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y260.com - 茶叶文化】

如今,在某些单位工作或经常看新闻的人,对“茶话会”这词再熟悉不过了。他们不是经常开茶话会,就是经常看别人开茶话会,比如年终总结,学术讨论,文艺座谈,招待外宾,新年团拜,凡春节、新年、国庆节、中秋节等等重要节日,开个茶话会是再自然不过的事。党、政府、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各种协会,大伙儿聚一聚,喝喝茶,聊一聊,谈一谈,感情增加了,思想也交流了,一团和气,其乐融融。

茶话会是一个传统,也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礼仪活动,有人认为这是对传统礼仪成功改革的典范。其实,从源头来看,它从茶俗演变而来。唐代,新茶采制之后,佛门有“禅庭一雨后,莲界万花中。时节流芳暮,人天此会同”的例会;文人常以茶会友,朋友聚会时,常饮茶清谈,交流思想,增进情感。

旧时商人在固定茶楼上谈生意,也举行茶话会。后来演变为社交性集会,适应面和使用阶层更加广泛。其中,以国家级茶话会和招待外宾的茶话会的程式设计最为严谨,流程也相对固定化。

鲁迅一生唯一大笑的照片,1936年摄,同年,鲁迅去世

鲁迅在北京时,经常参加单位组织的茶话会,大略是工作需要,他更多与朋友在外面喝茶。以1924年为例,他的茶生活如下:

一月十七日,“往鼎香村买茗二斤,二元”;四月十三日,“上午至中山公园四宜轩。遇玄同,遂茗谈至晚归”;五月二日,“下午往中央公园饮茗,并观中日绘画展览会”;五月六日,“晚买茗一斤,一元;酒酿一盆,一角”;

五月十一日,“往晨报馆访孙伏园,坐至下午,同往公园啜茗,遇邓以蛰、李宗武诸君,谈良久,逮夜乃归”;五月二十三日,“往中央公园饮茗并食馒首”;五月三十日,“遇许饮文,邀之到中央公园饮茗”;五月三十一日,“下午往鼎香村买茗二斤,二元。”

在广州时,他和朋友常去陶陶居、陆园、北园等茶居喝茶,还说“广州的茶清香可口,一杯在手,可以和朋友作半日谈”。

鲁迅喜欢喝龙井。有一次,林语堂去找鲁迅,没遇到,留下两盒红茶。那个年代,有名的火腿叫茶腿,据说是用茶叶熏的,鲁迅就曾经收到过,也买了送人。在他的礼品单中,还有普洱茶膏。

清人赵学敏著《本草纲目拾遗》云:普洱茶膏黑如漆,醒酒第一,绿色者更佳,消食化痰,清胃生津,功力尤大也。在那个年代,显得十珍贵,有资料显示,鲁迅珍藏的这批普洱茶膏,有一部分在2004年曾高价拍卖。

蒙顿复刻版清代宫廷普洱茶膏

鲁迅不但自己喝茶,还叶,一次多达十斤二十斤。

周海婴与母亲,时年近十岁,摄于1939年

内山完造后来撰文回忆上海生活时,谈到他与鲁迅一次聊天,说的是对茶叶源流的一些看法:某日与鲁迅先生聊起了茶,我听说日本的薄茶(日本抹茶的一种)沿用了中国唐代的饮用方法,但日本后来的形式和做法更烦琐,而远流洲的茶庭、千利休的茶室以及丰臣秀吉的黄金茶室、茶具更是后来的事。

CY260.com编辑推荐

鲁迅茶事集


"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不过要享这清福,首先必须有工夫,其次是练出来的特别的感觉。"鲁迅在《喝茶》这篇杂文中说的这段话,明白地道出了他的喝茶规。鲁迅在文章中还说了这样一件事:一次,他买了二两好茶叶,开首泡了一壶,怕它冷得快,用棉袄包起来,却不料郑重其事地来喝的时候,味道竞与他一向喝着的粗茶差不多,颜色也很重浊。他发觉自己的冲泡方法不对。喝好茶,是要用盖碗的,于是用盖碗。果然,泡了之后,色精而味甘,微香而小苦,确是好茶叶。但是,当他正写着《吃教》的中途,拿来一喝,那好味道竟又不知不觉地滑过去,像喝着粗茶一样了。于是他知道,喝好茶须在静坐无为的时候,而且品茶这种细腻锐敏的感觉得慢慢练习。

鲁迅先生生长在茶乡绍兴,喝茶是他的终身爱好。所以在他的文章和日记中,提及茶事甚多。

20年代的北京城,茶馆遍布,与人民的生活关系密切,举凡联络感情,房屋交易,说媒息讼,都离不开茶馆。鲁迅在北京的时候,也是茶楼啜茗的座上客,这在他的日记中记述很多。他去得最多的是青云阁,喜欢在喝茶时伴吃点心,且饮且食。常结伴而去,至晚方归。1912年5月26日记云:"下午同季市、诗荃至观音街青云阁啜茗。"同年12月31日记云:"午后同季市至观音街……"又共啜茗于青云阁,食虾仁面。"1917年11月18日记云;"午同二弟往观音街买食饵,又至青云阁玉壶春饮茗,食春卷。"也曾同徐悲鸿等人在中兴茶楼啜茗畅谈,尽欢而归。1918年12月22日有记:星期日休息。刘半农邀饮于东安市场中兴茶楼。晚与二弟同往,同席徐悲鸿、钱秣陵、沈士远、尹默、钱玄同,十时归。"

