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种类。

“黄山茶叶质量安全研究中心,为安徽茶产业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和提升作用。希望继续开拓创新,不断提高技术保障能力,扩大服务覆盖面,为我省茶叶品质提升、增加出口量再作新贡献。”这是安徽省领导2014年6月10日对黄山检验检疫局茶叶质量安全研究中心所作的批示。本报特约记者日前走进国家茶叶及农产品检测重点实验室(黄山)对话吴雪原博士——揭开国家茶叶检测重点实验室的神秘面纱

记者:吴博士,您好!花建慧副省长对黄山茶叶质量安全研究中心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寄予厚望,您能否为我们介绍一下这个中心的建设情况?

吴雪原:好的。黄山茶叶质量安全研究中心是根据我省特别是黄山及周边地区茶叶出口检验检测需求和茶产业发展需要建立的茶叶检测机构,2012年3月挂牌成立。在成立之初,我们就把这一检测机构高定位,由安徽检验检疫局与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签署合作共建协议,邀请检科院的首席食品检验专家给我们做技术指导,建立了一支具有检测技术研发能力、朝气蓬勃的专业团队,共享国内外最新的检验检测技术成果。我们坚持高起点建设,研究中心发展很快,在业内的影响力提升很快。

2013年4月,中心获得国家认监委认可,成为黄山市第一家有国家级资质认定的食品检测机构。2014年4月,中心的认可项目扩展到522项,主要包括农药残留、重金属、微生物、食品添加剂以及茶叶理化成分,检测对象涵盖茶叶、食品、水果、蔬菜及茶园土壤和灌溉水等,能够承担出口欧盟、日本的茶叶样品检测,以及茶叶国家标准中全项目的检测,并承担国家植物源性食品的农药残留监控计划的检测任务,一跃成为国内较有实力的茶叶检测机构。

记者:吴博士,2012年12月,黄山茶叶质量安全研究中心被批准筹建国家茶叶检测重点实验室,作为黄山局著名的茶学博士,您一定为争取这个项目做了大量工作。当时是怎么想到要筹建这个实验室的?请您介绍一下具体情况。

吴雪原:“国家茶叶及农产品检测重点实验室”这一项目在黄山成功落户,是安徽检验检疫局各级领导和黄山市委市政府共同努力的结果,我只是做了我应该做的工作,也确实加倍地努力去做了。因为这既是职责所系,又与自己特殊的茶缘密切相关。之所以在黄山申请筹建国家重点实验室,首先是振兴黄山茶产业的需要。黄山是我国重要的茶叶产地,茶叶作为黄山市农业经济的重要支柱和优势出口产品,在全市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增长和出口创汇中具有重要地位。2011年以来,黄山茶叶出口量高速递增,两年翻了一番,2014年出口值接近1.5亿美元,占全省出口茶叶的70%左右。要保证茶叶出口持续增加,必须根据出口茶叶检测需求,建立这样一个实验室,以先进设备和检测技术保证出口质量。所以,我们积极申请这个项目、努力做争取工作,各方形成共识,拧成一股劲,最终得到国家质检总局的高度重视与支持,项目申报获批。当然,对我来说,一个茶人的梦想也激励着我去奋发努力。我曾就读于安徽农业大学,师从我国茶学泰斗陈橼教授,心中时刻不忘恩师多年的言传身教和培养。2011年我到黄山局工作,当时,看到茶叶出口企业检测难、成本高、负担重的状况,深感责任重大,下决心争取国家重点实验室项目,精、准、快、好地解决质量检测问题,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服务企业,促进茶产业振兴。可以说,曾经的梦想和对茶叶、对黄山的浓浓情感,也是激励我们努力做好实验室工作的动力。

记者:吴博士,实验室这两年发展很快,还建立了院士工作站,请您详细给我们介绍一下。

吴雪原:总局和安徽局高度重视我们的重点实验室建设。目前,实验室建设投入已达到3400万元,所配置设备均为国际一流的先进设备,其中大型检测设备50余台(套),包括LECOPegasus4D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联用仪、Agilent5975C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Agilent6410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仪Agilent7500CX电感耦合等离子光谱质谱仪等,并配有全自动固相萃取仪、凝胶渗透色谱、微波消解仪、加速溶剂萃取仪等自动化样品前处理设备。能够对食品中的农兽药残留、食品添加剂和金属元素等进行检测分析,在技术配置上具有一定的前瞻性,确保实验室检测活动的顺利开展。有了好设备,更要有人才。为此,实验室建立了一个层次高、实力强、技术精湛、年富力强、有研发能力的专业团队。现有技术人员15名,其中高级技术职称人员2名,博士2名,硕士4名。并与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山东大学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搭建了广阔的技术研发平台。

2013年12月,我们建立了院士工作站,与中国工程院方家熊院士合作开展近红外光谱与茶叶品质感知关系的研究。项目研究建立黄山茶叶与近红外光谱之间的感知关系,研发便携近红外光谱设备,实现茶叶品质分级、产地验证、掺杂使假的快速检定。同时,实验室正开展“茶叶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的系统风险评估研究”和“茶叶中啶虫脒残留限量的风险评估研究”两项质检总局的科研课题。目前已完成课题设计,进入实质性研究阶段,研究将为制定合理的茶叶农药残留标准提供基础数据,为打破茶叶国际贸易中的技术性贸易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此外还承担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横向课题2项、国家标准制修订任务3项。

记者:实验室地处黄山,听说你们的检测业务不仅仅服务本市,并已覆盖省内所有产茶地市,还拓展到周边的6个产茶省区,请您给我们介绍下这方面的情况?

