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y260.com - 茶叶文化】

在我国五彩缤纷的民间习俗中,“茶”与丧祭的关系也是十分密切的。“无茶不在丧”的观念,在中华祭祀礼仪中根深蒂固。

祭祀用茶早在南北朝时梁朝萧子显撰写的《南齐书》中就有记载:齐武帝萧颐永明十一年在遗诏中称:我灵上慎勿以牲为祭,唯设饼果、茶饮、干饭、酒脯而已。

以茶为祭,可祭天、地、神、佛,也可祭鬼魂,这就与丧葬习俗发生了密切的联系。上到皇宫贵族,下至庶民百姓,在祭祀中都离不开清香芬芳的茶叶。茶叶不是达官贵人才能独享,用茶叶祭扫也不是皇室的专利。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都在较大程度上保留着以茶祭祀祖宗神灵,用茶陪丧的古老风俗。

用茶作祭,一般有三种方式:以茶水为祭,放干茶为祭,只将茶壶、茶盅象征茶叶为祭。

在我国清代,宫廷祭祀祖陵时必用茶叶。据载同治十年(1871年)冬至大祭时即有“松罗茶叶十三两”记载。在光绪五年(1879年)岁暮大祭的祭品中也有“松罗茶叶二斤”的记述。而在我国民间则历来流传以“三茶六酒”(三杯茶、六杯酒)和“清茶四果”作为丧葬中祭品的习俗。如在我国广东、江西一带,清明祭祖扫墓时,就有将一包茶叶与其它祭品一起摆放于坟前,或在坟前斟上三杯茶水,祭祀先人的习俗。茶叶还作为随葬品。从长沙马王堆西汉古墓的发掘中已经知道,我国早在2100多年前已将茶叶作为随葬物品。因古人认为茶叶有"洁净、干燥"作用,茶叶随葬有利于墓穴吸收异味、有利于遗体保存。

历古以来,我国都有在死者手中放置一包茶叶的习俗。像安徽寿县地区,人们认为人死后必经"孟婆亭"饮"迷魂汤",故成殓时,须用茶叶一包,并拌以土灰置于死者手中,这样死者的灵魂过孟婆亭时即可以不饮迷魂汤了。而浙江地区为让死者不饮迷魂汤(又称"孟婆汤"),则于死者临终前除日衔银锭外,要先用甘露叶作成一菱形状的附葬品(模拟"水红菱"),再在死者手中置茶叶一包。认为死者有此两物,死后如口渴,有甘露、红菱,即可不饮迷魂汤。原来在封建迷信中,人死后要被阴间鬼役驱至"孟婆亭"灌饮迷魂汤,目的是为了让死者忘却人间旧事,甚而要将死者导人迷津备受欺凌或服苦役,而饮茶后则可以让"死者清醒",保持理智而不受鬼役蒙骗。故茶叶成为重要的随葬品。

茶在我国的丧葬习俗中,还成为重要的“信物”。在我国湖南地区,旧时盛行棺木葬时,死者的枕头要用茶叶作为填充料,称为“茶叶枕头”。茶叶枕头的枕套用白布制作,呈三角形状,内部用茶叶灌满填充(大多用粗茶叶)。死者枕茶叶枕头的寓意,一是死者至阴曹地府要喝茶时,可随时“取出泡茶”;一是茶叶放置棺木内,可消除异味。在我国江苏的有些地区,则在死者人殓时,先在棺材底撒上一层茶叶、米粒。至出殡盖棺时再撒上一层茶叶、米粒,其用意主要是起干燥、除味作用,有利于遗体的保存。

丧葬时用茶叶,大多是为死者而备,但我国福建福安地区却有为活人而备茶叶,悬挂"龙籽袋"的习俗。旧时福安地区,凡家中有人亡故,都得清风水先生看风水,选择"宝地"后再挖穴埋葬。在棺木入穴前,由风水先生在地穴里铺上地毯,口中则念念有词。这时香火绕缭,鞭炮声起,风水先生就将一把把茶叶、豆子、谷子、芝麻及竹钉、钱币等撒在穴中的地毯上,再由亡者家属将撒在地毯上的东西收集起来,用布袋装好,封好口,悬挂在家中楼梁式木仓内长久保存,名为"龙籽袋"。龙籽袋据说象征死者留给家属的"财富"。其寓意是,茶叶历来是吉祥之物,能“驱妖除魔”,并保佑死者的子孙“消灾祛病”“人丁兴旺”,豆和谷子等则象征后代“五谷丰登”“六畜兴旺”;钱币等则示后代子孙享有“金银钱物”“财源茂盛”“吃穿不愁"。

Cy260.com精选阅读

以茶为祭 我国茶祭风俗知多少?


在我国五彩缤纷的民间习俗中,“茶”与丧祭的关系也是十分密切的。“无茶不在丧”的观念,在中华祭祀礼仪中根深蒂固。

祭祀用茶早在南北朝时梁朝萧子显撰写的《南齐书》中就有记载:齐武帝萧颐永明十一年在遗诏中称:“我灵上慎勿以牲为祭,唯设饼果、茶饮、干饭、酒脯而已。”

以茶为祭,可祭天、地、神、佛,也可祭鬼魂,这就与丧葬习俗发生了密切的联系。上到皇宫贵族,下至庶民百姓,在祭祀中都离不开清香芬芳的茶叶。茶叶不是达官贵人才能独享,用茶叶祭扫也不是皇室的专利。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都在较大程度上保留着以茶祭祀祖宗神灵,用茶陪丧的古老风俗。

