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y260.com - 普洱茶是一种什么茶】

方一知:茶话普洱茶的大盘时代

所谓茶话,就是在轻松而愉快的氛围下,一边喝茶,一边与友人对话。方一知所尊敬的一位前辈称之“茶聊”,漫谈式聊天,更显得一份自然、一份自在。茶企外脑的工作特点之一,便呈现为茶聊——与茶界、投资界、媒体及社会各路朋友,因茶而聚,谈天、说地、聊茶。而近期大家的话题,不约而同地谈及大环境的影响与行业周期性洗牌。也许是外脑职业的敏感性使然,方一知意识到未来三五年,普洱茶行业要走进一个“大盘时代”。

来自原产地的茶企老总,与从销区飞来昆明的茶叶经销商,汇总了2018年颇为诡异的现象:某些产区的古树茶原料上涨了50%,而某些销区的市场销量下滑了50%;勐海、易武等茶区,投资二千万左右的茶厂、茶庄园纷纷大兴土建,而县城的茶城和昆明的专业市场却是门前冷落茶客稀;等客上门的茶商一声叹息生意不好做呀,忽然传来某商家出售高价老茶的消息。逢八之年,普洱茶世界悄悄发生了许多的变异,两极分化尤为突出。

与投资公司的总裁交流,目前投资普洱茶的门槛大大提高,数亿投资或许在2013年拔得头筹,五年后情况变了,几十亿的上市公司甚至上百亿背景的财团,都在紧锣密鼓的布局普洱茶产业链。或者没有找到切入点,尚未发力市场,或者正加快推进速度,早晚一日会在普洱茶正面战场上取得突破。普洱茶企业满天星的局面,将要彻底改变。现金流吃紧的茶叶实体,因撑不下去而一个个倒掉。将来小而美的茶企还是会有生存空间,难过的是那些不大不小的中型茶厂,以及成本高昂的二线茶企。

2018、2019年,将是普洱茶行业产生又一次巨变的关键节点。

虽然主题不太轻松,气氛倒是欢乐而有趣的。我们畅谈行业趋势,屈指历数茶界做得优秀的标杆茶企。与诸位企业首脑的头脑碰撞,深度涉及了若干话题:关于平台,关于运营,关于模式,关于策略,关于转型,关于竞争等等。现将主要观点及其外脑思考整理如下。

(一)

方一知与某茶厂董事长一起探讨,基础生产平台建设成熟之后,运营下一步怎么搞?

该茶厂抢得普洱茶的第一波先机,2004年在勐海建厂。茶厂董事长深谙普洱茶的商业本质,一手主抓熟茶发酵,保证生产加工常年不断;一手抓原料的低买高卖,靠地缘优势赚上游的钱。几万元起步,而今资产上亿,10年完成了原始资本积累。

然而时势变了。2006年,投资千万的茶厂是普洱茶舞台的明星,大客户、走大货,好不风光。2013年,投资上亿的茶庄园和古树茶,变成明星、主角,站在聚光灯下,让吃瓜群众好一番羡慕。随着年份茶与仓储陈化的被认知,原料、工艺、仓储,普洱茶价值链纵向打通。普洱茶行业步入整合期。茶厂开始被经销商绕开走,古树茶的明星光环不再耀眼,金融资本已契入普洱茶内部,推动着普洱茶产业链的深度整合。该茶厂董事长说:“过去市场不好,我们会等等看,现在不能再这样等下去了,我们必须自建运营团队,到市场中去为自有产品找出口”。

这里岔开一笔。为什么很多小微茶企和创业实体赚不到钱,很大一个原因,就是没有找对立足点,没有搭建真正能够立住脚跟、提供稳定现金流的生产基础平台。忽而做勐海茶,忽而做易武茶,忽而做临沧茶,就是不知道茶事业的根基建在哪里。偌大的云南普洱茶三大茶区,你没有发现自己的原料领地和产品特区,根本挖掘不到产品的利润空间,也就走不出令人困顿的生存期。

该茶厂董事长前10年赚到了普洱茶的第一桶金,早已无生存之忧,他探讨的是未来10年、20年,运营平台怎么搭建,组织架构、营销模式、经理人激励、团队管理等等,如何构成一个循环运转的系统。

以茶厂为圆心的年代成为过去式,茶厂利益导向和产品思维,让渡与用户导向、市场为中心。如何进行服务升级?如何创新终端销售模式?看来,生产型茶企必须要迈出这一步了,从原产地的茶厂走出去,广招人才建立运营中心。不然,便沦为代工厂、加工点,最终走向相对封闭、没有人才流动的家族式茶企。

(二)

某茶企掌门人向方一知诉说了心中的烦恼:因为错过了跨越式发展的机会,这两年的销售不温不火。有心从目前的困境突围,可企业缺少市场推广的资金。问有没有办法破这个局?

普洱茶行业的格局变了。从前会与同类茶厂比,琢磨他们做事的套路,可以说长论短;如今进入茶界的大资本越来越多,茶企竞争上升到产业链整体竞争的层面,自然和行业大鳄不在一个重量级上,怎么比呀?游戏规则变了,小微茶企只能自己与自己比,努力奋斗今胜昔!但空喊口号没有用,关键在盈利模式的优化与升级。

未来五年,普洱茶产品的标准化,包括仓储标准化,会建立公认的行业规范,这预示着普洱茶将告别初级阶段,进阶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此之前,品质体验仍是普洱茶产品力时代的核心,产品模式依然是普洱茶企业的核心盈利模式。赚产品的钱,赚产品创新的钱,赚品类创新的钱,仍有大把的操作空间。

方一知担任茶企外脑的10几年中,提炼出了通过产品模式的创新,为茶企业赚取利润的几种范式。其中也存在规律与套路。举例说,某茶企要推广晒红。如果直来直去推晒红的概念,那是为整个茶行业做好事。你要搞清楚,你们企业的晒红是什么?要发掘和创造超级IP,要塑造拥有企业知识产权,自带流量、超高人气的明星产品。这是其一;其二,营造体验空间,打造战略营销道具;其三,市场推广的艺术,引爆点、持续性、节奏感。操盘者要把握市场推进过程中的节奏感,时间的火候、推广的力度、节点把握的分寸感,不然策划方案写得再明白,操作结果事倍功半。

企业超级IP的设计与孵化,产品品牌的诞生和推广,务必保持连续性,切忌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为什么?起初它表现为一个小小的创意点,就像幼苗一样脆弱。你要浇水施肥、赞美表扬,从而蜕变为一个盈利点。而从一个盈利点壮大成一个为企业带来源源不断的现金流的盈利模式,还要渠道模式、营销模式、服务模式等等为之配套,为之保驾护航。一个企业的产品盈利模式不是一天形成的,它由一个小小的盈利点经过放大而成型的;倘若没有常年不懈的持续优化和市场策略的灵活调整,盈利模式也是难以成活的。

