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y260.com - 茶叶种类】

汪桓武在湄潭沁园春茶园指导。

汪桓武在湄潭沁园春茶园指导。

“围着茶园走上几圈,特别是有着自己的研究成果的茶园,呼吸着空气中弥漫的茶香,心里很舒畅。”每天清晨,只要不下雨,汪桓武就会提着茶杯,围绕湄潭象山茶园走几圈,这个常年习惯源于汪老的半个世纪的茶叶情缘。

“1963年,我从湖南农业大学茶学系毕业分到湄潭茶叶科研所工作,当时这里的茶园很少,基本上以丛式茶园为主,条植茶园很少,当时全省都只有60余万亩茶园,品种也很单一。”汪老清晰地回忆起当时的情景。

当时的湄潭茶科所是一所省级茶叶科研单位,担负着全省80余个县市乃至西南地区茶叶的培育、栽种、科研等工作,汪桓武和单位同事们一起用脚步丈量全省所有茶区,足迹遍及当时的500余家社队茶场。

一次,茶科所要做一个关于贵州茶叶生产现状的调查,年轻的汪桓武和队友背起行囊、提着干粮踏上调查之旅。那一次走得最远的茶区是位于黔东南州岑巩县的一个较为边远的社队茶场。清晨,天蒙蒙亮就从凯里出发,沿着崎岖的小道在崇山峻岭中整整走了10多个小时,由于和当地少数民族语言不通,他们一直到晚上11点才爬到位于山顶的茶场,才吃上饭,“那是我一生中吃饭吃得最香的一次。”汪桓武感慨地回忆着当年的情景。

在接下来的短短两年时间里,汪桓武走遍了贵州的每个茶区,写出了关于贵州茶叶生产现状的详实调查报告,并提出了许多很有价值的观点。也因为有了这次艰难的实地调查,汪桓武为今后一直从事的茶叶科研工作积累了扎实的基础调查资料。他的很多课题都与这次调查有关,也让他有机会把科研与生产进行了有机的结合。他说:“长期以来,科研与生产形成的两张皮,其核心是科研人员没有与生产结合,没有解决生产中急需解决的实际问题,所以产生了许多科研技术成果放在办公桌睡大觉,而生产企业又急需技术服务的矛盾。”

当时,下茶场时,汪桓武往往一呆就是一个月,在清明采摘季节还会呆上两个月,与工人一起采茶、制茶、研究解决茶青加工、茶形研制甚至机器的改造等工作。在历经磨难与艰苦的实际工作中,他一直坚定科研如何为生产服务、为经济服务的科学态度。多年来,他积极探索科研与生产的结合,开展了茶树品种施肥、种植、生化分析等试验项目,为贵州的茶叶生产及科研做了有益的尝试。在老茶园改造、新茶园种植、良种苗繁殖等方面汪桓武不遗余力,他提出的“揉层茶园春土回沟条基法”,解决了山地茶园水土流失与利用春土回沟提高肥力的问题,为贵州茶区茶叶生产打下了坚实的科学基础。

今天,当我们喝着清香扑鼻、滋味回甘的贵州绿茶时,有许多人可能还不知道上世纪七十年代那场关于贵州到底该发展红茶还是绿茶的争论。

“当年,贵州红茶大量出口到德国、欧洲等国家,很多茶界人士据此提出了贵州应该大力发展红茶的思路,汪桓武通过自己长期深入贵州茶区的实际调查中得出了结论:贵州其实更适合发展绿茶。汪桓武认为,贵州山高雾浓,再加上白天晴、晚上下雨的独特气候,更适合绿茶的生长。为此,汪桓武撰写了几千字的《贵州生产何类茶为好》《关于贵州发展绿茶的可行性》等文章,并在《中国茶叶》《浙江茶叶杂志》等知名茶类杂志发表,引起了国内许多专家的关注。一些有经验的专家专程来到贵州茶区深入调查,认为汪桓武提出的观点可行。两年以后,贵州开始大量发展绿茶。

当时,省内主要的绿茶生产方式是传统炒青绿茶,以一家一户的作坊式生产为主,无法批量生产并形成产业化。贵州适合发展绿茶成了定论,但生产什么样的绿茶却是学界争论不下的课题,为此,汪桓武和妻子赵翠英共同研制出“遵义毛峰”等名优绿茶品牌,他们潜心研制采摘、加工、制作工艺。1985年6月,农业部和中国在南京召开首次全国名茶展评会,遵义毛峰获得全国名茶评比第一名。专家在鉴定评语中对遵义毛峰给予了这样的评价:外形索紧细回直,色泽翠绿润亮,白毫显露,银光闪闪,内质嫩绿持久,汤色碧绿明净,滋味清醇鲜爽,叶底嫩绿鲜活。

与此同时,汪老先后取得不同等级科技进步奖4项,参与编写茶叶本,发表科技论文百余篇,研制并投入生产的名茶有遵义毛峰、银芽茶等获得部优产品称号及国家科委科技成果博览会金奖等光荣称号,个人获得贵州茶叶终身成就奖。虽然如此,汪老还想再走一次贵州大大小小的茶山,为贵州茶产业的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心、出一份力。

如今,虽步入耄耋之年,汪老茶缘未尽,退休后,他重拾毛笔,用另一种方式表达着对茶、人生的理解。书香世家出生的他酷爱书法,书写内容主要以茶及茶文化为主,从文化上来推动茶产业发展。一手欧体书法练得很受业内称赞,每天的书法练笔也成为他晚年生活中不可缺的一部分。

