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y260.com - 茶叶文化】

雅安茶厂侯光照:听到藏茶时代的脚步声

藏茶产业是很具特色的产业,可挖掘的文化内涵、健康元素非常多。从文化内涵讲,它融合了产区和销区两种文化。

一个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一群优秀企业人士的努力,同样,一个有鲜活生命力的产业必然吸引大批眼光独到的企业界精英加盟,现任雅安茶厂有限公司总经理的侯光照,就是其中之一。

从过政、经过商的川大高才生;从希望集团的普通业务员做起,靠着敢拼敢闯的精神、超人的商业嗅觉升入希望集团的高层;获得“上海十大杰出青年企业家”称号……侯光照可谓事业有成。然而,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接触到了藏茶产业,凭着多年经商的经验,他看到了这一产业所潜藏的巨大商机和不可估量的市场前景。于是毅然离家来到雅安,与我市的企业牵手,投身于藏茶产业。

记者(以下简称“记”):以你的资历与现今所具有的财富,可以到更好的地方。可是你却选择了雅安,选择了藏茶产业,能谈谈原因吗?

侯光照(以下简称“侯”):来雅安发展并不是一时的冲动,是经过长时间考虑的结果。从希望集团出来后,我一直在寻找一个具有发展潜力的产业,也先后考察过很多行业,直到通过平安集团董事长李朝贵邂逅了藏茶。这次邂逅让我逐渐地认识了藏茶产业。

藏茶产业是很具特色的产业,可挖掘的文化内涵、健康元素非常多。从文化内涵讲,它融合了产区和销区两种文化。所谓产区文化,就是雅安一千多年的传统制茶工艺文化,由运送茶叶而发展起来的川藏。之前,我们还没有正式参加过国内外大型的茶行业会议,所以这一次参展可以说是百年企业、千年藏茶在业界首次亮相。

这次北京参展主要有两项主题,一是由董事长李朝贵主编的《藏茶》一书举行首发仪式,我们希望把这次书的首发仪式办成一个藏茶行业走向市场、走向全国的盛典;二是雅安茶厂将借此机会,把精心打造的全系列产品展现给参会的广大商家,有传统型、流通型、时尚型、纪念型、装饰型和深加工型等六大系列产品。其中,将特别推出的是流通型、装饰型和深加工产品,这是雅安茶厂用以倡导用茶革命的载体,也是引领藏茶行业未来发展的方向。

市场的开拓是一个连续长期的过程,我相信在市委、市政府的关怀下,社会各界的关心下,通过公司上下同心协力,我们能够和同行一起,打开通向藏茶时代的大门。

CY260.com编辑推荐

雷龙和他的漳州“光照人”有机茶


2014年岁尾,当淮阳县组成的“在外创业淮阳人”采访组一行远赴福建漳州,翻山越岭,走进一个茶树环绕,梯田层层,沉香、降香黄檀、灰木莲、南国红豆等名贵珍稀树种围成的一个葱绿世界时,我们的心被深深震撼了。

12年前,这里还是一片人迹罕至的荒山野岭,虽然离厦门只有90多公里的路程,但开车却要近5个小时,以至于吓退了准备在此投资的客商。而今,茶园边上,鱼塘、菜地、果园,纯天然的土鸡、土鸭悠悠自得,仿佛置身于一个相得益彰的世外桃源。

茶园的主人——漳州光照人茶业有限公司(简称“光照人”)总经理雷龙,就是我们“在外创业淮阳人”栏目要介绍的第一位主人公。

雷龙,淮阳县新站镇人,1985年淮阳中学毕业后考入东北大学自动化专业。研究生毕业后,雷龙曾做过外企高管,在大学任过副教授,也拥有过一家蒸蒸日上的保健品公司。

1.转行有机茶

2003年,雷龙有条不紊的日子被“恋”上有机茶的妻子林芳打破了。林芳是福建漳州市华安县人,雷龙和她相识相恋在厦门。林芳从福建医科大学毕业后,曾在南平县医院做心脑血管医生。说起“有机”梦,她记忆犹新。

林芳说,结缘有机茶,最开始是给自己治病。林芳属过敏体质,自小对虾蟹、罐头、化学物品等过敏,在医院当医生的那几年,她的身体越来越弱,血色素最低时只有5克,无奈之下,她只好离开了医院。

随后,林芳走上了保健品销售之路。2002年,去马来西亚拓展业务时,林芳拜访了当地一位华侨老中医。老中医告诉她:“多喝有机茶、远离化学物质、回归食物最质朴的本源,你的过敏病症很快就会痊愈。”老中医还嘱咐林芳回国后为他代买有机铁观音,“贵一点儿没关系,关键是要有机的”。

回国后,林芳跑遍了福建各大茶叶市场、各茶叶专卖店及茶叶种植区,竟然找不到有机铁观音。这让她非常堵心。

中国是茶文化的发源地,为什么没人种植有机茶?林芳百思不得其解。后来,她查阅了大量书籍,发现有机茶对人体健康确有帮助。

既然没人种,那就为自己也为别人来填补有机茶的空白吧。

林芳选来选去,最后决定在自己的老家——漳州市华安县沙建镇岱山,开茶场。

这一年,夫妻二人带着原本计划买别墅的500万元,在海拔500米至800米的这座原始的天然次生林中承包了2350亩山地,种植有机茶。

2.艰难的有机之路

说起有机产品,不苟言笑的雷龙结结实实给我们上了一堂课。有机产品中含有更多有利人体健康和免疫力的物质。有机食品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的都是有机肥,这些有机肥可以转化成对人体有益的各种营养素,例如:有机茶中含有茶多酚、儿茶素、茶多糖和各种微量元素。雷龙说,有机茶对种植环境、生产、加工、包装和销售等环节的要求都要远远高于无公害茶和绿色食品茶。

12年前,半路“出家”的雷龙夫妇,一口气买来有机茶种植的书籍猛啃,并请来福建农林大学的专家现场指导。

种植有机茶谈何容易?它在生产中要求周围的森林覆盖率很高,要种好茶先得种树,要种茶得先肥土。

于是,他们从山上引来优质天然山泉水,从内蒙大草原拉来无污染牛羊粪,并从贵州请来数十位富有山地耕作经验的农民,不靠机械纯手工开垦荒山,降低水土流失,并种植了1700多亩红豆、沉香、降香黄檀等名贵树木,建立了完美的生态环境。

为保证有机,他们不打农药,广种黄檀,利用自然香气驱除虫害、用太阳能灭虫灯和粘虫板等物理方法灭虫。

3年时间里,只改造生态,雷龙夫妇没种上一棵茶苗,直到2006年他们才种上茶树。

买别墅的500万元很快用光了,雷龙不顾保健品公司的“安危”,把钱像输血一样给茶园。以至于后来,受到妻子感染的雷龙索性把保健品事业放弃了,与林芳一起做起有机茶,彻底开起了“夫妻档”——雷龙在外跑销售,林芳在家抓生产。

搞有机农业十几年,雷龙经常被人嘲笑成傻瓜、不明事理的榆木疙瘩。

在最困难的时候,雷龙一度靠借高利贷维持“光照人”的周转。“50万元高利贷一个月45000元的利息。过年的时候,我找同学借了10万元,发完工资就剩2000元。”

2006年,有人上门推销一种新发明,炫耀将这种东西喷洒在茶叶上,就检测不出农药残留。雷龙怒斥:“你们这种发明最好在地球上消失!”

