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文化。

吴啓英先生在担任昆明茶厂厂长期间,虽然当时昆明茶环境较差,工作条件艰苦,但她不怕苦、不怕累、勤勤恳恳、视厂如家。她关心职工,曾经为工人义务献血,每次到了春节期间值班,她总是将休假时间让给别人,主动当班。

她一方面认真履行厂长职责,不但对当时全省各大茶厂调配昆明茶厂准备出口普洱茶进行严格审评,拼配;同时严抓本厂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茶叶附加值,保证出口任务的完成,为国家多创外汇作贡献;另一方面她作为一个敬业的科技工作者,积极、稳妥地开展茶叶研发工作。

1983年,吴啓英先生联合云大微生物所,主持了“普洱茶发酵工艺原理研究”项目,负责对工艺、及各种技术参数和试验茶叶的审评鉴定,并得出了研究结果:普洱茶后发酵的机理是微生物在起主导作用。这一开创性的研究成果,荣获云南省政府1984年科技成果四等奖,是迄今为止生产技术成果奖,吴啓英先生成为该领域第一个获得省奖嘉奖的茶叶科技工作者。1985年,吴先生荣获从业二十五年证书。

延伸阅读

屠幼英:茶树花研究的科技创新领军者


又是一年茶树花开放的季节,茶树花和茶叶这个茶树Family的女儿和儿子今天终于可以一起面向市场了。浙江大学茶学系屠幼英教授团队从2001年第一个本科生和研究生同时开启茶树花奥秘的研究之门至今,发表了SCI杂志收录的论文20余篇,投入了大量的科技力量,包括10名硕博生,5名本科生,6名教授以及许多国际合作专家,第一个茶树花研究的博士生杨子银已经成为中科院的“百人”,现在还在继续茶树花的研究;在15年间,团队投入600多万元的科研资金,完成了茶树花作为新食品资源的答辩,成立了国际上首个中国国际茶树花研究中心,和浙江益龙芳茶业有限公司合作完成了浙江省第一个茶树花农业重点项目“茶树花的综合开发”。

屠幼英教授

今天茶树花的部分密码已经被屠教授率领的团队揭开,其丰富的多糖、多酚、黄酮和皂素是茶树花主要生命活性物质,对人体保湿、抗氧化、清除自由基、防治黑色素、降脂减肥等有显著作用。茶树花有多种的保健功效,如免疫力试验表明,灌胃80%纯度的茶树花多糖75、150、300mg/kg的小鼠14天后,能显著增加正常小鼠巨噬细胞的吞噬活性,对二硝基甲苯诱导的小鼠迟发型超敏感反应也有显著的增加,28天后可以抑制溴化苯诱导的肝脏脂质过氧化,显著提高小鼠SOD活性和T-AOC水平,抑制MDA含量升高;茶树花萃取组分对OH.与DPPH自由基有很好的清除能力;说明茶树花多糖及其提取物可明显增强免疫活性。添加5%茶树花喂食,对大鼠肥胖病和高脂血症有一定的预防作用,可开发为降脂减肥的纯天然保健食品。茶花皂苷的研究也取得了非常重要的结果,至今已发现有21种茶花皂苷单体,具有肠胃保护,抗血脂、抗血压,减肥等生物功能,并且已经开发成为可口可乐的减肥产品,在日本畅销。茶树花还含有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如维生素B1和B6含量分别为6.19mg/g和8.60mg/g;微量元素如铜0.73mg/kg、铁0.50mg/kg、镁13.25mg/kg等也较高。茶树花中有16种游离氨基酸,茶氨酸的含量4.93mg/g、还原糖含量达35%~40%,可溶性糖高于茶叶达到21.6%。

以科学研究结果为技术依据,屠幼英教授开发出了许多的茶树花产品,不仅充分利用茶树花资源,为茶农增加收入,改善次年茶品质,而且可以增加茶产量。通过近几年浙江大学茶学系和吴裕泰公司、中国茶树花研发中心、河源丹仙湖茶叶公司、杭州万虎茶叶公司、博联茶叶公司、杭州英仕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合作,屠幼英教授团队成功开发出茶树花肥皂,面膜和洗发液,洗手液等茶树花产品,在杭州上华丽亮相,深受大家的喜爱。她们的成果不仅将茶树花变废为宝,而且健康养生,符合国家大健康产业发展需要,为茶旅游业发展增加新产品。相信未来茶产业的再次腾飞中一定会有茶树花这个美丽的人间天使。

陕西青年科技奖获得者刘懿:茶业已成为生命的主题


近日,汉中市茶产业办公室刘懿同志被陕西省委组织部、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科协授予“第十届陕西青年科技奖”,这是汉中近年来首位获此殊荣的青年科技工作者。

长于茶乡和茶结下不解之缘

1月12日下午,记者在市茶叶办和刘懿见面,他个头不高,身形精瘦,黝黑的脸庞棱角分明,待人彬彬有礼,颇有学者风范。在一壶汉中仙毫的茶香中,刘懿跟记者讲述了他的成长经历。

刘懿1976年出生于南郑碑坝一个茶农家庭,从小跟随父母种茶,在少年时代就学会了种茶、炒茶。学习成绩优异的他在高考报志愿的时候毅然决定报考安徽农业大学茶叶系的机械制茶专业。“从小生活在茶区,看到茶农加工茶叶非常辛苦,而且他们又不懂种植和管理,茶园产量低,产品质量又不高,那个时候,茶农都比较贫穷。我就想通过学习相关知识成为种茶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多帮帮他们。”谈到他的专业选择,刘懿动情地说。

学以致用帮助乡亲以茶致富

1998年毕业以后,刘懿被分配到南郑县农业局,他分别在多经科、红庙农技中心站、南郑县蚕茶果技术指导站工作。在南郑县工作的十年间,他多次利用局机关平台,对全县农业系统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免费的茶叶专题技术培训,为基层茶技人员培养奠定了基础。并立足老茶区实际,广泛开展低产茶园改造、无性系良种茶苗培育、良种茶园建设等技术培训和示范点建设。

他常常深入各产茶乡镇、村组、农户指导茶叶生产、加工和茶园管理,实施茶厂优化改造,引进先进的加工机械,推广煤改电,使加工条件差的茶厂实现了清洁化、规模化。由于他经验丰富、技术过硬,作为科技特派员对汉山茶业公司包联技术指导三年,对该公司厂房规划、修建、设备引进技术进行指导,使该公司由作坊式加工变为汉中市重点龙头企业。