多年来的生活习惯和养身方式让今年78岁的汪老身体很健朗,他的茶人茶事茶情茶趣为爱茶之人树立了一块养身的典范。

Cy260.com精选阅读

陕西青年科技奖获得者刘懿:茶业已成为生命的主题


近日,汉中市茶产业办公室刘懿同志被陕西省委组织部、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科协授予“第十届陕西青年科技奖”,这是汉中近年来首位获此殊荣的青年科技工作者。

长于茶乡和茶结下不解之缘

1月12日下午,记者在市茶叶办和刘懿见面,他个头不高,身形精瘦,黝黑的脸庞棱角分明,待人彬彬有礼,颇有学者风范。在一壶汉中仙毫的茶香中,刘懿跟记者讲述了他的成长经历。

刘懿1976年出生于南郑碑坝一个茶农家庭,从小跟随父母种茶,在少年时代就学会了种茶、炒茶。学习成绩优异的他在高考报志愿的时候毅然决定报考安徽农业大学茶叶系的机械制茶专业。“从小生活在茶区,看到茶农加工茶叶非常辛苦,而且他们又不懂种植和管理,茶园产量低,产品质量又不高,那个时候,茶农都比较贫穷。我就想通过学习相关知识成为种茶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多帮帮他们。”谈到他的专业选择,刘懿动情地说。

学以致用帮助乡亲以茶致富

1998年毕业以后,刘懿被分配到南郑县农业局,他分别在多经科、红庙农技中心站、南郑县蚕茶果技术指导站工作。在南郑县工作的十年间,他多次利用局机关平台,对全县农业系统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免费的茶叶专题技术培训,为基层茶技人员培养奠定了基础。并立足老茶区实际,广泛开展低产茶园改造、无性系良种茶苗培育、良种茶园建设等技术培训和示范点建设。

他常常深入各产茶乡镇、村组、农户指导茶叶生产、加工和茶园管理,实施茶厂优化改造,引进先进的加工机械,推广煤改电,使加工条件差的茶厂实现了清洁化、规模化。由于他经验丰富、技术过硬,作为科技特派员对汉山茶业公司包联技术指导三年,对该公司厂房规划、修建、设备引进技术进行指导,使该公司由作坊式加工变为汉中市重点龙头企业。

曾被他帮助过的牟家坝秧田坝村的茶农严志国告诉记者:“我们这里离县城远,刘懿每次来都是骑摩托车指导,我们当时只是一个小型茶叶加工厂,缺技术,买的机器也不会用,都是刘懿帮助我们装机器,教授茶苗繁育技术,现在我们已经发展成为一个茶产业大户,还带动了全村乡亲种茶致富。”福成干龙洞茶叶公司文克洲告诉记者:“我现在的制茶技术都是他手把手教我的。他工作很严谨,为了教我掌握制茶新技术,他和我一道几天几夜不睡觉,每道工序都做到一丝不苟。”

专注科研勇攀茶叶研究高峰

“我们科长最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就是不怕吃苦,执着认真。”市茶叶办工作人员郭文伯告诉记者,“刘科长去茶园,无论多偏僻,他都要亲自观察、记录,为了试验一个的知名度显著提高的同时,茶农收入也明显增加。

从2006年开始,刘懿也参与研究汉中市茶树优良新品种引进繁育及标准化生产技术研究与推广项目。引进筛选出了适合汉中市气候特点的平阳特旱、龙井长叶、乌牛早等5个无性系优良茶树新品种。年示范建立无性系茶树良种繁育基地1500亩,使全市无性系良种茶园比例由项目实施前的0.4%提高到现在的34%,并总结出了一套完整的汉中仙毫和汉中炒青茶标准化加工工艺技术,引进推广了适宜汉中市茶叶加工的先进机械,有效提高了茶叶机械化加工水平。

他不断学习总结,并累计在中省市级学术刊物上发表关于种植茶叶技术的论文20余篇,获得了很高的评价。

学习茶道生活也是茶香四溢

“虽然我对茶叶生产、加工有一定的了解,但在茶文化方面还知之甚少,茶文化很博大精深,所以还得抽出时间多多掌握茶文化知识。喝茶可以提神、醒脑,它也时时提醒我应该怎样做一个合格的茶业工作者。”刘懿说。

刘懿的电脑桌面屏保是一片茶园,碧绿清新的茶树生机勃勃。谈到对汉中茶产业的美好愿景,刘懿告诉记者:“希望汉中仙毫知名度越来越高,茶产业越做越大,茶农生活越过越好。”

专访中国普洱茶终身成就大师邹炳良先生


专访中国普洱茶终身成就大师邹炳良先生

在一个晴朗的初冬午后,笔者有幸拜访了邹炳良老先生,领略“传说”中一代宗师精彩的普洱人生。踏入海湾茶业的那一刻,春城十一月的暖阳倾泻于身,和煦的微风裹携着缕缕陈香扑面而来,引领着我们随香而行。在茶韵四溢的会客室,邹老步履稳健地走进来,和颜悦色地招呼我们喝茶。

看到精神矍铄的邹老,不禁让人觉得是不是岁月故意给邹老留了情,让时间在这位奋斗了半个多世纪的老人面前暂停了脚步?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态,给予了邹老先生如此从容、温暖而淡定的笑容?

