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y260.com - 六堡茶】

六堡茶:梧州市六堡茶农家茶协会副会长石靖玉谈“踏遍深山觅香茶”

石靖玉:

传统加工工艺茶(老茶婆)金奖获得者

梧州市六堡茶农家茶协会副会长

获得传统加工工艺茶(老茶婆)金奖的茶叶,是石靖玉收藏了38年的霜降老茶婆。天然、爽口、醇厚,茶味回甘带甜,这是专业评茶师们欣赏这一藏品的地方。

独爱另类老茶婆

对于这一藏品,石靖玉有其独特的偏好。“老茶婆是六堡人对茶叶中最大、最老的一种茶的尊称,是当地人必藏的茶叶,也是前人留下的文化。在同类陈茶中,老茶婆因此显得尤为珍贵。”

众所周知,六堡茶最典型的是槟榔香,但同为六堡茶,霜降老茶婆的香味却显得“异类”。老茶婆的香型一般分为果香、陈香,以及最典型最古老的松烟香。

石靖玉告诉记者,罗汉果香味的霜降老茶婆,大多放在葫芦或竹筒里面,搁置于农家冷楼收藏。而有些老茶婆之所以有松烟味,皆因当地人常年烧火做饭都使用松柴和松树叶,村民习惯将茶叶存放在灶尾楼上,历经数十年的烟熏火燎。

“在同类陈茶中,烟熏茶只有六堡茶一种。”石靖玉说,“这些都是先人最早掌握收藏茶叶的方法。这一收藏方法一直沿用至今,成为代代相传的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

正是老茶婆的古老气息吸引了石靖玉。若以季节区分,六堡茶可分为春茶、夏茶、秋茶。“农家一般收藏春茶和秋茶,春茶主要收藏茶芽,秋茶则一定收藏霜降老叶茶(即老茶婆)”。

石靖玉解释说,“收藏老茶婆尤其讲究季节,民间通常在霜降采摘老茶婆,因为此时的茶叶果香味特别清新浓郁,茶叶甘甜,回味持久,当地人称为六堡霜降茶。这是农家最具有代表性的茶叶,其独特香味任何茶叶无法替代,在同类茶中是难得的珍品。”

好茶需向深山觅

据石靖玉介绍,以前,六堡镇十多个村大部分都种植茶叶,一直延伸到周边的长发、狮寨、梨埠、沙头等镇以及贺州交界一带,这些地方所产的茶叶统称为六堡茶。其中,质量较好的是六堡塘坪、四柳、不倚、理冲四个村所产的茶叶。“这四个村与周边所产茶叶最大的区别在于香气和茶味。”

秋天霜冻前后老茶树的老叶片,采下后用锅煮沸水杀青、阴干,挂至灶头上面保存,这类茶俗称“老茶婆”,叶片粗大、老硬,霜冻前干茶叶色黄,霜冻后叶色稍黑,滋味醇和甘甜。

石靖玉说,他之所以醉心收藏老茶婆,除了因为它独特的香味外,还有其药用价值。老茶婆可用于治疗痢疾、消毒除瘴,有健脾益肾和提神的功效。这也是当地人喜欢收藏这一茶品的缘故。

四年多以前,石靖玉还只是一个六堡茶收藏爱好者。当时,六堡茶价格猛涨,他便在六堡镇塘坪、四柳、不倚、理冲四个主要产茶区,挨家挨户收集各类茶叶。尽管有些地方较为偏远,车辆不至,但为了寻觅好茶叶,他总是愿意徒步数公里走入深山收集。早年,他收集的野生老茶婆就高达2万斤。

陈年老茶价更高

目前市场的陈茶分为两类,一类为熟茶,一类为生茶。熟茶多为梧州茶厂所制,即将茶叶人为加速发酵,使其由新茶快速地转变为旧茶。生茶则主要经过自然陈化,即在干茶成形后不经任何加工,置于通风阴凉的环境下自然陈化。石靖玉说,“此类茶越陈越好,是一种纯天然自然发酵茶,所以关键就看陈放的自然条件。”

