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文化。

云南大叶种茶,属乔木型,大部分生长在海拔1000-1400米的亚高山地带和1400米以上的高山地带,这些地带多属赤红壤区,最适合茶叶生长,而且由于云南特殊的自然条件,降雨量充足,无霜期长,雾日多,茶山常年笼罩在云雾之中,“高山云雾出好茶”。故云南大叶茶具发芽早,白毫多,育芽里强,生长期长,内含成分丰富的特点。据云南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分析,云南大叶种水浸出物为48.75%,茶多酚含量为32.5%,儿茶素总量为179.34毫克/克,都远高于小叶种茶叶。

由于云南大叶种内含物质丰富,加工的晒青毛茶味道浓酽,苦涩味重,新茶尤甚,要是不太习惯的话,简单的可以说是难以入口,但人们发现,将此类茶藏放,自然陈化后,其滋味由刚烈变得醇和,香气也变得浓郁陈香,出现了一种适宜品饮的新口味。在茶马古道抵达的终点站,藏胞们将其作为酥油茶的主要原料,成为重要的日常生活用品。而在南洋、香港等经济发达地区,对此类茶品更是出现了旺盛的消费需求,香港茶楼有这样一副楹联:“普洱铁观音松涛烹雪醒诗梦;龙井碧螺春竹院迷香荡浊尘。”茶联中提及的都是中国名茶,但在香港茶人心中,首屈一指的则是云南普洱茶,香港的大小茶庄,无不以云南所产的陈年普洱茶作为招牌,炫耀于市,招徕顾客。

吴啓英先生分配到昆明茶厂工作后,脚踏实地,不断的深入到基层体验生活,到云南的各大茶区进行科学调研,丰富着自己的实践经验。伴随着工作的不断开展,有一个问题时刻困扰着她,云南拥有如此丰富的茶叶资源,但茶区人民的生活却是如此的贫困,云南茶叶的价格始终处于全国低端!如何改变这种现状,风华正茂的她渴望将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在工作实践中充分发挥,为茶区人民尽一份力啊!

作为茶厂的技术员,不但要了解“产”,更需要了解“销”,在对销售市场的调查中,吴先生注意到了广东、香港市场对传统普洱茶的旺盛需求,同时也看到其发展的主要障碍:传统普洱茶在自然陈化过程中形成的品质参差不齐,对贮藏的环境要求高,而且陈化的时间较长,需要几年,甚至几十年,出现了“爷爷做茶孙子喝”的现象,如果作为商品大规模应市,几乎是不可能的。

如何突破这特殊的瓶颈?一边是茶区人民急待改变的生活和丰富的茶叶资源,一边是有着潜在的巨大的市场却又无法开展大规模的商品经济活动。怎么办?能不能将二者合二为一,极大的推动云南茶叶经济?吴先生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深深的思索,她将传统普洱茶的成因一遍、又一遍的进行分析,并在自己深厚的专业知识中不断的寻求这理论支持,最后创新性的提出:可以将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进行人工发酵,加速其陈化过程。1973年,带着这种想法,吴啓英先生和省茶叶公司的一些同志远赴广州,进行实地考察研究。从广州返回后,由吴啓英先生在昆明茶厂首先进行普洱熟茶研制,这是多么艰难的探索啊!没有任何可以参考的实验数据,没有可以比较的标准茶样,更没有前人的具体实践经验。吴先生从“无字句处读书”,开始了坚定的跋涉,多少次接踵而来的失败,一次又一次的重新开始,无数个不眠之夜。“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经过大量、反复的科学试制,积累了不同叶质,不同数量对温度、湿度、菌群等方面的要求参数,将理论与实践高度结合,吴先生原创性的发明了“普洱茶湿水渥堆技术”,于1974年再昆明茶厂试制成功普洱熟茶,极大的改善了普洱茶的品饮质量,将普洱茶漫长的发酵实践缩短为45天左右,而且每个堆子可以发酵10吨茶左右,使普洱熟茶的大规模,工业化生产成为了可能。在试制和生产过程中,吴先生主持制定了《昆明茶厂普洱茶制造工艺及其品质要求》,这是普洱茶发展史上第一个有着详实理论依据和技术指标的行业标准。1975年开始,昆明茶厂以此为基础,开始了普洱熟茶的批量生产。经过几年的生产实践总结,在公司主持下,由吴先生主要参与,拟写了《云南普洱茶制造工艺要求(试行办法)》,详细制定了普洱茶生产的质量标准,生产工艺以及各大厂家的代码(先市场上广为流传的茶号都源于此,如7581的含义为75年、8级茶,昆明茶厂出品的砖茶;7582的含义为75年、8级茶。开始了高速发展,云南茶业翻开了多姿多彩的崭新一页!wWw.Cy260.COM

Cy260.com精选阅读

都匀毛尖现代工艺创始人:徐全福


徐全福:现代都匀毛尖制作工艺的创始人,原黔南州都匀茶厂厂长,高级农艺师。

几十年前,徐全福还是一位年纪轻轻的小伙子时就离开了江苏来到贵州。作为一名制茶师傅,从那时起,他便与贵州的茶叶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在都匀茶厂一干就是几十年,从一名农艺技师做到了都匀茶厂的厂长。今天,我们见到的徐师傅已经是位70余岁的老人了,早已退休的他却仍在为都匀毛尖的明天而忙碌着。

毛尖大师徐全福(中)在评审特制珍品

现代都匀毛尖制作工艺的创始人

“您现在还做茶吗?”我问。

徐师傅笑着说:“我现在做不动喽,他们做,我在旁边看看,当个顾问吧。”

以前加工的制作工艺里,提毫是关键,也是对温度最敏感的一步。温度高了毫毛会变黄,影响色泽,温度低了毫毛会大幅减少。而这一步,没个千百次的反复练习是掌握不了的。于是,每到春茶采摘的时候,虽然退休,做不动茶了,徐师傅依旧是这里最忙的人,东家找、西家问,他总是不知疲倦地奔波于茶园间,毫不吝啬地把自己的手艺倾囊相授。

十大名茶评比的亲历者与见证人

在都匀做茶叶生意的人,谁都知道这样一个故事。三十年前,两位师傅怀揣着亲手制作的两斤都匀毛尖茶,奔赴长沙参加评比,一个星期后,评审结果出来了。参加评比的350个茶品中,都匀毛尖名列前十。而徐师傅就是这两位制茶师傅之一。据徐师傅讲,当时得知这个结果后,他无比激动,这是对贵州茶品的肯定,更是对自己改良工艺的肯定。“68年我对毛尖的加工工艺进行了改良,72年茶叶就被国家选送到日本参展了,74年被列为贵州省名牌,82年参加的那次名茶评比会更是奠定了都匀毛尖在全国几十个产茶省、几百种茶品中的重要位置。”

