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y260.com - 六堡茶】

六堡茶产业发展分析报告:力促产业向精深加工迈进

梧州茶厂的生产工人运用蒸茶工艺生产茶砖和茶饼。(李煜荣摄)

近年来,梧州茶厂不断改进产品包装,富有地方特色的产品加上款式新颖的包装,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孟亚西摄)

麦朝枢摄

六堡镇黑石村茶农向来有生产农家六堡茶的传统,家家户户都掌握祖辈留下的传统六堡茶制作工艺。(孟亚西摄)

近年来,在各种利好因素的作用下,梧州六堡茶产业发展迅猛,原有的加工企业规模逐步扩大,新建的加工企业不断增加,六堡茶产量不断攀升,企业正在向集中加工区聚集,一个以梧州市为核心的六堡茶加工产业集群已经初步形成。

有关专家分析认为,梧州六堡茶产业到了做大做强的关键时期,如何大力培育六堡茶龙头企业,加速六堡茶产业向精加工、深加工方向发展,这都是产业化之路上亟须考虑的重大课题。

A良机:建设集中区推进产业集群

2011年广西(梧州)春茶节暨六堡茶博览交易会开幕前夕,记者走进位于东环路的茂圣六堡茶集中加工基地,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尊上书着“红”“浓”“陈”“醇”四个红色大字的巨型茶具雕塑,潺潺流水从茶壶中流到茶杯中,宛如正在为来客们斟上一杯香浓的六堡茶。

茂圣六堡茶集中加工基地所在的是蝶山区六堡茶集中加工区,计划总投资1.2亿元的该加工区项目占地面积100多亩,目前已有3家六堡茶企业进驻落户。

事实上,这只是我市六堡茶产业化发展中形成的其中一个加工区,另一个规模更大的加工区———苍梧县六堡茶产业化加工区正在距离此处20公里的西江南岸迅猛崛起。

作为我市特色农业产业,六堡茶产业走的就是这样一条产业集群发展之路。

3月8日,在总投资2.5亿元的苍梧县六堡茶产业化加工区工地上,工人们正在忙着进行场地平整、主干道和排水工程等市政设施的建设。苍梧县农业局副局长刘振业告诉记者,产业化加工区项目规划用地面积约300亩,计划引进10~12家六堡茶生产加工企业,项目建成达产后年加工成品六堡茶1万吨以上,年创税2亿元以上,产业集群作用将进一步体现。

“茶产业发达的地区成功例子告诉我们,园区是茶产业做大做强的重要载体,因为园区能够有效地创造凝聚力,通过共享资源、带动关联产业的形成,从而推动产业集群的形成。”梧州市委党校讲师刘翠萍认为,六堡茶产业要发展,必须解决载体的问题。

因此,蝶山区六堡茶集中加工区和苍梧县六堡茶产业化加工区的规划和建设将是六堡茶产业发展千载难逢的机会,“产业集群化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做大做强产业,提升产业经济综合竞争力,六堡茶生产加工企业向园区聚集将是梧州六堡茶产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迈进的一个新起点。”刘翠萍如是认为。

对此,寻求进一步壮大的企业,也以实际行动表达了自己对这一产业集群化进程的信心。作为我市六堡茶精制加工的龙头企业,梧州茶厂计划在苍梧县六堡茶产业化加工区二期投资2000万元新建分厂,分厂占地面积80亩,项目建成后年产成品六堡茶3000吨,将与现有的角嘴厂房形成双剑合璧的阵势。

“我们在产业化加工区创建分厂,不仅是为了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关于壮大六堡茶产业化的号召,也是我们企业自身进一步发展的现实需要。产业化加工区能解决我们目前因厂房紧张而造成的发展受限的问题,能让我们放开手脚寻求规模化、标准化的跨越式发展。”梧州茶厂党委书记何志强表示。

六堡茶,这一源自苍梧县六堡镇的传统历史名茶,在产业化的发展浪潮下,正在由小而散的加工企业,向现代化、产业化的专业加工区实现华丽转变,这一转变将极大地提升梧州六堡茶的产量、质量及品牌形象。

B瓶颈:规范化生产水平有待提高

在实现华丽转身的背后,我们也应清醒看到自身的不足,加工流程不规范、清洁化生产有待加强、产业附加值低、经济效应不高等问题也普遍存在于六堡茶加工企业中,成为发展的障碍。

“由于六堡茶产业目前正处于恢复发展阶段,因此我们不得不承认,梧州六堡茶加工企业规范化水平确实比较低。”梧州市六堡茶协会常务副秘书长龙志荣告诉记者,尽管我市已经涌现出了像梧州中茶、梧州茶厂、茂圣等在茶叶标准化生产之路阔步前进的行业标兵,但纵观整个产业,六堡茶茶叶生产加工方式仍相对落后,小作坊式的小型加工厂依然存在,设备简陋、工艺落后、机械化水平较低是不少企业存在的问题。

“六堡茶生产加工秩序确实不太规范。”一位业内人士如是说。据记者了解,借助前几年普洱茶热,同为黑茶的六堡茶逐渐为世人所知,六堡茶生产与经营企业数量快速增长,这使得生产加工企业短期内呈现良莠不齐的状态,一些新建企业在生产条件未完全成熟的情况下就匆匆上马项目,一些企业甚至没有自己固定的生产车间。

来自梧州市农业局的资料显示,目前,全市24家六堡茶生产加工企业中只有18家获得了产品质量安全(QS)认证,其中,梧州茶厂、梧州中茶茶业有限公司、梧州茂圣茶业有限公司3家企业通过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梧州茶厂、梧州中茶、梧州市三钱皇康寿保健饮料有限公司3家企业取得出口食品卫生注册(备案)资格。按照国家相关规定,早从2007年1月1日起,我国6大茶类和3项再加工茶类,就被列入第3批质量安全市场准入认证目录。这就意味着,若不能通过QS认证,茶叶加工企业就面临着产品无处销售的困境。此外,作为出口的硬性规定指标,没获得出口食品卫生注册(备案)资格也使得大量六堡茶生产企业迈不出国门,与广阔的国外市场失之交臂。

“实行茶叶加工规范化、标准化是六堡茶保证产品安全、寻求产业突破的关键点。”龙志荣表示,推进茶叶标准化生产和加工是保障茶叶质量安全的重要手段,是以现代工业理念谋划六堡茶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不管是对外贸易,还是国内市场准入,产品质量安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引起广泛关注,因此,各六堡茶生产加工企业必须严守行业自律机制,把规范茶叶生产和加工放到关系整个产业健康发展的高度来加以重视。

专业人才不足也是制约六堡茶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在诸多的加工企业中,除梧州茶厂和梧州中茶公司等少数较有实力的企业有专业技术人员外,其他不少企业都是聘用从梧州茶厂退休的技术人员为制茶师傅,存在着后备专业制茶技术人才匮乏的隐忧。另外,记者还从市农业局了解到,全市近3000名六堡茶从业人员,绝大部分都是半路出家,目前还没有与国际接轨的统一检测标准和鉴定人员,不少从业人员不专业,流动性较强,缺乏相应的茶叶知识,高级人才的缺失更日益成为制约产业发展壮大的瓶颈。

此外,产业研发能力低下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尽管我市在发展六堡茶产业过程中十分关注科研问题,但关注点更多地放在了茶树繁殖技术的推广上,而对六堡茶发酵机理、“红浓陈醇”品质的形成以及茶叶加工创新技术等,由于没有专门的科研机构和专业技术人员,仍缺乏系统和科学的研究。

“产业研发能力确实制约着六堡茶的发展,比如六堡茶加工工艺迟迟得不到实质性的突破这一问题,就该得到高度的重视。”梧州市古鼎六堡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关展波说,目前,六堡茶加工企业基本还是沿用传统的农家制作工艺,工序极其繁多,茶叶压制成篓后还需进仓晾置陈化,至少半年后方可形成六堡茶红、浓、醇、陈的品质特点,而要达到更好的茶品则需陈化两年以上。如果严格执行这样的加工工艺,企业就必须投入充足的周转资金,而对于绝大部分为中小型企业的梧州六堡茶企业来说,尽快销售出产品以便回笼资金才能进行下一步的生产。