“六堡农家多有收藏生茶的习惯。”石靖玉说,农家收藏六堡茶一般都采用竹箩或者竹篮,也有一些放在木桶和木柜里面。农家住房以前一般分为冷楼和灶尾楼,冷楼是人居住的地方,与冷楼相邻的是厨房,在灶台上面通常用木板多搭一层用来放不常用的东西,在当地称为“灶尾楼”,农家人就是将采摘回来的茶叶,炒制加工后放到冷楼或者灶尾楼上,年复一年,让其自然陈化。

在六堡镇,农家收藏老茶婆从古到今代代相传,而且茶叶越陈,味道越好。此说得到不少专业人士的佐证。专业评茶师郭维深认为,正是由于需要经过漫长的自然陈化,老茶婆这一茶种更能体现六堡茶越陈越有价值的特点。有着相同看法的石靖玉则这样总结说,“对于老茶婆,只要茶叶原料选料正、茶底好,选准适宜存放的地方,随着存放时间的增长,收藏价值将会越来越高。”

延伸阅读

梧州市举行多场六堡茶展会销售


梧州市举行多场六堡茶展会销售今年以来,梧州市加大茶园种植力度,挖掘六堡茶历史文化,以及组团参展开拓市场,六堡茶产业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今年初,梧州市将年度标准化茶园建设10000亩任务分解到各县(市、区),截至目前已新增标准化茶园面积5200亩。3月以来,梧州市继续开展“茶船古道·新丝路”六堡茶行销全球活动,组织茶企到香港、日本、韩国等地区和国家开展六堡茶行销推介宣传活动,并在日本东京、韩国首尔开展六堡茶进农业、校园等活动,增强当地人对六堡茶的认识度,扩大六堡茶影响力。6月下旬,“北京国际茶业展-北京马连道国际茶文化展-六堡茶文化节”在北京西城区举行,梧州市参与的各项茶事活动在专业特色、参展质量、展会内容、参展参观人数、现场贸易成交额等方面均取得新突破。借助北京“两展一节”平台,举办茶文化跨界高峰论坛暨“茶船古道”历史文化研讨会,邀请业界知名专家、学者共同探讨“茶船古道”历史。据统计,活动期间梧州展区平均每家企业日均销售额超30000元,日均总销售额近60万元,日接待意向客商经销商超5万人。为确保梧州市在六堡茶产业的核心地位,“梧州六堡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注册工作正有序推进。根据梧州市工商局以及广西商誉商标事务所专家的指导,目前梧州市茶产业发展办公室已收集包括苍梧县志、农业志、产品志、外贸志、国家级专业期刊、年鉴、六堡茶产品质量委托检验协议等总计79项相关证明材料,正式上报国家商标局并被受理。

梧州市六堡茶文化展示馆开馆


梧州市六堡茶文化展示馆开馆

六堡茶文化展示馆

☀一个汇聚了梧州乃至世界六堡茶历史,传承,工艺、梦想的地方。

六堡茶文化展,于10月28日在梧州市文化展览中心三楼的六堡茶文化展示馆正式开馆迎宾,除了展示六堡茶文化外,还将举行梧州市首届六堡茶茶艺师技能大赛。

梧州首家“茶文化”展示馆

广西梧州六堡茶股份有限公司、梧州茶厂、梧州中茶茶业有限公司、茂圣茶业有限公司、天誉茶业有限公司、芊河茶业发展有限公司、山农茶业有限公司等六堡茶企业在展馆内开设企业体验馆。

工作人员正在布置会场

六堡茶文化展示馆总面积达3991平方米,分设文化展示区、商务体验区、销售推广区、创新研究中心等区域,是梧州市首家以“茶文化”为主题的展示场馆。在展示馆南侧,中国茶文化展示区、六堡茶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区、茶船古道历史展示区、老照片墙以及现代经典茶品展示区已基本完工。

茶船古道历史展示区

解说员正在讲述茶历史

梧州市茶产业发展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正面向全市征集六堡茶传统手工艺制作器具、茶壶、茶篓等具有较高历史价值和文化艺术价值的茶器物件,并计划在开馆前统一集中布展。

首届茶艺师技能大赛

据了解,在六堡茶文化展示馆开馆当天,梧州市首届六堡茶茶艺师技能大赛也将在这里举行,届时,来自梧州茶领域的39支队伍参赛。

据悉,六堡茶茶艺师技能大赛由市总工会、市茶产业发展办公室、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联合举办,比赛旨在弘扬六堡茶文化,提升六堡茶茶艺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培养茶艺高技能人才。