北京当时还有一类公园茶室,绿树荫中,鸟语声声,啜饮清茗,情趣倍生。鲁迅也常去。1924年4月13日记云:"上午至中山公园四宜轩,遇玄同,遂茗谈至晚归。"同年5月11日记云:"往晨报馆访孙伏园,坐至下午,同往公园啜茗,遇邓以蛰、李宗武诸君,谈良久,逮夜乃归。"公园茶室环境幽静,也是着译的理想场所。1926年7、8月间,鲁迅与齐寿山合译《小约翰》,就是在公园茶室完成的。前后约一月余,鲁迅几乎每天下午去公园茶室译书,直至译毕。鲁迅离京前,朋友们为他饯行,也选择在公园茶室,那是北海公园琼华岛上的"漪澜堂"茶室。

30年代的上海,每至夏天,沿街店铺备有茶桶,过路者可自行用一种长柄鸭嘴状竹筒舀茶水,渴饮解乏。鲁迅的日本好友内山完造,在上海临近四川北路山阴路开设内山书店,门口也放置一只茶桶。鲁迅会见友人、出售着作、购买书籍常去内山书店,他看到茶桶,十分赞同内山此举,多次资助茶叶,合作施茶。1935年5月9日记云:"以茶叶一囊交内山君,为施茶之用。"鲁迅还托人从家乡绍兴购叶,亲自交内山先生。鲁迅逝世后,内山曾写过一篇《便茶》的回忆文章,记述其事。

鲁迅客居广州,也是广州着名的"北国"、"陆园"、"陶陶居"等茶楼的座上客。他说:广州的茶清香可口,一杯在手,可以和朋友作半日谈。他游览杭州西湖,曾兴致十足地在虎跑泉边品尝龙井茶叶虎跑水。还特地到清河坊翁隆盛茶庄买龙井茶。

鲁迅作为一个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一生淡泊,关心民众,他以茶联谊,施茶子民的精神,更为中华茶文化增辉。

听杨绛、鲁迅、萧乾这些文学大师们谈喝茶


英国人不知怎么吃法,的确吃茶叶渣子,还拌些黄油和盐,敷在面包上同吃。什么妙味,简直不敢尝试。

我对茶实在是个外行。茶是喝的,而且喝得很勤,一天换三次叶子。每天起来第一件事,便是坐水,沏茶。但是毫不讲究。对茶叶不挑剔。青茶、绿茶、花茶、红茶、沱茶、乌龙茶,但有便喝。茶叶多是别人送的,喝完了一筒,再开一筒。喝完了碧螺春,第二天就可以喝蟹爪水仙。但是不论什么茶,总得是好一点的。太次的茶叶,便只好留着煮茶叶蛋。《北京人》里的江泰认为喝茶只是“止渴生津利小便”,我以为还有一种功能,是:提神。《陶庵梦忆》记闵老子茶,说得神乎其神。我则有点像董日铸,以为“浓、热、满三字尽茶理”。我不喜欢喝太烫的茶,沏茶也不爱满杯。我的家乡论为客人斟茶斟酒:“酒要满,茶要浅。”茶斟得太满是对客人不敬,甚至是骂人。于是就只剩下一个字:浓。我喝茶是喝得很酽的。曾在机关开会,有女同志尝了我的一口茶,说是“跟药一样”。

喝茶以绿茶为正宗,红茶已经没有什么意味,何况又加糖——与牛奶·葛辛(GeorgeGissing)的《草堂随笔》(PrivatePapersofHenryRyecroft)确是很有趣味的书,但冬之卷里说及饮茶,以为英国家庭里下午的红茶与黄油面包是一日中最大的乐事,支那饮茶已历千百年,未必能领略此种乐趣与实益的万分之一,则我殊不以为然,红茶带“吐斯”未始不可吃,但这只是当饭,在肚饥时食之而已;我的所谓喝茶,却是在喝清茶,在赏鉴其色与香与味,意未必在止渴,自然更不在果腹了。中国古昔曾吃过煎茶及抹茶,现在所用的都是泡茶,冈仓觉三在《茶之书》(BookofTea,1919)里很巧妙的称之曰“自然主义的茶”,所以我们所重的即在这自然之妙味。中国人上茶馆去,左一碗右一碗的喝了半天,好像是刚从沙漠里回来的样子,颇合于我的喝茶的意思(听说闽粤有所谓吃功夫茶者自然也有道理),只可惜近来太是洋场化,失了本意,其结果成为饭馆子之流,只在乡村间还保存一点古风,惟是屋宇器具简陋万分,或者但可称为颇有喝茶之意,而未可许为已得喝茶之道也。

