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y260.com - 六堡茶】

茶人茶语:杨冠卿的《咏六堡茶》诗

苍梧县六堡镇的六堡茶,已有1500多年的栽培历史了。该茶以红、浓、陈、醇、槟榔香味、隔宿而质不变且无茶膜而著称。自古以来,六堡茶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历代不少文人墨客品尝、吟咏,宋代著名学者杨冠卿就是其中的一个。

杨冠卿,字梦锡,江陵(今属湖北)人。宋代举进士,曾为九江戎司掾,又尝知广州,编有《群公词选》三卷,著有《客亭类稿》十五卷。《四库总目》传于世。

宋淳熙年间,杨冠卿在广州做官。有一年夏天,他走水路回四川老家,乘船从广州溯西江而上,到达梧州时,夜幕已降临。当晚,杨冠卿兴致勃勃地游览梧州夜景。美景令杨冠卿赞叹不已,而熙熙攘攘的茶市更使他惊喜。这小小的山城水都,街上茶楼、茶摊比比皆是,人们三五成群品茗聊天,休闲消暑。好些茶店还打出“正宗地道六堡茶”的招牌,以招揽顾客。杨冠卿心中大喜,快步向—间茶楼走去。

杨冠卿在茶厅坐下,店老板看他似大官的模样,便亲自来到他的跟前,问:“请问大人,您品什么茶?”“来一壶六堡茶吧!”杨冠卿回答。

“来一壶六堡茶啦!”店老板大声呼喊。

片刻,一壶热气腾腾的六堡茶汤端来了。

店老板是一位热情好客的生意老手,不失时机地宣传六堡茶。他指了指那壶六堡茶汤,然后对杨冠卿说:“本店经营的六堡茶,产自深山老林的苍梧县六堡,那地方峰峦叠嶂,清泉长流,终年云雾缭绕,生产出来的茶叶最上乘……”

杨冠卿听着店老板绘声绘色的介绍,仿佛亲临六堡茶乡。他细细斟啜,一股槟榔香气扑鼻而来,一杯落肚,心情舒畅;两杯落肚,神昏顿醒;三杯落肚,疲劳倾消。杨冠卿大喜过望,叹道:“六堡茶名不虚传,不愧是华夏名茶!”并吟《咏六堡茶》诗一首加以赞之。诗曰:

遥远苍梧野,莽莽六堡山。

山水美且秀,名茶出此间。

雾云传质气,晨露润叶尖。

饮之香在口,神爽意怡闲。

延伸阅读

六堡茶茶语:邂逅陈年六堡农家茶


六堡茶茶语:邂逅陈年六堡农家茶

这出自梧州六堡镇不依村的茶品居然是絮状,茶干品呈铁锈红色,看似轻飘飘的,放在手上掂量却沉甸甸,抛几下,居然可以成团———

喝好茶要讲缘分,能喝上陈年的六堡老茶更要有茶缘。这个机缘居然让我给赶上了。

前些天,在一次例行的六堡茶精品鉴赏会上,我们喝了被大伙称作中国六堡茶“收藏专家”力兄泡的一泡陈年六堡农家茶。

当他展示干品时,就让我们一愣,怎么茶叶可以是絮状如棉花呢?我们只知道当年是朝贡之物,在北京故宫干仓收藏了上百年的的普洱茶也没成絮状,现在这出自广西梧州六堡镇不毕村的茶品居然是絮状?前所未闻,实属罕见。

撕扯叶底,仍是丝丝缕缕,颇有韧性。

茶干品呈铁锈红色,看似轻飘飘的,放在手上掂量却沉甸甸,抛了几下,居然可以成团?我想,这到底能说是茶吗?假若是茶,到底收藏了多久?为什么会形成这个模样?带着一箩筐的谜团,满脸的狐疑我们开始了这罕见茶品的品饮。

这款老茶的叶底是褐色的。

大家将茶品把玩了许久,讨论了许久,甚至用高倍的放大镜观察了许久,最后茶干品还是被放入了那极品紫砂壶,注入了专门到40公里开外的深山老泉取的水,煮沸了的蟹眼水,几秒钟的工夫,干茶就吸饱了水,大家眼前一亮,发现本来是铁锈红的茶颜色一下子发出黑油油的亮光,结成团块沉到壶底。

这款茶汤色金黄,回味悠长。

出茶汤,透过晶莹洁白的玻璃茶海,展现在大伙眼前的是一片金黄。力先生说这茶大约有42到45年的历史,是长时间“风化”形成的。(我想可能还不止这个年份)以后的茶汤会稍浓,但是汤色不会有太大的变化。的确,洗茶后的第一泡是冲泡完成,后面各泡都是煮的,汤色基本没变,黄油油的茶汤,煞是好看,茶韵缥缈。

诚如《续茶经》中王氏《谈录》言:“茶品高而年多者,必稍陈。”蔡襄《茶录》也说:“茶或经年,则香色味皆陈。”

煮茶十多遍,汤色仍是金黄。

就这样,一道一道的煮茶,一道一道的品茶,尽管第一道到第十六道茶汤的汤色没有太大的变化,但是茶汤的味道却发生着微妙的变化,七八泡后泛出橄榄的味道,到后来转为西洋参类的淡淡的药味。各泡茶汤茶味虽然不浓,却很清爽,自始至终茶汤入口甘滑,犹如舌底鸣泉,生津止渴,浑身畅快之感难以言状。