这也是梧州多年以来组织的首次六堡茶的大型文化活动。而此次参赛选手中,年龄最小的参赛者于小洛年仅5岁,是一名幼儿园的小朋友。

广西梧州市加快六堡茶产业标准体系建设


广西梧州市加快六堡茶产业标准体系建设

日前,广西梧州市召开了六堡茶产业标准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工作会议,会上讨论并通过了《广西六堡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组建工作计划(草案)》和《梧州市2013年度六堡茶产业广西地方标准制修订工作分解计划(草案)》,计划在今年年内,整合全市六堡茶行业相关技术及人才资源,成立广西六堡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以下简称广西六堡茶标委会),同时完成《地理标志产品六堡茶》、DB45/T435《六堡茶生产技术规程》等4个六堡茶产业广西地方标准的制修订工作。

据悉,六堡茶是梧州特色农业加工产品,因原产于广西梧州市苍梧县六堡镇而得名,以其“红浓陈醇”四绝品质和独特的槟榔香味列为全国名茶。近年来,梧州市六堡茶产业发展迅猛,六堡茶的品牌知名度在国内外也不断提高。为解决六堡茶产业高速发展的同时相关标准滞后和标准体系覆盖不全等制约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的瓶颈难题,市政府专门出台了《梧州市2013年六堡茶标准体系建设工作实施方案》,并由主管副市长亲自担任梧州市六堡茶产业标准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组长,计划通过整合六堡茶相关部门、技术科研机构、行业协会以及龙头企业的技术力量,组建广西六堡茶标委会,一改先前各部门独立为战,缺乏统一协调和整体规划的运作状态。

据了解,该项方案将使梧州市牢牢掌握六堡茶产业省级地方标准的话语权,和申报制定相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优先权。并依托广西六堡茶标委会为平台,有计划、分批次的健全和完善从种植采摘、原料把关、过程检测、生产技术、成品及新产品质量安全、陈化存放等六堡茶全生产链标准体系。

六堡茶专家:漫谈农家六堡茶


六堡茶专家:漫谈农家六堡茶

农家六堡茶的由来

说到农家六堡茶的由来,我们不妨了解一下六堡茶生产历史,以及在这个历史中,六堡茶的原料变化、工艺发展的情况。

据笔者的考据研究,六堡茶的工艺发展分多个阶段,从六堡茶乡开始有零散茶树种植到唐宋为肇始阶段;唐宋始至明清这个阶段,可以称作为六堡茶的初级生产阶段。受当时整个中国茶业兴盛所影响,自宋元开始以当时流行的蒸青工艺生产蒸青绿茶,当时制作的是茶饼,继承了唐宋代制茶的基本工艺,并将工艺大多保留至清代中期。在明代开始流行散茶的时候,亦开始逐步向散茶制作过渡。至清朝嘉庆道光开始,由于产量逐步扩大,出现原始?堆做法,但未形成工艺。当时,六堡茶同时有散茶、饼茶和花卷茶(柱状的茶柱,类似湖南安化千两茶)等产品。

就在中国的道光年间(1847年~1880年),马来西亚霹雳州的拉律和近打谷等多处发现蕴藏丰富的锡矿,随即吸引了大批华工移民。直至清末,中国社会动荡不安、盗匪横行,苟存性命为躲避乱世的沿海华人在同乡、亲友等的影响下,纷纷背井离乡、远涉重洋谋生。马来西亚锡矿业的发展也带动了六堡茶产量和出口量得到飞速发展。这个阶段直至1937年,可以称之为六堡茶的一次大兴盛时期。工艺也得到了迅猛发展,两次蒸?压箩成为标准工艺。出现用大箩筐运输,在香港或马来西亚分装的做法。这个阶段,茶的种植生产规模也达到了顶峰,茶的品种均采用六堡原种品种。