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不过要享这“清福”,首先就须有工夫,其次是练习出来的特别的感觉。由这一极琐屑的经验,我想,假使是一个使用筋力的工人,在喉干欲裂的时候,那么,即使给他龙井芽茶,珠兰窨片,恐怕他喝起来也未必觉得和热水有什么大区别罢。所谓“秋思”,其实也是这样的,骚人墨客,会觉得什么“悲哉秋之为气也”,风雨阴晴,都给他一种刺戟,一方面也就是一种“清福”,但在老农,却只知道每年的此际,就要割稻而已。

于是有人以为这种细腻锐敏的感觉,当然不属于粗人,这是上等人的牌号。然而我恐怕也正是这牌号就要倒闭的先声。我们有痛觉,一方面是使我们受苦的,而一方面也使我们能够自卫。假如没有,则即使背上被人刺了一尖刀,也将茫无知觉,直到血尽倒地,自己还不明白为什么倒地。但这痛觉如果细腻锐敏起来呢,则不但衣服上有一根小刺就觉得,连衣服上的接缝,线结,布毛都要觉得,倘不穿“无缝天衣”,他便要终日如芒刺在身,活不下去了。但假装锐敏的,自然不在此例。

感觉的细腻和锐敏,较之麻木,那当然算是进步的,然而以有助于生命的进化为限。如果不相干,甚而至于有碍,那就是进化中的病态,不久就要收梢。我们试将享清福,抱秋心的雅人,和破衣粗食的粗人一比较,就明白究竟是谁活得下去。喝过茶,望着秋天,我于是想:不识好茶,没有秋思,倒也罢了。

茶之以浓酽胜者莫过於工夫茶。《潮嘉风月记》说工夫茶要细炭初沸连壶带碗泼浇,斟而细呷之,气味芳烈,较嚼梅花更为清绝。我没嚼过梅花,不过我旅居青岛时有一位潮州澄海朋友,每次聚饮酩酊,辄相偕走访一潮州帮巨商於其店肆。肆后有密室、烟具、茶具均极考究,小壶小盅有如玩具。更有变婉童伺候煮茶、烧烟,因此经常饱吃工夫茶,诸如铁观音、大红袍,吃了之后还携带几匣回家。不知是否故弄虚,谓炉火与茶具相距以七步为度,沸水之温度方合标准。举小盅而饮之,若饮罢径自返盅于盘,则主人不悦,须举盅至鼻头猛嗅两下。这茶最有解酒之功,如嚼橄榄,舌根微涩,数巡之后,好像是越喝越渴,欲罢不能。喝工夫茶,要有工夫,细呷细品,要有设备,要人服侍,如今乱糟糟的社会里谁有那么多的工夫?红泥小火炉哪里去找?伺候茶汤的人更无论矣。普洱茶,漆黑一团,据说也有绿色者,泡烹出来黑不溜秋,粤人喜之。在北平,我只在正阳楼看人吃烤肉,吃得口滑肚子膨亨不得动弹,才高呼堂倌泡普洱茶。四川的沱茶亦不恶,惟一般茶馆应市者非上品。台湾的乌龙,名震中外,大量生产,佳者不易得。处处标榜冻顶,事实上哪里有那么多的冻顶?

曾听人讲洋话,说西洋人喝茶,把茶叶加水煮沸,滤去茶汁,单吃茶叶,吃了咂舌道:“好是好,可惜苦些。”新近看到一本美国人做的茶考,原来这是事实。茶叶初到英国,英国人不知怎么吃法,的确吃茶叶渣子,还拌些黄油和盐,敷在面包上同吃。什么妙味,简直不敢尝试。以后他们把茶当药,治伤风,清肠胃。不久,喝茶之风大行,一六六○年的茶叶广告上说:“这刺激品,能驱疲倦,除恶梦,使肢体轻健,精神饱满。尤能克制睡眠,好学者可以彻夜攻读不倦。身体肥胖或食肉过多者,饮茶尤宜。”莱登大学的庞德戈博士(DrCorneliusBontekoe)应东印度公司之请,替茶大做广告,说茶“暖胃,清神,健脑,助长学问,尤能征服人类大敌——睡魔”。他们的怕睡,正和现代人的怕失眠差不多。怎么从前的睡魔,爱缠住人不放;现代的睡魔,学会了摆架子,请他也不肯光临。传说,茶原是达摩祖师发愿面壁参禅,九年不睡,天把茶赏赐他帮他偿愿的。胡峤《饮》:“沾牙旧姓余曾氏,破睡当封不夜侯。”汤况《森伯颂》:“方饮而森然严乎齿牙,既久而四肢森然。”可证中外古人对于茶的功效,所见略同。只是茶味的“余甘”,不是喝牛奶红茶者所能领略的。

