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文化。

占得天时地利人和的青岛崂山茶产业,迎来辉煌的发展时刻,怎样让崂山茶产业更上一个台阶,怎样让崂山茶的品质进一步提升,怎样让崂山茶的品牌效应更加显著,怎样让崂山茶炒制工艺不断推陈出新,形成精品茶不断涌现的欣欣向荣景象呢?近日,早报记者专访了崂山茶协会会长刘京山,还有其中四位副会长,他们谋划了崂山茶今后发展的大计。

人物专访之一:崂山茶协会会长刘京山

“江北第一茶“地位无人撼动

“茶实嘉木英,其香乃天育”,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让崂山茶享誉海外。作为崂山茶协会两任会长,刘京山对崂山茶产业的发展倾注了很大心血,谈起崂山茶来,他兴致非常高,对崂山茶的发展史如数家珍。刘京山说,崂山是江北最早引进南茶的地区。

崂山三面环海,气候温和湿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属暖温带海洋性季风气候,长年云雾缭绕,雨量充沛,水质优良,又有适宜茶树扎根生长的酸性土壤,这些成为崂山茶生长的良好条件。崂山年平均降雨量为650毫米,春季有干旱现象,相对湿度年平均为72%,因为处在海洋性气候,春季干旱时期海雾较大,这给茶苗生长创造了有利条件。

崂山茶经历了三大发展阶段,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前,是引种试验期;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是缓慢发展期;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是高速发展期,区政府制定扶持政策,提供资金支持、技术指导,鼓励农民打破传统的种植结构,改良茶叶种植方式。

“2000年以后,区政府加大崂山茶的品牌建设,把‘崂山茶’商品商标注册为证明商标,采取品牌化运作后,崂山茶的名气更大了。”2004年5月,崂山区成功举办首届“崂山茶节”,2006年承办了第九届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和中国茶文化节,60多个茶样获奖,占全国参评获奖30%以上。通过一系列宣传,崂山茶作为江北第一名茶、中国名茶,获得国内外广大商家和消费者的普遍认可,早已风靡海内外,其地位无人可以撼动。

凭借着独特的气候、水质和土质,加以政策、技术的扶持引导,崂山区逐渐成为了中国纬度最高的规模茶叶产区,崂山茶被誉为“江北第一名茶”、“茶中新贵”。目前,崂山区共注册茶企上百家,其中获得崂山茶商标授权使用单位有44家,崂山茶销售网络涵盖全省,往北到北京、东三省,往南到上海等地。至今为止,崂山茶共获得“中茶杯”等国家级茶叶评比奖项100多次,省市级茶叶评比130多项。

近年来,崂山区农林局、质检局、茶协会等部门在茶叶生产、加工环节认真做好质量监控工作,制定发布了《崂山茶生产技术规程》和《崂山茶加工技术规程》2个地方标准,建立了崂山区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检测中心不断加大抽检密度,定期对基地生产的茶叶鲜叶及成品茶进行抽检。每年检测样品1000余个,自2010年开始已经连续三年抽检合格率达到100%。

崂山茶证明商标“最具竞争力”

刘京山说,崂山茶证明商标是崂山茶的品牌标志,是正宗优质崂山茶的身份证。崂山茶协会于2009年正式启用“崂山茶”证明商标,并制定出台《崂山茶证明商标使用管理办法》。按照《办法》规定的条件,筛选确定了首批使用“崂山茶”证明商标的企业。在第三届中国商标节上,“崂山茶”证明商标被评为“最具竞争力地理标志”。2011年,“崂山茶”证明商标被评为山东省著名商标。有6家崂山茶企业分别荣获中国驰名商标、山东省名牌产品、山东省著名商标、山东省“十大名茶”和山东省“十大优质名茶”等荣誉称号。一个证明商标,能获此多项殊荣,在全国也属罕见。2014年3月,崂山茶协会成功换届,成立了崂山茶证明商标评估委员会,为进一步加强崂山茶品牌建设和规范管理奠定了基础。

2009年开始,崂山,万里江不负众望,先后独立完成了《抗冻品种选育及国内外优良品种引种驯化》、《茶树病虫害生态控制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北方乌龙茶的研制与开发》等20多个课题的研究。获得了多个省市科技进步奖项。

继“南茶北引”的成功击碎了茶树不能在高纬度地区生存的理论之后,万里江再一次创造北方茶业的一大奇迹,自1999年起,万里江斥资三百多万元,引种乌龙茶品种8个,茶苗共10万株。2004年,万里江北方乌龙茶研制成功,填补了北方不产乌龙茶的空白。

江崇焕认为,万里江相信只有崂山茶产业能够科学健康发展,茶企才能做大做强,茶农才能增产增收,崂山茶品牌才能享誉全国。作为崂山茶产业的龙头企业,万里江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崂山茶优良品种选育、病虫害防治、工艺水平标准化等方面的科学研究,并将耗费巨大人力物力所取得的科研成果无偿的送入农户家。

人物专访之三:崂山茶协会副会长王永超

狠抓质量方能成就崂山好茶

崂山茶协会副会长、崂山云雾茶场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永超说,从种植到管理,再到采摘、炒制,崂山云雾茶场有限公司始终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从来不使用化学肥料、合成农药及生长调节剂等化学合成物质,在加工过程中不添加任何食品添加剂。

王永超介绍,企业几年来先后引进“迎霜”、“福鼎大白毫”、“龙井43#”等十余种优质新品种,引进现代化炒茶机械30余台及自动化生产线一条。茶园60%实现自动喷灌。所产“崂鑫”牌崂山云雾茶,经杭州中农质量认证中心审核认证为“有机茶”,具有形美、色绿、香郁、味醇等特点,在第六届“中茶杯”全国名优茶评比中获一等奖;在全省首届名优茶评比中获优质奖,青岛市优质绿茶评比中获特等奖、优质奖;一、二届中国青岛崂山茶节优质茶评比中分别获一等奖、银奖。

“崂山茶作为青岛特产,只有狠抓产品质量,才能让这个金字招牌越来越有份量,大家才能跟着沾光。”王永超说。崂山云雾茶场有限公司向消费者郑重发出五大承诺:公司生产的“崂鑫”牌崂山云雾茶,不使用合成农药;不使用化学肥料;不使用食品添加剂及转基因品种;所有公司生产的产品都是有机茶,其产品不含任何农药残留;公司不销售散装产品。在防治病虫害方面完全采用有机茶园病虫害措施进行防治,采用粘虫板,杀虫灯,人工手捉,色诱版,大自然生物链的办法防治茶园病虫害,不使用任何农药。