这就是我们今天六堡茶的前身。可以说,六堡茶能够成为一代名茶而扬名海外,很重要取决于这个时期六堡茶的生产和品质优秀。

1937年以后的几年,是六堡茶发展停滞的几年。所产的六堡茶产量锐减,由几十家私人茶商进行简单精制压箩,经广州到香港再转口海外。

1953年1月,中国茶业公司广州分公司在梧州设立办事处,再发展到后来的梧州茶厂改进工艺,生产现代渥堆发酵工艺的六堡茶,出口的六堡茶也逐步变为现代工艺的产品。传统工艺做法的六堡茶在1976年至1979年5月六堡乡初精合一茶叶加工厂成立之后,仍采用传统双蒸工艺进行精制生产。当时,六堡镇原种六堡茶的种植几经起落,在土改之后获得一大发展,不过,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迅速衰落。之后,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期再起再落,原有的生产工艺也缺乏承继,茶树种植也零零落落了。

不过,由于六堡地处山区,缺医少药,交通不便,六堡人也一直有把六堡茶当药用,以防不时之需的习惯,因此一直都有小规模的种植,很多农家也在屋前屋后,种上一些,供自己饮用和药用,一些六堡老茶多是作为药用而不是品尝而被收藏至今。

近年来,随着普洱茶的兴起,自2004年开始,六堡茶日渐受到市场的追捧,以原种六堡茶为原料以传统工艺制作的农家六堡茶也开始被人们所了解和喜爱。

农家茶叶的分类

农家六堡茶也有茶友称之为六堡农家茶。一直觉得“农家六堡茶”这种分类法不大规范,不够准确,不利于其推广。溯其根源,建议这种继承古代制茶工艺,采用原种六堡茶所制作的六堡茶称作“古法六堡茶”更为适合,让人一目了然,其作为现代六堡茶在历史上不可割裂的一部分,应予肯定,也应作为六堡茶中的一个传统品种、特色品种,得到重视、开发和宣传。六堡农家茶除了应该规范名称之外,其选用品种、卫生监管、制茶工艺等都应该予以规范,以利于这个特色品种的培育和发展。

古法六堡茶(农家六堡茶)的品种很丰富,有茶谷(即茶芽)、中茶、老茶婆等,其他的茶的各个部分也得到充分利用,如茶花蕾、茶果、茶宝(茶虫屎)等,按采摘时令划分,又可分为社前茶、明前茶,清明茶、春茶、夏茶、秋茶、霜降茶、冬茶等。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由于六堡原种茶在当地种植量不多,农家一般把好的茶谷(茶芽)、中茶拿去卖,换点生活用品。而茶农自己多是喝些粗茶,如老茶婆、二白茶、茶果等。

茶谷和中茶都是古法六堡茶的传统产品,从前是茶商到乡村里面收茶,在六堡茶的采收季节,也有茶农往往直接拿到市场上交易,这种六堡茶由茶农自己采摘制作,茶青经“杀青—揉捻—渥堆—复揉—烘干”的古老传统工艺流程,制出茶成品;在秋季霜降前后老茶树的老叶片,采下后,用一大铁锅煮沸水,烫水杀青(也有采用蒸汽杀青),阴干后,晾挂在灶头或灶上阁楼上保存,这类老茶俗称“老茶婆”,是六堡茶特有的特色品种。根据当代全国高等农业院校的教材《茶叶加工学》一书中提及:“六堡茶是广西的特产,因源于苍梧县的六堡乡而得名,加工工序分原料生产工艺流程:鲜叶→杀青→初揉→渥堆→复揉→干燥;精制工艺流程:原料毛茶→筛、风、揉→拼配→初蒸→渥堆→复蒸→压萝→晾置陈化→灭菌→成品包装。”,农家古法所制工艺就是其“原料生产工艺流程”,在历史上曾经普遍采用过的古老工艺,精制工艺是后来逐步形成的。

传统茶文化有待传承

古法六堡茶的种类多,其不同的茶,有不同的泡饮方式。

古法六堡茶里面的茶果,因其不容易“出味”,也是多采用煮饮的方式,别具一番风味。茶花则更多为女士所喜爱,冲泡简单,更有人用之泡酒,确实别出心裁。六堡传统更有将茶用于美食之中,是为茶宴,也堪称是六堡茶文化的一朵奇葩。