“如果能深入研究六堡茶的发酵机理,找寻出一条既能保持优质茶品又能大大减少陈化时间的加工技术,那么,现在市场上以新茶冒充陈茶的不规范现象将会大大减少,对于企业的发展壮大来说也是一个福音。”关展波说。

C方向:科技作支撑提升产品附加值

“毫无疑问,六堡茶产业的发展方向应该是突破传统加工模式,依靠科技手段进行精加工和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龙志荣认为,尽管六堡茶目前还处于产业复苏的阶段,但各生产企业在破除产业化发展瓶颈的同时,也要具有长远的战略发展眼光,应着力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在茶叶深加工和精加工上下工夫,以增强企业的持续发展能力。

据了解,中国是世界上栽茶、制茶和饮茶最早的国家,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但目前我国茶叶生产基本上是初级产品,深加工产品只占3%左右,产品的技术含量与附加值均很低。具体到梧州六堡茶也大抵如此。目前,六堡茶深加工和精加工还刚起步,茶叶产品档次不高,含茶食品和饮料开发尚未涉及,在袋泡茶方面也仅有茂圣公司、梧州中茶公司等少部分企业推出了产品。

“走深加工之路确实是六堡茶产业未来发展的一个方向。”尽管表示暂时只会做自己擅长的传统茶叶的加工,但梧州茶厂党委书记何志强同样对产业未来发展之路有着明确的认识。

何志强认为,就茶叶的产品属性来说,我们从认知上就一直把茶叶当作一种出自茶农的农产品,而农产品在销售本身就受品种、地域以及季节性因素的影响,这种属性决定了茶企想在一定时期内把销售额做到很大是非常难的。在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公布的2010年全国百强茶企中记者发现,2009年,在全国7万家茶叶企业中,年销售额上亿元的茶企也只有区区的75家。而相比之下,一个英国茶叶品牌立顿年产值就相当于中国所有茶企年产值的七成,立顿成功之处就在于它是以茶叶做原料进行深加工、发展其他含茶饮品和食品,开辟了茶叶竞争的新领域。

“提高茶叶产品的附加值是提升六堡茶市场竞争力的根本办法。”高级工程师、原梧州茶厂厂长郭维深说,六堡茶生产加工企业除了应紧跟行业发展的步伐,按照消费者的需求改进生产工艺,提高六堡茶产品的内在品质外,还要进一步加强研发技术的创新,在茶叶深加工上下工夫,向高科技和多样化方向调整,促进茶叶在食品、制药、日用品等行业的运用。

“在六堡茶深加工中,科技攻关起关键作用。”龙志荣透露,近几年来,为了向六堡茶产业升级提供科学技术支持,梧州市做了不少工作,包括在市农科所设立六堡茶研究院,与相关高校合作以掌握六堡茶功能性成分的提取、茶叶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种群的鉴定与提取的技术等。此外,一些企业还主动与桂林茶叶科学研究所等茶叶科研机构合作,以解决加速六堡茶陈化等相关技术,科学技术越来越受到业界的重视。

不少业内人士认为,六堡茶全身都是宝,对它的认识和开发还大有可为。在六堡茶产业目前还处于恢复发展阶段的业态下,企业进行精加工和深加工开发和推广肯定会遇到不少困难,但开展茶叶精加工和深加工,使茶叶产品向卫生、保健、方便等高级商品发展,已成为世界茶叶加工行业未来发展的大方向。

专家建议:培育龙头企业形成产业气候

“龙头企业是六堡茶实现产业化、规模化、品牌化的火车头和推进器,要壮大六堡茶产业,就要加大对龙头企业的培育力度。”市委党校讲师吴海认为,尽管六堡茶目前发展势头良好,也涌现了一批发展迅猛的茶企,但纵观整个产业,“小、散、弱”的企业格局仍没得到改变。由于规模企业少,六堡茶产业尚未开始形成龙头企业支撑的效应,至今尚未有一个领袖企业统领广西六堡茶产业。

“我们常说‘做强一个企业,带动一个产业’,这绝对不是大话。对于一个产业来说,龙头企业的存在,能形成很好的示范效应和带头作用,因为龙头企业具有资金雄厚、生产规范、人才众多、研发水平高的优势,能在行业标准的制定、产品品牌的打造、技术研发的投入、关联产业的带动等方面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吴海分析说,六堡茶产业要得到发展,就要为有发展前途、有壮大基础的企业发展成龙头企业创造条件,在公平竞争中产生有能力统领广西六堡茶产业的龙头企业和真正品牌。

吴海还认为,培育具有真正龙头带动作用的六堡茶企业是一项长期的事情,需要诸多因素促成,但最关键的因素离不开两个方面:一个是地方政府的有力扶持,以及制定有利于龙头企业涌现、生存和发展的政策;另一个是六堡茶企业对自身发展的定位,以及能持续发展的实力。

延伸阅读:六堡茶加工工艺知识

六堡茶加工工艺趋标准化

六堡茶历史悠久,远在唐代已有生产。梧州市境内丘陵山地较多,山清水秀,属亚热带气候,由于特定的地理环境,独特的水土和耕作条件及生产管理,造就了六堡茶这一独特的地方品种。

六堡茶传统工艺的特点是经过堆闷、渥堆发酵、蒸压、自然陈化等工序,至今还保留这种独特的生产工艺。时至今日,所有生产企业在对待六堡茶传统工艺的问题上,十分注意保留传统工艺的精华,同时又剔除某些不符合卫生的毛病。

2008年,广西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实施了《DB45/T479-2008六堡茶加工技术规程》地方标准,这标志着六堡茶生产工艺实现了标准化。

六堡茶加工工艺要点

六堡茶的加工工艺包括初制、精制两个过程。

①初制加工工艺流程:鲜叶→杀青→初揉→堆闷→复揉→干燥→毛茶

②精制加工工艺流程:毛茶→筛选→拼配→渥堆→汽蒸→压制成篓→陈化→成品

关键工序详解:

①鲜叶:六堡茶的制造采用当地的大叶种茶树的鲜叶作为原料,采后保持新鲜,当天采当天制完。

②杀青:与其他茶种为高温杀青不同,六堡茶的杀青特点是低温杀青。但相比较而言,全程温度大致有一个低—高—低的变化过程,其他要点和绿茶杀青相同。杀青方法有手工杀青和机械杀青两种。

③揉捻(初揉、复揉):六堡茶的揉捻以整形为主,细胞破碎率为辅。因六堡茶要求耐泡,细胞破碎率掌握在65%左右为宜。

④渥堆:渥堆是形成六堡茶独特品质的关键性工序,也是决定茶质的关键点。其目的是通过渥堆的湿热作用,促进内含物质的转化,减除苦涩味,使滋味变醇,消除青臭气,同时使叶色转变为深黄褐色。

⑤汽蒸:汽蒸的首要作用是增加原料含水量,并使原料软化,这一方面有利于压制成形,另一方面能有效地抑制杂菌繁殖,并为微生物优势群种的生长创造合适的水分条件。

⑥压制成篓:六堡茶采用传统的竹篓包装,有利于茶叶贮存时内含物质继续转化,使滋味变醇、汤色加深、陈香显露。六堡茶中之篓茶,乃是用竹篓包装的六堡紧压茶叶。

⑦陈化:六堡茶的品质要陈,越陈越佳。陈化可以看作六堡茶后发酵的一个延续的阶段,是制作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一般以篓装堆,贮于阴凉的泥土库房进行陈化,经过半年左右,至来年运销,以形成六堡茶红、浓、醇、陈的品质特点。

cY260.com编辑推荐

梧州工商三举措力促六堡茶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梧州工商三举措力促六堡茶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图为工商人员深入六堡茶原产地苍梧县六堡镇向六堡茶经营户实地了解情况。

图为工商人员深入六堡茶原产地调研,指导经营户发展茶庄旅游,做大做强六堡茶茶叶。

“感谢工商部门指导我们制定茶叶购销合同范本,使我们不用再吃哑巴亏!”4月23日,苍梧县六堡镇六堡茶也有限公司负责人黄利华拉着前来该镇调研的梧州市工商局邬雷鸣局长由衷的感谢。

近年来,随着传统黑茶——云南普洱茶需求量和影响力的扩大,同属传统黑茶而独具槟榔香味的梧州六堡茶也为众多茶友所推崇,其独有的风味品质和保健作用逐渐被人们重新认识;并在近年来的各级茶叶博览会上大放异彩,屡屡夺得金奖殊荣,并畅销华南及东南亚地区。

