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的茶叶。

广西凌云县积极实践延伸茶叶产业链促农增收

喝白毫茶的茶友都知道:白毫茶精品金毫、雪毫、月芽白茶都是用茶叶的芽头制作而成,而一般的白毫茶绿茶、红茶和青茶均是一芽一叶或者一芽二叶(芽头加一到两片鲜叶)。

第三、第四片鲜叶的品质其实非常不错,而且绝对总量则比一芽二叶要高很多。可在以往工艺中,茶农采完一芽二叶之后就成了“下脚料”,基本都是修剪下来做肥料。

是否可以想办法,将其充分利用起来?在促农增收的路上,凌云县委、县政府和当地茶叶龙头企业一直在改进延伸产业链的工艺。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3年春节期间,凌云县的“泗城古洲系列、泗城古府系列、民族风情系列”6款有机黑茶上市。至此,白毫茶的“下脚料”变成了助农增收的“宝贝”。

那么凌云是如何利用白毫茶的“下脚料”发展黑茶的?

“说句老实话,现在种茶的成本增加,单纯采一芽二叶,茶农赚钱不多,很多都放弃种茶出门打工,这影响了凌云白毫茶产业的壮大发展。”承担黑茶研究的广西凌云浪伏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黄大雄介绍,2004年,凌云引入茶叶研究所和百色茶叶人才小高地研发白毫茶“下脚料”作黑茶,新建黑茶专用厂房、配置高新设备、聘请专业技术顾问,突破普通黑茶卫生不达标、叶底粗老碎烂、滋味陈霉等弊端,建立起有机黑茶生产标准化体系。2009年,浪伏茶业选送研发的黑茶茶样参加“第八届”中茶杯全国名优茶评比,荣获本次评比黑茶类惟一特等奖,并获得广西科技成果奖,浪伏有机黑茶一举成名。

如今,凌云年产有机黑茶25吨。

目前,该县有5个生产基地1800户茶农的有机“下脚料”成为黑茶原料,收购价格每公斤5元,而且采摘相对简单粗放,茶农户均增收1.38万元,大大提高了茶农种茶的积极性。茶农向启社告诉记者:“儿子儿媳都说以后不出去打工了,在家种茶管茶更划算,这里安置的大多茶农来年都不再外出打工,一心放在茶叶种植生产上。”

凌云有机黑茶的成功,是该县茶叶加工技术和茶叶产业的一大突破,更为穷乡僻壤的茶农找到了一条增收致富路。

cY260.com编辑推荐

广西六堡茶产业链中的南宁力量


广西六堡茶产业链中的南宁力量

近年风靡南宁和广西各地茶叶市场的六堡茶,原产地为梧州市苍梧县六堡乡。千年六堡茶得以迅速复兴,除了梧州社会各界的大力扶持和培育,“南宁力量”在其中也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南宁作为广西最重要的茶叶贸易市场和消费市场,在六堡茶的整体品牌推广和销售方面,都具有很重要的分量。而在六堡茶产业链的构建和延伸方面,南宁的茶馆、茶厂和部分房产商等,也发挥了很大的正能量。

茶馆:鼎力延伸茶产业链

据广西茶叶学会副理事长梁志海介绍,早在2003年,我市一些茶馆就已与梧州方面谋划复兴六堡茶产业,可以说是参与了六堡茶产业复兴、推广和做强做大的整个过程。

据了解,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某集团已在大明山开发了2500多亩的生态茶园,在梧州市打造了荣获广西唯一“全国巾帼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称号的1300多亩六堡茶基地,在武鸣县和梧州市分别建设了两个具有行业领先水平的大型现代化茶厂,并在南宁市区、梧州以及武鸣县、宁明县开设多家高档次的六堡茶茶艺馆,初步完成了六堡茶种植—加工—销售—茶文化传播整个产业链的建设。

在此基础上,还率先成立国内第一个六堡茶研究院,聘请知名六堡茶专家学者加入,致力于六堡茶课题的研究和产品创新。该研究院在保留六堡茶传统特色的同时,迎合市场的口感,开发出六堡茶系列产品,部分产品先后荣获全国茶叶评比特等奖、一等奖,广西名优茶特等奖、金奖、一等奖等。

近年来,南宁众多知名的、有一定实力的茶商都在延伸自己的茶产业链,都在考虑将企业向上游或者下游延伸,形成产业链。做生产的想建立自己的销售渠道,以支持企业扩大规模的要求;做销售的想建立自己的基地,以满足货源稳定、质量可靠的要求,形成一定内部供需关系,将生产、营销或其他活动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形成更大的竞争力。

六堡茶这个大品牌的成功推广,为这些茶商提供了更多的功能和商机。

房产商:进军茶基地

在最近于华南城举行的广西春茶展上,记者在会场见到了一位南宁房地产界的知名人士——某房地产顾问公司总经理黄利华先生。本以为他是作为爱茶人士前来买茶的,可是,当他递上新名片的时候,记者被他的新头衔吓了一跳——这位地产代理公司的老板,现已成为某六堡茶业公司的董事长。

据黄利华先生介绍,他于2006年投资收购梧州当地一家茶厂,并在六堡乡建设了几百亩茶园,从此进入六堡茶产业,开拓新事业。

多年来,南宁建筑界、房地产界的不少老板,因为爱喝茶而建了自己的茶庄,但是,像黄先生这样因为爱喝茶而建茶厂、茶园的并不多见。

在梧州众多的六堡茶生产企业中,黄利华所收购的茶厂“资历”并不浅。1976年茶厂成立,立足六堡茶原产地的青山绿水和上万亩原种茶园,年产成品茶20000担,是当时梧州规模最大的六堡茶企业。其精制的六堡原茶、六堡老茶和六堡茶,以独特的六堡风味广受青睐,并远销东南亚和港澳地区。2006年,黄利华注入新资本将企业进行重组。公司出产的茶叶从种植,采摘,到加工生产,再到成型出产都是在原产地六堡乡进行的。

黄先生表示,立足原产地,是苍松六堡茶的优势。老厂、老茶园、老工艺是对历史的尊重。而有机产品是现代人的要求和茶作为自然馈赠几千年后的历史回归。回归自然、回归山林、回归那一片六堡茶得以成名的土地。

横县:分享六堡茶

众所周知,六堡茶原产地为苍梧县,那里也是主产区。但是,六堡茶生产基地却并非苍梧县独有,在我市横县,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就已经有六堡茶生产并出口海外市场。

该茶厂生产的六堡茶,曾于1983年、1987年被商业部授予部优产品称号,1984年、1990年被自治区授予优质产品称号,产品畅销海内外。

2007年8月,横县茶厂改制重组为广西金花茶业有限公司后,进一步扩大六堡茶的生产规模,重新打响横县六堡茶的品牌。当时,公司扩大生产的目标为,产量达300吨以上,同时培植优质六堡茶园2000—3000亩,力争3—5年可产干茶500吨以上,年产值达3000万元以上。现在,这个发展目标早已实现。横县六堡茶已远销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

