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y260.com - 六堡茶】

广西黑茶:六堡茶百年兴衰史(四)

第十六回沤置隔夜实践形成工艺

黑茶源于何时?传统六堡茶的工艺是在何时基本定型?对此业界有诸多探讨。说起六堡茶的这段历史,笔者试着从工艺形成的角度做一下分析。

一种比较权威的学术观点是:唐朝之时,茶叶是蒸青饼茶,陆羽就以烹茶方法不同而分为粗茶、散茶、末茶、饼茶。到了宋朝,由蒸青团茶发展到蒸青散茶。宋朝贡茶种类较多,不是片茶就是腊面;散茶是宋末的产品,花色也不少。

到了元朝,团茶逐渐被淘汰,散茶大发展。一直到了明朝,茶叶开始脱离单纯绿茶的做法,“原始”的发酵工艺开始出现。在长期的茶叶采制劳动实践中,人们发现经过发酵的茶叶做出的茶叶别具特色,于是人们逐步做出了红茶,黄茶、黑茶。具备黑茶工艺雏形的六堡茶最早应起源于这个时期。

根据老茶人陈振东回忆,以前一直以来的传统做法,是杀青后,揉捻,堆放隔夜,再烘干。至于形成这种做法,有其本身原因:在一般茶农家,由于要兼顾其他农活,从一早采摘茶青,到晾青,之后杀青(当时是手工炒),再到揉捻(当时是用脚踩),做好已经是比较晚了。于是,沤放一晚,明天再烘干成为一种比较流行的做法。当时,烘干是用一个当地称作“甑”的竹编箩筐,一次只能够烘几斤最多不过十多斤的毛茶,而且,往往烘干一批,最起码需要1~1.5小时。其他揉捻好还没烘干的六堡茶,都需“沤”放在一旁等待。

六堡茶的后发酵工艺很早就形成了,历史相当久远。在六堡镇很多老茶人的回忆中,烘干前的“堆放一夜”的做法,是很早之前就是这样了。至于这样“堆放一夜”原因,其实一定程度上源自于当时的一种烘干工艺的滞后。在不断的生产实践中,人们很快发现,这样经过堆放一夜的六堡茶,让茶叶于空气充分接触,汤色变成黄红色,苦涩味变得醇和,更为好喝,在市场上更受欢迎。于是便逐步形成作为一个工艺而固定下来。

这种工艺的形成,估计得益于早期六堡茶行销粤港澳等地时,得到市场追捧而逐渐定型下来的工艺。

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和五十年代,随着六堡茶产量的提高,在烘干技术没有大幅改进的情况下,这种烘干前“沤放”一边,等待烘干的做法,就更为明显。对后来逐步形成六堡茶特有的黑茶后发酵沤堆工艺,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第十七回堆放发酵早期渥堆雏形

后发酵工艺做法久远,在六堡镇老人的回忆中得到证实.手头可查的最早的文字记载是1957年6月出版的广西省(当时称广西省)供销合作社编印的《茶叶采制方法》上明确写着:“六堡茶原产于苍梧县六堡乡,炒制比较特别,既不是红茶,也不是青茶,是我省特有的特产,所以就以产地定名叫做六堡茶。主要的特点是杀青、揉捻之后,堆放几点钟进行后发酵后,再行干燥……”这里就明确地提到工艺中的“堆放”几小时的“后发酵”工艺。

并且,书中还明确地说:“发酵又和制红茶有些相似,但红茶不炒即发酵……六堡茶炒过才发酵,发酵时间相当长……所以,又叫后期发酵茶。”

而且,在这本书中记载的中,将“堆放发酵”作为一项工艺明确写着:“发酵的方法是:把揉好的茶叶解块抖散后,铺在大簸箕或篾簟(作者注:竹制席子)上,厚约三四寸,让它自然发酵变化,经过一夜,约六七点钟的工夫,茶叶由青绿色变为青黄色……”可见,这些“后发酵”做法已经在当时作为一种成熟工艺,印发书籍加以推广统一。

从这本书上,我们可以看到,六堡茶的这种“后发酵”作为一种工艺进行生产,比普洱熟茶的1974年的普洱熟茶生产要早很多。

在《制茶学》这本全国中等农业学校教材中有关于六堡茶初制渥堆的描述:“通过湿热作用,破坏叶绿素,促进内含物质转化,苦涩味减除,汤色加深,滋味变醇,叶底颜色转变。”“渥堆叶堆积厚度依气温、湿度、叶质老嫩而定,一般堆高33~50厘米,若用箩筐渥堆,每筐湿坯20公斤左右。气温高时薄堆,嫩叶薄堆,老叶厚堆压紧,渥堆中翻堆1~2次,将边上茶翻入堆中,促进质变均匀。渥堆时间,视叶质老嫩、气温高低和天气等情况不同而异。一般气温低、雨天,叶质较老,渥堆时间略长,反之,则较短。通常为10~15小时。”

从这些做法中,依然可以看到六堡茶初制时,“堆放墙角”或“用箩筐湿坯渥堆”这些传统做法,也可以看出后期熟茶沤堆工艺的雏形。

第十八回后发酵茶先于普洱熟茶

在云南省茶业协会会长邹家驹的一篇《云南熟茶》第一句话就说到:“众所周知,云南生产熟茶始于1974年。”里面考证道:“我查阅了与紧压茶生产有关地区大理、版纳和思茅的文史资料,1974年以前都没有熟茶生产的记录。”他文中还记述了:“1948年以前,云南只有紧压茶到港。50年代初云南货到港大部分改为散茶。”

而恰恰是建国前后的这段时期,正是六堡茶在粤、港、澳、南洋一带以箩装散茶形式风靡一时的时候。上世纪的五十年代,云南普洱茶同样以散茶的形式冲击市场。这个期间,受六堡茶沤放后变得醇香的启发,香港茶商根据市场需求,利用地窖、仓库等特殊温湿环境,用人工方法促进六堡茶、普洱茶的后发酵。随着市场的不断发展,至五十年代后期,香港的茶楼逐步以这种“发水茶”为主,消费者普遍喜欢喝有陈香味红汤褐底的熟茶。

邹家驹先生的书中还记述道:上世纪“50年代,内地同香港几乎没有沟通,但香港人工发酵普洱茶的消息还是传了进来。1955年11月2日,(云南)省公司通知下关茶厂对出口紧压茶进行后发酵实验。由于缺少资讯,试验不了了之。”而经过多方学习、探索,最后,才在1974年成功生产出普洱熟茶。

据梧州茶厂的老工人回忆,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曾经有云南来的同行到梧州茶厂学习后发酵技术制作熟茶,据说,梧州茶厂还保留着这方面的资料。

第十九回浮夸成风茶场改种木薯

六堡茶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的这次兴盛没有持续多久。

据六堡镇的老茶人回忆,在建国初期,六堡茶初制仍是由各农户分散进行,而且,土地归农民所有,种茶的经济效益较好,农民的积极性得到很好的调动。经过了1956年近60万斤的生产高峰后,在1958年,开始搞公社化、三面红旗(作者注:三面红旗是指“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于1958年相继出台。)使当时刚刚复兴的六堡茶生产又日渐衰落。

据当地的老茶人回忆,1955~1961年,当时的六堡公社(乡)人均口粮也比较低,尤其是国家对粮食实行了统购统销以后,由于当时所定六堡茶价偏低,茶区口粮少。时值困难时期,不得已,农民为了‘有吃的,不饿死’,开始在茶山上种木薯等。

老茶人陈振东回忆:“1959年,上面又加重征购任务。人们只好上山种木薯。”说起这个,陈振东老人痛心疾首:“1958年,当时正是‘三面红旗’的热潮,在全国处处‘大跃进’的背景下,各地‘浮夸风’盛行,都把产量虚报,严重脱离实际,而且越演越烈,上面不断增加征购任务,上交额不断增加,人们为了解决吃饭问题,只好种些能填肚子的东西,如木薯之类,把茶园逐渐丢荒。”

“大跃进”运动持续了大约3年,到1960年底逐渐结束,但六堡茶的种植生产已经是元气大伤了。

第二十回申请减征难现往日辉煌

老茶人陈振东回忆,由于定的上交任务过重,眼看当时的公社社员均无心种茶做茶,茶场也缺少了护理。蕨类、野草等渐渐长得比茶树还高,眼看茶园日渐荒芜,陈振东心情沉重,总想为大家做点什么。

他回忆道:“当时大概是1960年左右,一次,自治区要开茶叶会议(在南宁),我们和长发区是产茶区(作者注:长发、六堡是当时两个主要产茶公社),长发去一人,六堡乡名额是他去,另一个是不倚当时的生产队长。于是,去之前就准备好一份材料,在会上争取到了发言,他在会上说,‘现在增加了我们的任务,我们不得不做,但任务太重了,难以完成。现在困难时期,为了不饿着,很多社员在茶场里种木薯,导致茶园水土流失严重、减产。认为要搞好这个六堡茶,必须减少征购任务。’还说,‘我们就得一双手,原来是种茶的,现在要去种木薯,因为不种就没得吃了。’”之后,陈振东还把带来的材料拿去,结合当时六堡的情况跟上面谈,几经争取,最终把六堡乡的这个茶叶上交任务降了下来。

“减了上交任务之后,茶农和公社好一些。算是为六堡人民做了些事情吧。”老茶人陈振东回忆到这里,有点宽慰地笑了。

据老茶人们回忆,经过了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建设,六堡公社茶园已经是很具规模了,公社下一级大队有大队的茶园,生产队也有生产队的茶园,一共有两3000亩。在60年代初期,六堡公社还成立了初制精制合一的六堡茶厂,既收购鲜叶加工毛茶,又收购毛茶加工精制六堡茶。

成立了大队和公社以后,在六堡公社的不倚、四柳、高枧、梧桐、塘坪、理冲等大队先后成立了茶叶初制厂,采用水力带动的揉捻机,将全大队大部分茶叶集中在大队茶厂加工,后来发展到连炒茶(杀青)也采用了水力辅助的炒茶机,后来又搞出了专门的大型烘干炉灶。

虽然是有这么规模,上交任务也不再高不可攀,但真正制约六堡茶发展的其他因素依然存在,上交任务的减少,只是让茶农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的困难时期得到短暂的喘息,在之后的一段时间内,六堡茶的产制依然难现往日的辉煌。

延伸阅读

广西黑茶:六堡茶百年兴衰史(三)


广西黑茶:六堡茶百年兴衰史(三)

第十一回日寇侵华产量一落千丈

六堡茶自明清以来出现的鼎盛期,在1937年日寇发动侵华战争后的次年广州沦陷后便结束了。

确实,当年战火纷飞、兵荒马乱的局势,谁还有闲情逸致喝茶呢。

据六堡镇老茶人李旭秋回忆,1937年,日军发动侵华战争后,华夏大地战事不断,这一年南方尚无战事,尚有少部分六堡茶生产销售运到广州转口外销。1938年10月,日军在广东南海大亚湾登陆,很快占据广州。六堡茶的运输通道被彻底截断,其销售几乎停顿。