我虽是蒙古族人,一辈子过的却是汉人生活。初抵英伦,我对于茶里放牛奶和糖,很不习惯。茶会上,女主人倒茶时,总要问一声:“几块方糖?”开头,我总说:“不要,谢谢。”但是很快我就发现,喝锡兰红茶,非加点糖奶不可。不然的话,端起来,那茶是绛紫色的,仿佛是鸡血,喝到嘴里则苦涩得像是吃未熟的柿子。所以锡兰茶亦有“黑茶”之称。

那些年想喝杯地道的红茶(大多是“大红袍”)就只有去广东人开的中国餐馆。至于龙井、香片,那就仅仅在梦境中或到哪位汉学家府上去串门,偶尔可以品尝到。那绿茶平时他们舍不得喝。待来了东方客人,才从橱柜的什么角落里掏出。边呷着茶边谈论李白和白居易,刹那间,那清香的茶水不知不觉把人带回到唐代的中国。

茶语:人生如喝茶,不会苦一辈子


1、人生就像一杯茶,不会苦一辈子,但总会苦一阵子,没有开始的苦,就没有后来的甜。苦苦甜甜就像一部交响曲,汇成我们的一生。拒绝“苦”就等于关上了“甜”的门,须知,攀登得越高,走过的荆棘就越多。既如此,与其忧伤地接受,不如快乐地迎接。两种姿态,两种人生,自己的人生自己做主。

2、人生在世,可以缺钱,但不能缺德;可以失言,但不能失信;可以倒下,但不能跪下;可以求名,但不能盗名;可以低落,但不能堕落;可以放松,但不能放纵;可以虚荣,但不能虚伪;可以平凡,但不能平庸;可以浪漫,但不能浪荡;可以生气,但不能生事。借此良言,与君共勉。

3、你下的决心足够坚定,才会不动声色。每次高调地宣誓与喋喋不休地强调,都只是虚张声势。真正要放弃一个人,要开始一段新的旅程,都是沉默得有些隐忍,刻骨的感受会让你什么都不想说,不想让人知道,不想听任何人的应和。

4、有些事,想多了头疼,想通了心疼。现在的我,很相信顺其自然。别说我不在意,就算在意了又能怎样。我只不过是把一切看得更开了。在命运的转角停驻,看时光流逝,青春年少。静静的,不打扰。

5、人生苦短,没有彩排。事在人为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随遇而安是一种乐观的处世妙方,顺其自然是一种达观的生存之道。人生在世,短暂不过百年。人生就像一杯茶,不会苦一辈子,但总会苦一阵子,没有开始的苦,就没有后来的甜。

6、那风,轻轻掠过河岸,摇曳着那片芦苇,默默把心事揉碎;月,静静居住夜空,依然凝望着,守候着,用执着用美丽阐释着一份情怀;我的心,在夜色中渐渐沉寂,路,却是在心中一直延伸到远方。

7、缘分是一种永恒,它没对没错,在给你遗憾的同时,也给你深深的感动;心情是一种永恒,它相依相伴,一边让我们受伤,一边让我们学会坚强;人生,失去的只是时间,你所获得的是价值是永恒。

8、所有能通向幸福的道路就只有一条,那就是停止担忧你无力改变的事情。去放下一段关系并不总是意味着你不再关心对方;而是意味着你所意识到你真正能够控制的人只有你自己。

9、世上两种人必定惨败,一种是懒惰之人,另一种是骄傲之人。前者什么事都想在“明日”再做,结果总是一事无成;后者瞧不起天下所有人,自认为自己最聪明,常常招来他人的不满和怨恨,于是往往受人诋毁,最后总是失败收场。

10、盛水水清甜,盛酒酒甘醇,储茶色不变,插花花长久。谁泡了妃子笑,谁泡了崂山红,谁又泡了白牡丹,共享的茶时光,好像每一种茶都喝到了。

郭沫若先生与茶


郭沫若是一位现代诗人,一生中他创作了大量的具有时代特征和时代精神的诗作,而且,还写有大量的纪游是篇。1903年他11岁时就写下了”闲酌茶溪水,临风诵我诗”的《茶溪》一绝。郭沫若也是位剧作家,话剧《孔雀胆》有一段戏,通过人物对白,把武夷山的传统饮茶方法介绍给了观众。

对白如下:王妃:(徐徐自靠坐起)哦,我忘记了关照你们,茶叶你们是拿了哪一种来的?宫女甲:(回身)我们拿的是福建生产的武夷茶呢。王妃:对了,那就好了,国王顶喜欢喝这种茶,尤其是喝了一两杯酒之后,他特别喜欢和很酽得茶,差不多涩得不能进口。这武夷茶的泡法你们还记得?宫女甲:记是记得,不过还是请王妃再教一遍。王妃:你把茶具拿来。(宫女甲起身步至亮厨前……茶壶茶杯之类甚小,杯如酒杯,壶称“苏壶”……容纳一小盘。)王妃:在放茶之前。先要把水烧得很开,用那开水把这茶壶茶杯烫它一遍,然后再把这茶叶放入“苏壶”里面,要放大半壶光景。再用开水冲茶,冲得很满,用盖盖上,这样便有白泡冒出,接着用这开水从这“苏壶”盖上冲下去,把壶里冒出的白泡冲掉。这样,茶就赶快斟了。怎样斟法,记得的吗?宫女甲:记得的,把茶杯集中起来,提起“苏壶”,这样(提壶作手势)很快地轮流着斟,就像是在这些茶杯上划圈子。宫女乙:我有点不大明白,为什么斟茶的时候要划圈子呢?一杯一杯慢慢斟不可以么?王妃:那样便有先淡后浓的不同。

