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y260.com - 茶叶种类】

初次接触叶仙红的人都会被她干脆豪爽的性格感染,不会想到眼前这个“女汉子”其实是个南方人。作为一名军人家属,她十几年前来到潍坊,凭借自己的勤劳和汗水,从一名打工妹成长为女老板。

刚来潍坊的时候,叶仙红在培训学校和网络公司打过工,后来因为照顾孩子辞职在家。有什么办法既能照顾孩子又能自己干点事?她思虑再三,觉得老家松阳是茶叶的主产地,自己耳濡目染也学了不少茶经,可以在这上面做点文章。经过一番市场调查后,她于2009年在城区一家茶城开了自己的茶庄。

茶庄开始生意并不顺利,叶仙红没有消沉,而是带着自己设计印制的名片、宣传页和茶叶样品去跑市场,经过几个月的努力,陆陆续续地开始有客户打电话了。

都说买的没有卖的精,叶仙红却有自己的原则:“做生意得先做人,要是不讲诚信,茶叶品质不好,人家跟你打一次交道就再也不会来了。”一次,有位客户想买一斤六百元的茶叶,她了解情况后说,有种价格四百元的茶叶外观和品质上与六百元的差不多,如果自己喝的话,这种性价比更高,客户愉快地听从了她的建议。但是因为疏忽大意,客户留下六百元就走了。等忙完后,叶仙红发现客户拿的是四百元一斤的茶叶,就赶紧给客户打电话,并将二百元钱还给了对方。

“做生意就得讲诚信,咱不能做损人利己的事。”叶仙红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CY260.com编辑推荐

中国—南亚博览会:印度茶商(老罗)畅谈茶叶生意经(图)


Rajiv(左)的公司每年出口至中国的红茶约200吨。香港文汇报记者罗斯摄

讯:昨日,中国—南亚博览会(以下简称南博会)在云南昆明开幕,来自印度的茶商RajivLochan向本报记者讲述了一段关于中印茶缘的故事,道出两国近百年来生意往来的不易,但随着李克强倡建中印缅孟经济走廊,中国南亚合作将迎来民间经贸发展的黄金时代。

Rajiv名片上的2个中文字“老罗”是他的中国名字,他对本报记者讲述了一个从香港开始的印度茶故事,故事中有昔日中印民间做生意的不容易,有LochanTeaLimited甚至是印度茶树种植史的源起。

乔装清官中国“偷茶”

“1848年,因为两国相近却不熟悉,我的先辈罗伯特.福琼只能乔装成满清官员,绕道香港出发,并找到了两位中国‘苦力’随同,他们知道哪里能找到好的茶株。”Rajiv说,起行后,罗伯特来到了当时的江南省(现在的江苏、安徽、上海等地区),到达了怀宁县(中国绿茶生产的起源地)和安徽省松罗,搜集到了能生产最好绿茶茶叶植株。之后,从广东乘船抵达福建,并受到了当地佛教僧人的招待,在那里罗伯特喝到了他所喝过的最好的茶叶。为了能从武夷山上“偷到”上好的茶株,罗伯特甚至派遣他的两位中国苦力前往并承诺如果成功,将给予他们丰厚的奖励。

Rajiv称,1849年10月到11月,罗伯特将搜集到的茶株运回了印度,使之在加尔各答的植物园中安家,并种植在印北的萨哈普尔茶园中,成为第一批的印度茶。

记者后来获悉,80年代,2位日本科学家通过对茶树细胞染色体的分析表明,中国和印度茶种染色体的数目相同,在细胞遗传学上被认为没有差异。专家称茶的传播是以四川、云南为中心,往南推移,并向乔木化、大叶型发展。

期待在“高速贸易”中赚大钱

一直期待着中印关系进入“好生意时代”的Rajiv说,目前,中国是印度第二大的贸易伙伴,而印度是中国在南亚最大的贸易伙伴,两国去年的贸易额已达665亿美元。

“今天,我把印度产的大吉岭红茶带到中国,每年出口至中国的红茶约200吨。同时,把云南滇红的原料进口到印度进行拼配,就是希望能在每年增长超过26%的中国与南亚『贸易高速度』中赚大钱,同时也延续中国茶与印度茶的这种缘分。”

