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的茶叶。

普洱茶的传说

普洱茶是历史名茶,他诞生于世界茶乡思茅这块得天独厚的沃土之中,又经过了上千年的发展演变。普洱茶的得来是一个美丽的错误,是一种历史机缘,又是一种必然中的偶然。在广大普洱茶区,关于普洱茶还流传着一个美丽的民间传说……在巍巍无量山间,滔滔澜沧江畔,有一个美丽的古城普洱,这里山青水秀,云雾缭绕,物产丰饶,人民安居乐业,尤其是这个地方出产的茶叶更是以品质优良而闻名遐迩,是茶马古道的发源地,每年都有许多茶商赶着马帮来这里买茶。清朝乾隆年间,普洱城内有一大茶庄,庄主姓濮,祖传几代都以制茶售茶为业,由于濮氏茶庄各色茶品均选用上等原料加工而成,品质优良稳定,加之诚实守信、善于经营,到濮老庄主这代生意已做得很大,特别是以本地鲜毛茶加工生产的团茶、沱茶远销我国西藏以及缅甸等地,成为藏族茶商经常光顾的茶庄,而且连续几次被指定为朝廷贡品。这一年,又到了岁贡之时,濮氏茶庄的团茶又被普洱府选定为贡品。清朝时,制作贡茶可不是件容易的事,用料要采用春前最先发出的芽叶,采时非常讲究,要“五选八弃”,即选日子、选时辰、选茶山、选茶丛、选茶枝,弃无芽、弃叶大、弃叶小、弃芽瘦、弃芽曲、弃色淡、弃虫食、弃色紫,制作前要先祭茶祖,掌锅师傅要沐浴斋戒,炒青完毕,晒成干茶,又要蒸压成形、风干包装,总之每一道工序都十分繁杂神圣。制成饼茶后照惯例,是由濮老庄主和当地官员一起护送贡茶入京,但这年,濮老庄主病倒了,只好让少庄主与普洱府罗千总一起进京纳贡。当时濮少庄主大约二十三四岁,正如清明头遍雨后新发的茶芽,挺拔俊秀,英姿勃发,他与二十里外磨黑盐商的千金白小姐相好,白家也是盐商世家,白小姐是方圆几十里出名的美人,正是郎才女貌,门当户对。两家火笼酒喝了,聘礼过了,再过几天就打算迎亲了,眼下正在筹办婚礼呢。但是时间紧迫,皇命难违,濮少庄主万般无奈,只好挥泪告别老父和白小姐上路,临行前他们千叮咛、万嘱咐,叫他送完贡茶就赶快回乡。 也是活该出事,由于濮少庄主心事重重,加上时间紧迫,自己又经验不足,这年的春雨又淅淅沥沥,时断时续,平常父亲晒得很干的毛茶,这一次没完全晒干,就急急忙忙压饼、装驮,为后来发生的事埋下了一个大祸根。濮少庄主随同押解官罗千总一道赶着马帮,一路上昼行夜宿,风雨兼程赶往京城,当时从普洱到昆明的官马大道要走十七、八天,从昆明到北京足足要走三个多月,其间跋山涉水、日晒雨淋的艰苦都不说了,更要提防的是土匪、猛兽和疾病的袭击,好在一路上没遇上大的麻烦,只是正逢雨季,天气又炎热,大多数路程都在山间石板路上行走,骡马不能走得太快,经过一百多天的行程,从春天走到夏天,总算在限定的日期前赶到了京城。 濮少庄主一行在京城的悦来客栈住下之后,罗千总、押解官兵、马锅头和赶马汉子一伙人因是第一次到京城,不顾鞍马劳顿,兴冲冲地逛街喝酒去了,只有濮少庄主一人思念着家乡的老父及白小姐,没有心思去玩,留在客栈。他想,明天就要上殿贡茶了,贡了茶,咱就昼夜兼程赶回去,只是不知贡茶怎样了。想到这里,他跑到存放贡茶的客房把贡茶从马驮子上解下来,打开麻袋,小心地拎出竹箬茶包,解开竹绳,剥开一个竹箬包裹一看,糟了,茶饼变色了,原本绿中泛白的青茶饼变成褐色的了。他连忙打开第二驮,也变色了,再打开第三驮、第四驮……。结果,所有的茶饼都变色了。濮少庄主一下子瘫坐在地上,半天回不过神来。他知道自己闯了大祸,把贡品弄坏了,那可是犯了欺君之罪,是要杀头的,说不定还要诛连九族。濮少庄主在地上坐了半天,慢慢站起来,恍恍惚惚像梦游一般回到自己房中,关上房门,躺倒在床上,眼泪止不住地流下来。他想到临行前卧病在床老父的谆谆教导,想到白小姐涕泪涟涟的娇容和依依不舍的惜别,想到府县官员郑重的叮嘱和全城父老沿街欢送的情景,想到沿途上的种种艰辛。普洱府那翠绿的茶山,繁忙的茶坊,络绎不绝的马帮,车水马龙的街道,一幕一幕在脑际闪现,这熟悉的一切都将成为过眼云烟,祖上几代苦心经营的茶庄也要毁在自己的手上了……再说店中一小二听说客栈住进了一个从云南来贡茶的马帮,心里十分好奇,想这贡茶是什么东西,我倒要见识见识。就悄悄一人摸进客房,他看到濮少庄主解开的马驮子,拿过一饼茶,用小刀撬了一砣,掰了一小块放进碗里,冲上开水,一看汤色,红浓明亮,端起一喝,哇,又香又甜,苦中回甘。心想:到底是皇帝喝的东西,果然不同一般。就搬了个凳子坐在桌边跷着二郎腿慢慢品咂起来。濮少庄主在床上思过来想过去,思绪万千,辗转反侧,泪水把枕头也打湿了,这样不知过了多长时间,最后心想:“罢了,罢了,有如明天殿前身首异处,不如今天就自我了断,免得丢人现眼。”回到自己住处,解下腰带栓在梁上,就往脖子上套去……那边罗千总一伙酒足饭饱,哼着小调,买了些北京小吃带回来给少庄主品尝,一进客栈门,就大声叫嚷“少庄主,少庄主,快来尝尝京都小吃”,东寻西找,不见濮少庄主。