这段戏,简直就是功夫茶的演示。可见郭沫若对茶事的精通。1959年他陪外宾到武夷山和黄山,在欣赏了名山和名茶后写了一首诗:武夷黄山一片绿,采茶农妇如蝴蝶。岂惜辛勤慰远人,冬日增温夏解渴。

人生如茶 静心以对


喝茶是一种心情,品茶却是一种心境。真我时刻,手执香茗,心素如简,人淡如茶。

人需要一种淡然、朴实、淡名利、淡世绘、淡荣辱、淡诱惑,虽无蝶来,清香依旧。在物欲横流的滚滚红尘中,更需要一份淡泊的心境,谢绝繁华,回归简朴。

半盏清茶,观浮沉人生。一颗静心,看清凉世界!

在茶的深深禅意中,做不去惊扰他人幸福的人,用茶的完美姿态,养水的清灵洁净,用水的柔美坚韧,养茶的宁静从容。

人生如茶,空杯以对,就有喝不完的好茶,就有装不完的欢喜和感动。

茶,是无所不容的,天地之间,可包容万物。你可两人成友,多人成饮,畅所欲言;同时茶又是静谧安逸的,你可以独自品饮,闻香悟道,独立沉思。

如果人生如茶,煎熬就是一种成全。

遇茶既是缘,再差也要尊重。品茶求滋味,再少也要知足。茶需遇好水,再好也求地利人和。

人生如茶,静心以对。对错无辜,缘由前生。认得清,放下是聪明。看不透,一场梦无痕。应观法界性,一切惟心造。你来世界,请安住世界。

水雾萦绕的清香夜,伴一曲古典乐,品的是茶,静的是心,悟的是人生,涤的是灵魂。

坐在夕阳里,沏一壶茶,让回忆渐渐退去。悠然品茗,寻一种世外淡然的心境,让灵魂如缕缕茶香,随烟轻扬,袅袅升腾。

人生如茶,浓淡皆宜;岁月如歌,急缓无别。

看杯盏茶心,茶遇水是缘,亦如人生之情缘。以一颗无尘的心,还原生命的本真;以一颗感恩的心对待生活中的所有。

泡一壶暖心茶,与岁月,与那个怜惜的人,共老。

孙中山先生和茶


国父孙中山(1866.11.12-1925.3.12),我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是力主倡导饮茶的。他认为,喝水甚至比吃饭还重要,孙中山先生把饮茶提到“民生”的高度,他在《建国方略》、《三民主义民生主义》等重要论著中明确论述茶对国民心理建设的功能。茶称之为“国饮”确实有据了。

孙中山先生学医出身,他知茶爱茶,对茶有着高度的评价,他认为“茶为文明古国所即知已用之一种饮料……就茶而言,是为最合卫生最优美之人类饮料”。“中国常人所饮者为清茶,所食者为淡饭,而加以菜蔬、豆腐。此等之食料,为今卫生家所考得为最有益于养生者也”。他在题为《三民主义民生主义》的讲演中说:“外国人没有茶以前,他们都是喝酒,后来得了中国的茶,便喝茶来代酒,以后喝茶成为习惯,茶便成了一种需要品。”但在孙中山先生的民生思想中,他提倡饮茶用茶宜简朴,即“不贵难得之货”。孙中山先生还指出,要推广饮茶,从国际市场上夺回茶叶贸易的优势,应降低成本,改造制作方法,“设产茶新式工场”。

孙中山主张实业救国,对旧中国的茶叶生产现状了如指掌,并深感担忧。他明确指出:“茶业种植及制造,为中国重要工业之一,前此中国曾为以茶业供给全世界之惟一国家,今则中国茶业已为印度、日本所夺,惟中国茶叶之品质,仍非其他各国所未能及。印度茶含有丹宁酸太多,日本茶无中国茶所具之香味,最良之茶,惟可自产茶之母国即中国得之。”他分析了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及今后的对策。1924年4月,孙中山在广州大元帅府办公室书写《国民政府建国大纲》。孙中山先生提出今后的对策:“中国之所以失去茶叶商业者……则中国之茶叶商业仍易复旧。”在生产与流通的关系上,孙中山提倡商品流通,货畅其流,以此来促进(包括茶叶等工农业)生产之发展。他在国际发展计划中更有具体表明:“吾意当于产茶区域,设立制茶新式工场,以机器代手工,而生产费可大减,品质亦改良,世界对于茶叶之需要日增,倘能以更廉更良之茶叶供给之,是诚有利益之一种计划也。”

孙中山先生本人也是极爱饮茶,尤其爱喝西湖龙井和广东功夫茶。1912年10月,时任国民党理事长的孙中山乘“联鲸”号舰在长江下游考察实业。在芜湖铁山休息时饮到太平茶商侍者给冲泡的太平猴魁,才呷两口就赞不绝口,连称好茶,在茶兴正浓时提笔给茶人南山先生题了一条横幅,内容为“饮杯猴茶如得知己可以无憾”。1916年,他从上海到杭州,特地视察茶店、茶栈,然后品尝龙井茶。到虎跑泉观光,取水烹茗,并赞道:“味真甘美,天之待浙何其厚也!”

