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y260.com - 六堡茶】

三口居士:拙作《中国六堡茶》书名冠“中国”之释义

拙作《中国六堡茶》出版发行以来,有茶友问及为何用此书名,为何不是广西六堡茶,或者是苍梧六堡茶、梧州六堡茶?有茶友说,这样,将产地扩展到整个中国,整个中国都产六堡茶,还怎么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呢?

笔者闻之不觉莞尔。

中国丝绸、中国京剧、中国景泰蓝、中国龙井茶、中国茅台酒这些响当当的名称,用之久矣,也成为外国朋友对中国工艺戏剧、中国茶文化、中国酒文化的符号的一种载体。一般人绝不会理解为“产地扩大”,或全国都可生产这个方面去,也不会因为冠以“中国”两字,这些有着鲜明特色、浓郁的地域特点的名优特产会丧失其优势吧?

六堡茶,是广西苍梧的传统名茶,历史悠久,历来以侨销东南亚而驰名海内外。可以说,六堡茶是属于苍梧的,也是属于广西的,更是中国的和世界的,这样说毫不夸张,外销侨销也正是六堡茶之一大特色。当年侨销南洋的六堡茶,也曾经是海外华人华侨对中国传统茶文化的传承,对遥远的中国故园乡情乡思的一种寄托和文化皈依。

在南洋诸国如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在日本韩国这些过去六堡茶的传统消费市场,乃至欧美、澳洲等现在新兴的六堡茶消费国家和地区,说起品质优秀的六堡茶,人们也往往会冠以“中国”两个字,这是中国的骄傲,也是六堡茶的骄傲。

六堡茶中国苍梧县的名优特产,其品质是特有的,离开了梧州、离开了苍梧、离开了六堡,生产不出地道的六堡茶,这早已为实践所证明。我们根本不用担心冠以“中国”两字,就会扩大了产地,加剧了竞争。

风味独特、文化深厚、千年传承的六堡茶总该有这样的自信与胸怀吧?

拙作将六堡茶前冠以“中国”,意在反映出业界应有的一种气度、呈现出一种眼界、展现出一种胸怀、体现出一种高度、立足、也凸现产品市场面向及期许。

吾心拳拳,惟天下茶人知之。

精选阅读

三口居士:六堡茶事茶名的变迁(上)


三口居士:六堡茶事茶名的变迁(上)

六堡与五堡(狮寨)交界处的一棵老茶树,树干接近根部处直径约有50厘米,据专家称其树龄应超过650年。

1937年由当时行政院新闻局印行的《茶叶产销》一书所绘当时的茶区茶市分布图。(图中红色圆点处为梧州,红圈内灰影部分为当时梧州及苍梧周边的六堡茶产区,其地图中图例示意为“其他茶”。)从图中可见当时梧州及周边和以北的贺州、桂林周边已经是“其他茶”的大产区了。

国画作品所描绘清末广州陶然亭茶楼的景象,当时大大小小的广东茶楼多有六堡茶供茶客选择。

1941年钱承绪所著《华茶的对外的贸易》一书中,提及当时的“粤茶”中六堡茶夹杂各类“青茶”对南洋出口的情况。

追溯历史,六堡茶曾用过的名称不少,其名气渐大后也有很多其他茶冠以“六堡茶”之名外销。笔者翻阅现存史料,试图拨开历史迷雾,从六堡茶名称的种种变化中,纵观其发展历程,从其名称的虚实更替、产区范围的大小变迁、茶青原料的适制选用,透视六堡茶的前世今生。

六堡乡镇及周边地区自古产茶,茶业发展经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自秦汉、三国、晋代至唐宋,从野生药用、煮羹食用一直发展到开始人工种植,作为岭南民众消暑辟瘴的凉茶和日常饮料,乃最初的“肇始阶段”;第二阶段为宋元两代及明代初期,为“活跃阶段”,受当时整个中国茶业兴盛及茶区中心南移影响,南方茶业发展进入一个兴盛期;第三个阶段是从明中期到清代雍正、乾隆时期,为“兴起阶段”。第四个阶段,则是进入了清中期(道光、光绪年间),马来西亚发现蕴藏丰富的锡矿,吸引了大批华南移民,也带动了岭南民众所钟爱的六堡茶大量出口南洋,从这个阶段起直至抗战开始的1937年,是六堡茶业发展史上的“鼎盛阶段”。

前两个阶段,六堡茶尚未得“六堡”之名,第三阶段开始,六堡茶才以“六堡”之名销往南粤大地,到了“鼎盛阶段”,六堡茶因需求量猛增,开始与西江沿岸及各地“青茶”混称,并以此名销往南洋诸国。

宋元时当地已种茶制茶--如修仁茶的黑茶雏形

六堡茶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到近代驰名粤港澳及南洋,为人们所熟知,并进入茶叶专著及教科书在黑茶的章节,成为不可忽略的历史名茶。

可以明确的是,明代之前,六堡一带尚未得“六堡”之地名,所产茶不叫六堡茶,但从留存下来的数百年树龄的老茶树估计,当地起码在宋元两代已经开始种茶制茶。

这点与普洱茶非常类似,“普洱”地名之得名也是在明代,明代万历年学者谢肇?所撰写的《滇略》中首先出现“普茶”一词,在清代康熙年间章履成的《元江府志》里才提到“普洱茶”,同样以老茶树为证,在明代之前当地及周边已经开始种茶制茶。

从明代开始推行的保甲制度,至清代相沿。苍梧县下设多贤乡等十一个乡的建制,多贤乡设头堡、二堡、三堡、四堡、五堡、六堡,六堡由此得名,“六堡茶”之名也开始出现,更多以大箩筐装散茶形式在民间售卖,因此也称六堡散茶。

那么,在明代之前,六堡茶叫什么呢?

成书于宋太宗雍熙四年(公元987年)左右的《太平寰宇记》(中华书局,王文楚点校本,2007年)中对南方产茶的记载要比唐朝详细和丰富。书中3139页【岭南道】八【封州】条【土产】中记载有:“春紫笋茶,夏紫笋茶。”苍梧五堡、六堡地处山区,山路崎岖,极为难行,所产茶历来都是经水路东安江入贺江,再经封州出西江。据笔者考据《太平寰宇记》所记载的封州春紫笋茶,夏紫笋茶大多出自当时六堡山区一带,其实就是六堡所产的紫芽品种。在宋代,是属于绿茶的工艺。

另外,当时北宋诗人郑刚中(公元1088~1154年)的一首七律诗序有记载:“予嗜茶而封州难得有一种如下等修仁殊苦涩而日进两杯”,诗中提到的类似“修仁茶殊苦涩”的茶之工艺特征,对比传统六堡茶制法,可作佐证断定其记述的这些茶都是出产于当时的六堡山区一带的产茶区域,并通过水路沿江贩售。只是当时这种“土产茶”也没有正式命名,嗜茶的诗人也只好比作“下等修仁”来“称呼”了。

