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y260.com - 茶叶文化】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其祖籍为太原(今属山西),后来迁居陕西境内(今陕西渭南东北).白居易是唐代着名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对自己的爱茶、烹茶技艺十分自信,他在《谢李六郎中寄新蜀茶》诗中吟到:汤添勺水煎鱼眼,末下刀圭搅曲尘。不寄他人先寄我,应缘我是别茶人。这在他所作的其他诗作中也可得到印证。诗中还多处提到茶与酒、琴的关系。如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鼻香茶熟后,腰暖日阳中。伴老琴长在,迎春酒不空。醉对数丛红芍药,渴尝一碗绿昌明。等等。

白居易的《琵琶行》,是一首千古名诗,在对琵琶女的身世深表同情,深刻鞭笞封建社会摧残妇女的罪恶的同时,也为茶史留下了一条重要的资料: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浮梁,在今江西省景德镇市北,由此可见唐代已是一个茶叶集散地了。

唐长庆二年(公元822年)白居易任杭州刺史,在两年任内,他迷恋西子湖的香茶甘泉,留下了一段与灵隐韬光禅师汲泉烹茗的佳话。白居易以茶邀禅师入城命师相伴食,斋罢一瓯茶。而韬光禅师则不肯屈从,以诗签之:山僧野性好林泉,每向岩阿倚石眠……城市不堪飞锡去,恐妨莺啭翠楼?;.诗中婉然带讽,白居易则豁然大度,亲自上山与禅师一起品茗。杭州灵隐韬光寺的烹茗井,相传就是白居易与韬光的烹茗处。

延伸阅读

白居易与茶的故事


白居易与茶的故事

酒茶老琴:白居易与茶的故事!相伴以终「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头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这首《长恨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宪宗元和元年(公元806年)所作,诗中描述了玄宗与贵妃的爱情故事,一千多年来,唐明皇与杨贵妃两人「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的挚爱深情,也因《长恨歌》而在中国人的心中回荡不绝。

聪颖绝人苦节读书

白居易,字乐天,山西太原人,生于德宗大历七年(公元772年)。白居易自幼聪颖绝人,是个天才儿童,出生六、七月便能分辨「之」、「无」二字;五、六岁学作诗,九岁时已熟谙声韵;十五岁知有「进士」之名后,便勤奋苦读。他在《与元九书》曾提到自己读书的情形:「二十以来,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于口舌成疮,手肘成胝;既壮而肤革不丰盈,未老而齿发早衰白,瞀然如飞蝇垂珠在眸子中者。」信中提到自己因用功过度而发苍视茫,未老先衰的情形,他的用功程度,古今罕见,令人佩服。

长安物贵居大不易

十六岁那年,白居易到京师长安,曾拿着自己的诗稿去见大诗人顾况。顾况时任著作郎,恃才傲物,看到他的名字叫「居易」,便以开玩笑的口吻说:「长安物贵,居大不易!」但是当他翻开白居易的诗稿,读到「野火烧不尽,春风春吹又生」(《赋得古原草送别》)时,却大为激赏,改变口吻说:「有才如此,居亦何难!」并感慨地说:「吾谓斯文遂绝,今复得子矣。」(见《唐摭言》)可见顾悦对他极为赏识。

然而白居易虽文采早发,资质过人,却因家境贫苦,直到二十八岁才到长安应试,登进士第;三十一岁再应吏部试,中甲科进士,任秘书省校书郎,因而认识元稹。元和二年(公元807年)入为翰林学士,并与元稹、李绅等人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诗歌不在「嘲风雪,弄花草」而是在「救济人病,裨补时阙。」并提出「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的文学理论。白居易作诗讲求通俗浅白,平易近人,哪怕会被人说成「俚俗」。宋人惠洪《冷斋夜话》载:「白乐天每作诗,令老妪解之,问曰:解否?妪曰:解。则录之,不解则易之。」可见他不仅提倡白话诗歌,同时也是个实践者。他将《白氏长庆集》的近三千首诗,分为四类:讽谕诗、闲适诗、感伤诗、杂律诗。他自认为讽谕、闲适两类最具价值,讽谕诗「上可补察时政,下可泄导人情」,反映出社会现象,而闲适诗则表现出他生活中较闲适的一部分。

《白氏长庆集》中,多次提到品茶的情景,显示他悠闲生活型态的一面。自古以来,酒一直是中国文人的生活必需品。酒,当然也是白居易的最爱,他还曾做十四首《劝酒诗》,在序中提到他常利用公务闲暇饮酒赋诗(「予公秩东都,居多暇日,闲来辄饮,醉后辄吟。」),但茶也是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良伴,每每在他酒渴之时,往往就会想到喝茶解酒止渴,「药销日晏三匙饭,酒渴春深一碗茶。」(《早服云母散》)「蜀茶寄到但惊新,渭水煎来始觉珍。满瓯似乳堪持玩,况是春深酒渴人。」(《萧员外寄新蜀茶》)「驱想知酒力,破睡见茶功。」茶是解渴良品,亦是提神良方。

