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的研究。

茯砖茶中“金花”菌的研究进展

【英文篇名】Researchdevelopmentof"Jinhua"fungiinFuzhuantea

【作者中文名】丁婷;吕嘉枥;

【作者英文名】DINGTing;LVJia-li(CollegeofLifeScienceandEngineering;Shaanxi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Xian710021;China);

【作者单位】陕西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

【文献出处】食品工业科技,ScienceandTechnologyofFoodIndustry,编辑部邮箱2012年01期

期刊荣誉: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ASPT来源刊CJFD收录刊

【关键词】茯砖茶;“金花”菌;进展;

【英文关键词】Fuzhuantea;"Jinhua"fungi;development;

"金花"菌是茯砖茶中的优势菌群,通过对"金花"菌的菌种鉴定、形态学特征、生长条件及其功能性等方面进行阐述,综述了茯砖茶中"金花"菌的研究现状。

【英文摘要】"Jinhua"fungiarethedominantfungiofFuzhuantea.Inthispaper,theidentification,morphology,livingconditionsandfunctionof"Jinhua"fungiinFuzhuanteawereintroduced.Thestudyofpresentsituationof"Jinhua"fungiwasalsosummarized.

“金花菌”是茯砖茶的优势菌,在茯砖茶上长有大量金黄色颗粒,俗称“金花”。“金花”是茯砖茶独特风味的主要影响因素。长年饮用茯砖茶有调理肠胃、促进消化、降血糖、降血脂、增强人体体质及延缓衰老等功效,而这些功效与“金花菌”的作用是密不可分的。人们通常根据“金花菌”的质量和数量来判断茯砖茶品质的好坏。基于前人对茯砖茶中“金花菌”

的研究基础,对其生理学特性及功能进行综述。

1茯砖茶“金花菌”种名的鉴定

温琼英[1]将保存的“金花”菌种与英联邦真菌研究所的冠突曲霉模式菌株作了对比,结果培养特征与显微特征都与模式菌株相一致,将其鉴定为“冠突曲霉”,但有两点存在疑问,一是该菌的子囊孢子直径大部分在6.0m以下,而冠突曲霉应在6.0m以上;二是该菌子囊孢子的两条鸡冠突起是呈波状弯曲,而冠突曲霉子囊孢子不弯曲。齐祖同[2]认为冠突曲霉的命名违反了国际植物

命名法,将其命名更正为冠突散囊菌,其无性型为针刺曲霉异名冠突曲霉。吕毅[3]以湖南益阳茶厂的茯砖茶为茶样,以不同发酵程度的茯砖茶为样品,将其培养在CZG(含11%NaCl)培养基上,在培养后期CZG培养基边缘出现无性生殖方式,培养在PDA培养基上进行有性世代观察,将其鉴定为冠突散囊菌。

邓放明[4]以湖南益阳茶厂的茶样为原料,在传统鉴定方法的基础上运用18SrDNA测序方法,得到的结果为“金花菌”的形态特征的与冠突散囊菌一致,且其18SrDNA的序列与数据库中的冠突散囊菌(Eurotiumcristatumstrain:WB4222)相似性为98%,并将其鉴定为冠突散囊菌。

陈云兰[5]研究从同一块茯砖茶中分离得到菌落不同的“金花菌”,经研究表明,茯砖茶“金花菌”不是单一一种菌组成,即组成具有多样性,这一研究结果与王志刚[6]一致。陈云兰利用经典分类鉴定、酯酶同工酶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可溶性蛋白的SDSPAGE三种方法相结合,在生化水平上对菌株进行鉴定,其鉴定结果为茯砖茶“金花菌”为冠突散囊菌和谢瓦氏散囊菌两种菌组成。黄浩[7]以湖南益阳茶厂生产的茯砖茶为原料,将分离得到的“金花菌”接种到察氏培养基和20%蔗糖察氏培养基上进行传统方法鉴定,根据形态学的鉴定结果将该菌定为散囊菌属,再通过DNA测序方法进行18SrDNA,ITS测序以及以AF1和AF2为引物扩增的测序片段与数据库中的Eurotium.Cristatum比对均有99%相似度,故将其命名为冠突散囊菌,无性型为针刺曲霉。

对于以上金花菌的分离鉴定的结果差异,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引起:在早期的金花菌鉴定中采用的是以形态学特征为主的传统真菌分离鉴定方法,其形态特征复杂又缺乏统一的描述标准,主观性强;对于不同产地不同原料的茯砖茶样,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其微生物种群可能存在差异。

2茯砖茶金花菌的形态结构观察

(产分生孢子)的全型真菌,虽然在不同的培养基上微生物的形态特点表现出多样性,但该菌在相同的繁殖方式上表现出的特征基本一致。

2.1菌体形态观察

2.2繁殖特征形态观察

3金花菌的生长条件研究

4功能性研究

4.1降脂作用

邓放明[14]从“金花菌”液体发酵液中提取出胞外多糖ECP和ECP#,利用核受体活化后能激活下游基因转录的原理,选用与肥胖和血脂代谢相关的PPAR、PPAR、PPAR3种模型进行高通量筛选,研究结果为金花菌孢外多糖对这3种模型均有活性,且对PPAR的活性最强。其实验说明“金花菌”可以通过多条途径产生降脂作用。

4.2抗肿瘤细胞活性作用

邓放明[14]采用MTS方法分析金花菌胞外多糖对肿瘤模型细胞的抑制作用,选用肿瘤细胞模型K526和HepG2,结果以对照组正常生长的细胞值为1,无细胞培养液为0,当样品值≥0.8被认为基本不抑制细胞生长,样品值

4.3促消化作用

杨抚林[15]采用体外模拟人体胃液和肠液环境条件,研究结果表明,“金花菌”发酵液比茯砖茶更能提高淀粉酶、胃蛋白酶和胰蛋白酶活性,证明“金花菌”的发酵液具有调理人体胃肠消化的功能。刘巧林[16]进一步证明了金花菌发酵液具有明显的果胶酶、纤维素酶、蛋白酶活性,在整个发酵过程中,这三种酶活性均呈先升高再逐渐下降的变化趋势。

4.4其他

刘作易[17]将从贵州省桐梓茶厂产的茯砖茶上分离得到的“金花菌”,培养在CZG和40%蔗糖蛋白胨培养基两种液体培养上进行氨基酸分析,研究证明“金花菌”菌丝体中富含多种氨基酸,除不含色氨酸外,含有所有必需氨基酸,且谷氨酸含量相对较高。

5讨论与展望cY260.COM

早在50年代前就有大量的学者相继对“金花菌”进行研究。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金花菌”种名的鉴定以及其生长条件的研究,由于受条件和技术的限制及其形态多样性的影响,对“金花菌”种名的鉴定一直存在着争议。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已将“金花菌”种名的鉴定方法上升到了生化和分子水平上,使鉴定结果更趋于客观性和准确性。

近几年来,研究者们将研究重心放在了“金花菌”的功能性研究上,证明“金花菌”具有促消化、减肥降脂和抗癌等多方面的功能,但研究工作大多以茶汁浸提液作为“金花菌”的发酵液,提高了“金花菌”的应用成本,局限了金花菌的生产和应用。通过前人的研究可以看出“金花菌”对营养条件的要求比较广泛,因此,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应加强对“金花菌”的工业化应用及功能性产品的研究。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知识相关文章,《茯砖茶中“金花”菌的研究进展》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知识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知识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的研究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