Rajiv说,印度有媒体将中国总理的访问称做“一个绝佳机会”,呼吁政府不要用陈旧的理念解决21世纪的双边问题。中方率领的投资促进团队,是印度有史以来接待的最大规模的商务代表团之一,这说明中国非常重视两国贸易问题。

加深彼此了解助拓民间生意

4月底,南亚问题专家、云南省社科院院长任佳出行印度时发现,两国间的“民间生意”因中印缅三国间官方协议迟迟未达成,中国商品只能换了包装变成“缅甸制造”、“日本制造”再卖到印度。

“相互了解是民间生意的基础。”任佳表示,相较于外交、军事等领域,云南举行的南博会更着力于拓展民众间的交往,让各国民众对他国有更深的了解和认知。为此,云南方面把“中国-南亚国家智库论坛”的主题确立为打造中国与南亚各国的信息交流平台,并确定了经贸合作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区域互联互通、国际人文合作与交流等三个论坛话题。

云南省南亚研究所副研究员郭穗彦说,中国与南亚之间虽然贸易额增速很快,但了解程度还远远停留在一些简单渠道,双方贸易额还有很大提升空间,领域还应进一步拓宽。(原题《一段茶缘道艰辛印商畅谈生意经》)

凤冈老茶农的“有机经”:茶叶泡水 诚信可不能“泡汤”


“茶品就是人品。不要认为我们农民只看得到眼前的利益。要想把茶树当成摇钱树,得有长远眼光,我们懂。”老茶农陈世民这样说。

陈世民今年63岁,几十年练就了不凡的制茶手艺,在当地很有名气。记者在贵州最大的“富锌富硒有机茶生产基地”凤冈县永安镇蹲点采访发现,老陈对食品质量安全有独到的见解,种茶、制茶处处不离“有机”二字。

陈世民所在的永安镇田坝村森林覆盖率85%,全村2000多户近万人,人均2亩茶。“产业生态化”战略使生态效益有效地转化为经济效益,当地村民人均收入超过1万元,一多半农户有私家车。用村民的话说,他们是“提前小康了”。

“你们看,汤色绿、叶底绿、外形绿,口感清爽。有机茶与普通茶当然大不一样咯。”坐在老陈家门前桂花树环绕的院坝里,老茶农亲手泡了几杯新茶,向记者谈起自己的“茶道”。

说起过去,老陈直摇头。田坝村缺水,“家家户户种苞谷,风调雨顺亩产也只有三四百斤。那时候日子穷得没法说。”

“田坝的变化从种茶开始。”老陈回忆说,以前他们不知道脚下的土地富含锌硒等微量元素,种庄稼不行,种有机茶却很合适。20多年前政府发现了这一优势,倡导因地制宜发展茶产业,为村民免费提供茶树种苗。老陈决心大,全家6口人的近20亩责任田全部种了茶。

发展有机生态茶产业,使田坝村一跃成为全县“首富之区”。如今的田坝,山上有茶,林茶相间,村在茶园,满目翠绿,有中国西部“茶海之心”的美誉。“茶旅一体化”战略又进一步延长了茶业产业链,茶园观光旅游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村里40多家生态茶庄旅店生意红火,节假日期间常常一房难求。

田坝锌硒有机茶声名鹊起,靠的是什么?陈世民搬起指头:“一是有特色,二是政府支持和引导,三是质量过得硬。”

对当地政府的扶持,老陈非常感激。凤冈县积极打造“锌硒有机茶”品牌,还千方百计引导茶农开拓市场,举办茶文化节把客商请进来,带领茶农走出去到山东、广东等地开展系列推介活动。从老陈家茶厂每年进几十上百万元茶叶的固定大户,几乎都是在政府搭台的活动中联系上的。“以前我们哪晓得市场是怎么回事?全靠政府牵线搭桥。”

