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y260.com - 鼎福白茶】

易武福元号:打造全民喝普洱时代

对于不熟悉普洱茶的人来说,普洱茶是一种可以减肥降三高的保健茶,大多数人喝普洱茶基本都看准了普洱茶独特的保健功效。不过随着人们对普洱茶了解的深入,越来越多喝普洱茶的人加入到普洱茶藏家的行列中来。

中国人收藏普洱茶大致分为2个时期,一个是清朝中期到清末,自雍正起,普洱茶深受历代清帝的喜爱,达官贵人争相效仿。那时候,上好的陈年普洱茶常常能卖出1两普洱数两金的高价。不过由于清王朝的陨落加上云南地区连年的战乱,普洱茶逐渐淡出了中国人的视野。

到了近代,由于港澳台地区又开始兴起喝普洱茶的风尚,临近港澳台的珠三角地区的人们在港商台商的带动下,开始收藏和品饮普洱茶。经过十余年的发展,整个珠三角地区已经成为国内最大的普洱茶消费地区。也正因为受到了珠三角地区的影响,越来越多其他省份的、茶客开始收藏和品饮普洱茶,目前普洱茶收藏正从一种地方茶文化发展成为全国性的“国茶”文化。

为了获知目前除广东外其他地区普洱茶收藏情况,记者特别走访了专门生产收藏级易武古树茶的福元号,其当董事长黄先生向记者介绍了目前福元号的产品在全国的销售情况。

“与其说收藏普洱茶已经遍布全国,不如说普洱茶的收藏已经在中国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形成气候,也就是东部以及东南沿海地区,而内陆的偏远地区目前普洱茶的收藏还处于萌芽阶段:即在这些地区有少数爱喝茶的人有收藏普洱茶的喜好。以福元号为例,除去云南和广东这2个传统消费地区以外,福元号的藏客大多集中在上海、天津、北京、、山东、江苏、浙江等20多个较发达的省市自治区。而西藏、青海、甘肃这些地区则很少有福元号的藏家,由于高端普洱茶圈子的重合性,整个普洱茶收藏圈情况也大致差不多。所以,现在普洱茶的收藏发展虽然迅速,但是离全民喝普洱茶的时代还有一段距离,普洱茶的收藏市场还是有很大发展空间的。”黄总向记者说到。

CY260.com扩展阅读

易武早期著名老茶号


易武早期著名老茶号

1740年前后的普洱江湖,与“同庆号”差不多同时在易武山出现的尚有乾利贞宋聘号、福元昌号和同兴号,三家茶庄与同庆号—道,共同奠定了普洱江湖最早的格局。这三家茶庄,茶叶产量每年都在500担以上,这些茶叶通过茶马大道,源源不断地运往京城、藏区和内地,可谓茶香满天下。

宋聘号

易武早期普洱江湖上四大家族之—。宋聘号是一家合股茶庄,四家合股,其中一个股东叫袁谦六的,他是当时大名鼎鼎的经济特科状元袁嘉谷的胞兄,也因为这层系,宋聘号在普洱江湖上的地位十分特殊。宋聘号的这个背景,跟武林世家袁承志差不多。如果按照水浒英雄的出身背景和排名,袁谦六相当于玉麒麟卢俊义。

同兴号

易武山最早创办的茶庄,普洱江湖四大家族之一。创办于清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创办人是谁?今天已不可考。我们知道的是,到了抗战前夕,这家茶庄的江湖领袖地位仍然不可撼动,如果不是侵略者手长;可以肯定的是,同兴号的寿命延续到解后不成问题。同兴号的庄主是向纯武,年产量500担,并在香港设有天福泰公司。

同兴号日前仍遗留下来不少民国版的老茶和商标,基本上都归人中国台湾普洱茶收藏家之手。一片百年顶级同兴号老茶目前的价格是10-15万元。商标著明:“本庄开设云南易武,即今日镇越县茶庄,揣揉普洱属之三山,曰易武,曰倚邦,日蛮砖三处上好阳新春白尖茶叶,精工熏揉,销行中外,相传五世,历时150余年,驰名已久……惟恐中外官商不明,其所惑,反究易武茶之不良,虚有其名。”

同兴号的庄主向纯武在江湖上人声名显赫,是有名的“易武山三武”之一(另外二武,一是同泰昌的庄主朱小武,一是同昌号的大公子黄备武)。这“三武”,大凡当时在普洱江湖上混的,如果没有听说过他们的名头,是会遭人笑话的。

同兴号的庄主向纯武,同泰昌的庄主朱小武,同昌号的大公子黄备武;:可称为普洱江湖上“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

福元昌

易武山早期普洱江湖四大家族之一,具体创办时间不详。1929年,福元昌号年产圆茶500担,与乾利贞宋聘号旗鼓相当。现存福元昌内标注有如下字样:“本号在易武大街开张。

福元昌记专办普洱正山,地道细嫩尖芽,加上督造,历年已久,远近驰名……;云云。福元昌号生产的饼茶,1989以后流人中国台湾,被中国台湾茶人称为“茶王”。目前,福元昌老茶仅剩下100片左右,价格在每饼17-19万元之间。

云南普洱茶:易武早期著名普洱老茶号


普洱茶易武早期著名普洱老茶号

1740年前后的普洱江湖,与“同庆号”差不多同时在易武山出现的尚有乾利贞宋聘号、福元昌号和同兴号,三家茶庄与同庆号—道,共同奠定了普洱江湖最早的格局。这三家茶庄,茶叶产量每年都在500担以上,这些茶叶通过茶马大道,源源不断地运往京城、藏区和内地,可谓茶香满天下。

宋聘号

易武早期普洱江湖上四大家族之—。宋聘号是一家合股茶庄,四家合股,其中一个股东叫袁谦六的,他是当时大名鼎鼎的经济特科状元袁嘉谷的胞兄,也因为这层关系,宋聘号在普洱江湖上的地位十分特殊。宋聘号的这个背景,跟武林世家袁承志差不多。如果按照水浒英雄的出身背景和排名,袁谦六相当于玉麒麟卢俊义。

同兴号

易武山最早创办的茶庄,普洱江湖四大家族之一。创办于清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创办人是谁?今天已不可考。我们知道的是,到了抗战前夕,这家茶庄的江湖领袖地位仍然不可撼动,如果不是侵略者手长;可以肯定的是,同兴号的寿命延续到解后不成问题。同兴号的庄主是向纯武,年产量500担,并在香港设有天福泰公司。

同兴号日前仍遗留下来不少民国版的老茶和商标,基本上都归人中国台湾普洱茶收藏家之手。一片百年顶级同兴号老茶目前的价格是10-15万元。商标著明:“本庄开设云南易武,即今日镇越县茶庄·,揣揉普洱属之三山,曰易武,曰倚邦,日蛮砖三处上好阳新春白尖茶叶,精工熏揉,销行中外,相传五世,历时150余年,驰名已久……惟恐中外官商不明,其所惑,反究易武茶之不良,虚有其名。”

同兴号的庄主向纯武在江湖上人声名显赫,是有名的“易武山三武”之一(另外二武,一是同泰昌的庄主朱小武,一是同昌号的大公子黄备武)。这“三武”,大凡当时在普洱江湖上混的,如果没有听说过他们的名头,是会遭人笑话的。

同兴号的庄主向纯武,同泰昌的庄主朱小武,同昌号的大公子黄备武;:可称为普洱江湖上“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

福元昌

易武山早期普洱江湖四大家族之一,具体创办时间不详。1929年,福元昌号年产圆茶500担,与乾利贞宋聘号旗鼓相当。现存福元昌内标注有如下字样:“本号在易武大街开张。

福元昌记专办普洱正山,地道细嫩尖芽,加上督造,历年已久,远近驰名……;云云。

福元昌号生产的饼茶,1989以后流人中国台湾,被中国台湾茶人称为“

易武庆丰号感谢他们:66位知名普洱茶人


易武庆丰号感谢他们:66位知名普洱茶人

01、张宏达

张宏达年轻的时候,他用生物学方**证,茶的故乡在中国,把阿萨姆茶种改名为普洱茶种;他踏遍国土,发现了两个新的茶种——可可茶和苦茶。如今,虽已跨入94岁高龄,但他体魄康健,精神矍铄,思路敏捷,以耄耋之年继续关心着茶事业的发展和建设——他就是茶学泰斗张宏达教授,2009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中国植物志》的编研”课题组的10位主要完成人之一。在他60多年学术生涯中为我国的植物分类研究和科教事业作出卓越的贡献。

张宏达教授在山茶属分类上的贡献不仅在于他发现了众多的新种,而且在于他奠定和构建了山茶属的系统分类基础,其影响遍及世界范围。他以蜚声国际的科学成就被教研界尊称为“大师”。他毕生在植物系统分类学上耕耘,编著了山茶属植物的系统研究,全面提出山茶属的分类系统,调整和修改外国人的山茶属系统,并以充分的事实和根据把阿萨姆种改为普洱茶种,作为世界茶树原种,由此在现代科学视角上奠定了中国是世界茶树原产地的地位。

02、邱辉

邱辉,原名邱维藩,字辉,男,云南昆明人,1929年5月生。1947年考入云南大学农学院森林系。1949年5月参加革命,中共党员。自参加工作以来,历任滇桂黔边纵第九支队政工队员、边纵四期干校政干班学员、武工队长、指导员、原普洱专署(今思茅市)建设科农林股长。1952年,先后任中茶普洱支公司股长、思茅行署外贸局茶叶科科长,行署茶叶领导小组副组长、行署茶办主要负责人。1995年12月离休,离休后至今继续在云南茶界发挥余热。

50年代中期,邱辉与同仁一道,组建茶区基层收购站(组),积极开展收购运销,深入茶山宣传,组织茶农垦复茶园,促进茶叶生产迅速恢复。他参与组织研制了第一台手摇、畜力和水力揉茶机,后推广应用传动、电机揉茶机,建立第一座节能土烘房和使用烘干机,促进从手工艺揉制到机械加工的转变。

撰写发表大量论文和其它相关文章:《论思茅地区茶叶生产区划》、《关于加速发展普洱茶生产若干问题的意见》、《茶叶技术培训教材》(主编)、《思茅地区茶树品种资源普查试点总结》、《茶叶(思茅茶叶篇)》、《关于在滇南江城县开发茶叶资源建立出口红茶基地的评估论证报告》、《漫话普洱茶》、《从邦崴古茶树的发现看茶树的起源与演化》、《论千家寨原始野生茶树植物群落在茶树起源进化中的地位》等。

03、张顺高

张顺高,湖北五峰人,1933年生,土家族,1960年毕业于湖南农学院茶叶专业,自愿赴边到云南茶叶科学研究所工作,1961年考察发现勐海巴达野生大茶树,1963年在湖南《茶叶通讯》发表考察报告。主编过《西双版纳文史资料茶叶专辑》。云南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第二任所长,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副研究员,中华茶人联谊会荣誉理事、云南省茶叶学会(1981~1997)副理事长、云南省茶业协会荣誉理事,西双版纳州茶业协会顾问,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者。