按照梧州市委市政府将六堡茶作为农业主导产业进行扶持的部署,梧州市工商局积极履行职能,采取多项措施,有力推动该项产业的快速发展。以帮扶农民专业合作社力促六堡茶产量提升。梧州市工商局广泛做好宣传工作,引导茶农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鼓励其与本地六堡茶龙头企业合作,采取“公司+农户+基地”的方式,帮助六堡茶原产地六堡镇每一行政村都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将分散经营变集中连片承包管理,提高茶叶原料品质和产量,进一步提升六堡茶产品的质量。此外,为了更有效地保护茶农种茶积极性,梧州市工商局还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社使用规范化合同文本,防止出现茶叶收购中间环节出现被“盘剥”的情况。目前,全市已发展六堡茶农民专业合作社33家,带动就业人员2000多人,六堡茶种植面积达3.3万亩,其中投产茶园2.7万亩,六堡茶产量达1000吨,产值1.35亿元。以“商标战略”进一步开拓六堡茶销售市场。除了增加产量保证质量上下工夫,梧州市工商局还着力帮助提升六堡茶的美誉度和知名度,以帮助其进一步开拓市场。该局通过建立定点联络员制度,保证每个六堡茶企业享受专人联络、专人跟进办事进度等服务,为企业申办商标并进行品牌保护和使用管理提示,帮助企业建立属于自己的品牌,成功打造了一批具有一定市场影响力的品牌。目前,梧州市已经获准注册40个茶叶商标,其中“三鹤”获得广西著名商标称号;六堡茶产品在各类茶博会上屡获金奖,其中“茂圣“六堡茶还成功进入上海世博会进行展示,锋头直逼普洱;去年年底,六堡茶还被认定为中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以多种渠道帮助六堡茶企业融资解困。经过各方面的精心培育,六堡茶在国内外知名度和美誉度逐年上升,产品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许多企业向工商部门反馈这样的信息——苦于没有资金,不能够进行企业升级改造,产能落后制约了企业发展。梧州市工商局通过下企业、走茶园进行深入调研,及时联系金融部门和六堡茶企业方进行面对面交流,积极帮助双方搭建融资平台;同时,工商部门还帮助企业采取动产抵押登记、商标质押等方式为企业激活“沉睡资金”,快速争取到金融部门贷款为企业“输血、造血”。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梧州市工商部门共召开银企见面会13次,帮助融资2000多万元。目前,全市六堡茶生产企业已有12家获得产品质量安全QS认证,部分企业已通过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每年出口六堡茶均在400吨以上。

广西六堡茶产业现状分析(上)


广西六堡茶产业现状分析(上)

摘要:广西六堡茶有着悠久的历史,六堡茶产业也攸关数万茶农的切身利益,基于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分别从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与支持产业、企业的战略、结构和同业竞争、机会和政府角色几个方面对广西六堡茶产业进行了分析,并对六堡茶产业的健康发展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关键词:产业;钻石模型;六堡茶1背景和意义六堡茶产于广西,而以梧州市苍梧县六堡镇所产的最为有名,故称六堡茶。六堡茶属我国六大茶类之一的黑茶类。六堡茶产业被作为梧州乃至整个广西的重点发展的产业之一,因此研究六堡茶产业不仅关系到广西历史文化之一六堡茶的繁荣大业,也关系到数万茶农的切身利益。 2对广西六堡茶产业分析的框架对一个区域的某个具体的产业的分析,需要从竞争的角度来审视才能更清楚的了解这个产业的状态。从理论上看,迈克尔·波特教授在其出版的《国家竞争优势》中,提出产业竞争力受其内外环境中的四个关键要素和两个辅助要素的影响,即: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与支持产业,企业的战略、结构和同业竞争,机会和政府角色。而且,这四个关键要素相互之间是一种互动关系,机会和政府则对它们产生影响。这就是其著名的“钻石模型”理论。3广西六堡茶产业现状分析3.1生产要素分析波特把生产要素分为自然禀赋的初级生产要素和人力、资本等高级生产要素,并认为,在现代社会,初级生产要素的重要性已经变得越来越小,而高级生产要素则日益扮演着更加重要的角色。六堡茶发源于梧州辖区的桂江两岸,山水相连,沃土成片,山岚雾嶂,温湿滋润非常适应种茶。其特有的地理气候环境生长出我国特有的黑茶。六堡茶受初级生产要素的支撑较强。另外,广西农业的科研力量一直比较强,在茶叶的科研上就有广西农垦茶叶研究所等专门研究机构。各个六堡茶生产企业也非常重视六堡茶的的生产技术水平,在技术和管理上聘用高级人才。使得六堡茶的发展有了相当的高级生产要素的支撑。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六堡茶乡老茶园稀少、茶产量不多、传统六堡茶制作出现断层的现象,需要较长时间的恢复。由于六堡镇的茶叶产量不够,需要调动周边地区的茶叶来补充,致使茶品外相、内质不一,市场较混乱,直接影响到六堡茶的销售,不良的销售又导致市场份额的缩小,最终的结果是六堡茶没法产生全国知名的大品牌和大商家。3.2需求条件分析在钻石模型中,需求条件主要是指国内市场的需求,主要包括需求的结构、需求的规模和需求的成长和预期需求。作为一个历史名茶,六堡茶的需求历来比较旺盛。早在清嘉庆年前后,马来西亚等地的侨胞中,就已普遍用六堡茶作治病驱痢和解暑的生活饮品,并以其特殊的槟榔香味而入选中国名茶之列,“畅销于穗、港、澳等埠”,其品质素以“红、浓、醇、陈”四绝而著称。六堡茶需求的另外一个方面是其收藏价值。六堡茶是属于类似普洱茶的一种黑茶,耐于久藏,越陈越醇的特点。但是,由于宣传的力度还是不够,六堡茶在全国很多其他的地方还是很陌生的,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六堡茶市场的扩展。3.3相关支持性产业分析波特认为,单独的一个企业以至单独一个产业,都很难保持竞争优势,只有形成有效的“产业集群”,上下游产业之间形成良性互动,才能使产业竞争优势持久发展。广西的六堡茶产业,走的就是产业集群发展之路。梧州市政府通过申请六堡茶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聚集一批深加工企业,良性竞争,推动整个产业的发展。通过地理标志共有品牌的引导运作,梧州市目前六堡茶加工企业已上升到l1家,已经形成事实上的六堡茶产业群。六堡茶产业群的形成,促进了原料基地、包装供应商、服务业以及基础建设的提供者的发展。此外,苍梧县启动了六堡茶文化旅游区建设,将六堡茶文化旅游区建设列入休闲旅游业发展重要项目,努力延长六堡茶产业链。(未完待续)

广西六堡茶产业现状分析(下)


广西六堡茶产业现状分析(下)

3.4企业战略、企业结构分析波特认为,企业的战略、组织结构和管理者对待竞争的态度,往往同国家环境相关,同产业差异相关。一个企业要想获得成功,必须善用本国的历史文化资源,形成适应本国特殊环境的企业战略和组织结构,融入当地社会,并符合所处产业的特殊情况。梧州市政府申报六堡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消息发出后,外地客商纷纷来梧州投资兴办六堡茶生产企业。梧州市政府近年来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从区外引入了不少的茶叶生产企业参与六堡茶市场的竞争,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六堡茶生产企业的发展潜力,通过这种竞争机制,极大限度的推动了六堡茶产业的发展。3.5机会和政府分析在波特的钻石模型中,除了四个基本要素外,还有两个变量——机会和政府。(1)机会。对六堡茶产业发展来说,目前的机会是很多的。首先,申报六堡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是六堡茶发展千载难逢的机会。其次,黑茶市场的崛起。近年来,黑茶产品在市场上异军突起,相当数量的消费者已经认识到黑茶是最能突显博大精深的中国茶文化的。(2)政府。政府是最后一个变量,波特认为,政府并不能凭空创造出有竞争力的产业,只能在钻石体系其他要素的基础上加以引导才能做到。政府的角色是为产业和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而非直接参与。4建议(1)政府需要加大教育投资,与企业共同创造专业性强的高级生产要素,为六堡茶产业的发展储备强有力的后劲。比如,加强对六堡茶的科研投入。(2)政府要鼓励自由竞争,政府需要很清醒的认识自己的使命是为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国内竞争环境,过度的政府干预和保护,往往会阻碍产业的健康发展。寄希望于“一枝独秀”的企业出去闯荡江湖,或者寄希望于政府的优惠政策甚至保护措施来培育有竞争力的产业是很不明智的。(3)政府还需要制定相应的行业规范体系,来规范整个行业的发展,确保六堡茶产业的健康。(4)政府继续支持企业在全国、全球范围内对梧州六堡茶的品牌进行有力的宣传。参考文献[1]迈克尔·波特.竞争论[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2]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

