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文化。

世界茶王说:创业一定要专注,自信和坚韧。做产品一定要勇于创新,不断为消费者提供更优秀的产品和服务。

81岁的李瑞河被誉为“世界茶王”、“两岸茶王”,作为天福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李瑞河用自己的执着、睿智、自信,书写了传奇的创业人生。重视品牌、传承文化和不断创新是他成功的“法宝”。

李瑞河出身于茶农世家,从小就与父母等劳作于茶园间。“当时种茶的人多,的人少,我们家跟一般农民一样都很穷。”李瑞河回忆说,因为家庭贫穷须谋求转变,他的家庭决定转变思路——从种茶到卖茶。

图为:天福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李瑞河

卖茶的过程是艰辛的。贩茶之初,李瑞河经常走街串巷、挨村挨户走访顾客。“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只要有足够的韧劲和自信,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李瑞河表示,因为有过当兵的经历,他练就了异于常人的承压能力。“我建议所有人都尽量去当兵,军队是一个非常磨练人的地方。”

因为勤奋、努力,再加上对市场的准确判断,李瑞河迎来了成功。他的店遍地开花,创办了天仁茶厂、天仁茶园、陆羽茶艺中心等,他创建的天仁集团资本额逾40亿元,为台湾地区第一家专门从事茶叶销售的上市公司。

然而,有时幸运和厄运常相伴而至。1988年,踌躇满志的李瑞河开始涉足证券行业,不过让其始料未及的是,两年后台湾股市的崩盘,让其从“天堂”跌入了“地狱”——天仁证券因从事丙种垫款,出现30亿台币的财务损失。“我当时不知道该如何面对,甚至有过轻生的想法。”为了避免引发更严重的一系列问题,一周后李瑞河提起精神,并对外承诺:愿意用名下的财产来偿还债务,宁可做一个清清白白的穷人。随后他辞去一切职务,变卖家产抵债,包括在美国的一幢房子。虽然出现巨额亏损,不过李瑞河的诚信和重情重义,使他赢得了尊重和信任,获得了东山再起的机会。

1993年,已近花甲之年的李瑞河筹集到1000多万元后踌躇满志地转战大陆市场,开启自己的另样人生。他以美国天仁集团总裁的身份,先后在福州创办天福茶叶有限公司(优山茶场),建立了1500亩优质茶叶生产基地及茶叶加工厂;在闽侯上街镇创办天元茶叶有限公司,主要负责茉莉花茶、绿茶、乌龙茶的加工、并配、包装、出口等业务;在老家漳浦324国道旁购地100亩,创办天福食品开发有限公司(天福茶庄)……目前,天福集团在中国大陆各大、中城市开设超过1200家“天福茗茶”直营连锁店,在福建、四川、浙江等省建有7家茶叶及茶食品工厂、2家茶博物院,2个高速公路服务区、1个“唐山过台湾”石雕园,建设了全球第一所茶专业高校——漳州科技职业学院。

企业的蓬勃发展并未让他忘记居安思危。李瑞河对产品质量的挑剔越来越苛刻。“我就是一个产品经理,不完美的产品是一定不能呈现给消费者的。劣质的产品会伤害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李瑞河表示,只有长期提供高品质的产品,才能在市场立于不败之地,才能树立诚信的、消费者信得过的品牌。“每一个产品我都会提前试吃试用,我提供给消费者的产品,一定是有质量保障、安全保障的。”

目前,已经功成名就的李瑞河最大的愿望就是感恩社会,传承中国的茶文化,并使其走向世界。“我在大陆取得了令我难以想象的成功,感谢这里的良好投资环境,感谢消费者的支持信赖。我开办茶博物馆、茶学院等文教机构,在全世界以茶会友,传播茶文化,就是想把这个行业的地位和内涵提升起来,把数千年的茶历史和茶文化彰显出来。”李瑞河建议创业者,创业一定要专注,自信和坚韧。做产品一定要勇于创新,不断为消费者提供更优秀的产品和服务。“21世纪是中国茶的世纪,因为中国在崛起,中国人正走向全世界,中国茶和茶文化也必将走向全世界。”

Cy260.com精选阅读

茶商李瑞河新书自述东山再起


据“中央社”报道,“世界茶王”天仁、天福集团总裁李瑞河,新书今天正式上市,书中娓娓道来55岁因事业惨败而归零、58岁再出发在大陆创业,至今成为两岸茶王的传奇故事。

天福茗茶在今年9月26日于香港挂牌上市,这是继天仁1999年在台湾股票上市以来,再度将李瑞河孕育的茶事业集团,推向国际。

此时此刻,李瑞河感到骄傲,但同时更深知自己未来的责任。他感慨的说,“2011年是天福集团成立第18年,也是我事业一度归零,东山再起的关键18年。”