有人曾这样写到:“邹老本人也如同普洱陈茶一样,色如宝石般深红纯粹,质如美玉般温润透彻”。

(一)心系普洱情洒勐海

让我们先来回首2007年春天。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首届中国普洱茶商务大会上,邹炳良先生被授予“中国普洱茶终身成就大师”荣誉称号,这是实至名归的桂冠,是对邹老先生情注普洱茶产业,对普洱茶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至尚褒奖。

荣誉的背后,如果没有心血与汗水的付出,一切都是不可想象的,这得从。他告诉我们,自己无法停止对普洱茶的热爱,在接下来的岁月中,希望继续能为茶学、茶业奉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人们常说:人生如茶。邹炳良老先生走过的不仅仅是如茶人生,而是一种把自己的生命与心血真正融入到了普洱茶中,闻茶香,品茶味,体茶韵,与茶相伴,一路辉煌走到如今的别样人生。面对着这样一位深爱着普洱茶,深爱着这份事业,愿意把自己一生倾注在普洱茶身上的茶人,我们除了敬佩,除了敬仰,那就只有一个心愿,愿以后的做茶人以邹老先生为典范,共同促进普洱茶和整个茶产业的发展,在未来的几十年,几百年后,都能弥漫着邹老先生的普洱茶香。(作者:唐自波)

记东北知名老茶人:赵忠武


记东北知名老茶人:赵忠武

引来茶香飘关外辛苦奔波为茶忙

赵忠武,男,1939年3月18日生,汉族,辽宁人。1961年高中毕业于沈阳第四中学后却一步迈入商业大潮,一干就是四十余年。他曾任职于中华老字号百年老店沈阳中和福茶庄总经理。在职期间曾带领全体员工更加珍惜、爱护、保持和发扬老字号优良传统和历史荣誉及机动灵活的经营理念,使这个沈城百年名店一度成为省市文明单位和物价计量信得过企业。中和福是沈城唯一被内贸部命名的中华老字号企业。赵忠武曾多次受到上级的表彰和奖励。1989年被商业部认命为茶叶工程师。他在职和退休后,积极参与并兼职于辽宁省茶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和艺大赛,受到各界赞扬。他是东北赴俄罗斯各大院校的孔子学院讲学宣传中华茶文化和加深中俄师生友宜的第一人。

为了倡导“茶为国饮”提倡“科学健康饮茶”他不倦的向人们传播有关茶的历史,文化和茶叶基础知识普及宣传工作,积极参与省社科联举办的“辽海讲坛”科普知识讲座,使辽沈地区广大茶叶爱好者在饮茶之余领略到茶史、茶话、茶德、茶道、茶艺等诸多学问。在他70寿辰之际,获得了新中国建国60周年“茶事功勋人物”和当代茶圣吴觉农“觉农”勋章获得者,茶叶泰斗张天福老先生还为他写了“引来茶香飘关外,辛勤奔波为茶忙”的题词。他是辽沈及东北地区的一位杰出的茶文化积极鼓动者和开拓者。

杨萍:多年茶叶情结 成就种茶梦想


今年,对平利县城关镇三里垭村女娲贡茶有限公司总经理杨萍来说,是人生中最值得铭记的一年。今年她所种植的茶叶产销两旺,不仅让她实现了增收,也帮她实现了多年的梦想。

“直到今年,我才终于把多年种茶的梦想变为现实。现在我的茶叶远销县内外,市场前景十分乐观。在实现自己增收同时,解决了当地村民的就业,最重要的是让更多人喝上了三里垭贡茶,对我来说是一件幸福而有意义的事情。”任何人初见杨萍第一面,都会说她亲和的笑容,朴实与直爽的性格让人毫无距离感。走近杨萍,我们从其身上读到了一种难得的宝贵财富——热爱生活、坚忍不拔的创业精神。杨萍与茶叶的渊源,要追溯到童年,那是一份美好的回忆。她从小居住紧挨三里垭村的凉水沟村,那时她就知道三里垭村的山茶品质好,还在乾隆年间有幸成为了“贡茶”。杨萍告诉我们,虽然小时候茶叶品种没有现在这么丰富,但家里总会备着花茶、绿茶,这让她从小就有了“茶瘾”。成人后,杨萍嫁人在县城居住。此后多年,为了生计,杨萍终日奔波,始终没机会实现儿时的梦想。一直坚持对茶痴迷和热爱的杨萍,在2010年3月一次途径三里垭村时,看到村上茶场由于经营不善,濒临倒闭,茶园满是杂草丛生,她打心里一凉,觉得十分可惜。当前平利县大力实施茶饮产业率先突破,扶持政策很优厚,杨萍回家思索后,觉得自己的机会来了,于是下定决心要把茶场盘过来,重塑“三里垭贡茶”品牌。她果断拿出自己多年攒下的积蓄盘下了茶场,还流转了村里600亩土地作为茶叶基地,同时成立了“平利县女娲贡茶有限公司”,准备着手发展茶饮产业。

平利县茶叶市场竞争激烈,发展茶产业初期,杨萍几乎倾囊投入茶叶幼苗的购置培育和茶树种植,还将自己在县城杨家梁的二层小洋楼变卖作为启动资金。一开始由于自己经验不足,初次试种龙井43号茶苗,由于技术不到位,种出的茶叶枯黄、长势缓慢,茶叶制作水平也差,不仅没赚到钱,还亏了钱。最初的几年,光见支出,未有收入,亲戚朋友反对声一片。可杨萍执拗得很,未曾轻言放弃。她刻苦研读茶叶技术相关书籍,邀请茶叶专家来茶园进行现场指导教授,经过不断学习与实践,杨萍慢慢悟出了种植茶叶的门道,还自学了一套茶艺表演。时至今日,看着自己一手呵护出来的茶园,杨萍坦言:“这四年来,确实辛苦”。