曾被他帮助过的牟家坝秧田坝村的茶农严志国告诉记者:“我们这里离县城远,刘懿每次来都是骑摩托车指导,我们当时只是一个小型茶叶加工厂,缺技术,买的机器也不会用,都是刘懿帮助我们装机器,教授茶苗繁育技术,现在我们已经发展成为一个茶产业大户,还带动了全村乡亲种茶致富。”福成干龙洞茶叶公司文克洲告诉记者:“我现在的制茶技术都是他手把手教我的。他工作很严谨,为了教我掌握制茶新技术,他和我一道几天几夜不睡觉,每道工序都做到一丝不苟。”

专注科研勇攀茶叶研究高峰

“我们科长最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就是不怕吃苦,执着认真。”市茶叶办工作人员郭文伯告诉记者,“刘科长去茶园,无论多偏僻,他都要亲自观察、记录,为了试验一个的知名度显著提高的同时,茶农收入也明显增加。

从2006年开始,刘懿也参与研究汉中市茶树优良新品种引进繁育及标准化生产技术研究与推广项目。引进筛选出了适合汉中市气候特点的平阳特旱、龙井长叶、乌牛早等5个无性系优良茶树新品种。年示范建立无性系茶树良种繁育基地1500亩,使全市无性系良种茶园比例由项目实施前的0.4%提高到现在的34%,并总结出了一套完整的汉中仙毫和汉中炒青茶标准化加工工艺技术,引进推广了适宜汉中市茶叶加工的先进机械,有效提高了茶叶机械化加工水平。

他不断学习总结,并累计在中省市级学术刊物上发表关于种植茶叶技术的论文20余篇,获得了很高的评价。

学习茶道生活也是茶香四溢

“虽然我对茶叶生产、加工有一定的了解,但在茶文化方面还知之甚少,茶文化很博大精深,所以还得抽出时间多多掌握茶文化知识。喝茶可以提神、醒脑,它也时时提醒我应该怎样做一个合格的茶业工作者。”刘懿说。

刘懿的电脑桌面屏保是一片茶园,碧绿清新的茶树生机勃勃。谈到对汉中茶产业的美好愿景,刘懿告诉记者:“希望汉中仙毫知名度越来越高,茶产业越做越大,茶农生活越过越好。”

李英:做茶贵在坚持


的。”有很多时候机会是自己把握的,但也是自己放弃的,李英抓住了她的机会,靠自己的汗水,创造了一个属于她的世界...

在现在这个浮躁的社会,有很多人认为一辈子只专注于做一件事,那太浪费时间了,可是,如果要把一件事做好,那可能花一辈子的时间都不够....而李英就把做茶当做是一生的事业来看待,她没有想要把自己的事业做得多大,要让多少人知道,她只想踏实地做好。当笔者问到,“有没有遇到过什么挫折,让您曾想过放弃做茶?”她不假思索地说:“我从未想过要放弃做茶”,她认为,在漫漫长路的人生中,当然会有绊倒过你的石头,但要不要站起来继续走下去,就要由你自己来决定站起来与否。当你坚持并专注于做好某一件事时,即使它的过程是多么的艰难,也不会对此感到一丝的苦,一直保持着乐观的心态,笑对生活中的一切。从事茶行业17年,她并没有为自己今天事业上所得到的成功而骄傲过,相反,她认为每天都是在不断的学习中,无论做茶过程中所经历的苦与甜,她都不放在心上,只把所学到的道理牢牢记在心里,提醒自己下一次要做的更好。态度决定一切,李英那份专注于茶的态度,甚是让人感到钦佩。

李英告诉笔者,她做了那么多年的茶,也品尝了不少的茶,可她却一直钟情于“中茶7581”,这是中茶普洱1975年的经典茶,代表着昆明茶厂,而正是这款茶伴随着她一路走来,她喜欢这款普洱茶的圆润厚重。普洱是越陈越香,包容性很强,而陈年的普洱茶必须用沸水才能调出骨子里的陈味,就像与长者交流,要有相称的智慧,才能相谈甚欢,也正如她在茶行业打滚多年,看尽人生百态,已经宠辱不惊。

如何才能谈得上“懂茶”?她认为,“只有真正热爱生活的人,才可能真正爱茶,而爱得深时,自然就懂了。我将会一生为茶,茶成了我的精神寄托。”做茶确实能为李英的生活提供物质基础,但她更看重茶能让她交上志同道合的朋友,“只要爱茶的人,我都可以与他成为朋友...”无聊时,约上几个朋友,围坐在一起,沏上一壶茶,聊聊家常...李英,就是这么简单的一个人。

继中茶普洱马饼在东莞首发后,而再次选择东莞作为中茶蝴蝶牌白茶的首发地的原因是,“不但可以填补白茶在东莞的空缺,同时可以让全国更多的人开始注意和了解白茶。东莞是一个藏茶、品茶且茶文化底蕴很深的地方,东莞人也热衷于藏茶,再加上东莞的消费能力非常强,因此东莞的茶业市场非常大。近些年,东莞更是作为全国普洱茶最大的集散地,它的一举一动都在牵动全国普洱茶市的神经。”李英回答道。

李英是个很实在、很谦虚的人。在她看来,茶叶市场未来的发展趋向并不重要,因为她只想做好当前。她相信只要用心做好茶,树立好的口碑,增强客户的信心,这才能走得更远,爬的更高。“未来的事我预测不了,我只能把握好现在,把现在做好了,才实在!”