令人惋惜的是,当年与他同去的那位师傅前年已经过世了,没法看到现在都匀毛尖日新月异的发展。“我比他小两岁,现在还能走,还能说。我尽量多跑跑,帮帮大家,也算是再为都匀毛尖做点贡献吧。不为别的,这里产的茶叶,就像我的孩子,总希望它更好些。”

采访中,我们竟听不出半点徐师傅的浙江乡音,做了一辈子贵州茶叶,他俨然成了一名地道的本土老茶匠。

大胆改革,鼓励创新

很多茶人都固守着传统的手工做法,总是担心机器制茶影响了口感,徐师傅却正好相反。当问及他对机器加工茶叶的看法时,他竟出奇地开明,“完全赞同、鼓励使用机器生产茶叶”。

“都匀毛尖的产量一年比一年高,如果使用手工制作茶叶,一锅需要40分钟,而且一次只能炒一斤到一斤半的茶叶。那要雇佣多少人力才能完成,这无形中增加了茶叶的制作成本,还会造成因为手艺的参差而导致茶品的不统一。”

当年徐师傅改良工艺的时候,也有不少人固守着老的传统,担心他的改良会影响都匀毛尖的品质。直等到改良工艺后的都匀毛尖在国内和国际上连续获奖,才打消了大家的疑虑。

说到机器生产,整形工艺是都匀毛尖机械化生产的一大难题。

全国各地的茶品,干茶的外形不尽相同。信阳毛尖、古丈毛尖是直的,西湖龙井是扁的,碧螺春是卷的……都匀毛尖以前被叫做鱼钩牌都匀毛尖,主要是因为都匀毛尖的叶片加工炒制完成后是卷曲的,呈鱼钩型。这是在手工揉捻的过程中人为搓出来的。鱼钩形状是都匀毛尖的传统,没了鱼钩,似乎就不能叫做都匀毛尖。

“经过反复试验,机械生产过程中已经可以利用卷曲机完成这一过程。”徐师傅说。

“用机器加工肯定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不要害怕问题,有问题就分析、解决。这样才能进步。固守老的传统迟早是要被淘汰的。”

“我们要求都匀毛尖茶色泽绿润,白毫满布,外形卷曲、完整,不能断尖。现在都可以用机器来实现了。”

业有专精,徐师傅用细心和敬业,在都匀茶叶的发展中,留下了自己的一笔。有的时候我们会思考自己存在的价值,而茶叶就是徐师傅证明自己存在过的方式,都匀毛尖永远都会飘着徐师傅赋予它的悠然香气。来自中外烟酒茶

吴啓英:科技成果奖


吴啓英先生在担任昆明茶厂厂长期间,虽然当时昆明茶环境较差,工作条件艰苦,但她不怕苦、不怕累、勤勤恳恳、视厂如家。她关心职工,曾经为工人义务献血,每次到了春节期间值班,她总是将休假时间让给别人,主动当班。

她一方面认真履行厂长职责,不但对当时全省各大茶厂调配昆明茶厂准备出口普洱茶进行严格审评,拼配;同时严抓本厂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茶叶附加值,保证出口任务的完成,为国家多创外汇作贡献;另一方面她作为一个敬业的科技工作者,积极、稳妥地开展茶叶研发工作。

1983年,吴啓英先生联合云大微生物所,主持了“普洱茶发酵工艺原理研究”项目,负责对工艺、及各种技术参数和试验茶叶的审评鉴定,并得出了研究结果:普洱茶后发酵的机理是微生物在起主导作用。这一开创性的研究成果,荣获云南省政府1984年科技成果四等奖,是迄今为止生产技术成果奖,吴啓英先生成为该领域第一个获得省奖嘉奖的茶叶科技工作者。1985年,吴先生荣获从业二十五年证书。

茶艺乐园创始人:陈国义


陈国义先生是广东汕头人,出生于1948年,1950年随父亲到香港,父亲是海员,因父亲长期在外,自小时候开始,陈国义先生的独立生活能力就很强,且善于思考,有着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充满活力、充满自信的性格,他热爱生活、热爱自然……

“茶艺乐园”就是由陈国义先生所创办,创立的时间是1988年,距今已有24年历史。其总部坐落在香港九龙深水步荔枝角长顺街11号,那是一所老房子,房子坐落在一条老街上,房子很大,房子里面很典雅,内容很丰富,就好像一个博物馆。

陈国义先生年轻的时候曾用12年的时间在夜校苦修英语,他游历过世界很多地方,他早年当过推销员,销售过英国shell自牌石油产品,瑞士国际知名企业Siber-Hegner的高档石油产品。因善于经营和管理,成绩斐然,在业内享有一定的声誉,后被英国高质石油产品ROCOL公司董事局看中,在面对该公司董事局考核时,陈国义先生凭借熟练的英语能力、过人的智慧和丰富的经验,在资金实力欠缺的情况下,仍然被英国高质石油产品ROCOL公司指定为香港的独家代理商。从此,陈国义先生在商场上获得了巨大成就。

20世纪80年代初,陈国义先生在台湾经营石油生意时,结缘于同行黄先生,黄先生十分喜爱品茶,是茶道高手。受益于黄先生的影响和点化,陈国义先生开始研究茶叶,并逐渐的喜欢上茶叶。天性使然,有一天陈国义先生突然感悟人生的意义,觉得石油产业是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的污染,人们应该关爱自然,享受自然,陈国义先生不希望自己是大自然的破坏者,于是在1988年毅然放弃了赚钱的石油生意,一举投资茶叶经营。

陈国义先生在普洱茶领域有两件脍炙人口的事为人们津津乐道:

第一件事是当今玩普洱茶、收藏普洱茶和品饮普洱茶的人们都非常熟悉的“八八”青饼。其实“八八”青饼被发现、名称来历以及被市场认可,其中有着一些很有趣的故事。

根据陈国义先生讲述,在1993年的时候普洱茶并不为人们追捧,普洱茶是买方市场,做普洱茶的生意很辛苦。

当时,陈国义先生在茶商中实力十分雄厚。有一天,一位名叫陈强的先生慕名登门拜访,自称是名茶比赛中两度获得冠军,成为普洱茶界的佳话。“五谷丰收”圆茶是陈国义先生在仔细分析“八八”青饼的品饮风格,研究建国前后普洱老茶的特点之后,以多种乔木老茶树的原料精心配制而成的优质普洱茶,其采用古法压制,每饼重400克。参加香港茶博会审评的评委认为该茶芳香可口、汤醇味厚、回甘自然、生津效果好,是高山乔木茶中的上品。“五谷丰收”圆茶因为是在香港这个国际都市获得大奖,所以现在为世界各地的普洱茶爱好者收藏。