吴雪原:近年来,黄山市茶叶出口保持高速增长态势,我局出口茶叶检验量从2011年的6800万美元增长到2013年的1.39亿美元,实现两年翻一番,出口茶叶企业从9家增长到14家。实验室自开检以来,从茶园基地建设、原料验收到出口把关为企业提供一条龙检测服务。

黄山一品有机茶叶有限公司,多年来致力于在国际市场推广自主品牌“屯绿”,2012年出口茶叶值765.4万美元,我局加大对其扶持力度,在原料检测、产品质量控制和出口把关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服务,取得明显成效。

黄山谢裕大茶叶股份有限公司注重基地建设,实验室连续两年对其土壤、灌溉水、鲜叶、产品等进行及时检测服务,茶季安排二十四小时开机加班,为保证茶叶质量安全,打造百年品牌提供了检测技术保障。

黄山市碧云茶厂自建600亩茶叶基地,实验室为其提供全项目、全过程检测技术服务,其产品远销欧盟、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茶叶出口均价连续两年保持高于同类产品50%以上。

2014年实验室还成为天津渤海商品交易所指定祁门红茶交易检验机构,并开始接收委托样品,严格按照相关标准进行检测,为交易商提供客观、公正、准确和高效的检测服务。检测签约是实验室首次与国家级商品交易所联手,标志着实验室检测能力达到一定水平。

2014年1月至10月,实验室共完成样品检测480批次,940个样品,累计完成13769项目次检测,检测项目同比增长126%。实验室的快速发展对黄山地区茶产业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和提升作用,在有力的检测保障下,2013年全国出口茶叶被通报50余次,黄山地区未发生一起。目前实验室服务黄山市内企业50余家,解决了本地企业长久以来的检测难题,为当地企业节省了时间和费用。

实验室紧贴市场检测需求,以检测能力为基础,积极开发新方法、新项目,加强市场开拓。一是锁定目标客户,加强市场宣传媒体推介,宣传技术优势,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目前业务已覆盖到省内所有产茶地市,以及我省周边的浙江、江西、河南、陕西等6个产茶省区,服务对象达105家。为正在建设的六安市霍山县、金寨县茶叶质量安全示范区提供检测技术服务,构建茶叶追溯体系。为池州市国润茶业有限公司提供原料验收和自检自控服务,提升产品品质。

记者:实验室仅仅建立两年多,成绩斐然,实属不易。请问实验室的下一步发展目标是什么?cy260.coM

吴雪原:2014年10月31日,国家质检总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梅克保专程来黄山调研国家茶叶重点实验室建设,他对实验室短短两年内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的肯定,他指出:国家重点实验室代表的是一个国家在某一检测领域的最高水平,总局对于审批重点实验室是非常严格的。希望黄山检验检疫局加倍努力,将茶叶重点实验室建成一个技术实力雄厚的第三方茶叶检测机构,成为国际一流的茶叶检测实验室,为我国茶产业健康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cy260.COm小编推荐

揭开茶叶苦味之谜


常言道“不苦不涩不成茶”,这是为什么呢?日前,安徽农业大学茶树生物学与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夏涛和高丽萍教授课题组围绕多酚类物质的酰基化、糖苷化、聚合反应展开系列研究,找到了影响茶叶苦涩味的关键酶和基因,为全面解析茶叶苦涩味形成机理奠定了基础。成果发表在该领域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生物化学杂志》《实验植物学杂志》和《科技报告》上。

研究表明,茶叶的苦涩味主要来源于多酚类物质,掌握多酚类物质的形成机理,就能够对茶叶的苦涩味进行调控。安农大课题组指出,茶叶中的多酚类物质主要是儿茶素,儿茶素分为单体儿茶素和酯型儿茶素,其中酯型儿茶素约占70%,是影响茶叶苦涩味的主要成分。课题组以酯型儿茶素为研究对象,采用酶学分析、蛋白质纯化、蛋白质肽链质谱分析等研究方法,经过反复试验,证实没食子酰基葡萄糖转移酶和没食子酰基转移酶在酯型儿茶素形成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其中编码没食子酰基葡萄糖转移酶的基因已被功能鉴定。这是学界首次发现酯型儿茶素合成的关键酶,由此人们可通过调节基因表达和酶活性,影响酯型儿茶素的合成量,从而对茶叶苦涩味进行调控。

黄酮醇也属于多酚类物质,在茶叶中主要以糖苷形式存在,影响茶叶的涩味。课题组通过对一百多个茶树类黄酮糖基转移酶基因进行筛选和系统进化分析,得到两个可能编码黄酮醇转移酶的基因,经过原核表达和酶学分析,验证了这两个基因分别编码黄酮醇葡糖糖苷转移酶和黄酮醇半乳糖苷转移酶,且参与茶叶黄酮醇糖苷化反应。这也是茶叶研究中首次报道黄酮醇糖苷转移酶,进一步揭示了茶叶涩味成分的形成机理。

对话天得茶业创始人蔡金华博士


(天得茶业创始人蔡金华博士)

华夏茶博汇:蔡总您好!一直都是闻其名而不见其人,非常感谢您能接受《华夏茶博汇》杂志的专访。您的大部分时间是用在企业运行的那个环节,为什么?