1941年底,香港沦陷。1941年日军入侵马来亚(即之后的马来西亚之部分,在1963年9月16日连同沙巴,砂拉越等地联合组成马来西亚联邦),东南亚处处战火纷飞。1942年2月15日新加坡被日军的侵占。这些六堡茶的主要销售地区的相继沦陷,更使六堡茶的产销一落千丈。

据抗战后的资料《广西农业通讯》(1945年)载:“战前(抗日战争前)交通便利,所产茶除本县饮用外,全部销售港澳等地,自抗战后,交通阻塞,销售范围日形缩小,一般茶农生活无法维持。多弃茶而经营其他,于是茶叶衰落矣。”六堡茶从抗战爆发的1937年开始,进入到一个衰落期。

说起抗战的往事,李旭秋老人还回忆起一段轶闻:1938年,抗战形势越来越紧,由于当时的通讯不发达,广元泰茶庄依然派了两个人留驻在六堡的广元泰分号中收茶。不料,当年10月,广州沦陷,西江航道运输被迫中断。广元泰茶庄的两人被迫滞留在六堡,他们之前所收购到的大量六堡茶也囤积在六堡。两人一住就是六七年,直到抗战胜利的1945年,两人才跟广州香港总号的人联系上,再辗转将这在六堡存放了六七年的老茶运出去,结果这批经陈化的六堡茶极受市场欢迎,以平常价5倍多的价钱销售一空,利润丰厚,一时传为美谈。由此可见,在当时人们的消费观念中,六堡茶已经是以陈为贵,陈茶已经是很受推崇了。

第十二回消费锐减茶园日渐荒芜

抗战胜利后,六堡茶的生产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恢复。日寇侵华令中国人民所蒙受的灾难和对经济的毁灭性打击,几乎令整个六堡茶产业陷入绝境。饱受战争的创伤,包括广东、港澳、南洋等地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急剧降低,对茶这种非生活必需的消费品的需求也相应减少了许多。

需求的锐减,加上长途的交通运输尚未得到完全恢复,还有接着的解放战争的影响,六堡茶在1949年建国之前的生产都停留在一个很低的水平。

茶价低贱,茶园日渐荒芜,茶农们为了生活,纷纷改种粮食和别的经济作物。据一本1957年由当时的广西供销合作社编印的茶叶书籍《茶叶采制方法》上记述,当时的情况是“岑溪在解放前,一斤茶叶还不到一斤谷”的价钱,很多茶农的茶卖不出去,连采茶制茶的工钱都不够,因而,茶农们纷纷放弃种茶制茶,“……甚至有将茶砍伐作柴,大部茶园荒芜,到解放时,只剩下二万余担了……”

在1937年到1949年(真正逐步恢复种植生产的是土改后的1951年)这长达十多年的大衰落中,很多茶庄都已停业和倒闭,六堡茶的产业可以说是元气大伤了。李旭秋老人颇为感慨地说,现在的六堡茶的种茶制茶规模还远远不到抗战前兴盛时期的水平,就连建国后的第一次复兴时期(1955~1956年)的规模也远没达到。老人说,六堡茶的未来发展空间还是很大的,作为见证过六堡茶几度兴衰的他希望看到六堡茶重现当年的辉煌。

第十三回土改分地茶农重新种茶

六堡茶的再次兴起是在1951年之后,当时,轰轰烈烈的土改,使农民获得了土地。据六堡镇老茶人陈振东回忆,当时很多农民开始重新种植茶树。当时茶农的种茶热情很高,种植面积迅速地扩大。原六堡乡乡长、老茶人邓兆明说,那时候,农民在高山上、半山腰甚至在山谷低洼地都种满了茶树,积极性空前高涨。

陈振东老人回忆:解放后,六堡所产的茶依然是通过“茶船古道”用船运输到广东的。直到1957年(公社化前后)才修通公路,之后才通过公路将六堡的茶及其他土特产运出,将生活必需品运进六堡。从土改农民获得土地后的三四年,新种植的六堡茶可以开始大量采摘,加上原来抗战前茶园的复垦,种植面积非常大。

据邓兆明回忆,在1954或1955年,产量达到了最高峰,达到54万斤。而据陈振东老人的回忆,最高产的是1956年产量56万斤,接近60万斤,而且当时茶价比较高。虽然老人们记忆中具体的年份有一年差别,但估计正是1954~1956年这几年,是六堡茶在建国后,经过扩大种植后的又一个鼎盛的复兴时期。

据中茶梧州公司的资料显示,中国茶叶总公司梧州支公司创建于1953年11月,1954年1月改为中国茶叶进出口公司广西支公司梧州办事处,隶属于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总公司,专门从事广西六堡茶的生产和出口业务。

根据原六堡乡乡长、老茶人邓兆明回忆:“当时,中茶公司成立后,中茶公司“接收”了当时的许多的茶庄,结束了茶庄收茶的历史,也结束了六堡茶自茶船古道直接经封开、都城直到广州的历史。之后,由中茶公司委托供销社在六堡收的茶,运送到当时新成立的梧州茶厂。”老人回忆,在1956~1957年左右,改为采购局,之后在1958年又改回供销社负责收购六堡茶。

第十四回出口换汇政府扶持鼓励

由于六堡茶一直都是以出口为主,这时候更是肩负着“出口创汇”的使命,得到了政府的鼓励和支持。1957年出版的广西省(当时为广西省)供销合作社编印的《茶叶采制方法》上还记载着当时宣传扩大茶叶出口特殊的意义的说法:“出口一吨茶叶,可以换回10~12吨的钢材或20吨汽油,180担茶叶可换回一部新式拖拉机,1950~1956年全国出口茶叶的总值可换回钢材186万吨或拖拉机34484部或喷气式飞机4965架或25000千瓦发电厂52座。”书中还记述有:建国后,“几年来政府从各个方面采取措施,如预购、贷款、全部收购、提高茶价、技术指导等方式加以扶植,产量逐渐得到增加,品质也提高很多……”同时还“大力发动群众开辟茶地和复垦荒芜茶园,并加强现有茶园的护理工作,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增加生产,增加收入。”

当时人们扩大种植生产,并到处学习取经。据老茶人陈振东回忆,当时有人介绍说,湖南茶更高产些,并从湖南江华引种了相当多的茶树种苗。不过后来人们才发现这些引种的湖南种茶树树冠更大,但叶子没有本地种密,并不比本地原种高产。而且,本地种的茶树茶味更好、色泽也较湖南江华种更好。老人还倒出茶壶中的六堡茶给笔者试品并说:“六堡原种茶特有的浓、醇的味道,湖南茶是没有的。”

老人回忆:“当时我们发展六堡茶种植的干劲是很大的,茶园一共有三级,公社有连绵800多亩的公社茶园,每个大队又各自有大队茶园,也有八百多亩,生产队也有自己的茶园,有一千多亩。不倚、四柳、高枧、梧桐、理冲、公平等都是茶叶的主产区,当时为了可以专门发展茶叶种植,有几个茶产区是不需要交征购粮的.

第十五回改良技术生产迅速扩大

在六堡镇的老茶人的回忆中,建国之后的几年,一直到1958年,六堡茶的生产和种植得到高度的重视,产销非常兴旺。很多荒山被开垦种茶,在种植规模上不断扩大。常常派员外出学习交流并改良提高种茶制茶技术,并引种各种优良茶种进行试验,如当时就曾引种云南大叶种和湖南江华的茶树品种做种植研究。至今在一些茶山遗留下来的仍有这些品种的老茶树根。

在生产技术的改进和推广中,更是不遗余力。《茶叶采制方法》就是当时编印的一本专门介绍六堡茶种植、采摘、加工等的农科普及书籍。在这本书上,还提到当年“为了提高品质,适应内外销需要”有部分县的茶叶茶区进行“青茶改制”,很多地区做六堡改进质量,还“取得了初步成绩……今后除仍应大力组织茶农进行改制提高质量,合理安排,培植茶园与采制茶叶的劳动力,贯彻工分互利增加产量……(并)编写各类毛茶初制方法……以帮助茶农提高技术,改进品质。”通过这些字眼,我们还可以看到建国后发展六堡茶大规模推广种植的热火朝天的场面。

除了在这些方面推广,这本书还介绍推广当时创新制造出的很多制茶机械,如木制的水力揉捻机,利用水力推动,书中描述“一天可揉5~6千斤”,非常惊人。

岁月沧桑,这种当年茶农们当家做主,发挥聪明才智和创造力发明出的“木制水力揉捻机”现在大多无存,在鸳江丽港六堡茶美食长廊的老板陈伯昌在很多年前找到了完好保存至今的一台,作为历史的见证,现在就存放在他的美食长廊中,供人们参观和了解六堡茶发展的辉煌历史。

广西黑茶:六堡茶百年兴衰史(一)


广西黑茶:六堡茶百年兴衰史(一)

一百年来,六堡茶几经兴衰起落,最鼎盛时几乎六堡乡里家家做茶,年产数十万斤,日本侵华期间,千里茶园荒芜,民生维艰。六堡茶的百年历史见证了中国近代茶业发展的曲折与艰辛,也见证了中华民族的百年沧桑———

第一回广信梧州饮茶源远流长

梧州有着很悠久的历史,据史料记载,汉高帝四年(公元前203年)赵佗建南越国。高后五年(公元前183年),赵佗自称“南越武王”,定都番禺(今广东广州),独据岭南,又建苍梧王国,封其族弟赵光为苍梧王。“高后五年,佗以其族赵光为苍梧王,治广信”。

赵佗的弟弟赵光即位后,便开始着手兴建王城,取“苍梧”(亦写作仓吾)族之名,称“苍梧王城”。岭南文化至汉代开始崛起,广信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而一度成为岭南经济、政治和文化教育的中心。

在陆羽引用的《桐君录》“而交广最重,客来先设,乃加以香?辈”的记载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在西汉乃至更早的时候,岭南、两广人民就已经有了喝茶的习惯,也有了以茶奉客的习俗。只是当时的喝茶方式不是我们现在的泡饮法。

《晋书》中有“吴人采茶煮之,曰茗粥”的记载,《尔雅》中,“苦荼”一词注释云“叶可炙作羹饮”就是说当时是将茶叶煮着来喝,《桐君录》更注明加入一些姜桂香料。?(máo)指可供食用的水草或野菜。而这种“加以香?辈”(加入香菜配料)做法,在现在梧州周边县市的“打油茶”流传下来的做法中,还可以依稀追溯当年的“吃”茶“烹”茶之法。

第二回客来奉茶最早崇茶之风

据大量史料显示,喝茶之风是最先由名流士绅阶层兴起,并逐步向社会各个阶层普及的。而且,这种崇尚饮茶之风,最先是由南方开始的,之后渐渐向北方影响。有学者研究,在西晋衣冠南渡之后,北方豪门过江,建康(南京)成为当时我国南方的政治中心。这一时期,建康的上层社会崇茶之风才渐渐开始盛行。

而早在两汉、三国时期,在当时作为“岭南经济、政治和文化教育的中心”的古广信梧州,受中原战争影响甚少,乃名流雅士经学家等汇聚之地,饮茶之风兴盛,甚至已经向社会各个阶层渗透,进入到平民百姓的生活之中,形成“客来奉茶”的习俗。