小二听见罗千总的叫声,忙从房中跑出来说:“前晌还在,后来好像回客房去了。”罗千总提着东西向少庄主住处走去,“噔噔噔”刚上楼梯,就听见“哐”的一声响,忙推门进屋一看,发现公子已经吊在梁上,手脚还微微地动着。罗千总大惊,叫道“不好了,少庄主上吊了”,急忙抽出腰刀,砍断腰带,放下少庄主。小二等人听到叫声,忙从房中跑出来,只见少庄主两眼翻白,气息奄奄,几人又是喊又是叫,又是按又是揉,好在腰带没有系成活结,还没有勒断气,在几个人的努力下,经过半个时辰才把少庄主揉醒过来。少庄主醒过来后就只知道流泪,什么也不说。罗千总觉得十分蹊跷,走进装茶的屋子,见一驮一驮的茶全部打开,细细一看,明白了少庄主自杀的原因,心想:完了完了,自己身负贡品押运的重任,贡茶出了问题我也难逃干系,还是先他一步走吧,也好有人收尸。想着想着,就拔出腰刀往脖子上抹去。店小二一看这阵势,忙跳过来一把抱住他说:“怪了,怪了,你们云南人千里迢迢来送贡茶,贡茶没有送上去,就上吊的上吊,抹脖子的抹脖子,何苦来哉。”罗千总边哭边说:“你不要拦着我,贡茶弄成这个样子,我们是犯了欺君之罪,早一天是死,晚一天是死,让我死了算了。”小二奇道:“你这贡茶好得很嘛,又香又甜,咋个会说要不得了呢?”罗千总说:“小二哥,你莫开我的玩笑了。”小二说:“真的是好茶,你咋个不信,自己瞧瞧。”罗千总这才半信半疑地接过小二端来的茶碗,一看汤色红浓明亮,喝上一口,甘醇爽滑,的确赛过自己平常喝的茶百倍。他一下子来了精神,心想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呢?他拿着小二撬下的茶端详起来,百思不得其解,想了半天,心里打定主意:管他呢,大不了是死,明天将茶贡上再说。乾隆是一个喜欢品茶、鉴茶的皇帝,他几次下江南都到了江浙茶山,鼓励种茶制茶,他还有一个特制的银斗,专门用来称水的轻重,以评定泡茶名泉的优劣。清朝时,中国的大宗出口产品主要是丝绸、茶叶和陶瓷,茶叶是换取外汇的重要贸易物品,作为治国明君的乾隆深知其重要性,在宫廷中定期设置品茶斗茶大赛,聚集文武百官当众品鉴,取其优胜者而褒奖之,以此刺激民间种茶的积极性,促进茶业生产的发展。这天,正是各地贡茶齐聚、斗茶赛茶的吉日,一大早,乾隆召集文武百官一起观茶品茶,各地进献的贡茶都在朝堂上一字排开,左边是样茶,右边是泡好的茶汤,古时品茶斗茶都是要先观其形,闻其香,品其味,最后才来评定优劣,皇帝亲自来评茶可是茶学界的最高赛事了。乾隆一看全国各地送来的贡茶真是琳琅满目,品种花色各式各样,多如繁星,什么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四川蒙顶、黄山毛峰、六安瓜片、武夷岩茶等等,都是各地名茶,外形条索紧密,芽头肥壮,汤色绿如翡翠,润如碧玉,都是茶中精品,一时还真不能判定优劣。突然间,他眼前一亮,发现有一种茶饼圆如三秋之月,汤色红浓明亮,犹如红宝石一般,显得十分特别。叫人端上来一闻,一股醇厚的香味直沁心脾,喝上一口,绵甜爽滑,好像绸缎被轻风拂过一样,直落腹中。乾隆大悦道:“此茶何名?圆如三秋皓月,香于九畹之兰,滋味这般的好。”太监推了推旁边的罗千总说:“皇上问你呢,赶快回答。”罗千总何曾见过这样的场面,“扑嗵”一声跪在地上,半天才结结巴巴说出一两句话,讲的又是云南方言,乾隆听了半天也不明白,又问道:“何府所贡?”太监忙答道:“此茶为云南普洱府所贡。”“普洱府,普洱府……此等好茶居然无名,那就叫普洱茶吧。”乾隆大声说道。这一句罗千总可是听得实实在在,这可是皇上御封的茶名啊,他连不迭叩谢。乾隆又接连品尝了三碗“普洱茶”,拿着红褐油亮的茶饼不住抚摸,连口赞道“好茶,好茶”。传令太监冲泡赏赐文武百官一同品鉴,于是,朝堂上每人端着一碗红浓明亮的普洱茶,醇香顿时溢满大堂,赞赏之声不绝于耳。乾隆十分高兴,他重重赏赐了普洱府罗千总一行,并下旨要求普洱府从今往后每年都要进贡这种醇香无比的普洱茶。罗千总由悲转喜,百感交集,仿佛一天之中从地狱回到了天堂。回到店中,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濮少庄主,少庄主自是喜从天降,他们重谢了小二,要回了那饼撬了一个角的普洱茶,赶回了普洱府。濮老庄主一家领受了皇上的赏赐,普洱府也是阖府同庆,犹如过节一般热闹了三天。后来,濮庄主伙同普洱府的茶师根据这饼茶研究出了普洱茶的加工工艺,其他普洱茶庄也纷纷效仿,普洱茶的制茶工艺在普洱府各茶庄的茶人中代代相传,并不断发扬光大。从此,普洱茶岁岁入贡清廷,历经两百年而不衰,皇宫中“夏喝龙井,冬饮普洱”也成为了一种时尚和传统。几百年来,越来越多的人们喝上醇香无比的普洱茶,普洱茶的神奇魅力征服了皇室和平民,并远涉南洋诸国,也赢得了黄头发蓝眼睛的外国人青睐,普洱茶的传说被越来越多的人传颂,普洱茶文化将放射出更加璀璨夺目的光芒。