在六堡镇各个茶区,当地人至今仍保留着煮茶的习俗。茶选用的是老茶婆或中茶,而茶壶则有专门用于煮茶的陶制“茶急”,喝茶的是用瓷碗和大的瓷杯,不过到了现代多是直接用玻璃杯喝了。据当地老茶人介绍,现在六堡人敬神的时候,还必须采用这种煮茶的方式,而且流传下来有一套较为固定的程序。围坐茶桌,煮茶喝茶也固有一套规矩,茶娘居中,茶杯摆成一圈。茶急洗涤干净,把茶放入冲洗干净,放在风炉上煮,等到水将开时,轻刮去浮沫。此时,茶香满室,余香袅袅。第一杯茶,须先敬神,专门有个杯子,是不喝的。接着,先敬座位中老人长者,长幼有序,递茶者须双手为敬,接茶者也要双手接茶,并致谢为礼。这套古老的茶艺体现了六堡茶乡悠久的历史文化,也体现出敬老爱老、和谐互敬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不过,随着岁月流逝,这些有着浓郁地方特色的茶艺茶文化也逐渐失传,到了现在,问起六堡的年轻人,这些煮茶敬茶的礼节大多都不知道了,颇为可惜。许多六堡茶的历史掌故包括六堡茶中著名的品种,如清同治版《苍梧县志》里面记载的“茶产多贤乡六堡,味厚,隔宿不变。产长行虾斗?者,名虾斗茶,色香味俱佳,唯稍薄耳”中提到的虾斗茶,其实是六堡里面的一代名茶,更有着一段传奇的掌故和辉煌的历史,也几因乡里口音所误,以讹传讹,险遭埋没了;更有现在已经变身为一个老旧民居的茶亭,历百年风雨,记载着多少六堡茶的兴衰沉浮和风起云涌。这些与古法六堡茶一同传承下来的,除了其古老的制作工艺,还有其深厚的六堡茶历史文化以及历代相传的煮茶茶艺,亟待我们去发掘整理。

地道原种六堡茶产于恭州陈放五年左右会显槟榔味

生态健康绿色环保

汤色清亮,滋味浓厚

粗茶,是个宝

据查阅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茶医学研究》,该书是2005年11月出版的,关于茶医学研究领域的学术专著,该书介绍了茶叶中各种有效成分的医学研究成果,其中提到关于茶多糖的最新研究成果。原来,一些粗老的农家茶,如中茶、老茶婆这些,往往含茶多糖更多。书中论述:“六级的粗老茶中茶多糖的含量是一级茶的2倍左右。”茶友们都知道,六堡农家的茶大多“粗枝大叶”,较为粗老,很多人因此觉得“端不上台面”,却往往因此“走宝”(错失好东西之意)。

资料显示,茶多糖不是单独一种化学成分,它实际上是一类复杂而且变化很大的混合物。其正确的名称应该是茶叶多糖复合物。而茶多糖的药理功能有降血糖、降血脂、防辐射、抗凝血及血栓、增强肌体免疫功能、抗氧化、抗动脉粥样硬化、降血压和保护心血管等功效,其药理药效越来越引起人们的认识和重视。

书中还提到了中国及日本民间常常用泡饮老茶来治疗糖尿病的“民间秘方”,说道“茶叶愈粗老治疗糖尿病的效果越好,有效率可高达70%,日本高山大学研究系深田经长达3年的反复试验,提出了用冷开水泡茶治疗糖尿病的做法。”资料显示,茶多糖在对糖代谢方面具有与胰岛素相类似的作用,故粗老的中低档茶中因含较多茶多糖而具有降血糖的作用,这些茶因含咖啡碱等兴奋成分较少,含有大量茶多糖,可对慢性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效果有所帮助。

古法六堡茶特别是当地人称之为“中茶”和“老茶婆”的,一直以来以粗老为显著特征,如何冲泡饮用也有一定的讲究,除了我们平时的几种泡饮方法,不妨试试加盖闷泡,时间可以适当长些。

古老的六堡茶是先辈们留给了我们的宝贵财富和资源,如何加大研究和开发力度,将古老的六堡茶历史文化遗产继承好,更好地利用好这些资源促进产业发展,是历史赋予六堡茶业界人士的使命和责任。