一家大型茶企看中了雷龙的有机茶,要以优厚的条件包销,雷龙一口回绝了。“如果一味追求利润,会有悖于有机理念。”为借1万元钱跑几百里路,困顿至此,雷龙就是宁折不屈。

2007年,漳州光照人茶业有限公司正式注册,同年,夫妻俩迎来了第一批茶叶的采摘。

在请专家的过程中,福建农林大学的一位教授提醒林芳,有机茶是有国际通行标准的,国外营销靠这个。也是在这一年,雷龙的茶园和茶叶通过了中国农科院有机茶研究与发展中心的有机认证。

2009年12月,欧盟有机认证机构的检查员首次来到雷龙的茶园和茶厂,对抽样的有机茶进行了严格检测,结果182项指标全部达标。欧盟有机认证书很快就发下来了,这是全世界食品安全的最高荣誉!

自2009年起,“光照人”已连续6年通过国际上最权威的欧盟有机认证。雷龙也有幸成为第17届世界有机大会邀请的中国有机农场的唯一特邀嘉宾。

酒香不怕巷子深,雷龙的有机茶由于质量过硬成为老外认定的抢手货,“光照人”有机茶以高于国内十几倍的价格走向国际市场,在日本、美国等国热销,许多国外茶商和有机界的专家学者纷纷慕名前来参观,“光照人”更是取得自主进出口权。

此后,“光照人”有机茶迅速传播。2011年《中国经济周刊》第50期以《世界有机大会青睐的中国茶》对“光照人”有机茶进行了报道,2012年12月10日央视二套以《从深山走出国门的有机茶》对“光照人”有机茶进行了半个小时的专题报道,2013年《中国经济周刊》第44期再次以《雷龙的有机梦》对“光照人”有机茶进行了报道。

3.黑暗中的一束亮光

雷龙说品牌取名“光照人”是一种自我激励。而“光照人”的英文则寓意为送健康、幸福和希望的使者。

在大山里种茶,雷龙渐渐明白,有机的价值不光是茶和树的问题,还上升到精神层面,对于有机,他充满了责任感和使命感。

为了这种责任感和使命感,这些年,雷龙夫妻不知道疲惫为何物;他们曾被怀疑、遭拒绝、受讥讽,经济困顿,销售无门。但雷龙有一种信念:“为了心中的正义和良知,要做黑暗中的一束亮光!”

为此,雷龙还提出了有机销售的概念,遵循自然规律,靠产品的高品质和优质的服务来赢得顾客,而不是靠广告吹牛、贿赂、吃喝去赢取顾客。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希望尽我们的绵薄之力,让有机食品全球普及,最终惠及全人类。也希望通过社会对有机食品的需求,最终倒逼食品行业改革,生产出真正有益健康、百姓放心的食品。也希望让身心疲惫的人们在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中,找回心灵的平衡和宁静,让孩子从小养成对生命的敬畏和尊重、对环境保护的理解和重视。”这是雷龙夫妇的共同心声。

诸葛武侯与普洱茶


清朝道光年间的《普洱府志》(古迹)中有这样的记载:“旧传武侯遍历六山,留铜锣于攸乐,置铜镘于莽枝埋角砖于蛮砖,遗木梆于倚邦,埋马蹬于革登,置撒袋于曼撤,固以名其山。”该志还提到,大茶山中有孔明山,是诸葛亮的寄箭处(孔明山在勐腊县明乡西50公里处)。

书中写道:三国诸葛亮路过勐海南糯山,士兵因水土不服而生眼病,孔明以手杖插于石头寨的山上,遂变为茶树,长出叶子,士兵摘叶煮水,饮之病愈,以后南糯山就叫孔明山。又说普洱县之东南有无影树山,山上有祭风台,山上的大茶树是武侯遗种,夷民祀之。另有传说云南六大茶山之一的攸乐叫孔明山,当地居民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三日为纪念孔明诞辰,都举行放孔明灯的活动,称为“茶祖会”。

关于孔明的传说还有许多,孔明本人并未到普洱,但这些传说多少反映了内地与边疆文化交流的背景。孔明成为先进文化的象征,圣贤,中华各兄弟民族都崇敬孔明,依托孔明的道德威望进行文化交融。

习俗:唐人樊绰在《蛮书》中就普介绍银生城界诸山“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的饮茶习俗,至今1200多年了,这古老的习俗依旧可见。

张文侯:毕生要为茶叶事业奋斗


张文侯:毕生要为茶叶事业奋斗

张文侯已经七十多岁,白族,祖籍剑川县,出生在大理古城。凤庆人称他张老。中华茶人联谊会首届理事。现为云南省茶业协会名誉理事,云南省龙润茶业有限公司高级顾问。他说:“两岁时,母亲在城里开盖碗茶小茶馆,卖茶水抚育我长大,我是茶的儿子;读小学二年级时,徐老师教唱聂耳作的《采茶歌》。我爱《采茶歌》,它赞美茶山年年青的朴实品格;给人们毛尖、雨前和眉珍奉献之德;人人都说茶味好,吃茶的人儿笑盈盈的美好奉献。现在我还唱,但是现在唱《采茶歌》的时候,《采茶歌》控诉的苛捐杂税,重利盘剥的旧社会已经砸碎,新社会的富民利民政策,让茶农走上了富裕道路,给茶山带来了勃勃生机。”

他读完高小、十三岁跟随父母从大理到凤庆茶山上打工挖茶地、采茶谋生。1950年进凤庆茶厂当勤杂工,两年后被调到车间当制茶工人,由于他虚心向老师傅及技术人员学习,逐步懂得了茶叶精制工艺。当时的凤庆茶厂设备陈旧,许多工序靠笨重的手工劳动,张文侯大胆进行技术革新。在其它同事的支持帮助下,改进茶叶加工的手筛工具,一人操作三把筛子,提高工效三倍,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被评为厂一级劳动模范。

