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y260.com - 茶叶文化】

在海拔超千米的东阳东白山中,有一个人默默坚守东白山茶场35年之久,他就是东白山茶场场长金永平。当问及为何能坚守于此,他说:“东白山早已成了我的家园,茶叶已经成为我的生命。”

与东白山茶场一起成长

金永平是巍山镇人。1980年11月,他孤身从白溪爬上东白山,开始人生第一份工作,也是一生中唯一一项事业。当时他的想法很简单,只要有份工作就行,环境因素都忽略不计。殊不知上山后想要下山看一场电影,需要两天时间。工作三五年后,许多知青都离开了。他也有离开的念头,但领导的器重与同事的支持让他坚持下来。他放平心态,决定扎根于此。当时,整个东白山茶园面积为5900多亩,几年后,茶园荒芜了一部分,面积减少为4000亩左右。后来实行责任制,实施垦荒,茶园又获生机。1985年后,金永平在茶场主要分管后勤工作。1999年后,他开始管理茶叶生产。2001年,他正式成为东白山茶场场长。

国营茶场走上转型升级路

这两年,中国经济进入调整优化期,转型成了茶场必经之路。金永平从优化茶叶生产环境着手,完善茶场的基础设施建设,如滴灌技术设施的引进、茶园管理道路的硬化、供电设施的铺设等。诸如此类建设,茶场已投入2000多万元,现有机耕路已达到24公里。通过这些举措,茶场外部环境和设备得到极大改善,提高了总体生产效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改变,国人对茶叶品质的需求在提升,优质茶成为人们消费的首选。金永平说:“这两年,许多采茶人都外出谋生,茶场劳动力短缺问题日益凸显,茶叶生产成本随之提高,东白山茶场要持续发展必须依靠品牌建设。”

借助东白茶文化的力量

东白山茶早在茶圣陆羽所著的《茶经》里有所记载,“东白茶”到唐朝更是被列为茶之贡品,与“蒙顶石花”“顾渚紫笋”等齐名,早已名声在外。东白山茶场是全国第一批唯一一家绿色食品生产企业,金永平也是金华第一个绿色农产品协会副会长。

东白山茶场每年坚持上缴税费50多万元,在全国200多家国营农场中,连续无亏损的仅此一家。不仅如此,金永平还保证茶场员工工资都在社会平均工资以上,职工收入每年都保持稳定增长。

更难能可贵的是,现在国有茶场发展上存在不少困难,但他坚决不同意乱开发,要让它永久保持原生态。“生态环境资源是最宝贵的,是东白山茶叶优越品质根源所在。”金永平说,“随着茶文化不断深入普及,东白山茶叶发展的前景是光明的。因为我们有着天然的资源优势,而且茶文化是最和谐的文化。”

茶文化虽已上升到文化理念传播,但金永平认为文化只有落到实处即接地气才能得到长足的发展。超然的平和淳厚感,就是茶文化的魅力,“我不会离开东白山茶场,我只希望让东阳茶资源、茶文化得到世人的尊重与珍惜。”

CY260.com编辑推荐

讲述泰山茶人的泰山茶事


近年来,泰山茶声名鹊起,在这其中,有一位“茶痴”,他问茶寻踪,为完善泰山茶史不断追寻,他借茶创新,研发新茶一路不止,他种茶有道,苛求品质而自建茶园,让人折服。日前,大众网记者走近国家高级评茶师、泰安平安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孔志军,品茶着淡淡的泰山茶香,静静地听他讲述泰山茶人的泰山茶事。

孔志军爱上茶,是从自小听外婆讲上个世纪30年代在红门附近喝的好茶——平安茶开始的,随后,他又在一个偶然的机会,看到美国著名旅行家埃德加盖洛在1935年写的《中国五岳》中有泰山种植茶叶的记载,印证了外婆的话,引发了他对泰山茶历史的浓厚兴趣。

十多年来,孔志军先是创办了椿泽茶庄,再研发泰山茶的品种,继而为叫响泰山茶品牌创立了“泰山平安茶”品牌,一路上甘苦自知。为了寻证泰山茶的历史,他到处寻找泰山古茶树,转遍了泰山周边的大大小小山头,有一次,他跟朋友聊天,听说肥城王边路大小龙岗石附近有过老茶树,起身开车就走。还有一次,听说南茶北调时在徂徕山曾种过茶树,为了找到当年种茶的地点,他四处寻觅,最终在一个叫葛条沟的地方发现几棵老茶树,兴奋之时,竟然从三米高的坡上摔来下去。为了抢救和挖掘泰山茶的文化传承,他自费编辑印制了《泰山传说》,讲述泰山茶的渊源、传说和故事。

由于泰山茶长期以来品种单一、成本高,为了研制出适合更多普通消费者爱喝的泰山茶,经过多地考察,孔志军最终决定在满庄华家岭开垦绿色有机茶园,2014年的春天,第一批茶种撒进茶园,孔志军的“泰山茶梦”也发了芽。为了更好的实现泰山茶叶发展,孔志军经过不懈努力,研发出了泰山茉莉红茶,改变了泰安市只有泰山绿茶和泰山红茶的局面,开启了泰山茶百花齐放的新时代。

提起孔志军研制的泰山茉莉红茶,尤为值得称道。泰山茉莉红茶是用泰山红茶窨制而成的,使得泰山红茶醇厚与茉莉花香完美融合,由于工艺复杂需要进行四窨一提,因此也造就了泰山茉莉红茶独特的品质,闻起来花香高雅,品时甘甜滑润,回味无穷。又因其承蒙泰山灵气远赴云南,习得花香,满载而归,来回路程一万零八百里,成为中国行程最长、路途最远的茶,堪称“中国行程最远”的茶。

为了在全国真正喊响“泰山茶”的品牌,可以说,孔志军全身心都投入到泰山茶事业的发展中。经过他多年的研制,目前,孔志军已经开发出泰山茉莉红茶、泰山平安茶、凉水泡茶、红茶药膏、泰山绿茶等产品推向市场。

为了这些泰山茶的发展,孔志军吃的苦受的累只有他自己知道,比如,为了泰山茶,甚至把自家房子都抵押上了;为了泰山茶,辞掉公职一门钻研茶事;为了泰山茶,他可以一个人静静地跟茶叶聊天;为了泰山茶,作为企业负责人的孔志军卖茶竟然不知茶价;为了泰山茶,他可以一个人两三天不下楼,直到饿的不行才出来吃点东西……

