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y260.com - 六堡茶】

品香茗观历史——六堡茶故事

六堡背景

liubaocha

六堡茶在清代嘉庆年间,以特殊的槟榔香味而被列为全国十大名茶之一,享誉海内外。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廷见西方在中国沿海地区非法贸易活动猖獗,便封闭了福建、浙江、江苏三处海关,只留广州一个口岸通商,于是“十三行”便独占中国对外贸易。六堡茶也随之名声大噪。六堡茶的发展历经了“平三藩”、“十三行大火灾”、“太平天国”、“鸦片战争”、“辛亥革命”、“抗日战争”等诸多历史风云,几经磨难,大小茶号遍布粤桂、港澳、南洋,并将茶叶贸易做到了英国等欧洲国家。

六堡沉浮

liubaocha

一直以来,在中国出口的商品中,以茶叶为最大宗。大量的茶叶通过“十三行”加工、包装,然后再运往世界各国。而六堡茶则主要以销往南洋诸国为主,得益于当时兴旺的水路运输,商人们凭借着西江这条黄金水道将华南、西南的丰富物产以最低的成本运达广州,再从广州转口外销。茶叶是其中重要的一项。每一个产茶季节,六堡产出的大量优质茶叶,从六堡的合口街码头装上尖头船,经梨埠换大木船,进入贺江,经封川江口,进入西江之后再经都城装卸到大船中,运送到广州,再转口南洋和世界各地,这就是当年六堡茶著名的“茶船古道”。这条熙熙攘攘、舟楫往来的“茶船古道”,见证了六堡茶的兴衰沉浮。

六堡历史

liubaocha

《苍梧县志》载:“茶产多贤乡六堡,味厚。隔夜不变,产长行虾捅者名虾耳茶,色、香、味俱佳”。《广西特产志略》(1937年)载:“在苍梧之最大出品,且为特产者,首推六堡茶,每年出口者,产额在60万斤以上,在民国十五、十六年间(1926年—1927年),每担估价三十元左右。

《广西通志稿》戴:“六堡茶在苍梧,茶叶出产之盛,以多贤乡之六堡及五堡为最,六堡尤为著名,畅销于穗、佛、港、澳等埠”。《广西农业通讯》(1945年)载:“苍梧茶尚多,尤以六堡乡(今六堡镇)为最。六堡茶(又名垌茶),颇负盛名,其余所产品质亦佳,战前(抗日战争前)交通便利,所产茶除本县饮用外,全部销售港澳等地,自抗战后,交通阻塞,销售范围日渐缩小,一般茶农生活无法维持。多弃茶而经营其他,于是茶叶衰落矣。六堡乡(今六堡镇)占全县面积之半,全县面积11455亩,年产茶5450担,抗日时外销日减,估计每年平均产茶1500担左右。现有面积7500亩。”

六堡今天

liubaocha

广西六堡茶在历史上的年产量和销售量曾一度达到1500吨左右,抗日时期大幅度下降,仅为197.5吨,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有所恢复,1953年产六堡茶450吨,比抗日时期增加1.28倍。横县也由抗日时期年产221吨恢复到400吨。

从2010、2011、2012年,三年的《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报告》数据看,六堡茶的区域公用品牌价值分别是:6.73亿元、8.30亿元、8.79亿元,在黑茶类的排名分别是:第三、第二、第二。可以看出,近三年六堡茶的整体市场状态呈现稳步上升态势。截止2015年,六堡茶的品牌价值更是上升到近14亿元。

六堡未来

liubaocha

至今,六堡茶为越来越多爱茶人士认识、喜爱,更有越来越多的爱茶人士来到六堡茶原产地探寻六堡茶手工制作的奥妙,正如陈年六堡茶的陈香味道一样,沉淀上百年之久的六堡茶也将在不远的将来大放异彩!

延伸阅读

六堡茶的品饮历史


黑茶茶语:六堡茶的品饮历史

六堡茶的品饮历史已相当久远。

成书于公元780年(唐中叶)的《茶经》开篇第一句云:“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其树如瓜芦,叶如栀子,花如白蔷薇,实如?榈,叶如丁香,根如胡桃”。

据《桐君采药录》(已佚)记:“南方有瓜芦木,亦似茗,至苦涩,取为屑茶,饮亦可通夜不眠。煮盐人但资此饮,而交广最重,客来先设,乃加以香?辈。”

瓜芦木,即高大的茶树。显然,南方种茶已有相当长的历史了,茶都长成高大的乔木了,长成乔木的茶树,人称老茶婆,百龄以上了。“交”即交州府,“广”即广州府。交州府广州府即现今的梧广地区。最重,即重视,看重。文中的“?”是指香茅、桂、姜一类(辈)的香料之属。因为当时饮茶仍不知道怎样去掉茶中的苦涩味,故习惯加一些香料调和。

而这种在茶叶里加上姜、油、盐、香菜等一起炒,然后把茶叶一起打烂煮汤的品茶法,很似现在广西、湖南等地瑶族、侗族同胞的“打油茶”,这是对饮茶历史和茶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但现在“打油茶”,有的还配上炒花生米、炒米、炒黄豆等一同共饮,这是另一个方向的发展。现在都市人,大部分是“清饮”,即专门泡茶、饮茶,在饮中重品。要真正品饮一盏陈年六堡茶,还是清饮为最好。这样最能品出六堡茶的幽香和浓而酽,更能品出它的醇、滑、爽、厚的滋味。

据了解,六堡茶是中国著名的侨销茶,在南洋一带(即现东南亚11国),很受侨胞们欢迎。侨胞们在南洋多数从事工矿业,尤其是在印尼加里曼丹,华人是当地金矿的唯一经营者,19世纪以前,马来西亚的锡矿也几乎全部由华侨开发。侨胞们漂洋过海,远渡重洋,生活非常艰辛,幸好和六堡茶结缘,人到哪里就把六堡茶带到哪里,每天生活里有六堡茶相伴,六堡茶是来自家乡水土的产物,能融合异地的水土,使他们能代代扎根于南洋诸国。现在每年都有足够量的六堡茶输往南洋各国,六堡茶可能是黑茶类中输出国外最早数量最大的品种。

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茶叶产量世界第一,可要优先保证出口,在?内尚要计划供应。20世纪以前,六堡茶在国内,除了桂粤港澳台有售外,其他省市很少有。进入21世纪,六堡茶的保健功能逐渐被人们认识,六堡茶也开始走向全国。六堡茶由于是后发酵茶,从初制开始直至陈化,在漫长的岁月里,天天在变,直至泡在?中,所以说六堡茶是发酵最完备、保健功能最完美的茶类。六堡乡的农民大叔常以山歌形式赞颂六堡茶:“陈年黑石六堡茶,呕疴肚痛不离它,口嚼陈茶敷合谷,小儿惊风当家。”

六堡茶有什么历史故事?六堡茶从什么时候起源的?