辟园植茶悠游山林

元和十年(公元815年)白居易因直言被贬江州司马。次年,某一天他来到浔阳江边,听到江上传来琵琶声,听到商人妇人凄凉的身世,与「同是天涯沦落人」的自己命运相同,遂写下了有名的《琵琶行》。次年,他游庐山香炉峰,见到香炉峰下「云水泉石,绝胜第一,爱不能舍」,于是盖了一座草堂。后来更在香炉峰的遗爱寺附近开辟一圃茶园,「长松树下小溪头,斑鹿胎巾白布裘;药圃茶园为产业,野鹿林鹤是交游。云生涧户衣裳润,岚隐山厨火竹幽;最爱一泉新引得,清冷屈曲绕阶流。」(《香炉峰下新卜山居草堂初成偶题东壁》)悠游山林之间,与野鹿林鹤为伴,品饮清凉山泉,真是人生至乐。

白居易爱茶,每当友人送来新茶,往往令他欣喜不已,《谢李六郎中寄新蜀茶》:「故情周匝向交亲,新茗分张及病身。红纸一封书后信,绿芽十片火前春。汤添勺水煎鱼眼,末下刀圭搅曲尘。不寄他人先寄我,应缘我是别茶人。」诗中叙述他在病中收到友人忠州刺史李宣寄来的新茶时的兴奋心情,立即动手勺水煎茶,并从「不寄他人先寄我」句可看出两人之间深厚的情谊。此外从《食后》:「食罢一觉睡,起来两瓯茶。」《何处堪避暑》:「游罢睡一觉,觉来茶一瓯。」《闲眠》:「尽日一餐茶两碗,更无所要到明朝。」(《闲眠》)这些诗中,知道「醒后饮茶」似乎成了白居易的一种生活习惯。

乐天知命禅茶一味

贬江州以来,官途坎坷,心灵困苦,为求精神解脱,他开始接触老庄思想与佛法,并与僧人往来,所谓「禅茶一味」,信佛自然与茶更是离不开的。「或吟诗一章,或饮茶一瓯;身心无一系,浩浩如虚舟。富贵亦有苦,苦在心危忧;贫贱亦有乐,乐在身自由。」(《咏意》)

吟诗品茶,与世无争,忘怀得失,修练出达观超脱、乐天知命的境界。

长庆二年(公元822年)因牛李党争日烈,朝臣相互攻讦,白居易上疏论事,天子不能用,乃求外任,七月除杭州刺史。到杭州之后,白居易修筑西湖白堤,以利蓄水灌溉,又浚深李泌旧凿六井,以便人民汲饮,因此受到杭州百姓的爱戴、感念。而杭州任期,也是他生活最闲适、惬意的时刻,由于公事不忙,遂能「起尝一瓯茗,行读一卷书」独自享受品茗、读书之乐。而「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尘。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诗人更进而欲以好茶分享好友。

酒茶老琴相伴以终

后来唐室国祚日衰,乱寇时起,白居易已无意仕途,遂告老辞官。辞官后,隐居洛阳香山寺,每天与香山僧人往来,自号香山居士。「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穷通行止长相伴,谁道吾今无往还。」「鼻香茶熟后,腰暖日阳中。伴老琴长在,迎春酒不空。」诗人在此暮年之际,茶、酒、老琴依然是与他长相左右的莫逆知己,唐武宗会昌六年(公元846年),诗人与世长辞。

「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烤茶,烤出来的茶?


烤茶是白族的传统茶俗。白族人家的堂屋,一般都设置了镶以木架的铸铁火盆,上面放有一个铁三角架,来了客人,主人便让客人到堂屋落座,并在火盆升火,放上砂罐准备烤茶待客。待砂罐煨热后,放入茶叶,迅速抖动簸荡偎烤。待茶叶烤至徽黄色,飘逸出清幽的茶香时,冲入一勺开水。这时,只听‘佣”的一声,被冲起来的茶水泡沫也升至罐口,有如绣球花状,堂以立时飘逸一股诱人的茶香。这一冲茶之声,又响又脆,因而又称烤茶为“雷响茶”。

烤茶是大理地区白、彝、汉等民族饮茶的一种方法。烤茶有清心、明目、利尿的作用,还可消除生茶的寒性。制饮烤茶的方法是:先将特制的小土陶罐放在火塘边或火炉上,先把陶罐烤热后,再放入茶叶,然后不断抖动小陶罐,使茶叶在罐内慢慢膨胀变黄,待茶香四溢时,将沸水少许冲入陶罐内,此时“磁”的一声,陶罐内泡沫沸涌,茶香飘溢。待泡沫散去后,再加入开水使其烧涨,即可饮用,饮之清香回味,润人肺腑。烤茶冲饮3次,即弃之。若再饮用,则另行再烤。如来客甚多,每人发给一个小陶罐和杯子,自行烤饮。

待茶泡沫落下砂罐时,便可冲入开水,斟茶献客了。煨烤的茶水,茶色澄黄,浓香扑鼻。烤茶一般冲水三道,边煨烤边品茗:初饮觉得其味微苦,再品则甘香醇厚,最后一道更觉其味甘甜,愈品味道愈美,满齿留香,令人回味不止。此谓“头苦、二甘、三回味。”有的地方在饮第二道茶时,还往茶内放入核桃仁片、红糖、蜂蜜和几粒花椒,别具一番风味。