精选阅读

普洱“水推磨”的传说


普洱“水推磨”的传说

董家忠

云南宁洱县(原普洱县)

据宁洱附近的碑上记载,普洱(现宁洱县)——一个很美丽的传说流传的城府,如同普洱山一样,整个城府,总给人一种神秘的感觉,其中,最为传奇的是清朝时期,水推磨的传说。据说清朝时期的李莫夺,普洱本土人,最为风光的人物之一,极富传奇色彩,曾千里晋献普洱贡茶,深得当朝皇帝欢心,御封“晋宝状元”,赐“莫夺山”(今化良一带)为世袭封地,当李莫夺,身披红彩,骑着高头大马,衣锦还乡时,整个普洱府沸腾了!

时光飞逝,莫夺,年事已高,为给自己找块风水宝地,请来当时最为高明的地司,询问道:“师傅,可知普洱府内,那里是风水最好的土地,以赐莫为遗孝?”地司,微微一笑,说:“莫夺,可交代子孙,他日如若您归天,可由南向北跪奠,途中若遇,老鹰吹箫打鼓,树戴铁帽马骑人,即可在那里安埋莫夺,那里就是普洱府,最好的一块风水宝地了,子孙可在四周定居,必可人丁兴旺,代代都出人上之人,李莫夺交待好,子孙后背,没隔多久,真的就驾鹤西去,他的子孙,择得黄道吉日,举行盛大的跪奠(普洱一种古老的重殡仪式,敲锣打鼓,子孙后代或族人,一个接着一个跪在路上,死者的棺木,从他们头顶上抬过)仪式,一群人缓缓地来到三岔河(今天的宁洱县新政府附近),突然看见一只老鹰,嘴里叼着一条青蛇,大声鸣叫不断,在他们头顶上空盘旋,群人发出惊叫,老鹰闻声松开飞走,蛇从空中坠落,恰好落在李莫夺族人,抬着的鼓上,发出清脆的响声;一个从城里赶集回去的哈尼族人,头顶着刚买的铁锅,刚好走到路口,见此情景,把铁锅倒扣在一棵矮树上,然后,凑上去看热闹,群人啧啧称奇之,后又见,一农夫架着一匹刚出生的小马,来到路口,又问之,才知道,原来农夫早上赶着家里的有崽的母马去,山上吃草,原以为产期还早,谁知到了山上,就产下小马,因为刚生下,身体很虚弱,农夫只好把它架在双肩托回去,刚好在这里,遇见群人,家族人大声称奇,当即就把莫夺,安葬在蛇落在的地点,刚好有三条河的水汇集的在那里,把莫夺,安放于三条河水汇集之处后,如同有人推动,盘河水旋转起来,而且发出清脆的响声。

李莫夺的子孙放弃了原来的封地,在四周建房定居了下来,果真人丁兴旺,出了一代又一代的做官之人。

春去冬来,几百年过去了,普洱从一个在19世纪中叶,就20多万人的古典的繁华之府,凋零成今天的平凡小镇,仍然不变的,只有普洱茶的青香!

今天,至胜人在“李莫夺”的水推磨之地重建了普洱小镇,青砖白墙灰瓦,天南地北的客商,将汇聚在普洱小镇,首席文化财富中心重建往昔古普洱府的繁荣,将令世人重新认识普洱,以及普洱人的精神!

伯爵茶的传说


美丽传说

1830年到1834年,格雷伯爵二世查尔斯伯爵出任英国首相时,曾经派一外交使节到中国,据传该使节偶然救

伯爵茶

了一位中国清朝官员的命。出于感激,该官员后来把一种味道非常好闻的茶叶和配方托人送给了伯爵。格雷伯爵非常喜欢,总是要求他的茶商为他调配这种茶,后来,伯爵的家族允许这种茶叶公开销售,格雷伯爵茶因此得名并开始流行起来。世界上还有不少品牌的格雷伯爵茶仍然用中国红茶作为原料。格瑞伯爵二世是十九世纪三十年代的英国首相,传说他在外交出访时曾获赠一罐茶叶和佛手桔油,伯爵茶就是在这之后被命名的。尽管这种混合茶最早是由印度人和锡兰人的红茶制作而成,但伯爵茶与中国还有一段不解渊源。

传说中,有一位清朝官吏,他的儿子险些溺水,幸好被格瑞的手下救起。在中国,绿茶比红茶更受青睐,因此,中国不太可能有伯爵茶的配方,虽然在许多年后各种不同的茶都开始慢慢为人接受。另一种版本则称格瑞根本没去过中国,是一个印度首长的儿子因格瑞仆人的相助而从虎口脱险。