做大做强六堡茶产业 梧州召开六堡茶产业发展大会


做大做强六堡茶产业梧州召开六堡茶产业发展大会

2月9日下午,市委、市政府召开六堡茶产业发展大会,总结分析六堡茶产业发展形势,进一步理清产业发展思路、明确目标任务,加快做大做强六堡茶产业。市长朱学庆强调,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把握机遇、乘势而上,把发展壮大六堡茶产业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任务,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

朱学庆指出,去年是六堡茶产业发展的丰收年,各级各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加快打造百亿元茶产业,保持了六堡茶产业发展的好态势,六堡茶产业规模、品牌效应和产品价值稳步上升,工作成绩值得肯定。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差距与不足,采取措施提高茶叶企业实力市场占有率、产品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补齐产业发展短板。

朱学庆强调,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自治区“双核驱动”战略的实施,六堡茶作为横跨一二三产的特色优势产业,迎来了最好的发展时期。各级各部门要把握机遇、乘势而上,把发展壮大六堡茶产业作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任务,继续加大六堡茶产业培育和扶持力度,加快打造百亿元茶产业,努力实现茶农增收、企业增效、财政增长,全面提高六堡茶产业化发展水平。要重点抓好七个方面工作:一要做优产业规划明晰茶产业发展的思路、方向、目标和具体措施,为促进茶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遵循。二要做实扶持政策,积极争取上级政策和资金支持,加大财政扶持力度,确保扶持政策落到实处。三要做大产业规模,一方面突出抓好六堡茶原料基地及六堡茶加工基地建设,另一方面加大龙头企业培育力度,实现六堡茶产业集聚发展和转型升级。四要做响品牌和影响力,加快申报注册“梧州六堡茶”地理标志商标,加大公共品牌宣传力度,提高六堡茶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五要做大销售市场,完善“线下”流通网络,打通“线上”营销渠道,扩大六堡茶市场占有率。六要做好产业融合发展文章,一方面做好与旅游业发展的结合文章,另一方面做好与健康养生产业的结合文章,推动茶叶、旅游、养生等元素深度融合。七要做强科技和人才支撑,提高六堡茶科技含量,引进高层次创新人才,为六堡茶产业创新发展提供保障。

据悉,目前全市六堡茶生产企业达50家(获QS或SC认证),从业人员4500多人;2016年六堡茶产量超1.2万吨,产值达12.8亿元以上,创税超2700万元。

梧州市委副书记蒋海东主持会议,市领导叶剑强、黄恩、黄荣森参加会议。(祝琳梧州日报)

梧州六堡茶产业发展良好


梧州六堡茶产业发展良好

近年来,通过政府的培育,企业的积极参与,六堡茶市场流通体系初露端倪。一是全国首家六堡茶专业零售市场在梧州鸳江丽港开业,梧州茶厂、梧州中茶茶业有限公司、梧州茂圣茶业有限公司等,十几家梧州六堡茶企业相继开张营业;二是梧州茶网建成,通过梧州茶网宣传六堡茶产业和六堡茶文化,宣传和推介六堡茶产品等。

而六堡茶最终获得地理标志保护,也为六堡茶产业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的堡垒。"地理标志为梧州六堡茶产业做大做强,防止假冒产品充斥市场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梧州中茶茶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蔡一鸣,在此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2007年之前,由于销售渠道不畅、市场开拓不好,梧州茶厂都是根据客户的订单生产六堡茶,一年也就300吨的产量。"梧州茶厂党支部书记、副厂长何志强向记者介绍说。2007年以后,由于梧州各六堡茶生产企业开始注重宣传,积极参加区内外茶业博览会,注意改进产品包装,增加产品的美观度,提升产品质量,品牌形象逐步建立。

何志强说,随着茶企给予经销商的各种优惠激励制度的建立,销售渠道不断拓宽,国内市场需求渐大。2007年,梧州生产的六堡茶产品,几乎都是没有生产出来就已经定购一空,国内市场已从以前广西及粤港澳市场,逐步拓展到北京、上海、南京、西安等大市场,且产品的知名度不断提高。

外销渠道方面,数十年来六堡茶每年都保持着数百吨以上的出口,近几年来梧州市每年的六堡茶出口量都在千吨以上,产品远销东南亚、日本等国家和地区,显示了六堡茶产业强劲的发展态势。

何志强向记者陈述了自己关于六堡茶市场发展前景的一些看法。他说:"六堡茶产业的发展有很多制约,犹如泡茶,讲究时间和技巧,掌握不好容易发苦。"

何志强说,随着六堡茶市场需求的逐年扩大,原料短缺成了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梧州茶厂在加强原料采购和改良现有基地的基础上,在昭平、蒙山等地培植和扶持种植基地,这些基地进入盛产期时,年产干茶可达3000吨至4000吨,将逐步满足其年产量1万吨的发展需要。

然而,近年来,六堡茶生产与经营作坊式企业数量急剧增加,部分企业租用旧厂房、旧仓库作为车间进行六堡茶加工,生产设施简陋,存在加工技术不成熟,经营管理无序等问题。何志强认为,原料优良、生产过程规范直接影响六堡茶的品质。品质不好的六堡茶含有超标的农药残留物、重金属物质,长期饮用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此外,口感不好的六堡茶其营养成分也大打折扣。

记者注意到,自己正在冲泡的六堡茶编号为"0855",其参评广西第一届春茶节,获得"桂茶杯"特等奖,代表梧州茶厂制茶水平,具有价格适中、质量中上性价比较高的特点,汤色红浓明亮。据介绍,"0"为茶叶等级,即特级;"8"为年份,即2008年获得"桂茶杯"特等奖;"55"为批次,即第55批次。然而,另一款编号为"07123"则意为2007年4月份在第四届中国(上海)国际茶业博览会获得金奖。同一厂的茶叶编号并不一致。

此前记者在采访中也发现,梧州六堡茶生产企业,其每批次茶叶编码所代表的意义也不一致。如本地某知名厂家生产的"5612"六堡茶同样荣获2007年第四届中国(上海)国际茶业博览会金奖,但编码完全不同。各生产厂家、各批次六堡茶的编号为何不一致?编码的依据是什么?

何志强等一些梧州茶人还指出,目前,六堡茶的历史文化、保健功效等还缺乏系统全面的宣传推介;六堡茶专业技术人员不足,六堡茶发酵机理、品质形成机理以及内含物质成分、特征性物质、健康营养价值以及六堡茶茶树品种选育等,由于没有专门的科研机构,缺乏系统和科学的研究,相关定量、定性指标有待完善等因素也制约着六堡茶产业的发展。

何志强告诉记者,六堡茶近年来发展势头良好,但与同为黑茶类的云南普洱相比,其知名度在全国来说仍远远不及。六堡茶如何健康、快速地发展,已经成为梧州六堡茶企业及政府部门关注的的问题。

在此前的采访中,梧州市几位知名六堡茶企业的负责人,也与记者探讨了关于打造六堡茶品牌的途径和方法。他们认为,在宣传方面,政府应该起主导作用,打造梧州六堡茶在全国的知名度。而作为企业自身,宣传时则提炼出各自鲜明的特色,如"中华老字号"、绿色生态、多项国际金奖的特优产品等宣传口号。

六堡茶文化的挖掘和传播,直接影响六堡茶产业今后的发展,因此搜集六堡茶资料,研究各个历史时期六堡茶文化的特点,整理出版六堡茶专着,成了当务之急的事情。在充分完善六堡茶文化的基础上,积极利用现代化媒体手段,通过书、报、刊、影视等形式,传播弘扬六堡茶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民间风俗。

同时,六堡茶的编号絮乱难记,不仅消费者容易混淆,在管理上也容易出现漏洞。业内人士指出,六堡茶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应当借鉴普洱茶的经验,设立规范的品质标准。使消费者通过有规律的编号,理解茶叶生产的厂家、年份及品质。