1992年10月,他作为专家组成员,参与思茅地区澜沧邦崴大茶树考察论证会。1993年4月,他出席在思茅举行的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古茶树遗产保护研讨会,任组委会委员,会上交流了他与梁凤铭副研究员合写的论文《古生态学与茶树起源传播驯化的系统猜测》,被收入《中国普洱茶文化研究》一书。1996年11月中旬,他作为专家组副组长,参与了“哀牢山国家自然保护区云南省镇沅千家寨野生古茶树考察论证会”,提出了“净光合值法”类推测算出了千家寨古茶树树龄。

04、张毅

张毅,男,1941年生人,彝族,云南易武区区长,易武乡乡乡长,主任科员,于1996年退休。亲自组织指导发展新式茶园5000多亩;继承普洱茶传统制作工艺,并无偿传授给易武、象明、景洪、勐连、广西、南宁、韩国(李连喜)等地区喜欢制作普洱茶的人员,使古六大茶山以传统工艺制作普洱茶的大小厂家发展到100余家,使普洱茶的古老制法得到传承、延续,也使我们领略到了民间传统手工制茶的流风遗韵。大大增加了茶农及地方财政的收入,带动了群众种茶的积极性,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主要著作有:《易武乡茶叶发展概况》、《中国普洱茶古六大茶山》、《易武人物谱》、《隶书字贴唐宋绝》。其中《中国普洱茶古六大茶山的过去和现在》被收录入《国饮时代·普洱茶文化系列丛书》之一《普洱茶·经典文选》。

05、卢国龄

卢国龄所演绎的人生,在别人眼里不管怎样富于传奇色彩,但她自己总是把这些往事和现实,都付与淡定而亲切的笑意——眼睛里依然清澈的光芒,透露着那种卢国龄特有的正直仁爱、自信坚定,构成一种超越了时空的、令人感动和尊敬的美丽:一幅幅历史画面依然生动,充满了卢国龄昂扬向上的生命力已离休10余年,但她的目光依然凝望远方,她的脚步依然坚实:和老厂长邹炳良一道,带着勐海精神,创办了海湾茶厂,海湾茶厂的产品又创造了太多太多的荣誉。这些荣誉意味着,天下有好多好多的爱茶者能喝到质量卓越的好普洱茶。吉人天相,茶人茶寿。

06、邹炳良

邹炳良,男,汉族,生于1939年,云南省祥云县人,中国采用渥堆方法生产普洱茶最早探索、研究、重要的实践者之一。1957年到勐海茶厂,1984年至1996年任勐海茶厂厂长、总工程师,大益品牌创始人之一。勐海县第七届、第八届、西双版纳州第七届、第八届,云南省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邹炳良中学毕业后于1957年来到茶乡勐海,从此他在勐海茶厂一直工作至1996年。40多年间,他先后当过工人、一般干部、股所长,一步一个脚印,不断成长,1984年当选为勐海茶厂厂长至1996年退休,是勐海茶厂历届厂长中任职时间最长者之一。任职期间,勐海茶厂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工业产值、利润、上交利税、职工收入连续11年同步增长,成为勐海县的纳税大户。

邹炳良先生和卢国龄女士在1984年至1996年勐海茶厂工作期间配制出来的优良普洱茶产品有7542七子饼、7572七子饼、7532七子饼、8582七子饼、7262七子饼等,都是普洱茶爱好者捧追茶品。

07、邹家驹

邹家驹,1953年生,中共党员,籍贯四川合理。曾任两任云南省茶叶协会会长,现任云南省茶叶协会副会长、秘书长,是蜚声国际内外普洱茶专家。

邹家驹1976年云南大学外语系毕业后分配至云南省外贸局业务处工作,1978年至1999年先后任云南茶叶进出口公司外销员、副科长、副总经理、总经理。1999年任云南茶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邹家驹出版有《漫话普洱茶·普洱茶辨伪》、《漫话普洱茶·金戈铁马大叶种》,另有多种上乘作品刊于海内外各种刊物。有人将他称为捍卫普洱茶的卫道士,在众生狂热的普洱潮中幸有他这样一个只身孤影的理性斗士。

08、张宝三

云南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现任省关工委执行主任,省茶叶协会会长,省茶马古道研究会会长、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常务副会长。云南省普洱茶协会会长。他在担任云南思茅地委书记期间积极倡导“三结合一体化”,致力于推动普洱茶产业的发展。云南省委把思茅的经验以省委1993年1号文件下发,在全省推广。他到省里工作以后,仍然一如既往研究、宣传普洱茶文化。2006年4月,在他的成功牵头组织下,云南全省性的普洱茶行业协会云南省普洱茶协会宣告成立。同年11月,协会建立起了完善的组织机构,涵盖学术、技术质量、茶道茶艺、市场、咨询等专业委员会。普洱茶的证明商标也由以前的3个州(市)21个县(区)扩大到了11个州(市)55个县(区)。在协会的努力下,普洱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在2006年12月获得国家工商总局批准,并将于2007年7月1日正式启用。

09、苏芳华

中国土产畜产云南茶叶进出口公司高级工程师、云南省茶叶商会副会长、云南省茶马古道研究会副会长;云南省茶业协会秘书长。从1965起分配到云南省农业厅经济作物处从事茶叶技术推广工作。1976年,转到云南茶叶进出口公司工作,直到2002年退休,历任科长、办公室主任等职。1981年起,开始担任云南省茶叶学会副秘书长。1986年,荣获云南省人民政府“低产茶园改造、提高单产技术推广项目”科技进步三等奖。多次被评为云南茶叶进出口公司先进工作者,1988年被云南省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厅授予云南省对外经济贸易业务能手称号;1986年和1988年被省农学会评为先进工作者。1990年,他率领云南茶叶进出口公司组建的“云茶苑”民族茶艺表演队一行17人到北京老舍茶馆为亚运会义演,在一个月中,共演出35场,先后有21个国家和地区的4000多客人观看了演出,开创了茶艺表演的先河,推动了全国茶文化活动的开展。1991年,他荣获首届云南省科协先进工作者称号。1997年,云南省茶叶学会更名为云南省茶业协会,他任秘书长。2000年,在他积极奔波参与下,云南茶叶批发市场正式建成,结束了产茶大省的省会昆明没有茶叶批发市场的历史。2001年,他提议在云南茶叶批发市场举办“中国云南首届春茶交易会”,取得圆满成功。他先后主持举办了三届“云茶杯”名优茶评比,推动了名优茶的生产。由于他的卓越贡献,2001年6月,经省科协推荐,当选为中国科协“六大”代表,光荣出席了“中国科协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为全国茶界仅有的三名代表之一,受到江泽民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并合影留念。

参编或主编的著作有《中国茶经》、《中国名优茶选集》、《世界茶叶100年》、《中国茶叶进出口公司经营史录》、《茶树原产地——云南》、《中国茶叶五千年》、《中国茶叶大辞典》等,是《中国名茶志》(云南卷)主编。主编《茶文化学》、《茶的故乡——云南》、《茶叶生产技术》教材、《云南茶叶发展论坛》、《2002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10、张勤民

云南省省茶业协会副会长、国家高级评茶技师。

11、王星银

云南省茶叶协会副秘书长、国家一级评茶技师。普洱茶国家标准GB/T14456起草人之一。

12、李文华

李文华,普洱茶国家标准GB/T22111起草人之一。2004年11月-2008年12月任大益集团勐海茶厂常务副厂长、主拼配师。大益茶多款经典茶品之发明人。2009年-2010年潜心研习国学,习悟茶之道。2011年3月返回普洱茶界。

1973年,普洱茶熟茶的快速发酵工艺创始,经过三十多个春秋的磨砺与海内外市场的反复检验,现在的普洱茶熟茶产品,其用料、工艺、产品线已经日趋成熟和丰富。在这30多年间,为适应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在毛茶茶菁等级使用,发酵成熟度,以及拼配配方等方面,云南普洱茶界有过许多实践,才铸就了目前丰富多彩的普洱茶熟茶产品线。

就勐海茶厂产品而言,普洱散茶与普洱紧压茶,发酵成熟度是略有不同的。普洱散茶产品:历史上大宗的普洱茶产品(唛号79072、79082、79092、79102等),发酵是全熟的(发酵成熟度十成,100%),主要是满足市场“及时品饮的需要”。当然,前面也说过,即使发酵全熟,这种普洱熟茶的收藏变化也是有的。普洱紧压茶产品:发酵并非是全熟的,这就为收藏中的后发酵留有不少变化的空间,为老熟茶的品味风格走向“润滑,砂化”奠定基础。总结说,和普洱茶生茶产品一样,普洱熟茶的紧压茶也是独具收藏价值的,特别是偏轻发酵的普洱熟茶产品。

13、木霁弘

木霁弘,男,纳西族,1963年出生。云南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中文系教授、云南茶马古道研究会副会长。主要从事古汉语、民俗学及民族文化的研究。著有《滇藏川大三角文化探秘》、《茶马古道上的民族文化》、《普洱茶》等三十余部作品。同田壮壮一道拍摄了《茶马古道系列——德拉姆》。另有文学作品若干。

10余年的考察研究之后,木霁弘最早提出了“茶马古道”这一名称。今年,云南省茶马古道研究会成立,木霁弘担任该研究会副会长。1987年,木霁弘和同学徐涌涛得知金沙江边有一条通往西藏的古道,人称“南方丝绸之路”。通过研究,他们想出一个称呼——“茶马之道”,最后定名“茶马古道”。1999,中国第五代著名导演田壮壮与木霁弘相识,此后他们与著名作家阿城一道多次前往茶马古道考察采访。2004年,田壮壮导演的中国首部高清纪录片《茶马古道系列之德拉姆》在全球公映。由此,茶马古道文化成为了国内一大文化热点。

14、高照

云南大学退休教授,现年66岁。1962年,从云南大学植物遗传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农垦局河口热带作物研究所工作。20世纪70年代以后,在云南大学从事植物、微生物遗传学方面的研究至今。1999年,在爱好普洱茶的台湾亲戚的影响下,高照收集了云南各茶区80多个厂家、近200个品种的普洱茶。在具备了研究普洱茶的丰富样品之后,他开始了普洱茶生命奥秘的研究。

