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文化。

初冬时节,走进通江县烟溪乡苏家坪村龙虎山茶叶发展示范区,放眼望去,漫山遍野都是绿油油的茶树,村民们正在剪枝、清园、施肥……在苏家坪村党支部书记陈邦宏的带领下,全村靠茶致富,95%的人住进了新房,年人均纯收入上万元。而就在十年前,村民们还是只靠种玉米、土豆为生,人均年收入仅500多元。这个山乡小村的巨变,离不开陈邦宏的心血付出,他也因此被村民们亲切地称为“记”。

搞养殖率先致富

“我一定要带领大家脱贫致富,不能再过一年挣500元的苦日子了!”时间回到2004年8月,苏家坪村迎来三年一次的“两委”换届,陈邦宏当选为村支部书记后,撂下这句狠话。当时,谁都知道苏家坪村是全乡有名的经济困难村、交通落后村,山高路险、产业匮乏,群众过着肩挑背磨、早吃红苕晚吃洋芋的日子。

如何兑现当初的诺言?上任伊始,陈邦宏从南江买回了85只黄羊进行饲养,由于不懂技术,他就跑几十里山路向养殖能手请教,还多次借来资料自学。憋着一股一定要成功的狠劲,慢慢地,陈邦宏成为方圆几十里内响当当的养殖“土专家”。接着,他承包荒山1000亩办起了林下养殖场,年均收入超过了10万元。

“看到陈书记搞养殖赚了钱,我们也跟着学。他还免费给我们提供技术指导呢。”六组村民罗荣贵在陈邦宏的帮助下开始养殖黄羊,如今规模近百只。就这样,苏家坪村一户户养殖大户逐渐形成。不到一年,在陈邦宏的带动和指导下,苏家坪村先后建起标准化养殖场3个,发展养猪大户20户、养羊大户7户,当年全村人均纯收入增加了1000元。

种茶带村民增收

虽然村民们靠养黄羊赚了些钱,但养殖业投入高、风险大、收入并不稳定。陈邦宏暗自思忖:“要持续增加群众收入必须找到一条稳定可靠、效益有保障的产业道路。”

2007年一次喝茶时,陈邦宏紧盯杯中茶叶出神良久,突然两眼一亮:“苏家坪是否也可以发展规模化种茶呢?”他马上通知村社干部开会商量,最终决定由自己先种。

不顾家人的反对,陈邦宏硬是拔掉了自己家2亩多茂盛的麦苗换种上了茶树苗。“你饿了喝茶就行,可是我们要吃饭!”父亲陈怀志气愤地指着他的鼻子说。但陈邦宏没有轻言放弃,在他的精心照料下,茶树苗长势喜人。

陈邦宏自掏腰包请来专家对土壤、气候进行科学测验。苏家坪村地处大山深处,春秋两季昼夜温差大,光照时间长,土壤富含碹、硒等多种微量元素,特别适合种茶。在陈邦宏的带动下,村里党员干部纷纷种上茶苗,并走家入户动员群众种茶。一年内,全村90多户家庭种上了茶,面积达到800多亩,茶叶种植初具规模。

“带头种一亩致富茶,带头种一亩养老茶,带头种一亩上学茶。”在陈邦宏提出的党员干部“三带头”口号下,在党员的带头示范下,苏家坪村茶叶产业发展一年好过一年,群众收入也一年高过一年,到2011年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4000元。

筑巢引来金凤凰

茶叶种植搞了几年,问题慢慢浮现。由于村民采茶技术、加工技术不行,茶叶质量差卖不出好价钱,这可急坏了陈邦宏。

陈邦宏先后多次登门拜访通江县罗村茶业公司负责人,恳请公司到村里投资办厂,解决村民茶叶加工和销售的难题。该公司负责人最终被陈邦宏的真诚所打动,投资2000余万元在苏家坪村建起大型现代化茶叶加工厂,并与茶农签订茶叶收购协议。