泰山“茶痴”孔志军,他的心里只有自己心爱的泰山茶。

半个世纪的茶叶情缘——记贵州茶叶终身成就奖获得者汪桓武


汪桓武在湄潭沁园春茶园指导。

汪桓武在湄潭沁园春茶园指导。

“围着茶园走上几圈,特别是有着自己的研究成果的茶园,呼吸着空气中弥漫的茶香,心里很舒畅。”每天清晨,只要不下雨,汪桓武就会提着茶杯,围绕湄潭象山茶园走几圈,这个常年习惯源于汪老的半个世纪的茶叶情缘。

“1963年,我从湖南农业大学茶学系毕业分到湄潭茶叶科研所工作,当时这里的茶园很少,基本上以丛式茶园为主,条植茶园很少,当时全省都只有60余万亩茶园,品种也很单一。”汪老清晰地回忆起当时的情景。

当时的湄潭茶科所是一所省级茶叶科研单位,担负着全省80余个县市乃至西南地区茶叶的培育、栽种、科研等工作,汪桓武和单位同事们一起用脚步丈量全省所有茶区,足迹遍及当时的500余家社队茶场。

一次,茶科所要做一个关于贵州茶叶生产现状的调查,年轻的汪桓武和队友背起行囊、提着干粮踏上调查之旅。那一次走得最远的茶区是位于黔东南州岑巩县的一个较为边远的社队茶场。清晨,天蒙蒙亮就从凯里出发,沿着崎岖的小道在崇山峻岭中整整走了10多个小时,由于和当地少数民族语言不通,他们一直到晚上11点才爬到位于山顶的茶场,才吃上饭,“那是我一生中吃饭吃得最香的一次。”汪桓武感慨地回忆着当年的情景。

在接下来的短短两年时间里,汪桓武走遍了贵州的每个茶区,写出了关于贵州茶叶生产现状的详实调查报告,并提出了许多很有价值的观点。也因为有了这次艰难的实地调查,汪桓武为今后一直从事的茶叶科研工作积累了扎实的基础调查资料。他的很多课题都与这次调查有关,也让他有机会把科研与生产进行了有机的结合。他说:“长期以来,科研与生产形成的两张皮,其核心是科研人员没有与生产结合,没有解决生产中急需解决的实际问题,所以产生了许多科研技术成果放在办公桌睡大觉,而生产企业又急需技术服务的矛盾。”

当时,下茶场时,汪桓武往往一呆就是一个月,在清明采摘季节还会呆上两个月,与工人一起采茶、制茶、研究解决茶青加工、茶形研制甚至机器的改造等工作。在历经磨难与艰苦的实际工作中,他一直坚定科研如何为生产服务、为经济服务的科学态度。多年来,他积极探索科研与生产的结合,开展了茶树品种施肥、种植、生化分析等试验项目,为贵州的茶叶生产及科研做了有益的尝试。在老茶园改造、新茶园种植、良种苗繁殖等方面汪桓武不遗余力,他提出的“揉层茶园春土回沟条基法”,解决了山地茶园水土流失与利用春土回沟提高肥力的问题,为贵州茶区茶叶生产打下了坚实的科学基础。

今天,当我们喝着清香扑鼻、滋味回甘的贵州绿茶时,有许多人可能还不知道上世纪七十年代那场关于贵州到底该发展红茶还是绿茶的争论。

“当年,贵州红茶大量出口到德国、欧洲等国家,很多茶界人士据此提出了贵州应该大力发展红茶的思路,汪桓武通过自己长期深入贵州茶区的实际调查中得出了结论:贵州其实更适合发展绿茶。汪桓武认为,贵州山高雾浓,再加上白天晴、晚上下雨的独特气候,更适合绿茶的生长。为此,汪桓武撰写了几千字的《贵州生产何类茶为好》《关于贵州发展绿茶的可行性》等文章,并在《中国茶叶》《浙江茶叶杂志》等知名茶类杂志发表,引起了国内许多专家的关注。一些有经验的专家专程来到贵州茶区深入调查,认为汪桓武提出的观点可行。两年以后,贵州开始大量发展绿茶。

当时,省内主要的绿茶生产方式是传统炒青绿茶,以一家一户的作坊式生产为主,无法批量生产并形成产业化。贵州适合发展绿茶成了定论,但生产什么样的绿茶却是学界争论不下的课题,为此,汪桓武和妻子赵翠英共同研制出“遵义毛峰”等名优绿茶品牌,他们潜心研制采摘、加工、制作工艺。1985年6月,农业部和中国在南京召开首次全国名茶展评会,遵义毛峰获得全国名茶评比第一名。专家在鉴定评语中对遵义毛峰给予了这样的评价:外形索紧细回直,色泽翠绿润亮,白毫显露,银光闪闪,内质嫩绿持久,汤色碧绿明净,滋味清醇鲜爽,叶底嫩绿鲜活。

与此同时,汪老先后取得不同等级科技进步奖4项,参与编写茶叶本,发表科技论文百余篇,研制并投入生产的名茶有遵义毛峰、银芽茶等获得部优产品称号及国家科委科技成果博览会金奖等光荣称号,个人获得贵州茶叶终身成就奖。虽然如此,汪老还想再走一次贵州大大小小的茶山,为贵州茶产业的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心、出一份力。

如今,虽步入耄耋之年,汪老茶缘未尽,退休后,他重拾毛笔,用另一种方式表达着对茶、人生的理解。书香世家出生的他酷爱书法,书写内容主要以茶及茶文化为主,从文化上来推动茶产业发展。一手欧体书法练得很受业内称赞,每天的书法练笔也成为他晚年生活中不可缺的一部分。

多年来的生活习惯和养身方式让今年78岁的汪老身体很健朗,他的茶人茶事茶情茶趣为爱茶之人树立了一块养身的典范。

坚守在大岩山上的倔强炒茶人


每年4月都是裘月灿一年中最忙的季节。作为进化镇大岩山茶园的主人,为兑现4月15日上市的承诺,他每天都要与百余名采茶、炒茶工人一道从早晨5点忙到午夜。面对茶叶市场不断下降的行情,裘月灿并不担心,对手工炒茶的18年坚守,让他的客户群十分稳固。但同样的这份坚守,也让他对这条路到底还能走多久产生了很大的隐忧……

