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y260.com - 茶叶文化】

古时,济源雅称“玉川”。九里沟是唐代诗人、“茶仙”卢仝的故里。相传卢仝经常在九里沟烹茶赋诗,至今九里沟仍有玉川泉、花洞田、卢仝墓等遗迹。他的《七碗茶歌》,在日本演变成了茶道,久负盛名。现建有品茗延寿台、卢仝茶馆等。

九里沟瀑布众多,其中以九龙飞瀑和石槽瀑布最为壮观。丰雨期的九龙飞瀑,数股激流从断崖绝壁倾泻而下,雾气升腾,声震山谷。石槽瀑布的如流似瀑,清澈的溪水在数百米长的石谷中连跳七级,年深日久,将河床冲刷成S型。

峡谷尽头,群峰壁立,九里沟山中石龛气势恢宏,内建一座小巧玲珑的蟾堂古庙,的确是道教因山就势、天人合一、巧夺天工建筑的典范,相传为道教祖师刘海蟾修道之所。龛顶天泉,终年不绝,垂直飞泻,倾洒如注,据说“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刘海戏金蟾”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金炉顶古迹繁多,有“北武当山”之称。其下的东王母洞,与天坛山王母洞遥相呼应,堪称石材建筑之精华,石墙、石瓦、石窗、石门,以石材小物简饰之功,达到化合自然之妙。

水洪池海拔1460米,形成了独特的山顶小气候,盛夏最高气温不超过28℃,晚上睡觉离不开被子,秋天没有蚊子,是理想的避暑胜地。水洪池至今保留着石板路面、石楼、石磨、石碾和别具一格的风俗民情,给人以“世外桃源”之感。到了冬天,这里雾凇玲珑剔透,又是一番迷人景象。

延伸阅读

《茶经》之源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其树如瓜芦,叶如栀子,花如白蔷薇,实如栟榈,蒂如丁香,根如胡桃(原注:瓜芦木,出广州,似茶,至苦涩。栟榈,蒲葵之属,其子似茶。胡桃与茶,根皆下孕,兆至瓦砾,苗木上抽)。

其字,或从草,或从木,或草木并。(原注:从草,当作“茶”,其字出《开元文字音义》。从木,当作“(木茶),其字出《本草》。草木并,作“荼”,其字出《尔雅》。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原注:周公云;槚,苦荼。”杨执戟云:“蜀西南人谓荼曰蔎。郭弘农云:“早取为荼,晚取为茗,或曰荈耳”。

其地,上者生烂石,中者生栎壤(原注:栎字当从石为砾),下者生黄土。凡艺而不实,植而罕茂。法如种瓜,三岁可采。野者上,园者次。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芽者次;叶卷上,叶舒次。阴山坡谷者,不堪采掇,性凝滞,结瘕疾。

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采不时,造不精,杂以卉莽,饮之成疾。茶为累也,亦犹人参。上者生上党,中者生百济、新罗,下者生高丽。有生泽州、易州、幽州、檀州者,为药无效,况非此者!设服荠苨使六疾不瘳。知人参为累,则茶累尽矣。

问茶樱桃沟


人事繁杂,乱如团麻。将往事梳理清楚,谈何容易?然而有些事,在你记忆里却条理清晰,永难忘怀。北京香山有处名胜,叫做樱桃沟,因了一个人的缘故,我记住了它,而且生发了极深的感情。

首探樱桃沟,是与曹雪芹有关。传说那里的清泉水是雪芹最爱,不但用它来煮茶,还研墨洗狼毫。

樱桃沟,当然盛产樱桃,这还用说吗?走进樱桃沟,你即刻会感到它的幽深,沁凉,禅味。山有形水有神,连鸟儿的飞翔都带有神秘色彩。樱桃沟,顾名思义,它是一条峡谷,山泉从泉源往低处流,像琴弦丁丁咚咚一路响来,进沟的路就顺着泉水伸延。这些年新修了栈道,古香古色的,给人以幽静古朴之感。栈道在上水在下,悦耳的水声,就一路陪伴着你。

即便在酷夏,在此打阳伞也会显得过于隆重。沟里吹过来的凉风,使你感到一身的凉爽,十几层楼房高的水杉,一路排列,精瘦却高昂,很给人以充沛之气。

樱桃沟,乃幽静之地。它与繁华、热烈、炒作无关。凡来此野游者,大多是寻求灵魂安静之人,想一时避开市井喧嚣之人,厌倦了厮打之人,厌倦了名利场上那一种白刀子进红刀子出的残酷之后,回首本源之人,总之,有所顿悟之人。因此,走在山径上的游者,多的是宁谧,少的是喧哗。这使我想起哲人这个词汇。是啊,历来投怀于大自然的人,一定是由幼稚狂傲转向成熟达观者。

欺世盗名,投机取巧,为虎作伥,上蹿下跳,为富不仁,胸无点墨却张扬自负,这一些灰色字眼,为这里的山水所不屑,为这里的草木所不容的。

“来者,且净身!”这样一个警示牌,似乎立在路旁溪边,这种感觉,很使我掂量起自己。这一带山峦,不知为什么给我的感觉总是温暖、豁达,赋我以回归之感。无论它三月的桃花,十月的红叶,都是悄没声息的,好像容不得一丁点儿虚浮之气。每每到此,总有开口对话的冲动,但又不知从何说起?知音难觅,有了知音也未必能畅怀倾诉,这就是人心灵上的蹉跎感所造成的。

离泉源不远的一方高地上,有一个叫清泉茶庄的休憩处。十几张朴拙的桌子,在高树的阴凉下,显得自在舒适,很是诱人。一壶龙井,在那个时候(20年前)要价四元,茶也不是上品,但在丁咚泉音,咻咻鸟语,索索树声的陪伴下,迎风而坐举杯畅饮起来,却有滋补灵魂的感觉。何况,头顶树阴里,还有淘气的小松鼠窜来窜去,表演它们的技巧轻功?