力兄还说这茶可以冲上30多泡都不变味。说实在,我喝过很多六堡老茶,唯独这款絮状的六堡茶我认为是我所喝六堡老茶之最。陈香之中蕴含了轻轻的陈韵。

其实,世间值得品味的茶很多,只是我们未及遐迩去悉品。或许,我们过于注重眼前、过于在意茶的档次和茶的名气了,以致错过了许多邂逅的机会。

今天,我们有缘和这种陈年老六堡农家茶邂逅,确实是一份茶缘、一种荣幸。

中茶所所长杨亚军把脉六堡茶产业


中茶所所长杨亚军把脉六堡茶产业

市委副书记蒋海东(右二)、市农业局局长赵春宝(左三)、陪同中茶所所长杨亚军(右三)调研茂圣公司杨亚军作茶产业发展形势专题讲座

11月30日-12月2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所长杨亚军在梧州市委副书记蒋海东的陪同下,率专家组一行调研梧州市六堡茶产业。杨亚军一行前往六堡茶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考察了苍松茶厂、八集山庄茶场、六堡镇茶叶街、双贵茶场、黑石山茶厂、黑石茶场、芊河茶场等六堡茶种植基地及加工企业,以及广西梧州茂圣茶业有限公司、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茶厂等六堡茶龙头企业,对六堡茶种植、加工、销售等方面情况进行了调研。

随后,杨亚军所长、姜爱芹研究员分别结合六堡茶产业实际,作了茶产业发展与思考以及茶叶流通渠道现状与转型升级的精彩报告。梧州市相关部门领导及六堡茶生产、流通企业负责人及业务骨干200多人参加讲座。

杨亚军对梧州六堡茶产业发展给予了充分肯定,并结合当前我国茶产业整体情况以及产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思路,对六堡茶产业发展提出了建议。市委副秘书长梁金昌、市农业局局长赵春宝、市农业局调研员覃柱材、市六堡茶研究院院长马士成等陪同调研。

茶人茶语:喜欢喝普洱茶的N多理由


喜欢喝普洱茶的N多理由

幽兰爱茶

一直想把我为什么喜欢喝普洱茶的N多理由写下来,老瞎忙,那天在看刘荻的茶资料的时候,看到回答茶友的提问正好是这个内容,高兴之余就直接拿过来转载给大家看看,喜欢喝普洱茶的朋友看看你们的想法一样吗?是的话就顶起哈

原文如下:

写这个东西不为炒做,只是简单总结一下我对普洱茶的看法。理由有几个:

一、是普洱茶的大树茶是世界上唯一野放生长,天然无公害的茶叶。现代提倡“有机茶”概念,但实际上中国的有机茶很多只是挂个名目,并不有机。即使真的是有机化管理,也一样是使用肥料、人工干预病虫害,原料也是改良品种,品质同天然的大树茶天差地别。

二、是新茶价格相对便宜。即使今天云南大树茶的价格已经比几年前翻了数翻,但优质茶品的整体价格还只是花茶、中低档绿茶、中低档乌龙茶的水平上。而茶质则厚重太多,又耐泡得紧,比普通茶多泡一倍的道数。

三、是老茶好。确实好,不仅是口感问题,还有那个很难同一般茶友讲明白的“茶气”。懂得中医或有修习禅坐的就知道我讲的是什么。其药理上条理气血的功能和红花很相似,补益功效很明显。

四、是喝不完慢慢喝。懂得放就放不坏。绿茶和多数现代工艺的乌龙,懂得放也只能放几月。

五,六,七……不是很主要的原因就不讲了。还是希望茶不要再涨价了,呵呵。

三口居士:拙作《中国六堡茶》书名冠“中国”之释义


三口居士:拙作《中国六堡茶》书名冠“中国”之释义

拙作《中国六堡茶》出版发行以来,有茶友问及为何用此书名,为何不是广西六堡茶,或者是苍梧六堡茶、梧州六堡茶?有茶友说,这样,将产地扩展到整个中国,整个中国都产六堡茶,还怎么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呢?

笔者闻之不觉莞尔。

中国丝绸、中国京剧、中国景泰蓝、中国龙井茶、中国茅台酒这些响当当的名称,用之久矣,也成为外国朋友对中国工艺戏剧、中国茶文化、中国酒文化的符号的一种载体。一般人绝不会理解为“产地扩大”,或全国都可生产这个方面去,也不会因为冠以“中国”两字,这些有着鲜明特色、浓郁的地域特点的名优特产会丧失其优势吧?

六堡茶,是广西苍梧的传统名茶,历史悠久,历来以侨销东南亚而驰名海内外。可以说,六堡茶是属于苍梧的,也是属于广西的,更是中国的和世界的,这样说毫不夸张,外销侨销也正是六堡茶之一大特色。当年侨销南洋的六堡茶,也曾经是海外华人华侨对中国传统茶文化的传承,对遥远的中国故园乡情乡思的一种寄托和文化皈依。

在南洋诸国如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在日本韩国这些过去六堡茶的传统消费市场,乃至欧美、澳洲等现在新兴的六堡茶消费国家和地区,说起品质优秀的六堡茶,人们也往往会冠以“中国”两个字,这是中国的骄傲,也是六堡茶的骄傲。

六堡茶中国苍梧县的名优特产,其品质是特有的,离开了梧州、离开了苍梧、离开了六堡,生产不出地道的六堡茶,这早已为实践所证明。我们根本不用担心冠以“中国”两字,就会扩大了产地,加剧了竞争。

风味独特、文化深厚、千年传承的六堡茶总该有这样的自信与胸怀吧?