裘月灿的茶园位于进化镇大岩山山顶

由于本地人不愿吃这个辛苦,裘月灿高薪从衢州请来了80名采茶工帮忙

扬名手工炒茶让杭州人慕名上门

“今年的茶叶啥时候上市?”“跟往年一样,4月15号。”“那给我留20斤!”在采访裘月灿时,谈话经常被这样的电话打断。

裘月灿的茶园位于海拔400余米的进化镇大岩山山顶。种植的茶树都是传统的绿茶品种,由于山高云雾缭绕,又被称为高山云雾茶。由于特殊的气候和地理条件,再加上他一直坚持用传统的手工炒茶,裘月灿茶园的茶叶每年都要比其他茶园的茶晚半个月上市,虽然如此,但这里总是顾客盈门,想要尝“鲜”的都需要提前预约。

“我种植的60亩茶园预计今年能出产茶叶650公斤左右,目前已经有400多公斤左右被预订了。其中杭州人预定的量占一半以上!”裘月灿说这话时颇为自豪。

没有纸盒,没有铁罐,只有简单的袋包装,一口定价还不愁卖,裘月灿在他的茶叶里到底施了什么魔法?也许采访时恰巧遇到的一位瓜沥老顾客说出了答案:“他们手工炒出的茶叶不涩不苦,味道甘甜,品茶时更能品味出中国传统茶文化的精髓,上海的几个亲戚朋友每到春天时都托我寄过去几斤!”

无奈茶叶售价只能逆势上扬

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杭州乃至全国茶叶市场近两年价格持续下滑,而裘月灿的茶售价不仅保持稳定,而且今年还从每斤500元上涨到了600元。对于一些朋友说他今年“大赚一笔”的话,裘月灿的回答只有一个表情——苦笑。

他向记者算了一笔账:今年雇了80名采茶工,一名采茶工一天可以采青叶4斤,工钱由去年的每斤38元涨到40元;雇熟练的炒茶工20名,每人每天可炒茶叶3斤,月工资由去年的6000元涨到8000元。一般情况下5斤青叶可以炒出一斤茶,再加上这些人员的吃住、茶园的日常管理养护等费用,每斤茶的成本就要接近500元。

而如果用机器进行炒茶,成本能下降多少呢?正在炒茶的田利江师傅说,人工炒茶一锅只能炒2两,还要反复炒4次才能出成品,机器则一次就可完成炒制,一般情况下机器可提高10倍的效率。

“机器炒制茶叶虽然效率高,但人工靠手的感觉能对温度控制做到更精确,多次炒制也能使茶叶的含水量更低,因此采用传统人工炒制的茶叶在口感上更好,甚至保存了两三年还很香!”炒茶师傅们说,这也许就是裘月灿这么倔强,能够一直坚持做下来的原因吧。

每年春季,裘月灿都要从全省各地聘请20名熟练炒茶工炒茶

炒茶不是一般人能吃的辛苦

隐忧老底子手艺要失传了吗?

裘月灿的茶每年都不愁卖,但他却并不想扩大规模!

采茶工和有经验的炒茶师傅难招是唯一的原因。

据裘月灿介绍,自2000年开始,机器炒茶开始逐步代替了人工炒茶,目前在浙江范围内他也找不出有些规模的茶园和茶厂还在坚持原始的人工炒茶。

青叶的采摘期只有1个月左右,而且不能久存,一般在当天经过晾晒后第二天就要完成炒制。“采茶、炒茶的季节性太强,再加上劳动强度比较大,年轻人都不愿意从事这个行业,我们这批老的到了做不动那天……”今年已经75岁的张永发说。

张永发是裘月灿从滨江请来的。与其他的炒茶师傅一样,张永发也是在上世纪80年代政府组织的培训班上学的炒茶技艺。“当时我们都争着去,但现在就算我主动教,也没人愿意学了。”

难道炒茶技艺真的要失传了吗?

对这个已渐无“用武之地”的传统手艺,我区相关部门也在想着保护与传承的问题。萧山高级技工学校园林专业的学生就开设了炒茶课程,并且学生在区内的相关比赛中也取得了很好的名次。但该校相关负责人也坦言,人工炒茶每年只能做一个月,因此学生毕业后没有人专门从事这个行业。如果将手工炒茶作为一个产业,没有特殊的补助扶持是很难发展的。

这位负责人说出了裘月灿的隐忧,做了这么多年,寻找能炒茶、采茶的帮工越来越困难。“今年采茶的80名帮工,全都是从250公里外的衢州请来的,而从各地请到的炒茶师傅,最年轻的也有50多岁了。”

“不管怎样,我都要把手工炒茶的模式坚持下去,至少这片茶园我还有19年的承包期!”中午的阳光洒进裘月灿的茶园。这里,那张长年被山风刻画的脸庞更见坚毅。

《煎茶水记》


故刑部侍郎刘公讳伯刍,于又新丈人行也。为学精博,颇有风鉴,称较水之与茶宜者,凡七等:

扬子江南零水第一;

无锡惠山寺石泉水第二;

苏州虎丘寺石泉水第三;

丹阳县观音寺水第四;

扬州大明寺水第五;

吴松江水第六;

淮水最下,第七。

斯七水,余尝俱瓶于舟中,亲挹而比之,诚如其说也。客有熟于两浙者,言搜访未尽,余尝志之。及刺永嘉,过桐庐江,至严子濑,溪色至清,水味甚冷,家人辈用陈黑坏茶泼之,皆至芳香。又以煎佳茶,不可名其鲜馥也,又愈于扬子南零殊远。及至永嘉,取仙岩瀑布用之,亦不下南零,以是知客之说诚哉信矣。夫显理鉴物,今之人信不迨于古人,盖亦有古人所未知,而今人能知之者。