“自从茶业公司把加工厂办到了村子里,我们再也不愁技术和销路了。”村民苏俊德说。近年来,在陈邦宏的奔走下,康梦公司、森清公司、龙虎山茶、四川巴蜀白茶等企业相继落户苏家坪村,彻底解决了茶农的后顾之忧。该村生产的绿茶、白茶、红茶、黑茶、大红袍、铁观音等远销全国各地,甚至出口到了韩国和日本。

目前,苏家坪村茶叶种植面积已达6000多亩,户均种茶达8亩以上,15亩以上种植大户40家,每亩收入5000-6000元。同时,辐射带动全乡茶产业的发展,全乡共建茶叶专业村6个,种茶面积达2万亩。

Cy260.com精选阅读

乾隆:"不可一日无茶"


乾隆:"不可一日无茶"

爱新觉罗·弘历既是大清的乾隆皇帝,也是一位品茗的行家。他曾六下杭州,观看茶农采茶制茶,品饮西湖龙井,并5次为龙井茶提笔赋诗。他的《观采茶作歌》《观采茶作歌之二》《坐龙井上烹茶偶成》《荷露烹茶》和《再游龙井作》等诗,充分反映了乾隆的爱茶之情,至今读来,仍脍炙人口。在西子湖畔,传说乾隆采过茶的18棵茶树,被围为"御茶园",至今依然存在。乾隆一生爱茶,他不但广尝名茶,而且对宜茶用水也很讲究。为了品评天下名泉水质,他命人精制了一只小银斗,用银斗量出各种泉水的比重,然后排出泉水的优次,钦定北京的玉泉为"天下第一泉",镇江的金山寺泉为"天下第二泉",无锡的惠山泉为"天下第三泉"。

乾隆在研究名茶、名水的同时,还对茶具的选择有很高的要求。他十分欣赏江苏宜兴的特别适合泡茶,而这种茶具本身又是具有文化意蕴的工艺品,所以,乾隆称它为"世上茶具称为首"。

在历代皇帝中,乾隆是年龄最高的一位。传说当他85岁让位于嘉庆时,一位老臣不无惋惜地说:"国不可一日无君!"乾隆听后哈哈大笑,抚摸着银须,幽默地说:"君不可一日无茶啊!"可见茶在乾隆心目中的地位之高。乾隆享年88岁,除了注重养生之道外,一生嗜茶,修身养性,也有很大关系。

一个浙江老板的"茶道"生活


邱淦清把自己的名字"淦清"二字注册成了商标,并把这两个字设计成了一杯香茗,热气升腾的样子作为LOGO。敢拿自己的名字做LOGO和商标,一是出自对自己的信任,二是出自对以自己名字命名的茶叶品质的信任。两个带三点水的字,作为一种茗茶名字,更给人以清新的感觉。

46岁的邱淦清不是个名人。即便他经营的珍贝羊绒衫、羊毛衫已连续8年被北京市商委评为"北京市亿元商场销量第一名",连续3年被国家统计局、中国行业协会评为"全国羊毛衫销量第一名"和"全国羊绒衫销量第二名"的时候,他的名字仍然鲜为人知。记者在Google上搜索,"浙江珍贝"词条下有21300条,"邱淦清"词条下只有974条。

冲好一壶普洱茶后,邱淦清开始回味他21年的创业经历,从一个住在北京清华池澡堂的早期"北漂儿",到拓下国营企业服装的模子做童装挖掘到第一桶金,直到今天成为国内数一数二羊绒衫品牌的老板,"做企业累不累?"记者问到。"总体不累,因为你想累就累,想不累也不累。"不善言谈的邱淦清,回答简单地出乎人的意料。