茶庄在白日里有两个人经营,一到夜晚就由一位老汉独守了。一来二去,我和他成了朋友(这里隐去他的姓氏,他会理解我),他经常专为我下山去买来上品茶,当然,钱照付,不然他亏本了。我们谈得来,谈人世之炎凉,谈生活之艰辛,也谈大自然之美好。

我问,老兄你不感到寂寞吗?在这样一处森森山林里,夜晚在你枕边除了风声静无它声?不,不!他说还有宿鸟和小松鼠的吱吱声,它们是专为我发声的,它们也有些寂寞吧?可是,它们更怕我孤独,哧,这些孩子(这里他用了孩子这个昵称),还蛮有人情味呢。你不知道,它们比人强,它们不以势力看人,它们不会小视你老、穷、弯腰驼背。夜半里,小松鼠经常来窗台上跳舞,月光下它的影子,真是好看,说实话,拿皮影戏换,我都不干。这些孩子,爱吃什么,我都知道,为它们的开销一个月不下十来元钱呢,说着他乐了,很是心疼的样子。我说,老兄你是神仙啊,在红尘之外,交了这么多的忘年交,我有些羡慕你了。别,别,他说,我不希望你像我这样。此时,我看到他的眼圈有些红了,我的心沉了一下。我又说,何不把老嫂子请到这里来,一来与你做伴儿,再说也叫她享受享受这清风明月,鸟歌和松鼠之舞?他摇头,低声说,我们不是一路人,她看不起我这样的野人生活,她喜欢佩银戴金,衣食住行要的是上面子的,要阔绰。说到这里,他叹了一气。我也顿时无语。

诗人艾青老,生前给我念过他的名句:“钢丝床上有痛苦/稻草堆里有幸福。”这一哲思名句,解释了多少人生芥蒂?是啊,人世间有多少个家庭是同床异梦,非知音却相伴一生的呢?谁也说不清楚,这是人之不幸。

后来有两年时间,我没得空闲,骑自行车去清泉茶庄畅饮老兄给我泡好的茶了,有些想他,也想那里的树声、鸟歌、松鼠之舞、泉水流韵和白云山影,就又骑车前往。遗憾的是茶庄树影依然在,泉声树声鸟语也在,只是我的老哥不在了,那一把木椅里也空了。这里的新主人说,一年前他被辞掉这里的工作,回家之后,家里常有不快,郁闷之下就自缢而去。不瞒你们说,我真想为他痛哭一场,然而在这个大山大野里,游人们会以为我是神经病,只好罢了。然,咽回涌动的泪水是很苦的一件事。

此次,我是给他带了一瓶宁城老窖的,不料,现在只能洒向这莽莽山野深深翠谷,去慰藉他的亡灵了。老哥,此刻你在哪一条山径上独自溜跶呢?腿脚还灵便吗?酒香闻到无?从此,我是决然不会再到清泉茶庄喝茶了,物是人非,令我凄然。

茶,生命之源泉 世界之文化


茶是世界三大饮料之一,世界上许多饮茶国家都与茶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全球性的文化交流,使茶文化传播世界,同各国人民的生活方式、风土人情,以至宗教意识相融合,呈现出五彩缤纷的世界各民族饮茶习俗。

一、日本茶道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隋唐以前,两国已有文化交往。以后,随着中国佛教文化的传播,茶文化也同时传到了日本。饮茶很快成了日本的风尚。

日本茶道即是通过饮茶的方式,对人们进行一种礼法教育和道德修养的一种仪式。日本茶道有20多个流派,代代相传,沿袭至今。

现代日本茶道一般在面积不大、清雅别致的茶室里进行。室内有珍贵古玩、名家书画。茶室中间放着供烧水的陶炭(风)炉、茶锅(釜)。炉前排列着专供茶道用的各种沏茶、品茶用具。日本茶道的规矩比较讲究,友人到达时,主人在门口恭候。待宾客坐定,先奉上点心,供客人品尝。然后在炭炉上烧水,将茶放入青瓷碗中。水沸后,由主持人按规程沏水泡茶,依次递给宾客品饮。品茶时要吸气,并发出吱吱声音,表示对主人茶品的赞赏。当喝尽茶汤后,可用大拇指和洁净的纸擦干茶碗,仔细欣赏茶具,且边看边赞“好茶!”以表敬意。仪式结束,客人鞠躬告辞,让人跪坐门侧相送。整个过程,都洋溢着“敬、和、清、寂”的精神。

二、亚洲其他国家的茶文化

东南亚如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受汉文化影响较深,习惯冲泡清饮乌龙、普洱、花茶。南朝鲜因受中国和日本双重文化影响,兴起“茶礼”习俗。港澳地区则沿袭闽粤饮茶习俗,以饮普洱、水仙、花茶为主。泰国、缅甸和云南地区相似,习惯吃“腌茶”,将生茶腌制成酸味制品,吃时拌入食盐、生姜、花生之类,干嚼佐餐。

南亚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斯里兰卡等国家饮甜味红茶,或甜味红奶茶。印度饮茶总量为世界第一位,喜欢浓味的加糖红茶。巴基斯坦一般以茶、奶、糖按1:4:3的比例冲泡调饮,喜味浓的红茶。