源于梧州、盛于横县的六堡茶,以“红、浓、醇、陈”四绝著称,在清代嘉庆年间就以其特殊的槟榔味进入中国名茶之列。六堡茶属于温性茶,口感甘醇爽滑,香气醇厚弥远,耐久藏,愈陈愈香,具有清热化湿、滋体养生等多种保健功能,在海内外,尤其是在海外侨胞中享有较高的声誉,被视为养生保健的珍品。近年来,六堡茶的销量逐年上升,喝六堡茶、谈六堡茶、收藏六堡茶成为饮茶爱好者追求的新时尚。

朱学庆代表:擦亮城市“茗”片促农增收致富


朱学庆代表:擦亮城市“茗”片促农增收致富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和品牌创建。对此,全国人大代表、广西梧州市市长朱学庆深表赞同,与记者打开了话匣子。

朱学庆介绍,“南方有嘉木,好茶出苍梧”。六堡茶是中国历史名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因其原产于广西苍梧县六堡乡而得名。清朝嘉庆年间,六堡茶就以“红、浓、陈、醇”四绝及独具槟榔香味而位列全国24名茶之一。长期以来,六堡茶一直作为中国传统出口茶品远销东南亚和港澳地区,成为著名的“侨销茶”,市场属于典型的“墙内开花墙外香”。

朱学庆说,近年来,六堡茶发展势头喜人。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广西“双核驱动”战略的实施,“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国家黑茶消费需求量逐渐增加,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对茶文化内涵的不断追求,使六堡茶以其独特的品质特征受到人们的热捧,从而为六堡茶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机遇。

作为横跨一二三产的特色优势产业,六堡茶对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经济增长起到了带动作用。目前,六堡茶产业的发展有利于梧州乃至于广西茶叶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对当地农业发展、农民增收、企业增效具有很强的带动作用。在政府、行业组织、企业的共同努力下,梧州六堡茶产业已经呈现优势集聚的态势,形成了梧州市区产业发展集聚中心、六堡镇原产地集聚中心,以及各县(市、区)产业小聚集发展的产业区域格局。

据了解,去年12月,梧州整合优势资源,联手龙头茶企,成立国有企业控股的广西梧州六堡茶股份有限公司,实现六堡茶产业抱团发展。广西梧州六堡茶股份有限公司采取国有控股混合所有制模式,力争打造成广西乃至全国重要的龙头茶业企业集团,不断支撑和引领六堡茶产业做大做强。

为推动六堡茶产业做大做强,梧州市委、市政府组织相关部门编制了《梧州市六堡茶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5年)》。规划以六堡茶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为方向,实现百亿元产业目标,并结合精准扶贫、“美丽广西”建设促进六堡茶“接二连三”,增加茶农收入,使产业开发成为惠民工程、民生工程、民心工程。

据介绍,六堡茶产业基础雄厚。目前六堡茶生产企业达50家,从业人员4500多人;2016年六堡茶产量超1.2万吨,同比增长11.6%;产值达12.8亿元以上,同比增长16.4%;创税超2700万元,产品畅销国内各省市及港澳、东南亚、日本、欧美等国家和地区。茶园面积持续扩大,产业集群也初步形成。六堡茶品牌价值达15.79亿元,在黑茶类列第3位,全国排第28位。公共品牌有效提升,提高了产业竞争力。

朱学庆建议,六堡茶正迎来最好的发展时期,请国家相关部门重点关注该产业发展,在产业规划、扶持政策、品牌影响及产业融合等方面予以支持。梧州也把发展壮大六堡茶产业作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任务,全面提高六堡茶产业化发展水平,加快形成比较优势,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

行业透视:茶界为什么热衷玩全产业链?


行业透视:茶界为什么热衷玩全产业链?

全产业链企业分为掌控型与全能型两种,茶行业盛行的是全能型。在强调轻资产,企业聚焦核心环节的今天,全产业链茶企却摆了一个战线越拉越长的“一字长蛇阵”。这一方面是行业竞争程度不够,行业资源分散并在某种程度上呈现混乱造成的,品牌茶企要寻找有序的发展,必须亲力亲为去将上下游的所有环节打通;另一方面也是茶行业缺乏有效的资源集中整合模式造成的,导致茶行业到处是空白的市场机会,从而给企业战略延伸创造了条件,延伸到极致就出现了所谓的全能型全产业链企业。

行业透视:茶界为什么热衷玩全产业链?

做全产业链是行业竞争加剧的表现纵观茶行业的发展历程,自1984年茶叶放开市场以来,一直到2003年都是依靠茶叶批发市场走货。之后,走出批发市场,选择区域代理与专营店连锁方式的逐渐增多,这是上游的生产者整合下游渠道资源的开始,而下游渠道商,在赚了钱后,也纷纷布局上游,这就是全产业链企业发展雏形。

需要强调的是,在2003—2007年之间,企业布局上游,只是粗放的规模扩张,市场好做就拼命建厂,盲目上产能,而没有去强调品质;整合下游,也仅仅是依靠经销商做市场,只要能快速走货就行。

行业真正出现全产业链茶企是2008年以后的事,而企业纷纷选择做全产业链要到2012年。这时,行业告别粗放式竞争,进入资本与专业化运作阶段,选择做品牌的企业对整个产业链条的各个环节的打造空前重视起来,由于对上游的茶农与原料商不信任,于是我们发现,茶企开始是上茶山收原料,后来就干脆自己亲自建初制所收鲜叶做毛茶,从源头上布局以解决自己的品质问题;而在下游,由于茶行业长期严重依赖经销商做市场,造成渠道合作者忠诚度低,市场缺乏深度开发,解决好上游品质问题的茶企,利用自己产品好销与品牌影响优势,制订了一套严苛的管理体系约束经销商,其极致就是大益的经销政策,在强势的品牌下没有实力的经销商往往变成大厂与大盘商布局市场的棋子,市场好做的时候可以赚点钱,市场不好做往往沦为市场深度调整的炮灰。稀缺性炒作主导下的全产业链从普洱茶兴起的十余年来看,其是一个炒作主导的市场,开始是炒所有的普洱茶,即普洱茶的大盘时代,到了2007年大盘炒不动了,行业从业者就转而寻找稀缺资源进行包装炒作,于是古树纯料与大厂品牌货被挖掘出来,成为炒作的标的物,通过为期数年的酝酿,终于在2011年迅速升温,在2013年进入疯狂。

由于,稀缺性的资源,无论是古树茶还是大厂货,其主要掌握在上游的茶农、原料商与生产厂家手里,于是从2011年起,行业就涌现了一场到上游的淘金热,本来就在上游建厂的,肯定要下血本布局茶山与生产基地,而以前在下游卖茶的,有实力的亲自到茶山建初制所与精制厂,没有实力的小商户也跑到茶山打游击收料做点春秋茶。通过为期两三年的茶山重金布局,于是除了老牌茶企之外,茶界出现了一大批新锐品牌,从古茶山冲到昆明,冲到省外市场,以古纯品牌的名义在全国攻城略地。而大益也没有闲着,手捏“只要配好货给你,你马上就能闭着眼睛数钱”之尚方宝剑,四处攻伐,收编与收拾渠道资源,以3000多家专营店之骄人业绩笑傲茶之江湖。