蔡:咱们今天是谈“天得”,“天得”只是我产业中的一部分,因此做茶对我个人而言,只是基于个人爱好、业余的在做。但即使是业余的在做,为了把它做好,我也同样投入了自己的很多精力。

华夏茶博汇:市场往往最能考验一个企业的商业模式和经营能力,目前茶业品牌层出不穷,商业模式也是千变万化,“天得”遵循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商业模式?

蔡:“天得”是一个多功能、多模式、多渠道的复合企业,立体化商业模式是其它企业无法比拟的。

天得茶业按照上市企业标准进行打造,专注流通服务领域,以打造3000家终端连锁销售服务实体店为战略目标,同时建设规模化的天得茶叶交易服务平台,天得茶叶银行、天得茶叶拍卖中心以及天得茶文化博物馆,还有几万多立方的天得专业干仓陈储及物流配送中心,自有藏茶已超过了5000吨。

随着电子产品的飞速发展,单纯的网络和单纯的实体已经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为了实现规模和模式上的创新上,天得率先不惜重金建设“产业链网、电子商务网、实体终端网”。24小时无障碍跨界营销,打造全球营销网。建设3000家终端连锁销售服务网络,为消费者提供个性体验服务。与茶业同行建立长期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倡导茶为国饮,共同打造民族茶产业。通过集结众多厂商的优质产品,重塑茶产业供应链体系,建设互动式茶叶交易服务平台,实现资源集结,降低供应商销售成本和采购商采购成本,增强茶行业的竞争力,推动茶业整体进步。

第一,“天得”茶业功能强大:以实现茶叶流通消费的经济、安全、快捷、便利为目的,提供茶叶审评鉴定、买卖交易、仓储物流、质押融资、行情发布、宣传展示、文化传播等多项服务功能。第二,模式新颖:创新交易模式,采取委托采购、委托销售、委托存管、委托融资、拍卖交易、订单交易、仓单交易、专场交易,线上线下全新O2O商业模式,建设茶叶定价新机制。第三,渠道多样:创立统一采购、定点检验、专业仓储、展贸推广、渠道开发、健康体验服务体系,集批发、零售、进出口三大业务体系,建设社区便利店、商业街标准店、大型商超店中店、商业中心旗舰店、茶生活超市、茶养生会所,并开展礼品团购、定制直销等新型渠道,举办茶文化论坛、茶友会、品茗会等活动,多渠道开拓市场。

华夏茶博汇:你理想中的“天得”将来会是一个什么样子,现在的“天得”,离你理想中的样子,差距还有多远?

蔡:我的梦想是要让中国茶成为中国健康饮品的引领者,让13亿国人享受我们的健康饮品,把我们的天得茶业做成全世界茶产业链第一平台,让全球70亿人可以分享到中国茶的资源。

未来的天得茶业将是一个集茶叶评审、鉴定、买卖、连锁、电子商务、仓储物流、收藏、典当、质押融资、期货、行情发布、宣传展示及文化传播为一体的现代数据型茶业领导企业。

现在描绘出的这种蓝图,很快你就会看到实景。

华夏茶博汇:“天得”现在所践行的这种模式几乎涵盖了除茶叶生茶之外的所有环节,目前天得博物馆、国际茶叶交易中心、品牌专营连锁店、文化传播中心、电子商务等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发展阶段?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阻碍?

蔡:其中有些项目我们已经成立很多年了,有些项目我们现在才刚起步,为了满足新的商业模式整体协调发展的需要,对旧有项目我们现在也在进行升级改造,因为我们有一些已经成熟的项目的支撑和带动,因此其中一些新的项目发展,也会变得相对顺利了很多。

华夏茶博汇:在我看来,这样一个庞大的、综合性商业运作模式,对仓储的要求一定会很高,“天得”怎样满足这么庞大的仓储要求?

蔡:为了保证茶叶的品质上乘,确保茶叶的储存和陈化环境达到最佳标准,天得茶业投入巨资打造了自己几万立方的专业干仓陈储及物流配送中心。天得茶仓选址在东莞市长安镇沙头358省道,茶仓建立在一片山水环绕的风水宝地,三面环山绿树围绕的自然环境净化了空气,交通极为便利,关键是这里完全没有工业污染,这是对茶叶储存和陈化过程安全性和品质的最高保障。天得茶业在品质监控方面也有一套严格的检验流程,例如,所有茶叶及相关产品运送到仓库,必先进入检验仓,检验合格后,运送入保洁区进行清理,确保没有任何杂质灰尘附在茶叶包装上,然后进入陈化仓,最后进入流通仓。在整个陈化及储存过程,严格把控仓库内的温度和湿度,仓库有先进的通风设计,而且加了紫外线杀菌设备,杜绝一切可能产生的污染,整个环节科学严谨,可控可视。

华夏茶博汇:有人说茶行业品牌意识率先在黑茶市场崛起,“天得”品牌目前在茶市中处于一个什么样的位置?它的优势在哪里?

蔡:现在的“天得”更像是一头养精蓄锐了很久、已经完全醒起的“睡狮”,我们的目标感很强烈,因为通过一定时间的积淀,我们现在已经有了自己完善的商业理念和发展思路,我们全新的商业模式,必将开创一个新的格局。

华夏茶博汇:一个品牌的产生和发展,需要一定时间的沉淀,也需要坚守,这种坚守很多时间都是孤独的,甚至需要很大的耐心,面对变化多端的市场,或者说一些趋利性的炒作,“天得”在这种短期利益和长期效益的取舍中、或者平衡中,您有没有出现过彷徨?