身处喧闹的生意场,来自湖州的邱淦清却不事张扬,说话细声细语,谈至会心处露出微笑。这个不抽烟、不喝酒、不上牌桌的男人,每天6点准时起床,晚上11点前也肯定睡觉。他注意锻炼身体,每周一公司的电梯停运号召员工爬楼梯。他告诉记者,周末他还要参加朝阳公园的18公里长走活动,"3个小时以内就可以走完"。

除了工作以外,邱淦清最大的爱好便是品茶。在公务不忙的时间里,邱淦清常会邀上三两个茶友,在他办公室那张红豆衫树瘤茶桌上亲自动手洗杯、冲茶……望着窗外南面不远处的天坛祈年殿,晒晒暖暖的太阳,品着麻片、小胡桃肉等一两样江南小吃,一寸光阴一寸金这句古训仿佛被忘掉了似的,一个下午常常就被这样毫不吝啬地泡掉了。

很多爱茶之人,买茶尝鲜一次不过三几两,可邱淦清买茶不是这样个买法,动辄几百斤,有时上吨,除了自己品还要送朋友。所以,这茶品得愈发不可收拾,眼下,又包下了二百亩茶园,自己办了个茶厂。

邱淦清的嘴巴刁得很。平日饮茶所泡的水都是从杭州虎跑运来的。先不说水钱,一桶桶装水从杭州运到北京的"脚钱"就要50元,再加上弃之可惜,运回杭府又要每只不菲的水桶押金,实在是"茶叶诚可贵,水钱价更高"。即使是虎跑运来的水,也还是有时让邱淦清喝到嘴里觉得有些不是滋味。一问,原来是运水之人为了省些运费,一趟车多运了些水,喝到最后水在北京放的时间长了些,挑剔的邱淦清就喝出了"保质期"。不久前,有人给邱淦清推荐香山那边的一种桶装水,说那都是过去皇上钦定的御泉,可邱淦清喝了之后还是找不到虎跑泉的感觉。这不,就为了这一口水,他又琢磨着开个水厂,把虎跑的水运到北京来卖呢。

邱淦清说,从茶文化中体悟到中国传统文化那种心静如水的感觉。"比如和人谈判,你有理,可着急有用吗,解决不了事情,好多东西还是要和谐。"

邱淦清把自己的名字"淦清"二字注册成了商标,并把这两个字设计成了一杯香茗,热气升腾的样子作为LOGO。敢拿自己的名字做LOGO和商标,一是出自对自己的信任,二是出自对以自己名字命名的茶叶品质的信任。两个带三点水的字,作为一种茗茶名字,更给人以清新的感觉。

对时下热炒的陈年普洱,邱淦清怀有一种复杂的爱。邱淦清那里的普洱,他不敢说是北京市最好的,但至今没品到过比这更好的。连邱淦清自己也不知道所存的陈年普洱生茶陈了多少年,据说是当年云南省茶叶进出口公司从茶厂收购的出口品,但因为当初全部是手工压制的茶饼,大小、分量难免有些不合规格,有些就被当做不合格品打了回来,被放在外贸的仓库一隅一搁几十年。前几年陈年普洱还不曾被炒至眼下这般热时,有人眼贼,看出这是好东西,将这些产品当做"货款"结了回来,几经周折又到了邱淦清手中。

只需少少的七克左右普洱,投入350毫升的紫砂茗茶壶中,用开水淋浴一番涤尘润茶后,又一注开水泡下,只瞬间倾倒出的茶汤,就如经年XO般晶莹,又恍如陈放数载的葡萄酒般高贵。一次下午无拘无束的友间茶会,足有三四个小时,二三十遍冲泡,直至最后一泡,这茶汤色都仿若最初,而到曲尽人散,谈兴至尾时,它也似知趣般戛然而止,最后一泡一下子就淡如朋友间淡淡却清莹的友谊了。

或许是茶的清新带给邱淦清做企业平和的心态,一次全国工商联的会议上,与很多企业家抱怨行政部门办事效率低下时,邱淦清却没有抱怨只有感恩:"行政部门工作人员的月收入是几千块钱,而我们一笔生意做成了可能有几十万以上的收入,你怎么要求他们像我们一样着急呢?"