烤茶是我国高山峡谷地区少数民族的生活必需品,由于气候寒冷干燥,缺少蔬菜,故常以喝浓郁热茶的方法来补充营养素的不足,所谓“每日必饮三次茶”。烤茶种类多样,咸甜苦辣,人生百味,既是艰苦劳作的能量之源,也是节庆待客的灵性之物。

据说在当地,若学不到一手烤茶技术,到姑娘家烤不出好茶,老丈人会认为你没本事,而不愿将姑娘嫁给你,因此,当地小伙十五六岁就要学烤茶,都有一套自己的烤茶绝招。

彝族人还流传着百灵从无量山百丈高崖衔来茶种为人治百病的故事,为纪念灵鸟,客人饮茶时,少男少女总会模仿灵鸟翩翩起舞,而糊米罐罐香茶的每道工序也和百灵有关。

灵鸟衔香

糊米罐罐香茶的烤罐要肚大口小,大小适中。茶具为土陶和紫砂制品为主。泡茶讲究取无量山泉水。烤茶之前先烤罐,待罐极热之时,将茶叶放入,在炭火上翻转烘烤,当茶叶焦黄时,再将烧开的水一下子冲进去,一阵清香登时泛了上来。

这第一道茶名为灵鸟衔香,意为福满人间。此时茶汤浅黄,茶味清香淳真。若你身处彝族盛典,美丽的彝家小姑娘将奉上这碗清茶,为你洗去一身风尘疲惫。

糊米罐罐香的茶叶讲究用哀牢无量山的晒青茶,这种普洱茶消食健胃、降低胆固醇,在劳作一整天后,一家老少围坐在火盆旁手捧香茶,是一天中难得的悠闲时光。

灵生护香

第二道茶名为灵生护香,意为苦尽甘来,情深意长。将陶罐放在火炭上,加入事先炒至黄色的糯米和茶叶,边烤边抖动,至茶叶泛香糯米焦黄。糊米罐罐香茶又俗称“百抖茶”,以腕力抖罐,令米不至糊底,也让茶香米香混杂着充分溢出。

此时加入采自无量山三千米以上的特有红豆草和少许山河坝红糖,继续抖动到一定火候时,浇入开水,再加入一小块生姜,煮两分钟即可。当你喝完第一道茶,这第二道糊米茶已经煮好,火候合适的茶汤应呈红色,香气甘甜,饮后神清气爽、满口生香。

寒冬时节,天色微明,彝家男女在出门劳作前定要喝上这么一碗醇厚浓郁的糊米茶,浑身发汗,精神振奋,一整天干活都格外有劲。

此外,由于烤茶素有相婿之说,抖茶罐的茶师大多为年轻男孩,女孩只在一边添料帮忙。当然,“百抖茶”的确也是个力气活。

自然之礼

在少数民族文化中,茶少了些雅致趣味,多了强身健体的实用性。粗陶烤茶,大碗喝茶,盐、姜、花椒等统统可以入茶。茶,对粗犷的少数民族来说,仿佛一位可以托付现实人生的挚友,早出晚归,小病大痛,在大自然中求生存的每一天都少不了它。

彝家糊米罐罐香茶的传说总与治病有关,相传银生第三任节度的女儿因病长期不思饮食,节度遍寻良医,却不见效果。有个侍卫将自家的彝家糊米罐罐香茶奉给小姐,小姐痊愈,节度大喜,下令将此茶作为府治茶道,以至流传至今。

糊米茶进入现代茶室后被加入了更多装饰元素,却总不掩其粗朴之美和实用功效。云南红糖色泽米白,口感清爽,红豆草解毒去邪、清肺理气,糊米入茶温暖脾胃,生姜辛辣驱寒。一碗糊米罐罐香茶,冬可暖胃,夏可清心,可说是大自然赐给彝族人的厚礼,而彝家人又将这份礼物转送给每一位远来的客人。

据《茶经》记载,早在唐朝时期,人们便有饮用烤茶之习,古人将制好的茶饼直接放在炭火上,待卷曲的茶饼伸展开,再近火炙烤多次。云南虽是茶源地,但古时制茶的技艺并不精进,也许这样便发明了独特的用陶罐烤茶的方法。

茶来茶去·淘出来的慢


他进入我们的视野并不是因为他收藏了多少普洱茶,或者获过什么过人的殊荣,比起这些外在的璀璨我更愿意向大家推荐的是他每天与茶为伴,以寻找云南稀奇古怪的老物件为乐的生活方式。

向迪,一个扎根在云南的湖南人,出生于湖南醴陵的他,对醴陵的瓷器和关于云南“茶”的一切事物情有独钟。为此,他在昆明的金江小区里找了一套安静房子,开起了一间名为“尚食吾楼茶香坊”的私人茶会所,招待来自五湖四海喜欢茶的朋友。聊茶、聊书、聊事,他见地清晰,满腹书生气,泡茶的时候说话总是慢悠悠的,他说“慢”是对自己的善待,和对时间的尊重。