“最关键的,还是质量安全。”老陈一字一顿地说,“你们不知道吧?种有机茶要求很高,不能用农药、化肥,只能用粘虫板和杀虫灯物理除虫害,更不能用催芽素之类的东西,规矩多得很。这些限制影响产量,但能保证质量。”

正在当地巡查的凤冈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副局长王瑞华也加入了与老茶农的“茶道”话题。他告诉记者,当地建立了一整套“从田间到茶杯”的质量控制体系,按照“猪-沼-茶-林”循环模式,茶园使用沼液、沼渣和农家肥,化学农药被严格禁止使用,对于农药残留和重金属的检测还设置了高于国家标准的地方标准。

王瑞华介绍说,风冈锌硒有机茶不仅在国内名声越来越大,而且打开了海外市场。田坝“贵茶有限公司”的产品通过欧盟463项食品安全指标的严格检测,2012年开始出口欧洲,去年出口增加到100吨,近期还开拓了美国、加拿大和俄罗斯市场,订单超过200吨。

靠着政府坚持不懈的监管和引导,如今,“看长远、保质量、重品质”已成为田坝乃至整个凤冈茶区茶农的共识。

从傍晚聊至深夜,月光照在陈世民谈兴未尽的脸上。院坝不远处就是他家的茶叶加工厂,30多台制茶机器还在不停地运转。“订单接不完,最近家家户户都忙着呢。”这位与茶打了几十年交道的老茶农坦诚地说:“茶叶泡水,诚信可不能‘泡汤’,一句话,就是种干净茶、挣干净钱、做干净人。”

茶叶店的生意经:营造氛围茶香更浓


不大的店面里,古朴的茶桌摆在正中。店主茶道功夫娴熟,在流淌的音乐中,冲出一壶汤色杏黄的茶水,优雅地倒入精致的茶盅。顿时,浓浓的茶香沁人心脾。给客人沏完茶,许小姐同记者聊起她的茶道人生。

选对茶叶经营品牌

开茶店之前,许小姐一直在汉口一家茶行从事销售工作。今年3月底,陆羽茶都开市之后,她认为市场环境不错,便和妹妹一起投资几万元开起这家20平方米左右的茶店。“开茶店最重要的就是选对茶叶品牌。”许小姐告诉记者,她经营的是现在行情不错的福音山珍稀养,上甘茶、青钱柳、虫屎茶。“对于刚开的店来说,先选几个市场行情好的茶品试卖,然后再慢慢转型专门经营其中的一种,风险可大大降低。”许小姐说。

在茶叶档次定位上,她了解到,目前武汉的茶市还是以中档茶销售为主,不过低档的大路茶也比较好卖。考虑到做低档茶只能做批发,不利于茶店打招牌,于是,许小姐一门心思做好中高档茶叶销售。于是,她加盟了福音山茶。由于市场定位明确,她很快就打开了市场。

营造氛围茶香更浓

真正喜欢喝茶的人一般都比较讲究,强调茶与器的默契、环境与气氛的协调,冲泡时讲究技法,品饮时讲究章法。基于此,茶叶销售店主也必须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自身的茶文化涵养。“为了将茶店开出文化品位来,我想到了茶艺表演。为了具备一流的茶艺,我专门到杭州去学习了几个月。”许小姐说,好茶加上好的茶艺展示,顾客来此喝茶自然赏心悦目。熟人们闲暇想品茶,很容易就想到我的店子环境不错,品茶聊天时很放松。

许小姐在店后面开了几间包间,客人来得多了便将他们引进包间,可以打打牌、聊聊天。“在包间里,我的茶是按壶卖的。一壶茶从40元到100多元不等,中档的80元一壶,最受欢迎。”许小姐说。据了解,在茶包间卖茶,纯利可以达到20%以上。

许小姐说,她之所以做茶叶销售,原因是她也喜欢喝茶。茶叶是她生活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她平时喜欢在工作之余,沏上一壶好茶,与老顾客分享,平添一分清闲与快乐。

浙江余姚仙茗茶风俗


余姚仙茗,又称瀑布仙茗,产于余姚,被陆羽赞为“仙茗”,故称余姚仙茗。该茶外形紧密,苗秀略扁,色泽绿润,香气清鲜,滋味鲜醇,汤色绿二明亮,叶底嫩匀成朵,是浙江省的历史名茶。