1954年,凤庆茶厂开始机械制茶、单机操作。他改良滚筒单机操作,使之向半自动化迈进了一大步。1957年,他提出将28台滇红精制茶机器通过输送带联接成连续化生产线,奠定了滇红精制筛分连续化生产工艺基础。1959年为解决精制茶厂工人匀堆劳动强度大的问题,他依据人工层叠式匀堆原理,设计了每次匀堆五百担的匀堆机,可连续匀堆的匀堆装箱自动流水线,结束了滇红精制人工匀堆的历史,为全省制茶厂普遍采用。由于他在技术革新中成绩显著,1955年,共青团云南省委授予“建设社会主义积极分子”奖章。1959年授予“青年突击手”称号。1960年省商业系统授予“技术革新能手”称号。

1960年,凤庆茶厂根据出口公司需要轧制碎茶,收购近三万担粗茶原料,缺乏轧碎机器,他同机务工人周志华一道三天三夜不睡觉,研制出旋切机,解决了百余人用木锤敲碎的强度劳动。1972年他研制成功凤翼型转子机,解决了扩大初制红碎茶的关键设备。在全县初制所推广后,红碎茶生产打破了五千至六千担十年徘徊,一跃为年产三万担,扩大了红碎茶出口创汇。1978年张文侯动员有关技术人员组成“红碎茶攻关小组”同大家一起拟出工艺操作规程,在初制所工人的配合下,制出了四十担优质高档红碎茶。出口售价超过国际红碎茶高档价百分之八。“红碎一号”、“红碎二号”曾两次在全国评比鉴定会上名列第一,并荣获省优质产品奖,同时凤翼型转子机也在全省推广使用。

自七○年以来,他先后为云县、龙陵、沧源、耿马茶厂进行规划设计。帮助江城、勐撒、勐底等国营农场茶厂进行筛分车间技术改造。1975年他受国家派遣,任援马里共和国茶叶技术合作中国专家组组长,圆满完成技术合作任务。1979年他参加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红茶考察组,赴斯里兰卡考察,他自己动手起草考察题纲,回国后写了考察报告。两次出国更使他开阔了眼界,他经常留心世界产茶国的现状,茶叶加工的新技术,国际市场新动向等。他认识到要提升茶叶产业,科研、教育必须先行。1978年刚从马里回来就带领干部技术人员上凤庆茶厂副业基地,规划建立茶叶试验站。组织职工修公路,推山头造平地30多亩,安排品种园,扦插苗圃等试验园地。建立70多亩速成高产茶园。开展改造低产茶园,进行茶树病虫害防治及红碎茶新工艺新机具研究等科学实验活动。进行群体茶树系统选种,选出清水3号系列、凤庆九号系列20多个良种。引进国内外30多个良种。为凤庆茶厂创制名优产品“早春绿”,“太华茶”提供优质高香鲜叶原(下转第21页)(上接第19页)料。为全县低产茶园改造,高优茶园建设,无性繁殖技术作示范推广。

他利用凤庆茶厂扩建拆除的旧厂房材料,在茶试站建设了1000多平米的校舍,于1982年报县人民政府批准,1983年办起了凤庆县高级茶叶职业中学,为省内输送了一大批茶叶技术人才。

他地位变了普通劳动者的本色不变,他一直为发展茶叶事业兢兢业业地工作。他常说:一个人任你有多大的聪明才智,离开他人的协助一事无成。他经常深入车间和工人一起劳动,在劳动中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他勤奋学习,勤于钻研,在茶树栽培,管理、茶叶的初制、精制以及加工机械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几十年他结合实践认真阅读有关茶叶科技方面的著作,先后通读了《茶叶全书》、《中国茶经》、《制茶工艺学》、《茶树栽培学》、《茶树育种学》等专著。逐步把自己的实践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

1980年,他被选为副县长,分管茶叶工作并继续兼任凤庆茶厂厂长。为推动茶叶加快发展,他花了很大精力,下苦功总结30多年来全县发展茶叶生产的经验,深入研究本县的自然优势,提出了进一步发展茶叶生产的设想措施,写出了一万多字有理论依据,分析透彻,说服力强的材料,联系国内外的生产动态,就如何发挥凤庆自然优势,提高茶叶产量和质量,先后两次在全县干部会上,从理论到实践作了详细的阐述。使茶区干部、茶农受到很大启发。1983年他被调到地区外贸局任局长兼茶办主任,为搞活流通组建滇红集团公司,引进世行贷款,加速低产茶园改造,高优生产茶园建设。全区茶园面积由1984年的48.6万亩,1993年达到60多万亩。茶叶产量由21万多担增加到30多万担。1988年他担任省茶叶进出口公司组织的大渡岗茶场CTC茶机技术引进顾问,赴英国,土耳其实地考察,使引进工作获得成功,开创了我省CTC红碎茶出口新局面。1990年荣获云南省人民政府授予“有突出贡献优秀专业技术人才”证书。

1994退休,但是他支持地区茶科所向省科委申报立项的“蒸酶生产线”的研究项目尚未完成。退休后他主动到云海茶厂任厂长职务。经过两年的努力完成了蒸酶生产线的科研任务。1996年上半年获得验收。该项目获省政府星火三等奖,地区科委科技进步二等奖。振动杀青机是该项目重要突破之一。该机在全省蒸青茶厂普遍推广应用。

1998年他到昆明市就医,治好白内障眼疾回凤庆,租了一亩茶地进行系统选种,经过六年的辛勤劳动,选出东山1号、2号、5号高香型。在云南大叶种实生成年茶树上嫁接铁观音,梅占、黄获得成功。2005年12月,云南龙润茶叶有限公司聘请他任高级顾问。

他老骥伏枥,还希望同茶界同仁一道,去探索普洱茶的新技术。

毕生要为茶叶事业奋斗的茶的儿子———张文侯

那些一听到名字便已爱上的茶


1、望海茶

产于浙江宁波宁海县境内。初次见到此茶,满脑海里想像到的是海边守望,一望无际,过尽千帆皆不是的感觉。其实因产于望海岗茶场而得名吧。条索细紧、挺直,色泽绿翠显毫,香高持久,并具有嫩栗香;滋味鲜醇爽口,汤色嫩绿清澈明亮,叶底嫩绿明亮匀齐。

2、江山绿牡丹

产于浙江省江山市,相传明正德皇帝巡视江南时,途径仙霞关,品饮“仙霞山茶”后赞不绝口,赐名“绿茗”。沧海桑田,后“绿茗”失传,再后来1980年创制江山绿牡丹成功。

外形条直似花瓣,形态自然,犹如牡丹,白毫显露,色泽翠绿,香气清高,滋味鲜醇爽口,汤色碧绿清澈,叶底成朵,嫩绿明亮。

每每想到见到或品到,都有种“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之感,再加上雍容华贵的“牡丹”之喻,更增添了几分贵妃之美。