而且,茶叶原产南方,岭南利于种植,资源丰富,较易获得。可以推测,岭南地区特别是当时的岭南名郡———古广信梧州估计是全国最早流行喝茶的地方之一,并且,“客来先设”的接待客人的奉茶的做法也远远领先于中原地区。因此,《桐君录》中方会在此重重的写上一笔。

第三回六堡产茶历史甚为悠久

六堡何时开始种茶产茶,尚未有确切的考据。从当地茶农世代流传下来的说法,六堡在很早的古代就已经开始种茶了,可以说,六堡制茶产茶的历史相当的悠久,而且,以品质优异独具特色,在很早的时候(起码在清朝嘉庆年间)就闻名遐迩了。因此,很多资料显示,六堡茶在清嘉庆年间被列为二十四大名茶之一。

有一种说法是“六堡茶在200多年前从湖南江华、道县,通过广西八步传入……在安化等地产的黑茶。其加工方法与六堡茶大同小异”并得出六堡茶的树种和工艺均传自湖南云云。不过,笔者觉得这种说法有待商榷。从六堡镇现存的有数百年、直径达三四十厘米以上的老茶树来看,其种茶产茶的历史相当悠久,应该远远不止两百年。

据六堡镇茶人黄超、黎林和六堡农家茶协副主席陈伯昌介绍,在六堡镇的九城现在仍然保留着相当部分的老茶树可以考据。黄超说:“现存还有许多老茶树,有的长成了大树,估计有三四百年以上。”

而说到“在安化等地产的黑茶加工方法与六堡茶大同小异”,只能够说明其两者由于比较接近,相互间是有一定的联系,但也不排除树种和工艺由六堡往湖南传播的可能,毕竟,世界茶树发源地在云南,通过水路传播下来的可能性。而六堡茶确切的原生茶树品种的来源和工艺形成的过程的考据,仍有待专家学者去进一步作科学论证。

第四回战前盛况家家户户产茶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在港、澳、南洋久负盛名的六堡茶一直以来得到华人华侨的推崇,非常畅销。而且水路运输畅顺,运输费用低廉,主销区港、澳、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较和平安定,因此六堡茶的发展很快,在六堡乃至周边地区,种植面积非常大,产量很高。据六堡镇老茶人陈振东回忆:“那时候,几乎家家户户都有茶,人人都做茶。”而且,老人还说当时流传有这么个说法,说要分辨一个人是不是六堡人非常容易,只要看看他的脚,“脚黑”的一定是六堡人了。陈振东老人接着解释,说由于当时家家户户都做茶,以前的工艺做茶的时候,用锅杀青之后,要揉捻,那时多用脚踩搓揉,由于茶叶汁液的浸染,久而久之便人人“黑脚”了。

据资料显示:《广西特产志略》(1937年)载:“在苍梧之最大出品,且为特产者,首推六堡茶,就其六堡一区而言(五堡,四堡)俱有出茶,但不及六堡之多,每年出口者,产额在60万斤以上,在1926~1927年,每担估价三十元左右。”从这个记载上,我们可以想像出当年的产茶盛况。

据六堡镇87岁的老茶人李旭秋回忆,其实,当时产茶制茶的多是农户,收茶的多是商户茶庄,很是分散,缺乏准确的统计,很多小茶庄看到有利可图,都在开秤收茶。估计真正的产销数量可能还不止呢,老人说,有说最多那年是收茶80多万斤。

据《广西农业通讯》(1945年)载:“苍梧茶尚多,尤以六堡乡为最。六堡茶,颇负盛名,其余所产品质亦佳,战前(抗日战争前)交通便利,所产茶除本县饮用外,全部销售港澳等地……六堡乡占全县面积之半,全县面积11455亩,年产茶5450担……”

第五回规模空前漫山遍野茶园

六堡87岁老茶人李旭秋回忆,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六堡里面很多人种茶,漫山遍野都是茶园。即使是三几个人一户的小户人家,往往也会种有相当的茶树,产不少茶。当年,六堡的几个茶乡里,家家户户种茶做茶,景象非常壮观。老人回忆,那时候,要揉捻的茶青量很大,大都是用脚踩揉的。一般是攀扶着门头或廊道的一根横木,用脚踩揉茶青。老人说,那时候,几乎每家之中都可看到有这种的横杆、茶灶和其他制茶工具。说起那时候的踩茶工艺,老人还津津乐道说,说那时候踩茶还是很讲功夫的,有技术的茶农大大一堆的茶青可以揉踩成为很大很圆的一团,不会散开。

李旭秋老人说,当时他们一家三四个人,一造可以做两百斤茶叶,因为还要种田什么的,数量还算是少的呢。有的一户一造就可产茶1000斤,按一年可以采收四造茶算,一户产茶可达4000多斤。

据老人回忆,当年的黑石、恭州、芦笛(或称罗笛、芦荻)、理冲等地方是六堡茶种茶制茶的最为集中的主产茶区(现在的塘坪、不倚、四柳、理冲等仍然是六堡茶的主产区),而其他梧桐、高枧、大宁等地方曾经也有相当部分人种茶制茶,可以说是盛况空前。

李旭秋老人把笔者带到屋外,指着远处的几个山头说,当年这些山上都种满了茶树,现在上山去找,估计还可以看到一些当年的老茶树根呢。

广西黑茶:六堡茶百年兴衰史(二)


广西黑茶:六堡茶百年兴衰史(二)

第六回茶船古道见证兴衰沉浮

由于六堡茶品质优秀,当时在港澳和南洋等地名气逐步大起来,销售情况非常好。更多大商家、茶庄进入到六堡开设分庄收茶。据87岁的李旭秋老人回忆,他听祖母说过,当时已经有如香港天顺祥茶庄等多家大茶庄进入到六堡收茶,广元泰茶庄就是其中最有名一家。老人回忆道,他最深印象的是当时在广州骑楼外砖柱大大的茶庄字号和当时运茶装茶用的箩筐都扫上了统一的“唛号”。

据资料显示,清初广东航海贸易被禁止,那时往来外国的商船很少,也没有什么外来贸易。到了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清政府正式宣布开海贸易。清政府在广州设立粤海关,作为管理对外贸易的行政管理机构。这是我国政府最早设立的海关。

乾隆二十二年(即1757年),清廷见西方在中国沿海地区非法贸易活动猖獗,便封闭了福建、浙江、江苏三处海关,只留广州一个口岸通商,于是十三行便独占中国贸易。从此,广州的对外贸易发展非常迅速。

一直以来,在中国出口的商品中,以茶叶为最大宗。大量的茶叶通过这里加工、包装,然后再运往世界各国。而六堡茶则主要以销往南洋诸国为主。得益于当时兴旺的水路运输,商人们凭借着西江这条黄金水道将华南、西南的丰富物产以最低的成本运达广州,再从广州转口外销。茶叶是其中重要的一项。

每一个产茶季节,六堡产出的大量优质茶叶,从六堡的合口街码头装上尖头船,经梨埠换大木船,进入贺江,经封川江口,进入西江之后再经都城装卸到大船中,运送到广州,再转口南洋和世界各地,这就是当年六堡茶著名的“茶船古道”。这条熙熙攘攘、舟楫来往的“茶船古道”,见证了六堡茶的兴衰沉浮。

第七回百年老号更以六堡扬名

据老人回忆,香港天顺祥茶庄和广元泰茶庄都是当时很有名、规模很大的茶庄,而且,都是省港都开设有分店的百年老号,广元泰在南洋怡保还开设了分号,至今其后人仍在经营着茶行。

广元泰茶庄始创于清朝乾隆年间。原来开设在福建泉州。创始人原籍广东三水,其父以文取仕,做了几年官后心灰意冷,无心官场退隐回家。并告诫子孙专心营商,不得参加科举,并举家往福建泉州开设茶行。

后来由于清政府关闭了福建海关(1757年),便将广元泰迁址到广州,在十三行开设茶行,专门经营茶叶贸易。由于品质卓越,经营有方,至清末已经是远近驰名,先后在香港、南洋开设分号,生意做得非常大。广元泰的茶畅销,在省港澳等地很受欢迎。之后,广元泰茶庄便推出一种“内飞”,有“天宝物华名茶世家省港联号百年制茶广选精作元度细茶泰和顺雅品质尤嘉爰凭印鉴谨识无差毋致伪假”字样,以文中以嵌有“广元泰”三字的记,并盖上其图形及印章以辨真伪,这种做法在时甚为领先,引来许多茶庄竞相效仿。

据说,广元泰后来在六堡设庄收茶,并经其特有工艺加工出来的六堡茶,风味很独特,并以其所产六堡茶特有的“泰和顺雅”品质而赢得市场的一致认可,扬名海内外。

第八回交易畅旺茶庄云集六堡

关于当时黑茶收购的记载,散见于存世的各地地方志及文献:“采办黑茶,在进山办茶前作好准备工作:‘先要择点应用什物家具器皿以及篾器、木器,……再要择选(茶)行内先生、管楼、管厂、管行人等’;要从色、味、形等方面辨别茶的真伪,‘重条紧、色顺、纹直、沉重、味佳、外乌油色……’;其时,粤港茶商尤其注重茶叶质量,绝不以次充好,强调‘以质论价,靓茶好价’,申明‘勿惜价,贪便宜,岂有好货。’”

一直以来,茶商与茶农、茶行的关系非常密切。据笔者向当地多名老茶人了解,当时收茶多是茶商在六堡合口街(当地口音读“鸽”口)开设分号、分庄(或称子庄),在采收季节,由茶号派人进六堡按级别定好价格后,直接开秤收茶。毛茶经分筛、分级后,统一用大箩筐装好,通过六堡河这条“茶船古道”,经梨埠、封川运回广州总号,加工精制后,踩箩或制成饼茶,装箱销往海外各地。这种做法多数是广州外来的大茶号,如万生茶庄、广元泰茶庄等。

六堡镇中至今尚存的收茶点——“茶亭”依稀可见当年的风貌。

据80多岁的老茶人陈振东回忆,当时收茶和开设茶庄的很多,有英记、万记、同盛、公盛、源盛、盛发等等,非常多,大多是广东的茶商,如生记的老板是鹤山的,一个姓温一个姓梁。盛发茶庄是附近旺甫人所开,姓梁。据李旭秋老人回忆,最多时,十多家大的茶庄云集六堡,其他小的商贩就更多了。茶庄的多与少的变化,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六堡茶的兴衰沉浮。当时,六堡所产的茶交易一直以来都很畅旺,据李旭秋老人回忆,不同的时期,在收茶的季节,六堡的合口街、马连坪等多处专门都设过茶叶收购“集市”,部分茶商茶农则聚集在合口街大樟树下(当地称为“樟木根”)开秤收茶。而广元泰、万生、英记等最有实力的茶庄则在六堡专门开设有分号,由茶农上门交茶。

第九回竞争激烈茶商频出奇招

当时收茶的店铺大多已不复存在,唯一完好保存至今的是当时的称之为“茶亭”的一个屋子,青砖所砌,是当时收茶的一个交易地点。这个“茶亭”是当年六堡最为富有、最大的地主韦景平所开设。“茶亭”位于路边,大门外有青砖柱支撑起宽阔的檐廊,看来估计是方便茶农们交茶时等候歇息而设。

