味的普洱茶,我都可以通过菌群的定向控制,来按需制定微生物配方及仓储模式,以陈化出消费者需要的口感……

06

2015-

(健康仓时代)

大健康产业与年份茶交易

催生新型仓储概念

2015年以来,有三个东西需要关注:

一是普洱茶作为大健康产业,未来前途无量。

这样,普洱茶仓储将迎来健康仓时代。以后各种仓储概念会弱化,会形成自然存放与人工深入干预两大流派,不管采用何种仓储模型,其最终目的都是回归到健康之道,这就是未来将进入健康仓时代之原因。

二是普洱茶告别卖新茶的“速成普洱”时代,重回年份茶交易体系。

过去的传统工艺强调普洱茶是半成品,所以其需要通过后期仓储来将普洱茶养“熟”(不是指熟茶,是指仓储陈化的后熟作用)。只有经过“后熟”的普洱茶,才是普洱茶成品。

2005年以后,流行卖新茶,无论生茶还是熟茶的工艺都发生了很大改变。这其实是“速成普洱”,即为了让普洱茶能尽快好喝,尽快上市交易,改变了以前的“半成品”工艺。

在生茶方面,许多人将前发酵的萎凋、渥红、闷黄、摇青工艺,绿茶的高温提香等带入普洱茶的初制中来,这些绿茶化、红茶化、黄茶化、乌龙茶化的工艺窜进来,虽然新茶就能做到苦涩度低、香甜柔,适口性好,适合现喝,但缺乏后期陈放价值。

在熟茶方面,传统工艺以轻发酵、适度发酵为主,2005年以后为了让熟茶做出来马上能喝,能尽快上市交易,采用了重发酵技术。重发酵的熟茶,口感顺滑,适口性好,发酵出来,摆放几个月就可以喝。但其缺点也很明显,香气不够,喝了口腔有点干燥,没有回甘,后期转化空间不大。而轻发酵的熟茶,才做出来不好喝,需要长时间后期转化才逐渐变得越来越好喝。转化到位的轻发酵熟茶,香气好,回甘生津,具有极高的品饮价值。

今后,普洱茶要重新回归半成品工艺,让半成品在通过后期仓储熟化为成品,并形成绝大多数的新茶、中期茶以品饮消耗为主,少量精品茶长期收藏的格局。

也就是,新茶品饮消费,以前发酵与绿茶化的创新工艺为主,其适合现喝及三到五年之内喝掉。(占40%)

中期茶以传统普洱茶半成品工艺为主,后期仓储五到十多年,转化到一定程度,大量品饮消费掉。(占40%)

挑选少量精品茶长期收藏。(占20%)

三是仓储形成金字塔结构:原料仓、流通仓与精品仓各安其位。

仓储有三个层面的东西,一是原料仓,这是料头与生产厂家的战略性收储,以应对原料市场价格的波动,以及为拼配储备原料。

二是流通仓,其模式是仓储两到三年,最多七八年,然后大规模推向市场,其是快速流转,走大货的模式。而且其是一边仓储,一边卖茶,只要有客人要,不管是新茶还是中期茶,都很乐意开仓放粮。

第三个层面是精品仓。仓储要大幅度升值,必须物以稀为贵,显然不是大货,而是精品才有长期存放的价值。大货还是要在流通仓快速变现。天量的莞仓,为什么卖不起价,变现难,其实就是搞混了流通货与投资货,大量的流通货长期投资,这无疑是莞仓的悲剧。

流通仓与精品仓可区隔建仓:大货存流通仓,以卖新茶与中期茶为主,有长期陈化价值的优质茶品入精品仓,以卖中期茶与老茶为主。二八法则,将成为普洱茶仓储发展的主流:仓储二分精品收藏,八分大货流通。