我们要看到,普洱茶的产业整合,不完全针对产业链的核心环节;同样,大资本、大投入,其投资回报,也不仅仅考虑单一的产品利润,单一的产品模式。产品利润、资产利润、资本利润,甚至一个卓越企业的最高利润——组织利润,将被一体化统筹考虑。这样一来,普洱茶的盘子玩大了。如是三五年后,普洱茶企业的体量、规模,将远远大于茶厂鼎盛的时期,古树茶走红的时期。引用房地产语言表述,茶厂是小盘,茶庄园是小盘,而不远的将来,正向我们走近的,则是普洱茶的大盘时代。

(三)

方一知近期接触的茶厂、投资机构、上市公司的老板群体,几乎不约而同说的一句话:“下一盘大棋”。

尽管他们的起点不一样,来路不一样,资源、资金和实力也不在一个等级,但并不影响各自怀着一颗大心。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尽管经济下行、市场低谷,而那些真正有本事的人,绝不是一味的消极等待,而是站在现在看未来,主动布局。方一知谓之“经营逆境”。因为逆境为我们腾出了时间,正好是布局运子、就势转型的恰当机会。只是这个转型是“拐大弯”。少则两三年,多则三五年。

新茶网从架构至面世,用了三年时间。新茶网创始人付颖讲,他们有一个5人的核心团队,三年专注于这一件事情。近两年茶叶电商业绩大幅萎缩,扛不住的纷纷关门停业。而茶叶电商从业者大多年轻,大多思维活跃,肯定设想过打提前量,提早谋划市场突围之路吧?

破局之道,有的是智造产品磨具,有的是打造体验平台,有的是创造新的业务系统,有的是产业链的整合与重组。所以大喝一声,你的产品模式是什么?你的价值平台是什么?你的突围方向在何方?你的创新之路在哪里?!无论选择产品的端口,还是对接平台的端口,抑或打造吸引客流的战略营销道具,都要从企业自身的实际出发。尤其是小微茶企,应遵循“稳中求进”的发展模式,“守正出奇”的运营策略。

方一知20年的外脑实践经验是,如果只听从企业首脑一面的豪言壮语,有可能开错药方、下错药。人性的奥妙在于,很多老板的小农经济心态与枭雄气质融为一体,雄心勃勃的情怀是一回事,实际操作时的斤斤计较又是一回事。其做事的习性,其经历与格局,都会影响项目的进程。企业首脑果决,推进速度会快;小老板舍不得金钱的投入,会在思疑不决、试错和纠偏之间,花费大量的无效时间。更多的情况下,老板踢过来的是假球——畅谈构想时激情澎湃,但真要付诸实施却是无能为力的。企业大夫,能不慎乎?一定要量体裁衣,智造适合该企业的实战型实用方案。

平心而论,对于草根创业者,逆境是常态。失败是普通人的常态,困境是老板的常态,生意清谈是市场的常态。方一知有个不成熟的划分法,以此区别我们面前的老板群体。大致三类:一千万;一个亿;五个亿以上。做到一千万,突破生死线。做不到一千万,就很难预留出一定比例的市场推广费用。做不到一千万,多半会在逆境中挣扎。而做到一个亿,则上了一个层次,登高望远,境界与视野浑然有别。五个亿以上,十几亿、数十亿,一直做到行业之巅,你便拥有了充分的话语权,拥有了制定行业标准和市场规则的权利。

其实茶企业无论大小,背后的参照系是一样的,即市场与销售。产品、平台、营销、服务等等一切动作,都是为了从传统市场突围,在更大的时空范围,切割市场,细分市场。通过创造新的细分市场,争夺细分市场的第一,最终切割一块属于自己的市场蛋糕。

老板们百忙之中,为啥愿与外脑茶聚、茶叙、茶聊?除去交流信息,无非是探讨常规销售之外,应采用什么样的模式和方略——创造市场,开创面向未来的市场战线。

(四)

普洱茶的整合期,金融投资者之所以参与到产业链条的整合与重组中去,其背后的商业意图是,花钱买时间,最终向市场要空间。

所以未来三五年普洱茶市场的竞争格局,呈现出多元化与融合性。过去我们划分一线、二线、三线茶企,茶企掌门人大都为茶人出身,而今行业门槛提高,竞争强度加大,多种类型、多种成分的茶企参与其中。从前的茶叶市场竞争主体,以6070为代表,现在8090赶上来了。他们拥有互联网、大数据、新营销,他们团队作战、执行能力强。关键是80后、90后的打法变了,这让很多60后、70后看不透。80版的润元昌茶业,90版的吉普号茶业,是他们中的优秀代表。

70后茶企老总跟方一知坦陈心迹,说感觉压力很大。一边是行业标杆,老树新枝,比如澜沧古茶的杜春峄,60几岁了,仍然活力十足的创造佳绩,把企业带上新台阶;一边是行业新锐,后起之秀,他们了不得!他们掌握着未来,不能只拿掌握资金、资源多少来衡量他们。大家的共识是,未来三五年,大国八百、小国三千的局面肯定被打破。伴随资源配置和市场分割的渐趋完成,产业集中度会指向行业内少数企业。可能大多数弱小茶叶实体不是被打败的,而是撑不下去因此自我淘汰的。

那么,不能架构独立品牌的弱小茶叶实体,包括茶农建立的合作社,就要未雨绸缪,提早与平台嫁接,与协会、学院嫁接,与实力茶企嫁接,与利益联盟嫁接。另外与资本对接,进行资源与资金的置换。过去茶厂与经销商结成统一阵线,因为普洱茶红利的转移,如今很多经销商瓦解了,有的摇身一变为茶庄园主、茶叶投资者、茶叶品牌商。普洱茶产业链的整合期,也即普洱茶行业走向大盘时代的过渡期——变,是唯一的不变。

方一知多年站在茶企的幕后,从各个角度向诸位老总表述外脑的观点和理念。而文章多属“马后炮”。这一回,我们站在现在看未来,超前感知,超前预见,超前托出了将来还未来的普洱茶的大盘时代,目的呢?为茶行业今后三五年的变迁,为茶企业的谋变图强,一定程度上起到备忘录和启示录的作用。

延伸阅读

普洱茶专家纵论云南普洱茶话语权


普洱茶专家纵论云南普洱茶话语权

近日,著名普洱茶文化学者吴疆先生倡导的“老班章普洱茶文化全国行”活动启动,活动将邀请著名普洱茶专家邵宛芳、周红杰、苏芳华、曾云荣、刘永华等。专家们将对原料、工艺、仓储、价格、营销、生态等课题展开探讨,本次活动的目的,就是从科学的角度去解剖普洱茶、认识普洱茶。

吴疆:普洱茶消费断档问题很是耐人寻味

普洱茶现在的市场体现了两个极端,一个是极度高端市场,以班章、冰岛、易武、景迈山为代表形成的“名山茶”市场;二是极度低端市场,主要提供华南区域的餐饮业硬性需求的熟散茶品饮市场。而这两者中间的一大段市场几乎是空白。可以讲,现在的整体销售形势不是一片大好,而是有些糟糕。