拙作将六堡茶前冠以“中国”,意在反映出业界应有的一种气度、呈现出一种眼界、展现出一种胸怀、体现出一种高度、立足、也凸现产品市场面向及期许。

吾心拳拳,惟天下茶人知之。

茶人心情:感受六堡茶山歌


茶人心情:感受六堡茶山歌

位于苍梧县西北部的边远山区小镇———六堡镇,不但出产遐迩闻名的六堡茶,而且聚居在那里的汉瑶同胞共同创造了灿烂的六堡茶文化,六堡茶山歌就是其中之一。1985年夏,我带队去六堡镇指导农业生产,切身感受了六堡茶山歌。

那一天,烈日当空,我和镇政府一位姓郑的同志冒着酷暑走在浓荫遮蔽的山间小道上,边走边察看山冲稻田的种植情况,来到六堡茶发源地———黑石村的时候,已是晌午了。接待我们的是一位上了年纪的村民小组长。大叔领我们进了家门,厅屋里摆放着一张木制长沙发,七八张小木椅,一张四方桌,还设有神台,是典型的农家布置。我们刚坐下,大叔便端来两大碗茶汤,说:“同志—路辛苦了,解解渴,”并说:“这是地道的黑石老茶婆汤,解渴清热最好。”我端起茶汤咕噜咕噜地一饮而尽,顿觉喉润口香,精神清爽,不由赞叹:六堡茶真是名不虚传!

在大叔家里吃了几碗白粥加酸菜充饥后,我们决定先休息一下。见我不时看看挂在厅屋墙上的那把二胡,同行的老郑解释道:“大叔不但是一位生产能手,而且是唱六堡茶山歌的能手呢!”

“能手不敢当,我们这些山沟沟,没什么文化娱乐场所,拉二胡不过是自娱自乐,调剂生活罢了。”大叔笑着说。

我好奇地说:“歌曲我听得多,可是六堡茶山歌我从未听过,大叔唱一首吧!”

“那我就献丑啦!”大叔也不推辞,取下挂在墙上的二胡,调了调弦音,接着边拉边唱道:

“六堡塘坪黑石茶,

三春芳艳吐新芽。

其味清香供解渴,

祛风除腻殊可嘉。

男女携筐去采茶,

从朝到晚始回家。

云深不识人何在,

只听园林笑语哗。”

大叔唱完一首,呷了一口茶汤,接着又唱:

“茶林四处郁青青,

黑石山茶更有名。

王母娘娘亲选种,

仙茶难怪石缝生。

黑石名茶满山岗,

止屙去腻有专长。

请君泡碗今宵喝,

明日犹闻齿颊香。”

大叔洪亮动听的山歌声在这小山村回荡,左邻右舍听闻歌声纷纷聚集到他家里,一下子来了七八个青年男女。大叔指着这群青年人说:“他们这帮年轻人正是唱六堡茶山歌的能手啦!曾多次到镇里参加过文艺汇演呢!”

不愧是多少见过世面的人,大叔的话音刚落,当中一男青年便爽朗地说:“难得县里的同志来我们山村,大叔你拉二胡,我们唱一首四季采茶歌吧!”

大叔拉起二胡,众人唱道:

“春季采茶茶嫩芳,

姑娘采茶轻轻装;

手采茶叶心欢畅,

担担茶叶堆满仓。

夏季采茶茶叶甜,

姑娘采茶喜连连;

边唱边采颂党恩,

欢歌笑语庆丰年。

秋季采茶茶叶青,

姑娘采茶更热情;

茶叶一筐歌一曲,

站在茶山望北京。

冬季采茶茶叶香,

姑娘采茶特认真;

岭南茶香飘四海,

六堡名声日日新。”

曲终,兴致未尽,一女青年临场发挥,即席又唱道:

“哎哟喂哎哟喂,

请你喝杯六堡茶。

六堡茶香飘天下,

飘到长城国内外。

请到茶乡来做客,

敬你一杯六堡茶。”

优美动听的山歌伴着清清茶香飘进我的心扉,是啊!在勤劳聪明的茶乡人民的努力下,六堡茶香必定飘扬天下,造福广大群众。

寒冬献爱心 温暖六堡老茶人


寒冬献爱心温暖六堡老茶人

六堡茶作为有1500多年历史的名茶,其传统的制茶工艺能够得到承传与发展,与一群老制茶人的兢兢业业种茶、制茶是分不开的。

1月1日,和隆六堡茶厂及六堡农家茶协会、六堡茶国际交流促进会和相关茶业界爱心人士为了让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六堡茶制作技艺得以宣扬传播,也让更多人了解熟悉深厚的六堡茶文化内涵,和隆六堡茶厂在义卖活动中捐献200份茶饼,为制茶老人共筹得2万元整的爱心善款,心存感恩,回报制茶老人,以使六堡茶制作工艺得到更好的传承。

当天一大早,六堡镇40多位高龄的老茶人就来到了六堡新茶街的活动举办地点,他们都是80岁以上的老人,但个个都精神奕奕,应了那句“喝六堡、身体好”的口号。此次活动中亮点多多,有苍梧县技工学校的学生们向老人们展示茶艺表演;六堡镇理冲小学的学生为老人们诵词歌唱;最激动人心的是捐赠环节,老人家们接过一份份爱心礼包,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老茶人都是从十几岁就开始种茶、制茶到现在,他们希望年轻一辈能守护六堡茶业并且推广六堡茶文化。

据了解,2009年6月,自治区文化厅把六堡茶传统制作工艺(农家茶)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2012年10月,中国茶叶学会命名苍梧县为“中国名茶之乡”。2014年7月,文化部把六堡茶制作技艺(农家茶)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公示。

河北茶人六堡茶文化之旅品鉴交流大会在六堡镇举行


河北茶人六堡茶文化之旅品鉴交流大会在六堡镇举行

梧州市六堡茶研究院院长马士成博士

《吃茶去》杂志总编、河北省茶文化学会常务副会长舒曼

12月13日下午,以“品苍松·话六堡”为主题的燕赵茶人六堡茶文化之旅品鉴交流大会在六堡镇举行。本次活动由河北省茶文化学会、广西梧州市六堡茶研究院、六堡镇政府共同举办,广西苍梧六堡茶业有限公司承办。

