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堡茶。

彭庆中:闲话品饮六堡茶

■ 彭庆中

不吃刺激性食物

平时应注意保持好味觉系统,最好少吃刺激性食物。在评茶品茶前数小时内(这个因人而异,自行掌握),不吃具有强烈刺激味觉的食物,如烟、酒、糖、巧克力、辣椒、葱蒜、薄荷等,以保持味觉和嗅觉的灵敏度。

人体的味觉器官——舌头,各部分的味蕾对不同味道感受是不一样的。舌尖上的味蕾对甜味最敏感,舌尖主要品评茶叶的“甜味”。舌根部的味蕾对苦味最敏感;舌尖两侧(偏后部)的味蕾可以感受茶叶的酸味;舌头通过搅动用舌侧感受茶叶的醇后度,配合上口腔及咽喉,可以感受茶叶的茶汤“厚度”(感受茶汤的浓稠度和茶汤内果胶类物质)。

这其中有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如何感觉茶的韵味?用什么器官?

这个问题很多茶友都会感到困惑,是啊,平时品茶,茶韵在咽喉处体现得最为明显。这又如何解释呢?

对这个问题,笔者专门查阅了有关资料,原来,味蕾不单在舌头上,还在舌的底部及口腔内咽部、软腭等处有分布,而且,除了味蕾外,舌头和口腔有大量的触觉和温度感觉细胞,并在嗅觉的参与下,形成多种多样复合的感觉,从而,在我们品茶的时候,能感受到各种不同的茶味、茶韵。

不要喝太烫的茶汤

六堡茶茶汤的温度一般在50℃左右时较适合评味,但冲泡六堡茶的水必须滚烫,达到全“开”,这样才有利于泡出六堡茶的茶味和茶香。这个并不矛盾。

品饮六堡茶时,茶汤太烫,味觉受高温刺激而瞬时麻木,会影响正常评味;相反,茶汤温度过低,会明显削弱茶香,茶味中的“涩”“苦”也会因此更为明显,影响评定的客观和准确性。Www.Cy260.CoM

对于“冷香”和“杯底香”,对六堡茶而言,没有其他茶品那样重要。但作为一种辅助的品鉴手段对茶品加以分析也还是可以的。而喝着“凉”的茶汤,茶的一些不易被察觉的“缺陷”也变得容易分辨,不过,这样的做法,往往要建立在一定的品茶经验上,不然容易影响品茶的“客观”性。

品六堡用什么杯

因为六堡是比较注重“色”的,从茶色可以判断六堡茶的发酵程度、陈化以及工艺、品质。所以,笔者觉得平日喝六堡茶可以不拘泥什么杯,随意即可。但要品评六堡茶时,就必须用内壁为白色的杯子,这样才能更真实反映六堡茶的汤色。

市场上有专门的茶叶审评杯卖,但多是绿茶审评杯,跟黑茶略有差异。而且,我们作为爱好者,也不必专门买套审评器具。因为还有很多精美的瓷器可供选择,如现代的仿汝窑、德化的白瓷、景德镇的青花都不错。

瓷杯宜选择薄壁宽口,杯口向外张的杯型为最好,因为这样可以减少手指的接触面积,不被烫着。

品六堡用紫砂壶好还是用盖碗好?

这个问题历来颇具争论。这个问题我们在以后会深入谈到。

用什么泡六堡好,这个问题,其实很明确,关键是看你想品评出这款六堡茶的真实品质,不加任何修饰,那你必须采用盖碗。

而用紫砂壶的问题,就相当复杂。好的紫砂壶,未必能泡好六堡茶。还必须结合紫砂泥料、器型(壶身大小、高低)、出水流畅(工艺)等因素,最关键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笔者及很多茶友都有过这样的看法,有些壶,就是泡不好六堡茶,有些壶,却相得益彰,将六堡茶的神韵冲泡出来,更耐品味。所以,还需要用数种六堡茶具体试泡,才知道这个壶适不适合泡饮六堡茶。

综合一句,品评用盖碗,在家里慢慢喝的,可以考虑用壶。

怎样看六堡茶汤色

六堡熟茶常见汤色有:红亮:茶叶汤色不甚浓,红而透明有光泽。称“红亮”,光泽微弱的,称红明。(六堡茶的新茶多会带些浑浊,但有一两年,乃至数年的六堡则不应该是浑浊的)观察叶底,多呈暗红微黄,滋味较“浓酽”。

红浓:汤色红而暗,略呈黑色,欠亮。观察叶底,多呈红褐柔软,滋味较醇和。红褐:汤色红浓,红中透紫黑,匀而亮,有鲜活感。观察叶底,多呈褐色欠柔软,滋味较醇和。褐色:茶汤黑中透紫,红而亮,有鲜活感。观察叶底,色多呈暗褐而硬,滋味较醇和。黑褐:茶汤呈暗黑色,有鲜活感。观察叶底,色多呈黑褐质硬,滋味较醇和。这几种色泽和叶底都是比较好的六堡茶的感观,如果六堡茶汤仅仅是微黄,浅浅橙色,叶底色黑而硬脆似炭,滋味淡而寡,估计是发酵过度“烧心”的六堡茶。

而农家六堡茶的汤色又截然不同。

黄绿:是绿中微黄的汤色,清澈鲜亮的茶汤。这类茶品,随着生茶不断陈化,茶汤绿艳消失,逐渐演变为杏黄明亮的汤色。橙黄:茶汤黄中微带红色,似橙色或橘黄色。藏期在3~5年的农家茶即显此汤色,亮度较高。深黄:汤色暗黄,有一定年份的农家六堡茶亦有此汤色,但老茶黄汤者,亮度一定很好。红汤:老茶(自然后发酵充分)方能显出红汤,而且必是晶莹剔透的,属不可多得的好茶。但人为加速陈化的需注意分辨。

怎样看叶底

冲泡后的茶叶(叶底),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茶叶的真实品质,包括后发酵和存储方面的信息。

评看叶底,可以发现很多“信息”。

一是靠眼看。判别叶底的老嫩、匀整度、色泽和开展与否,有无弹性,是否易烂,同时还可以观察到,有无其他杂质掺入。

二是靠鼻闻,辨别香气,是否添加或茶本身所有。

三是辨别茶青品种品质,从叶底的叶脉络、形态等分析毛茶类型,甚至可以辨别产地。这种更多见于辨别农家六堡。

四是辨别经过“入仓”的六堡茶,通过分析叶底,可以基本分析出后发酵是否恰当,仓储过程“湿”度是否过高。

看叶底是将冲泡过的茶叶倒入专用的叶底盘(也可以是杯盖等平面物体)里,个人觉得我们一般平时在家,也不需要什么叶底盘,我们用的盖碗的底托倒是个不错的选择。

倒的时候要注意把细碎的、粘在杯壁、杯底和杯盖的茶叶倒干净。分开理顺、铺开、观察茶叶的老嫩程度、是否均匀整齐、色泽状况、撕扯叶底,感觉茶叶的软硬程度等。

cY260.com编辑推荐

彭庆中:品茶论道:六堡茶 卖什么?