此轮全产业链热潮,成也稀缺性,败也稀缺性,在不愁卖的产品,价格不断上涨的蛊惑下,创造了普洱茶小盘炒作时代的奇迹。但吹大的稀缺性泡沫,最终会破灭,会使得普洱茶行业的全产业链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受阻,行业将寻找新的商业模式进行破局。行业资源集中整合难,导致全能型茶企盛行什么叫全产业链茶企?就是从上游的茶园、加工,到下游的品牌与渠道都玩的企业。全产业链有两种玩法,一是企业只做高附加值的核心环节或某几个环节,而通过输出行业标准,寻找专业外包服务商来做其他环节,这种全产业链是指掌控意义上的。二是成为无所不能的企业,从上而下,亲自操刀做所有的环节。按照现代专业分工以及轻资产的理念,做成掌控意义上的全产业链企业是最好不过的,但是茶行业盛行的是什么环节都亲自做。

为什么茶企要亲自做所有环节,其实是被逼的。一个企业自它诞生在茶行业那天起,无论它从上游做起,还是从下游做起,都将面临上游的优质茶叶资源分散难以整合,茶农与供应商都流行短期博弈,谈判困难,即便达成协议,在利益面前往往会成为一纸空文,从而使得企业不亲自重金布局上游,就很难取得其拓展下游市场所需要的稳定品质,以及性价比优势。

假设一个茶企布局好了上游,其又将面临下游渠道资源混乱无序与支离破碎的问题,如果不花大力气做渠道,要不是产品无法有效抵达消费者手中,要不就会把市场做烂。由于茶行业的上下游资源都非常分散与无序,也就是做下游渠道的缺乏专业的供应商,而做上游生产的,缺乏专业的通路合作商,迫使企业做到一定程度,都走向了全产业链的道路,唯其这样,企业的各个环节才是安全高效与可控的,才能掌控整个产业链,从而实现我的品牌我作主,在行业攫取更多的市场份额与话语权。

全能型茶企主导全产业链,其一方面反映的是茶行业资源分散,很难集中整合的特性;另一方面也表明,茶行业无论从上游,还是到下游,竞争都不充分,存在巨大的空白市场,只要寻找到有效的全新商业模式,就可创造营销奇迹,当然这种奇迹是引导行业集中化的奇迹。

我们试想一下,当上游资源出现了超级整合者,许多茶企整合上游的努力将变得大为艰难,从而使得其全产链建设受阻。幸运的是,截至目前,整合中低端原料的大益,其收购量只占整个普洱茶原料的十几分之一,而矢志整合高端原料的大鳄,无论是最先进入的陈升,还是后来居上的雨林,也只能整合一小部分古茶资源。

我们再试想一下,下游的渠道目前出现超级整合者吗?当大家走出批发市场去整合渠道,不外乎在商超、连锁专营店与电商进行。商超的业绩惨不忍睹,就不说了,而电商还处于无序竞争之中,要成气侯,尚需时日,而貌似最成功的莫过于连锁加盟体系,可惜大益开的3000家店,不过是炒作吹大的泡沫,炒作风一过,才知道大益渠道在裸泳。

由于超级整合者的难产,导致茶叶长期是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做的大也往往只占据了一小部分市场,这就给大企业、中小企业、新企业,甚至微型企业都提供了创建品牌之条件。这些企业做品牌做到一定程度,为深入整合行业资源,往往都会选择全产业链战略。结论与展望1、茶企纷纷布局全产业链,是行业告别粗放,进行深耕的表现。

2、行业缺乏超级整合者,使得茶企很容易实施全产业链战略,但要将全产业链做大做强很难,因为资源往往只能得到有限的小部分整合。

3、由于行业存在小散乱的特点,委托信用机制很难建立,使得茶企在布局全产业链之时,往往选择的不是“掌控型”,而是“全能型”,这跟强调专业分工与轻资产的时代背道而驰,但这也是在行业特性制约下茶企不得不做出的选择。

4、全能型全产业链企业布了个“一字长蛇阵”,战线拉得太长其实是危险的,破阵式为,钳头夹尾,击其七寸,拦腰斩断。但由于行业各个环节的资源在很大程度上呈现离散分布,缺乏强有力的资源整合狙击者,使得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摆“一字长蛇阵”还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5、茶行业也不是完全没有集中模式,炒作就是一种非理性的资源集中模式,其能产生巨大的利润,也能快速帮助茶企构建全产业链。但这种集中是暂时的,不是良性的,当炒作热潮过去,行业将寻找可持续发展的方式以及新型商业模式来寻求破局,在此时代背景下全产业链将有新的玩法。

“南茶北引”建起产业链,日照绿茶一叶成一业


“以茶会友,以茶兴业。”7月26日至31日,2019首届中国(日照)国际茶叶博览会在山东省日照市举办,博览会以“日照绿茶健康中国”为主题,全面展示茶产业发展成就,交流茶产业发展经验。

日照在解放前并不产茶。如今,“日照绿茶”已经成为鲁茶的代名词,在中国的茶业版图中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陆羽《茶经》云:“茶者,南方之嘉木也。”确实,新中国成立前,北方几乎没有茶叶种植。日照位于鲁东南沿海,气候相对湿润,上世纪50年代,成为山东“南茶北引”最初确定的试种范围之一。

1966年春,原山东省商业厅等部门在鲁南四个县试种了25亩茶,历经各方努力,原日照县试种的7亩茶田长出了绿茶,开启了山东种茶的先河,也使中国种茶区域向北扩展。

进入改革开放的年代,日照绿茶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1984年起,绝大部分茶园承包到户;上个世纪90年代起,一系列日照名优品牌茶走出“深闺”,在市场热销;如今,日照茶产业已经形成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格局。

据统计,目前,日照市茶园面积达27.8万亩,干毛茶总产量达到1.6万吨、总产值30亿元,茶园面积和茶叶产量已分别占全省的60%以上和75%以上。茶叶生产涉及38个乡镇、760个村,茶叶从业人员30余万人,全市茶园亩均农民收入达到9000元,部分茶园亩均收入达到3万元。

步入日照市淞晨生态茶园,茶垄整齐划一,绿叶之间一片片黄色的黏虫板布局有序。“我们采用杀虫灯、黏虫板等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方式管护茶园。”公司总经理姜涛边说边随手摘了片茶叶放到嘴里咀嚼。

好茶是“产”出来的,更是“管”出来的。为了守住日照绿茶的品牌底色,从2017年起,日照市大胆探索,创造性地在全市范围内开展茶园绿色防控,拿出真金白银的扶持政策,购置黏虫板、杀虫灯、生物性杀虫剂等绿色防控物资,并指导茶农在茶园管护中科学使用,展开了一场推动日照茶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革命。

“苦练内功”让日照绿茶在茶界声名鹊起:2011年,“日照绿茶”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2017年荣获“中国优秀茶叶区域公用品牌”;2018年,日照绿茶入围中国品牌价值区域品牌百强榜。品牌知名度的提升,让日照绿茶逐渐成为市场的“新宠”。

近年来,日照市委、市政府把茶产业作为地方经济发展的特色优势产业来抓,全力建设“江北绿茶第一基地”,日照茶业逐步向标准化、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品牌化方向发展。