会所有一个角落摆放的全是湖南醴陵的瓷壶、瓷碗、瓷杯。在瓷碗旁,摆放着一个绘制精细的磁盘,向迪说这是已故的工艺美术大师邓文科的作品《观沧海》,此盘的画作,气势恢弘、栩栩如生。借由曹操的诗歌尽情发挥:骏马临崖而立,主人公雄姿英发,面对苍茫的大海,抒发无限的豪情。用大片的蓝色渲染整个画面,营造意境。海面的波澜壮阔,气势直逼人心,让人如临其境,不禁随之感染,为之振奋。

向迪有空时喜欢去各地旅行,从老街子、老集市里淘些老物件回来。粗野的瓦罐是他从临沧、澜沧的乡街子上淘回来的,他说这些玩意,能淘到是他运气好。向迪热衷自己动手,在不大的会所里,可以自己压茶,制作瓷杯,打磨木珠子和享受自制的可口茶餐。

人都有凡夫的一面,往往做事全凭喜好,也往往被生活牵绊,这样自在的生活方式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拥有的。但我们可以选择暂时逃离城市的喧嚣,听一曲音乐,泡一壶好茶,赏一件古玩,让时间“慢”下来,哪怕是片刻的小憩。

问转载自普洱杂志

信阳毛尖种植现状


目前,信阳市8县2区中有133个乡镇、1245个行政村产茶;茶园总面积信阳毛尖生产基地1已达100万亩;年产干茶2000万公斤,茶叶综合产值20亿元。拥有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8家,中国茶行业百强企业3家,中国名牌农产品3个,河南省名牌农产品5个,中国驰名商标1个,省级著名商标9个,市级知名商标18个,现有茶农95万余人,茶业从业人员超过100万人。2007年,茶农因种茶人均收入1796元,占全市农村人均收入的50%,在一些茶叶生产专业村,种茶收入占农民收入的90%以上,茶叶已成为信阳山区农民的重要收入来源,是富民强市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2006年,中共信阳市委、信阳市人民政府印发了《关于做大做强茶产业的意见》,制定了《信阳市茶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规划到2010年全市茶园面积发展到150万亩;实现亩产值5000元,茶叶总产值60亿元,茶农年均收入3000元以上,茶产业综合产值达到70亿元;培植1—2个销售额达亿元的国家级龙头企信阳毛尖生产基地2业,3—5个省级龙头企业;创建1—2个国家驰名商标,5—8个省著名商标;建设投资额超5000万元的茶文化旅游项目2—3个,超亿元的1—2个,重点完成信阳茶博园、茶示范园、南湾盛典天下茶道旅游项目和茗阳天下茶博馆等建设工作。力争把信阳打造成全国最大的有机茶、绿色食品茶产销地,全国最大的绿茶生产基地和江北茶区主要的茶文化旅游休闲城市,实现由茶资源大市向茶产业强市的跨越,进而把信阳打造成中国茶都。

紫砂艺术品市场的现状


作为文化艺术收藏品的一个门类,它的市场发展也离不开文化艺术收藏市场的大环境。横向看整个中国艺术收藏品市场的状况,2010年前后这三年是空前繁荣的时段,相关艺术作品的成交价格从数百万到数千万乃至数亿元呈现裂变式的增长,但当2010年有关艺术作品创出过亿元的成交记录、2011年创出数亿以上的成交记录后开始出现了降温趋势,之后过亿的作品不易出现了,媒体评论艺术收藏品市场进入了调整时期。从顾景舟大师作品的市场表现看,经过08年、09年的市场发展,2010年随着国内艺术品市场的繁荣,突破了千万大关,之后则进入了稳固阶段,并且呈现出稳中有进的状态。作为紫砂艺术品收藏市场的风向标,顾景舟作品的市场状况基本上也体现了目前紫砂艺术品市场的现状。

为什么紫砂艺术品市场没有像其它如书画作品市场一样出现明显的调整呢?实际上,在艺术品市场上,部分高端的艺术作品已经不单纯是被当作艺术收藏品而是当作投资运作的“艺术金融产品”——一些海外的投资机构投资“当代艺术作品”、一些原本从事资本运作的投资人积极参与其中,当部分作品如书画作品、当代艺术品等的市场价格推到过亿甚至4、5亿的时候,在短时期内人们的价值概念里已经没有了想象空间,市场调整也就难以避免。而紫砂艺术品市场中,投资运作的不能说完全没有,但绝大部分收藏者主要是源于自身对紫砂的喜爱,所以,紫砂艺术品市场虽然也受到整个外部大环境的影响,而它的价格发展基本保持着理性的趋势。