另外,以梧州的两个中国六堡茶名茶城为龙头,建设以各主产区乡镇批发市场和各零售商店为支撑的本地市场网络。创造条件在区内外各大城市设立六堡茶连锁专卖店网络,在广州南方茶叶市场、深圳东方国际茶都等一些大城市的专业茶叶市场开拓一块六堡茶销售专区,以成为六堡茶企业在各大城市的基地,以便于向各大城市的茶叶零售店分销茶叶,拓宽销售渠道。

此外,梧州交通网络发展迅速,因此与旅游业的结合必定能使六堡茶产业得到更快捷有效的发展。政府可打造一个六堡茶文化博览园,以六堡茶文化博览园建设为主,挖掘和开发民族茶文化,打造融茶文化体验、溯源、休闲观光等功能为一体的茶文化旅游区(长廊);加快生态旅游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延伸六堡茶产业链,促进茶健康消费和产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苍梧县积极抓好六堡茶产业发展


苍梧县积极抓好六堡茶产业发展

原标题:苍梧县积极抓好六堡茶和沙糖桔产业发展

今年以来,苍梧县积极调整生产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加大力度抓好六堡茶和沙糖桔产业发展,不断促进农民增收,取得了良好效果。

我县依托六堡茶原产地的优势,着力打造非遗纯手工农家茶品牌,并加大宣传力度,畅通销售渠道,扩大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农民种茶积极性。从技术、物资、资金等方面加大对低产茶园的扶持,做好茶园低改工作,不断提高产量,做大规模,降低生产成本。加强与梧州市沟通,用活梧州市六堡茶基金,根据相关政策落实本地六堡茶企业补助资金,鼓励本地茶企收购、销售本地六堡茶,解决好销售渠道问题。下半年,我县将完成六堡茶园基地建设规划,并做好全县现有六堡茶园普查工作和农业投资有限公司筹备工作,积极组建农业发展融资平台,促进六堡茶产业健康发展。

我县不断加大沙糖桔黄龙病防控力度,建立植保机防队,在每次新梢期及时统一喷药2次防治木虱,控制和减缓黄龙病的蔓延。在沙糖桔生产重点镇附近建设集产品交易、分拣、物流、结算、餐饮服务于一体的专业市场,使之成为桂东地区的砂糖桔销售集散地。建立“互联网+柑桔”电子商务平台,积极构建我县产地与市场的对接体系,及时掌握市场动态,促进沙糖桔产业的健康发展,推动农业增产增收。(李会鑫)

普洱茶深加工前景广阔


普洱茶深加工前景广阔

自2009年全面走入普洱茶膏行业,张光辉带领他的团队在短短三年内一路高歌猛进,迅速在全国一二线城市的五星级酒店和高端商场开设了100余家专卖店和2000多个专柜,拓展云南茶产业发展的新方向。但他认为,茶膏仅仅是传统普洱茶产业升级的冰山一角,云南茶企更应该将普洱茶丰富的资源及文化底蕴与技术创新相结合,全面进行产业的转型升级。

产业转型升级是关键

滇商观察:近年来,云南普洱茶市场从疯狂到消沉,到趋于理性,也历经市场的考验。随着整个产业的逐渐回暖,外部环境如何?怎样来看待整个产业在新时期下的发展?

张光辉:云南有丰富的茶叶生产历史,在整个种植面积、产量等方面与福建、浙江相比是他们的近20倍。回顾整个产业前几年的大起大落,都是一种不健康的发展模式。如今整个外部大环境的机遇还是不错的,所以云南的茶企更应该在大浪淘沙环境下进行产业的转型升级,专注普洱茶产品的精深加工,全面延伸产业链发展,才能在新的时期下成就云南普洱茶的大市场、大企业、大产业。

滇商观察:普洱茶产业转型升级?您所指的是贡润祥普洱茶膏吗,它也突破了人们对传统普洱茶的沱茶、砖茶、饼茶的固有印象?

张光辉:要实现普洱茶的产业升级,精深加工必不可少。而茶膏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其实普洱茶还有很多价值不为人知,精深加工的市场前景很广阔。比如它的药用价值,通过植物提纯出有效成分后,都是可以进行产业开发并推广的。同时,也希望更多的本地茶企加入普洱茶的精深加工行列,全面实现整个产业的升级转型和大变革。

普洱茶产品要有标准

滇商观察:近年来,云南普洱茶也深陷致癌、农残超标等质疑,是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

张光辉:具体地说,普洱熟茶制作工艺要经过原料的收购、毛茶的初加工、发酵、翻堆、干燥、分筛、拣剔、拼配,和压制、包装与贮运等环节,每个环节都有极强的技术因素。我甚至在茶山上见过有经验的茶农就在自家茶园用一口大锅就做茶。这一制作过程中,由于没有统一的标准,制作者是无法控制有害物质的侵袭,无法控制有益菌与有害菌的数量,产品质量就得不到保障,就无法经受住市场的考验。

滇商观察:这样看来,普洱茶膏如何避免此类问题的发生?能否接受市场的长期考验呢?

张光辉:立顿红茶能在全球通卖,根本原因就是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在茶饮行业的通用性、普适性。与传统的普洱茶相比,茶膏制作也是有一定的标准的。就贡润祥的普洱茶膏来说,是肯定能接受市场考验的。因为云南贡润茶业有限公司是普洱茶膏生产标准的制定者,也是云南第一家获得普洱茶膏QS认证的企业。

为完整保留原茶有益物质和原茶活性,公司独家研发出荣获国家专利的创新科技“常温温仿生浸提工艺”,并结合“小分子纳米筛”技术的应用,既完整保留了原茶活性和醇厚香气,又有效截留了原茶中可能存在的漂移农残、微量重金属等有害物质。所以在此标准下生产出来的茶膏产品品质是有保障的,能全面接受市场的检验。

传统茶文化的重新挖掘

滇商观察:但也有人质疑茶膏简化了普洱茶的冲泡工艺,茶客无法在冲泡过程放松心情品尝佳茗,不利于传统茶文化的传播与宣扬?

张光辉:普洱茶的冲泡过程确实是一种享受,这种愉悦感是其他东西无法代替的。但如果在出差、旅游、娱乐的过程中谁还会费劲地带上一整套茶具呢?比如高尔夫球赛活动中,选手也不可能在场地边现泡普洱茶吧!

贡润祥普洱茶膏就是打造一款适合不同消费场合的普洱茶:有冲泡条件的时候,可以用块状茶膏享受普洱茶的冲泡乐趣,特别是随着茶膏如丝如缕缓缓晕染开来,就如同一副中国水墨画一样绚丽;在家里还可以购买罐装普洱茶膏,每次定量冲泡,方便又卫生;出差在外,可以携带简易方便的晶体状茶膏,直接用开水一冲就可以直接饮用,每一杯都是一个味道,既有文化内涵又充满乐趣。

滇商观察:这意味着普洱茶膏还是传统茶文化的延续者?

张光辉:每一个产品都有一个品牌故事。在可口可乐刚刚进入中国市场的时候,大多数人并不喜欢这一味道,但他代表着一种美国文化。云南的普洱茶膏则更有历史渊源,本身就有自己的品牌文化故事。从字面意义上,普洱茶膏是普洱茶萃取的精华。自古即被茶圣陆羽、宋徽宗等历代茶界大师推崇,并入注《本草纲目拾遗》。普洱茶膏工艺复杂,其工艺几近失传。如今,普洱茶膏再次面向广大消费者,反而是对传统茶文化的一种传承、推广和重新挖掘。贡润祥目前所做的也只是擦去掩盖在普洱茶膏上面的历史尘埃,让更多的后来者、跟随者受益。

品质才是市场竞争力

滇商观察:继去年成为博鳌亚洲论坛唯一指定的茶饮品,贡润祥普洱茶膏今年又受到博鳌亚洲论坛的青睐。在云南的众多茶企当中,贡润祥作为后起之秀,凭什么能代表云南茶企与世界对话呢?