借助首届中国(日照)国际茶叶博览会的东风,日照茶业下一步该如何作为?“要加大品牌整合提升力度,强化全产业链思维。”日照市委书记齐家滨说,从一“叶”到一“业”、从农产品到商品、从商品到品牌,日照茶业要打破单一的生产和销售格局,构建茶生产、茶食品、茶文化等系列产业链,将茶产业发展与滨海旅游、山水旅游结合,加快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未来,我们希望来日照旅游的朋友,能够逛茶园进茶馆、吃海鲜品绿茶,在山海之间悠然自得。”

“一带一路”带火梧州六堡茶产业链


“一带一路”带火梧州六堡茶产业链

产于广西梧州市苍梧县一带的特色黑茶六堡茶,历史上曾经沿着一条独特的“茶船古道”入江出海,大量外销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并一度引领南洋茶饮风尚。得益于发达的水运,“茶船古道”当时非常兴旺,后来随着交通运输方式的改变而趋于沉寂。近年来借“一带一路”东风,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凭着从种植到产品品质的全面提升、从文化到品牌的全面打造,六堡茶再度“一叶风行”下南洋,并逐步行销全球。

探访深山里“茶园上的小镇”

南方有嘉木,香茗出苍梧。早在清嘉庆年间,苍梧六堡茶就以其特殊的槟榔香味而名列全国24种名茶之一。清同治年间修编的《苍梧县志》记载:“茶产多贤乡六堡,味厚,隔宿而不变。”

苍梧县六堡镇位于梧州市区东北的大山深处。作为六堡茶的原产地,六堡镇仿佛建在茶园之上,是一个空气里都带着茶香的地方。当地几乎家家种茶、户户品茶,山岭间层层叠叠的茶园水墨画一般充满诗情画意。

六堡镇塘坪村黑石山茶厂山环水绕,两株参天的百年榕树下,六堡茶陈列室像一个袖珍博物馆:箩筐、竹篮、簸箕、木桶、干葫芦等五花八门的盛茶器具古色古香,茶芽、茶梗、茶壳、茶花、老茶婆、社前茶、明前茶等品种琳琅满目,特有的茶香扑面而来,沁人心脾。茶厂的主人韦洁群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六堡茶制作技艺传承人,她不仅要经营茶厂,还受聘担任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制茶大师,向学生传授六堡茶传统制作工艺。

59岁的韦洁群从小跟随师傅学习制茶,逐渐成为远近闻名的制茶好手。她介绍说:“新鲜茶叶要在锅里反复翻炒杀青,然后一遍又一遍地揉捻,接着是渥堆发酵、蒸压,最后自然存放陈化。”韦洁群的茶室里陈列了数十种陈茶,最老的一块茶砖约10公斤,看上去像未经打磨的璞玉,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问起价值,韦洁群笑着说:“镇厂之宝,没有定价,也不会卖。”

绿色有机是六堡茶产业提升的重要方向。记者采访了解到,苍梧县茶园面积近7万亩,其中有机茶园已超过1.5万亩。在苍松六堡茶厂的一处茶园,记者看到,漫山遍野的茶树延绵好几座山头,茶园里每隔几步就有诱虫灯和杀虫板。茶厂负责人陈伟雄告诉记者,这个基地面积有2000多亩,年产六堡茶约200吨。“基地里使用的全是有机肥,使用物理和生物技术除虫,完全不用农药。”

塘坪村六堡茶专业合作社和当地农民签约,对种植、采摘、修剪、施肥实行统一标准化管理。合作社负责人石濡菲告诉记者:“以前客户只对茶叶生产车间、仓库等进行监控,现在要求远程监控茶园,并愿意出资安装设备,说明客户对品质要求越来越高了。”

六堡镇有18000多人与茶产业相关。为做大做强,当地建设了茶叶集散区、功能服务区、加工配套区、生活配套区等四大服务区,打造六堡茶文化特色小镇,慕名而来的客商和旅游者越来越多。

“茶船古道”载来“可以喝的古董”

资料显示,六堡茶已有1500多年的生产历史。这种微生物发酵黑茶工艺考究,要通过初制沤堆、复制冷发酵及凉制陈化等多道工序,以红、浓、醇、陈“四绝”著称,耐于存放,非常适合长距离运输。传统的六堡茶越陈越好,被誉为“可以喝的古董”。

梧州作为海陆丝绸之路交汇的商埠重镇,历来都是“两广商埠”和重要“水上门户”,商贸发达。清嘉庆年间,六堡茶声名鹊起并供不应求,有茶商甚至作假充数,官茶于是制作独特包装以示区别,其“蒸晒入篾,印烙篾上”的传统包装一直沿用至今。

进入晚清以后,中国社会动荡,大批华工下南洋谋生。据学者考证,自十九世纪中期至二十世纪初,下南洋的华工多达200万人,主要从事开矿、垦荒、种植、制糖等重体力工作。这些华工多来自岭南地区,本身就有饮茶的习惯,南洋地区酷热溽暑,迫切需要具有消暑化湿、润肠养胃功能的黑茶解湿去暑,六堡茶趁势漂洋过海逐步行销,“家乡的味道”寄托着华工的无尽乡愁,并引领当地茶饮风尚。

自那个时期,一条起于六堡镇,沿六堡河经东安江、贺江再入西江直通南洋的“茶船古道”繁忙起来。《广西通志稿》载:“六堡茶在苍梧,茶叶出产之盛,六堡尤为著名,畅销于穗、佛、港、澳等埠。”

不少学者对“茶船古道”进行了深入研究。梧州六堡茶研究院院长马士成告诉记者,六堡茶外销南洋的路线大致如此:茶叶从六堡镇合口码头装上“尖头船”,沿六堡河经梨埠镇码头换装大木船,然后顺东安江而下进入贺江,再经封开江口镇进入西江,在广东郁南县都城镇换装大货船运至广州,最后销往港澳、南洋和世界各地。

出口与内销的需求增长带动六堡茶种植面积迅速扩大,产业非常兴旺,在抗战爆发前达到高峰。《广西年鉴》记载,1935年广西出口六堡茶类茶叶已经达到1100吨以上。如今北京、上海、重庆、港澳台地区,以及南洋各地的茶叶藏家手中,还收藏有当年的六堡茶,品质甚佳而且身价不菲,堪称茶中珍品。

随着水运没落、战争等因素影响,这条通江达海远至南洋和欧美的“茶船古道”逐渐沉寂。如今,搭乘“一带一路”机遇,承载缕缕茶香的“茶船古道”仿佛从历史的尘封中复活,重新引人注目。六堡茶的运输方式已经改变了,但通道仍沿着当年的轨迹——从苍梧起航抵东南亚各地,直至行销全球。

长期研究六堡茶历史的马士成说,过去茶叶运输的通道最著名的是“茶马古道”和“茶船古道”,一陆一水。“茶马古道”是陆路,通往内陆边疆高寒、高海拔地区,直至中亚,走的是陆上丝绸之路;而“茶船古道”是水路,经华南往东南亚,走的是海上丝绸之路。两条“古道”的路线与两条丝绸之路天然契合。

老品牌再下南洋受追捧

对于东南亚地区的不少老茶客,再下南洋的六堡茶很像久违的“老朋友”,令他们感到非常亲切。今年以来,六堡茶到马来西亚、泰国、文莱等地开展行销全球推介活动,在首站马来西亚,来自梧州的5家参展企业就一举签下9700多万元人民币订单。吉隆坡一些知名茶行将六堡茶摆在店面最显眼的地方。