李瑞河是传统的台湾茶农子弟,1953年跟父亲在高雄冈山开办铭峰茶行。1961年独自创业,在台南创建第一家天仁茗茶。1975年天仁茶业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将茶叶连锁店导入制度化的经营与管理。

经过几十年的奋斗,李瑞河成为17家天仁关系企业的董事长,企业资产一度达新台币40亿元。

李瑞河曾经以为天仁就此茗香全球,可以风风光光走下去,没想到1990年一场金融危机,让天仁证券因此大亏30亿元,重挫李瑞河的事业,人生也差一点走到终点。

1993年,58岁、年近花甲的李瑞河,从谷底爬起,回到祖籍地福建漳州再创业。又一次从零开始,筚路蓝缕中创立天福集团,靠着一股有志者事竟成的毅力逐步攀上事业的巅峰。

8年后李瑞河重掌天仁集团的帅印,成为海峡两岸两个最大的茶业集团掌门人。18年之后,天福茗茶在香港主板上市。

他说,“回想起事业归零的那段时间,虽然胆颤心惊,但也因此让我了解什么是我生命的最爱,什么是人生中最重要的追寻”。

这本新书名为“李瑞河传奇”,李瑞河以大陆13亿人口大市场为舞台,以在台湾创建天仁集团的经历为背景,完整的记录李瑞河从1993年赴大陆发展,18年来的心境及奋斗点滴。

在书名中有“传奇”二字,李瑞河说,“传奇”其实不是我的人生经历,而是老祖宗的智慧,他非常庆幸自己能背负宣扬中国伟大茶业文化的使命。

回首自己人生的“西山再起”,李瑞河表示,他一直爱茶、品茶、喜欢分享茶,直到跌倒挫败后,才发现他对“茶”的热爱远超过对失败的恐惧。

他说,“我自许不仅是个茶商,更要做茶人;要以振兴茶业、弘扬国饮为一生不能放下的责任”。

李瑞河感性的说,“喜欢喝茶的人都知道,饮茶之乐不是在入口后的清香,更在入喉之后的回甘。人生如茶,一苦二甘三回味,重要的是不管多困难,都要抱持着诚信、感恩,一如茶汤的温润与清澈”。

他希望能藉由新书与读者分享他的回甘人生,也希望他跌倒后再爬起来的故事,能够鼓励每一个遭遇失败的人不被困难打倒,“有失有得,有苦有乐,这就是人生的真实况味”。

两岸茶王李瑞河:在两岸建茶业世博园


6月13日,一巨型茶壶树立在位于福建漳州的“世界茶王”台商李瑞河茶园内。有“世界茶王”之称的台商李瑞河是台湾南投人,20世纪90年代初来到漳浦创办天福茶庄,经营两岸茶业,目前在世界各地开有1008家直营店。

被誉为两岸茶王的台湾天仁集团、大陆天福集团总裁李瑞河,拟投资20亿元人民币分别在家乡台湾南投与祖籍地福建漳浦,各建一个茶业世博园,弘扬中国茶文化,缔造中国茶的世纪。

李瑞河8日在此间向记者表示,此举以实现“拥抱漳州,牵手两岸,走向世界”的宏愿,让两岸茶来茶往,提升传统茶业,促进两岸同胞同心协力,让21世纪变为中国茶的世纪。

目前,他已在漳浦梁山清泉岩下看中一块地,初定200公顷;除计划建设茶业世博园、五星级饭店外,还要建设天美仕总部,生产销售茶保健、美容品,提升茶叶的科技含量,使其5年内成为年纳税超亿元的企业。同时,他计划在南投日月潭边选址50公顷,建设日月潭茶文化博览园,包括天福茶博物院、天福大饭店、日月潭小镇、观光茶园和茶业世博会常设机构。

“此项目得到南投县政府及有关当局的大力支持,很有希望。顺利的话,两岸可以同时上马,两三年内见成效,将会有一个更大的发展。”李瑞河说,茶业世博园将学习海南岛博鳌农业论坛,建设国际会展中心和会议中心,吸引各种茶文化活动或者论坛前来召开,让漳浦和南投成为的重心。

几年前,李瑞河就开始布局推广中国茶文化。2007年,他投资2.5亿元人民币在漳浦创建了全球第一所茶业高校——天福茶学院。该学院现已成为大陆首家招收台湾学生的民办高校,福建省第4所获得海外招生资格的院校,先后吸引了20名台湾学生前来求学。

而且,该学院成功承办了两期国家商务部援外项目的茶叶培训班,即“发展中国家无公害茶叶生产技术培训班”,为尼日利亚、肯尼亚、阿富汗、格鲁吉亚、蒙古、卢旺达、巴基斯坦等20多个国家52名官员、学者培训技术;承接联合国和马来西亚等国的培训项目,游学考证;与日本、韩国茶界、教育界广泛交流,增进友谊。

“为中国和世界的茶业发展培育更多更好的专业人才,实现‘中国茶的世纪’,这是我多年的心愿。”李瑞河说,茶是中国的国饮,有着三千多年的历史,并从中国传播到世界各地。

他表示,希望通过学校的学员能将中国茶更快地传播到世界各地,让更多的人可以享受到天然、健康、人情味的中国茗茶和茶文化;外籍学员毕业后,将分赴五大洲,担任“茶叶大使”、“和平使者”,让中国茶走向世界,倡导茗风,传播华夏文明。

我是有备而来—专访天福集团总裁李瑞河


一起把蛋糕做大

《海峡茶道》:李总裁,听说您前几天刚回了趟台湾,是去忙什么?