蔡:我们在完善发展思路和商业模式的过程中,经过很长时间的反复论证,但没有彷徨过。

中国茶业的复兴首先要跳出传统观念和习惯方式对茶文化诠释的拘囿,以品质、标准、品牌、模式和机制等价值体系来重新评价自己并以一种全新的观念和方式来面对市场经济环境和大众生活。

曾经我反复的问自己:在国外,中国茶叶是低档茶的代名词,整个中国民族茶业品牌年销售额抵不上一个国外的立顿茶业品牌。泱泱大国,上下五千年历史,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我们做为产茶大国,拥有着底蕴深厚的茶文化,自己本土的销售市场都占领不到,这难道仅仅是历史问题,模式问题吗?现在“天得”的商业模式和发展理念,是我对这样一个问题长期思考的结果。

华夏茶博汇:关于目前茶业市场的走势,很多人都说看不懂,那么在您看来,未来茶业市场将会呈现出一个什么样的格局,或者趋势?

蔡:茶叶品牌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经营的专业化和品牌的趋势化将会是茶叶行业今后的一个发展方向。

华夏茶博汇:用“风云翻覆”形容黑茶市场,您觉得对吗?针对目前黑茶市场的局部动荡,对“天得”在完善自己的经营方式方面有没有哪些积极的促进作用?

蔡:普洱茶的暴涨暴跌走势客观上让消费者加深认识并了解普洱茶,最近两年,普洱茶市场呈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如“市场两极分化”、“品牌化趋势”等,越来越多的出现的两极分化现象将给茶市场带来一次革新,消费者对高品质茶叶的追求,让品牌化将成为茶行业的趋势。

华夏茶博汇:最近黑茶市场有点“你方唱罢我登台”的感觉,您怎样看待这种现象?

蔡:市场的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正因为有这种深层的规律,所以市场不会因为个别行为而失去理性。

短期、局部的炒作行为,现在已经很难影响到市场的整体走势,更影响不到市场的整体发展规律。

华夏茶博汇:在您的观念里,一个健康的茶市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在未来黑茶市场,什么样的企业才能得到健康、持续的发展?在未来黑茶市场竞争中获胜,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蔡:近几年内,中国茶业开始慢慢觉醒,茶业品牌纷纷涌现,但整个行业发展极不平衡,大部分企业还比较弱小,产值上亿的企业寥寥无几,传统的卖茶方式还占大多数。炒茶方式虽然新颖,但最终只会给茶行业带来短暂的繁华和热闹,中国的茶行业更需要一些龙头企业的带动,需要走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最根本的还需要靠“品质”、“品牌”,这才是真正的基石。茶企要想快速发展,必须突破品质的壁垒。

华夏茶博汇:在产品质量上,中国茶叶企业应做哪些努力?

蔡:尽管国外对茶叶进口的农药残留标准近乎苛刻,但随着有机茶、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建设,有效控制茶叶农残含量,提高了茶叶质量,中国茶在全球市场正在提升竞争力。

抢占国际高端市场,茶企应突出其原产地特色,中国六大茶区当塑造精品意识,贵族化,占领高端市场后再推出低价产品。欧洲需要口味重的,而东南亚则喜欢新鲜清香的,不同国家和地区对茶叶的口感要求不同,要在中国茶的深加工上应做足文章,提高中国茶产品附加值,并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消费习惯做出对应的茶产品迎合全球消费市场。

华夏茶博汇:黑茶在很大程度上脱离了作为饮品的属性,逐渐成为了一种投资品,甚至是投机品,尤其是一些品牌产品,更是受到大多数人的追捧,这种情况将会给黑茶市场的发展带来哪些影响,哪些影响是积极的,哪些是消极的?

蔡:虽然会在局部出现一些“乱象”,但也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和熟悉了黑茶。

华夏茶博汇:茶行业文化滞后,被忽略,文化也需要创新,茶行业需要一种什么样的文化?

蔡:关于茶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很重要的一个席位,但有很大一部分是人的精神境界层面的,这跟人的体悟能力有关,很高深的东西并不一定能被大多数人所理解。

这几年中国茶文化的推广更加偏重于养生、健康,我个人比较赞成把茶与它本身的特点结合起来进行推广,比如黑茶最显著的一个特点是养身,因此应该大力地推动茶文化,推广茶健康的养生理念,让更多人爱茶喝好茶,让好茶的价值最大化发展。

华夏茶博汇:茶逐渐成为一种世界的共同语言,中国茶走向世界目前还有很多瓶颈,您认为要突破哪些瓶颈?

蔡:国外多数是大财团在经营茶叶。中国茶国际化同样需要大财团大资本介入。国内经营茶业的企业数量多,但龙头企业少;家庭式、小农性质的企业多,现代企业少;产品品牌多,名牌少。中国茶名头在国外较弱,是低档茶的代名词,通过大财团大资本介入等多种形式,能够有效改变原来小作坊的运作方式,打响品牌,提高中国茶的国际品牌竞争力。

中国茶要成为世界品牌,实现茶通天下,当务之急,要系统解决好四个问题,一是加大对中国茶产业标志性项目工程和中国各大茶产区基地建设的投入扶持力度;二是加大对驰名商标和著名商标的知识产权保护,以多种措施扶持鼓励茶企在品牌创建方面加强投入,实现中国茶真正走出国门的目标;三是加大对茶产业的科技投入,鼓励科研院所、企业、合作社对茶生产工艺的改进和茶深加工产品的发明;四是建立产学研体系,鼓励茶科技成果的运用和推广。

中国茶叶,必须摆脱农产的烙印,并分工合作,建立贸易标准和技术标准,减少中间环节,降低经营成本,才能快速流通,才能受到消费者青睐,才能最终赢得世界。

华夏茶博汇:做茶给您个人带来的最大收益是什么?