茶艺演示:

器皿亮相:先将茶具一次摆好。壶、公道杯、品茗杯、闻香杯放在茶盘上,茶道、茶样罐放在茶盘左侧,烧水壶放在茶盘右侧。

仙茗会客:打开茶叶罐,让来客欣赏余姚瀑布茶的外形和颜色。

涤器静心:为了表示尊敬,在宾客面前洗杯热壶,也可使众人稍稍静下心来。首先将开水倒入水壶中,然后将水倒入公道杯,接着倒入品茗杯中。

仙茗入池:按1:18的比例把余姚瀑布茶放入壶中。

仙茗入瀑:右手提壶加水,用左手拿盖刮去泡沫,左手将盖盖好,将茶水倒入闻香杯中。

初品仙茗:将开水加入壶中,泡一分钟,趁机洗杯,将水倒掉,右手拿壶将茶水倒入公道杯中,再从公道杯斟入闻香杯,只斟七分满。

鲤鱼跳龙门:用右手将品茗杯反过来盖在闻香杯上,右手大拇指放在品茗杯杯底上,食指放在闻香杯杯底,翻转一圈。

游山玩水:左手扶住品茗杯杯底,右手将闻香杯从品茗杯中提起,并沿杯口转一圈。

喜闻幽香:将闻香杯放在左手掌,杯口朝下,旋转90度,杯口对着自己,用大拇指捂着杯口,放在鼻子下方,细闻幽香。

品啜甘茗:三个口是一个品,要做三口喝,仔细品尝,探知茶中甘味。

以茶待客莆仙民俗趣谈


中国有风靡世界茶的故乡。利用茶叶的历史,已有四千多年了,几乎同埃及的金字塔一样悠久。饮茶风俗源于四川,饮茶的历史与药用植物一样古老。茶,在莆仙有悠久的历史。仙游县茶叶始植于隋代,唐代成片种植。唐宋间,郑宅(赖店圣泉)茶叶已为贡品,名闻京都。壶公山“仙公茶”,系汉代胡真人所植,品茶已千年,驰名中外。唐时,僧无了在龟山开辟茶园。史载“莆诸山产茶,龟山第一,柯山第二”。明代龟山茶园所产“月中香”驰名远近,成为贡品,如今是莆田的名茶之一。

莆仙不久有盛产茶的历史,而且有喝茶的习惯。唐代,莆人饮茶不大讲究器具的精美,烹茶器皿以碗、瓯。宋代饮茶用盏,所谓盏,口敞底小,涂釉。有的用壶啜茶,曰之“壶小如香橼。先嗅其香,再试其味,徐徐咀嚼而体贴之,清香扑鼻,舌有余甘。在宋代,蔡襄撰写了农艺名著《茶录》,在清代,莆田人朱粲如先生为好友陈兰士而创作了《饮茶歌》,其歌曰:“摭下诗债心情清,秋风吹我城南行。书仓巷口忽停足,我有好友能弹琴。主人抱膝坐修行,凤尾拂云寒萧森。入门不作寒喧语,呼童汲水将茶烹。竹炉汤沸蟹眼活,瓶笙吹作水龙吟。龙团雀舌试奇品,种种为我开金罂。瓷瓯浅小名若深,涓涓滴滴润枯肠。兴奋养神喜不胜,覆鼻余沥闻芬音。贱予正渴思吞海,饮酒口去嗡如长鲸。千杯万杯不辞醉,一斗一石还自倾。似此咀嚼耐寻味,何以能解我醉醒。安得庐同六七碗,顿使两腋清风生。”