李瑞河:是去办明年天福在香港上市的手续,手续很多很繁琐,台商在外投资必须找台湾“投资审查委员会”报批,光光准备就花了5年时间。审批材料今天就会寄来。

《海峡茶道》:的确,这十多年来,我们亲眼目睹到天福发展的速度。但打开天福的网站,常常发现店面每天都在增加,有时也会有减少,这是怎么回事?

李瑞河:我们是“走三步,退一步”,就是开3家、关1家。比如,有些店没有效益,或遇到旧城改造,就关掉了。前段时间,上海60多家的合作店就因经营状况不善,全关了。

《海峡茶道》:有不少茶企都忙着开加盟店,天福都是直营店,有没有打算开加盟店?

李瑞河:暂时还没有。原来我打算在大陆开1000家直营店,2000家加盟店。加盟本来不错,自己不出钱,还能赚加盟费,但很危险,容易出问题,影响企业形象。不过,我会考虑开合作店,而合作者必须来天福培训至少1年,且有足够的忠诚度,严格审核后才行。

《海峡茶道》:其实,目前我们所见到这些开连锁店的茶企,在经营模式上很多是模仿天福的,在它们身上都能看到天福的影子。

李瑞河:我也这么觉得。没关系,以前没人炒茶叶,现在大家一起炒,一起把蛋糕做大。竞争是很讨厌,但有压力才会有动力。

以前是母鸡带小鸡,现在要播种

《海峡茶道》:1980年,您在台北建立了陆羽茶艺中心,后来在北京、成都也建了分中心。您为什么会想去成立这个机构?

李瑞河:1980年到现在刚好30年。1970年,我去日本看万国博览会,观看日本茶道表演时,被叫到台上盘腿坐了20多分钟,太繁复了。当时我心里就想,中国有悠久的历史,竟没有自己的茶文化表现形式,很不服气。所以,10年后我就开了陆羽茶艺中心,介绍中国3000多年茶叶历史文化,教人如何品尝中国三山五岳的茶,都是免费的。1993年来大陆,就在北京、成都也开了茶艺中心。

《海峡茶道》:下一步还打算在哪些城市开设分中心?

李瑞河:天津、广州、武汉等各大城市。

《海峡茶道》:全国有不少农业院校都开设有茶学专业,并且都有一定的招生规模。您为什么还想再创办一个天福茶学院?

李瑞河:我想办一所茶业“黄埔”。从前把台湾的行销经验带到大陆,这是母鸡带小鸡,现在我要播种,培养更多“文武兼备”的专业人才,撒播到世界各地去。学校的侧重点不同,我们更注重实践,天福的初制厂、精制厂、包装厂、茶具厂等,都是学生实习的基地。

《海峡茶道》:茶学院从2007年开学至今,发展得如何?

李瑞河:今年首届毕业生有500多名,其中262名留在天福工作,剩下的几乎都被省内外茶企聘走了。目前,在校生还有2000多名。

ECFA,不是公平贸易

《海峡茶道》:从两岸大三通到ECFA的签署,对您的事业有没有产生什么影响?

李瑞河:目前还没有。ECFA,不是公平贸易,没互惠互利,而是大陆让利。古时孔融让梨,弟弟让梨给哥哥,现在是哥哥让弟弟。相信这个问题会解决的。

《海峡茶道》:茶作为两岸共有的产业,在ECFA架构下,您觉得如何更好地开展合作?

李瑞河:它有利于两岸的茶来茶往,比如两岸之间可以互相取长补短,用台湾的品牌包装大陆的茶,打进国际市场。

《海峡茶道》:您在大陆创业十多年,经验一定很丰富了,对于来或要来大陆创业的台湾民众有什么建议?

李瑞河:首先要多了解大陆市场和法律规章,我就是有各而来的。如有困难,茶学院可以开短期专修班,保证3个月内弄透。

我们家成了“联合国”

《海峡茶道》:您在两岸茶业奔忙多年,今后您的孩子也会子承父业吗?

李瑞河:是啊。我有3个孩子,老大留在身边管理事务,老二在厦门总部,老三还在美国读大学,明年毕业,他是美国公民,今后天福在海外的扩张还靠他。

《海峡茶道》:您对继任者有什么要求?