这里有一组数字可以充分说明,根据历年茶叶百强榜的统计:2011年,云南4家、湖南6家进入全国茶企百强。云南百强茶企普洱茶近三年产值,200910.39亿,20109.08亿,201112.79亿(2011产量4.89万吨,全省普洱茶总产量5.56万吨);湖南黑茶百强茶企近年产值20096.52亿,20106.19亿,201119.48亿(2011产量6.35万吨)。

著名普洱茶专家周红杰:大树茶与小树茶要形成合理的市场结构

普洱茶之所以能热,成因有两点,一个是“越陈越香”,一个是后发酵茶的功能优势。2007年普洱茶之所以极度兴盛又迅速低迷,外部的原因当然有,但是,很大程度上在于业界专注于把越陈越香搞成了“越陈越增值”,谈增值,就是谈投资,一个行当的人都来搞投资,大家又都从来没有训练过投资理念,不失败才是不正常。

普洱茶低迷之后,业界的思考开始逐渐从产品(山头)入手。2008年之始,大家从网络上、平面媒体上大肆鼓吹古树茶的优势。开始对经销商、消费者培训古树茶的知识。毫无例外的是,这些名山茶都加工成了“生茶”。生茶好不好,是茶都好,但是,如果我们把自己喜欢的东西,当成了别人也喜欢的东西,在推广上一定会出问题。

古树茶好不好?一定好。问题在于,台地栽培的小树茶占了云南茶园面积的95%-97%甚至更高的比例,也就是说,大树茶仅仅占了云南茶产量一个微不足道的份额。那么,一个行业的人都去搞古树,合适吗?这就出现了有人上班章山买了十公斤老班章,拍了一大堆照片,回来就卖了一吨老班章出去的故事。事实上,邹炳良、邵宛芳、周红杰、曾云荣等一大堆专家,并没有人说一个能准确判断古树茶的标准或办法出台。

比如现在流行古树茶,大家做小树茶的时候就采用“大叶泡条”的制作工艺,这样从外形上就模仿了古树茶,普洱茶消费者根本无法鉴别。

现在流行的古树茶辨别方法很多,比如辨认叶形外缘齿的尖钝、叶片的厚薄、叶脉深浅、马蹄杆、揉捻叶片革质化程度,其实都存在许多误区,种植专家曾云荣说,建国前的种植方式决定了不可能统一树种,也许一个大树茶园里面棵对棵的两颗茶树就是不同树种,那么,它们的叶形、厚薄、口感都不可能相同。

普洱茶专家曾云荣:值得追捧的是云南的生态环境而不仅是茶本身

即使有这样的鉴别方法出台,其实意义也不大。打个比方,如果说东北大豆和北美大豆在原料的时候我们也许能从外观、口感等方法来鉴别,但是,如果我们把它们都加工成臭豆腐,还有人能尝一口,就能说“嗯,这是北美大豆做的臭豆腐”吗?普洱茶的原理同样如是,在新茶的时候能有比较明显的区域特征,而在生茶发生转化后或者加工成熟茶后,这种区域的特征几乎丧失殆尽。剩下的其实是普洱茶的“醇甘厚滑”四个字。我们这次活动就准备了一些2003年的班章竹筒茶,让消费者可以直观地感受到这种变化。

而且,我们今天不管什么原因,历史上存留下来的部分老茶,其实都是所谓的“台地茶”。之所以有相当部分群体的人追求名山古树茶,其实应当说他们是在追捧云南的生态环境。那么,台地小树茶和大树茶其实是在同一个生态环境。应当这样来划分,古树有古树的优势,小树有小树的优异特点。

普洱茶专家苏芳华:生熟茶市场比例失调

事实上,业界都去重点谈论古树茶,而古树茶的价格被拔高,熟茶的价格又提不起来,大家把古树茶都一律加工成了生茶。这等于抛弃了普洱茶的另一大优势——后发酵茶的功能优势。我们古树茶现在流行的是闻香气,观汤色,品茶气。普洱茶的香气能和龙井去比吗?所谓的茶气足,无非是多酚类物质含量高,而华东、华北、东北等区域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小叶种炒青绿茶销区,炒青绿茶讲究的就是“清汤绿水、滋味淡薄”。这就等于我们用我们的劣势去碰人家的优势。

那么,大家就只有剩下“越陈越增值”这一条路可走。问题在于,能形成规模效益的企业可以玩,一个行业或者说大部分企业都没有形成规模,又如何能永远增值下去?我问过很多收购班章茶的老板,绝大部分都告诉我,一年的春茶卖不了几公斤。既然卖不了多少,行业内人士是不是应该去思考如何定位呢?

当然,生茶经过若干年陈化后是可以具备后发酵消食去腻、养胃、降血糖降血脂的功效,但是,我们看得见的事实,普洱茶的“生茶运动”搞了起码有十多年,市场并没有意料中大量廉价的老茶出现。关键还是在于长期的存放技术并非那么简单。

外来的和尚好念经:普洱茶云南话语权的缺失

目前的市场流行的是拿到好原料就等于得到了好茶。其实,并非如此。举个例子,二十年前的茅台酒和董酒都是我们国家排名靠前的十大名酒。如果二十年前,有人拿壹佰万存放茅台酒到今天,他增值了起码三百倍,而如果是存放董酒呢,可能大量满仓库的酒要变现都困难,原因在于茅台酒的品牌起来了,而董酒的品牌却消失了。普洱古树茶的原理同样如此。

实质上,古树茶文化大流行一个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大家没有创立品牌的胆量,也缺乏创立品牌的动力。对于,名山古树茶这种概念,业界奉行的都是“拿来主义”。所谓乔木说、年份说、干仓说误导下普洱茶文化,使得云南有意无意地丧失了普洱茶理论的话语权。普洱茶之所以不断出问题,表面看起来,问题出在了营销上,但是,归根结底是普洱茶的文化出了问题。

云南大叶种本来都是乔木型。台湾有人写书硬生生把普洱茶适制树种分为台地灌木、大树乔木,结果这一误传得到市场的热烈响应。2006年,刘勤晋教授曾经著文严厉地质疑过这一现象,认为写书的人“别有用心”,结果,刘教授的话音未落,2007年省外的大量中小叶种茶进入云南茶区加工成普洱茶。原因在于行业内自身就认同台地灌木茶的概念。到了今天,所谓的台地灌木茶更是被逐渐边缘化。这都是畸形文化种下的恶果。

2000年到2005年是“年份说概念”大流行的阶段,由于一些台湾出版的书籍、图谱不正确的引导,让大家都来玩刻舟求剑的游戏,从而满大街的同庆、宋聘、红印、绿印。那是个辨包装、鉴年份的时代,其实,普洱茶的年份只具备一定的参考价值,并非是决定普洱茶好坏的标准。举一个例子,同样一片茶放十年,存放在香港和昆明,因为温度、湿度的变化不一,结果是大不相同。存放在香港的茶叶明显就转化快许多。