人物专访之四:崂山茶协会副会长孙志修

树立品牌化意识带动产业发展

崂山茶协会副会长、青岛崂池云峰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孙志修说,通过多年的不断改革创新,目前崂池云峰茶有崂池绿茶、崂池红茶、崂池古树白茶共计四十多个品种。崂池云峰茶以鲜醇甘爽的内在品质、绿色健康的信誉保证、精细典雅的包装设计赢得各界茶友的喜爱和称赞。在中国国际茶文化博览会上,被授予国际五星钻石奖;是青岛市的旅游特色产品和山东省名茶。从1999年起,连续被国家农业部认证为《绿色食品》。“崂池”商标2006年评为青岛市著名商标,2007年评为岛城十大商标,2008年被评为山东省著名商标。崂池云峰茶2010年评为山东名牌,2011年被评为山东省大众放心茶。

“我们要做大做强崂山茶产业,必须走品牌化之路,有了品牌,有了信誉,有了质量保障后,产品才能有生命力,品牌带动企业,需要我们不断提升产品质量、企业管理水平、服务水平。”孙志修说,崂山茶在中国茶叶行业中地位非常重要,今后发展的方向是要政府、企业、茶农齐心协力一起提高崂山茶的附加值、做精做细崂山茶,“崂山茶的文化源远流长,在保证现有种植面积的基础上,我们需要从品牌上下功夫,挖掘其中的文化,进一步提升崂山茶的影响力。”(本文转自“西湖龙井资讯平台”)

人物专访之五:崂山茶协会副会长胡孝林

融合众家所长炒好豌豆香

崂山茶协会副会长、北崂茶厂总经理胡孝林介绍,北崂茶厂现有茶园260亩,年产干茶38吨,是崂山区政府认定的崂山茶行业三大龙头企业之一,是2003年崂山区“防非典”过程中惟一提供捐助的崂山茶企业。在青岛市评选出的茶行业“十大名茶、名企、名人”中,北崂茶厂是同时获得“名茶、名企、名人”三项称号的两大崂山茶企业之一。

作为炒茶高手,胡孝林从17岁开始炒制茶叶,至今每到炒茶之时,他还要亲力亲为,在青岛市、崂山区组织的各届制茶比武大赛中蝉联一等奖,成为崂山茶加工技术的重要代表,获得了“制茶技术标兵”、“特级制茶能手”、“制茶技术大比武第一名”等一系列荣誉称号。要做大做强崂山茶产品,胡孝林认为,除了要提升科技含量、狠抓产品质量、强化品牌意识外,还要融合南北炒茶工艺之优点,进一步提升崂山茶的炒制工艺,形成崂山茶加工工艺的独门绝技。“崂山茶受到种植面积所限,已经成为了稀缺资源,今后只能是越来越珍贵,想要出现更多的名茶,惟有不断提升炒茶工艺,用心去做,让板栗豌豆香气越来越经典,才能赢得更多的品茶客。

扩展阅读

石昆牧专访——茶心


台湾资深普洱大师,也是一位发心利他的茶人。致力于将自己对茶的认识以及茶文化传播给所有喜欢饮茶的朋友。

给修行的茶友提字,喜欢写简单的两个字“茶心”,总感觉喝茶不是简单的开门七件事,不只是解渴而已。虽是树叶,但茶能理解人的个性与心性。

茶能理解人,从一杯茶能理解一个人的个性与心性。当茶已从饮品变成商品,又从商品转为健康、艺术、文化,最后茶进入“道”、“禅”的修行境界,此时茶已不是茶,而人呢?

茶不是生活必需品,没有茶人顶多俗气些,不会失去健康、导致疾病,在生化指标、健康需求方面,很多食品可以取代茶;因此,既然要喝茶,没有必要屈就于有施洒化肥农药的茶品,以致不管在网站、讲座、茶会或是专著中,不断强调只要没有施洒化肥与农药都是好茶;六大茶类:红、黑、白、青、绿、黄、新老、生熟,只要是自己喜欢都是好茶、适合自己的茶,不需在意市场取向、专家推荐,终究喝茶的是自己。喝茶方式不见得局限于盖碗、,冲泡或是炖煮;解渴、求健康的人取茶的营养,品茶的人求的是意境,入道禅修之人得其茶心。人是什么,茶便是什么,因为那就是你!

喝茶方式,自古以来演变多样。唐宋时期把最好、最嫩的压成茶饼,然后糊上米膏或是蜡,目的是避免发霉。唐代是煮沸水后,再把茶末倒进去,然后舀着喝,这是陆羽的喝法。宋代的喝法,放一点水和成茶泥,再一点一点放水进去,而后打出泡沫来,现代日本传统茶道基本上学习宋代喝茶习惯,尤其寺院文化,也就是“抹茶道”;日本还有一种“煎茶道”,其实就是明朝以来的喝茶法。

如同现代文明一样,快速、简易、明了,现代人喝茶虽多以紫砂、盖碗等陶瓷,也出现新式喝茶方式——“冷泡茶”。纵观历史,明代已有冷泡茶。“冷泡茶”口味新鲜自然,很适合喝热茶会睡不着的人饮用。炎炎夏日,无论走到哪里,只要买一瓶矿泉水,即可将袋茶、茶叶或随身包投入,十分简便。以冷水泡茶释出的咖啡因含量,只有热水泡茶的一半;对人体有益的鞣酸、游离型儿茶素等水溶性成分的释出量,却都比热水浸泡多,而不溶于水的酯型儿茶素,以冷水冲泡的释出量,也有热水冲泡的百分之七十左右。因此冷泡茶很适合渴望喝茶,但又顾虑咖啡因刺激的人。

品茶只要是健康的,没有对错、高下。冷泡茶起缘于简易方便,衍伸健康诉求,但能否出现另类文化,甚至成为现在主流茶文化,我们静心期待。

转自:

专访茶人老崔: 寻找梦里江南的茶园茶


徽州人有以立牌坊为荣的观念

到皖南旅游的人大多对徽派建筑的印象深刻,中国人世代的习俗是有钱后盖房置地添家产,徽州人更有以立牌坊为荣的观念。本地著名茶人老崔曾多次去安徽寻茶,出于好奇,询问过当地人,牌坊的石头是出自何处,答案是:茶园石,再问为何要用茶园石而不用树林石呢,回答:茶园是地名,位于安徽省歙县和浙江的交界处,此处的石头质地均匀细密,石质韧而柔,细而序,开采时石质软,施工容易,造型随意,采挖出来后经风吹日晒,雨淋雪冻等诸多造化,石头慢慢变硬,经久不蚀。

茶园因50年代兴修新安江水库,已被淹没在水下。茶园石开采利用历史悠久,早在唐宋时期就已经开采利用,并名扬苏浙皖,素有“美石出茶园”之称。一块无生命的石头,一旦与人类的历史文化相连结,就被赋予了生命的价值。生产于淳安的“茶园石”,因承载了许多的宫殿、庙宇、碑坊而活了起来,成为一种历史的记载和生命的延续。茶园你在哪里,茶园还有茶园吗?

这个问题困扰着老崔,功夫不负有心人,2012年随农夫山泉探源时,工作人员介绍农夫山泉的核心取水处时介绍原来的地名是茶园,看来老崔要找的茶园之茶是有希望的。偶然的机会认识小华兄,开着他的私家小船行走2个多小时水路,来到一个小岛,小华兄自豪的说拥有5公里的湖岸线,岛上除了茶树就是果树及山林,老崔急忙寻问以前此处的地名,他说此地域旧时是茶园。茶园,老崔寻找多时的茶园,终于找到,山中的茶品质又如何呢?

茶山是茶人心中最美的风景

茶园石虽好,茶园茶更好。每个人的心里或许都有一个江南的梦,而那梦里江南的茶山无疑是茶人心中最美的。老崔茶馆的白茶基地,深藏于千岛湖的万顷碧波深处,不屑说车马喧嚣,两小时的水路,如果没有小华兄带着你,一般人也是无法涉足的,是真正的有机茶园。

《茶经》里论及茶树生长环境,言茶喜“阳崖阴林”,即是说茶叶喜欢生长在向阳山坡并有林木遮阳的地方,老崔茶馆的基地茶园,便可用“头戴帽,脚穿鞋,黄金腰”这几句话来做个形象的概括。

“头戴帽”,是指茶岛上山势绵延,森林繁茂,漫射光丰富,好像是给茶园带了个遮阳的帽子,避免了阳光的直晒,茶树耐荫,但也需要一定的光照,在比较荫蔽、多漫射光的条件下,新梢内含物丰富,嫩度好,品质高。因为漫射光中含紫外线较多,能促进儿茶素和含氮化合物的形成,对品质有利。再加上千岛湖水面的调节作用,因而气候温暖湿润,一年四季分明,丰富的植被和雨湿条件通过改变光照调节多酚与含氮化合物代谢,也有助于茶叶特色香型物质的形成。

再说“脚穿鞋”,岛上树木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落叶腐烂后又给予茶树养分,土壤有机质含量高,而茶树下的绿色植被丰富,土壤的通透性好,便于蓄水积肥,这不正是给茶园穿了双舒适的鞋子吗?

还有“黄金腰”,茶山中穿插的阔叶林带,提高了生物多样性,也可分隔茶园,即使有病虫害发生,也能有效的生物隔离,保证茶叶的品质。

山、水、岛、林,构成了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

山、水、岛、林,构成了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对茶叶生长极为有利。漫步于“重重叠叠山,高高下下树,弯弯曲曲路,叮叮咚咚泉”的岛上茶山,呼吸着清新湿润的空气,颇有辛弃疾“乃翁管些儿,管竹管山管水”的真幸福感。

白叶茶是一种珍罕的变异茶种,茶树产“白茶”时间很短,通常仅一个月左右。春季,因叶绿素缺失,在清明前萌发的嫩芽为白色。在谷雨前,色渐淡,多数呈玉白色。雨后至夏至前,逐渐转为白绿相间的花叶。至夏,芽叶恢复为全绿,与一般绿茶无异。正因为神奇的白茶是在特定的白化期内采摘、加工和制作的,所以茶叶经瀹泡后,其叶底也呈现玉白色,这是白茶特有的性状。经生化测定其氨基酸含量6.269%,高于普通绿茶2倍以上,而茶多酚含量仅为普通绿茶的一半左右。

用春梢一芽一二叶所制成的白茶,具有翠绿间黄的色泽

用春梢一芽一二叶所制成的白茶,具有翠绿间黄的色泽,清鲜持久的香气,鲜爽甘醇的滋味,鹅黄明亮的汤色,玉(肉)白脉绿的叶底。冲泡时似片片翡翠起舞,颗颗白玉卧底;其香,清冷如“淡竹积雪”,甘醇生津,欲罢不能。此为老崔专为茶馆客人定制的白茶。白茶,因富含茶氨酸,以鲜爽取胜,却常常只可泡饮两泡,而这款白叶毛峰,形似兰花,汤色清淡而鲜美不淡,比之寻常白茶,着实多了些滋味,水中含香饱满,清雅满口。采茶,制茶,沏茶,茶能令人乐道,却也要手工调校,这茶本色,终究靠手艺炒制,才可褪去初生的青涩,再由热水冲泡,赢得最后的口碑,好比人的际遇,各有不同,历经喜怒哀乐,酸甜苦辣,方是圆满。

茶,不仅仅是一片树叶的故事,它和它所生长的环境,和遇到的人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种茶人,采茶人,制茶人,饮茶人,真正的茶人,深知这茶香的源头,其实不仅仅在双手,而在那颗时刻溢满茶香的心间。

色香味形美,好喝好看好泡,是老崔茶馆为每年5万人(次)茶客的推荐,春天里的第一杯茶,带着春的讯息已来到南京,喜爱绿茶的朋友们可以到老崔茶馆后湖印月店、台城书房店、牛首烟岚店、应天大街店及长乐渡会所品鉴。