如今,普洱茶仓储已是三足鼎立,即勐海是原料仓的高地,东莞是速成仓的高地,昆明是慢养仓的高地。

至于流通仓这块,勐海会形成原产地流通仓,东莞会形成速成流通仓,昆明会形成“互联网+流通仓”。

北宋惠洪与沩山茶的渊源


古有科举制度,培养不少“知识分子”,诗人们常常将民间习俗、生活习惯、喜好兴趣以写作的形成记录下来,也让我们现在是这么多的史记资料。

惠洪是典型代表与沩山茶密切联系的诗人,数年间写出不少诗词歌颂沩山毛尖,描述自我与沩山茶生活的点点滴滴。沩山茶在古今均受人爱戴,茶叶松烟香气芬芳浓郁,滋味醇甜爽口,符合湘区人的口味。

惠洪(1071-1128),北宋后期著名诗僧、画家、评论家,俗姓喻(一作彭),一名德洪,自称洪觉范,筠州新昌(今江西宜丰)人,14岁时父母双亡,入寺庙为童子。以诗文名世,善画梅竹。其诗清新有致,笔力颇健,极度推崇苏(东坡)、黄(庭坚),作诗也勉力追摹,出入其间,时时近之,于黄庭坚所得尤多。清代推其诗为“宋僧之冠”。大观(1107-1110)中游丞相张商英、枢密史郭天信门下。商英败,亦坐累。后遍游山川名胜,曾两度到长沙。一次寓居于河西岳麓寺,并游历宁乡沩山,品沩山名茶,发出“日长齿颊茶甘在”的感叹。

另一次与黄庭坚在长沙碧湘宫勾连一月有余,相互酬唱,不忍离去,留下了一段佳话。离开碧湘宫后,二人同舟赴衡州,他们在碧湘门外购了一艘小舟,惠洪始嫌其窄小。黄庭坚笑曰:“烟波万顷,水宿小舟,与大厦千楹醉眠一榻何所异?”惠洪著有《僧宝传》32卷,撰辑禅宗曹洞、云门、法眼、临济、沩仰五宗诸高僧旧闻,各为之传。另著有《冷斋夜话》10卷、《石门文字禅》30卷、《天厨梦脔》3卷,《林间录》等。一生嗜茶,作有不少茶诗,与湘茶、湘茶人多有关连。

圣源茶业:发展特色农业 搞活农村经济


发展特色农业搞活农村经济

——自治区对思良江休闲农业(核心)示范区进行考评验收

11月8日上午,广西壮族自治区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第二考评组以自治区林业厅副厅长邓建华为组长,在梧州市副市长黄恩的陪同下,到梧州市万秀区思良江休闲农业(核心)示范区作项目考评验收。万秀区区委书记蓝盛新,区长高洁凤,区委副书记覃必元,副区长马金花、莫靖华,区政协副主席黄煜等一起随同。

在项目考评验收中,副市长黄恩向邓建华组长等考评组一行介绍了梧州市万秀区休闲农业项目的投资规划和开发情况,蓝盛新书记就万秀区思良江休闲农业(核心)示范区的相关项目建设等向邓建华组长一行作了汇报。广西梧州圣源茶业有限公司作为休闲农业(核心)示范区项目展示代表,以农业特色六堡茶在展示厅作展示和接待。

邓建华组长在黄恩副市长等陪同下来到示范区圣源公司六堡茶展示区域时,高兴地一边谈生态休闲农业的发展情况一边品尝圣源六堡茶。期间,黄恩副市长提到,目前,通过电商就可以把我市的特色农产品销售出去,比以前通畅快捷多了。对此,圣源公司总经理韦燕娟介绍,现在只要扫一扫我们的二维码,就可以完成对产品信息的全面了解,完成支付结算后,产品就可以直接到家了。

在畅谈品茗当中,圣源六堡茶特色农产品受到了大家的好评。

据了解,万秀区思良江休闲农业(核心)示范区项目建设,以农业休闲观光旅游为特色,结合“生态乡村”活动和“特色生态游”的要求,按照经营组织化、生产标准化、装备设施化、要素集成化、特色产业化的“五化”建设标准,着力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现代农业品牌以及农业观光旅游,凸显出示范区的新业态功能和附加值,对促进农民致富增收起到积极的作用。