上千年的饮茶史熏陶了莆仙以茶待客的礼俗,有朋自远方来,不能让朋友干坐着。一个精致小巧的茶壶,配几个玲珑别致的茶杯,打开壶盖,轻轻地撮一把茶叶,小心地放进去,冲上开水细细地盖好,放在桌上或茶几上闷一会儿,于平静中透露出闲适,一种难得的平心静气。而后再缓缓地斟出来,也颇有“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之妙音。慢慢地细细地品尝,边聊边饮,客人杯里茶喝完了,要由主人来斟茶。主人添茶时,客人无须站立,也无须双手托茶杯,只须手指轻轻敲打桌面即表示谢意了。若与人谈话,不必停下,只要转眼望着斟茶人就算行了注目礼。若是处于站立中且拿着杯,可用手指轻轻敲打茶杯,这也是表达谢意的一种方式。俗话说“茶七饭八酒满杯”。即为客人倒茶,水量宜控制在七成,以示尊敬。若是茶斟得太满是对客人的不敬,甚至是骂人之意。民谚云:“酒要满,茶要浅”。因此,茶水适量是衡量主人敬意的一个重要方面。

仙公茶的泡饮方法别具一格:首先是烫热茶具,称“白鹤沐浴”;其次是“落泡”,称“乌龙入宫”;其三是冲水,称“悬壶高冲”;其四是落盖,称“春风拂面”;其五是品味,称“梦里寻芳”;其六是出茶称“关公巡城”、“韩信点兵”;其七是饮尝,称“咀文嚼字”。

唐代前,为制茶起源时期,饮茶方法变化不大,各地所用茶具相差无几,包括贮茶、碎茶、煮茶和饮四个方面的茶具。唐代,茶具开始受到重视。唐初,茶具较为杂乱。中唐时,有二十多种茶具。宋代,茶具逐渐简化。如今,茶具通常为茶杯、茶盏、茶壶、茶盘等,尤其是瓷器茶具,胎质细腻坚致,色调各异,色彩缤纷,绚丽多姿,往往诗词、书法、绘画浑然一体,用来泡茶,妙趣横生。搪瓷茶具,经久耐用,玻璃制品,美观大方。塑料茶具,不易破损,便于携带,深受人们的欢迎。一般说来,敬茶以玻璃杯为器皿,这样可以让客人观尝到茶叶形态的美妙。有如:“生盛盏里水丹青,巧合天工学不成。却笑当时胡仙公,煎茶赢得好名声。”

霍邱女茶商实现六安茶叶出口零突破


中国的茶叶漂洋过海销往国外自古已有之,历经岁月洗礼,如今,在市委、市政府的倡导下,六安茶在国际舞台,绽放出新光彩。在六安市,有一位霍邱籍的女商人凭借一己之力,实现了近些年来六安茶叶自营出口零的突破,她的名字叫陈德云。

与茶结下不解缘

陈德云是霍邱县人,她的事业却在金寨县。早在2005年,陈德云由于招商引资来到金寨县,之前她也投资过一些行业,但最终金寨得天独厚的茶资源吸引了她的目光。

陈德云爱茶,金寨恰好盛产茶。在她办厂的金寨县境内,到处是茶园,有些农户房前屋后都会种植个几株茶树,而金寨独特的气候也让金寨的茶味醇汤清叶碧。陈德云想,自己一直在做进出口生意,国外人也爱茶,金寨的茶这么好,为什么不能把它推广到国外呢?陈德云告诉记者:“金寨山好,水好,人好,我喜欢喝茶,更喜欢喝金寨的茶。”

六安茶海外飘香

说干就干,2013年,陈德云通过自己本就从事进出口事业的优势跟一些外商洽谈,引进了一个出口茶叶加工项目落户金寨县斑竹园镇农民工创业园,一家叫“竹茗”的集茶叶种植、出口基地建设、初制、精制加工与自营出口于一体的企业应运而生了。

并不是所有事都是一帆风顺的,建厂初期茶农对茶叶品质方面意识不够,收购回来的茶叶农残含量高,给茶叶出口造成很大困难。为了改善这一困境,陈德云想了很多办法,控制化肥使用量,鼓励茶农用有机肥;提倡使用太阳能杀虫灯、粘虫板等绿色防控用具,与茶农大户、合作,鼓励茶农们控制农残含量。功夫不负有心人,2013年9月份“竹茗”的第一批绿茶自营出口,实现了六安茶叶自营出口零的突破。2014年出口创汇1472万美元,实现产值超过1亿元。