以河北省各地市茶馆业主和茶文化爱好者组成的河北省茶文化代表团在广西梧州进行茶文化访问期间,12月13日上午来到了广西六堡茶原产地六堡镇参观访问,并与当地茶界共同举办了“燕赵茶人六堡茶文化之旅品鉴交流大会”。

梧州市六堡茶研究院院长马士成博士在会上为河北茶界详尽介绍了六堡茶的种植、加工工艺、健康因素以及产业发展特点,在与河北茶人互动环节中与大家分享六堡茶制作工艺流程。

六堡镇人大主席易昌奇在发言中详细介绍了六堡镇的历史和六堡茶生产规模、品牌运作以及六堡茶可持续发展规划,并希望河北茶界能够经常来六堡镇走一走、看一看,让更多的人了解六堡茶。

河北省茶文化学会常务副会长舒曼在致辞中代表河北省茶界感谢有关方面对本次活动的支持和关爱。舒曼说,从茶园到茶杯的经营模式始终是河北省茶馆业主们所关心的话题,探源六堡镇有机茶基地和寻踪六堡茶文化是河北省茶文化代表团此行的目的。

广西苍梧六堡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黄利华在交流中通过对“苍松”品牌运作,向河北茶界讲述了发展有机六堡茶的重要性和致力于六堡本地种的栽培情况,并就现场如何品鉴六堡新茶、老茶口感与大家分享经验。

通过本次品鉴交流互动,让河北省茶馆业主们开阔了眼界,对六堡茶各项指标以及今后的经营有了全新的认识,同时也进一步加强了河北茶界与广西茶界的茶文化交流。“想不到六堡山水如此生态,溪流、茶园、翠竹、青山、细雨,感受六堡乡村绽放出的妩媚,真是学有所获而不虚此行。”许多第一次来六堡茶乡的河北茶馆业主们纷纷表示。

活动当晚,燕赵茶人乘坐竹排在六堡河上举行了“竹筏烛光普茶会”。

六堡茶历史:六堡茶渊源


六堡茶历史:六堡茶渊源

谈到六堡茶的渊源,当今报刊、网文、南北方的茶业专家们均说始自唐代,有1500年的历史,依据是权威经典唐人陆羽《茶经》,似是定论了。

笔者有疑,以苍梧悠久的历史、岭南文化之灵气,这不太蠢看岭南人了吗?于是就查这本中国第一位茶叶专家、人称“茶神”陆羽的《茶经》。

成书于公元780年(唐中叶)的《茶经》开篇第一句云:“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其树如瓜芦,叶如栀子,花如白蔷薇,实如?榈,叶如丁香,根如胡桃”。请注意这一句:“其树如瓜芦”。

那么岭南的茶的来历呢?陆羽引用了在他之前问世的《桐君录》(东汉人著,一说南朝刘宋人著,全名《桐君采药录》,已佚)一书的记载:

“又南方有瓜芦木,亦似茗,至苦涩,取为屑茶,

饮亦可通夜不眠。煮盐人但资此饮,而交广最重,

客来先设,乃加以香?辈”。

此《桐君录》说得很分明,瓜芦木,高大的茶树。显然,南方种茶已有相当长的历史了,茶都长成高大的乔木了,长成乔木的茶树,人称老茶婆,百龄以上了;“交广最重”,重,即看重、重视。文中的“?”,此字有三解:1、菜;2、择取;3、通“茅”字用。显然是茅之意,且是香茅、桂、姜一类(辈)的香料之属。

整段《桐君录》传递了历史深处的信息:南方有“老茶婆”,树龄上百年了,叶芽也似通常的茶叶,但味很苦涩,只制作成细碎的屑茶,饮用可提神,通夜不眠。煮盐人常买它饮用,而岭南两粤的居民十分看重此茶,视为珍品,有贵客来预先备设此茶,并在茶中加上香料一类的东西用以去其苦涩。

“交广”呢?“交广”二字的“交”字大有玄机!关键就在这个字!

就是:交、广二州。读不懂这“交”字,便只能在唐代止步了。

交州和广州的行政建置,是唐以前、隋以前、两晋南北朝以前东汉未年三国的吴国孙权(于黄初七年,公元226年)设立的。在这之前,汉献帝在岭南只设一个交州管辖(建安八年,公元203年),州府设在苍梧郡之广信县,即今梧州市。交州一分为二后,梧州划入广州辖内,原交州治所迁至交趾(今越南国之北方)。

弄清“交广”的历史沿革,才能揭开岭南茶文化的历史真面目,

这一厘正,可以改写岭南茶文化历史传统的说法(自唐朝始,仅1500年),而应往前推500年,足有2000年的沧桑岁月了!

《桐君录》这段史实,交代了梧广两地人茶文化之精彩和艺术品格。你看:以茶待客,“客来先设”,隆而重之,敬而待之;诚诚兮、恭恭兮、虔虔兮,酽茶一盏,加上香片,请君先尝;涩中有甘,甘中闻香,这远远不是云南、四川煮井盐人那种低水平的牛饮了,而是由饮而品,升格成粤人待客品茗之道,升华、精致为“茶道”了;茶,已从饮、满足解渴的生理需求,雅化为一种高级文化精神享受了。《桐君录》记述的,仅是粤人对百年老茶婆的饮法,“至苦涩”吗、?就“取为屑茶”,就“加以香?辈(香片之类)”;如此泡制、如此品茗、如此茶道、如此茶艺,大异于他地的饮法与做法,洋溢着岭南文化活色生香的独特韵致和异趣奇巧,《桐君录》能不记上一笔吗?陆羽先生能不将其载入经典吗?