彭庆中:品茶论道:六堡茶卖什么

六堡茶卖什么

(一)

彭庆中

甫写题目“六堡茶怎么卖”,友哂之,余一介寒儒,非卖茶之人,竟信口“怎么卖茶”,岂非贻笑方家?惶然,遂改“六堡茶卖什么”,盖此处“卖茶”者云,非坊间市集之“卖”,乃欲一议“六堡茶何为卖点”之“卖”,然究其根本之道,亦关乎“市集之卖”。此本肉食者谋,难免越俎代庖之嫌。然当此产业加速发展之时,亦匹夫之责,姑且谈几点浅见抛砖探讨。

以什么撬动市场?

美国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总裁沃伦·巴菲特是当世聪明绝顶的投资奇才和理财高手,他那一句“只有在退潮的时候,你才知道谁一直在裸泳”的名言广为流传。在营销领域,有人将其总结为“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残酷的市场才让你知道哪个产品在经营中一直忽略了品牌建设和市场准确定位。”

举一个很著名的例子,我们生活在两广,对凉茶很熟悉,“王老吉”也是非常熟悉,谁能想到可以将凉茶卖给从来不喝凉茶的两广之外的北方市场?这不是与把梳子卖给和尚一样的道理吗?但“王老吉”做到了,短短几年内,销量从2002年的1.8亿元,猛增到2008年近120亿元,增长近百倍,销售遍布大江南北,秘诀在哪里?在成功而出色的产品定位,这在业内已是非常著名的案例。

如果,“王老吉”依旧定位于凉茶,依旧定位于“‘热气’了,去饮杯王老吉”的层面上,现在最大不了不过是个“凉茶王”罢了。而且,“热气”之后,再饮杯王老吉,有效与否,百人百口,各有各说,怎么可以推广、做强做大?

“王老吉”神话是怎么做到的?看过其广告的人都知道,王老吉成功最巧妙之处其实在于其将其功效,放着“上火”之前———“怕上火,喝王老吉”,营销的是一种“预防”作用。并且将两广流行的“热气”说法,改为全国消费者接受的中医正规说法“上火”。这一改,看似轻巧,其实将消费群体由“已经上火需要喝凉茶的”一小群体,扩展到全国所有“正常人”可以用来预防上火。

定位之准确与巧妙,让人拍案叫绝。也难怪其随着广告及宣传活动的推开,销量在短短几年内增加近百倍了。当然,配合其定位所做的大量宣传也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梧州六堡茶该如何准确定位?这个问题事关六堡茶整个产业的兴衰成败,非常值得研究。六堡茶,卖什么?怎么样将六堡茶卖给不喜欢喝苦茶的人手中?怎么样把六堡茶卖给从来没喝过六堡茶的人?从科学发展的角度看,什么才是六堡茶真正可持续发展的卖点?

用什么明晰消费?

一直以来,人们对六堡茶的认知都不多,包括梧州本地人。

过去,由于六堡茶的运输本来借助于水路,经梨埠从广东封开转入西江,而不是经梧州运输,运到广州及港澳,转口外销。新中国成立后,1953年梧州茶厂成立,六堡茶才经梧州精制后运销各地。但由于六堡茶黑茶的粗老样子及其口味习惯、消脂刮油等等特性,在当时生活尚处在温饱线的人们,是不敢多喝的,更不会去追捧和研究的。因而,虽然出口量不小,但梧州本地大多是仅仅作为一种基本生活用品来消费,甚至经济稍微宽裕点的人,都追捧周边绿茶或花茶、香片去了。这就出现了所谓的“墙内开花墙外香”。

之后,由于历史的因素以及一些深层的原因,六堡茶起起落落,出口锐减,产量萎缩。这种状况持续到2000年,普洱茶的风起云涌带起人们对黑茶的关注,才慢慢地让更多的人留意到我们梧州,留意到我们身边,还有六堡茶这么个历史名茶。

虽然作为生产厂家是没有停产,但就市场而言,存在非常大的时空断层,很多人对于六堡茶的认知非常有限,消费大众仅仅是翻来覆去几个“嘉庆年间名茶之一”、“茶产多贤乡六堡”等几个记载,以及中国历史名茶录里面简单的几句。人们对六堡茶的历史、分布、原料、工艺、口味认识非常模糊甚至混乱。而且,随着产业的兴起,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一些厂家商家为了追求短期利益,更是刻意模糊和混淆一些概念,以劣充优、以“吭”作香、以新做陈,甚至将“发毛发霉”称之为陈香,窨入杂味串味称之为“奇香”,连怎么样的六堡茶是好,都让消费者弄不清道不明,如此则发展前景堪忧。

该如何从六堡茶悠久的历史、特色的工艺及茶本身的特殊风味中,找出的卖点,如何让大众更多地了解六堡茶、消费六堡茶?如何使得我们梧州本地人把六堡茶作为一个名片,自豪地介绍出去?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靠什么拓展营销?

一直以来,六堡茶的推广没有一个明确的点,六堡茶好在哪里?在商家厂家及业界,都没有一个统一明确的营销诉求。消费者不知道为什么要买它,企业也不知道怎么去卖它。

有一个厂家明确提出了一个营销口号,就是做礼品茶。想法不错,作为厂家也属于难得了。但为什么要购买六堡茶作为礼品?其深层次的需求是什么?其卖点何在?个人觉得,这个就需要梧州市相关部门立足于整个产业的高度,将六堡茶作一个整体定位,“量身定做”确立一个清晰的推广理念。

经历了普洱茶的大起大落,今天回头看看其当时的推广理念,得得失失都可以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越陈越香”并由此引申出普洱茶的保健属性、文化属性、类股票(金融)属性。其造势过程动用了各种手段,包括查询各种史料,考据古迹,挖掘、整理和提升普洱茶的文化特性。并催生了大量普洱茶书籍,策划了多次普洱茶相关(如马帮进京、拍卖、迎接故宫人头茶展出等)的活动,这一切,仍有其借鉴的价值。

普洱茶的推广理念有着一个延续性,炒作点一个接着一个,先是品种云南大叶种,之后有乔木灌木、野放台地,再接着还有纯料拼配、各个山头,概念可谓层出不穷。

六堡茶的推广一直还停留在“历史名茶”、“送礼佳品”、“梧州特产”等等这些层面上,对这些消费者是不关心的。而这些“苍白”的推广因素对应初学者难以一下子接受的口感,使得很多外地消费者“浅尝”即止,笔者在生活中和网络论坛上看过不少这样的例子。