李英从97年做茶至今,促使她一路走来的是“坚持”二字,她坚信当初选择了作为“中茶普洱”东莞总经销商是正确的,“选对了一个品牌,一直坚持做下去,不能随市场的变化而轻易言弃。在茶叶市场里不分新手老手,不分男人女人,只要选定了一个方向,再苦再累也要坚持走下去,属于你的风景终会出现....”李英坚定地说。

傅继英:“国母”爱茶


荧屏中,她是“国母宋庆龄”;现实生活中,她是著名美术家和书法家,视茶如痴。她就是曾扮演宋庆龄的特型演员、中国青年书协副主席傅继英。1月30日,在熏香的氤氲和茶香中,傅继英在海渔广场工作室接受了笔者和好友的拜访。

品茗伴人生

傅继英每天的生活,从香与茶开始。在创作和表演之余,傅继英有三大爱好香道、品茶和听歌。每天起床后,傅继英都要首先在室内点上一款檀香,然后听着歌曲品茶,喝透了茶才开始一天的精彩生活。我们的拜访就在熏香的室内,在品茶之中进行。

热情的傅继英老师招呼大家落座品茶,纯正的铁观音、温润的武夷岩茶、上好的江苏胎菊、豆香的崂山绿茶……一个下午品了五款难得一见的极品好茶。一天品到一款好茶就不错了,这次连品五款极品好茶,品到一半,好友不忍再多品,连呼“今天太奢侈了!”傅继英还待再重泡一款好茶,被大家极力劝止了。在回来的路上,同行的好友依然连问,“今天是不是太浪费了?太奢侈了!”傅继英认为,好茶就是用来与朋友共品的,不是用来收藏的。

在不拍戏的时候,傅继英主要做自己的艺术创作。书法、国画、插图、诗歌,傅继英样样在行。忙起工作来,傅继英常常一天不出工作室,就品茶、吃茶点补充给养。“我是很喜欢喝茶的,喝茶对于我是一种放松,是休憩时的习惯。工作累了,或者三两好友,小酌一杯清茶,自得其乐。”傅继英说

“都说喝茶影响睡眠,其实真正的好茶不仅能提神,还利于睡眠。好茶就像运动一样,既能让人精神倍增,也能助人酣然入睡。”傅继英说。有圈中好友深夜来访,担心影响睡眠不敢品茶,傅继英就为对方泡了一款武夷岩茶。对方回去后果然享受到了难得一遇的美觉,第二天还专程打电话来致谢。

品茶结挚友

傅继英爱品茶,懂品茶,也因品茶结交了很多挚友。

当天喝的一款上好武夷岩茶,是武夷山著名茶场亿耕农茗茶赠送的。“送了三年茶,才第一次见到赠茶人。谋面后,相见如故。”傅继英说。当年,这家企业为傅继英的傅体书法所吸引,慕名来函,邀请她题写企业名称亿耕农,傅继英因不了解对方而拒绝了。后来,对方常年坚持赠茶,连赠三年特供好茶,终于感动了傅继英。如今,傅继英与企业的老板已经成为好友。我们喝到的一款武夷岩茶,就是该企业所赠难得一见的极品,不仅润喉,而且清淡无火味,同去的茶友连呼“好茶无味”。

在河南郑州,傅继英与当地一位知名企业家初次喝茶,喝到兴致所在,对方驱车数十里回家,拿出了一款珍藏60年龄普洱老茶膏。如今,对方已经成为她事业上的合作伙伴。

傅继英爱品茶,也带动身边一群朋友们学品茶。有朋友从她这里学会品茶后,自己出资建起了茶楼,专门邀朋友雅居品茶。

品人生感悟

“我把喝茶当作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茶可清心,淡淡的一丝香甜,柔柔的一缕心音,暖暖的一份真情,那份幽香,那份清醇,那份淡雅,都在默默地品味之中,都在那蓦然回首中感悟着人生的真谛。闻着淡淡地茶香,漫漫有一份静养之心,此时没有一点矫饰和浮躁,忘却了一切得失和荣辱,只有一份恬淡的心境。品茶的过程,既增进友谊,又美心修德,学习礼法,是很有益处的一种和美仪式。”傅继英说。

宋代的斗茶、古人的茶诗、茶道的东渡……傅继英谈起这些历史典故时信手拈来。傅继英认为,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是中华五千年历史的瑰宝,如今茶文化更是风靡全球。这不仅仅是因为喝茶对健康有很多好处,更因为品茶本身就是一种极优雅的艺术享受。“熏香除妄念”、“玉壶养太和”、“碧玉沉清泉”……对多年前的一场茶艺活动,傅继英回忆起来依然记忆犹新,准确地说出表演过程的精彩之处。

谈起当前的茶文化复兴,傅继英认为,“中国茶道有一百多年的断档期,以前中国皇家有皇家的茶道,凡人有凡人的茶道,俗有俗的茶道,禅有禅的茶道,道家有道家的茶道,不一而足。国富民强之后,大家都过上了幸福的日子,为茶文化复兴奠立了基础。”

临别时,笔者向傅继英讨墨宝。傅继英挥毫泼墨,为笔者写了《品茶》刊创刊理念“茶意地栖居”,并写了一幅“茶禅一味”,特意将“茶”写为古体的“荼”。傅继英说,“你以茶文化为业,把‘茶’放在前面,希望你能在茶中悟出禅意,让禅意呵护你。如果你参禅,我就送你‘禅茶一味’了。”即使在茶文化从业者中,也有很多人混淆“茶禅一味”与“禅茶一味”,而傅继英却将二者区分得如此清晰。

普洱茶——吴树荣


吴树荣

WUSHURONG

香港“荣记茶庄”领导者,“荣记茶庄”已有百年历史。吴先生对普洱茶的研究有很高的造诣,在普洱茶界享有极高声誉。吴先生与云南昌泰茶业集团合作研发的“卫荣号”系列普洱茶深受广大茶友喜爱。

普洱茶

云南产茶,可溯於文字资料记载的,大概早於东汉时代,而,是故与品尝其它茶类有一定的分别,也许,很多其它茶类之风范也包含在云南普洱茶的品态之中,例如绿茶的饱活,岩茶的雅远,红茶的爽丽,白茶的甘顺等,在云南普洱茶汤韵之中也可一一领略得到,只是这些味韵的特色都依植在其甘陈醇熟的味态而表达。

虽然,云南普洱茶有越陈而价值越高的特点,但只在乎於漫长的存放时间,而不重视其品质的基础与及其存放过程中之适当照顾,如此,长期的存放,是不一定对茶叶本身有所助益,反而会潻增其颓败之气态。醇滑是陈年普洱茶所应该具有的条件,而香醇陈滑的同时,甜暖净活就是决定其品格优淡的重要因素了。