李瑞河:就是雕像上的那句话“薪火相传,继往开来”。最好不要搞其它行业,天仁证券就是个教训,要引以为戒。

《海峡茶道》:他更多地扮演的是守业还是创业的角色?

李瑞河:二者都要有。我也提倡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同意他们一半做茶,一半做其他行业。

《海峡茶道》:看来您这一家子都和茶分不开了。

李瑞河:是啊,为了茶,我们家成了“联合国”。太太和老三是美国公民,老二就要加入新加坡国籍了,我和老大还是台籍,3个儿媳妇是大陆的。来自:海峡茶道

天福李瑞河:振兴中国茶 同圆中国梦


谈到茶,天福集团创办人李瑞河,在茶人与茶客间已是广为知晓。

少时随父在台开茶行,壮年遭遇金融危机跌入低谷,花甲之年在八闽土地上再创业,茶人李瑞河的经历同茶一样,虽经摇、揉、炒、焙的磨砺,但越炼越香。

近日,在漳浦的盘陀梁山脚下、天鹅湖畔,记者有幸与年近耄耋的李瑞河品茗谈心,听他分享数十年来与茶相生的故事,感受他“振兴中国茶,同圆中国梦”的浓烈情怀。

人物名片

李瑞河,天福集团董事局主席、1935年出生于台湾南投茶农世家。1953年,他与父亲在高雄开设铭锋茶行。1961年在台南创立天仁茗茶门市,实行茶叶连锁经营新模式,1990年达50多家。旋遭金融危机打击,事业从巅峰跌入谷底。1993年,他跨越海峡来到大陆,花甲之年再创业:办茶场、建茶厂,在漳浦设立天福茶庄,谱写了茶界传奇。

“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茶文化的故乡。中国茶文化与中华文明相依相伴,与中国梦同根同源,都体现了‘和’为核心的天下之大道。”

扎根于国家复兴磐石花甲大陆再创业获成功

上世纪90年代的金融危机,让李瑞河陷入事业的一片黑暗。没想到,来到海峡对岸的福建再创业,建立“天福”后,他的茶业事业取得了更大的成功。

20年以来,天福在大陆已开近1400家“天福茗茶”直营连锁店,在闽、川、浙、滇、桂、苏等省建有12家茶叶及茶食品工厂、4个高速公路服务区、2家茶博物院及以茶为主要特色的高校———漳州科技学院,成为集生产、加工、销售、科研、文化、教育、旅游为一体的大型茶业综合企业。2008年起,连续7年全国纳税额超过3亿元,名列全国茶企前茅。

除“天福茗茶”外,集团还开设主攻超市的“天心茗茶”(已达280家),主攻奶茶茶饮的“放牛斑”(已有125家),成立了天福天美仕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开发茶多酚系列产品促产业升级。

对此,李瑞河表示:“国运兴、茶运兴。茶业兴衰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他认为,天福集团的迅速发展,中国茶产业的快速提升,得益于改革开放,得益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得益于中国国家地位的提升。

努力打响中国茶品牌五次成为apec用茶

除了投入毕生精力经营茶事业,这位老茶人还有更多的负担。

“中国梦是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中华民族的复兴离不开中国茶的复兴!”说起这个,李瑞河神釆飞扬。他告诉记者,茶是中国的伟大发现,曾在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中闪烁着荣耀。推动中国茶的全球振兴,是他的一大夙愿。

1994年,李瑞河就提出愿景:“根植福建,香传全国,茗扬世界。”2004年,他在美国提出希望:“19世纪英国红茶垄断国际,20世纪美国可乐横扫各地,21世纪中国茶席卷全球。”2006年,在筹建天福茶学院时,李瑞河就在校门的照壁上题词:“21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也必将是中国茶的世纪”。

为此,李瑞河一直推动中国茶的国际化:在1997年、2001年、2005年、2009以及2014年,天福茗茶五次荣登apec,成为中国茶品牌一大强音。

茶“和”天下文化回归将振兴中国茶

对于中国茶和茶文化的国际传播,李瑞河很有信心。

“茶之精深,渊源传承五千年;茶之博大,业已征服七大洲;茶之平凡,解渴消暑大碗饮;茶之高雅,品茶品味品人生;茶之伟大,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李瑞河说,“和”乃天下之达道,“茶”为达道之化身。茶可以和身心,可以和社会,可以和两岸,也可以和天下。

近年来,国家领导人频频提及中国茶,也令他感到非常兴奋。“以茶谈交往,以茶谈文明,以茶谈友谊,以茶谈大道,道出了茶文化的真谛。”他说,“和”是中华文明的核心,也是茶的灵魂。“上下合力,振兴中国茶,同圆中国梦的伟大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推动中国茶的振兴,是李瑞河的一大夙愿。