张光辉:作为亚洲以及其他大洲有关国家政府、工商界和学术界领袖对话的高层次平台,博鳌亚洲论坛对指定礼品的选定也是非常严格的。首先,安全性、健康性是必需的;其次是要能传递中国传统文化信息;最后产品品质要有市场竞争力,还要易于保存。而贡润祥普洱茶膏都能满足上述所有条件,才能在亚洲众多茶企中脱颖而出,并连续两届成为唯一指定茶礼。

未来5年内,贡润祥很有信心继续守住这个擂台,也希望通过博鳌亚洲论坛这一平台将云南普洱茶膏文化发扬光大,进而引领云南普洱茶膏甚至是中国茶膏产业迈向一个全新的历史高度和时期。

收益杠杆撬动六堡茶产业发展


收益杠杆撬动产业发展

三口居士(彭庆中)文/摄

是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值“两节一会”特别是梧州六堡茶博览会来临之际,我们茶友三人,赴六堡镇理冲、四柳、梧峒,走茶山访茶农,并聚而品茶论茶,就当前六堡茶产业论剑一番,从一个普通喝茶人角度,谈一下对当前业界的看法。

●劳力缺不愿种

成本高卖价低

在六堡茶山里,跟茶农聊起种茶,说到现在种植六堡茶政府比较重视,有补贴,但总的来说,茶农的积极性还是不高,甚至,在理冲原来种植有六堡茶的几个农户,在茶地上开始种植松木,准备放弃种茶。在六堡茶产业逐步发展起来的今天,出现这种现象,值得深思。

其中有几方面原因。首要就是家中劳力不足。做茶耗费人工较多,劳动强度大。如春季,茶树萌芽快,几乎天天要采茶。白天去茶地采茶,忙碌一整天,也不过采得茶青数公斤(还得看采摘的嫩度要求)。采茶回来已经是傍晚,还得先摊晾开,避免发红。最好还是尽快杀青(不然会影响质量),依靠家中的锅杀青,每锅杀青量不多,速度慢。这时候,往往连晚饭也得赶紧吃,接着还要揉捻。一般而言,单靠手工揉捻,揉捻两遍三遍,已经筋疲力尽。接下来还有烘干,也是靠锅和茶甑用炭火烘干,即使全家老少齐上,一天制茶,也要从大清早忙到晚,甚至第二天一早接着干。加之采茶季节多是农忙时候,往往难以兼顾。很多家庭主要青壮年劳力都外出打工了,靠中老年人做茶,忙不过来。

另一方面,做茶比价不高,要卖出后才算获利。老农给我们算了个数,相对而言,做茶产生价值不高,劳动强度大,获利却不大,往往做出的茶,还需要担心卖不出好价。做其他,如钩松脂、收八角等工艺简单,一般也能有80~100元一天。出外打工,基本也有不错的收入,劳动强度比采茶制茶一天忙到晚低许多。

制茶需要工艺,做工好,才能卖好价。尤其是杀青的技术,揉捻的技术和揉捻的次数,这些都要学习和摸索。现在很多茶农意识到这一点,也希望做好工艺卖个好价钱。但现实是往往跟市场脱节,茶农不知道怎么样做的茶受市场欢迎。做好的茶销路不明朗,渠道不多。多年来都是靠本地茶人茶商和合作社进去收茶,茶农没有销售渠道,往往是刚刚做好了茶,就需要操心销售问题。

制茶成本高,但卖价偏低。老农给我们大致算了一下,采摘的人工,请人摘的话基本上需要每天70元到80元。每天采得茶青约6~8公斤,每公斤干茶单单采摘成本就占去13元左右,加上其他杀青、揉捻、烘干的人工,所耗费的木柴、用电等其他杂项,卖价总得70~80元以上。如此价钱的毛茶,厂家拿来做精制六堡茶是划不来的,这样也导致没有了一项大的销售渠道。

与老茶农把酒话桑“茶”之余,我们也颇多感慨,现在的各级政府对六堡茶产业的发展,不可谓不重视,每亩补贴时有耳闻;在六堡镇上,各种“大力发展”的标语横幅宣传栏,也可见其决心;在六堡镇上,现在频频上马的立面美化、古镇重建、茶园发展项目,也足见其投入力度之大。但笔者三人看来,这各项工作还需落到实处,发展大产业,还得从细处着手。

发展六堡茶的种植,除了扶持、补贴政策的出台,还需要这些政策落实到位,真正惠及每一个茶农;除了打造旅游资源、加大宣传力度,还需要切实地为茶农拓展销售渠道,协助解决茶农产品的销售;除了要加大科研力度、做好茶园种植研究,还需要切实地对茶农种植、加工等进行技术培训,规范工艺,让茶农掌握并自觉运用于生产。而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要真正用市场收益的杠杆,去撬动产业发展,以市场需求作原动力带动种植规模的扩大。

●科学管理茶园

利于机械采摘

一直以来,我们的科研部门对六堡茶的种植研究不少,对如何科学种植、管理,如何提高产量也有不少研究成果。但笔者走访的多个茶叶产区,如公平、塘坪、不倚、四柳等,均发现不少茶园的开垦种植不科学、不规范,甚至有的是种植在田地里,这样种植出来的茶,产量固然高,但品质没有保障。如何引导茶农科学种植、加强茶园管理,不用农药喷杀害虫,种植遮阴树、提倡施用有机肥、及时中耕除草,疏松土壤,合理采摘,合理施肥以提高产量等等,这些工作需落到实处。

科研部门可针对原种六堡茶茶树的特点,综合原种六堡茶树的树冠、萌芽状况、采摘要求等等因素,研制、选用适合的采摘机械,或研究改良现有的采茶机械,使之适合于六堡茶的采摘。这对于降低劳动强度、提高采茶效率,是有着很大的作用的。社前茶、冬茶等精细的茶,可以仍旧采用人工手摘,产量会偏低,适合做高端高价茶品。近期也可以采用采茶机械和人工相结合的办法,提高产量,兼顾品质。

对六堡茶而言,一直以来就不是等级越高就越好,这点与普洱茶有类似的地方。从前普洱茶进贡给皇帝的都是选用一些细芽做成“人头茶”,但这些高端茶品并不妨碍普洱茶的大宗茶在民间的边销和普及,反倒起到了促进的作用。六堡茶也可以继续发展一些精细的茶品,如社前茶、明前茶、冬茶等特色品种,但同时,应该大力推广机械采摘,降低劳动成本,提高产量,做出些中低端适合普通消费者购买的茶品,特别是中茶、老茶婆这些传统优秀产品,已经形成较好的市场口碑,更应该研究怎么把这块市场做好。

一直以来,出口南洋诸国的六堡茶包括有各种级别的,但以较为粗老的三级四级为多,甚至是四级五级、级外的茶。这些在马来西亚现存的老茶可以佐证。其中,固然与消费群体如矿工、民众的购买力等有关,有价格因素的考量,但与其追求茶质浓厚、耐泡醇和等也有一定关系。这些对嫩芽要求不高的传统,其实是很有利于六堡茶使用机械采摘的。

从前,在六堡合口街收茶的茶商将六堡茶分作细茶、元度(原度)、粗茶、行等(行茶)等几个级别。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六堡公社成立了初精合一的六堡茶厂,按国家规定,六堡茶毛茶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四级、五级、六级(级外)、七级(粗茶),每级又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粗茶和低级别的茶每年销量不少。

在六堡茶的二级茶中,其净度要求是“净,稍含嫩茎”,而三级四级,则直接是“粗实、紧卷”、“有嫩茎、有茎”这样的标准了。可见,六堡茶与其他如精细绿茶等不同,是不排斥茶梗的。据一些老茶师介绍,一定比例的含梗量,工艺上是允许的,而且在出口的茶中,较粗的四五级茶也很被接受,除了出口日本的茶,对含梗率有一定要求。从工艺上,有一定量富含纤维素的茶梗、粗老茶青参与渥堆发酵、陈化,其口感更甜醇平和。一定含量梗的比例、较为粗老的茶青,也会有利于后期陈化。

●汲取传统精华

研究改进工艺

笔者走访过不少茶山,发现很多茶农做茶是“各有一套”,大都是依照旧时做法,没有培训,也缺乏交流。这就导致了“一村一寨一处例”的尴尬,有的是杀青过火或不足,揉捻不够,条索过粗,烘干变焦,导致火烟味等等,也直接导致部分茶农的茶卖不出去,卖不得价。