上品的普洱茶,其汤色浓艳剔透,香气陈醇且骄健,味韵甜暖而润活,色面红润深沉,芽条饱壮,香味稳厚,以上各点大概就是一般上品云南普洱茶所应持有之品态风范了。

云南普洱茶的内质稳厚,故泡沏普洱茶不需要讲求特别的工夫和技巧,只需洁净的壶具,沸透的开水,适量的茶叶与及充份的泡沏时间便可。云南普洱茶除了具有它独特的风格韵味可供品赏外,日常长期饮用普洱茶也是可以收到特有的显着食疗的功效。过去,很多传统的医学典籍里,都有提到云南普洱茶的药疗功效,例如消脂涤腻,暖胃理气,解胀醒酒等。近代许多中外医学分析亦有证实,普洱茶对於降低脂肪,胆固醇与及过多的尿酸,都有确定的效用。今天云南普洱茶日益受到中外所重视,实在是有其本有的很高的实用及品赏价值的。

刘国英:一生与武夷岩茶结缘


资讯:今年44岁的刘国英与武夷茶相伴已有23个年头。1987年,从福建农学院茶叶专业毕业的他被分配到武夷镇农技站。当时武夷镇九龙山茶场刚成立,作为技术人才,刘国英被抽调到茶场,一呆就是4年。4年中,围绕新茶园开发、栽培管理、低产茶园改造、岩茶粗精制加工技术等,他潜心研究,业务提高得很快。第2年,20出头的刘国英当选场长。为了提高制茶品质,他三天三夜没合眼。功夫不负有心人,很快破解了九龙山毛茶质量难题。在1989年至1991年的武夷山市毛茶评比中,九龙山茶场生产的梅占年年夺冠,水仙、肉桂则取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产品在云霄、漳州一带十分畅销。

在指导茶农种茶、制茶过程中,刘国英深深感到,科学道理光靠嘴向茶农宣传远远不够,得有配套的示范基地,茶农才信服。

1993年,刘国英倾其所有开发了100亩茶山。1997年,他筹办岩上茶叶科学研究所,承接了省茶科所的新品种区试研究。有了这个载体,刘国英不断制出品质一流的武夷岩茶,并在国内诸多茶赛事上获得茶王、状元、金奖、名茶奖等一系列奖项。他每年在武夷山主要产茶乡镇要举办十几期培训班,2003年还编写了武夷山市农村实用技术丛书《武夷岩茶的栽培管理与加工制作》,赠阅给茶农和茶企。2009年,茶业公会荣获“福建省科普惠农兴村先进单位”,2010年跻身“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先进单位”。

近年来,武夷山市不断加大对武夷岩茶的宣传力度。刘国英积极组织茶企参加政府主办的“浪漫武夷,风雅茶韵”茶旅系列推广活动,每年还组织茶企业参加各种茶叶展示展销活动。2008年,他牵头主办《问道武夷茶》月刊,这也是第一本关于武夷茶的宣传专刊。刘国英先后被评为南平市“明星科技特派员”、“实践三个代表标兵”、“劳动模范”。2006年,他被授予“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传承人”称号。

吴建丽与普洱茶


您是否看见过大明宣德年间的工匠们奉皇命耗费毕生精力制造的祭祀铜香炉?您是否欣赏过唐伯虎生花妙笔之下价值连城的《海棠春睡图》?您是否曾经亲手触摸过凝如脂润若玉的官窑瓷器?可能您曾经和这些文物有过一面之缘,但是,您是否想象得到,有一样古董却真真正正地存在于您的生活中,这,就是可以喝的古董——普洱茶。

北京是一座古老而又年轻的城市,同时拥有着悠久灿烂的历史和蓬勃清新的朝气。在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的亚运村,就深藏着一家古董城,一个名为“古道行”的小茶坊就坐落在这座静静的古董城里面。

穿过熙熙攘攘的大街,走过热闹拥挤的小巷,我来到了这座远近闻名的古董城。踩在洋红色的仿大理石地板砖上,看着身边这些各色古玩,感觉时间仿佛在瞬间静静地被冻结住了,进入到了一个静止的时光隧道里面,一件件古董似乎还留有祖先的气息和感情,转过头一个硕大的珐琅时钟却提醒我时间的纪元已经指在了21世纪。

循着宽阔的楼梯,我登上古董城的二楼,三转两转,见到了古道行金黄色的宋体大字招牌——“能喝的古董”。一踏进门,就感觉一股茶叶的清新香气沁人心脾,整个茶坊的墙壁上都放置着各种各样的普洱茶饼,一面墙上悬挂着一副墨宝上书“兰风梅骨”四个清瘦有力的大字,下面一块铺着藏青色蜡染大花的楠木小茶几上面整齐地摆放着茶具,中间一张小桌边正坐着茶坊的女主人——吴建丽经理。

初见吴经理这个温文清秀的江南女子,我即联想到了茶坊墙上所书的“兰风梅骨”四字,如果用来形容人,那就非她莫数了。吴经理正点着一个精巧的细陶瓷绛紫大花的小香炉,而她所添加的香料却是一杯浓浓的普洱茶。热情的她邀我坐下后就把香炉上那盅芳香四溢的普洱茶端到了我的面前,这才知道,这个小巧的香炉已经被聪明的女主人设计成了一个茶炉,不禁暗暗佩服吴经理的慧心独具。

作为一个茶坊的老板,她有对茶艺自己独到的见解。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茶艺作为一种国粹被追捧得高高在上,而各个高档茶楼都纷纷打出茶艺的招牌。于是一壶茶的价钱被抬高到了一个寻常百姓无法问津的高度,而茶艺,茶艺馆在百姓眼中都只是有钱人附庸风雅的消遣。吴经理认为,真正的国粹,真正的茶艺不应该仅仅存在于茶艺馆里而是应该融入到每一个人的生活中,让每个喜欢茶的人都能了解如何科学饮茶,如何能泡出最好的茶,了解茶叶的故事,茶叶的知识。她还向我透露了另外一个心愿,也是作为一个爱茶人最大的心愿,那就是希望能够有朝一日,人们对于茶文化的重视程度能够提高到成为每一个国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到那个时候,“茶”才真正成为了深入民心的“国饮”。她和我谈起了她组织的俱乐部,针对的都是这些爱茶人,专门为这些茶迷、茶痴提供能够互相交流、互相学习的机会而创立。每当看到有那么多和她一样热爱茶的人坐在这个古意盎然的小茶坊内以茶会友时,她总是能够感到一种由衷的欣喜和兴奋。毕竟,为这她付出了许多心血和不曾间断的努力。