蔡:从目前来看,给我带来的最大的收益还是“快乐”,这种快乐是平静的、也是恒久的,让自己能够驻守在“真我”这样的一个状态里。说到“真”,比如:中国茶道追求的“真”有三重含义:一、通过茶事活动追求对“道”的真切体悟,达到修身养性,品味人生的目的;二、通过品茗述怀,使茶友之间的真情得以发展,达到茶人之间互见真心的境界;三、在品茗过程中,真正放松自己,在无我的境界中去放飞自己的心灵,放牧自己的天性,达到“全性葆真”。

华夏茶博汇:作为一个老茶人,作为东莞茶文化促进会的会长,您对茶行业同仁有哪些劝勉?

蔡:还是那句话:中国茶叶,只有团结起来成为一个“大家”,才能快速流通,才能受到消费者青睐,才能最终赢得世界。中国茶业正如睡狮醒来,决不至于长落于人后,愿大家一起努力吧。

蔡金华:唐代茶中“亚圣”唐仝(tong)后裔,现担任广东省政协委员、东莞市人大代表、东莞市茶文化促进会会长、天得茶业创始人、天得茶博物馆(中国最大普洱茶博物馆、中国茶文化教育基地)董事长、中国茶产业链联盟创始人、广东省工商联直属会员商会主席、广东省民营企业投资商会主席、香港广东外商公会常务副主席、广东省工商联常委、东莞市工商联副主席、世界莞商联合会副会长、中国青年企业家协会理事、世界华商总会副秘书长等42个社会职务。(特约记者:高翔)

对话"茶博士":姚福金告诉你如何采茶


又到一年春茶飘香时,今天起桐庐县瑶琳镇等地将进入忙碌的采茶期,62000亩春茶在茶农的指尖间“任性落户”。但如何采春茶,怎样采春茶才能保证茶叶的高品质,笔者特走访了桐庐县农业局农技推广中心茶桑站,与“茶博士”姚福金就今年桐庐的春茶采摘进行了访谈。

笔者:请问姚站长,繁忙的春茶采摘期就要来了,春茶采摘时要注意哪些事项?

姚站长:第一、各地春茶采摘时间因气候、品种,以及栽培管理条件等各方面影响而有不同,开采一般在这个时候到4月上中旬,就是要当茶叶的新芽发芽达到制作名优茶标准,比如“雪水云绿”要达到单芽(即有10~15%的新梢)即可开采;一般像绿茶比较好的就是明前茶(即清明节之前)、谷雨茶(每年4月19日~21日视为谷雨)这两个节气,具体时间跟气候有关,如果这期间倒春寒等因素降温,可能就会晚一些。象今年这样的气候环境,这种情况应该不会发生这种天气现象了。

第二、做到及时采。“早采三天是个宝,迟采三天便是草”,并做到分批多次采,先发先采,后发后采。

第三、人工手采时,应尽可能把对夹叶和生长不正常的芽叶采下来。幼年茶树应“以养为主,以采为辅,打顶护边,采高养低,轻采养蓬”;成年茶树“以采为主,以养为辅,采养结合”。采摘时切忌用指甲掐下茶叶,也不可用手捏紧茶叶。

第四、每种茶的采摘时间都关系着茶叶成品的质量。一般来说采摘要在晴天进行,雨天一般不采。一般上午采、中午拣,当天制完。

笔者:那桐庐名茶“雪水云绿”是怎么做的呢?

姚站长:为保证“雪水云绿”产品的品质,对鲜叶的采摘有一套严格的标准和上百个关键控制点。要求只采清明前后的单芽头,而且采摘时只能掰,不能掐,雨天和下午一般不提倡采摘,如遇雨天了,采摘回来要及时摊青晾干。一斤“雪水云绿”干茶需要4万-5万个左右芽头,要1.5个劳动力采一天才能完成,因此,极其珍贵。

针对今年的茶叶产业,笔者同时还走访了县农业局,该局相关负责人就今年大力发展茶叶产业谈了几项活动:

一是培育一批高效基地。围绕经营主体、产业基地、市场体系、文化内涵“四有”标准建设,培育新合“雪水云绿”高效生态、瑶琳无性系良种茶园等四大基地2万余亩,分水保安白茶基地5千亩,推广应用标准化生产、绿色防控等新技术1.6万余亩。二是进一步发展“天尊贡芽”名茶产业,建设钟山歌舞“宋家山御茶园”,挖掘桐庐茶文化历史,同时带动当地休闲农业和旅游产业,也对天尊贡芽生态区进行一个有效的保护。三是突出茶文化主题。今年将在4月20日“全民饮茶日”期间在叶浅予纪念馆广场开展免费品茶,举办展示和评比活动;在四月底和五月初,邀请专家(学者)参观桐庐千亩茶叶基地,请专家(学者)为桐庐茶文化发展出谋划策;组织好参加国家、省(市)级举办的各类茶事活动和采风活动,以增加和扩展桐庐茶文化内涵,提升桐庐茶品牌影响力。

神秘的茶马古道


在横断山脉的高山峡谷,滇、藏、川的丛林草莽中,绵延盘旋着一条滇、川经西藏通往南亚西亚的神秘古道。古道上溜索连接着湍急的河流,马蹄印嵌在高山陡岩的石板上,这是商人、探险家和马帮踏出的路。