为了知晓各种茶的品性并悟出茶道的真谛,邱淦清常是放下手头的生意,伴随茶叶业内人士的脚步飞日本、到台湾、走云南、家乡浙江的西湖龙井,安吉白茶、顾渚紫笋的产地更是要一年去上几趟。前些天,老邱又去了趟陶都宜兴,专门订了许多大号的陶瓷钵托运回京。因为紫砂透气、防湿、防虫,遮阳的特性正宜于用来存放普洱。

因为从来做事追求完美,所以拥有如此之多好茶的邱淦清在尚未物色到看茶、懂茶、有茶性的人帮他打理茶的生意

斧头下救出来的"国宝"


斧头下救出来的"国宝"

当年作为思茅地区外贸局主管茶叶生产的副局长何仕华,一直有一个心愿:就是,在普洱茶的故乡思茅找到古茶树。从历史记载和思茅茶树资源的角度上来看,他相信思茅这片古茶树的发源地一定会生长着更为古老的茶树。为了实现这一愿望,何什华走遍了思茅境内的山山水水,向无数的茶农调查和探访古茶树可能存在的地点。工夫不负有心人,1991年3月何仕华得到了当地茶农送来的消息。思茅市澜沧拉枯族自治县富东乡邦崴村新寨寨脚的园地里,有一棵很古老的茶树。但是因为产量不高,主人正打算在春茶采摘之后就把它砍掉。何仕华立马赶到了邦威村,只见一棵树冠挺拔,枝叶茂密,生机勃勃的古茶树巍然屹立着。何仕华在欣喜中仔细考察了这棵树的树高、树幅和直径,还收集了花、果、壳和样茶的标本。为了进一步弄清这难得一见的古茶树的情况。何仕华找到了这片土地的承包者魏壮和。没想到魏壮和是位哑巴,他的妻子赵云花讲了这棵占茶树的故事。"这棵大茶树在我们小时候开始记事的时候就是这样大了。几十年不见长大,一直就这样。每年的产量只有十多斤,夏茶不怎么发。树太大还遮住了太阳,粮食种不出来。今年采完春茶后就要把它砍掉了。"何仕华一听急厂,赶忙向两口子详细讲了这棵古茶树的重要价值和意义。随后,他又找到邦崴村村长和富东乡乡长,要求他们把保护这棵古茶树列在了村规民约里。

何仕华说,当他把从邦崴古茶树上收集的茶花、果实和壳,以及从魏壮和家里取到的古树晒青毛茶样品,带回家仔细研究后,发现茶叶的厚度、叶脉、叶齿等等跟野树接近。何仕华怀疑:"这会不会是古茶树从野生到栽培的一种过渡型?"而当时,茶学中对古茶树的分类只有野生型和栽培型两种,从未有过"过渡型"的记录。

"这不能贸然地下结论,我们不断地邀请了同行专家前来考察。从1991到1992年,先后组织了三次国内专家的考察论证会,1993年,又组织了一次空前规模的国际研讨会,参会的专家学者来自9个国家和地区,将近200人,大家都一致认定,这的确是以前从来没有被发现过的,从野生型向栽培型过渡的过渡型茶树,树龄在千年以上。"专家们的考察论证证实了何仕华的设想,也阅了他的古茶树之梦。邦崴过渡型古茶树的发现震惊了全世界。它填补了茶叶演化史上的一个重要缺口,同时也是中国是世界茶叶起源地和发祥地、云南思茅是世界最早种茶之地的最为有力的证据。邦崴过渡型古茶树,被视为中国的"国宝"之一。