六堡茶专家:漫谈泡饮农家六堡茶


六堡茶专家:漫谈泡饮农家六堡茶

彭庆中

农家六堡茶干茶

朋友来访,煮水泡茶待客,朋友指名要喝“农家六堡茶”,于是,便拿出放之阁楼的“农家六堡茶”,喝上几泡。

尽管一直觉得“农家六堡茶”这种分类法不大规范,但茶友们如此叫开了,约定俗成,也找不到更好的叫法,姑且也这样叫“农家六堡茶”吧。

据一位经营农家六堡茶的老板介绍,农家茶主要是茶区茶农所产,“茶谷”和“老茶婆”已属成品茶,为六堡茶的传统产品。据说此类茶青经“杀青→揉捻→渥堆→复揉→松柴明火烘干”工艺流程,产出的茶成品称为“茶谷”;而秋天霜冻前后老茶树的老叶片,采下后,用一大铁锅煮沸水,烫水杀青,阴干,晾挂在灶头或灶上阁楼上保存,这类茶俗称“老茶婆”。

根据当代全国高等农业院校的教材《茶叶加工学》一书中提及:“六堡茶是广西的特产,因源于苍梧县的六堡乡而得名,加工工序分原料生产工艺流程:鲜叶→杀青→初揉→渥堆→复揉→干燥;精制工艺流程:原料毛茶→筛、风、揉→拼配→初蒸→渥堆→复蒸→压萝→晾置陈化→灭菌→成品包装。”里看,这种“农家六堡茶”只是完成了“原料生产工艺流程”而没有进行精制工艺流程的六堡茶。或者也可以称之为六堡茶的“原料毛茶”。

新农家六堡茶的茶汤汤色橙黄,如果用暖水瓶“闷泡”,汤色会变红一些。不管如何,“农家六堡茶”有着其固有的消费群体,农家六堡茶的“茶谷”,内含物比较丰富,新茶茶汤浓而苦涩,经数年的陈放后,减少了其苦涩滋味,汤色有明黄色转为橙红色,味浓而回甘,确实也别有风味。老茶婆的叶片粗大、老硬,霜冻前干茶叶色黄,霜冻后叶色稍黑,香气也较为平和,但滋味醇和甘甜。当地人收藏农家茶多为家庭用药,据民间流传用于治疗痢疾、消毒除瘴,有健脾益肾提神之功效。

农家六堡茶一直流传着另一种泡饮方法就是———煮茶。据说是特别适合老茶婆,笔者曾经试过用手头的铸铁壶煮,滋味确实不错,但由于铸铁壶的特性,煮过几道后,因析出铁质丰富,发生反应后汤色褐红,颜色也很深,总感觉不“爽”,不及用陶土的壶煮饮的好。一位试过用陶壶煮农家六堡老茶婆的茶友,试过后,赞叹说的确“别有风味”。

据一位六堡当地茶农介绍,以前他们煮饮农家六堡茶用的是“砂煲”,也就是我们平日说的瓦锅或陶壶,但合适的煮茶瓦锅一时没找到,等以后有机会试过这种煮饮的方法后,再向大家介绍心得。

梧州市已有四家六堡茶企业获“地理标志”


梧州市已有四家六堡茶企业获“地理标志”

不少茶友对于六堡茶并不陌生,但是对在外包装上贴有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专用标志的六堡茶却了解不多。记者近日从梧州检验检疫局了解到,加贴国家地理标志的六堡茶产品,在质量上更有保障。据梧州检验检疫局食品检验科相关负责人介绍,凡是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的六堡茶,其外包装上都贴有一个椭圆形的绿色标识,上面写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字样。该负责人介绍,贴有标志的产品从种植到生产到销售都要经过更为严格的品质检测,因此其质量有保障,口感更醇正。该标志的获得,需要专家组对六堡茶的历史渊源、质量特色、生产技术和管理,以及六堡茶质量特色,还有梧州独特的地理位置、气候、地形地貌地质、水质、洞穴陈化工艺和优势微生物种群的相互关系进行全面审查。据悉,只有产业具有悠久的历史人文背景,产品具有独特的品质和风味,产品质量特色与茶树品种、自然因素关系紧密,具有鲜明的地理特征,并且产品在生产全过程具有有效的管理和技术保证,才能具备地理标志产品的基本要求。该负责人表示,从2011年以来,梧州市获得国家质检总局核准使用专用标志的六堡茶生产企业有四家,分别是梧州中茶茶业有限公司、梧州茶厂、梧州茂圣茶业有限公司、梧州市天誉茶业有限公司。