作为一个茶叶经销商人,她有她自己的生意经。自从1999年底在浙江杭州茶产业论坛上接触了茶艺,这位生意人就执著地走上了茶叶经销的道路。从浙江、江西原产的有机茶到现在满室的普洱,从马连道到古董城,这条并不平坦的道路她却走得四平八稳。问她经销成功的秘诀,吴经理坦诚地说:“我不会做生意,如果非说有什么窍门的话,那也就只是凭着‘实在’二字。”在她的生意经里面,成本加上适当的利润就是售价,所谓“适当”的衡量标准就是一般市民能够承受得起,而这,也符合了她经营茶的初衷——让好茶叶能够走进寻常百姓家。

作为一个爱茶人,她对茶叶有着自己的喜爱。毋庸置疑,普洱茶是她的最爱,这种古老而神秘的茶叶品种深深地吸引着她。聊起普洱茶,吴经理就像一个骄傲的母亲谈起自己出色的孩子似的,十分自豪。在她眼中,普洱茶就如同一件古董值得人们去细细把玩,细细品味。普洱茶不但和古玩一样具有收藏价值、升值空间,同时,比古玩更为奇妙的是环境中每一丝细微的变化都可能会让这种神奇的茶叶产生微妙的变化,而这,也正是这种茶叶真正的魅力所在。当然,这也是为茶坊取名“古道行”、选址在古董城的原因之一。采访接近尾声时,我随口询问那个漂亮的小香炉购于何处,吴经理大方地说:“送你一个吧,反正我这些都是准备送朋友的小礼物。”随即带我来到茶坊的一角,翻出一个纸箱子,只见里面若干个小纸盒子里面放着各种质地、各种颜色、图案的小香炉。“您这真的都是送给朋友的吗?”我问。吴经理一边为我挑选着,一边回答道:“是啊,都是送给喜欢茶的朋友的,你也算一个吧。”说着从中挑了一个送给了我。

以后,每当我看见这个放在我案边与我为伴的细砂陶洒金绿花小茶炉里面跳跃着暖暖火光的时候,我总会想起一股幽幽的普洱茶香,一个坐落在古董城里宁静的小茶坊,还有一个蕙质兰心的女子和她那同样也跳跃着暖暖火光的小茶炉。又仿佛,我所见的却是一个背着茶篓清瘦高挑的身影沿着幽幽古道,踽踽而行。

陈英灿:做茶地基要打很久


祖籍厦门,出生在印尼三宝垄,现居香港。其外曾祖父张宝镜曾创立印尼的“义和茶行”,其祖父陈吉六和祖母张水贯(张宝镜长女)创办台湾“义和茶厂”,并创“金三九”品牌。“义和”在鼎盛时期,曾在印尼有数间茶厂和商号,在泰国和中国台湾、大连、厦门等开设分号。张宝镜因此成为“印尼茶王”。1949年,“义和”重组,成立“义和成茶行有限公司”,总部设于印尼三宝垄,由张宝镜的长外孙陈亚纯(陈英灿之父)担任总经理。“金三九”品牌如今在印尼仍存,为印尼四大茶厂之一,并已传至第五代。

1982年,陈英灿在香港成立“义和成茶行”。2007年5月,陈英灿在厦门成立“义和成茶行”。

英灿聊起外曾祖父张宝镜一手缔造的茶叶传奇颇为自豪

在大雨倾盆的初夏午后见到陈英灿,他刚自香港到厦门。

65岁的他,看起来非常年轻有活力,也十分诚恳。用时下流行的话来形容,陈英灿是一个特别有正能量的人。

说起自己和茶的故事,陈英灿最有体会的是:“做茶,地基要打很久。有的人做到5年、10年就转行了,很可惜。”

关于“印尼茶王”的家族传奇

最早,陈英灿接受采访只是想说说他家族的故事。

这是非常值得他骄傲的历史,他也希望可以讲述给更多的人听。

他拿出泛黄的老照片,照片上有他的外曾祖父、“印尼茶王”张宝镜年轻时绅士装扮的照片,也有年迈后和妻子的合影。在一张四代同堂几十个人的家族合影中,陈英灿指指最前排的一个小男孩,说这就是他。那时的他,还是照片中年纪最小的一个家族成员。

还有一张有些颓败的老洋房的照片,这是张宝镜发家后,在1915年回到他的出生地——厦门禾山乡五通村霞边社修建的,张宝镜曾经先后在这幢华丽的番仔楼里住了三年。如今,照片上的老楼已经在城市的改造中被拆除,仅有的痕迹就是旧照几张。

1874年,张宝镜出生在海边渔村,他的故事在那个年代里,是被各种机缘成就的华侨巨富的传奇之一。19岁那年,张宝镜因家贫过南洋——这样的开始,在当时的闽南并不鲜见。他随三兄到印尼梭罗市,在二兄店里帮忙,勤劳善经营,渐渐当上掌店的经理,展露出生意天分。六年后,因与耽于玩乐的二兄意见不合,遂请辞预备回乡。在印尼的三宝垄候船时,遇到苏姓客户,劝他自立门户,并愿意与其他行号一起协助这个勤勉的年轻人创业。

1901年10月,张宝镜的“义和”商号在梭罗正式开业。

陈英灿说他的外曾祖父是个很有生意眼光和谋略的人。1913年,张宝镜在旅行中路过新加坡,见到煮冰糖——即买下砂糖然后加水来煮,冷却结成冰糖后出售——的盈利很好,回到印尼就开始经营,果然获利颇丰。隔年欧洲爆发战争,轮船难以经行印尼的爪哇,冰糖没有销路,行情大跌,从事冰糖业务的很多商家破产。但没有买期货的张宝镜不仅没有损失,还趁着市场低价大量买进,战争后糖价大涨,张宝镜大有盈利。

1920年6月,“义和”商号位于印尼垄川的分号“义和栈”开业。同年,张宝镜在梭罗最好的商业中心大巴刹街买下一座大厦。此时,台湾的“义和茶厂”也开业了,陈英灿的祖父作为张宝镜长女张水贯的丈夫,被委以重任,派往台北发展家族产业,经营加工茉莉花茶,创立“金三九”品牌,产品全部输往印尼。陈英灿说,“在那个时候,这才是真正的财路,因为,加工茉莉花茶输往印尼,我们是先驱。”