六堡茶卖什么(二)

■彭庆中

在进一步加快梧州六堡茶产业发展,要把六堡茶产业培育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的今天,从大的方面如何经营好六堡茶这个产业,关系到其今后的发展之路,普洱茶在这方面有很多前车之鉴值得我们业界去研究。

如何

从小众到大众

茶友们或有过这样的经验,说起喝六堡茶,很大一部分人认为是一种品茶爱好者的事,属于小众的“雅事”而非大众的日常的消费。在近年相当的一段时间内,六堡茶从品茶的人群中,获得了一部分消费,也得到了一定的推广。只是,在人们的意识中,六堡茶远没有从一个休闲怡情的小圈子,走到大众的消费中去。这个或是与现有的定位有关。

在历史来看,六堡茶本来就是一种根植于大众、消费于大众的茶。六堡茶的市场营销应该走出仅限于“品茶”消费、走出茶发烧友狭小的圈子,让其成为一种大众的茶,让六堡茶人人喝得懂,让喝的人都懂六堡茶,喜欢上六堡茶。

但如何从小圈子,走向大众化,这中间应经过怎样的营销策划、宏观造势、宣传配合呢?应该怎么合理定位六堡茶消费群体,以利于六堡茶的可持续发展呢?

而反观我们的六堡茶市场,在远远未被市场所充分认知的情况下,由于茶业从业人员的急功近利以及市场的不良运作,刻意故弄玄虚,人为地拔高价格,脱离了大众消费,其新茶(出厂1~3年新茶)价格明显高于市场知名度、认可度更高的普洱茶,使生产和市场得不到健康的发展,这些做法,无疑会大大损害还处于起步阶段的整个六堡茶产业的。

对比绿茶,有历史悠久的龙井、碧螺春,有梧州附近的凌云、昭平绿茶,更有附近乡镇的绿茶,消费人群庞大;再对比大街上福建人来开的茶庄里面的闽南乌龙,本山、铁观音等等,已经赢得了部分铁杆茶友;再对比前些年市道急升急降的普洱茶,有酽香醇厚的普洱熟茶,风格各异、回味无穷的普洱生茶,也同样赢得市场的普遍认可,反观我们梧州六堡茶,综合考量我们梧州六堡茶,原料、工艺、品质、口味、价格,优势在哪里?劣势的根源又是什么?如何在已有的市场份额,将这些绿茶、乌龙茶、普洱茶的消费者争取过来

如何

小众引领大众

一直以来,六堡茶以其特有的原料和传统工艺,形成极具特色的风味,在品茶爱好者当中已形成了一定规模的消费群体。无疑,这些铁杆“粉丝”对六堡茶的普及推广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开发大众市场的同时,为这个小圈子所定位的高端市场同样的重要。

所幸,历史悠久的六堡茶由陈茶、老茶所构建的高端市场产品从来没曾欠缺,所担心的更多只是六堡陈茶市场的诚信。在现在这个六堡茶的变通价值盛行的时代,市场将出现六堡茶借鉴其他茶类的加工工艺,开发出更多新的高端品种,来适应一些喝惯其他茶类的消费者的口感需要,近年来出现的轻发酵工艺探索就显示出一个明显的趋势。

高端茶和大众茶共存,并由高端品茶圈子引领大众茶品消费的做法,在普洱业界有很多经验可以借鉴。片面地追求高端消费或者是只推广大众茶市场,都是不可取的。湖南安化黑茶、四川藏茶等同属黑茶的营销方式有很多经验与教训。

如何

走出陈茶误区

在某论坛一位茶友对一款新茶评价“精品的享受:基本具备红浓陈醇甘甜爽滑的品质特点!”惹来网友质疑:新茶,何来“陈”?

知道六堡茶的人,大多都知道其最著名的“红、浓、陈、醇”四大特色,知道符合这几点方为好六堡茶,并且写进了前些天通过审批的广西地方标准《DB45/T581-2009六堡茶》里。

“红、浓”容易理解,“醇”也可以感受体会得到,“陈”也可体现六堡茶在一定时间段内“越陈越香”的特点。这些都是基于口感而言。只是大家都求陈,存放几年算陈?新出厂的茶如何能够做到“陈”?是否真的能做到要求厂家必须存放三年以上才允许出厂销售?

老茶、陈茶存量不多,大家都很清楚,而且价格大多已经很高了,不利于推广和普及。而且,仅仅依靠口味和茶味的风格做卖点,可以做大六堡茶产业吗?我们怎么拓展六堡茶的真正消费群体?

“陈”和在一定时间段内“越陈越香”的特点,作为梧州六堡茶的一个特色应该大力宣传,但同时,不应忽略了新茶(这里所指新茶不是指堆味未去出厂十天半月的茶,而是指出厂在一年左右,基本没有堆味的茶)的品饮与研究,怎样饮用新茶,工艺上怎样提高新茶的适口度、可口度?怎样让初接触六堡茶的消费者接受新茶的口感?毕竟,六堡茶在致力于大众消费市场的情况下,新茶是销量最大的,也是六堡茶发展潜力所在。

作为黑茶的六堡茶,特别是新茶,其口感初喝者大都不习惯,跟其他茶类是“没得比”的。有十年八年的六堡陈茶口感会较大改善,但老茶数量又有多少呢?笔者觉得,不妨提出这样一个概念:“新茶可藏可饮”引导一定的新茶消费,并更讲求正确泡饮方法,如饼茶需要分拆醒茶;散茶可以先在通风处晾置数天;洗茶应注意什么等等。记得普洱茶学者邓时海对普洱茶有过类似说法,这里不妨改为更适合六堡茶的“买新茶,饮旧茶,品陈茶,崇老茶。”

由谁

进行宏观策划

在市场经济发达的今天,产品要立足市场需要一个总体营销策划已是共识。六堡茶作为一个有巨大市场潜力的产品,迫切需要一个站在产业高度,作整体策划、包装和宣传。这一切,更需要相关部门有所作为,为整个六堡茶产业的健康发展找条“好路”。

纵观现在整个六堡茶市场,厂家商家多起来了,各赚各的钱,各自忙着去走关系、跑自己的礼品市场,更不忘了在有意无意中,在客户面前诋毁一下别家的口感或工艺。谁会顾及这些总体的而没有切身利益的事情?有的厂家商家则是打着主意,像前些年做龟苓膏那样,做那么“一阵火”,狠狠赚上一笔又转到别的行业去,现在所做的不是提高品质,经营品牌,而是急功近利不从长远发展来考虑的事。