宋元以前,中国的茶叶基本上还是按照比较的产区来划分和品评茶类,获得广泛认知的基本上还是长江流域江淮一带的茶品。岭南,福建贵州等偏远地区的茶叶尚未广为人知。苍梧的茶叶基本上还是属于“峒茶”之列,即乡间普遍的农产品一类,还上不了大雅之堂的。

自宋代开始,茶业的中心开始南移,闽南茶,岭南茶因为质量优异而得到重视,开始兴起。苍梧作为岭南故郡,所产茶叶又上佳,自是使人另眼相看。在加上宋元以前的贡茶以团茶,饼茶为主,民间所引用的散茶,末茶,粗老茶等等一概被称作草茶,不为士大夫阶层重视。进入明代以后,草莽出生且一向喝惯草茶的朱元璋认为制造龙团凤饼的“重劳民力”,于是颁旨“罢造龙团”,改进芽茶。这样一来,一改以前茶叶以制作工艺取胜的局面与茶叶本质并重,南方各地的地方茶类得以与以往的名品贡茶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建茶,岭南茶逐渐得到长足的发展。

明朝以后,苍梧分为11个乡,乡下设堡、闸、洲、甲。六堡隶属多贤乡管辖。因为苍梧茶叶以六堡所产的质量最优,所以对外皆称六堡茶。茶以地名,地以茶传,数百年过去了,原有很多的乡村名称包括多贤、五堡、四堡等都已废弃不用了,唯有六堡们因为有好茶的原因而一直沿用且名扬海外。

六堡茶一向为炒青散茶,尤以霜降后采制的粗老茶叶为一大特色,这也是被以研磨粉碎并压制团茶的唐代和以蒸青为时尚的宋元视作“峒茶”的主要原因。但是“峒茶”虽土,但是在崇尚以真为美的草根茶人那里,她所拥有的生命力,却比那些阳春白雪半的龙团凤饼长久得多。

茶故事:走进三鹤六堡茶品中华老字号


茶故事:走进三鹤六堡茶品中华老字号

提起六堡茶,喝茶的人大概都会想到“三鹤六堡茶”这个中华老字号。而生产三鹤六堡茶的梧州茶厂,被梧州人赞誉为:承载见证着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至今,六堡茶产业发展的峥嵘岁月,堪称一部“活文化历史”。

厂址坐落在梧州市鸳鸯江畔的梧州茶厂,三面环山,树木葱郁,环境优雅。这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位置,是梧州茶厂始终保持六堡茶品质优良的秘诀之一。

这个中华老字号传承“精心制茶,诚信至上”的理念。“精心制茶”即是从创新品种、品质、品牌经典上,引领现代六堡茶文化的时尚潮流。亦如三鹤的商标logo,三位一体的仙鹤亭亭玉立于小山丘上,如同温馨的一家三口。“三”寓意多且包容宽阔的胸怀,追求共赢、卓越、上进的心态。“三鹤”更有松鹤延年之意,表现自然健康,富有生命的茶文化追求。

属于老字号企业文化的情节故事和情怀温度,蕴藏在一片片的三鹤茶叶中,也让三鹤六堡茶这个品牌更亲民更值得信赖。融入历史和情感,铸造出梧州茶厂独有的发酵文化、陈化文化、茶窖文化,这些都是不可比拟的珍贵。

“诚信至上”说的不单是选择合作经营的供货商、经销商、代理商要符合诚信至上的理念,更是三鹤六堡茶的产品质量安全极具诚信,几十年如一日让消费者信任的老字号品牌。

“茶叶属于高端食品,保证六堡茶生产过程的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不应停留在口号上,而要落实到具体有效的实践中。”梧州茶厂的何志强书记说,贯穿整个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的各个环节,六字精神总结起来即是:料、机、人、法、环、检。简单解读六字精神即为:原料的质量,机械设备,操作技术工人,方法技术,生产、陈化、自然和生态环境,检测和检查。安全卫生的生产过程,一丝不苟的评审程序,反复检测的茶叶质量,才能保证给消费者优质的六堡茶,才不负消费者对三鹤六堡茶品牌的信任。

迷人的六堡茶

在今年1月份广西“两会”的政协会场,由梧州茶厂出品的“槟榔香103六堡茶”,成为政协会场唯一指定用茶。也许你无法亲临“两会”现场感受上至与会代表下至普通工作人员,摩肩接踵进出茶水间只为喝一杯六堡茶的壮观场景,但不可置否六堡茶这喝了还想喝的迷之魅力。

2017年广西“两会”政协会场

其实,梧州茶厂最早推出的影响力最大的槟榔香系列六堡茶在市面上身价高达30000+的“大竹箩15102”,据说六堡茶最正宗的槟榔香如是,三鹤的槟榔香系列就依据这款茶的独特工艺为原型来制作的。

槟榔香103六堡茶

采用优质生态原料经过独特加工工艺制作而成,品质优良。

该茶色泽油润,条索肥壮;汤色红浓明亮;滋味浓厚甘爽,槟榔香显;经久耐泡、生津回甘强。在后期陈化过程中放置于木板干仓,是槟榔香系列产品的精品之一。

走进梧州茶厂,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扑面而来。梧州茶厂1952年底选址定厂(广西梧州市角嘴后路2号)至今从未搬迁,几十年如一日不间断生产六堡茶至今。前面是六堡茶用于外运的水路“茶船古道”,在河边的码头装上缆车,利用斜坡运送茶叶至码头装船,非常便利。处于背后环山的山冲地理位置,山清水秀、人杰地灵,造就梧州茶厂“出身名门、长在名地、结缘名家、专做名品”的霸气。另外在当时的大背景下,出于安全考虑选址此处原因之一是此处还有防空洞,后作为茶窖存储茶叶。

梧州茶厂陈列馆

茶窖始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用于传统箩装六堡茶的前期陈化。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后期,响应“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号召,梧州茶厂在政府的支持下,对茶窖进行了加深加宽,窖藏六堡茶数量大大提高。七十年代中后期,根据“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战略部署,梧州茶厂按人防工事标准,再次对茶窖进行扩建和改造,从而形成了目前颇具规模、四通八达的洞窖。洞窖在和平时期作茶叶窖藏,战备需要可作防空,是茶产业和人民防空相结合的典范,多次获得广州军区授予的“平战结合”优秀单位,承载了梧州茶厂六堡茶发展的历史记忆。