15、胡明方

胡明方出身寒门,饿过肚子,却大笔如椽、出手不凡,组织援建了十几所“希望小学“;他为人谦和,说话礼貌,却“喜新厌旧”、一举出位,颠覆了中国茶界的传统外宣模式。

他就是云南省青年联合会常委、首届“马帮茶道瑞贡京城”普洱茶文化北京行组委会执行主席兼秘书长胡明方。有人说,在交通高度发达的今天,用马这样的“交通工具”驮茶进京,是场代价高昂的“文化秀”。对此,胡明方非但不气恼,还“呵呵”地笑了:云南这支由120匹骡马、6位马锅头、37位赶马人组成的独特的大马帮,在跨过长江、黄河,翻越哀牢山、乌蒙、秦岭、太行山,穿越6个省市,用脚丈量祖国的名山大川的同时,不仅掀起了此起彼伏的“云南热”、“普洱茶热”,使茶马文化、云南影响从南到北淋漓尽致地传播到首都北京。

16、邓时海

邓时海(1941年11月15日-),台湾师范大学教授,台湾“中国普洱茶学会”创会会长,著名学者,被业内誉称为中国“普洱茶第一人”。台湾是大茶艺社创社,杨式太极武艺第六代传人。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紫砂壶炒作泡沫爆破,在穷途末路之际,邓时海转行卖茶。1992年,邓时海在香港向陈姓茶商买了一批号级普洱茶回台湾,开始时无人问津,更有人指他的茶乃假茶,有害健康,生意就搁着了。他去香港跟陈某交涉,并要求退货,但货主说钱早已用完且手头甚紧,让他把茶运回香港寄卖,清货后才换钱给他。假茶市场的人三教九流,邓时海怎会把货交给他人寄卖。回台湾后突然灵机一动,倒不如写一本书说茶。其时,邓时海很早就接触到了普洱茶,而且一开始就是宋聘同兴,一生惟茶是命。1995年,当普洱茶对海峡两岸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来说还仅仅是水中月雾中花的时候,邓时海出版了他那本后来被公认为普洱茶圣经的巨著——《普洱茶》,被研究、销售普洱茶的人视为必读之书。《普洱茶》的出版,让许多台湾茶人和有钱有闲的人转向品饮、收藏普洱茶,进而带动了韩国、泰国的普洱茶市场。此后,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吹起了普洱茶流行风,并逐渐影响到长江三角洲地区。

17、陈智同

台湾陈广和堂主事,陈智同长期收藏紫砂及陈年普洱茶经历,并对于陈年普洱的鉴识及收藏观念上向有独到的见解,在业界多年,发表许多陈年普洱形制的信息及市场发展观点。为国际印级普洱品茶会主讲人、《茶艺.普洱壶艺》杂志社长期专栏作家、顾问、《深邃的七子世界》作者,现为陈广和堂主事。

18、吕礼臻

臻味号主人,吕礼臻资深的茶文化工作者,在80年代初与茶艺馆业者共同成立中华茶艺事业联谊会且曾任台湾中华茶联总会长,为台湾茶文化起了火车头的作用,除了举办形形色色的茶艺活动、培养茶艺人才、提升社会饮茶风气,也带动了茶产业。

19、黄传芳

弗茶居主人,黄传芳从事茶艺工作已25年,自称「抱拙」、「弗茶居主人」,研究内部聚热加热法将茶的杂质秽气驱逐,此「弗茶式烘焙法」已研究十八年经过不断修正,找到烘焙茶的周期性及规律性建立起烘焙茶的理论性及科学性,发愿奉献茶艺当个终生志工。

20、白水清

白水清,1955年出生,香港普洱茶王、世界茶文化交流协会会长、香港安溪同乡会副会长。在香港普洱茶陈货市场占有60%以上的份额。由于他在普洱茶界的突出贡献,曾当选第一届“全球十大普洱茶杰出人物”,并于2003年6月被福建省人民政府授予“银质奖章”。

2007年8月5日,世界茶文化交流协会在美丽的羊城——广州,召开了成立五周年暨第三届董事会就职典礼。也是在这天,香港著名茶专家白水清先生,荣膺世界茶文化交流协会会长一职,可谓众望所归。众所周知,白先生对普洱茶的定论、仓储和品鉴都有自己独到的看法和观点,特别在老茶的领域,他的造诣至今很少有人能超越。及至1993年年,他差不多集齐了所有年份的普洱,单是超过100年的古董普洱就有10种之多,在香港普洱茶陈货市场,他占有大多份额。

21、陈淦邦

香港浮云集团副总裁,陈淦邦私人收藏家,任职香港法律服务行业,嗜好研究陈年普洱茶。1993年开始藏茶,应《茶艺.普洱壶艺》杂志社邀请陆续于各专题上撰稿发表。并于2006年出版《TheFirstSteptoChineseuerhTea》。

22、何景成

香港惜壶茶舍负责人,何景成1996年在香港与友人合资设立惜壶茶舍,现为香港惜壶茶舍有限公司负责人,2002年应《茶艺.普洱壶艺》杂志社邀请撰稿至今。2003年,致力生产了一套下关茶厂从1951年至2003年曾经生产过的沱茶花色品种。

23、林镇浩

林镇浩先生继承了其先父创立于1960年的香港岭南茶业公司,把中国悠久的茶文化和祖国各地的名茶销至港九地区、台、东南亚、日本、韩国、美国、加拿大等地。较好的向世界展示了中国茶的魅力,为港九地区普洱茶品饮与文化推广做出较大的贡献。

24、李达朝

香港同安茶行主事,李达朝同安茶行是由李协(字:玉庭)先生于一九四二年在香港创办的。之前,李先生在九龙已开办有宝兰生茶荘,为躲避在战乱时期被洗刧,保护家产及实力,务求日后东山再起,李先生特意在港岛的核心商业区—皇后大道中开设了同安店,当时中国正被日本军侵占,香港也已沦陷,时局很不稳定,大多亲朋好友都返回老家逃避战争的蹂躏,李先生特以”同安”为号,祈求香港早日天下太平,共同安康。日本投降后,同安在李先生的努力下得到迅猛的发展,以做批发业务为主,兼营店面零售,盛行时雇有三十多位员工,也是全香港火柴的独家经销商。在云南茶出口紧缺时期,同安在香港的新界建立了大型仓库,一方面贮藏畅销货品,另一方面进口晒青毛茶加工发酵,并掌握了发酵贮存的方法,建有保湿保温的地窖,产品还远销东南亚、台湾、韩国、日本、美国市场,是深受消费者的好评。同安茶行历经了三代人的苦心经营,一直秉承着卖老茶,存新茶的宗旨,为广大市民提供优质的茶品。发展至今,同安已具有一定的规模,产品质量稳定,品种丰富,风格各异,甚具品茗价值,吸引了不少普洱爱好者的青睐。同安茶行仝人将继续发扬光大,积极推动普洱茶市场的发展,挑选加工出最好的茶品,同时希望广大普洱茶爱好者继续支持同安,给同安的工作多提宝贵意见,共同推动普洱茶市场的发展,让中国茶文化更加丰富,茶叶事业更加辉煌。

25、谭松发

香港港九茶业商会副会长谭松发汇源茶行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注册成立,为中国茶叶出口及经销,至今历经超过半个多世纪。七十年代谭松发从事超级市场零售工作十多年之久,对海外、内地及香港市场的零售情况十分熟悉,因此影响了他日后在茶叶市场的销售模式。八十年代初,谭松发代表汇源茶行出任港九茶业商会理事之职,由于当时年纪轻且个子稍胖,人称“小胖子”。是国内与港九地区茶业界有“未见其人,先闻其名”的茶人名家。八十年代中期,他致力于茶文化研究,考查六大茶类之文化与历史,略有收获和认识,在商会中历任福利主任及副理事长之职,与商会一起成长。见证香港茶业的演变与盛衰,可说是香港茶业近代史上的一本活字典。谭先生为人健谈、风趣、乐于助人及爱好爬山,有空必约同十数知己一起出游。对茶文化方面之推广更是不遗余力,常应各大公司及社团邀请出任茶业顾问,讲授及培训员工。06年更为香港荣华食品公司,在昂坪大佛建立全港第一间现代化及电脑化资讯的荣华昂坪茶馆,并以中、英、日三国文字及图片介绍茶知识。使来自世界各地的之中外游人都能领略到中国茶文化的真谛。

26、陈德

香港茗香茶庄公司主事,茗香茶庄成立于1963年春,初期以经销广东潮洲工夫茶大出名堂,产品深受南洋、泰国、及越南等地侨胞欢迎,影响日增。七十年代产品行销台湾,“香港茶”撑起了台胞思乡之情。因台湾当局限制入口,市场上反而供不应求。一九九九开始茗香茶庄进入国内,为普洱茶的行销、加工和品饮推广、文化传播作出贡献。

27、郭宏隆

香港高山茶业公司主事郭宏隆先生出生于民国30年,一九七五年加入香港东荣茶业有限公司并于不久后任公司经理。一九八七后历任港九茶业商会副理事长、理事长等职。为香港地区普洱茶的行销、加工和品饮推广、行业发展作出贡献。

28、林君贤林

香港林奇苑主人,君贤先生祖籍广东潮洲,于17岁时到香港,进入茶行当学徒。他做人诚实勤奋,得到老师傅传授一手制茶手艺。林先生于1995年创立了《林奇苑茶行》经营福建乌龙茶(铁观音)为主,并专营国产各类茶类,供销香港各大茶楼酒家。普洱茶一直为港人所喜爱,因普洱茶久存不坏、越陈越香、醇滑甘甜、汤浓耐泡、暖胃消脂。故获得港人收藏兴趣。林先生于80年代初期取得宜兴紫砂壶经销权,又打开了台湾经销市场。80年后期,台湾人热切转向对普洱茶的兴趣,林先生为了台湾普洱茶爱好者的需求,便率先为茶界收集古董饼茶及印级饼茶,作为两地交流桥梁,并将产品扩销到韩国、与东南亚地区。现年75岁的林先生开拓普洱茶市场,已是经历了半个世纪的茶人,对普洱茶之产地、质量、拼配工序等均有资深研究。他诚信且专业的经营手法广受茶人喜爱,亦于2001年于温哥华成立分店。

29、钟汉荣

香港永利茶庄主事,钟汉荣先生从1962年8月开始经营茶叶并研究普洱茶至今,在多年的茶叶经销生涯中,钟先生不惧千辛万苦,多次往返云南各处茶山和普洱茶原料基地考察与研究,对普洱茶的各大茶区、茶山、原料的情况了解甚透。为了把普洱茶更好的推广,他结合港人饮茶习惯,研究出适合香港地区与广东等地品饮与仓储的茶品。钟汉荣先生于1964年创办永利茶庄注册的普洱茶商标是《双象牌》,由于长期来受到消费者与市场的欢迎和赞誉。钟汉荣先生于2007年在国内注册了《金象献瑞》商标,为国内广大消费者提供优质的普洱茶品和分享香港的饮茶文化。钟汉荣先生是海内外普洱茶界里有着较大影响的一个名家,他多年来对普洱茶的研究与茶文化传播丰富了人们对茶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30、曾志挥