梧州市曾经“红火”一阵的龟苓膏产业也有很多经验教训供我们参考,源自凉茶却能够风行两广以外北方市场的“王老吉”也给了我们启示,现代的市场需要的先进的营销理念,历经百年盛衰之后的梧州六堡茶产业期待着翻开光辉灿烂的一页。

闲谈品饮六堡茶


闲谈品饮六堡茶

喝茶,其实很简单。

但是,其中一些门道,不可不知。

我们先从品饮六堡茶的一些“细节”说起。

一、不吃刺激性食物。

平日应注意保持好的味觉系统,最好少吃刺激性食物。在评茶品茶前数小时内(这个因人而异,自行掌握),不吃具有强烈刺激味觉的食物,如烟、酒、糖、巧克力、辣椒、葱蒜、薄荷等,以保持味觉和嗅觉的灵敏度。

人体的味觉器官——舌头,各部分的味蕾同对不同味道感受是不一样的。舌尖上的味蕾对甜味最敏感,舌尖主要品评茶叶的“甜味”。舌根部的味蕾对苦味最敏感;舌尖两侧(偏后部)的味蕾可以感受茶叶的酸味;舌头通过搅动用舌侧感受茶叶的醇后度,配合上口腔及咽喉,可以感受茶叶的茶汤“厚度”(感受茶汤的浓稠度和茶汤内果胶类物质)。

这其中有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如何感觉茶的韵味?用什么器官?

这个问题很多茶友都会困惑,是啊,平日品茶,茶韵在咽喉处体现的最为明显。这又如何解释呢?

对这个问题,笔者专门查阅了有关资料,原来,味蕾不单在舌头上,还在舌的底面和口腔内咽部、软腭等处有分布,而且,除了味蕾外,舌头和口腔有大量的触觉和温度感觉细胞,并在嗅觉的参与下,形成多种多样复合的感觉,从而,在我们品茶的时候,能感受到各种不同的茶味、茶韵。

二、不要喝太烫的茶汤

品评六堡茶一般以50℃左右较适合评味,但冲泡六堡茶的水必须滚烫,达到全“开”,这样才有利于泡出六堡茶的茶味和茶香。这个并不矛盾。

品饮六堡茶时,茶汤太烫,味觉受高温刺激而瞬时麻木,会影响正常评味;相反,茶汤温度过低,会明显削弱茶香,茶味中的“涩”“苦”也会因此更为明显,影响评定的客观和准确性。

对于“冷香”和“杯底香”,在六堡茶而言,没有其他茶品那样重要。但作为一种辅助的品鉴手段对茶品加以分析也还是可以的。而喝着“凉”的茶汤,茶的一些不易被察觉的“缺陷”也变得容易分辨,不过,这样的做法,往往要建立在一定的品茶经验上,不然容易影响品茶的“客观”性。

三、品六堡的用杯

因为六堡是比较注重“色”的,从茶色可以判断六堡茶的发酵程度、陈化以及工艺、品质。所以,笔者觉得平日喝喝六堡茶可以不拘泥什么杯,随意即可。但要品评六堡茶的时候,必须用内壁白色的杯子,这样才能更真实反映六堡茶的汤色。

市场上有专门的茶叶审评杯卖,但多是绿茶审评杯,跟黑茶略有差异。况且,我们作为爱好者,也不太必要买套审评器具(这样喝着也太累了),况且,认准了内壁为白色这条,更多精美的瓷器可供选择,如现代的仿汝窑、德化的白瓷、景德镇的青花都是不错的选择。

瓷杯宜选择薄壁宽口,杯口向外张的杯型为最好,因为这样可以减少手指的接触面积,不被烫着。

四、品六堡用紫砂壶好?还是用盖碗好?

这个问题历来颇有争论。其实,这个问题我们在以后会深入谈到。

用什么泡六堡好,这个问题,其实很明确,关键是看你想品评出这款六堡茶的真实品质,不加任何修饰,那你必须采用盖碗。

而用紫砂壶的问题,就相当复杂。好的紫砂壶,未必能泡好六堡茶。还必须结合紫砂泥料、器型(壶身大小、高低)、出水流畅(工艺)等因素,最关键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笔者及很多茶友都有过这样的看法,有些壶,就是泡不好六堡茶,有些壶,却相得益彰,将六堡茶的神韵冲泡出来,更耐品味。所以,还需要用数种六堡茶具体试泡,才知道这个壶适合不适合泡饮六堡茶。

综合一句,品评用盖碗,家里慢慢喝,可以考虑用壶。

五、怎样看六堡茶汤色

六堡熟茶常见汤色有:红亮:茶叶汤色不甚浓,红而透明有光泽。称“红亮”,光泽微弱的,称红明。(六堡茶的新茶多会带些浑浊,但有一两年,乃至数年的六堡则不应该是浑浊的)观察叶底,多呈暗红微黄,滋味较“浓酽”。

红浓:汤色红而暗,略呈黑色,欠亮。观察叶底,多呈红褐柔软,滋味较醇和。红褐:汤色红浓,红中透紫黑,匀而亮,有鲜活感。观察叶底,多呈褐色欠柔软,滋味较醇和。褐色:茶汤黑中透紫,红而亮,有鲜活感。观察叶底,色多呈暗褐而硬,滋味较醇和。黑褐:茶汤呈暗黑色,有鲜活感。观察叶底,色多呈黑褐质硬,滋味较醇和。这几种色泽和叶底都是比较好的六堡茶的感观,如果六堡茶汤仅仅是微黄,浅浅橙色,叶底色黑而硬脆似炭,滋味淡而寡,估计是发酵过度“烧心”的六堡茶。

而农家六堡茶的汤色又截然不同。

黄绿:是绿中微黄的汤色,清澈鲜亮的茶汤。这类茶品,随着生茶不断陈化,茶汤绿艳消失,逐渐演变为杏黄明亮的汤色。橙黄:茶汤黄中微带红色,似橙色或桔黄色。藏期在3-5年的农家茶即显此汤色,亮度较高。深黄:汤色暗黄,有一定年份的农家六堡茶亦有此汤色,但老茶黄汤者,亮度一定很好。红汤:老茶(自然后发酵充分)方能显出红汤,而且必是晶莹剔透的,属不可多得的好茶。但人为加速陈化的需注意分辨。