改变传统观念

陈德云的成功不仅是经济上的成功,她所带领的“竹茗”对春夏秋茶的综合利用也改变了金寨当地重春茶、轻夏秋茶的传统生产观念。“开发利用夏秋季茶叶资源,生产不同档次的炒青绿茶可以充分调动茶农积极性,我们现在年增收夏秋茶1500吨,并销往国外市场,为实现茶农增收、企业增效、财政增盈作出积极贡献。”陈德云告诉记者。

记者了解到,出口茶大都是属低档大路茶,在春季加工名优茶后,如继续采摘夏秋茶生产大路茶出口,不仅可以避免茶叶荒废在茶园上,而且更能直接体现在茶农的增收上。通过扩大夏秋茶生产,促进六安茶叶外贸出口的增长,充分发挥区域优势产品,弘扬六安茶叶出口地位,促进茶叶产业良性循环并健康持续发展。

目前,竹茗的茶主要出口往非洲以及西亚的部分国家,接下来陈德云想主打有机茶概念,让六安茶走向更宽广的国际舞台。

一代“茶仙”的惨死迷案


卢仝一生的交际圈子非常窄,后人从他的诗作大致可以推测出,卢仝的朋友主要有韩愈、孟郊、贾岛、马异、刘叉等人,这些人都是韩孟诗派的中坚力量,大多和卢仝一样,性格孤僻。

济源市政协文史研究会副秘书长李立政先生和我探讨卢仝时也说,卢仝的这种高傲性格,是促成其诗风怪异的主要内因。韩愈在《寄卢仝》一诗中写道:“先生结发憎俗徒,闭门不出动一纪。”为我们展示了这位怪异诗人自视甚高、落落寡合的形象。

卢仝的怪异性格,可能与他的身世有关系。卢仝祖籍河北范阳,卢氏为当地的名门望族,史学家推测,卢仝祖上从河北迁居河南济源,可能是因为家道中落。到了卢仝一代,日子就相当清贫了。

卢仝一生不曾做官,缺乏固定的收入来源,但他酷爱读书,在扬州的一所旧宅中藏书颇多。后来卢仝举家迁到洛阳,为购买一所宅院,欠了当地富商一笔巨款。由于当时韩愈为河南令,和卢仝关系非常好,时常接济他。

但由于债主逼债很紧,卢仝受到了威胁。韩愈《寄卢仝》诗中所说隔墙恶少“每骑屋山下窥瞰”,很可能就是债主逼债的手段。幸亏韩愈的维护,卢仝才免受一场难堪的侮辱。韩愈离开洛阳后,卢仝的生活更加艰难了。为了还债,卢仝不得不将扬州的旧宅卖掉。但旧宅中的藏书,卢仝想方设法托人运回河南。卢仝的好友孟郊为此写过一首诗,题目就叫《忽不贫,喜卢仝书船归洛》。

卖祖屋这种事,是很让人悲伤的,鲁迅先生在《故乡》一文中就非常到位地描述了这份感觉。

卢仝一生,遭受了很多人情冷暖,看尽了世态炎凉,因而性格古怪,才做出古怪之诗。

▲抱才隐居是为大用

由于卢仝在史书中属于“非主流”诗人,有关其记载有前后矛盾之处。卢仝一生究竟何时隐居,何时游历,何时居洛阳,何时居扬州,何时居济源,均没有详细的划分。史学家只能大致勾勒出一个线条:20岁之前,卢仝居住在济源,读书、饮茶;20岁之后,开始在扬州、洛阳等地漂泊、游历,甚至还到过塞外;30岁左右,卢仝在洛阳定居,也可能又回到济源王屋山隐居过一段时间。但这种说法也遭到很多历史学家的质疑——总而言之,卢仝的生平是模糊的。

唯一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卢仝在王屋山的居住时间最长。

卢仝居住在王屋山何地,已经不能确定具体地点。后人根据卢仝诗句的描述,找到了大致方位,并在山间修筑了一间“卢仝茶社”。2010年12月17日,我和李立政先生上山时,正好赶上茶社放假,空无一人。