每一次喝完一泡好茶后,陈国义先生总是喜欢在海滩上、在山间小道上、在闹市的小巷里,或者一个人在静静的小房间,感受着迷人的茶香、美妙的茶味和诱人的茶色带给他的温馨和舒适。茶叶让他宁静、让他遐想、让他沉醉,他为自己选择了茶而自豪、而骄傲。

陈国义先生有两个观点发人深思:

第一个观点是做茶叶生意、喝茶和品茶可修身养性,陈国义先生说:做茶叶生意是与茶打交道,不用杀生……;品茶、喝茶时没有吃荤,没有吃肉……

第二个观点是一杯茶里一个世界,一泡茶就好像一个人的人生。

陈国义先生有两个愿望:

第一个愿望是办一个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民间茶叶博物馆,陈国义先生认为:茶叶不仅可以交易,可以以茶会友,可以解渴和品饮,它更记录了历史、记录了文化、记录了大自然和人类社会。陈国义先生希望通过茶文化的收藏和展示,让人们认识和了解中国茶,使起源于中国的茶叶能更广阔的传播世界各地,为人类造福。

第二个愿望是延续“八八”青饼和“真淳雅”号的精神,不断研究和探索普洱茶的真谛,发现和制作有品饮价值的普洱茶精品,为普洱茶爱好者、收藏者服务。最近,陈国义先生制作的“五谷丰收”普洱圆茶在2010年、2011年香港茶博会名茶比赛中两度获得冠军,成为普洱茶界的佳话。“五谷丰收”圆茶是陈国义先生在仔细分析“八八”青饼的品饮风格,研究建国前后普洱老茶的特点之后,以多种乔木老茶树的原料精心配制而成的优质普洱茶,其采用古法压制,每饼重400克。参加香港茶博会审评的评委认为该茶芳香可口、汤醇味厚、回甘自然、生津效果好,是高山乔木茶中的上品。“五谷丰收”圆茶因为是在香港这个国际都市获得大奖,所以现在为世界各地的普洱茶爱好者收藏。

每一次喝完一泡好茶后,陈国义先生总是喜欢在海滩上、在山间小道上、在闹市的小巷里,或者一个人在静静的小房间,感受着迷人的茶香、美妙的茶味和诱人的茶色带给他的温馨和舒适。茶叶让他宁静、让他遐想、让他沉醉,他为自己选择了茶而自豪、而骄傲。

陈国义先生有两个观点发人深思:

第一个观点是做茶叶生意、喝茶和品茶可修身养性,陈国义先生说:做茶叶生意是与茶打交道,不用杀生……;品茶、喝茶时没有吃荤,没有吃肉……

第二个观点是一杯茶里一个世界,一泡茶就好像一个人的人生。

陈国义先生有两个愿望:

第一个愿望是办一个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民间茶叶博物馆,陈国义先生认为:茶叶不仅可以交易,可以以茶会友,可以解渴和品饮,它更记录了历史、记录了文化、记录了大自然和人类社会。陈国义先生希望通过茶文化的收藏和展示,让人们认识和了解中国茶,使起源于中国的茶叶能更广阔的传播世界各地,为人类造福。

第二个愿望是延续“八八”青饼和“真淳雅”号的精神,不断研究和探索普洱茶的真谛,发现和制作有品饮价值的普洱茶精品,为普洱茶爱好者、收藏者服务。最近,陈国义先生制作的“五谷丰收”普洱圆茶在2010年、2011年香港茶博会名茶比赛中两度获得冠军,成为普洱茶界的佳话。“五谷丰收”圆茶是陈国义先生在仔细分析“八八”青饼的品饮风格,研究建国前后普洱老茶的特点之后,以多种乔木老茶树的原料精心配制而成的优质普洱茶,其采用古法压制,每饼重400克。参加香港茶博会审评的评委认为该茶芳香可口、汤醇味厚、回甘自然、生津效果好,是高山乔木茶中的上品。“五谷丰收”圆茶因为是在香港这个国际都市获得大奖,所以现在为世界各地的普洱茶爱好者收藏。

每一次喝完一泡好茶后,陈国义先生总是喜欢在海滩上、在山间小道上、在闹市的小巷里,或者一个人在静静的小房间,感受着迷人的茶香、美妙的茶味和诱人的茶色带给他的温馨和舒适。茶叶让他宁静、让他遐想、让他沉醉,他为自己选择了茶而自豪、而骄傲。

勐海茶厂创始人:一个人的普洱茶秘史


(原名佛海茶厂)正式建成投产。

1990年李拂先生来昆一家人合影

李拂一先生和范和钧先生都是佛海茶厂的创建人。

李拂一先生1939年写的文章《佛海茶厂概述》中记载到:佛海茶叶制茶,计分初制,再分两次手续。土民及茶农将茶叶采下,入釜炒使凋枯,取出于竹席上反复搓揉成条,晒干或晾干即得,是为初制茶。或零星担入市场售卖、或分别品质装入竹篮。入蓝需湿以少许水分,以防齑脆。竹篮四周,放以大竹(俗称饭笋竹)一人立蓝外,逐次加茶,以拳或棒捣压,使其尽之紧密是为“筑茶”,然后分口堆存,任其发酵,任其蒸发自然干燥,所以遵绿茶方法制造之普洱茶叶,其结果反变为不规则发酵之暗褐色红茶矣。此项初制之茶通称曰“散茶”。制作商收集“散茶”分别品质,再加制为“圆茶”、“砖茶”及“紧茶”。

同一文章中,李拂一先生又写到了紧茶的制作,“紧茶”以粗茶包在中心曰“底茶”,二水茶包于茶底之外曰“二盖”,黑茶者再包于二盖之外曰“高品”,如制圆茶一般,将各色品质按一定之层次同时装入一小铜甄中蒸之,其柔软,倾入紧茶布袋,由袋口逐渐收紧,同时就坐櫈边沿照同一之方向,轮转而紧揉之,使成一心脏形茶团,是为“紧茶”。“底茶”叶大质粗须剁为碎片。“高品”须先一日施以相当之水分曰“潮茶”,经过一夜于是再行发酵。成团以后,因水分尚多,又发酵一次,是为第三次之发酵。数日之后,表里皆发生一种黄霉。藏人自言黄霉之茶最佳。

(注:发酵工艺,湿水—入篮—筑茶—分口堆存发酵)。

李拂一先生明确的结论是:所以遵绿茶方法制造之普洱茶叶,其结果反变为不规则发酵之暗褐色红茶矣。但疑问,不规则发酵是如何不规则,是指多次发酵,还是篮中各部分发酵不规则?暗褐色红茶,是指干茶暗褐色,汤色红,还是叶底暗褐色,汤色红?