西亚地区的土耳其人,不论大人小孩都喜欢红茶,城乡茶馆普遍,出门饮茶也方便。伊朗和伊拉克人更是餐餐不离浓味红茶,用沸水冲泡,再在茶汤中添加糖、奶或柠檬共饮。

三、欧洲各国的饮茶文化

英国饮茶之风始于17世纪中期,先由皇室倡导,后普及到城乡,成为英国的社交风俗。英国人喜欢饮滋味浓郁的红茶,并在茶中添加牛奶和糖。上流社会设置家庭茶室,收集陈设名贵茶具,讲求传统身分和闲情逸致的饮茶风度,以显示英国绅士的气派。

爱尔兰人饮茶之风更甚,为欧洲首位,喜欢味浓的红碎茶。

荷兰是西欧最早饮茶的国家。菜汤放糖,多饮袭泡红茶和香味茶。

西欧的其他国家也都习饮高档红茶和甜式调味红茶,青年人则多喜欢香味茶。

四、美州国家的茶文化

美国的饮茶习俗与众不同,主要以红茶泡用或用速溶茶冲泡,放入冰箱冷却后,饮时杯中加入冰块、方糖、柠檬,或蜂蜜、甜果酒调饮,甜而酸香,开胃爽口。

加拿大人多为英式热饮高档红茶,也有冰茶。

五、非洲国家的茶文化

非洲的多数国家气候干燥、炎热,居民多信奉伊斯兰教,不饮酒而饮茶,饮茶已成为日常生活的主要内容。无论是亲朋相聚,还是婚丧嫁娶,乃至宗教活动,均以茶待客。这些国家多爱饮绿茶,并习惯在茶里放上新鲜的薄荷叶和白糖,煞煮后饮用。

当今世界各国、各民族的饮茶风俗,都因本民族的传统、地域民情和生活方式的不同而各有所异,然而“客来敬茶”却是古今中外的共同礼俗。

昆明九道茶


昆明九道茶主要流行于中国西南地区,以云南昆明一带最为时尚。泡九道茶一般以普洱茶最为常见,多用于家庭接待宾客,所以,又称迎客茶,温文尔雅是饮九道茶的基本方式。因饮茶有九道程序,故名“九道茶”。

一是赏茶:将珍品普洱茶置于小盘,请宾客观形、察色、闻香,并简述普洱茶的文化特点,激发宾客的饮茶情趣。

二是洁具:迎客茶以选用紫砂茶具为上,通常茶壶茶杯、茶盘一色配套。多用开水冲洗,这样既可提高茶具温度,以利茶汁浸出;又可清洁茶具。

三是置茶:一般视壶大小,按1克茶泡50-60毫升开水比例将普洱茶投入壶中待泡。

四是泡茶:用刚沸的开水迅速冲入壶内,至3-4分满。

五是浸茶:冲泡后,立即加盖,稍加摇动,再静置5分钟左右,使茶中可溶物溶解于水。

六是匀茶:启盖后,再向壶内冲入开水,待茶汤浓淡相宜为止。

七是斟茶:将壶中茶汤,分别斟入半圆形排列的茶杯中,从左到右,来回斟茶,使各杯茶汤浓淡一致,至八分满为止。

八是敬茶:由主人手捧茶盘,按长幼辈份,依次敬茶示礼。

九是品茶:一般是先闻茶香清心,继而将茶汤徐徐送入口中,细细品味,以享饮茶之乐。

女人与茶道——女人的茶道礼仪


女人与茶道文化,女人的茶礼仪——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令年轻人对喝茶失去了兴趣。“我没时间,也完全不懂茶文化,”大家通常对煮咖啡更感兴趣。而在袅袅的茶香中我们能够发现崭新的生活方式,茶艺是一种高雅的艺术,下面为大家介绍女人学习茶道礼仪的好处。

女人·静心神

泡茶、喝茶讲究安静的环境,常处于这种环境中会给人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有助于使人静心神、修身性,感觉自身沉浸在文化当中,浮躁的心态逐渐变得平和、安静。

女人·重细节

冲泡茶的过程是极为讲究的,而且非常注重当中的细节。在选择茶具、环境的格调、茶叶的多少、水温的高低、时间的把控等等这些环节上都需要小心操作、精心调理。在学习茶艺过程,可以慢慢培养一个人的细心、耐性。

女人·懂礼节

在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都要做到相互尊重,做好相互之间的礼节。泡茶也不例外,相互之间的礼节是不可缺少的,学习茶艺,经常泡茶容易培养成一种良好的礼节习惯,待人处事更懂礼仪。

女人·共和谐

学茶艺、懂茶品的人,通常都不会直接评价一款茶的好坏,而是从客观上讲述茶叶的特点。如待人处事一般,不要轻易去评价别人。接触茶艺时间久了,就会养成言语谨慎的习惯,做事学会多分析、少评论,懂得更好地与人和谐相处。

女人·宜取舍

茶道讲究天人合一、归于自然,学茶艺要懂得尊重其自然规律,循序渐进,冲泡过程不能急于求成。长期泡茶,就会懂得,需要综合自身的素养、能力,来做相对对自己合适的事。

茶道荟萃


何谓茶道?万事万物一与“道”字相关,便显得深不可测。老子在《道德经》中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把“道”说成包容万物、无处不在、博大精深、生生不已的有形与无形之间的现象,太精妙深邃了。

山野庄户人家或市井平民,只把茶作为商品,品了上千年,除了提神醒脑、去油解腻的效用外,还把茶当作独坐、闲谈、外出、居家的“伴儿”。说它有何奇处,谁也拿不出答案,只感到离不开,他们以为这就是茶道。

文人葛兆光在《茶禅续语》说:“茶是什么味?清。但五味之中有酸甜苦辣咸,却无甚么‘清’,世人以‘清’评茶味,却不知它非唇吻齿间来,若要真个说茶之味,只好说‘苦’。”针对这个‘苦’字,古医书《本草拾遗》有“茗,味苦平”。但还是说茶先苦而后甘的评语多些。如《诗经》中有“谁谓茶苦,其甘如饴”。《茶经》“啜苦咽甘,茶也”。说茶有“妙香”之味道的话也不少,如《黄山志》中“云雾茶,山僧就石隙微土间养之,微香冷韵,远胜匡庐”。《茶园十二韵》中“出蒸香更别,入焙火微溫”等,或许这些就是文人雅士的“茶道”?