另外,据原六堡乡乡长老茶人邓兆明回忆,有部分茶农直接挑茶到合口街上的茶庄进行交易。也有部分茶庄是通过熟悉六堡当地情况的“二老板”到直接各个村寨,与茶行的人一起看茶定价后,由茶农挑茶到合口街“樟木根”交茶,而“二老板”则分别向茶农、茶商收取一定佣金。后来,精明的六堡人出现一些专门跑村进寨收购毛茶贩运到广东牟利的群体,后来渐渐发展到当地或附近乡镇的茶人自己开设收茶的茶庄。

由于当时在合口街收茶的客商、茶庄很多,竞争甚是激烈。为了保证收到更多更好的六堡茶,很多茶商各出奇招。有的是依仗当地雇来的“二老板”的人脉和资源,“掌握”部分茶区的茶农的毛茶;有的与茶农协商长期订货,特别是一些著名的如黑石、恭州所产的茶,这个有点类似于现代的模式。据对六堡茶掌故颇为熟悉的邓永斌说,当年,六堡的交通很不方便,地处深山之中,只是靠六堡河运茶叶出去后,回来时载回所需的日用品,物资非常匮乏。而且,山区茶农大多生活很苦,寅吃卯粮。一些精明的茶庄茶商就推出了茶农记账“赊”去日用品,等来年茶季时交茶来抵扣的做法,既帮助了一部分的茶农,又保证了收购毛茶的数量。

当年所绘的油画描绘了其时广州茶叶贸易盛况。画中后方是工人将茶叶踩进木箱中,居中的三角柱架是当时整箱称茶的器具,前左方为一中国茶商正与外商洽谈,右方为管事在作称量记录。

第十回工艺形成或受穗港影响

由明至清以来,制造销售茶叶都是按照习俗相沿。一般是由茶农随采随制,经过简单加工后(杀青,烘干),售于茶行或茶贩,再转运各地。后来,随着茶叶出口大增,需求日益增大,加之南洋市场对茶叶的品质要求不同,茶商往往将所收来的毛茶,经筛选,再加工精制后,重新包装,扫上“唛号”之后再行销售。此种做法易于操作,而且能够保障茶叶品质,一直颇为盛行。

据87岁的李旭秋老人回忆,最早在他5~8岁时听其祖母说起,曾经最早有茶庄直接将茶青略作加工后,直接运往广州进一步加工的做法(按其年龄推算,这种做法估计是110~130年前的事)。

不过,很难避免装箩的茶青在长途的运输后,品质发生变化(如叶边发红等前发酵等)并对茶叶质量造成影响。所以,这种做法有着相当的局限性。

不过,从老人回忆的这个工艺的演变过程看,六堡茶的制茶工艺,有可能是受广东影响,也就是说,有可能在长期的供货中,逐渐形成了按照广东或香港茶商的要求,在做茶方法上逐步完善,并形成了后来的制茶工艺。

老人还说,记得当时已经有简单的机具将茶压成“如罗庚形状”的茶饼的做法,这种形状已经非常像现在的茶饼形状了。

这个六堡茶具体的工艺形成过程和历史渊源,与之前有过的“源自湖南”一说颇有不同,具体有待专家学者加以考证了。

六堡茶百年兴衰史(一)


六堡茶百年兴衰史(一)

一百年来,六堡茶几经兴衰起落,最鼎盛时几乎六堡乡里家家做茶,年产数十万斤,日本侵华期间,千里茶园荒芜,民生维艰。六堡茶的百年历史见证了中国近代茶业发展的曲折与艰辛,也见证了中华民族的百年沧桑。第一回广信梧州饮茶源远流长

梧州有着很悠久的历史,据史料记载,汉高帝四年(公元前203年)赵佗建南越国。高后五年(公元前183年),赵佗自称“南越武王”,定都番禺(今广东广州),独据岭南,又建苍梧王国,封其族弟赵光为苍梧王。“高后五年,佗以其族赵光为苍梧王,治广信”。

赵佗的弟弟赵光即位后,便开始着手兴建王城,取“苍梧”(亦写作仓吾)族之名,称“苍梧王城”。岭南文化至汉代开始崛起,广信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而一度成为岭南经济、政治和文化教育的中心。

在陆羽引用的《桐君录》“而交广最重,客来先设,乃加以香?辈”的记载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在西汉乃至更早的时候,岭南、两广人民就已经有了喝茶的习惯,也有了以茶奉客的习俗。只是当时的喝茶方式不是我们现在的泡饮法。

《晋书》中有“吴人采茶煮之,曰茗粥”的记载,《尔雅》中,“苦荼”一词注释云“叶可炙作羹饮”就是说当时是将茶叶煮着来喝,《桐君录》更注明加入一些姜桂香料。?(máo)指可供食用的水草或野菜。而这种“加以香?辈”(加入香菜配料)做法,在现在梧州周边县市的“打油茶”流传下来的做法中,还可以依稀追溯当年的“吃”茶“烹”茶之法。第二回客来奉茶最早崇茶之风

据大量史料显示,喝茶之风是最先由名流士绅阶层兴起,并逐步向社会各个阶层普及的。而且,这种崇尚饮茶之风,最先是由南方开始的,之后渐渐向北方影响。有学者研究,在西晋衣冠南渡之后,北方豪门过江,建康(南京)成为当时我国南方的政治中心。这一时期,建康的上层社会崇茶之风才渐渐开始盛行。

而早在两汉、三国时期,在当时作为“岭南经济、政治和文化教育的中心”的古广信梧州,受中原战争影响甚少,乃名流雅士经学家等汇聚之地,饮茶之风兴盛,甚至已经向社会各个阶层渗透,进入到平民百姓的生活之中,形成“客来奉茶”的习俗。

而且,茶叶原产南方,岭南利于种植,资源丰富,较易获得。可以推测,岭南地区特别是当时的岭南名郡———古广信梧州估计是全国最早流行喝茶的地方之一,并且,“客来先设”的接待客人的奉茶的做法也远远领先于中原地区。因此,《桐君录》中方会在此重重的写上一笔。第三回战前盛况家家户户产茶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在港、澳、南洋久负盛名的六堡茶一直以来得到华人华侨的推崇,非常畅销。而且水路运输畅顺,运输费用低廉,主销区港、澳、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较和平安定,因此六堡茶的发展很快,在六堡乃至周边地区,种植面积非常大,产量很高。

据六堡镇老茶人陈振东回忆:“那时候,几乎家家户户都有茶,人人都做茶。”而且,老人还说当时流传有这么个说法,说要分辨一个人是不是六堡人非常容易,只要看看他的脚,“脚黑”的一定是六堡人了。陈振东老人接着解释,说由于当时家家户户都做茶,以前的工艺做茶的时候,用锅杀青之后,要揉捻,那时多用脚踩搓揉,由于茶叶汁液的浸染,久而久之便人人“黑脚”了。据资料显示:《广西特产志略》(1937年)载:“在苍梧之最大出品,且为特产者,首推六堡茶,就其六堡一区而言(五堡,四堡)俱有出茶,但不及六堡之多,每年出口者,产额在60万斤以上,在1926~1927年,每担估价三十元左右。”从这个记载上,我们可以想像出当年的产茶盛况。

据六堡镇87岁的老茶人李旭秋回忆,其实,当时产茶制茶的多是农户,收茶的多是商户茶庄,很是分散,缺乏准确的统计,很多小茶庄看到有利可图,都在开秤收茶。估计真正的产销数量可能还不止呢,老人说,有说最多那年是收茶80多万斤。

据《广西农业通讯》(1945年)载:“苍梧茶尚多,尤以六堡乡为最。六堡茶,颇负盛名,其余所产品质亦佳,战前(抗日战争前)交通便利,所产茶除本县饮用外,全部销售港澳等地……六堡乡占全县面积之半,全县面积11455亩,年产茶5450担……”第四回规模空前漫山遍野茶园

六堡87岁老茶人李旭秋回忆,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六堡里面很多人种茶,漫山遍野都是茶园。即使是三几个人一户的小户人家,往往也会种有相当的茶树,产不少茶。当年,六堡的几个茶乡里,家家户户种茶做茶,景象非常壮观。老人回忆,那时候,要揉捻的茶青量很大,大都是用脚踩揉的。一般是攀扶着门头或廊道的一根横木,用脚踩揉茶青。老人说,那时候,几乎每家之中都可看到有这种的横杆、茶灶和其他制茶工具。说起那时候的踩茶工艺,老人还津津乐道说,说那时候踩茶还是很讲功夫的,有技术的茶农大大一堆的茶青可以揉踩成为很大很圆的一团,不会散开。

百年精品六堡茶


百年精品六堡茶

梧州六堡茶是中国黑茶类的历史名茶,六堡茶生产至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清朝嘉庆年间,六堡茶就以其特有的“红、浓、陈、醇”的独特风味和特殊的槟榔香味声名鹊起,被列为全国24个名茶之一。

梧州六堡茶是中国黑茶类的精品,一直以来作为中国黑茶类的侨销茶远销国外,深受日本、东南亚等国家广大侨胞以及我国港、澳地区各界人士的喜爱。100多年来,梧州六堡茶作为中国黑茶类的主要出口产品,一直处于“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局面,国内消费者对黑茶类中的精品六堡茶了解不多。近年来,随着人们对黑茶类茶叶需求量的增加,梧州六堡茶已逐渐被国内消费者重新认识,陈年六堡茶被称之为可以喝的“古董”,中国茶叶的“XO”。

梧州市政府把六堡茶产业列为十大优势农业产业,加大力度扶持发展,并向国家申请了梧州六堡茶原产地标志注册认证。梧州市政府准备每年举行一届“梧州六堡茶节”,利用六堡茶节打响梧州六堡茶的品牌效应,提高梧州六堡茶在国内外市场的占有率,用新兴工业改造传统产业,做大做强做精梧州六堡茶。把六堡茶产业做成我市一个新的支柱产业。

西江“船帮”带旺六堡茶

走进苍梧县梨江、东安江两岸的古民居,一栋栋已有百年历史的老屋内,几乎都镶嵌有佛山陶瓷的精美工艺品。住在古民居老屋里的老人们告诉我们,当年从广州开往封川江口的商船,逆水而上时带来了佛山的陶瓷,顺水而下时装满了梧州六堡茶。当年六堡的茶农通过用小竹排把六堡茶运到梨江口汇集,再用小船运到封川江口,再装大船下航。六堡茶成为西江流域的“船帮茶”,再经广州出口到世界各地。

六堡茶远销海外,得益于西江流域的“船帮”,得益于广州这个茶叶国际贸易口岸。广州有着悠久的茶叶对外贸易传统历史,是中国历代茶叶国际贸易的主要口岸。现在北京故宫博物院还珍藏着清朝康熙皇帝在1685年的亲笔御批,钦定广州作为全国唯一的茶叶对外通商口岸,这是广州作为中国通往欧洲的“海上茶瓷丝绸之路”重要中转站的最有力证据。梧州作为“海上茶瓷丝绸之路”的一个新站点,六堡茶成了西江流域的“船帮”和远洋航船的“船帮茶”。