元和九年春,予初成名,与同年生期于荐福寺。余与李德垂先至,憩西厢玄鉴室,会适有楚僧至,置囊有数编书。余偶抽一通览焉,文细密,皆杂记。卷末又一题云《煮茶记》,云代宗朝李季卿刺湖州,至维扬,逢陆处士鸿渐。李素熟陆名,有倾盖之欢,因之赴郡。至扬子驿,将食,李曰:“陆君善于茶,盖天下闻名矣。况扬子南零水又殊绝。今日二妙千载一遇,何旷之乎!”命军士谨信者,挈瓶操舟,深诣南零,陆利器以俟之。俄水至,陆以勺扬其水曰:“江则江矣。非南零者,似临岸之水。”使曰:“某棹舟深入,见者累百,敢虚绐乎?”陆不言,既而倾诸盆,至半,陆遽止之,又以勺扬之曰:“自此南零者矣。”使蹶然大骇,驰下曰:“某自南零赍至岸,舟荡覆半,惧其鲜,挹岸水增之。处士之鉴,神鉴也,其敢隐焉!”李与宾从数十人皆大骇愕。李因问陆:“既如是,所经历处之水,优劣精可判矣。”陆曰:“楚水第一,晋水最下。”李因命笔,口授而次第之:

庐山康王谷水帘水第一;

无锡县惠山寺石泉水第二;

蕲州兰溪石下水第三;

峡州扇子山下有石突然,泄水独清冷,状如龟形,俗云虾蟆口水,第四;

苏州虎丘寺石泉水第五;

庐山招贤寺下方桥潭水第六;

扬子江南零水第七;

洪州西山西东瀑布水第八;

唐州柏岩县淮水源第九,淮水亦佳;

庐州龙池山岭水第十;

丹阳县观音寺水第十一;

扬州大明寺水第十二;

汉江金州上游中零水第十三,水苦;

归州玉虚洞下香溪水第十四;

商州武关西洛水第十五;未尝泥。

吴松江水第十六;

天台山西南峰千丈瀑布水第十七;

郴州圆泉水第十八;

桐庐严陵滩水第十九;

雪水第二十,用雪不可太冷。

此二十水,余尝试之,非系茶之精粗,过此不之知也。夫茶烹于所产处,无不佳也,盖水土之宜。离其处,水功其半,然善烹洁器,全其功也。李置诸笥焉,遇有言茶者,即示之。又新刺九江,有客李滂、门生刘鲁封,言尝见说茶,余醒然思往岁僧室获是书,因尽箧,书在焉。古人云:“泻水置瓶中,焉能辨淄渑。”此言必不可判也,力古以为信然,盖不疑矣。岂知天下之理,未可言至。古人研精,固有未尽,强学君子,孜孜不懈,岂止思齐而已哉。此言亦有裨于劝勉,故记之。

陈亚忠:坚守诚信做好茶


在彩云之南,有个美丽的地方叫腾冲。在腾冲县境内,美丽的髙黎贡山被誉为“世界物种基因库”。轻云薄雾染层林,高山云雾出好茶。在云南出品的茶叶中,“高黎贡山茶”闻名遐迩。“髙黎贡山茶”走出大山,形成品牌的背后,是陈亚忠这个女企业家29年对诚信做实业的坚守。

陈亚忠是一个平常的女人,她出生于大山深处的普通农家,仅有初中文化。但陈亚忠又是不平凡的,她是云南省人大代表、全国创业之星、云南省拔尖乡土人才、全国道德模范提名人物、腾冲县高黎贡山生态茶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娇小的身材、睿智的眼睛,从容而又淡定的笑容。这就是陈亚忠给人的第一印象,与想象中女强人的形象不太一样。谈到做实业的体会,陈亚忠感触最深的就是“诚信”二字。她说,自己29年的创业之路实际上就是诚信创业、诚信生产、诚信经营之路。一个食品业企业家的坚守,说到底是对良心的坚守。

这位女企业家言词不虚,品行也不虚。2011年,陈亚忠获得全国道德模范提名。

一个初中毕业的普通农家女孩为什么能成就一番事业?

“敢闯敢干,信守承诺。”这是陈亚忠对自己的概括,也正是这样的品格成就了她的创业梦想。1983年末,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落实,年轻的陈亚忠来到新华乡大摆田村茶所,初次接触制茶业。1985年初,由于该茶所连年亏损,资不抵债,经乡村干部多次讨论后决定拍卖。当时陈亚忠才18岁,一没经过商,二没制茶的经验,但她明白“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的道理。凭着勇气和毅力,她做出了大胆的抉择——贷款4万元,购买腾冲县新华乡大摆田村茶所。这在当时可不是小事,村里的人议论纷纷,说这个姑娘怕是疯了,贷了这么多款,以后都没有人敢娶她了。顶着贷款的风险和闲言碎语的压力,面对简陋的设备、老化的机械,她迎难而上,毫不退缩。通过努力拼搏,陈亚忠用两年时间,终于盘活了几万元的资产,茶所开始有了收益。此时的茶厂面对更新设备、扩大规模等众多需要用钱的地方,陈亚忠首先想到的是信守承诺,及时归还贷款。1987年底,陈亚忠提前归还银行贷款,这让村里人刮目相看,也赢得了银行的信任,为她的创业之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9年来,陈亚忠全力打造“高黎贡山茶”品牌,成为云南茶叶企业的龙头,辐射茶园面积12万多亩,带动农户4万多户,直接受益茶农16万人。

是什么支撑着一个家庭作坊式的小厂成长为一个产值上亿元的现代企业?

“诚信生产、诚信经营。”这是陈亚忠对自己和对企业的要求,也是陈亚忠和她的公司能由家庭作坊式的小厂成长为一个产值上亿元的现代企业的法宝。陈亚忠从茶叶基地建设管理、茶农技术培训、茶叶加工厂房建设、茶叶加工技术标准等方面抓起,每一件事和每一个过程都力求确保产品质量。为了提高茶叶品质,陈亚忠还多次冒险进入海拔4000多米的原始森林寻找古茶树,亲身经历过蚂蟥、毒蛇、猛兽和恶劣气候的威胁。有人问她,一个女人为什么要冒着生命危险到原始森林去?她说,为了让消费者喝到真正无污染、原生态的好茶。凭着这种惊人的毅力,陈亚忠先后找到并承包了两万多棵有百年及千年以上树龄的古茶树。诚信生产、精益求精的生产方式保证了高黎贡山生态茶的良好品质。2004年,“高黎贡山生态茶”系列产品获国家绿色食品认证;2007年,高黎贡山普洱茶、绿茶、红茶荣获有机食品认证。