明代起始有六堡茶名--古法“青茶”在珠江流域推广

明代始有“六堡”地名,所产茶叶,周边乡人多冠以地名称之。

明代,人们泡茶的方式、器具乃至制茶都发生生了很大改变,大茶壶的泡饮逐步流行。直至?代、近代,在岭南的广府文化区,人们习惯用一种民窑粗瓷洋桶大茶壶来泡茶饮用,缸瓦铺里也有大瓦壶出售。富有岭南特色的佛山石湾当年也生产许多形形色色的大茶壶供民间使用。

正是广东人的这种爱茶嗜茶的生活习惯,刺激了六堡茶在广东(特别是珠江流域沿岸)的消费,也促成了后来的六堡茶大兴盛。在咸丰、同治年间,六堡茶以其味厚、耐泡、隔夜不变馊的特点,已经深入到人心,成为广东很多地方的民众日常用茶,“六堡”谐音“六宝”,意头甚好,其茶名在广东民间颇为“开名”,六堡所产“茶特别靓”成为了人们的口碑。

当年在六堡合口街设庄收六堡茶的,有来自广东省城、郁南、云浮、鹤山、江门等地的老板,他们在将六堡茶运销港澳的同时,也批发给周边茶庄。当时有茶庄出于减少竞争的原因,刻意隐去产地地名,把六堡茶称作“青茶”、“桂青”在市面上售卖。在广东民间老茶客所流传的当时饮用的青茶、桂青等,以及在很多广东老茶庄所保留的进出账目中,青茶特别是桂青,其实就是六堡茶。因为传统工艺的六堡茶新茶,在口味和外形上,与民间常说的绿茶、清茶、青茶比较相似。

这种情况在现在梧州及广东茶楼中,依然可以得到佐证,一般的茶客及伙计都“默契”地将绿茶称作“青茶”,而不会理解为真正属于“青茶”的铁观音等乌龙茶。

将六堡茶和其他地方的“青茶”混作一谈,有利于周边地区产制的六堡茶促销和消费方面的原因。

因为随着岭南民众对六堡茶消费的增加,六堡山区内的茶产量未能满足需要。很多地方也种植、生产六堡茶,供应市场。包括周边的如苍梧四堡五堡、岑溪、藤县、贺州(当时称贺县)、广东罗定、郁南、高要、四会等地。资料显示,这些地方所产的茶,也以六堡茶或青茶之名大量销往粤港澳及南洋。

广东的一些老茶庄资料显示:清中期起,大量“青茶”开始运销南洋。当时西人是不大饮用青茶的,整个南洋的华侨总数超过千万,闽人多饮乌龙,粤人(尤其是广府人)多有饮青茶的习惯,当时广东的茶叶资料有“南洋消费青茶最多”的记录,所指大多就是广西桂青———六堡茶。当然,也有一些茶庄采购其他地方的绿茶,充作桂青茶六堡茶出口南洋的情况。

清末: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六堡与各地“青茶”之名混用

据1946年十月第五卷9、10期《广西农业通讯》载刘文庆之《广西茶叶今昔观》:“苍梧茶产尚多,尤以六堡乡为最。六堡茶(又名?茶),颇负盛名,其余所产品质亦佳,战前(抗日战争前)交通便利,所产茶品除本县饮用外,全部销售港澳等地……”、“本县茶以六堡乡为多,其栽培面积几占全县茶区面积之半,全县面积11455亩,年产茶5450担……”、“本县接近广州香港,交通堪称便利,所产茶叶,向来销售转运国外为多”。另有记载:“畅销穗佛港等埠。当六堡茶收成时,粤商在合口圩设庄收买,再烹炼制成茶饼,甚为精致,熬而饮之,味与普洱茶同,年产约50万斤。”

从这段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些当时的状况:“其余所产品质亦佳”,按其所述“六堡乡几占一半”,算来这“其余所产”规模也占了过半的面积及产量。这部分的茶(从现存的部分老茶树看来,相当部分也是引种于六堡茶乡),也以六堡茶或青茶之名,运销粤港及海外。

这里提到六堡茶又名?茶,就很能说明问题。笔者曾多次走访六堡镇各村老人了解这个情况,都说没有“也称作?茶(峒茶)”的流传。而事实上,该文提到的这个峒茶,当时是岑溪所产,也称岑茶。清同治12年版《梧州府志》卷三物产篇有“岑溪产峒茶”的记载:岑溪“归义下乡山心村”所产“山心茶”,有大峒山岭、“大石峒”山头所产为佳而有“峒茶”之别称,笔者就此求证于岑溪当地人,该地归义下乡“大石峒”确实以前曾有产茶,品质颇佳。据推测,应是当时六堡茶在广东销售畅旺,周边所产茶虽品质优秀,但亦愿意“混迹”于六堡茶中,以利销售。

同样的,周边的包括罗定、郁南、肇庆甚至四会等地,当时都贩售“西青”“肇青”“桂青”等“大三青”茶,甚至有的干脆直接也打上“六堡茶”的名称。

1941年7月由民益书局出版的钱承绪所著的《华茶的对外的贸易》中就有这方面的描述:“南洋侨胞集中各地,以马来亚销茶为最多,年约二十余万件,越南次之,约十余万件,泰国荷印缅甸及非律滨亦各销万件至数万件,其由香港转口者,为数尤多”、“战事以后,因闽茶来源不旺,南洋侨商颇多采购粤茶。”并述:“按茶叶销售南洋各属,其属吾国所产的,大都来自闽粤滇三省……”在“粤茶”里面提到“罗定所产茶,有西青土青六堡等名称,所谓西青即系西江绿茶,土青为土制的西青茶,其品质均甚佳”此外,并有“四会产有六堡茶”这些说法,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周边以及西江沿江而下的民众,将西江上游来的茶称作“桂青”、“广西青”、“西青”、“土青”、“上河茶”,或以当地命名作“肇青”,或与六堡茶混为一谈,将六堡茶改称罗定或四会所产,以利商业销售。

旧时,六堡茶的命名相当混乱,有“桂青”“西青”(“西江青”的简称)、“广西青”、“上河青”、“土青”、“上河茶”、“峒茶”等,但在需要表述正宗正货的场合,如茶庄店铺则标上“正宗苍梧六堡茶”的茶名,以示正宗。

1937年由当时行政院新闻局印行的《茶叶产销》一书所绘民国时期茶区茶市分布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梧州(图中红色圆点处为梧州)及周边和以北的贺州、桂林周边已经是“其他茶”的大产区了。而且,作者对茶叶特性很熟悉,已经在图上将六堡茶作为“其他茶”而不是绿茶,区别标注了。

六堡茶这种繁荣的产茶制茶运销粤港南洋的局面,在抗日战争开始的1937年被打破了。更为准确的时间是1938年日军在大亚湾登陆,切断了西江航道的水路运输,六堡茶的产制运销被彻底专业中断。(待续)