伯爵茶在首相的客厅里特别受欢迎,于是他给了他的茶叶商人Twinings一些样品,让他在市场里进行一下销售比较。于是,Twinings在英国市场卖掉了第一批的伯爵茶。

Twinings的混合伯爵茶包括中国茶,印度大吉岭茶,锡兰茶和微量的正山小种(中国产上等红茶,有明显的烟熏香味)。尽管一般喝时都不加奶,但是很多上层阶级都喜欢在喝的时候加些奶,使调和之后的茶带有朦胧的灰色。

龙井的传说


传说在很久以前,王母娘娘在天庭举行盛大的蟠桃会,各地神仙应邀赴会,神童仙女,吹奏弹唱,奉茶献果,往返不绝。正当地他捧着茶盘送茶时,忽听善财童子嚷道:“地仙嫂得了重病,在床上翻滚乱叫,快快去!”一不留神,茶盘一歪,一只茶杯骨碌碌地翻落到尘世间去了。地仙惊得魂出窍,脸煞白,三步并着两步地往宫里走。这时,吕洞宾一算,明白是怎么一回事了,忙接过地仙的茶盘,把仅有的七杯茶分给七洞神仙,自己面前空着,并掏出一粒神丹对地灿说道:“快拿去救了你娘子就下凡找茶杯去吧,这儿我暂时替你照应着”。地仙非常感激,道谢后就走了。 “天上一日,人间数载。”地仙一个筋斗下到凡间,落到了杭州,变成一个和尚,到西边山上寻茶杯。这天,他看见有座山象只狮子蹲着,秀石碧壑,山间竹林旁有座茅草房,门口坐着一位80多岁的大娘。地仙上前施礼问道:“老施主,这儿是啥地方?”老大娘答到:“叫晖落坞。听先辈说,有天晚上,突然从天上‘忽隆隆’地落下万道金光,从此这儿就叫做晖落坞了。”地仙听了心里又惊又喜,赶紧东张张,西望望,忽然眼睛一亮,那不是我的茶杯吗? 原来大娘房旁有口堆满垃圾的旧石臼,里面长满了苍翠碧绿的青草。有根蜘蛛丝晶莹闪亮,从屋檐边直挂到石臼里。地仙明白了,这只蜘蛛精在偷吸仙茗呢,忙说:“老施主,我用一条金丝带换你这石臼行吗?”大娘说:“你要这石臼子吗?反正我留着也无用,你拿去吧!”地仙想,我得去找马鞭草织一条九丈九尺长的绳子捆住才好拎走。地仙刚离去,大娘心想,这石臼儿脏呢,怎么沾手呀!于是找来勺子,把垃圾都掏出,倒在房前长着十八棵茶树的地里,又找块抹布来指揩干净。没想惊动了蜘蛛精,蜘蛛精还道有人来抢他茗呢!一施魔法,“喀喇喇”一声巨响,将石日打入了地底深层。地仙带绳回转一看,石日不在了,只好空手回天庭。后来,被打入地下的天宫“茶杯”成了一口井,曾有龙来吸仙茗,龙去了,留下一井水。这就是传说中的龙井。 沧海桑田,历史变迁,原来大娘居住的茅屋改建成了老龙井寺,后又改名为现在留存的龙井村胡公庙。庙前的十八棵茶树经过仙露的滋润,长得越来越茂盛,品质超群。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微服来到杭州龙井村狮峰山下,胡公庙老和尚陪着乾隆皇帝游山观景时,忽见几个村女喜洋洋地正从庙前十八棵茶树上采摘新芽,不觉心中一乐,快步走入茶园中,也学着采起茶来。刚采了一会,忽然太监来报:“皇上,太后有病,请皇上急速回京”。乾隆一听太后有病,不觉心里发急,随即将手中茶芽向袋内一放,日夜兼程返京,回到宫中向太后请安。其实,太后并无大病,只是一时肝火上升,双眼红肿,胃中不适。忽见皇儿到来,心情好转,又觉一股清香扑面而至,忙问道:“皇儿从杭州回来,带来了什么好东西,这样清香?”乾隆皇帝也觉得奇怪,我匆忙而回,未带东西,哪来的清香?仔细闻闻,确有一股馥郁清香,而且来自袋中。他随手一摸,原来是在杭州龙井村胡公庙前来的一把茶叶,几天后已经干燥,并发出浓郁的香气。太后想品尝一下这种茶叶的味道,宫女将茶泡好奉上,果然清香扑鼻,饮后满口生津,回味甘醇,神清气爽。3杯之后,眼肿消散,肠胃舒适。当时太后可乐了,称杭州龙井茶是灵丹妙药。乾隆皇帝见太后这么高兴,自己也乐得哈哈大笑,忙传旨下去,将杭州龙井狮峰山下胡公庙前自己亲手采摘过茶叶的十八棵茶树封为御茶,每年专门采制,进贡太后。从此,龙井茶的名气越来越大。十八棵御茶虽经多次换种改植,但这块“御茶园”却一直保留至今,而且成为一个旅游景点。