其实,“道可道,非常道”。所谓“茶道”,绝非挂在口上,流于形式,或自我标榜的题目,也非讲究境、器、茶品、茶具的茶艺,什么物质一与“道”字相关,便生出无穷之奥妙、无尽之遐思,不是文化、技艺、说教所能包容的。当年李日华在《六砚斋笔记》中所谈“非真正契道之士,茶之韵味并未易评量”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品茶到了“以心品茶”的品悟层次;到了“苦尽甘来”的品饮之感;到了“茶味惟有方寸知”的品味效果,或许近了“茶道”。

现今茶馆星罗棋布,生命力很强,有些茶馆的消费水平大大高于酒吧及餐厅,这就是“茶道”的魅力,而不仅仅是那里拥有雅室、名画、美乐、茶艺、品茶的人,往往心不在茶上,多在沟通、交流、谈想法;饮酒的人,心多在酒上,往往挑剔酒的品牌、以畅饮达醉为乐,多在事情成功后欢聚一堂。事业、生意、学问、人情,远非几杯茶就能“达彼岸”的,人生漫程越觉味郁,越品越想品,既清脑又提神,既儒雅又显俊逸;而酒,虽先感怡畅、甘美而似有后患,往往端杯误事,而先机遇于交臂之间。但酒却是验证一个人的定力、机智、自知之明的“试液”,从此角度说,也有“道”理。

把所见、所悟、所闻、所触归纳起来,茶道究竟如何解释,如云在空、鹤在野,只闻其声观其形,不知其理与其情。不同消费层次、不同文化程度、不同品赏心理的人们,对茶道有着不同的理解。能品一味达半生的茶水,确有它超群脱俗之处。古时有人向高僧问道,高僧只说“吃茶去”三字。究竟到何处吃?吃什么茶,什么时候去,都无交代。据闻求道的智者竟对此三字深有所悟,可见茶道的源头在中国。中国古圣贤对此有着精深的诠释。

1、茶道之清:清,也就是无杂。古人认为,喝茶本是雅事,因而与俗人饮茶是有违茶的清的精神。因此而引申出来了品茶即品人,茶品即人品之说。我们在从古往今来的众多的文章中都可以看到相关的内容和叙述。明人屠隆在《考余事》中说:“使佳茗而饮非其人,犹汲泉以灌蒿莱,罪莫大焉;有其人而未识其趣,一吸而尽,不暇辨味,俗莫甚焉。”明人陆树声和徐渭都作有《煎茶七类》之文,二人把“人品”列在首位。陆树声说:“煎茶非漫浪,要须其人与茶品相得。”徐渭也说:“煎茶虽微清小雅,然要须其人与茶品相得。”同时代的许次纾在他所著的《茶疏》“论客”一节中说:“宾朋杂沓,止堪交错觥筹,乍会泛交,仅须常品酬酢,惟素心同调,彼此畅适,清言雄辨,脱略形骸,始可呼童篝火,汲水点汤。”陈继儒在其所著的《岩栖幽事》中则说:“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七八人是名施茶。”由此可见,品茶人数是有严格限制的,否则就落下了“施茶”的话柄。张源在《茶录》中亦有类似的说法:“饮茶以客少为贵,客众则喧,喧则雅趣乏矣。独啜曰神,二客曰胜,三四曰趣,五六曰泛,七八曰施。”饮茶活动本身就是力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从而提升个人修养。就茶道来说,在历来的文章中讲静多于讲清。因静是清的结果,静比清来得更为直接,更为表面化。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中所写:“茶之为物……冲淡闲洁,韵高致静。”韦应物所写的、“性洁不可无,为饮涤烦尘”皆是写茶之性本洁,而饮茶之人必须性清才能相得益彰。试想本是雅事,品茶之时却仍想着蝇营狗苟之事,岂不败兴。所以说茶道的精神之一应当是——清。

2、茶道之真:中国茶道在从事茶事时所讲究的“真”,不仅包括茶应是真茶、真香、真味;环境最好是真山真水;挂的字画最好是名家名人的真迹;用的器具最好是真竹、真木、真陶、真瓷,还包含了对人要真心,敬客要真情,说话要真诚,新静要真闲。茶是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要认真,每一个环节都要求真。

中国茶道追求的“真”由三重含义:

⑴追求道之真,即通过茶事活动追求对“道”的真切体悟,达到修身养性,品味人生之目的。

⑵追求情之真,即通过品茗述怀,使茶友之间的真情得以发展,达到茶人之间互见真心的境界。

⑶追求性之真,即在品茗过程中,真正放松自己、在无我的境界中去放飞自己的心灵,放牧自己的天性,达到“全性葆真”。爱护生命,珍惜声明,让自己的身心都更健康,更畅适,让自己的一生过得更真实,做到“日日是好日”,这是中国茶道的追求的最高层次。

3、茶道之和:在茶道中和主要表现在中和,人和、和气、和谐、和悦等几个方面。

俗话说水火不能相容,但在茶道中水火不仅相容,而且是相得益彰。“风能兴火,火能熟水。”当然这也只是和在茶道中的一种最为简单直接的表现,亦是最为朴素的天地和谐的表现。