澳门茶商工会永远荣誉会长,曾志挥1936年出生于南海九江,现任中华总商会荣誉理事,澳门茶艺协会永远会长,澳门人称其为「普洱茶王」。

31、林平祥

马来西亚资深茶人,林平祥马来西亚茶文化推广先驱,时常代表马来西亚主持茶艺之演讲。现任马来西亚主要茶艺中心及茶坊顾问。曾两次受邀到英国,先后为VAMuseum及Lipton茶公司主持茶艺讲座及研习班教学。

32、林圣泰

日本中国茶讲师协会理事长,林圣泰现任中国茶讲师协会理事长,并于日本东京涉谷开设「华泰茶庄」,除了经营茶叶、茶器外,尚规划有中国风味浓厚的中国茶艺馆「华泰茶馆」,其致力于将源远流长的茶文化推广至日本人的生活中。

33、周渝

紫藤庐主人,1981年改建老家经营紫藤庐,目前是紫藤庐负责人。潜修老庄思想的周渝,心目中有个「茶文化三部曲」的巧思,所谓「茶文化三部曲」包括茶艺,属于「术」的层次之外,希望更进一步弘扬汉文化的传统茶道。

34、姜育

韩国中国普洱茶研究所所长,姜育发从事普洱茶研究二十余年,现任韩国韩瑞大学校茶学系主任教授、韩国中国普洱茶研究所所长。

35、黄刚

在北京的普洱茶界,有一个叫“京茶东邪”的人物,他就是黄刚。他说他从喝到第一杯普洱茶开始,自己的一生都无法抵御普洱茶的诱惑,他的“邪”都是普洱茶惹的祸。从一名军龄20年,具有中校军衔的转业军官,到一个对普洱茶如痴如醉的茶人,黄刚常会做出一些让人觉得邪乎的事情:他会因为得到一片好茶而大哭一场;他会拿价值不菲的老茶来培训自己茶馆的员工;他会在普洱茶最低迷的时候提着自己的行头奔走于全国各地开办普洱茶讲习班——“黄普茶校”;连邮件附件都不会发的他却能把自己的博客经营得风生水起,几乎日日更新,日日有看点,点击率超过50万。

36、史军超

史军超,男,1946年生于云南省红河县,哈尼族,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特聘“世界文化遗产中国专家组”成员。从事民族文化研究工作三十年,出版学术专著十余部,学术论文百余篇。两次获得中国图书奖。是“红河哈尼梯田”申报世界遗产的提出、论证人及专家组组长,是“思茅、西双版纳、临沧世界茶树原产地及普洱茶”申报世界遗产的提出人及课题组组长。

他认为,普洱茶申报“双遗产”,其内涵不仅包含了世界茶树原产地所依据的古地质、古生物、古气候,茶树对土壤、气候的物理、化学条件所需要的自然系统,以及普洱茶文化所包含的诸要素,如民族、历史、文化、工艺、商贸等,及所体现的地球史、茶属史的自然演化过程和人与自然高度融合的可持续发展的内容,而且必将极大地提升普洱茶的经济价值,同时也将保护蕴涵着极为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发源于云南的大叶种茶树。

37、戎加升

戎加升是个个体老板,先后从事过农业种植、建设工程、茶叶生产、经营活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依靠党的富民政策,加上自己对茶叶事业的酷爱,1993年在勐库镇创办初、精制加工的“勐库茶叶配制厂”,赚到第一桶金。当年的双江茶厂厂区,空地上杂草丛生,车间内蜘蛛网重重,令人心酸,但他没有气馁。他安排员工把厂区厂房打扫干净,自己率队到省内外考察,了解各地茶叶行情,暗访市场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产品。

功夫不负有心人,考察结束后,他得出一个结论:临沧地区,特别是双江,历史上是普洱茶的原产地,就目前国内外市场而言,下关、勐海等茶厂生产的普洱茶牌子硬、产品畅销不说,价格还挺高。可是,下关茶厂的原料,可以说大多数是从临沧地区各县购买的。从另一个角度上看,普洱茶是云南独有的品牌,外省的小叶种茶做不出来,而云南只承认临沧、思茅、西双版纳三地茶区生产的普洱茶。这样好的资源优势不利用,还端着“金饭碗”到处讨饭吃,这是何苦呢!于是,他痛下决心搞普洱茶。什么块型、饼型、南瓜型、塔型、沱型他都尝试,用纸包、篾盒装、笋叶包都有,第一次拿到昆交会展示,就引起了韩国、马来西亚等国客商的关注,订单逐年增加,产品越销越远。他直接与茶农购买鲜叶加工,提高了普洱茶的质量。随后,他注册成立了双江勐库茶叶有限责任公司,打造了勐库“陈香牌”普洱茶系列产品。

38、朱卫东

“壶里乾坤大,杯中日月长。”到双江喝茶不喝双江沙河精制茶厂的“东半山”系列朱氏普洱茶,你等于没有喝到好茶,更没有品尝到双江的味道,就像到了北京你不去长城等于没到北京一样。双江,秘境临沧里一个太阳转身的地方,一个汉子,怀着对普洱茶的一颗赤诚之心,从一个种茶人,一路走来,一蓑烟雨,八千里路云和月,终成境界。

1987年,朱卫东在澜沧供销社走上了种茶之路,四年的种茶路让他了解了普洱茶,爱上了普洱茶,并在心中暗暗许下此生定与普洱茶结缘,一定要在普洱茶树上结出自己的事业之果。四年的种茶中,一个学习的机会让他不仅会种茶,更让他学到了制茶的技术。到精制普洱茶历史最老的勐海茶厂学习,让他初步掌握了制茶技术。“老朱”以驰名中外的勐库大叶种茶为原料,采用传统的普洱茶工艺,经过层层质量把关,生产出了远近闻名的东半山系列品种。2006年,朱卫东的双江沙河乡精制茶厂顺利通过国家食品生产许可证核查,并取得QS市场准入资格,为普洱茶的研究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茶文化传播机构的王美津博士,在参观访问茶厂时结识了这位“嗜茶无度”饱经风霜的制茶汉子,在品尝了老朱亲手泡就的普洱茶后饶有兴味地在他的居室的墙壁上留下了“吃茶无度”的题字,并附题“双江朱卫东制茶一流”的赞誉。

39、王霞

王霞,女,1960年生,评茶师、茶艺师,思茅市茶叶协会副会长。普洱江湖,王霞无疑是茶坛大姐大。王霞18岁就进入了勐海茶厂,她的青春岁月仿佛注定了与普洱茶息息相关,是茶成就了她的事业和人生。在勐海茶厂,王霞靠自己的努力,从一个普通的工人成长为一位主管普洱茶生产加工的技术人员。她到杭州学习,成为当时云南少有的质检员,能分辨出放在她面前的每种茶的茶性,人们都说她很神,每一个细微的味道变化都逃不过她的味觉,凭着这份“内功”,王霞成为了现行的普洱茶鉴定标准起草人、产品质量标准起草修订人、名优产品技术审定人、标准参考样品的制定人之一。

1999年至2004年,王霞任思茅古普洱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在古普洱茶业公司,她既是总经理,又是生产工艺技术、产品质量标准、工艺操作规程的制定人。她精于选料,熟于制茶。2004年冬她辞去原职,独资组建“云南思茅王霞普洱茶有限公司”,任董事长兼总经理。在众多的普洱茶生产企业中,王霞是以自己姓名命名公司的第一家。

40、詹英佩

詹英佩,一个貌似柔弱的昆明女子,1986年毕业于云南广播电视大学经济系,现为云南政协报《观察周刊》记者,云南省茶业协会、昆明民族茶文化促进会会员。凭着自己对故土的热爱,对普洱茶和古茶山人民的热爱,自2000年以来,一直致力于云南普洱茶历史、古茶山历史和茶马古道的研究和考察。

古六大茶山在历史上曾是普洱茶的主产区和贡茶的采办地,书写过普洱茶最为辉煌的历史,因抗战爆发辉煌了几百年的六大茶山茶业衰退,许多重要的史料和史实被掩藏在深山中。为了收集、整理、发掘古六大茶山的历史、文化,寻找明、清时期的古茶园、古村落、古茶庄。詹英佩五年来先后11次走访古茶山,在高山密林中只身徒步行程千余公里,寻访过50多个村寨、100多位老人,拍摄了2000多张六大茶山古茶庄,古茶园、茶马古道、文物古迹留存情况和知情人的照片。为了寻找古茶庄后裔,还赴石屏、元江、江川、思茅、勐海、勐腊等地寻访他们的后人。

这样一个弱女子,对普洱茶古茶山文化的研究发掘是如此的深入细微,不仅自费考察、收集史料,绘制古茶山地图,捐出百幅珍贵照片,还最终完成了订正普洱茶古茶山、古茶庄史实长篇纪实文学《中国普洱茶古六大茶山》一书。

42、劭宛芳

邵宛芳,女,云南农业大学园林园艺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云南省茶业协会第三届理事会副会长、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理事、民盟省委委员、民盟云南农业大学委员会主任、云南省科协六届委员会委员。

在20余年的教学、科研工作中,承担过“茶叶生物化学”、“茶叶审评与检验”、“茶文化学”、“高级茶叶生物化学”及“茶叶品质鉴评”等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硕士生课程及全校公共选修课程的教学工作。主编云南农业大学校公共选修课专用教材《茶文化学》,参编《99’中国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园艺百科全书》、参编全国统编教材《茶叶生物化学》、参编云南省农业函授大学教材《茶叶生产知识》等书籍多部。

43、格达娜

格达娜——大型纪录片《最后的马帮》中的女主角,一个颇具传奇色彩的藏族女性。她20多岁的时候就闯入了男性世界——马帮,以她的果敢、坚毅挑起了家庭的重任,并在长期的马帮生活中闯出了自己的一片天空,担任了马帮的马锅头。

2005年举办的“马帮茶道.瑞贡京城”普洱茶文化北京行启程伊始,云南省相关领导就亲自将“马帮大旗”授予了47岁的她。她的一家:丈夫(巴德)、两个儿子、一个侄儿都加入了马帮队伍。他们说,虽然行程很远,但能把家乡的茶叶带到北京,他们是非常高兴的,而且这次的远行,对他们来意义的。

44、杨加龙

杨加龙,男,白族,1960年生人。2004年以个体加工户身份注册双江双龙古茶园茶厂;2005年双江双龙古茶园茶厂成功收购双江县供销社茶厂,年产量达到250吨,成为双江县规模较大的个人独资茶叶精制加工企业。茶厂位于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茶厂占地面积4380平方米,已经通过ISO2001:2000质量体系认证。现有自主品牌“庄硚”和“勐康”。

庄硚古茶系列产品是选用临沧双江大叶种茶为原料,紧精心加工制作而成。产品主要有普洱七子饼茶、各型沱茶、砖茶等,深受广大茶友和消费者的青睐。茶厂生产的庄硚牌普洱七子饼茶荣获2005年云南省消费者喜爱商品称号。