用茶作祭,一般有三种方式:以茶水为祭,放干茶为祭,只将茶壶、茶盅象征茶叶为祭。

在我国清代,宫廷祭祀祖陵时必用茶叶。据载同治十年(1871年)冬至大祭时即有“松罗茶叶十三两”记载。在光绪五年(1879年)岁暮大祭的祭品中也有“松罗茶叶二斤”的记述。而在我国民间则历来流传以“三茶六酒”(三杯茶、六杯酒)和“清茶四果”作为丧葬中祭品的习俗。如在我国广东、江西一带,清明祭祖扫墓时,就有将一包茶叶与其他祭品一起摆放于坟前,或在坟前斟上三杯茶水,祭祀先人的习俗。茶叶还作为随葬品。从长沙马王堆西汉古墓的发掘中已经知道,我国早在2100多年前已将茶叶作为随葬物品。因古人认为茶叶有“洁净、干燥”作用,茶叶随葬有利于墓穴吸收异味、有利于遗体保存。

自古以来,我国都有在死者手中放置一包茶叶的习俗。像安徽寿县地区,人们认为人死后必经“孟婆亭”、饮“迷魂汤”,故成殓时,须用茶叶一包,并拌以土灰置于死者手中,这样死者的灵魂过孟婆亭时即可以不饮迷魂汤了。而浙江地区为让死者不饮迷魂汤(又称“孟婆汤”),则于死者临终前除日衔银锭外,要先用甘露叶作成一菱形状的附葬品(模拟“水红菱”),再在死者手中置茶叶一包。认为死者有此两物,死后如口渴,有甘露、红菱,即可不饮迷魂汤。原来在封建迷信中,人死后要被阴间鬼役驱至"孟婆亭"灌饮迷魂汤,目的是为了让死者忘却人间旧事,而饮茶后则可以让“死者清醒”,保持理智而不受鬼役蒙骗。故茶叶成为重要的随葬品。

茶在我国的丧葬习俗中,还成为重要的“信物”。在我国湖南地区,旧时盛行棺木葬时,死者的枕头要用茶叶作为填充料,称为“茶叶枕头”。茶叶枕头的枕套用白布制作,呈三角形状,内部用茶叶灌满填充(大多用粗茶叶)。死者枕茶叶枕头的寓意,一是死者至阴曹地府要喝茶时,可随时“取出泡茶”;一是茶叶放置棺木内,可消除异味。在我国江苏的有些地区,则在死者入殓时,先在棺材底撒上一层茶叶、米粒。至出殡盖棺时再撒上一层茶叶、米粒,其用意主要是起干燥、除味作用,有利于遗体的保存。

丧葬时用茶叶,大多是为死者而备,但我国福建福安地区却有为活人而备茶叶,悬挂“龙籽袋”的习俗。旧时福安地区,凡家中有人亡故,都得请风水先生看风水,选择“宝地”后再挖穴埋葬。在棺木入穴前,由风水先生在地穴里铺上地毯,口中则念念有词。这时香火缭绕,鞭炮声起,风水先生就将一把把茶叶、豆子、谷子、芝麻及竹钉、钱币等撒在穴中的地毯上,再由亡者家属将撒在地毯上的东西收集起来,用布袋装好,封好口,悬挂在家中楼梁式木仓内长久保存,名为“龙籽袋”。龙籽袋据说象征死者留给家属的“财富”。其寓意是,茶叶历来是吉祥之物,能“驱妖除魔”,并保佑死者的子孙“消灾祛病”、“人丁兴旺”,豆和谷子等则象征后代“五谷丰登”、"六畜兴旺”;钱币等则示后代子孙享有“金银钱物、财源茂盛、吃穿不愁”。

茶叶文化:中国的茶祭风俗


以茶为祭,可祭天、地、神、佛,也可祭鬼魂,这就与丧葬习俗发生了密切的联系。上到皇宫贵族,下至庶民百姓,在祭祀中都离不开清香芬芳的茶叶。茶叶不是达官贵人才能独享,用茶叶祭扫也不是皇室的专利。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都在较大程度上保留着以茶祭祀祖宗神灵,用茶陪丧的古老风俗。

用茶作祭,一般有三种方式:以茶水为祭,放干茶为祭,只将茶壶、茶盅象征茶叶为祭。

在我国清代,宫廷祭祀祖陵时必用茶叶。据载同治十年(1871年)冬至大祭时即有"松罗茶叶十三两"记载。在光绪五年(1879年)岁暮大祭的祭品中也有"松罗茶叶二斤"的记述。而在我国民间则历来流传以"三茶六酒"(三杯茶、六杯酒)和"清茶四果"作为丧葬中祭品的习俗。如在我国广东、江西一带,清明祭祖扫墓时,就有将一包茶叶与其它祭品一起摆放于坟前,或在坟前斟上三杯茶水,祭祀先人的习俗。茶叶还作为随葬品。从长沙马王堆西汉古墓的发掘中已经知道,我国早在2100多年前已将茶叶作为随葬物品。因古人认为茶叶有"洁净、干燥"作用,茶叶随葬有利于墓穴吸收异味、有利于遗体保存。

历古以来,我国都有在死者手中放置一包茶叶的习俗。像安徽寿县地区,人们认为人死后必经"孟婆亭"饮"迷魂汤",故成殓时,须用茶叶一包,并拌以土灰置于死者手中,这样死者的灵魂过孟婆亭时即可以不饮迷魂汤了。而浙江地区为让死者不饮迷魂汤(又称"孟婆汤"),则于死者临终前除日衔银锭外,要先用甘露叶作成一菱形状的附葬品(模拟"水红菱"),再在死者手中置茶叶一包。认为死者有此两物,死后如口渴,有甘露、红菱,即可不饮迷魂汤。原来在封建迷信中,人死后要被阴间鬼役驱至"孟婆亭"灌饮迷魂汤,目的是为了让死者忘却人间旧事,甚而要将死者导人迷津备受欺凌或服苦役,而饮茶后则可以让"死者清醒",保持理智而不受鬼役蒙骗。故茶叶成为重要的随葬品。