诚信经营是企业生存发展之本。有这样一件事让她的员工们难以忘怀:一名广东客商在公司预订了100件普洱茶,一个月后,普洱茶在拍卖市场的带动下价格陡然上涨,100件普洱茶可以多卖100多万元。面对高额利润的诱惑,有人劝陈亚忠说,这个客户只是口头上预定,现在普洱那么贵,别傻了,赶快把茶叶卖了吧。但陈亚忠依然按照约定的价格把茶叶卖给了那位广东客商。

诚信铸就品牌,品牌壮大企业。目前高黎贡山生态茶业有限公司拥有优质茶加工总厂1个,分厂16个,联营茶所26个,茶文化交流中心1个。2011年收购加工茶叶4069吨,实现产值1.4亿元,实现销售9600万元。公司先后荣获“全国诚信守法乡镇企业”“云南省茶叶生产先进企业”等荣誉,2011年排名中国茶叶行业百强第42位;“高黎贡山茶”成为全国知名品牌。

陈亚忠说,她是髙黎贡山的女儿,她要像茶一样清白做人,诚信做事,直到永远。(半月谈记者杨益菊)

蒋远才:做好离合器内心有定力

从四处“打游击”的小作坊,到生产摩托车离合器的小型加工厂,再到今天跻身强手如林的重庆摩配行业的“隐形冠军”,10多年来,蒋远才和他的重庆利德工业制造公司,一直坚守在制造业领域。

走进位于重庆大渡口建桥工业园的利德公司见到蒋远才,是在一个星期六的上午。“去年的经济大环境不太好,但我们公司的业绩还是达到预期,增长10%以上,缴税上千万元,资产总额超过4亿元。”说起公司的近况,蒋远才面露微笑。

近几年来,受政策及市场因素影响,摩托车及其配件行业增长有所放缓,但利德公司一直保持了稳健增长。2009年销售离合器552万套左右,前年销售589万套左右,去年销售633万套,年均增长保持在5%至10%。更为难得的是,几年下来,凭借过硬的质量和不断提升的技术水平,利德公司的产品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品牌,成为大长江、宗申、隆鑫等全国摩托车十强企业的关键供应商。

蒋远才把公司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首先归因于“有定力,能够静下心来”。“我们公司从1997年成立以来,经历了三次迁厂,一次转型,从最初生产通机启动轴,到2000年开始做摩托车离合器至今,一直没有离开过制造业。”蒋远才说。

2008年前后,眼看摩托车及配件行业利润下降,周边一大批摩配企业纷纷抛开“挣辛苦钱”的主业,转进房地产等高利润行业。利德公司当时资产规模达3亿元,自身拥有老厂区数十亩土地,当地政府也表示支持企业搞地产开发,并可以在周边拿地上百亩。当时,重庆的房地产业正处于“黄金利润期”。

面对挣“快钱”的难得机遇,蒋远才并没有头脑发热,而是请来一家国际知名的管理咨询公司,为利德的长远发展“定位”。根据咨询公司分析,蒋远才认识到,作为一家中小型企业,利德资金有限,很难支撑多元化经营,如果贸然转向,很可能丧失自身原有的优势;与此同时,用发展的眼光来看,一些暂时高盈利的行业如房地产等,随着国家政策的逐步完善和市场的成熟,终将回归理性。

“以制造业为核心的实业,是国家的经济之基、发展之本,受到国家政策的保护与支持,有持续发展的空间。”蒋远才说,基于这样的判断,利德更加坚定了做好老本行的信念。

尽管有坚守的信念,但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是,摩配行业的整体利润率已从2000年前后的50%,降到现在的2%左右,“搞摩配不挣钱”几乎成了业界的共识,不少企业只能以规模换利润。

蒋远才却另有看法:传统制造业进入微利时代是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近几年许多企业抱怨原材料涨价、国际市场形势不好,虽然这些因素都是客观存在的,但也要看到其中的机遇,那些一味依赖廉价原材料、能源的企业将被淘汰,重视内部管理和新品开发的企业将占据更多的市场。“与其抱怨环境,不如主动求变适应环境”。

从2008年起,蒋远才开始推动利德转向精细化管理和技术进步求效益的发展之路。蒋远才介绍,首先是打造标准化管理体系,做到作业标准化、工序流畅化。形象地说,就是从总经理到一线工人,从早上8点上班到下午6点下班,每一个时段做什么、怎么做都要了然于心。

在蒋远才办公室两面宽大的墙壁上,贴满各种表格,有“总经理日工作安排看板”“公司月工作进度表”“公司年度工作七件大事”等,企业的进货、订单、生产、销售数据随时更新。

蒋远才说,通过学习国际化企业的管理模式,公司对一些关键性的生产环节做了大幅改进。比如优化库存,过去公司产出管理粗放,日均库存占用资金达2000万元,改为按日订单限量生产后,大大节省了零部件及成品的库存量。再如细化生产线布局,将原来所有品种和工序都在一些大生产线上作业的方式,细化为培训线、新品线、专利产品线等9条小线,厂房面积减少了60%,生产效率提高了30%,产品质量控制也明显提升,产品不良率降低了50%。

2009年,利德公司投入500万元,用两年时间开发出一套比同类产品使用寿命延长3倍的三轮车重载离合器SL300,迅速占领高端市场,年销量达100万套,其利润水平是同类产品的近10倍。

“制造业不是不赚钱,只要扭转过去向廉价原材料、廉价劳动力和盲目扩张要利润的惯性思维,在经营管理和技术革新上精耕细作,制造业发展仍会海阔天空。”蒋远才说。

康记的茶味


世上的茶品千千万万,究竟怎样的茶才算好茶呢?康记古树老板康华振称:“最适合自己口感的茶才是最好的茶”。

康华振;湛江人,一直从事室内装修行业,现如今经营着自己的,《康记古树》;在1998年,康华振因工作关系去到深圳发展,接到很多福建的项目,几乎每一天都要跟福建人打交道。有一天去到一个福建人的公司谈生意,一进去便看到那位福建老板的桌面上摆放着一个大到占满整张桌子的茶盘,茶盘中各种茶具齐备,令康华振大开眼界,一坐下福建老板便冲泡了一壶茶,一开口便说:“来来来,先喝杯茶再说”。在谈生意的过程中,康华振每开口说一句话,福建老板又斟上一杯茶给他,这个项目总共要谈三天,在这三天内康华振听到最多的话就是“先喝杯茶再说”由此而知福建人对茶的传递方式很不同。