梧州茶厂的茶窖内部概况

茶窖通风良好,冬暖夏凉,常年温度保持在22℃—26℃,相对湿度保持在75%—85%,适宜窖内独特和纯化的微生物种群(有益菌类)的生长繁殖。这些有益菌生生不息,与窖藏的六堡茶形成完整的生物链,促进了茶叶内含物质的转化,又使六堡茶香气纯正,滋味醇厚,具有独特的“六堡茶韵”。更有“入洞立闻六堡香,出窖赞叹三鹤茶”的美誉。

​再有就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建的,如今被保护使用的木板干仓,是梧州茶厂乃至中国茶叶界现存最古老的、目前仍在使用的砖木结构建筑,为第一代梧茶人留给我们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堪称“中国六堡茶第一仓”。

梧州茶厂的木板干仓

其实它最初并不是作为陈化仓库使用,而是作为存放原料的仓库。木板干仓的砖木结构和板块结构的设计十分规范,方便管理,并具有防潮的作用。上世纪90年代后发现作为陈化仓库更有价值,更适宜六堡茶的后期陈化故而改为陈化使用。经本仓陈化的六堡茶香气纯正、滋味醇厚,具有独特的槟榔香味和“六堡茶韵”。梧州茶厂开展木板干仓陈化工艺研究,“六堡茶干式陈化仓”已获发明专利。

木板干仓内部概况

六堡茶历史:六堡茶渊源


六堡茶历史:六堡茶渊源

谈到六堡茶的渊源,当今报刊、网文、南北方的茶业专家们均说始自唐代,有1500年的历史,依据是权威经典唐人陆羽《茶经》,似是定论了。

笔者有疑,以苍梧悠久的历史、岭南文化之灵气,这不太蠢看岭南人了吗?于是就查这本中国第一位茶叶专家、人称“茶神”陆羽的《茶经》。

成书于公元780年(唐中叶)的《茶经》开篇第一句云:“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其树如瓜芦,叶如栀子,花如白蔷薇,实如?榈,叶如丁香,根如胡桃”。请注意这一句:“其树如瓜芦”。

那么岭南的茶的来历呢?陆羽引用了在他之前问世的《桐君录》(东汉人著,一说南朝刘宋人著,全名《桐君采药录》,已佚)一书的记载:

“又南方有瓜芦木,亦似茗,至苦涩,取为屑茶,

饮亦可通夜不眠。煮盐人但资此饮,而交广最重,

客来先设,乃加以香?辈”。

此《桐君录》说得很分明,瓜芦木,高大的茶树。显然,南方种茶已有相当长的历史了,茶都长成高大的乔木了,长成乔木的茶树,人称老茶婆,百龄以上了;“交广最重”,重,即看重、重视。文中的“?”,此字有三解:1、菜;2、择取;3、通“茅”字用。显然是茅之意,且是香茅、桂、姜一类(辈)的香料之属。

整段《桐君录》传递了历史深处的信息:南方有“老茶婆”,树龄上百年了,叶芽也似通常的茶叶,但味很苦涩,只制作成细碎的屑茶,饮用可提神,通夜不眠。煮盐人常买它饮用,而岭南两粤的居民十分看重此茶,视为珍品,有贵客来预先备设此茶,并在茶中加上香料一类的东西用以去其苦涩。

“交广”呢?“交广”二字的“交”字大有玄机!关键就在这个字!

就是:交、广二州。读不懂这“交”字,便只能在唐代止步了。

交州和广州的行政建置,是唐以前、隋以前、两晋南北朝以前东汉未年三国的吴国孙权(于黄初七年,公元226年)设立的。在这之前,汉献帝在岭南只设一个交州管辖(建安八年,公元203年),州府设在苍梧郡之广信县,即今梧州市。交州一分为二后,梧州划入广州辖内,原交州治所迁至交趾(今越南国之北方)。

弄清“交广”的历史沿革,才能揭开岭南茶文化的历史真面目,

这一厘正,可以改写岭南茶文化历史传统的说法(自唐朝始,仅1500年),而应往前推500年,足有2000年的沧桑岁月了!

《桐君录》这段史实,交代了梧广两地人茶文化之精彩和艺术品格。你看:以茶待客,“客来先设”,隆而重之,敬而待之;诚诚兮、恭恭兮、虔虔兮,酽茶一盏,加上香片,请君先尝;涩中有甘,甘中闻香,这远远不是云南、四川煮井盐人那种低水平的牛饮了,而是由饮而品,升格成粤人待客品茗之道,升华、精致为“茶道”了;茶,已从饮、满足解渴的生理需求,雅化为一种高级文化精神享受了。《桐君录》记述的,仅是粤人对百年老茶婆的饮法,“至苦涩”吗、?就“取为屑茶”,就“加以香?辈(香片之类)”;如此泡制、如此品茗、如此茶道、如此茶艺,大异于他地的饮法与做法,洋溢着岭南文化活色生香的独特韵致和异趣奇巧,《桐君录》能不记上一笔吗?陆羽先生能不将其载入经典吗?

老茶婆有老茶的制法、饮法,百龄老茶婆年轻时就没有通常新茶的制法和饮法吗?当然有,但并无特别之处吧,《茶经》不载了。

如上所述,汉代梧州就产茶,饮茶已成习俗。饮的什么茶?梧州向来只产六堡茶,这六堡茶有二千多年历史,似无疑问,并非虚言了。一个“交”字之考,考证出个交州来,把汉未的苍梧六堡茶摆上了桌面,意外之得也。

陆羽在《茶经》还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神农氏,存世在黄帝之后舜帝之前,是华夏农耕文化的鼻祖,传说“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神农百草经》),是华夏饮茶的第一人,中国人饮茶始自神农氏之传。《史记》说“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虞舜大帝曾南巡狩苍梧之野,给岭南带来华夏农耕文明和生活方式,使苍梧蛮族“明德”。这位岭南文化开拓者,南巡苍梧之野之时,其明德、教化的“菜篮子”是否也有“茶文化”的项目呢,这当是在不言中吧。

六堡茶历史:六堡茶从历史中走来


六堡茶历史:六堡茶从历史中走来

六堡茶是历史名茶,享誉国内外,因原产于广西梧州市苍梧县六堡镇而得名。我国已故著名茶叶专家庄晚芳教授根据南北朝时期的《桐君录》等史料考证,六堡茶的产制历史可追溯到一千五百多年前。在六堡镇秀丽的山水怀抱中孕育并最终成为著名侨销茶的六堡茶,是自然与人文共同打造的精灵。