茶在我国的丧葬习俗中,还成为重要的"信物"。在我国湖南地区,旧时盛行棺木葬时,死者的枕头要用茶叶作为填充料,称为"茶叶枕头"。茶叶枕头的枕套用白布制作,呈三角形状,内部用茶叶灌满填充(大多用粗茶叶)。死者枕茶叶枕头的寓意,一是死者至阴曹地府要喝茶时,可随时"取出泡茶";一是茶叶放置棺木内,可消除异味。在我国江苏的有些地区,则在死者人殓时,先在棺材底撒上一层茶叶、米粒。至出殡盖棺时再撒上一层茶叶、米粒,其用意主要是起干燥、除味作用,有利于遗体的保存。

丧葬时用茶叶,大多是为死者而备,但我国福建福安地区却有为活人而备茶叶,悬挂"龙籽袋"的习俗。旧时福安地区,凡家中有人亡故,都得清风水先生看风水,选择"宝地"后再挖穴埋葬。在棺木入穴前,由风水先生在地穴里铺上地毯,口中则念念有词。这时香火绕缭,鞭炮声起,风水先生就将一把把茶叶、豆子、谷子、芝麻及竹钉、钱币等撒在穴中的地毯上,再由亡者家属将撒在地毯上的东西收集起来,用布袋装好,封好口,悬挂在家中楼梁式木仓内长久保存,名为"龙籽袋"。龙籽袋据说象征死者留给家属的"财富"。其寓意是,茶叶历来是吉祥之物,能"驱妖除魔",并保佑死者的子孙"消灾祛病"、"人丁兴旺",豆和谷子等则象征后代"五谷丰登"、"六畜兴旺";钱币等则示后代子孙享有"金银钱物"、"财源茂盛"、"吃穿不愁"。

您所不知道的——茶祭风俗


在我国五彩缤纷的民间习俗中,"茶"与丧祭的关系也是十分密切的。"无茶不在丧"的观念,在中华祭祀礼仪中根深蒂固。

以我国以茶为祭,是在以茶待客,大致是两晋以后逐渐兴起来的,最早文字记载见梁萧子显撰写的《南齐书》,齐武帝生性节俭,他曾下昭曰:“我灵上慎勿以牲为祭,唯设饼、茶饮、干饭、酒脯而已。”茶叶作为祭品,无论是尊天敬地或拜佛祭祖,比一般以茶为礼要更虔诚、讲究一些。王室用于祭典的全部四进贡的上好茶叶,就是一般寺庙中用于祭佛的,也都总是选最好的茶叶。古代用茶作祭,一般有这样三种形式:在茶碗、茶盏中注以茶水;不煮泡只放以干茶;不放茶,只置茶壶、茶盅作象征。

茶为祭,可祭天、地、神、佛,也可祭鬼魂,这就与丧葬习俗发生了密切的联系。上到皇宫贵族,下至庶民百姓,在祭祀中都离不开清香芬芳的茶叶。茶叶不是达官贵人才能独享,用茶叶祭扫也不是皇室的专利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都在较大程度上保留着以茶祭祀祖宗神灵,用茶陪丧的古老风俗。

用茶作祭,一般有三种方式:以茶水为祭,放干茶为祭,只将茶壶、茶盅象征茶叶为祭。

在我国清代,宫廷祭祀祖陵时必用茶叶。据载同治十年(1871年)冬至大祭时即有"松罗茶叶十三两"记载在光绪五年(1879年)岁暮大祭的祭品中也有"松罗茶叶二斤"的记述。而在我国民间则历来流传以"三茶六酒"(三杯茶、六杯酒)和"清茶四果"作为丧葬中祭品的习俗。如在我国广东、江西一带,清明祭祖扫墓时,就有将一包茶叶与其它祭品一起摆放于坟前,或在坟前斟上三杯茶水,祭祀先人的习俗。茶叶还作为随葬品。从长沙马王堆西汉古墓的发掘中已经知道,我国早在2100多年前已将茶叶作为随葬物品。因古人认为茶叶有"洁净、干燥"作用,茶叶随葬有利于墓穴吸收异味、有利于遗体保存。

历古以来,我国都有在死者手中放置一包茶叶的习俗。像安徽寿县地区,人们认为人死后必经"孟婆亭"饮"迷魂汤",故成殓时,须用茶叶一包,并拌以土灰置于死者手中,这样死者的灵魂过孟婆亭时即可以不饮迷魂汤了。而浙江地区为让死者不饮迷魂汤(又称"孟婆汤"),则于死者临终前除日衔银锭外,要先用甘露叶作成一菱形状的附葬品(模拟"水红菱"),再在死者手中置茶叶一包。认为死者有此两物,死后如口渴,有甘露、红菱,即可不饮迷魂汤。原来在封建迷信中,人死后要被阴间鬼役驱至"孟婆亭"灌饮迷魂汤,目的是为了让死者忘却人间旧事,甚而要将死者导人迷津备受欺凌或服苦役,而饮茶后则可以让"死者清醒",保持理智而不受鬼役蒙骗。故茶叶成为重要的随葬品。

茶在我国的丧葬习俗中,还成为重要的"信物"。在我国湖南地区,旧时盛行棺木葬时,死者的枕头要用茶叶作为填充料,称为"茶叶枕头"。茶叶枕头的枕套用白布制作,呈三角形状,内部用茶叶灌满填充(大多用粗茶叶)。死者枕茶叶枕头的寓意,一是死者至阴曹地府要喝茶时,可随时"取出泡茶";一是茶叶放置棺木内,可消除异味。在我国江苏的有些地区,则在死者人殓时,先在棺材底撒上一层茶叶、米粒。至出殡盖棺时再撒上一层茶叶、米粒,其用意主要是起干燥、除味作用,有利于遗体的保存。