六堡茶的传说


相关传说

六堡茶(1张)广西六堡茶的传说:据说很久以前,龙母在苍梧帮助百姓抵抗灾害,造福黎民。死后龙母升仙,想要回到苍梧了解民间疾苦,便下凡到苍梧六堡镇黑石村,发现村里人过着非常困苦的生活。这里多山少田,人们种出的稻米,自己吃都不够,还要拿出一部分出山去换盐巴,真是太苦了,怎么办呢?龙母尝试了很多方法也没有用,就在一筹莫展时,她看到黑石山下的泉水清澈明亮,忍不住尝了一口,觉得清甜滋润,异常鲜美,而且连所有的劳累也一扫而空了,龙母娘娘想了一下,那么甜美的泉水一定能灌溉出好的植物。于是,龙母呼唤农神让它在这里拨了些茶树种子,经过龙母悉心栽培,果然长成了一棵长势旺盛、叶绿芽美的茶树。于是,把这棵茶树告诉给当地的人们,只要把这棵茶树的叶牙拿去卖给山外的人,就等于把这里甜美的泉水分给了他们享受,就可以换取足够的粮食和盐巴了。龙母娘娘走后,这棵茶树很快就开花结果了,人们将种子散播开来,变成了漫山遍野的茶树林,遍布六堡镇。后被人们称为六堡茶。

白牡丹茶的传说


白牡丹有着优雅的名字,在花世界中它象征着至荣至贵、尽善尽美、繁荣幸福、吉祥美好、兴旺发达;在茶叶界中,它的外貌端庄秀雅,冲泡后绿叶托着嫩芽,宛如蓓蕾初放,像是花中的一位仙子。相传白牡丹是由花演变的,也有说是一位孝子发现的,那么白牡丹在历史上到底是怎么样的呢?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白牡丹的传说。

传说这种茶树是牡丹花变成的。在西汉时期,有位名叫毛义的太守,清廉刚正,因看不惯贪官当道,于是弃官随母去深山老林归隐。母子俩骑白马来到一座青山前,只觉得异香扑鼻,于是便向路旁一位鹤发童颜、银须垂胸的老者探问香味来自何处。老人指着莲花池畔的十八棵白牡丹说,香味就来源于它。母子俩见此处似仙境一般,便留了下来,建庙修道,护花栽茶。一天,母亲因年老加之劳累,口吐鲜血病倒了。毛义四处寻药,正在万分焦急、非常疲劳睡倒在路旁时,梦中又遇见了那位白发银须的仙翁,仙翁问清缘由后告诉他:“治你母亲的病须用鲤鱼配新茶,缺一不可。”

毛义醒来回到家中,母亲对他说:“刚才梦见仙翁说我须吃鲤鱼配新茶,病才能治好。”母子二人同做一梦,认为定是仙人的指点。这时正值寒冬季节,毛义到池塘里破冰捉到了鲤鱼,但冬天到哪里去采新茶呢?正在为难之时,忽听得一声巨响,那十八棵牡丹竟变成了十八棵仙茶,树上长满嫩绿的新芽叶。毛义立即采下晒干,说也奇怪,白毛茸茸的茶叶竟像是朵朵白牡丹花,且香气扑鼻。

毛义立即用新茶煮鲤鱼给母亲吃,母亲的病果然好了,她嘱咐儿子好生看管这十八棵茶树,说罢跨出门便飘然飞去,变成了掌管这一带青山的茶仙,帮助百姓种茶。后来为了纪念毛义弃官种茶,造福百姓的功绩,建起了白牡丹庙,把这一带产的名茶叫做“白牡丹茶”。

武夷水仙茶的传说


相传有一年武夷山热得出奇,有个建瓯的穷汉子靠砍柴为生,大热天没砍几刀就热得头昏脑胀,唇焦口燥,胸闷疲累,于是到附近的祝仙洞找个阴凉的地方歇息。刚坐下,只觉一阵凉风带着清香扑面吹来,远远望去原来是一棵小树上开满了小白花,绿叶却又厚又大。他走过去摘了几片含在嘴里,凉丝丝的,嚼着嚼着,头也不昏胸也不闷了,精神顿时爽快起来,于是从树上折了一根小枝,挑起柴下山回家。这天夜里突然风雨交加,在雷雨打击下,他家一堵墙倒塌了。

第二天清早,一看那根树枝正压在墙土下,枝头却伸了出来,很快爆了芽,发了叶,长成了小树,那新发芽叶泡水喝了同样清香甘甜,解渴提神,小伙子长得更加壮实。这事很快在村里传开了,问他吃了什么仙丹妙药,他把事情缘由说了一遍。大家都纷纷来采叶子泡水治病,向他打听那棵树的来历小伙子说是从祝仙洞折来的。因为建瓯人说“祝”和崇安话的“水”字发音一模一样,崇安人都以为是“水仙”,也就把这棵树叫做水仙茶了。大家仿效建瓯人插枝种树的办法,水仙茶很快就繁殖开来,长得满山遍野都是,从此水仙茶成为名品而传播四方。

“水仙”一名的得来,传说是在清朝康熙年间,有个福建人发现了一株寺庙边的大茶树,因为受到该寺庙土壁的压制而分出几条扭曲变形的树干。这个人觉得树干虬曲的样子非常有趣,就把它挖了出来带回家里种植。他巧妙地利用了树的变形,培育出了清香的好茶。因为闽南话里“水”就是美,所以从美丽的仙山采得的茶,便取名叫做“水仙”,这不由也会让人联想到早春时分盛开的水仙花。