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版《苍梧县志》记载:“茶产多贤乡六堡,味醇隔宿而不变,茶色香味俱佳”。《广西通志稿》记载:“六堡茶在苍梧,茶叶出产之盛,以多贤乡之六堡及五堡为最,六堡尤为著名,畅销于穗、佛、港、澳等埠”。在清朝嘉庆年间(1796--1820),六堡茶以其特殊的槟榔香味声名鹊起,被列为当时全国24个名茶之一。传统六堡茶是箩装紧压茶,以六堡镇的恭州村茶和黑石村茶品质最佳。过去由于陆路交通不发达,六堡茶只能通过水路运往广州。广东茶商在六堡镇的合口街设点收购六堡茶毛茶并炊蒸踩箩。然后从合口码头用小船装运至梨埠,再装大木船运到封开,然后装上电船沿西江运到广州。之后再出口到香港及吉隆坡等地,“茶船古道”之名因此而来。

1951年之后,轰轰烈烈的土改,使农民获得了土地。当时很多农民开始重新种植茶树,茶树的种植面积迅速扩大。而在1953年以前,梧州有大小私营茶商十余家,经营茶叶以六堡茶为最大宗。然长期以来,六堡茶都是以家庭作坊式加工为主,这种方式制约了六堡茶的发展。1953年1月,中国茶业公司广州分公司在梧州设立办事处经营广西茶叶,小型手工业生产加工场设在了角嘴路“老虎冲”内,这就是梧州茶厂的前身。1953年下半年,广州分公司梧州办事处改为中国茶业公司梧州支公司,加工厂也转为梧州支公司领导。1954年1月,中茶梧州支公司改为广西支公司迁往南宁,梧州设立办事处,加工厂属办事处领导。1954年,国家大力发展茶叶生产,开始取缔私营茶商采购毛茶,广西大部分六堡茶毛茶由国家统一制定收购等级和收购价格,由供销部门统一收购,集中运到梧州茶厂精制加工,梧州六堡茶从长期手工作坊式生产转变为工业化大生产。1955年8月,中国茶业公司批准梧州加工厂为工业企业单位,名称由“中国茶业公司广西支公司梧州办事处加工厂”改为“广西省茶业公司梧州茶厂”,梧州办事处即告撤销。1959年后,梧州茶厂全称改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茶厂”。

六堡茶传统工艺的特点是渥堆发酵、蒸压、陈化。建厂初期,梧州茶厂在总结吸收六堡茶传统工艺的基础上,按照“毛茶→分筛→拼堆→初蒸→?堆→开堆→摊凉→复蒸→装笠→入仓陈化”的工艺精制加工六堡茶。当时,六堡茶成品分一、二、三、四、五号及级外茶。一号六堡茶品质要求:外形条索紧结匀齐,色泽黑褐油润;内质滋味醇厚,有槟榔味,汤色红亮,叶底嫩匀。除了严格对样加工外,茶厂还发挥职工群众的创造精神,针对茶叶品质进行合理改进,不断提高产品质量。

茶厂加工出来的成品一般由梧州茶叶进出口公司销往广州、香港、东南亚以及日本。因为六堡茶耐久藏,越陈越好,而且陈年六堡茶有消暑祛湿、明目清心、帮助消化、消除疲劳、养胃健身等功效,民间常用陈年六堡茶作为防病治病的良药。据说早期到马来西亚的华侨主要做矿工,劳累一天后必须要喝上一大碗浓浓的六堡茶才能消除疲劳,因此,矿主招工时会特别注明有六堡茶供应,否则就招不到工人。由于六堡茶特殊的保健作用,故其一直成为马来西亚华侨的生活必需品。

而香港经销茶庄则常以“陈年六堡茶”、“不计年”作为商标,用大宇标榜“正宗梧州六堡茶”,以显示其经营的六堡茶品质优良正宗。1991年日本黑茶协会会长堤定藏先生专程到梧州茶叶进出口公司和梧州茶厂考察,对梧州六堡茶的品质风格和加工工艺大加称赞。后经日本药业界检测证实,六堡茶有强力降脂解腻、减肥健美功效。消息传开,六堡茶曾一度风靡日本东京。

近年来,随着黑茶类风靡全国、行销海外,六堡茶以其良好的保健功效,独特的风味品质受到了众多爱茶人士的推崇。在自治区及梧州市政府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六堡茶产业被列入梧州市2007~2011年农业优势产业及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目前梧州市六堡茶专业市场的建设已经起步,六堡茶消费需求持续旺盛,六堡茶、六堡茶旅游点双双入选“梧州市十佳美食美景”,广西黑茶瑰宝六堡茶正迎来春天。

六堡茶的历史


历史地理

广西六堡茶是历史名茶。属黑茶类。因原产于梧州市苍梧县六堡乡而得名。原产于广西苍梧县六堡乡,后发展到广西二十余县。采摘一芽二三叶,经摊青、低温杀青、揉捻、沤堆、干燥制成。分特级、一至六级。有特殊的槟榔香气,存放越久品质越佳。主销广东、广西、港澳地区,外销东南亚。

六堡茶中有六堡散茶和六堡篓茶之分。

六堡散茶,产于广西苍梧县六堡乡,故称为苍梧六堡,六堡茶生产已有二百多年历史,如今产分布在浔江,郁江,贺江,柳江和红水河两岸,有苍梧、贺县、横县、恭城、贵县、三江、河池、柳城等廿至卅个县。

六堡茶品质特点是条索长整紧结,汤色红浓,香气陈厚,滋味甘醇,正统应带松烟和槟榔味,叶底铜褐。

六堡茶是采摘一芽二三叶或一芽三四叶新梢,经杀青,揉捻,沤堆,复揉,干燥五道工序制成;杀青特点是低温杀青,揉捻则是以整形为主,细胞破碎为辅,因六堡茶要求耐泡,故细胞破碎率宜在六十百份比之间,沤堆是形成六堡茶独特品质的关键性工序,其目的是通过沤堆湿热作用,促进内含物质的变化,减掉苦涩味,使滋味变醇,消除青臭气,并使叶色变为深黄褐青,沤堆时期,掌握到出现粘汁,发出特有的醇香,即为适度,所以属于后酦酵茶。

六堡茶选料以恭州村及黑石村茶叶最好,他处之茶不如恭,黑二处优异,仅横县,岭溪所产茶叶,品质与制法与六堡茶相近,亦统称为六堡茶,特别是发金花的,更受欢迎,而且品质越陈越好。

六堡茶中之篓茶,乃是用竹篓包装的六堡紧压茶叶,篓高57厘米,口径53厘米,每篓装37至55公斤。方法将毛茶经过蒸揉,装篓,踏实,然后放置阴干处,晾贮几个月使茶紧结成块,通过后酦酵纔可形成六堡茶的独特醇、陈香味。