同样之类似茶名“黄山绿牡丹”,总感觉少了几分雅致与开阔,“黄山”具体,“江山”无限,更何况男人雄略,爱美人爱江山。

3、武阳春雨

产于浙江省武义县,外形细紧,色泽绿润,香气鲜灵,滋味甘醇,汤色明亮,冲泡时茶芽杯中竖立,缤纷错落,如春而洒,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4、雪水云绿

产于浙江省桐庐县。外形紧直略扁,芽锋显露,色泽嫩绿,清香高锐,滋味鲜醇。想像不到卢心寄先生,当年是以怎样的心境,来命名此茶的。只因富春江边的桐庐绿茶,云雾缭绕,雪之洁、水之净,符合草木精神,聚天地之灵,凭自然之造化,借水而发,饱涵“和”之精义,这一片片绿芽便非同小可了?无论怎样,我是猜不到了,只能想像着,在一杯雪水云绿中,洁净心灵,而况精神了。

5、千岛玉叶

产于淳安县青溪一带,原称千岛湖龙井。茶界泰斗庄晚芳教授到淳安考察,品尝千岛龙井茶后,想像到千岛湖的景色和茶叶形扁显白毫挺似玉的特点,提名“千岛玉叶”。

玉文化同样可谓源远流长,自古以来,崇玉爱玉代不乏人,因玉温润喜人,有其深奥的文化内涵,多少文人墨客为之倾倒,以致吟诗赞美,立文著说。玉是人敬人喜,是因为“集天地之精灵气,凝日月之光辉,孕万物之丰采”的自然界之精英。玉有灵性,其精光内蕴、纯净洁白、表里如一、圆融无碍,一直是人所共修的美德。庄老是有这样玉精神的,他也是寄望于千岛龙井有此“玉叶”之魂。

6、三杯香

产于浙江泰顺县。似莲子蕊色;香气清幽,含绿豆清香,滋味浓。它以香高味醇,因冲泡三次后仍有余香而成名。看到她,我为什么总会想到“三碗不过冈”的武松形像呢?一茶一酒,一柔一刚,一静一动,一叶一果。茶与酒,两生花,“酒杯触拨诗情动”,“诗清只为饮茶多”,原来,是想通的。

藏茶的茶文化变迁


“茶文化”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我国是56个少数民族组成的大国,每个少数民族都有着自己不同寻常的历史进程,不论是文化、思想、习俗等。而“茶文化”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藏族史料”记载,西藏高原盛行饮茶之风是从【松赞干布时期与唐朝】之间的“茶马贸易”开始的。松赞干布统一西藏后,便迎娶唐朝文成公主,随之西藏的商业贸易兴盛起来,而“茶马贸易”成为吐蕃与唐朝的主要贸易;唐高宗时【缣马交易】、唐玄宗赤岭的【互市换马】开始了唐朝与吐蕃茶马市场之端,即吐蕃用良马和唐朝换茶。为此,唐朝还专门成立了【茶马司】,主要负责与吐蕃之间的茶马贸易,公元743年,唐蕃会盟,立碑于“赤岭”【今青海湖东面的日月山】,并建立了“茶马互市”;为了交换茶叶,吐蕃曾派专人经营藏、汉茶叶贸易,称为【汉地五商茶】;长此以往,藏族在唐代已经获得许多中华内地的名茶。

史籍记载了关于吐蕃王室储存汉地各种名茶;在藏文的【《汉藏史集》】中有两章【《茶叶和碗在吐蕃出现的故事》、《茶叶的种类》】专门介绍茶是如何从汉地传入吐蕃的情况;书中写道:“对于饮茶最为精通的是汉族的和尚,此后赤松德赞向和尚学会了烹茶,米札衮布又向噶米王学会了烹茶;后来这烹茶就一直流传下来了”。《甘露之海》记载了鉴别汉地茶叶好坏的知识;这说明随着茶叶传入西藏,“茶文化”也随之在西藏广泛传播;由于茶叶具有的助消化、解油腻的特性,因而茶叶成为了肉食乳饮的藏民族的饮食必需品,上至王公贵人、下至庶民百姓、饮茶成风,嗜茶成性,纷纷竟相争求;于是,两地之间的茶马古道也“应运而生”。

西藏高原因地形、气候等因素是不宜产茶是地区,然而吐蕃早在囊日松赞时期就已经开始嗜茶,长久以来都把茶叶当作开胃、养身之药。藏文史书《藏汉史集》中记载:“吐蕃王都松芒布杰得了一场重病,静养之时,王宫屋顶的栏杆角上飞来一只从来没有见过的美丽小鸟,口中衔着一根树枝,枝上有几片叶子,在屋顶上婉转啼叫;吐蕃王派人查看,将小鸟衔来的树枝取来放到卧榻上;他发现这是一种以前没有见过的树枝,于是摘下树叶放入口中品尝其味,顿觉清香,加水煮沸,竟是上好饮料。于是派出众大臣及百姓去寻找这种奇妙的树,历尽艰辛终于在汉地找到了,原来这就是茶叶树”。从此,茶叶就被藏族当作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饮料长期饮用。

在西藏,藏族喝的茶按其口味可分为酥油茶、甜茶、清茶,而其制作方法也各不相同。而藏族最喜欢喝的是从吐蕃时期就己开始流传的酥油茶;酥油茶的制作本身就具有丰富的工艺色彩,酥油茶的制作方法是:以产于四川、云南的青砖茶作原料,先把砖茶熬煮成浓浓的茶汁(荚沽),滤出茶叶,倒入茶罐,放在一旁待用;做茶时,取适量的浓茶汁加一定比例的水和盐,倒入“董莫”(酥油茶桶),加入酥油,再用力将“甲罗”(打酥油茶用的棍子)上下来回搅动,待水乳交融便成了可口的酥油茶;而现在随之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传统的饮食习俗也逐渐走向了现代化。

侯军:真茶人不会参与茶界炒作之风


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连接中国雅文化和俗文化的重要桥梁,在中国文化当中,‘琴棋书画诗酒茶’是文人的雅事,而‘柴米油盐酱醋茶’是百姓的开门七件事,茶是俗文化与雅文化唯一的交集,一片小小的茶叶身上有非常多的文化因子。

茶文化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外在表现

古有‘品茶悟道’一说,茶文化和‘儒释道’是相通的。‘儒释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而这些核心文化恰恰都与茶文化发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儒家与茶文化的相通在于中庸,儒家讲求中庸,而‘和’是茶的理念当中最常见的概念。道家与茶文化的相通在于自然,老子说‘道法自然’,而品茶也讲究恬淡为上,保留原汁原味。茶与禅的关系则更加紧密,‘禅茶一味’,二者都重在品味当下,讲求顿悟。所以说我们在喝茶的时候是在喝中国文化。