"茶妹子"舒小红辞职创办茶文化公司


27岁的重庆妹子舒小红曾就读于华中农业大学茶学专业,毕业后,在北京某出版社担任文字编辑。由于要编纂许多与茶有关的文字,为了让自己变得更“内行”,原本就爱喝茶的舒小红探访了福建、云南、广西等茶乡,了解茶叶的历史和文化,并逐渐从小小一片茶叶中嗅到了商机。

重庆也产茶,为什么不回家乡开家茶文化公司?于是,舒小红辞去工作回到重庆,打算从卖茶中赚取第一桶金。启动资金需40万元,舒小红花光了自己所有的积蓄,还向家中借款,加上“泛海扬帆行动”支持的3万元资金,舒小红的茶文化公司成立了。

舒小红告诉记者,开业初期,她曾有过一次失败的营销,不过却意外赢得良好的口碑。

“有一天,店里来了三位客人,他们是自己带着茶叶来品尝的,当时我就说自带茶叶一位10元。”舒小红说,当天客人一直到晚上11点才离店,“其实这段时间店里的电费、水费和人工费等成本加起来远远不止30元,这可以说是一次失败的营销。”

让舒小红没想到的是,因为店里的环境和服务好,此前来过的这几位客人不仅带来了更多的客源,还与舒小红成为了好朋友。

此后,舒小红开始大量做推广。她通过微博、豆瓣网或发传单,用尽一切办法来宣传自己的门店。

目前,舒小红除了有一家50平方米的直营店,还租建了一个180平方米两层楼的茶艺形象店。谈到今年的营业额,她微笑着说:可能在500万元左右。

除了销售茶叶,舒小红还开始培训想要学习茶艺的市民,许多客人不仅自己尝试学习,还带着孩子来感受传统茶文化。

为此,舒小红又萌生培训孩子的想法。“今年暑假,我做了第一期少儿茶艺培训班,希望孩子们能从小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于观亭:与茶相伴是美丽的"错误"


采访吴觉农茶学思想研究会副会长于观亭,是在一家宁静、古朴而又茶香弥漫的茶馆,75岁的老人,或用手比划茶叶加工的流程,或凝神回想做茶事的心情,岁月并没有让他对茶的热情消减,反而因为这几十年的积淀,而愈发热烈、诚挚。品了4种茶,谈了近5个小时,一次简单的采访变成了一次心灵的旅程,于观亭“开讲啦”……

误打误撞的门外汉

一谈到与茶的故事,于观亭就笑着说道:这实在是个历史的误会。

此话还要从学生时代的“组织安排”说起。当年,作为一个山东高中生,于观亭一心想要考北大、清华,但还未参加高考,就被通知其被保送到武汉一家空军院校。经过四年锤炼,本以为毕业后会成为军人的他,又在1964年被选拔调到了北京,成为了中央联络部领导下全国总工会国际联络部的一员。“当时,我又以为自己会为外事事业贡献一生,没想到,工作两年后,‘文革’开始了,1969年我到河南信阳‘五七’干校去劳动,这时候,我和茶还沾不上边。”转机是在全国供销总社得到恢复后,那时茶畜局下属的加工处缺少机械方面的专业人才,于是懂机械的于观亭就“阴差阳错”地进了这一行,正式开始了成为茶人的第一步。

“就这样,35岁的我从技术员做起,用了一年时间学习了大学茶叶系的所有课程,又用了五六年时间跑遍了全国的各个茶区,熟悉了茶叶从生产、收购到加工、调拨等各个流程。”功夫不负有心人,到了1978年职称评定恢复时,于观亭成为了第一批茶叶加工工程师。

一年要过三个夏天

在茶叶处的工作复杂而细致。“全国500多个茶厂的茶叶加工技术、资金流转、工厂建设、计划调拨等都归我们来管。”