适用于高血压、高血脂(血粘高、胆固醇高、甘油三脂高)、高血糖(糖尿病)、尿酸高引起的痛风症等人群。

广西六堡茶是什么茶?经过本文的介绍后相信大家都了解了吧,存放广西六堡茶时,要注意不宜密闭,应略透气。用棉纸,宣纸或牛皮纸包裹即可剥开后存入瓷瓮或陶瓮内,瓮不必密盖,可以略为透气。

当桂花遇到六堡茶:中茶六堡 特色黑茶之桂瓣浸香茗


当桂花遇到六堡茶

中茶六堡 特色黑茶之桂瓣浸香茗

古语有云:“上品饮茶,极品饮花”。当六堡和桂花这两种带着八桂特色的风物相遇,会有怎样一场韵事?让我们一同去中茶了解其中的奥妙——

在中国茶叶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专营店内,桂花六堡已经盛在纯白骨瓷茶碟上。茶叶黑褐干爽,条索匀整,其中均匀分布着金黄色的干桂花,稍靠近些便能嗅到细致含蓄的桂花香气,让人心爽神怡。

以沸水洗茶一至两遍,注入沸水泡10秒左右,即倒出小杯饮用。转眼,面前的水晶茶杯里已经盛了一杯金黄透亮、香气逼人的香茗。普通六堡茶汤通常为红浓明亮,加入桂花后,汤色偏金黄,油亮泛光,有着花生油般质感。轻抿入嘴,六堡的醇厚甘滑保持得很好,但经典槟榔香改由香甜桂花取代,香气悠长。即便茶入喉良久,轻啜一口,依然能感受到桂花香气自腹中升起,想必这就是所谓的“吐气如兰”吧。

在店内同席品茶,制茶超过10年的茶人吴女士脱口称赞:“好茶!”中国茶叶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专营店的茶艺师微笑道,此款桂花六堡,光茶胚就精选5年以上的一级六堡,再加上与桂花一同窨制一年方能上市出售,绝不是将花和茶简单拼配那么简单。

窨制是花茶制作的一种传统工艺,其工序复杂而考究,利用茶叶具有较强的吸附性能和香花吐香能力,使茶叶吸附花香后持久留香。桂花属于冷香型,表现为茶汤冷后花香更浓。茶凉后我试尝一口,果然香气远比刚出汤时更浓郁强烈。

笔者还留意到它都是8克锡箔袋独立包装,密封性能好,数量适当,十分适合常坐在电脑前的办公族。随手放一袋到大茶杯就能泡开喝起,十分方便,再加上其耐泡性,一天的提神、清脂、怡情靠这一小袋足矣。

闲谈品饮六堡茶


闲谈品饮六堡茶

喝茶,其实很简单。

但是,其中一些门道,不可不知。

我们先从品饮六堡茶的一些“细节”说起。

一、不吃刺激性食物。

平日应注意保持好的味觉系统,最好少吃刺激性食物。在评茶品茶前数小时内(这个因人而异,自行掌握),不吃具有强烈刺激味觉的食物,如烟、酒、糖、巧克力、辣椒、葱蒜、薄荷等,以保持味觉和嗅觉的灵敏度。

人体的味觉器官——舌头,各部分的味蕾同对不同味道感受是不一样的。舌尖上的味蕾对甜味最敏感,舌尖主要品评茶叶的“甜味”。舌根部的味蕾对苦味最敏感;舌尖两侧(偏后部)的味蕾可以感受茶叶的酸味;舌头通过搅动用舌侧感受茶叶的醇后度,配合上口腔及咽喉,可以感受茶叶的茶汤“厚度”(感受茶汤的浓稠度和茶汤内果胶类物质)。

这其中有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如何感觉茶的韵味?用什么器官?

这个问题很多茶友都会困惑,是啊,平日品茶,茶韵在咽喉处体现的最为明显。这又如何解释呢?

对这个问题,笔者专门查阅了有关资料,原来,味蕾不单在舌头上,还在舌的底面和口腔内咽部、软腭等处有分布,而且,除了味蕾外,舌头和口腔有大量的触觉和温度感觉细胞,并在嗅觉的参与下,形成多种多样复合的感觉,从而,在我们品茶的时候,能感受到各种不同的茶味、茶韵。

二、不要喝太烫的茶汤

品评六堡茶一般以50℃左右较适合评味,但冲泡六堡茶的水必须滚烫,达到全“开”,这样才有利于泡出六堡茶的茶味和茶香。这个并不矛盾。

品饮六堡茶时,茶汤太烫,味觉受高温刺激而瞬时麻木,会影响正常评味;相反,茶汤温度过低,会明显削弱茶香,茶味中的“涩”“苦”也会因此更为明显,影响评定的客观和准确性。

对于“冷香”和“杯底香”,在六堡茶而言,没有其他茶品那样重要。但作为一种辅助的品鉴手段对茶品加以分析也还是可以的。而喝着“凉”的茶汤,茶的一些不易被察觉的“缺陷”也变得容易分辨,不过,这样的做法,往往要建立在一定的品茶经验上,不然容易影响品茶的“客观”性。

三、品六堡的用杯

因为六堡是比较注重“色”的,从茶色可以判断六堡茶的发酵程度、陈化以及工艺、品质。所以,笔者觉得平日喝喝六堡茶可以不拘泥什么杯,随意即可。但要品评六堡茶的时候,必须用内壁白色的杯子,这样才能更真实反映六堡茶的汤色。

市场上有专门的茶叶审评杯卖,但多是绿茶审评杯,跟黑茶略有差异。况且,我们作为爱好者,也不太必要买套审评器具(这样喝着也太累了),况且,认准了内壁为白色这条,更多精美的瓷器可供选择,如现代的仿汝窑、德化的白瓷、景德镇的青花都是不错的选择。

瓷杯宜选择薄壁宽口,杯口向外张的杯型为最好,因为这样可以减少手指的接触面积,不被烫着。

四、品六堡用紫砂壶好?还是用盖碗好?