六、怎样看叶底

冲泡后的茶叶(叶底),能一定程度上反映茶叶的真实品质,包括后发酵和存储方面的信息。

评看叶底,可以发现很多“信息”。

一是靠眼睛看。判别叶底的老嫩、匀整度、色泽和开展与否,有无弹性,是否易烂,同时还可以观察到,有无其它杂物掺入。

二是靠闻,辨别香气,是否添加或茶本身所有。

三是辨别茶青品种品质,从叶底的叶脉络、形态等分析毛茶类型,甚至可以辨别产地。这种更多见于辨别农家六堡。

四是辨别经过“入仓”的六堡茶,通过分析叶底,可以基本分析出后发酵是否恰当,仓储过程“湿”度是否过高。

看叶底是将冲泡过的茶叶倒入专用的叶底盘(也可以是杯盖等平面物体)里,个人觉得我们一般平日在家,也不需要个什么叶底盘,我们的用的盖碗的底托倒是个不错的选择。

倒的时候要注意把细碎的、粘在杯壁、杯底和杯盖的茶叶倒干净。分开理顺、铺开、观察茶叶的老嫩程度、是否均匀整齐、色泽状况、撕扯叶底,感觉茶叶的软硬等。

六堡茶的品饮历史


黑茶茶语:六堡茶的品饮历史

六堡茶的品饮历史已相当久远。

成书于公元780年(唐中叶)的《茶经》开篇第一句云:“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其树如瓜芦,叶如栀子,花如白蔷薇,实如?榈,叶如丁香,根如胡桃”。

据《桐君采药录》(已佚)记:“南方有瓜芦木,亦似茗,至苦涩,取为屑茶,饮亦可通夜不眠。煮盐人但资此饮,而交广最重,客来先设,乃加以香?辈。”

瓜芦木,即高大的茶树。显然,南方种茶已有相当长的历史了,茶都长成高大的乔木了,长成乔木的茶树,人称老茶婆,百龄以上了。“交”即交州府,“广”即广州府。交州府广州府即现今的梧广地区。最重,即重视,看重。文中的“?”是指香茅、桂、姜一类(辈)的香料之属。因为当时饮茶仍不知道怎样去掉茶中的苦涩味,故习惯加一些香料调和。

而这种在茶叶里加上姜、油、盐、香菜等一起炒,然后把茶叶一起打烂煮汤的品茶法,很似现在广西、湖南等地瑶族、侗族同胞的“打油茶”,这是对饮茶历史和茶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但现在“打油茶”,有的还配上炒花生米、炒米、炒黄豆等一同共饮,这是另一个方向的发展。现在都市人,大部分是“清饮”,即专门泡茶、饮茶,在饮中重品。要真正品饮一盏陈年六堡茶,还是清饮为最好。这样最能品出六堡茶的幽香和浓而酽,更能品出它的醇、滑、爽、厚的滋味。

据了解,六堡茶是中国著名的侨销茶,在南洋一带(即现东南亚11国),很受侨胞们欢迎。侨胞们在南洋多数从事工矿业,尤其是在印尼加里曼丹,华人是当地金矿的唯一经营者,19世纪以前,马来西亚的锡矿也几乎全部由华侨开发。侨胞们漂洋过海,远渡重洋,生活非常艰辛,幸好和六堡茶结缘,人到哪里就把六堡茶带到哪里,每天生活里有六堡茶相伴,六堡茶是来自家乡水土的产物,能融合异地的水土,使他们能代代扎根于南洋诸国。现在每年都有足够量的六堡茶输往南洋各国,六堡茶可能是黑茶类中输出国外最早数量最大的品种。

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茶叶产量世界第一,可要优先保证出口,在?内尚要计划供应。20世纪以前,六堡茶在国内,除了桂粤港澳台有售外,其他省市很少有。进入21世纪,六堡茶的保健功能逐渐被人们认识,六堡茶也开始走向全国。六堡茶由于是后发酵茶,从初制开始直至陈化,在漫长的岁月里,天天在变,直至泡在?中,所以说六堡茶是发酵最完备、保健功能最完美的茶类。六堡乡的农民大叔常以山歌形式赞颂六堡茶:“陈年黑石六堡茶,呕疴肚痛不离它,口嚼陈茶敷合谷,小儿惊风当家。”

六堡茶品饮:广西茂圣六堡茶品评


六堡茶品饮:广西茂圣六堡茶品评

广西六堡茶作为中国历史名茶主要行销东南亚,在北方很少见。本次选取的是茂圣公司出品的5615(1年)、5626(2-3年)、5612(3-4年)三泡茶,用盖碗冲泡,以了解六堡茶的品质及后期转化的特色。

用具:白瓷盖碗、公道杯、品茗杯。

投茶量:5克。

水:纯净水。

洗茶一遍。

第一泡:

水温:沸水

方法:顺碗边注水。

浸泡时间:半分钟。

品评:

5615:茶汤汤色褐红,滋味厚滑浓重,尚醇,苦微涩、回甘,香气沉稳浓郁。

5626:茶汤汤色浓红,滋味厚醇浓重,苦微涩、回甘,有陈香。

5612:茶汤汤色浓红,滋味醇厚甘滑,苦而化甘,陈香浓郁。

第二泡:

水温:沸水。

方法:顺碗边注水。

浸泡时间:1分钟。

品评:

5615:滋味厚重,刺激渐强,涩加重。

5626:滋味更加厚重,有冰凉感,苦回甘。

5612:滋味醇厚,微苦涩,有冰凉感,香气转扬。

第三泡:

水温:沸水。

方法:顺碗边注水。

浸泡时间:1分半。

品评:

5615:滋味基本同上,味涩,两颊舌下明显。

5626:滋味基本同上。

5612:滋味浓醇,微苦、涩,有冰凉感。

第四泡:

水温:沸水。

方法:直接冲茶注水。

浸泡时间:2分钟。

品评:

5615:滋味开始转柔和。

5626:滋味转醇和,香气浓郁。

5612:滋味醇厚浓重,苦涩能化,有冰凉感,香沉持久。

第五泡:

水温:沸水。

方法:直接冲茶注水。

浸泡时间:3分钟。

品评:

5615:滋味转甜,轻微冰凉感。

5626:滋味厚重,涩、舌下明显,有冰凉感。

5612:滋味醇和厚重,冰凉感明显。

六堡茶作为历史名茶,具有其特有风韵,滋味浓醇厚重,香气浓郁持久,基本或多或少的带有冰凉感。而经过陈放的茶给我感觉更似一种陈香,而所谓六堡茶特有的槟榔香,就如同普洱茶的樟香,很难使大多数人出现相同的认知。另外明显的不足是,觉得这几款六堡茶的熟化近似于普洱熟茶。如果是4-5年之内的茶就有这样的熟化程度,那么必然是期间人为催熟速度较快,致使茶品在变得醇厚的同时出现闷和浊的感觉,尤其在品饮时会在舌面的中央部分产生不适感,这样的话反而让人觉得新茶要比经过陈化的茶清爽干净。

六堡茶品饮的“十分标准”


六堡茶品饮的“十分标准”

在中国,茶的饮用有着数千年的历史,《神农本草经》中有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茶)而解之”,《茶经》中也提到“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从上古时期的神农氏族至今,恐怕具体时间实难考证。