当年,广州口岸需要大批茶叶出口,茶商们追寻着西江黄金水道“船帮茶”,走进六堡茶船古道寻觅六堡茶。茶商们看好六堡茶这个黑茶类的精品茶,纷纷在六堡街开设茶号,收购六堡茶。每逢春茶、秋茶采收季节,茶农们把茶装到小竹排,从乡间小溪水道把茶送到六堡合口街的码头前出售。

据苏海文在《中国茶讯》1951年第二卷第7期介绍:旧时粤南在广西六堡乡合口街设庄收茶叶,计有“广元茶”,“广福泰”,“新记”,“三纪”,“永组”,“公盛”等茶庄六个,以后将六堡茶炊蒸在箩,由合口街用小铲装运至梨埠,在春夏水大时每铲装运四十担。秋冬水小时每铲只能装运二十担。由梨埠换大木船运至封开,再用电船装运广州,再出口港、澳。

当年西江“船帮”带旺六堡茶,壮大了六堡茶这个产业,六堡茶在历史上的年产量和销售量曾一度达到1500吨左右,成为六堡茶农的主要经济收入。

六堡茶,有个美丽的传说

相传有一天,天界的仙母娘娘领着一班仙女下凡到苍梧县六堡黑石村,被这里的人间仙景迷住,仙女们捧起黑石山下的泉水,入口顿觉清甜滋润,远道的劳累一扫而空。仙女们环顾四周,看到这里山多田少,田里种的稻谷百姓难以糊口,生活困难。仙母娘娘于是就在黑石山上种了两棵茶树,并告诉黑石村的老百姓,只要把茶树的叶芽晒制成茶叶,拿去卖给山外的人,就可以换取粮食了。传说中黑石山上这两棵老茶树,就是所有六堡茶的始祖。

国际茶博会唱响六堡茶

云南普洱茶与梧州六堡茶同属黑茶。当年“马帮”驮着云南普洱茶走进云、贵、川、藏时,“马帮茶”成为边民喜爱的边销茶。而梧州六堡茶被西江流域的“船帮”带去漂洋过海,“船帮茶”便成了畅销海外市场的侨销茶。

为了做大做强普洱茶,云南省组成大型“马帮”,驮上云南普洱茶重走“茶马古道”,继而取道进京进行全方位宣传云南普洱茶,“马帮”所到的城市,掀起了热销普洱茶旋风。云南省抓住机遇做强做大普洱茶产业,用新型工业改造传统产业。在迅速扩大绿色茶园种植同时,规范搞好普洱茶生产加工和销售工作,利用一切宣传平台宣传云南普洱茶,云南普洱茶迅速占领全国黑茶市场,快速形成规模的普洱茶产业成为农民增收,地方税源增长的新兴产业。

边销茶普洱茶以强大的攻势成为国内热销茶。而侨销茶的梧州六堡茶,还养在“深闺人未知”。梧州六堡茶要改变以往“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历史,要在中国黑茶市场上占据一席位置,必须要做好对外宣传,以行业的整体效应提高梧州六堡茶的知名度。

近年来,中国茶业协会与世界茶业行业协会等组织,分别在我国大城市召开国际茶叶博览会,目的是全面展示我国茶叶产业化、现代化、规范化发展的崭新形象,大力推广茶叶品牌化,为企业搭建一个综合性、专业性交流和发展平台,让中国最优秀的茶业品牌进入世界茶业领域。梧州六堡茶生产企业充分利用国际茶博会这个平台,积极对外宣传梧州六堡茶,展现梧州六堡茶的精品。梧州茂圣茶业有限公司首次出击2006年中国(广州)国际茶业博览会,参赛的“5623”号六堡茶一举登顶获得金奖后,连续在全国各直辖市、各省会城市举办的国际茶业博览会上获得了六个金奖,与国内黑茶类品牌企业平分秋色,成为中国黑茶类获奖的领航企业;随后,梧州市古鼎六堡茶业有限公司和广西梧州市上冠六堡茶有限公司在国际茶业博览会上也分别获得了三个金奖,在北京、西安、南京、哈尔滨唱响梧州六堡茶。

在2007中国(上海)博览会第四届国际茶业博览会上,梧州茂圣茶业有限公司、梧州茶厂、梧州茶叶进出口公司三个企业同时登上了领奖台,捧回了三个金奖。国内外的茶商们对梧州六堡茶刮目相看,梧州六堡茶名声大振。

在第五届广州国际茶文化节、第八届广州国际茶文化博览会上,梧州市政府组织六堡茶企业参展,梧州六堡茶首次以大展团亮相国际茶业展会,显示整体优势而扩大了品牌影响力。并在第五届广州国际茶文化节、第八届广州国际茶文化博览会取得丰硕成果。梧州市政府获得组委会颁发的“最佳组织奖”,梧州六堡茶茶业协会获“优秀组织奖”,梧州六堡茶企业参展的产品获得六金、二银八枚奖牌。其中,梧州茶厂、梧州茶叶进出口公司、梧州市古鼎六堡茶业有限公司、梧州随缘六堡茶厂、梧州六堡山茶业有限公司参展的六堡茶获金奖;梧州六堡山茶业有限公司、梧州市一壶春六堡茶厂参展的六堡茶获银奖。梧州六堡茶在当年“海上茶瓷丝绸之路”的广州重新亮起昔日的光彩。

近两年来,品尝六堡茶、议谈六堡茶、收藏六堡茶,已成为饮茶爱好者追求的时尚。

“老茶婆”是如何制作的?

六堡茶原生态类的“老茶婆”,其制作工艺可追溯到近两千年前的东汉。

制作过程:在清明前的早上采集、杀青(过热水),自然晾干,放在农家冷楼上自然陈化。六堡茶沤堆类采制一芽二三叶或一芽三四叶,经特殊工艺制成。六堡茶成茶条索长整,色泽黑褐光润,汤色红浓,香气醇陈,甘醇爽口,叶底呈铜褐色,并带有松烟味和槟榔味。

六堡茶具有和胃理气、消滞除胀、清热化湿、醒酒、降脂等多种保健功能,六堡山村里的群众,普遍用六堡茶作治病驱痢和解暑的生活饮品。

“老茶婆”茶味最正宗

六堡山岚雾嶂,温湿滋润非常适宜种茶。六堡茶由于特定的地理环境,独特的水土和耕作条件及生产管理,造就了六堡茶这一独特的地方品种。历史上六堡茶区中最有名的为黑石村茶。据地方志记载:“黑石村所生之茶,其山俱为黑石与得水亦足,而茶叶亦大而厚,味亦浓。”茶商们走进六堡茶区中最有名的黑石村,黑石村村民告诉茶商们,六堡茶最古老的茶树始祖,就生长在黑石茶山上,黑石村也就是因山上的两块黑色的大石而得名。黑石山上林木苍翠,郁郁葱葱。山林里生机勃勃,青翠欲滴,山道湿漉,山谷云气氤氲,烟雾缥缈。

村民还告诉茶商们,六堡茶原生态类的“老茶婆”,是茶味最正宗的六堡茶。

原产地标志认证做大六堡茶

梧州六堡茶作为中国黑茶类的主要出口产品远销国外,在上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仅六堡茶园面积曾一度达到一万多亩,年产六堡茶达1200多吨。梧州六堡茶一直在香港市场占主导地位。但自60年代后,由于“以粮为纲”重视了粮食生产,而对茶叶生产重视不够,以及茶叶收购和流通体系改变等种种原因,再加上六堡茶一些加工企业不注意抓产品质量,使六堡茶传统风味消失,销量逐渐降低,我市的六堡茶生产出现了严重萎缩。终于为其他名茶所取代。1981年。云南销往香港普洱茶500吨,四川销往香港普洱茶650吨。而广西六堡茶却由原来年销1500吨左右下降到444吨。同时,越南的贺江茶,泰国、缅甸、印度尼西亚等国的青茶也打入香港市场,梧州六堡茶销售量逐年下降,六堡茶产业不断萎缩,六堡茶仅剩1000多亩的老茶园,且管理粗放,产量很低,年产茶叶只有10多吨(包括部分绿茶)。

回顾六堡茶的产业发展的历程,给了我们一个深刻的教训,要做大做强六堡茶产业,必须要做好原产地标志认证工作,用六堡茶统一生产标准规范六堡茶生产企业的产品质量。六堡茶的品质特色取决于原料茶叶生产地域及茶叶加工成品地域。梧州市已经申报六堡茶地理标志产品注册,目的是使六堡茶走上现代化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同时把全广西适合加工六堡茶的所有原料集中于最适宜生产的地域———梧州,实现人、财、物、技术、独特地理特征等资源的最优化配置,从而使六堡茶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梧州市委、市政府已决定重振“六堡茶”品牌,尽快恢复六堡茶生产,把“六堡茶”这个品牌做强做大。市委、市政府把六堡茶列入梧州市2007~2011年农业优势产业及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在政策上和资金上对恢复六堡茶生产给予大力扶持,把发展壮大六堡茶作为特色优势产业来抓。市政府已把藤县岭景大益村列为茶叶专业村,把六堡镇塘坪村列为“六堡茶”专业村建设,新建示范茶园200亩,并从广西茶科所引进“福鼎大毫”、“金龙大白”和“桂绿一号”和三个良种茶品种45万株,解决发展六堡茶产业的种苗紧缺问题,争取在五年内全市茶园面积达到2万~3万亩。

在搞好六堡茶种植的同时,通过招商引资创办六堡茶加工企业。目前,我市已引来福建商人投资1.2亿元创办千年六堡茶生产加工企业,投资规模2000万元的苍梧县银泰六堡茶业有限公司,这些龙头企业以高起点、上规模,以“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实现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化经营,为我市发展六堡茶产业化开了个好头。

建设茶业市场,抓好梧州六堡茶的销售。2008年2月2日,一个以六堡镇为基地,梧州市为大本营,面向国际广阔市场的梧州茶城在鸳江丽港隆重试业,我市共有14家六堡茶生产企业参加这次试业。梧州茶城成为弘扬六堡茶文化的一个好场所,宣传梧州六堡茶的一个好平台,梧州茶城成为梧州旅游的一个新景点,梧州六堡茶成为游客们最喜欢的旅游产品。

六堡茶产业目前遇到了千载难逢的发展好机会,我市正抓往这个契机加快茶业产业化进程,提高产品质量标准,提升茶产品附加值,延伸产业链。

摘自梧州日报

六堡茶的百年南洋路


六堡茶的百年南洋路

六堡茶是侨销茶,早在几百年前就已经飘洋过海,流传至南洋诸国。由于中国与南洋诸国是隔海相望,海运成了六堡茶运输最主要的方式。从最早的海上丝绸之路,到明时郑和下西洋的海上茶叶之路,再到如今交通便利、畅通无阻的海上运输,六堡茶就这样扬帆起航,到达南洋彼岸。