45、罗乃炘

罗乃炘,1951年生于剑川。1971年,进入下关茶厂。广阔的舞台,为罗乃炘展示其才华提供了自由的空间。由于较高的悟性,不到一年,罗乃炘就被提为车间质量检验员。长期的工作实践,练就了他对茶叶优劣准确而快速的识别能力,被人们誉为“探测器”。同样,在长达10多年的副厂长岗位上,使他精于对原料市场和销售市场的分析和把握。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他就提出了“市场是企业生存的根本”的观点。比温州人的市场意识还早2年多。下关茶厂的产品市场也因之而不断拓展,经济效益持续增长,先后被评为全国质量效益型先进企业(云南仅玉溪卷烟厂、下关茶厂两家)和“中国质量万里行活动”先进企业(云南仅有三家)。

1994年8月,下关茶厂顺应市场发展的规律,改制为国有控股的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规范为云南下关茶厂沱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8月,罗乃炘担当起改制后的企业董事长。这时,全国茶叶流通领域正处于改革的浪潮中。两头在外的企业,首先就是把握住两个市场。一个原料市场,一个是产品销售市场。二者缺一不可。

当年,市场疲软,原料价格却一升再升。许多厂商顶不住了。云南其他两个较大的制茶企业也陷入了困境。罗乃炘却对原料大胆提价,对产品进行全面调整,千方百计开拓市场;采取“三定”(定人、定市场、定销售指标)的市场销售办法;经过艰苦努力,取得了进出口经营权,获得国际市场准入权;利用网络技术,建起了“下关沱茶茶文化网站”,同日本、韩国,以及东南亚国家建立起了业务关系;通过了原产地标记注册。这在云南省茶叶流通领域中为首家;今年9月,公司又荣登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金榜,也是云南省的惟一。

46、周红杰

周红杰出生于1962年,云南鹤庆人。1984年毕业于西南农业大学食品学系茶学专业,一直从事茶学教育及科研工作。1999年,世博会在昆明召开,他参加了世博会茶园工程建设,作为项目的主要骨干,负责茶园中茶文化项目,同时积极开展了普洱茶、有机茶、保健茶、茶叶功能食品以及饮料的研究和探索,主攻普洱茶研究。

在云南农大,他主要讲授《茶叶贸易学》和《茶叶综合利用》等专业课。著有教材《茶叶贸易学》、主编教材《茶文化学》,发表研究论文三十余篇,绝大部分论文被大型丛书收录并获奖。。“普洱茶的特点及健身作用”等三篇论文先后被收入《当代管理艺术》,并获二等奖。论文“保健止咳茶研究”被收录入《中国实用科技大辞典》。其业绩先后被收录入《中国农林牧专家辞典》、《中国特色名医大辞典》、《中国英才》、《科学中国人?中国专家人才库》、《中华风流人物志》、《中国当代医药界精英录》,并获中国国际名人协会学术委员会、中国养生工程研究院等授予的“全国医药界精英奖”。他目前正在做三个课题:《云南普洱茶化学成分及品质标准研究》(省级自然科学重点基金),《普洱茶品质形成机理与保健成分变化的研究》(省教育厅课题),《普洱茶新产品的开发研究》(农大发展基金)。

47、朱志安

1965年在思茅地委农业办公室,1980年调入思茅市政策研究室担任主任从事农林茶业调研工作的朱志安,注定与茶结下不解之缘。早在政策研究室工作的时候,朱志安就开始了万亩茶园的跟踪调研活动,总结了厂农、商农、乡农、农垦、科农相结合的五条兴农发展之路,并无数次到江城展开调研,写下了《牛洛河之路》的调研文章。

思茅是世界茶叶发祥地,是普洱茶的故乡,但却一直没有自己的茶业协会,爱茶的朱志安坐不住了。2004年初,在思茅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朱志安与同仁们开始了紧锣密鼓的筹备,于2004年8月18日,成立了思茅市茶业协会,茶城终于有了自己的家。“茶企业之间不能说长道短,而是要取长补短。”朱志安说,我们需要的是叫得响的品牌,是能弘扬民族文化并将民族文化融于企业文化、融于产品的特色品牌。

48、冯炎培

冯炎培,经济师,男,大理白族,生于1939年4月,中共党员。原任云南下关茶厂厂长、党委书记、云南下关沱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冯炎培1952年进入下关茶厂工作,先后担任过物资采购、茶园负责人、车队负责人、车间主任等职务,从事茶叶工作近50年。1982年1月,在全省茶叶生产不景气的时侯,他受命担任厂长。冯炎培同志担任下关茶厂厂长的近20年间,自觉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勇于开拓、不断创新、科学管理、从严治厂。

他以丰富的制茶经验和不断进取的开拓精神,潜心研究探索云南沱茶的最佳原料配比,提出了恢复传统的加工工艺,使“云南沱茶”的外形内质更加完美,产品质量达到和超过国家标准,得到了国家质量部门的认可和广大消费者的青睐。他十分注重新产品开发,与其他领导同志一起先后联合研制了“沱茶·珍珠草(护肝)袋泡茶”、联合开发了“云南三宝”;他努力发掘传统茶饮,闻名遐迩的白族三道茶是采用下关茶厂生产的三种名茶,即:云南沱茶、感通茶、苍山雪绿茶,而这三种名茶均扬名中外。

49、曾云荣

曾云荣,男,拉祜族,生于1942年9月29日,高级农艺师、云南省劳动模范、全国先进工作者。曾云荣1961年从云南大理农校茶叶专业班毕业分配到勐海工作至今,一直都在与茶叶打交道。可以说,为古老茶乡勐海茶业发展献计出力是他今生最大的心愿和无悔的选择。

早在20世纪60年代,他就对勐海茶业的历史、现状作过调研。他根据勐海茶区茶株稀少,老茶树多,树势差,产量低,而茶叶又是当地居民尤其是山区少数民族群众收入的主要来源这一实际,把改造老茶园、建立新茶园作为振兴勐海茶叶生产的主要战略任务来开展。20世纪70年代初,他曾在勐遮乡景真村蹲点达8年之久,先后建立试验示范茶园521亩,公社茶山6个、大队茶山74个,茶园面积计32000亩。

20世纪80年代在勐阿乡南朗河村进行低产茶园改造,其中一亩茶叶产量达260.65千克,而改造前每亩平均单产只有21.1千克,以后,勐海县政府根据这一成果实施改造老茶园10万亩,单产目标100斤的“101”基本茶园建设工程,到2000年时实际已完成100634亩改造任务。他还组织实施建立茶叶技术辅导站、茶叶技术推广站、茶叶生产示范站、茶树良种繁育场,还设计组织实施“茶樟间作”、“茶树丰产栽培”、“茶园综合技术栽培试验示范”、“无性系良种茶园丰产栽培技术研究”等科研课题,并获得成功。曾云荣在实践工作中通过传帮带培养乡土人才36名,其中农艺师5名。此外,与县职中联合创办茶叶高中职业班3个、学生147名,培养茶叶技勐海县茶叶生产、加工、科研的中坚力量。

50、何仕华

何仕华,男,四川通江人,1942年生。原思茅地区外经贸局副局长,普洱茶研究会副会长,昆明民族茶文化促进会副秘书长,云南茶马古道研究会副秘书长。何仕华从事茶业和对外贸易经济工作40余年,对行业管理、茶叶技术推广、茶树栽培管理、初精制茶加工、名优茶开发等有较深入的研究。他深入边远茶区解决茶叶生产、加工技术疑难问题,举办茶叶商品基地建设、茶树栽培等短期培训班。先后在惠民、黄草坝、朗勒、景迈等地蹬点,组织指导新茶园建设,主持和参加25个茶叶项目基地论证、实施项目、组织发展密植速生高产生态有机茶园20万亩。孟连县朗勒茶树栽培试验示范项目,获科技进步奖。

何仕华说,他这辈子最爱的事就是研究保护古茶树。自1984年至2005年的二十年间,他多次跋山涉水、深入原始森林腹地和边远山区,并对小景谷、老乌山、景星、邦奈、佛殿山等古茶树资源进行调查,对澜沧景迈万亩古茶园进行调研,对镇沅和平乡千家寨野生古茶树植物群落进行考察。

何仕华还带领思茅普洱茶艺表演队,到泰国表演由哈尼族、彝族、拉祜族、佤族饮茶习俗组合而成的民族茶艺,以“清、敬、和、爱”的茶艺精髓,展示地方民族茶饮文化,进一步宣传和弘扬云南的普洱茶文化。

51、林超民

林超民,男,汉族,1945年8月生于云南省保山市。1995年3月担任云南大学副校长。同时兼任中国历史学会理事、云南历史学会会长、中国民族学会副会长、中国民族史学会副会长、中国汉民族研究学会副会长、中国影视人类学会副会长、云南民族学会副会长等学术职务。历史学、民族学教授,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云南大学林超民教授提出,云南茶业界应致力于为把普洱茶从农副产品提升到文化产品的定位而努力。与普洱茶结缘,源于大学毕业后在勐海茶厂当工人。那时,他对普洱茶的种植、生产、加工、运输、贸易等各方面有了直接的接触和认识,又站在自己所学专业的角度上,把普洱茶文化和历史学、民族民俗学结合,先后发表了《普洱茶史话》、《普洱茶与少数民族》、《普洱茶散论》等论著。他认为:普洱茶不仅是少数民族生活中的必需品,更是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纽带和象征。

在普洱茶宣传上,林超民教授认为,普洱茶暂时是有茶类无品牌,产品定位更是只在农副产品,普洱茶的宣传与推广,一定要与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结合起来,并且一定要注意到其与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的紧密联系,少一点商业附会,多一些文化附加值。

52、艾田

艾田爱茶,几十年如一日地爱,堪称当今云南茶界一大神人。凭着自己悉心研究多年得出的对普洱茶茶色、茶形、茶味、茶气、茶性、茶理、茶义、茶境、茶情的准确理解,于1994年开设“百茶堂”。由他制作的“陈香”普洱茶荣获中国茶叶学会“中华杯”全国名优茶一等奖。艾田懂茶识茶,艾老师之名,当之无愧,他的普洱“茶经”曾令台湾“普洱茶王”邓时海教授为之惊叹,并由此结下深厚友谊;他的茶艺引来了无数中外爱茶人前来拜师学艺,门中数十弟子个个是品普洱的高手;他的百茶堂令无数鉴茶、品茶、购茶学茶者神往不已。

静、直、和、清、敬,是茶友总结艾田做人之德。在创出品牌后,甘于静守一堂,把售茶的所有利润统统买成自己喜欢的各种普洱好茶收集,或取出给来品茶的朋友分享。好茶润出了艾老师的淡泊个性,也滋养了茶人的才情才艺,艾老师不仅是个茶专家,还写得一手好文章,百茶堂中那一枚枚盖在茶堂出品的茶包上的各式押印均出自艾老师之手。