喝茶,为什么分三口


喝茶,为什么分三口

中国人用茶,始于神农时代,时至今日,已有4000多年历史,已成为很多人的一种生活习惯,并衍生出品茶的雅致。

品字有三口,这就意味着在用到“品”这种饮鉴方式时,需要一口一口慢慢喝,用心体味品饮对象。

一品在境,二品在味,三品在情。一品在境

一品,饮茶需要环境。

“饮茶”和“环境”这两个条件看似有先后顺序,实则是个双向命题。先创造环境再喝茶,这是大部分饮茶人的选择。

手倚雕栏花柱,背靠绣袍锦垫,桌上青壶一把,素杯一盏,墨菊一只;

你可坐看窗外落英缤纷斜阳里,远望碧空如洗光似练,且听莺歌燕舞雨呢喃,细嗅草木芬芳风清淡。

无论是人造的内部环境还是自然的外在景色,都令人观后赏心悦目,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中品茶,一定会喝出茶外之香。倘若反过来,先饮茶后创造环境。

任选个地方,哪怕是街头巷尾,屋前阶旁,虽然没有那般景致,但是一杯茶咽下,当茶汤顺着喉咙缓缓淌入肺腑。茶水通过舌头,扩展到舌苔,直接刺激味蕾。

一杯茶虽然很少,却不能一饮而尽,必须先浅浅的抿一口,在口中稍留,再缓缓咽下。

慢慢润泽心田,随后比肉眼所能看到的景色更美的风景便会在心头绽放,它的颜色更加多彩,它的味道异常丰富。因为,这是来自心灵的倩影。

二品在味

二品,茶之味。

当茶叶与水相遇,茶香就会四溢而出。不用刻意去寻找,茶香就会进入你的鼻子,进入你身体的每一处。

这一项是品茶的核心,纵使情浓境美,茶汤本身的质量欠佳也会大大折损整体的品饮效果。

究竟什么样的茶算好呢?笔者的建议是,没有特殊的、非茶的气味,口感又符合自己喜好,这样的茶就是“你的好茶”。

人找志同道合,茶觅气味相依。或许你爱的茶并非贵如龙井,名比猴魁;看起来也未美过君山,香堪碧螺。

也许它都数不上名茶,也许它只是在杯中默默开放的香片。

但正是因为你与它的气息相融,才有了一次人与茶奇妙的心灵相通;让它的价值得到了圆满和蒸腾,让你的心充满了感恩与欣喜。

三品在情

最后是三品,总结一个情。无论是营造氛围,还是喝自己喜爱的茶,目的只为了感情。

情感可以满足:一个人自斟自饮,要的就是那份置身世外的悠然,那份忘却前事后情的洒脱;

几个人一起对饮,为的是寻求友人间羁绊的加深,彼此心灵的相印。

情感可以培养:可能处于闲来无事,随性地沏上一壶茶,喝着喝着灵感便旁逸斜出;也有可能是被烦事纠缠,心神疲惫,几杯茶下肚,所有的心囿随之而散。

情感亦可升华:一种简单的情怀,一个角度,把它泡在茶杯中,你会发现仿佛万花筒般地衍生出了更多的世界;

直线式的思维,硬挺地穿过你的大脑,滤过一壶茶水后,它蜿蜒盘旋,融入每一条神经。

人的情感是一根藤,它的成长离不开养料的关怀,茶是养料的一种,帮助这藤强茎壮叶,开花结果。

六堡茶演绎“中国红”


六堡茶演绎“中国红” 中国当代著名国学家、文化学者肖健为六堡茶作文化定位,指出梧州六堡茶与云南普洱茶同为千年中国名茶,六堡茶的文化寓意关键在于“中国红”的特色!中国红,既是中华民族的主题色彩,更是中国人的图腾崇拜、文化崇拜和精神皈依。中国红,寄寓着平安喜庆、和谐团圆、兴旺发达!中国红,经历了上下五千年的传承,可谓是对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繁荣兴旺历史的高度概括,既是民族的主题色彩,更是民族的哲学观。六堡茶演绎“中国红”,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悠久性,以及折中、自然、和谐之美!文化定位使得六堡茶获得了海内外文化界、茶叶界和主流媒体的广泛关注和认同,社会影响力大大增强。

肖健指出,2011年,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根据《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批准梧州六堡茶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六堡茶“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知识产权永久属于梧州市人民政府所有,并对六堡茶的地理唯一属性及行业标准作了科学解释和规定。对梧州六堡茶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直接推动梧州六堡茶文化发展跃上了更高层次。但近年来,梧州茶叶界普遍将对梧州六堡茶的理解和关注度,集中在“红、浓、陈、醇”的品质特征上,而对梧州六堡茶历史追溯、发掘的力度仍然不够。其实,梧州六堡茶不但有着显著的自身特色,更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梧州六堡茶在历史上,曾有过与云南普洱茶不相伯仲的影响和辉煌。建议,梧州六堡茶叶界积极思考,如何让梧州六堡茶在中国茶叶界重新夺回应有的地位,重铸梧州六堡茶文化千年辉煌。

六堡茶,属黑茶类,原产、主产于中国广西梧州六堡镇、享誉海内外,红、浓、陈、醇,有独特槟榔香气、越陈越佳,采摘一芽二三叶,经摊青、杀青、揉捻、沤堆、干燥等工艺制成,分特级和一至六级。

社会解读

茶叶界人士何志强认为,肖健为六堡茶作文化定位时,提出“中国红“的概念,这个概念很吸引人。“中国红”作为中国红色文化的一种表达,六堡茶红透的汤色是一种喜庆的汤色,给人的感觉温暖、喜庆和醇红,这种气氛也给人带来思考,它为何不像绿茶给人以清香、淡雅呢?六堡茶与追求青春滋味的绿茶不同的是,它追求岁月的沧桑。在中国人的家庭里,端上一杯红、浓、陈、醇的六堡茶,相比绿茶带给人的感觉更温暖和热情。随着时间的推移,六堡茶像人那样,年龄越大越显成熟、淡定、谦卑,不像年轻时那样血气方刚,岁月煅造了它包容的情怀。

张均伟认为,肖健提出了梧州六堡茶与云南普洱茶同为千年中国名茶的观点。可见,六堡茶既有着“中国红”的特色,又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堪称“可以喝的古董”。

被业界誉为“茶园皇后”的广西梧州茂圣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苏淑梅认为,喝过六堡茶的人都会对它的“中国红”情有独钟,六堡茶业界必须以“中国红”的文化韵味和民族特色为准则,使六堡茶走上复兴之路。

历史沿革

六堡茶在清代嘉庆年间,以特殊的槟榔香味而被列为全国名茶之一,享誉海内外。

清朝初期,在广州、潮州一带,六堡茶渐渐兴盛起来。至清代嘉庆年间以其特殊的槟榔香味而被列为全国名茶之一,享誉海内外。从清朝康熙年间开始,在两广涌现了一批六堡茶老字号。