为了保证茶叶品质,杨萍把茶叶质量看做茶坊首要大事,坚持亲自前往外地选购茶苗,监督种茶、采茶、选茶、炒茶等环节,不放过茶叶质量上的任何一点瑕疵。杨萍的茶叶从不掺假,不藏虚。渐渐地,很多人都认可了她真诚、朴实的做人态度,自然而然也就认可了“三里垭贡茶”,生意也一天比一天红火。杨萍告诉我们,最好的时候,一天的销售额就达到了2万元。经过四年的打拼,如今,杨萍的茶场初具规模,目前基地面积已达800亩,今年产茶20吨,实现产值突破200万元。

茶叶是具有文化气息的商品,不同茶叶加工作坊在加工技术、品质特色、外在包装、经营理念、营销策略、信息传播等方面却能够凸显差距。面对这些,杨萍有自己的小算盘。她有个梦想,那就是把“三里垭贡茶”做成“平利女娲茶”的一个特色品牌。这样一来,用自己独特的包装,印制自己的产品信息,保证自己茶场卖出去的每一份茶叶的质量。

一边品茗,一边和杨萍在茶场交谈。当谈及茶文化时,杨萍说,人有人品,茶有茶德。随着平利茶文化的传播与普及,茶道、茶艺已经通过不同的表现形式渗透到了寻常百姓家,希望自己精心培育出的“贡茶”能带给大家更多更好的茶享受。杨萍就是这样,待人真诚的生意人,端起一盏茶,氤氲的茶香中,过去的四年,她品出了人生的真谛。展望新的一年,杨萍娓娓诉说着心中的期盼,争取明年3月份三里垭贡茶实体店开业,继续做好“三里垭贡茶”这个品牌,再计划把茶叶基地扩大到1000亩,力争实现产茶60吨,实现年产值500万元。

记东阳东白山茶场的坚守者金永平


在海拔超千米的东阳东白山中,有一个人默默坚守东白山茶场35年之久,他就是东白山茶场场长金永平。当问及为何能坚守于此,他说:“东白山早已成了我的家园,茶叶已经成为我的生命。”

与东白山茶场一起成长

金永平是巍山镇人。1980年11月,他孤身从白溪爬上东白山,开始人生第一份工作,也是一生中唯一一项事业。当时他的想法很简单,只要有份工作就行,环境因素都忽略不计。殊不知上山后想要下山看一场电影,需要两天时间。工作三五年后,许多知青都离开了。他也有离开的念头,但领导的器重与同事的支持让他坚持下来。他放平心态,决定扎根于此。当时,整个东白山茶园面积为5900多亩,几年后,茶园荒芜了一部分,面积减少为4000亩左右。后来实行责任制,实施垦荒,茶园又获生机。1985年后,金永平在茶场主要分管后勤工作。1999年后,他开始管理茶叶生产。2001年,他正式成为东白山茶场场长。

国营茶场走上转型升级路

这两年,中国经济进入调整优化期,转型成了茶场必经之路。金永平从优化茶叶生产环境着手,完善茶场的基础设施建设,如滴灌技术设施的引进、茶园管理道路的硬化、供电设施的铺设等。诸如此类建设,茶场已投入2000多万元,现有机耕路已达到24公里。通过这些举措,茶场外部环境和设备得到极大改善,提高了总体生产效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改变,国人对茶叶品质的需求在提升,优质茶成为人们消费的首选。金永平说:“这两年,许多采茶人都外出谋生,茶场劳动力短缺问题日益凸显,茶叶生产成本随之提高,东白山茶场要持续发展必须依靠品牌建设。”

借助东白茶文化的力量

东白山茶早在茶圣陆羽所著的《茶经》里有所记载,“东白茶”到唐朝更是被列为茶之贡品,与“蒙顶石花”“顾渚紫笋”等齐名,早已名声在外。东白山茶场是全国第一批唯一一家绿色食品生产企业,金永平也是金华第一个绿色农产品协会副会长。

东白山茶场每年坚持上缴税费50多万元,在全国200多家国营农场中,连续无亏损的仅此一家。不仅如此,金永平还保证茶场员工工资都在社会平均工资以上,职工收入每年都保持稳定增长。

更难能可贵的是,现在国有茶场发展上存在不少困难,但他坚决不同意乱开发,要让它永久保持原生态。“生态环境资源是最宝贵的,是东白山茶叶优越品质根源所在。”金永平说,“随着茶文化不断深入普及,东白山茶叶发展的前景是光明的。因为我们有着天然的资源优势,而且茶文化是最和谐的文化。”

茶文化虽已上升到文化理念传播,但金永平认为文化只有落到实处即接地气才能得到长足的发展。超然的平和淳厚感,就是茶文化的魅力,“我不会离开东白山茶场,我只希望让东阳茶资源、茶文化得到世人的尊重与珍惜。”

汪涵的茶味人生


在汪涵心中,茶是最适合一个人喝的,两个人是顶点,三四个人根本就不是喝茶,是聊天了。茶也是可以静静跟它交流的东西,它可以让人安静,跟酒令人高涨不一样。

▲汪涵人物照

想和它相互思念

汪涵爱喝茶,研究茶道佛经,特别爱看木心的书。对于汪涵来说,喝茶其实很简单,只要不破坏茶的味道,都可以。

要说讲究,可能是水,他泡茶的水,是广西巴马长寿村的一条小溪的水,也叫可滋泉,托朋友每个月运十几箱过来,仅仅只是用来泡茶。

问及为什么偏要用这个水,最初有朋友在那里,了解到像巴马长寿村那样纯净的水不多了,泡茶喝,挺好,也就一直坚持下来。

▲汪涵在他的“培荣书屋”待客

既是减压,又是享受

强大的工作力度下,茶是帮助他减压的一种享受。他坦言道“茶对我很重要,我希望跟它达到一种“互相思念”的境界,我希望喝懂它,它也希望我了解它,这是一种何等平静窝心的感觉啊!”