53、王树文

为人处事质朴谦和的王树文,很难让人把他与什么“创意”、“奇思妙想”等词连在一起,但普洱茶文化却永远不能忽略王树文,不能忽略他几项非常重要的创意和奇思妙想。

这有两个基本原因,一是他的内秀,爱读书,喜艺术,培养了他被人由于质朴谦虚而忽略的内秀;第二个原因更重要,发自他事茶爱茶的心性之真;

1989年初夏,发起云南11位书法家书写不同风格的“茶”字108个,寓意茶寿,深得社会欢迎,甚至到了现在,这“百八滇茶万里香”更成了茶文化的象征符号之一;组建了“云茶苑”民族茶艺表演队,亚运会期间领队在首都表演,轰动京城茶界;随后到全国各地、世界各地表演,让更多的人注意到形式美丽和内涵丰富的云南民族茶文化;

巴达山大茶树不幸遭到雷劈,劈断十多米,王树文费尽心力从当地运回一段树干,使之免遭柴薪之用。这段古茶木,王树文请剑川木雕高手雕成神农之像。以古茶树为奉祀茶祖之用,茶心茶想,令人感念;

最早有意识地系统性收集整理云南民族饮茶习俗,并且对很多茶俗作了命名:如基诺族的凉拌茶、傣族的竹筒茶、纳西族的龙虎斗等,开研究的另一领域。

54、何健玲

何健玲爱茶、喜欢与茶有关的-切事情。她热爱茶文化,和张顺高、周红杰、艾田等人共同发起、组织、成立了昆明民族茶文化促进会,并任常务理事。她还积极参加各类茶文化活动,诸如2000年在广州举行的第六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2001在思茅举行的第五届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2004年在四川雅安举行的第八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等。

她开的“庆茗园”目前是“云南茶业协会团体会员单位”、“昆明民族茶文化促进会理事单位”、云南省首批29家普洱茶文化精品店之一,2005年被认定为“四星级茶馆”,同年入选“全国百家品茗佳处”,此外,“庆茗园”还取得了培训、认证“茶艺师”的资格,而何健玲早于2004年便获得了高级茶艺师的资格并在当年的首届“世博杯”茶艺、花艺职业技能竞赛中,获得了茶艺个人赛银奖。

茶是怡情养性的灵物。何健玲说,茶是有灵性的东西,喝茶讲究的是茶缘,人与茶的缘,也是人与人的缘。她还有一句经常说的话:“人品即茶品,品茶即品人”,

55、段国成

段国成,生于1955年,云县涌宝镇人。1979年至1986年在云县茶厂成品车间工作,历任车间副主任、主任,半成品组组长,精通茶叶筛制和审评。1990年至1997年任茶厂副厂长、厂长,熟悉茶厂综合管理和营销。1997年至2002年任临沧双银茶叶制品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研制出CTC绿碎茶,已申报专利。2003年任云南临沧交通运输集团云县天龙公司总经理。2004至今任云县嘉木茶业制品有限责任公司任董事长。

2002年3月,他提出了在茶房乡境内创办“嘉木茶业制品有限责任公司”的项目论证,并毛遂自荐担任法人代表,负责整个项目的实施。功夫不负有心人,段国成宏观上的远见卓识,微观上的慎密思考,项目论证获得一致通过。2002年5月奠基开工,2003年4月投产。

茶厂建好了,选择什么样的设备的问题又摆在了段国成面前。于是,他给股东们出了这一个考题:“选什么样的设备为宜?”股东们面面相觑,最后请他拿主意。段国成提出3点建议:“一、嘉木必须选购国际上目前最先进的CTC红碎茶生产线一条,保证24小时加工生产14万斤鲜叶。二、必须配备有传统制茶工艺和现代制茶工艺相配套的机械3套。三、必须在临沧地区首家采用蒸气杀青和烘干工艺相结合的设备。”嘉木公司形成“公司+基地+农户”,产供销一条龙的经营模式,创新经营思路,采取“利益共享和利益的二次分配”的办法,积极争取政策扶持,公司给予资金支持和技术指导,各部门合力攻坚,实行定单收购,分户管理,做得越好公司越扶持等措施,推动云县近10万亩茶园低改高或高优生态茶园建设,今年又在野鸭塘茶园发展了1000余亩高优生态茶园。

56、周德光

周德光,1946年出生在普洱,12岁被招工到普洱集团从事文艺工作,1984年调到普洱群众艺术馆做文艺辅导,1987年又调到新成立的地区旅游局,1998年退休。作为一个民间茶人,周德光呈现给人们的,并不仅仅是他那颇有几分霸气的品茗心得,也不仅仅是他侃起茶所表现出的狂傲不拘的个性和言辞间闪烁着的口若悬河的机智。说得一腔好“普洱”,做得一手好“乌龙”,更是让人称之为“怪”。性情豪放的周德光则索性自号“茶怪”,面对着人们的不解与质疑,努力在中国茶城、普洱茶都,辟一席之地,成就着他“世界茶源、乌龙归宗”的梦想。周德光说:“我要用自己的身体力行,为思茅是世界茶树起源地一说寻找更为全面的佐证。”

57、阮殿蓉

阮殿蓉,1968年出生于云南昭通,回族。曾任中外合资云南振思铁合金厂副总经理、党支部书记,1998年出任勐海茶厂厂长、党委副书记,勐海茶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总经理。2002年创办云南六大茶山茶业有限公司。普洱茶的知名商家,优秀推广人。阮殿蓉女士致力于普洱茶文化的挖掘、整理和传播,著有茶说典藏系列《六大茶山》、茶文化专著《我的人文普洱》和《普洱茶再发现》,在《普洱壶艺》、《中国茶叶经济信息》、《茶博览》、《云南普洱茶》等刊物上发表文章多篇,在《云南日报》、《临沧日报》开辟有“说茶专栏”。

58、焦家良

焦家良,1964年生,云南陆良人。龙润集团董事局主席,创办龙润茶集团,提出“以制药的理念生产普洱茶”的概念并实践,龙润茶为2008北京奥运会特许商品,香港主板上市茶叶企业。

59、吴远之

吴远之,男,汉族,1962年7月出生,云南大益茶业集团董事长。

60、沈培平

沈培平,男,汉族,1962年2月生,云南施甸人。任职普洱市期间,思茅市更名为普洱市,将普洱茶事件营销推向了顶峰。

61、刘湘云

刘湘云,柏联集团董事长,柏联普洱茶庄园主人。布局景迈山万亩古茶园,开创普洱茶庄园模式,将普洱茶形象提升至奢侈品档次。

62、陈国义

陈国义,1948年生,广东汕头人。知名普洱茶“88青”发现及品质提升者。

63、贾鹏

贾鹏,中国茶叶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64、余秋雨

知名作家,普洱老茶品鉴专家。

65、雷平阳

知名作家、诗人,《普洱茶记》一书作者。

66、杜春峄

杜春峄,女,汉族,澜沧古茶有限公司董事长。1966年参加工作分配到景迈茶厂;1977年担任县茶厂副厂长主管技术;1998年组建澜沧古茶有限公司。

再现易武普洱茶辉煌


再现易武普洱茶辉煌

百多年前的易武镇,易武茶是何等精彩,而新时代下的易武作为普洱茶的好茶地理区域或普洱名茶的代名词,其江湖地位又如何呢?

当下普洱茶最顶尖高端毛料代表当属曼松和冰岛。曼松是产于和易武镇一镇之隔的象明乡倚邦茶山,它的出现更多是源于“皇家贡园”的历史流传,现实因为存留古树很少产量极低,更多体现的是一种传说和稀缺,市场难觅其真面目。而冰岛茶却真是实打实硬闯出来的临沧茶明星,过往,临沧茶给人总体印象皆是产量大,水粗涩口,口感一般的低端大宗货。而在细分化时代脱颖而出的冰岛茶却以汤水细腻,滋味温软中带刚韧,全面结合了老班章的强悍和易武茶的阴柔,集大成于一体。

即便如此冰岛茶还是属于普洱茶特定时代下的产物,它是茶区极度细分下的品种,它的产量依旧很低,虽然比曼松茶多,但仍然比老班章茶少。在当前普洱茶实力榜上依旧落后于价高量多的老班章。每年春季名山茶价格走势榜上,更多的眼光聚焦在老班章上,可以说老班章价格高开,则古树原料总体价格乐观,老班章价格低走,那么古树原料总体价格就堪忧。

在行业领导力趋势榜上,老班章作为布朗山的代表遥遥领先于其他茶,而紧随其后的,就是易武茶了。那么为何历史上曾经在茶区产量和加工排第一的易武茶区会沦落到老二的地位。这不得不提及历史上易武曾经的衰落。

易武古镇制茶业经历了清中期的一段辉煌后,在清朝后期,国力衰弱,政府动荡,普洱茶停贡,外加连年瘟疫普洱茶和当地茶山茶商从此走向没落。到抗日战争爆发后茶叶销路更是受阻,无人经营,茶区连年瘟疫饥荒,导致人口流失茶园大量荒芜,就此易武制茶业开始停顿消亡,一直荒废到上世纪九十年代。

上世纪四十年代随着勐海茶厂的建立,带动勐海茶区茶叶的种植产业生产,经过几十年发展,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勐海茶区已经形成普洱茶原料生产和产品加工最具备规模的地区。计划经济时代国营四大茶厂同时造就了临沧茶区和思茅茶区的普洱茶种植与加工的发展。

反观曾经的龙头老大易武古镇在那个时期犹如沉没的亚特兰蒂斯古城一般,被外界遗忘孤零零淹没在大森林环绕之中悄无声息,除了遗留下的百年青石阶小路和断壁残垣仍依稀记录曾经的辉煌外,过往的喧哗热闹,人潮如涌,早以被战乱、瘟疫、饥饿和大时代的变迁消磨得无影无踪了,仿佛没有发生过一般。

从清末易武镇的衰落开始,斗转星移,沧海桑田,时间不知不觉的去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外界已经悄然发生巨变,易武古镇却依旧如沉睡中的小镇,完全被这崇山茂林阻碍不知外面世界的变化。直到某天走进一群台湾、香港的茶商、茶人,他们中有清朝时期家族就在香港买卖普洱茶的茶商后代,有致力研究普洱茶的茶人,他们手中持有一百多年前这里出去的老茶,他们也品尝过被这里早已忘却的易武茶精彩的滋味。他们得识于香港普洱茶老店遗留下的百多年前旧交易资料和祖上关于易武茶辉煌记忆相传。

终于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某天他们不远千里和道路极端艰辛走进梦想已久的易武古镇,和当地政府和老人交流关于易武辉煌的制茶史,寻找早已荒废的古茶园,就此开始了易武古镇制茶、产茶的第二个春天。