《苍梧县志》记载虾斗茶“色香味俱佳,唯稍薄耳”。六堡茶当年广为流行。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廷见西方在中国沿海地区非法贸易活动猖獗,便封闭了福建、浙江、江苏三处海关,只留广州一个口岸通商,于是“十三行”便独占中国对外贸易。六堡茶也随之名声大噪。六堡茶的发展历经了“平三藩”、“十三行大火灾”、“太平天国”、“鸦片战争”、“辛亥革命”、“抗日战争”等诸多历史风云,几经磨难,大小茶号遍布粤桂、港澳、南洋,并将茶叶贸易做到了英国等欧洲国家。

品鉴方法

六堡茶色泽黑褐光润,汤色红浓明亮,滋味醇和爽口、略感甜滑,香气醇陈、有槟榔香味,叶底红褐,并且耐于久藏,越陈越好。如果说对其它茶类人们追求的是“青春”的滋味,那么对六堡茶而言,它打动人的则是岁月的沧桑,那愈陈愈香的特质是其它茶类不具备的。

四味居士说六堡:六堡茶没有“生茶”


四味居士说六堡:六堡茶没有“生茶”

“生茶”与“熟茶”的叫法,可以查到的资料,应该是源于普洱茶:上世纪七十年代冷水渥堆工艺的普洱茶有了之后,普洱茶业界为了区分此前的类不发酵的普洱茶,将冷水渥堆工艺的普洱茶称之为“熟茶”,类不发酵工艺普洱茶,称之为“生茶”。

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标准DB45/T479—2014》的《六堡茶加工技术规程》:

(1)关于六堡茶的定义:《六堡茶加工技术规程》第1页“3.2六堡茶Liupaotea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现辖行政区域范围内,选用苍梧县群体种、广西大中叶种及其分离、选育的品种、品系茶树(Camelliasinensis(L.)O.Kuntze)的鲜叶为原料,按特定的工艺进行加工,具有独特品质特征的黑茶。”

即,首先,六堡茶是黑茶。根据黑茶的相关规定,黑茶都是发酵(后发酵)茶,六堡茶属于黑茶类,因此六堡茶不是“生茶”。

(2)关于六堡茶的加工技术:《六堡茶加工技术规程》第2-3页

因此,从六堡茶的加工技术要求看,无论标准称之为“初制加工”阶段,还是“精制加工”阶段,都有发酵工艺要求,即都发酵。只是在现实中,由于各企业采用的具体加工技术细节不同、采用的是“冷水渥堆”发酵或“罨、蒸、焗”发酵的工艺不同,刚做出来的茶,在茶汤颜色、口感、体感等诸多方面有所不同罢了,不过这也正是六堡茶工艺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具体例证,也正是六堡茶的无穷魅力所在!

那么,按照国家的标准,六堡茶既然是发酵的,就不是“生茶”。

依此,结论为:六堡茶,没有“生茶”。

《中国六堡茶》出版发行


《中国六堡茶》出版发行

一部系统介绍梧州六堡茶历史文化的书籍《中国六堡茶》,近日由漓江出版社出版。

《中国六堡茶》一书由梧州市政协主席吴汉华作序,梧州市政协学习文史委员会编,作者为梧州日报社编辑彭庆中。该书的出版,旨在通过对六堡茶历史文化的挖掘整理和系统宣传,让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梧州六堡茶,进一步促进六堡茶产业的健康发展。自治区政协主席陈际瓦最近来梧考察时,对该书表示赞赏与肯定。

《中国六堡茶》注重科学性、实用性和可读性,该书在对六堡茶历史文化作深入挖掘和认真梳理的基础上,以平实的文字对六堡茶的历史、文化、民俗、茶事、工艺、品种、分布、种植、繁育、品饮、茶艺、鉴别、保健、存储、营销等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论述。内容包括六堡茶史略,六堡茶种类和工艺,六堡茶的品鉴,六堡茶茶艺,六堡茶的保健功效,六堡茶的存藏,六堡茶的营销等七部分。全书约30万字,并配有近300张图片,相当部分照片为珍贵的历史照片。

目前,该书已由新华书店发行,有兴趣的市民可到梧州市新华书店国泰门市部和太阳广场门市部购买。

四味居士•说六堡 | 六堡茶的基本常识


六堡茶,在沉寂半个世纪之后,借着中华复兴,茶事兴盛的大时代到来,再次因优秀的品质、突出的祛湿调肠胃功效,回归人们的视野。六堡茶是什么茶?产自哪里……?在此,就六堡茶的基本常识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什么是六堡茶?产自哪里?

六堡是地名,今广西梧州六堡镇。六堡茶,是以产地命名的,以散茶为主,按六大茶类的分类方法,归属黑茶类。明朝时,此地有头堡、二堡,一直到六堡。因六堡所产的茶在该茶产区品质最佳,故以“六堡”作为这整个茶产区茶的名字。

六堡茶至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历史,其工艺丰富多彩,口感及汤色亦是多种多样,可长期存放。它历史上的主要销售和消费区域是两广和东南亚,一度被称作“侨销茶”,更因其独特的祛湿调肠胃功效而兴盛与传承。

现今,我们徒步前往茶山深处,在沿途视野能及的山上都能看见六堡茶树。可以想象一下当年的盛况:广西全省有20几个县都在栽种六堡茶树,在六堡茶山里,估计就连石缝里也生长着六堡茶树。

下面,从学者专家的书中找找关于六堡茶的介绍

六堡茶

六堡茶树,是有性系品种。灌木型,中叶类,早生种。原产广西苍梧六堡乡,邻近的蒙山、昭平等地也有分布。树姿开放,分枝密。叶形椭圆,叶色绿,叶面平或微隆,叶身平,叶质中。芽叶淡绿色,稀紫色,毛少,持嫩性较强,一芽三叶百芽重46.0克。花冠直径3.9厘米,花瓣6~8瓣,子房多毛,花柱3裂。果径1.5~3.4厘米,种子黑褐色,种径1.0~1.5厘米。产量中,抗寒性,抗旱性较强。春茶一芽二叶含氨基酸3.0%,茶多酚32.4%,咖啡碱4.4%,儿茶素总量14.4%。适制“六堡茶”,香味纯爽。适宜在广西六堡茶区种植。

——陈宗懋主编的《中国茶叶大辞典》101页

六堡茶

原产广西苍梧六堡茶乡的黑茶。后发展到广西20余县。清同治年间《苍梧县志》:“茶产多贤乡六堡,味厚,隔宿不变。”……有特殊的槟榔香气。存放越久品质越佳,主销广东、广西、港澳地区,外销东南亚。

——陈宗懋主编的《中国茶叶大辞典》273页

再看看国家有关标准的规定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标准•DB45/T479—2014》3.1

接下来,我们直观一点,通过

关于六堡茶一千五百年的历史

六堡茶有着一千五百多年的悠久历史,关于这个历史的真实性,在此就不再一一举证论述了,有兴趣的茶友可以去问问度娘。(笑)

截一段陈椽教授《茶业通史》(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年9月第2版)的一文字,这段文字中的两个观点,足以抛砖引玉:

六堡茶树的生长环境分析

六堡茶的口感之所以如此丰富多彩,祛湿调肠胃的功效之所以历来得到肯定,除了“工艺是关键”之外,还与茶树的生长环境有着重要的关系——“原料是基础”。

梧州地处低纬,北回归线贯穿梧州,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太阳辐射强,气候温暖,雨量充沛,空气湿度大,一年四季,水热同步,冬干春湿、夏长冬短,季节分界不明显,无霜期长等特点。年平均气温在19.3-21.4℃之间,昼夜温差不大,最适宜茶树生长。六堡茶原产地六堡镇海拔高度为114米,茶产区茶山海拔多在500米左右或以下。

六堡镇为喀斯特峰林往谷地的过渡地带,砂页岩风化而成的粗骨土分布广泛,土壤主要有红壤、黄壤、黄棕壤等,矿质养分含量丰富,土壤的PH值一般在4.5-6.5之间。

这种地理环境,对六堡茶树有着怎样的影响呢?