考评组一行先后深入到铁皮石斛生态园、西瓜种植大棚、花卉蔬菜育苗中心、农业文化展示厅等进行仔细检查。期间,考评组一行还参观了夏郢镇凤凰村中共广西第一个农村党支部纪念馆。对万秀区结合思良江自然环境,变水患为水利、变荒滩为沃土,结合实际、具有特色地开发生态休闲农业的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初步符合自治区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的相关条件和要求。

近年来,广西梧州圣源茶业有限公司作为万秀区辖下的企业,把六堡茶生产作为一项生态特色农业项目来抓,在刚刚获得“2016年广西特产行销全国核心品牌”称号的圣源茶业,更多的是进一步加大对品牌市场的宣传力度和优势品牌的精准定位等。梧州市政协委员、圣源公司总经理韦燕娟认为,在加大休闲农业发展建设的同时,如何充分利用互联网和创新思维来做到更好地精准扶贫,将是今后一项重要的工作。认为可以通过电商增收来带动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同时还可以把我市更多的物美价廉的优质特色农产品推向全国市场。下一步,圣源公司将在万秀区夏郢镇旺坡村设厂,对当地农民进行专业培训,指导他们如何手工编织六堡茶包装竹篮子,逐步形成及延伸六堡茶产业生态链,帮助农民脱贫致富。

云南茶业正在进入重大突破发展阶段


云南茶业正在进入重大突破发展阶段

随着中国经济的全面突破,中华崛起,中国影响力正在向全球扩展。当前中国茶业正在进行现代化的改造、升级、聚集,理想又一次重生。中国茶叶未来将再次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元素符号。在这个过程中,云南茶业表现最为突出,产业已经出现重大突破的特征,潜力巨大,有条件推动、引领中国茶叶实现全面突围。特别关注4大集团:

一、大益茶业集团:

1、基础条件:历史传承,制作技艺,市场基础。都是非常优胜,全部是国家级---中华老字号,国家级非物质遗产名录,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中国驰名商标。

2、生产能力:勐海茶厂最先完成了生产线的现代化技术改造,新的2万吨普洱茶改扩建项目一期工程已经在进行中。东莞大益科技生产的快销产品已经投放市场。

3、人力资源:人才是企业的核心,关系企业现在与未来发展。大益的团队能力全面突出,人才储备充分,在人力资源建设上,国内茶叶企业再找不出第2家了。

4、资本运做实力:大益集团资本实力强大,潜在能力实力强悍。

5、市场网络布局:大益集团销售控制良好,2011年直销和加盟店已经达到2000家,2012年正在建成覆盖全国的销售网络,再一次领先整个普洱茶产业。

综合评价:大益集团已经实现对普洱茶传统产业的全面现代化改造,生产、品牌、资本、销售网络、人才储备都已经升级,突破的条件已经具备。

二、下关沱茶集团:

1、基础条件:历史传承,制作技艺,市场基础。也是非常优胜,基本也是国家级---中华老字号,国家级非物质遗产名录,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品牌建设依然需要努力。

2、生产能力:一直保持传统生产方式,新的3万吨精制茶生产基地已经在建设中,未来产品品质和产量应该会有明显的提升。

3、人力资源:下关沱茶集团人力资源建设比较落后,影响企业当前和未来的发展。

4、资本运做实力:下关沱茶集团资本实力一般,潜在能力欠缺。

5、市场网络布局:下关沱茶销售受制于定制商和承销商,自身网络建设薄弱,严重制约公司的发展。

个人给下关沱茶的一个短期建议:增资扩股,在保证实际控制权的条件下,可以考虑引进FT定制商作为战略投资者,既加强了资本运做实力,也可以把FT市场品牌纳入下关沱茶集团,同时还可以提高对市场的控制能力。中远期需要引进人才,打造自己的市场网络,继续登陆资本市场,把公司的潜力全面发挥出来。

三、七彩云南庆沣祥

1、基础条件:公司属于新兴茶业公司,现代化特点浓厚,市场影响和品牌建设都在不断提升中。

2、生产能力:公司投入巨资建设七彩云南勐海生产基地(3000吨)和七彩云南昆明总厂(占地166亩,建筑面积16万平米,1-2期项目都已经竣工,建筑面积8.16万平米)