中国诗人大多喜欢茶,茶是他们联系感情的重要纽带。自古诗家多茶客’,苏东坡不仅写了很多茶诗,自己还有好茶寄给朋友,陆游是中国诗人写茶诗的冠军,在古代文化里,诗书画都可以茶为载体,都与茶有着密切的关系,互为表里。人们需要诗意的生活。

日本茶道与中国茶道的关系

茶叶早在神农尝百草的时候就已经见诸文献记载了,当时是做药用,之后在丰富的茶俗、茶礼、茶风中不断地发展,直到唐朝时发展为‘茶道’,陆羽在唐朝就开始写茶经,对茶叶的历史,还有茶的很多功能做了阐释。

日本茶道把泡茶、品茶、赏茶的过程同宗教都紧密结合起来,虽有千利休等三大流派,而把茶和禅结合起来的核心不变。中国的茶文化之丰富多样性是不可避免的,我们有潮州茶、普洱茶、山道茶、酥油茶,每一种茶文化都是一种流派。

如何看待茶界炒作之风

喝茶是一种值得提倡的健康生活方式,可以让人心气平和,缓解现代社会的焦虑情绪。可惜当今茶界,在茶身上附着了太多的外在之物,用附加值去标定这些珍品茶叶的高贵身份,已脱离了商品的真实价值。真茶客不会参与这些炒作,真的茶客只会‘喝茶去’。核心就是要有茶的境界和茶的精神,让我们成为平和的人,让我们面对世事纷纭,能够保持淡定。

侯军先生既是资深报人,散文作家,文化学者,艺术评论家又是一位茶界老前辈。已出版《品茶论道》等各类专著近20部。此文为2012年深圳卫视录制播出的“侯军:漫谈中国茶文化”节目部分内容,在此与大家分享!

嫣然三月,爱茶“她”时代


——60后、70后、80后的红颜茶事

80后

茶是女人的知心朋友

80后的女人,总是有着自己独特的个性,茶是她们生活中的知心朋友。她们与茶相伴,与茶对话,充满活力的年轻生命与悠然的茶香共舞,摇曳出一支绝佳的曼妙舞步。

侍茶如斯

叶菲菲80后古琴教师

我痴迷于琴茶之中,每一天的生活中要是没了它们,就会怅然若失。屋子里飘散着的那暖暖的茶香,令我放松,伴随着我每天的练琴跟教学。闲暇时候,我和爱人会跑到周边山里,带着方便的泡茶旅行装,去看那云起云落;或是在市里的各个公园,赏花落花开;要么就是在民心河畔小路边的某一个小围栏边上,拿起相机记录那调皮的戴胜鸟。生活,原是一种状态,自己的感觉好就是幸福了。

还记得那一年,我第一次和爱人在一位友人那里喝的江城青砖,简单的茶室,简单的茶器,简单人生,所品味的却是比我年龄都大的老茶。那个感觉一下子就牢牢的抓住了我,让我从此彻底沉醉于此道中不能自拔。以至于家中除了琴之外的,就剩下在各地收回来的茶了。忙碌了一天,就算夜深了,飘窗台上也会摆上一桌茶席跟爱人对饮。生活中不是所有事情都能如愿以偿,但是很多事情都值得我们去坚持,放松了心情,明天的早上肯定还是晴天,对不?

生活可以将就,也可以讲究。就看你是抱着什么样的心态。亦如茶在生活中的时候,也不是高高在上,反倒是身影随处可见。麦叔叔和肯叔叔的快餐厅里都有了各种口味的奶茶,星巴克里的锡兰红,还有那街头修自行车大叔的老搪瓷缸里茉莉花茶,这一路走来,茶的身影早已融入到我们的生活各一个角落。很多时候,我们想要的只是一个感觉,一个心情,仅此而已。

我想我的人生,应该亦如水之娴静恬淡,亦如茶清芳悠远。

70后

茶为女人寻回幸福

70后的女人,生活教会了她们积极思考。于是,心情好与不好时,她们喝茶,用茶来调剂生活,用茶来调节心绪。茶也丰富着她们的内在,雕琢着她们的修养。

医画两境界,茶香润红颜

尹素哲70后中医

我始终认为自己属于上天眷顾的那类女人。家庭美满、夫子康健,自己于相夫教子的生活中,还有传统文化的陪伴。中医、国画、品茶,三项传统领域,很幸运地融合在自己的身上。如果说我的性格还算细腻、文静、温良恭俭,那么这跟医、画、茶的熏陶是密不可分的。

我生于一个中医家庭。父亲在继承中医的同时,还对书法颇有心得。在我的印象中,斗室内伴随着浓浓的中药香,还有墨香。父亲在书桌前潇洒的写着中药方剂。也正是有这种熏陶,使我从小就对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长大之后,我一边跟随父亲学中医,一边开始自学国画,尽管没有受过专业训练,但是凭借着一种执着,还是取得了一些成绩。

都说中国文化是触类旁通的,这一点在我身上得到了体现。婚后,我自己开了一家中医诊所,一边治病救人,一边作画。而在空闲之余,品茶也自然成了“水到渠成”的事情。

女人心思生来敏感,更需要通过品茶让自己身心得以休养,通过品茶感悟生命的轮回,对世界万物的敬畏。品茶,感悟人生的拿的起和放的下。

在没有病人的时间里,我会在自己的画室,听一首“高山流水”、沏一杯淡雅绿茶、拿起画笔,随心所欲表达自己内心的天地,享受这红尘中的片刻宁静欢愉。

60后

茶让女人绽放光华

60后的女人活的是一种境界,更是一种味道。当她们遇到茶,便演绎出了最美的乐章。

淡淡喜欢深深爱

荷风溪语60后大学教师

周末去父母家,最美好的莫过于午休过后一家人闲聊的时光。这时,年迈的父母总爱取出那只大肚子茶壶,烧水沏茶,并历数喝茶的几大好处,我晓得,父母的茶虽不名贵,却满溢着浓浓亲情和缕缕爱意,清清茶香唤醒我淡淡的欢喜之心。

真正养成饮茶的习惯则始于那个漫长闷热的暑期。那时,每天午后,为了提神醒脑,便仿照父母的做法,烧一壶开水,泡上一大杯绿茶,一边啜饮,一边翻几页闲书。或者静观杯中茶叶在开水的熨烫下慢慢舒展芽片、上下浮沉。一杯一杯喝下去,喉咙滋润了,嗓子清亮了,透汗冒出,周身畅快;于是,神清气爽、心静自然凉的感觉缓缓升起。