投茶、洗茶、出汤、点茶……冲泡六堡茶有着一套庄重的仪式。近年来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升和消费观念的转变,被认为颇有养生保健功能的六堡茶受到越来越多的人追捧。

梧州市市长朱学庆介绍,通过多方努力,梧州已成功申报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六堡茶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使六堡茶原产地标准得到国家层面的确认。梧州还推进六堡茶加工企业规范化标准化生产,加快推行产品QS/SC认证,实现六堡茶整体的生产标准化、优质化、产业化。如今,梧州六堡茶已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六堡茶国家标准也于2017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

记者从梧州市茶叶办了解到,目前梧州六堡茶种植面积已有七八万亩,六堡茶生产企业达50家,年产量超1.2万吨,近年来通过一系列优惠政策和鼓励措施做大做强六堡茶产业,并逐步完善了生产加工技术规程、检验检疫标准等,过去产业小、散、弱等突出问题逐步得到改观。当地还围绕“茶船古道”大做文化旅游文章,六堡镇正在建设六堡茶历史文化展示区和六堡茶文化体验区,打造特色旅游名镇。

梧州去年12月新成立了国有控股的广西梧州六堡茶有限责任公司,通过大型茶业集团公司引领带动,推动产业加快发展。同时,梧州还积极谋划六堡茶重新“走出去”,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举行的国际茶博会上,六堡茶产品先后多次获得金奖及“茶王”最高奖。

梧州六堡茶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马士成告诉记者,公司生产的茶饼收藏证上有二维码可查真伪、可供溯源;茶饼标签上有产品的唯一编号和依照国家标准制作的产品标准代码,确保每一个茶饼都品质可靠、独一无二。

与此同时,多家企业正在积极开发六堡茶新产品,除了订制茶饼、传统农家茶外,还有衍生产品、终端产品系列,如茶面膜、茶蛋糕等。马士成说,“我们要尽可能挖掘潜在市场,延长产业链,依靠老品牌做出新文章。”

从原料生产情况,可以看出六堡茶产业的上升势头。塘坪村53岁的茶农梁加艺告诉记者,以前每家每户都种一两亩茶,价格低的时候每斤茶青才卖四五元,连管理茶园都没有心思。“最近这几年行情看涨,优质茶青可以卖到六七十元一斤。”

据了解,梧州市将加快推进六堡茶产业基地规模化、加工园区化、产品标准化、品牌国际化、文化普及化建设,未来五年六堡茶产业综合产值有望超过100亿元。

广西严控地理标志专用标志促六堡茶产业健康发


2014年,广西局组织梧州局、梧州市农业局、科技局、质监局、工商局、工信委、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有关专家组成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评审组,先后两次对梧州市天誉茶业有限公司、梧州市苍梧六堡茶业有限公司、广西芊河茶业发展有限公司申请使用六堡茶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进行现场评审。2014年12月24日,国家质检总局发布2014年第140号公告,宣布自即日起对苍梧六堡茶业有限公司生产的苍松牌六堡茶、广西芊河茶业发展有限公司生产的芊河牌六堡茶给予注册登记,并准予使用六堡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专用标志”。这是梧州市第四批、第五和第六家获得使用此“专用标志”的企业。至此,获得使用“专用标志”的企业品牌达8个,这6家企业的六堡茶产量已占全市总产量的70%。目前,梧州六堡茶生产已形成产业规模,六堡茶于2011年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使六堡茶区域品牌价值跃升至12.39亿多元人民币,列黑茶第二位。2014年,梧州市3家企业通过六堡茶地理标志评审后,梧州市获准使用六堡茶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的企业达到了6家,占六堡茶产量的80%以上。通过对地理标志专用标志的严格控制,使六堡茶产业健康发展。

六堡茶还成功入选第二轮中欧谈判清单。商务部从国家质检总局已保护的1660个地理标志中筛选出33个作为中欧地理标志互认谈判产品,广西局推荐的六堡茶成功入选本轮中欧谈判清单。目前,中欧地理标志互认谈判已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据悉,本轮谈判入选的地理标志产品,要求知名度大,对欧盟有出口业务。为配合六堡茶进入欧盟,广西局重新组织专家,修订并发布了六堡茶标准。2014年12月10日,广西局派专家赴京参加国家质检总局与中欧知识产权项目(IPKey)联合举办“中欧地理标志保护研讨会”。

广西生态茶叶在“生态原产地与国际贸易”论坛上大放异彩。2014年7月10日,“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4年年会·生态原产地与国际贸易”论坛在贵阳举办,广西六堡茶、金秀红茶两个生态原产地产品的生态产业化模式作为本次论坛重点推介内容,同时受到CCTV、香港电视台等媒体的关注。广西局副局长莫伟媛就生态原产地保护的“广西模式”作了经验交流,广西其他代表作了《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是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的制度设计》的主题发言。与会的中外嘉宾对广西提供会议用的生态金秀红茶、生态六堡茶赞不绝口,广西局和企业的代表还接受了CCTV等多家媒体专访。

在广西局的推荐下,2014年9月9日,由亚洲品牌协会主办,在香港隆重举行以“大文化大商圈大数据”为主题的“第九届亚洲品牌盛典”上,2014“中国生态原产地知名品牌”榜揭晓,马骏红茶叶、梧州茶厂成为2014“中国生态原产地知名品牌”上榜企业,该局科技处地理标志保护科科长孔祥军还荣膺2014中国生态原产地知名品牌创新人物奖。

产业融合促云茶增值


产业融合促云茶增值

数据显示,2017年云南省茶叶种植面积620余万亩,同比增1.56%;产量387万吨,同比增3.2%;综合产值达740多亿元,同比增10.1%,为打造“千亿云茶”产业奠定了良好基础。

“云南茶企拥有全国唯一一家央企和一家国企,其余多数茶企发展还处于小农经济时代,几千个茶企标准化、品牌化程度低,同质化突出,源头的质量把控缺位,名茶名山很多,但名牌却很少,整体处在低价运营。”业内人士认为,云南茶企需要结合自身特点,突破原有格局,扩大茶产业链才能形成大市场,实现跨越大发展。

溯源“身份证”为闯市场护航

“中国茶叶产量每年过剩30万吨,因产能过剩,全球的茶产业都在低价位运行,10年间茶叶均价3美元1公斤。茶叶是可再生资源,对云茶而言,去产能不能不种茶,必须把茶叶消费或者转化,用生产高质量产品开拓市场,拉动消费,而转化需要产业链不断延伸。”谈到云茶发展,云南省茶叶流通协会会长陈勋儒表示,首先急需正确认清茶叶产能过剩的严峻形势,云茶要解决面临的问题,就要在新时代焕发新思路。

2017年6月,针对行业无标准和普洱茶安全性等市场乱象和问题,云南省茶叶流通协会和云南省认证认可协会共同组建的“云南茶叶评价检测溯源中心”成立,为茶企提供专业化、本地化、一站式的云茶保荐服务。同年9月,国际质量科学院院士、中国防伪行业协会理事长刘卓慧来到昆明为“全国产品防伪溯源验证公共平台”全国首家省级工作站—云南工作站挂牌。平台采用先进的防伪溯源技术,对云茶产品从种植、加工、储存、流通全过程进行认证和审核,赋予每件茶产品唯一的溯源码,有此“身份证”的产品可在平台上线和验证,并保荐到溯源优选等电子商城交易推广。