天福茶博物院

天福茶博物院系由天福集团投资兴建的公益文化事业,也是李瑞河为弘扬中华茶文化所作的努力。博物院位于漳州市漳浦县324国道旁,2003年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总占地面积130亩。

天福茶博物院一直秉承“取之于茶用之于茶”的理念,先后被授予首批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省级文化示范基地,并荣获全国青年文明号、全国巾帼文明岗、省级文明单位、五星级行业星级示范窗口等荣誉。

院内五栋主建物各有特点,院内还有汉亭、唐山、宋桥、元塘等景观,环境幽雅自然,是一个集学术研究、文化传承、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景点。

王秀兰:传承创新技艺,诚信打造品牌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王秀兰带徒

在王秀兰董事长的带领下,张一元连续多年荣获北京十大商业品牌金奖。

张一元茶庄始建于1900年,创始人张昌翼其独特的茉莉花茶窨制工艺世代相传。进入计划经济统购统销时期,茉莉花茶的特色荡然无存。1992年,从事多年茶叶事业的王秀兰接任张一元总经理一职,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寻回老口味,恢复传统技艺”。她拜张家后人张世显为师专心学艺,多次走访老主顾虚心请教,反复请老顾客品尝,不断调整改进工艺,终于寻回了“汤清味浓,入口芳香,回味无穷”的张一元茉莉花茶独特口味,让失传已久的茉莉花茶窨制工艺重现京城,让新北京的大街小巷中依然飘散着记忆中的味道。随后亲自制定了《张一元茉莉花茶企业标准》,不但得到了国家认可,更好地传承并创新发展了“张一元茉莉花茶窨制工艺”,更推动传统制茶行业向规范化、标准化、集约化迈出了一大步。2007年,张一元茉莉花茶制作技艺成为首批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也是当时唯一入选的花茶项目,王秀兰被评选为该项技艺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王秀兰还挽救了一批传统名茶,成功恢复了失传58年之久的茉莉毛尖传统工艺,使京城再现柚子花茶以及老北京传统的茉莉高碎。由她率队甄选、监制、审评的张一元茉莉白龙珠、张一元茉莉针王等品种,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茉莉花茶的代表品种。至今在张一元还能够买到“高碎“这一老北京人脍炙人口的茶品,用王秀兰的话说,“高碎价格最便宜,工序最繁琐,卖多少斤就是赔多少斤的钱,但是为了老北京人的这点儿念想,张一元每年都会做。”曾经出现过,为了购买张一元“高碎”,门店还没有开门,顾客却都排出了百米远,出动了保安和街区民警维持秩序,2个小时,1万斤高碎被抢购一空的壮观景象。今年,河北廊坊的一位顾客在得知张一元“高碎”上架预售的消息后,头天晚上特意赶到大栅栏总店附近的小旅馆住宿,就为第二天准能买上这茶。

数十年磨一剑

造就茶王过硬本领

几十年的经历,学的是茶叶、干的是茶叶、想的是茶叶,多少回做梦都惦记着茶叶,王秀兰对茶的爱已经浓到了化不开的地步,凭借着“一生为茶,为茶一生”的执着信念,不抛弃、不放弃的坚定意志,踏踏实实地埋头苦干,孜孜不倦刻苦钻研茶叶专业技术,终于练就出一手评茶的绝活,特别在茶叶的拼配、加工、评审方面有很深的造诣。她通过对茶叶的“一看、二摸、三闻、四尝”可以准确判断出是新茶或陈茶,是春茶或夏秋茶,茶叶的等级、质量优劣,甚至判断出茶叶的含水量是否符合标准。品一口茶,就知茶的产地和名称,甚至能说出茶叶的采摘时间、炮制过程和贮存方法。掌握这个绝活的人全国不过寥寥数人。至今,每年新茶下来的时候,在采茶、制茶、选茶、评茶的一线都可以看到她忙碌的身影,一边与茶农交流一边指导茶农制茶,使茶叶口味更适应市场需求。也正是因此,她对各种茶叶的动态掌握不断更新、完备、扩充,经验日积月累,使茶叶评定工作更加精准,深得业内人士的信任和佩服。京城许多茶庄不但邀请她帮助鉴别茶叶,而且把经她定级作价的张一元茶叶当作茶样,当作衡量茶叶质量的标准。而今,王秀兰更愿意把这项技能总结为“看人做茶、看天做茶、看茶做茶”。

培养茶界新星

研制茶叶新品

王秀兰既是“跑得快的火车头“更是”传帮带的领头人“,百忙之中抽时间对员工亲自授课,开展副会长一职。

多年来,她还先后被评为北京市宣武区第三届、第四届有突出贡献的科教技术、管理拔尖人才,并担任北京市茶业协会副会长、北京市茶艺协会副会长、北京市老字号协会副会长等社会职务。