这样盈利丰厚的产业,也有其他的财团跟进。同样来自厦门的当时的印尼首富黄仲涵,被誉为印尼的“米王”和“糖王”,曾想涉足茶业经营。但因为张氏在台北有茶厂的优势,黄家虽然拥有船队——当年张宝镜每次去台北都要乘黄家的船,但黄家在茶业的竞争上,并没有能赢得张氏,后逐渐放弃茶业。而张氏也同时放弃糖业,专注经营茶业。从此,张宝镜被称为“印尼茶王”。

1931年,泰国曼谷的“义和发茶行”开业,专销台湾“义和茶厂”所出品的“金三九”茶叶。

1933年,“义和茶行”在印尼日惹设立分号,由张宝镜的长女张水贯掌管。1934年,台北的“义和茶厂”在大连设立了分号。同年,印尼北加浪安的茶厂开业。陈英灿说他的祖母张水贯是张宝镜五个女儿中最爱也最会经商的。其实,张氏的茶叶王国迅猛发展,有赖张水贯和陈吉六以及他们的儿子陈亚纯。

1935年,张宝镜还在厦门大同路开了钱庄和当铺“振和”号,发行自己的银票,全省通用。

张宝镜在印尼华侨中很有影响力。1959年,张宝镜曾作为侨界代表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周年国庆。

张宝镜家族四代同堂的合影,前排右五是童年时的陈英灿

少年记忆重叠半生求索

陈英灿祖籍厦门,是今火车站附近的梧村人。1949年,他出生在印尼的三宝垄。

也是这一年,张宝镜的茶叶王国重组,正式成立了“义和成茶行”,总部设在三宝垄,陈英灿的父亲即张宝镜的长外孙陈亚纯被委任为总经理。

三宝垄是印尼爪哇岛中部的一个城市,郑和下西洋时首站到达此地,因他的“三保太监”之名而得名,这里历史悠久,闽南华侨多。陈英灿在三宝垄度过了无忧无虑的少年时代,陈家的茶厂设在日惹——印尼王朝的古都所在地。“从三宝垄到日惹车程只要两个小时,我从小喜欢跟随父亲视察茶厂。从三宝垄到日惹这条路上,傍晚的田野,常会看到农民在烧着稻草,烟云飘过的时候,田野在若隐若现,好似一幅流动的图画。”

“在这条路上,我不知道走了几百次、几千次,但从不厌倦。”2003年,陈英灿又回到印尼,特意走在这条路上,“我也不知道我找寻的是什么?或许那是我童年的回忆。”

印尼是个多火山之国,离陈家五十公里外,就有爪哇最大的墨拉比火山。有一次下午三点,电台发出火山爆发警报,“我还记得,当时我家的宣传车立即出动,满载救济物资赶到现场救济难民。我父亲告知我说,‘那里的农村是我们的市场,那里的农民都买我们的茶叶,那里有很多农民买不起奶粉,就用我们的茶叶冲泡并加糖来哺育他们的婴儿。’”

那个时候,在印尼流行一句话,“或许你并不知道什么是可口可乐,但你一定听过三九茶。”

“三九”的茶叶,销售到印尼千千万万的小吃店。“在印尼,中国人经营的是茉莉花茶,我们就是开设茉莉花加工厂的,将绿茶窨上茉莉花,焙火、包装和销售。”

陈英灿少小的回忆里,还有些有趣的事情。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国家主席刘少奇和陈毅副总理率团访问印尼,从三宝垄到日惹途中的“婆罗浮屠”,陈毅和夫人乘坐的是陈英灿家的房车,陈毅还赠送给陈家的司机一包中华香烟。陈英灿说陈家的司机非常宝贝这包烟,说是来自中国的“人参”,要抽到烟蒂都快没了才肯丢掉。

1965年6月,因为印尼排华事件,16岁的陈英灿高中还没毕业,被当时任华侨总会副主席的父亲安排回国,要到集美的华侨学校读书。7月,陈英灿遭遇了文化大革命,本想回国深造的陈英灿说,“运动一来,没上过一天的课,连老师的影子都没见过,而校长只是在一次批斗大会上远远地望到。”

陈英灿的舅舅在福州体育学院网球队,他因此就去福州读了一年的书。接着,遇到中央提倡“回老家办革命”,他只好又回集美。

书还是没能继续读,父亲陈亚纯在1969年过世,其他兄弟姐妹都在印尼。1971年,陈英灿到了香港谋生。前两年是辛苦的打工生涯,后来陈英灿见印尼的贸易很兴旺,加上在印尼的舅舅也做进口商,要进中国内地的货得经过香港转运,就叫他帮忙。陈英灿开始做贸易转运,收取2%的佣金,这样一做10年。

有一次,陈英灿的一个朋友说既然他家里是做茶的,他自己为什么不做,况且印尼出产的茶叶也不错。陈英灿受到启发,他四处打听销路,让人拿他的茶样到茶行推销。陈英灿因此开始他的茶商生涯——1982年,他在香港成立了“义和成茶行”,虽然也用了家族的商号名称,但说来其实和他的家族生意并没有关系。

做茶的前两年,陈英灿还能赚点钱,后来因为人力等费用太高,每个月来10吨的货,进仓就要亏本,只能马上分给别的茶商,这个10吨茶叶只能赚5000块。接下来几年都辛苦,“也赚不到几个钱,我甚至问自己:‘是不是入错行了?’”眼见自己年轻的黄金时代就要过去了,陈英灿觉得很彷徨,不知何去何从。

陈英灿当时有个老客户,向来衣着朴素,但已经是香港茶叶行业里的首富。陈英灿跑去问他,他做茶叶怎么可以赚到这么多钱?老人说,看陈英灿很勤劳也很勤奋,叫他不要灰心,“他说我说做茶就像是火车启动,刚开始声音很大,速度不快,但是后来轮子顺了,就容易了。”