茶叶中,茶多酚、氨基酸的含量高低,与树种、地理气候环境、海拔高度等因素有关系;咖啡碱的含量则与茶树的生长代谢有着密切的关系。让我们先看看茶叶中三大类物质:茶多酚、氨基酸和咖啡碱基本含量的常识。

茶多酚

茶多酚是影响茶汤口感浓厚度、刺激性、收敛性、苦涩与回甘,有保健功效的一类重要物质的总称。

就茶多酚的含量,给大家几个简单的参考:

1.味道:茶多酚少,口感淡、刺激感弱,不苦且没有回甘;茶多酚多,口感浓,刺激感强,苦涩且有回甘;

2.树种:大叶种的含量比小叶种相对要多;

3.温度和光照:一般而言,温度越高,光线越强的地方,所种的茶含茶多酚较多。南方茶产区种的茶所含的茶多酚比北方茶产区种的茶相对要多;

4.海拔:一般来说,海拔500米以上,随着海拔的增高,茶多酚的含量会降低,反之,随着海拔降低,茶多酚的含量会升高;

5.昼夜温差:昼夜温差小的地区所种的茶的含量比昼夜温差大的地区所种的茶较多。

下面我们看看陈宗懋院士主编的《中国茶叶大辞典》上几种茶树的茶多酚含量对比:

1.宜兴种(绿茶)一芽二叶29.1%

2.祁门种(红茶)一芽二叶27.4%

3.大红袍(岩茶)一芽二叶24.8%

4.福鼎大白茶(白茶)一芽二叶16.2%

5.安化大叶种(安化黑茶)一芽二叶22.6%

6.勐库大叶种(普洱)一芽二叶33.8%

7.六堡茶树(六堡茶)一芽二叶32.4%

氨基酸

氨基酸茶叶中含有约1%~4%。我们讨论茶叶的氨基酸,最主要研究的就是茶氨酸。天然的氨基酸在茶树生长中慢慢累积,在制茶过程中被巧妙地“利用”,使茶汤口感表现出鲜、爽、甜,如果具有刺激味的茶多酚的含量也恰到好处,那么,茶的口感就能表现出醇爽的特点。

就氨基酸的含量,给大家几个简单的参考:

1.味道:如果茶叶当中氨基酸含量较高,口感就会表现出鲜、爽、甜;

2.树种:小叶种的含量比大叶种多,而小叶种的细嫩部位含量比粗老部位多;

3.温度和光照:北方的茶生长纬度高,气温相对低,光照相对弱,所含氨基酸多,而南方的茶生长纬度低,气温相对高,光照相对弱,所含氨基酸相对也低;

4.海拔:在同一纬度,高海拔地区所产的茶的含量比低海拔的高;

5.工艺比较:不发酵茶工艺可最大限度保留鲜叶原有氨基酸,后发酵控制良好的黑茶工艺可在后发酵过程合成大量氨基酸(主要通过酶促作用和微生物作用)。

下面我们看看陈宗懋院士主编的《中国茶叶大辞典》上几种茶树的氨基酸含量对比:

1.宜兴种(绿茶)一芽二叶2.9%

2.祁门种(红茶)一芽二叶3.5%

3.大红袍(岩茶)一芽二叶3.3%

4.福鼎大白茶(白茶)一芽二叶4.3%

5.安化大叶种(安化黑茶)一芽二叶2.9%

6.勐库大叶种(普洱)一芽二叶1.7%

7.六堡茶树(六堡茶)一芽二叶3.0%

咖啡碱

咖啡碱是形成茶汤爽口感觉的重要物质,其含量与茶树的生长代谢有着密切的关系。

就咖啡碱的含量,给大家几个简单的参考:

1.茶树新稍:茶树新稍,越嫩的部位,含咖啡碱越多,反之越老的原料,含咖啡碱越少;

2.树种:大叶种类含咖啡碱普遍比中小叶种要多;

3.温度和光照:夏季气温较高,茶树生长最旺盛,夏茶所含咖啡碱最高。

4.工艺作用:黑茶类的发酵工艺,特别是古法六堡茶“罨”、“蒸”、“焗”工艺,咖啡碱能与儿茶素、茶黄素形成络合物,从而提供了一定刺激性而又较为协调的爽口感,咖啡碱随着转化而减少。

下面我们看看陈宗懋院士主编的《中国茶叶大辞典》上几种茶树的氨基酸含量对比:

1.宜兴种(绿茶)一芽二叶3.7%

2.祁门种(红茶)一芽二叶4.0%

3.大红袍(岩茶)一芽二叶4.2%

4.福鼎大白茶(白茶)一芽二叶3.4%

5.安化大叶种(安化黑茶)一芽二叶4.1%

6.勐库大叶种(普洱)一芽二叶4.1%

7.六堡茶树(六堡茶)一芽二叶4.4%

梧州所处的桂东地区,500米海拔以上的山峰较少,海拔相对较低。同时,六堡又处于独特的温凉气候山区地带,冬暖夏凉,气温年较差小,有利于茶叶中茶多酚的形成。特别夏天,六堡茶树长得快,茶叶中茶多酚、咖啡碱含量多。茶多酚在后期的制作工艺和陈化中转变成了茶黄素、茶红素以及茶褐素三大物质,咖啡碱能与儿茶素,茶黄素形成络合物,从而提供了一定刺激性而又较为协调的爽口感。

对于氨基酸而言,六堡茶中的氨基酸是不是含量会少呢?古代的制茶匠人们一早发现了“缺憾”,他们找到了一个来弥补的“秘诀”——通过“罨”、“蒸”、“焗”等发酵工艺。如此,凭借着六堡茶鲜叶内质丰富,在经过反复罨堆、蒸焗(酶促作用)发酵和后期陈化(微生物的参与),大量的氨基酸得以生成。