这个问题历来颇有争论。其实,这个问题我们在以后会深入谈到。

用什么泡六堡好,这个问题,其实很明确,关键是看你想品评出这款六堡茶的真实品质,不加任何修饰,那你必须采用盖碗。

而用紫砂壶的问题,就相当复杂。好的紫砂壶,未必能泡好六堡茶。还必须结合紫砂泥料、器型(壶身大小、高低)、出水流畅(工艺)等因素,最关键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笔者及很多茶友都有过这样的看法,有些壶,就是泡不好六堡茶,有些壶,却相得益彰,将六堡茶的神韵冲泡出来,更耐品味。所以,还需要用数种六堡茶具体试泡,才知道这个壶适合不适合泡饮六堡茶。

综合一句,品评用盖碗,家里慢慢喝,可以考虑用壶。

五、怎样看六堡茶汤色

六堡熟茶常见汤色有:红亮:茶叶汤色不甚浓,红而透明有光泽。称“红亮”,光泽微弱的,称红明。(六堡茶的新茶多会带些浑浊,但有一两年,乃至数年的六堡则不应该是浑浊的)观察叶底,多呈暗红微黄,滋味较“浓酽”。

红浓:汤色红而暗,略呈黑色,欠亮。观察叶底,多呈红褐柔软,滋味较醇和。红褐:汤色红浓,红中透紫黑,匀而亮,有鲜活感。观察叶底,多呈褐色欠柔软,滋味较醇和。褐色:茶汤黑中透紫,红而亮,有鲜活感。观察叶底,色多呈暗褐而硬,滋味较醇和。黑褐:茶汤呈暗黑色,有鲜活感。观察叶底,色多呈黑褐质硬,滋味较醇和。这几种色泽和叶底都是比较好的六堡茶的感观,如果六堡茶汤仅仅是微黄,浅浅橙色,叶底色黑而硬脆似炭,滋味淡而寡,估计是发酵过度“烧心”的六堡茶。

而农家六堡茶的汤色又截然不同。

黄绿:是绿中微黄的汤色,清澈鲜亮的茶汤。这类茶品,随着生茶不断陈化,茶汤绿艳消失,逐渐演变为杏黄明亮的汤色。橙黄:茶汤黄中微带红色,似橙色或桔黄色。藏期在3-5年的农家茶即显此汤色,亮度较高。深黄:汤色暗黄,有一定年份的农家六堡茶亦有此汤色,但老茶黄汤者,亮度一定很好。红汤:老茶(自然后发酵充分)方能显出红汤,而且必是晶莹剔透的,属不可多得的好茶。但人为加速陈化的需注意分辨。

六、怎样看叶底

冲泡后的茶叶(叶底),能一定程度上反映茶叶的真实品质,包括后发酵和存储方面的信息。

评看叶底,可以发现很多“信息”。

一是靠眼睛看。判别叶底的老嫩、匀整度、色泽和开展与否,有无弹性,是否易烂,同时还可以观察到,有无其它杂物掺入。

二是靠闻,辨别香气,是否添加或茶本身所有。

三是辨别茶青品种品质,从叶底的叶脉络、形态等分析毛茶类型,甚至可以辨别产地。这种更多见于辨别农家六堡。

四是辨别经过“入仓”的六堡茶,通过分析叶底,可以基本分析出后发酵是否恰当,仓储过程“湿”度是否过高。

看叶底是将冲泡过的茶叶倒入专用的叶底盘(也可以是杯盖等平面物体)里,个人觉得我们一般平日在家,也不需要个什么叶底盘,我们的用的盖碗的底托倒是个不错的选择。

倒的时候要注意把细碎的、粘在杯壁、杯底和杯盖的茶叶倒干净。分开理顺、铺开、观察茶叶的老嫩程度、是否均匀整齐、色泽状况、撕扯叶底,感觉茶叶的软硬等。

梧州六堡茶历史源远流长


梧州六堡茶历史源远流长

乾隆二十二年,朝廷只留广州一个口岸通商,大量的茶叶通过十三行加工、包装,然后再运往世界各国。六堡茶则以销往南洋诸国为主,这主要得益于当时兴旺的水路运输。

每一个产茶季节,六堡产出的大量优质茶叶,从六堡的合口街码头装上尖头船,经梨埠换大木船,进入贺江,经封川江口,进入西江之后再经都城装卸到大船中,运送到广州,再转口南洋和世界各地。这条熙熙攘攘、舟楫来往的古道,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六堡茶“茶船古道”,它见证了六堡茶的辉煌。到嘉庆年间,六堡茶因特殊的槟榔香味而被列为全国名茶之一,享誉海内外。

六堡茶闻名于世是在清朝,但若要追根溯源,六堡茶则拥有更悠久的历史。因前些年产量有限,六堡茶主要以外销为主,被称为“侨销茶”,有“墙内开花墙外香”之名。

我国当代著名国学家、文化学者肖健通过综合历代史料典籍和当代专家学者们的大量观点,做了更深入的研究。他指出,上古舜帝南巡,有力地证明了六堡茶产地梧州是中华文明发祥地,是一座有着4100年以上文明史的古老城市,而六堡茶,也有着1500多年历史。肖健为六堡茶作文化定位,提出梧州六堡茶与云南普洱茶同为千年中国名茶的观点。

2011年,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根据《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批准梧州六堡茶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六堡茶“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知识产权永久属于梧州市人民政府所有,并对六堡茶的地理唯一属性及行业标准作了科学解释和规定。对梧州六堡茶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直接推动梧州六堡茶文化发展跃上了更高层次。

梧州六堡茶不但有着显著的自身特色,更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梧州六堡茶在历史上,曾有过与云南普洱茶不相伯仲的影响和辉煌。六堡茶,因此被茶界人士誉为“可以喝的古董”。

中茶六堡特色黑茶之桂瓣浸香茗


中茶六堡特色黑茶之桂瓣浸香茗

古语有云:“上品饮茶,极品饮花”。当六堡和桂花这两种带着八桂特色的风物相遇,会有怎样一场韵事?让我们一同去中茶了解其中的奥妙——

在中国茶叶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专营店内,桂花六堡已经盛在纯白骨瓷茶碟上。茶叶黑褐干爽,条索匀整,其中均匀分布着金黄色的干桂花,稍靠近些便能嗅到细致含蓄的桂花香气,让人心爽神怡。

以沸水洗茶一至两遍,注入沸水泡10秒左右,即倒出小杯饮用。转眼,面前的水晶茶杯里已经盛了一杯金黄透亮、香气逼人的香茗。普通六堡茶汤通常为红浓明亮,加入桂花后,汤色偏金黄,油亮泛光,有着花生油般质感。轻抿入嘴,六堡的醇厚甘滑保持得很好,但经典槟榔香改由香甜桂花取代,香气悠长。即便茶入喉良久,轻啜一口,依然能感受到桂花香气自腹中升起,想必这就是所谓的“吐气如兰”吧。 

在店内同席品茶,制茶超过10年的茶人吴女士脱口称赞:“好茶!”中国茶叶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专营店的茶艺师微笑道,此款桂花六堡,光茶胚就精选5年以上的一级六堡,再加上与桂花一同窨制一年方能上市出售,绝不是将花和茶简单拼配那么简单。

窨制是花茶制作的一种传统工艺,其工序复杂而考究,利用茶叶具有较强的吸附性能和香花吐香能力,使茶叶吸附花香后持久留香。桂花属于冷香型,表现为茶汤冷后花香更浓。茶凉后我试尝一口,果然香气远比刚出汤时更浓郁强烈。