直到2014的初夏,很偶然地参加了一次燕赵晚报清平乐栏目的茶文化讲座,被茶文化的博大精深所吸引,让我对茶有了全新的认识。之后又随清平乐一起深入福建太姥山白茶基地,探寻白茶的前世今生,开启了我的爱茶之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恰好此时单位的工会开办了茶艺学习班,曾被束之高阁的茶床和茶具遂取代大茶杯成为茶几上的主角。一遍遍重温功夫茶的冲泡大法,吟一吟《七碗》的美文妙趣,自娱自乐中似也品出些与大杯豪饮所不同的韵味来。

茶亦有道。每日得空便在小小茶床、玲珑茶具、袅袅茶香之中留连一番,一颗心由浮躁至沉静,间或,也收获了一份超然。

普洱茶进入“砖”时代(二)


佤山境界

自2005年开始普洱茶开始进入火热发展期,直至2007年4月达到这一轮热潮的顶峰。在这段时间,普洱茶逐渐由饮品化身成了文化象征、收藏物品、炒作对象、灵丹妙药和类金融工具,彷佛独步天下。

也就在普洱茶疯狂的这两年里,谭梅从人们视线中淡出,在佤山云海中穿行,在沧源,谭梅带领工人开辟高山有机生态茶园,她从茶苗选育、茶树种植、茶园管理、鲜叶采摘、日光晾晒、生产加工、感官品鉴等全过程监控。

普洱茶的制作最讲究的是原材料的正宗,需使用真正的大叶种晒青毛茶,才能达到普洱茶的制作要求。在好的原料基础上,又经过科学合理的工艺,最后才能制造出地道的纯正普洱茶。

众所周知,普洱茶是后发酵的产物。离不开微生物种群与群落的参与。其实,就普洱茶的发酵而言,从茶叶被釆摘之后,其发酵的过程就已经开始了。

在传统茶叶加工过程中,烘青机内温度高达130度以上,只用6-7分钟时间,便可结束茶叶的干燥过程。高温杀死了茶叶内残余的活性酶,中断了茶叶的转化条件,终结了茶叶的生命。熟化后蛋白质和淀粉会陈化和腐化,所以要新鲜饮用。

“茶喝新,酒喝陈”,对这老话直接的解释就是:酒陈则香,而茶喝的就是鲜灵劲儿。

而普洱茶是低温制程后发酵,晒青干燥过程保留了茶叶的“活性”。

短暂的蒸软过程,提供了微生物生长所需水分,唤醒了生物酶的活性。

成品室内自然通风阴干,茶叶表面的微生物种群成功存活下来,并且参与后发酵,成就了越陈越香的“后发酵”特质。

在茶叶基地的种植管理上,谭梅坚持茶园生态化和原料有机化。按照优质、生态、安全的原则,规范发展和扩大茶园无公害、绿化、有机茶园,大面积套种对茶树有益的香樟树等树种,有计划放养茶树,形成疏林生态茶园,恢复茶园生物的多样性。

在茶叶生产加工上,谭梅要求坚持标准化和清洁化。从鲜叶的采摘、运输到加工生产,每一道工序和环节都按照QS规范要求,更有严格的技术控制操作标准。先进的茶机设备保证了茶叶自进入车间,全程生产清洁化;茶品生产管理从初制到精制实行身份批次、可追溯、电脑化管理。

说到发酵,谭梅告诉我们,这是普洱茶加工中最为核心的环节,条件很苛刻,首先需要适宜发酵的车间和环境,在良好环境中制作的普洱茶就才不会有发酸、发苦、发馊等怪味。好的之母、国宝级专家、发酵大师”,视名利如浮云,清心寡欲、超然脱俗。每次去大境界茶厂,都很难在办公室里找到谭梅,她们整天都忙碌在分拣、拼配、发酵、压制等各个车间,从不停下。

谭梅说,普洱茶最大的特点,就是发酵带给我们的变化,同一厂家、同一年份、同一批次的茶,不同地区的存储、不同水质的冲泡,口感与内涵都有所不同。

“一山一世界、一叶一人生”,见证茶叶发酵,感悟生命神奇!

普洱茶进入“砖”时代(一)


谭梅,毕业于茶界“黄埔军校”的安徽农大制茶专业。1982—2012年专注做茶33年。中国熟茶发酵第一人,现代普洱茶砖的创始者与传承者,是业界公认的茶“砖”家。

是谁在改变我们的世界,告诉您一位不为人知的大师

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遍览史籍、环视宇内,我们总会被一些人触动、感染、激励——

他们筚路蓝缕,在荆棘丛生的荒野上,为后人开辟出一条条希望之路;他们执著坚守,仿佛灯塔,为茫茫大海中的夜航人指明前进方向;他们犹如巍峨的高山,以常人难以企及的精神境界,时刻触动着人们的心灵……

或许,他们成长于不同的国家,分属不同的民族,但其影响和贡献却超越地域,其名字已化为一种共有的精神表达。他们分布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或耕耘于文学,或献身于科学,或矢志于艺术……

他们继承先人衣钵,肩负人类使命,探索未知世界。他们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称谓——大师。

何谓大师

何谓大师,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话题。

有人说,大师应学识渊博、德艺双馨、平易近人,受万人敬仰;有人则说,大师应特立独行、个性鲜明、风骨卓然,不为流俗所拘。

有人认为,融会贯通是大师应有的境界;有人则认为,能在专业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甚至达到独步天下的地步才是大师……

有人说,当下无大师。而其实——大师,并未远去……

发酵时光

英语中发酵一词fermentation是从拉丁语fervere派生而来的,原意为“翻腾”。它描述酵母作用于果汁或麦芽浸出液时的现象。沸腾现象是由浸出液中的糖在缺氧条件下降解而产生的二氧化碳所引起的。过去,科学家们习惯将酵母的无氧呼吸过程称作发酵。

远古的时候,古代埃及人就学会了用谷物制作各种各样的食品。他们将捣碎的小麦粉掺水调制成面团,直接在炉上烤成的圆圆的、又干又硬的薄饼。但是有一天,一些没有来得及烤制的面团剩余下来,这些面团竟然在很短的时间内发生了自然发酵。当他们将这些剩余的发酵面团放入炉中烘烤后,意外发生了:一种松软喷香而又富有弹性的食品——面包出现了。它是人类食品中第一个发酵食品。

而后,中国人的祖先又从发霉的谷物中发现一种特殊物质——酒曲。随后他们又将酒曲与谷物搅拌一些发酵酿酒。酒曲的出现是我国酿酒技术的重大发明,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种复合酶制剂。欧洲人到19世纪末,才了解到我国的酒曲作用,称之为淀粉发酵法。