最近这些年的紫砂艺术品市场发展可以分成两部分——2008年以前实际上是价值回归阶段,2009年、2010年后才是市场真正发展阶段。

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至九十年代中期,大陆经济发展处于改革开放后的起步阶段,与港台地区经济还有较大差距,当时的紫砂艺术品主要是流向港澳台地区尤其是台湾地区,台湾较好的经济状况以及对茶文化的热衷催生出了第一个紫砂艺术品市场的繁荣时期,那时顾景舟大师的作品就有了超过百万元的成交记录,其他大师以及一些优秀的中青年艺术家的作品也有数万元到数十万元的市场定位。至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爆发,港台地区的经济形势出现了较大变化,受此影响,紫砂艺术品市场也出现了一段时间的调整。进入新世纪以后,随着内地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全社会对文化艺术的需求也随之提高,促使国内的艺术品市场也开始进入的繁荣发展的新阶段。约2005年前后,内地的紫砂艺术品市场开始逐渐升温,早先流向台湾地区的紫砂艺术作品也开始逐步回流到大陆市场,紫砂艺术品市场进入了恢复性的发展阶段,至2008年秋拍,顾景舟作品创出156.8万的成交单价,标志着紫砂艺术品市场基本恢复到了前期台湾地区繁荣时期的水平。

紫砂艺术品市场至08年完成恢复性行情后,时逢09年至11年整个艺术品市场大繁荣、大发展的阶段,也可以说是国内艺术品市场的阶段性鼎盛期,出现了多件过亿成交的艺术品,也创出了单价4、5亿的阶段性“天价”艺术品。在这个市场环境下,以顾景舟的“相明石瓢壶”创出1232万元的成交记录为标志,人们对紫砂作品的价值观念有了全新的认识,紫砂艺术品市场开始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可能正因为市场已经公认了顾景舟在一个历史年代的特殊意义,也认同了顾景舟作品价格的标杆意义,所以,高端紫砂艺术品市场出现了有趣的现象——即顾景舟作品在一段时间里在市场上一枝独秀——即使到现在,市场定位真正超过千万的依然只要顾景舟大师的作品,而整个紫砂艺术品市场则在顾景舟作品这个标杆下进行着结构性的价值发现。因为价格的因素,顾景舟作品已经不是一般紫砂壶收藏者的收藏目标,而是用来作为一个参考,去寻找挖掘有收藏潜力的紫砂艺术作品。

在2010年顾景舟作品首次超过千万之时,紫砂艺术品市场上其他艺术家的作品包括与顾景舟大师同时代的“紫砂七老”的作品的市场价格基本都在百万以内,当代大师作品的价格基本也在数万到数十万元之间。最近两年里,顾景舟作品的价格稳中有进的表现促使人们对其他紫砂艺术大师、名家的优秀作品的价值认识不断提高。在今年的春拍中,“紫砂七老”之一的朱可心的作品也创出了650余万元的成交记录,而当代大师作品这两年里也出现了数件成交价格超过百万至数百万元的成交记录,这其实给予了广大的紫砂爱好者、收藏者一个很好的启示,更多的优秀的紫砂艺术作品的价值在未来的市场发展中会不断地得到重新发现。

茶诗中画 宋朝古茶艺为何如此出名


茶兴于唐,盛于宋。在宋朝,喝茶是当时必不可少的一项消遣活动,无论何时,总是要聚在一起来喝一杯茶。这个时候,吟诗作赋、笔墨丹青是少不了的,所以不知不觉之中茶与诗画就牵扯在了一起。当诗画融于茶中,使得茶文化又有了更深的内涵,宋朝的分茶法,就将它们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

宋朝的分茶法有别于现代人常说的“分茶”,宋朝的分茶不像现在我们理解的那样,将茶均匀地倒给客人。分茶,是宋朝流行的一种茶道,是一种表现力极强的古茶艺。分茶,是要将茶汤分开,让汤花在瞬间展示出美丽多变的图案,这个对茶艺人有着很高的要求。通常汤花的形象可以通过“搅”或“点”来实现,用勺子或筷子飞快地搅动茶水,在提起勺子、筷子的那一刻,茶汤变幻莫测,先凸起,再慢慢向周围散开,再一搅动,茶汤表面悠然出现一幅画。

“点”就是注茶,用手提壶,将沸水由上而下注入盛有茶末的杯内,让其在注水过程中变幻出不同的景象。汤面的景象受注水高低、手势以及壶嘴造型的影响,这就要考验茶艺人的功力了。

分茶,还有一个雅致的名字:水丹青。它是用泡沫来表现字画,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展现方式,它使得中国字画的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化,从固体到液体,是一个质的飞跃,这其中蕴含的艺术价值是不可估量的。

分茶,看茶汤呈现出的水墨壁画,犹如在看百态人生,一笔一划无不是在勾画自己的人生,浓墨重彩,转瞬间就为人生画下了一幅美丽的风景。饮茶,吟诗作画,赏茶艺,体会茶中传达的与世无争,让内心回归宁静。

茶衍生出来的民俗文化


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茶文化在其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今日我们就来历数那些深受茶文化影响的民俗文化。

1、茶与诗词

我国既是“茶的祖国”,又是“诗的国家”,因此,茶很早就渗透进诗词之中,从最早出现的茶诗(如左思《娇女诗》)到现在,历时一千七百年,为数众多的诗人、文学家已创作了不少优美的茶叶诗词。