在茶道中,还有一个重要的和则是表现人与人之间,人与事之间,人和物之间的和谐和悦。这一点在古往今来有关茶道的著述中提得也是最多。如明代许次纾在他所著的《茶疏》中对人的要求是“夜深共语,洞房阿阁,宾主款狎”,明代冯可宾也有“茶宜:佳客会心文童”的要求。在不宜中许次纾认为:人事忙迫和相宜之事相违背的都不可;冯可宾在茶忌中则认为:主客不韵忙冗。此皆有背和的宗旨。人和就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之美,而饮茶则使这种美益甚。人和则生和悦之情。心情和悦则人世间是万事万物都会因此而彰显和美之意。这就是和的最终作用,亦是最主要的作用之一。

4、茶道之净:茶道之净的境界应当从两个方面来说,一就是饮茶环境的净,另一个就是饮茶茶具的净,只有这两条做到了才能真正的做到茶道的境界,才能真正的享受品茗带来的乐趣。我们再来看前人对于饮时“净“的高论。

茶宜明窗净几轻阴微雨小桥画舫茂林修竹小院焚香;

茶忌恶具主客不韵冠裳苛礼荤肴杂陈案头多恶趣。

从以上我们就可以看到古人对饮茶的环境的要求是十分严格的。所以在此我们把净作为茶道的主旨之一,这并非是空穴来凤。

5、茶道与人性:儒家思想的主张是崇尚礼乐,他们在人们日常的品茗中亦发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从中挖掘出了处世的进退之道。

早在南北朝以前更早的时期,茶就被用在祭礼之上。茶道重礼,这和儒家重礼异曲同工。陆羽甚至认为,在进行茶道时,“二十四器缺一,则茶废矣。”茶道礼仪之严,可见一斑。

我国自唐朝以来,宫廷中的重要活动(春秋大祭、殿试,以及举行的群臣大宴等等)都有一定的茶仪茶礼,以示尊重。进入宋代,儒家更将茶礼引入了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就是所谓的家礼之中,如普通家庭中的婚丧嫁娶修屋筑路待客等大事,无不举行茶礼。甚而有“无茶不成礼”的说法,客来敬茶的说法也是因此而来,由此可见儒教的礼制在当时社会的影响之深入。

茶道器具的配合务求和谐,环境务求清静雅致,在形式上和内容上必须和谐统一。这从陆羽的风炉设计思路上都可以看得出来。

儒家认为饮茶可以使人清醒,更可以使人更多的自省,可以养廉(茶以养廉),可以修身,可以修德。

品茶一旦上升到了与人格节操相对应的高度,也就是对茶的清淡宁静品格的欣赏十分和谐的统一起来了。人品和茶品的高度统一,就无意中达成了心灵与自然的自然契合,这正是儒家所要求的“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6、茶道与境:古人对饮茶品茗的环境要求也是相当高的。人不能多(人多曰施),亦不能杂,境要清幽,干净整洁为佳。欧阳修在其《尝新茶》一诗中,记他得到朋友馈赠的新茶而不用来待客时,有“泉甘器洁天色好,坐中拣择客亦佳”之句。很显然,在当时的社会风气中,对品茶的环境也是有相当要求的。从欧阳修的诗中我们可以看出,欧阳修对品茶的环境诸如天气、品茶地景色,饮茶的人(须佳客),所用茶具(洁净),泡茶用的水(甘泉)的讲究是很高的。

到了明代,人们对品茶的环境要求日趋严格。冯可宾就有品茶的“十三宜”和“七禁忌”之说,所谓的“十三宜”是指:无事、佳客、幽坐、吟咏、挥翰、徜徉、睡起、宿醒、清供、精含、会心、赏鉴、文僮;“七忌”乃是:不如法、恶具、主客不韵、冠裳苛礼、荤肴杂陈、忙冗、壁间案头多恶趣。徐渭则说:“茶宜精舍,云林竹灶,幽人雅士,寒宵兀坐,松月下,花鸟间,清白石,绿鲜苍苔,素手汲泉,红妆扫雪,船头吹火,竹里飘烟。”总而言之,都是反复强调在品茶时对茶、水、器、环境、人、心情等等的要求。

明代又人最讲究品饮环境,这在明人表现的画卷中也可以看出。明季文士往往把品饮活动置于大自然的环境中,独览山水之胜,饱尝林泉之趣,使整个品饮活动充满了诗情画意,颇合于天地之道。

力求茶的质地优良,水质纯净,冲泡得法,茶器精美,这是饮茶的基本要求。但要使饮茶从物质享受上升到精神和艺术的享受,那么,品茶与周围环境间的关系就显得相当重要了。青山秀水,小桥亭榭,琴棋书画,幽居雅室,当然是理想的品茗环境了。

至于家庭饮茶,环境是固有的,难以选择,但在有限的空间,通过一定的努力,同样可以营造一个适宜的品茶环境。例如,可以选择在向阳靠窗的地方,配以茶几、沙发、台椅等。尽量把室内之物放得整洁,窗明几净,尽量做到安静、清新、舒适、干净,同样也能成为令人赏心悦目的品饮场所。

7、茶艺:一般说来,茶艺就是单纯的指泡茶的技艺和品茶的艺术。这当中又以泡茶的技艺为主体。因为只有泡好茶之后才谈得上品茶。而泡茶实质上就是一个单纯的技术操作问题,这是一个具有一般品质的人都可以做到的。但茶艺的实质要求不仅如此,这泡茶的过程中同时要求具有美感。