接下来的“仓储概念”可以说是影响至深,业界的专家、商家、消费者可以冲口而出所谓的“干仓、湿仓”的说法。事实上,有没有这样的仓呢?按照台湾出版的茶书介绍,仓储环境的湿度大于80%就是湿仓,反之,就是干仓。那么,粤港台三地的春夏秋三季的湿度都大于80%,也就是说,粤港台三地就是天然的“大湿仓”。往前倒退50年、100年,那个时代没有抽湿机,那些台湾茶书上介绍的100年干仓老茶又是如何造出来的。

如果是一个茶商说干仓湿仓不奇怪,但是,如果是一个研究普洱茶的专家冒出来“这是湿仓茶”的判断,你会不会觉得惊悚呢?其实,人家的目的很简单,大家都说老茶来源于香港,那么,香港都是“大湿仓”了,只剩我独家销售“干仓茶”了么。

为什么要提到以上几个概念呢?因为,这几个概念对于业界的影响至深。“年份说”的成立让人得以有巨大的空间造假,而这种造假的思维害了大家。业界认为造假不是问题,卖不出去才是问题。业界流行的看法是,仿冒品牌是错,但是,茶没有假。换句话说,茅台镇的酱香型酒可以轻易冒充茅台酒,但是,查处的时候,我们能不能说,仿冒茅台酒的包装和瓶中的酒分而处置?显然不可能。但是,茶界的思维就此颠倒,所以,形成了今天大家“家家卖古树,户户有名山”的现状。

而干仓概念的大流行,在于大量的生茶存放成为可能。大家都鼓吹你买了我的班章古树茶,只需干仓存放二十年,就会变成红印。可不可能呢?

今天的古树茶概念大流行,一个是古树茶自身的优势起了一些作用,但是,更大的力量推动是在于这些概念的误导。大树小树利差巨大,名山古纯的包装纸随便印,干仓存放容易,越陈越增值,导致大量的厂家、商家的定位趋同。

产业变革的问题

普洱茶我们刚才谈到了创立品牌和定位的问题,实质还存在一些产业变革的问题,比如,以龙润和天士力为首的大企业早就在实施把普洱茶从慢销到快消的转变,为什么市场反应平平?实质上还是在于大家只是外观形态上改变了,但是,运作思维仍然是传统普洱茶的观念。比如说,某个企业的茶粉,本来产品的克重小、独立包装,这些都是典型的快消品的特征,但是,它又包装成礼品装,这就导致产品消费群体仅仅局限于高端的消费人群。我们可以从黑茶的推广中得到启发,他们一根筋地推销发酵茶,结果,借普洱茶的势头,短短三年就超过了普洱茶。很大程度上在于适饮人群的扩大化。

再比如说我有一次到北京参加一个会议,碰到浙江大学茶学系的王岳飞教授,他介绍浙江茶产业就把茶叶、茶花、茶果、成品茶、半成品茶甚至茶叶加工副产品都加工为茶多酚片、儿茶素片、口香糖等食品、保健品之类的深加工产品,这将让浙江茶产业形成传统茶产业与现代茶产业的良性互动。而普洱茶就目前来看,是缺乏这样的生态环境的。

普洱茶黄片,一直不为人知的秘密


茶叶的世界里,名目多得很,如数家珍地盘点这些奇葩茶叶的时候,总会忘不了一个让人想入非非的茶——黄片。

大家肯定非常好奇“黄片”是什么茶对不对?

黄片茶这种茶叶因为其叶子老且颜色发黄而命名为黄片,虽然这名字在社会上有着非常多隐晦的含义,但是其本身不失为一款饮用体验非常良好的茶叶。

杯小茶要严肃地告诉大家,这通常,指的是普洱茶的一种特殊形态,虽然没有明确的定义与行业标准,但是说起“黄片”,大家都会知道就是普洱黄片。

作为特殊的产品,杯小茶推荐给茶友们的标准是茶叶质量要足够地好、茶叶来源有足够好的控制、生产过程要足够地标准与卫生,成品茶叶喝起来足够好喝,品牌与价格各方面综合考量合适才行。

在茶叶的世界里,黄片,通常情况下,仅仅是在普洱茶界的提名。

而且黄片,也约定俗成指的是老茶树上的老叶子,长老了颜色会泛黄。茶树上的老叶子,因为多数老叶时间长了会泛黄,“黄片”因此得名。

早期的黄片,只是外形显黄,而且叶片松散而被“嫌弃”,在原料筛选拣剔中会被拣出。

而究其本因呢,老黄片的形成,一般是较老的叶子,再加上揉捻时没有揉捻到位,条索比较疏松。

在这两个情况下,杀青会造成叶片颜色发黄或绿色更深。

它很黄,但是不代表不好

虽然黄片因为外形不佳被拣出来,但并不意味着品质不好。

挑拣出黄片,也只仅仅是为了压成型后的茶条索的观感更好。

回归到黄片本身,它本身的品质和所选原料本身的品质是一致的,如果原料本身价格金贵,那么由此拣出的黄片依然非常好。

茶多糖含量高,越泡越甜

一般来讲,茶叶原料愈粗老,茶多糖含量愈高。黄片老叶子中茶多糖的含量高于细嫩的茶叶。

黄片的品质和所选原料茶箐的品质是一致的,而黄片由于茶多糖含量高,所以,滋味更甜醇,且咖啡碱、茶多酚等含量相对嫩芽嫩叶较少。由此,这款茶本身的特点就是少苦少涩,而且还能越泡越甜。

有不足的,大概就是因为少苦少涩而使得这茶的香淡了一些,滋味来得不那么刺激罢了。

阅黄片无数,偏爱易武

阅遍众多黄片,许多人都公认非常棒的一个地域是易武茶区。

班章为王,易武为后。名满天下的易武茶,以香扬水柔、温润柔雅、蜜香回甘著称。易武茶,本身的魅力就在于后期转化究竟非常辽阔。

其貌不扬,劲道好喝,非常耐泡

黄片,其茶砖叶片黄褐,外形会让人觉得干枯萧条,可以说是其貌不扬。但是一旦泡开它,兰香却扬得让人欣喜,淡淡的栗香与豆香夹带其中。

由于黄片叶子老,其不似嫩叶茶对于胃的刺激那么大,滋味更劝道,有架子。

前面提到,黄片由于叶子老,其叶片组织厚实,所以其苦涩感已经大大减弱,反以甘醇厚的滋味和持久耐泡见长。

黄片,怎么泡

冲泡易武黄片,茶汤金黄透亮,从开始到尾水,就像深沉的老者在缓缓地讲述那些陈年往事。

泡茶的核心三要素:一个是投茶量,一个是水的温度,再一个就是泡茶的时间。

黄片因为滋味淡,一般投茶量会比平常多些。泡黄片的水一定要开。开水方可更好激发其高扬香气。时间上来讲,开水注入,待干茶吸水至饱满即可。

黄片,越老越好

黄片,也常常有人唤作老黄片。一来是树老,二来是适合存放。

茶园的茶树,由于定期管理采制非常规范,大部分是不会有老黄叶的;而老茶树上的茶叶,枝叶高大,量少,不容易采到,所以就显得珍贵了,而且陈化后的黄片滋味出众。

因此,我们见到的黄片,一般是老茶树、野茶树上的黄片。

黄片转化快,丝爽绵滑,回甘迅速,闻香气似有悠悠馥郁兰香。原料优秀、存放得当的“黄片”,会表现出非常好的茶气、香气、醇厚度、滑润感以及独特的老茶之“药香”的品质。

所以,黄片也适合存放,让岁月为其加分。

黄片,怎么来的?