福建人种茶,饮茶已有千余年历史,宋代始,武夷山茶即已蜚声域内,从明代开始,泉州府所产乌龙茶也成为贡茶,清代以来,随着茶叶转输入欧,福建茶叶更名扬海外,在福建人心目中,茶甚至重于酒,故同安一带有着“寒夜客来茶当酒”之说,福建人待客都用安溪铁观音,大红袍等上好茶叶,每逢有客到访,屋中主人必拿出珍藏的茶叶,泡上一壶青茶热情地邀请客人喝上几杯,边聊边喝,他们觉得“客来无茶等于失礼”。

真正的茶源头都源于福建人较多,渐渐地康华振几乎每天都被福建人的喝茶习惯和氛围感染着,开始喜欢上茶的味道,一开始接触比较多的事茶叶品种,系铁观音。康华振当时觉得福建人的铁观音茶很纯,很滑,口感甚好。“茶可独酌,也宜共饮”。康华振自从喜欢上喝茶以后,便认识了很多茶友,常聚一起喝茶,聊天,这样的聚会令康华振认识了更多不同种类的名茶名品,在一次茶聚中,在座的一位茶友与康华振分享起云南西双版纳各大茶山的茶树资料,从未到过云南的康华振见资料上的各大茶山感到非常好奇,瞬时觉得除了铁观音之外,是否还有更适合自己口味的茶叶呢?

2005年6月,康华振独自来到西双版纳,一踏进西双版纳勐海县的茶山,立即被神奇的热带雨林自然景观震惊了,仿佛有天气交融的感觉,康华振一边感受着温暖湿润的气候,聆听着大自然的声音,一边考察着当地的茶山,茶树,康华振称“当地的环境及气候极好,环境保护得也相当好”。在考察中,认识了位当地的茶农,茶农带着康华振来到一个布满乔木大茶树的山头,那里的大叶茶树高达10米,茶子壮硕,叶面革职感明显,叶脉清晰,这是康华振首次那么近距离地接触到茶叶的出处,显得格外兴奋。茶农摘下一片乔木大茶鲜叶,泡上一杯给康华振尝试,康华振立刻感受到茶叶香气,深沉而厚重,入口的苦涩味所化出的甘性,令口腔生津,韵味久留于口腔,这就是康华振一直想要的味道,康华振称“当地的地方经济环境不是很开放,所以最大的吸引就是将这些东西拉出大山外,肯定有市场”。康华振希望让更多的茶友认识到古树茶的滋味,于是开始深入研究高海拔和名山上老树茶的制茶基础,从原料采集到再制作,一丝不苟,细心维系茶叶的水嫩。

在2014年,康华振用自己的姓氏命名,《康记古树》开始了他的茶叶生意品牌之路,康华振称“自己想花钱是希望达到自己的理想,属于自己的口感。想做茶叶这个市场,做品饮型,用自己的姓氏命名就是想延续性的去做,而不是短暂性的炒作,要做出什么茶值得喝,适合自己喝的路线”。康华振的茶从饼、砖、沱,不管什么形状,何种制作方法,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让每位喝到这种茶的人,都能够从中领悟到那山、那水、那片茶区的温情脉动。这是一个时代的期待,也是一代人的守望。康华振希望自己做的茶,能够代代相传,直至多年后,人们依旧可以用他的茶泡一碗茶汤,在自然禅静的茶香中,品味人间的美好时光。

访茶记


乙未冬月某周末,日高微寒,风烟俱净。吾等一行轻车简束,往武平桃溪访茶,品“桃溪之韵”也。

闽之西域,鸡鸣三省,怀拥梁野雄峰、百姓之镇、灵洞仙山、定光佛人文、何仙姑传说、南海国王城遗址者,武平县邑也。

武平猪胆干、武平金线莲、武平灵芝、下坝仙草、象洞鸡……特色各备,其名赫赫也;而近年声闻京沪港粤诸省区,远赴英法美新诸异国之名产者,“武平绿茶”也。

宋明时期,武平人开启植茶制茶之史。清道光年间,武平绿茶已享誉潮、梅、汀,一度为朝廷贡品,非横空出世、突降人世者也。新时代,武平政界与民众倾力集智,锻造“武平绿茶”特色品牌,遂使资源优势转成市场优势,绿茶行业跃为支柱产业。一柱鼎盛,百业勃兴也。

桃溪,闻其名可知其秀美丰庶也。武平北部中枢,素有“绿茶之乡”称誉,“武平绿茶”重镇也。山山辟茶园,户户能制茶,村村逸茶香,男女皆茶人也。

桃溪访茶,方知“武平绿茶”现拥三大产品,谓之梁野炒绿(条形)、梁野翠芽(扁形)、梁野雪螺(螺形)也。近三十年前,吾于苏州初品碧螺春,其茶螺形,碧翠如珠。掷茶入杯,簌簌有声,直至杯底。啜其茶汤,奇香沁腑,心神顿振,疑为天物。不想,当日于本土武平,见“梁野雪螺”,浑然碧螺春样貌,如重逢老友,喜形于色也。

新礤,乃桃溪制茶专业村。千余人口,近两千亩茶园,十四家茶厂,连年捧得全省、全国绿茶类“茶王”奖牌或金杯。主人待客,次第泡上上述三品名茶。晶莹杯内,茶芽舒展,色似翡翠,气若幽兰,赏心悦目,撩鼻勾涎,尽显“香气高锐,滋味清爽,色绿形美”之品质也。

尝茶毕,登茶山。别地茶山,大抵成片连坡,一望无际,桃溪茶园,自具风韵:山环水绕,林木相间;茶中有林,林中有茶。新礤茶园,更兼林中梧桐甚众,春深之际,桐花竞放,洁白如雪,映衬翠绿晶碧之垄垄茶畦,犹如色泽艳丽之山水画廊也!