真正懂茶的人,面对人生,更多的是一种淡然。曾有传言台里想让他当副台长,他拒绝了。喜静的他不喜欢北京,不喜欢五光十色充满诱惑的地方,不是不能拒绝诱惑,而是喜欢享受孤独。

其实人生就像茶一样,无论是从茶叶的选择,泡茶的手艺,还是品茶的心境,到最后都还原成一个最原始的动作,把茶杯端起来,喝掉。回归自然,回归本真。就像汪涵一样,专一一种水,“如法炮制”淡淡茶味人生。

▲汪涵擅长左手写书法

最摩登的古代人

这个有着过亿观众的娱乐节目主持人,在名利场里翻滚、尽尝人间烟火的背后,却是“不合时宜”的清高、疏离与自在。“要懂得享受孤独。”

抗拒电脑、抗拒微博——很多人用这些东西和看他的节目一样,“本身是在填补内心的寂寞,因为他们不懂得享受孤独。寂寞是心里空虚到一片落叶掉到肩上,你都会无病呻吟。他得益于这个娱乐至死的年代,在湖南广电这个平台上,凭借天赋、努力和机遇,一路走到今天这个位置。

台上,他是游刃有余的湖南卫视当家主持,妥帖、老到,带来无数欢笑;台下,他是面面俱到有口皆碑的好男人,念佛、喝茶、看书、练字。他染尽人间烟火,却不为俗尘所扰;他向往散淡闲适,但仍有现世悲欢。时节正好,对汪涵来说,未来还在大路上。

祝愿他用巴马可滋泉水冲泡的茶味人生旅途中,永远淡淡的茶香满溢。同时思索当下的我们,是否在学着懂得取舍,懂得选择,今天的我们选择用什么水来冲泡我们的人生,是享受孤独,还是渴望万丈光芒,无论是哪种,都别忘了回归最原本的自己。

茶叶如何让消费者不再“害怕”茶文化


茶文化逐渐泛滥,利用茶文化进行营销已成为众多茶企以及经销商的主要经营手段。但是,消费者的钱袋越捂越紧,对于营销人员介绍的茶文化并不买账。甚至有消费者表示:“天不怕地不怕,就怕营销人员讲起茶文化”。

那么,为何会出现这种不和谐的现象呢?原来,茶叶作为一种快销品,已无法满足消费者快节奏的生活需求。

中华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耐人寻味,真要谈透它恐怕几天几夜也谈不完,茶叶营销人员的解释犹如杯水车薪,不能使消费完全者理解透彻。茶文化包括茶叶品评技法、艺术操作手段的鉴赏、品茗美好环境的领略等整个品茶过程的美好意境。而现代社会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大多数消费者不能静下心来听营销人员的讲解,细细品茗,享受茶文化的幽美意境。“七万家中国茶厂敌不过一家英国立顿”的媒体报道给萎靡不振的中国茶业当头一棒,品牌缺失成为中国茶业的心腹之患,争创“响当当”茶叶品牌成了众多中国茶企的首要追求。于是,茶企拼命鼓吹茶品牌建设就是茶文化宣传,茶品牌建设就是茶文化炒作。

事实证明,茶叶品牌要成功光靠茶文化是行不通的。这一点,我们可以向立顿学习,学习他的标准化运作和产品创新,以适应消费者的“口味”,乃至适应消费者的生活习惯。

全球最大茶叶品牌立顿红茶的年销售额约为30亿美元,总结立顿成功的经验主要是:有一个稳定的质量;有一个高素质的研发队伍;有一个讲信誉的营销网络;有一批稳定的消费者。立顿红茶的稳定质量是如何形成的呢?一是靠摸清大众消费的质量需求;二是靠品质设计;三是靠拼配技术;四是靠科学实用的包装。立顿在营销上的成功经验是值得中国茶企借鉴的。很多茶企都看到了这一现象,并且正在努力摆脱茶文化的束缚,走出片面追捧茶文化的误区。

汪健:贵州国品黔茶茶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王辉军同时也是2012中国茶叶行业年度经济人物候选人!

自2007年以来,汪健及其团队通过1+6(公司+行业协会+工厂+基地+技术+标准+专业合作社)的企业运营模式,坚持“基地品牌化、企业品牌化、产品品牌化”三位一体的品牌化建设,并致力于打造黔茶产业的公共流通平台——“国酒茅台&国品黔茶”连锁专卖系统,黔茶研发人才培训中心和产品研发机构——贵州国品黔茶研究院,黔茶产业的优势资源整合——贵州国品黔茶农民专业合作社群,联动黔茶企业,助推“黔茶出山”,为黔茶产业发展,促进百万茶民增收做出杰出贡献。在其十余年的商业竞争环境中,积累了丰富的社会阅历和经营管理工作经验,在行业内以富有工作激情和创新精神而著称。

汪健目前为北京国酒黔茶联合运营公司(筹)副董事长兼总经理,贵州国品黔茶茶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贵州省国品黔茶研究院院长;旗下贵州国品黔茶茶业经营有限公司、贵州经典名特优产品经营有限公司、贵州经典云雾茶业有限责任公司;贵州省茶文化研究会理事;贵州省