在卢仝茶社的大厅内,陈列着一尊卢仝塑像。李立政先生说,雕像是根据钱选《卢仝烹茶图》雕刻而成的,至于是不是一千多年前真实的卢仝模样,谁也不敢肯定。而我觉得这尊塑像有失真实,因为根据史料的描述,卢仝或许患有“脱发症”,没有头发。

卢仝茶社依山而建,一条溪水从北而南,穿山越岭,直至山下。山沟两边灌木丛生,怪石峭立。

隐居山间却心系天下,这是长久以来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一种挥之不去的情愫。卢仝终生未曾为官,《唐才子传》记载:“朝廷知其清介之节,凡两备礼征为谏议大夫,不起。”至于卢仝为何“不起”,没有进一步的说明。研究卢仝的学者据此认为,卢仝是一个看破红尘、不愿为官的人,尤其是爱茶文人,称赞其是不愿入“淤泥”的高尚雅士。

质疑者分析卢仝有关的诗作后,提出了相反的观点。自古以来,有一类文人,并非不愿为官,而是心高气傲,要做旷世之才,非宰相之位不受。有这种想法的文人不在少数,可惜除了诸葛亮,鲜有人能一步到位,挤进帝王的“核心班子”,因此,他们一面作诗著文抨击时政,一面拒绝朝廷给予的低级官位,卢仝很有可能属于这一种。

尽管卢仝在王屋山上隐居多年,并两次拒绝朝廷的征召,但在其好友韩愈的诗中,仍能看出卢仝的一些心思:“先生抱才终大用,宰相未许终不仕。”(《寄卢仝》)卢仝自己也写过一首《直钩吟》:“初岁学钓鱼,自谓鱼易得。三十持钓竿,一鱼钓不得。人钩曲,我钩直,哀哉我钩又无食。文王已没不复生,直钩之道何时行。”那种渴望明主而不遇的怨愤之情溢于言表。千古绝唱《月蚀诗》,更是将卢仝那种积极入世的思想表现得淋漓尽致。有学者提出,卢仝之死就是其极想参与时政的最好注释。

“甘露之变”留下的千古之谜

▲卢仝一生除了留下了两首名诗,还留下了一个千古谜团:甘露之祸。

中唐时代,外有藩镇割据,内有宦官干政,唐文宗不甘心大权旁落,一心想铲除宦官。

公元835年11月21日,文宗在紫辰殿早朝。禁卫军将军韩约上殿启奏,说禁卫军大厅后面的院子里一棵石榴树夜里降有甘露。在古代,天降甘露被认为是祥和的好兆头。礼部侍郎李训带领百官向文宗祝贺,并请文宗亲自到禁卫军后院去观看。

于是,文宗要仇士良带宦官去查看。仇士良等人来到禁卫军大厅,正巧刮来一阵风,吹动了厅内的帷幕,仇士良发现幕布后站着不少手拿兵器的士兵。大吃一惊,慌忙逃走。看见事情败露,李训指挥禁卫军冲上去,抢夺皇帝。仇士良和宦官指挥手下和禁卫军经过一番厮杀,最终挟持皇帝进了内宫。

李训见计划败露,忙逃出京城。仇士良指挥宦官,对在京师的公卿与吏卒进行了血腥大屠杀,皇宫内“横尸流血,狼藉涂地,诸司印及图籍、帷幕、器皿俱尽”,宰相王涯等与甘露之变毫无关系的人也都被杀,死者有几千人,整个长安被搅得天翻地覆,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甘露之变”。

“甘露之变”,祸及卢仝。据《唐才子传》等史料的记载,当时卢仝和几个朋友正在宰相王涯家里做客,因晚上留宿,遭到吏卒逮捕。

卢仝曰:“吾山人也,与众无怨,何罪之有?”吏曰:“既云山人,在宰相宅,容非罪乎?”于是,卢仝“苍茫不能自理,竟同甘露之祸”。

正如吏卒所言,卢仝这样闲云野鹤般人物,留宿宰相宅中,为何?千百年来,不同的学者得出不同的解读。有人认为卢仝有着传统文人的仕途观,看似不愿为官,实则结交高官,希望能参与政治,清高之名与事实不符。也有学者认为,卢仝结交王涯是因为韩愈离开河南后,他生活窘迫,不得已而为。