泡茶之人自己要感觉到这是一次艺术创作的过程,而作为品茶者在观看这一泡茶的过程中亦有艺术享受的感觉。这也就是说,作为艺茶之人,他不但要掌握茶叶鉴别、火候、水温、冲泡时间,动作规范等等技术问题,还要注意冲泡者在整个操作过程中的艺术美感问题,“欣赏茶艺的沏泡技艺,应该给人以一种美的享受,包括境美、水美、器美、茶美和艺美。”“茶的沏泡艺术之美表现为仪表的美与心灵的美。仪表是指沏泡者的外表,包括容貌、姿态、风度等;心灵是指沏泡者的内心、精神、思想等,通过沏泡者的设计、动作和眼神表达出来。”茶叶冲泡过程本身也是一种表演艺术。如果茶艺馆的从业人员了解这一点,就不会将自己等同于一般饮食服务员,而是自觉在从事一项普及茶文化知识、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活动,是一项很有意义的社会工作。

茶道 《易经》


《周易》是一部博大精深的奇书。台湾大学者南怀瑾称《周易》是“哲学中的哲学,学问中的学问”。它是儒家“五经”之首,是道家的根本,亦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的融合对象(以易理解释佛经)。“周易文化”应当是中华文化的精髓。

中国的茶文化亦是源远而流长,茶之道博大精深,更令不少人耗毕生精力钻研此道。

然而,谈中国茶道,一般人均把目光注视在儒、释、道三家与中国茶文化的渊源关系上,有人甚至说,没有儒、释、道,茶无以形成文化。应当客观地评价,儒、释、道三家在历史上既曾分别作用于茶文化,又曾综合地融会贯通共同作用于茶文化。既然儒、释、道都归根结底于《周易》,茶道是在中国本土上成长起来的文化,必然归根于“周易文化”。

中国茶道无论是对茶器、茶具、茶叶、泉水的精选,还是对品茶过程的讲究,如品茶环境氛围的营造,品茶心理素质的调养,品茶鉴赏能力的比较等,都充分体现着“天人合一”的思想。首先是物求自然。火炉砂铫,紫砂壶瓷杯,均要本土本色,茶叶茶汤均要本香本味。茶叶,不设色,不加香,色求清淡,味求纯真。本香本味,方可亲近自然、品韵本原。其次是人求专心。专心方能致“静”,方能与“天”沟通。“静”是茶人的一种审美修养和体验。“归根曰静”。心“静”,方可虚怀若谷、洞察分毫,象镜子一样真实地反映出天地万物。品茶必须是“忙”着和“闲”着的人“静”下心来。四德齐备而茶叶上等,这是客体的完美,加上主体的“虚静”,使得心灵格外空明,精神不断升华净化,“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人一旦能达到清明如镜的境地,则可以鉴天地之变,观万物之化。茶使人心静,茶使人智灵,品茶人在虚静中与大自然融通玄会,可通达“天人合一”的无我境界,达到“神明凌霄汉,思想驰古今”的自由世界。所以,品茶论易,谈天说地,说古论今,交朋结友,一切的人事活动和心灵感悟都可以借助茶来表达。

茶性阴,但阴太盛则需资阳气以相补,其中真正体现了阴阳相济之理。

茶圣陆羽《茶经》所载茶具的形制充分反映了他对周易阴阳理念的理解。他在《茶经》中说:“(茶)木如瓜芦,叶如卮子,花如白蔷薇,实如棕榈,蒂如丁香,根如胡桃。其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采得蒸焙封干,有千类万状也。”

古人深知茶道之变化,因为茶性最容易改变。茶叶也最容易吻受异味,如果包装不当,周围的气味很容易被茶叶吸收而导致茶叶窜味。茶道,将茶理寓于形式,讲求名茶、好水、美境、佳人、雅事、细器。

茶道,讲求洗茶、泡茶、闻香、啜饮各个程序,不得矫情。不同的茶,有的清淡,有的浓酽,有的在若有若无之间,有的却厚重得化不开来。

茶可以为饮,为食,为药;茶可以为听,为赏,为悟;茶可以为诗,为画,为书。中国茶道从远古的《周易》中承传了变易之道,种植有变化,采收有变化,制作有变化,品味有变化。茶道以一种奇特的形式流传世界,年年在变,月月在变,日日在变,变出博大,变出雄伟,变出壮观,变出精微。

中国茶道 日本茶道


中国茶道的虚静之美,极富我国传统审美文化的特色。比之日本“茶道四规”中所言的枯寂之美,亦称沉寂之美、静寂之美,两者有着本质上的差异。这是因为,日本茶道文化属于禅道文化,亦即佛门文化的性质。故尔就日本茶道来说,他们在茶事操作的程式中,在茶道审美的过程中,其一招一式,一举一动,都需要表达佛门的教义并教规。

这就正如日本禅师寂庵宗泽所说的那样:茶意即禅意也,因此舍掉禅之外,就没有茶意;不知道禅味的话,也就不知道茶味。这证明,日本茶道就其本质来说,它只不过是一种禅道模式。他们奉行的茶道美学,则是禅味至上主义的禅道美学,始终至虔至诚地追求充满禅道理念的枯寂之美。所以,就日本茶道来说,他们很难体悟中国茶道的虚静之美。

试想,若让心界的全部空间充满宗教的教义、教规,针插不进,水泼不进。如此境况,怎能有感悟茶道的虚静之美可言呢。当然,日本茶道的宗教信仰,本是无可厚非的。这里作出两种不同性质的茶道审美文化的比较,旨在说明因两国国情的不同,因而彼此在茶道审美文化方面亦殊有差异。正视这一点,则更有利于彼此之间开展茶道文化交流,便于求同存异,取长补短。