人生如茶 茶如人生


恬静的午后,与同事沏上一壶清茶。当热水冲进杯中,茶叶浮上水面,而后舒展开来,茶香便弥漫着四周。

喝一口香茗,甘甘的味道,平淡无奇,可是,过了一会儿,一股淡淡的清香在唇齿间荡漾开来,令人回味无穷。当我把一杯茶喝完的时候,所有的烦恼都已忘却。此时的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这么多人喜欢品茶了,因为茶能让你所有的烦恼都化成一缕清烟,被清风卷走,无论是生活上的,亦或是身心上的。

曾经听过一个故事,到现在还记忆犹新,故事说的是:一位迷失者去向一位得道高僧求教,他问:“人生到底有何价值呢?”高僧无语,微笑着泡了一杯茶,他在杯中加了一些冷水,对那人说道:“你来品味一下这杯茶。”那人迷惑地看着高僧,不解高僧的用意,但他还是喝了一口。高僧问道:“这茶的味道如何?”那人说:“平而无味。大师,这到底是什么意思?”高僧依旧是笑而不语,他又用温水泡了一杯茶,说:“你再来试一下这杯。”那人又喝了一口,说:“有一股淡淡的清香。”高僧又笑着用沸水泡了另一杯茶,茶的那股特别的幽香弥漫在空气间,他示意让那人再喝一口,那人喝了一口,满脸的陶醉,说:“这杯茶浓郁甘甜。”高僧问:“你难道还不知道答案吗?”此时,他恍然大悟,说:“高僧,我懂了,多谢指点。”

其实,高僧的确很高,他借用了三杯茶,就把人生的价值一一叙述了出来,他的意思是:人生就如一杯茶,没有遇过挫折的人生,将会平而无味;而遇过一些小挫折的人生,它的味道就如那杯温水泡出来的茶,只是夹杂着一股淡淡的清香,并不精彩;而那些经历过大挫折的人生,它就如那杯热水泡出来的茶,拥有浓郁的香味,脱颖而出,这样的人生,才是最有价值的人生。

人生如茶,茶如人生。人的一生可以多姿多彩,也可平淡无奇,而这一切,又都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上,所以,不要害怕失败,不要害怕挫折,大胆地去尝试吧,在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站起来便是了。

刘先生与普洱茶


有些时日没见到刘先生了,突然开始有点想念他的普洱茶了。刘先生算得上是普洱茶的专家了,在云南待了八年,掌握一手制普洱的好功夫。之所以称他为“先生”,是因为他不是一般的制茶师傅,而是颇有些江湖侠义说书人气息的茶人。刘先生自己在本地茶城开了家专售普洱的茶店,他是名符其实的骨灰级普洱迷,也是因为他,我喜欢上喝普洱茶。

刘先生,二十出头的小伙子的样貌,而实际上却是70后,关于这一点,我们所有的女性同胞都羡慕不已。他瘦削的身子,看上去像是营养不良的样子,可满脸的络腮胡与犀利的眼神,加之在山上待过,还可以隐约看得出一种与在都市里生活的人所不相似的壮实感。据他说,他在山上曾徒手与一只野猪搏斗过,让人难以想象。由此可见,作为男性,他身上显露无疑的侵略欲与战斗欲,看上去像是一位武功高强的侠士。最重要的是他娶到了一个美丽的云南白族姑娘,并生了一个漂亮而霸气的女儿。之所以说他们的女儿霸气,那是因为她遗传了他老爸刘先生的活跃劲。三岁的小姑娘便会泡茶,聪明机灵的小大人,一种女王当道范,走到哪,都能够吸引到别人的注意。据我揣测,这姑娘长大了,一定不得了。

刘先生,很擅言辞,看起来像是个百事通,茶叶、历史、佛学、道学、中医等,他都能说出个一二来,这一点又使得他看起来像是个儒生。某个阴雨天的午后,我和刘先生在茶馆里聊到茶艺和茶道。他从易经和道家学说聊起,提出了一个不错的茶道表演的形式,直到现在我依然认为,如果好好挖掘,那一定是能够站在国际舞台上的。据他所看到的很多国际水平的茶道表演,都脱不开一个道理,四个字:万法归一。正如《庄子》里庖丁解牛阐述的一样,不管何种形式,最终都会回归到最核心本质的东西,那就是一。关于这个问题的探讨,让我发现刘先生果真是个满腹才华的茶人。