传闻坊间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易武与版纳的其他等茶山的许多百年以上树龄的古茶树一度惨遭砍伐。茶农们心疼茶树,把砍伐倒的茶树上稍嫩点的老叶采回家里制作。

另一个版本的故事即是我们比较公认的啦。在生产加工过程中,杀青和筛捡时会将一部分看样不好的叶片捡出来,而在进入揉捻工序时,嫩的芽叶会卷成条索,有些稍老的卷不起来,仍然是伸展的一大片,这就是现在通常所说的“黄片”了。

半斤黄片,饮个痛快

老黄片一般都不是被主动采摘下来的,因此要喝到成规模、有产量及品质保证的老黄片还真是不容易。

作为特殊的产品,杯小茶推荐给茶友们必须用高标准。

首先的茶叶质量要足够地好,这款黄片经过开汤品鉴,不失为一款香柔水甜的茶。

其次,茶叶来源有足够好的控制、生产过程要足够地标准与卫生。

“后消费时代”的普洱茶


“后消费时代”的普洱茶前些天与一个朋友聊天,他说以前茶商卖茶都叫“订购会”,现在叫“茶会”,可不少茶商抱怨,自从叫“茶会”以后,茶叶就不好卖了。这位朋友一针见血回复:“市场不好,叫什么都不好卖,还不如搞点茶会显得雅一点。”细细思量,真的是这样吗?当前普洱茶的市场确实不如前两年热络,也不如过去赚钱快了,也许与当前经济形势有一定的关系。但是,我们试着从更深的层面去观察,从消费心理的角度去思考,或许普洱茶的“后消费时代”已经悄然来临,而茶商们的营销思维还未跟上。

普洱茶的传统营销思维是基于普洱茶越陈越香的特质所带来的陈化空间和升值空间,以及普洱茶的健康功效与生态价值。然而在“后消费时代”里,消费者的心理与行为表现出更加的多方位、多层次、多样化。科技进步带来生产能力极大提升,商品的种类极大丰富,商业消费早已脱离纯商品竞争阶段,商品的主要功能在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需求之外,非物质的需求越来越强烈。普洱茶的复兴时间虽然不过10多年,但是因为它出现在对的时间、对的环境,所以哪怕经历过2007年的重创,也能在短时间内迅速调整,迎来新的热潮。发展至今,我们可以看到,普洱茶在传统的品饮需求和收藏投资需求之外,又增加了一种非物质性的需求,这也正暗合了“后消费时代”下消费者重视体验式消费、个性化消费、愉悦性消费的心理。

体验式消费要求商家重视顾客的情商,关注顾客购买行为发生全过程中的非真实购买需求,顾客所关注的不只是品牌或产品本身的单方面的物化的价值,更多的时候,需要以超出顾客现实的既有想象,开创并传递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以此建构顾客全新的生活体验。普洱茶可以成为多种生活方式的外化,而如何将普洱茶渗透在各种生活体验中,是“后消费时代”普洱茶营销需要思考的重点。

“后消费时代”是一个个性化经济时代,社会越是发达,物质越是丰富,社会里的个人价值观念就越是表现为个性的,而对商品的需求也越与众不同。这几年普洱茶山头茶概念的兴起,由此带来的无数小微企业开始展现活力,手工制茶坊的复兴,都是个性化消费需求的产物。所以,未来小微企业依然需要“小而美”,而不靠做大做强,才能维持稳定的、有个性化需求的客户。

现代人愈来愈重视健康,“后消费时代”的消费者对产品的内涵有了新的要求——不仅仅重视“身体”健康,而且讲求身、心、灵的健全。这样的价值观最大限度地激发了消费者内心深处对一种内涵更丰富、形式更多样、体验更精彩、心灵更愉悦的生活的渴望。普洱茶本身的所带来的形式之美,带来了在消费领域中茶席、茶空间的精致化、茶人服的流行等等;而云南普洱茶山的原生态环境和多样的少数民族文化,吸引了茶山旅行者的纷至沓来,这些都是愉悦性消费需求的表现,而这种在普洱茶上的消费需求仍待更多的表现形式。

普洱茶的“后消费时代”已经来临,您做好准备了吗?

普洱茶的“互联网+”时代


普洱茶的“互联网+”时代今年“两会”期间,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所谓的“互联网+”战略就是利用互联网的平台,利用信息通信技术,把互联网和包括传统行业在内的各行各业结合起来,在新的领域创造一种新的生态。这样“互联网+”的例子绝不是什么新鲜事物,比如,传统集市+互联网有了淘宝,传统百货卖场+互联网有了京东,传统银行+互联网有了支付宝,传统的红娘+互联网有了世纪佳缘,传统交通+互联网有了滴滴打车。“互联网+”是一种资源的全面整合,它对传统产业不是颠覆,而是换代升级。

那么,“互联网+”与普洱茶有什么关系呢?普洱茶是不折不扣的传统产业,“互联网+”将会是普洱茶产业换代升级的一条重要路径。也许很多人会认为,不就是在网上卖普洱茶吗?事情真的那么简单吗?首先值得肯定的是,在全国茶叶市场普遍下滑的环境下,普洱茶却逆势上扬,尤其是在电商领域,据阿里巴巴集团总裁金建杭介绍,去年,云南的普洱茶网络销售达到了15亿,其中云南的普洱茶商家卖了10个亿,普洱茶的电商确实演绎了无数的草根创富神话。

这是个“变则通,不变则壅”的时代,成功商业模式的寿命变得越来越多,任何行业都需要不断调整步伐。以我们所见,最近一年以来,普洱茶的电商也大多走向了转型之路,逐渐摆脱混乱、劣质、打价格战的时代。本期的“独家关注”《普洱茶互联网思维》我们再次把目光聚焦到了普洱茶的电商,2011年2月刊,我们曾做过《普洱淘》的专题,那时的普洱茶电商还犹如新生事物。时隔4年,我们曾经关注过的电商企业,如今大多已经华丽转身了——有的开始控制源头,涉足茶叶的全产业链模式;有的开始深耕产品品牌;有的成为普洱茶行业互联网方案解决商;有的在构建普洱茶的大电商平台;有的正在试水普洱茶的O2O经营模式……但无论如何转型,都是在实现资源的全面整合,也都离不开互联网思维,可以窥见“互联网+”时代的大门已经为普洱茶行业开启。