讲述泰山茶人的泰山茶事


近年来,泰山茶声名鹊起,在这其中,有一位“茶痴”,他问茶寻踪,为完善泰山茶史不断追寻,他借茶创新,研发新茶一路不止,他种茶有道,苛求品质而自建茶园,让人折服。日前,大众网记者走近国家高级评茶师、泰安平安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孔志军,品茶着淡淡的泰山茶香,静静地听他讲述泰山茶人的泰山茶事。

孔志军爱上茶,是从自小听外婆讲上个世纪30年代在红门附近喝的好茶——平安茶开始的,随后,他又在一个偶然的机会,看到美国著名旅行家埃德加盖洛在1935年写的《中国五岳》中有泰山种植茶叶的记载,印证了外婆的话,引发了他对泰山茶历史的浓厚兴趣。

十多年来,孔志军先是创办了椿泽茶庄,再研发泰山茶的品种,继而为叫响泰山茶品牌创立了“泰山平安茶”品牌,一路上甘苦自知。为了寻证泰山茶的历史,他到处寻找泰山古茶树,转遍了泰山周边的大大小小山头,有一次,他跟朋友聊天,听说肥城王边路大小龙岗石附近有过老茶树,起身开车就走。还有一次,听说南茶北调时在徂徕山曾种过茶树,为了找到当年种茶的地点,他四处寻觅,最终在一个叫葛条沟的地方发现几棵老茶树,兴奋之时,竟然从三米高的坡上摔来下去。为了抢救和挖掘泰山茶的文化传承,他自费编辑印制了《泰山传说》,讲述泰山茶的渊源、传说和故事。

由于泰山茶长期以来品种单一、成本高,为了研制出适合更多普通消费者爱喝的泰山茶,经过多地考察,孔志军最终决定在满庄华家岭开垦绿色有机茶园,2014年的春天,第一批茶种撒进茶园,孔志军的“泰山茶梦”也发了芽。为了更好的实现泰山茶叶发展,孔志军经过不懈努力,研发出了泰山茉莉红茶,改变了泰安市只有泰山绿茶和泰山红茶的局面,开启了泰山茶百花齐放的新时代。

提起孔志军研制的泰山茉莉红茶,尤为值得称道。泰山茉莉红茶是用泰山红茶窨制而成的,使得泰山红茶醇厚与茉莉花香完美融合,由于工艺复杂需要进行四窨一提,因此也造就了泰山茉莉红茶独特的品质,闻起来花香高雅,品时甘甜滑润,回味无穷。又因其承蒙泰山灵气远赴云南,习得花香,满载而归,来回路程一万零八百里,成为中国行程最长、路途最远的茶,堪称“中国行程最远”的茶。

为了在全国真正喊响“泰山茶”的品牌,可以说,孔志军全身心都投入到泰山茶事业的发展中。经过他多年的研制,目前,孔志军已经开发出泰山茉莉红茶、泰山平安茶、凉水泡茶、红茶药膏、泰山绿茶等产品推向市场。

为了这些泰山茶的发展,孔志军吃的苦受的累只有他自己知道,比如,为了泰山茶,甚至把自家房子都抵押上了;为了泰山茶,辞掉公职一门钻研茶事;为了泰山茶,他可以一个人静静地跟茶叶聊天;为了泰山茶,作为企业负责人的孔志军卖茶竟然不知茶价;为了泰山茶,他可以一个人两三天不下楼,直到饿的不行才出来吃点东西……

泰山“茶痴”孔志军,他的心里只有自己心爱的泰山茶。

专访普洱茶界的才女佳人阮殿蓉


专访普洱茶界的才女佳人阮殿蓉

专访人物:阮殿蓉,女,1968年出生于云南昭通,回族,助理工程师,毕业于云南政法专科学校法律系和西南政法大学民商法研究生班。百年俊昌号的传人。曾任云南振思铁合金矿业有限公司(中外合资)副总经理、党支部书记,1998年出任稍显混乱的局面,应该做哪些努力?

阮总:我认为应该重视内力和外力的作用。外力是指相关政府部门、社会行业组织的规范力量。政府可以加大监管力度,支持企业的发展,协会可以团结统一凝聚会员,更好地为成员服务,为产业服务,同时加大媒体宣传力度,并且把宣传做精做强,让宣传达到比较显著的效果。而内力则是企业要练内功,要自律,在质量方面,要从原材料到加工各个环节都严格把关,不断创新,不断研究,提升普洱茶的品质,这样才能巩固和扩大普洱茶的消费人群。

结语:

采访结束后,我们想起了阮殿蓉女士曾在文章中写道:“陈年普洱是时间的醍醐,是光阴对细节的耐心雕凿;陈年普洱,更是一种在时光流逝中的静默,在这种静默中,生活上升为艺术。陈年普洱还是一种顿悟,是一种用时间去完成的修行,是茶禅一味最好的注释。品陈年普洱就是品味漫漫人生。”

“来来往往的功名利禄,沉沉浮浮的荣辱炎凉,原本都轻于鸿毛与浮云。只有时间,才是真正的智者,它让心静了,让志清了,让理明了。在淡泊与宁静中,时间积淀下了黄金和珍贵。越陈越香,是普洱茶最为独特的风味与特色。越陈越香还启迪了人生。一个人,一个在人生里不虚度光阴的人,同样是会越上年纪越有魅力的。”

是啊,多么好的诠释,这位洋溢着浓浓书卷气的文女子,也必定会像普洱茶一样,在时光流转间散发出无尽的风采与魅力。(作者:唐自波)

石昆牧万木茶堂专访茶友记事


2013年11月20日,石昆牧老师在繁忙的制茶工作间隙,特拨冗接受了茶友的专访,在万木茶堂与给大家讲诉了他迷上普洱的故事。现特将专访记事转载,以飨茶友。

似兰斯馨,如松之盛。

风声水起,山鸣谷应。

石昆牧,台湾资深茶人,曾荣获云南省首届“全球普洱茶十大杰出人物”。石昆牧先生曾是一位大学教授,精通运动医学、生物学、心理学,如今却沉浸在普洱茶的世界中;他从70年代便开始喝茶,绿茶、红茶、青茶……一路走来,最后坚定不移地选择了普洱茶。是什么,让他迷上普洱茶?