茶人们,都是因为喝到了好的普洱茶,才开始爱上普洱茶。而我,对于普洱的入门,也是由于喝到了一款不错的普洱。刘先生没事的时候都会揣着他的独家私藏上好普洱茶来我们的茶馆,而且每次都会乐此不疲的给我们分析这些茶,久而久之,我们自然都爱上喝普洱了。刘先生在云南的时候,因为在茶厂做普洱工艺研究,所以时常需要深入深山老林去找原料,研究树种,他说,茶叶科学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包括植物学、化学等,也是他告诉我们,茶叶会有不同香型,是因为茶叶本身所具有的芳香烃类物质,而不是因为茶叶生长的周边环境。我喜欢喝他的几款普洱里有两款生普,两款熟普。尤其是那款有红茶和岩茶工艺香型的纯紫芽用古法制作的普洱,由于原料难得,很难量产,也是他自制的,掌握了一定的拼配比例,所以才显得可贵。

八月的江淮大地,炙热难耐,可是我依然会想起刘先生的普洱茶。高海拔的茶树种,琥珀色茶汤的熟普,入口生津,以及绵滑醇厚的包容感,让人流连。普洱茶本就是“能喝的古董”,生普里的“老班章”更是以男人茶自居。还记得,我第一次喝普洱“醉茶”的就是老班章了。在刘先生那里,让我对普洱茶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每次到茶馆,刘先生首先都会用试探与引诱式的语气吼道,诸如“98年的普洱啊,要不要来点?”一样的话。我说,“刘先生,我想你还是适合回学校去做研究,教书育人吧,你有这个潜质。”,他却说,“我可不想误人子弟,不到五十岁,我是不敢轻易教授什么的,我只想等到老的时候出一本对后世有用的书,一本关于茶叶方面从理论到实践都有突破的书,也算完成我这辈子最大的心愿了。”

稿件来源:己沫的博客

人生如茶回味无穷


人生如茶回味无穷

走进林乾良位于杭州老浙大横路的家里,首先与一阵独特的茶香相遇。透过茶壶上方氤氲的雾气望去,81岁高龄的林老腰杆笔挺、言笑晏晏。

话题就从林乾良的13项国学研究之一“茶学”开始。

“中国传统认为饮茶对于人类的益寿保健有很大好处,但对此形成立论,还是从我编写的《养生寿老茶话》开始。至于‘茶疗’一词,也是我在1983年首次提出的。”林老开宗明义,“说白了,这是个‘书呆子’似的工作,我要从500多本典籍、文献中提取‘碎片’、重新梳理。说难不难,却很少有人愿意尝试。”

林乾良觉得,做学问,就像过日子,必须亲力亲为:“更何况我还有在中医中药方面的专业优势,国学、博学、修身、修为,都是可以融会贯通的。”

上世纪70年代,林乾良曾拜于沙孟海、韩登安、陆维钊等多位大师门下,金石书画全能,是西泠印社资深社员、浙江甲骨文学会副会长,至今已出版专着近40部。最让他引以为豪的是一本叫《中药》的“小书”,被美国、加拿大等国的6部医学“巨着”引为参考文献。

“林老在国学上的深广度有目共睹,更难能可贵的是,他还热心公益、情系社区。暑假,他免费对孩子们进行书法培训;过年,他义务为居民写春联、送书画。去年10月,他由社区推荐参加《钱江晚报》举办的国学达人秀比赛,经过几番角逐,脱颖而出名列榜首。”小营街道的牟建闽向大家介绍说。

中医、药学、茶学、国画、文学、戏剧……在乐此不疲的国学岁月里,印学与林乾良相伴最久。“我6岁就跟着邻居学刻章,至今已刻了70多年。”作为“西泠五老”之一的林乾良有一个雅号“印迷”,在他眼中,印章这方寸之间的文化,内涵多得不得了:“印学包含书法、绘画、文字等多种艺术,到了我手中,甚至能和京剧‘跨界’。”

至今,林乾良已经刻了280多方形神兼备的戏印,这又是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堪称一绝。

这十年,林老仍在不断用心学习着、钻研着,也收获着。他的足迹遍布杭州各个角落,给中文系学生讲古印章、砖瓦,给农大学生讲茶道,给美术爱好者讲篆刻,可以说,杭城的艺迷们可能都见过这位和蔼可亲的“林老师”。粉丝特别爱听他的课,因为“林老师讲话幽默风趣、深入浅出,让人感受到艺术的美妙”。

整个下午,林老不厌其烦地介绍着自己的所爱所学。对于当下的国学热,林乾良在欣慰之余也有隐忧:“不是读几首唐诗、听几段昆曲,就懂国学和古典了,最重要的还是要有自信的文化认同和开放博大的包容心态。”他还觉得,国学不应该用“复兴”来形容。“它是恒温的,伴随我们的一生。”

岁月似歌人生如茶


于静静的夜,于闲闲的晨,于暖暖的午后,喝茶,似乎不分什么特定的时间地点,心想所至,又恰好“偷得浮生半日闲”,一壶茶,一本书,书香与茶香交替成趣,此时此刻,仿佛心灵超越红尘之外,游历山水之间,一份心的淡然与宁静,在这美好时光里轻轻弥漫……