溯源平台不仅为茶农茶企与消费者建立起便捷的流通渠道,还向消费者传递信任放心消费,向政府监管部门提供制假售假、侵权等打假信息,实现云茶一二三产业链有机整合。

健康多元化还原茶本真

从事30多年茶叶健康与深加工研究的浙江大学茶学系系主任、博导屠幼英曾多次来到云南,在跑遍全国茶产区后,她表示云茶氨基酸普遍偏高,茶多酚和生物碱含量高,好喝是第一感受,根据科学研究得出结论,云茶作为原料可以做成多样化和多功能的保健品。

早在1999年,屠幼英带领学生撰写的第一篇硕士论文,内容即为少数民族喝茶可以有效改善人的肠胃道菌群,茶叶对健康有较大的帮助。她表示,喝茶的习惯养成后,将改善当代人的健康状况,在她看来,云茶未来空间还很大。

“云茶从地理资源,到产品品质都很好,去年云南茶叶种植面积从全国第一变成了第二,茶产业做大做强,面积不是赢得市场的唯一参数,质量和特色才能够进行放大。如何引进外来资本,包容新理念,找到行业痛点才是关键。”屠幼英表示,普洱茶和红茶在茶叶大省浙江已经有较大的市场,如何继续深挖市场,可以将更多的科研成果进行有效转换。传统的茶企很难做到上亿元的销售额,但是茶的衍生产业每年都有几千万的增长,云茶应该积极推动茶叶科学研究和茶文化推广,茶叶深加工及茶饮料、茶保健品、茶日化品等茶叶衍生产品,开发新产品及功能性成分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茶产业多元化发展还原出茶的健康基因。

茶+三产联动放大效应

“拥有不近不远的茶小镇、住着不高不矮的茶空间、吃着不咸不淡的茶餐、干着不重不轻的茶活、泡着不冷不热的茶浴、过着不紧不慢的茶生活。”——屠幼英勾勒出了以“茶”贯之的大健康生活场景。

“茶慢慢喝很解渴,而饮料一股脑喝了,还是觉得渴。”9岁的乔谱霖正专注地泡着茶。在屠幼英看来他是“茶二代”,还在读小学的他受母亲影响,进入弘益大学堂学茶,从此爱闹的他学会了安静泡茶喝茶。

“3年来,弘益大学堂培训出3000多名学员,80%的生源来自世界各地。弘益大学堂开展的茶艺培训、花艺教育、香养香疗已成为茶产业的有力补充。”云南省青联委员、弘益系茶文化品牌创始人李乐骏表示,茶产业的第一产业链是农业,解决种植;第二产业链是工业,解决好喝;第三产业链是流通,解决多喝,当一二三产融合后,解决了能喝、好喝和多喝。如今茶产业将多一个维度,就是基于茶的精神产品的再开发,包括文化知识、高端服务和信息产业。

据介绍,早在春节放假前两周,掩映在万亩古茶林间的民宿“景迈人家”节日期间的客房早被预订一空。春节期间,来自世界各地朋友可在“景迈人家”茶厂体验区,通过普洱茶制作全过程带来的奇妙之旅。

澜沧县各级政府带领农户积极探索推进云茶庄园经济发展,使云茶种植、加工、销售、茶文化、旅游、科研等融为一体,创造符合于当地民风民俗的立体式、多样化茶园新经济。在弘扬“茶马古道”茶文化的同时,建立普洱茶文化精品旅游线路,促进茶+旅游发展。

经常到国外和省外学习的仙贡对厂房的升级改造有着信心,“云南原生态+原住民等优质资源是云茶发展的资本,在做好茶叶的基础上,茶旅融合等差异化将能够更好促进产业发展。”仙贡介绍,早年村民制茶工艺不佳,加上产量过剩,20公斤茶只能卖500元,通过技改提高品质后,现在2.5公斤茶可以卖500元。从种植到制作,从管理到品质,茶叶从量到质的变化,让种茶为生的父老乡亲的生活有了实实在在的变化。

极眼国际形势,放眼国内市场,着眼云茶优势,以提质增效为核心,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茶农增收为目标,大力推进茶产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在此基础上构建茶产业、茶生态、茶旅游和茶文化互融共进、协调发展的现代茶产业体系,更好实现云茶的价值,使得青山绿水不断增值为金山银山。

苍梧县积极抓好六堡茶产业发展


苍梧县积极抓好六堡茶产业发展

原标题:苍梧县积极抓好六堡茶和沙糖桔产业发展

今年以来,苍梧县积极调整生产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加大力度抓好六堡茶和沙糖桔产业发展,不断促进农民增收,取得了良好效果。

我县依托六堡茶原产地的优势,着力打造非遗纯手工农家茶品牌,并加大宣传力度,畅通销售渠道,扩大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农民种茶积极性。从技术、物资、资金等方面加大对低产茶园的扶持,做好茶园低改工作,不断提高产量,做大规模,降低生产成本。加强与梧州市沟通,用活梧州市六堡茶基金,根据相关政策落实本地六堡茶企业补助资金,鼓励本地茶企收购、销售本地六堡茶,解决好销售渠道问题。下半年,我县将完成六堡茶园基地建设规划,并做好全县现有六堡茶园普查工作和农业投资有限公司筹备工作,积极组建农业发展融资平台,促进六堡茶产业健康发展。

我县不断加大沙糖桔黄龙病防控力度,建立植保机防队,在每次新梢期及时统一喷药2次防治木虱,控制和减缓黄龙病的蔓延。在沙糖桔生产重点镇附近建设集产品交易、分拣、物流、结算、餐饮服务于一体的专业市场,使之成为桂东地区的砂糖桔销售集散地。建立“互联网+柑桔”电子商务平台,积极构建我县产地与市场的对接体系,及时掌握市场动态,促进沙糖桔产业的健康发展,推动农业增产增收。(李会鑫)

广西严控地理标志专用标志 促六堡茶产业健康发展


广西严控地理标志专用标志促六堡茶产业健康发展

2014年,广西局组织梧州局、梧州市农业局、科技局、质监局、工商局、工信委、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有关专家组成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评审组,先后两次对梧州市天誉茶业有限公司、梧州市苍梧六堡茶业有限公司、广西芊河茶业发展有限公司申请使用六堡茶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进行现场评审。2014年12月24日,国家质检总局发布2014年第140号公告,宣布自即日起对苍梧六堡茶业有限公司生产的苍松牌六堡茶、广西芊河茶业发展有限公司生产的芊河牌六堡茶给予注册登记,并准予使用六堡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专用标志”。这是梧州市第四批、第五和第六家获得使用此“专用标志”的企业。至此,获得使用“专用标志”的企业品牌达8个,这6家企业的六堡茶产量已占全市总产量的70%。目前,梧州六堡茶生产已形成产业规模,六堡茶于2011年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使六堡茶区域品牌价值跃升至12.39亿多元人民币,列黑茶第二位。2014年,梧州市3家企业通过六堡茶地理标志评审后,梧州市获准使用六堡茶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的企业达到了6家,占六堡茶产量的80%以上。通过对地理标志专用标志的严格控制,使六堡茶产业健康发展。