文/家博

谷城县 “茶王”“能手” 季广成创新品牌打响品牌


季广成,男,现年48岁,瘦瘦高高的个子,给人一种精明强干的直觉。家住谷城县五山镇秦畈村,在2014年村支两委班子换届选举中,被该村村民推选为村主任,是谷城县农广校2014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生产经营型茶叶生产班学员。在培训班结业典礼上被评为“优秀学员”。拥有茶园面积350亩,年产值60余万元,年获纯利润25万元左右。另有承包的山场1400多亩,种植杉木、杨树等经济林,每年毛收入达40余万元。

“茶王”“能手”季广成,秉性勤学善研,在从事茶叶生产近30年的不断探索、实践中,总结了一整套制作“扁形高端绿茶”的经验,他制作出的扁形高端绿茶,扁平似剑,嫩绿显毫,汤色绿亮,叶底嫩绿匀整,栗香持久,滋味鲜爽。因此,他曾蝉联鄂西北八届茶王赛“茶王”、“湖北省十大制茶能手”等多项荣誉称号。

创新品牌季广成在多年制作湖北名茶“玉皇剑”茶的基础上,通过不断探研,自创“真武幽兰”高端扁形绿茶和“广成仙谷”大众曲形绿茶两个品牌,这两个品牌已先后在省有关部门成功注册了商标。“真武幽兰”品牌绿茶,每年3月27日——5月1日之前制作结束,只做1500斤左右,销售限量为999份,不多一份也不少一份,根据客户对茶质、价格的不同需要确定制作相应品质、价格的茶叶,茶叶价格一般定在600元——4000元/斤之间,最高在6000元/斤以上,供不应求,很俏销,主要销往武汉、北京等地。“广成仙谷”主要有“广成仙谷一号(一芽一)、广成仙谷二号(一芽二)、广成仙谷三号(一芽三)”系列曲形绿茶平品牌。其中,“广成仙谷一号”,价格在800元/盒(0.25斤/盒),即:3200元/斤左右;“广成仙谷”二号、三号,价格在600——2000元左右。

打响品牌要想打响品牌,扩大销量,必须要在提升茶叶品质上下功夫。季广成深知其中道理,在他所承包的茶园里,只有40多亩茶园能够做“真武幽兰”高端扁形茶,这些茶园从来不打农药,而且全部施有机肥,别的肥料一概不用,无污染,无公害,纯绿色食品,都是实实在在的有机茶。同时对茶叶制作过程要求也非常严格:在每一个包装盒里,都有一张打印出来的“明白纸”,上面详细写明此茶是谁采摘的、谁摊凉的、谁制作的、谁包装的、什么时间制作的,并附有承诺:若有农药超标、化肥超标,假一赔十。对这40多亩之外的其余茶园,季广成正在向“标准化、有机化”的目标努力。

心有远志在谈到今后产业发展规划时,季广成深有感触地说,“衷心地感谢县农广校给了我再次静下心来学习的机会,我受益匪浅:理论学习更新了我们的陈旧观念;外出观摩拓展了我们的视野,看到了自身的差距;互动研讨明确了我们的发展思路。能够作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茶叶生产班的一名学员,我深感荣幸和自豪!”说到产业发展规划,季广成情绪高昂,看起来已是思路明确,成竹在胸。他说:第一,要科技兴茶。作为今年新当选的村主任,我将组织秦家畈村全村茶场技术员研究茶园发展大计,分类、分工负责。一要精细研究每块茶园的特性。编号、分类、归档,适合做什么茶就做什么茶。二要建立无公害茶叶基地。生产绿色茶品,依靠科技兴茶。三要积极争取部门和政策扶持。要在自身努力的前提下,积极依靠政府、玉皇剑公司、县农业局、国家项目补贴扶持,做大做强。第二,要发展乡村旅游业。组建乡村农家饭庄,以茶带动乡村旅游业发展。第三,新建茶园100亩,三年后见成效。第四,在带动村级茶产业的同时,搞好自己的产业发展。一要在3—4年内,将“真武幽兰”高端扁形品牌绿茶做成“全国十强”。二要经营好承包的山场经济林。依靠国家低产林改造项目、退耕还林项目和深造林项目,管理好杉树林和杨树林,产生更大的经济价值。

李镇阔:世界茶叶科技跨界创新第一人


摘要:他是全球茶行业的变革者,颠覆了传统茶叶格局,在跨界创新中,将茶玩出新花样,开创了茶叶科技新时代。通过破旧立新,他把茶制成可冰水冲泡的液体茶、能使铁观音泡出国酒香的酒香茶等创新茶;通过跨界融合,把茶叶制成酱油、酒、粮食等,颠覆了传统茶叶以喝为主的理念,使茶以多样化的形式进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他是世界茶叶科技跨界创新第一人,被评为中国改革杰出人物,是首届中国EDP商界领袖中的学员,并选择在厦门大学EMBA中继续深造,他就是绿腾茶叶科技的创始人及董事长——李镇阔。