《汉书》记载,汉武帝平南越后,派出宫廷组织的商船队,带着大量的丝绸和黄金,从北部湾出发,越过南海,绕过印度支那半岛,穿越马六甲海峡,沿着孟加拉国湾,抵达印度半岛南部和隔海相对的古斯里兰卡,最远时也曾抵达古罗马帝国(大秦)。这就是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开端。至汉代以来,经过千百年来持续不断的发展,六堡茶也逐渐成为这条海上丝绸之路的一类重要货物,通过这条海上丝绸之路,中华物产连同文化一起作为华夏文化的一部分传播到南洋诸国。

到了公1405年,郑和奉大明永乐皇帝之命,率二万七千人组成的庞大船队下西洋。郑和七次下西洋,所到之处,加强了中国和各国之间的往来,发展了包括茶叶在内的中国大批货物和各国货物之间的交换,扩大了中国茶叶的输出量和茶种外传的地域范围,对东南亚和东非的饮茶风俗起了推动作用。据说,一些跟随郑和下西洋的福建籍船员就留在东南亚,成为明朝以后的一代华侨,正是这些华侨,把中国饮茶的习惯带到了东南亚各国,更把六堡茶传播到海外。六堡茶以清热解毒、养胃健胃的特性见长,非常适宜地处热带的东南亚地区的居民长期饮用,自此之后六堡茶在东南亚地区的销量越来越高,成为中国茶叶品种中的侨销茶之王。

到了近代,随着越来越便利的交通,六堡茶的出口越来越多,并获得了海外侨胞的一致好评和广泛认可,在南洋打响六堡茶的良好声誉,形成了最初的海外六堡茶市场。

如今,六堡茶在南洋已到了深入人心的程度。这已经不单纯是一种对某种茶叶的偏好,而是在内心情感深处一种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六堡茶,承载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又承载了海外华人特别是东南亚华人那份浓浓的乡土之情。

“百年南洋”六堡茶,每一个人都应该记住这段不平凡的海上之路,让六堡茶在海外永远飘香。

古六大茶山兴衰三百年


古六大茶山兴衰三百年

古六大从明末清初到现在的300年间,西双版纳六大第一次衰落:清朝中后期,清政府不断加重农民的负担,使农民不堪重负,茶农的经济利益因此受到了很大的损害,茶商也无利可图,许多茶商和马帮只好另走他途,茶农们纷纷丢弃茶园另谋生路,六大茶山的第二次衰落:到了民国二年(1913年),内地的汉族商人又逐渐进入茶山购买茶叶运至越南的莱州销售,运输全靠马帮和牛帮,牛帮运送一次需要一个月的时间。随着茶叶销量的逐年增加,六大茶山茶叶才慢慢开始复苏,过去的一些茶号又开始恢复了茶叶加工。在倚邦,除了过去已经有的庆丰号、庆丰益号、元昌号、恒盛号等老茶庄外,又新增加了园信公号、惠民茶庄、升义祥号、鸿昌号等茶庄。但是,老茶园没有完全得到恢复,茶号虽多,但产量有限,每年只有两千担左右,茶号之间相互抢购毛茶,一些茶农为了眼前利益,乘机制造了部分假茶,销路再次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六大茶山的“普洱茶”第二次兴起后,产品主要是运到越南的莱州进行销售。当时越南被法国占领,法国人看到中国的“普洱茶”在越南很受欢迎,唯恐市场被中国人控制,便任意加重了“普洱茶”的进口关税,引起了中国茶商的抗议。随之,法国人即下令禁止中国的“普洱茶”在越南销售,并强迫中国商人将运到越南的“普洱茶”全部原路运回。中国商人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只好私下与当地华侨商人协商,勉强将茶叶收下,仅收取了一点返回的旅费。茶商回国后,马帮和牛帮的主人又来追讨运费,茶商们只好变卖家产还债,茶号再次纷纷倒闭,茶市一派萧条。至此,六大茶山出现了大萧条。

在六大茶山“普洱茶”第二次兴旺的同时,勐海茶区的茶叶贸易也处在热火朝天之中,其产品主要是通过缅甸销往印度、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以及国内的四川、西藏等地。二战期间,国内局势不稳,道路运输困难,极大地制约了茶叶的销售。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刚刚建成的佛海茶厂不得不忍痛撤离,私人茶庄多数也倒闭。

第三次衰落:1949年以后,内战结束,国内形势趋于平稳,各级政府对恢复老茶园,促进茶叶生产十分重视,多次召开专门会议进行研究,从1952年开始,茶叶生产开始再次复苏,一些老茶庄又开始了“普洱茶”的加工。到了1953年,全国进行了工商业改造,私营茶庄实行了公私合营的运行体制。由于受到国家计划经济的控制,茶叶被列为统购统销的商品,六大茶山和勐海茶区所生产的“普洱茶”由政府统一收购,并按照上级的计划和指令进行调拨和销售。私营茶庄的茶叶只能零售,不得批发。1955年农村实行合作社,1956年底至1957年农村纷纷成立了人民公社,六大茶山的私人茶庄被彻底解散,随之而来的是遍及所有产茶区的国营茶叶收购站、初制所。1958年,茶区所有的茶叶几乎都是用来制作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后期,六大茶山古茶园在休眠了30多个春秋以后,再次焕发出了它独有的光彩。如今的六大茶山是家家采茶,户户卖茶,茶商络绎不绝,茶叶成了当地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资料来源:大臻普洱茶)

广西黑茶:广西六堡茶


广西黑茶:广西六堡茶

广西六堡茶的历史久远,甚至可追溯到1500多年前,然而却因为长期外销导致国内反而知名度不高。

六堡茶散发着红褐的光泽,有一股淡淡的清香,它不像绿茶的香气通天,也不像红茶的香气腻人,更不似普洱异域情怀……六堡茶的香是带着些微森林的清新再添上些松木的厚重最后则是槟榔的馥郁。

茶叶洗过第二道,汤色依然红浓明亮如上等琥珀,六堡茶的茶汤是很纯粹透彻的红亮,漂亮得让人不忍心打碎它的美丽。用公道杯均匀地分到每个人面前小小的透明玻璃茶杯里,更显得红亮可爱。茶汤的香比干叶更浓郁一些,也更添了几分让人回味的悠远,和那明亮的汤色很相配,都是能洗净人心的透彻感。

六堡茶入口的爽滑口感是其他茶叶所不能给予的,将茶汤在口中停留一会,茶中的醇香弥漫在口、鼻之内,没有一丝异味,只有六堡茶自然的气息。喝过六堡茶,口中丝毫没有青、涩的感觉,只有略微的苦茶味被久久的回甘所淹没。

据介绍,六堡茶不但能够以温和的茶性暖胃养胃,而常喝酒的人也可以在酒后喝六堡茶,可防止宿醉后的头疼。

广西黑茶:探幽广西六堡茶


广西黑茶:探幽广西六堡茶

它,在200多年前的清嘉庆年间,就被视为了中国24种名茶之一;它,虽在近代没落,却在21世纪之初渐渐崛起;它,就是广西的六堡茶。

探幽广西六堡茶

谈名茶,以往人们说得更多的是:信阳毛尖、西湖龙井、祁门红茶、黄山毛峰之类。

位处最适宜茶树生长地带的广西,其实也有好茶,其中带着槟榔味的六堡茶,在200多年前的清代嘉庆年间,就已扬名立万,位处中国24种名茶之列,在将近1600年前,六堡茶就在八桂大地上开始产制。

由于抗战曾在东南亚名震一时的六堡茶,在20世纪30年代后,渐趋沉寂。

步入21世纪,这种由“天时地利人和”赋予广西的佳茗,渐渐得以重焕光华。

六堡茶的峥嵘

收复丢失了70年的“阵地”

●9月来自广西农业部门的消息:第三届广西春茶节将于2010年3月举行,唱“主角”的,将是日益崛起的广西六堡茶。

●9月17日结束的南宁市“茶文化周”活动中,斗拼六堡茶成为茶艺高手们展演技艺的一抹亮色。

●来自广西茶叶学会的消息则是:9月13日,一名姓阴的广西六堡茶藏家,其收藏了20多年的六堡茶农家散茶,以每公斤24000元的天价售出。

●广西的六堡茶大规模产业化集中加工区,将于今年在梧州等地正式兴建。

……

以上的一切,都关乎一度沉寂了超过半个世纪的广西宝物——六堡茶。

原本被外省名茶割据的南宁市10+1商业大道茶叶批销市场里,以六堡茶为首的“桂茶”也已开始“收复失地”。许多见识过六堡茶“红、浓、醇、陈”四绝特质的人,成了回头客。

六堡茶的售价

1筐六堡茶=1辆新宝马

玩茶的人,多少见识过普洱炒作时的泡沫与疯狂。

古董级普洱茶饼,象紧俏的期货般,被藏家及炒家们推到了“一两普洱一两金”的高度。

“广西的六堡茶,不便宜,同等质量的产品,每公斤要比普洱贵20~30元左右。”在南宁市10+1商业大道茶叶批销市场里,几位本地茶叶商,说起广西茶,不约而同地向记者提到了六堡茶。

这几年,即使在普洱价格波澜起伏时,广西产的六堡茶,价格也在悄然上浮。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举行的2008年第5届中国国际茶业博览会里,广西选送的六堡茶就露了次“大脸”:1筐总重为42公斤的唛号为“12206”的六堡茶,拍出了50万元的价格,相当于1辆新款宝马5系的售价。“5601”六堡茶拿回了该次博览会的金奖,而“5601”六堡茶则更出人意料地获取了特等金奖。

在2009年,六堡茶与龟苓膏的其制作工艺,一起被收入了广西的地方标准之中。该标准对六堡茶做出了这样的定义:在适宜加工的特定区域内,选用适制茶树,采用六堡茶初制工艺和六堡茶精制工艺加工制成,具有“六堡香”及红、浓、陈、醇等品质特征的黑茶。

这意味着广西的六堡茶,正式走向了规范化与标准化,这也是迈向国际化的基石。

六堡茶的特质

六堡茶贴上“不记年”标签

”酒贵陈,茶贵新“这句古话,日益被颠覆。

众所周知,产自云南的普洱,一直以“能喝的古董”著称,产自70、80年前的普洱,不仅无陈腐味,反而更甘醇。

而产自北回归线附近的六堡茶亦可归入“能喝的古董”之列,特性也类似:愈陈愈香。

越是陈年的六堡茶,越会长出略带亮黄色的斑点,这些斑点被业内称为“金花”,即冠突散囊菌。这一菌种,可分泌淀粉酶和氧化酶,催化多酚类化合物,让茶叶含有更多的对人体有益的成分。

经销商李先生告诉记者称:在港澳,有售卖六堡茶的商家,索性根据茶的特质,给行销在香港的六堡茶,起了个很牛气的商标,叫“不记年”。

“不记年”的意思很明了:这茶,不必记保质年份,越陈越好。你若买了,就放心留着,万一忘了喝,也不要紧,若干年后,你的儿孙说不定能象拿到了原始股一样,换到已增值的真金白银。

六堡茶的能耐

药茶一体的“广西一宝”

六堡茶被茶叶界归入了温性茶之列,甚至被建议在酷暑时节,作为降暑饮品饮用。

最惹靓丽的姑娘们厌恶的是身上总减之不去的脂肪。而六堡茶,被业界视为了能刮走脂肪的“利刃”。

“午间饭后,泡1壶六堡茶,喝下后,全身舒畅,在解腻方面,没几种茶能与老的六堡茶比。”南宁市藏友刘涛家中,藏有以吨计的各类茶砖茶饼茶粒,他已渐由喝绿茶,转入了喝六堡茶等黑茶。

刘涛表示:六堡茶在发酵存放中,能通过化合作用,产生名为“普诺尔”的成分,这一成分属脂肪分解酵素之列,能防脂肪积累。每天若能喝上1500毫升左右的六堡茶液,对人体脂肪的控制,大有裨益。

“说六堡茶是药茶一体的饮品,不为过。”但刘涛一直对六堡茶“墙内开花墙外香”的现状,有点不解:“既然云南能把普洱茶纳入“茶马古道”乃至“丝绸之路”的文化高度上去诠释,为什么广西就不能在六堡茶的传统文化上,再做一些深挖工作?”