曾经的技艺和传承不死,只是悄然埋没,一旦浴火重生的星火燃起,必将迅速产生燎原之势越烧越旺。台湾香港人走后,易武乡人按古法手工石磨制作先后生产出两款在日后带动易武茶铺天盖地发展的明星产品,一款是台湾茶人吕礼臻定制的小众产品“臻纯雅号”,另一款就是后来大名鼎鼎先引起港澳台和马来西亚等地一片称赞,墙里开花墙外香,然后又从港台迅速风靡回内地的“99易昌号”系列产品。

九十年代末期,当这四车几十吨有质有量的以易武原料加工传统石磨生产的普洱茶再相隔百多年通过深圳口岸再次进入香港某大茶商的茶仓库时,这位资深普洱茶商激动得在笔记本上记录到:“这是有史以来他接触过最精湛的云南青毛料制作的普洱茶”。99易昌号是在当代易武茶发展史上一款做出重大贡献的产品,它承接的是百年断代的易武茶的精彩和辉煌,发扬的是以古树为原料传统手工制作的精湛技艺,一改国营厂计划经济时代机器加工茶园茶用料的作法,极大地提升普洱茶产品的口感和质量,极大地迎合了国内茶市场因消费升级换代膨胀的普洱茶市场需求。

可以说以易武古树茶为原料的99易昌系列不仅开创出易武古镇制茶的新篇章,更是全面引发了云南各大普洱古茶山的热度,使得古树为原料的精湛加工成为新普洱茶历史时期下的一种制作主流。

随着以易武古树茶制作的产品在市场上的大量出现并引起其消费市场一致赞誉,从而带动了一波又一波全国各地茶商茶人涌进易武山朝圣和做茶的热潮,无论从广度深度都再现易武古镇普洱茶制作的辉煌。

易武普洱茶的特点


易武普洱茶的特点

近几年普洱茶的热卖使得很多人喜欢普洱,热爱普洱茶。但普洱茶有很多种品牌,如大益、中茶、易武等,有人说易武普洱茶很多错,也有很多人喜欢易武普洱茶,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是不是易武普洱茶有什么特别之处呢?下面小编就为大家介绍易武普洱茶特点,一起来看看本文内容。

易武茶山(漫撒)位于西双版纳勐腊县,紧接老挝边境,是普洱茶六大茶山之一。易武每年产野生茶约60吨,台地茶300吨,所产”元宝茶”(圆茶)远近驰名,畅销国内外。乾隆年间(1736—1795),用传统方法制作的“七子饼茶”成为贡茶,乾隆六十年(1796)易武、曼腊茶山所产的团茶(砣茶)也定为贡茶。因盛产大叶种茶,唐时就被称为“利闰城”。易武古镇位于西双版纳州勐腊县西北的山顶上,是著名的茶马古道源头和普洱茶的原产地之一。凭借其悠久的历史与“瑞贡天朝”的殊荣而一度成为普洱茶的圣地。目前易武茶区栽培野生茶年产约六十吨,大多为人工矮化过的老茶树,树形并不很高大。基本是散种在山野树林之中,阳光漫射时间长,生态环境一流,应为易武茶香、甜、甘、润的重要因素。历史上易武曾作为贡茶,为减低大叶种的苦涩度,传统的手工做茶采用轻揉捻的方法减小其揉出物,故新茶滋味稍淡,但由于采用晒青的杀青工艺,保存了茶叶的活性,存放一段时间后茶汤的滋味较新茶更浓醇。茶叶边缘带有锯齿状,新品香扬水柔、甘醇顺滑带冰糖香,喉韵甘润持久,苦涩度低,属刺激性较低的茶品。

易武普洱茶七大特点介绍:

1、汤色非常好看,明黄透亮。

2、味道,甘,甜,好的易武茶不应

该有涩的味道或者新茶时候有很轻微的涩味,水柔,挂杯持久,杯底留香,入口后各种味道马上散开使得人心旷神怡。

3、香气,香气足,透出一种甘香味,花果香味道。

4、口感,生茶中算是较多较滑的茶,虽然跟最滑的生茶比还差很远,但是易武茶的特点就是好在这一点。

5、陈放后,有的人说陈放后的易武没意思,本来已经不算浓郁,再放放会没味,其实陈放后的生易武,如果原料好,味道并不会很淡,尤其如果完全纯易武一种料配的茶,如果原料很不错的话,出来的茶韵是很好的。

6、冲泡,我个人简单的总结,没有详细去研究冲泡,因为感觉本身茶料好的话,即使拿个玻璃杯投几块茶片下去,都能沏出好茶,但是感觉易武茶不需要太过于热的水,如果投量为9-10克,85度水泡出来的茶好滑,很顺,而且苦涩味几乎没有。90度香气更浓,但是苦涩味稍微出来。

7、虽然很多都叫易武茶,但是每一个牌子,每一种制造方式,原料等等都可能出来效果、味道都不同,以上这款易武是来自纯手工石墨压制,全春茶一口料。

以上就是关于易武普洱茶特点的介绍,希望本文的介绍对大家有所帮助。同时提醒各位喜欢喝茶的朋友,一定要选择适合自己体质,同时根据自己习惯来选择相对应的产品。

什么是易武正山?易武正山什么意思?


什么是易武正山?易武正山什么意思?

易武正山首先是一个名词。而易武正山随着解读,包含了多个意思。如果我们不能正确的认识这些意思,那么我们在某个特定的情况下,就会造成对易武正山的误解。

易武正山意思一:茶山

故事:台湾的茶人在90年代中后期到易武做茶,易武有一个叫做郑家梁子的地方,人称为郑山,易武郑山,后来传至台湾,就成了易武正山。

而在现在,易武正山——从古至今都不是特指某一地名或某一茶山,而是整个易武茶区的泛称。所以,你完全可以这样理解,易武正山就是指整个易武的茶山。

易武正山意思二:原料

当易武正山的意识是指原料的时候,一般是拿来区别是否是易武茶。因为易武茶出名,其他地区的茶叶也会拿来冒充易武茶。而目前已知冒充最多的就是江城茶、景谷茶、保山茶。这些来冒充易武的茶并不是易武正山的。

易武正山意思三:茶品

当易武正山的意思是茶品时,往往代表的是茶品名称叫易武正山的普洱茶。这应该也是很多人知道易武正山这个词的原因。以前,易武正山只是一个简称。其实在以前,茶品名称全称是“易武正山野生茶”居多。而现在则是缩短到“易武正山”四个字。

易武正山意思四:商号

在普洱茶中,号级茶、印级茶的生产商,几乎都是易武当地的茶庄、茶商。而所生产出来的茶品打上的商号,自然都是易武本地的。由此,易武正山的意思是商号的时候,代表着的是易武本地的正宗的茶商用本地原料制作的茶品。所以谓之易武正山。

易武正山意思五:文化

易武种茶生产制作茶叶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唐朝。而当时,易武茶是作为贡茶上贡朝廷。早期的易武更是交易的集聚地。由此,当易武正山的意思是文化的时候。代表着易武曾经辉煌的历史。

易武茶山的传说


易武茶山的古茶树种群较为单纯,大都属普洱茶种(学名为阿萨姆种),较有代表性的古茶树有易武村落水洞,高10.33米、基围1.32米、树龄约七百多年的茶王树;有易武村铜箐河高14.52米,基围1.8米、树龄约四百多年的大茶树。

历史上,易武曾是西双版纳12个承担田赋的地区之一。明隆庆四年(1570年),车里宣慰史刀应勐将其管辖地划为12个版纳时,“六大茶山”为一个版纳——茶山版纳。清雍正七年(1729年),江内六版纳实行改土归流,易武始改属普洱府思茅厅。民国18年(1929年)成立镇越县,易武一度成为县府所在地。

在现有的典籍和传说中,易武地区对茶的利用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传说中易武茶山在汉朝已有茶,孔明来时才教授采茶饮茶的方法,因此易武人称孔明为茶祖。他们在每年农历7月23日,举行孔明生日集会纪念,称为茶祖会。而到了清嘉庆、道光年间,这里年产的干茶已达7万余担。尤其是到了乾隆年间,许多石屏人纷纷迁居易武种茶树,进一步促进了易武茶叶的种植,使易武成为一座著名的茶山。因茶而兴,因茶而旺,茶叶让易武商贾云集,也让易武产生了一批在普洱茶史上名号极响的茶庄,留下了一批极具收藏价值的普洱茶珍品。

当然,易武之所以后来居上,超越江北六大茶山,并非只是仰仗产量。这里山高雾重,土地肥沃,温热多雨,天然就是产上等茶叶的好地方。再加上外地客商到易武设厂制茶,带来了先进的制茶技术,自然就生产出让人难以忘怀的精妙茶品。易武茶山所产的茶叶属大叶种茶,外形条索粗壮肥大,茶味浓郁,适宜于制成普洱茶,经久藏后,其汤色褐红,陈香活现。尤其是陈旧的易武春芽,汤色红润耐泡,叶底呈现褐红色,乃普洱散茶中之极品。一些资深的普洱茶品尝家都清楚,若从越陈越香的角度看普洱茶,易武茶山大叶种普洱茶实属最佳。也正因为易武茶的天生丽质,古六大茶山贡茶大都产自于易武乡周围,一些茶商在制作茶叶时,常常在包装上注明易武茶,使易武从产茶量和茶质两方面都一跃为古代版纳的茶山之冠。

清雍正七年,清政府在易武设置了“钱粮茶务军功司”,专门管理茶叶、粮食的购销贸易,而雍正九年(公元1732年),随着普洱茶被立为贡茶,易武茶区(易武、曼撒两茶山)每年必须解决贡茶66666斤,贡茶未完成前茶叶不许上市买卖。可以说正是借助产量与茶叶卓尔不群的品质,当年的易武成为了云南为数不多的富庶之地,并被称为“利润城”。

商业的繁荣与茶叶产量的猛增,还让易武成为了“茶马古道”的始发地,那一时期,以易武为中心的茶马古道朝四方散射开去,主要的有易武—老挝的乌德—丰沙里—越南的奠边府—海防—香港;易武—尚房—老挝的南塔—万象;易武—勐腊—老挝的勐百察—泰国的米赛;易武—思茅—景谷—大理—中甸—拉萨;易武—江城—扬武—昆明—昭通—宜宾—北京。