近来,学者通过对卢仝、贾岛等人的诗作分析得出结论,“甘露之变”时,卢仝应该不在长安,而是在洛阳或塞外游历,后在洛阳病逝的。这种说法更符合卢仝“山人”性格。

卢仝是否死于甘露之祸,决定了一代“茶仙”的诸多历史细节。如今,让史学家头疼的是,如果卢仝死于甘露之祸,那好友贾岛、韩愈等人关于卢仝年龄的记载则存在相互矛盾之处,但轻易否定《唐才子传》“卢仝死于甘露之变”的说法,也没有过硬的证据。两派学者曾频频发文,进行论战,质疑者一度提出“如果死于‘甘露之变’属实,那卢仝整个生卒年份都要改写的”结论。

卢仝是否死于甘露之变,目前成为卢仝研究者未能破解的一个谜团。但卢仝是否死于“甘露之变”,对于普通读者来说也许并不重要。就算卢仝确有结交官员、希望进入仕途,但他那份忧国忧民的情怀也是真挚的;就算卢仝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清高、就算他的那份孤傲是做出来的,但也无损他品格的高尚。

几篇短短的文章,无法准确地描述一代“茶仙”的传奇人生,让我也非常遗憾。但济源之行,让我强烈地感觉到:卢仝用他最真挚的感情,写下了传唱千古的《七碗茶歌》,这是一首伟大的诗作,这也是一首在中国诗歌史和茶史上的巅峰之作,后世茶人只能回味而无法复制,只能传唱而无法超越。

当我端起茶杯,《七碗茶歌》的境界又回荡在脑海中:喉吻润、破孤闷、搜枯肠、发轻汗、肌骨清、通仙灵、清风生……能将饮茶的心情挥发如此,夫复何求?(全文完)

清华硕士杨华毅回到家乡念起“羊屎茶叶”经


恰逢茶园冬管时节,在恩施市舞阳办事处长堰塘村,1000余亩梯田茶园处处露着生机,20多名村民正忙着给茶树修剪“发型”,还有部分村民在茶垄间挖沟施肥,有说有笑。“几年前,村里稍微年轻点的农民都外出打工了,很多田地都成了荒地,冬季往往更加荒凉,村民们闲得很,要不是这几年杨总回乡发展茶叶,哪有今天的景象?”村民徐明清看着满坡茶园,露出了笑容。

恩施长堰塘村民口中的杨总叫杨华毅,清华大学硕士。大学毕业后,几经辗转,杨华毅回家乡念起了“羊屎茶叶”经,他到内蒙古购买羊粪作为茶园肥料,同时扩大茶园规模,探索电商营销模式,打响“映马云池”推向世界质检最严格也最具潜力的高端茶叶市场。

杨华毅称,一旦国际有机茶认证申请成功,获得国际市场“入场券”,便能让该品牌茶叶走向世界,获取更广阔的机会。

他们在做好电商的同时,还将做好线下销售,以并购或自建连锁店的形式,打开线下实体店市场。目前,杨华毅已与南京一大型有机食品超市达成协议,“映马云池”茶叶可在其全国106家连锁店内销售,现正在商量包装等细节。另外,经一清华校友介绍,杨华毅与美国一家报业负责人取得联系,明年该负责人将为其提供100万美金作为风险投资,第一期20万美金将于2015年1月15日到位。“人要实现自身价值,必须得有想法,有了想法还得敢做。”杨华毅并不满足于现状。据他介绍,目前村里还有上千亩荒地,他将收购这些荒地,以发展速生经济林,待木材长势基本成型后,便在林间种草养羊,以羊粪做茶园肥料。这样,茶叶、林业、牧业合理搭配,既可解决自身发展的资金问题,又能让农林牧三者在生态效益上形成一个封闭循环圈,形成集农林牧于一体的生态产业倍增发展模式。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潍坊:茶商叶仙红的“茶叶经”》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种类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