笔者还留意到它都是8克锡箔袋独立包装,密封性能好,数量适当,十分适合常坐在电脑前的办公族。随手放一袋到大茶杯就能泡开喝起,十分方便,再加上其耐泡性,一天的提神、清脂、怡情靠这一小袋足矣。

茶故事:走进六堡茶创新典范茂圣六堡茶


茶故事:走进六堡茶创新典范茂圣六堡茶

​六堡茶的历史源远流长,六堡茶的故事数不尽传奇......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十年磨一剑的跨越式发展,巾帼不让须眉的眼光和魄力,实至名归的六堡茶民营企业领头羊。没错!她就是——广西梧州茂圣茶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茂圣)。

生于2004年12月,2006年首获六堡茶国际类金奖,2010年成为上海世博会中国六堡茶特许产品,并自主研发了传承传统工艺与科技创新结合的六堡茶生产线,2015年入选米兰世博会百年世博中国名茶金骆驼奖,2016年位于六堡镇的有机生态茶园——八集山庄获“全国三十座最美茶园”称号......这一页页灿烂的章节无一不彰显着茂圣六堡茶燃烧着的“星星之火”,且燎原之势正火力全开。

特点:

2015年米兰世博会百年世博中国名茶金骆驼奖的六堡茶

干茶:条索紧结,干茶匀齐,陈香纯正

香气:陈香悠长,回味深远

汤色:浓厚醇和,深红透亮,茶韵溢显

叶底:油润黑褐,舒展柔和

茂圣六堡茶金花系列

如何在百家争鸣的六堡茶市场上占有一方天地?本着“质量生命,品牌为先”的宗旨,以“品质、品味”,认真努力提升品味,打造茂圣的“品牌”。茂圣用实践告诉我们: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十年磨一剑的跨越式发展和荣誉的背后并非偶然或运气。那么,茂圣这背后究竟有怎样的故事呢?

第一,原料是基础。从源头确保产品原料的质量,分别在六堡镇、狮寨、桂平金田、凌云等地建有10000多亩标准化生态茶园。

还利用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发展六堡茶产业,既保证了茶叶的原料质量,又带动了当地茶农脱贫致富,一举两得。

第二,工艺是核心。传承传统工艺与现代化科技创新相结合,自主研发产品原料不落地的生产线,达到科学化、自动化、清洁化、标准化。

其实,这工艺创新的背后还有这样一个故事,在2007年底,茂圣迎来了一批欲合作的韩国客人,在参观了整个生产加工过程后最终打消了合作的念头。传统的六堡茶发酵环节的过程并非不落地,而这并非这批韩国客人理想的样子。那瞬间,茂圣茶业的董事长苏淑梅意识到不解决这个问题,将来的茶叶想出口更是难上加难。历经三年,终于在2010年这条集传统与现代化创新相结合的生产线研发成功并投入使用。其中自主研发的发酵罐还获得中国农业高新科技“后稷奖”。

传统与现代化创新相结合的生产线

第三,储存是升华。建有1500平方米的天然本地杉木板干仓陈化仓库,仓库内恒温恒湿,实时监控记录仓库。

第四,研发是升华。坚持以科技带动发展的方式,提高六堡茶安全生产水平,提高产能和产品质量,以实现产品创新的目的。

打破传统六堡茶出口的定位,根据不同地区人的消费习惯设计研发更个性化的六堡茶。如:方便快捷的即溶六堡茶珍、三角袋泡六堡茶、原生态包装的野生茶等。

第五,评审是关键。每批茶叶上市前苏淑梅董事长都亲自带领专业团队根据外形、汤色、香气、滋味、叶底“五项因子”精心评审。

六堡茶

众所周知,老舍茶馆是享誉国内外的知名茶馆,而且老舍茶馆只经营名茶。六堡茶虽在清朝嘉庆年间曾位列全国24名茶之一,可经过岁月的冲刷,六堡茶的名气早已今非昔比,想进入老舍茶馆谈何容易?可茂圣的苏淑梅董事长偏迎难而上,她相信凭六堡茶的魅力一定能进入老舍茶馆。从开始的普通话沟通困难,再经多次拜访,中间还请到当时的梧州市市长沟通协调,终于在2008年成功进入老舍茶馆。阳光总在风雨后,中间的曲折辛酸如今已化为老舍茶馆的名列前茅的销售产品,此处应有掌声!

“南方有嘉木,香茗出苍梧。”在去年2016年度“全国三十座最美茶园”评选活动中,梧州茂圣有机生态茶园——八集山庄荣获“全国三十座最美茶园”称号。

八集山庄茶园位于梧州市苍梧县六堡镇,茶园始建于清光绪年间,是六堡镇境内仅有的保存完好的百年古茶园。茶园四周古树参天,常年云雾缭绕,山涧泉水叮咚,生态环境极其优越。八集茶园采用生态有机茶园的管理模式生产和管理,2009年获有机茶园认证,2013年获生态原产地保护证书。

八集山庄茶园

​别看如今美如仙境,其实八集山庄茶园的发展也曾经历经曲折。上世纪八十年代,六堡茶产业陷入低潮期之后,八集茶园荒废近30多年。为了恢复六堡茶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2007年八集茶园在镇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用“党员+基地+企业”的“党企联建”合作模式,探索出了一条党员联系及服务于农户和企业,以生态农业推进生态乡村建设的路子。如今八集生态茶园已然成为了六堡镇“党企联建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和“党员致富教育培训基地”,为六堡镇生态农业和生态乡村建设起到示范样板作用。

随着近年来六堡生态休闲旅游业的发展,茂圣欲将茶园打造成集生态茶园景观,六堡茶寻踪溯源、品茶鉴赏、钓鱼娱乐、茶叶采摘、加工制作、六堡农家生活体验于一体的休闲度假山庄。据说部分功能已投入使用,这么美的地方非常值得去玩赏哟!