假以不长之时日,新礤乃新兴休闲旅游好去处。且先闻:天然花溪、花香溢溪、桃溪轻歌、听花邀月;且遥赏:农家小院、山里人家、流水驿站。绝非天花乱坠,眼前已见游客中心动土,宏图初开也。

茶、烟、酒,吾平生独嗜茶。酒,稍饮辄醉;烟,无聊时吹烟为乐,数十年未成瘾君子,曾作《吹烟者说》;茶,常于午夜自泡独饮,饮罢挨枕即眠,一觉至东方之既白。人谓:半个茶痴也。

当今,文化之说盛行。酒有酒文化,兰有兰文化,茶有茶文化。究其实,茶乃聚山水之灵气,浴自然之雨露,天然生成,红尘一物也。

有“茶禅一味”之说。万物皆禅,一切皆禅,禅为何物?禅即生活。平常日子之搬柴运水,喝茶吃饭,无不蕴含禅机也。

如是,吾等于日常起居间,举手投足间,交游往来间,无需绷着面肌,不用端着身架,不必装神扮鬼,磊磊行世也。

譬如自个,年已花甲,退出职场,即是退出江湖。无需奔竞,不必察言,不作俯仰。每日重要之事,即是吃饭喝茶,喝茶吃饭,凡夫俗人也。

据说苏东坡访僧人,有“坐,请坐,请上坐;茶,敬茶,敬香茶”之对句。武平桃溪访茶归来,吾亦仿就一联:“坐,请坐,请上坐;茶,喝茶,喝绿茶。”欣欣然自乐也!

楼祖安:坚守爱心茶摊十四年


“楼大哥,我们来喝口水。”冬日的清晨被一层轻纱似的薄雾笼罩着,不时有丝丝刺骨的冷意,已经忙碌了一阵子的环卫工人终于可以缓口气、歇歇脚了。“多喝点,多喝点。”楼祖安倒了满满的几杯茶,递到环卫工人们的手里。“咕咚咕咚”连喝几杯后,环卫工人的脸上慢慢有了一抹温馨而有暖意的笑容。

这是一个爱心茶摊,地点就在今欢小区边的人民南路旁。一张小木桌,放着几只不同颜色的热水瓶,几个干净的陶瓷杯。一旁,“免费提供茶水”的字样格外醒目。

收拾好杯子,楼祖安又重新烧了一壶开水,为下一波前来喝茶的环卫工人做好准备。这样看似简单而机械的工作,他已经坚持了14年。每日清晨6点,他准时起床烧水、洗茶杯、放茶叶,然后掐算好时间泡茶,为的只是让环卫工人们喝上一口暖和又不烫嘴的热茶。

这份坚守和执着,也在潜移默化中感动了诸多长兴市民。这些年来,不断有志愿者主动摆设免费茶摊,成为义务茶摊中的一员。爱心传承,善意永恒,楼祖安感到特别欣慰。他竖起大拇指,打趣道:“免费茶摊,真的值得推广!”

茶摊经营久了,也为楼祖安的另一个身份提供了许多的信息素材。2011年,楼祖安加入了市民督导团,成为其中一员。空闲的时候楼祖安便会给大伙儿出出主意,解解难题。久而久之,大家对他的信任度越来越高,有什么烦心事都会找上楼祖安谈上一谈。

这之后的平常生活里,楼祖安就多了一项新的安排——每天骑着电瓶车,在城里四处转悠,看到不文明的现象,及时联系社区和相关管理部门,并帮着想想解决办法。几年下来,他的足迹几乎遍布整个长兴,大大小小的矛盾也解决了不少,但楼祖安并未因此有丝毫骄傲,他依旧认真听取市民的意见和建议,然后一点点记录下来。“我做的都是些小事,没什么值得夸赞的。”这些朴素的话语不禁让人感受到寒冬里的暖意。

《普洱茶记》


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文学创作,在《人民文学》、《诗刊》、《十月》、《大家》、《山花》等刊物发表大量诗歌、散文、小说作品。

出版有专着《普洱茶记》、散文集《风中的群山》、《云南黄昏的秩序》和《像袋鼠一样奔跑》、《我的云南血统》、《七个人的背叛》(与人合着)、《第二届华文青年诗人奖作品集》(与人合着)等。

曾获《诗刊》“华文青年诗人奖”、第三届人民文学奖,诗歌奖、昆明市茶花奖金奖、第四届华语文学传媒人奖2005年度诗人提名等。是当下诗歌界倡导的“草根性和地域性写作”及“中间代”诗群的代表性诗人之一。

内容简介:

雷平阳先生的《普洱茶记》问世,有承接阮氏《普洱茶记》精神,而贯穿普洱茶继往开来的气势。雷氏有着敏锐的觉察能力和明辨的推理能力,以十万言之文字,珍贵图片篇幅,对现代普洱茶做出客观透澈的比较、分析、诠译及说明。往往以一位实事求是的学者态度,以正面对待一件事情、一次因果以及一个问题,提供了正确且富有建树性的结语,对普洱茶有着最深远的贡献。在雷氏《普洱茶记》着作中,提出了许多前所未知的资料,也匡正了许多本以为真实的错觉。

君山茶的美丽传说


从前,在岳麓山腰的白鹤泉附近,住着一个叫杨青的穷书生。

经过十年寒窗苦读,这年秋季,杨青赴京赶考。路过岳阳,只见洞庭湖中的君山岛风光秀丽,绿树成荫,杨青便乘船到了岛上。

岛上有一古庵掩映在绿树丛中,杨青走进庵中,跪在菩萨面前,祈祷观音菩萨保佑自己金榜题名。祈祷完刚要离开,却看见站在一旁的小尼姑端庄秀丽,流露出淡淡的忧伤。杨青一问才知这小尼姑法名慧净,原是附近一个穷秀才的女儿,母亲早丧,与父亲相依为命。谁知上月父亲又抛下她一人撒手归西,为了埋葬父亲,她恳求庵主慈悲,帮她葬了父亲,她愿削发为尼。庵主见她可怜,便答应了她的要求,埋葬了父亲后,她便成了庵里的小尼姑。

杨青听后,非常同情慧净的遭遇,他见慧净知书达理,善解人意,顿生爱慕之心。为了赢得小尼姑的芳心,杨青一连五日来到庵中向慧净表达爱意。慧净对杨青说:“我已是出家人,身不由己,如果你一定要娶我,必须征得庵主同意,只有她答应了,我才能嫁你。”杨青兴奋地说:“只要你同意,我看庵主不会为难我们。”

谁知,杨青找到庵主,庵主却断然拒绝说:“慧净已是出家人,除非是当今皇上降旨,否则你休提此事。”杨青见庵主把话说绝,便说:“你就等着吧,我一定要娶慧净!”