于观亭回忆起那时的生活,印象颇深的就是一年要过三个夏天。四五月,南方已经有了夏天的光景,又赶上茶区收购茶叶,于是,在南方调研的他们进入第一“夏”。到了六七月份,北京的夏天又迎着他们归来。再等到北京九月份入秋,南方还留有夏日的余热,他们又要到茶厂调查茶叶加工、输出以及调拨情况,于是又过了第三个夏天。

就在这“三夏”的工作中,他们为改善茶厂的落后现状,促进茶叶加工发展做了两件事。一件事是成立了世界第二家茶叶加工研究所——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加工研究所,主要对茶叶加工技术进行科研、改造等事宜。第二件事就是在安徽农学院成立了机械制茶专业。“这算是开创了先河。原来农业大学的茶学专业,主要讲授的是关于土壤、栽培等方面的内容,对机械制茶没有太多的涉及。于是就出了很多笑话,比如毕业的农大学生不会安装揉捻机等。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立刻筹备办学,来弥补人才的缺失。”

到了改革开放后,茶畜局完成使命,撤出历史舞台。但作为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中国农副土特产品开发公司副总经理、全国茶叶产销集团董事长的于观亭,却依然坚守在茶行业。当时,为了解决市场经济初期买卖双方沟通不畅的问题,他们每年组织召开两次订货会,为北方的销区和南方的产区建立联系,作为第三方进行监督、调解等工作。就这样作为桥梁,过渡了十年,直到产销问题基本解决才罢休。“所以,在茶行业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变化中,我一直都在。”

查家谱,于家与茶有缘

从当年误打误撞的茶叶门外汉,到以茶叶作为一生的事业,于观亭感受着茶叶带来的温暖。也因为爱茶,于观亭开始找起了自己家族与茶叶之间的渊源。没想到,还真的让他找到了。

“我查了家谱,我们家和茶有缘。”于观亭介绍,于家家谱中记载,于家的祖先是周武王的次子叔,叔当年被分封到河南省邘邰,由于当时是分封哪里就是哪个姓氏,于是,叔改为于姓。河南的《华阳国志》中记载,周武王是第一位享受贡茶的人,于家在这方面做了很多贡献。到了唐代,茶产业发展迅速,为了方便给皇帝提供贡茶,官员们在顾渚山(今浙江长兴)建立了贡茶院,当时的贡茶主要来源于湖州和常州(今江苏宜兴),当时作为湖州刺史的于頔就在这两地间搭建了亭子,来商量每年贡茶的相关事宜。“现在那座亭子还在,上面清晰地写着我们家族人于頔的名字。”

除了先辈的光辉传统外,到了近现代,也有不少于姓的著名茶人。“虽然有些并没有血缘关系,但是见到姓于的做茶就觉得亲切,而且这样一算,于家真的是和茶有缘。”

现如今,于观亭的家人也都是爱茶人。说到儿女,于观亭脸上洋溢着自豪。“儿子现在不做茶行业的工作,但是当年毕业于浙江大学茶学系。女儿虽然不学茶,但就因为喜欢茶,已经成为了一名高级评茶师。我们这一家子,都爱茶。”于观亭笑着说。

依然以茶为中心

现如今,已退休的于观亭依然为茶忙碌着。2013年,他总计为茶出差20余次,参加全国大大小小106次茶事活动,著有《茶道简明读本》、《跟茶经学养生》两本,并主编了一本《茶经典藏》。于观亭笑着说,“原来我的工作是喝茶、说茶、制茶,现在我的生活是说茶、写茶、看茶、品茶,依然围着茶叶转,几乎有99%的时间都在做与茶相关的事。”

与茶相伴的岁月让于观亭感到充实。他还曾和两位退休的朋友组成了一个“三人小组”,且一坚持就是十几年。“一位原来是北京大学的副校长,一位是个书法家,我们是因茶结缘,所以我后来定了个规定,我们三人是‘无茶不说,无茶不写,无茶不书’。”