但陕西省汉代阳陵出土的陪葬品出土发现的茶叶残物,为茶叶在中国的饮用历史提供了实证。说明至少在2150多年前,中国人对茶的品饮水平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以至于身居社会最顶端的汉景帝也成为品茶爱好者。

茶的品饮形式经过了一个由简入繁,再由繁复简的发展历程。早期的茶叶制作由于工艺简单,基本就是采摘茶叶进行原始的凋萎晾晒处理后直接成型,因此饮用的形式与程序相对简单。但随着制茶工艺的改进,以及茶饮在上层社会尤其是皇室的流行,使得茶叶品饮的形式逐渐繁复起来。

到了唐宋时期,由于团茶的出现,茶的品饮形式更为繁琐。1987年在西安法门寺出土的一套唐代僖宗时期宫廷茶具,就有茶笼、茶碾、茶罗子、茶炉、茶匙、茶盆、茶碗、茶托、调料盛器等十多种,其使用流程涵盖了从茶叶的贮存、烘烤、碾磨、罗筛、烹煮到饮用的各个环节,且所有器皿俱为金银所制,唐代茶饮之风的奢华程度可见一斑。比及宋朝,自上而下直贯各个社会层面的斗茶风气更令茶饮成为一种仪式,茶的品饮形式和程序在这个时期达到了最巅峰时期。

此后,随着炒青工艺导致团茶的趋衰,茶的品饮模式也逐渐由唐宋时期的煎点法向明清时期的瀹饮法转变,茶饮经过一个形式上的高峰之后重新恢复到了相对简约的状态。这种瀹饮法一直影响至今,成为当前对茶叶品饮的主流模式。这种品饮方式最讲究一个“味”字,包括了对茶的口感(直接感官)与韵味(精神享受)。为达到这个效果,对品饮过程的每个环节和程序都有着相应的要求,所谓“新茶、甘泉、器皿干净为一;天气景色宜人为二;风流儒雅、心性相同者为三”。

六堡茶作为中国黑茶的一个独特的茶品,品饮的形式自然就难脱中国茶品饮模式的窠臼,但对于包括六堡茶在内的中国茶的冲泡和品饮方式,其实总结起来无非就是一个“五分茶叶三分水,一分器量一分人”的境界,即讲究茶叶、择水、器具搭配,以及品饮环境的相互配合。若然茶叶质量、用水准确、器具搭配合理、品饮环境这四个方面都能达到相互融洽的和谐格局,从而为品饮者营造一个赏心悦目的品饮状态,那就是品评茶叶最佳的“十分标准”了。

故而言之,茶叶质量的评定不在于价格的高低,也不以是否稀缺为定论,而在于对品饮者所产生的感觉影响。简而言之,品饮以后能够令人身心愉悦的六堡茶就是好茶。

参考资料

[宋]黄裳.《演山集》卷四十六·茶法.台湾影印本文渊阁《四库全书》

六堡茶:煮饮六堡茶果壳


一直以来,听说过六堡茶除了常规的老茶婆、中茶、茶谷之外,还有一些很有特色的品种,如茶巴、蜂窝茶、茶花蕾、茶果壳等,只不过,除茶花蕾得品尝过外,其他因甚是少见,一直无缘一饮。

这天,在鸳江丽港的六堡农家茶展示馆,遇上六堡农家茶协会的会长黎坚斌和副会长黄超,有缘一试六堡的茶果壳所泡的茶,也有所收益。

煮饮茶果壳的渊源

在六堡民间茶果的壳用做饮用始于何时已无从稽考,也并非每家每户都用茶果壳饮用。据一些老茶人说,从前,茶农大都很穷,就如《蚕妇》一诗中的“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中所说的一样,省俭的茶农大都不舍得将可以换钱的茶谷、中茶等自己饮用,所以,大多都是制作老茶婆或是这种茶果壳来饮用。

据黎坚斌说,六堡民间一直就有用老茶可治病的传统说法,所以,六堡茶农多有在家中存放着一些茶叶的习惯。有老茶婆、茶谷,也有部分的茶果壳,茶果壳耐放,经放置数年,往往更有“沉香”,与老茶婆等都不同,备受到茶客追捧。不过,单纯这样以盖碗或壶泡饮,茶果壳是不会很有味的,是以,必须烹煮才会“出味”,不过,如此“煮茶”却也别有一番情趣。

据笔者向一些六堡茶发烧友中了解到,口感醇和风味独特的茶果壳的煮饮这两年来颇受一些茶人的欢迎。特别是一些品质好、存放了一定时间的茶果壳,有着很独特的沉香,汤色红透如琥珀,味道甘醇,韵味悠长,别有一番风味。

据资料显示,茶果壳含有木质素、茶皂甙、氨基酸、脂肪、维生素等物质。其中茶子壳含有28.4%缩戍糖、8.7%茶皂甙是比较高的。

煮饮茶果壳有讲究

茶果壳的茶好不好喝,茶果壳本身的品质、年份是一个方面,而煮饮的用器、方法和环境,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煮饮茶果壳可先用清水将果壳清洗干净,特别是放置了一定年份的茶果壳更须清洗去浮尘,一般可用温水冲洗几遍即可。

据六堡的老人介绍,六堡农家煮茶用的是一种叫“茶急”的粗陶茶煲,现在已难觅踪迹。其外型有点像我们现在用煮中药的茶煲,但又颇有差异,煮饮农家老茶婆和茶果壳等都可以使用。

平日泡茶用铸铁壶烧水,其水的味道会有所改善。但如果直接用铸铁壶来煮茶果壳,煮出的茶汤水会偏黑,而且茶汤越煮越深。所以,最好选择陶瓷类的器皿来煮茶,煮饮花茶的玻璃茶壶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难忘茶果的风味

前几天,在一次在近郊农家煮饮茶果壳的体验中,深深地体会到茶果壳独有的风味。

在农家的院子,一个小炭炉,一个瓦煲,一桶山间清水。很朴素的一切,却自有其自然清新之气。炭炉的火不大,煮茶刚刚合适。据有经验的茶友说,猛火煮的茶不好喝,先中火煮开,改文火烹煮,比较合适。

茶果壳是几年的陈壳,比想象中容易“出味”,改慢火后,便隐隐闻到茶香了。而且,通过这次煮茶,发现茶果壳很“耐煮”。

用的杯子也是中等的“茶碗”(较之平时用的小杯而言)。茶果壳茶的汤色红中带褐色,隐约有一种特殊的茶香,很内蕴,茶味醇和而回甘。跟平时喝的茶叶茶不同,却又是另一种“茶味”。细细品来,竟是别有洞天的一种新的感觉。不由得想,原来可以有这么一种“茶味”的。

这些天天气较热,试着将煮好的茶,以大碗盛着放温凉了,到村头田间走走之后,回来仰头一口喝干,顿觉全身舒泰清润,齿颊余香,非常爽快。就如感受到六堡农家上山下田回家,喝上一口农家六堡茶那种淋漓、畅快。心底里不由得衷心地赞叹六堡劳动人民发现和利用茶果壳煮茶的聪明智慧。

不过,夏季或秋初的茶果,个头小,味道足,如能找到有十多年陈放的

那个味道,喝了难忘啊!