2000年李镇阔创办了科技创新型茶企,从企业成立之初就打着科技创新茶的旗号开始了自己的茶事业,通过现代化茶园基地的开发、团队的组建、带着科技创新理念将茶玩出了新花样。

他以跨界融合为理念,以科技创新为手段,使茶叶除了传统中的喝法外,还可以使用冰水冲泡,实现标准化;除了传统中的口感外,还能使茶叶泡出国酒茅台香,开创了酒香型铁观音;使茶叶除了喝之外,还能以酱油、白酒、粮食等角色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极大的颠覆了传统茶行业,开创了茶叶科技新时代。

最大的挑战是从0到1的创新

中国是世界上的茶叶大国,承载着数千年的中华文化,但长期以来,中国茶主要以喝为主,茶叶产能过剩、品质参差不齐、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品牌概念薄弱、传播渠道与产品结构单一,如何使茶叶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成为了茶企们的当务之急。

面对中国茶叶市场的弊端,大多数茶企依旧是按照传统的制茶工艺进行生产,导致其产品无法实现突破、市场竞争力低、产能过剩,无法打开新市场。与传统茶企不同的是,李镇阔认为“茶是一种极具开发潜能的事物,茶叶的功能也不只停留在喝的层面上,而我们所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要跨越茶界,将茶与其它产业相融合,让它以更多的形态进入到人们大都生活中”。

一个支点撬动一个产业

2013年,世界首创酒香茶的诞生开启了绿腾茶叶科技发展的新篇章,伴随酒香茶的问世,是绿腾茶产业创新项目的敏锐跟进。在成功研发出能使铁观音泡出国酒(茅台)香的酒香茶之后,李镇阔携手自己的研发团队进行双管齐下,着力从茶叶本身的创新与茶叶的跨界融合两个方向寻求突破,利用茶叶科技这个支点来撬动茶产业,从而使茶叶不在只停留在喝的层面上。

李镇阔不仅改变茶叶传统的香型与颗粒状,还将茶叶跨界到酱油、白酒、粮食等领域。通过破旧立新,他开创了酒香型铁观音,并将传统颗粒状的茶叶制成可冰水冲泡的液体茶;通过跨界融合,他利用茶叶中的有效成分制成了茶叶酱油与茶叶酒,还计划着将茶叶制作成面条等可以充饥又不易吃胖的粮食,让纯天然茶叶中所蕴藏的营养通过多种形式进入我们的生活中。这种完全颠覆性跨界创新的研究成果,吸引了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吉林人参研究院、福建省质量研究院等权威的科研机构来参与合作,进一步推动了整个中国茶叶科技创新水平走在世界前沿。

有需求就有市场,有创新就有优势。李镇阔以茶叶科技为中国茶企打开了一条新路线,将纯天然茶叶通过科技手段以多样性的角色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从而满足人们对绿色食品需求,这不仅延长了茶叶的产业链,还有效的解决了茶叶产能过程的问题,提高了茶叶的市场竞争力。通过茶叶创新,李镇阔为自己赢取了优势,占领了茶行业的制高点,进而推动茶产业的高端发展。

李师程:用民族文化打造云茶品牌


“最近,我在考察易武茶产业和茶文化的关系时,有两个新的发现:一是易武不仅可以理解为傣语‘美女蛇居住之地’的意思,还可以理解为‘易经’和‘武庙’;二是盛世兴茶,历史上普洱府曾打造了‘普洱茶贡茶’,这是闻名全国的‘普洱茶品牌’。如今,我们又逢盛世,我们完全可以用云南民族文化,打造云茶的中国品牌和世界品牌,特别是普洱茶的中国品牌和世界品牌。”刚给瑞典哥德堡号船长彼得·卡令船长授予“中国·瑞典普洱茶友好使者”证书的李师程会长,首次向本报记者透露他的最新发现。

“云茶产业的迅猛发展,需要我们用全新的视野来关照云南的民族文化,挖掘、整理我们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发现我们民族文化的新元素,为云茶产业(包括正在兴盛的普洱茶产业)注入新的生机。”

深邃的思想,从李会长平易、质朴的讲述中,如月光下甘甜的山泉,沿着历史的长河流向现实。

对“易武”的重新诠释,有利于丰富普洱茶的文化文化内涵。

记者:您对“易武”的重新诠释让人耳目一新,请问:您的依据是什么?