丧葬时用茶叶,大多是为死者而备,但我国福建福安地区却有为活人而备茶叶,悬挂"龙籽袋"的习俗。旧时福安地区,凡家中有人亡故,都得清风水先生看风水,选择"宝地"后再挖穴埋葬。在棺木入穴前,由风水先生在地穴里铺上地毯,口中则念念有词。这时香火绕缭,鞭炮声起,风水先生就将一把把茶叶、豆子、谷子、芝麻及竹钉、钱币等撒在穴中的地毯上,再由亡者家属将撒在地毯上的东西收集起来,用布袋装好,封好口,悬挂在家中楼梁式木仓内长久保存,名为"龙籽袋"。龙籽袋据说象征死者留给家属的"财富"。其寓意是,茶叶历来是吉祥之物,能"驱妖除魔",并保佑死者的子孙"消灾祛病"、"人丁兴旺",豆和谷子等则象征后代"五谷丰登"、"六畜兴旺";钱币等则示后代子孙享有"金银钱物"、"财源茂盛"、"吃穿不愁"。

如今各地的茶祭活动就是把人们的期盼转化为现实的有效举措,可调动整合各方面力量,树立更高的目标,从而为当地人民带来更大的福祉。千百年来各地区流传着谷雨节前举行茶祭活动的习俗,仪式庄重,和宗族文化、民间歌舞结合,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盛大庆典。窗体顶端

茶祭是祭祀的一种特殊风俗


在我国的民间习俗中,祭祀是古代社会乃至现今一种重要的礼制和生活内容。一般,祭祀的食物为牛羊等牲畜、五谷杂粮及酒品。但可能大多数人不知道,"茶"也是祭祀的物品之一,"无茶不在丧"的观念,在中华祭祀礼仪中根深蒂固。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都在较大程度上保留着以茶祭祀祖宗神灵,用茶陪丧的古老风俗。

茶作为祭祀的物品,可祭天、祭地、祭祖、祭佛,不可尽言,可以说,茶叶是祭祀活动中的必需品。上至皇室贵族下至平头百姓,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都在较大程度上保留着以茶祭祀祖宗神灵。

在我国清代,宫廷祭祀祖陵时必用茶叶。据载同治十年(1871年)冬至大祭时即有"松罗茶叶十三两"记载。在光绪五年(1879年)岁暮大祭的祭品中也有"松罗茶叶二斤"的记述。而在我国民间则历来流传以"三茶六酒"(三杯茶、六杯酒)和"清茶四果"作为丧葬中祭品的习俗。如在我国广东、江西一带,清明祭祖扫墓时,就有将一包茶叶与其它祭品一起摆放于坟前,或在坟前斟上三杯茶水,祭祀先人的习俗。茶叶还作为随葬品。从长沙马王堆西汉古墓的发掘中已经知道,我国早在2100多年前已将茶叶作为随葬物品。因古人认为茶叶有"洁净、干燥"作用,茶叶随葬有利于墓穴吸收异味、有利于遗体保存。

历古以来,我国都有在死者手中放置一包茶叶的习俗。像安徽寿县地区,人们认为人死后必经"孟婆亭"饮"迷魂汤",故成殓时,须用茶叶一包,并拌以土灰置于死者手中,这样死者的灵魂过孟婆亭时即可以不饮迷魂汤了。而浙江地区为让死者不饮迷魂汤(又称"孟婆汤"),则于死者临终前除日衔银锭外,要先用甘露叶作成一菱形状的附葬品(模拟"水红菱"),再在死者手中置茶叶一包。认为死者有此两物,死后如口渴,有甘露、红菱,即可不饮迷魂汤。原来在封建迷信中,人死后要被阴间鬼役驱至"孟婆亭"灌饮迷魂汤,目的是为了让死者忘却人间旧事,甚而要将死者导人迷津备受欺凌或服苦役,而饮茶后则可以让"死者清醒",保持理智而不受鬼役蒙骗。故茶叶成为重要的随葬品。

茶在我国的丧葬习俗中,还成为重要的"信物"。在我国湖南地区,旧时盛行棺木葬时,死者的枕头要用茶叶作为填充料,称为"茶叶枕头"。茶叶枕头的枕套用白布制作,呈三角形状,内部用茶叶灌满填充(大多用粗茶叶)。死者枕茶叶枕头的寓意,一是死者至阴曹地府要喝茶时,可随时"取出泡茶";一是茶叶放置棺木内,可消除异味。在我国江苏的有些地区,则在死者人殓时,先在棺材底撒上一层茶叶、米粒。至出殡盖棺时再撒上一层茶叶、米粒,其用意主要是起干燥、除味作用,有利于遗体的保存。

丧葬时用茶叶,大多是为死者而备,但我国福建福安地区却有为活人而备茶叶,悬挂"龙籽袋"的习俗。旧时福安地区,凡家中有人亡故,都得清风水先生看风水,选择"宝地"后再挖穴埋葬。在棺木入穴前,由风水先生在地穴里铺上地毯,口中则念念有词。这时香火绕缭,鞭炮声起,风水先生就将一把把茶叶、豆子、谷子、芝麻及竹钉、钱币等撒在穴中的地毯上,再由亡者家属将撒在地毯上的东西收集起来,用布袋装好,封好口,悬挂在家中楼梁式木仓内长久保存,名为"龙籽袋"。龙籽袋据说象征死者留给家属的"财富"。其寓意是,茶叶历来是吉祥之物,能"驱妖除魔",并保佑死者的子孙"消灾祛病"、"人丁兴旺",豆和谷子等则象征后代"五谷丰登"、"六畜兴旺";钱币等则示后代子孙享有"金银钱物"、"财源茂盛"、"吃穿不愁"。