3、七彩云南资本实力强大,潜在资本运做能力强,企业的市场定位和运做情况还需要观察。

四、滇红集团

1、基础条件:历史传承,制作技艺,市场基础、品牌都比较良好。

2、生产能力:目前产能5000吨,未来计划扩产到15000吨,增加绿茶、普洱茶生产线。

3、滇红集团资本实力一般,潜在资本运做空间大,公司市场竞争力比较强,经过系统改造后,未来发展潜力看好。

五、根据云南省茶业发展规划,云南茶业整体都在发展进步中,未来几年内估计会出现2--3家上市公司。

1大益茶业集团+2七彩云南庆沣祥+3滇红集团,下关沱茶集团已经放弃上市计划,未来是否会改变还需要观察。

后面还有庞大的队列:双江勐库、龙生集团、老同志、澜沧古茶、黎明茶业。。。。。。。。

中粮茶业战略签约梧州市政府 合作推进窖藏六堡茶业务发展


中粮茶业战略签约梧州市政府合作推进窖藏六堡茶业务发展

3月4日,中国土畜与广西梧州市人民政府在中粮福临门大厦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集团总裁助理,中国土畜常务副总经理朱福堂和梧州市副市长荣志晓分别代表双方签署了战略协议。

根据协议,梧州市政府将大力支持中粮茶业梧州公司在梧州的投资与发展,重点围绕六堡茶产业及天然、健康食品产业,在信息推介、项目协调、技术研发等方面予以协助支持。按照相关产业政策,给予正在推进的六堡茶产能扩增项目在技术人才引进及安置、地方税收、生产建设用地规划、就业引导、优质茶原料供应等方面的支持。

中粮茶业将进一步根据市场及自身的发展战略,加大对六堡茶产业的投入力度,发挥企业的市场影响力和品牌效应,做大做强梧州六堡茶产业。同时,将围绕茶及天然、健康产品产业,采取合作、新设、并购等多种形式,推进相关农业产业在梧州的发展,不断扩大双方的合作领域。

集团行业资深总经理、中国土畜总经理、中茶公司董事长王震,梧州市委副书记、市长朱学庆等出席了签约仪式。

勐海茶的发迹史


勐海茶的发迹史

勐海茶的第一次兴起是在清末民国,普洱茶南洋通道的开辟,将勐海茶带入黄金时代。1940年代日寇犯边,这一通道已经废弛,而解放后虽然香港人民钟爱菊花普洱,但大陆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普洱茶只能通过中茶公司这一狭窄的通道与香港对接。这样一来,勐海茶厂只沦为生产车间,而不能参与到海外蓬勃发展的普洱茶运动中去,勐海茶从而陷入空前的尴尬之中,面对大陆市场,被绿茶边缘化;面对海外市场,被消费市场边缘化。勐海茶由此沦为守着金山要饭的花子,一直到普洱茶的价值再度被港台人突然发现,掀起了一场越陈越香的茶叶革命,勐海县的茶山资源影响力被放大,才把勐海茶从苦海中打捞出来,供在普洱茶的神坛上,勐海也因之再次成为普洱茶的圣地,成为普洱茶产地话语权的中心。

一、尴尬的“勐海共识”

现在做普洱茶的言必称勐海,殊不知10年前的勐海茶还是低档茶叶的代名词。在滇西南最大的毛茶交易市场——思茅五一停车场内,一车车的毛茶拉进市场,茶商们忙着看茶样砍价,思茅、景洪一带产的烘青茶,一芽二叶的可以给到15元一公斤,一芽一叶的可以给到30元一公斤,勐海产的茶呢,绝大多数七八元一公斤。滇西南茶区形成了茶叶经济“比较优势”:景洪、思茅的茶园大都为九十年代以来新开垦茶园,按照高产茶园的标准建设,种植的很多都是卖相很好的云抗10号,加上严格按照收鲜等级标准采摘,加工设备先进而且制作得法,这样一来这两个地方生产的绿茶,条索整齐、香气高扬、叶子翠绿、芽头白亮,深受甘肃与浙江茶商的追捧,他们纷纷坐镇思茅收茶,思茅也因此成了云南的“名优绿茶之乡”;而勐海的茶叶反其道而行之,不以卖相取胜,而靠低价来生存,跟思茅、景洪的茶叶形成错位竞争。当时,茶商们的“勐海共识”是,勐海民族多,很多地方穷,人也很懒,不会种茶、不会采茶,更不会制茶,这样生产的茶叶肯定是上不了台面的,只能是低劣茶叶的代表。