2013年11月20日下午,石昆牧先生于百忙中抽出时间,在万木茶堂与给大家讲诉了他迷上普洱的故事。

石昆牧先生第一次接触普洱茶,是在1983年。因当时他仍习惯台湾茶品的清香甜韵,也未能接触到真正的好普洱,对普洱熟茶的第一印象便是色黑、无扬香、味陈。然而几年后,当他开始了解、研究、实验后,才真正领悟普洱茶之真性,从此浸淫、沉淀在这“陈年的历史岁月”。

先生能够接纳普洱茶,最初始的,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健康。当今世界大多数茶叶均产自现代管理的茶园,少不了要打农药。而许多人并不了解,得益于云南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古茶树的特殊状况,云南普洱古树茶鲜有施用农药。在2005年欧盟全力打压中国农产品时,使用十倍商检标准,全中国的茶叶几乎无法出口,但云南茶叶依旧直销欧洲等西方国家,便得益于此。石昆牧先生之制茶理念中便有一条坚持至今:绝不使用施用过农药或是含有农药残留的茶叶。

其次让先生迷上普洱茶的,便是它随岁月而增色的独特魅力。“这个世界上只有一种茶能做到陪着你一起成长一起变老——那就是普洱茶。”一饼茶从成饼到收藏,在岁月的沉淀中,它总能带给你很多意想不到的惊喜,以及无法预测的变化。

石昆牧先生是2001年古树茶与干仓的主要推动者,著有《经典普洱》、《经典普洱名词释义》、《迷上普洱》等著作,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普洱茶学的研究与的推广。一下午的相处,他以茶人的严谨精神与谦和气度,使得在座茶友多有茅塞顿开,感触良多之感。

正是因为在通往普洱茶的道路上有许多像他这般前驱指路的导师,后继者才能循一路馨香,并矢志不渝。

专访“2013大益论茶”冠军韦晓春


讯:2013年10月11日,“2013大益论茶”全国总决赛于大连开赛。来自全国28个赛区及2大海外赛区,由初赛、复赛突出重围的的108位顶尖高手,齐集大连角逐论茶王者之座。12日,在裁判组全程严格监控下,经过激烈角逐,“2013大益论茶”王者最终诞生。来自广西南宁赛区的韦晓春女士最终荣膺冠军,赢得宝马轿车一辆。

关于茶启蒙——师傅领进门

您的茶学启蒙究竟是从何时开始的?您是如何与茶结缘的?

韦晓春:说到启蒙的话,其实最先的起因就是认识了如今的店长。从2010年开始,当时是刚大学毕业,机缘巧合下就来到了现在工作所在的茶叶店,结识了爱好普洱的店长,在他的指导下走上了茶叶之路。刚开始的时候,其实对于茶叶还是比较抵触的,平时接触少,又和我本人的专业显得格格不入。但因为平时性格活泼,在与店长、客户的平日接触中慢慢摄取到了茶学的精华,也渐渐喜欢上了我们的“国饮”。当真正了解并深入的体味到茶叶的美妙后,每每饮茶的时刻,就总让我觉得安静、释然,一切的节奏都放慢下来。所以,最终的结果是,虽然大学主修的是外语专业,但仍旧决定在店里干下去。

您还记得您第一次喝的茶是哪一款呢?其中有什么机缘巧合或是有趣的故事么?

韦晓春:喝的什么茶?我只能记起是大益的普洱,具体到哪一款?就记不大清楚了。说到有趣的故事,还是有的。记得第一次泡茶的时候,我对于冲泡技巧是完全陌生的,在持壶冲泡的时候竟然烫到手,但仍坚持将茶汤出尽,手上就被烫出了泡,整整一个星期没再泡茶!直到今天,当时在场的茶友们还拿这糗事跟我打趣。但话说回来,这也是经验之谈,在起初学泡茶的第一个月手都是要被烫的,似乎是每一位学泡茶的人的经历。可以这么讲,烫到手是学会泡茶的必要条件!

关于普洱——我的初恋!

您平常的生活中最钟情于哪一种茶类呢,为什么?

韦晓春:之前做学生的时候,是没有很多机会品试到大量茶类的。所以,让我记忆最深刻的就是最早接触的普洱,也是大益的某款普洱。这也能称得上是我的茶叶初恋吧,到今天为止,我仍旧保持着这份初恋情结,不曾改变。

对于普洱茶,您是怎样理解的呢?与其他茶类相较而言,您认为普洱都有着怎样的迷人之处?

韦晓春:首先就是普洱茶的存放价值了,听业内的前辈们说,普洱茶是能喝的古董。因为普洱茶相对于其他茶类,有着很好的优点——越陈越香。所以无论从喝茶的角度还是实惠的角度,普洱茶都是首选。犹如一坛陈年佳酿。

和其坊主人陈华亮专访


一个名叫老曼娥的寨子里,随着当地的茶农们一起摘茶,远处就是一个很大的寺庙,当太阳下山,远处传来的暮鼓声,让陈华亮深深地陶醉在其中,他说,茶道精神不仅仅在于喝,这是一种广义的精神概念,当你真正把身心投入进去,你会发现你收获了很多很多。

现在,陈华亮不仅把普洱茶带到临海,让更多的茶客爱上了品茶,他也在不懈地努力,将台州的茶文化推广出去。据陈华亮介绍,台州是中国茶文化的一个重要传播中心,早在三国、西晋时,有史可查的有道家名师葛玄植茗于临海的盖竹山、天台华顶等处,故又有仙翁茶园之称。台州茶文化传播主要有两条路:一条是从台州至宁波出海到日本及朝鲜半岛等地;另一条主要传播到余杭一带,再传播到各地。

经过陈华亮的不懈努力,现在很多杭州的茶客也知道除了龙井之外,还有诸如临海的羊岩勾青这样的好茶,在促进茶文化交流方面,陈华亮付出了很多很多。

早在2004年,陈华亮就发起成立了“茶人公社”,结交了一批爱茶、懂茶、品茶的“同道中人”。陈华亮喜欢跟茶友们一起边泡茶边聊天,喝出友情、商情,茶道、商道、人道,道不尽陈韵悠远。

陈华亮说,自己的一辈子只为爱茶而生,一杯茶汤在手,或浅啜或慢饮,就这样悠悠地喝着,许多人生难解的结,便在时间的缓释中悄悄地解开;许多人生的焦灼,便在这茶叶的沉浮中淡泊了下来。世态红尘熙熙攘攘,荣辱利禄来来往往,唯有淡泊,才能宁静,才能对人生进行深入、细致、独到的品味。