六堡茶还成功入选第二轮中欧谈判清单。商务部从国家质检总局已保护的1660个地理标志中筛选出33个作为中欧地理标志互认谈判产品,广西局推荐的六堡茶成功入选本轮中欧谈判清单。目前,中欧地理标志互认谈判已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据悉,本轮谈判入选的地理标志产品,要求知名度大,对欧盟有出口业务。为配合六堡茶进入欧盟,广西局重新组织专家,修订并发布了六堡茶标准。2014年12月10日,广西局派专家赴京参加国家质检总局与中欧知识产权项目(IPKey)联合举办“中欧地理标志保护研讨会”。

广西生态茶叶在“生态原产地与国际贸易”论坛上大放异彩。2014年7月10日,“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4年年会·生态原产地与国际贸易”论坛在贵阳举办,广西六堡茶、金秀红茶两个生态原产地产品的生态产业化模式作为本次论坛重点推介内容,同时受到CCTV、香港电视台等媒体的关注。广西局副局长莫伟媛就生态原产地保护的“广西模式”作了经验交流,广西其他代表作了《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是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的制度设计》的主题发言。与会的中外嘉宾对广西提供会议用的生态金秀红茶、生态六堡茶赞不绝口,广西局和企业的代表还接受了CCTV等多家媒体专访。

在广西局的推荐下,2014年9月9日,由亚洲品牌协会主办,在香港隆重举行以“大文化大商圈大数据”为主题的“第九届亚洲品牌盛典”上,2014“中国生态原产地知名品牌”榜揭晓,马骏红茶叶、梧州茶厂成为2014“中国生态原产地知名品牌”上榜企业,该局科技处地理标志保护科科长孔祥军还荣膺2014中国生态原产地知名品牌创新人物奖。

文化产业融入六堡茶产业链填补空白,具有地方文化特色茶具在梧州市亮相


文化产业融入六堡茶产业链填补空白,具有地方文化特色茶具在梧州市亮相

9月28月,“梧州古韵”文化产品发布会传佳音。以梧州市内13个历史传统文化景色景点钢笔画13幅,分别钤印在盅杯5个,套杯等10个,共2套15个新颖青花瓷茶具在梧州市面世。它填补了1500多年来,梧州市苍梧县盛产六堡名茶,却没有本土知名品牌茶具的空白。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在主持研讨会与致辞中,市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梧州学院副教授毛廷贵认为,此次会议研讨的是如何将建城2200年“梧州古韵”文化产品暨历史资源开发利用到经济发展上,特别是如何配合市委、市政府关于在今后五年内,让六堡茶产业上100个亿大关,连接一路一带倡议下的“茶船古道”,“茶马古道”的产业链等等发展梧州市经济的问题,让六堡茶等再次下南洋,走出国门,远走远航到世界五大洲四大洋的各国市场,让六堡名茶重新在世界各国人民面前飘香。

这次研讨会是由梧州历史文化研究会、市囍号文化传播公司主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市旅游发展公司等单位协办。相关文化产品的企业、公司、六堡茶生产的公司企业单位40多人参加研讨会。

作为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文化人,如何把文化支持与作用于经济发展,又以经济支撑文化事业发展,是文化产业人努力探究的目标。这次以钢笔书画为媒,以茶具作载体,支持六堡茶的生产经营销售发展,作了大胆有益尝试。囍号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冬梅表示。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美术爱好者、市老科协会员、第二中学聘用教师丁国明介绍,本土文化产品如何融入经济发展,开拓市场前景可观。因此,我在近50年积淀的3万本藏书与近3万幅钢笔画中,精选3000多本书与画作,8次举办个人画展,再选出26幅书画作为这2套茶具上的书画作品。反映老城故事,家乡情愁,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茶饮文化,环保的元素,将文化产业融合到经济发展产业链中,实现双嬴多赢。

丁国明钢笔画展中,丁老师接受采访。何延铠拍摄。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今天研讨会过后,囍号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在市骑楼城小舞台处主办文化产品茶具的发布会,让市民购买到茶具,让茶具随“茶船古道”、“茶马古道”前行,助推六堡茶产业生产经营的跨越生展。

茶船古道说新语 “一带一路”带火六堡茶产业链


茶船古道说新语“一带一路”带火六堡茶产业链

12月13日,在苍梧县六堡镇合口码头,一棵大樟树枝繁叶茂,树叶迎风发出“沙沙”声,似乎在述说着茶船古道曾经的繁荣。如今,六堡河里的尖头船和竹筏已难见到,而六堡镇的茶园基地却愈发青翠了,六堡茶的出海通道在现代交通条件下更加便捷。

从古代丝绸之路、茶马古道、茶船古道,到今天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茶穿越历史、跨越国界,受到世界各国人民喜爱。在“一带一路”建设实施背景下,数百年历史的茶船古道再次焕发生机活力,开启了六堡茶行销全球的美妙旅程。

茶船古道再起航在梧州市六堡茶文化展示馆内,一排岭南风情的骑楼环馆而建。骑楼下,一张张图片、一组组工具展示我国黑茶的历史、工艺,带人们走进并沉浸于这段深厚的茶历史文化中。

最引人注目的还是那幅茶船古道的地图。茶色氤氲中,梧州市六堡茶研究院院长、广西梧州六堡茶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马士成娓娓道出一段历史。六堡茶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生产历史。这种微生物发酵黑茶工艺考究,要通过初制沤堆、复制冷发酵及凉制陈化等多道工序,以红、浓、醇、陈“四绝”著称,耐于存放,非常适合长距离运输。

进入晚清之后,中国社会动荡,大批华工下南洋谋生,其中大多为岭南地区人士,六堡茶随之漂洋过海。自此,一条起于六堡镇,沿六堡河经东安江、贺江再入西江直通南洋的茶船古道繁忙起来。《广西通志稿》载:“六堡茶在苍梧,茶叶出产之盛,六堡尤为著名,畅销于穗、佛、港、澳等埠。”

随着水运没落、战争等因素影响,这条通江达海远至南洋和欧美的茶船古道逐渐沉寂。如今,借助“一带一路”建设的机遇,承载缕缕茶香的茶船古道仿佛从尘封的历史中复活。六堡茶的运输方式改变了,但通道依然复制当年轨迹——从苍梧起航抵东南亚各地,直至行销全球。

六堡黑茶“一叶风行”

“2013年开始,东南亚传统市场强势回归,目前我们公司的出口额每年有七八百万元。”广西梧州茂圣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助理陈青镇高兴地说,随着“一带一路”建设深入推进,企业积极“走出去”,除了传统的东南亚国家,还远赴德国、匈牙利、意大利等欧美国家参展,多次获得国际大奖,梧州六堡茶的名气也越来越响。