现如今,每天喝两三次茶依旧是于观亭的习惯。上午,他会泡一杯绿茶。“因为绿茶相对清淡。大量的科学研究表明,绿茶的保健功能在茶叶中是最好的,因为它最大限度地保留了鲜叶的营养成分。”但由于绿茶喝多了会伤胃,于是,下午他会换喝红茶、武夷岩茶或是浓香型的铁观音。“下午茶嘛,总要有点情调。祁门红茶、印度大吉岭红茶、斯里兰卡乌瓦红茶是我经常喝的三种茶。晚上的茶却并不固定,若要喝我会选择黑茶,因为它属后发酵茶,既能消食解腻,咖啡碱含量又低,对睡眠的影响最小。”在于观亭看来,喝茶是一件因人而异、因时而异的事,年龄不同、体质不同,喝茶的习惯也应不同,但不管到了哪个阶段,他从没有离开茶。

对话"茶博士":姚福金告诉你如何采茶


又到一年春茶飘香时,今天起桐庐县瑶琳镇等地将进入忙碌的采茶期,62000亩春茶在茶农的指尖间“任性落户”。但如何采春茶,怎样采春茶才能保证茶叶的高品质,笔者特走访了桐庐县农业局农技推广中心茶桑站,与“茶博士”姚福金就今年桐庐的春茶采摘进行了访谈。

笔者:请问姚站长,繁忙的春茶采摘期就要来了,春茶采摘时要注意哪些事项?

姚站长:第一、各地春茶采摘时间因气候、品种,以及栽培管理条件等各方面影响而有不同,开采一般在这个时候到4月上中旬,就是要当茶叶的新芽发芽达到制作名优茶标准,比如“雪水云绿”要达到单芽(即有10~15%的新梢)即可开采;一般像绿茶比较好的就是明前茶(即清明节之前)、谷雨茶(每年4月19日~21日视为谷雨)这两个节气,具体时间跟气候有关,如果这期间倒春寒等因素降温,可能就会晚一些。象今年这样的气候环境,这种情况应该不会发生这种天气现象了。

第二、做到及时采。“早采三天是个宝,迟采三天便是草”,并做到分批多次采,先发先采,后发后采。

第三、人工手采时,应尽可能把对夹叶和生长不正常的芽叶采下来。幼年茶树应“以养为主,以采为辅,打顶护边,采高养低,轻采养蓬”;成年茶树“以采为主,以养为辅,采养结合”。采摘时切忌用指甲掐下茶叶,也不可用手捏紧茶叶。

第四、每种茶的采摘时间都关系着茶叶成品的质量。一般来说采摘要在晴天进行,雨天一般不采。一般上午采、中午拣,当天制完。

笔者:那桐庐名茶“雪水云绿”是怎么做的呢?

姚站长:为保证“雪水云绿”产品的品质,对鲜叶的采摘有一套严格的标准和上百个关键控制点。要求只采清明前后的单芽头,而且采摘时只能掰,不能掐,雨天和下午一般不提倡采摘,如遇雨天了,采摘回来要及时摊青晾干。一斤“雪水云绿”干茶需要4万-5万个左右芽头,要1.5个劳动力采一天才能完成,因此,极其珍贵。

针对今年的茶叶产业,笔者同时还走访了县农业局,该局相关负责人就今年大力发展茶叶产业谈了几项活动:

一是培育一批高效基地。围绕经营主体、产业基地、市场体系、文化内涵“四有”标准建设,培育新合“雪水云绿”高效生态、瑶琳无性系良种茶园等四大基地2万余亩,分水保安白茶基地5千亩,推广应用标准化生产、绿色防控等新技术1.6万余亩。二是进一步发展“天尊贡芽”名茶产业,建设钟山歌舞“宋家山御茶园”,挖掘桐庐茶文化历史,同时带动当地休闲农业和旅游产业,也对天尊贡芽生态区进行一个有效的保护。三是突出茶文化主题。今年将在4月20日“全民饮茶日”期间在叶浅予纪念馆广场开展免费品茶,举办展示和评比活动;在四月底和五月初,邀请专家(学者)参观桐庐千亩茶叶基地,请专家(学者)为桐庐茶文化发展出谋划策;组织好参加国家、省(市)级举办的各类茶事活动和采风活动,以增加和扩展桐庐茶文化内涵,提升桐庐茶品牌影响力。