广西壮族自治区党代会梧州市代表谈六堡茶产业发展


广西壮族自治区党代会梧州市代表谈六堡茶产业发展

“我认为,报告中提到的营造‘三大生态’、实现‘两个建成’,都与茶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自治区第十一次党代会审议大会报告时,党代会代表、梧州市六堡茶研究院院长马士成以报告提出的奋斗目标与茶的密切关系为切入点,畅谈梧州六堡茶的发展现状和下一步如何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加快六堡茶产业发展。

马士成说,六堡茶是历史名茶、传统侨销茶。近年来,在自治区和梧州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品牌知名度有了很大提升。下一步,还要大力推进标准化茶园建设、品种提纯、生产机械化和清洁化以及保健功能和茶船古道的研究等,形成政产学研的合力。

“在开展有关科研项目时,要注意做好适应性种植方面的研究,在更广的范围进行科学试种,为进一步扩大六堡茶的种植面积提供科学依据。”听完马士成的发言后,党代会代表、梧州市委书记黄俊华对六堡茶的科研工作提出具体指导意见。

“对,六堡茶是梧州的特色资源,梧州市要进一步加大培育和支持力度,推进六堡茶产业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党代会代表、自治区党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喻云林对我市发展六堡茶的积极态度表示肯定,并热切叮嘱梧州要持续抓好有关方面工作,强化茶船古道历史文化研究,积极融入“一带一路”战略,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提升六堡茶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党代会代表、梧州市市长朱学庆接过话说:“六堡茶宣传推介工作我们正在研究并陆续在做,准备通过多种渠道、以多种形式加强宣传。梧州市还制订了《梧州市六堡茶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5)》,持续推进六堡茶产业全面发展。”

来自六堡茶原产地苍梧县的林树锋代表在随后的发言中也提到,苍梧县要以获得“全国十大魅力茶乡”和“全国名茶之乡”两大荣誉称号为契机,推进六堡名镇建设和茶旅结合,把六堡茶种植、加工、旅游打造成为推动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

马士成说,这次来参加党代会,他专门带了不少六堡茶,请与会代表们品尝,不管是在各代表团驻地还是会场,他一有机会就向代表们大力推介六堡茶,希望让更多人了解六堡茶、喜欢六堡茶。(梧州日报梁萍)

六堡茶茶语:邂逅陈年六堡农家茶


六堡茶茶语:邂逅陈年六堡农家茶

这出自梧州六堡镇不依村的茶品居然是絮状,茶干品呈铁锈红色,看似轻飘飘的,放在手上掂量却沉甸甸,抛几下,居然可以成团———

喝好茶要讲缘分,能喝上陈年的六堡老茶更要有茶缘。这个机缘居然让我给赶上了。

前些天,在一次例行的六堡茶精品鉴赏会上,我们喝了被大伙称作中国六堡茶“收藏专家”力兄泡的一泡陈年六堡农家茶。

当他展示干品时,就让我们一愣,怎么茶叶可以是絮状如棉花呢?我们只知道当年是朝贡之物,在北京故宫干仓收藏了上百年的的普洱茶也没成絮状,现在这出自广西梧州六堡镇不毕村的茶品居然是絮状?前所未闻,实属罕见。

撕扯叶底,仍是丝丝缕缕,颇有韧性。

茶干品呈铁锈红色,看似轻飘飘的,放在手上掂量却沉甸甸,抛了几下,居然可以成团?我想,这到底能说是茶吗?假若是茶,到底收藏了多久?为什么会形成这个模样?带着一箩筐的谜团,满脸的狐疑我们开始了这罕见茶品的品饮。

这款老茶的叶底是褐色的。

大家将茶品把玩了许久,讨论了许久,甚至用高倍的放大镜观察了许久,最后茶干品还是被放入了那极品紫砂壶,注入了专门到40公里开外的深山老泉取的水,煮沸了的蟹眼水,几秒钟的工夫,干茶就吸饱了水,大家眼前一亮,发现本来是铁锈红的茶颜色一下子发出黑油油的亮光,结成团块沉到壶底。

这款茶汤色金黄,回味悠长。

出茶汤,透过晶莹洁白的玻璃茶海,展现在大伙眼前的是一片金黄。力先生说这茶大约有42到45年的历史,是长时间“风化”形成的。(我想可能还不止这个年份)以后的茶汤会稍浓,但是汤色不会有太大的变化。的确,洗茶后的第一泡是冲泡完成,后面各泡都是煮的,汤色基本没变,黄油油的茶汤,煞是好看,茶韵缥缈。