茶还常常作为祀祖的物品,作为祭品的茶,往往寄托祭祀者的深深的祝愿。客观地说,茶叶作为祭品,无论是祭拜天地神灵或是祭祖陪葬,都要比一般其他祭品来得更虔诚、讲究一些。因此,人们用来祭祀的茶也极为看重,尽力挑选上好的茶叶。

西藏饮茶风俗


居住在青藏高原的藏族,由于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日常生活中以酥油和糌粑为主要食品。不论男女老少,达到人人皆饮的程度,很多人家把茶壶放在炉上,终日熬煮,以便随取随喝。当地有一种风俗,当喇嘛祭祀时,虔诚的教徙要敬茶,有钱的富庶要施茶。他们认为,这是“积德”、“行善”。所以,在西藏一些大的喇嘛寺里,往往备有一个特大的茶锅,可容茶水数担,在朝拜时煮水熬茶叶,供香客取喝,算是佛门的一种施舍。在男婚女嫁时,藏族兄弟视茶为珍贵礼品,它象征婚姻美满和幸福。

西藏有“世界屋脊”之称,茶叶是当地人民补充营养的主要来源,因此成了西藏人民不可缺少的生活食品。目前,西藏的年人均茶叶消费量达15公斤左右,为全国各省、区之首。

人们说,没有喝过酥油茶,就算没有到过西藏高原。初喝酥油茶,第一口异味难耐,第二口淳香流芳,第三口永世不忘。千百年来,在与严酷的自然条件作斗争时,藏族人民创造了酥油茶文化。围绕茶文化,还有茶会,贯穿于交友、节庆、离别、爱情等聚会中。

在西藏,每个藏胞家庭,随时随地都可以见到酥油。酥油是每个藏族人每日不可缺少的食品。酥油是从牛、羊奶中提炼出来的。以前,牧民提炼酥油的方法比较特殊.先将奶汁加热,然后倒入一种叫做“雪董”的大木桶里(高4尺、直径l尺左右),用力上下抽打,来回数百次,搅得油水分离,上面浮起一层鲜黄色的脂肪质,把它舀起来,灌进皮口袋,冷却了便成酥油。现在,许多地方逐渐使用奶油分离机提炼酥油。

酥油有多种吃法,主要是打酥油茶喝l也可放在糌粑里调和着吃。逢年过节炸果子,也用酥油。藏族群众平日喜欢喝酥油条。制作酥油茶时.先将茶叶或砖茶用水久熬成浓什,再把茶水倒入“董莫”(酥油茶桶),再放入酥油和食盐,用力将“甲洛”上下来回抽几十下,搅得油茶交融,然后倒进锅里加热,便成了喷香可口的酥油茶了。

藏族常用酥油茶待客,他们喝酥油茶,还有一套规矩。当客人被让坐到藏式方桌边时,主人便拿过一只木碗(或茶杯)放到客人面前。接着主人(或主妇)提起酥油茶壶(现在常用热水瓶代替),摇晃几下,给客人倒上满碗酥油茶。刚倒下的酥油荣,客人不马上喝,先和主人聊天。等主人再次提过酥油茶壶站到客人跟前时,客人便可以端起碗来,先在酥油碗里轻轻地吹一圈,将浮在茶上的油花吹开,然后呷上一口,并赞美道:“这酥油茶打得真好,油和茶分都分不开。”客人把碗放回桌上,主人再给添满。就这样,边喝边添,不一口喝完,热情的主人,总是要将客人的茶碗添满;假如你不想再喝,就不要动它;假如喝了一半,不想再喝了,主人把碗添满,你就摆着;客人准备告辞时,可以连着多喝几口,但不能喝干,碗里要留点漂油花的茶底。这样,才符合藏族的习惯和礼貌。

韩国茶祭


韩国的民族史有5千多年,从新囫时代开始就有茶文化,成为韩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韩国茶礼”和,敬,俭,美“基本精神,体现了心地善良,以礼待人,俭朴廉政和以诚相待。

韩国茶文化历史悠久,现定于每年5月25日为茶日,年年举行茶文化祝祭。其主要内容有韩国茶道协会的传统茶礼表演,韩国茶人联全会的成人茶礼和高丽五行茶礼以及国仙流行新罗茶礼,陆羽品茶汤法等。成人茶礼是韩国茶日的重要活动之一。韩国自古以来就以“礼仪之邦”着称,家庭,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非常重视礼节。冖仪教育是韩国用儒家传统教化民众的一个重要方面,如冠礼(成人)教育,就是培养即将步入社会的青年人的社会义务感和责任感。成人茶礼是通过茶礼仪式,对刚满20岁的少男少女进行传统文化和礼仪教育,其程序是司会主持成人者赞者同时入场,会长献烛,副会长献花,冠者(即成年)进场向父母致礼向宾客致礼,司会致成年祝辞,进行献茶式,成年合掌致答辞,成年再拜父母,父母答礼。冠礼者13人,其中女性8人,男性5人。高丽五行茶礼气势宏伟,规模更大,展现的是向茶圣炎帝神家氏神位献茶仪式。唐代陆羽着有《茶经》,被人称为茶圣,茶神。韩国则把中国上古时代的部落首领炎帝神家找称作茶圣,古代传说中神家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神家是发现茶,利用茶的先行者,高丽五行茶冖是韩国为纪念神家氏而编排出来的一种献茶仪式,是高丽茶礼中的功德祭。