铁观音的传说 2020铁观音的传说


魏说”--观音托梦相传,1720年前后,安溪尧阳松岩村(又名松林头村)有个老茶农魏荫(1703-1775),勤于种茶,又笃信佛教,敬奉观音。每天早晚一定在观音佛前敬奉一杯清茶,几十年如一日,从未间断,有一天晚上,他睡熟了,朦胧中梦见自己扛着锄头走出家门,他来到一条溪涧旁边,在石缝中忽然发现一株茶树,枝壮叶茂,芳香诱人,跟自己所见过的茶树不同……第二天早晨,他顺着昨夜梦中的道路寻找,果然在观音仑打石坑的石隙间,找到梦中的茶树。仔细观看,只见茶叶椭圆,叶肉肥厚,嫩芽紫红,青翠欲滴:魏荫十分高兴,将这株茶树挖回种在家小一口铁鼎里,悉心培育。因这茶是观音托梦得到的,取名"铁观音"。、“王说”--乾隆赐名相传,安溪西坪南岩仕人王土让[清朝雍正十年副贡、乾隆六年曾出任湖广黄州府靳州通判,曾经在南山之麓修筑书房,取名“南轩”。清朝乾隆元年(1736年)的春天,王与诸友会文于“南轩”。每当夕阳西坠时,就徘徊在南轩之旁。有一天,他偶然发现层石荒园间有株茶树与众不同,就移植在南轩的茶圃,朝夕管理,悉心培育,年年繁殖,茶树枝叶茂盛,圆叶红心,采制成品,乌润肥壮,泡饮之后,香馥味醇,沁人肺腑。乾隆六年,王士让奉召人京,谒见礼部侍郎方苞,并把这种茶叶送给方苞,方侍郎品其味非凡,便转送内廷,皇上饮后大加赞誉,垂问尧阳茶史,因此茶乌润结实,沉重似铁,味香形美,犹如“观音”,赐名“铁观音”。还有一些传说与以上两种传说类似。这些传说的共同点是,茶树都与观音菩萨有关,故而茶名之中有“观音”二字。而之所以冠以“铁”字,又有两种解释:一是由于茶树叶片在太阳下闪烁着“铁色”之光,另一种说法是茶经过发酵后,“茶色如铁”。安溪铁观音主产区在西部的“内安溪”,这里群山环抱,峰峦绵延,云雾缭绕,土质大部分为酸性红壤,土层深厚,特别适宜茶树生长。铁观音原产于福建安溪县西坪。“内安溪”为亚热带季风气候,这里的民谚说:“四季有花常见雨,严冬无雪有雷声”,可谓得天独厚,群山环抱,土质大都是红壤,呈弱酸性,非常适宜于茶的生长,又可谓得地之灵气。安溪铁观音条索肥壮,卷曲紧结,汤色金黄明亮,香气馥郁,清香悠长,品之滋味浓郁,醇厚甘鲜,入口留余香,回味甘甜带蜜味,有“七泡有余香”之誉。安溪铁观音“沐日月之精,收山峦之气,得烟霞之华,食之能治百病”。常饮铁观音茶,有益于祛病保健,养生长寿,犹如观音菩萨保佑一般。加之安溪铁观音茶叶冲泡之后,量重如铁,形如观音,故名"铁观音"。

蒙顶茶的传说


“扬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蒙顶茶自唐朝起就被列为“贡茶”,品质优异,人人皆知。可是,知道它的来历的人却并不多。相传,很古的时候,青衣江有条仙鱼,经过千年修炼,成了一个美丽的仙女。仙女扮成村姑,在蒙山玩耍,拾到几颗茶籽,这里正巧碰见一个采花的青年,名叫吴理真,两人一见钟情。鱼仙掏出茶籽,赠送给吴理真,订了终身,相约在来年茶籽发芽时,鱼仙就前来和理真成亲。鱼仙走后,吴理真就将茶籽种在蒙山顶上。第二年春天,茶籽发芽了,鱼仙出现了,两人成亲之后,相亲相爱,共同劳作,培育茶苗。鱼仙解下肩上的白色披纱抛向空中,顿时白雾弥漫,笼罩了蒙山顶,滋润着茶苗,茶树越长越旺。鱼仙生下一儿一女,每年采茶制茶,生活倒也美满。但好景不长,鱼仙偷离水晶宫,私与凡人婚配的事,被河神发现了。河神下令鱼仙立即回宫。天命难违,无奈何,鱼仙只得忍痛离去。临走前,嘱咐儿女要帮父亲培植好满山茶树,并把那块能变云化雾的白纱留下,让它永远笼罩蒙山,滋润茶树。吴理真一生种茶,活到八十,因思念鱼仙,最终投入古井而逝。

后来有个皇帝,因吴理真种茶有功,追封他为“甘露普慧妙济禅师”。蒙顶茶因此世代相传,朝朝进贡。贡茶一到,皇帝便下令派专人去扬子江取水,取水人要净身焚香,午夜驾小船至江心,用锡壶沉入江底,灌满江水,快马送到京城,煮沸冲沏那珍贵的蒙顶茶,先祭先皇列祖列宗,然后与朝臣分享香醇的清茶。

蜀茶的珍品出自蒙山,故有“蒙山味独珍”之谓。白居易爱蜀茶,最爱的亦是蒙山茶:“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琴与茶是白居易晚年“穷通行止长相伴”的心爱之物。弹琴他最爱听《渌水》一曲,饮茶则把蒙山茶当作老朋友般喜爱。孟郊乞讨的“蒙茗玉花”,也就是蒙山茶。宋文彦博在《赞蒙顶茶》中说:“旧谱最称蒙顶味,露芽云液胜醍醐”,誉蒙顶茶如云之脂膏,赛过醍醐。宋吴中复《谢人惠茶诗》有“吾闻蒙山之岭多秀山,恶草不生生淑茗”之句。李肇在《唐国史补》卷下说:“茶之名品益众,剑南有蒙顶石花,或小方,或散芽,号为第一。”