无我茶会 演绎六堡茶的故事


无我茶会演绎六堡茶的故事

“茶企茶人借助‘无我茶会’这个合作平台,集众人之力推广六堡茶,以更加开阔的事业开拓六堡茶空白区域,致力开发沈阳、北京、上海、济南、武汉等城市,团结一致抱团走出去,比单枪匹马赶场宣传相比,效果明显更好。”梧州市中茗茶业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

在无我茶会后,我市不少茶企迎来了一批专门前来考察的外地企业。针对前来考察的客商,中茗茶业公司采取仅收一半货款去铺货的方式,把销售渠道做强;广生祥六堡茶公司的销售渠道在原有基础拓展了一倍,覆盖到郑州、济南、太原、沈阳等地;和隆六堡茶厂则与湖南长沙的一个高端茶会所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对方曾参加‘无我茶会’第一站活动,事后走访了六堡镇茶山,对方非常认可六堡茶的茶叶品质,因此才有了合作的开端。”企业负责人黎宝林说。通过“无我茶会”形式推开外界认识六堡茶的壁垒,这也是茶人们举办茶会的目的。

相关链接:

“无我茶会”是台湾蔡荣章先生于1990年创办的一种茶会形式,其特点是参加者都自带茶叶、茶具,人人泡茶,人人敬茶,人人品茶,一味同心,在茶会中以茶传言,广为联谊,忘却自我,打成一片。“无我茶会”弘扬一种人人参与、百茶共举、礼奉齐茗的茶文化氛围,如今已在国内及日、韩、美、英等国发展成为一项国际化的茶文化交流活动,并逐步打造成为世界各地茶人参与的茶文化交流活动平台。

六堡茶的兴衰历史


六堡茶的兴衰历史

据《广西通志稿》记载:“六堡茶在苍梧,茶叶出产之盛,以多贤乡之六堡及五堡为最,六堡尤为著名,畅销于穗、佛、港、澳等埠。”

据《广西特产志略》(1937年)记载:“在苍梧之最大出品,且为特产者,首推六堡茶,就其六堡一区而言(五堡,四堡)俱有出茶,但不及六堡之多,每年出口者,产额在60万斤以上,在1926~1927年,每担估价三十元左右。”

从各类关于六堡茶的文字记载可见,当年的六堡茶的产销十分兴盛,在港、澳、南洋等地得到华人华侨的推崇。然而,六堡乡地偏一隅,高山环绕,山路难行,当年盛销的六堡茶是通过什么渠道从偏僻的山区运送出去、远销各地的呢?

何志强介绍说,过去由于陆路交通不发达,六堡茶只能通过水路运往广州。广东茶商在六堡镇的合口街设点收购六堡茶毛茶并炊蒸踩箩,然后从合口码头用小船装运至梨埠,再装大木船运到封开,然后装上电船沿西江水道运到广州,之后再出口到香港及吉隆坡等地。当年这条热闹熙攘、舟来楫往的水路运输,便是六堡茶著名的“茶船古道”。

然而,六堡茶自明清开始出现的繁荣时期,却从抗战爆发的1937年开始,进入一个衰落期。

据抗战后的资料《广西农业通讯》(1945年)记载:“六堡茶,颇负盛名,其余所产品质亦佳,战前(抗日战争前)交通便利,所产茶除本县饮用外,全部销售港澳等地,自抗战后,交通阻塞,销售范围日形缩小,一般茶农生活无法维持。多弃茶而经营其他,于是茶叶衰落矣。六堡乡占全县面积之半,全县面积11455亩,年产茶5450担,抗日时外销日减,估计每年平均产茶1500担左右……”

战争的影响给六堡茶业带来重创,由于茶叶需求量急剧下降,长途的交通运输也被中断,六堡茶在1949年建国前的生产处于低迷时期。

“六堡茶的重新振作是在1951年之后。”何志强说,当时全国正进行轰轰烈烈的土改运动,土地重新回到农民手中,从而也调动了茶农的种植茶树的热情,种植面积也由此扩大。

1953年1月,中国茶业公司广州分公司在梧州设立办事处经营广西茶叶,即梧州茶厂的前身。1953年11月,中国茶业总公司梧州支公司创建。1954年1月,中茶梧州支公司改为广西支公司梧。1954年,六堡茶由于肩负“出口创收”的使命,得到政府的鼓励和支持,国家开始取缔私营茶商采购毛茶,广西大部分六堡茶毛茶由国家统一制定收购等级和收购价格,由供销部门统一收购,集中运到梧州茶厂精制加工,梧州六堡茶从长期手工作坊式生产转变为工业化大生产,同时努力改进生产,推广创新技术。据《茶叶采制方法中》记载,当年为提高六堡茶品质,部分茶区进行了“青茶改制”,编写了各类毛茶初制方法,更创新出很多制茶机械,如木制的水力揉捻机等。

然而,这股出现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六堡茶兴盛之风并没有重现其昔日的辉煌。

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使得刚刚复兴的六堡茶生产重新进入低迷,加上当时茶叶的收购价格偏低,茶农种茶制茶的积极性严重受损,茶园逐渐被丢荒。此外,由于当时执行不利于发展传统六堡茶的收购政策,客观上导致茶农摒弃了六堡茶传统后发酵的生产工艺,六堡茶的传统工艺受到冲击。由于失去了原本特有的传统风味,加之人们消费口味的变化以及其他各种因素,上世纪八十年代,六堡茶产业渐趋衰落。

“酒香不怕巷子深”。20多年后,六堡茶这个久负盛名的传统名茶历经沧桑,重新走进人们的视野。伴随着普洱茶热销的东风,与普洱茶有着类似加工工艺及功能的六堡茶,终于迎来了难能可贵的发展机遇,其背后巨大的市场潜力,也被越来越多的人发现。

六堡茶的发展历史


六堡茶在清代嘉庆年间,以特殊的槟榔香味而被列为全国名茶之一,享誉海内外。上世纪50年代起,由于加工粗制滥造,传统风味消失等原因,销量逐渐降低,六堡茶被其它名茶所取代。

在中国清朝初期,南洋马来西亚就已经发现并开始开采锡矿,中国广东、广西两地越来越多人去那里“淘宝”。但是因当地湿热气候及水土不服,很多人肠胃不适拉肚子,于是他们带去的具有祛湿除燥、通便驱痢、调理肠胃功效的六堡茶起到了很大作用,本来就有饮用六堡茶习惯的粤桂两地人于是更加喜爱和依赖六堡茶,当时在广州、潮州一带迅速兴起了以六堡茶易锡的贸易,六堡茶渐渐兴盛起来。至清代嘉庆年间以其特殊的槟榔香味而被列为全国名茶之一,享誉海内外。从清朝康熙年间开始,在两广涌现了一批六堡茶老字号。

《苍梧县志》记载虾斗茶“色香味俱佳,唯稍薄耳”。六堡茶当年广为流行。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廷见西方在中国沿海地区非法贸易活动猖獗,便封闭了福建、浙江、江苏三处海关,只留广州一个口岸通商,于是“十三行”便独占中国对外贸易。六堡茶也随之名声大噪。六堡茶的发展历经了“平三藩”、“十三行大火灾”、“太平天国”、“鸦片战争”、“辛亥革命”、“抗日战争”等诸多历史风云,几经磨难,大小茶号遍布粤桂、港澳、南洋,并将茶叶贸易做到了英国等欧洲国家。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文化相关文章,《品香茗 观历史——六堡茶故事》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种类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六堡茶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