普洱茶投资分析:论易武普洱


普洱茶投资分析:论易武普洱

中国普洱茶网讯(独家):起初笔者在打算写普洱茶投资分析这个专题的时候,第一篇文章就想写易武的普洱茶。由于易武老茶过于复杂,一直在延后,在查阅了很多材料以后,就有了这篇文章。长期以来,易武出产的普洱茶都是以”易武”做为主产地命名的,即各大茶商生产的“易武正山”系列。直到2011年前后,按寨子细分的易武茶才逐渐火热起来,也就是现在常常提到以麻黑、弯弓作为产地标注的易武茶。这样也就导致了现在易武普洱分成2个大类。一种就是前面说的把易武作为产区,各家的“易武正山”系列。另外一种就是以具体村寨原料为基础的“易武XX”系列普洱茶。易武正山系列笔者的参考对象是勐海茶厂早期的99绿大树,村寨笔者选用的是福元号2006年的易武天韵,这是市面上能追溯到的最早的按村寨划分的易武茶了。首先说99绿大树,99绿大树属于一款很特别的易武茶,主要他诞生的年代和环境十分特别。2000年前后,正是勐海茶厂内外交困的时候,和那时候大多数国企一样,工厂管理混乱,企业工资无法按时发放。各个车间独立运营,很多时候工人的薪水不是现金而是普洱茶。(虽然这些茶现在身价百倍,那会可不值钱)绿大树就是在这样一个环境下诞生的,它是一款多家商号的定制茶。茶虽是好茶,但是据传99绿大树一共有21个批次。只有一个批次的茶是勐海原厂生产的,但是这21个批次的绿大树在外包装上是完全一样的。他不像大白菜班章那样有多处暗记,懂行的人可以一眼分辨出是不是正品,即使最懂行的茶商也很难分辨出一饼99绿大树是否出自原厂。而制作这批茶的人随着2004年勐海茶厂的改制早已分散各地,这就很难分辨一饼99绿大树是否出自原厂。从而造成了99绿大树价格极度混乱,从单饼1万到单饼2万都有出货。当然,除却这些因素,99绿大树对于易武茶区的普洱茶投资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参考作用。假设99绿大树出厂价为10元/饼,300件的标准出厂量。那么当初购买99绿大树的收益应为收益终值=10(1+9.5%+20%*300/300+10%)^15=1474.39元考虑货币贬值率以及消耗,因为现在99绿大树件货难见,假设只有50件整件存货量,那么收藏一饼99绿大树的收益应修正为1474.39*1.25*6=11057.93元。这个价格也比较吻合现在99绿大树的市价。个人感觉,99绿大树最大的作用是为以后主流品牌的“易武正山”的市场升值竖立标杆。分析一饼”易武正山”根据市场认可度,通过参考99绿大树的升值曲线,计算收益预期。说完绿大树再说易武寨子茶,就像老班章茶和布朗茶,虽然老班章村位于布朗山茶区,但是老班章的价格可比整个布朗山平均价格高出很多。同理,弯弓寨的茶价一样会高出整个易武茶区的平均茶价许多,市面上能找到最早的弯弓纯料就是福元号2006年生产的易武天韵。不知是福元号当家的是慧眼识茶亦或是歪打正着,在2006年那个大环境下敢把弯弓寨的纯料单独压饼,确实需要很大的魄力。要知道那时候正值福今如日中天,白菜班章和布朗孔雀大放异彩的时候。这里,我们就简单计算下福元号这款2006年的易武天韵的收益吧。假设易武天韵2006年的零售价为200元/饼(笔者也无法查到2006年这款茶的价格,不过当时鲜有普洱新茶能超过200一饼,就暂定这个价格),300件的标准出厂量。福元号的品牌系数14%,那么在2006年收藏一饼福元号易武天韵的收益应为收益终值=200(1+9.5%+14%*300/300+10%)^7=1511.47元而现在一饼2006年福元号的易武天市价约为5000元左右,刨除消耗和通胀因素,可见一旦具体到名寨,茶的升值潜力有多大。综合来看,在目前“班章为王,易武为后”的大观念下面,易武普洱茶的投资会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保持现在混乱的局面。即地区茶和村寨茶共存,如果日后能发展成为“班章为王,弯弓为后”的话,恐怕易武具体的村寨茶会进一步升值。到时候想必弯弓、麻黑的市场热度会远超现在。

解读易武茶区之易武麻黑古树茶


解读易武茶区之易武麻黑古树茶

易武古茶山位于勐腊县易武乡,属于六大茶山的东部片区,紧靠中老边境,面积约750平方公里,是六大茶山中面积最大的茶山,包括易武正山、漫撒茶山、曼腊茶山在内,因面积较大,也有人将易武茶山称为易武茶区。易武古茶山最近几年比较出名的村寨有刮风寨、麻黑、弯弓、茶王树、古漫撒、丁家寨、落水洞等等,几乎村村寨寨都是普洱茶中有名的寨子,每逢春季产茶季节,总有成千上万的茶商慕名而来。

易武茶是普洱茶中的“皇后”。易武茶山所产的茶叶属大叶种茶,外形条索粗壮肥大,茶味浓郁,适宜于制成普洱茶,经久藏后,其汤色褐红,陈香活现。

把易武茶比喻成“皇后”并追捧到这么高的地位,可以想见,易武茶确实有其独特的魅力!其实关于易武茶的种类是有很多的,麻黑古树茶却是独具一格的韵味。

麻黑是属于六大茶山的易武茶区的,这里的茶是很出名的,而且是很受饮茶爱好者的欢迎。下面详细介绍易武麻黑古树茶的相关知识。

麻黑茶树常年是生机盎然的,而且发芽早、育芽能力特别强,芽肥大叶身,而且叶柄免乌黑油量的,是易武茶非常典型的代表。如今人们的生活品味是越来越高,为此对于饮茶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了,一般来说茶叶存放的时间越久的话,那么茶叶气就会越足的。何为茶气?简单一点来说,就是茶汤入口后,滋味在口腔内持久度。台地茶与纯料古树茶在茶气上表现是天壤之别,台地茶只停留在口腔里,茶气很少会往下走,达到喉部,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喉韵。

对于麻黑茶来说,是很多茶人想拥有的茶品之一,它温柔却不失个性,让你留恋往返。女人如水的特制,也表现的淋漓尽致。“易武后,班章王”这句话说很有道理。女人也分好与坏,请君擦亮眼睛,小心迷失了方向,去伪存真是关键。料好茶才会好,喝得才会更醇厚顺滑。“茶好不好,料是关键”!

为此易武是很多茶叶爱好者的圣地,同时也是茶人魂牵梦绕的地方,在这里你能买到真正的麻黑古树茶,不仅价格合适,而且质量也是有保证的。在这里有很多收藏已久的麻黑古树茶,落水洞古树茶、丁家寨古树茶、刮风寨古树茶.......能让更多的茶叶爱好者对此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也知道什么样的茶叶才是真正的、最正宗的麻黑古树茶。如今麻黑古树茶也越来越受茶叶爱好者的欢迎,其实原因很简单,大家看重的就是它的独特醇香。

云南普洱茶:易武茶文化初探


云南普洱茶:易武茶文化初探

易武在唐朝称“利润城”,见诸文字则是在清朝中后期,何时改为“易武”无确实资料可考。“名不正则言不顺”,地名不仅是代表一个地方的符号,还与一定的历史、民族、文化相联系,是一种特定的文化和心理的反映。根据大量的文化遗产(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提供的历史信息,易武的得名及其含义与儒文化为主流的汉文化有密切关系。

在中国历史上,从夏商周开始就有敬祖事天的原始儒教,汉武帝、董仲舒以后成为敬祖、事天、尊孔的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孔子因整理和保存易经、尚书、礼乐、诗经、春秋五大经典而成为儒文化的奠基人,被尊为“文圣”,其祭祀场所称为“文庙”。“易经”是天道阴阳之学,是儒家的宇宙观,“尚书”是政治典章,“礼乐”是礼乐制度,“诗经”是文学艺术,“春秋”是历史。儒家学说的核心是“仁”,大仁大义者称为“圣”。三国蜀汉大将关羽以其夜读“春秋”、秉烛达旦,三约明志、一腔忠义的大仁大义倍受儒家赞许、崇拜,尊为“武圣”,宋代起祭于庙堂,明代万历敕封“关圣大帝”,祭祀场所称为“武庙”。清代,仅北京城内就有百余处关帝庙宇。

中国是茶的祖国,饮茶是中国人的一大发现。中国茶文化,从茶树的栽培、茶叶的利用开始经历了几千年,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紧密相关。中国茶文化全面吸收了儒、道、佛三家的精神与文化内涵,形成了“三教同茶”的茶文化特性。

有关资料证实,易武在唐代就种茶,明朝末期江西和云南石屏人开始进入易武种茶,面积不足万亩。清雍正七年(1729)六大茶山改土司制为“流官制”,清政府实行“茶引”制,放宽茶叶专卖并把易武定为贡茶采办地,为易武茶业的发展提供了体制和政策保证。随着大批汉人涌入易武垦地种茶,用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易武茶园面积达到了3万多亩,出现了“山山有茶树,处处有人家”、10万人入山作茶的兴旺景象。易武茶文化就是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发展和形成的,经济的发展是前提,中原文化的进入则是条件。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之下,易武的“易”得于“易经”之易,“武”则得于“武圣”的武。“易武”从文化根源上分析,应是一文、一武之意。这点,我们可以从大量的文化遗产提供的信息得到证实。

从物质文化遗产看:

易武古镇坐落在无量山南端海拔1500米的山头上,四面群山拥簇、峰峦相对,其间一山由北向南从主峰伸出,貌似一头雄狮端坐其间,古镇沿山分布。对这一藏风聚气,形理两全的地形,儒家有“二龙抢宝”之说,道家称为“太极阴阳图”,佛家则说是“观音莲花宝座”。

清代易武辖区共有八个大寨,其中七个寨子建了武庙,一个寨子建了文庙。如建于乾隆时期曼撒茶山的弯弓大庙,供奉关公、孔明、送子娘娘等,从遗留的残垣断墙看规模甚为壮观。还如建于嘉庆年间的麻黑大庙,大殿供奉关圣帝,上书“赤日中天”四个大字。殿门口的对联为“匹马斩颜良河北英雄皆丧胆,单刀会鲁肃江南弟子尽寒心”。建于光绪年间的易武关帝庙,规模较大,出除了大殿供奉关圣、关平、周仓外,左边还供奉有诸葛亮和观音。此外,易比、曼撒、曼腊、曼乃的关帝庙也是同样的建筑规模。八大寨子中曼秀建了“文庙”。

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年看:

易武茶山的村寨每年有三次庙会,即武会、文会、天君会。每年五月关公诞辰日,举行庙会祭武圣,悬挂“忠义”匾额,教育世人以忠义立身,诵经念佛,祈求关帝御灾除患。七月有文会,在庙前陈列书画、抬龙舟游街绕巷,沿街居民、行人皆供献茶叶、食品,教导人们修桥补路、尽义务、做善事。春天有天君会,跳狮子、舞龙灯,举行跑马射箭活动。

从以上物质的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留给人们的历史信息看,“崇文尚武”是易武茶文化的主流意识,“易武”的得名正是这种特定的文化和心理的反映.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文化相关文章,《易武福元号:打造全民喝普洱时代》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种类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鼎福白茶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