大红袍茶的传说


1、大红袍茶树生长在悬崖绝壁上,人莫能登,每年采茶时,寺僧以果为饵,驯猴子采之,所以有人称之为“猴采茶”。

2、大红袍茶树高十丈,叶大如掌,生长在峭壁上,风吹叶坠,寺僧拾制为茶,能治百病。

3、大红袍茶树为神仙所栽,寺僧每于元旦焚香虔诚礼拜,泡少许供佛前,茶能自顾,有窃之者立即腹痛,非育之勿能愈,盖以为神仙所栽。

4、大红袍茶树受过皇封,御赐其名,当地县令于每年春季皆亲临九龙窠,将身披红袍脱下盖在茶树上,然后顶礼朝拜,在香烟缭绕中众人齐声高喊:茶发芽!茶发芽!待红袍揭下时茶树果然发芽!茶芽红艳如染。

5、勘婆婆的神茶:

很早很早以前,武夷山慧苑岩住有一位勤劳善良的老婆婆,在大灾年间,有一天遇见一位病危的白发老人……急忙扶着老人进屋,把自己当饭吃的野菜汤送到老人手里……救活了老人,老人感恩,遂送了一龙头拐杖给老婆婆,又从口袋摸出二粒种子,交代用拐杖在地里挖个坑,种下种子盖好土,落些水……而后老人飘然腾空而去……老婆婆依照老人的话,把种子种好,不久果真长出了茶树,人们惊叹为神仙所赐的神茶后来却被当官的知道,可因没能采到、喝到神仙茶恼羞成怒,把茶树连根铲除……老婆婆为此哭了、病倒了,有一天老婆婆拄着拐杖刚出门,就看见几个男人正扛着·树根走过来,老婆婆把拐杖放在树根上,谁知龙头拐杖忽然变成了一片红云,载着那树根在空中打了三个圈,冉冉飞去,飞进了九龙窠,落在半山腰……第二年长出了茶树……以后茶树发了,长成三株。这就是最早的三株大红袍的来历。

6、御封贡茶:

某朝某皇后生病,久治未愈,太子遵母命到民间寻找仙草秘方,途中遇一老汉跌倒树下险遭猛虎之类,巧遇太子勇猛相救……二人彼此叙述原由,老汉为报救命之恩,陪太子直往武夷山九龙窠采下茶树叶子用布包好飞速下山,太子日夜兼程催马直奔京城,将采来的茶叶煮汤给母后喝下,病情日见好转,连喝几天,母后病痊愈,皇帝大喜,连下二道圣旨:一是赐大红袍一件,每年寒冬为茶树御寒,二是封老人为护树将军,世代袭职,每年采制进贡,自此武夷山就把这三株茶树称为大红袍。

7、贡茶珍品:

说某年有位秀才进京赶考,路过武夷山时病倒在路上,巧遇天心寺老方丈下山化缘,便叫入把他抬回寺中,见他脸色苍白,体瘦腹胀,就将九龙窠采制的茶叶用沸水冲泡给秀才喝,连喝几碗,就觉得腹胀减退,如此几天基本康复,秀才便拜别方丈说:“方丈见义相救,小生若今科得中,定重返故地谢恩。”不久秀才果然高中状元,并蒙皇帝恩准直奔武夷山天心寺,拜见方丈道:“本官特地来报方丈大恩大德。”方丈说:“这不是什么灵丹仙草,而是九龙窠的茶叶,状元深信神茶能治病,意欲带些回京进贡皇上,此时正值春茶开采季节,老方丈帮助状元了却心愿,带领大小和尚采茶制茶,并用锡罐装好茶叶由状元带回京师,此后状元派人把天心寺庙整修一新。谁知状元回到朝中,又遇上皇后得病,百医无效,状元便取出那罐茶叶献上,皇后饮后身体渐康,皇上大喜,赐红袍一件,命状元亲自前往九龙窠披在茶树上以示龙恩,同时派入看营,年年采制,悉数进贡,不得私匿,从此,这三株大红袍就成为贡茶,朝代有更迭,但看守大红袍的人从未间断过。”

仙人掌茶的传说


玉泉山麓的玉泉寺据有关方志记载,早在东汉建安(196—220)年间,普净和尚在此结茅为庵。隋开皇(581—604)年间,法号智凯的国师在此正式创建玉泉寺,与江苏南京的栖霞寺、浙江天台的国清寺、山东长清的灵岩寺并称“天下四绝”。到宋代时,玉泉寺“能楼者九,能殿者十八,三千七百僧舍。”可见玉泉寺规模宏大,僧人达数千。佛教僧人坐禅是必修课,坐禅均以茶提神清心,每寺必有茶,每僧必善茗。饮茶能提神清心与禅宗的坐禅意念相通,故有“禅茶一味”之说。据《封氏闻见记》称,唐开元中,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唯许饮茶,“人自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玉泉山名山、名水、名寺造就玉泉仙人掌茶应运而生。

仙人掌茶历史悠久,为唐代玉泉寺的中孚禅师创制,也正是《封氏闻见记》所称的唐开元(714—741)年间,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唯许饮茶的时代。当时称玉泉仙人掌茶。

仙人掌茶为玉泉寺的待客茶,延绵传承。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有“楚之茶,则有荆州之仙人掌。”明代诗人袁宏道《示度诗》有“仙掌茶抽谷雨旗”诗句。明代黄一正辑的《事物绀珠》全国名茶中也有“仙人掌茶”的记载。清代李调元的《井蛙杂记》赞誉仙人掌茶“品高李白仙人掌”。到光绪十五年(1889年)的《当阳县志》还有“惟有玉泉仙人掌茶不常见”之句,后来仙人掌茶便失传。

仙人掌茶名字的由来仙人与茶叶的传说

长江西陵峡附近湖北当阳县有一座巍峨的青山,叫玉泉山。玉泉山郁郁葱葱,溪流纵横,云雾环绕山间,风景十分秀丽,被誉为“三楚名山”。玉泉寺就坐落在玉泉山麓,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刹,四周翠竹环绕,花草繁茂,环境十分清幽。著名的仙人掌茶就出产在这里。