老茶婆有老茶的制法、饮法,百龄老茶婆年轻时就没有通常新茶的制法和饮法吗?当然有,但并无特别之处吧,《茶经》不载了。

如上所述,汉代梧州就产茶,饮茶已成习俗。饮的什么茶?梧州向来只产六堡茶,这六堡茶有二千多年历史,似无疑问,并非虚言了。一个“交”字之考,考证出个交州来,把汉未的苍梧六堡茶摆上了桌面,意外之得也。

陆羽在《茶经》还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神农氏,存世在黄帝之后舜帝之前,是华夏农耕文化的鼻祖,传说“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神农百草经》),是华夏饮茶的第一人,中国人饮茶始自神农氏之传。《史记》说“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虞舜大帝曾南巡狩苍梧之野,给岭南带来华夏农耕文明和生活方式,使苍梧蛮族“明德”。这位岭南文化开拓者,南巡苍梧之野之时,其明德、教化的“菜篮子”是否也有“茶文化”的项目呢,这当是在不言中吧。

“传奇六堡茶”背后的“六堡茶传奇”


“传奇六堡茶”背后的“六堡茶传奇”

六堡茶以六堡镇地域名称命名,但凡到过六堡镇的人都知道,这里确实山清水秀、土壤肥沃、雨量充沛、气候温和,正是当地特有的优越地理气候环境,孕育了质优味醇、历史悠久的六堡茶。于清代嘉庆年间六堡茶便以特殊的槟榔味被列为全国二十四大名茶之一,现在更是以其“红、浓、陈、醇”的独特品质闻名海内外。然而,六堡茶与古代“三皇五帝”中的舜帝颇有渊源,这段传说鲜为人知。唐代陆羽《茶经》称"茶之饮,发乎神农"。传说"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神农,也就是远古三皇之一的炎帝,相传当时是公元前2700多年以前的神农时代。他尝遍百草,教人医疗与农耕,黎明百姓的生活得到很大的改善。但是,直到五帝中的舜帝时代,农耕文明还是没有达到神州大地全部普及的程度,其中就包括有着蛮荒之地的“苍梧之野”(现在的梧州),于是也就有了舜帝南巡这一传说。

《史记》记载:舜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由于古代南方不但农业落后,而且多瘴气,民众容易患病。舜帝南巡之时,利用神农发现的能解百毒的茶来治疗民众的疾病,增强其体质,同时带领百姓发展农业生产,成效卓著。因此,老百姓对舜帝极其拥护,顶礼膜拜。与此同时,茶作为有神奇作用的灵丹妙药,在古代苍梧以药用、食用和饮用的方式代代相传,造福百姓。苍梧(梧州)人以饮茶健身、防病的习惯一直延续至今,街市茶楼遍地开花,每天的茶楼座无虚席,尤其是近年来,更上一层楼,梧州街不大,大大小小茶楼不下几十间,梧州人的生活离不开饮早茶,茶楼布满大街小巷,自古就“茶楼多过米铺”的说法。一般的茶楼设有早茶、下午茶、夜茶,什么时候都基本人满为患。上茶楼“饮茶”是茶文化圈里重要的一种生活方式。梧州人“饮茶”并不光是字面意义上的“喝茶”。而茶桌上也有许多有趣的礼仪,例如别人向你敬茶时,自己必须用右手的中指和食指并连一起轻点自己正前方的桌面以示谢意。这种谢意方式,也是源于道家的谢意风俗。

正因为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融入了茶道精神之中,在梧州人心里充满着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梧州人有着回归自然、亲近自然的强烈渴望,所以我们梧州人最能领略到“情来爽朗满天地”的激情以及“更觉鹤心杳冥”那种与大自然达到“物我玄会”的绝妙感受。六堡茶以六堡镇地域名称命名,但凡到过六堡镇的人都知道,这里确实山清水秀、土壤肥沃、雨量充沛、气候温和,正是当地特有的优越地理气候环境,孕育了质优味醇、历史悠久的六堡茶。于清代嘉庆年间六堡茶便以特殊的槟榔味被列为全国二十四大名茶之一,现在更是以其“红、浓、陈、醇”的独特品质闻名海内外。然而,六堡茶与古代“三皇五帝”中的舜帝颇有渊源,这段传说鲜为人知。唐代陆羽《茶经》称"茶之饮,发乎神农"。传说"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神农,也就是远古三皇之一的炎帝,相传当时是公元前2700多年以前的神农时代。他尝遍百草,教人医疗与农耕,黎明百姓的生活得到很大的改善。但是,直到五帝中的舜帝时代,农耕文明还是没有达到神州大地全部普及的程度,其中就包括有着蛮荒之地的“苍梧之野”(现在的梧州),于是也就有了舜帝南巡这一传说。

《史记》记载:舜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由于古代南方不但农业落后,而且多瘴气,民众容易患病。舜帝南巡之时,利用神农发现的能解百毒的茶来治疗民众的疾病,增强其体质,同时带领百姓发展农业生产,成效卓著。因此,老百姓对舜帝极其拥护,顶礼膜拜。与此同时,茶作为有神奇作用的灵丹妙药,在古代苍梧以药用、食用和饮用的方式代代相传,造福百姓。苍梧(梧州)人以饮茶健身、防病的习惯一直延续至今,街市茶楼遍地开花,每天的茶楼座无虚席,尤其是近年来,更上一层楼,梧州街不大,大大小小茶楼不下几十间,梧州人的生活离不开饮早茶,茶楼布满大街小巷,自古就“茶楼多过米铺”的说法。一般的茶楼设有早茶、下午茶、夜茶,什么时候都基本人满为患。上茶楼“饮茶”是茶文化圈里重要的一种生活方式。梧州人“饮茶”并不光是字面意义上的“喝茶”。而茶桌上也有许多有趣的礼仪,例如别人向你敬茶时,自己必须用右手的中指和食指并连一起轻点自己正前方的桌面以示谢意。这种谢意方式,也是源于道家的谢意风俗。