而且,特别耐泡,喝上一百几十道都可以,很神奇!

六堡茶专家:漫谈泡饮农家六堡茶


六堡茶专家:漫谈泡饮农家六堡茶

彭庆中

农家六堡茶干茶

朋友来访,煮水泡茶待客,朋友指名要喝“农家六堡茶”,于是,便拿出放之阁楼的“农家六堡茶”,喝上几泡。

尽管一直觉得“农家六堡茶”这种分类法不大规范,但茶友们如此叫开了,约定俗成,也找不到更好的叫法,姑且也这样叫“农家六堡茶”吧。

据一位经营农家六堡茶的老板介绍,农家茶主要是茶区茶农所产,“茶谷”和“老茶婆”已属成品茶,为六堡茶的传统产品。据说此类茶青经“杀青→揉捻→渥堆→复揉→松柴明火烘干”工艺流程,产出的茶成品称为“茶谷”;而秋天霜冻前后老茶树的老叶片,采下后,用一大铁锅煮沸水,烫水杀青,阴干,晾挂在灶头或灶上阁楼上保存,这类茶俗称“老茶婆”。

根据当代全国高等农业院校的教材《茶叶加工学》一书中提及:“六堡茶是广西的特产,因源于苍梧县的六堡乡而得名,加工工序分原料生产工艺流程:鲜叶→杀青→初揉→渥堆→复揉→干燥;精制工艺流程:原料毛茶→筛、风、揉→拼配→初蒸→渥堆→复蒸→压萝→晾置陈化→灭菌→成品包装。”里看,这种“农家六堡茶”只是完成了“原料生产工艺流程”而没有进行精制工艺流程的六堡茶。或者也可以称之为六堡茶的“原料毛茶”。

新农家六堡茶的茶汤汤色橙黄,如果用暖水瓶“闷泡”,汤色会变红一些。不管如何,“农家六堡茶”有着其固有的消费群体,农家六堡茶的“茶谷”,内含物比较丰富,新茶茶汤浓而苦涩,经数年的陈放后,减少了其苦涩滋味,汤色有明黄色转为橙红色,味浓而回甘,确实也别有风味。老茶婆的叶片粗大、老硬,霜冻前干茶叶色黄,霜冻后叶色稍黑,香气也较为平和,但滋味醇和甘甜。当地人收藏农家茶多为家庭用药,据民间流传用于治疗痢疾、消毒除瘴,有健脾益肾提神之功效。

农家六堡茶一直流传着另一种泡饮方法就是———煮茶。据说是特别适合老茶婆,笔者曾经试过用手头的铸铁壶煮,滋味确实不错,但由于铸铁壶的特性,煮过几道后,因析出铁质丰富,发生反应后汤色褐红,颜色也很深,总感觉不“爽”,不及用陶土的壶煮饮的好。一位试过用陶壶煮农家六堡老茶婆的茶友,试过后,赞叹说的确“别有风味”。

据一位六堡当地茶农介绍,以前他们煮饮农家六堡茶用的是“砂煲”,也就是我们平日说的瓦锅或陶壶,但合适的煮茶瓦锅一时没找到,等以后有机会试过这种煮饮的方法后,再向大家介绍心得。

品茂圣六堡茶 讲六堡茶故事(一)


品茂圣六堡茶讲六堡茶故事(一)

五岳独秀,六茶聚首:2019年首届衡山论茶“茶让世界更美好”,茂圣茶业公司董事长苏淑梅与茶业界领导一起作主题演讲

(1) 六堡茶与马来西亚矿业

六堡茶在嘉庆年间就被列为我国的四十种名茶之一,并成为朝廷的贡品。而富有意味的是,六堡茶与远在重洋之外的马来西亚矿业,也有着同兴衰共命运的历史关系。

自从华人叶亚来率领八十七个同胞于1857年在吉隆坡开埠,1859年发现开采锡矿的两百多年来,一代又一代华人以其辛酸的血泪和汗水,换来了早期马来西亚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锡矿的开采,带来了六堡茶的巨大需求。

矿工大多数来自我国的广西、广东和福建。

南洋天气炎热,没有冬季,经常下雨,矿工要在露天烈日下挖矿,在闷热的矿井里干活,易得感冒、发烧、中暑等症,于是,六堡茶派上了大用场。六堡茶有解渴、祛湿、解暑、解除疲劳等功效,成为了矿工们每天必需的保健饮料,被称为这“保命茶”、“侨俏茶”。

当时,广州的“同孚商行”每年将大量六堡茶销往南洋。

曾任马来西亚茶会会长的马金龙先生说:“可能是思乡的情绪,亦可能是六堡茶特美价廉的因素,使它成为当时最受欢迎的茶品种。尤其在茶楼和锡矿场,六堡茶是“头家”大量提供的首选饮料。我记得在六十年代的时候,马来西亚每年进口六堡茶的总量高达350吨,是六堡茶最大的入口国。”

六堡茶历史:六堡茶从历史中走来


六堡茶历史:六堡茶从历史中走来

六堡茶是历史名茶,享誉国内外,因原产于广西梧州市苍梧县六堡镇而得名。我国已故著名茶叶专家庄晚芳教授根据南北朝时期的《桐君录》等史料考证,六堡茶的产制历史可追溯到一千五百多年前。在六堡镇秀丽的山水怀抱中孕育并最终成为著名侨销茶的六堡茶,是自然与人文共同打造的精灵。

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版《苍梧县志》记载:“茶产多贤乡六堡,味醇隔宿而不变,茶色香味俱佳”。《广西通志稿》记载:“六堡茶在苍梧,茶叶出产之盛,以多贤乡之六堡及五堡为最,六堡尤为著名,畅销于穗、佛、港、澳等埠”。在清朝嘉庆年间(1796--1820),六堡茶以其特殊的槟榔香味声名鹊起,被列为当时全国24个名茶之一。传统六堡茶是箩装紧压茶,以六堡镇的恭州村茶和黑石村茶品质最佳。过去由于陆路交通不发达,六堡茶只能通过水路运往广州。广东茶商在六堡镇的合口街设点收购六堡茶毛茶并炊蒸踩箩。然后从合口码头用小船装运至梨埠,再装大木船运到封开,然后装上电船沿西江运到广州。之后再出口到香港及吉隆坡等地,“茶船古道”之名因此而来。