无量山茶歌


在南涧无量山云雾缭绕的时空中,绿色涌动成一片混沌,清脆的歌声合着茶叶的香气飘来,摇荡出心里最纯洁的情愫。常让人心旷神怡。

“梦中有个金太阳,在无量茶山闪金光;梦中有个茶姑娘,身背背箩采茶忙;梦中的采茶姑娘,十指在把春追赶。”

茶歌听过的不少,可无量的茶歌却如茶一般的朴素内敛。在这个茶之历史源远流长的地方,不用过多的在书本中咬文嚼字,单凭随处可闻的茶歌,就能品出那份茶韵的纯厚绵长,而这些经过茶的浸泡的歌曲也泛出特别的茶香。

无量山的茶歌,并非单纯的抒情。在无量的彝族人家,简洁的屋内陈设却永远少不了一罐茶。围着火堂坐罢,看着彝家老人熟练的在火旁轻轻抖茶,“远方客人到彝家,请喝一杯小罐茶,彝家热情倒进杯,小罐茶哟罐罐茶;火塘上面烤的茶,山泉泡茶味道佳,喝了为你解疲乏,小罐茶哟百抖茶,清心明目人人夸。”兴之所至,年轻的姑娘唱起了茶歌。此时结果热腾腾的罐罐百抖茶,品上一口,不觉的有些沉醉,不知是茶醉还是歌声醉。

茶,在时间里变成南涧人生活的一部分,也在用另一种方式讲述无量的故事。南涧无量山民间流传着这样的故事:山中的万亩茶山都是凤凰的羽毛化成。正如歌中所唱:走过那座无量坡,你可曾听说,有只凤凰曾经飞来过,她丢下一根羽毛,化作茶树千万棵。茶,在某一个不经意的时刻已经赋予南涧人一种气质。

美丽的茶歌,传递着独有的茶韵,体现在我们可见或者不可见的地方。如果能用茶的眼光来看彝家人的生活,自然的就是另一种境界的感悟了。茶叶丰收后,无量山的打歌场上总是激情满满。大家为庆祝丰收而欢快的歌舞,彝家人的热情也给无量山增添了无限的活力。彝家人不分男女老少、晚辈长辈,以笛子、芦笙、三弦、小闷笛为伴奏,不停地载歌载舞,尽情地宣泄自己的喜怒哀乐,尽兴地表达自己所想的心境,达到“自己跳什么即什么、自己唱什么即什么”的“忘我”境界。歌声不断、乐声不止、舞步不停。听无量山茶歌,感受那种平凡真切中透着的生活韵味,委婉柔和更像是一壶醇香的无量高山普洱,沁人心脾。

【茶谈】龙园号经销商谢仕玲专访


【茶谈】--听听他(她)们对于茶行业的肺腑之言

谢仕玲,份额在减少。

问:昆明市场和广东市场相比,你觉得有什么不同吗?

答:昆明这边主要是品牌的竞争,而广东市场不仅有品牌竞争,还有年份茶的竞争。广东的库存量很大,这就导致广东的年份茶竞争很激烈。比如一款新茶和一款老茶的售价都是300元,这就会导致新茶和老茶之间形成激烈的竞争,而广东人多饮老茶。

问:由于地域等因素的不同,你觉得广东市场有什么比较特别的地方吗?

答:这个肯定有的。广东那边他们对产品的品质要求很高;另外,那边的价格竞争比较激烈而且透明。

问:在销售方向上,你觉得当下是以批发为主还是零售为主?

答:我觉得以前是批发多一些,现在是零售多一些。随着选择范围的不断增大,我们其实应该学会培养和引导消费者,不断地有了自己的回头客、忠实茶友,市场才会不断扩大、稳定。

问:你对龙园号有什么期待吗?

答:我与龙园号合作已经有10多年了,可以说看着龙园号一路成长,在这期间我们合作很愉快,同龙园号建立了很深厚的感情,对龙园号的品牌我非常认可。我对龙园号也是对茶的期待还是希望人们对茶的消费可以从品饮转化为喝茶(大众消费),我觉得茶应该是属于大众的。

问:你对普通的茶消费者有什么建议吗?

答:我希望普通的消费者在选购时首先要考虑茶叶品质,尽量选择品牌茶。品牌厂商的硬件设施相对好一些,做茶的工艺、包装设计等各方面也会好一些,这样的茶更健康、口感也更好。老百姓喝茶,就得选择性价比高的茶。

武夷山茶特色


武夷岩茶是武夷山一带生产的乌龙茶类的总称。武夷岩茶系半发酵茶,集红茶、绿茶功效于一身。色泽油润,内质香郁,味醇香甘,汤色清橙红,茶汤金黄,叶底绿叶红边,叶瓣边缘红艳,呈绿叶红镶边状,饮用武夷岩茶,齿颊留香,回味甘鲜。岩茶的药作用,除了具备红绿茶的作用以外,它所含的糖类及各种矿物质较多,耐冲泡,能促进人体健康。突出表现在会分解脂肪,减肥健美等方面,有提神消食、生津止渴、减肥健美、防癌抗病之功效,又有“减肥茶”、“健美茶”之美称。

武夷岩茶原产地域保护申报委员会提出武夷岩茶的原产地域保护范围,即武夷山市现行政区域范围内,分区为:武夷岩茶名岩产区和丹岩产区。武夷岩茶是有赖于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的,只要是产自“三十六峰”、“九曲溪”之区域内的武夷岩茶,才有岩韵。具有岩韵(岩骨花香)品质特征的乌龙茶,才有资格称为武夷山岩茶。武夷岩茶最有特色的是味甘泽而气馥郁的岩韵,因岩茶品种及种植的气候、土质、树龄、鲜叶老嫩、加工技术、武夷耕作法、施肥不同而有不同的喉韵特征。武夷岩茶按等级分为四大类,由好到差为:正岩茶、半岩茶、洲茶、外山茶。其中最好的是正岩茶,最差的为外山茶,正岩茶处于景区60平方公里的区域内,由于武夷山是自然与文化遗产,茶园不能使用农药、化肥,且在景区内要退茶还林,面积也越来越少,所以武夷茶的最珍品—-正岩茶越来越少了,这种茶是完全自然的,对人体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条形为条索形,色乌黑,焙透火功,香气高、厚,且令人舒服,具有焦火香,汤色橙黄到橙红,很耐泡,九泡有余香,回甘明显,岩韵显著。精制的大红袍条索壮美,冲泡后的武夷岩茶中的大红袍呈绿叶红镶边。入口水仙,佳味清纯。“岩骨花香”之品质特征。正宗的武夷岩茶可连续冲泡六至二十道,色、香、味俱不变,耐泡是武夷岩茶的一大特色。武夷岩茶的泡饮别具一格,“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橼,每斟无一两,上口不忍噱咽,再试其香,徐徐咀嚼而体贴之”。开汤后第二泡香才显露,茶汤的香气自口入,从咽喉经鼻孔呼出,连续三饮,所谓“三口气”,即可鉴别岩茶上品香气。更上者“七泡有余香”。