2、茶歌茶舞

茶歌、茶舞,和茶与诗词的情况一样,是由茶叶生产、饮用这一主体文化派生出来的一种茶叶文化现象。它们的出现,不只是在我国歌、舞发展的较迟阶段上,也是我国茶叶生产和饮用形成为社会生产、生活的经常内容以后才见的事情。从现存的茶史资料来说,茶叶成为歌咏的内容,最早见于西晋的孙楚《出歌》,其称“姜桂茶舛出巴蜀”,这里所说的“茶舛”,就是指茶。在我国古时,如《尔雅》所说:“声比于琴瑟日歌”;《韩诗章句》称:“有章曲日歌”,认为诗词只要配以章曲,声之如琴瑟,则其诗也亦歌了。宋时由茶叶诗词而传为茶歌的这种情况较多,如熊蕃在十首《御苑采茶歌》的序文中称:“先朝漕司封修睦,自号退士,曾作《御苑采茶歌》十首,传在人口。蕃谨抚故事,亦赋十首献漕使。”这里所谓“传在人口”,就是歌唱在人民中间。

3、茶与戏曲

我国是茶叶文化的肇创国,也是世界上唯一由茶事发展产生独立的剧种--“采茶戏”的国家。所谓采茶戏,是流行于江西、湖北、湖南、安徽、福建、广东、广西等省区的一种戏曲类别。在各省每每还以流行的地区不同,而冠以各地的地名来加以区别。如广东的“粤北采茶戏”,湖北的“阳新采茶戏”、“黄梅采茶戏”、“蕲春采茶戏”等等。这种戏,尤以江西较为普遍,剧种也多。如江西采茶戏的剧种,即有“赣南采茶戏”、“抚州采茶戏”、“南昌采茶戏”、“武宁采茶戏”、“吉安采茶戏”等。这些剧种虽然名目繁多,但它们形成的时间,大致都在清代中期至清代末年的这一阶段。

4、茶与美术

美术是一种“造型艺术”,是通过构图、造型、施色等手段,来创造可视形象的一种艺术。所以,它的范围或内容,除一般认为的绘画、雕塑以外,甚至还包括建筑在内。

5、茶与楹联

茶联,乃是我国楹联宝库中的一枝夺目鲜花。它字数多少不限,但要求对偶工整,平仄协调。是诗词形式的演变。在我国,凡是有“以茶联谊”的场所,诸如茶馆、茶楼、茶室、茶叶店、茶座的门庭或石柱上,茶道、茶艺、茶礼表演的厅堂墙壁上,甚至在茶人的起居室内,常可见到悬挂有以茶事为内容的茶联。使人见之,不但有古朴高雅之美,而且有“公德正气”、情操高尚之感,还可以给人带来联想,增加品茗情趣。

6、茶叶谚语

茶谚,是我国茶叶文化发展过程中派生的又一文化现象。所谓“谚语”,用许慎《说文解字》的话说,“谚:传言也”;也即是指群众中交口相传的一种易讲、易记而又富含哲理的俗语。茶叶谚语,就其内容或性质来分,大致不外属于茶叶饮用和茶叶生产两类。换句话说,也就是茶谚主要来源于茶叶饮用和生产实践,是一种关于茶叶饮用和生产经验的概括或表述,并通过谚语的形式,采取口传心记的办法来保存和流传。所以,茶谚不只是我国茶学或茶叶文化的一宗宝贵遗产,从创作或文学的角度不看,它又是我国民间文学中的一枝娟秀的馨花。

茶到底是何方仙物 茶的历史与现状


在我国汉族佛教徒中,对饮食的禁忌颇为重视,尤其是自梁武帝下令全国僧寺禁断荤腥以来,就严格奉行素食制度,从而创造了丰富多采的素食文化,这是汉传佛教区别于南传佛教和藏传佛教的特点之一。佛教主张清心寡欲,因此佛教徒饮食方面的嗜好是极少的。惟有茶,中国佛教徒不仅对其情有独钟,而且经过研究、开发与提倡,影响及于整个社会,以至饮茶之风经久不衰,并传入少数民族地区和日本等国,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茶文化。那么茶到底是何方仙物?有些什么作用?与佛教有着什么关系呢?本文摘编自陈星桥的论文《茶·茶益·茶道》。后续关于此论文的其他内容将陆续整理发布,欢迎茶人朋友赏读。——凤凰佛教

通常将茶树上的叶子叫做茶叶,筒称茶。茶树是一种常绿灌木,原产于云南。其叶革质,可作饮料和药用,《茶经》说:“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可见野生茶树也有大如乔木的。

茶的历史悠久。据《史记·周本纪》记载,早在周武王伐纣时(前1122—前1116),参加征战的巴蜀等南方小国就以茶作贡品了。有资料表明西周时期四川一带即已有了茶的人工栽培,说明我国人民对茶很早就有了认识并付诸应用。不过在东汉以前,茶基本用作药品,而东汉以后,尤其是佛教传入我国之后,茶才逐渐用作饮料。一是奉行过午不食制度的僧人饮用,以补充午后的水分,提神益思,驱除睡魔;一是极少数统治阶级饮用,以解酒或除油腻。即使到了南北朝时期,也只是南朝人有此嗜好。《洛阳伽蓝记》卷二载,陈庆之侮篾吴人“菰稗为饭,茗饮作浆”;卷三载,在魏朝王侯间,往往将茶贬称“酪奴”、“水厄”,“自是朝贵宴会,虽设茗饮,皆耻不复食,惟江表残民远来降者好之”。可见当时北方人对茶尚缺乏足够的认识。隋唐天下一统,为茶的生产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治环境。尤其是禅宗的兴起,僧寺饮茶之风盛行,极大促进了茶的普及。出身于寺院的茶圣陆羽走遍茶叶产地三十三郡后,于元760年隐居苕溪(吴兴),20年后写出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标志着我国茶叶的生产和研究、应用已发展到一个较高的水平。