包忠华:后炒作时代,茶叶细分标准的倡导者


总有一些宏大主题,像飓风一样卷过神州大地,给时代打上了深刻的烙印。于是,我们都被教育要做风口上的猪,被大风幸运地刮起,创造属于这个时代的辉煌。当我们拥抱这些时代关键词与热门词的时候,有一些人避开呼啸而来的飓风,因为其深知这风来得迅猛,去得也快,人类社会有时需要这些狂飙突进的变革力量,将我们拖进全新的时代,但更多的时候,推动时代进步的是和风细雨、润物无声的持久的细微创新与变革。

恢复自然农法的有机茶园

以最寂寞的心,向褚橙学习做细分领域专家

普洱茶就是被“疯狂的普洱茶”旋风刮过两次的行业。第一次是2003年到2007年,全民热炒普洱茶,这是普惠主义的时代,凡是做普洱茶的,都赚了钱,只要贴上普洱茶标签的,哪怕是一片树叶也能卖上好价钱。第二次是,2009年到2014年的古树茶热、大益茶热,这是普洱茶的小盘时代,将普洱茶的稀缺价值玩到极致,创造了又一个炒作神话。通过普洱茶这十余年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当普洱茶的两次大风吹起,只要跟风的,及时站在风口的,都赚了个盆满钵溢。是茶都要炒炒的,从普洱茶到金骏眉,到黑茶,再到今年盛行的老白茶,一个个茶类,一个个概念,轮番拿出来炒,“风水轮流转,明年到你家”!

炒作是中国茶摆脱不了的命运,以普洱茶尤甚。炒作一方面吸引了各路资本、人才关注并投身茶行业,也吸引了大量的消费者跟风消费与投资。这是炒作正向的一面。小炒舒经活血,大炒伤筋动骨。每一次中国茶的炒作运动,都是由小炒开始,逐渐失控,最后陷入了疯狂炒作的境地,搞得鸡飞蛋打,一片狼藉,最终伤害了行业,让行业的良性秩序一而再,再而三无法建立。

2015年,是行业重建秩序的绝好时机,因为中国乃至世界一大波泡沫经济已经走过一个大周期,全球进入了长期的去泡沫化时代。普洱茶乃至中国茶长期以来摆脱不了炒作,其实是跟全球盛行的泡沫经济有关。如今,大气候已经变了,茶界的小气候自然会变得干净清新,越来越多的人会放弃暴利思维,短期利益最大化的想法,想想怎样为行业生态秩序的重建添砖加瓦,改变粗放掠夺式的经营方式,向专业化、精细化要效益。普洱市天下普洱茶国公司董事长包忠华,就是这其中的一位开风气之先的人物,改变行业秩序,他想到的是用“健康普洱”体系重塑行业生态,用一个个精细化标准来规范引领行业发展,将一个个细分领域做深做透,用深度来创造行业价值。

包忠华认为,普洱茶是最健康的饮料之一,我们要从种植环节、加工环节,乃至仓储与渠道、消费终端环节来规范,让整个产业链都健康有序发展,创造一种全新的健康发展的行业生态。其也身体力行,以天下普洱茶国来牵头做这个事,在全国各地大力宣传推广“健康普洱”概念,引起了业界极大反响。

“健康普洱”这个生态系统要真正落到实处,需要一些落地的支点,而为行业制定一系列细分的标准,就是天下普洱茶国公司为推动行业进步,做的最大实事,也是发力“健康普洱茶”的最大战略支点。

我们可以举褚橙的例子来看看行业精细化标准的重要性。褚时健老年二次创业投身的是冰糖橙事业。冰糖橙作为柑橘的一个细分品类,褚老发现缺乏种一棵好橘子的操作标准。没有办法,褚时健夫妻俩只好做实验,搞原创,通过数年含辛茹苦的努力,终于搞出了一套种植冰糖橙的操作流程,才种出了品质独步天下的冰糖橙。正是有了细分领域的精细化标准在支撑,褚橙才得以成为后来的励志橙,褚老也才成为时代创业的精神教父。

以褚橙为对标,回过头来我们看看中国茶产业这些年的狂飙突进,热闹是热闹了,大家都在做表面化、平面化、规模化的跟风运作的事,在短期利益上追涨杀跌,而没有几个人避开行业浮躁风,躲进小楼成一统,做细分领域的研究专家,用行业原创小数据,来制定细分领域的精细化标准,开启中国茶的精耕细作时代。

我们都在谈论学习褚橙,笔者认为这个才是其精髓,也是茶行业最值得学习的地方。

基地公路旁栽满了“地涌金莲”。

一流企业做标准,晒红与大自然仓开启产业新出路

一流企业做标准,二流企业做品牌,三流企业卖产品。、晒红三大指数)。普洱茶品好在哪里,值不值得收藏,需要一个权威、客观与直观的评价体系,供收藏者参考。

“普洱茶长期靠八因子审评来判断好坏,其是针对所有普洱茶的,而没有专门针对收藏品的评价体系,而且八因子评分体系,太过于专业,老百姓看不懂,也没有多少时间、精力和兴趣去弄懂。这样一来,我们首倡构建收藏指数来引导消费者选茶与收藏。对于老百姓而言,用比较直观的指数更适合,也是未来的一个趋势,比如气候指数、幸福指数、书画收藏指数等等。把抽象的评分数的东西变成指数化的东西,让第三方来评估、监督与发布,形成一个权威的参照体系。这是一个不断完善、总结的过程,总要有人去做,吃螃蟹。”包忠华说。