4月15日的消息,大益集团成立以“定义互联网+时代茶生活,打造全球第一茶人聚合平台”为宗旨的北京益友会科技有限公司,全面开启普洱茶行业的O2O模式。这一事件在网上引起了不小的讨论,喜忧参半吧。我们暂时不做过多评论,至少作为普洱茶行业的龙头企业,敢于大胆尝试新的商业模式,都是值得鼓励的。李克强不是说了嘛:“‘互联网+’未知远大于已知,未来空间无限。”

普洱茶标准缺失的时代博弈现象


普洱茶标准缺失的时代博弈现象

2014年已经过去了好大一截,所谓的春茶市场也开始慢慢的露出了萌芽。春茶上市之前略显闲暇,无聊之余,对某些特定方面的资料进行整理,恍然间发现很多个在这个标准缺失的时代普洱茶博弈的案例。案例如下:1、去年年底在某茶博会上一茶商将一标价8000元的茶最终以80元的价格卖掉。2、寿光的刘先生花1000元钱买了5块普洱茶,春节时用来招待亲朋好友,之后他把其中一块普洱茶送给了好朋友。朋友无意中用手机在普洱茶外包装的二维码上扫过后,却发现这块普洱茶的价格仅为25元。当我看到这两个例子的时候,我第一时间想到的是行业标准的缺失。回头过来看外界的评论,还有人破天荒的怀疑普洱茶的价值问题。其实这是一个存在很久了的话题,普洱茶真的能值那么多钱吗?在我看来这种问题不值得回答,因为我会觉得这种人一点都不懂茶,不懂茶的人你如果跟他讲普洱茶的价值问题那就是对牛弹琴。说的重了一点,其实道理还是一样的,对于产品来说,有的不仅是使用价值,还有外带的额外效应以及精神需求。再来说说普洱茶的价值体系,对现在的市场来说,普洱茶的价值体系确实混乱,毕竟普洱茶还是处于襁褓的孩子,需要在外部资本资金的搀扶下缓缓移动,不过如果外部动力太大,会对这个孩子造成不可估量的伤害。在中国来说,对于一个行业如果没有政府的参与,要想有多进步真的很难。不过好消息是从去年年底开始国家开始参入标准修订和市场推广以及行业维护上来,这至少说明着茶行业开始有起色了。在当前这局势来说,中国普洱茶行业的标准和市场价值体系确实存在这很大的漏洞,这对处于襁褓的普洱茶行业来说就是痢疾,如果不能治好,真的会要命。现在行业内普遍的现象是每个地域都有自己的标准,比如古树茶的定义标准:有的地区是200年以上才算,有的是300年以上才算,文件形式的只有《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古茶树保护条例》明确界定保护范围和对象:即自治州行政区域内野生型茶树和树龄在100年以上的栽培型茶树。说到古树茶的定义,不得不提2013年全云南的古茶树资源普查统计。古树:树龄在百年以上的树即为古树,并分三级保护。树龄500年以上的,定为国家一级古树;树龄在300年至499年的,定为国家二级古树;树龄在100年至299年,定为国家三级古树。。古树树龄测定有不少方法,包括年轮测定鉴定法(钻孔,砍树)、碳14精确测定法、胸径测量推算树龄法、访谈调查估测法、文献追踪调查法、实地勘测调查法等。年轮测定鉴定法和碳14精确测定法的结果相对准确,但均要从树干上取样实验,对古树生长百害无一利。一般都只会采用估测方法,目测云南古树茶主要涉及访谈调查估测法和实地勘测调查法两种,但测定的树龄都存在误差。传统和物理的测定茶树年龄都有利弊,而目前最先进的无损伤鉴定树龄基因分析法对于古茶树来说还很遥远,也许未来能用上。“采集树叶样本,用锡纸包裹并用液氮封存,回到实验室提取基因。树龄信息会在树叶基因中有所体现,后期实验将通过对基因链长短、基因排序等领域的研究和分析,建立某个树种的树龄基因模型和曲线。也就是说,此后判断该树种树龄时,只要将树叶的基因数据代入模型,便可知道较为准确的树龄。标准都没有跟上时代的进步,导致很多标准无法适应现在的市场关系。除此以外,更多的是很多小型的茶企在标准这方面没有跟上最新的国际标准,导致茶叶质量方面的不被认可或者流窜到行业市场扰乱价格体系,这是一个很严峻的问题。归根结底来说还是没有统一的标准和市场价值体系,正是因为没有形成统一,才导致各地茶行业发展不均和市场混乱等问题。要想真正的解决市场混乱等问题就必须对标准进行同意、对市场价值体系进行透明和明确化。行走在普洱茶行业成长前进的路上,我们需要好好的呵护她,看守她,让她越走越远。

普洱茶进入“战国时代”?


普洱茶进入“战国时代”?

茶山古街,茶人问茶之路

小小一片古茶树叶,究竟魅力何在?