茂圣茶业公司是梧州六堡茶行销海外的一个缩影,在梧州市政府的引导下,梧州六堡茶正以“黑马”姿态迅速走上世界舞台。

去年12月,梧州成立国有控股的广西梧州六堡茶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大型茶业集团公司引领带动,推动产业加快发展。同时,梧州积极谋划六堡茶重新“走出去”,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举行的国际茶博会上,六堡茶产品先后多次获得金奖及“茶王”最高奖。通过标准化生产、对外统一树立品牌形象等措施,梧州六堡茶加速了海外进军的步伐,于今年3月启动了“茶船古道·新丝路”梧州六堡茶行销全球活动,先后在马来西亚、印尼、泰国等东南亚国家进行巡展,梧州参展的5家企业与各国茶商共签约9700万元。

茶船古道重获新生,六堡茶的出海通道越来顺畅。以出口到马来西亚吉隆坡为例,旧时茶船古道需要几个月时间,如今只要一个星期左右。

一片茶叶促发展苍梧县六堡镇,六堡茶的原产地,海拔近千米,远离工业区,茶树漫山遍野。六堡镇2.6万人,几乎家家户户种茶,六堡茶是他们的“命根子”。

茶船古道复兴,梧州立志于将六堡茶打造为该市的百亿元产业。据介绍,2017年1-11月,梧州六堡茶产量超过1.2万吨,同比增长9%以上;产值12亿元,同比增长8%。

为促进六堡茶产业发展,梧州市制订了一系列措施: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实施标准化茶园建设,实施龙头企业培育工程等。

有了政策扶持,社会资本也向梧州聚集。2016年9月,梧州市茶产业办公室与深圳一家投资公司签署《关于六堡茶产业发展基金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基金总规模5亿元。

“除了巩固传统市场,我们正积极开拓新兴市场。”该市茶产业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表示,梧州将尽快打开“线上”营销渠道,建立完善六堡茶官方网站,与国内知名门户网站和专业网站合作,鼓励和支持企业做好网上销售和服务工作。

广西:“科技翅膀”给力昭平茶叶产业


广西:“科技翅膀”给力昭平茶叶产业

1月3日,在昭平县走马乡联安村,县茶叶办的技术人员正指导茶农,选择晴天对受冻的茶园进行浅耕松土,增加茶园土层厚度,为茶园覆盖稻草、杂草等,以提高土温,促进根系生长。这是昭平县实施“科技兴茶”战略,促进茶叶生产转型升级的一个剪影。

近年来,昭平将茶产业作为发展农村经济、带动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一项主导产业。以科技为依托,以创新为动力,深化科技服务,强化科技支撑,大力推行科企联姻,走出了一条农业产业化和新型工业化相结合的新路子,促进了全县茶产业快速发展。

推广新型技术,引进先进机械,不断提升茶产品和茶企业的科技含量和竞争力。2011年,昭平县新改扩建茶叶加工厂5个,新增先进制茶设备170台(套),截至目前全县茶叶加工企业累计达到129个,设备总装备量达960台(套),茶叶加工能力进一步增强,标准化生产水平进一步提高,企业品牌质量意识不断增强。茶叶企业积极开展六堡茶、红茶产品开发,形成了以绿茶为主,六堡茶、红茶等茶类快速发展的良好格局。亿健茶业公司和象棋山茶厂取得有机茶认证,将军峰茶业公司和故乡茶业公司通过有机茶转换认证,凝香翠茶厂茶叶基地被认定为第一批广西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示范基地,将军峰茶业公司被评为千家中小企业成长工程项目建设先进单位,合水茶叶专业合作社获广西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称号,“将军峰”商标被认定为广西著名商标。

昭平县注重加强人才小高地建设,推动科技兴茶战略。组织技术人员深入各乡镇,到实地去指导茶叶生产工作,以多种形式普及有关茶叶无公害、绿色食品、有机茶生产加工技术,逐步提高科学种茶、管茶和茶叶加工的技术水平。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联系和合作。与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中国茶叶学会、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华南农业大学、广西桂林茶科所、广西茶叶学会等单位加强合作与交流,加速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邀请了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所长、国家茶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杨亚军、华南农业大学王登良教授、湖南农业大学施兆鹏教授等来昭平指导工作。结合产业发展需求,开展“白豪早”、“碧香早”、“元宵绿”等名特优新良种的引进、试验、培育和推广,利用昭平茶树资源优势,开发多茶类和茶叶深加工产品,拓宽发展空间。

科技助力昭平茶叶产业插上腾飞“翅膀”。2011年,昭平县完成新扩种茶园面积11000亩,改造低产茶园5000亩,目前全县茶园面积达14.7万亩,生产干茶产量6500吨、茶叶总产值6.07亿元,茶叶产量、产值与上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6.85%和24.1%,全县农民人均茶叶单项收入1330元。(刘飞)

福鼎白茶生态茶园基地、促茶叶产业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福鼎白茶主产区点头镇致力于生态茶园基地建设,通过实施立体复合栽培,人为地创造多物种并存的良好生态环境,使茶树生长与茶园生态系统和谐统一,促进茶叶生产可持续健康发展的茶园。

近日,笔者在点头镇翁溪村的纪生缘(福建)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生态茶园基地看到,员工们正在茶园周围或梯壁上挖穴种植桂花树、玉兰树等林木,一派繁忙。

纪生缘(福建)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纪相炳介绍,纪生缘已在2012年就开始着手生态茶园建设,此次纪生缘生态茶园基地主要在茶园山头、上风口、园周种植防护林以及在茶园内的行道两旁种植桂花、玉兰等花卉和常绿行道树,目前已在茶园内种植桂花2000株,樱花600株,桃花300株以及多种常绿树木。生态茶园基地正一步步实现着“头戴帽、腰缠带、脚穿鞋”的生态模式。

据了解,人工复合生态茶园是以茶为主,立体种植,多物种组合,一般按“林--茶—草”的主体种植模式,在茶园内纵横交错种植高大乔木为茶树遮阴,改善茶园的生态条件,使之有利茶树生长,同时也增加茶园生物多样性,构建“茶林相间、茶草共生”格局,使生物群落保持最大的稳定性;林茶间作还能净化空气,有利于生产无公害茶、绿色食品茶、有机茶。

目前,点头镇茶区的大部分茶园大部分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发,沿袭纯茶树的平面式茶园,茶园结构不够合理,从山顶到山脚,从一个山头到另一山头,整片开垦植茶,这种单调的种植模式,缺乏防护林、行道树和遮荫树绿化,极少形成“头戴帽、腰系带、脚穿鞋”的良好布局,使茶树生境脆弱,影响着茶园乃至整个茶区的生态环境。

近年来,随着福鼎白茶的优良品质和独特保健药理功效逐渐为人们所认知,人们对茶叶品质追求也不断提升,茶企业敏锐地认识到优质无污染的产品可提高茶叶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从思想上转变提升修复生态与经济效益提升的辩证关系,认识到茶园生态修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实施茶园区域的立体种植,改善生态环境,茶园通过人工复合生态茶园,建立生态茶园,不但改善茶园小气候和土壤肥力,减少病虫危害,提高茶叶产量和质量,同时还可使茶园向观光型、休闲型、农业示范型方向发展,实现茶业可持续发展。

截止目前,点头镇的天丰源、芳茗、吾要、天天品等茶企业共建立生态茶园基地十余个,完成生态茶园建设7600多亩,种植覆阴树达十万多株。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文化相关文章,《广西凌云县积极实践延伸茶叶产业链促农增收》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种类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广西的茶叶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