正因为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融入了茶道精神之中,在梧州人心里充满着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梧州人有着回归自然、亲近自然的强烈渴望,所以我们梧州人最能领略到“情来爽朗满天地”的激情以及“更觉鹤心杳冥”那种与大自然达到“物我玄会”的绝妙感受。

六堡茶:和光同尘老六堡


六堡茶:和光同尘老六堡

功夫在茶外

前几天喝到一泡令人铭心刻骨的茶。说来茶也平常,只是市场多见价廉物美的六堡茶。只是此茶选料格外精妙,年份又有三十年之久。人为的精心制作、存放,加上偶然配合的天时地利,再加上永恒的时间,方才成就这一泡韵味极佳之绝品,一饮之下,自然难忘。

几天之后,偶然想喝一碗薄茶,喝完翻出日本茶道的书来看,当看到过去的日本茶人茶会之前所做的准备时,心中若有所动。在日本的茶事里,茶会的主人往往要准备超出我们想象繁杂、整洁的茶庭与茶具。洁净到每一块炭都事先用湿布拭去炭屑,用心到每一块踏脚石提前三十分钟洒上一些水。为了茶事里的一朵茶花,甚至提前半年去云游寻访。我想这个寻访,并不仅只是为了一朵花,也是为了内心的成长。

合上书时,忽然想起这泡老六堡茶,于是我想,不写不行了。

茶之艺

茶本身就是艺术,就是美了。干茶盛装在竹制的小篓中,颗颗饱满,粒粒匀称,是六堡茶中少见的芽叶成茶,虽然比平常的茶细嫩些,盛装的竹篓又比平日见到的小好几个单位,但是当此茶呈现在茶人面前时,仍是带着别开生面的大气与威严。带茶来的老师并没跟同座的茶友说这是什么茶,但仅凭这干茶透出的松、定、静,大家纷纷推测:此是年份极老的六堡茶。

开汤润茶,乳白纱状的茶烟自茶台飘起,久凝而不散,举座皆静。平时要喝好茶前,老师总特别提示我们:要安静,谁也不许说话了。可是泡这泡茶时,大家都敛神静气,注视着茶与水的交融,注视着每一丝茶气的唤发。使人宁静的,并不是“茶”,而是茶中所蕴含的生命力,它的力量博大,却来得从容而宁静,足以使人静下来,我想所谓爱茶,就是希望与之达成交流。

吃茶之美,在于静默,在于不分别。老六堡的茶汤味若槟榔,可嚼,可听,可琢,可磨。当你口中含着一口温润的茶汤,茶气与茶汤的温度合力将四万八千个毛孔一齐打开,污浊尽散,烦闷尽破。此时,茶的苦、甜、陈、郁皆在口中轮回,入口时是清凉、甘甜的,徐徐咽下后,从胃里缓缓升上一股暖意,一种老六堡茶特有的甘醇馥郁徘徊在唇齿之间,使你舍不得张嘴,不忍心讲话。于是平时必不可少的评论与交谈也省略了,你咽下了茶,也咽下了没出口的话,方才发现:哦,原来这是不必说的……

最妙的,原是那一丝若有若无的苦。苦,本是茶中难以回避的,有的茶用香来遮盖这苦,有的茶用润来化解这苦,有的茶苦的钻心,有的茶苦的回甘。而此茶,此苦,天真坦然,令人直面。初入口时那丝微微的苦,在向你诉说:我是茶。回味时那一缕稍纵即逝的苦,则更短暂,更直接:喏,此即是苦。佛遗四谛:苦、集、灭、道。苦乃第一谛也,你知道这是苦了,并不回避它,贪恋它,追逐它,而是放下它,遇苦之时不惊不怖,不喜不悲,方才算是“经历”过苦了。

经历过苦的人,是可以从苦中得到自由的人。

唯此似有似无,似苦似甜,无是无非时低首一瞥,杯中之汤,如琥珀,如老蜜蜡,如寒夜古寺中老禅师点起的暖暖一盏酥油灯……

自此一茶,物我两忘。

茶之境

世上茶岂止万种。而每一种茶,都必有其知音。读茶如六堡,我觉得六堡中最有力的乃是:和光同尘(注1),不忘初心。

人生,还真是像是一次旅行。跟自己商量好了目的、归期,联系好了驿站,最后却往往忘了要到哪里去。一些美丽的风景可以使我们迷路,一些荆棘可以使我们退缩,因为这种种假象层出不穷,种种假我使自己迷惑,久而久之,我们就忘了自己要去哪,也忘了为什么要去那儿。我们将自己调整到越来越随波逐流,越来越自欺欺人的境地,教自己的心各种偏见与谎言以适应这个暂时的驿站和暂时的假象。

可是心不昧境。于是在旅途与终点的屡屡错过之间,矛盾产生了,慌乱产生了,不确定、不安全与不信任也产生了,彼此之间的仇恨,不可回避的产生了。可怜的世人,为了在假象中维持那一个苦苦捏造的假我,不停地制造着动向和意向,不停地暗示着别人和自己:这是我的房,这是我的车,这是我喜欢的品牌,这是我厌恶的人……

茶之境,亦是一条茶之径。拨开这些假象,拨开那个不停要跳出来证明“自我”,害怕真相的软弱的“我”。当你卸下种种面具,不再苦苦扮演自己,当你放下种种欲望,不再迎合执著,当刻意熄灭,造作止息,定有一个自然之真我,在路之尽头与你相遇。当一泡茶用发自生命的体验,用真实向你发问时,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茶之道。