高丽五行茶冖中的五行是东方的一种哲学,五行包括五行茶道(献茶,进茶,饮茶,吃茶,饮福),五方(东,南,西,北,中),五色(青,白,紫,黑,黄),五味(甘,酸,苦,辛,咸),五行(土,木,火,金,水),五常(信,仁,仪,礼,智),五钯茶(黄茶,绿茶,红茶,白茶,黑茶)。

五行茶礼设默默祭坛,五色幕,屏风,祠堂,茶圣炎帝神家氏神位和茶具。献茶仪式顺序:四方旗官举着印有图案的彩旗进场,二名武士剑术表演,二名执事身着兰色和紫钯官服入场,二名女性为一组分别献烛,献香,献花瓶,献茶食。30名佳宾各持鲜花二行纵队沿着白色地毯,向茶圣炎帝神家氏神位献花,一名女性端着献茶用的大茶碗,放在神位桌前的圆台上。五行茶礼行者10人全部由女性担任,分成长二组盘坐在会场两侧作冲泡茶表演,并用青,赤,白,黑,黄五个颜色的茶碗向神位献茶,最后女性祭主宣读祭文。高丽五行茶献茶礼是国家级进茶仪式,反映出高丽茶法,宇宙趔和五行哲理,是一种茶道礼,是高丽时代茶文化的再现。茶礼全过程充满了诗情画意和民族风情。

中国的茶祭习俗


在我国五彩缤纷的民间习俗中,"茶"与丧祭的关系也是十分密切的。"无茶不在丧"的观念,在中华祭祀礼仪中根深蒂固。

祭祀用茶早在南北朝时梁朝萧子显撰写的《南齐书》中就有记载:齐武帝萧颐永明十一年在遗诏中称:"我灵上慎勿以牲为祭,唯设饼果、茶饮、干饭、酒脯而已。"以茶为祭,可祭天、地、神、佛,也可祭鬼魂,这就与丧葬习俗发生了密切的联系。上到皇宫贵族,下至庶民百姓,在祭祀中都离不开清香芬芳的茶叶。茶叶不是达官贵人才能独享,用茶叶祭扫也不是皇室的专利。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都在较大程度上保留着以茶祭祀祖宗神灵,用茶陪丧的古老风俗。

用茶作祭,一般有三种方式:以茶水为祭,放干茶为祭,只将茶壶、茶盅象征茶叶为祭。

在我国清代,宫廷祭祀祖陵时必用茶叶。据载同治十年(1871年)冬至大祭时即有"松罗茶叶十三两"记载。在光绪五年(1879年)岁暮大祭的祭品中也有"松罗茶叶二斤"的记述。而在我国民间则历来流传以"三茶六酒"(三杯茶、六杯酒)和"清茶四果"作为丧葬中祭品的习俗。如在我国广东、江西一带,清明祭祖扫墓时,就有将一包茶叶与其它祭品一起摆放于坟前,或在坟前斟上三杯茶水,祭祀先人的习俗。茶叶还作为随葬品。从长沙马王堆西汉古墓的发掘中已经知道,我国早在2100多年前已将茶叶作为随葬物品。因古人认为茶叶有"洁净、干燥"作用,茶叶随葬有利于墓穴吸收异味、有利于遗体保存。

历古以来,我国都有在死者手中放置一包茶叶的习俗。像安徽寿县地区,人们认为人死后必经"孟婆亭"饮"迷魂汤",故成殓时,须用茶叶一包,并拌以土灰置于死者手中,这样死者的灵魂过孟婆亭时即可以不饮迷魂汤了。而浙江地区为让死者不饮迷魂汤(又称"孟婆汤"),则于死者临终前除日衔银锭外,要先用甘露叶作成一菱形状的附葬品(模拟"水红菱"),再在死者手中置茶叶一包。认为死者有此两物,死后如口渴,有甘露、红菱,即可不饮迷魂汤。原来在封建迷信中,人死后要被阴间鬼役驱至"孟婆亭"灌饮迷魂汤,目的是为了让死者忘却人间旧事,甚而要将死者导人迷津备受欺凌或服苦役,而饮茶后则可以让"死者清醒",保持理智而不受鬼役蒙骗。故茶叶成为重要的随葬品。

茶在我国的丧葬习俗中,还成为重要的"信物"。在我国湖南地区,旧时盛行棺木葬时,死者的枕头要用茶叶作为填充料,称为"茶叶枕头"。茶叶枕头的枕套用白布制作,呈三角形状,内部用茶叶灌满填充(大多用粗茶叶)。死者枕茶叶枕头的寓意,一是死者至阴曹地府要喝茶时,可随时"取出泡茶";一是茶叶放置棺木内,可消除异味。在我国江苏的有些地区,则在死者人殓时,先在棺材底撒上一层茶叶、米粒。至出殡盖棺时再撒上一层茶叶、米粒,其用意主要是起干燥、除味作用,有利于遗体的保存。

丧葬时用茶叶,大多是为死者而备,但我国福建福安地区却有为活人而备茶叶,悬挂"龙籽袋"的习俗。旧时福安地区,凡家中有人亡故,都得清风水先生看风水,选择"宝地"后再挖穴埋葬。在棺木入穴前,由风水先生在地穴里铺上地毯,口中则念念有词。这时香火绕缭,鞭炮声起,风水先生就将一把把茶叶、豆子、谷子、芝麻及竹钉、钱币等撒在穴中的地毯上,再由亡者家属将撒在地毯上的东西收集起来,用布袋装好,封好口,悬挂在家中楼梁式木仓内长久保存,名为"龙籽袋"。龙籽袋据说象征死者留给家属的"财富"。其寓意是,茶叶历来是吉祥之物,能"驱妖除魔",并保佑死者的子孙"消灾祛病"、"人丁兴旺",豆和谷子等则象征后代"五谷丰登"、"六畜兴旺";钱币等则示后代子孙享有"金银钱物"、"财源茂盛"、"吃穿不愁"。