在风云变幻的茶市,普洱茶,品的已经不仅仅是味道……

夏至了。一个关于普洱茶信息繁杂而多元的春茶季再度走过。但是,有关普洱茶市场的风云却远没有停歇。2014年的普洱茶市场,正在进入普洱茶群雄争霸的“战国时代”!忆往昔,山头主义风流不减2014年的春天,普洱茶的山头主义延续了自2007年以来的潮流,并在资本的裹挟下越发张扬。遥想2007年,如果你能将六大茶山倒背如流,顺带说说各山茶叶的特点,那你已经算得上是非常profes-sional;到2008年的时候,如果你还不知道老班章、刮风寨,那你绝对out了;2009年到来时,如果你还是一个山头主义者,那还得整明白,刮风寨的茶可不是一个寨子的茶,还得分高海拔还是低海拔,是“茶王树”还是“白沙河”才算ok;转眼2010年冰岛红透普洱界,你要没喝上两口,都不好意思和别人打招呼,班章不仅得辨出新老,还要警惕班盆和老曼娥……近年来愈演愈烈的茶山游,更是将山头主义推向了极致。一些茶友们打着“追寻普洱本真,问鼎普洱发源”的旗号,上山考察顺便收茶,很快就可以对着云南地图指哪打哪了!而且奔赴的目的地全都是那些叽哩哇啦、看得懂读不通的村寨名。当你以为这就是普洱茶故事的尾声时,资本正以你无法觉察的速度直接越过茶行茶铺等终端,越过易武勐海无数个大大小小的茶厂,悄无声息地直接扑向茶山,直接对接茶农,终于,一些打着高端定制古树茶的品牌就在这样的情境之下应运而生了。望今朝,高端古树快速发力有人说,普洱茶市场是从古董茶发家,快速地掠过了中生代茶,直接进入了古树茶时代。2013年,普洱古树茶正以前所未有的冲击度迈进普通人的视野,成为当下最值钱、也是涨速最快的“树叶”。资本的力量凭借其特有的厚度和速度,试图快速建立具有口碑和标杆意义的古树茶品牌。有业内人士称,早在2013年下半年,就已有数亿神秘资金进入云南勐海,为2014年普洱茶大战备下了“丰厚粮草”。“对于部分炒短线的品牌来说,与其说茶好卖,还不如说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分销模式。”继2013年下半年雨林牌高端古树茶在全国大范围风光亮相后,“开春计划拿出3亿资金抢收古树茶”。马年伊始,又一家高端品牌对外高调宣称携5亿资金入市。据业界人士透露,这是一家刚成立不久专做高端古树茶的普洱企业,虽然刚成立,但却已经得到许多茶人的关注。作为后来者的它,同样以“古树”为卖点,又将会采用一种什么样的市场套路?乱世之争,谁是英雄?那么,打着“明明白白我的心”旗号的山头主义和走“你悄悄蒙上了我的眼睛”路线的高端古树茶,究竟谁更能俘获茶友们的心?笔者在郑州茶市溜达一圈后发现,不少茶店门口都能看见醒目的“纯料冰岛古树”或者“单株老班章”几个大字。不知何时开始,“老班章”、“冰岛”就像变成了普洱茶界中的“茅台”、“五粮液”一般,无论真假新老,仿佛只要提到这个名字,就立马高贵了几分;雨林等高端古树茶的广告牌也如雨后春笋般,一日多过一日,但当你真的走进店内询问时,却发现真正有货的商家寥寥无几,大部分只是为了赚个眼球,赶个潮流。一位业内资深人士告诉笔者,“普洱茶生病了,病的不是茶本身,而是这个行业。当前楼市、股市不景气,消费受遏制,大量的热钱急需寻找新出口,高端普洱茶就变为一些投资者眼中的香饽饽,他们携强大的资金实力拥入茶市,并高调炒作,将普洱茶市场搅得脱离了正常发展规律。”山头本无名,有一天忽然插上了旗子,山头就不是原来的山头了,在给予了它们光环后,就变成了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名山;古树原低调,有一天忽然打上了品牌,古树就不是原来的古树了,在标榜了它们的生态后,就变成了多少人心心念念的高端范儿。光环可遮蔽浅陋,让一切都神圣起来;品牌能扬长避短,让一切都傲娇起来。数以亿计的资本疯炒高端古树普洱茶概念,每位身处其间的厂商正亢奋地期待一夜暴富的神话砸在自己头上。处在市场风口浪尖的古树茶,短期内已令不少炒家赚取了丰厚收益,这或许也正是越来越多普洱茶经销商转投高端古树茶怀抱的原动力。可是,这样的普洱茶,真的是我们想要的吗?分久必合,好喝为本不过,纷乱的大潮之中,终归会有一些理性的践行者。现在,越来越多的茶人又开始选择走起了最初的拼配路线,就连一些小众品牌的古树拼配茶也逐渐浮出水面。 一向热爱普洱的天宝祥当家人李伟认为,未来,普洱茶将走上一条“模糊”的发展之路—不分山头,不炒树龄,好喝为本。茶学系科班出身的资深茶人郜鸿亮认为,这些市场行为完全是事物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必然现象。普洱茶目前还处在探索阶段,无论从冰岛、老班章等名山头逐步转化为小众山头也好,还是古树纯料茶转化为古树拼配茶也罢,虽不排除个别跟风炒作的出现,绝大部分茶人还是非常愿意把普洱茶往好的方向、符合市场规律的方向去推动。郜鸿亮自己今年也尝试着将普洱茶多元化,除保留原有的品种外,也将采集一些品质好但是不太出名的茶山的茶制作出个性的品种。此外,他还用普洱秋茶制作成红茶。这一尝试还真对路,茶还没带回郑州,在云南就已经被迅速抢光。“无论这个行业流向怎样改变,唯一不变的将是普洱茶那醇厚的本质。正因为它这金子般的品性,才使得人们将目光最终聚焦于此。”普洱茶市场,分久必合。聪明的消费者,应该拨开浮云,学会选择,好喝才是硬道理!

普洱茶的"春秋"与"战国时代"


普洱茶的"春秋"与"战国时代"

普洱茶的春秋时期已过,战国时期已经来临。传统意义上的厂家已经不符合时代发展。在我看来,普洱茶生产企业,不一定要在云南境内,普洱茶的生产者如果思维还停在紧压、拼配、纯料上,未来的路将越走越窄。

那么作为陈年普洱茶推广地的香港人,他们对普洱茶的看法又是如何的呢?在香港茶人陈淦邦先生《专访茗香茶庄负责人陈德及陈政建先生》一文中,有写到“陈德先生指出,在一九六零年代茶叶罐上写的所谓普洱茶,其实只是广西六堡茶,酒楼如是,茶庄门市亦如是,因为当年云南根本没有自主出口茶叶的权利。。。。。。。在这种情况下,1960年至1970年期间印尼茶、泰国茶、北越茶、缅甸茶相继供应,这些茶以船运来香港,解决了茶楼用茶的问题“在这一文中,我们可以看到,香港人喝普洱的情况大致如下:普洱由酒楼或者茶庄存旧,放到适合品饮的阶段,大量拆散,并进行重新拼配。在过去,由于“云南青”的珍贵和滋味更佳,并难以搞到,茶庄只是把旧云南茶饼拆散后,拼入经过人工发酵的越南青、缅甸青、泰国青中,作为普洱”药引“。可见,普洱茶,到了香港后,由于历史原因和当地习惯,喝着喝这就变成了云南青、北越青、泰国青等的混合定义了。当然,目前,由于云南茶青,茶饼出口到香港已经十分方便,所以除去越南青外,大多数边境青已经推出历史舞台。但当今在许多香港老茶铺店上摆卖的老普洱散茶,其实里面有许多越南青的原料。

通过上述可见,普洱茶从明清时候的凭地域命名到了当前强调后发酵工艺来定义,在跨越几百年后,关于什么是普洱茶,已经有了完全不同的指定。在明清,关于普洱只是由云南普洱府贩运过来的云南晒青,喝法大致和现今的绿茶相差无几,后发酵并未得到特别强调。到了近代的香港、台湾、广东以云南青陈旧后才方大量饮用的喝法迅速蔓延到云南在内的全国后,普洱茶到底如何准确定义才有了现实必要。

我们再回到赵龙飞教授的普洱茶定义中,可以发现,经过经潮水、渥堆、陈化及干燥工艺工序等再加工而成的后发酵茶才为真正意义的普洱。可见,熟茶已经是完全意义的普洱茶。熟茶的出现,无非是为了简化普洱生茶自然陈化工序,或者说通过人为的工艺极大的缩短生普后天发酵过程。所以熟茶的大量出现,从另外一个角度也强调了当下的普洱茶消费是基于“汤色栗红明亮,散发独特陈香,叶底褐红色,滋味醇厚回甜这些特征”的,熟茶工艺其实也就是朝着这几个特征为目的设定的,它的最终追求和自然存放的生普一样,无非就是大量缩短了时间而已。

我们再回到普洱茶两个需求概念中重进行探讨。普洱茶为何需要设定消费的两个需求定义呢!它设定的意义在哪里?