9月20日,在南宁市10+1商业大道广西梧州杨健六堡茶业有限公司的销售门面,茶友们在细细品味六堡茶。

9月20日,在南宁市10+1商业大道,某茶庄正在销售六堡茶。

百年不孤独 因为始终有你(当百年茶企遇上百年车企)


百年不孤独,因为始终有你

当百年茶企遇上百年车企

百年的企业就如同一把能丈量时间的尺子,它的每一代与我们的后代一起成长,一起见证历史的变迁,所以百年不孤独,因为始终有你相伴。

而这一次的“藏地观茶”之旅就由两家同样具备百年奋斗史的民族企业——下关沱茶和长安汽车携手挑起了大梁!

下关沱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于1902年,上世纪50年代,数十家创办于20世纪初的大小茶叶商号,通过公私合营全面并入下关茶厂,114年不间断生产发展之后,终成蜚声海内外的中国茶企代表。

而长安汽车则起源于1862年由李鸿章筹办的上海洋炮局,曾开创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先河,于上世纪80年代初,正式进入汽车领域。时至今日,也励精图治成为世界闻名的中国车企代表。

当两家百年民族企业携手回望,立于中国民族企业之林的下关沱茶与长安汽车,开始了砥砺前行的“藏地观茶”之路!

这里惠风和畅,他们乘风而来

7月16日,是“藏地寻茶”车队出征的前一天。云南省大理市下关镇建设西路下关沱茶博物馆门前。由下关沱茶及长安汽车邀请的全国媒体代表、茶人代表组成的“藏地观茶”队伍缓缓走进博物馆,在活动出发之前,进行了一场沱茶文化的寻根之旅。

一边蓝天白云,一边细雨沙沙,两种不同的天气在大理这个充满历史感的古城融合得令人惊奇,又令人陶醉。也许天空也在预示着两个百年企业的相遇注定受到关注和铭记。

嘉宾们不仅在博物馆见证下关沱茶的历史与文化,并且还亲身体验了下关沱茶非遗制茶工艺的制作方式。而在之后的藏地旅程中,嘉宾们也将深入体验长安汽车提供的坚实座驾——长安欧尚、长安CX70所彰显的长安百年品质与匠心。

古道西风应犹在,瘦马不知何处寻

这一群人,有资深的媒体大咖,有观点独到的自媒体红人。对于长安汽车,对于进藏旅程,都有深厚的视角。然而对于这条进藏的茶马古道与下关沱茶,却有着强烈新鲜感。

面对博物馆里所有封存着百年记忆的照片和物品,重见茶马古道的艰辛,见证下关沱茶的历史延续,嘉宾们仿佛跨入了从未了解过的未知世界的大门。

嘉宾们走进“沱茶之源”展馆,一进门便会看到,当年茶马古道的沙盘路线图。其中一条最重要的滇藏线,同时也几乎就是本次观茶之旅的路线图。

当年茶马古道上马身上的铜铃还在,他们对这个以前预示着文明发展脉络的大铃铛充满了极大的兴趣,不少人一直在为其拍照,不停地研究资料文字内容。而这一次,长安汽车的鸣笛声将替代铜铃,欢唱着,转动着、追溯着这段历史。

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彰显汉藏情缘

这里还有镇馆之宝——1986年下关沱茶赠送给十世班禅德尼·确吉坚赞的礼茶和2006年下关沱茶赠送给十一世班禅德尼·确吉杰布的礼茶。

嘉宾们不禁感叹,汉藏的情谊早就有茶叶这一纽带了。据展馆员介绍,这一批赠送给第十世班禅和第十一世班禅的礼茶非常之珍贵,曾有人出高价收购,但下关沱茶博物馆为了纪念汉藏情缘,从未打算出售这批珍贵的礼茶。

这样的画面,不禁让人感到“无独有偶”四个字的重要,以下关茶进藏古道为路,以长安汽车为旅梦之马,这样的时光重叠,这样的文化融合,掀起无尽感叹。它们都是两个延续百年的企业,可能正因为同样的文化沉淀让他们早就结下共走“藏地观茶”之路的情缘。

在非遗体验馆里制出第一坨友谊之茶

下关沱茶最神秘和值得骄傲的就是压制沱茶的创始,同时,下关沱茶制作技艺也是国际级非遗传承项目。所以在博物馆的中庭里,三位穿戴白族服饰的制茶师正为大家展示下关沱茶的制作手艺,这样的展示无疑让“非遗”活了起来。

能在现场见到制作,是非常难得的。更加幸运的是,大家可以亲自在现场为自己压制自己的专属宝焰紧茶,并且可以在内飞与包装纸上面写上自己的名字和祝福,那么这一坨茶就只属于你自己。

感受茶的制作,也是感受文化的冲击。网络达人、拥有大批粉丝的自媒体人“kikiwiwi看世界”,已经忍不住坐到了压茶凳上了。对于偶有时日也会喝茶的他来说,下关沱茶的工艺、文化都有着很大的吸引力,然而其历史文化才是最吸引他的地方:“下关沱茶的历史、联系滇藏的纽带,以及茶马古道的记忆,都很迷人。”

面对即将到来的两家百年企业携手的“藏地观茶”之行,“kikiwiwi看世界”无比期待着在路途中的户外茶会,“在一个净涤的环境,一次泡茶的仪式,我期盼这样一个流程中满满溢出的文化。”

期盼在蓝天雪山下,晶莹湖畔泡茶的,可不止是“kikiwiwi看世界”。土豆网的编导刘娜也是见证此行的媒体人之一,平时很少喝茶的她,在参观完下关沱茶博物馆以及压制出自己的宝焰紧茶后,也对下关沱茶产生了莫大的兴趣。

“在这里,我看到了技艺,看到了传承,无论茶还是生活,这都是我们需要感受的。”刘娜期望着,观茶之旅中,能更多的感知到茶的魅力,体会到下关沱茶与长安汽车这种融合背后的意义。

这是属于见证者自己的茶,更是下关沱茶和长安汽车的友谊之茶,拿着这坨标志着合作开端的友谊之茶,有人感叹:“刚在博物馆里一同回望过去,而这坨茶却标志着未来的开始”。

今天只是开始,未来13天里更加精彩

促使这两个相生百年的企业能够在今天进行第一次跨界合作,走进西藏,只为了汉藏的世代情谊,重新走上茶马古道,为藏区人民奉上一杯好茶。

茶马古道是以前运输茶叶等物品的重要通道,一直以人背马驮的形式延续着,而如今长安汽车的车队将以更加快捷的方式重新走向藏区,让百年前的画面重现,不过更快、更多、更轻松愉快。

所以今天,两个企业是一个合作的开始,也是一个相识的开始。

在之后的13天里,我们将从大理出发,沿214国道走上滇藏之路,途经丽江、香格里拉、林芝等地最终进藏,途中会为沿途的寺庙、藏民赠送下关沱茶集团公司的茶叶产品。

我们还将在梅里雪山下、然乌湖旁为你带来最极致美的茶会现场,手把手教你在青藏高原如何泡出一壶好茶。

所以,未来的13天里,敬请期待茶语网每天的新鲜报道。

“藏地观茶”之旅漫画日志

百年守望,执手万年

请问,到我了吗?

点击下方图片,查看令你思绪万千的下关沱茶&长安汽车百年发展史。

书法名家咏赞千年六堡 翰墨挥毫共绘百年商埠


书法名家咏赞千年六堡翰墨挥毫共绘百年商埠

鸳鸯江畔六堡茶香,群贤毕至共襄盛会。

9月27日下午,2018年中国(梧州)六堡茶·广西岭南风情文化旅游周活动——“书法名家咏赞六堡茶和梧州历史文化”现场挥毫活动在梧州江滨国际大酒店隆重举行。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十届政协委员会副主席蒋济雄,市政协副主席李贞梅,市政府副秘书长黎波明,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张文辉出席了活动。此次活动邀请了广西书法家协会原副主席刘炳清,广西师范学院工艺美术学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闭理书,火箭军美术书法研究院艺术委员袁松风,广西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廖炳智,广西书法家协会秘书长李六玲,河南省洛阳理工学院书法研究所所长、洛阳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郭朝卿,广西民族大学艺术学院书法文化研究所所长、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李达旭,书法家孔繁卫,身残志不残的80后书法家汤展中等多位广西区内外书法家,还邀请了15名我市书法家参加现场挥毫活动。

活动人员合影留念

2018年中国(梧州)六堡茶·广西岭南风情文化旅游周活动由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广西壮族自治区旅游发展委员会、梧州市人民政府主办,“书法名家咏赞六堡茶和梧州历史文化”现场挥毫活动是此次活动系列之一,由梧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梧州市茶产业发展办公室承办。

市政协副主席李贞梅讲话

市政协副主席李贞梅讲话。她表示,梧州是岭南文化发祥地之一,岭南文化源远流长,我市在成功举办两届广西岭南风情旅游文化周的基础上,继续举办2018年广西岭南风情文化旅游周活动,与梧州六堡茶文化周相结合,以茶为媒,进一步挖掘、传承岭南文化和“茶船古道”文化,促进区域文化旅游合作,进一步展示了梧州深厚的岭南历史文化底蕴,彰显城市魅力。

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十届政协委员会副主席蒋济雄致辞

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十届政协委员会副主席蒋济雄在致辞中表示,六堡茶、岭南文化,都是梧州特有的文化名片,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聚焦中国梦主题,贯彻新发展理念,在扎实推进富民兴桂各项事业的生动实践中,把六堡茶•广西岭南风情文化旅游周活动越办越好。

市政府副秘书长黎波明主持活动开幕式

活动现场气氛热烈,书法家以"咏赞六堡茶和梧州历史文化"为主题,即兴泼墨,挥毫抒情,用行云流水的笔韵、灵动飘逸的笔端创作一幅幅赏心悦目的书法作品,浓墨重彩展示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和自治区成立六十周年取得辉煌成就,以书法艺术形式宣传梧州六堡茶文化、历史文化、旅游文化。