仙人掌茶早在唐朝就享有盛名,著名诗人李白曾得到朋友所赠仙人掌茶,品尝后觉得“清香滑熟,异于他者”,便为此茶赋诗一首,以示谢意,即《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诗中写道:“常闻玉泉山,山洞多乳窟。仙鼠如白鸦,倒悬清溪月。茗生此中石,玉泉流不歇。根柯洒芳津,采服润肌骨。丛老卷绿叶,枝枝相接连。曝成仙人掌,似拍洪崖肩。举世未见之,其名定谁传……”

此茶形状扁平,拳然重叠,其状如手,故名“仙人掌茶”。茶叶色泽翠绿,身披白毫。冲泡后茶汤清澈,芽叶舒展似莲花,清香淡雅,入口甘醇滋润,回味无穷,不愧为一代名茶。关于仙人掌茶,民间还有一段有趣的传说。

相传很久以前,战乱纷争,一时间天下黎民苍生涂炭,位于深山的玉泉寺也难以幸免,遭到战火洗劫,玉泉寺被烧,当时的百余名和尚非死即伤,全寺一片狼藉。

这时,一位仙人奉观音菩萨之命,来到长江三峡勘探水情,正巧碰到玉泉寺遭受劫难,仙人心怀恻隐,决意帮助寺里的和尚度过难关。但见他伸出右掌,从下向上抬起,同时口喷仙水,渐渐的,原本被大火烧得一片焦黄的土地里竟然长出一株株碧绿的茶树,而那些已经葬身大火的和尚也一个个苏醒过来。众和尚十分惊异,一些反应快的和尚明白这些茶树是“仙茶”,便立即摘下茶叶,冲泡后让其他受伤的和尚服下,不一会儿,几乎所有和尚都复原了。

众和尚十分感激观音菩萨和仙人,纷纷跪地下拜,仙人微微一笑,便消失了。自此,玉泉寺便有了自己的茶园,出产的茶叶形状如人之手掌,又因为此茶乃由仙人伸出手掌而得,所以就命名为“仙人掌茶”,以感念仙人的恩德。

关于龙井茶的传说


典故传说一

从前,在龙井村旁边住着一个老妇人,在其所住的地方周围有十多棵的茶树,这边的道路上有很多商人和过路人来来往往,老人家因此就在自家门口放上桌子倒上茶水,让过路的人可以停歇下喝口水休息下,慢慢的此事也就被传开了。可有年冬天,天气很寒冷,茶树都被冻死了,没法泡茶了,不过过路者还是会停下休息。其中有个过路者了解情况后,对老人家说要买走破石臼,老人家不要钱,不过那个人留下钱就走了。等到第二年后茶树又活过来了,过路者又可以喝上茶了。这就是龙井茶的由来。

典故传说二

还有个是根据历史典故有关,相传有年乾隆皇帝来江南视察民情,来到杭州龙井狮峰山时,看到有采茶女在菜茶感觉挺好玩的就自己也上前去采摘起来。采了一会儿,突然有个太监回来报告说太后病了,大家知道乾隆皇帝是个大孝子,因此马上要回去,刚好顺手就把茶叶扔在了自身的袋子里。回京来到太后住所,太后感觉有股清香传来,就问乾隆,乾隆闻香原来是自己带的茶叶,经过几天干掉了,于是就泡了给太后品茗,太后喝后人感觉好多了,乾隆看到很高兴就封这些茶树为御茶。

这两则就是有关龙井茶的由来了,大家如果有机会不妨也去杭州龙井村这边看看吧,顺便品尝下当地的正宗茶品吧。茶乡第一村相信大家不会陌生——龙井村。此地因盛产西湖龙井茶而出名。龙井茶内也是个旅游胜地。其中的御茶园、胡公庙、九溪十八涧、十里琅珰都是景区之点缀。可谓是大自然与村落的结合体现出了茶乡之一大特色。

碧螺春的爱情传说


很久以前西洞庭山上住着一位名叫碧螺的姑娘,东洞庭山上住着的一个名叫阿祥小伙子。两人心里深深相爱着。有一年,太湖中出现一条凶恶残暴的恶龙,扬言要碧螺姑娘,阿祥决心与恶龙决一死战,一天晚上,阿祥操起渔具潜到西洞庭山同恶龙博斗,直到斗了七天七夜,双方都筋疲力尽了,阿祥昏倒在血泊中。碧螺姑娘为了报答阿祥救命恩,她亲自照料阿祥。可是阿祥的伤势一天天恶化。一天,姑娘找草药来到了阿祥与恶龙博斗的地方,忽然看到一棵小茶树长得特别好,心想:这可是阿祥与恶龙博斗的见证,应该把它培育好,至清明前后,小茶树长出了嫩绿的芽叶,碧螺采摘了一把嫩梢,回家泡给阿祥喝。说也奇怪,阿祥喝了这茶,病居然一天天好起来了。阿祥得救了,姑娘心上沉重的石头也落了地。就在两人陶醉在爱情的幸福之中时,碧螺的身体再也支撑不住,她倒在阿祥怀里,再也睁不开双眼了。阿祥悲痛欲绝,就把姑娘埋在洞庭山的茶树旁。从此,他努力培育茶树,采制名茶。“从来佳茗似佳人”,为了纪念碧螺姑娘。人们就把这种名贵茶叶取名为“碧螺春”。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文化相关文章,《普洱茶的传说》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种类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普洱茶的茶叶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