关于勐海茶山的封闭与落后有个经典案例——布朗山曾经是扶贫失败的全国典型,被各大媒体纷纷报道。据某报称,上世纪90年代初,勐海县乡镇企业局等单位帮助曼囡布朗族寨种植了80亩橡胶,幼苗成活率高。不料移交给寨里管理后,仅一年就被野外放养的牛踩毁过半。村干部却跑到该局报告:“你们种的橡胶没人管,被牛踩死了。”弄得接待他的干部哭笑不得。最后,80亩橡胶仅剩下80多株(约3亩)。还有一年,布朗山部分山寨遭旱灾,旱稻缺肥虚弱,农业部门拉了两车化肥到该乡(布朗山乡)分发给受灾的布朗族农民施用。有的农民却嫌麻烦,化肥背到半路就倒掉了,觉得编织袋还结实、漂亮,就提个空袋回家。

布朗山是闭塞、落后的勐海县的一个缩影,布朗山本身就是一个大茶山,布朗族在山里种了上千年的茶,由于交通不便、信息不通,古老的茶山被内地蓬勃发展的茶叶经济日益边缘化,甚至被邻近的景洪、思茅远远抛在后面,变得日益固步自封,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当然,除了当地人的意识问题外,种茶不找钱,也严重制约了人们对茶园的投入,从而陷入了低投入带来的恶性循环——投入不足,导致收入低,因收入太低更不愿意投入。当时,勐海很多古老茶山的现实是,大面积的茶园被大面积抛荒,得不到有效管理,采摘不按级别采摘,加工用大铁锅杀青,制程简单粗糙,没有体现现代制茶工艺精工制作的特点,这样生产出来的茶叶如何在市场上建立竞争力?勐海茶沦为低档茶的代名词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如果按照绿茶的标准,可能勐海的茶叶永远没有出路,其辉煌将定格在1930年代。1930年代的勐海,因普洱茶的种植、加工与贸易重心由思茅、易武一代转移到勐海,通过英属缅甸,普洱茶源源不断销往南洋,从而开创了普洱茶继满清后的民国第二春,勐海也因活跃的茶叶贸易而被称为“茶叶城”。1940年代发生的两件事彻底断送了勐海茶在未来数十年的前途,一件是日军入侵中南半岛,普洱茶的南下通道彻底断绝,另一件是中茶公司入滇事件。中茶作为四大家族控股企业,在觊觎勐海茶叶经济带来的巨大财富、欲从云南地方实力派嘴里夺食的同时,决定弱化普洱茶的生产,大力发展代表时代主流的红茶、绿茶,从这时开始普洱茶就逐渐淡出了云南人民的视野,仅作为能换取宝贵外汇的特种茶安排数家茶厂定点生产。习惯于普洱茶路径的勐海茶,在云南茶叶绿茶化、红茶化的狂飙突进中日渐沉沦,虽然有80年代南糯白毫、云海白毫的崛起,大规模的开垦茶园运动使得勐海成为云南茶叶种植面积最大县等短暂辉煌,但最终还是被景洪大渡岗、思茅龙生公司与江城牛落河茶场等代表时代发展潮流的新生代在1990年代轻松超越,勐海茶也因此彻底一蹶不振,成为了市场的陪衬。

二、丰饶的贫困

茶产业被边缘化的勐海却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李林骏先生在《勐海茶树资源概述》中是这样描述勐海的资源优势的:

(勐海)境内生长着树龄百年以上的古茶树4.6万亩,占全州(版纳州)古茶园面积的一半以上,是先民们留给子孙后代的一笔厚重而珍贵的财富。主要是栽培型古茶树,有部分野生型古茶树和近缘植物。其中:格朗和乡1.5万亩,布朗山乡0.95万亩,勐混镇0.8万亩,勐宋乡0.2万亩,西定乡0.38万亩,勐阿镇0.3万亩,勐往乡0.2万亩,打洛镇0.06万亩,勐遮镇0.05万亩,勐满镇0.04万亩,勐海镇0.03万亩。

普洱茶的进贡史


普洱茶的进贡史

普洱茶进贡朝廷,至迟起于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云贵总督鄂尔泰推行“改土归流”时应已岁贡。3年后设置“普洱府治”,控制普洱茶购销权利,同时推行‘岁进上用茶芽制’,选最好的普洱茶进贡朝廷,以图博得皇帝的欢心。并曾得到皇帝多次赐匾,“朝天贡端”就是当时所赐。

普洱茶作为茶中珍品,上贡朝廷,还曾作为礼品馈赠他国。清朝廷由于特别喜爱普洱茶,规定每年需上缴贡茶6万6千斤。在普洱府治所在地宁洱镇,官府专门设有茶厂、茶局,统管茶叶的精工制作和上贡朝廷。

普洱茶上贡朝廷,是由地方官吏负责组织的。在进贡清宫茶叶中,来自西双版纳原始森林的大叶种茶与各地进贡的小叶种茶相比,茶叶、茶性大不相同。其茶味特别浓厚,助消化能力特别强,性温味香,有医疗保健作用,这些特点,特别适合游牧出身、肉食为主的满清朝廷皇亲国戚的需要。

于是,普洱茶系列中的“女儿茶”、“团茶”、茶膏等,深得帝王、皇族、将相的钟爱,一时间,宫中以饮普洱茶为时尚,有的泡饮,有的熬煮奶茶,朝廷所重,民间仿效,普洱茶在清朝时声誉人震。

《红楼梦》有贾宝玉喝女儿茶助消化的描写。《宫女谈往录》(金易沈义羚著)也提到慈禧太后喜喝普洱茶:“老太后进屋坐在条山坑的东边。敬茶的先进上一盏普洱茶,图它又暖以能解油腻”。

在西双版纳,无论是爱尼人的土锅茶、蒸茶、傣族的竹筒香茶;还是布朗族的青竹茶,拉祜族的烤茶以及基诺族的凉拌茶,彝族(香堂)的火焯茶等土风茶艺,都毫无例外地有着治病养生的诸多功能。

清朝廷喜爱普洱茶,就像末代皇帝溥仪对作家老舍所言:“普洱茶是皇室成员的宠物,拥有普洱茶是皇室成员的显贵标志”,还说:皇室成员的饮茶习惯一般是‘夏喝龙井,冬喝普洱’。在进贡京师的普洱茶中,极品名叫“金瓜贡茶”。

《普洱茶》一书记述:“金瓜贡茶乃是采用西双版纳倚邦茶山之茶所制。

在杭州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还有实物,已被视为“国宝”。1963年,故宫清理清宫贡茶,获两吨多,其中就有一些保存完好,最长时间达150年以上的普洱茶。有团茶(砣茶)、女儿茶、茶膏等品种,还有普洱茶精品‘人头茶’(人头形状的茶团)1个,重约5斤,形状完整,色泽鲜明。

清朝廷收纳的普洱茶,除了供皇宫享用和分送皇亲国戚之外,还当作高级礼品馈赠外国使团。

如公元1792年,英国特派前驻印度马德拉斯总督马戛尔尼爵为首的观光团一行95人来华,以向乾隆祝贺80大寿为名,要求清廷增设通商口岸,降低关税,允许设立租界,派驻公使,并送上大批寿礼。乾隆没有同意英方的要求。

但作为礼尚往来,也回赠了大批珍贵礼物,其中就有普洱茶和普洱茶膏。西双版纳历代封建首领也把普茶视为珍贵之物。据《泐史》记载:“明朝隆庆六年(公元1572年),车里宣慰史,刀应勐为其妻(缅王之女)回缅省亲准备的礼物中,就有普洱茶4筒,每筒5团,与金银珠宝并重。