茶道精髓


茶道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也被认为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是一种很有益的和美仪式。中国茶道是“饮茶之道”、“饮茶修道”、“饮茶即道”的有机结合,包括茶艺、茶德、茶礼、茶理、茶情、茶学说、茶导引这七种主要义理。中国茶道以“四谛”为总纲,即和、静、怡、真。

“和”是中国茶道的灵魂,是中国茶道的哲学思想核心。茶道的“和”其实就是中国佛、道、儒三家思想杂揉的具体体现。我们应该知道“和”的思想,并不是儒家独有的。儒、释、道三家均提出了“和”的思想,三者之间还是有差别的。儒家重视礼义引控的“和”。道家倡导纯任自然的“和”,反对人为的规范。佛家推崇的则是超越现世的主客体皆空的宗教形式下的“和”。儒家的“和”,体现中和之美;道家的“和”体现无形式、无常规的自然美;佛家的“和”,体现规范之美。

中国茶道融合了儒、佛、道三家思想,而突出了道家“自恣以适已”的随意性;迎合了中国民众的实用心理。这正是区别于日本茶道的根本标志之一。和谐——中国茶文化不朽的灵魂。

“以茶待客”是中国的习俗。有客人来,端上一杯芳香的茶,是对客人极大的尊重;即使客人不来,也可通过送茶表示亲友间的情宜。宋代的《东京梦华录》记载:开封人人情高谊,见外方人之被欺凌,必众来救护。或有新来外方人住京,或有京城人迁居新舍,邻里皆来献茶汤,或者请到家中去吃茶,称为“支茶”。

在现代生活中,以茶待客,以茶交友,通过茶来表示深情厚意,不仅已深入到每家每户,而且也用于机关、团体,甚至成为国家礼仪。不论是宋代汴京邻里的“支茶”,还是现在的人们以茶待客和茶话会,茶都是礼让、友谊的象征,都是亲和、和谐的体现。

“静”是中国茶道的灵魂,“和”是因“静”而“和”的,没有“静”的氛围和境界,“和”只是一份残缺的心灵。中国茶道是修身养性之道。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必由之路。

感悟到一个“静”字,就可以洞察万物、思如风云、心中常乐。道家主静,儒家主静,佛家也主静。古往今来,无论是羽士、高僧还是儒生,都把“静”作为茶道修习的必经之路。因为静则明,静则虚,静可虚怀若谷,静可洞察明鉴,体道入微。可以说:“欲达茶道通玄境,除却静字无妙法。”

中国茶道正是通过茶事创造一种宁静的氛围和虚静的空灵的心境,当茶的清香浸润着你的心田的时候,你的心灵就会在虚静中显得空明,你的精神就会在虚静中升华,你将在虚静中与大自然融和交汇,达到“天人和一”的“天乐”境界。

论茶道


茶生水之畔,山之颠,坡之阳,壤之饶,常年雾气遮绕,烟岚窈窕,吸天地之灵气,纳日月之精华。清明时节,采其嫩叶,或如雀舌,或像尖枪。机揉手搓,炭烘火烤,所制之茶,若银针,似毫勾,条索紧细,色泽润绿。“玉盏霞生液,金瓯雪泛花”。茶乃国人的重要组成部分,虽非每人知晓,但是若置身青山绿水、雕梁画栋之间,啜上一口苦中有香、香中有爽的茶汁,似乎也能无师自通地感受到茶之文化的精髓。芳菲三月,来到郊外,眼前又见茶树枝头泛出新绿。蓦然抬头,依稀兀现陆羽端坐檐下,旁边的红泥炭炉之上,深褐色的陶壶冒着白色的热气,淡淡的清香氤氲开来……

茶源

作为中华民族的国饮,茶叶发乎神农,闻于周公,兴于唐朝,盛在宋代,流于现世,如今成了风靡世界的21世纪饮料大王。千年以前,一位早年出家后来还俗的和尚——陆羽,写下《茶经》之后,上自帝王公卿,下至贩夫走卒,莫不嗜茶,甚至中国附近的各个民族,也都学习传播了这个风尚,以至饮茶嗜好遍及全球。即使《王褒僮约》所载的饮茶、卖茶的境况来看,汉代以前,川东鄂西地区生产利用茶叶的事业已经相当发达,可谓我国祖先发现利用栽培茶叶的历史十分悠久。据悉,现有50余个国家植茶。历经千回百转的历史岁月,中国茶叶带着全部的文化密码,横陈我们的面前。

茶种

国人不仅重视名茶的开发研究,而且重视新创名茶的开发培植,因此各类名茶已有数百品种之多。有关部门统计,我国茶叶多达6000多个品种,能够呼出其名的也在千种之上。若按制作方式分类,则有不发酵茶、半发酵茶、全发酵茶。若按商品分类,则有红茶、绿茶、白茶、黄茶、黑茶、青茶。在此简述几个主要品种,以飨诸位:产于浙江杭州的西湖龙井,产于江苏吴县的洞庭山碧螺峰,产于河南车云山的信阳毛尖,产于湖南岳阳的君山银针,产于云南西双版纳的普洱茶,产于安徽齐云山的六安瓜片,产于安徽歙县的黄山毛峰,产于安徽祁门的祁门红茶,产于贵州都匀的都匀毛尖,产于福建安溪的铁观音,产于福建崇安的武夷岩茶,产于江西庐山的庐山云雾,产于湖北恩施的恩施玉露,等等。