三百年广生祥独特的罨、蒸、焗工艺

罨:粤语读∧p普通话读yǎn。将揉捻之后的茶叶直接堆放在一起发酵,叫做罨堆。

蒸:分别有单蒸、双蒸、三蒸之技法,蒸之后一般压篓,故有单蒸单压、双蒸双压、三蒸三压之说。

焗:用布质物,包裹热复揉或蒸之后的茶叶,就是焗。分别有内焗和外焗之分。

工艺优点:罨堆与反复热复揉和与焗的结合,以及多次蒸和焗的结合,茶叶多次反复的凉热变化,即是反复多次的酶促作用和湿热作用,微生物菌群生成丰富,茶叶后期转化空间大、层次感好;茶多酚中儿茶素、黄酮、黄酮苷类等,以及咖啡碱等物质转化较好,茶气足,祛湿调肠胃效果会更好。

六堡茶的岩韵

六堡茶之所以有“岩韵”,从其生长环境即可得到解答。六堡茶产区处在喀斯特地貌与丘陵平坡的过渡地带,随处可见风化期的岩石山壁。六堡茶树耐旱性强,在石缝中虽生长缓慢,但,一方面有利于茶多酚及其他内含物的形成,另一方面,独特的岩韵风味就变得得天独厚了。

六堡茶的显著祛湿功效

清代医家徐洄溪总结说:“凡药之用,或取其气,或取其味……或取其所生之时,或取其所生之地、各以其所偏胜而即资之疗疾,故能补偏救弊、调和脏腑、深求其理,可自得之。......”

自古南方多瘴气,在六堡产区,茶树与祛湿清热解毒的野生中草药共荣共生;自古,茶在岭南一带被老百姓当做日常祛湿的保健药品。在今日,梧州的大街小巷,仍有凉茶铺,售卖各种养生凉茶。

六堡茶,能成为风靡一时的名茶,

绝非偶然!

天时、地利、人和,必让其永久不衰!

收藏|0

四味居士•说六堡 :六堡茶的基本常识


四味居士•说六堡|六堡茶的基本常识

六堡茶,在沉寂半个世纪之后,借着中华复兴,茶事兴盛的大时代到来,再次因优秀的品质、突出的祛湿调肠胃功效,回归人们的视野。六堡茶是什么茶?产自哪里……?在此,就六堡茶的基本常识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什么是六堡茶?产自哪里?

六堡是地名,今广西梧州六堡镇。六堡茶,是以产地命名的,以散茶为主,按六大茶类的分类方法,归属黑茶类。明朝时,此地有头堡、二堡,一直到六堡。因六堡所产的茶在该茶产区品质最佳,故以“六堡”作为这整个茶产区茶的名字。

点击图片查看清晰大图

六堡茶至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历史,其工艺丰富多彩,口感及汤色亦是多种多样,可长期存放。它历史上的主要销售和消费区域是两广和东南亚,一度被称作“侨销茶”,更因其独特的祛湿调肠胃功效而兴盛与传承。

现今,我们徒步前往茶山深处,在沿途视野能及的山上都能看见六堡茶树。可以想象一下当年的盛况:广西全省有20几个县都在栽种六堡茶树,在六堡茶山里,估计就连石缝里也生长着六堡茶树。

下面,从学者专家的书中找找关于六堡茶的介绍

六堡茶

六堡茶树,是有性系品种。灌木型,中叶类,早生种。原产广西苍梧六堡乡,邻近的蒙山、昭平等地也有分布。树姿开放,分枝密。叶形椭圆,叶色绿,叶面平或微隆,叶身平,叶质中。芽叶淡绿色,稀紫色,毛少,持嫩性较强,一芽三叶百芽重46.0克。花冠直径3.9厘米,花瓣6~8瓣,子房多毛,花柱3裂。果径1.5~3.4厘米,种子黑褐色,种径1.0~1.5厘米。产量中,抗寒性,抗旱性较强。春茶一芽二叶含氨基酸3.0%,茶多酚32.4%,咖啡碱4.4%,儿茶素总量14.4%。适制“六堡茶”,香味纯爽。适宜在广西六堡茶区种植。

——陈宗懋主编的《中国茶叶大辞典》101页

六堡茶

原产广西苍梧六堡茶乡的黑茶。后发展到广西20余县。清同治年间《苍梧县志》:“茶产多贤乡六堡,味厚,隔宿不变。”……有特殊的槟榔香气。存放越久品质越佳,主销广东、广西、港澳地区,外销东南亚。

——陈宗懋主编的《中国茶叶大辞典》273页

再看看国家有关标准的规定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标准•DB45/T479—2014》3.1

接下来,我们直观一点,通过

关于六堡茶一千五百年的历史

六堡茶有着一千五百多年的悠久历史,关于这个历史的真实性,在此就不再一一举证论述了,有兴趣的茶友可以去问问度娘。(笑)

截一段陈椽教授《茶业通史》(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年9月第2版)的一文字,这段文字中的两个观点,足以抛砖引玉:

六堡茶树的生长环境分析

六堡茶的口感之所以如此丰富多彩,祛湿调肠胃的功效之所以历来得到肯定,除了“工艺是关键”之外,还与茶树的生长环境有着重要的关系——“原料是基础”。

梧州地处低纬,北回归线贯穿梧州,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太阳辐射强,气候温暖,雨量充沛,空气湿度大,一年四季,水热同步,冬干春湿、夏长冬短,季节分界不明显,无霜期长等特点。年平均气温在19.3-21.4℃之间,昼夜温差不大,最适宜茶树生长。六堡茶原产地六堡镇海拔高度为114米,茶产区茶山海拔多在500米左右或以下。

六堡镇为喀斯特峰林往谷地的过渡地带,砂页岩风化而成的粗骨土分布广泛,土壤主要有红壤、黄壤、黄棕壤等,矿质养分含量丰富,土壤的PH值一般在4.5-6.5之间。

这种地理环境,对六堡茶树有着怎样的影响呢?

茶叶中,茶多酚、氨基酸的含量高低,与树种、地理气候环境、海拔高度等因素有关系;咖啡碱的含量则与茶树的生长代谢有着密切的关系。让我们先看看茶叶中三大类物质:茶多酚、氨基酸和咖啡碱基本含量的常识。

茶多酚

茶多酚是影响茶汤口感浓厚度、刺激性、收敛性、苦涩与回甘,有保健功效的一类重要物质的总称。

就茶多酚的含量,给大家几个简单的参考:

1.味道:茶多酚少,口感淡、刺激感弱,不苦且没有回甘;茶多酚多,口感浓,刺激感强,苦涩且有回甘;

2.树种:大叶种的含量比小叶种相对要多;

3.温度和光照:一般而言,温度越高,光线越强的地方,所种的茶含茶多酚较多。南方茶产区种的茶所含的茶多酚比北方茶产区种的茶相对要多;

4.海拔:一般来说,海拔500米以上,随着海拔的增高,茶多酚的含量会降低,反之,随着海拔降低,茶多酚的含量会升高;

5.昼夜温差:昼夜温差小的地区所种的茶的含量比昼夜温差大的地区所种的茶较多。

下面我们看看陈宗懋院士主编的《中国茶叶大辞典》上几种茶树的茶多酚含量对比:

1.宜兴种(绿茶)一芽二叶29.1%

2.祁门种(红茶)一芽二叶27.4%

3.大红袍(岩茶)一芽二叶24.8%

4.福鼎大白茶(白茶)一芽二叶16.2%

5.安化大叶种(安化黑茶)一芽二叶22.6%

6.勐库大叶种(普洱)一芽二叶33.8%

7.六堡茶树(六堡茶)一芽二叶32.4%

氨基酸

氨基酸茶叶中含有约1%~4%。我们讨论茶叶的氨基酸,最主要研究的就是茶氨酸。天然的氨基酸在茶树生长中慢慢累积,在制茶过程中被巧妙地“利用”,使茶汤口感表现出鲜、爽、甜,如果具有刺激味的茶多酚的含量也恰到好处,那么,茶的口感就能表现出醇爽的特点。

就氨基酸的含量,给大家几个简单的参考:

1.味道:如果茶叶当中氨基酸含量较高,口感就会表现出鲜、爽、甜;

2.树种:小叶种的含量比大叶种多,而小叶种的细嫩部位含量比粗老部位多;

3.温度和光照:北方的茶生长纬度高,气温相对低,光照相对弱,所含氨基酸多,而南方的茶生长纬度低,气温相对高,光照相对弱,所含氨基酸相对也低;

4.海拔:在同一纬度,高海拔地区所产的茶的含量比低海拔的高;

5.工艺比较:不发酵茶工艺可最大限度保留鲜叶原有氨基酸,后发酵控制良好的黑茶工艺可在后发酵过程合成大量氨基酸(主要通过酶促作用和微生物作用)。

下面我们看看陈宗懋院士主编的《中国茶叶大辞典》上几种茶树的氨基酸含量对比:

1.宜兴种(绿茶)一芽二叶2.9%

2.祁门种(红茶)一芽二叶3.5%

3.大红袍(岩茶)一芽二叶3.3%

4.福鼎大白茶(白茶)一芽二叶4.3%

5.安化大叶种(安化黑茶)一芽二叶2.9%

6.勐库大叶种(普洱)一芽二叶1.7%

7.六堡茶树(六堡茶)一芽二叶3.0%

咖啡碱

咖啡碱是形成茶汤爽口感觉的重要物质,其含量与茶树的生长代谢有着密切的关系。

就咖啡碱的含量,给大家几个简单的参考:

1.茶树新稍:茶树新稍,越嫩的部位,含咖啡碱越多,反之越老的原料,含咖啡碱越少;

2.树种:大叶种类含咖啡碱普遍比中小叶种要多;

3.温度和光照:夏季气温较高,茶树生长最旺盛,夏茶所含咖啡碱最高。

4.工艺作用:黑茶类的发酵工艺,特别是古法六堡茶“罨”、“蒸”、“焗”工艺,咖啡碱能与儿茶素、茶黄素形成络合物,从而提供了一定刺激性而又较为协调的爽口感,咖啡碱随着转化而减少。

下面我们看看陈宗懋院士主编的《中国茶叶大辞典》上几种茶树的氨基酸含量对比:

1.宜兴种(绿茶)一芽二叶3.7%

2.祁门种(红茶)一芽二叶4.0%

3.大红袍(岩茶)一芽二叶4.2%

4.福鼎大白茶(白茶)一芽二叶3.4%

5.安化大叶种(安化黑茶)一芽二叶4.1%

6.勐库大叶种(普洱)一芽二叶4.1%

7.六堡茶树(六堡茶)一芽二叶4.4%

梧州所处的桂东地区,500米海拔以上的山峰较少,海拔相对较低。同时,六堡又处于独特的温凉气候山区地带,冬暖夏凉,气温年较差小,有利于茶叶中茶多酚的形成。特别夏天,六堡茶树长得快,茶叶中茶多酚、咖啡碱含量多。茶多酚在后期的制作工艺和陈化中转变成了茶黄素、茶红素以及茶褐素三大物质,咖啡碱能与儿茶素,茶黄素形成络合物,从而提供了一定刺激性而又较为协调的爽口感。

对于氨基酸而言,六堡茶中的氨基酸是不是含量会少呢?古代的制茶匠人们一早发现了“缺憾”,他们找到了一个来弥补的“秘诀”——通过“罨”、“蒸”、“焗”等发酵工艺。如此,凭借着六堡茶鲜叶内质丰富,在经过反复罨堆、蒸焗(酶促作用)发酵和后期陈化(微生物的参与),大量的氨基酸得以生成。

三百年广生祥独特的罨、蒸、焗工艺

罨:粤语读∧p普通话读yǎn。将揉捻之后的茶叶直接堆放在一起发酵,叫做罨堆。

蒸:分别有单蒸、双蒸、三蒸之技法,蒸之后一般压篓,故有单蒸单压、双蒸双压、三蒸三压之说。

焗:用布质物,包裹热复揉或蒸之后的茶叶,就是焗。分别有内焗和外焗之分。

工艺优点:罨堆与反复热复揉和与焗的结合,以及多次蒸和焗的结合,茶叶多次反复的凉热变化,即是反复多次的酶促作用和湿热作用,微生物菌群生成丰富,茶叶后期转化空间大、层次感好;茶多酚中儿茶素、黄酮、黄酮苷类等,以及咖啡碱等物质转化较好,茶气足,祛湿调肠胃效果会更好。

六堡茶的岩韵

六堡茶之所以有“岩韵”,从其生长环境即可得到解答。六堡茶产区处在喀斯特地貌与丘陵平坡的过渡地带,随处可见风化期的岩石山壁。六堡茶树耐旱性强,在石缝中虽生长缓慢,但,一方面有利于茶多酚及其他内含物的形成,另一方面,独特的岩韵风味就变得得天独厚了。

六堡茶的显著祛湿功效

清代医家徐洄溪总结说:“凡药之用,或取其气,或取其味……或取其所生之时,或取其所生之地、各以其所偏胜而即资之疗疾,故能补偏救弊、调和脏腑、深求其理,可自得之。......”

自古南方多瘴气,在六堡产区,茶树与祛湿清热解毒的野生中草药共荣共生;自古,茶在岭南一带被老百姓当做日常祛湿的保健药品。在今日,梧州的大街小巷,仍有凉茶铺,售卖各种养生凉茶。

六堡茶,能成为风靡一时的名茶,

绝非偶然!

天时、地利、人和,必让其永久不衰!

四味居士说六堡:古法六堡茶为什么祛湿?


四味居士说六堡:古法六堡茶为什么祛湿?