可以确信的是,解放前“散茶”指的是装篮发酵茶。

彭先泽:安化砖茶创始人


彭先泽(1902-1951年),安化小淹人,曾肄业于长郡中学,后转山东济宁中学毕业,1919年留学日本,先后在东京帝国大学农学实科、帝国大学农学本科攻读八年,从事水稻研究,并去朝鲜考察。

1927年回到祖国,,先后在长沙修业学校农科、江苏省淮阴农校、浙江大学农学院(任教授)等处任教八年,所编辑的《稻科学》列为浙大及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大学丛书之一。

抗日战争后,离浙返湘,任湖南省茶叶管理处副处长,负责办理茶叶贷款、监督产制、收购运销及出口结汇等工作,同时兼任省农业改进厅茶作组主任、修业农校茶科主任、安化茶场主任,1944-1966年兼克强学院教授。

抗战期间,交通断绝,西北市场砖茶奇缺,安化黑茶大量积压,彭先泽由于农学知识丰富,又热心乡梓茶叶事业,即就安化黑茶砖问题广泛调查研究,拟具体计划,力主在安化设厂就地压制砖茶。1939年12月经省府常委会通过,于是筹借经费,收购原料,在湘潭定制压制机,并选定江南坪为场址,进行压制技术、设备安装的准备工作。

数百年来,大部分安化黑茶只能作为原料,运陕西泾阳压制成砖,销售西北市场。在安化产地压制,人们认为有三不可能:一是安化水质不好,二是技术不行,三是气候湿润,容易发霉。彭氏经科学研究后,撰写《辟在安化不能压制》一文见诸报端,深得各方人士关注。1940年3月主持试制砖茶,经反复试验,终于获得成功。样砖寄重庆中茶公司检验,认为“堪合俄销”,出产2000箱,复经经济部商品检验局衡阳分处检验,以“砖茶水分和灰分均合法定标准”,并填发出口证书。

安化黑茶砖试制成功,结束了长期以来,黑茶产于安化,而成砖于泾阳制成的格局。1941年由于发展与苏换物贸易,砖茶生产归建设厅领导,更名为“湖南省黑茶砖”畅销西北各省。

1942年由中国茶叶公司与湖南省政府合办,改名为“国营中国处公司湖南砖茶厂”,厂务仍由彭氏主持,集资300百万元,茶厂扩大到9家茶行,分12个工场,压机由6部增至50部聘请复旦大学茶学系及修业农校茶科毕业生多人,充实技术力量,10月又增设酉州分厂,大量压制砖茶,在1940-1949年10年中,共产砖茶666.63万片,对战时战后的安化茶区无不裨益。

彭先泽在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里,致力黑茶砖的研究、经营近十年,从理论探讨到技术改进,从包装设计到工具革新,从员工培训到市场开拓,历经艰苦酸辛,始终指着追求,其精神实为难能可贵。为打开西北市场。考察运输路线,1941年、1944年两度到兰州实地调查,并与甘肃、蒙古和苏联代表签订供货合同。写出了《西北万里行》,在《湖南砖茶》季刊上发表。1948年先后出版了《茶叶概论》、《安化黑茶》等著作,主编《芙蓉月刊》、《湘茶》及《安化茶叶公司丛刊》。为发展安化茶叶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共和国成立后,彭先泽任安化砖茶厂第一任厂长。1951年3月彭先泽不幸在安化白沙溪作为资本家错误处决,时年49岁,直到1983年7月才得以平反昭雪。

勐海茶产创始人:李拂百年普洱茶路


2010年9月7日晚9时,李拂一先生于台北过世,享年109周岁。

作为一个普洱茶历史的研究者,惊闻此讯,一种悲痛、失落、空洞的感觉充斥内心。毕竟,李拂一先生是我们和遥远的清朝、普洱茶的过去、金三角那个混沌时代的时空连接点。他是大清边疆最后的见证人,是普洱茶雄起的缔造者,云南合作事业的实践者,是金三角这个边境怪胎的助产士,是在今天的西双版纳,但那时西双版纳是普洱府辖地的一部分,并且,普洱又曾经是这些茶外运的主要通道,因此,普洱茶就以大地方命名了。在清代,普洱茶的销售主要有四个方向:一、通过四川的叙府(今天的宜宾)运往四川、湖北、京城等地;二、通过老挝、越南出口香港、南洋;三、通过大理、丽江运往中甸、大凉山、西康等藏、彝地区拉萨和成都方向。这三条路运输的都是紧压茶(早期成都方向也是散茶为主)。第四路为云南本省销售,主要是散茶。

那时,滇茶进藏道路艰辛,除去大雪封山的时间,每年只能跑一个来回。沿途还时常发生的土匪抢劫、寺院搜刮、部落之间的战争,军队的劫掠也使这条路成本奇高。杨守其他们发现的这条新路虽然要穿越两个国家,运输路程加长,运输方式也混杂着马帮、汽车、火车、轮船等形式,但终究是现代化运输为主,没有土匪,安全性非常高,同时,时间、金钱上也都大大地节省了。

民国时期,边地的公务员工资是很低的,但土地并不要钱。李拂一为补贴家用,申请了百余亩茶山,于1930年,在佛海开起了自己的茶庄——复兴茶庄。当时,佛海主要生产蘑菇头紧茶,这种茶虽说制作工艺比较麻烦,但用料粗老,价格低廉,西藏方面需求量极大。复兴茶庄也是生产紧茶,年产量二三百担。此外,佛海还生产另外两种茶,一种是砖茶,一种是圆茶(现名七子饼茶),主销缅甸、泰国。经常往来于其间的李拂一也想改革,他发现泰国、缅甸的咖啡馆都在卖印度、锡兰(今斯里兰卡)红茶,如果能用勐海茶制作成红茶,市场前景无限。1934年,他将自己试制的红茶寄到汉口,请专业评茶师审评,认为品质优良,气味醇厚,但不知何故,最终没有形成生产。