首先,在目前大量普洱茶厂生产的产品种类中,晒青(普洱生茶)的量要占绝大部分,这些才出厂后的产品,并不具备作为普洱茶特征中汤色栗红明亮,散发独特陈香,叶底褐红色,滋味醇厚回甜,和:甘、醇、顺、滑、活、厚、浆。而这些要素和普洱茶自然陈化需要长期时间是分不开的,由此可以判定生茶出厂后,并不具备作为普洱茶成熟产品的特征,或者说不能称之为建立在大量品饮基础定义概念上的普洱茶。这些茶不论自然存放也好,人为入仓也好,尚需较常时间才适合推出市场。当然这部分产品刚生产出厂之初并不适合大量进入消费品饮需求为目的的终端市场。

而前几年,晒青新茶在市场上被趋之若鹜又是为什么呢?是说明大量消费者在饮用生茶而供不应求吗?实际上是否如此,假若不是,这么大的需求由何原因产生呢?我们奔走很多城市得出的结论是,普洱茶虽然在概念上很热,但实际消费大大落后绿茶和铁观音。也就是真正被消耗掉的量要小于绿茶和铁观音。但实际上的产量,普洱茶却远远大于铁观音。据有关资料显示2000年,云南省生产普洱茶9800吨,2004年达到2万吨,2005年为5.2万吨,2006年达8万吨,2007年9.9万吨。而2007年安溪铁观音产量为5.2万吨。

由上述资料可见。实际调查中,在消费群体数量中,和实际消耗量中,铁观音的品饮消耗量目前暂时还是大于普洱茶品饮消耗量。但以产量统计,普洱茶的需求量却远大于铁观音的需求。为何出现这样的矛盾,皆因为铁观音以新茶消费为主,每年产量大部分在当年消耗。铁观音的当年产量基本等同当年消耗量。而普洱茶却远非这样的情况。大量普洱茶当年并没有被消耗,而被放进仓库进行陈化,或者曰为再生产。只有少量当年生产的普洱茶被当年消耗掉。这里熟茶居多。同时大量当年以前的普洱茶产品进入终端市场被消耗掉。我们因此可以看到,除却熟茶以为,大量被消耗的普洱生茶以当年的少,历年加起来的要多,这就是普洱茶在消耗撒个与其他茶不同之处。为何?前面关于普洱茶的概念解释过程中已经可以给出了原因。

同时,我们也可以感觉到在品饮消费市场以外有大量资金愿意投入普洱茶领域,以摆放或者陈化为目的。这些投资行为无非是建立在过去存量相对较少和对未来普洱消费充满乐观而产生的。我们有必要把这样的市场行为和真正品饮行为区分开。这就是普洱茶两个需求概念产生的理论基础。

故事时代下,普洱茶消费的前提


故事时代下,普洱茶消费的前提

随着接触普洱茶时间久了,你会发现这个行业的卖方很会讲故事,有些只是在产品宣传上造概念、讲文化、说背景等,这都无可厚非。更有甚者,将消费者进行品饮体验时的不好感受都归咎于消费者本人,比如:我怎么觉得我喝了茶之后舌头发麻呀?

可能你本身寒气比较重吧!寒气较重会影响……

只能说碰见这样的卖方,还是果断离开吧。这已经不是简单的讲故事了,而是进了一家“诊所”呀。许多人刚喝普洱茶时,会觉得普洱茶很遥远,因为它五花八门的“包装”。这个包装可能只是肉眼可见的绵纸包装,不同品牌、不同产品绵纸包装上的图案,包含的元素都不一样;也有可能是“文字包装”,卖方会用不同的文字,组成不同故事、文化、背景等,将之捆绑在产品销售上。久而久之,你会发现,有时候茶品本身并不重要,谁的故事更好,更能吸引人才重要。于是不同的产品有着不同的故事,故事多了,消费者就像是走进一本故事百科全书,长此以往这难道利于市场健康发展?

诚然普洱茶是一片叶子,也是一种文化,当这片叶子穿上文化的外衣后会更加有利于销售,因此在销售过程中,包装产品本身并没有错,现在市场上没有一款茶是不需要经过包装的。但过分夸大“包装”的比重,强调茶品背后的“故事”强过它本身的口感时,是否有些舍本逐末、欲盖弥彰?最后消费者拿到一款茶:嗯,包装不错,吸引人。拿到另一款:嗯,这个“故事也不错”。结果一喝,两个茶的口感没什么区别,甚至原料都是一样。试问,这是在卖茶?还是在卖故事?作为普通消费者,我们没办法决定一款产品的“故事”成分该占多少?因为我们不是产品的生产者,但我们能做到坚持自己的购物前提——口感体验。与其辨不清故事真伪,为选择谁而纠结,还不如坚持适口为珍,如果你觉得这款茶给你不愉悦的体验,那就果断放弃。

当然,有些茶因为自身工艺、仓储等原因,可能造成它短期内口感并不是很好或最佳,需要时间的力量,如果你有时间去等待去验证,那你可以尝试购入一两饼,看看是否后期转化真的如此,而且这也算品茶路上的一种乐趣。但是懒惰是人的天性,大部分人是没有时间与条件去等待这个验证的过程,也许当时是抱着试试的想法购买了,然后回家一放可能就忘记,浪费了钱财不说,也占了地方。与其以后懊恼,还不如遵从自己当初的感受,不好喝就不买,不要听着卖方的“故事”而忘记你的口腔感受,还是坚持适口为珍,追求茶叶的品饮属性。

当把茶叶的品饮属性作为自己消费选择时的首要条件时,你就会觉得,其实喝茶这件事真的很简单。一个人时,舒适的口感愉悦了你自己;一群人时,这种口感愉悦了周围人。而且你可以置一方小茶席,或者入手一个简易的飘逸杯,也可以用水杯泡上几根,没人说过,普洱茶必须在茶台上泡。你选择什么样的冲泡方式,都是你的自由。以这种简单、轻松的方式对待普洱茶时,于消费者而言,它可能不再离生活很遥远;于市场而言,可能这种方式才是它最理想的发展方式。试想一下当消费者与卖方以这种简单心态对待普洱茶时,普洱茶是否不再那么复杂?消费者不用面对五花八门的“包装”而左右为难,只要自己适口就好;对卖方而言,这又何尝不是一种督促,因为当你再拿故事、文化等来试图为此款茶加“筹码”,抑或试图掩盖它的缺点时,你会发现这种手段已经失效,取而代之的是,如果你的茶真的品质很好,不用你费尽心机去“包装”,它的品质就是你最亮眼的“包装”。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文化相关文章,《方一知:茶话普洱茶的大盘时代》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种类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普洱茶是一种什么茶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