【茶谈】最"小"茶人朱锦:喝茶,需要用心


【茶谈】——听听他(她)们对于茶行业的肺腑之言

朱锦:现工作于昆明天鸿茶业有限公司昆明店

人们常说,要懂茶,需要有一定的阅历,只有经历了一些事情的人,才会真正的懂茶,这话也许不假。然而,尽管朱锦才18岁,在茶人眼中的确实少了一些经历,但是,对茶,他也有自己的一些看法。

17岁入茶界:做茶更有前途

"18岁",当听到朱锦的年龄时,我不免有些惊叹。

"这么年轻就开始做茶?"这句话随口而出。

"不是年轻,是小。"在茶界,18岁确实是小。

在交谈中,我了解到朱锦是去年开始真正进入普洱茶界的,而之前,他在浙江做一名普通的裁剪工人。

"我15岁那年初中毕业就出去打工了,那时候家人都劝我到舅舅的店里帮忙,但是那时候年轻,并不想一直被罩着过日子,我想要自己出去闯闯。直到去年,家里人一再劝说,而且我也考虑到在厂里做裁剪一个月七八千的工资,一年存几万块,要想自己创业还是很难的,不如回来帮着舅舅做茶更有发展前景,我也可以早些自己创业,所以就回来了。"

当聊到做茶最大的困难时,朱锦提到就是对茶山的了解啦。他认为,尽管可以从网上找到很多关于茶山的资料,可是毕竟没有亲自去过茶山,并不能够了解每座茶山它究竟在哪、究竟是什么样子的,他希望有机会可以亲自到茶山去看看,可以更真实的去接触茶山。

年龄太小,没有实践经验,这也许确是朱锦做茶的一大挑战。

喝茶:需要用心

对于喝茶,朱锦认为:喝茶,需要用心。

投身茶界1年,朱锦已经养成了喝茶的习惯:他比较喜欢晚上喝,他觉得晚上喝点不太浓的茶,会更容易入睡;而老班章则是他最钟爱的茶"老班章更猛,比较适合男人;而且口感、香味都挺不错的。"

"当然,喜欢归喜欢,一个茶人并不能只喝自己喜欢的茶,你要面向市场、面向向客户,所以每一款茶,都需要亲自去喝、去品,而且要用心"。朱锦说他刚刚接触普洱茶的时候,跟许多人一样,并不能很好的把握茶口感:"大致相同的茶,我觉得其实也都一样。那种区别很大的茶,我才能感觉到它们口感的不一样。不过,平常店里不太忙的时候,就坐下来喝喝茶,一款一款的喝,渐渐喝的多了,也就懂得一些了。茶这种东西,你只要用心,其实也没那么难。"

做茶:要耐得住性子

18岁,对于男孩子来说,正是一个充满闯劲、活力无限的年龄。而茶,太过安静。我们了解到朱锦在店里主要就是打打包什么的,平常并没有太多的事,他甚至开玩笑说自己就是一个打杂的。

当问及朱锦现在的生活是否感到无聊时,朱锦这样回答:"偶尔会,不过还好。平常在店里打打包、有时间就坐下来喝喝茶,其实也挺好的。何况在舅舅这里,他们必然不会亏待了我,平常对我管的也严格一些,我确实能学到一些东西,这样就可以早些自己创业了。而且,做茶需要耐得住性子。只要耐得住性子,慢慢地让自己沉淀下来,其实是可以有很好的发展的。"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通江苏家坪"茶书记"陈邦宏带领村民种茶致富》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3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