也是在1934年4月,李拂一以体弱多病为由,辞去南峤县(辖今勐海县勐遮、景真等地)教育局长,回佛海担任教育局长,这样可以更好地照顾茶庄的生意。那时,佛海最大的茶庄是腾冲董家(总号洪盛祥)开设的洪记(经理姓叶)和鹤庆张相时(总号恒盛公麝香号)开设的思茅恒盛公号,这两家资金充足,运输量也比较大。洪盛祥由于在缅甸、印度经营石璜、翡翠、茶叶等物资,资金相当充裕,并与当时主政的英国殖民者关系密切,因此,他们可以在沿途印缅各地委派自己的代理人帮助包装、理货、联系陆运海运等。而那些中小茶庄做这些工作则需要花很高的成本,加上中小茶庄银根紧张,他们往往要向印度放债人借高利贷,茶运到印度的葛伦堡等待和藏商交易的时候,他们又急于出手,好还掉债务。而此时,洪记就开始降价倾销,压低市场价格。当这些小商人以较低的价格卖掉茶叶离开葛伦堡后,洪记又把茶价提起来。这样,吃亏的永远是中小茶庄。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李拂一联合佛海当地的中小茶庄,成立佛海茶业联合贸易公司,李拂一任经理,由公司负责在沿途寻找代理,在加尔各答、葛伦堡租用仓库,统一运输,统一销售。一时各茶庄如周文卿的可以兴(李拂一最忠实的盟友)、马鼎臣的鼎兴号、王球时的时利和(后加入反对联运的阵营)以及一些边民的合作小茶庄纷纷加入。

林镇浩:岭南茶业公司创始人


作为一位与茶交往近三十载的商人,林镇浩先生对茶的感情异于常人,在他心中,茶已经不再拘泥于口味,而是一种生意之道,文化之道。就像上乘的茶往往是醇厚、不温不火一样,林镇浩先生所带领的岭南茶业公司,不求一时的暴利,而是稳打稳扎,生意之余,将茶文化传播于世。

承父业站稳市场

林镇浩先生祖籍广东汕头,其父早在1960年便创办了岭南茶业公司。至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公司在其父亲的经营下已经初具规模,并逐步在香港茶市场站稳脚,建立了口碑。虽然现在是岭南茶业的东主,但林镇浩先生一开始并非从事茶业,而是与此风马牛不相及的建筑行业。他回忆说:“那个时候父亲的年龄也大了,经营起来开始有点力不从心。所以,1980年我就回来帮助打理公司业务。一直到现在,差不多快三十年了。”

踏入茶业这条河流,林镇浩先生是出于对家族的责任,对父亲的孝道,那么能在这条河流上,轻摇方舟这么多年,其中无疑是有深厚的感情吸引着,内心的热情支撑着他。“我们潮汕人似乎天生就喜欢喝茶,或早或晚茶都不离手,不但日常的饮食离不开茶,就是客人来了,也是以茶相待。因此,我们这一带很多人从事茶叶的买卖。像我们的港九茶叶行商会的成员,基本都是经历两代或者三代,很多都是从爷爷辈起,一代接着一代。我放弃以前的行业,除了对家族的一份责任外,更主要的还是我内心比较喜欢茶文化。”

进入岭南茶业公司二、三年后,林镇浩先生的生意便迎来了一次绝佳时期。当时,正适逢乌龙茶在日本大受欢迎,林镇浩先生抓住时机,将福建等地的乌龙茶卖到日本,挖到了在商海的第一桶金。同时,林镇浩先生根据当时的形势,从1985年起,开始把香港的普洱茶推荐到台湾。他说:“当时台湾还没有普洱茶,正是我们香港的茶商第一次把普洱带到了台湾。”

可以看出,香港的茶市虽兴旺,但仅仅是一个茶业的中转站,真正的茶叶并非产自香港。林镇浩先生介绍说:“我们的货源基本来自内地,还有一部分来自东南亚的印度尼西亚、泰国、缅甸、越南等国家,香港只是将外面的茶叶运过来,加工后再转销出去。”

作为一个极为依赖外在市场供应的公司,显然,诚信是其发展的基础。林镇浩先生说:“我们的公司长期与大陆的茶厂合作,他们根据我们的需求提供货源,不同的季节会有不同的茶。大家彼此信任,我们只是偶尔过去那边看看。”按一般规律,如果极大依赖外地市场,本地市场应该是一个波动起伏的市场,因外面的一丝风吹草动都会引起本地的轩然大波。然而香港的茶市场却是一个例外,林镇浩先生解释说:“除了八十年代乌龙茶在日本开始受欢迎和前几年普洱茶大热之外,香港的茶市场一直很稳定。香港的市场经济比较成熟,加上我们茶商都会存储很多茶,将价格一直稳定在一定水平,不会出现哄抬炒作的现象。即使现在的普洱茶极受欢迎,也从未出现过太高的价格。”

言普洱品茗茶文化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茶的功能的认识亦在提升,从最开始的药用、食用到现在更多的是一种文化的享受,甚至养生。正因如此,适合养生的普洱茶成为香港所有茶种类中最受欢迎的一种。之前,普洱茶便占了香港茶叶销售总量的70%以上,目前仍然占了60%。据林镇浩先生介绍,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香港茶商就从内地的华南和东南亚一带进口青毛茶,在香港加工成普洱茶,至今已经有七十多年的历史,形成了独特的工艺。

林镇浩先生指出,每年香港销售最多的是普洱、乌龙、茉莉茶。他解释说:“普洱茶经过发酵后,茶性比较温和,对于肠胃几乎没有什么刺激。与其它的很多茶,比如,乌龙茶、绿茶不同。因此,这些年,普洱很受欢迎,潮汕、福建等地方的人也喜欢普洱,现在连部分北方地区的人们也开始喜欢上普洱了。”

说到普洱茶,人们大多数会想到云南的普洱市。然而,从林镇浩先生的讲述中我们了解到,普洱市虽然是普洱茶的主要产地,但却不是普洱茶的发祥地,真正发明如何将青毛茶发酵成普洱茶方法的是香港人。当年,在香港的一家茶楼内,许许多多的茶叶都堆放在一个仓库里。突然一年夏天遇上大暴雨,负责照看的伙计忘了关天窗,导致淋湿了一部分茶叶。伙计害怕老板责骂,遂将淋湿的茶叶放在库存茶叶的最底层。等到很长一段时间之后,上层的茶叶都用完了,这些被淋湿的茶叶终于重见天日。老板发现,这批茶叶的味道特别好,遂找到伙计,询问究竟为何。伙计这时才答出当初被雨淋的事情。就在这样偶然的情况下,普洱茶的制作方法被创造了出来。

普洱茶的诞生虽然有点偶然,但是因为它味道极好,又不伤胃,传播却是必然。林镇浩介绍,上世纪五十年代,香港的大批茶师傅开始去广东等地教授当地的人们如何将青毛茶发酵成普洱,怎么调节水温,置于何种条件下。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广东师傅再到云南昆明,教授茶厂工人如何将青毛茶制成熟普洱,如何加水加温。因此,直到1980年以后,云南才有熟普洱运到香港。他笑着说:“记得2007年,我去云南参加一个活动,我就问当地的老师傅们,是不是在1973年,有广东的师傅过来教授茶艺,他们个个都点头。”