《茶经》约七千字,包括源、具、选、器、煮、饮、事、出、略、图十节。“具”涉及制茶工具20种左右,“器”介绍了煮茶等28种器具。宋陈师道《茶经序》:“夫茶之著书,自羽始,其用于世,亦自羽始。羽诚有功于茶者也。上自宫省,下迨邑里,外及夷戍蛮狄,宾祀燕享,予陈于前。山泽以成市,商贾以起家,又有功于人者也。”可见其影响之大。

唐代饮茶有四种:粗茶、散茶、末荼、饼茶。一般多采用煮茶法,也可根据需要配以作料、水果等。也有煮茶粥食用的。至唐末、五代,发明了“点茶法”,即净茶末撒入沸腾的水中,其茶品、水质、火候乃至器具等均有讲究。为了增进茶艺,僧人或士大夫常举行规模不等的“斗茶”活动,鉴别茶的优劣,品评烹茶技艺的高低。由此出现了一种将茶汤倾注于碗中使汤纹形成各种物象的游戏,称为“茶百戏”。《清异录》载:“馔茶而幻出物象于汤面,茶匠通神之艺也。沙门福全生于金乡,长于茶海,能注汤幻茶。”据说他能使汤纹组在一句诗,并列四碗可组合成一首绝句。正是由于饮茶之风的盛行,以至茶成为了文人雅士诗文书画抒写、描绘的内容,甚至步入了音乐、舞蹈的天地。

茶在唐代即已成为重要的外贸品,通过定期举办的“茶马互市”传入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同时茶作为文化使者,通过佛教僧侣的交往,传入朝鲜、日本等国。尤其在日本发展形成了举世闻名、别具特色的茶道。当然茶更多的则是通过商人沿着丝绸之路或海路传到世界各地。据记载,茶传入各国或各地区的年代为:日本(805年)、阿拉伯(850年)、威尼斯(1559年)、俄国(1567年)、英国(1598年)、葡萄牙(1600年)、荷兰(1610年)、法国(1648年)、南美(1650年)。传入东南亚较早,但人工栽培较晚。如印度产茶始于1834年,斯里兰卡1867年。印尼1827年。世界各国对“茶”的读音,都直接效法汉语的语音,主要分为广东话“CHA”和夏门话“TE”。日本更是将“茶”的字形、读音一并拿去。充分说明中国是茶的故乡。

我国地域广阔,名茶辈出,如西湖的龙井、洞庭的碧螺春、黄山的云雾茶、福建的乌龙茶、四川的蒙顶茶、滇南的普洱茶等等,不胜枚举。但不管有多少种,总分为六大类,即绿茶、白茶、乌龙茶(青茶)、花茶、紧压茶(黑茶)和红茶。其中绿茶出现最早,其次为白茶,即由满披白毫的嫩芽制成,有“白毫”、“银针”、“老君眉”等,宋代著名的龙凤团茶亦属白茶。花茶、乌龙茶、紧压茶发明于明代,而红茶则产生于清代。至于饮茶方法,约在明代中后期始由煮饮改为至今流行的冲泡法,使饮茶更加方便、普及。此外,各民族各地区在长期的饮茶实践中还形成了一些独具特色的饮茶风俗,如西藏的酥油茶、蒙古的奶茶、白族的三道茶(清茶、甜茶、香茶),云南的盐巴茶、桂北的打油茶、闽潮的工夫茶、广东的早茶、湖南的擂茶、四川的盖碗茶等。

目前,我国计有江北、江南、华南、西南四大茶区,19个省、自治区,1000多个县、市产茶,全国茶园总面积约为100万公顷,居世界首位。1988年全力平茶54万吨,出口19.8万吨,居世界第三位,中国仍是茶类最全、品种最多的国家,其中绿茶、工夫红茶为国际市场主要货源。绿茶占61%,红茶占100%。

1978年世界茶叶总产量175万吨、其中印度55万吨,中国26.8万吨、斯里兰卡19.9万吨、日本10.5万吨、苏联10.3万吨、肯尼亚9.3万吨、土耳其9万吨、印尼7.3万吨。80年代,全世界已有48个产茶国。

目前,茶与咖啡、可可并称为世界三大饮料,其中茶叶历史最久,风行地区最广,饮用人数最多,全世界有一半以上的人喝茶。茶被人们誉为“绿色金子”、“健康饮料”。

(本文作者陈星桥系《法音》杂志副主编)

斧头下救出来的"国宝"


斧头下救出来的"国宝"