其路线基本有两条:一是云南的普洱→大理→丽江→中甸→西藏的察隅→波密→拉萨→日喀则、江孜、亚东、柏林山口,分别到缅甸、尼泊尔、印度;另一条从四川的雅安→康定→西藏昌都→尼泊尔、印度。

这是亚洲大陆以茶叶为纽带的古道网络,长在千里以上,其中以云南中甸、四川康定、西藏昌都构成的三角地带是茶马古道网络分布最为密集的地方,是各路马帮交会最为频繁的地方,来自云南的滇茶和四川的雅茶与西藏的麝香、皮毛,以及来自印度的珠宝首饰香料等等在这一带互市,早在唐代便形成茶马互市,宋代于雅安设置“茶马互市司”,清代在云南永宁亦设茶马司。

当京滇公路未修筑时,这条古道就是交通大路,路上无日不有官商游客往来,人背马驮的货物也时时可见,因而每一个宿站都有充足客源,有时甚至几百人同宿一客站,堪称繁盛官道。话虽如此,就道路本身而言却是鸟道羊肠,崎岖难行,有人甚至认为不亚于“难于上青天”的蜀道。

茶艺表演的节目设计四个重点


首先,我们应该符合茶的性质。我们知道,茶叶不仅有不同的种类,每一类还包含着不同的茶叶品种,每种茶叶,其茶叶厚度、陈年和嫩嫩、发酵等都是不同的,所以茶叶艺术需要适应茶叶的性质。应根据茶叶性能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茶具、水温、喂茶方法和酿造时间。只有顺应茶的本质,把握相应的要素,才能在各个方面充分展现茶叶的色泽和风味。一壶真正好的茶是茶艺表现的基础,否则即使有华丽的技艺也不能称之为茶艺。

第二,它应该符合茶道。茶艺表演应与茶道相一致,即遵循茶道的基本精神,并通过茶艺的表现来表达这种茶道精神。什么是茶道精神,主要是“精致节俭”的人文精神和“精益真”的基本理念。

第三,要科学卫生。在各种各样的茶艺表演中,经常会有一些长期流传的习惯,这些习惯不那么科学和卫生。比如,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茶艺在洗杯的过程中把所有的杯子都放在一个小碗里洗,这样比较脏,不卫生。因此,在传统民族茶艺术的基础上,我们也应该抛弃不科学卫生的地方,结合现代观念,形成现代科学茶艺术。

第四,我们应该有文化品味。茶艺术的表现离不开节目的命名和步骤的阐释,也是反映文化品位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我们应该在节目名称和解释内容上多下功夫,这样不仅可以介绍茶叶的特点和历史,还可以使内容有趣。

关于易武茶工艺的2个实验


今天我们说易武茶不同的工艺。易武茶,大家普遍反映的问题是茶汤淡,滋味不足,又有人说了,易武茶越放越浓。无论哪种说法,我个人觉得都需要用实践去检验,所以,今年的春天,我做了如下的对比实验。

实验

第一个实验,是按标准采摘一芽两叶,跟易武传统采摘方法对比;

第二个实验,制作了紧条茶,是想弄明白紧条和泡条对易武茶口感的影响。先有实验结果,然后再分析原因,这个是我们基本的方法。

第一个实验的结果:在其他条件基本相同的前提下,采摘嫩的茶,口感不如传统采摘方法的茶;

第二个实验的结果:紧条茶在新茶阶段口感优于传统的手工茶。由这些结论,我们再来分析易武茶味道为什么会越来越浓,似乎可以找到一些条理。

推论

推论一,嫩茶口感确实是偏薄,这个可能跟采摘非常频繁有关系;

推论二,综合下来,易武茶的总体内含物质并不会落后于其他茶区的茶,这个从紧条茶口感浓郁可以推导。

推论三,紧条茶在新茶阶段或者一定时期内,转化快于泡条茶,因为揉捻较为充分,茶汁淅出,容易氧化。

易武茶的传统制作方法,都偏于采摘较老,杀青揉捻偏轻,导致了新茶阶段口感较淡,不容易出味道。而长期存放的基础,在于内含物质经过足够时间的陈化(其中有部分属于氧化),后期溶解性加强,口感变得浓厚。

原料杀青揉捻之后,当然要做紧压茶了。如果原料放一段时间再做,可能外观会难看一些,但青味会褪去不少,口感会更浓醇一些。我们也同样试过,把黄片挑拣得很干净了,毛茶没有黄片了,但是压制完,阴干,看起来茶饼一样会很黄。

相对来说,对于布朗茶区,由于苦较重,人们会比较敏感。很多人认为苦重等于内质丰富,所以在加工工艺上,肯定会有不同。面对同样的布朗山鲜叶,你会有两种考虑。一种是揉捻较重,让苦较重,这样的茶,我听一个台湾以及大马的同行说,容易出所谓的花香,而且出得很快。而做成泡条的茶,则青味会比较明显。

易武茶,目前没有做紧条茶的,可能跟采摘方式有关。大家看到的易武茶,第三个叶子,如果揉得较紧的话,出来的结果基本上是黄片,而在较轻的揉捻下,晒干显示为墨绿色。因此,即便从经济效益的结果来分析,做泡条茶也是有道理的,黄片比例就少了很多。