针对这种情况,现阶段内通过集中培训,技术指导等形式规范工艺,或者以合作社的形式,集中加工(或代加工),都是解决办法,既降低了劳动成本,也使得工艺一致品质稳定。部分茶农和合作社已经购置了杀青和烘干的滚筒杀青机,使用机械化取代手工,效率提高了很多。

针对传统工艺不经渥堆发酵的六堡茶,新茶口感苦涩难以让市场普遍接受,有关部门不妨从改进工艺上加以研究。

日前在富民的六堡茶文化特色街开业的时候,就进行了一场六堡寒露茶的评茶比赛,参赛的茶样就出现了一些茶农自发的改进工艺的做法。不过,据资深老茶人郭维森评析,这些工艺的探索精神值得鼓励,不过,在探索的方向上,有点缺乏研究。比如,在发酵上,没有依据六堡茶后发酵茶的特点,而是把发酵提前了,在杀青之前,进行萎凋,做出来的茶口味上与传统差异较大,这些探索还未能真正的取得成效。

据笔者所见,六堡茶乡内,有不少“民间高手”做出来的茶,其工艺相当好,甚至是一年左右的新茶,不是采用前发酵的做法,但已经能基本去除苦涩,茶汤微红透亮,口感很好。而传统的如虾斗茶等著名品种中,按其秘传工艺,特制工具,能做出“色香味俱佳”的六堡茶,其中很多精妙之处,值得借鉴。有不少茶友建议笔者并已经开始筹备,按当年广生祥老茶人古法所传,严格遵循虾斗茶的传统工艺,小批量重做“虾斗茶”,让这个历史著名的品种重新焕发出光彩,并从中对工艺探索得出一些经验和启发。

相关的农业科研部门也可以从传统的工艺中,发掘其精华,并结合现代的制茶研究成果,完善现有制茶工艺,让广大茶农做出更多被市场接受、受市场普遍欢迎的好茶,把销路拓宽。

●以收益作杠杆

撬动产业发展

无论政府怎么扶持补贴、大力宣传,最终还是茶品必须得到市场认可。销路畅顺,以市场需求作原动力,带动种植规模的扩大、工艺的研发推广,至为重要。换句话说,六堡茶销售旺了,能大把大把地赚钱了,无需政府大力扶持、努力宣传,茶农自然会想方设法扩大种植、增加产量、提高品质。在这一赚钱效应下,政府可更多从宏观去引导,并对产业进行规范管理。

在市场经济的规律下,一个茶品能否适销对路、拓展并占有市场,其中最关键的因素是品质和价格。加强茶园管理、规范工艺、改进工艺,品质得到提高;采用机械化的采摘、制茶,大幅降低劳动成本;加大科研投入,缩短六堡茶的生产周期,使得六堡茶新茶能很快就能够进入品饮期,让新茶也能被消费者接受和欢迎;通过提升品质、降低价格做出更多适合普通消费者消费的六堡茶,做大众化的茶,得到市场认识并认可,这样销量才会得到真正的提高。

也只有通过市场的广泛消费,让更多人品尝到原种六堡茶的风味,这样反过来促进原种六堡茶的种植,以实实在在的市场收益,真正惠及茶农,惠及整个产业各个环节。这样,茶农及茶商才会有发自内心的原动力,去拓展原种六堡茶的种植与生产和销售。相反,假如做出来的茶,销售不畅、价格偏低、获利甚少等情况下,无论怎么鼓励、扶持和补贴,茶农的积极性都难以调动起来,也很难谈得上真正的大发展。

历史上,六堡茶所经历的几次兴衰沉浮,可以给我们很多启示。在东南亚特别是马来西亚市场需求猛增,产品适销对路的情况下,无需怎么推广扶持,当年六堡茶乡的种植和制茶是一片兴旺景象,甚至出现了旺甫、夏郢等地的劳动力来六堡采摘、制茶、贩运的情况。而后来品质下降、销路不畅的情况下,在计划经济时代也没有找到其他适合销的市场,六堡茶的生产陷入下滑状态,也必然导致了六堡茶种植的萎缩。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六堡茶百年盛衰给予我们的启示,值得深思。

六堡茶只有被消费者所接受并大量消费,靠品质和价格赢得市场,才能更有力地推动种植和产业发展。

六堡茶产业:发展茶产业讲情怀更需求效益


发展茶产业讲情怀更需求效益

半年来,关于挖掘六堡茶悠久历史文化的动作越来越多。

先是4月30日在苍梧县六堡镇举办的首届苍梧六堡茶文化旅游节,包括重现茶船古道历史情景在内的参观体验、传统文化展示等活动,煞是热闹,吸引了不少外地游客专程前往游玩。

接着到了7月中旬,2016桂台(梧州)茶产业创新发展研讨会暨茶叶交易会我市开幕,两岸学者围绕茶产业发展与品牌建设深入交流。

而从8月22日开始,《西江都市报》推出大型系列报道《“茶船古道”寻迹》,通过亲历者、知情者们的忆述,展示“茶船古道”的魅力所在,更是为繁荣梧州六堡茶文化学术研究以及梧州融入“一带一路”战略提供重要支撑。

此外,包括《六堡茶大观》一书在内的一批反映六堡茶研究成果、发展现状、茶叶特点、悠久历史等内容的书籍、论文也纷纷出版发行、刊载。苍梧县也提出了要通过文化旅游节进一步扩大六堡茶原产地的文化影响力和旅游知名度,提升六堡茶的软实力和竞争力,打造中国六堡茶文化发源地旅游名县。

一时间,各方都在挖掘六堡茶文化,都在讲六堡茶的情怀,六堡茶产业成为各方追捧的香饽饽,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六堡茶产业的发展,打响了六堡茶的品牌。2015年,全市六堡茶产量1.12万吨,实现综合产值11.4亿元,茶叶种植面积7.23万亩,品牌价值15.79亿元。

然而,如果我们与同为黑茶类的云南普洱茶、湖南安化黑茶的产业发展相比,却落后很多:2015年,云南省普洱茶产量达12.9万吨,实现综合产值623.1亿元,茶叶种植面积达602万亩,品牌价值55.66亿元;湖南省安化黑茶的茶叶加工量5.6万吨,实现综合产值102亿元,茶园面积达28万亩,品牌价值19.13亿元。

由此可见,六堡茶产业发展仍然有很大的空间,需要各级各部门和六堡茶生产企业共同努力去做强做大。笔者认为,茶产业的发展,除了挖掘一种茶的历史文化价值,传播茶文化外,关键在于如何扶持、推动上下游产业链的完善、生产企业的做强做大,以及如何形成抱团来推介茶品牌、提升茶美誉度。毕竟,仅仅讲情怀不讲市场、谈文化不计效益,一个产业是无法发展壮大的。

首先,政府必须在扶持六堡茶产业的发展中起到应有的作用。例如,参考熟普和生普的生产标准,尽快确定传统工艺六堡茶(农家茶)与现代工艺六堡茶(厂制茶或精制茶)的相关标准,双管齐下,形成合力抢占市场。而且,除了把鼓励产业发展的政策落实到位外,还应该发挥梧州六堡茶产业投资基金的作用,以商业运作的模式推进产业发展,吸引更多的基金设立起来,更多的先进要素参与进来。

其次,应当整合各类茶业协会的力量。现在我市涉及六堡茶产业发展、文化传播、经营销售等方面内容的六堡茶协会数不胜数,但都是各做各的,无法形成一个合力,更谈不上合作共赢了。应当把各个六堡茶协会的力量整合成一个大的协会,通过这个平台来实行行业自律,自觉把六堡茶产业的壮大和企业自身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做到优势互补、精诚合作,共同面对市场,形成整体合力,提高整个产业的综合竞争力,最终实现双赢。

普洱茶深加工的另类选择


普洱茶深加工的另类选择

从被资本爆炒到价值回归,近10年来,云南普洱茶一直在风口浪尖寻求价值提升的有效途径。或许,普洱茶价值的提升将在它的新一代深加工产品普洱茶茶膏上实现突破,“茶膏能实现普洱茶饮用的通用性。”普洱茶膏生产企业云南贡润祥茶叶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光辉向记者揭示了茶膏对普洱茶价值提升的根本所在。