李会长:有人说易武在傣语中的意思,是“美女蛇居住之地”,其物质依据是:易武有个“花蛇洞”的地名。这是近几年来人们习以为常的解释。如果只从这个角度思考,“易武”就只有傣族文化的内涵。

实际上,易武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呈现,使我们有充足的理由对“易武”进行重新诠释:“易”是“易经”的“易”,“武”是“武庙”的“武”。易武的得名与汉人大量进入种茶制茶有关,易武不仅体现了傣族文化,而且体现了更为博大精深的道家、儒家、佛家的文化。

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改土归流”后,六大茶山茶叶兴旺,古宗(藏族)巨商“骑马千百”去“赶茶山”,但他们还不是六大茶山的常客。入山作茶者,主要是石屏、思普、大理、楚雄等地的商人。清乾隆年间,易武茶山崛起,茶业日趋兴旺,清廷贡茶除在倚邦采办外,又让易武采尚好茶叶作贡。汉人大量进入,为易武留下了大量的物质文化遣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物质文化遗产方面,汉人在易武建得最多的是“武庙”(为纪念“武圣关公”而建的庙,又叫关帝庙)。易武街、麻黑、曼秀、易比、漫撒、弯弓、曼腊、曼乃,村村有关帝庙,这在傣族地区是极为罕见的。茶人茶商信奉“武圣”的忠、义、仁、勇的高尚品格,把他作为自己立身、立德、立言的准则,并希望统治他们的官吏们能像关公那样上不愧天、下不怍民。在易武的“武圣庙”里,主殿塑的都是关公,侧大殿里塑的才是孔明和观音。“武圣庙”是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和佛家文化的集中代表。所以,将“易武”的“武”解释为“武圣”、“武庙”之“武”,是有物质依据的。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为了敬奉“武圣”,有庙的村寨一年要办两次庙会,办庙会当然要念经,“易经”当然是必不可少的。除了“庙会”,易武还有“天君会”、“文会”、“花灯会”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都以儒家文化为核心,讲忠、义、仁、善。所以,将“易武”的“易”理解为“易经”之“易”,也是有物质基础的。

“易武”文化之所以不是单纯的傣族文化,其原因是:易武是六大茶山一带地主经济出现最早的地方,与倚邦相比,易武的土司势力要弱一些,易武土司制度的衰落,为商品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也为历史上“普洱茶品牌”的出现提供了社会现实基础和“茶文化”的内涵。

以“易武”为一个代表来研究云南的民族文化与茶文化,其目的是希望人们在挖掘、整理传统文化时,要有创新思维。文化的创新是打造云茶品牌心不可少的“功课”。

记者:您为什么说历史上云南就有闻名全国的“普洱茶品牌”?

李会长:普洱茶名重天下,贡茶就是闻名全国的国优产品、普洱茶“知名品牌”。清朝康熙年间,各地进贡之茶多达13900斤,六大茶山仅以普洱茶作贡,是众多贡茶之乡中的一个。

我这里想讲的是“盛世兴茶”的道理,“知名品牌”也是“盛世”的产物。为什么这样说?

清朝的“康乾盛世”,由于社会稳定,加上“改土归流”的“体制改革”,以及由“桷茶制”的垄断经营向“茶引制”的凭证经营的转变(可以叫“茶产业政策调整”吧),从政治上、体制上、政策上为茶产业的兴盛创造了条件。

历史有惊人的相似之处,近年来茶产业的兴盛,也同样是在社会稳定、体制改革全面推进及茶产业政策有力推动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出现的。盛世到来,茶产业必定会兴旺,茶文化必定会繁荣,这是一种历史趋势,我们的茶产业正在蓬勃发展,普洱茶产业特别火爆。在这样的条件下,我所关注的是云茶品牌的打造问题。

我们曾成功打造了“普洱贡茶”品牌,还有滇红品牌、滇绿品牌,可现在的情况怎样?大家可以观察和思考。

品牌属于文化的范畴,品牌不是人为炒作出来的,而是靠丰富的文化积淀、强大的实力打造出来的,特别是大品牌更是如此。

记者:您认为怎样才能打造出云茶的“大品牌”?

李会长:云茶品牌要打民族文化品牌。现在茶文化的炒作比较肤浅。茶博会、茶艺表演等茶事活动,本质上属于形式上的茶文化“活动”。我们的“研究”显得不够,如:茶的生产方式、品饮方式的研究不够,特别是茶的特色文化研究不够,市场上有关茶文化(特别是)的垃圾出版物较多,重复的东西太多。还有科技创新的问题,没有科技创新,云茶不可能持续发展,没有科技创新,云茶(包括普洱茶)也不可能真正走向世界。还有组织管理的问题,要避免政出多门。

研究历史文化,是为了打造云茶品牌;研究民族文化,也是为了打造云茶品牌;强调科技创新和组织管理,也是为了打造云茶品牌。从民族茶文化研究的角度讲,“民族文化”的专题性研究,并使研究成果为云茶品牌和云茶产业服务,这是当务之急。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世界茶王”李瑞河谈成功之道:品牌+文化+创新》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