陈英灿觉得有道理。

转折福地在台湾

也许在“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地方,机遇正等着。

某次陈英灿在回香港的飞机上,座位旁边坐着个台湾人。他和这个人聊茶,发现台湾是个正在升温的高端茶市场。他于是想尝试跑跑,自己到台湾去推销铁观音。

1988年1月13日,陈英灿十分清楚地记得这个日子——这一天,他一到台北,就听到蒋经国去世的消息。这是他第一次去台北推销茶。虽然十多年前他已经去过台湾两次,但推销茶叶还是第一次。“回想那时,我怀着彷徨和紧张的心理来到台北,由于已经离开甚久,台北的一切变得相当陌生了。……我记得,以前我陪母亲到台北治病时曾经到过迪化街找亲戚。因此,我到台北的第一步就先到迪化街。只可惜他们已经搬走了。我沿着热闹的街头行走,每当见到茶店必上门推销。”有一次,他进到一家茶店,老板听说他是从香港来推销茶叶的,感到愕然,问他,“你们香港人做生意是这样的吗?不必有人介绍就撞进来!”他回答说,“是的。”

这样在街头无目的地推销,陈英灿说后来好像有无形的手牵着他到甘州街——这里原来是台北茶叶批发街,一家叫“德芳茶行”的老板黄进来,看到陈英灿的名片上有“义和成茶行”和“印尼”,就问,“台北以前有家‘义成茶厂’,也是印尼老板开的,跟你是什么关系?”陈英灿顿时振奋起来,回答说,“那是我外曾祖父开的。”黄老板接着说,印尼的大老板每次来台北都是他去码头接回来的。张宝镜在台湾名气也不小,他的名字被记入早期的“台湾名人录”,还曾投资台湾第一剧场。

这个黄老板告诉陈英灿,迪化街头的堤坝后的大河因为可驶入大船,因此是早期台北的商业中心,而义和茶厂的厂址就在迪化街上。陈英灿在找到亲戚后,得知台北义和茶厂的确切位置,就去现场,“用脚步来度量,大概有一个足球场那么大。”而张宝镜当时在印尼的数家茶厂,个个都是足球场那么大。

陈英灿在台湾推销了一圈,发现没有人对铁观音有兴趣,这个买卖做不成。

但推销的过程中,有人问他有没有普洱。台湾此时刚开始普洱茶热,这个人拿出的样品一饼要200多元人民币,陈英灿觉得利润很高:因为这样的茶饼在香港50块就能买到了,就算加上成本也不过100块,可以赚到一倍的钱。

陈英灿于是开始他持续十年的跑单帮生涯,一次带几十饼普洱茶去台湾。他觉得自己有点走运,台湾有很多人要他的普洱茶,“去一次台湾,手上的普洱茶饼都能卖掉。虽然不是像走货柜那样的数量,但每星期都跑一次台湾,这一段时间赚钱好像很容易。”

命运或许有着惊人的巧合,当年张宝镜是在台湾财路大开,终至发展成为“印尼茶王”;而他的祖父和祖母,是张氏在台北拓展的先行者和掌权人;而陈英灿则在台湾赚到了他的第一桶金。

张宝镜建于老家厦门霞边社的洋房被拆除前的留影

享受造梦和攀登的过程

有了在台湾打下的基础,陈英灿后来开始每年去云南收茶——他只做高端的古树茶,因为普洱茶“越陈越香”也“越陈越贵”,他屯着好茶,储存起来10年后再卖。“存茶要技术,香港人这个最在行。”香港在1950年代开始做普洱茶,台湾则是1990年代,而广东是1970年代——因为香港仓储费用高后才转到广东,马来西亚则是从2000年代开始,行话叫“马仓”。“屯茶在香港最好,温度和湿度都合适。”

陈英灿的茶生意很稳定,他说自己是一边旅行一边做买卖。1990年,他带着儿子去斯里兰卡采购红茶,参观茶厂和茶园,儿子当他的英语翻译。向往云南很久的他,1993年到云南思茅参加第一届“普洱茶国际研讨会”和“中国古树茶遗产保护讨论会”。1995年他就带着女儿去云南的思茅参加“中国普洱茶叶节”,但会前先去景洪参加泼水节。

关于茶的各个方面,陈英灿都爱琢磨爱思考。

1993年云南思茅的会议上,陈英灿问在座的专家:“什么是普洱茶?”这是他多年的疑问,他迫不及待发问,而且要问到底。会议上,他第一次听到中国著名的植物分类学家“张宏达”的名字——张宏达是在茶的学说中给“普洱茶”正式中文命名之人。

张宏达教授

陈英灿一直惦记着这个名字。直到1999年,他在香港的大公报上看到张宏达的名字,身份是“广州中山大学教授”,他原以为张宏达在北京。陈英灿赶紧写信,表示要登门拜访。“很意外地,很快就收到回信。”他到中山大学去找张宏达,白发苍苍的、已经八十五高龄的张宏达不仅到传达室来接他,还带他参观校内的植物博物馆,参观各种茶叶标本,“临走的时候,张教授送了我很多资料,还有他的《文集》。返港后,我反反复复阅读和学习他的著作,慢慢地使我逐渐明白,茶在植物学家的学说里的那另一片天空。”

陈英灿自己去认识茶专家,写信,拜访,也因此结识了一些于他有益的朋友,比如曾任职于中国农业科学院阅读。他写了《什么是普洱茶》、《普洱茶发酵机制的探讨》《新的“茶马之路”悄悄崛起》等在茶杂志上发表,从茶史说到工艺,已经十分专业。

即使对茶已经不是外行,但陈英灿说,如果还有人问他“喝茶到底有什么好处”,从前的他是“肚子里总会好像有很多话要说,只是最终一句话也说不出来”,现在的他则会说,“茶好比可以喝的蔬菜,而且茶通常都会种在高山上,高山上的蔬菜都要比平地上的更加鲜爽。”

“我的客户中高人很多,说起茶云里雾里的,我不喜欢这样,我比较现实,也可能我没文化,我没读过大学嘛……本来我的茶就一万块,被他们一说,变成五万块,我觉得也很好,普洱为什么这么贵,都是这些人在创造奇迹。”陈英灿这段幽默而意有所指的话,让我们会心一笑。

陈英灿的孩子们在事业上都有自己的选择,他倒也看得开,虽然希望自己的事业有人传承,但他说“听天命吧”。

2007年5月,陈英灿回到祖籍地厦门,成立了“义和成茶行”,计划全面拓展中国内陆市场。

“有人曾对我说,做事何必那么拼搏?这问题就好比爬山,爬山虽然辛苦,但对于喜欢爬山的人来说,这却是一种挑战,当你爬得越高的时候,所看到的景色自然也会有不同。在平地上看日出日落,完全没有在高山顶上所看到的那般绚丽。”