寻找

一直以来,普洱茶都以其固有的制作方法和饮用方式成为云茶产业的中流砥柱,但也因此具有了典型的地方性茶品特征,也注定了其市场发展的局限性。“大家都认为普洱茶好,但为什么不能像"立顿"那样全球通买?根本原因就是没有"立顿"的通用性。”云南普洱茶企业很早就看到了其中的奥秘:其一,口味恒定并要被更广大的消费者接受,其二,饮用要足够方便。对于云南普洱茶企业来说,真正的问题是如何改变普洱茶的饮用方式,使其具有茶饮的通用性,这成了摆在云南普洱茶企业面前的一道难题。在解决这个难题的过程中,先后出现了与可口可乐类似的普洱茶瓶装快消饮料、速溶普洱茶、普洱茶茶粉、普洱茶茶珍等各种产品,但这些产品都在残酷的市场竞争面前黯然褪色。

据悉,基本不产茶叶的英国立顿公司2010年的全球茶饮市场销量超过了230亿元,而同年中国茶产业产值也就300亿元,去年“立顿”茶叶在中国的市场规模为88亿元,这一数字是国内上规模茶企销售收入的总和,这让具有茶叶原产地而且种茶规模全国第一的云南汗颜。根据云南省农业厅提供的数据,2010年,云南全省茶园面积达560万亩,茶叶总产量为20.73万吨。目前,云南普洱茶产能估计接近8万吨,年加工能力在200吨以上的加工企业接近100家,2010年实际加工量为5.08万吨。如何创造一个能被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层次的消费者所接受的通用性普洱茶产品,是云茶产业摆脱依靠出卖原料、做大做强的关键所在。

探索

贡润祥茶叶几年前就开始了探索以深加工方式改变普洱茶饮用方式之路,“我们是用实业的心态来做茶膏的。”张光辉此言不虚,在资本爆炒普洱茶时,贡润祥没有参与其中,而是在普洱茶深加工路上寂寞的探索着。在房地产火爆的数年间,张光辉顶住了房地产暴利的诱惑,把资金投往普洱茶深加工开发中。探索中,贡润祥茶叶的普洱茶价值提升之路转到了普洱茶茶膏开发上。张光辉说,贡润祥茶叶在普洱茶茶膏的现代开发技术上,投入资金1500万元,引进全球领先的小分子纳米筛选技术,融合了云南大学、昆明理工大学等在茶叶萃取方面的科研成果,开创了以山泉水为介质的常温仿生浸提工艺。

据了解,小分子纳米筛选技术能更进一步截除茶叶萃取物中的重金属、有害菌等主要以大分子及大分子团形式存在的有害物质,而茶膏中以小分子形态存在的茶多酚、有益酶等活性成分得以完整保留。科研资料显示,常温仿生浸提工艺,不仅远远领先于过去的高温制膏工艺,也明显优于目前大多数企业采用的低温萃取工艺,一方面保证茶叶中的芳香物质能够充分溶解到茶汤中直到成膏,同时不因高温而过度挥发,另一方面保证了茶叶有益成分的充分溶解,而活性成分不因高温被破坏失去活性,从而能更加充分的保存茶叶原香,使儿茶素、茶红素、茶褐素、茶多糖、茶皂甙、茶多酚、有益酶等有益成分达到最高,活性物质保持存活,使其后发酵得以自然延续。据悉,普洱茶中氟含量一般为250毫克/千克,而经过常温仿生浸提工艺截留的普洱茶膏的氟含量为90~120毫克/千克,达到一个人体对氟的正常需求,能大大降低人体饮用普洱茶时的钙流失量。普洱茶萃取液经过常温仿生浸提工艺中的常温纯物理膜浓缩环节,能将融于水中的普洱茶原茶精华元素凝聚提取,在低温环境下让其自然结晶成形普洱茶茶膏。“从最初的研发到实验成功,先后试制出了300多个小样,最后选定了现在茶膏成品。”张光辉解释贡润祥普洱茶膏研发耗时8年的原因。

前景

依靠技术优势,2009年下半年上市以来,“贡润祥”茶膏很快在市场上声名鹊起。张光辉告诉记者,“贡润祥”茶膏在昆明上市时,第一个月的销售收入就只有2万元,3个月后,销售收入达到了300万元,而2010年,这个数字就达到了5200万元,“2011年,我们的销售收入有望达到1.4亿元。”据了解,每100克优质普洱茶只能取得不到5克的“贡润祥”普洱茶茶膏,正是因为这样,张光辉走的是高端营销路线,“最好的茶膏每克能卖50元,一般的茶膏每克售价在20~35元。”为了拓展高端市场,张光辉在全国主要大中城市开设了66家普洱茶膏直营店,并在北京、河南、山东等省设立了分公司,“我们希望通过努力,把云南茶膏产业打造成为一个千亿大产业。”张光辉说。

梧州六堡茶产业发展规划确定 实现百亿元产业目标


梧州六堡茶产业发展规划确定实现百亿元产业目标

为推动六堡茶产业做大做强,市委、市政府组织相关部门编制了《梧州市六堡茶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5年)》。规划以六堡茶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为方向,实现百亿元产业目标。

据了解,早在2007年市政府就发布文件,将六堡茶产业列为十大农产品优势产业给予政策支持,开始了“一次创业”的历程。为推动六堡茶产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市委、市政府以“二次创业、以茶兴市”为引领,实施以茶兴市、品牌带动、产融结合三大战略,确定六堡茶产业发展规划期,近期2016~2018年、中期2019~2020年、远期2021~2025年。

规划指出,六堡茶作为横跨一、二、三产的特色优势产业,对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经济增长起到带动作用。目前,全市六堡茶产业呈现优势集聚的态势,形成了梧州市区产业发展集聚中心、六堡镇原产地集聚中心,以及各县(市、区)产业小聚集发展的产业区域格局。

规划明确,我市将加快推动六堡茶产业现代化发展,按照“三年提升稳基础、五年创新见成效、十年振兴惠民生”的总体思路,积极推进科学六堡茶、文化六堡茶、健康六堡茶、国际六堡茶、旅游六堡茶、高值六堡茶等六项建设,突出厚植产业发展基础、提高产业创新能力、推动产业开放发展等重点任务,努力把六堡茶产业发展成为梧州规模较大、品牌最响、综合效益最高、带动能力最强的优势和支柱产业。同时,结合精准扶贫、“美丽广西”建设促进六堡茶“接二连三”,增加茶农收入,使产业开发成为惠民工程、民生工程、民心工程。规划确定的总体目标是:到2025年全市建成10000亩良种繁育基地、30万亩生态茶园基地,年产茶叶30万吨,实现茶叶综合产值200亿元。(祝琳/梧州日报)

政银企无缝对接 服务六堡茶产业发展


政银企无缝对接服务六堡茶产业发展

10月25日上午,政银企对接会——邮政储蓄银行服务六堡茶产业发展会议在梧州市茶产业发展办公室会议室举行。

邮政储蓄银行广西区分行副行长梁玉锦率区行金融部、信贷部以及区农业担保公司相关负责人在梧州分行行长陈少康的陪同下来梧州市茶产业发展办公室,上门服务六堡茶产业发展。市茶产业发展办公室副主任武卫国、六堡茶股份公司董事长马士成、茂圣公司、天誉公司、苍松公司、中茗公司、黑石山茶厂、六堡山公司等相关负责人参加会议。会议由陈少康主持。

开会前,参观一番准备开馆的六堡茶文化展示馆,嘘!一般人小编都不告诉TA的哦~(ノ ̄▽ ̄)小剧透一番展示馆风貌~

会前小热身参观了一番展示馆完毕,就开始进入我们今天的主题内容啦!

议什么:

首先,市茶产业发展办公室副主任武卫国介绍梧州市六堡茶产业的基本情况。接着,参会的茶企负责人相继发言,并根据自身企业发展需要提出对金融产品的需求。广西区农业担保公司副总经理魏福军对相关的金融政策进行讲解和指导。

最后:

梁玉锦副行长简单介绍区行的基本情况。同时,希望梧州分行按照“一行一品”的要求,联合相关部门单位,围绕六堡茶产业发展需要,加强对六堡茶产业链的深入研究,开发并尽快推出相应的金融产品,助力六堡茶产业做强做大,为服务地方经济做出贡献。

利好!利好!利好!希望酱紫的利好消息能尽快落地,惠及更多的六堡茶企业和茶农,为做强做大六堡茶产业增添新助力!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文化相关文章,《六堡茶产业发展分析报告:力促产业向精深加工迈进》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种类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六堡茶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