作为制作普洱茶的常识,在发酵熟茶的时候,用泡条茶发酵,损耗将达到大约30%,紧条茶则在16%之内。不光如此,泡条茶发酵熟茶的结果,是你很难得到完整的条索,茶显得很碎,碎茶比例超高。这也是我们直接观察外观,大致判别一个熟茶是否古树料的依据之一。因为目前,除了定制,很少见过古树茶做成紧条茶的。如果是自己去收料做的茶,不是规定好了去订做,从茶农手里收,古树茶无一例外是泡条茶。古树做熟茶,用夏茶做,也不全是天方夜谭,但总体来说,损耗很大,要非常谨慎。

存放来说,紧条会较容易出味,所以在短期内来说,滋味较为浓厚,而以易武茶来说,属于后发制人的,所以前期基本没什么好的表现。

茶痴博士揭国良 只因为热爱


在黄山工业园区黄山华绿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谈起揭国良,大家都说:“碰上工作,他就是个工作狂;撇开工作,他就是个热衷公益的大男孩。”

揭国良,今年33岁,浙江大学茶学博士,现任黄山华绿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研发销售总监。2008年,揭国良大学毕业后,放弃了大城市的优越环境,选择了黄山区,一呆就是7年。他到企业后,利用自己所学知识,全身心投入技术攻关中。几年来,他牵头或参与了茶系列功效成分综合提取新工艺研究、太平猴魁电热一次成形新工艺应用及连续化生产线研发等试验研究。

说起刚到黄山区的时候,那是2008年的夏天,因为做实验的物品都是茶叶、红枣等一些易变质物品,不能隔夜,揭国良常常通宵泡在实验室,有的时候和团队一起,有的时候只有独自一人,非常辛苦。后来因职务变动,他需要经常外出参加各类展会或者拜访客户,但还是喜欢隔三差五地就去实验室,和科研团队一起攻关。揭国良对工作非常严谨,常对员工说:“日常拿出的报告和数据必须是建立在扎扎实实的分析、检测的基础上,不能照搬书本知识,我们从事的是食品行业,安全是首位,身为科研人员要做的是对产品品质的绝对掌控。”

他非常痴爱茶,连自己儿子都取名为尚茗。为了大山里新鲜的茶叶,他放弃了很多外面单位抛来的橄榄枝,连办公桌上摆放的都是研发的各类茶粉、茶饮料,逢人谈话三句不离本行。“在我眼中,他就是个工作狂。你有过半夜收到老板的工作邮件的经历吗?”销售团队成员之一的邵丽这样形容眼中的揭国良。今年3月初,揭国良出差去上海拜访客户,返程时选择了火车,到达合肥已是凌晨。他没有歇息,而是马不停蹄地赶回黄山区。第二天早上,同事看见他时都很淡定,因为这样的事情,不是第一次。他说:“每次拜访客户后,都会得到很多意见和建议,这些都需要我们马上分析研究,拿出对策,第一时间让客户感受到我们的专业和态度。”

他不仅是个工作狂,还非常热爱公益。2014年,黄山区团委发起“倾心微公益点亮七彩梦”爱心助学活动。他得知消息后,第一时间认领了两个孩子的梦想并及时送上了孩子心仪已久的书本,还发动自己的研发团队全部参与到活动中去,最终,完成了11个孩子的“微梦想”。事后,笔者与之交谈,究其热衷公益的原因,他本人表述,这或许就是骨子里的一种情结,无关乎功利和名誉,只因为热爱。

7年来,他取得了不俗的工作成绩,同时他自己也获得了黄山市首批青年科技创新人才、黄山区第六批专业技术拔尖人才、黄山市第二届五四青年奖章、黄山区“最美青工”等荣誉。

对话高级评茶师:李宗垣


对话高级评茶师:李宗垣,文章为你介绍海峡生活报对话安溪铁观音集团总审评师李宗垣先生的详细内容!

李宗垣,出生于1942年12月,籍贯安溪县,现为安溪县茶叶质量评审组组长、高级工程师、高级评茶师、高级茶叶加工师、安溪铁观音集团总审评师。

“谁能寻得观音韵,便是百岁不老人。”李宗垣,用毕生的精力探究铁观音,为铁观音制作和审评的标准化立下了汗马功劳,被誉为安溪茶界的实践型专家和评茶大师。

近日,记者登门拜访李宗垣,通过对话揭开这位老者背后的知识宝藏和人生芳华。

人生三部曲

海峡生活报:1962年从福安农专茶叶专业毕业后,您一直都在安溪茶区工作,如果要把您的人生经历分成几步曲,您会怎么分呢?

李宗垣:分三部曲。1962年毕业参加工作后,历任茶站技术员、茶叶公司审评科长、特种名茶包装厂厂长等职,那时年轻,边做边学边研究。这是第一部曲。1980年,我开始在《福建茶叶》发表《铁观音看青做青技术》,三年间连续在全国、省茶叶刊物上发表科技文章17篇,同时担任一些学校的茶叶班教师,在县及乡镇办的茶叶培训班讲授茶叶初制一百多场。后来整理出版了《安溪乌龙茶审评技术》。这是第二部曲。1993年开始,我就参加县举办的各种茶事活动,特别是安溪在广州、上海、北京、香港、澳门、长沙等地举办的茶王赛,可以说很多茶王是在我手上诞生的。2006年又整理出版了《安溪铁观音制作与品评》一书。这是第三部曲。

海峡生活报:期间有没有什么事让你印象比较深刻?