禅茶不二

禅茶的可恨,可恨就可恨在“禅”之一字。赵州从谂禅师之可爱,可爱就可爱在三称“吃茶去”(注2)而不是“吃禅茶去”。

禅茶不二,是身体力行的体证,而不是费劲心机、自以为是的弄出一种叫做“禅茶”的东西,满怀期待的等着世人顶礼膜拜。如果说茶与禅之间有一些联系的话,我想那在于茶事之中的念念不失,在于“善护念”,在于对一次茶事与茶、茶人乃至世间万物发自内心的珍视与尊重。一种来自接受的尊重,一种洞察世事的穿透力,一种理解之后的宽容。一种拨除纷乱,静至极谧时可聆听和发现到的宇宙语言,这,也即是成就菩提,禅茶不二的指向了。(张菁)

注1:

和光同尘:语出《道德经》五十六章,原文为: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

注2:

吃茶去公案:有两个新来赵州观音院参访的僧人,赵州禅师问他们其中一人,你从前来过我们这儿吗?那位僧人说:没来过。赵州禅师就跟他说,那你吃茶去吧。又问另外一个人,你来过我们这儿吗?那个僧人说,我来过的。赵州禅师仍然说:吃茶去。院主(寺院中的一种职务)在旁很不理解,就问:方丈和尚,没来过的,让他吃茶去也就罢了,那来过的为什么也让他吃茶去呢?赵州禅师就唤他一声:院主!院主忙应“喏”,就相当于答应着了。赵州禅师对他说:你也吃茶去。

六堡茶的价格_六堡茶价格表


一直以来广西六堡茶的分类、价格、年份等因素并不为广大茶友所熟悉。今天六堡茶之家小编给各位理顺一下六堡茶的价格和根据品类和年份分类的六堡茶价格表,让茶友们选购六堡茶,判断六堡茶的价格是否超出其价值不是难事。

一、总体分类

首先,要弄清六堡茶的价格,就要分清六堡茶的种类,六堡茶按照加工工艺的不同,分为以下两类:

①六堡茶农家茶(生茶):传统工艺制作的茶未经人工渥堆发酵,自然陈化而成。

②厂制茶(熟茶):经人工渥堆发酵加工而成。

图1.六堡茶生茶与熟茶

二、熟茶分类及其对应价格

现在市场上所销售的熟茶,在茶叶的制作原料上,以特级茶和1级茶居多,因此,以特级茶和1级茶为样本,为了使价格一目了然,规格以统一的500g做参考基数,说明价格区间。

特级茶(500g)1级茶(500g)1年-3年120元~300元120元~250元4年-5年200元~500元160元~480元6年-7年400元以上300元~700元7年以上1200元以上700元以上

图1.六堡茶价格表

当然,以二、三级茶作原料也有,价格比特级茶和1级茶略低。

可以看到,无论是特级茶还是1级茶,价格区间其实比较大,主要是受以下因素影响:

1、陈化年份

黑茶类都有越陈越香的特点,一般来说,陈化的年份越短,价格相对较低,反之则高。

小编这里有一篇,关于陈年六堡茶价格的文章,有兴趣的茶友可以看看。

2、香型及菌种

六堡茶有特殊的香型,例如槟榔香,在行内是公认的顶级茶叶。如果某款茶叶是槟榔香型,那么价格会比同类陈化年份的茶叶要高。

还有就是“金花”。现在大厂都已掌握人工发花技术,同时需要适度环境的发酵及一定年份的陈化产生“金花”。通常带“金花”的茶价格比同期陈化没有“金花”的茶要高。

3、包装

某款茶叶主打商务送礼,包装高端。例如双陶罐木盒,采用钦州坭兴陶,适合长期存放,300克装的销售价达到1000元以上。

4、库存量

库存稀缺,品牌标杆的产品,10年以上的老茶,价格高昂,一般起步都是四位数以上。例如某款150克的老茶销售价达2300元。

5、选购建议:

茶友要明确自己买茶的目的,是现饮还是追求口感,抑或是收藏。

现饮:

一般来说,即使是陈化年份只有3年内的茶,都适合现饮,这种茶性价比比较高,既可现饮也可以收藏。当然,由于陈化日期尚短,入口带有正常陈化的滋味,即陈味;收藏的话,需要较长时间。

追求口感:

有些茶友追求口感,可适当选择陈化年份5年或7年的茶,价格稍高,但由于陈化有一定的年份,口感醇厚,茶香纯正。

收藏:

收藏也分两种,一种是新茶收藏,可以选择年份较新的茶;二是投资升值,这种可以选择企业的品牌标杆产品,通常已经是10年以上的老茶,如果再存放多5年到10年,奇货可居。但同时存在风险因素,例如储存的环境,一款好茶,如果储存不好,价值将会大大降低。还有原料因素,建议选择大厂的老茶。

三、农家茶分类及其对应价格

农家茶的分类比较多:

按照不同季节:

分为社前茶、明前茶、夏茶、秋茶、冬茶、霜降茶等种类;

按照老嫩程度:

分为茶谷(茶芽)、中茶、二白茶、老茶婆等种类;

按照茶的各个部分;

分为茶花、茶果壳、茶米、龙珠茶(虫屎茶)。

由于采用传统工艺制作,没有形成标准化,每家门店经营的价格均不同,以最具代表性的社前茶(新茶)和老茶婆(老茶)价格作参考:

社前茶:当年,均价300元/斤;

老茶婆:5年内,均价250元/斤。

具体来说,农家茶的价格主要受以下因素影响:

1、原料

农家茶采用的原料均来自六堡茶原产地,主要集中在塘坪、四柳、不依、理冲和六堡村几个乡采摘的茶青加工而成。受规模、人工等因素限制,原料价格比熟茶要高,因此市场基价也比熟茶要高;