现在流行上新三板,其门槛低,很多企业都可以进来,大都以融资为目的,但真正融到资的不多。“天下普洱茶国”结合国有公司特色,设计一套有特色有针对性的上新三板的方案。

“2014年,云南上了20多家,真正在新三板获得融资的不多。鉴于此,公司股改就计划引入跨行业的战略投资方云南圣乙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山东文化产业投资有限公司,通过扩股的形式,可以融到一定规模的资金,再上新三板。企业有了资金,可以做战略布局,在市场低迷期收购优质原料。上新三板的好处是,解决企业融资问题,用两到三年转入主板,进入资本市场。茶行业需要资金,周期长。目前,银行不让茶叶抵押,只有通过资本市场解决资金问题,才能收到大量的优质茶叶。通过投入资金收储茶叶,加工、销售茶叶,能提升产品附加值,为国家创造更多的税收。今年到9月30日,我们上了850万元的税,占全市茶行业税收五分之一左右。”包忠华说,公司设计的先股改,引入战略性投资,再上新三板的方案,解决了新三板融资难的问题,被作为先进经验在普洱市推广。

据了解,随着公司上市,会走多元化道路,以茶叶为主业,也会跨界做适合的行业,比如可以做大自然仓抵押担保业务,降低中小茶企融资成本,也会做茶山旅游等业务,涉及文化产业。

黄龙山美景

给每一片普洱茶贴上身份证,构建产业基础数据库

普洱茶行业的混乱,很大程度上是产品难以质量溯源造成的。二维码技术的出现与普及,给茶行业带来了正本清源的马可福音。天下普洱茶国公司跟中国普洱茶质检中心合作开发普洱茶(二维码)追溯系统,在今年10月份以后进入了应用阶段,等工商、税务、质检三证合一之后,将在普洱市挑选20家品牌茶企首先使用。

“茶山的基础数据,比如原料来自哪座山,这座茶山的气候、土壤、加工情况等信息都可以通过扫二维码查询。其分为正码、副码,正码贴在茶叶包装纸(绵纸)上,副码压茶叶时放在内飞上。通过扫二维码,产品的每个批次都可追溯,从而建立了茶叶身份证。第一批使用的是晒红、茶马史诗、抱朴三个产品系列,订了6万套二维码标识,再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追加数量。”包忠华介绍道。

我们都在提大数据,但许多行业第一手的基础数据存在空白,而这需要通过常年的观察与记录才能填补。其是一项庞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不是一家企业,或某家机构,凭一己之力就能在短时间完成的,它需要行业的从业者都来积极投身基础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挖掘,再通过系统集成将一个个分散的行业基础数据,用云计算的方式整合成行业基础大数据,供政府、茶农、茶企、商家与消费者用作决策参考依据。比如,茶农可通过茶山多年的气候数据库及预测模型,预测到下一年可能会干旱少雨,从而提早采取抗旱准备,等等不一而足。

“这个项目是跟版纳一个年轻人洽谈合作,他弄了一套非常先进的监测系统,涉及土壤、水分、各种物质的含量、降雨量,蒸发量、风向、风速、空气污染程度等。其用卫星定位收集信息,用仪器来监测、记录,收集茶叶基础数据,涉及种植、加工、仓储等环节。天下普洱茶国公司跟他计划一起在黄龙山、景迈山、老乌山等收集茶山数据,大自然仓的数据收集,茶叶在仓储中农残自然降解情况等。比如在仓储环节,每一年茶叶有关物质(茶多酚、茶黄素、茶红素等)的变化。”包忠华表示,产业基础数据收集与分析系统,从茶行开始实施,然后推广到咖啡等其他行业,其应用范围非常广,非常具有前瞻性。

文/白马非马图/王文贵

记生产经营型茶叶班“优秀班干部”游帮立


游帮立,1966年7月生,中等偏高的个子,不胖也不瘦,看上去精气神很旺。谷城县五山“玉皇剑”茶业公司生产经营部总经理。他是谷城县农广校2014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生产经营型茶叶班班长,结业典礼时被评为“优秀班干部”。

游帮立从事茶叶生产20多年,个人拥有茶园250亩,年产值400余万元,纯收入20余万元。多年来,他重点以种植有机茶叶为己任。在茶园施肥上,只施两种肥。一是饼肥,二是豆浆施肥,意在改变茶叶内在品质;在茶园病虫防治上,做到“一个结合”。采用物理防治与生物防治相结合,意在严格按照有机茶的标准生产;在茶园管理上,致力提高茶园管理水平和生产效益。引进台湾茶叶生产技术,把传统茶叶种植技术与现代先进工艺相结合,力争创造出与世界接轨的有机产品。

而作为“玉皇剑”茶业公司生产经营部总经理,游帮立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公司生产经营与发展,重点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制订好生产经营计划。力争利用公司品牌、规范化的生产标准,做好制订茶农订单农业,从生产到销售都有详细、周密的计划。二是提高茶农效益,为消费者提供安全产品,充分展示湖北省“十大名茶”之一——“玉皇剑”茶的品质与魅力。公司整合谷城近百家茶场,茶园面积近6万亩,上千家茶农,年产值3个多亿,受益人口近10万人。