白芽奇兰的传承与发展名峰茶业勇拔头筹


2011年9月6日,名峰茶业厦门旗舰店开业,同时福建名峰茶业有限公司举行了隆重的开业揭牌仪式。

名峰茶业来源于白芽奇兰的产地漳州平和县,公司拥有福建省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万亩有机茶基地,其主要品种有白芽奇兰和浓香型铁观音、金观音。白芽奇兰对于厦门消费者来说也并不陌生。它是中国乌龙茶的新秀,其天然的兰花香气浓郁持久,滋味醇厚甘鲜,回甘悠久,叶底肥厚软亮,汤色金黄,浓艳清澈。

名峰茶业系福建向荣集团旗下子公司,为福建向荣大芹山茶业发展有限公司的高端品牌。其名峰山有机茶基地建在素有“闽南第一峰”之称的平和县九峰镇大芹山麓,总开发面积逾万亩。其中有机茶园五千多亩,生态林六千多亩,还配套建有“名峰山庄”,为旅游度假养身好去处。正如名峰之歌里所唱道的:名峰山庄在大芹山,人间欢乐的天堂。

名峰茶业董事长曾清玉表示:名峰茶业立志将平和白芽奇兰茶引向国际市场,打造中国茶行业十强品牌。名峰茶业在厦门特区靓丽登场,将标志着名峰茶业将以厦门为中心,向全国和海外辐射推广名峰品牌,建立各地连锁加盟品牌店,将名峰茶产业推上一个新台阶。

昌宁县强化五项措施全力加快茶业发展


昌宁县强化五项措施全力加快茶业发展

为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提升茶叶产业化发展进程,实现茶叶提质增效和农民增收,2012年,昌宁县讲在进一步明确加快茶业发展的总体思路、任务目标、扶持政策的基础上,重点强化五个方面的保障措施,全力加快茶叶产业的发展。

一是健全领导机构。建立县茶叶产业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县农业局),负责全县茶叶产业发展的组织、协调和领导;各茶叶重点乡镇也成立相应工作机构,明确责任领导,负责茶叶产业发展。同时,组建了县茶叶协会,促进行业自我管理,推动产业健康发展。

二是实施目标责任制管理。实行茶叶产业发展目标责任制管理,将茶叶产业发展纳入各乡镇、各相关单位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综合考核,每年表彰一批先进企业和个人,培育典型,带动发展。

三是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在合理维护、利用好原有优势资源的基础上,要求各职能部门积极争取产业发展项目,合理整合农业、扶贫、农业综合开发、土地开发、流域治理、节水灌溉等涉农项目资金,改善茶园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茶叶市场和生产加工等环节的监督管理,鼓励各类金融机构支持茶叶产业发展。

四是进一步落实科技支撑。充分依托现有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整合茶叶科技服务队伍力量,发挥茶叶行业协会、企业、专业合作组织等茶叶生产主体作用,加大茶叶科技培训、技术引进和试验示范力度,提升茶农素质。鼓励、扶持成立专业服务队,开展茶园机耕、机修、机采和茶园施肥、茶树病虫统防统治等有偿服务,提升茶园管理水平。

五是进一步强化宣传推介。支持和鼓励制茶企业聘请知名厂商、茶商、专家学者来昌宁开展营销培训,组织引导熟悉市场营销知识、热心茶叶产业发展的机关在职干部和未就业大学毕业生、茶叶科技人员,参加政、企共建企业服务团和专业营销队伍,分期分批组团到全国各地茶叶市场宣传推介昌宁茶。

在充分运用现有文学、报刊、媒体宣传推介昌宁茶业的同时,探索建立昌宁茶业信息网,鼓励和支持制茶企业参与国内外茶叶展销,采用广告、网络、连锁、代理等形式拓展市场、构建昌宁茶叶营销网络。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文化相关文章,《北宋茶业的发展史》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种类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清热的花茶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