后记

看得出,茶在今日如此受到推崇,与无数传播茶文化的人是分不开的,而林镇浩先生也是其中的一位。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林镇浩先生的父亲便参与到香港港九茶叶行商会,在父亲的影响下,他也于2002年参加商会工作,并于2004年开始担任商会理事长,至2008年于任期届满退下来,现在担任副理事长。在担任理事长的几年中,他在四年内曾六次去内地交流学习,云南六大茶山已登上四大。为了能更了解茶叶生长习性,他多次登上高山,考察古树。现今,作为副理事会的林镇浩先生依然为香港茶业的发展出谋献策,他说:“我们商会的会员基本是茶商,占了香港茶叶生意百分之九十多。所以我们的责任也是很大。因此,我们每月都会召开理事会,大家参与其中,加强对行业情况相互交流,共同营建一个良好有序的茶市场。”因此,香港举办的一些茶文化方面的活动时,组织者都会请商会的领导或者会员参加。而作为对相关茶市场了解较深的一部分人,林镇浩先生与商会董事及会员都尽力帮助,提出许多意见。

除了在香港,对于内地,林镇浩先生也是极为关心,并担任广东省潮安县政协委员。前不久,林镇浩先生刚刚从河北石家庄参加一次活动回来。关于这次活动,他说:“河北省政府决定在石家庄建立茶市场,邀请我们过去提些建议。我们根据在香港的经验,积极建议他们建立一个稳定的茶市场,既有货源也有物流,所有的北方人都来这里卖茶,而不再跑到南方。”

现在,林镇浩先生除了忙碌自己的茶生意外,还担任着许多社团职务。诸如,南北行会所董事、香港汕头商会会董、香港潮商互助社会董等,虽然与茶关系不大,但他都乐在其中,正如他所言,奉献之乐就如品茶一般,怡然自得。

【人物简介】

林镇浩先生,祖籍广东汕头,1980年进入其父创办的岭南茶业公司。现任岭南茶业公司东主、广东省潮安县政协委员、香港港九茶叶行商会副理事长、香港南北行公所常务会董、香港潮安同乡会常务会董、香港汕头商会会董、香港潮商互助社会董、香港庵埠同乡会会董等。2004—2007年担任香港港九茶叶行商会理事长。文/胡焕

中国红茶“滇红”的创始人冯绍裘


正在网上热播的电影《红茶镇》讲述了一代茶人的动人故事,影片中冯先生的原型就是中国红茶“滇红”的创始人冯绍裘先生。鲜为人知的是,这位被誉为中国“红茶之父”的茶叶大师与湖北武汉渊源深厚,他不仅创办了汉口茶厂,并于1987年魂归武汉。

家住汉口的冯时健是冯绍裘先生的三子,日前,他向记者披露了父亲一生创制红茶的传奇经历:

试制“宁红”一鸣惊人

“我老家在湖南衡阳,父亲兄弟三人,大伯大革命时期在广东被反动派杀害,父亲1900年出生,9岁即离家求学,23岁从河北保定农业专科学校毕业。1924年,父亲受邀到湖南安化茶叶讲习所任教,从此与茶叶结缘。”

1933年,冯绍裘到江西担任茶场技术员,负责“宁红”茶的初、精制试验工作,他设计了一套红茶初制机械设备,首开我国机制红茶先河,“宁红”一经问世即一鸣惊人。

后来,他又到安徽接受改制“祁红”茶的任务。当时的“祁红”茶泡出来的茶水不红,发乌。经过反复试验,冯绍裘发现:鲜茶叶在发酵过程中,残存的叶绿素不仅使红茶叶底发黑,而且影响了红茶的色、味、香。于是,他一反红茶不做夏茶的习惯,试制出新的“祁红”。这年由他主持精制的30担“祁红”茶运到上海,被抢购一空,冯绍裘连同他研制的“祁红”在中国茶界声名鹊起。

创制“滇红”闻名世界

说起父亲当年在云南边陲创制“滇红”的故事,年逾花甲的冯时健滔滔不绝。

“1938年秋,父亲被中国茶叶总公司派往云南调查茶叶产销状况,以求扩大茶源,增加出口,换取抗日物资。父亲一行一路风餐露宿,经过十多天跋涉,抵达云南顺宁(今天的凤庆县)。父亲发现当地的大叶种茶叶品质优异,是加工红茶的最佳原料。当年,父就试制出红茶样品,邮寄到上海、香港和伦敦茶市,引起轰动,被誉为红茶中之上品。”

次年1月,冯绍裘受当时云南中国茶叶有限公司委托,筹建顺宁实验茶厂(即今凤庆茶厂)并担任厂长。经过半年多的艰苦奋斗,第一批9吨多“滇红”茶问世,出口英国,其形美色艳,香高味浓轰动茶界。

现在,“滇红”成为中国最著名的红茶之一,闻名世界。当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到昆明访问,云南省政府馈赠的礼品一件是云南围棋,另一件就是特级“滇红”功夫茶。

24年前,87岁“茶状元”魂归武汉

武汉解放后,冯绍裘受中南军政委员会之命担任中南茶叶公司总经理,并筹建汉口茶厂,后担任湖北省茶叶公司总技师。

冯绍裘在湖北创立的“精提细做”和“升降拼配”等新工艺,使我国的功夫红茶加工发展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直到今天,这一方法仍是我国功夫红茶加工的主要原则。

“父亲毕生从事茶叶研究和生产,足迹踏遍祖国的半壁河山。他不仅精于制茶,被誉为‘茶状元’,而且也善于鉴别、品评茶叶,人称‘冯鼻子’,表示他的嗅觉相当灵敏。”

1987年,冯绍裘先生在武汉病逝。追悼会上有这样一副挽联:“祁红滇红宜红洒尽心血芳名垂青史;种茶制茶品茶传授技艺桃李满天下。”

对话天得茶业创始人蔡金华博士


(天得茶业创始人蔡金华博士)

华夏茶博汇:蔡总您好!一直都是闻其名而不见其人,非常感谢您能接受《华夏茶博汇》杂志的专访。您的大部分时间是用在企业运行的那个环节,为什么?

蔡:咱们今天是谈“天得”,“天得”只是我产业中的一部分,因此做茶对我个人而言,只是基于个人爱好、业余的在做。但即使是业余的在做,为了把它做好,我也同样投入了自己的很多精力。

华夏茶博汇:市场往往最能考验一个企业的商业模式和经营能力,目前茶业品牌层出不穷,商业模式也是千变万化,“天得”遵循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商业模式?