这样,由面包与酿酒形成两种发酵方法,就成为最基本的发酵模型。将这种方法延伸,人类又发明了多种用于食品发酵的方法。搭建了发酵食品的框架与概念。在现存国际已公布的发酵食品名录中,我们发现有五个领域形成了发酵食品集群:

酒精饮料:如蒸馏酒、黄酒、果酒、啤酒等;

乳制品:如酸奶、酸性奶油、马奶酒、干酪等;

豆制品:如豆腐乳、豆豉、纳豆等;

发酵蔬菜:如泡菜、酸菜等;

调味品,如醋、黄酱、酱油、甜味剂(如天冬甜味精)、增味剂、味精等。

发酵食品是食品家族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一个占比重很大的食品体系。在今天的饮食中,我们每天最少与两种以上的发酵食品发生联系。

在这其中,有一种发酵食品是被遗漏的,那就是普洱茶。普洱茶不仅是发酵食品,而且也是发酵食品中最经典、最具发酵特色的茶品。普洱茶属于发酵茶类中的一种。就这个角度而言,我们可以将普洱茶、红茶、千两茶、康砖等视为发酵食品中第六个集群——发酵茶类。显然,在这个集群中,普洱茶是发酵食品中集大成的代表。

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值得我们关注:在发酵食品中,我们习惯上将酿酒类部分产品视为传统发酵技术的巅峰,如白酒类中的茅台酒、葡萄酒类的拉菲酒等。但却忽略了另一个传统发酵技术的巅峰——普洱茶。

发酵是普洱茶加工中最为重要的环节,其核心一直是国家保密技术。一流的茶叶发酵师,要对茶叶种植、鲜叶采摘、杀青、揉捻、晒青、分级、渥堆、潮水、风干、筛分、拼配、压制、各个环节的工艺都了如指掌,中国熟茶发酵第一人的——谭梅,就是这样一位发酵大师。

巅峰随心

普洱小天地人生大境界

从中学时代开始,谭梅就把“做好茶”定位成一生的奋斗目标。

云南地处祖国边疆,山高水险。在古代交通极为艰难,茶叶的外运全靠马帮牛帮,山路上耽搁的时间很长,有的路段马帮一年只能走两趟,牛帮则一年只能走一转,茶在马背、牛背上长时间颠簸,日晒、风吹、雨淋,使其内含物质徐徐转化,自然发酵,靠时间来酝酿变化。最终形成普洱茶特有的色、香、味的品质风格。

1973年,普洱茶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1973年,中国茶叶总公司云南茶叶分公司根据广东和香港市场的需求,开始试制的口感。

1996年至2003年12月间,昆明茶厂,在上级公司的统一安排下开始改制,很多同事纷纷转行,而执着的谭梅带着十多个技术骨干坚持正常生产,保证着沿海地区和欧洲地区的普洱茶供应,让不多的普洱茶粉丝有好茶喝、有好茶存。

2004年,是谭梅最为难忘的一年。在这一年,谭梅和部分技术力量转入云南省沧源县佤山茶厂并担任技术总监,茶厂在生产设备上进行了更新、工艺流程上做了提升改造,并创造了自己的新品牌——“佤山映象”。

如今,谭梅回忆起当年到茶农家收茶叶的往事,感慨于茶农家中的清贫,“有的家庭连一张像样的椅子都没有,床上是破旧的棉絮,许多个家庭的孩子由于家庭贫困,到了10多岁都无法入学,小小年纪为了生计,就在大山深处放牛、砍柴、采茶”,她说“他们多难啊!这么好的普洱茶,但茶叶卖价很低,比起沿海的城市,茶农没有过上靠茶致富的日子,这是需要琢磨的事情。”来自茶区的谭梅心中惦记的是云南数百万茶农的收入,作为一名茶业科技人员,怎样才能通过自己所学到的知识,用科技进步让茶农提高卖茶收入,已经悄悄潜到她的心底,汇集成了百般要突破的责任感,也在蕴集着突破的力量!

跟树叶打交道,要耐得住寂寞。33年,人在草木间,明前谷后忙。普洱茶“香、甜、甘、苦、涩、津、气、陈”八味,对于谭梅,已经是巅峰随心,生命已完全被茶香浸染。

《云南山头茶》:普洱山头茶时代的开篇之作


《云南山头茶》是资深山头茶人林世兴的一部力作。该书首次把茶学、自然地理学和民族茶文化研究成果融为一体,全面、系统疏理云南第一代级、第二代级的茶树资源,重点介绍云南树龄在一百年以上的古茶树资源的分布、品鉴、自然地理背景和民族茶文化背景。该书的最大亮点是首次提出云南山头茶“三大板块学说”理论,把云南山头茶的分布划分为高黎贡山余脉板块、怒山余脉板块、云岭余脉板块、改变了过去只从“六大茶山”或“四大茶区”的角度描述云南茶的习惯,深刻阐释了“一方水土养一方茶,一方水土养一方民族”的道理,是山头茶时代的开篇之作、奠基之作、创新之作。该书出版发行后,迅速在广大茶人中产生深刻影响,并引起茶叶界专家、学者关注。

一部奇书

云南民族茶文化研究会会长李师程亲笔为该书写序。李师程充满喜悦地说: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每当社会大变革、产业大调整时都会伴随着一场“诸子百家”的文艺复兴。当前,中国茶界正处在产业大发展、市场大调整、文化大复兴的盛世兴茶时代。近20年来就云南茶文化的复兴而言是历史上从没有过的现象。

《云南山头茶》是最近写成的一本专著。“该书最大的亮点是融茶文化、民族文化、自然文化为一体,集中展示了云南多元的民族文化、多种的茶叶资源、多样的茶叶品牌,雄辩地证明了‘一方水土产一方物’,这一朴素真理。”李师程强调:云南山头茶的特色是不能克隆的,因为其环境是不可复制的,这就是本书给世人的重要启示。

最佳工具书

云南省茶科所原所长张俊认为,《云南山头茶》是寻找云南好茶资源的最佳工具书:“站在普洱茶普通消费者角度,面对普洱茶市场五彩缤纷以山头名称命名。这本书的文字是寻找和品鉴云南好茶的工具,近五百幅图片是云南茶山的旅游画册,地图是钻山寻茶的忠实向导。它既是一本古树茶专业的工具书,又是一本自驾游式的茶书。我们期待书籍出版后,能让天下爱茶之人组团到云南茶区采茶、制茶、品茶、观光旅游。我们愿你的忠实的导游。”