当年作为思茅地区外贸局主管茶叶生产的副局长何仕华,一直有一个心愿:就是,在普洱茶的故乡思茅找到古茶树。从历史记载和思茅茶树资源的角度上来看,他相信思茅这片古茶树的发源地一定会生长着更为古老的茶树。为了实现这一愿望,何什华走遍了思茅境内的山山水水,向无数的茶农调查和探访古茶树可能存在的地点。工夫不负有心人,1991年3月何仕华得到了当地茶农送来的消息。思茅市澜沧拉枯族自治县富东乡邦崴村新寨寨脚的园地里,有一棵很古老的茶树。但是因为产量不高,主人正打算在春茶采摘之后就把它砍掉。何仕华立马赶到了邦威村,只见一棵树冠挺拔,枝叶茂密,生机勃勃的古茶树巍然屹立着。何仕华在欣喜中仔细考察了这棵树的树高、树幅和直径,还收集了花、果、壳和样茶的标本。为了进一步弄清这难得一见的古茶树的情况。何仕华找到了这片土地的承包者魏壮和。没想到魏壮和是位哑巴,他的妻子赵云花讲了这棵占茶树的故事。"这棵大茶树在我们小时候开始记事的时候就是这样大了。几十年不见长大,一直就这样。每年的产量只有十多斤,夏茶不怎么发。树太大还遮住了太阳,粮食种不出来。今年采完春茶后就要把它砍掉了。"何仕华一听急厂,赶忙向两口子详细讲了这棵古茶树的重要价值和意义。随后,他又找到邦崴村村长和富东乡乡长,要求他们把保护这棵古茶树列在了村规民约里。

何仕华说,当他把从邦崴古茶树上收集的茶花、果实和壳,以及从魏壮和家里取到的古树晒青毛茶样品,带回家仔细研究后,发现茶叶的厚度、叶脉、叶齿等等跟野树接近。何仕华怀疑:"这会不会是古茶树从野生到栽培的一种过渡型?"而当时,茶学中对古茶树的分类只有野生型和栽培型两种,从未有过"过渡型"的记录。

"这不能贸然地下结论,我们不断地邀请了同行专家前来考察。从1991到1992年,先后组织了三次国内专家的考察论证会,1993年,又组织了一次空前规模的国际研讨会,参会的专家学者来自9个国家和地区,将近200人,大家都一致认定,这的确是以前从来没有被发现过的,从野生型向栽培型过渡的过渡型茶树,树龄在千年以上。"专家们的考察论证证实了何仕华的设想,也阅了他的古茶树之梦。邦崴过渡型古茶树的发现震惊了全世界。它填补了茶叶演化史上的一个重要缺口,同时也是中国是世界茶叶起源地和发祥地、云南思茅是世界最早种茶之地的最为有力的证据。邦崴过渡型古茶树,被视为中国的"国宝"之一。

张德华:从广东走出来的紫砂工艺大师


十二生肖壶

三友套壶

一句“世界只有一把紫砂壶,她的名字叫宜兴”,把民间文艺及手工艺品极强的地域特征鲜明地表露无遗。在江苏宜兴,工艺、文化、收藏,样样现象因其而起,种种派系由此引发。在当代能够在紫砂紫砂壶制作界取得认可的非宜兴籍人士屈指可数,广东人张德华就是其中之一。

与壶结缘是福分

对于张德华而言,最让人津津乐道的莫过于爱他的壶。他说“我觉得卖壶就像嫁女,合适的人我就卖给他,不合适的人出再高价我都不卖。”

从喜茶、爱壶再到做壶,张德华坦言是壶改变了他的人生状态,使其人生充满了乐趣,紫砂壶不仅是他人生历程的盛器,同时也是其艺术追求的载体。正因为如此,他从不单纯以价钱作为交易出售的筹码,而是希望能够真正找到懂壶爱壶的人,才倾心将其托付。

民间艺人都是我的老师

明代供春偷学金沙寺僧人做壶终成一代宗师的故事曾深深打动了他。“供春能偷学制壶成为一代宗师,为何我就不能学习做壶呢?”

每个创业故事的开头往往细微、草莽而艰巨,而兴趣往往是最好的老师。少年时代便离开广东出外谋生的张德华,从最初的茶叶买卖到紫砂壶的采购再到偷师学成紫砂制作技术可以说都是“兴趣”潜移默化的作用。

因着兴趣他广交制壶艺人,执着学艺的精神最终感动艺人拿出看家本领对其进行指点,随后,张德华又到高校学习紫砂制作工艺,希望能将更多的美学原理运用到制壶中来。2011年,中国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当代紫砂壶顶级制作大师凌锡苟收张德华为徒弟,并专门举行了传艺收徒仪式。

继续做好紫砂传达民族工艺

对文化的最好传承便是在继承的同时对其进行创新,对手工艺品来说尤不能例外。受恩师凌锡苟艺术思想的熏陶,在“艺为先,技为辅”艺术理念的指导下,以其造型精美、做工精细、原创性强等特点受到业内外的一致好评。

在收获荣誉的同时谈及未来,在一次访谈中他这样提到:艺无止境,特别满意的作品还在我的追求之中。未来嘛,还是以平常心对待,继续做好紫砂壶,用它向大家传达传统民族工艺的艺术性和文化性。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白居易茶诗中透露出来的社会现状》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