李宗垣:1982年开始实行生产责任制后,很多农民对如何种茶制茶有着迫切需求,因此当我给农民讲课的时候,能感受到他们的热情。有一次在湖上乡讲课,来了一百多个农民,他们全静静地坐在地上,我连续讲二三个小时,他们没一个站起来。还有一件事,2002年,去杭州参加全国第一批高级评茶师考试,报考的有十几个,通过考试的只有4个,我是其中之一。当时连续备考7天7夜。通过考试后有种前所未有的满足感。

海峡生活报:您著书育人,默默无闻。2006年被评为“泉州茶业十大贡献人物”时有什么感想?

李宗垣:这只是一项荣誉吧,对我一辈子的努力算是一种认可。我觉得吃饱穿暖就可以了,对名利并没什么追求。

茶叶审评应与时俱进

海峡生活报:茶叶审评是个很专业的事,在这方面您具有相当的权威性,您怎么看审评的重要性?

李宗垣:安溪铁观音的特征特性、品质优次、等级划分、价值高低等都必须通过审评才能确定。因此茶叶审评在茶叶产制、科研、收购、加工、销售、外贸等环节都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特别是现在茶已成为一大产业,更离不开审评。

海峡生活报:能不能简要介绍一下您是如何审评的?

李宗垣:茶叶品质是茶叶物理性状和主要化学成分的综合反映,因此得根据外形的条索、色泽、内质和香气、滋味、汤色、叶底六大因子,通过感官审评来决定。

海峡生活报:能不能具体一些。

李宗垣:比如干看茶叶色泽,季节和制茶工艺水平不同会使茶叶呈现不同色泽。发酵较好的呈正常色,发酵充足的呈黄绿色,轻做青的呈绿色或翠绿色,高级茶叶有特殊色,如铁观音的“砂绿”。

海峡生活报:乌龙茶类中为何有“北水南香”之说?

李宗垣:闽北乌龙茶是滋味为重,闽南乌龙茶则首推香气,香气也是铁观音审评的首要因子。第一次冲泡嗅香主要是判别浓强度、香型、异杂味,第二次主要是辨别香气浓淡强度、品种纯正度、鲜嫩度,第三次主要是判别香气持久性。三次嗅香前后连贯,综合分析。海峡生活报:那在滋味审评方面有什么讲究?

李宗垣:茶叶是饮用品,滋味是直接与口腹相通的。为正确评味品饮前不宜吃有强烈刺激性食物和饮料,保持味觉灵敏度。此外,舌尖对温度高低敏感,易为甜味所兴奋,舌两侧为酸味和咸味感受区,舌心舌根易感受苦味,舌根对回甘分辨最清楚。因此,茶汤入口可用舌头循环打转,使各部分都能与茶汤接触,辨别不同味道。

海峡生活报:茶叶的生长环境、制作工艺、品种等都在不断发生变化,而审评标准却是相对固定,这是不是容易产生矛盾?审评标准是不是也需要不断变化?

李宗垣:随着市场的变化,其实审评也不断在变。特别是1999年以后,清香型铁观音打破了很多传统标准。我认为审评要随着社会进步而发展,要结合市场,甚至要能够指导生产,提高生产力和促进社会效益,而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

“拼配”是技术革命

“文化”是促进动力

海峡生活报:您觉得安溪铁观音的特色体现在哪些方面?

李宗垣:一是铁观音的香气明显,有独特的韵味和兰花香,二是它滋味醇厚鲜爽,三是滋润有回甘。

海峡生活报:除安溪之外,现在很多地方都在大面积种植、生产铁观音,您怎么看?李宗垣:海拔、土质、季节、气候、、茶园管理、茶叶采制等的不同,都会对铁观音的品质产生影响。安溪铁观音发展到现在已经面临很大挑战。这些挑战既有来茶区的扩大,也有来自市场需求的多样化。铁观音的传统特质是它的香气和韵味,如果改变铁观音的种植环境和方法,它的香气和韵味会怎么变,有待观察。如华安县、南靖县甚至包括一些省外地区,种植出来的铁观音有的香高而味淡,有的味醇而无韵,各有特点。

海峡生活报:那么安溪的铁观音如何坚持自己的特色呢?

李宗垣:安溪的铁观音在韵、味、香三方面都应充分体现出来,但从目前情况看,安溪的不同茶区产的茶也是各有优缺点,如感德茶香气高但茶水偏淡,长坑茶内质好但茶水偏粗。但有个办法可以改变某个茶区某批次茶叶的品质,那就是茶叶加工中的一项重要技术:拼配。通过拼配,可以根据其品质水平和各自特点拼在一起,取其长处,弥补或掩盖短处,这对提高茶的品质,保持稳定性,对创品牌、统一价格、稳定客户等都有好处。

海峡生活报:拼配的依据什么?

李宗垣:拼配的跨度比较大,可以根据不同季节、地域、等级、发酵程度等进行拼配,如夏茶拼春节,可以增加鲜绿度和香气,也使夏茶滋味醇和,冲淡粗涩味。当然,拼配不是简单的1加1。如西坪茶水好,祥华茶香高,两个茶区的特点不同,如果只是简单的拼配,反而可能使品质下降。要讲究内质、数量和比率。

海峡生活报:如此看来,拼配技术可以改变甚至提高安溪铁观音的整体品质?

李宗垣:是的。拼配是一项很重要的技术。但也很复杂,不好拼。

海峡生活报:除此之外,您对发展安溪铁观音还有什么建议?

李宗垣:我认为产品、品牌和文化是茶的三个不同层次。我们除了研究提高茶叶品质外,还应该努力去创品牌,并大力宣传推广茶文化。毕竟,文化才是促进茶产业发展的最大动力。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对话吴雪原博士:揭开国家茶叶检测重点实验室的神秘面纱》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3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种类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