《云南山头茶》2014年3月由云南科技出版社出版发行,首印一万五千册,于4月底即告售磬。7月第二次印刷,对第一版的差错做了纠正。茶友们对该书的评价是:接地气,贴近生活,适用性强。一书在手,足不出户,可以走遍云南古茶山,喝遍云南古树茶,确实是值得查阅、值得收藏的茶典式的工具书。

川藏茶马古道上的难解之谜


60余枚寸许见方的小印,轰动了考古学界!无人认识的神秘符号,难以揣测的用途,使得这些被称做"巴蜀印章"的文物,成为了川藏茶马古道上最为难解的一道谜。

在荥经县文物展览馆,记者见到了这些令专家学者百思不得其解的小印。它们均寸许大小,以铜质制成,多数为圆形,少数是方形、矩形、半圆形、椭圆形、月牙形或山形。整个印仅几克重,印背有用于穿线的钮,其小巧的形状非常容易携带。而印面有别于其他的印章,没有文字,仅以阳文手法刻着神秘图案和符号,至今无人能够辨识,专家学者们称之为"巴蜀图语",有人推测可能和金文一样,属于四川远古时代遗留下来的象形文字,但无人可以解读。

四川东部一些地方均出土过这种神秘的"巴蜀印章",三星堆里也曾发现过。但以数量而言,荥经县出土多达60余枚之多,其印面无一雷同,殊为罕见。在古代,荥经曾是西南边陲重镇,南方丝绸之路曾从这里经过,贸易异常发达。有专家推测,这种神秘印章可能是作为合法经营的凭证,或者通关证明,或者私人证明,但亦无法证实。

据荥经县宣传部门介绍,"巴蜀印章"引起了国内外许多考古学者的兴趣,许多人慕名而来一睹古印风采,但其谜底至今无人破解。

新普洱茶时代如何藏好茶


“老茶一定要喝过才能品鉴,因为它们存放的年头都很长,光从外观上看还不够,要细细品味它的口感、浓度、茶气等。”

我们收藏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以后品饮。都说藏之有道,这里面的“道”究竟是什么?对于茶叶爱好者来说,收藏首先要选择好的品牌、产品,这能给他们持之以恒的信心。但现实中很多人对此很懵懂,总是道听途说,不知道哪个好,怎么办?我建议大家先做功课,跑到芳村茶叶市场来了解。如果谁的产品能够在芳村和昆明两大茶叶市场中流通,而不是在小范围的某品牌经销商手中倒腾,那说明产品最终进入了消费者家里,真正被人品饮了,说明它是有生命力的。

不了解品牌?没关系,先拿几个不同品牌的产品进行对比,注意要用同样的重量、通用的注水量,泡开以后,先从茶叶的浓度开始对比。其他的黏稠感、润感和厚感等并非不重要,只是对于初学者来说,浓度是最简单的区别特征,浓度高是普洱茶品质的最基本要求。因为普洱茶一般都要存放多年,如果它的浓度不够,那么在长时间摆放后,滋味就会变得寡淡,品质就有所下降,价值也很难保证。而“稠”则有点像我们广东老火靓汤、米汤的那种稠稠的口感,要做到这一点,茶叶原料必须是嫩度相对较高的春茶。科学地来看,所谓“浓”就是指茶品中含有的“水浸出物”,它含量越丰富,浓度也就越高,而树龄越大的茶树水浸出物含量就越丰富、平衡。“稠”指黏稠感,它取决于茶品水溶果胶含量的高低,与茶叶的嫩度及季节相关,明前春茶嫩度最高。“厚”是“浓”的补充,指每泡茶口腔表现的持久性以及耐泡程度。“润”即喉韵的深度,茶汤细腻不刺激。

经常有朋友问起什么样的茶才算好茶,我觉得老茶的话就一定要喝过才能品鉴,因为它们存放的年头都很长,光从外观上看还不够,要细细品味它的口感、浓度、茶气等。仓储的好坏也很关键,例如有些“红印”,放得好的就有滋有味,放得不好的就很淡,茶味几乎都散去了。无论市面上有多少名叫“班章王、易武后”的东西,一切最终都要“以口收货”——以口感论高下。一款茶光从外表来判断品质是不够的,像烟和酒等都很难用科学的仪器彻底评估它的口腔表现。因为这些产品的内含物的变化都很微妙。

雅安:及时勤采茶叶 控制茶园害虫小绿叶蝉


茶小绿叶蝉是雅安市茶叶生产上的主要害虫。一年发生多代,且世代交替。严重危害夏秋茶,受害茶树芽叶蜷缩、硬化、叶尖和叶缘红褐枯焦,芽梢生长缓慢,严重时新叶全部焦枯脱落。对茶叶产量和品质影响很大。

今年2-3月气温反常偏低,温度波动大、回升缓慢。茶小绿叶蝉越冬代成虫4月上旬才开始活动,比常年推迟近一个月。近日,名山区经过调查,有65%的茶园查见小绿叶蝉发生,其中60%茶园仍是成虫,百梢虫量4-5头,但嫩茎上易见很多产卵痕;其余40%茶园1-3龄若虫已发生,有虫梢率16%,百梢虫量21头,基本达到百枝嫩梢虫梢率15-20%的防治指标。5月份以来,雅安市天气时晴时雨,有利于小绿叶蝉繁殖,成虫产卵高峰后7天左右为若虫孵化高峰,5月下旬进入全年低龄若虫发生高峰期,也是防治的关键时期。

根据以上情况,茶农要抓住茶小绿叶蝉低龄若虫高峰期这个关键时期开展以农业防治为主的绿色防控工作。特别是背风向阳、管理粗放、杂草丛生、间作胡豆、绿肥等作物的茶园。

防治方法:

1、及时勤采少留叶,既可减少小绿叶蝉的食料和成虫产卵场所,又能采去部分已产有卵的嫩梢,对其发生有很好的控制作用。

2、适时修剪、除草,改善茶园通风透光条件,减少寄主植物,降低虫口密度,创造不利于害虫发生的环境条件。

3、选用色板、信息素诱杀小绿叶蝉成虫。

4、化学防治:抓住小绿叶蝉低龄若虫期抗药性弱的特点,当百叶虫数达到10头或有虫梢率达到15-20%时施药防治。防治药剂选用经农业部在茶叶上登记,正规厂生产,对天敌危害小的农药进行防治。推荐亩用2.5%鱼藤酮乳油150毫升或15%茚虫威悬浮剂20ml或24%帕力特悬浮剂30ml或99%韩国SK绿颖矿物油400ml+10%联苯菊酯80ml兑水80-100kg,在茶小绿叶蝉发生期均匀喷雾于茶蓬中上部。

5、安全间隔期:必须严格遵守不同药剂施用后到安全采叶的间隔期,确保无公害茶叶生产安全。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雅安茶厂侯光照:听到藏茶时代的脚步声》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