关于茶的礼仪风俗


我们中国人饮茶有4千多年的历史时间,早就变成大家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部分。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被包括在这个列表中,这显示了喝茶对中国人的重要性。

饮茶的风气在中国历史悠久。听说,在公年290年以前,我国南方有个弱国叫吴国,君王在酒宴重臣时,钟爱用酒把重臣们灌醉。在其中有个叫韦昭的重臣流量不大,君王就要他以茶代酒。从这以后,文人便开始以茶接待宾客。以茶待客是中国人的一种习惯。当客人进门时,主人马上端来一杯香气扑鼻的茶。喝茶时,气氛轻松愉快。

到了唐代,饮茶已成为人们的一种习惯。据说,这种习惯还与佛教相关。从公元713年到741年,当寺庙里的僧侣和信徒在“冥想”期间打瞌睡并长时间进食时,老和尚想出了一个让他们喝茶来刺激脑神经的方法。从此,这种方式传播到世界各地。

与此同时,唐朝的富裕家庭也设立了专门的房间来炒茶、品茶和读书,称为茶室。

公元780年,唐代茶叶专家陆羽总结了他种植、泡茶和喝茶的经验,写了中国第一本茶叶书《茶经》。在宋代,皇上宋徽宗用茶宴接待重臣,亲身着手煎茶;清代宫廷内不但宴席用茶,并且还要茶款等国外使节。现在,每年元旦和春节等重大节日,一些机构团体经常举行茶话会。

在中国,茶已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人们把煎茶、品茶作为一种艺术。自古以来迄今,我国全国各地都下设不一样方式的茶馆、茶楼等,北京市热闹的前门大街旁总有专业的茶楼。

人们在那里喝茶、吃点心、欣赏文艺演出,休息和娱乐一举两得。在中国南方,不仅有茶馆和茶馆,还有一种茶馆。这些茶棚大多位于风景优美的地方,游客可以在那里喝茶和观赏风景。

喝茶有喝茶的习惯。以茶为例。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爱好和不同种类的饮茶。北京人爱喝花茶,上海人则喜好绿茶。中国东南部的福建人喜欢喝红茶等等。

在一些地方,喝茶的时候,你也喜欢在茶里加一些调料。例如,湘南的一些地方经常用姜盐茶招待客人。不仅有茶叶,还有盐、姜、炒大豆和芝麻。喝茶时,你摇一摇,然后喝下去。最后,你把大豆、芝麻、生姜和茶倒入嘴里,慢慢咀嚼香味。因此,许多地方也称之为“饮茶”茶。

泡茶的方法在不同地方也有自己的习俗。在中国东部,大型茶壶是首选。客人走进门,把茶放入茶壶,用开水冲洗,泡茶后倒入杯中,并邀请客人使用茶。有的地区,如我国东西部的福建龙岩地区的工夫茶,不但茶器独具一格,并且沏法也很非常,产生了与众不同的茶艺造型艺术。

在中国各地,喝茶的礼节也不一样,在北京,主人端上茶来,客人应立即站起来,双手接过茶杯,说声“谢谢”。在中国南方的广东省、广西省,主人家端上茶后,得用右手指弯曲后缓缓的敲三下桌面上,以表感激。在另某些地域,顾客想再次饮茶,杯子中需留些茶叶茶,主人家见了会再次加茶叶茶,假如将茶叶茶所有倒完,主人家觉得你已不喝过,也也不让你加茶叶茶了。

汉族茶士的饮茶方式与风俗


说起如何饮茶好像所有爱茶之人都再了解不过,风俗也略知一二,下面给介绍一下汉族的饮茶方式与风俗

汉族的饮茶方式,大致有品茶和喝茶之分。大致说来,重在意境,以鉴别香气、滋味,欣赏茶姿、茶汤,观察茶色、茶形为目的,自娱自乐,谓之品茶。凡品茶者,得以细啜缓咽,注重精神享受。倘在劳动之际,汗流夹背,或炎夏暑热,以清凉、消暑、解渴为目的,手捧大碗急饮者;或不断冲泡,连饮带咽者,谓之喝茶。

不过,汉族饮茶,虽然方式有别,目的不同,但大多推崇清饮,其方法就是将茶直接用滚开水冲泡,无须在茶汤中加入姜、椒、盐、糖之类佐料,属纯茶原汁本味饮法,认为清饮能保持茶的“纯粹”,体现茶的“本色”。而最有汉族饮茶“纯粹”,体现茶的“本色”。而最有汉族饮茶代表性的,则要数品龙井、啜乌龙、吃盖碗茶、泡九道茶和喝大碗茶了。

文士茶是早年流行于江西婺源文人学士中的传统茶俗,也是用盖碗品饮,盖碗又称“三才碗”,代表天、地、人的和谐。文士茶讲究饮茶人士之文雅、饮茶环境之清雅、饮茶器具之高雅,追求汤色清、气韵清、心境清以达到物我合一、天人合一的境界。

在汉族饮茶风俗中,除了广东福建等地的工夫茶以外,讲究一些的一般是用盖碗来泡茶。许多地方都有用盖碗泡茶的习惯,但以四川最有代表性。不但茶馆里用盖碗,普通家庭里也喜欢用盖碗。盖碗是三件套,盖,碗,托。用盖碗泡茶确实既方便有实用,既可揭盖闻香,又能观赏茶汤。能趁热喝,还不烫手。早在唐代就有了带托的茶盏了,据说是唐代府尹崔宁的女儿发明创造的,她嫌端茶盏时烫手,就想了个办法,把蜡烛烤软,上面放个小碟子,就成了盏托,不烫手了,传到工匠那里,就制成了带托的茶盏了。四川的茶博士用盖碗沏茶成了一门技术,甚至是绝技。长嘴大铜壶,青花瓷盖碗,茶托茶碗一串串从茶博士的手里飞出去令人眼花缭乱,却都能准确地落在客人的桌前。茶博士离得很远冲茶,如同蜻蜓点水,有的还能做出花样动作高难度动作。