喝茶时,茶烟袅袅,思绪总会随之飞扬。隔着茶壶,想那茶叶在水中舒展原本干瘪的身躯,由气芬至身香,由涩及甘,由苦到甜,由浓转淡,沉醉着自己,演绎着自己,生命为之舞蹈,释放着生活的味道,总让人感慨万千。

若是玻璃杯泡茶,则小小茶杯,尽显乾坤。有些茶叶,一直安静地伏于杯底,似历经沧桑之老者,不为水之所动,悠悠然释放茶香;有些茶叶,积极地浮在水面,欢快地展现自己,舞蹈,应似青春之少年,热情奔放;有些茶叶优雅地立于杯底,水波晃处,随之漂浮而不倒,涵养风韵尽显,这些应似红尘儒人雅士,处之泰然,任水来去而心自闲;有些原本沉于杯底的茶叶,经水润后,缓缓上升,也浮于水面,这些应似那些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力争上游的有志之士吧,天生我材必有用,要学会珍惜时间,活在当下。

小小一杯茶,蕴涵岁月之沧桑,生命之厚重,人性之思索。看着,看着,竟有些痴了,壶中大世界,人生如茶。

喝茶,想起很多。

茶道即人道,品茶如品人生。唐代的刘贞德曾经总结说,茶有十德:以茶散郁气;以茶驱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病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可行道;以茶可养志。茶已经不单纯是为解渴消遣,它同时代表着一种文化,一种对生活、情感的态度和取向,有着更深层次的精神境界。

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八分之水,遇茶十分,茶亦八分尔。想那茶叶,若无水,不管多么名贵,依然无自身之价值,依然那么的纤弱。一旦遇水,则会绽放自己一生的美丽,茶水相依,如知己,刹那芳华即是永恒。

不知为什么,品此茶,总会想起机缘二字。想那茶叶原本得天地精华,山水灵气,距我千里之遥,因茶农采之,茶人制之,朋友送之,使我得缘以茶,得茶以思,得情以惜,这一切,不是机缘,不是禅机,又是什么呢?

茶如人生,生活味道在细细品尝中。若茶叶如人,水即人生,人生多浮沉起落,如茶叶之水中翻滚舒缓,唯有融水沉淀之后,才会香飘四溢,释放自己独有的味道。谁说开到荼蘼花事了?谁言杯中岁月任蹉跎?一袭芳华入梦,万缕情思杳然。生命舞后,芬芳尽留,岁月沉淀,唯心平常淡泊,才能永留我香,我心依旧。

岁月似歌,人生如茶,于流光中慢斟细酌,让缕缕心香在茶韵中轻轻弥漫,在茶的芬芳与清韵中渐渐沉静,品味生活的味道,体会人生的真谛。我本平凡女子,做不到超然红尘之外,且在如歌岁月里保持一份心底的纯真,任时光溜走,任红颜老去,这缕心香必然傲然于岁月的枝头,如花绽放。

买茶五忌


一忌买“茶名”。现今茶市上,无论何茶均冠以“大名头”,凡乌龙类即“铁观音、冻顶或大红袍”,凡扁炒青即“龙井、大方”,凡纤细者即“碧螺春”,凡肥硕的就是“黄山毛峰”……茶友当清醒,名茶不会像土豆一样遍地都是。

二忌买“包装”。低劣茶包装得往往“金碧辉煌或古色古香”,瓷瓶、锡罐、红木盒等,真可谓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三忌买“大全”。奸商会把各类低劣茶整合,加上所谓“高雅、精品”包装,命名为“五大名茶或八大名茶或十大名茶”,茶友切忌,若想品全各类名茶,得下点功夫。

四忌买“地点”。到茶乡,尤其是旅游景点,如黄山、庐山、武夷山等,切忌在散摊或所谓“茶农”家购茶,99.99%上当,或茶以次充好、以假充真,或价格不实。

五忌买“等级”。极品、神品、大金奖、特级等经常被印刷在茶的包装上,殊不知若真是此类茶,金何止千万。茶的等级,国家本有明确规定,现已被奸商搞乱了,茶友小心!另外,有的茶商较鬼,在等级上大做文章,如冻顶茶分级由高到低为:极品、比赛大金奖、比赛金奖、比赛银奖、比赛特级茶、比赛茶、特级茶,其中,本应属高级别的特级茶实为最末等。

以个人愚见,目测购茶,绿茶干茶最起码得“绿”,或隐绿或绿润或墨绿或黄绿或青绿;红茶,滇红肥壮金毫,祁红紧细泛乌光,宜红紧细金毫;乌龙最难:闽北者,色“乌”,茶条似“龙”,闽南者,起码得墨绿油润(铁观音网上介绍多黄金桂香特别,色种不宜分辨,如毛蟹、梅占、本山、奇兰)。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鲁迅先生如何买茶喝茶?》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