陈英灿的儿子是个机长,喜欢登山运动,他曾去登喜马拉雅山,“我问我儿子,为什么要挑战极限?我和我儿子都觉得有事业心的人就要有攀登的心。”

“只要活着,就要有梦,不仅要有梦,还要造梦,而且要尽量造得好一点,哪怕达不到,这样每天生活的勇气和质量都不一样。”陈英灿引用了马云的演讲说,“即使总有一天到火葬场,但我享受这个过程。”

不管这个年代是否还能产生传奇,一些故事还在继续被书写着。

也许,我们都可以从陈英灿和他的祖辈与茶相逢相契的故事中领会到一点点关于世道关于人心、关于坚持关于执着的道理。

正如普洱茶的陈香之味,而处现下急于求成的茶业乱象中的年轻茶人们是否懂得?

云南无性系茶树之父——肖时英


从开创云南无性系茶树良种(指扦插技术育出的茶树)选育、创建现代新茶园、首创大面积茶子直播法、倡导生态经济茶园到提出过渡类型茶树……被称为“云南无性系茶树之父”的肖时英,1933年出生于湖南新化县。曾在当地一家茶厂当了1年工人后,考入武汉大学茶学专业。大学期间,他首次见到云南大叶茶标本,就被吸引住了。在大学里,他认识了张木兰。1953年大学毕业,肖时英带着爱人张木兰前往勐海茶叶试验场工作。

很快,夫妇俩就成为骨干,据介绍,当时云南的茶树虫害多、产量低,他们开始了茶子育苗、茶树扦插、茶树嫁接、茶树高位压条等繁殖方法试验。经过多年的试验摸索,云南大叶茶的扦插成活率由原来的百分之几或是百分十几,提高到了80%以上。解决了云南大叶茶扦插不易发根的难题,为后来运用扦插技术奠定了基础。

“原来云南的茶树都不进行修剪,产量很低,1960年,我首先对茶树进行修剪试验,通过5年试验,总结出了一套修剪理论。”肖时英称,当时冒着很大的风险,因为不知道该修剪多少、修剪后会不会减产等。

1987年,肖时英夫妇正式调入中国院(当时为茶树良种场),他和爱人选育出了云瑰、矮丰、云梅、短节白毫等多个无性系茶树新品;1992年,肖时英首次提出邦崴大茶树是介于野生与栽培茶树之间过渡型茶树,是研究茶树进化的宝贵样株。

选育一个新茶种不容易,有时需花费八九年时间,退休后,肖时英仍然投入了大量的物力财力,继续选育茶树新品种。这么多年来,从城里到茶园,他往返数百次,而且很多时候都是靠步行。认识肖时英的人都知道,他几乎把全部精力都放到了茶上,生活并不富裕,一直过得很节俭,但对于他的研究成果,他都是免费传授的,很多时候,他还倒贴钱进去。

他告诉记者,现在他又筛选出5个新品种,不过还未命名,由于没有经费,目前还无法进行推广。

吴文生:南京茶叶市场创始人


福建安溪铁观音江苏省分会会长、南京茶叶市场创始人的美誉。

吴文生认为,做一行就必须钻一行,做茶也定要做行业专家。可以说,几十年了,茶叶已经深入到吴文生的骨子里,他还把几十年的茶叶经验分享给大家:

选茶

好茶在外形上主要看条索和色泽,而内质上主要看香气、滋味、汤色以及叶底。以铁观音为例,品尝时,香气要有兰花香,汤色金黄明亮,喝完了之后再看茶叶的形状,即叶底要肥厚、软、亮,达到这些标准的铁观音就是上品。实际销售过程中,不少商家往往和相当多的消费者都看重外形,茶叶的颜色越绿越好,而忽视了茶的内质,实际上这种很绿的茶叶喝起来涩嘴、麻嘴,还有点酸。所以要想卖到自己满意的好茶,不能光看外形,一定要侧重内质,先喝后买。

保存茶

市民家中已经开封的茶叶必须保存得当,才能保持茶叶原有的色、香、味。市民如果将茶叶放入冰箱保存,事先最好将茶叶包装严实。如果用石灰保存法,石灰应定期更换或晾晒。春季购买的新茶尤其是绿茶,如果保存不当,泡出来的茶水就会失去原有的颜色和口感。尤其在高温高湿的夏季,开封后的新茶更容易受潮变质。

开封后的茶叶如果所剩不多,可以放在原有容器内,摆放在通风干燥的地方即可。如果所剩茶叶较多,可以用冰箱储存法或石灰储存法。

他说,用冰箱储存茶叶时,如果希望储存的时间在半年以内,可将茶叶放入包装盒内,再套上保鲜膜密封好,放入冰箱冷藏室即可。如果希望保存的时间较长,可将密封好的茶叶放入冷冻室,但冷冻再取出饮用时,最好放在常温下还原几小时,等到茶叶恢复常温再打开包装。

如果市民不嫌麻烦,还可采用石灰保存法。市民可在铁盒或瓷坛下方铺上生石灰,厚度大约为容器深度的三分之一,然后盖一层报纸隔开,再把包装好的茶叶放在里面。这种保存方法,优点是茶叶保存时间长,最长可保存茶叶1―2年时间。缺点是麻烦,因为生石灰需要定期更换或是晾晒,才能保证吸潮效果。

吴文生提醒,市民在保存茶叶时,不要将茶叶和樟脑、药品、化妆品等有强烈气味的物品摆放在一起,以免影响茶叶的香味。此外,碧螺春、龙井、雨花茶等绿茶及铁观音都可放入冰箱保存,但部分老茶叶、普洱茶不适合放入冰箱保存。

茶叶入菜

铁观音的产地安溪,老百姓经常将茶叶入菜,炒鸡蛋就是最常见的做法,可以清火去热。由于鲜茶青比较难得,市民在家制作可以选用浸泡过一到两次的茶叶。除了铁观音,绿茶也可以被用于炒制,但相比下,口感会涩一点。

做茶如做人,几十年都“泡”在茶里,塑造了他古朴而又厚重的品质,人如其名,品茶香“文“化,悟春秋人”生“——吴文生。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吴啓英:科技成果奖》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