沿海省份“施茶”风俗


上次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吃三茶”的风俗习惯,今天又给大家带来了在江苏、浙江和福建等沿海省份特别流行的“施茶”。

在江苏、浙江和福建等沿海省份,流行一种“施茶”的风俗。所谓“施茶”就是布施茶汤的意思。在繁华大街上的店铺或富家的大门前,放上一个茶桌,茶桌上备有茶壶、茶碗,或者在门前放上一口大缸,里面备有冲泡好的茶汤,供行人随意饮用,不必付茶费。这就是施茶。

施茶是在立夏到秋分之间,为了帮助行人解暑,在茶汤里往往要加入一些姜片、薄荷等作料,喝起来虽带有一点药味,但对喝茶的行人则能帮助降温祛暑。

这种施茶,始自浙江新昌县的“大佛茶”。据传说,浙江奉化县在五代时期有个叫契此的和尚,他五短身材,肥胖异常,笑口常开,经常是敞开着衣衫,露出大肚皮,自称是弥勒佛。平日背着一个空布袋,到处游游逛逛。他说话诙谐幽默,富于哲理,还能预示未来吉凶。

有一次,“弥勒佛”所居的大佛寺邻近的一个农民,在下田途中因天气炎热而中暑,恰巧倒在大佛寺的后门前。这时“弥勒佛”正好出门,他从身背的布袋里取出几颗嫩芽,塞在农民嘴里,不一会儿农民转危为安,立时跪拜感谢。“弥勒佛”告诉这个农民,大佛寺后茶树林的茶芽,可以解暑祛瘟,在炎热天不妨用这种茶芽泡茶喝。这样当地的农民们学会了喝茶,并将“弥勒佛”指点的茶叫大佛茶。

第二年夏天,这位被“弥勒佛”救治的农民,为了报答胖和尚的救命之恩,就在大佛寺门前设立了一个茶亭,专门为行人免费提供茶水。不久,新昌各乡也学会了喝茶,也仿照这个茶亭在街上或大路的十字路口边设立茶亭,布施茶汤来施恩惠给行路人。这就是施茶最初的开端。

施茶,也叫送茶,属于一种自愿的善举。特别是福建的客家人离开中原后的迁徙途中,备尝艰辛,在沿途也得到很多善良人的帮助,他们对“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处境感触极深,因此他们对行茶善举的积极性很高。

为了使得施茶的善举进行得有条不紊,在民间逐渐形成了一种叫“茶会”的民间组织。这种施茶会大体上有两种形式。一是具有固定资产的茶会。它的固定资产是主动参与者捐资购买的田产,以每年的租佃收入作为茶的经费。二是利用庙会活动,由大家公推的某人牵头,收集平摊的茶经费。此外还有个人独自设立施茶大缸或茶会来施茶的。施茶的地点一般固定,如十字路口、桥边、熙熙攘攘的大街和寺院门前等行人较多的地方。

茶乡成都茶馆有什么风俗


巴蜀腹地有一处我国最古老的茶乡——成都,这里人人饮茶。他们饮茶如同广东人一样,喜欢到茶馆去饮。这样的社会需求就使得四川出现了一句俗语:“头上晴天少,眼前茶馆多。”事实确也如此,据说成都的大小茶馆就有五六百座。这些茶馆有的豪华,有的简陋,有大有小,的确是巴蜀大地的一道亮丽的风景。下面介绍了成都茶馆有什么风俗?

成都茶馆的茶具是沿用了北方蒙满民族习用的盖碗。饮盖碗茶通常有五道程序:即,温水洗碗,保持清洁;放人茶叶,茶种自选;沸水沏茶,盖碗闷茶;揭开碗盖,端盘闻香;左手端盘,右手提盖。严格执行这五道程序,就能饮用到标准的盖碗茶的味道。

成都茶馆在茶客桌上不备茶壶,而是由茶博士用紫铜茶壶轮流给茶客斟茶。茶博士是茶楼、茶馆内沏茶跑堂的堂倌。他们左手揭盖,右手提壶,一手翻,一手冲,左右配合,纹丝不乱,速度快而惊人,桌上滴水不漏。还有的技艺更为高超,绝活迭出,斟茶的花样繁多,千姿百态,如张飞骗马、苏秦背剑、隔山望海等五花八门的斟茶方式,往往给茶客以意外的惊奇,赞叹不已。

成都茶馆的“摆龙门阵”是蜚声宇内的。历史上巴蜀大地天然闭塞,老百姓信息不灵通,这样,茶馆就成了“传播信息”的场所。他们到茶馆,不单是饮茶,还为了了解外地的信息和街谈巷议的奇闻逸事。他们早晨起来,闲来无事到茶馆摆开龙门阵。茶馆里有竹凳,也有躺椅,可坐,可躺,十分舒服,边饮茶,边摆龙门阵,觉得非常舒适与惬意。

巴蜀人喜欢饮沱茶,这种茶味道浓烈,清香持久,一碗茶可以喝半天,既经济又实惠。

巴蜀茶馆是个五方杂会的地方。在过去,既有“袍哥”在这里相聚,又有文人墨客在这里聚会。良莠共存,彼此互不干扰。如今的茶馆除了一些喜欢摆龙门阵的人之外,还有来这里洽谈生意、会见朋友的,更是给传统的茶馆赋予了时代的光华。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茶祭风俗记载》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