区内外的书法家们在座交流时还纷纷表示,梧州市委、市政府主办这次活动意义重大,既为梧州市书法家与广西区内外书法家创造了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广交朋友的机会,更重要是通过书法家们现场挥毫,以书法艺术形式,浓墨重彩展现了梧州这座千年古城风貌,让更多的人更深入地了解宣传梧州六堡茶文化、梧州历史文化,共同推动梧州旅游业发展。

在2018年中国(梧州)六堡茶暨广西岭南风情文化旅游周开幕仪式上,梧州市市长李杰云同志(右)愉快接过自治区第十届政协委员会副主席蒋济雄同志(左)向梧州六堡茶文化展示馆赠送的书法作品。

书法家现场挥毫精彩回顾

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十届政协委员会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蒋济雄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广西书法家协会原副主席刘炳清广西师范学院工艺美术学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广西书法家协会原副主席闭理书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火箭军美术书法研究院艺术委员,著名军旅书法篆刻家袁松风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广西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廖炳智广西书法家协会秘书长李六玲洛阳理工学院书法研究所所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洛阳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郭朝卿广西民大艺术学院书法文化研究所所长、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李达旭梧州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广西书协会员、广西书协理事、梧州市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张文辉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广西书法家协会理事、梧州市书法家协会主席郑伟标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梧州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覃志柳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梧州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兰彦之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梧州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谭宏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梧州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刘金奇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梧州市书法家协会理事陈炎权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梧州市书法家协会理事李海波广西书法家协会会员、梧州市书法家协会理事梁雄杰广西书法家协会会员、梧州市书法家协会理事陈水源广西书法家协会会员、梧州市书法家协会理事兼副秘书长陈彦明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梧州市书法家协会理事柯亮广西书法家协会会员、梧州市书法家协会理事兼副秘书长卢传龙广西书法家协会会员、梧州市书法家协会理事兼副秘书长张安

黑茶茶企介绍:百年沱茶-下关茶厂


黑茶茶企介绍:百年沱茶——下关茶厂

云南下关沱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前身为云南省下关茶厂,创建于1941年。公司位于云南最大的紧压茶加工中心和茶叶集散地大理市下关。这里风景秀丽、气候宜人,苍山洱海优良的生态环境,大理地区悠久精湛的制茶技艺,为下关沱茶的优良品质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1994年改制为“云南下关沱茶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通过国企改制成为股权多元化的股份制企业“云南下关沱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公司拥有当今世界先进的茶叶加工设备和一大批专业技术人员及管理人才。现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和国家扶贫龙头企业,国家边销茶定点生产和原料储备企业。2007年,公司被国家农业部认定为“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分中心”。公司产品包括各种紧压茶、绿茶、特种茶、袋泡茶等共四大类近200个品种,其中创制于1902年的“松鹤”下关沱茶,是拥有百年历史的知名品牌,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先后三次荣获国家质量银质奖,三次荣获世界食品金冠奖;获国家质监总局“原产地标记产品注册”,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批准认证为中国绿色食品,被评为“中国茶叶名牌”,首批“云南省名牌产品”等30余项省部级以上荣誉;2008年被国家农业部授予“中国名牌农产品”荣誉。公司实施下关沱茶全国连锁专卖营销战略,3年多来,下关沱茶连锁专卖店遍及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并出口欧盟、日本、韩国、马来西亚等10多个国家及台、港、澳地区,享有良好声誉。2003年以来,公司先后通过了ISO9001:2000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全国食品安全生产许可证(QS认证)。“松鹤(图)”商标2003年、2006年两次被评定为“云南省著名商标”。云南下关沱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国家民委、国家经贸委等七部委指定的边销茶定点生产企业,自建厂以来产品一直销往西南、西北等少数民族地区,深受藏、彝、回、傈僳、普米等民族同胞的喜爱;“宝焰牌”下关砖茶被评为“中国茶叶名牌”、“云南省名牌产品”、“云南省消费最喜爱商品”,“宝焰牌”商标2004年、2007年两次被评定为“云南省著名商标”。发展历程:

云南下关沱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为云南省下关茶厂,始建于1941年,是我国西南地区建厂较早、规模较大的茶叶加工企业,是驰名中外的“云南下关沱茶”的发源地,也是国家定点生产边销紧压茶的重点厂家。

上世纪二十年代,自下关逐渐成为滇茶交易的集散地和加工交易中心后,大理地区的商家把茶叶作为主要经营商品,各类茶叶加工厂家相继出现。1941年春,云南中国茶叶贸易有限公司和蒙藏委员会合资兴办“云南中国茶业股份有限公司康藏茶厂”,1948年4月改名为“云南中国茶叶贸易股份有限公司新康藏茶厂”。新中国建立以后,人民政府于1950年4月接收了新康藏茶厂,将其更名为“中国茶业公司云南省公司下关新康藏茶厂”,后又相继改名为“中国茶业公司下关茶厂”、“云南省下关茶厂”。

光阴荏苒,下关茶厂的全体员工经过几十年的奋斗,已把一个作坊式的小厂发展成为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现代茶叶精制加工企业。1995年,经云南划分企业类型领导小组、云南省经贸委审核批准,下关茶厂被划型为中一型企业。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和不断完善,按照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下关茶厂在发起成立了“云南下关沱茶股份有限公司”几年后,又跨地区、跨行业组建了控股的“云南下关沱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现在企业总资产已达到亿元以上。产品销售区域已从国内20多个省市拓展到欧盟、美国、日本、港澳台等地区。公司积60余年的茶叶加工之经验,踏着与时俱进的步伐,依靠科技进步,取得了可喜的业绩。

上世纪九十年代,公司实施了“八五”技改工程,投资2000多万元新建和改造了仓库、生产车间,购置了与生产相适应的辅助设备,引进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茶叶加工机械,与云南某高校联合成功研制了沱茶压机,从而一举改变了以往落后的生产方式,并使公司的基建规模和技术装备上了一个新台阶。

公司一贯坚持“质量兴企”方针和实施名牌战略,不断保持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所生产的云南下关沱茶连续四次评为“云南省优质产品”;连续三次获“国家质量银质奖”,并获国家级名茶、“中国茶叶名牌”、云南省首批名牌等荣誉称号;外销的下关沱茶获省优、部优产品称号,三次获“世界食品金冠奖”;云南下关砖茶、沱茶袋泡茶、苍山雪绿茶、感通茶分别获“云南省优质产品”、“中国茶叶名牌”、“第十届产品质量欧洲金奖”、“云南省名茶”等称号。公司优质产品率达80%以上。产品年产销率达98%以上。

公司从创建至今,经历了六十五个春秋。六十五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短暂的一瞬间,但公司所经历的各个历史时期和所走过的坎坷而曲折的艰苦创业之路令人难忘。65年的风雨铸就了“关茶人”的脊梁,半个多世纪的历史磨练出“关茶人”的胆识。历史要求“关茶人”应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现代“关茶人”必然担起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任。公司在2004年国企改革、国有净资产公开拍卖基础上实现重组,以新的战略、新的机制、新的管理,顺应时代潮流,抓住市场商机,迎接市场挑战,做强做精下关沱茶产业,使这枝茶苑奇葩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更加璀灿,再铸辉煌。 

六堡茶的兴衰历史


六堡茶的兴衰历史

据《广西通志稿》记载:“六堡茶在苍梧,茶叶出产之盛,以多贤乡之六堡及五堡为最,六堡尤为著名,畅销于穗、佛、港、澳等埠。”

据《广西特产志略》(1937年)记载:“在苍梧之最大出品,且为特产者,首推六堡茶,就其六堡一区而言(五堡,四堡)俱有出茶,但不及六堡之多,每年出口者,产额在60万斤以上,在1926~1927年,每担估价三十元左右。”

从各类关于六堡茶的文字记载可见,当年的六堡茶的产销十分兴盛,在港、澳、南洋等地得到华人华侨的推崇。然而,六堡乡地偏一隅,高山环绕,山路难行,当年盛销的六堡茶是通过什么渠道从偏僻的山区运送出去、远销各地的呢?

何志强介绍说,过去由于陆路交通不发达,六堡茶只能通过水路运往广州。广东茶商在六堡镇的合口街设点收购六堡茶毛茶并炊蒸踩箩,然后从合口码头用小船装运至梨埠,再装大木船运到封开,然后装上电船沿西江水道运到广州,之后再出口到香港及吉隆坡等地。当年这条热闹熙攘、舟来楫往的水路运输,便是六堡茶著名的“茶船古道”。

然而,六堡茶自明清开始出现的繁荣时期,却从抗战爆发的1937年开始,进入一个衰落期。

据抗战后的资料《广西农业通讯》(1945年)记载:“六堡茶,颇负盛名,其余所产品质亦佳,战前(抗日战争前)交通便利,所产茶除本县饮用外,全部销售港澳等地,自抗战后,交通阻塞,销售范围日形缩小,一般茶农生活无法维持。多弃茶而经营其他,于是茶叶衰落矣。六堡乡占全县面积之半,全县面积11455亩,年产茶5450担,抗日时外销日减,估计每年平均产茶1500担左右……”

战争的影响给六堡茶业带来重创,由于茶叶需求量急剧下降,长途的交通运输也被中断,六堡茶在1949年建国前的生产处于低迷时期。

“六堡茶的重新振作是在1951年之后。”何志强说,当时全国正进行轰轰烈烈的土改运动,土地重新回到农民手中,从而也调动了茶农的种植茶树的热情,种植面积也由此扩大。

1953年1月,中国茶业公司广州分公司在梧州设立办事处经营广西茶叶,即梧州茶厂的前身。1953年11月,中国茶业总公司梧州支公司创建。1954年1月,中茶梧州支公司改为广西支公司梧。1954年,六堡茶由于肩负“出口创收”的使命,得到政府的鼓励和支持,国家开始取缔私营茶商采购毛茶,广西大部分六堡茶毛茶由国家统一制定收购等级和收购价格,由供销部门统一收购,集中运到梧州茶厂精制加工,梧州六堡茶从长期手工作坊式生产转变为工业化大生产,同时努力改进生产,推广创新技术。据《茶叶采制方法中》记载,当年为提高六堡茶品质,部分茶区进行了“青茶改制”,编写了各类毛茶初制方法,更创新出很多制茶机械,如木制的水力揉捻机等。

然而,这股出现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六堡茶兴盛之风并没有重现其昔日的辉煌。

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使得刚刚复兴的六堡茶生产重新进入低迷,加上当时茶叶的收购价格偏低,茶农种茶制茶的积极性严重受损,茶园逐渐被丢荒。此外,由于当时执行不利于发展传统六堡茶的收购政策,客观上导致茶农摒弃了六堡茶传统后发酵的生产工艺,六堡茶的传统工艺受到冲击。由于失去了原本特有的传统风味,加之人们消费口味的变化以及其他各种因素,上世纪八十年代,六堡茶产业渐趋衰落。

“酒香不怕巷子深”。20多年后,六堡茶这个久负盛名的传统名茶历经沧桑,重新走进人们的视野。伴随着普洱茶热销的东风,与普洱茶有着类似加工工艺及功能的六堡茶,终于迎来了难能可贵的发展机遇,其背后巨大的市场潜力,也被越来越多的人发现。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文化相关文章,《广西黑茶:六堡茶百年兴衰史(四)》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种类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六堡茶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