蔡:“天得”是一个多功能、多模式、多渠道的复合企业,立体化商业模式是其它企业无法比拟的。

天得茶业按照上市企业标准进行打造,专注流通服务领域,以打造3000家终端连锁销售服务实体店为战略目标,同时建设规模化的天得茶叶交易服务平台,天得茶叶银行、天得茶叶拍卖中心以及天得茶文化博物馆,还有几万多立方的天得专业干仓陈储及物流配送中心,自有藏茶已超过了5000吨。

随着电子产品的飞速发展,单纯的网络和单纯的实体已经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为了实现规模和模式上的创新上,天得率先不惜重金建设“产业链网、电子商务网、实体终端网”。24小时无障碍跨界营销,打造全球营销网。建设3000家终端连锁销售服务网络,为消费者提供个性体验服务。与茶业同行建立长期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倡导茶为国饮,共同打造民族茶产业。通过集结众多厂商的优质产品,重塑茶产业供应链体系,建设互动式茶叶交易服务平台,实现资源集结,降低供应商销售成本和采购商采购成本,增强茶行业的竞争力,推动茶业整体进步。

第一,“天得”茶业功能强大:以实现茶叶流通消费的经济、安全、快捷、便利为目的,提供茶叶审评鉴定、买卖交易、仓储物流、质押融资、行情发布、宣传展示、文化传播等多项服务功能。第二,模式新颖:创新交易模式,采取委托采购、委托销售、委托存管、委托融资、拍卖交易、订单交易、仓单交易、专场交易,线上线下全新O2O商业模式,建设茶叶定价新机制。第三,渠道多样:创立统一采购、定点检验、专业仓储、展贸推广、渠道开发、健康体验服务体系,集批发、零售、进出口三大业务体系,建设社区便利店、商业街标准店、大型商超店中店、商业中心旗舰店、茶生活超市、茶养生会所,并开展礼品团购、定制直销等新型渠道,举办茶文化论坛、茶友会、品茗会等活动,多渠道开拓市场。

华夏茶博汇:你理想中的“天得”将来会是一个什么样子,现在的“天得”,离你理想中的样子,差距还有多远?

蔡:我的梦想是要让中国茶成为中国健康饮品的引领者,让13亿国人享受我们的健康饮品,把我们的天得茶业做成全世界茶产业链第一平台,让全球70亿人可以分享到中国茶的资源。

未来的天得茶业将是一个集茶叶评审、鉴定、买卖、连锁、电子商务、仓储物流、收藏、典当、质押融资、期货、行情发布、宣传展示及文化传播为一体的现代数据型茶业领导企业。

现在描绘出的这种蓝图,很快你就会看到实景。

华夏茶博汇:“天得”现在所践行的这种模式几乎涵盖了除茶叶生茶之外的所有环节,目前天得博物馆、国际茶叶交易中心、品牌专营连锁店、文化传播中心、电子商务等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发展阶段?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阻碍?

蔡:其中有些项目我们已经成立很多年了,有些项目我们现在才刚起步,为了满足新的商业模式整体协调发展的需要,对旧有项目我们现在也在进行升级改造,因为我们有一些已经成熟的项目的支撑和带动,因此其中一些新的项目发展,也会变得相对顺利了很多。

华夏茶博汇:在我看来,这样一个庞大的、综合性商业运作模式,对仓储的要求一定会很高,“天得”怎样满足这么庞大的仓储要求?

蔡:为了保证茶叶的品质上乘,确保茶叶的储存和陈化环境达到最佳标准,天得茶业投入巨资打造了自己几万立方的专业干仓陈储及物流配送中心。天得茶仓选址在东莞市长安镇沙头358省道,茶仓建立在一片山水环绕的风水宝地,三面环山绿树围绕的自然环境净化了空气,交通极为便利,关键是这里完全没有工业污染,这是对茶叶储存和陈化过程安全性和品质的最高保障。天得茶业在品质监控方面也有一套严格的检验流程,例如,所有茶叶及相关产品运送到仓库,必先进入检验仓,检验合格后,运送入保洁区进行清理,确保没有任何杂质灰尘附在茶叶包装上,然后进入陈化仓,最后进入流通仓。在整个陈化及储存过程,严格把控仓库内的温度和湿度,仓库有先进的通风设计,而且加了紫外线杀菌设备,杜绝一切可能产生的污染,整个环节科学严谨,可控可视。

华夏茶博汇:有人说茶行业品牌意识率先在黑茶市场崛起,“天得”品牌目前在茶市中处于一个什么样的位置?它的优势在哪里?

蔡:现在的“天得”更像是一头养精蓄锐了很久、已经完全醒起的“睡狮”,我们的目标感很强烈,因为通过一定时间的积淀,我们现在已经有了自己完善的商业理念和发展思路,我们全新的商业模式,必将开创一个新的格局。

华夏茶博汇:一个品牌的产生和发展,需要一定时间的沉淀,也需要坚守,这种坚守很多时间都是孤独的,甚至需要很大的耐心,面对变化多端的市场,或者说一些趋利性的炒作,“天得”在这种短期利益和长期效益的取舍中、或者平衡中,您有没有出现过彷徨?

蔡:我们在完善发展思路和商业模式的过程中,经过很长时间的反复论证,但没有彷徨过。

中国茶业的复兴首先要跳出传统观念和习惯方式对茶文化诠释的拘囿,以品质、标准、品牌、模式和机制等价值体系来重新评价自己并以一种全新的观念和方式来面对市场经济环境和大众生活。

曾经我反复的问自己:在国外,中国茶叶是低档茶的代名词,整个中国民族茶业品牌年销售额抵不上一个国外的立顿茶业品牌。泱泱大国,上下五千年历史,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我们做为产茶大国,拥有着底蕴深厚的茶文化,自己本土的销售市场都占领不到,这难道仅仅是历史问题,模式问题吗?现在“天得”的商业模式和发展理念,是我对这样一个问题长期思考的结果。

华夏茶博汇:关于目前茶业市场的走势,很多人都说看不懂,那么在您看来,未来茶业市场将会呈现出一个什么样的格局,或者趋势?

蔡:茶叶品牌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经营的专业化和品牌的趋势化将会是茶叶行业今后的一个发展方向。

华夏茶博汇:用“风云翻覆”形容黑茶市场,您觉得对吗?针对目前黑茶市场的局部动荡,对“天得”在完善自己的经营方式方面有没有哪些积极的促进作用?

蔡:普洱茶的暴涨暴跌走势客观上让消费者加深认识并了解普洱茶,最近两年,普洱茶市场呈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如“市场两极分化”、“品牌化趋势”等,越来越多的出现的两极分化现象将给茶市场带来一次革新,消费者对高品质茶叶的追求,让品牌化将成为茶行业的趋势。

华夏茶博汇:最近黑茶市场有点“你方唱罢我登台”的感觉,您怎样看待这种现象?