中医认为,湿气乃万病之源,更有“千寒易除,一湿难去”之说。湿如何形成的?分哪几种?我们如何自我判断身体是否有湿?明清时期,六堡茶因其显著的“祛湿调肠胃”的功效闻名海内外。现今,我们是否可以通过简单日常泡饮六堡茶来祛湿呢?这一期,我们一起从几个方面来解读。

《黄帝内经》从湿邪的形成方式上,分为外感与内生两类。

外感:周围环境的湿气太多,在人体正气不足的情况下,湿气就会乘机侵入人体内而造成湿病。

我们在生活中找一些实例:

如雾露浸渍,如天阴多雨、空气潮湿;如突遭雨水浇淋,湿衣贴肤;如因久居阴暗潮湿地方;如长期水上作业;……

地之湿气

《灵枢·九宫八风》曰“犯其雨湿之地,则为痿”。

《素问·痿论》亦云“有渐于湿,以水为事,若有所备,居处相湿,肌肉濡渍,痹而不仁,发为肉痿。故下经曰肉痿,得之湿地也。”

以上即指,由生活环境太过潮湿所致。

天之湿气

《素问·五常政大论》曰“敦阜(土运太过,是谓敦阜)之纪,大雨时行,湿气乃用,燥政乃辟。”

《素问·气交变大论》曰“岁土太过,雨湿流行。”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曰“太阳司天之政,寒湿之持于气交,民病寒湿发。”

以上即指,由气候变化,雨湿盛行所致。

内生:内生湿邪的产生,主要是由肺、脾、肾三脏的水液代谢失调引起的,其中,脾胃与湿病关系最为密切。脾喜燥恶湿,主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湿,饮食失调则损伤脾脏,使脾不能正常运化,导致津液停滞而生湿邪。由身体内部产生的湿邪,阻滞经络、气机、蒙蔽脏腑清窍而为病。

现代人的许多不良的饮食习惯使体内湿毒堆积,中医认为,如三高、糖尿病,风湿性心脏病、痛风、癌症等等疾病都与湿有关。接下来,看看有哪些食物会“生湿”?

冰冷食物吃进去之后,到了胃肠,温度剧烈变化,引起脾气收缩,冷东西进去以后热胀冷缩,这一收缩引起脾气的运行受到障碍,产生内湿。

中医认为过分吃水产海鲜会潴留津液产生湿,譬如痛风在中医大多数是湿热痹,对海鲜是要忌口的。也相继有医者对广州等几个沿海城市进行临床调查,发现喜食海鲜者湿证患病率较清淡饮食者为高。

“数食甘美而多肥,肥者令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肥甘的食物,性质滋腻,不易为脾胃所消化,反易妨碍脾胃的运化,产生湿邪。

酒,酿造而来,水汽蒸腾变化而来。酒本身就是水湿,是产生湿热的根源。中医对于脾虚湿困的人,都强调不准喝酒。

《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说“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脾为土脏,恶湿而喜燥,当某些原因损及脾脏,使其运化功能减弱,水津不能运行三焦,布散周身,因而会出现诸湿肿满的状况。

自我判断体内是否有湿的简单方法

最准确的方法:看舌头

舌头中医一般叫舌苔,望舌头就是观测舌苔。常见湿气重的舌苔,主要是舌苔腻。舌头两旁有齿痕,说明体内有湿了。

其他方法:

常被问到:古法六堡茶为什么祛湿?

"为什么六堡茶,特别是古法六堡茶祛湿呢?"

其实这和别人问当归为什么可以活血补血一样的,又有人问,那是什么物质起到祛湿的效果呢?首先这个问题就是个不成立的假命题。物质,是西方科学的概念,而祛湿,则是我们东方的医学智慧。但是,面对众多求真的茶友提出类似的问题,我也尝试在几个方面去帮助大家理解古法六堡茶的祛湿。

第一,五行的相生相克,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就拿我的老家河南举例。在五行学说的角度来讲,我国中原地区属土。你看,中原地区地处黄河流域,土地肥沃,土壤颜色多是黄色,与五行之土的颜色类同。土克水,人体五脏肾属水,故中原大地特产有铁棍山药、小蒜等,都有补肾的作用;对于潮湿闷热的岭南而言,大自然亦会生长出能够滋补这方水土的人们。

第二,取其所生之地。清代医家徐洄溪总结说:“凡药之用,或取其气,或取其味……或取其所生之时,或取其所生之地,各以其所偏胜而即资之疗疾,故能补偏救弊,调和脏腑,深求其理,可自得之。”南方自古多瘴气,六堡茶产区常年雾气萦绕,湿气尤重。进入茶园,低头便可看见在茶树周围长着许多清热祛湿解毒的中草药。六堡茶便是“取其所生之地”。

第三,尝试从基础物质来分析。按照西方的有关研究结果,茶多酚里面的黄酮类、类黄酮类、黄酮醇类、黄烷醇类等,具有穿透细胞壁的功能,让血液流通更顺畅。

(1)有穿透细胞壁的功能——是否就是中医认为的“气”?

(2)让血液流通更顺畅——这是一个病句!血液流通顺畅,是流动速度加快了吗?如果是加快,就是心跳加快了呀!显然,“顺畅”本意不是指“速度快”!因此,这种所谓的“血液流通更顺畅”其实就是“血液中气的运行顺畅”,就是我们中医认为的气脉通畅!——其实,翻译成“让血液流通更顺畅”,也有英文没办法表达“气脉”的原因吧?!

六堡茶茶树,春茶一芽二叶含氨基酸3.0%,茶多酚32.4%,咖啡碱4.4%,儿茶素总量14.4%(节选《陈宗懋主编的《中国茶叶大辞典》101页》)。茶青本身的厚质是基础,工艺是关键,在后期的存放中得到升华。

第四,承上,古法六堡茶,茶气足,会让气脉更通畅,会改变或不会出现“津液停滞”现象,就是可以祛湿及防止湿在体内形成;祛湿,健脾,脾胃协畅,从而更有助调理肠胃!

第五,看古法工艺。古法六堡茶的祛湿与其独特“罨”、“蒸”、“焗”工艺密不可分。罨堆与反复热复揉和与焗的结合,以及多次蒸和焗的结合,茶叶多次反复的凉热变化,即是反复多次的酶促作用和湿热作用,微生物菌群生成丰富,茶叶后期转化空间大、层次感好;茶多酚中儿茶素、黄酮、黄酮苷类等转化较好,茶气足,祛湿调肠胃效果会更好。

第六,古法六堡茶祛湿的历史事实。早在秦汉时代,古人就已经开始采摘清热解毒、消暑祛湿的草药煮饮,以期平衡阴阳,保健养生。在明清时期,六堡茶因其祛湿调肠胃的显著功效,救活了许多“落南洋”的华人矿工性命,从此盛名一时,大量出口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

祛湿健脾,阳气提振,平衡阴阳,聚敛心神

请看中医博士罗大伦《我们体内的湿气和阳气的关系》

茶友们或经销者,针对六堡茶有什么问题,可发给我们,我们汇总四位居士先生的回答后,统一在《四位居士?说六堡》中回复;猴年,我们也将以多种多样的形式,《对话四味居士?说六堡》,欢迎大家参与。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文化相关文章,《三口居士:拙作《中国六堡茶》书名冠“中国”之释义》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种类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六堡茶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