杨青到了京城,用平生所学答完考卷,果真金榜题名,考中了状元。金殿见驾时,皇帝见杨青一表人才,谈吐不俗,心中大悦,便问道:“爱卿有什么愿望,可告诉朕,朕一定满足你的要求。”杨青脆在金殿上,禀奏道:“谢皇上恩典,臣不求高官,只想求皇上赐臣与君山慧净尼姑成婚。”皇上见杨青质朴坦诚,把爱看得胜过高官厚禄,觉得甚为难得,便说:“难为你一片痴情,朕就赐你与慧净成婚。”说完,立即下旨,赏银三万,恩准杨青马上去君山与慧净完婚,然后来京授官上任。杨青喜出望外,叩头谢恩后,带着圣旨赶赴君山。

杨青晓行夜宿,马不停蹄赶到君山。庵主见皇上赐婚,不敢抗旨,只得允许慧净还俗。杨青深情地看着慧净说:“我终于盼到了这一天!”可慧净却说:“相公,我还要送皇上一份礼物,表示感谢之情。”

第二天天不亮,慧净趁晨雾未散,来到庵后四棵老茶树边,将茶树上的嫩芽一颗颗用嘴噙下,制成一小袋茶。

婚后三日,杨青要赴京授职,慧净捧出一袋茶叶说:“相公,这包茶是我的一片心意,请你一定要在金殿亲手烹水泡茶,敬奉皇上,以表你我的感激之情。”杨青称赞说:“夫人真是有心之人,我家不远的山腰有股白鹤清泉,泉水甘冽、清凉,我们就用这泉水泡茶,晋献给皇上,表达你我夫妻对皇上天高地厚之恩的感谢。”慧净连连称妙。

杨青带着君山茶和白鹤泉水进京金殿面圣,杨青叩头谢恩道:“皇上,这是我夫人为皇上特制的君山茶,臣想煮水泡茶礼奉皇上,以表我夫妻对皇上的感激之情。”皇上心想:朕喝遍了天下名茶,君山茶怎能及其万一,不过状元公金殿为朕烹水献茶,却是件新奇稀罕的事,因此,立即准奏。

杨青搬来炉、炭,生火将泉水煮沸,将茶泡好,然后跪捧给皇上。皇上接过茶杯,揭开杯盖,只见杯内水雾升腾,聚成一双白鹤,由杯内缓缓飞出,绕殿一周后,腾空而去。文武百官见了齐声说:“此乃吉兆,预示着皇上洪福齐天,国泰民安。”皇上龙颜大悦,闻着香气四溢的茶香,轻轻啜了一口,只觉茶水馨香,沁人心脾,茶味甘醇无比,便问道:“爱卿,此茶产于何地?此水来自何方?”杨青这才将茶叶的来历及取水的地方奏明皇上。皇上非常感动,立即钦授杨青为翰林院大学士,并赐慧净蜀锦千匹,杨青立即叩头谢恩。接着皇上又下旨,令岳阳府贡君山茶,从此,君山茶成了贡茶。

茗赏者上,谈赏者次,酒赏者下


爱花之人,怜花成癖;爱茶之人,嗜茶成痴。

自古至今,文人墨客及修心怡情之人多寄予茶与花,花有优雅悦目之美,茶有脱俗尘世之醉。宋徽宗痴情于菊,并亲手种菊,传世《大观茶论》。鲁迅写有《惜花四律》,也说不可一日无茶。

钟情于茶花之中,不仅是精行检德之人同时也性情中人。如痴似癖,全身心的专注,怎么能不让人钦佩呢?

我们知道茶通六艺,但自古品茗赏花就相得益彰。我国的茶与花形成于明万历年间,日本首推始祖千利休,把花带入茶室,擅沏茶者,茶室无不插花。

明代袁宏道《瓶史》中道:“茗赏者上也,谈赏者次也,酒赏者下。”花在茶席上的呈现就是茶友们玩赏的小品插花。

与茶为友,以花为伴。茶静谧,内敛的抚慰心性,花自然,直指灵魂最纯洁的净土。喝茶修身养性,赶上花开时节,看到将绽放的花苞流连忘返,想一眼占满它所有的美丽。品茗赏花,其中乐趣溢于言表。

冈仓天心的《茶之书》,对于花的描写,似乎自己曾生为花。对花的喜爱是对生命的尊重,插花者不会随意剪切花枝,对一花一枝都有完美的安排,对花草的注意犹如信仰般的礼敬。

茶道,花道,并非技艺之道,是爱茶之心,护花之道。从茶艺表演的解说词中经常听到茶人合一,把茶当成你的一部分,全身心的融入,理解这款茶用心把它表达出来,这时茶既是你,你既是茶。

疼惜花,与花相通,珍重一花一枝,给予他们自然的展现,重造它美丽的二次生命。

无论茶与花,至清至雅,感受它就是感受生活,体验生活中自然纯粹的美好。所以,当个茶痴花迷又有何不可?

金茶的传说


金茶,产于湖南长沙县金井镇,地以井传,镇以井名。金井河对岸的码头上,存古井一口,水清可鉴,其味甘甜,为老街附近居民唯一饮有水源。大旱年随汲随满,洪涝时不浊不污。相传明初洪武年间,有江西孙某,举家迁徙,来到长沙,在长平浏交界的凤形山下安家。孙老爹每日清晨出门放牛,经常发现河边有一袭纱幕,氤氲缥缈,若有若无,定眼一看,原是一股紫气,从一丛茶树间升起,缭绕其上。便与儿子一道,刨去荒草,剔除荆棘,小心翼翼将茶移植到新开的山土上。说也奇怪,那茶就栽就长。看那芽叶鲜嫩可爱,老爹将它摘下,却又随摘随发。再到原长茶处,仔细观察,发现有一泉眼,不断冒出水花。深挖数尺,有一石板,揭开一看,水底浮起一只金鸭,祥光闪闪,叫声嘎嘎。蹼底泉眼,涌流不息。倏忽金鸭不见,泉涌如注。父子惊异不已,倍觉神奇。商议修成一口水井,供村人饮用。井沿青石护砌,坚固美观,还在一侧竖立石碑,镌刻“金井”二字。井水大旱年随汲随满,洪涝时不浊不污,水清可鉴,其味甘甜。井水泡茶,茶尤香冽,略成金色。金井之名由是而始,金鸭不再浮出水面,“金茶”之名却以流传。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记东阳东白山茶场的坚守者金永平》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