品质第二的为小红袍:香气高,汤色橙黄,也很耐泡,可泡七道以上,味道醇厚,回甘较显,岩韵较明显。

品质第三为肉桂:条索较紧,条形、色泽乌润,中等火功,香气辛锐持久,香气显但不够厚,汤色橙黄,回甘尚显。

邂逅武夷山茶


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此次武夷山之行就邂逅了多款武夷山好茶,特别是一款老枞奇种制作的红茶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那是即将结束武夷山之行的邂逅,一个很小的茶店,布置得很精致,看得出店家乃有心之人,于是有了好奇心。不由自主地走了进去。原来这是一家夫妻店。夫妻俩正悠闲自得地品着茶,店里没什么人。夫妻俩看到我进门,笑着请我上座,动作随性自然得像招待老朋友一样。就这么遇到这款红茶,在喝过老枞水仙、老枞肉桂之类后,第一次品尝老枞红茶。

此款红茶乃老枞奇种按正山小种的工艺做成的,干茶散发着独特的老枞香味,黑褐色的条索紧结肥实均匀。但工艺上少一道香松木熏焙,店家介绍说是为了保护这老枞奇种特有的香味,防止正山小种独特的松香味掩盖了老枞香。

茶香在水刚刚冲入杯中的瞬间苏醒,老枞奇种特有的高香特点使第一道水香气表现明显。把身体往前凑了凑,馥郁的香气瞬间进入身体,充满每个细胞,身体开始发汗,人顿时有了精神的冲动。汤色橙红,透着厚重的茶气,香气高,特殊熟果香较显。此款老枞红茶出水持重有力,老枞的特征明显,滋味醇厚。啜之入口,茶水带着茶气在口腔荡开,口腔有了被入侵的感觉,水入喉顺滑,片刻回甘。

第二、第三道老枞香稍退而果香显,滋味醇厚,水越发甘甜。此款老枞红茶内涵丰富。香气、滋味都有此消彼长的变化。因为随着浸泡时间的加长,一些内质慢慢得以彰显,于是一道接一道的等待变得很神秘,下一道会出现怎样不一样的内容?水的滋味在第五道尚醇正,甘甜依旧,汤色不变,茶香幽雅。至第九道汤色转淡,回甘较显、香气平和,人也渐渐有了身心平和的放松。

茶店夫妇均是好茶之人,在我品茶的时候跟我聊了很多茶的故事,原来他们两夫妻也是因茶结缘的,而这款红茶正是他们爱情的见证。

“没什么客人的时候,我们就喜欢开一泡好茶,夫妻俩闲聚聊天。”女店家笑着说。而夫妻俩的待客之道也与茶有关,他们解释道:“武夷山是个很有茶缘的地方,总觉得为茶而来的朋友都像老朋友一样亲切,很容易融合在一起。”

时间在不知不觉中飞逝,当我带着一份美好而不舍的心情起身准备离开时,男店家开口道:“你往哪去?我也要出去了,载你一程吧。”门外的夕阳正好,颜色有点接近老枞红茶的汤色……

山茶之心 唯有平淡


武夷山吴屯乡的瑞岩寺,始建于唐朝广明庚子年间的古道场,建筑奇异,气势雄伟,名闻远方,更因"扣冰辟支古佛"(法号藻光)的住持而声名日隆。

掘载,藻光法师三十七岁入寺定居,焚香诵经,时常云游大江南北,宏施法力,广播慈威,所到之处,消灾灭病,遇旱降雨,祛除贼匪,拯救万民,并以直言奉劝闽王延钧:勿多杀害。示寂后建塔于瑞岩寺,后立塑像,世代百姓奉若神明,香火不绝,至今依然德化万众。

寺门口有千年古樟树和红豆杉,树大十围,枝叶繁茂。寺后有一口龙泉井,冬暖夏凉,能浮硬币,洗手运来,饮之祛病。再往底看,神木一截千年万日不腐烂。相传建庙时,如《济公传》描述般,有圆木从井随雾而出,飘落遍地。我们掬手饮泉,甘冽可口。寺主道航法师招呼我们进屋吃茶。房内供有扣冰古佛一尊,是件文物,拙朴古雅,憨态可掬,礼拜之后,坐定吃茶。

道航法师年轻有为,为恢复古道场不辞辛劳,且用功办道,深为四众弟子拥戴。饮茶之道在于水,有如此清冽的甘泉,浸以古神木多年;再有山深之处古佛道场的清幽;法师又取出武夷山天心岩茶村斗茶赛上获银奖的名丛,更显得这一期一会是"千年等一回"了。七碗茶香余兴未足,法师将一小瓶斗茶得金奖的名丛送给了我,颇具禅意:永远不去追求那个极致,平淡就好。正在盛开的花好,花开过了绿叶淡然摇动也好。取舍分别心,失去了我们的本来。寺前法师与我们合掌作别,吟出"瑞岩泉"一偈:瑞应寒泉澈石流,源源不竭几春秋;当年洗钵人何在,岩卞空遗水一瓯。

专访中国普洱茶终身成就大师邹炳良先生


专访中国普洱茶终身成就大师邹炳良先生

在一个晴朗的初冬午后,笔者有幸拜访了邹炳良老先生,领略“传说”中一代宗师精彩的普洱人生。踏入海湾茶业的那一刻,春城十一月的暖阳倾泻于身,和煦的微风裹携着缕缕陈香扑面而来,引领着我们随香而行。在茶韵四溢的会客室,邹老步履稳健地走进来,和颜悦色地招呼我们喝茶。

看到精神矍铄的邹老,不禁让人觉得是不是岁月故意给邹老留了情,让时间在这位奋斗了半个多世纪的老人面前暂停了脚步?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态,给予了邹老先生如此从容、温暖而淡定的笑容?