另一方面,因每个村的地理环境(土壤、周边环境)有所区别,所产的茶也有区别,价格因而受影响。

2、季节

一般来说,社前茶和明前茶都是春季采摘,价格较高;而夏茶、秋茶及冬茶和霜降茶的原料较为粗老,有叶有梗,价格相对较低。

3、年份

除了春季采摘的新茶,其他茶均可以陈化,当陈化有一定年份后,价格随之升高。而市场上陈化有10年以上的老农家茶,例如老茶婆等,价格更是飙高,但同时存量极少。

4、特殊功能或香型

农家茶里的茶宝,也称虫屎茶,在当地一直当药用功效,这种茶价格比较高;与熟茶的槟榔香一样,农家茶陈化一定年份后也有槟榔香,也属于价格较高的一类农家茶。另外还有药香、参香、木香等香型,价格均比普通香型要高。

选购建议

5、选购建议

新的农家茶入喉有苦涩味,但同时回甘生香,对人体胃部刺激性较大,属寒性,并不是人人适合;有一定年份的农家茶口感趋于熟茶,受陈化环境影响,还能产生不同的香型,相比熟茶,口感层次更为丰富,但价格较高,而且对品饮者有一定的品饮经验要求,才能更好的辨别该款茶的价值。

六堡茶加工:六堡茶的加工技术


六堡茶加工:六堡茶的加工技术

过去,六堡茶初制由农户手工操作,采摘标准1芽3、4、5叶。其初制方法是:“将叶采下后,放于沸腾的水中,使其叶软而柔即得,约五分钟置于箩中,用脚踩压,至茶叶卷缩为度,然后以火焙干,干燥后以蒸气蒸至柔后,乃置于箩内存放待售。”①1937年,《广西特产志略》载:“日间将茶摘取,放之于篮,入夜置釜中炒至极软,视茶内含粘液,略起胶时,即提取,乘其未冻,用器搓揉,搓之愈熟,则叶愈收缩而细小,再用微火焙干。转为黑色,成为茶叶。”

旧时茶商收购六堡茶分为细茶、元度、粗茶、行茶四个级,收后炊蒸在箩就运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六堡茶初制仍是由农户分散进行。成立了大队和公社以后,在六堡公社的不倚、四柳、高枧、梧垌等大队成立了茶叶初制厂,采用水利带动的揉捻机,将全大队大部分茶叶集中在大队茶厂加工。在60年代初期,六堡公社成立了初精合一的六堡茶厂,既收购鲜叶加工毛茶,又收购毛茶加工精茶,按国家规定:六堡茶毛茶分为1、2、3、4、5、6(级外)、7级(粗茶),每级又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除六堡茶厂加工成品六堡茶外,其余的六堡茶都集中在梧州茶厂、横县茶厂、桂林茶厂加工。现在六堡茶的初制工艺为:杀青~揉捻~沤堆~复揉~干燥。

六堡茶的复制工艺为:过筛整形~拣梗拣片~拼堆~冷发酵~烘干~上蒸~踩篓~凉置陈化。

现在六堡茶的初制工艺是:鲜叶原料多为l芽3、4叶,白天采,晚上制。六堡茶杀青锅温160℃,每锅投叶2~2.5千克,杀青机每次投叶7.5千克,下锅后先闷炒后扬炒,然后闷扬结合,嫩叶多扬少闷,老叶多闷少扬。一般杀青5~6分钟,到芽叶柔软,茶梗折而不断,叶色转为暗绿为适度。摊凉后进行揉捻,有手揉和机揉两种,手揉一次可揉l~1.5千克,机揉依揉捻机的大小而定。

六堡茶揉捻以整形为主,细胞破损为辅,叶破损率在40%即可,揉时加压要适度,其过程大体如下:轻揉~轻压~稍重压~轻压~轻揉,揉后解块。一般1~2级茶揉40分钟,3级以下的茶揉45~50分钟。揉好之后,进行沤堆,即将揉好的茶坯放入箩内或堆放在竹笪上进行沤堆发酵。这是决定六堡茶色、香、味的关键工序。堆高3~5厘米,每箩装湿茶坯15千克左右,堆沤时间在15小时以上,茶堆温度一般在40℃左右为宜。如温度高过50℃,则会烧堆,因此在沤堆过程中要注意翻堆散热。沤堆时温度低,即用60'c左右的火温将茶坯烘至五至六成干再沤堆。经过沤堆发酵之后,茶条会轻散一些,因此要进行复揉5~6分钟。六堡茶烘干也分毛火和足火两次进行。传统的方法是用烘茶?h(烘笼),摊叶3.3厘米左右,最好是用松明火烘,烘温80~90℃,每隔5~6分钟翻拌一次,烘到六至七成干下焙摊凉半小时,即进行打足火,足火温度50~60℃,摊叶厚度6.6厘米,烘2~3小时,茶梗一折即断即可。

六堡茶精制,现在足先进行冷发酵,将毛茶增湿,含水量达12%。堆沤7~10天,以补初制发酵不足,当茶叶水分干到10%左右,即上蒸半小时,至叶全软为度,叶含水达到15%~16%。传统的制法是将茶炊蒸后堆置20~30天,这些沤堆的湿热作用。进一步促使茶叶内含物的变化。由于茶多酚非酶性氧化作用,继续使茶黄素,茶红素等有色物质增加,使其色、香、味加厚,达到六堡茶的特有品质风格。

六堡茶的品质要陈,凉置陈化,是制作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不可或缺。一般以篓装堆,贮于阴凉的泥土库房,至来年运销,而形成六堡茶的特殊风格。因此,夏蒸加工后的成品六堡茶,必须经散发水分,降低叶温后,踩篓堆放在阴凉湿润的地方进行陈化,经过半年左右,汤色变得更红浓,滋味有清凉爽口感,且产生陈味,形成六堡茶红、浓、醇、陈的品质特点。(本资料由根据互联网相关资料编辑整理而成。)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文化相关文章,《茶人茶语:杨冠卿的 《咏六堡茶》诗》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种类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六堡茶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