谈到今后打算时,游总面带微笑,充满自信。他说,通过在谷城县农广校举办的生产经营型茶叶班为期15天的学习,本人经营理念得到了更新和转变,外出观摩开阔了视野,比较中明白了自身的不足,同时也更加明确了今后的发展目标和产品定位。下一步,我将在公、私两个层面同时发力,将所学知识与经营理念正确运用到实际生产、经营、销售等各个环节之中,力争发挥出最大效益。在个人茶场,以有机茶生产为主体,力争生产出优质安全的有机产品,提升产品质量和效益;在“玉皇剑”茶业公司,以品牌为基础,一“剑”飘香铸名茶,四海扬名兴产业。带动和辐射全县10万人受益,将谷城茶产业做大做强,走向世界。

苏轼与茶的难解情缘


作为一个中国古典文人,苏轼是既好酒又好茶,这两种爱好很能代表他的性格特质。酒之张扬、豪迈,茶之清雅、闲适,在他身上得到了很好的融合。

苏轼以好酒出名,多是因为他的诗词,如“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又如“料峭寒风吹酒醒,微冷”。其实,苏轼喜酒却并不善饮,有“吾少时望见酒杯而醉”之文,而对于茶,则大不一样,不仅善饮、善品,而且对于如何煎茶也很有研究。比如在《汲江煎茶》一诗中,就生动地描述了煎茶和饮茶的过程:

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

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

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

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

这首著名的茶诗,是苏东坡流放海南儋耳时所作。为了饮一盏好茶,诗人不惜在夜间摸着黑,踩着石头,临江取水。用大瓢舀水倾入瓮中,月影也跟着倒了进去……回到家中,一边生炉煎茶,一边坐听松涛。煎好之后,不顾空腹,忍不住海饮三碗,却又造成了失眠,只好坐听打更之声以盼天明。

苏轼不仅自己汲水、生火、煎茶,对于磨茶也很精通。所谓磨茶,是指盛行于中国古代的一种制茶工艺或茶道。选取春日之绿茶,在采摘前一旬到一月之间,搭棚覆盖遮阳,以增加茶之香气。采下茶叶后,再蒸茶杀青,以求得特别的口感。饮茶之时,用石磨将茶团碾细,再将筛出的茶末放进茶盏,注入滚烫的开水。

苏轼对磨茶十分看重,因此对磨茶的器具——茶磨相当讲究。在《次韵董夷仲茶磨》一诗中,他特别赞扬了四川一带出产的良磨:

岁久讲求知处所,

佳者出自衡山窟。

巴蜀石工强镌凿,

理疏性软良可咄。

好磨磨出的好茶,苏轼十分珍惜,要亲自拿去泡茶,“磨成不敢付僮仆,自看雪汤生玑珠。”

苏轼对茶的热爱,是全方位的。他不仅品尝,煎茶,磨茶,甚至还能栽种茶树。在《种茶》一诗中,他描写了自己如何移栽一棵老茶树的过程。百年老茶树,已经被遗弃,但苏轼却选择了一个春雨如油的好时节,将其移到了自己的园中。在他的细心呵护下,老茶树重现活力,长出了上好的茶叶。

松间旅,其中贬居黄州时作的《寄周安孺茶》被视为他最具代表性的咏茶之作:

大哉天宇内,植物知几族?

灵品独标奇,迥超凡草木。

名从姬旦始,渐播桐君录。

赋咏谁最先?厥传惟杜育。

唐人未知好,论著始于陆。

常李亦清流,当年慕高躅。

遂使天下士,嗜此偶于俗。

……

苦畏梅润侵,暖须人气燠。

有如刚耿性,不受纤芥触。

又若廉夫心,难将微秽渎。

晴天敞虚府,石碾破轻绿。

永日遇闲宾,乳泉发新馥。

香浓夺兰露,色嫩欺秋菊。

这首长诗,不仅详述了茶的历史、茶的制作、饮茶之乐,也在茶身上寄寓了高远幽雅、不落凡尘的情怀。苏轼一生不合时宜,在政治上处于党争的夹缝之间,多次被贬、流放。但他却乐观旷达、超凡脱俗。“清风击两腋,去欲凌鸿鹄。”一盏好茶,随缘自适,苏轼不仅为后世留下了伟大的作品,自己也在艰难的外部环境下,度过了高质量的一生。

贵州省农委开展茶叶病虫害防治用药专项检查


近日,根据贵州省政府食安办2014年食品安全工作安排部署和贵州省2014年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方案,为确保全省茶叶质量安全,贵州省农委组织开展茶叶病虫害防治用药专项检查,要求各地农业部门组织对辖区内茶叶病虫害防治用药的经营、使用情况进行拉网式排查,对各地设立茶叶用药专柜、茶叶生产基地农药使用记录、茶叶(青)产品抽检等情况进行检查。

6月12-27日,贵州省农委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处、省农业执法总队、省植保站、省茶办组织两个督查组分赴都匀市、贵定县、印江县、正安县、雷山县、金沙县等9个茶叶生产重点县进行督查,查看了18个茶叶生产基地、15个农药经营店,对茶叶基地存在的农药使用记录不及时、不规范,农药存放不规范等问题提出了整改意见,并要求生产基地进一步加强茶叶病虫害绿色防治,加大杀虫灯、黄板等推广使用力度,树立质量安全责任意识,加强茶叶产品检测,提高茶叶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督查组还在基地培训了茶叶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对督查中发现的部分农药店经营过期农药、试验农药、未建立农药经营台账等违规行为,责令当地农业行政部门立案查处,并提出了茶叶用药专柜建设要求。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半个世纪的茶叶情缘——记贵州茶叶终身成就奖获得者汪桓武》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种类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