1951年之后,轰轰烈烈的土改,使农民获得了土地。当时很多农民开始重新种植茶树,茶树的种植面积迅速扩大。而在1953年以前,梧州有大小私营茶商十余家,经营茶叶以六堡茶为最大宗。然长期以来,六堡茶都是以家庭作坊式加工为主,这种方式制约了六堡茶的发展。1953年1月,中国茶业公司广州分公司在梧州设立办事处经营广西茶叶,小型手工业生产加工场设在了角嘴路“老虎冲”内,这就是梧州茶厂的前身。1953年下半年,广州分公司梧州办事处改为中国茶业公司梧州支公司,加工厂也转为梧州支公司领导。1954年1月,中茶梧州支公司改为广西支公司迁往南宁,梧州设立办事处,加工厂属办事处领导。1954年,国家大力发展茶叶生产,开始取缔私营茶商采购毛茶,广西大部分六堡茶毛茶由国家统一制定收购等级和收购价格,由供销部门统一收购,集中运到梧州茶厂精制加工,梧州六堡茶从长期手工作坊式生产转变为工业化大生产。1955年8月,中国茶业公司批准梧州加工厂为工业企业单位,名称由“中国茶业公司广西支公司梧州办事处加工厂”改为“广西省茶业公司梧州茶厂”,梧州办事处即告撤销。1959年后,梧州茶厂全称改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茶厂”。

六堡茶传统工艺的特点是渥堆发酵、蒸压、陈化。建厂初期,梧州茶厂在总结吸收六堡茶传统工艺的基础上,按照“毛茶→分筛→拼堆→初蒸→?堆→开堆→摊凉→复蒸→装笠→入仓陈化”的工艺精制加工六堡茶。当时,六堡茶成品分一、二、三、四、五号及级外茶。一号六堡茶品质要求:外形条索紧结匀齐,色泽黑褐油润;内质滋味醇厚,有槟榔味,汤色红亮,叶底嫩匀。除了严格对样加工外,茶厂还发挥职工群众的创造精神,针对茶叶品质进行合理改进,不断提高产品质量。

茶厂加工出来的成品一般由梧州茶叶进出口公司销往广州、香港、东南亚以及日本。因为六堡茶耐久藏,越陈越好,而且陈年六堡茶有消暑祛湿、明目清心、帮助消化、消除疲劳、养胃健身等功效,民间常用陈年六堡茶作为防病治病的良药。据说早期到马来西亚的华侨主要做矿工,劳累一天后必须要喝上一大碗浓浓的六堡茶才能消除疲劳,因此,矿主招工时会特别注明有六堡茶供应,否则就招不到工人。由于六堡茶特殊的保健作用,故其一直成为马来西亚华侨的生活必需品。

而香港经销茶庄则常以“陈年六堡茶”、“不计年”作为商标,用大宇标榜“正宗梧州六堡茶”,以显示其经营的六堡茶品质优良正宗。1991年日本黑茶协会会长堤定藏先生专程到梧州茶叶进出口公司和梧州茶厂考察,对梧州六堡茶的品质风格和加工工艺大加称赞。后经日本药业界检测证实,六堡茶有强力降脂解腻、减肥健美功效。消息传开,六堡茶曾一度风靡日本东京。

近年来,随着黑茶类风靡全国、行销海外,六堡茶以其良好的保健功效,独特的风味品质受到了众多爱茶人士的推崇。在自治区及梧州市政府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六堡茶产业被列入梧州市2007~2011年农业优势产业及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目前梧州市六堡茶专业市场的建设已经起步,六堡茶消费需求持续旺盛,六堡茶、六堡茶旅游点双双入选“梧州市十佳美食美景”,广西黑茶瑰宝六堡茶正迎来春天。

朱学庆到部分六堡茶企业调研产业发展工作


朱学庆到部分六堡茶企业调研产业发展工作

3月25日下午,梧州市市长朱学庆到梧州部分六堡茶企业开展工作调研,并主持召开六堡茶产业发展座谈会,研究部署茶产业发展有关工作。

朱学庆先后到梧州中茶茶业有限公司、梧州圣源茶业有限公司、梧州市天誉茶业有限公司等企业,实地调研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考察了解六堡茶加工制作、陈化仓储、微生物实验、营销推广等工作,听取企业负责人就六堡茶历史文化传承、培育种植、品牌宣传等方面的情况介绍,并协调解决影响企业生产发展的问题。朱学庆说,近年来梧州市高度重视六堡茶产业发展,出台实施了一系列扶持六堡茶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有效促进了六堡茶产业和重点茶企的发展壮大,六堡茶产业规模、品牌效应和产品价值稳步上升。

在随后召开的六堡茶产业发展座谈会上,梧州茶厂、梧州中茶茶业有限公司、广西梧州茂圣茶业有限公司等重点茶企负责人结合自身发展特点,围绕六堡茶产业发展、制约瓶颈等进行发言,提出了许多助推产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朱学庆认真听取发言,详细记录要点,不时插话询问,与企业家们共谋发展、共解难题。朱学庆指出,六堡茶是梧州市的优势特色产业,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已初具规模,与云南普洱、安化黑茶等相比,六堡茶在历史底蕴和茶叶品质上与它们不相上下,但在规模、产值、品牌、知名度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当前,梧州六堡茶产业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各级各部门要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加快六堡茶产业化发展的工作部署,高度重视、抢抓机遇、挖掘潜力,多措并举促进六堡茶产业发展,六堡茶企尤其是龙头企业要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共同努力、形成共识、抱团发展,合力推动六堡茶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

朱学庆强调,政府及各职能部门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和扶持力度,在政策制定、资金投入、龙头企业培育、品牌宣传、文化挖掘等方面出台更有力的扶持措施,夯实六堡茶产业发展基础。要进一步扩大六堡茶种植面积,力争在“十三五”用五年时间,使六堡茶种植面积比现有面积翻一番,产业综合产值超100亿元,同时抓好六堡茶核心种植区建设、标准化种植、优质品种保护等工作,整体提升六堡茶产业水平。要共同培育好六堡茶的文化品牌,围绕六堡茶历史文化元素、健康养生功能等,加强市场调研,强化标准建设、抓好品牌营造,不断提高六堡茶的知名度。要创新融资和营销模式,充分运用现代品牌策划营销手段,在模式、技术、形式上创新六堡茶公共品牌宣传,借助社会资本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利用“互联网+”和电商平台实现线上、线下营销,全力打响六堡茶品牌。益阳市副市长荣志晓参加了座谈会。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文化相关文章,《彭庆中:闲话品饮六堡茶》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种类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六堡茶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