唐诗里的茶文化


说起茶诗妙品,首推唐诗。诗人们咏茶叶、品茶香,赞茗之高洁、记茶会之盛况,也歌唱“淡如水”的君子之交。李白有《赠玉泉仙人掌茶》一诗,曰“尝闻玉泉山,山涧多乳窟。仙气白如鹤,倒悬清溪月。茗生此石中,玉泉流下歇。根柯酒芳津,采服润肌骨。”此诗浪漫飘逸,读来若闻氤氲仙气,别有一番神韵在。杜甫《重过何氏五首》中第三首描写品茗题诗之乐,也出手不凡:“落日平台上,春风啜茗时。石阑斜点笔,桐叶坐题词。翡翠鸣衣桁,蜻蜓立钓丝。自今幽兴熟,来往亦无期。”此诗写于汴梁(开封)禹王台,诗人于鸟语花香的春日夕阳之下,边啜茗品香,边凭栏写诗,茶助灵感,诗兴与茶趣融为一体,高雅之至!

白居易咏茶诗数量最多,流传至今尚有70余首,最受推崇的是《茶山境会亭欢宴》一诗,写绝了风云际会品茶斗胜的景象:“遥闻境会茶山夜,珠翠歌钟俱绕身。盘下中分两州界,灯前各作一家春。青娥递舞应争妙,紫笋(茶名)齐尝各斗新。”在白氏咏茶诗中,茶与酒常常出现在同一篇中,如“看风小溘三升酒,寒食深炉一碗茶”(《自题新昌居止》);“举头中酒后,引手索茶时”(《和杨同州寒食坑会》)等。说起白氏的好茶,据说与当时朝廷曾下禁酒令、一时长安酒贵有关。其实诗人的爱茶另有一种高远的精神寄托,其茶诗或与闲适相伴、或与伤感为伍,常以茶宣泄沉郁,茶水浇开其胸中的块垒。但白氏毕竟是位胸怀天下的人民诗人,在困境中不失中国文人能屈能伸的清醒,他在《何处堪避暑》中写道:“游罢睡一觉,觉来茶一瓯,从心到百骸,无一不自由,虽被世间笑,终无身外忧。”以茶陶冶性情,欲从忧愤中寻出一条新路来。

茶之九德 福鼎白茶


清、香、甘、和、空、俭、时、仁、真,谓茶之九德。

清:可以清心。名茶多出产于深山幽谷中,外形清秀,香味清幽,最具有大自然的清明灵秀之气,最能清人心神。

香:如兰斯馨。茶有真香,香气悠远深长,起人幽思,极品茶还应具有兰花般高雅的香气。

甘:苦尽甘来。茶有真味,滋味甘淡清醇,小苦而微甘,耐人品味。

和:中气平和。茶的香、味以“和”为贵,饮茶后应有一种“平和”之气润泽于五脏六腑间,久不能去,谓之和。

空:“五蕴”皆空。茶的香、味又以鲜活、空灵为贵,饮茶后不留不滞,就叫做空。

俭:饮而有节。茶不可多饮,不可过饮;茶品及茶具不可过求奢侈,总以节俭为茶人美德。

时:知时而动。采之以时,造之以时,投之以时,瀹之以时,饮之以时。茶之时义大矣。

仁:生仁爱心。茶德仁,自抽芽、展叶、采摘、揉碾、发酵、烘焙到成茶,要经历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这是对苦难的升华,也是对道德的升华,所谓“杀身成仁”,茶之谓也。仁者“爱茶”,唯有仁人志士才能体会出茶的仁德,并生仁爱之心。

真:得天地真情。茶有真香真味,香气清幽,滋味甘淡,能使人领略到大自然的清明空灵之意,不仅能澄心净虑,更能品饮出天地真情,人间真情,甚至悟出茶中“至道”,是为真。其中“俭”字与《茶经》相符,也最能体现茶以及茶人的品德修养;仁德,是茶九德的核心。

详解茶道


中国人的民族特性是崇尚自然,朴实谦和,不重形式。饮茶也是这样,不像日本茶道具有严格的仪式和浓厚的宗教色彩。但茶道毕竟不同于一般的饮茶。在中国饮茶分为两类,一类是“混饮”,即在茶中加盐、加糖、加奶或葱、桔皮、薄荷、桂元、红枣,根据个人的口味嗜好,爱怎么喝就怎么喝。另一类是“清饮”即在茶中不加入任何有损茶本味与真香的配料,单单用开水泡茶来喝。“清饮”又可分为四个层次。将茶当饮料解渴,大碗海喝,称之为“喝茶”。如果注重茶的色香味,讲究水质茶具,喝的时候又能细细品味,可称之为“品茶”。如果讲究环境、气氛、音乐、冲泡技巧及人际关系等,则可称之为“茶艺”。而在茶事活动中融入哲理、伦理、道德,通过品茗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品位人生、参禅悟道,达到精神上的享受和人格上的澡雪,这在世中国饮茶的最高境界——茶道。

茶道不同于茶艺,它不但讲求表现形式,而且注重精神内涵。

什么是茶道的精神内涵呢?日本学者把茶道的基本精神归纳为“和、敬、清、寂”。茶为茶道的四谛、四则、四规。“和”不仅强调主人对客人要和气,客人与茶事活动也要和谐。“敬”表示相互承认,相互尊重,并作到上下有别,有礼有节。“清”是要求人、茶具、环境都必须清洁、清爽、清楚,不能有丝毫的马虎。“寂”是指整个的茶事活动要安静、神情要庄重、主人与客人都是怀着严肃的态度,不苟言笑地完成整个茶事活动。日本的“和、敬、清、寂”的四谛史创于村田珠光,400多年来一直是日本茶人的行为准则。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茶道之源 九里沟》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