有人曾这样写到:“邹老本人也如同普洱陈茶一样,色如宝石般深红纯粹,质如美玉般温润透彻”。

(一)心系普洱情洒勐海

让我们先来回首2007年春天。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首届中国普洱茶商务大会上,邹炳良先生被授予“中国普洱茶终身成就大师”荣誉称号,这是实至名归的桂冠,是对邹老先生情注普洱茶产业,对普洱茶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至尚褒奖。

荣誉的背后,如果没有心血与汗水的付出,一切都是不可想象的,这得从。他告诉我们,自己无法停止对普洱茶的热爱,在接下来的岁月中,希望继续能为茶学、茶业奉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人们常说:人生如茶。邹炳良老先生走过的不仅仅是如茶人生,而是一种把自己的生命与心血真正融入到了普洱茶中,闻茶香,品茶味,体茶韵,与茶相伴,一路辉煌走到如今的别样人生。面对着这样一位深爱着普洱茶,深爱着这份事业,愿意把自己一生倾注在普洱茶身上的茶人,我们除了敬佩,除了敬仰,那就只有一个心愿,愿以后的做茶人以邹老先生为典范,共同促进普洱茶和整个茶产业的发展,在未来的几十年,几百年后,都能弥漫着邹老先生的普洱茶香。(作者:唐自波)

君山茶的美丽传说


从前,在岳麓山腰的白鹤泉附近,住着一个叫杨青的穷书生。

经过十年寒窗苦读,这年秋季,杨青赴京赶考。路过岳阳,只见洞庭湖中的君山岛风光秀丽,绿树成荫,杨青便乘船到了岛上。

岛上有一古庵掩映在绿树丛中,杨青走进庵中,跪在菩萨面前,祈祷观音菩萨保佑自己金榜题名。祈祷完刚要离开,却看见站在一旁的小尼姑端庄秀丽,流露出淡淡的忧伤。杨青一问才知这小尼姑法名慧净,原是附近一个穷秀才的女儿,母亲早丧,与父亲相依为命。谁知上月父亲又抛下她一人撒手归西,为了埋葬父亲,她恳求庵主慈悲,帮她葬了父亲,她愿削发为尼。庵主见她可怜,便答应了她的要求,埋葬了父亲后,她便成了庵里的小尼姑。

杨青听后,非常同情慧净的遭遇,他见慧净知书达理,善解人意,顿生爱慕之心。为了赢得小尼姑的芳心,杨青一连五日来到庵中向慧净表达爱意。慧净对杨青说:“我已是出家人,身不由己,如果你一定要娶我,必须征得庵主同意,只有她答应了,我才能嫁你。”杨青兴奋地说:“只要你同意,我看庵主不会为难我们。”

谁知,杨青找到庵主,庵主却断然拒绝说:“慧净已是出家人,除非是当今皇上降旨,否则你休提此事。”杨青见庵主把话说绝,便说:“你就等着吧,我一定要娶慧净!”

杨青到了京城,用平生所学答完考卷,果真金榜题名,考中了状元。金殿见驾时,皇帝见杨青一表人才,谈吐不俗,心中大悦,便问道:“爱卿有什么愿望,可告诉朕,朕一定满足你的要求。”杨青脆在金殿上,禀奏道:“谢皇上恩典,臣不求高官,只想求皇上赐臣与君山慧净尼姑成婚。”皇上见杨青质朴坦诚,把爱看得胜过高官厚禄,觉得甚为难得,便说:“难为你一片痴情,朕就赐你与慧净成婚。”说完,立即下旨,赏银三万,恩准杨青马上去君山与慧净完婚,然后来京授官上任。杨青喜出望外,叩头谢恩后,带着圣旨赶赴君山。

杨青晓行夜宿,马不停蹄赶到君山。庵主见皇上赐婚,不敢抗旨,只得允许慧净还俗。杨青深情地看着慧净说:“我终于盼到了这一天!”可慧净却说:“相公,我还要送皇上一份礼物,表示感谢之情。”

第二天天不亮,慧净趁晨雾未散,来到庵后四棵老茶树边,将茶树上的嫩芽一颗颗用嘴噙下,制成一小袋茶。

婚后三日,杨青要赴京授职,慧净捧出一袋茶叶说:“相公,这包茶是我的一片心意,请你一定要在金殿亲手烹水泡茶,敬奉皇上,以表你我的感激之情。”杨青称赞说:“夫人真是有心之人,我家不远的山腰有股白鹤清泉,泉水甘冽、清凉,我们就用这泉水泡茶,晋献给皇上,表达你我夫妻对皇上天高地厚之恩的感谢。”慧净连连称妙。

杨青带着君山茶和白鹤泉水进京金殿面圣,杨青叩头谢恩道:“皇上,这是我夫人为皇上特制的君山茶,臣想煮水泡茶礼奉皇上,以表我夫妻对皇上的感激之情。”皇上心想:朕喝遍了天下名茶,君山茶怎能及其万一,不过状元公金殿为朕烹水献茶,却是件新奇稀罕的事,因此,立即准奏。

杨青搬来炉、炭,生火将泉水煮沸,将茶泡好,然后跪捧给皇上。皇上接过茶杯,揭开杯盖,只见杯内水雾升腾,聚成一双白鹤,由杯内缓缓飞出,绕殿一周后,腾空而去。文武百官见了齐声说:“此乃吉兆,预示着皇上洪福齐天,国泰民安。”皇上龙颜大悦,闻着香气四溢的茶香,轻轻啜了一口,只觉茶水馨香,沁人心脾,茶味甘醇无比,便问道:“爱卿,此茶产于何地?此水来自何方?”杨青这才将茶叶的来历及取水的地方奏明皇上。皇上非常感动,立即钦授杨青为翰林院大学士,并赐慧净蜀锦千匹,杨青立即叩头谢恩。接着皇上又下旨,令岳阳府贡君山茶,从此,君山茶成了贡茶。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专访青岛崂山茶协会:齐心协力共谋茶坛盛事》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3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