诚如《续茶经》中王氏《谈录》言:“茶品高而年多者,必稍陈。”蔡襄《茶录》也说:“茶或经年,则香色味皆陈。”

煮茶十多遍,汤色仍是金黄。

就这样,一道一道的煮茶,一道一道的品茶,尽管第一道到第十六道茶汤的汤色没有太大的变化,但是茶汤的味道却发生着微妙的变化,七八泡后泛出橄榄的味道,到后来转为西洋参类的淡淡的药味。各泡茶汤茶味虽然不浓,却很清爽,自始至终茶汤入口甘滑,犹如舌底鸣泉,生津止渴,浑身畅快之感难以言状。

力兄还说这茶可以冲上30多泡都不变味。说实在,我喝过很多六堡老茶,唯独这款絮状的六堡茶我认为是我所喝六堡老茶之最。陈香之中蕴含了轻轻的陈韵。

其实,世间值得品味的茶很多,只是我们未及遐迩去悉品。或许,我们过于注重眼前、过于在意茶的档次和茶的名气了,以致错过了许多邂逅的机会。

今天,我们有缘和这种陈年老六堡农家茶邂逅,确实是一份茶缘、一种荣幸。

梧州市六堡茶企业踊跃申请地理标志产品使用授权


梧州市六堡茶企业踊跃申请地理标志产品使用授权

12月4日,记者从梧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获悉,受市场升温、前景向好等因素影响,越来越多六堡茶生产企业申请六堡茶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使用权。分析认为,六堡茶产业走向规范化管理是必然的发展趋势,企业积极申请专用标志使用权,有利于提升六堡茶产业发展水平。

11月25日,苍梧银泰六堡茶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宋忠生通过电话,向梧州检验检疫局高级工程师吴平咨询申报事宜。随后,梧州检验检疫局向该公司派发了申请材料及程序明细表,并派专业技术人员帮助企业检查生产设施、设备、原料来源、生产工艺、检验检疫设施等情况,并提出整改要求。

据了解,11月中旬以来,向检验检疫部门申请六堡茶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使用权,或表达申报意向的企业数量迅速增加,吴平说:“我们每隔几天就会接到一个咨询电话,眼下有三家企业启动了相关工作。”吴平认为,出现“申报热”的原因在于六堡茶具有保健养生功效的报告发布后,市场需求增加明显,但采购商比较青睐已经获得专用标志使用权的生产企业。

实际上,已获得地理标志产品专业标志使用权的六堡茶生产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优势明显。梧州茶厂厂长刘泽森表示,11月初正式使用专用标志后,前来洽谈的客商比往年增加了三四成。梧州茂圣茶业公司有关负责人也表示,使用专用标志后公司获得了更多客户,而且以前是出门找客户,现在是客户找上门。

采访中记者发现,目前申请意向较强的茶企都希望依托专用标志的“金字招牌”,提升企业的影响和效益。不过,梧州检验检疫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作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六堡茶的各项制作工艺都有明确要求。按照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管理规定,今后未取得该专用标志使用权的生产企业,在使用“六堡茶”这一专用名称方面将面临许多限制。

按照梧州市《六堡茶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使用管理办法(试行)》的要求,申请这一专用标志使用权的企业,必须取得QS(生产许可)认证。目前我市已获得QS认证的六堡茶生产企业有18家,获得专用标志使用权的企业仅3家。当前,虽有不少企业表达了浓厚的申报意向,甚至启动了相关工作,但这些企业多存在不足。吴平告诉记者,多数企业没有配备符合要求的微生物检测设施,也没有温度及湿度达到标准规定的陈化车间,更缺乏规范的毛茶生产基地,即使申报也难以通过严格的硬件技术审核。

梧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有关负责人说,尽管眼下推广专用标志使用权还有不少困难需要解决,但企业规范化生产的观念意识增强有利于产业发展。今后,检验检疫部门将按照有关技术标准,力争提前介入,加强对企业的指导和支持,帮助企业不断完善软硬件设施,使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得到推广。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文化相关文章,《六堡茶:梧州市六堡茶农家茶协会副会长石靖玉谈“踏遍深山觅香茶》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种类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六堡茶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