蔡:市场的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正因为有这种深层的规律,所以市场不会因为个别行为而失去理性。

短期、局部的炒作行为,现在已经很难影响到市场的整体走势,更影响不到市场的整体发展规律。

华夏茶博汇:在您的观念里,一个健康的茶市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在未来黑茶市场,什么样的企业才能得到健康、持续的发展?在未来黑茶市场竞争中获胜,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蔡:近几年内,中国茶业开始慢慢觉醒,茶业品牌纷纷涌现,但整个行业发展极不平衡,大部分企业还比较弱小,产值上亿的企业寥寥无几,传统的卖茶方式还占大多数。炒茶方式虽然新颖,但最终只会给茶行业带来短暂的繁华和热闹,中国的茶行业更需要一些龙头企业的带动,需要走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最根本的还需要靠“品质”、“品牌”,这才是真正的基石。茶企要想快速发展,必须突破品质的壁垒。

华夏茶博汇:在产品质量上,中国茶叶企业应做哪些努力?

蔡:尽管国外对茶叶进口的农药残留标准近乎苛刻,但随着有机茶、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建设,有效控制茶叶农残含量,提高了茶叶质量,中国茶在全球市场正在提升竞争力。

抢占国际高端市场,茶企应突出其原产地特色,中国六大茶区当塑造精品意识,贵族化,占领高端市场后再推出低价产品。欧洲需要口味重的,而东南亚则喜欢新鲜清香的,不同国家和地区对茶叶的口感要求不同,要在中国茶的深加工上应做足文章,提高中国茶产品附加值,并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消费习惯做出对应的茶产品迎合全球消费市场。

华夏茶博汇:黑茶在很大程度上脱离了作为饮品的属性,逐渐成为了一种投资品,甚至是投机品,尤其是一些品牌产品,更是受到大多数人的追捧,这种情况将会给黑茶市场的发展带来哪些影响,哪些影响是积极的,哪些是消极的?

蔡:虽然会在局部出现一些“乱象”,但也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和熟悉了黑茶。

华夏茶博汇:茶行业文化滞后,被忽略,文化也需要创新,茶行业需要一种什么样的文化?

蔡:关于茶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很重要的一个席位,但有很大一部分是人的精神境界层面的,这跟人的体悟能力有关,很高深的东西并不一定能被大多数人所理解。

这几年中国茶文化的推广更加偏重于养生、健康,我个人比较赞成把茶与它本身的特点结合起来进行推广,比如黑茶最显著的一个特点是养身,因此应该大力地推动茶文化,推广茶健康的养生理念,让更多人爱茶喝好茶,让好茶的价值最大化发展。

华夏茶博汇:茶逐渐成为一种世界的共同语言,中国茶走向世界目前还有很多瓶颈,您认为要突破哪些瓶颈?

蔡:国外多数是大财团在经营茶叶。中国茶国际化同样需要大财团大资本介入。国内经营茶业的企业数量多,但龙头企业少;家庭式、小农性质的企业多,现代企业少;产品品牌多,名牌少。中国茶名头在国外较弱,是低档茶的代名词,通过大财团大资本介入等多种形式,能够有效改变原来小作坊的运作方式,打响品牌,提高中国茶的国际品牌竞争力。

中国茶要成为世界品牌,实现茶通天下,当务之急,要系统解决好四个问题,一是加大对中国茶产业标志性项目工程和中国各大茶产区基地建设的投入扶持力度;二是加大对驰名商标和著名商标的知识产权保护,以多种措施扶持鼓励茶企在品牌创建方面加强投入,实现中国茶真正走出国门的目标;三是加大对茶产业的科技投入,鼓励科研院所、企业、合作社对茶生产工艺的改进和茶深加工产品的发明;四是建立产学研体系,鼓励茶科技成果的运用和推广。

中国茶叶,必须摆脱农产的烙印,并分工合作,建立贸易标准和技术标准,减少中间环节,降低经营成本,才能快速流通,才能受到消费者青睐,才能最终赢得世界。

华夏茶博汇:做茶给您个人带来的最大收益是什么?

蔡:从目前来看,给我带来的最大的收益还是“快乐”,这种快乐是平静的、也是恒久的,让自己能够驻守在“真我”这样的一个状态里。说到“真”,比如:中国茶道追求的“真”有三重含义:一、通过茶事活动追求对“道”的真切体悟,达到修身养性,品味人生的目的;二、通过品茗述怀,使茶友之间的真情得以发展,达到茶人之间互见真心的境界;三、在品茗过程中,真正放松自己,在无我的境界中去放飞自己的心灵,放牧自己的天性,达到“全性葆真”。

华夏茶博汇:作为一个老茶人,作为东莞茶文化促进会的会长,您对茶行业同仁有哪些劝勉?

蔡:还是那句话:中国茶叶,只有团结起来成为一个“大家”,才能快速流通,才能受到消费者青睐,才能最终赢得世界。中国茶业正如睡狮醒来,决不至于长落于人后,愿大家一起努力吧。

蔡金华:唐代茶中“亚圣”唐仝(tong)后裔,现担任广东省政协委员、东莞市人大代表、东莞市茶文化促进会会长、天得茶业创始人、天得茶博物馆(中国最大普洱茶博物馆、中国茶文化教育基地)董事长、中国茶产业链联盟创始人、广东省工商联直属会员商会主席、广东省民营企业投资商会主席、香港广东外商公会常务副主席、广东省工商联常委、东莞市工商联副主席、世界莞商联合会副会长、中国青年企业家协会理事、世界华商总会副秘书长等42个社会职务。(特约记者:高翔)

走进海湾-老同志创始人邹炳良先生!


走进海湾茶业,我们先从海湾茶业的创始人普洱茶界泰斗邹炳良和卢国龄先生的了解开始。那开始于1957年的沉淀......

邹炳良,汉族,生于1939年,云南祥云县人。原在邹炳良先生及卢国龄先生的正确领导下,在海湾人遵循邹炳良先生“为天下人做好茶”的质朴理念、传承创新、坚持不懈的努力下,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形成了集普洱茶原料、发醇基地,普洱茶精加工基地及营销中心产供销一体化的现代普洱茶领军企业。

1999年5月,邹炳良先生被聘为“中国99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专业审评组专家”,同年6月和次年6月被聘为云南省第一、第二届“云茶杯”名优茶审评专家。

『2002年』邹炳良先生被聘为普洱茶国际名优产品评比专家组专家。

『2006年』邹炳良先生被评为“全国食品安全工程技术先进个人”。

『2006年』邹炳良先生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被授予“中国普洱茶终生成就大师”荣誉称号。

『2008年』中国茶文化国际交流协会在香港成立,邹炳良先生被聘为协会顾问。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吴啓英:现代普洱茶创始人》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